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高三語文教學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10-10 07:58: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三語文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高三語文教學論文

篇1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業讓人悲觀失望。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講述;②大量訓練;③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征: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篇2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的知識技能教學應該使學生“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而高中英語教學中不少教師帶著學生下“題?!?,闖“考關”,特別是高三的復習課、講練課往往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我們是否應當給學生留出余地,讓學生自己判斷正確與錯誤?是否設計了需要學生分析和解決的問題,并給他們留出足夠的機會、空間、時間考慮和表述?設計知識或技能的教學活動時,是否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放到了一個特定的,有理由、有意義的情境中?在直面高考的同時,教學中應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語境的創設和語篇的運用。

一、注重語感培養,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

所謂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的領悟感應能力。英語語感包括聽說活動中語音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以及由聽說內容所帶來的情感體驗等。它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自然形成的。英語教學有它固有的特點,語感便是英語教學的支點。語感強的人理解力強,聽別人說話抓得住要領,語言表達流暢得體,反應迅速,表現出來就是外語學習的高效率。事實證明:要做好一份答卷,離不開好的語感。通過對近年高考試題中單項填空和完形填空失誤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語感,即在單句學習、語篇習得中尚未形成較強的語感。如:

—I’ll be away on a business trip. Would you mind looking after my cat?

—Not at all. _________.

A. I have no time B. I’d rather not

C. I’d like it D. I’d be happy to

此題易誤選C。學生沒有搞清問話人是想知道對方是否愿意幫他照看貓。表示“愿意做”有多種表達:I’d like to/I’d love to/I’d be glad to /I’ll be glad to/I’d be happy to 等。如有很強的語感,這一題就很容易把握。此題應選D。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培養學生語感。

1.強化朗讀背誦,幫助學生形成語感。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只有多讀、多背誦,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朗讀要注意意群停頓、重讀、升降調,同時注意句子結構上的變化和上下文的貫通,讀出英語的韻味和美感。平時經常選一些英語小詩、諺語、繞口令讓學生朗讀。教材中的對話、好的段落基本上都要求學生背出,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

2.營造聽說氛圍,幫助學生增強語感。

語感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中國學生缺少自然的英語氛圍。因此,要增強語感,必須創造英語環境,尤其是英語聽說環境。

首先,教師上課時必須盡量用英語授課。從第一課開始,走進教室后盡量少講母語,兼用手勢、眼神、音調、動作等作為輔助手段,讓學生專心聽,專心學,長此以往,對營造英語氛圍、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增強學生語感大有益處。

其次,英語教師的英語口語必須純正地道,使學生受到標準英語的熏陶,提高對真實英語的敏感度,更好地形成語感。

二、強調語境創設,發展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要特別強調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教師必須在英語教學中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

1.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景中學習語言。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用英語充滿課堂,讓學生被英語包圍。利用好課堂四十五分鐘,讓學生主動開口,積極參與,完全浸入英語的海洋中。要結合真實情景,利用真實情景進行交際。例如:可以談論外面正下著的雨。

It’s raining outside.Do you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

I think so./I hope not./Probably not.

How heavily it’s raining!

If it rains tomorrow,...

If it were to rain tomorrow,...

Should it rain tomorrow,...

如果連續幾天下雨,抓住這情景聽一首詩。

Rain,rain,go away.

Please come another day.

Little John wants play.

Rain,rain,go to Spain.

And never,never,never.

Show your face again.

And rain on green grass.

And rain on the tree.

Rain on the house top.

But not on me.

詩雖然淺顯易懂,但是它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語感。

2.合理利用好課外時間,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場景中使用語言。

課外應是課堂的延伸,應是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更大、更廣的課堂。老師要幫助學生利用好課外時間,讓他們將語言學習回歸日常生活這一最大的語境中,創造更多學英語和用英語的機會,真正發揮英語的交際功能。例如鼓勵學生用英語開班會,用英語寫日記,用英語寫假條。組織實際的購物、待客、問路、面試等活動,提供實際運用英語的機會。課后多聽英美人士朗讀的音頻材料,多看英文電影和電視節目,多參加英語角活動等。

三、運用語篇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語篇是指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一次交際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它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獨白,它包括書面語,也包括口語。高中英語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目的,以話題為中心,以對話、閱讀、語法學習、聽力和寫作等內容所構成的整體教學單位;另外,通過語法和詞匯在語篇中的多次循環,可以反復打好語言基本功。因此高中英語教學要著眼整體,突出語篇教學,否則會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能理解詞句,不能理解全文。

語篇教學就是在英語教學中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將語篇作為一個整體處理,不能只停留在對孤立的詞、句的分析上,而應從語篇的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入手,結合語言運用的環境理解和掌握語篇,語篇教學不僅注重語言形式,更注重語言功能。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就不易干涸,詞句如同水滴,而篇章如同大海。篇章提示了詞及句子所適用的和可以言之成理的語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首先將注意力集中于引導學生抓住篇章的主題和中心思想,然后講解和分析詞匯、短語和句子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具有通覽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題,掌握句子在表達篇章整體意義上所起的作用,達到“見林又見木”的閱讀教學目的。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擺脫“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底下埋頭筆記”的課堂教學模式,摒棄只注重字、詞、句的分析和語法講解而忽視整體語篇教學的教學方法,立足語篇教學,積極地創設語言情境,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將英語教學的目標從提高學生成績轉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上來,達到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篇3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9-0079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減少遺憾?!庇嘘P研究證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的職業能力??梢?,在教師的實踐活動中,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是教師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的互動機制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也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語文新課標的實施需要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一、語文教學反思的主要特征

1. 以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為目的。教學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教學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學情況,而是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調整教學方案,使教學方案更合理。教學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一個教師如果能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經常研究總結,那么,他的教學水平將不斷提升。

2. 教學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師都有理論上的迷茫、實踐中的困惑。反思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可以在探索中奮進。反思的真諦就在于教師要敢于懷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教師探索的過程,也是教師反思的過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3. 教學反思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它既有對教學內容的反思,也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學和任務型教學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得到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如何為課堂教學服務?既有常規課的反思,也有專題活動的反思。如:如何確定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等。教師既有通過自己實踐后的感受而進行的教學反思,也有借學生的眼睛作為“鏡頭”來質疑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反思。

二、語文教學反思的內容

1. 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這種核心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評價已經將關注的重心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對待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在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革新,備課方式和課前準備、自我教學能力的重新認識及課堂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建設等幾個方面進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課程標準還要求教師要從片面地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感受并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習慣,教師應通過廣泛的理念學習,不斷探索反思。

2. 對教學方式的反思。傳統教學內容的安排,多以知識的邏輯為主線,忽視了教學邏輯和接受邏輯,授課方式基本是“滿堂灌”,少有師生的互動探究,更談不上激活體悟、啟迪智慧、開掘潛能。教師在教學中是參與者、指導者、組織者、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是靈活多變的,教學過程應是師生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應通過學生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并創造條件讓學生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傊處熞D變傳統的、單一的、以語言知識傳授為主的“輸入式”教學,代之以學生為活動主體的“輸出式”教學;要轉變單一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差異,著力研究學生的學法分層。

3. 對學習方式的反思。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如何學給予更多的關注。學習方式不僅僅是具體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時采取的一貫方式。傳統的模式是學生被視為“應試的機器”或“可填塞知識的容器”,他們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空間”,難以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則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4. 對教材的反思。以前教師把教材當作惟一的教學資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對教師的最高要求。其結果是教師被扼殺了自主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教學不能從實際出發,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課標要求教師參與課程設制,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搞好校本課程。由“教好教材”到“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教好學生”,這不僅可以促進教學改革,還能有力地促進教師的發展。廣博的課程資源可以幫助教師不斷“充電”,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5. 對教學對象的反思。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學生,語文教師首先要摒棄傳統的以“教案為本、以課本為本、以統一的標準評價為本”的傳統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使課堂教學中一切活動設計都要符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另外,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情感態度、知識能力;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對語文學習的理解、對語言難易程度的期待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從而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6. 對教師角色的反思。過去教師相對學生而言,處于絕對的“權威”位置,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新課程改革要求建立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師應該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學生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中的優良行為,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

7. 對課堂教學評價的反思。評價要從單一的針對語言知識掌握程度的知識性測試向關注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下轉第82頁)(上接第79頁)的多樣化評價方式轉變;要充分調動不同的評價主體開展評價活動,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有創新的思想,特別是在有爭議的問題上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和發展;要關注學生整體、全面的發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

三、語文教學反思的途徑

1. 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學生時常用眼睛和心靈觀察和思考著教師,從學生的行為、思想狀態、學習成績以及對教師的期待中都會反映出我們的教學狀況。因此,教師要時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分析現象、探究原因,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施教中的利弊得失。

2. 從教師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從教師的角度對我們的教學觀念、行為、設計理念進行深刻審視,抓住關鍵環節,從而捕捉發展自己的機會。

3. 通過邀請同行或專家聽、評課來反思教學。教師可邀請同行或專家觀察自己的課堂教學,與他們交流、對話,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而使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

篇4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1-119-04

高職語文是大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切合于高職學生的職業特征和綜合水平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备呗氄Z文毫無疑問應該是高職院校人文精神重要的傳承基地和宣講平臺,是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系列工程中最為厚實的元素,是人才素質與能力培養的“倍增器”。它超越功利性的課程規劃,不依附于任何其他課程,但它是隱藏在所有專業背后的“超級航母”。近年來,圍繞高職語文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這些教學改革模式中,美學教育、文化教育和開放式教學最值得關注。

一、美學教育成為啟動高職語文“動力航母”的“芯片”

詞有三境之說,語文教學也有三境之論:一是文本教育,即課文本身的教學;二是美學教育,即審美主體對文本的審美觀照和審美體驗;三是文化教育,即教學主體潛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闡釋,并進而接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和約束。美學教育是達到文化教育這一最終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每一次主體對文本客體的審美觀照和體驗,都是主體思想的一次掘進和境界的升高。久而久之,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藝術水平將大大提高,有利于學生對周圍世界的感受和創作實踐的投入。

高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熱愛美、追求美的感情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對人文精神傳輸的重要發力點之_二。美對人作用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美不是直接訴諸人的理智,也不是道德的灌輸,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理,通過反復的情感、心理的浸染陶冶,積淀審美感悟,并形成一種直接看待周圍世界的美感直覺,使人從中得到某種教益,獲得人格的升華。中國近代美學家十分重視美學對人的重要作用。他說:“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作美育。”他指出,美的作用還在于“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即審美的超功利性?!叭藗冊趯徝乐蝎@得的情感自由,卻超越了個別、具體實踐的有限自由而成為一種普遍的自由。它是在個別、具體實踐中體現出來的人類普遍形式力量,是在有限的、暫時的實踐目的(功利目的)中體現出來的人類無限的永恒的自由本質。所以,審美是人類對自身有限存在的超越和解放”-2 J。美育對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載體。

高職語文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的媒介,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宣揚美、培育美和凝聚美的歷史重任。孔子曾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逼堊釉凇冻嫉馈分姓f:“崇其美,揚其善。”談的都是文學所帶給人的美學社會功能。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體驗文字所蘊涵的情感和美感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情感的舒張和心境的自由,突破定式思維,培養他們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品味洋溢在對象形式中的更深一層的生命活力和人生意蘊,把握不朽和永恒的價值。教師在引導同學欣賞文本時,要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心靈、人生閱歷等極富個性化的角度去解讀、感悟,并與文本所蘊涵的審美情感相融合,在融合過程中感受美的共鳴,體驗思想的本真。我們要拒絕標準答案式教學方式,代之以主體自身體驗后的批判性接受,只有尊重欣賞者的主觀異性,欣賞主體才能在此基礎上完成一次美的歷程和美的感悟,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洗禮和飛躍。

高職語文教學僅僅立足于文本本身是不夠的,只有站在更高處,才能看得更遠,才能知道我們所肩負的使命。沒有歷史使命的教學是平庸的教學,是不稱職的教學。我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嵌入這一核心“芯片”,啟動大學語文這一“動力航母”。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曾感嘆“美是難的”。黑格爾也曾說:“乍看起來,美好像是一個很簡單的觀念,但是不久我們就會發現:美可以有許多方面,這個人抓住的是這一方面,那個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縱然都是從一個觀點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質的,也還是一個引起爭論的問題。”主體對美的體驗千差萬別,美學研究千頭萬緒,美學教育更是難上加難。但是,這些不能成為我們不進行美學教育的借口。只要我們充分認識美學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會迎難而上,不斷充實自我,提高教學質量。就美學教育的內涵及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美感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它帶有濃厚的情感因素,浸染著強烈的主觀情感色彩。它是審美心理中最活躍的因素,廣泛地滲入到其他心理因素之中,成為觸發其他心理因素的一種誘因,而審美的各種心理因素及其綜合運動過程,最終都要化成審美情感表現出來。從審美感知開始,情感就介入各種心理因素之中。而在感知基礎上進行的想象活動,更推動著情感體驗的自由擴展和抒發。

作家在編織文學作品時,更是以情感為紐帶,可以說沒有情感也就沒有藝術作品?!睹娦颉氛f:“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分姓f:“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情者,文之經。”“繁采寡情,味之必厭?!彼囆g家對所反映對象的情感體驗是極重要的。藝術作品浸透了藝術家對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的情感評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作品文本的闡釋,設置特定情境,發掘文字間所蘊涵的作家審美情感,讓學生的主體情感體驗和對象的感性形式緊密相連,從而產生帶有主體自我色彩的情感體驗歷程和情感積淀。經過多次的情感洗禮,讓主體尋找出并確定審美情感的臨界點。陸機在《文賦》中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分姓f:“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動焉?!薄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談的都是情感的萌發離不開外界感性的對象,而從另一角度來看,具有高度審美情感的人對外界感性對象會更加敏感。另外,在培養學生審美情感的過程中不可追求整齊劃一,應強調個性化體驗;也不可急于求成,應強調循循善誘。

事實上,學生的主觀體驗是永不滿足的磁石,他

們有能力進行美的感悟和體驗。教師要幫助學生挖掘文本內在的意蘊,尋找觸發美感的原動力。教師通過反復的引導,讓學生體驗《哈姆雷特》凝重的悲劇美、《浮士德》崇高的理想美、《登幽州臺歌》曠世的孤獨和悲愴、《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破涕而笑的喜悅。在各種情境的渲染中,體驗出各種美的感受。同樣是寫愁緒,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美的表達和個人感悟,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寫出愁的恒長和詩人的無可奈何;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出國愁家恨的永恒和宏大,更具悲劇意義;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寫出愁的廓大和纏綿;而李清照的“載不動許多愁”,卻獨辟蹊徑刻畫出愁的沉重和悲哀。同樣是愁,卻各具情態,深含不同的美的感悟,讓我們在體驗愁緒的同時,也感受到人創造力的偉大和想象力的無窮。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聯想和想象借助于情感的推動,把審美感知和思維聯結起來,使審美感知得以超越當下對象的時空限制。正如劉勰所說:“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睆亩热〉昧藢徝缹ο蟾惺艿南鄬ψ杂?,又取得了更為深廣的理解了的感受內容,所以,就審美認識來說,聯想和想象是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深入。

聯想和想象是語文教學的翅膀。在語文教學這個互動的平臺上,在欣賞文學作品過程中,只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才能穿過眼前的文字載體,幻化出引人入勝的美妙天地,才能真切細致地體驗出作者的情感歷程,才能完整地實現一次美的體驗歷程。

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通過文學語言擴展文本的意境內涵,要求學生聯系自我的生活閱歷、情感的心理沉淀以及個性化的體驗方式,來激發他們的審美想象力,填補文本所留下的想象空間,突破文本這一方寸之地,體味人世間的真情。

相對于現代文學的外向形式,古人的詩詞韻賦,從情感伸展方向來看是內斂的。如果我們不能通過想象和聯想將內在的審美意境和審美情感轉化為更清晰的外在形式,就無法真正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內在之美。例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全詩只有二十二個字,文本本身描述不多,對于這樣的詩歌,如果我們不能想象出詩人登上幽州臺時那種獨立蒼茫、愴然涕下的人物形象,如果不能想象出廣袤無垠的空間背景和無止無盡的時間背景,就無法體驗作者高闊的視野、宏大的取象、深遠的托意,就無法理解詩人窮通古今之變,盡閱人世滄桑后的歷史見識,就無法體驗詩歌所表現出的雄渾博大、沉郁悲壯的藝術美感。清朝人黃周星在《唐詩歸》中評價道:“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睂@首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就該評論本身來看也是一次審美想象和鑒賞過程。

文學語言潛移默化的美學滋養勝過任何枯燥的說教,它在塑造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職語文課堂中的美學教育既是語文教學的深化,也是語文教學回歸本位的正確方式。

二、高職語文課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傳道者”

高職語文是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環,它通過對五彩繽紛的文本的審美觀照和審美體驗,在形象的感知和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闡釋與訴求,并進而在處世、交友、學業及工作等方面自覺地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道德準繩和審美標準,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約束。語文教學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教育,高職語文要肩負起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道者”之重任,在有限的課堂空間里,宣揚和傳播中華五千年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內涵。

中國古典文學一直非常發達,時有奇峰疊現,代有高峰矗立。歷代統治者都將文學作為“載道”的重要媒介和體現對象?!对姶笮颉分兄赋觯骸罢檬В瑒犹斓兀泄砩?,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教化,厚人倫,美教化,易風俗。”文學被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稱為“千秋之盛事,不朽之偉業”,成為科舉考試、選拔精英的必要手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哲學、宗教、歷史、教育等方面的主張和內涵常常以文學的形式得以展現和闡述,或珠磯畢現,或云蒸霞蔚,或含蘊通幽。就文化教育的內涵及表現形式,主要注重以下內容:

1.以文本為切入點,提示形象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古典文學以其跳動的文字、精美的韻律和五色斑斕的歷史畫卷,猶如無數只漂泊在歷史長河中的彩舟,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格和內涵。所以,以文本為切入點,更能體現文學的審美特質和包容性質,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但是,體驗文學的審美形象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高職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師要引導教學主體向形象背后的文化內涵延伸和滲透,完成古人與今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與交流,完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高職語文課堂理應成為幫助同學踏上彩舟,采擷文化精華的船塢和碼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在體驗文本審美形象的同時,有意識地提煉、提示蘊涵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并比較完整地介紹與之相關的宗教、哲學、倫理、教育、審美情趣等方面內容,并以此作為開啟中國傳統文化大門的鑰匙。這是大學語文教學最本質內涵之一,理解并掌握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潮流,也就更接近人性的本身,也就更容易建立自己獨特的評審世界的人生思想體系。

《孔孟語錄》是語錄體散文,十則語錄把十條人生最真摯的體驗形象生動、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我們深深地震撼于兩位哲人的智慧和偉大的思想。教師要以此為契機,向學生介紹儒家的思想文化內涵,學生因而能更好地理解后世仁人志士的總體思想特征,并成為解讀后世許多不朽文學作品的鑰匙。因此,才有了杜甫一生坎坷,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依然要“窮年憂黎元”;陸游一生受排擠受打壓,臨終前依然表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辛棄疾終生命運不濟,殺敵難酬,依然表示“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還有王夫之的“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這些偉大的不朽詩篇都從儒家思想文化中汲取了力量。

《秋水》探討的則是存在與認識的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系,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道家思想的思辨性和哲理性。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通向人生終極的另一條蹊徑。在人生關懷和心靈思辨上最具特色,成為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后花園。通過教師對道家思想文化的提煉與宣講,學生更易理解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淡泊和悠閑,以及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中的灑脫和曠達。這些思想文化的揭示與引入大大豐富了課堂的內容,讓學生在感悟文學魅力的同時,接受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有助于突破思維定式,強化思維的變通性,激發他們想象的空間。

2.鼓勵學生進行有價值閱讀

所謂有價值閱讀,就是要求學生將自我的閱歷以及體驗方式與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當時的感受、

創作風格與潮流相融合,深入地欣賞作品本身的文學特質,提取作品所蘊涵的文化價值。這是達到美學教育、文化教育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途徑。我們知道,離開孕育作品的時代背景,離開作者當時的感受孤立地理解作品,就不能正確解構作品的真正內涵和作者真正的意旨,更不能正確體味作者真實的審美情感。同時,我們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學習古代的文化知識和審美情趣,這是學習古代人文精神最直接也是最形象的一種方式。另外,對作品文學性的強調,又保證了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閱讀的正確方向,使它有別于庸俗的文化社會學和文學形式主義。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童慶炳先生曾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文化詩學”理論,他特別強調要把文學作品放在原有的歷史語境中去解讀,以獲取原汁原味的歷史精神文化。他以杜甫《羌村三首》中“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為例,闡述了一句普普通通的大白話,在“安史之亂”特定背景下,卻能顯得如此寧靜、安祥和溫馨。如果我們能更深入地解讀,就會更深入地體會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窮年憂黎元”“濟時肯殺身”的儒家思想,這種思想激勵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充分了解文本發生的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進行細致的有價值閱讀,展開豐富的審美想象和聯想,體驗文本本身所蘊涵的審美情感,汲取其中所包容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取值。

文化教育是大學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它以文本為依據,以美學為滋養,三者融為一體,并沒有十分分明的界限。如果畫地為牢,以本為本;則難免割裂高職語文教學的延展性和融合性,與當今高職語文教學改革趨勢相背逆。

三、開放式教學成為高職語文課堂新的亮點與特色

開放式語文教學這一概念雖然已經提出很多年了,但真正成為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寵兒,還是近年的事兒。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學主體的思想日益個性化,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需要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需要將自身肩負的歷史責任與教學主體的需求、教學文體及時代精神與文化潮流相結合,需要將課堂內容與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相聯系,將教學客體的基礎性與前沿性相聯系,將教學主體的差異性與自主性相聯系,需要將大學語文課堂變成思想文化交流的互動性平臺。

在此過程中,高職語文教師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語文教師部分教學功能退隱。學生通過自身的終端設備,能很輕易地查到所需求的文學作品和資料,不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的介紹或板書,甚至不需要教師對一些方言作品逐句逐段地翻譯,教學主體需要教師對搜索出的文化典籍進行深入的闡述;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自身學術修養、學術研究能力需要不斷地提高,不能僅僅滿足于比學生多懂得一些文學知識,還需要涉獵更多的文化典籍,需要有更高學術研究能力,需要相當高的文學創作的能力與水平。

開放式語文教學的內涵與表現形式有如下特征:

1.文本鏈接的無限延展性

這是開放式語文教學向人展示的最醒目的新特征。絕大多數課文關于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等的解說,都能通過搜索方式找到,并加以學習消化j搜索與文本相關的內容,比如作者趣聞、相似主題的作品、相似創作方法的作品、時代背景與創作潮流等,也是輕而易舉的事。由文本之一點,鏈接出浩如煙海的文本材料。當然,互聯網的開放性,決定其搜索內容的差異性,有的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及時有效地增加課堂新鮮內容,并進行內容疏通及范式賞析,擴大課堂容量;另一方面,還需不遺余力地幫助學生提高甄別、鑒定網絡材料的能力,找到正確的文本材料,縮小閱讀范圍,學習并吸收有益的內容。

2.作業布置的全新模式

高職語文中的課后習題在互聯網面前已無任何秘密可言,教師無權不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查找答案,所以,語文教師需要革新作業布置模式。對于傳統的知識性作業形式,比如字詞理解、主題評說、藝術闡釋,可根據學生自身語文素質情況,量力而行,靈活處理。在作業中要加大思考的深度,延展思考的廣度,引入研究性任務,增加作業的難度,比如將相似作品進行比較性閱讀及評說、闡述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創作自己的一些文學作品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文學水平,量體裁衣,布置一些與其水平相適應的挑戰性作業,以適應當前高職語文教學發展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安县| 和顺县| 奇台县| 区。| 武陟县| 治县。| 溧水县| 得荣县| 武宁县| 昭苏县| 五常市| 聂拉木县| 成武县| 彭水| 南城县| 崇左市| 古交市| 通州市| 井陉县| 桂阳县| 盱眙县| 平邑县| 湄潭县| 岚皋县| 朝阳市| 乐陵市| 竹溪县| 遵义县| 玉田县| 齐河县| 宁海县| 兴化市| 巴彦县| 庄河市| 霍林郭勒市| 高邑县| 昌平区| 柳河县| 南平市| 宁阳县|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