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10:09: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其他文學史課程相比,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東西方兩種文化之間的對話和碰撞,具有“發展的不平衡性、階段性、差異性和交融性”[3]。不平衡性是指不同地區文學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文學曾經繁榮過的地區,之后的發展勢頭并不一定能保持下去,如古希臘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近兩千年文學中成果并不突出。階段性是指歐美文學自古代至今發展的脈絡清楚,而東方文學的發展則呈時高時低的態勢。差異性是指,歐美文學與東方文學在思想意識、內容特點和藝術形態上有許多不同,這反映了東西方各民族審美意識、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社會體制和藝術趣味的差異。交融性是指,在世界文學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東西方文學存在互補和融合現象。以上特點決定了外國文學在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藝術審美性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一方面,經典外國文學作品具備豐厚的人文內涵。以歐洲文學史為例,歐洲文學的兩大源頭是古希臘—羅馬文學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學,文學史上稱之為“兩希”傳統,“它們在歐洲文學漫長的歷史流變過程中呈矛盾沖突與互補融合之勢,歐洲近現代文學的人文觀念和藝術精神的基本內核,主要來自這兩大傳統。自文藝復興開始,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先后出現了人文主義文學、古典主義文學和啟蒙主義文學等文學現象,形成了歐洲文學史上流派更迭、思潮相繼的發展模式。這些思潮流派的深層始終蘊含和貫穿著深沉而深厚的人文觀念”[4]。文學是人類心靈的歷史,從外國文學中,可以了解古希臘文學中有關人與命運的主題,中世紀英雄史詩中民族英雄的愛國情感,但丁的《神曲》中對知識和愛的追求,莎士比亞對人類復雜內心世界的揭示,盧梭對人的自由情感的表達,歌德《浮士德》中人的兩難境地,波德萊爾對“世紀病”的描繪,巴爾扎克對金錢體系中人的貪欲的書寫,現代派文學中人的“異化”主題,海明威作品表現的“硬漢精神”……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辯證地理解不同作家作品中的思想內涵、精神意蘊,從而幫助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另一方面,外國文學是對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文學史知識的系統性學習,是對異域文學文化的觀照。以歐美文學為例,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世紀文學,到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和象征主義的豐富創作成果,再到20世紀的流派迭出,出現后期象征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新小說、黑色幽默及魔幻現實主義等等,這些構成了世界文學的豐富景觀。徐葆耕認為,“中國的文化經典是寶貴的,它給我們以做人的鋼筋鐵骨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一個希望全面認識自己的人,不僅應該學習自己的文化,而且應該了解西方的文學。西方的文學,不僅是西方人心靈的歷史,它同樣是我們靈魂的歷史。西方的那些最優秀的作品,展現了遠比宇宙更為廣闊、更為深邃、更為神秘的心靈世界,那是另外一種美,另外一種境界。我們從中可以找到自己”[5]。學習外國文學的過程,是了解“他者”文學和文化的過程,通過他者之鏡反觀自身,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學與文化,并培養學生正確地認知外國文化,形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因此,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在于,傳承優秀世界文學文化遺產,在新形勢下,賦予外國經典文學作品以時代意義,使其“活在當下”,并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外國文學屬于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是我們學習、借鑒的文化寶庫,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而言,其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和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6]。在社會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突出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時代特色,將課程思政元素與外國文學的教學有機融合,是需要教師認真探索的問題。當然,課程思政不是占用教學課時、沖淡專業,把課程思政視為大雜燴,不是淡忘主業,把課程思政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弱化專業課的專業性,而是強化專業性,“教師要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節點和時機,探索有效融入方式和渠道,實現專業知識與理想信念、品德修為和文化自信等的內在融合”[7]。面對當下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教師“單向度灌輸”傾向,學生參與度較低,淡化學生主體地位,教學內容缺乏科學合理的授課內容規劃,未達成教學內容教知識、教能力、教智慧和教人格的四維體系,以及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不夠凸顯等問題。本文提出,在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應以數字化時代為背景,采取線上與線下教學齊驅并進的方式,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質量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將立德樹人切實貫徹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更好地推進外國文學的教學工作。
二、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探索
《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中進行價值升華和價值引領,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因此,課程思政的實質是“課程育人”,即“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8]。針對目前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問題,結合課程思政改進策略,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轉變教師的思政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層面,《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句話揭示了“課程”與“思政”之間的辯證關系,要通過課程與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洞察社會問題的現象與本質、明辨社會生活的主流和支流、把握歷史趨勢、確立人生方向,這是‘課程’承載的‘思政’內涵”[9]。外國文學課的課程目標為:培養學生研究文學現象、分析作家作品的能力,并在整個世界文學發展史的背景上比較、認識中外文學的特點與優長,從文學觀念與價值觀念上多方面吸收外國文學的營養,幫助學生提高文學素養,完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側重專業知識的教學和學術能力的培養,因此要轉變教師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領的觀念。“專業課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直接、對話最集中的教師群體,也是開展專業思政和課程思政的中堅力量”[10]。提升外國文學課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首先要增強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次要有效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參與課程思政經驗交流、教學觀摩和教學培訓等活動,提高謀課、建課和授課的能力,使教師不僅具有課程思政的創新意識,也具有不斷提升課程思政的本領。既做好“教書匠”,也做好教育家,“從經師向人師轉型,從知識型教師向素養型教師轉變”[11]。
(二)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在課程目標設計中強調課程思政理念,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并增進學科溝通,邀請思政課教師和專家學者論證教學大綱的科學性、政治性和可行性,“在教學大綱中,恰到好處地體現思政元素特色,能使教書與育人、樹木與森林、細節與格局更好地融合,從而提升課程的魅力和感染力”[12]。在教材的選取上,主要選用“馬工程”教材《外國文學史》,通過多方面的協同工作,系統地將思政教學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以期通過對外國文學史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文學修養和人文素養,透析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性內蘊和藝術品格,感受文學之美,兼有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讓學生在思考中不斷成長、升華。教學內容方面,在思想深度、視野廣度、內容熱度、融入力度和情懷溫度上下功夫,從不同角度融入課程思政內容。一是審視和理解異文化中涉及的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讓學生領悟人類審美共同體的魅力所在。如在講授荷馬史詩時,既要學習阿基琉斯形象體現的個人本位的特征,也要強調赫克托爾的集體主義精神,并引導學生由“阿基琉斯之踵”隱喻義的思考,認識到過于追求個人主義,必將帶來集體利益的損失。在講授但丁《神曲》時,一方面讓學生了解詩人對祖國的赤子之情,另一方面通過游歷三界的描述,體會詩人對知識與愛的追求。在分析《紅與黑》中的于連形象時,指出于連作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在19世紀歐美文學中具有典型性,也要強調,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走極端利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在講解《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形象時,深入介紹由此形象形成的“包法利主義”,及“包法利主義和吉訶德原則”,由此說明包法利夫人這一形象的特征并非個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并明確這一觀念:每個人的生活,不應如包法利夫人一般不切實際、想入非非,總是渴望“生活在別處”,而應懂得把握當下,珍惜所擁有的生活。以上解讀和分析,由文學作品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達到價值與情感認同,獲得人生啟迪、智慧光芒,實現自我品格的完善。二是引導學生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中思考文學現象,強調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教師可在課堂講授中引入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如世界神話傳說中的英雄、中西方文學中懺悔意識的比較、歐洲十四行詩與我國唐代詩歌的聯系、莎士比亞與湯顯祖戲劇創作的比較、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詩歌與中國山水田園詩的異同、意象派與中國古典詩歌、曹雪芹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新人”形象比較等。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與比較文學相關的問題,作為分組討論的話題,如“外國作家筆下的中國書寫”“中國作家筆下的歐洲”“中國經典作家與國外經典作家比較”等討論內容,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和情懷。三是正確理解和運用外國文學理論及其批評概念。圍繞外國文學中所體現的人本主義、家庭觀念、倫理問題、族裔、性別和城市消費等文學主題,引導學生理解“現代性”“身份”“他者”“性別”“消費主義”“生態批評”等西方文論關鍵詞。如在具體課程學習時,可引導學生理解古希臘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中的倫理和道德主題,古羅馬維吉爾的悲劇《埃涅阿斯紀》和17世紀法國高乃依的悲劇《熙德》中責任與愛情的沖突,文藝復興時期法國詩人龍沙、19世紀英國湖畔派詩人創作中的生態意識,19世紀英國王爾德的唯美主義文學觀與消費主義的關聯,《傲慢與偏見》《簡·愛》中的女性意識等問題。以此探究外國文學作品蘊含的德育元素與多元價值取向,使學生在理解作品主題、人物形象和藝術特征的同時,培養其學科意識、審美情趣、思辨能力、家庭倫理、生命感悟、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等,從而達到價值引領,提升育人質量,實現德育目的。
(三)采取多元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激活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著力踐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指導學生在主動參與和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深刻感受理論創新成果學習和應用的價值”[13]。課程思政不能是教師的“一言堂”,在教學方法層面,教師應找到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另外要在教學實現途徑層面,重視教育過程特別是信息化教學方式所具有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功能。在具體教學實施中,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對課前、課中和課后進行全局統籌,多項措施并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合理利用中國大學MOOC中的優質教學資源,建成適合自身教學的異步SPOC課程,通過情景化、互動式、討論式、探究式及案例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研”“學”貫通。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教學為例,可做如下設計:課前,學生學習中國大學MOOC《詩意的人學———西方文學名著欣賞》中的《玩偶之家》:“‘我要學做一個人!’”一節,教師在異步SPOC課堂發布習題,使學生對作品的重難點有所了解—教師在“長江雨課堂”發布學習任務,學生思考何為“社會問題劇”—課中,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展示作品精彩片段,教師講解知識點—“長江雨課堂”線上討論:“通過《玩偶之家》的學習,談談你所理解的‘社會問題劇’。”“你如何評價娜拉和海爾茂?”“娜拉為何出走?”—教師線下總結—課后,學生可在“長江雨課堂”向教師留言或提問,教師及時進行輔導答疑。通過這一教學設計,可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社會問題劇”,并更加深入地理解《玩偶之家》的思想內涵。通過更新教學手段,教師將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內容,貫穿于教師備課、授課、課堂組織、課下答疑、師生研討、學業輔導及作業考核全過程,尤其及時關注教學反饋、釋疑解惑,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四)完善課程質量評價,實現有效教學評估思政教育要“融入教材、融入課程教學大綱、融入課堂、融入評價考核體系。[14]”結合課程思政,對課程學習評價機制、課程質量評價體系的內容、課程質量評價的標準進行改革,加強過程管理,進一步增加異步SPOC課程學習、課堂討論和期中作業等在成績評定中的權重,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的教學目標納入課程學習評價機制。一方面要注意“五度”的核查: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契合度,思政元素與教學大綱的融合度,思政元素與教學設計的匹配度,思政元素進課堂的達成度,學生學習獲得感、師生的滿意度,由此將學生“四個自信”的提升情況作為教學評估的主要目標。另一方面注意對課程思政育人成效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估,量化評估可采用問卷調查,定性評估方法可采用教育訪談的形式,評估可在課程結束之際展開,對標《綱要》,對本輪課程教學進行及時的反思與總結。
三、結束語
“課程思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給課程鑄魂,即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思政教育規律,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各類思政教育元素,更好服務于立德樹人的目標。[15]”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和文明互鑒的鏡像下,如何在教學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實現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引導,著力培養學生更好地進行中外文化交流與互補,給外國文學課“鑄魂”,正是外國文學課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將課程思政維度的設計貫穿始終,一方面依托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閱讀,提升學生的審美力和文學鑒賞力,另一方面在閱讀和批評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提煉育人元素,培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政治方向性、價值導向性和文化引領性方面發揮作用,養成學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刻苦務實、積極樂觀和堅韌不屈的人格,并能夠批判地繼承外國文學遺產,建構更為積極、正確的人格與世界觀。因此,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需要深挖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和德育元素,把課程作為價值與科學連接的“精神中介”,把立德樹人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通過在課程思政理念、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課程質量評價等多方面進行創新改革,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樂,從而達到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
參考文獻:
[3]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4]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5]徐葆耕.西方文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
[6]《外國文學史》編寫組.外國文學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7]孟慶瑜,陰冬勝.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N].人民日報,2021-6-8(013).
[8]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9]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中國大學教學,2020(9):17-22.
[10]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江蘇高教,2018(12):91-93.
作者:周小娟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