時間:2023-03-28 15:07: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獻計量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國中央銀行業務由于具有特殊性,所以會計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一是應收利息、待攤費用等科目沒有在表內設置。雖然設有“暫收款項、暫付款項”等科目,但其核算內容與企業會計具有不同的資金性質,其性質僅是臨時性、過渡性的。二是再貸款、再貼現這類資產是根據國家執行貨幣政策的需要而操作和發放的。發行債券時也是按債券面值計價,所發生的各類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業務支出列損益。三是對固定資產計價時,僅在購建時一次性列支,除規定的特殊變動外一般不做調整,存續期間也不計提折舊,清理時一次性核銷原值。四是各項財務收入的確認,以我國中央銀行實際收到的各項收入計入相應賬戶。五是所有支出全部納入財務支出核算,財務支出不準預提虛列,一律據實列支。按國家有關規定制定費用開支范圍及標準,上報財政部批準后實施。每一會計年度的本期收入減去本期支出、減去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核定的比例提取總準備金后,所得凈利潤全部上繳中央財政。六是固定資產只在表外計算折舊額。七是應收未收利息在表外反映。
(二)我國中央銀行的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
我國中央銀行遵循歷史成本原則對各項資產進行確認、計量,按各項財產取得時的實際成本入賬,存續期間財產價值不做調整。歷史成本計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匯儲備占款和貴金屬不隨價值變動和匯率波動定期調整賬面價值,只按歷史成本進行核算。二是再貸款按發放時的實際金額入賬,不采用重估價值,不進行減值測試,不計提損失準備,對其應收未收利息不納入表內核算,只在表外反映。三是固定資產按購建時成本計價,存續期間不計提折舊,只對規定的特殊變動原因做價值調整。四是有價證券的入賬價值按實際支付的價款列賬,溢價、折價不做攤銷,存續期間不按市價法或攤余成本法對賬面價值進行調整。五是國際金融組織資產按出資時實際支付的金額入賬。
(三)我國中央銀行現行會計標準的歷史成因。
我國中央銀行長期采用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核算基礎和采用歷史成本作為會計計量屬性有其歷史成因。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和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長期存在是由我國中央銀行單位性質所決定的。我國中央銀行作為行政性單位不以盈利為目的,對利潤指標的重視程度遠不及企事業單位。我國中央銀行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為目標,更加注重資金使用的真實性,從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相關性角度出發,我國中央銀行更偏重于會計信息的客觀性。
二、我國中央銀行現行會計標準質量現狀
我國中央銀行遵循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原則,實行獨立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實行“統一領導、預算管理、分級核算、統負盈虧”的財務管理體制。資產項目中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必須堅持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原則,再貸款、再貼現根據國家執行貨幣政策的需要操作和發放;負債項目均按實際發生額計價,發行債券按債券面值計價,發行債券發生的各種費用計入當期業務支出;財務收入項目的確認按實際收到各項收入后計入相應賬戶;支出項目全部納入財務支出核算,財務支出一律按規定的核算內容據實列支,不得預提虛列。利潤等于各項收入減去各項支出,利潤按財政部批準的比例提取總準備金后,凈利潤全部上繳中央財政,凈虧損首先由歷年提取的總準備金彌補,不足彌補的部分由中央財政撥補。所有者權益全部由國家所有,未經財政部批準不得變動。財務決算報告年度終了后按規定期限逐級上報上級行和財政部派出機構。財務收支、會計事務接受國務院審計部門和財政部門的審計和監督。我國中央銀行的現行會計標準雖然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問題。
(一)未跟進會計制度改革和金融全球化步伐。
2003年英國倫敦中央銀行出版社對全球159個中央銀行的會計實務調查表明,各國中央銀行對國際會計準則是認同度高達82%,大多直接或間接采用了國際會計標準。2006年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實質上實現了與國際的趨同,相續頒布的金融機構會計準則也確立了權責發生制和公允價值作為會計確認基礎的地位。伴隨日益全球化的經濟金融環境,我國國際經濟金融活動的參與程度日趨頻繁,我國中央銀行與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的交流也在不斷增加,對各國中央銀行會計標準的趨同性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差異較大將會造成會計信息的不可比性,直接形成交流障礙。
(二)與當前業務需求相比會計核算基礎相對落后。
我國中央銀行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實行由政府主導的財務預算管理體制直接決定了收付實現制的核算基礎,收付實現制能夠實現年度預算安排與財務收支的有效配比。收付實現制雖然能夠較好反映預算收支的執行情況,但是不能完整反映中央銀行的資產狀況。當前我國中央銀行資產種類日趨多樣化、市場交易日益頻繁,僅采用收付實現制已經不能滿足真實、完整、準確地反映中央銀行全部資產狀況的要求。
(三)不符合會計信息相關性和謹慎性要求。
我國中央銀行持有相當數量的外匯儲備、金銀和有價證券,它們是有效執行貨幣政策的必要工具,上述資產的價格受國際、國內多項因素的綜合影響,幣種、供求、利率和匯率等的波動都將對其價格造成較大影響。對外匯儲備、金銀和有價證券等資產實際發生減值時,由于沒有引入客觀的計量方法,對其現行的真實價值無法準確衡量,從而減值準備也無法相應計提,實際價值會與賬面價值產生嚴重不符時,隱藏了較大的財務風險。上述資產如仍按現行歷史成本法計價,將導致中央銀行這些資產的賬面價值嚴重脫離其市場價值,這將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判斷。
三、我國中央銀行現行會計標準的會計學選擇方向
我國中央銀行現行會計標準正在經歷多項核算改革,借鑒國外中央銀行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逐步趨同,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能夠真實公允地反映中央銀行經營成果的會計標準是大勢所趨。雖然這些年來我國中央銀行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會計和財務準則,由于實行獨立的財務預算制度和采用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基礎,其會計反映和監督的能力目前遠遠不能滿足新準則后的需求,完善我國中央銀行會計標準勢在必行。與現行國際會計準則以及國外許多中央銀行執行的會計標準相比,我國中央銀行會計標準還存在不足之處,亟待改進。
(一)合理借鑒發達國家中央銀行會計標準。
隨著經濟一體化、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我國中央銀行與外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組織的交流日益緊密,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活動日益頻繁,正因如此,我國中央銀行會計標準改革已勢在必行。我國中央銀行要高度關注國內外會計準則新動態,認真研究各國中央銀行國際會計準則的運用效果,找準我國中央銀行運用國際會計準則的切入點和范圍,成功借鑒發達國家會計標準改革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中央銀行的實際情況和經濟金融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明確我國中央銀行會計標準改革的具體內容和發展方向,制定符合我國中央銀行自身特點的新會計標準,并將研究成果積極運用到中央銀行會計實踐活動中去。借鑒國外中央銀行會計準則經驗,逐步靠攏國際會計準則,采用謹慎性原則,真實、公允地反映中央銀行經營成果是中央銀行會計標準改革的必然選擇。
(二)制定中央銀行會計標準改革制度支撐。
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發達國家中央銀行會計標準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基礎上,我國中央銀行應制定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新會計標準制度或準則。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為準確計量各期間的成本和收益情況,引入權責發生制作為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的基礎;二是完善中央銀行會計核算原則,引入配比性、實質重于形式等原則;三是根據資產持有目的不同,采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公允價值等多種計量屬性計算資產價值;四是建立健全會計信息對外披露機制,保障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有效性。
(三)我國中央銀行會計標準改革具體設計
1.我國中央銀行會計基礎宜采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并用的“二元結構”模式。
會計基礎僅僅是一種計量標準,它脫離了會計體系這一整體,是不可能發揮出應有作用的。只有在有效的財務報告和政府會計制度框架設計下,應計制的應用才有其實際意義。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尚未明確財務報告的范圍標準,從成本效益原則角度出發考慮,我國中央銀行完全采用權責發生制短期內尚不具備條件。因此,我國中央銀行近期內還是采取以收付實現制為主,以修正的權責發生制為輔的“二元結構”模式為宜。
2.對跨年度結算財務資金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計量更科學。
在現行收付實現制下,我國中央銀行跨年度結算財務資金業務如跨年度結算采購資金、工程款等,存在會計核算無依據、預提虛列和賬務處理不真實等問題。采用權責發生制,增設“待清算支出”、“應付支出”等類似科目,核算當年已安排未支出或應付未付的款項,項目發生時直接從費用賬戶將相關費用轉入。在下一年度實際支付時,直接做沖減“待清算支出”、“應付支出”賬務處理,不再列支費用科目。在當前部門預算制下,這種做法我國中央銀行可以更為科學的安排費用開支。
3.對再貸款業務計提減值準備,實施更為嚴格的監管手段。
我國中央銀行應根據再貸款業務的風險程度大小,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減值準備金額與風險大小成正比。對再貸款業務應根據不同種類定期進行風險評估,對不同類別再貸款業務存在的逾期或無法收回的風險程度大小做出評估,可參考借鑒商業銀行貸款的五級分類標準做法,分別計提相應減值準備。由于我國中央銀行發放的再貸款金額較大,如果計提減值準備則相應的計提數額會較大,減值準備計入當期損益會造成損益的巨大波動,不利于客觀評價。考慮此因素,我國中央銀行再貸款減值準備可計入權益核算。
線性代數這門課程有一個特點:各部分內容相對獨立,整個課程呈現出一種塊狀結構,原因是線性代數學科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沒有一條明確的主線。內容有行列式、矩陣、向量、線性方程組、特征值問題、二次型、線性空間與線性變換。我們幾乎可以找到從線性方程組、行列式、向量、矩陣、多項式、線性空間、線性變換中的任何一個分塊開始展開的教材,其展開過程主要取決于作者串聯這些分塊的形式邏輯的脈絡[1]。實際上,課程內容的展開不僅取決于課程本身的邏輯,也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的因素。行列式、矩陣運算和方程組求解通常都被認為容易被學生理解的內容,而向量組的線性關系問題是線性代數的難點。通常的線性代數知識體系是按照由易到難道順序安排,這樣似乎可以漸進地接受難點,但實際上有以下幾個弊端:(1)由于難點出現的時間較遲,學生沒有機會對難點進行重復運用和消化理解就已經進入課程的尾聲;(2)從心理上講,學生學習有先入為主的現象,最開始學到的知識最容易記住,因此難點后出現也不利于學生接受;(3)運用向量組的線性關系理論可以統領線性代數的重點內容,如果不盡早引入這個理論,就不容易將塊狀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
1. 線性關系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現
線性關系理論的基本概念包括:向量組的線性組合、向量的線性表示、向量組的線性相關性、向量組的線性無關性、向量組的最大無關組、向量組的秩等。
對任意一個向量組,以這個向量組為列向量組構造矩陣,可以通過對實施初等行變換判別列向量組的線性相關性,進而獲得該向量組的最大無關組,同時可以獲得向量組中任意一個向量由最大無關組線性表示的表示系數,也可以獲得向量組的秩。可見,向量組的線性關系問題集中表現在矩陣的初等行變換過程中。可以認為數學論文,矩陣的初等行變換過程是向量組線性關系理論的外在表現。
2. 基于線性關系理論的線性代數知識體系與關聯
線性代數中主要問題的解決都是通過解線性方程組實現的,可以說線性代數的核心內容是線性方程組,而研究線性方程組及其解靠的是矩陣及其矩陣的初等行變換。因此,以線性方程組為出發點,可以為以后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通過線性方程組可以引出矩陣概念,并引出矩陣的初等行變換方法,進一步引出向量概念,以及向量的線性運算和矩陣與向量乘法運算。在這些基本概念和運算的基礎上,線性方程組可以表示矩陣形式和向量形式,其中,是線性方程組的系數矩陣,為矩陣的列向量組,是線性方程組的常數列向量[2]。
由向量形式方程組進一步討論向量組的線性關系理論,為深入研究和理解線性代數的其它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從矩陣形式的方程組出發進一步討論矩陣運算,特別是在向量組的最大無關組和向量組的秩的概念下,矩陣的秩的定義變得很簡單,逆矩陣也很容易理解。行列式可以認為是方陣中的一個特殊概念,事實上,階行列式也可以用個為向量定義[2]。在行列式和線性方程組概念下,很自然地討論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問題。二次型標準形問題則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概念基礎上處理。線性空間和線性變換則是向量方法和矩陣方法的升華[3]雜志網。
在這種知識體系下,向量和矩陣是線性代數的核心工具,矩陣的初等變換是代數的核心方法,而向量組的線性關系理論是核心理論。矩陣的初等變換這一方法不僅可用于求解線性方程組,他還可用于求矩陣的逆矩陣;求矩陣的秩;求向量組的極大無關組及其秩;求齊次線性方程組的基礎解系;求向量空間的基及維數;求特征向量;求實二次型的標準形等。而對于這些問題的理性認識則需要向量組的線性關系理論。
3. 知識體系展開的基本邏輯
怎樣設計線性代數課程的科學體系?這取決于我們對學科內容的本質的理解,對該學科在現代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和課程的目標。在我國,理工科的線性代數教科書是把線性代數的各部分內容作為工具來掌握,而忽視了這門學科最終形成的思想基石――空間與變換,因此這樣的課程并沒有真正跨進線性代數的思想殿堂,頂多只能視為矩陣運算的初級教程。而我國數學專業的高等代數課程又過分沉湎于形式化概念的邏輯體系構建,而忽略了線性代數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鮮活背景和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應用前景,因此這樣的課程在學完之后也不易明白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和意義,甚至以為僅僅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前期準備[1]。
很多文獻([1][4][5])討論了線性代數的知識體系,但是學者們基本上只考慮知識體系本身,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心理因素。線性代數的一個公認特點是內容抽象,要真正掌握線性代數的原理與方法必須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即對形式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形式邏輯的演繹能力,而這兩種能力要求幾乎超越了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的能力儲備。面對抽象的課程內容和復雜度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數學課程時往往會產生焦慮情緒[7]。按照塊狀結構安排線性代數的知識體系容易使學生產生焦慮情緒。
通常按照塊狀結構安排線性代數的知識體系,便于教師理解,但是,學生很難建立塊狀結構之間的聯系。基于線性關系理論的線性代數知識體系是從學生認識能力出發數學論文,由現實世界的問題引出數學概念,使學生感到是因為解決現實的需要而學習新的數學概念、理論和方法。這種由現實問題到解決方法的邏輯關系稱為生活邏輯,而按照塊狀結構形成的知識關系成為學科邏輯[7]。學科邏輯是出于本學科的研究者知識整理的需要,不適合向學生傳授知識。基于線性關系理論的線性代數知識體系的基本邏輯關系是按生活邏輯展開的。首先,學生容易認識線性方程組與現實的聯系,隨著解決線性方程組問題過程的深化,提出矩陣和向量概念;進一步,矩陣和向量等新的元素需要進行運算,因此分別討論向量運算(主要是線性關系理論和方法)和矩陣運算;具備了線性代數的核心工具(向量和矩陣)、核心方法(矩陣的初等變換)和核心理論(向量組的線性關系理論),就可以繼續討論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以討論二次型,也可以討論線性空間和線性變換。整個線性代數知識是按照需求展開的,因此,很多過去塊狀結構中的知識內容(如矩陣、向量、線性方程組等)并非一次性的安排在一章之內,而是在不同的章節中逐漸深入展開。這樣安排便于形成以矩陣初等變換為核心方法和向量組的線性關系理論為核心理論的主線,便于學生漸進理解線性代數的難點。
4. 結論
基于線性關系理論的線性代數知識體系將線性代數知識按生活邏輯展開,以向量和矩陣為核心工具,矩陣的初等變換為核心方法,以向量組的線性關系理論為核心理論,形成線性代數的知識主線。這種知識體系便于學生理解線性代數的難點,克服學習上的焦慮情緒。
參考文獻
[1]劉學質.線性代數的體系與方法[J].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7.20(7):142-144.
[2]Peter D. Lax. 線性代數及其應用(第二版)[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9.
[3]王璽等.線性代數[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9.
[4]彭德艷,金傳榆.《線性代數》內容的關聯性研究[J]. 大學數學,2007.23(1):170-175.
[5]賀繼康.高等代數課程結構簡論[J]. 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19(4):77-79.
[6]王璽.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情緒因素與教師行為分析[J]. 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04.20(4):95-98.
循證醫學,作為目前最有活力的新興學科,它匯集最新、最佳臨床證據,通過系統、科學的方法理論體系,指導臨床醫療決策的實施。循證性指南的“靈魂”是強調高質量的證據,因此證據的搜集與級別判定和推薦意見的形成是循證性指南制定過程的關鍵。證據質量優劣直接影響指南的質量,而嚴格的文獻評價是對證據質量優劣分析的重要環節。嚴格文獻評價,采用明確的評價原則和科學的評價工具,對已發表的臨床科研文獻從真實性和實用性兩方面進行批評性評價,找出被評價文獻的優缺點,經過評價后的文獻成為證據來源。這不僅體現了循證醫學以“證據”為核心的思想,而且為重癥肌無力中醫臨床實踐指南的構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方法學基礎。有關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的臨床文獻報道繁多,鑒于目前中醫臨床醫生對實用性及科學性較高的重癥肌無力指南的迫切需求,本文通過對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的現代文獻進行檢索和嚴格評價,借此拋磚引玉,為“重癥肌無力中醫臨床診療指南”修訂提供循證證據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證據產生的總體思路工作組
在確定小組成員、明確研究主題后,對相關的中文文獻、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的英文文獻進行了較全面的檢索和評價。由工作組4名人員分別按照制定的檢索策略進行文獻檢索,2名人員采用背對背方式對文獻進行逐一評價,遇到對同一文獻評價結果差異較大時,由2人協商解決,若仍不能解決時由工作組成員進行集中討論解決。
1.2 文獻檢索
1.2.1現代中文文獻檢索策略
1)分析研究主題:根據本研究內容和需求,以盡量查全為原則,工作小組分別依據病名:“重癥肌無力、屢病、屢證”等主題詞、針對重癥肌無力的干預措施或暴露因素、結局等方面提取關鍵詞。以某些傳統方藥、治法、特色診療技術等均可作為檢索詞,如“補中益氣湯”“升陽舉陷”等;本領域或本行業某些造詣深厚的知名專家姓名也可作為檢索詞,如“吳以嶺”“況時祥”等。
2)檢索數據庫:①選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I}I)(時間:1980年至2015年8月);②選用維普數據庫(時間:1989年8月至2015年8月);③選用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時I司;1978年8月至2015年8月);④百度、谷歌等網頁中檢索該病相關中醫研究。
3)檢索方式:以計算機檢索為主。
1.2.2英文文獻檢索檢索策略:
1)分析研究主題:根據研究內容和需求,分解研究的主題概念,確定關鍵詞或主題詞,確定檢索詞:Myasthenia Gravis ,MG,Myasthenia Gravi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tine .
2)檢索資源:通過Google , IOF等國際上專業學術網站進行有關重癥肌無力文獻檢索;檢索醫學數據庫如PubMed , Medli、等,最后按照本研究的要求進行篩選。
1.3 納人標準
1)中醫藥治療重癥肌無力的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
2)中醫藥臨床隨機對照試驗( RCT)類文獻的納人標準:①研究類型:臨床隨機對照試驗;②研究對象:重癥肌無力患者;③報告了研究對象來源(住院或門診)和其基本情況(年齡、性別、病程等);④陳述了研究目的;⑤明確了研究的診斷標準、納人與排除標準、療效判定標準;⑥交代了隨機的方法(簡單隨機法、數字表隨機法等);⑦干預措施:各種治療重癥肌無力的中藥單方或復方制劑,或針刺、艾灸等中醫療法;⑧報告了結局測量,并解讀;⑨研究采用統計學方法進行了說明。
3)非隨機對照試驗文獻納人:①觀察對象:重癥肌無力患者(波動期,穩定期,危象期)②有明確研究目的和診斷標準③干預措施:各種治療重癥肌無力的中藥單方或復方制劑、或針刺、艾灸等中醫療法;④報告了研究結局,并解讀。4)基于中醫臨床診治重癥肌無力經驗總結的病例系列或病例報告。
1.4 排除標準
以“屢病”研究文獻題目,但內容描述非“重癥肌無力”文獻;文獻綜述類文獻;純理論研究文獻;純西醫治療本病臨床研究文獻及動物實驗類研究。
1.5 文獻質量評價方法Meta
分析類文獻評價采用AMSTAR量表.評價每個條款的評語選項有“是”“否”“不清楚”以及“未采用”,并給與計分,如“是”為1分,“否”“不清楚”或“未提及”為0分,共11分,AMSTAR量表得分0一4分為低質量研究,5一8分為中等質量研究,9一11分為高質量研究;隨機對照試驗類文獻方法學質量評價采用改良Jadad量表[a〕評價:隨機序列的產生、隨機化的隱藏、盲法、撤出與退出3方面情況。1一3分視為低質量研究,4一7分視為高質量研究。
非隨機對照試驗的文獻質量采用MINORS量表[9〕條目評價,評價指標共12條,每條分值為0 -2分。前8條針對無對照的研究,最高分為16分;前8條與后4條目一并作為有對照組的研究的文獻質量評價,最高分為24分。0分表示未報道;;1分表示報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報道了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
1.6 文獻證據分級及推薦級別中醫藥的臨床證據分級方法
按照“傳統醫學證據體的構成及證據分級的建議”中提出的“基于證據體的臨床研究證據分級參考建議”實施。
2 結果
2.1 檢索CNKI,CBM、維普、Pubmed等文獻數據庫
檢索文獻32 670篇,所有文獻題錄導人NoteEx-press軟件,剔重并經過篩選后最終納人430篇文獻,均為中文文獻,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2篇,隨機對照試驗文獻61,病例系列112篇,病例報告197篇。
2.2 文獻質量評價
根據檢索所得出的文獻分類,研究小組應用前面制定的文獻質量評價方法,對文獻質量進行評價,結果見表1、表2、表3。從上述列表可以看出,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的系統分析或Meta分析的文獻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為中等質量。占絕大多數的病例系列或病例報告類的文獻質量評分也均在12分或12分以下。
2.3 文獻證據
級別檢索得出372篇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文獻中,推薦級別為IV,104篇,推薦級別為V , 268篇。
[3]周述文,郭曉軍,孫愛平,湯海洪.電子商務網站的分類及評價初探[J].中國管理科學,2000,S1:748-754
[4]蔣穎,金碧輝,劉筱敏.期刊論文的作者合作度與合作作者的自引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0,12:23-28
摘要:對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成藥》《中藥材》《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時珍國醫國
>> 我國中醫藥系統生物學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16種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文獻計量指標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分析的我國酸棗研究現狀 我國檔案服務體系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電子文件元數據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風險分析方法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學習倦怠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中醫體質文獻計量學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我國化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CNKI的中醫治療肥胖文獻計量學分析 對國內“壓力”主題體育類論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學校武術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 2003年~2012年我國檔案學對電子政務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近十年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天津中醫藥》作者群的信息計量學分析 我國蘋果品種網絡科技文獻的計量學分析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我國心理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中文甲型H1N1流感圖書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基于CBM的中醫藥治療高血壓文獻計量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我國8種中醫藥類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我國8種中醫藥類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范建華")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對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成藥》《中藥材》《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時珍國醫國藥》《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中國中藥雜志》8種中醫藥類期刊(半月刊取第一期)論文的參考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和評價,探討和剖析中藥學論文的學術水平和期刊編輯質量,為進一步提高我國中醫藥學的期刊質量和學科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醫藥期刊;引文;引文分析;文獻計量學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6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itations in 8 Chinese Core Periodical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an Jianhua(Library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bibliometrically analysed and evaluated 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3 (chosen the first issues of semimonthly periodicals), includ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in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academic level of TCM papers and journal qual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journal quality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iodicals; citation; cit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s 眾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進行課題研究時,必須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著述相關論文時通常將那些對自己課題研究有重大幫助和啟迪的著作,以題錄形式附在最后。引文分析能反映出論文著者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情況和利用能力,同時也反映著者的閱讀傾向,是評價專業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了解我國中藥學領域科研人員對文獻的需求,以及對情報信息的吸收與利用狀況,筆者抽取8種中醫藥學中文核心期刊[1],對每篇文章的參考文獻進行統計分析與比較,探討和剖析我國中藥學的研究方法、重點刊物和論文的學術水平,以便為他人從事研究提供參考。1 對象和方法1.1 調查對象以《中草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成藥》基金項目:廣西醫療衛生重點科研課題(重2010112)作者簡介:范建華,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中醫藥信息。E-mail: 《中藥材》《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時珍國醫國藥》《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中國中藥雜志》等8種中醫藥類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月出版的第1期(含半月刊、月刊)為對象,抽取每篇文章后引用的參考文獻。1.2 方法將作者、文獻題名和被引文獻題名、引文數量、文種、文獻類型、普賴斯指數、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數據導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對引文率、期刊引文量、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分析采用SPSS11.0軟件。2 結果2.1 被引中文期刊分析8種中醫藥專業期刊2013年第1期刊載論文總數415篇,引文總數5 115條。其中中文期刊引文3 135條,占引文總數61.29%;英文期刊引文1 382條,占引文總數27.02%。對3 135條中文引文按所載期刊進行統計,結果顯示,3 135條引文分別刊載于756種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種,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并形成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國中藥雜志》《中草藥》《時珍國醫國藥》《中成藥》《中藥材》等為代表的中文期刊核心研究群,引文量排前18位的期刊見表1。表1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中文引文量排名前18位期刊期刊名稱 引文量(條) 占總中文引文量百分比(%)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85 9.09中國中藥雜志 145 4.63中草藥 133 4.24時珍國醫國藥 120 3.83中成藥 104 3.32中藥材 91 2.90藥學學報 43 1.37中國藥學雜志 42 1.34沈陽藥科大學學報 37 1.18藥物分析雜志 33 1.05中華中醫藥雜志 31 0.99中國藥房 31 0.99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30 0.96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8 0.89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6 0.83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6 0.83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6 0.83中國藥理學通報 24 0.772.2 論文總數與引文率引文率是指期刊文后附有引文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率。引文數據是評估、選擇期刊的一個重要因素[2]。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415篇,有引文的論文414篇,占99.76%。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刊發論文數量與引文率見表2。2.3 引文總數和篇均引文數引文量是指來源期刊論文所引用的全部參考文獻數,是衡量該期刊科學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個指標[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著者對文獻信息的吸收利用程度、對科技信息的依從程度及科研人員利用信息的能力[4]。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刊載的415篇論文的引文數量共5 115條,篇均引文12.33條。各刊的引文總數與篇均引文數見表3。2.4 引文文種統計引文文種是指引文發表時所用的文種。對引文文種進行分析,可以了解論文研究內容的國際性,以及作者閱讀文獻的廣泛性。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引文文種主要為中文和英文,結果見表4。 表2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刊發論文數量與引文率期刊名稱 論文總數(篇) 有引文篇數(篇) 百分比(%)中草藥 21 21 100中成藥 55 55 100中藥材 46 46 100時珍國醫國藥 117 117 100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91 91 100中國中藥雜志 27 26 96.3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8 28 100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30 30 100合計 415 414 99.76表3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引文總數與篇均引文數期刊名稱 論文總數(篇) 引文總數(條) 篇均引文數(條)中草藥 21 410 19.52中成藥 55 778 14.15中藥材 46 417 9.07時珍國醫國藥 117 1 125 9.62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91 1 083 11.90中國中藥雜志 27 524 19.41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8 299 10.68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30 479 15.97合計 415 5 115 12.332.5 引文類型對引文類型進行統計分析,可以掌握本領域中科研人員的閱讀范圍和科研工作的主要情報源。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類型大致分為期刊論文、圖書和其他(包括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標準、專利等)三大類。引文類型統計結果見表5。2.6 期刊自引與作者自引自引一般分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期刊自引是指某一期刊引用本刊先前發表的論文。作者自引是指作者引用了自己以前發表的論文。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統計結果見表6。2.7 普賴斯指數普賴斯指數是評價科技期刊所載論文新穎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衡量某一學科文獻老化的計量指標,即出版年限不超過5年的引文數量與引文總量之比,用以量度文獻的老化速度與程度[5]。自然,普賴斯指數越大,文獻更替速度越快。普賴斯把受引的文獻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有現時作用的文獻”;其二是“檔案性”文獻。前者是在其出版5年內被引用的文獻,后者則是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的文獻。這里表明文獻的被引用行為有一個變化,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說明“有現時作用”的文獻已轉變成“檔案性”文獻了。檔案性文獻數量多寡,是受學科自身性質決定的。P(普賴斯指數)=被引文獻數量(小于或等于5年)/被引文獻總量×100%。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賴斯指數見表7。 表4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文種期刊名稱 中文引文數量(條)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英文引文數量(條)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藥 202 49.27 208 50.73中成藥 657 84.45 121 15.55中藥材 293 70.26 124 29.74時珍國醫國藥 881 78.31 244 21.69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902 83.29 181 16.71中國中藥雜志 265 50.57 259 49.43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177 59.20 122 40.80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353 73.70 126 26.30合計 3 730 72.92 1 385 27.08表5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類型期刊名稱 期刊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圖書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其他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藥 386 94.15 13 3.17 11 2.68中成藥 648 83.29 90 11.57 40 5.14中藥材 349 83.69 41 9.83 27 6.47時珍國醫國藥 955 84.89 121 10.76 49 4.35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975 90.03 59 5.45 49 4.52中國中藥雜志 495 94.47 10 1.91 19 3.62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69 89.97 18 6.02 12 4.01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440 91.86 14 2.92 25 5.22合計 4 517 88.31 366 7.16 232 4.53表6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期刊名稱 引文總數(條) 期刊自引數(條)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作者自引數(條)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藥 410 33 8.05 6 1.46中成藥 778 46 5.91 15 1.93中藥材 417 23 5.52 3 0.72時珍國醫國藥 1 125 51 4.53 17 1.51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1 083 238 21.98 11 1.02中國中藥雜志 524 36 6.87 5 0.95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99 7 2.34 12 4.01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479 21 4.38 10 2.09合計 5 115 455 8.90 79 1.54 表7 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賴斯指數期刊名稱 引文總數(條) 近五年引文數(條) 普賴斯指數(%)中草藥 410 268 65.37中成藥 778 406 52.19中藥材 417 228 54.68時珍國醫國藥 1 125 532 47.29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1 083 707 65.28中國中藥雜志 524 352 67.18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99 170 56.87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479 269 56.16合計 5 115 2 932 57.323 分析與評價3.1 被引中文期刊結果分析3 135條中文引文分別刊載于756種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種,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離散性較大,但仍有一個相對集中的核心區,這個核心區的期刊可作為我國研究中藥領域的核心期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被引92次,表明其作為標準,非常受到中藥科研人員的重視。3.2 引文率在8種中醫藥類期刊中,除《中國中藥雜志》的引文率為96.3%外,其余7種期刊的引文率均為100%,均引文率為99.76%,與2009年11種中醫藥類期刊引文分析[6]的平均引文率97.95%相比有所提高,高于《中華兒科雜志》1994-2009年均引文率95.91%[7]和《中華手外科雜志》2005-2009年均引文率87.37%[8]。3.3 期刊引文量一種專業期刊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說明它在本學科領域的影響和作用越大。從表3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篇均引文數量12.33條,篇均引文量最低的《中藥材》也有9.07條,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篇均引文量均高于我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量(8.81條)[9]。與文獻[6]相比,篇均引文量增加5條及以上的期刊有《中草藥》增加8條,《中國中藥雜志》增加8條,《中成藥》增加6條,《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增加5條。與國際上科技論文的篇均引文量(15條)相比,《中藥材》《時珍國醫國藥》《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等4種中醫藥類專業期刊編輯部還需采取措施,幫助作者提高引用參考文獻的意識,增加論文的引用量,縮小與國際的差距。單篇引文最大值為《中國中藥雜志》的77條,單篇引文最小值為《中藥材》的1條。 3.4 引文文種從表4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文種主要是中文文獻,占72.92%,英文文獻占27.08%。沒有其他語種文獻,這可能與各國大多采用英文發表科技文獻有關[10];或者是作者僅關注中文、英文文獻。除《中草藥》《中國中藥雜志》兩種期刊的英文文獻比例達到或接近50%外,其余6種期刊的英文文獻比例較低,與文獻[6]相比,期刊的英文文獻比例顯著提高的有《中草藥》《中國中藥雜志》《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而期刊的英文文獻比例降低的有《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中成藥》。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英文引文文獻比例低于《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2006年英文引文率(54.01%)[11]。因此,中醫藥類期刊作者群還需提高對英文文獻的利用和借鑒能力,提高英文文獻和其他語種文獻的引用率。3.5 引文類型表5顯示,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類型主要為期刊文獻,共4 517篇,占88.31%;其次為圖書,共366篇,占7.16%;其他各類文獻,共232篇,占4.53%。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文獻信息已成為科研人員獲取最新信息、了解學科發展動態的重要途徑。因此,科研人員應積極利用網絡文獻,使自己的科研走在世界前列,多出快出成果。3.6 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自引率是反映期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期刊的正常自引率高表明期刊有自身的穩定性、連續性及與其他期刊交流的適度性,也可反映期刊學術領域的寬度和論文的學術水平。從表6顯示,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自引率為8.9%,與64種藥學期刊8.0%自引率基本相符[12],自引率較高的《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1.98%),也沒有超過期刊過度自引23.8%的界定線[12]。期刊自引率明顯偏低的《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34%)、《時珍國醫國藥》(4.53%)、《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4.38%)三種期刊編輯部應引導作者適當提高自引率,擴大相對穩定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激勵核心作者多,以保證和提高刊物水平。3.7 普賴斯指數普賴斯指數越高,說明論文內容越新穎。一般情況下,新興學科的普賴斯指數高于成熟學科,各學科的普賴斯指數平均值大約為50%[13]。表7顯示,2013年第1期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普賴斯指數57.32%,與文獻[6]的40.35%相比有大幅提高,且高于《中華神經科雜志》的56.6%[14]。說明我國8種中醫藥類期刊的引文時效性高、新穎性強,作者對學科前沿有良好的把握。參考文獻[1]朱強,蔡蓉華,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尤金•加菲爾德.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是怎樣選用刊物 的?[J].武夷山,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2,3(2):36-39.[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8.[4]杜云祥.《中華醫學圖書館雜志》被引分析研究[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3,12(1):52-55.[5]邱均平.科學文獻普賴斯指數的計算與分析[J].情報業務研究,1989,6(3):170-172,169.[6]屈清慧,張曉峰,張馨洋,等.11種中藥學期刊引文分
析[J].中國藥房,2012,23(3):193-196.[7]冷婧,胡燕平,李林平.《中華兒科雜志》1950至2009年發文及引文計量學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1,49(1): 41-48.[8]肖寧.《中華手外科雜志》2005-2009年引文分析[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0,26(3):167-169.[9]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0]丁云秋,李錦,游蘇寧.《中華內科雜志》近5年部分欄目引文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3,42(4):251-254.[11]郭秀婷,寧樺,吳蓉,等.《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2006年論著引文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 15(17):1348-1350.[12]劉雪立,周志新,方紅玲,等.2005-2007年我國醫學期刊自引率與過度自引的界定[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4):624-626.[13]靳純橋.《醫學雜志》1996~2000年引文統計分 析[J].醫學雜志,2001,26(12):935-937.[14]滕洪松.《中華神經科雜志》2002-2004年載文中引文的計量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9):79-80.(收稿日期:2013-12-16,編輯:魏民)
一、 選題的發掘、篩選與定位
(一)選題的發掘
常言道:“題好文一半”,選題是寫作學位論文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選題的好壞直接決定論文質量的高低。但是,當前大部分學生在準備撰寫學位論文之初,一提起選題就一陣茫然,不知如何入手,要么信手從資料書或作業中抓個題目,要么索性央求老師給個題目。讓本該認真、慎重的選題變得隨意,從而給以后的論文寫作埋下難以動筆的隱患。其實,選題是需要留心觀察、用心發掘的,學生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以下幾條途徑去發掘選題:
1.從課堂入手。本科院校的課堂教學,常涉及學術動態前沿。學生聽講受教師的啟發,可以激發對某一學術問題的探究興趣,從而發掘好的學位論文選題。
2.從學術講座入手。學術講座比課堂更具有專業性、針對性和啟發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多聽學術講座,從中發掘學位論文選題。
3.從專業見習、實習或社會實踐活動入手。科研成果的真正意義和最終歸屬點是服務社會,創造有用的社會價值。學生可以在專業見習、實習或社會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了解社會的需求,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思索發掘學位論文的選題。
4.從教師的科研入手。教師的科研課題一般都具備較高的創新性,學生參與后,可以在整體研究步驟中探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掘學位論文的題目。
5.從現實的矛盾焦點入手。現實中,人們最感缺乏的、不正常的、抱怨或議論最多的問題往往是最需要解決問題,探討這樣的問題有時可以找到最具意義的題目。
(二)選題的篩選與定位
學生在用心發掘問題之后,就要對問題進行認真篩選和定位。此過程大致分三步走:提出自己的見解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廣泛調研依據自己的興趣和實力酌定題目。
第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
學生發掘出選題后不要馬上急著去找資料,而是要趁熱打鐵,把發掘選題時自己的想法、見解、思路記下來,以備以后作
參考。如果一開始就忙于查資料,那么很容易受別人想法的影響,進而框定自己的思維,難以創新。
第二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廣泛調研。
學生在對選題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等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動態,撰寫調研提綱,再深入實地廣泛調研。在這個步驟里,學生需要解決三個問題:1.了解當前學術動態,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避免選題陳舊、成果重復; 2.檢驗選題是否具有創新點。3.判斷選題的價值。選定的題目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或社會價值,是學生在選題篩選階段必須判斷和界定的。
第三步:依據自身的興趣和實力確定題目。
興趣是最好的科研動力,學生在進行了前面兩步的篩選后仍然對選題充滿興趣則加大了確定選題的步伐。最后就是評估自身的實力和條件,篩選與自己實力、條件適宜的選題。
二、 師生與選題的雙向選擇模式
當前高校大多采用學生單方向的選題模式,即教師列出題目,經教研室或論文考評專家審核后公布出來,由學生選擇。個別選不好的,由系(院)行政安排。這種模式忽視了學生對選題所做出的努力,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而師生與選題的雙向選擇模式,則在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最后實現師生雙方指導與被指導的最大協調。具體操作方法是:
首先,在大三的第二學期,面向大三學生和全體教師開展論文征題比賽,以針對性(現實需要)、前沿性(問題新)、創新性(觀點新)、應用性(可操作)、綜合性(跨學科)為指標和導向,每個指標20分,有額外亮點的需陳述理由。系(院)分專業成立專門的評定小組,小組成員必須至少包括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本專業專家(最好有一至二名外請專家)。然后,將獲獎的學生選題公布,由教師依據自己的熟悉領域、興趣選定想要指導的學生。同時,將獲獎的教師選題公布,由學生依據自己的了解程度、興趣選定想要被指導的教師。最后,根據實際情況做相應的調整,完成整個選擇過程。
三、 論文指導環節的質量要求與互動模式設計
就當前高校的招生情況來說,一名專業教師指導6-12名學生寫作學位論文的現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為此,我們在實踐探索中,著力建構了“自動自發設計與實現高質量學位論文”的運作模式,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醞釀準備期。
這一階段的持續時間比較長,從學生入校到正式寫學位論文之前都可以定為醞釀準備期。在這期間,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指導學生寫作社會調查報告、學年論文、科技競賽中的科研論文和見習報告等,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創新意識和寫作能力,為以后寫作學位論文打基礎;而學生的主要任務則是在認真完成上述任務的同時,全面提高對學位論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樹立自動自發設計和完成學位論文的思想,摸索和鍛煉必要的技能,如選題發掘、資料搜集、文獻搜索、調查研究、創新思維等能力。學生必須認識到,學位論文不僅僅是學校本科教學整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還是學生在校期間全面學習和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通過寫作學位論文可以在畢業前夕全面梳理大學之所學,加強自己的觀察分析能力、辨證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增強進入社會的信心和勇氣。
第二階段:正式寫作期。
學生完成學位論文的階段任務時間大致安排如下:從匯集資料目錄、撰寫讀書筆記、擬寫研究動態到寫作提綱及修改、任務書,第七學期末完成;開題報告,第八學期第一周完成;論文草稿及修改、英文摘要、答辯第八學期第十三周前完成。系(院)首先要統一設計好學生學位論文逐階段任務完成登記與成績參評卡,由指導教師掌握,每一階段任務,學生都要主動請指導教師檢查完成情況,匯報下一階段的計劃,在教師的指導下作相應的調整,并聽從學生組長所傳達的指導教師的指令,及時向指導教師匯報進展情況和參加集體研討。
第三階段:成果驗收期。
學位論文成績的評定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以往教師在對學生學位論文成績最后評定時,由于種種原因常常給打人情分,這樣弊端很大,尤其影響下屆學生的寫作態度,給論文質量水平下滑留下隱患。對此,我們建議學位論文成績評定采取“三分比例匯總制”,即論文總成績=學生自評分(占10%)+ 指導教師評分(占20%)+ 專家組評分(占35%)+ 答辯分(占35%),在專家組評分和答辯階段將學生和指導教師姓名密封。
參考文獻:
[1]黃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滑坡的原因及對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P96-97.
[2]何玲玲.關于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9,P164-166.
1 引 言
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可以把復雜現象簡化為指標及相關數據,從而可以對研究活動進行數值上的客觀比較,能得到客觀可信的定量的評價結果。在文獻計量學中,科學家或科研團隊的學術成果主要體現在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和學術論文的被引頻次兩個方面。論文的數量和論文被引的頻次本身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從中可以獲得科學家或科研團隊n年發表的論文數量、每篇論文得到的引文數、的期刊以及期刊的影響參數等。而且,不同的人會使用不同的標準對科學家或團隊的研究活動進行評估。
2005年,美國物理學家J.E. Hirsch 提出一種新的非常簡單有效的數字指標——“h指數”,用以評價科學家個人的學術成就。Hirsch將h 指數定義為:“一個科學家的分值為h,當且僅當在他/她發表的Np篇論文中有h篇論文每篇獲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數,科學家剩下的(Np-h)篇論文中每篇論文的引文數都小于h次”[1]。 h指數作為引文影響力和論文產出力二者結合的新的評價指標,Hirsch 認為h指數優于其他一般用于評價科研人員學術成果的傳統的單項指標[1]。他認為論文總數可以直接測度科研生產力,但不能測度論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被引總數可以測度論文的總體影響力,但論文的被引次數不太容易找到,作者的影響力可能被少數重要的合作論文夸大,這些合作論文有可能是與許多其他作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并不代表作者的實際影響力,同時,該參數往往不能恰當分配被引次數較高的評論性文章與原創性研究成果的權重;篇均被引次數可以比較不同時代科學家的影響力,但數據不容易獲得,容易造成獎少懲多。Hirsch認為h指數可以避免上述所有缺陷。
h 指數的絕妙之處,就在于它具有制衡被引頻次和論文數量兩個指標的特點。因此這項指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傳統的文獻計量學指標在學術評價中的局限性。鑒于此,該指標一經問世,立即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06年,h指數的數學模型被建立[2-3],獨立的類h指數-g指數也被發現[4],使h指數和類h指數的研究成為信息計量學的前沿研究領域,并顯示出了發展成為下一代核心評價參數之一的可能性,因而及早對h指數和類h指數進行系統研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5]。
Hirsch 教授提出h指數的初衷是為了衡量科學家的個人學術成就,但h指數并非只限于評價科學家個人,也可以評價一個科研團隊、一種學科或一所大學、一種學術期刊、一個地區或國家等群體[1]。利用h指數進行大學以及學科的評價時,顯現出其他計量指標所不具有的特點。因而大學h指數顯現出什么樣的特點、h指數與傳統文獻計量指標是否存在相關性以及h指數對大學學術成果評價的可行性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2 方法與數據
本研究以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為依據,選取排名前100名的大學以及醫學、生命科學、物理和化學4個學科排名前50名大學學科發表的國際論文作為分析樣本價值[6],并以Thomson Scientific 制作的ISI Web of Science平臺中的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三大引文數據庫為來源數據庫,統計作為研究對象的每個大學及學科的論文總數和被引總數,并計算了h指數和篇均被引次數。
文本挖掘(Textmining)是數據挖掘的一個方向,當數據挖掘的對象完全由文本這種數據類型組成時,這個過程就稱為文本挖掘[1]。1988年,Swanson教授在MEDLINE的生物醫學文獻中發現了諸如鎂缺失與偏頭痛的醫學關系[2]并獲得了實驗的驗證。至此之后,強有力的文本挖掘工具在現代生物醫學研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SCI數據庫收錄的2004~2013年間生物醫學領域的文本挖掘相關文獻從年度變化、國家/地區分布、作者等方面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旨在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以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
1方法
筆者所統計的文獻數據全部來源于美國ISI的SCI網絡版(SCIofWeb),以與文本挖掘相關的自由詞textmining,Literaturemining,Knowledgediscoveryintext,Textdatamining和以生物醫學相關的自由詞Biomedicine,Systemsbiology,Medicine,Genomics,Proteomics,Metabolomics,Bioinformatics,Biolog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對上述數據庫進行主題詞搜索。然后對下載的所有文獻進行數據的篩選和清理后,最終選擇納入文獻797篇。檢索完成時間為2014年3月20日。
2結果
2.1年度發表量我們整理出來的2004~2013年生物醫學領域文本挖掘文獻總共有797篇,每年的發文數量從2004年的43篇到2013年的124篇,總體呈現增長趨勢。
2.2國家/地區經統計,在所有797篇文章中總共有53個國家參與了文章的發表,遍及全世界五個大洲,但各個大洲的對該領域的研究極不平衡。雖然歐洲有著最高的發文總量,但是北美洲的美國卻以最高發文量(289篇)位居全球國家排名的第一位,緊隨其后的是英國(125)和中國(82).
2.3高被引論文根據普賴斯定律[3]可以算出在納入統計的文獻中被引頻次≥42的為高被引文獻(注:Mp=42.21,Npmax=3177)。797篇文獻中被引頻次≥42的論文共79篇。高被引論文排名前3位的文章為。《SystematicandintegrativeanalysisoflargegenelistsusingDAVIDbioinformaticsresources》(被引3177次),《TheGeneOntologyAnnotation(GOA)Database:sharingknowledgeinUniprotwithGeneOntology》(366次)和《RegulonDB(version6.0):generegulationmodelofEscherichiacoliK-12beyondtranscription,active(experimental)annotatedpromotersandTextpressonavigation》(274次)
2.4核心作者分析在生物醫學領域文本挖掘研究的797篇文獻中,共有2565位作者(包含所有合著者),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發文數m的值為:。其中指發文最多的作者發表的論文數。本次研究中為23,故m取整數為4。作者論文4篇以上為80人,其發表的論文為468篇,占總論文量58.7%,高于總論文數的50%,說明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文本挖掘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研究群體。
3結論
[5] 孟浩, 周立, 何建坤.自然科學基金投入與科技論文產出的協整分析[J]. 科學學研究, 2007, 25(6):1147-1150.
[6] 郭紅, 潘云濤, 馬崢,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產出論文計量分析[J]. 科技導報, 2011,29(27):61-66.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結題項目統計――按成果類型[EB/OL]. http:///default.htm, 2016-09-01.
[8] 王偉.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J]. 機器人技術與應用,2005(6):44-45.
[9] 姜春林, 王續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產出管理學論文的計量分析[J]. 情報科學, 2005,23(9):1345-1348.
[10]王冬梅. 科學基金制度對基礎科研合作的引導效用分析[J]. 科研管理, 2010, 31(4):98-101.
[11]張宜平. 中國社會科學論文基金資助研究[J]. 現代情報, 2005, 25(3):34-36.
[12]張詩樂, 蓋雙雙, 劉雪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效果――基于論文產出的文獻計量學評價[J].科學學研究,2015, 33(4):507-515.
[13]邱均平. 文獻計量學[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8.
[14]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46):16569-16572.
[15]w基明, 邱均平, 黃凱,等. 一種新的科學計量指標――h指數及其應用述評[J]. 中國科學基金, 2008, 22(1):23-32.
Analysis on Basic Research on Robot Projects Fund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its Funding Effect
CHEN Yue,WANG Zhiqi,TAN Jianguo
2期刊下載量半衰期計算方法
期刊下載量半衰期是指某種期刊的所有論文被下載的總次數中,較新的一半是距離發表當年多長一段時間內累計達到的,其計量單位為年其中:HD是指所求的下載量半衰期,X為累計百分比小于且最接近50%的年份序號(統計當年年份序號為0),A為統計年至X年的下載量累計百分比,B為統計年至X+1年的下載量累計百分比。以《中國農業科學》為例(表1),其具體算法如下:HD=2+(50%-49.77%)/(61.29%-49.77%)=2.02003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采用的統計學處理軟件為spss18,下載量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數據正態性檢驗采用單樣本Kolmogoro-Smirnov檢驗,三者的差異性比較和多重比較分別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檢驗。各指標間的相關檢驗采用Spearman等級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綜合類農業學術期刊
2015年下載量半衰期及其他文獻計量學指標的比較據統計,18種綜合類農業學術期刊的總下載量達170.66萬次,Web即年下載率為44次/篇,基于下載量的半衰期HD(Half-lifePeriodofDownloads)的范圍是2.0359~3.4167年,極差為1.3808年。由附圖可知,在被統計的18種期刊中,2<HD<2.5的有4種,2.5<HD<3的有8種,HD>3年的有6種,可見有44.44%的期刊HD集中在2.5~3年之間,有33.33%的期刊HD分布在3~4年之間,其中以《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的HD值最高,達3.4167年。
4下載量半衰期與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