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1 10:47: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處理技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電化學處理需要運用多種物理技術和有機化工原料,通過物理、化學等降解、催化作用,工業廢水中的合成肥料、農藥、染料、廢油等都可以有效解離。在高污染的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金屬粒子和大分子有機物,通過電化學處理,這些金屬粒子和有機物可以被有效分割。
一、電化學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應用特征
(一)基本原理。電化學處理是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選用適當物理原料當做電極,在電流的干擾作用下,工業廢水中的陰陽極會分別發生化學反應。陽極發生氧化反應,陰極發生還原反應。金屬粒子和化學分子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其污染物質會被進一步綜合,最終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轉化過程公式如下:
含氯廢水:
含重金屬離子廢水:
(二)電化學處理技術應用特征。通過直流電能催化工業廢水發生電極反應,這種電化學處理方法不受環境溫度和裝置壓力的影響,可以在常態環境下進行。同時,電解法使用的化學物質非常少,可以有效避免工業廢水出現二次污染和資源浪費。整個電化學處理裝置在組成上,結構簡單,并沒有復雜設備,因此工人在操作處理工業廢水時很容易控制電極處理狀態。如果工業廢水中的負荷污染離子過多,裝置可以自動調節電極電流和電壓,可控性的電荷量可以增加工業廢水的電荷穩定性,促進能量的有效轉化。
二、不同種類的工業廢水電化學處理方法
我國工業生產類型很多,不同生產工藝所排出的工業廢水污染物質不同。因此,要想拓寬電化學處理的范圍,施工人員應針對不同類型的工業廢水,進行特殊處理,使之能夠達到更好的電化學處理效果。
(一)含油污廢水。此類工業廢水中的吸附性污染物非常多,懸浮膠體會干擾電荷粒子的運動。因此,針對含油污廢水,施工人員應先利用電極溶解方法,將廢水中的吸附性物質去除,利用電荷的凝聚、溶解性能,將油和水進行隔離處理。凈化油污后的水,仍存在諸多污染離子,這時可以運用傳統的鉛電極處理方法,控制電流在0.25-0.3A之間,控制電壓在6.5-7.5V之間。經過三十分鐘的電極降解,工業廢水中的微小油污離子會被逐層分離,轉化成氣體或水。經過多次試驗,雙重隔離處理方法可以有效清除油污工業廢水中的有害物質,其去污效率高達96.34%。
(二)含重金屬離子廢水。很多冶煉廠在運營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工業廢水,這些廢水中的金屬離子含量巨大,有氯離子、鐵離子、銅離子等,如果這些重金屬離子侵蝕到居民用水中,則居民的用水質量會大幅度下降,危害到公民的生命健康。由此可見,對含重金屬離子的工業廢水進行凈化處理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施工人員還采用陰極吸引的方式,利用電極的電荷吸引能力吸引氧化離子,氧化離子匯集到一起會形成膠體團,由水電解而成的氫氣和氧氣會將膠體團隔離出工業廢水之外。該電化學處理方式采用的是鐵電極,電流在0.5-1A之間,電壓在9.5-10V之間,去除重金屬離子效率高達89.34%。
(三)染料工業廢水。對于此類工業廢水,常采用金屬陽極溶解的方法。眾所周知,在染料廢水中,大量顏色分子會吸附在水中,聚集的分子形成一個個不容易降解的凝聚體,這個凝聚體的主要組成物質是氫氧化物。施工人員首先應利用電極的電解作用,破壞凝聚體中的氫氧化物,將懸浮在上層的、質量較輕的凝聚體分割開來;之后,應選用綠色脫色劑,對剩余廢水進行添加劑處理;最后,利用電解氣體將多余顏色分子隔離,并進行終極脫色處理。
三、電化學處理操作條件分析
(一)電解電壓。不同電化學處理方法的電解電壓不同,電壓的大小取決于電極的距離、電阻率、廢水中污染物的電荷量、粒子成分等。因此,在對工業廢水進行電化學處理時,質量檢驗人員應抽取廢水樣本,分析廢水中的成分和粒子形態,制度科學的電解方案,選用合適的電壓。
(二)通電量。如果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濃度過大,利用傳統電解方式無法有效去除廢水中的污染離子,為避免數次電解工作給工廠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施工人員可以適當提升通電量,加大電流,讓單位體積廢水的電流密度瞬時提高。電流密度提高了,電荷對廢水離子的吸收能力會大幅度提高。
(三)PH值。離子平衡是電化學廢水處理的核心原理,所以無論是何種工業廢水,在進行電解處理時,都應控制好水的PH值,始終保持其在6.5-7之間。如果工業廢水中的堿性過大,則電解陽極會被工業廢水鈍化,金屬離子等正離子則很難被負電荷溶解。如果工業廢水的酸性過大,則電解陰極會被工業廢水酸化,多余的負電荷會干擾電流密度,其溶解能力也會被大大削弱。
四、結論
通過上文對電化學工業廢水處理方法進行系統分析可知,現階段工業生產中,工業廢水的處理技術正在不斷革新和發展。電化學處理作為一種高性能、高效率的廢水處理工藝,其研究和發展價值巨大。綜上分析,施工人員應不懈努力,引入電子數據處理和數學模型,增強電化學處理技術的智能化、自動化、科學化性質,在優化廢水處理體系的基礎上,提高技術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前言
目前電廠機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而且隨著機組運行各項參數的改變,電廠的化學水處理工藝也日趨復雜化。由于面對較多的化學水處理系統,需要許多重復的運行管理機構,這就需要對化學水處理系統進行集中化的綜合控制,這種控制模式也必將成為化學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而且利用集中的綜合化控制模式不僅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強度,而且可以在利用較少的人員的基礎上,確保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的安全性和自動化水平。
1 電廠化學水處理技術的特點
由于在當前科學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各項新技術也在電廠中進行廣泛的應用,這就使水處理設備、方式、工藝和監測方法等多個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給電廠化學水處理技術帶來了新的特點。
1.1 設備集中化布置
傳統的電廠化學水處理系統中,通常會按照設備功能的不同進行布置,由于化學水處理系統種類較多,所以在布置上需要占有較多的面積,而且各設備都處于分散的狀態下,不僅不利于生產,也不利于管理的需要。而集中化的化學水處理系統其整個流程都得以不斷的優化,設備布置上不僅立體、緊湊、而且較為集中,有效的節約廠房的面積和空間,使設備之間能夠實現良好的配合,對提高設備的綜合利用率及運行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生產集中化控制
集中化的電廠化學水處理系統其可以將各個子系統的控制統合為一套綜合化的控制系統,其控制系統利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和上位機的2級控制結構,利用plc來實現各設備上的數據采集和控制,而且在上位機和pcl之間利用數據通信接口實現通信的需要,設置化學總控制室,而總控制室的上位機利用局域網的總線形式將各子系統進行集中聯接,從而使整個化學水處理系統可能實現集中監測、操作和控制。
1.3 方式以環保和節能為導向
近年來,隨著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不斷提高,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水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污染,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水處理也開始朝著綠色概念方向發展,實現零排污和零清洗。電廠作為水資源消耗的大戶,在當前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下,需要合理的利用水資源,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所以在電廠中,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制度,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目前部分電廠中已實現了廢水的零排放,對于水資源只進行取水,而不再向水體及環境中排放任何廢水,這樣不僅實現了水資源的節約,而且也避免了對環境所帶來的污染。
1.4 工藝多元化
在以前電廠水處理工藝中,其工藝較為單一,而目前電廠水處理技術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而且在化工材料技術的快速發展下,各種新型的處理技術開始在水質處理中進行應用,不僅使水處理工藝更加多樣化,而且也有效的達到水處理的效果。
1.5 檢測方法方式日趨科學化
目前在對化學水進行檢測時其檢測和診斷技術都不斷的發展和進步,檢測方法和方式更加科學化,利用化學診斷方式,不僅做到了事前防范的作用,而且可以實現在線診斷,分析方式上也實現了痕量分析,檢測和診斷技術的成熟,有效的保證了機組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減少甚至時避免了事故的發生。
2 電廠鍋爐補給水的處理
電廠鍋爐在運行過程中,需要加入補給水,而這補給水不能利用不加處理的水,因為自然水資源中含有的物質極易與鍋爐內的部分物質發生反應,從而導致鍋爐受到腐蝕,影響鍋爐運行的安全性,而且鍋爐的運行成本和作業效率也會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需要對自然水資源進行處理后才能作為補給水。而一旦補給水工藝環節處理不好,則會導致鍋爐內體產生腐蝕性化學物質,在管壁和受熱面上進行沉積,而形成鐵垢,使其阻礙熱傳導的進行,同時由于爐體內壁會有坑點出現,從而增加阻力系數,而當管道受到一定程度的腐蝕時,則會導致管道發生爆炸,發生安全事故,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產損失。
2.1 除氧防腐
目前,除氧防腐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物理的方法將水中的氧氣排出;二是通過化學反應來排除水中的氧氣,使含有溶解氧的水在進入鍋爐前就轉變成穩定的金屬物質或者除氧藥劑的化合物,從而將其消除,常用的有藥劑除氧法和鋼屑除氧法等;三是通過應用電化學保護的原理,使某易氧化的金屬發生電化學腐蝕,讓水中的氧被消耗掉,達到除氧的目的。目前很多電廠都是采用的熱力除氧防腐技術,其是通過給鍋爐內加水,再將水加熱到沸點,從而使氧的溶解度降低,而水中的氧氣不斷的排出,這種方法易于操作,較為簡單和方便,所以得到廣泛的應用。而真空除氧技術則更適宜對熱力鍋爐、負荷波動大而除氧效果不佳的鍋爐上使用,利用此種方法只需在水面30℃~60℃情況下即可達到除氧的目的。而化學除氧防腐技術的方法則較多,但其除氧防腐的效果都很好。
2.2 加氧除鐵防腐
目前在電廠鍋爐補給水系統中,當鐵含量的較高時,則由于內體受到較嚴重的腐蝕作用,極有可能造成氧化鐵污堵和結垢等腐蝕現象的發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電廠都會采取給水加氧技術來進行解決。目前電廠給水加氧處理通常包括給水加氧和加氨處理,通過給水加氧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改變補給水的處理方式,使鍋爐給水的含鐵量降低,抑制省煤器入口管和高壓加熱管等部位的腐蝕速度,從而可以起到有效的降低鍋爐水冷壁管氧化鐵的沉積速率,同時也可以使鍋爐化學清洗周期得到延長。
補給水加氧技術是充分利用了氧在水質純度很高條件下對金屬的鈍化作用,其是在進行給水加氧的方式下,通過不斷向金屬表面均勻的供氧,從而使金屬表面能夠形成一層致密穩定的雙層保護膜。這是因為在流動的高純水中添加適量氧,可提高碳鋼的自然腐蝕電位數百毫伏,使金屬表面發生極化或使金屬的電位達到鈍化電位,在金屬表面生成致密而穩定的保護性氧化膜。直流爐應用給水加氧處理技術,在金屬表面形成了致密光滑的氧化膜,不但很好地解決了爐前系統存在的水流加速腐蝕問題,還消除了水冷壁管內表面波紋狀氧化膜造成的鍋爐壓差上升的缺陷。為了更好的提高給水加氧處理技術的效果,則需要配備全流量凝結水精處理設備,因為這樣可以有效的保證水質的純度,是給水加氧處理技術能夠實施的前提,而且更易于對給水的各項參數進行控制。
在進行給水加氧處理前則需要對鍋爐進行化學清洗,使其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腐蝕產物都得到清除,從而使爐前系統獲得最薄的保護性氧化膜。但利用給水加氧技術時有一點需要明確,其先決條件有兩種,其一是水質的高純度,其二是須有水流動。即需要在流動的高純水中加入氧氣才能使金屬表面產生保護性氧化膜,從而達到良好的防腐效果。
參考文獻
前言
目前電廠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行業之一,其安全穩定的運行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電廠運行的安全性與化學水處理系統是有直接聯系的,因為電廠中的熱力設備會受到自然水中某些物質的作用后產生有害成分,從而使設備腐蝕,導致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自然水必須經過相應的工序處理后才能被電廠利用,這一套處理工序即是電廠化學水處理系統。
1 電廠化學水處理系統的管理體制現狀
現階段應用于電廠內部的化學水處理系統常常使用繁多的控制設備,在實際工作當中,工作人員不僅勞動強度較大,而且操作難度也大。很多情況下化學水處理系統是處于多個獨立分散的設備控制室內,同時設備工作系統的設計運行還都處于獨立的情況。每個控制室內需要三名左右的操作人員來管理運行的程序,這都是由于控制室的獨立配置運行所導致的,不僅需要較多的人員,同時也直接導致電廠水處理系統的工序變得冗雜繁重。同時,管理設備的調控區域呈現分散化態勢,最終導致管理人員在程序運行上的工作過多,過重,不利于電廠化學水處理的高效有序。所以在當前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化學水處理方式上我們需要引入先進的技術,這樣就能夠實現水處理理論和手段的多樣化。目前傳統的水處理方式方法已無法滿足當前電廠快速發展過程中對水的需求,而對當前電廠發展過程中對化學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則需要充分加大對高科技的利用率,利用先進的處理手段,來滿足當前設備對化學水的需求。例如膜處理技術即是當前最為先進的處理技術,可以有效的提高水質。所以利用先進的化工材料技術手段,再利用實踐中的經驗,兩者相結合來以各種水體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這樣不僅有效的減輕了水處理過程中工作程度的冗雜,同時還能夠保證水處理系統可以發揮其最大的效果,有效的保證水的質量。
當前國家一再的倡導節能減排,所以在電廠的化學處理過程中也要充分的響應國家的號召,在處理中以循環利用為目標,實現節約水資源的目前,有效的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要注意水處理系統與周邊環境的關系,避免出現失誤而對環境造成污染,從而引發嚴重的后果。這就需要電廠化學水處理系統要做到零排放,充分的做到“綠色處理”,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
2 PLC 總體操控體系
PLC的操控體系網絡運用矢量星型網絡結構,以1000MB速度的TCP光纜用以太網完成信息傳導與數據傳遞的過程。網絡連接裝備采用矢量以太網交換系統,中樞交換機聯網操作員點與數據庫中樞和分控制系統,同時利用網關和cis還有全程輔助流水線控制體系的網絡連接。化學水操控系統網絡在鍋爐補給水操控點與其他機組凝結水處的控制中樞設立對網絡交換裝備。在鍋爐補給處的水車間內部設置一個化學水控制系統的集中控制室。在控制室內部需設置3臺具有相同功作性能的操作員站點,通過冗余以太網對網絡內部的任一個的系統對工作過程進行即時監控。1號和2號機組水凝精需在處理的控制室內各設置1整套操作人員的站點,1號和2號機組凝結水精需對處理處要通過光纖與化學水相結合,同時控制系統聯網。在所有設備調試完畢后,1號和2號機組凝結水精的處理控制室里的小室內可以不安排值班人員值班,但是在一期化學水的系統控制室內必須有相應的工作人員進行集中的監視控制。
3 FCS 技術在化學水系統的應用
目前發電中其相應的化學水系統設備分布擴散、自動加藥、汽水取樣、監控常規測點過多等現狀,FCS技術憑借其全數字化,全開放性,全分散性,并可相互操作性為主要技術特點,對于發電企業中水系統的設備分散性的現狀具有非常適合的特性。FCS技術應用在化學水系統中,不僅成本低,而且在性能上實現了全數字化,大大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投入。因此,改造、建設一個集即時監測、遠程遙控、自動加藥以及信息集中上傳到MIS系統于一體的化水綜合全自動化的平臺已經成為化水自動化技術迫不及待的發展方向。作為高科技迅速發展的必然趨勢,FCS在化水運行及其它輔助系統的廣泛應用中,對電廠的整體控制水平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國部分電廠早已開始實施并投入到運行當中。
這個系統理論上是將原有操控系統分解后重新構建而成的。改良后的效果很明顯,突出特點是每一個控制終點精確度都大大提高,從而讓系統的整體自動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為干擾因素大幅度減少,可以實現機組凝結水系統無人化運行,同時也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在改造完成后其可靠性與自動運行速度都有了顯著的提升,設備的管理水平也相應提高。簡言之,以現場總線為紐帶,把單個分散的化水系統的測量控制設備變成網絡節點,使它們連接成可以相互溝通信息,共同完成檢測控制任務的網絡系統與控制系統,實現汽水取樣,自動加藥,水處理等整個系統的各項功能。為使測量設備具有數字通信能力,通常選用植有CPU的智能儀表或在儀表上加掛智能模塊。
4 化學水處理中膜技術的運用
膜分離技術是近幾年才開始采用的化學水處理技術,其較傳統工藝相比具有較多的優點。在傳統的化學水處理當中,特別是電廠鍋爐補給水的處理,存在著較多的手段,通常情況下會經過過濾-軟化-分離等一系列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項工藝都是會應用到酸堿再生電子傳遞樹脂,從而實現性能的恢復,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會有酸堿化學污水的排放,而其工藝較為復雜,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處理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占較大的面積及投入較高的成本才能完成。最主要的是其所排放的酸堿廢液無法滿足當前環保的排放標準要求。而利用膜分離技術則可以有效的將傳統水處理技術的弊端進行克服,其不僅操作較為簡單,同時其所需分離設備較少,結構簡單,不需要占有大面積的地方,整個過程都是自動化控制,勞動強度較小,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在整個處理的過程中都沒有酸堿廢液排出,對環境的污染極小,同時在處理過程中實現了高效率低能耗,同時有效的保證水品的質量。
5 結束語
電廠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其化學水處理工作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所以通過合理的運用電廠化學水處理系統,可以有效的保證水品的質量,同時保證電廠的正常生產經營,并能夠有效的提高電廠化學水處理的效率,保證電廠經濟效益的實現。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K826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水體富營養化大多由于水體中磷的含量過高,水中藻類與浮游植物會在水體富營養化的環境下迅速繁殖,從而導致水體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大幅降低,水質嚴重受到影響,水體中魚類及其它的的生物的因生長環境發生改變而大量死亡。水體中的營養會在水體富營養化產生時被水生生物吸收,然而當這些水生生物死亡后其尸體腐爛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營養素被微生物利用,以此循環往復,水體富營養化會不斷惡化,因此必須重視水污染后的治理。
二、污水除磷技術的現狀
磷的濃度越高水體富營養化的惡化程度就越嚴重,無論是在靜止的還是在流動的水體中都表現得非常明顯。眾所周知,水體富營養化的的危害是當前人類面臨的一大環境問題。要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關鍵是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據國際經驗,城市污水中磷的含量過高占流入地表總的含磷量的34%。因此降低城市污水中磷的含量是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的關鍵。磷的性質與氮、硫不同,因此磷多數以化合物的形式被排放,因此,目前污水除磷的方法主要是化學除磷、物理除磷、生物除磷。
除磷技術從上世紀60開始發展,出現了規模較大的污水處理廠,其中一些相應的技術在國際和國內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并有效的應用于城市污水處理。除磷的方法根據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化學除磷、物理除磷、生物除磷。
化學除磷或化學輔助生物除磷在國外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其中,美國五大湖地區對磷的排放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污水處理廠在該地區主要采用化學除磷和生物輔助化學除磷,這兩種措施在該地區廣泛應用;而在丹麥則是以生物除磷為主化學除磷為輔;也有以化學除磷為主的地區,如瑞典。生物除磷沒有被污水處理廠廣泛采用。
三、化學除磷處理技術
化學除磷具有較多的優點,主要包括:除磷效率高,技術資料和文獻較為完整,進水磷濃度和出水要求決定著藥劑投入量,除磷控制操作過程簡單易行,鐵鹽的來源可以是鋼鐵廠酸洗廢液,從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藥劑費用,與此同時除磷過程中還可以有效除去各種重金屬,采用石灰作混凝劑時,石灰投量取決于進水堿度,通過pH控制,而不取決于磷濃度,初沉池為投藥點,能夠有效降低二級處理過程中的有機物負荷,污水處理廠投資較少,改造過程也相對簡單。
1、結晶除磷技術
結晶法除磷技術是一種實用的結晶沉淀法,主要通過向已投加鈣鹽的污水中添加一種結構和表面性質與難容磷酸鹽的固體顆粒,破壞溶液的亞穩態。通過結晶沉淀過程實現除磷目的。磷離子與水中的鈣離子結合形成磷酸鈣,當水體成堿性時,磷石灰隨堿性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升高污水的pH值,使處于亞穩態的磷離子與晶體接觸,在晶體表面析出磷石灰,從而減低污水中磷的濃度。綜上污水中的pH值是結晶法除磷的主要影響因素。除此之外反應器的除磷效果與結晶好壞也對除磷效果有影響。水力負荷是動態運行時的主要因素。生活污水二級處理時,采用曝氣吹脫C02,使污水pH值到8左右,防止結晶床的CaC03的結垢,使出水磷濃度可以達到一級處理出水的標準。
2、化學凝聚沉淀除磷技術
化學凝聚沉淀法是最早使用且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除磷方法。化學凝聚沉淀除磷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學藥劑的加入,使其生成不溶性磷酸鹽沉淀物,接著經固液分離操作將沉淀物從污水中除去。磷的化學沉淀一般可以分為4步:沉淀反應、凝聚作用、絮凝作用、固液分離。在一個混合單元內進行沉淀和凝聚反應,為了使沉淀劑在污水中能夠進行快速有效地混合。目前被經常使用的沉淀劑有鐵鹽(硫酸鐵、硫酸亞鐵硫酸鐵、氯化亞鐵、氯化鐵)、鈣鹽(石灰)、鋁鹽(聚合氯化鋁、硫酸鋁)以及當前發展速度比較快的無機有機復合型絮凝劑等。磷酸鹽沉淀通常被認為是有配位基參加競爭的電性中和沉淀,也就是通過磷酸根與鋁離子、鐵離子或鈣離子的化學反應使之產生沉淀,并將其加以去除。如:鈣鹽除磷是在含有磷的污水中加入石灰,由于石灰的加入,污水中形成了氫氧根離子,污水pH值進而升高,此外,污水中的磷和石灰中的鈣也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沉淀并將其除去。這種方法就是將水進行了軟化,石灰的加入量只和污水的堿度有關,與污水中的磷含量并無關系。其原因是:石灰法在使用的時候,必須將pH調到較高值時才可以將殘留的溶解磷濃度降低到一個較低的水平,然而污水堿度所使用的石灰量一般比生成磷酸鈣沉淀所使用的石灰量大好幾個數量級。石灰法除磷的投藥設施設備投資和運行費用較高,這一不足讓這種工藝在與其他常規污水除磷工藝比較時缺少了經濟實用性。
3、吸附除磷技術
吸附法是物理除磷常用的方法,該方法主要是利用某些多孔或者較大比表面積的固體物質對水體中磷酸根離子的親和力不同,從而實現污水除磷過程的方法。實現磷從污水中分離的過程,主要通過磷在吸附劑表面的物理吸附、表面沉淀、離子交換。采用吸附法還可以通過解離對磷進行回收再利用。吸附法是除磷方法中工藝較為簡單且能夠有效運行的方法。吸附法能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生物除磷法的補充。
天然吸附劑和合成吸附劑是除磷吸附劑的兩大種類。其中天然吸附劑主要包括:活性炭、粉煤灰、沸石、活性氧化鋁、鋼渣等等;合成吸附劑的推廣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吸附材料的選擇范圍,多種金屬鹽化物及其鹽類都作為選擇材料被研究應用于新型吸附劑。
4、化學輔助生物除磷技術
生物除磷是目前城市污水處理中應用最多、最經濟的除磷方式,然而生物除磷對進水水質及其他工藝參數敏感,工藝中除磷與脫氮也存在碳源、污泥齡等諸多矛盾,導致除磷的穩定性較差。隨著國家對污水排放要求的提高,投加化學藥劑鐵鹽、鋁鹽輔助除磷被廣泛采用。南非、美國的一些污水廠也采取了生物為主化學為輔的除磷措施。化學輔助除磷根據投加點的不同,分為前置除磷(生物處理之前投藥)、同步除磷(生物池投藥)、后置除磷。以生活污水為處理對象,考察同步除磷系統中,化學藥劑的投加對生物除磷的強化效果,以及化學藥劑對反應過程和出水水質的影響,初步探討化學輔助生物除磷的機理。在硫酸亞鐵、三氯化鐵、硫酸鋁中進行生活污水化學除磷藥劑優選,采用SBR反應器進行生活污水化學輔助生物除磷的實驗。結果表明,三種化學除磷藥劑中,硫酸亞鐵的除磷效果最好,曝氣3h末按Fe/TP摩爾比1.5投加,可以使出水磷小于0.5mg幾,增強了出水磷達標的穩定性。投加硫酸亞鐵后,出水的電導率上升,pH略微下降,MLSS增加了5%,污泥的絮凝沉降性能更好,污泥的顏色偏黑。
四、結語
水體富營養化可通過污水除磷得到有效防止,結晶法作為眾多污水化學除磷方法之一,該方法處理設備較為繁多,在資金不充足的境況下一般不易被使用。現有條件下化學凝聚沉淀法比較容易實施,針對我國目前的狀況,這是值得推廣和應用的方法之一。吸附劑性能是吸。附法的關鍵,很多吸附劑的研制主要體現在對天然材料進行表面改性,但是對材料表面改性的工藝較為復雜,不適合大規模生產和應用,所以,化學除磷技術需要進一步研發與沉降泥渣這樣類似的在經濟、技術這兩個方面都滿意的除磷技術。
參考文獻:
隨著我國工廠的增多和人們不注重水資源保護,導致水質惡化。目前人們逐漸認識到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工業、農業甚至人們日常生活中都會使廢水的磷含量增高,高濃度含磷廢水會給人類身體和自然環境帶來重大的影響,因此人們對高濃度含磷廢水處理措施越來越重視[1]。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能夠有效進行廢水處理,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2]。
一、 高濃度含磷廢水的來源及危害
(一) 含磷廢水的產生
化學工廠和制藥工廠是產生含磷廢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化學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對水體污染較大的總磷污染物,因此形成了高濃度含磷廢水。制藥工廠主要產生了有機磷和無機磷,因此造成水質污染。
此外農業、人們生活也會產生含磷廢水,如田間的肥料,人體的排泄,洗滌的廢水等。其中,含磷洗衣粉所造成的污染最高。
(二) 含磷廢水所產生的危害
含磷廢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體中,會嚴重影響水資源。含磷廢水可以加快水中藻類和浮游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同時河流、湖泊等水體含氧量會迅速降低,而且水中的生物也會出現大量死亡的現象。
由于藻類和浮游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從而降低水體的透明度,而且藻類死亡和有毒藻類都會導致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另外一些無法分解的有機物會加速河流、湖泊等水體的老化。
高濃度含磷廢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體中,會造成水體的顏色產生變化,對水質也會產生影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還會出現爆發性繁殖現象,從而造成其他海中生物的死亡。
二、 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的現狀
為了促進環境保護,我國對工業的污水排放量有較高的規定。規定的主要緣由是工業廢水磷含量較高,而含磷量過高會造成藻類、浮游生物等加速繁殖生長,從而造成水質被破壞,出現水資源污染的現象[3]。因此我國采取相關規定以促進環境保護。目前國際上采用了處理含磷廢水的技術主要有兩種,其中生物處理技術無法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因此運用較少。另外一種則是化學處理技術,而化學處理技術又分為幾種不同的方法,其中運用比較普遍的是鈣法化學混凝法,目前我國有多家公司都采用此種方法,且效果較好,成本偏低。另外還有一種流化床結晶法,但其管理不便,且成本高,因此運用的較少。
四、 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的具體過程
通過使磷酸鈣沉淀是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處理廢水的主要應用方式。其中鋁鹽、鈣鹽等都能夠和磷酸鹽反應,形成非溶解性、顆粒狀的物質[5]。在處理過程中,鋁鹽、鈣鹽等都能夠和磷酸鹽發生反應時,反應中存在碳酸鈣,碳酸鈣可以起到增重劑的作用,利于沉淀,而氫氧化鈣作為混凝劑,起到凝聚作用,從而促進廢水處理。
在廢水處理時,鈣鹽和磷酸鹽的反應會逐漸增快。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加入晶體,可以縮短處理時間,在第二個階段,晶體容易溶解,可以調節磷酸鹽的濃度。
因此在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處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很多,在進行處理時要考慮全面,以提高含磷廢水處理效果。
五、 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的實驗研究
在某家汽車生產公司提取含磷廢水1000ml,將含磷廢水的PH值控制在8.5到9.0,再含磷廢水中添加PAC,攪拌后靜置30分鐘,隨后在含磷廢水中提取清液,將PH值控制在11.0到11.5,再進行攪拌和靜置,最后對清液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六、 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的實際運用
目前我國有很多工業工廠都采用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如合肥美菱集團、江淮汽車公司等,這些公司排出的廢水的物質中主要含有鋅離子磷酸根等,而且這些公司的廢水排放量遠遠超過了國家制定的標準,達到了30m3/h.
一般工廠運用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主要是將廢水中的鋅離子、磷酸根等去除,因此主要采用的通過將堿性物質與廢水中的酸性物質混凝沉淀,也就是利用氫氧化鈉進行混凝處理,使得固液分離,從而使廢水減少含磷量,達到處理的效果。根據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的過程,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將高濃度含磷廢水引入到調節池中,并對廢水進行處理和攪拌,使廢水的PH值保持在8.5到9.0,然后在廢水中添加聚合氯化鈉。第二個階段實在廢水中加入氫氧化鈉,并將PH值控制在11.0到11.5,隨后利用二級渦流反應池進行相關處理,并經過沉淀池沉析,最后在進行中和。經過處理后的廢水可以進行回收利用或直接排出。這些工廠采用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可以使廢水中的含有鋅離子物質去除率在93%到97%,含有磷鹽物質的去除率則高達99%,因此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能夠有效進行高濃度含磷廢水的處理,從而使相應的公司提高經濟效益。
通過實際運用可以看出,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無論是從操作、成本還是處理效果來說,都非常符合相應生產公司的需求。在處理廢水時,石灰作為藥劑,采用沉淀技術,從而控制PH值、攪拌程度等。此外,處理含鋅物質有利于減少污泥產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對環境的重視,相關工業工廠開始注重環境保護和應對國家的政策,實施高濃度含磷廢水處理工作。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能夠有效去除廢水中的含磷、含鋅物質,使廢水可以回收利用和直接排除,達到了環境保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紅國,錢雍.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探索和研究[J].環境與生活,2014,10:61-62.
[2]陳小燕.鈣法化學混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技術研究[J].科技展望,2015,12:43.
中圖分類號:TK22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目前電廠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行業之一,其安全穩定的運行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電廠運行的安全性與化學水處理系統是有直接聯系的,因為電廠中的熱力設備會受到自然水中某些物質的作用后產生有害成分,從而使設備腐蝕,導致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自然水必須經過相應的工序處理后才能被電廠利用,這一套處理工序即是電廠化學水處理系統。
1、電廠化學水處理系統的管理體制現狀
現階段應用于電廠內部的化學水處理系統常常使用繁多的控制設備,在實際工作當中,工作人員不僅勞動強度較大,而且操作難度也大。很多情況下化學水處理系統是處于多個獨立分散的設備控制室內,同時設備工作系統的設計運行還都處于獨立的情況。每個控制室內需要三名左右的操作人員來管理運行的程序,這都是由于控制室的獨立配置運行所導致的,不僅需要較多的人員,同時也直接導致電廠水處理系統的工序變得冗雜繁重。同時,管理設備的調控區域呈現分散化態勢,最終導致管理人員在程序運行上的工作過多,過重,不利于電廠化學水處理的高效有序。所以在當前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化學水處理方式上我們需要引入先進的技術,這樣就能夠實現水處理理論和手段的多樣化。目前傳統的水處理方式方法已無法滿足當前電廠快速發展過程中對水的需求,而對當前電廠發展過程中對化學水的需求量的增加,則需要充分加大對高科技的利用率,利用先進的處理手段,來滿足當前設備對化學水的需求。例如膜處理技術即是當前最為先進的處理技術,可以有效的提高水質。所以利用先進的化工材料技術手段,再利用實踐中的經驗,兩者相結合來以各種水體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這樣不僅有效的減輕了水處理過程中工作程度的冗雜,同時還能夠保證水處理系統可以發揮其最大的效果,有效的保證水的質量。
當前國家一再的倡導節能減排,所以在電廠的化學處理過程中也要充分的響應國家的號召,在處理中以循環利用為目標,實現節約水資源的目前,有效的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要注意水處理系統與周邊環境的關系,避免出現失誤而對環境造成污染,從而引發嚴重的后果。這就需要電廠化學水處理系統要做到零排放,充分的做到“綠色處理”,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
2、電廠化學水處理技術的應用
2.1全膜分離技術
2.1.1工藝特點
目前在對電廠鍋爐中的補給水進行處理時多采用全膜分離技術,該工藝也被稱為三模處理技術(UF-RO-EDI)。全膜分離水處理技術的工藝流程如下:根據電廠生產情況對蓄水池進行調節,隨后待處理的水可進入原水泵、具有過濾作用的多介質及活性炭過濾裝置,進入過濾裝置后便可以進入超濾水箱。在超濾水箱中完成超濾(UF)處理后,便可以進入反滲透過濾裝置完成反滲透(RO)處理,RO處理分為一級處理與二級處理,在一級與二級處理裝置之間安裝有二氧化碳過濾器及淡水箱。完成RO處理后水經過中間水箱進入電除鹽器,隨后便可以完成電除鹽處理(EDI),以上工序均完成后可以為電廠鍋爐補水。
2.1.2應用實例
某電廠為火力發電廠,電廠中配備的鍋爐共為2套,鍋爐內主要焚燒生活垃圾,單臺鍋爐的處理能力約為600t/d,補給水量為2×15t/h。補給水系統當中的原水來源于當地的河水,在進行化學水處理時應用了全膜分離工藝,產水水質要求為硬度≈0,二氧化硅<20ug/L,25℃時導電率<0.2uS/cm。先采用活性炭及多介質水過濾裝置截留原水中的膠體狀物及懸浮物,經初步處理后水濁度≤5.0mg/L。在超濾處理中采用了PVDF超濾膜,將超濾處理的進水溫度控制在15℃~35℃之間,同時確保進入超濾裝置時水中顆粒狀物質的粒徑均≤200um。在一級及二級反滲透處理中采用了美國DOW公司的BW30-400FR抗污染膜,進入反滲透處理裝置時殘余氯<0.1mg/L,SDI≤2,水溫為20℃~25℃。反滲透膜的膜通量為25m2/h,單根膜的面積為40m2。EDI裝置共為2套,平均每套裝置的產水量為15m3/h,每套裝置中的XL-500RL模塊共為3個。單個模塊的運行參數如下:供電電流為1~8A/pc,供電電壓為220~350VCD,回收率為95%,產出水的出水壓力大于濃水0.32bar以上,進水壓力為2.0~5.5bar,進水溫度為20℃~30℃,產水流量為1.8~4.0m3/h。采用上述工藝進行處理后鍋爐給水的電導率<0.004uS/cm,二氧化硅<5ug/L,硬度≈0,與設計要求相符。
2.2EDTA清洗廢水處理技術
2.2.1工藝特點
電廠中的EDTA清洗廢水可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必須采用相應的技術對污水進行處理,在處理時可以采用厭氧水解及接觸性氧化池工藝。厭氧水解及接觸性氧化池工藝如下:收集電廠鍋爐中的EDTA清洗廢水之后及時引入調節池,因電廠生產時需要間歇排放廢液,且排放量變化較大,因此需要設置容積相對較大的調節池。進入調節池的廢水可流進分離器,隨后引入集水井。在集水井當中對清洗廢水進行預處理,處理過后引入到厭氧池當中,從而使廢水可生化性得以提高。隨后清洗廢水可流入到氧化池當中,在氧化池中改善廢水的溶氧效率。氧化池當中設置有污泥回收裝置及生化填料,以改善廢水處理效果。從氧化池中流出的廢水可進入到沉淀池當中,經過沉淀處理后可再次回收利用廢水或直接進入排放池。
2.2.2應用實例
某電廠擴建后新增了6臺機組,在清洗發電機組時所采用的化學介質主要為EDTA(乙二胺四乙酸),清洗完成后產生的廢水可達1500~2500m3。在采用厭氧水解工藝及氧化池工藝處理清洗廢水之前,先進行了預處理,預處理措施包括加堿及曝氣處理,未經預處理時清洗廢液中重鉻酸鹽指數的含量為2000~2500mg/L,經處理后為200~350mg/L。將進入到分離器中的水量控制在3.0~3.5m3/h之間,進水的pH值為7.0~8.5,出水水質重鉻酸鹽指數<250mg/L。氧化池及厭氧池的處理能力為45m3/h,利用厭氧池處理清洗廢水的時間為5h,利用氧化池處理的時間為2h,經氧化池處理后將進入生化系統中的水量控制在25~30m3之間,進水重鉻酸鹽指數的含量應<40mg/L。經分析發現經過分離器處理后廢水中重鉻酸鹽指數的含量為219mg/L,去除率為31.2%;集水井中重鉻酸鹽指數的含量為79mg/L,經厭氧池處理后出水中重鉻酸鹽指數的含量為79mg/L,經氧化池處理后出水中重鉻酸鹽指數的含量為23.5mg/L,生化處理后重鉻酸鹽指數的去除率為73%,整個清洗廢液處理系統重鉻酸鹽指數的去除率為93.5%,經一系列處理后污水出水的重鉻酸鹽指數的含量<40mg/L,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一級排放要求。
3、電廠化學水處理技術的發展
水處理質量及效率可對電廠的日常生產效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電力能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對于化學水處理效率及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廠化學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具有以下三種特征:(1)水處理設備的布置趨于集中化。傳統的水處理步驟較多,所采用的設備種類及處理系統也較為繁雜,這就會給水處理工作帶來生產分散及管理不便等問題。目前,多數電廠的水處理流程已經得到了優化,點狀、松散及平面的設備布置形式也逐漸被集中、立體及緊湊的布置形式所代替。如此一來不但能夠集中管理處理設備及相應的水處理工作,同時還可以提高水處理效率與質量。(2)水處理方式趨于節能化與環保化。在采用化學方法進行水處理時,或多或少會添加一些化學藥品,隨著環保觀念及意識的增強,盡量使用無污染的化學藥品成為了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之一。(3)水處理流程趨于自動化。傳統水處理系統中主要使用模擬盤對生產流程進行控制,在機械化自動控制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PCL自動控制技術也逐漸取代了模擬盤控制技術。
結語:有效的水處理是維持電廠生產工作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為了保證電廠鍋爐等熱力設備的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并在此基礎上改善電力生產系統的運行工況,則應注意合理選用化學水處理技術。在選用化學水處理技術時不但需要考慮電廠的實際生產狀況,同時還應考慮水處理過程是否符合節能及環保要求,以便能夠降低水處理成本及提高電廠的運行效益。
參考文獻:
[1]仝格源. 淺述火電廠化學水處理計算機監控系統[J]. 科技創新導報,2012,29:53.
[2]楊伯龍. 電廠化學水處理的發展和應用[J]. 科技創業家,2012,22:114.
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促使我們在教學方式、手段上要有一個較大的變革。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一、借力多媒體,讓化學課堂“活”起來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作為教師,大多數是借助于“黑板+粉筆”,利用課本照本宣科地來完成課堂教學,這種單一的方式很容易產生學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也不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的培養。而多媒體在化學教學的內容、組織上都可以采用大量色彩鮮明、活潑有趣的音像畫面并結合其高超的圖像處理能力,可以變抽象化學概念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起到化單調枯燥為生動活潑的重要作用。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生動、直觀、有啟迪性的演示,可以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生動地學,從而活躍思維,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二、借力多媒體,讓化學課堂“動”起來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有部分抽象的、微觀的理論知識(如,原子的內部結構,分子、原子、離子的關系,核外電子的排布等),教師感到難教,學生更感到難于理解。靠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借力多媒體,讓化學課堂更有“深度”
化學教學中經常有一些危險性實驗和污染嚴重的實驗,還有一些條件苛刻或者耗時長的實驗,課堂上難以進行操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通過教師的口述表達來實現教學內容,既不直觀形象,不利于學生掌握,又呆板繁瑣,增加學生負擔。運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并通過計算機演示,學生就可觀察到有序規范的實驗操作和清晰的實驗現象,既取得了理想的實驗效果,又避免了有害氣體的污染。此外,對于化學實驗中的一些錯誤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老師不能演示給學生看,教學效果不好。
四、借力多媒體,讓化學課堂更有“廣度”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通過多媒體直觀、大容量的特點,可以把一些學科背景資料、擴展材料或者真實案例以圖像、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既直觀易懂,又形象深刻,例如,在講授環境保護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類型、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視頻播放工廠煙囪中排放的大量廢氣、市中心大量汽車排放的廢氣,展示霧霾天氣下的城市、沙塵天下人們的生活,給學生以震撼認識,使學生認識到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培養學生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在學習水的凈化時,不可能帶學生去參觀自來水廠親自參觀,但可放一段錄像加以了解。工業上煉鐵,學生沒見過,缺少感性認識,可以用多媒體表現出每一步生產過程,展示高爐的結構和爐內的化學變化。在介紹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時,可利用網絡資源和視頻圖片介紹。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氣燃燒后放出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由于天災和人為的亂砍濫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卻在不斷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正漸漸增加,帶來的溫室效應導致地球氣溫的上升,會使極地的冰帽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大片沿海土地。有些地區熱得無法居住,一些富饒的土地將會變成沙漠。為了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應該采取措施防止溫室效應的進一步發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愿意配合教師,和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同時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水平,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對初中數學課堂有著積極影響。
(二)緩解師生關系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容冒犯,而現如今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負責對學生進行引導,而教師在日常學習中,對學生的激勵和贊揚緩解了師生關系,使得學生將教師視為自己學習的好幫手,而不是對教師充滿敵意。這也有利于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加強教師對學生的了解。
二、如何構建激勵機制,優化初中課堂教學
(一)小班化教學顯神通
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期,班里學生相對較多時,教師可能無暇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的心理變化,這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在教師不能照顧周全的時候,由于數學的難度較大,在學生過程中擊敗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等原因的誘導下,產生了厭學的叛逆心理。而在小班化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數量相對較少的學生,可以關注每位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以免學生因為數學難度過大而放棄對數學的學習。總之,小班化教學有利于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幫助每一位學生取得學習道路上的成功。
(二)“正能量”帶動課堂氛圍
所謂的正能量,在此處特指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初中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每天學業繁重,在課堂上提不起精神也實屬正常。這就要求教師通過激昂的語言來激勵學生,讓學生提高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調來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初中生在體能測試前每天要進行強度很大的體育訓練,這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氛圍沉悶,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后教師走進教室時,面對低迷懶散的學生,教師可以說“起來,不愿上課的學生們”,引得學生哄堂大笑,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使用幽默的語言,讓本來嚴肅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讓學生真正的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例如,在誘導公式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正弦和余弦函數的變化規律編成順口溜交給學生,“雞變狗不變,符號看象限”這句話利用了“奇變偶不變”的諧音,來幫助學生對正弦余弦的變化規律進行更好的理解,加深鞏固學生的記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探索奇妙數學世界的欲望更加強烈。
(三)幫助學生重建自信心
初中數學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水平和邏輯推理能力,而這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無疑是學習過程中的兇猛的攔路虎,再加上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提升的數學成績,都會導致學生對于數學學習失去了信心,也對枯燥無味的數學失去了興趣。教師要及時地捕捉到學生心理的的變化,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暗示,在潛移默化中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從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當學生發現自己的學習水平得到了提高時,對于數學學習的欲望也就越來越渴望,教師要及時把握機會,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正確道路上前行。
例如,教師在進行“一元二次方程組的求解”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如果學生能夠正確對這道題進行解答,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公開表揚,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能為夠夯實基礎,提高數學學習水平。可如果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教師不要立刻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指責,而是首先應該肯定他的閃光點,比如,“你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完全正確,美中不足的就是你有點粗心啦!下次要是能注意的話你就很棒啦。”學生對于教師的贊賞很受用,教師看似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欣賞,可能會成為學生的前進最大的動力。
(四)賞識教育
在初中教學階段,被教師樹立為學生的榜樣是學生莫大的榮譽。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欣賞,初中生亦是如此。他們正處于心理和身體的雙重發育階段,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教師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將眼光發展到他們所取得的進步上。
例如,在進行作業批改時,可以通過評語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對學生的點點滴滴的進步表示欣賞,并在課堂上對該同學的進步進行獎勵,讓其他學生以其為榜樣,學習該生的優點和長處。這種方式能夠激勵每位學生為了成為榜樣而不斷進步,從而取得數學學習的最大程度的進步。
三、結束語
每位學生都像是一座未被開采的寶藏,教師要通過合適的方式,對學生的蘊藏著的潛能進行開發和挖掘,幫助學生明確對自身水平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建立激勵機制對于課堂效率的提高有著重要影響,教師要想真正的培養每一位學生,就必須將激勵機制,充分的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
【參考文獻】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旋轉”時,為幫助學生掌握旋轉的要素和特征,我利用多媒體音像技術展示動畫:齒輪、鐘表指針的轉動,大風車的轉動以及孩童蕩秋千等情景,讓學生感知,很容易因貼近生活而受到關注,產生親切感,產生要學的愿望。然后再展示幾何圖形角的形成過程,從而使學生較快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識,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音像技術用于創設問題情境,更容易制造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學習“探索勾股定理”時,傳統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測量任意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然后猜想三邊關系并驗證其結論,但學生在作圖測量時總會出現種種誤差,導致得不到正確結論,即便得到了結論,也心存疑慮,浪費了時間,很難領會數學內容的本質。但利用多媒體就不一樣了,在幾何畫板中,只要作一個動態變化的直角三角形,通過度量各邊長度的平方值并進行比較,學生就會對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產生感性的認識。通過觀察,學生發現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此舉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勾股定理的認識和理解。主要是大大加深了學生探究“為什么”的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思維狀態中。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形象,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使運動直觀化,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事實證明,無論一個老師是多么的善于表達也難以表達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識內容,而這些內容往往又是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利用多媒體中的再現等操作,便可輕松解決問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如在學習“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圖象的性質”時便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數形結合起來,使動點的運動過程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觀察動點的變化過程中發現規律,這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而數學軟件《幾何畫板》中的動畫、追蹤軌跡等功能就恰好填補了探索動點規律的空白,為軌跡等教學提供了有效手段。這種直觀的動畫效果演示使學生加深了理解,從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吸取了知識。這種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再創造”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和方法。
2.運用多媒體技術,化難為易,使抽象問題具體化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采取多媒體融聲、形、色等為一體的教學手段,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如有一道試題:“起重機的起重桿長20米,仰角可在與水平成45°到60°的角度之間變化,左右可以在120°范圍內轉動,問它能起吊的最大高度是多少?它所工作的范圍在地面上是一個什么形狀的區域?有多大面積?”本題比較抽象,學生的理性知識和感性知識是脫節的,學生很難理解。此時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起重機,拖動鼠標,使起重機左右120°的轉動,并在平面上繪出圖形。通過直觀、形象的動畫展示,學生馬上就能從抽象到具體,從而把此題概括成解直角三角形和求扇形的面積。計算機的這種功能在解決抽象問題的時候會令人茅塞頓開,取得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大課時容量,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課堂容量大,信息密度高,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很方便地在教學內容中加入一些音頻和視頻效果,尤其是插入一些動畫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時還可以及時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從而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如在幾何教學中,用計算機對圖形進行平移、旋轉、縮放、分割、表面展開等,則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問題直觀化,方便引導學生觀察空間圖形的變換規律和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在幾何圖形解答題和證明題中,利用不同顏色的線條標記有助于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而其解題過程運用多媒體板書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同時也給了學生規范地寫解題過程的示范作用。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啟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先進教學理念認識偏頗
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先進教學理念已經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并在實踐教學中試圖運用,然而對教學理念認識存在著一些偏頗。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中應用了信息技術,那就是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他們在一節課中想方設法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而不注重對整合點以及化學學科知識的本體分析。
2.信息技術支撐無力化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大力推進,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與創新思維已顯得尤為重要。而在探究式教學中,由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因而學生需要有力、有針對性的資源支持他們探究。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能夠提供創設情境的資源,對于支持學生探究的資源顯得無力而無效,學生常常無目標、無工具去探究,因此收效甚微。
解決方法
面對以上的誤區與問題,我們應不斷加深對先進教學理念的認識,并試圖從學科本體出發,設計最佳教學思路,分析出整合點,并設計與開發出有力的學習資源來促進學生的學,真正意義上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