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現狀模板(10篇)

時間:2023-12-22 11:33: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現狀

篇1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時期,我國的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數量也在急劇增加,隨之帶來農村生活垃圾的日益增長。和城市相比,對于農村生活垃圾的綜合管理關注度較低,大量生活垃圾隨意堆放,不僅影響農村美觀,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危害影響,甚至可能傳播疾病。因此推進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對建設生態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鑒于此,本文通過對我國現行的垃圾處理技術的綜合研究,從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特征分析入手,綜述了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模式,結合國外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技術探討了我國未來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

1 農村生活垃圾特征

1.1 農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量逐年增加

目前我國尚無關于農村生活垃圾的全面統計數據,很多數據都是研究者根據自己的實地調研或者住建部的統計年鑒推算而得。一些研究表明,2000年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約為1.4億噸,隨后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加,2010年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產量達到2.0億噸,人均垃圾產生量為0.81kg/d[1]。

1.2 生活垃圾組成多樣化、復雜化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的生活條件逐漸改善,農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逐漸復雜化,由傳統的單一模式,即日常清理垃圾、廢棄織物轉為可堆肥類垃圾、難降解類垃圾等,且以可堆肥類垃圾為主。同時不同地區,由于經濟水平的層次不齊,導致生活垃圾的組成也呈現差異化。表1是我國不同區域農村生活垃圾組成,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生活垃圾以可堆肥類垃圾為主,占垃圾總量的60%以上,且不同區域的生活垃圾組成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例如,處于旅游區域的四川某村的生活垃圾中易燃類所占比重相對較高,難降解類垃圾幾乎沒有。

1.3 生活垃圾呈現地域特征

Grossman 和 Krueger在1997年提出生活垃圾產量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倒“U”關系曲線[4],即在倒“U”曲線觀點的前半段,垃圾產生量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在倒“U”曲線觀點的后半段,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與國民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垃圾產生量逐漸降低。

目前我國尚處于發展中階段,受經濟水平、生產方式、燃料結構等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征,這種特征既表現在發展較強區域與發展較弱區域之間的垃圾產生量方面的差異,也體現在南方與北方的生活垃圾組成方面的差異。

作為經濟發展水平排全國前五的北京,農村生活垃圾日排量最高可達3.0kg,最低為1.5kg;而青海省最高為1.5kg,最低為0.2kg[5]。目前我國的生活垃圾產生量與經濟水平的關系處于倒“U”曲線觀點的前半段,即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村,其生活垃圾產量也是較高的。

岳波等[6]通過對71個樣本的生活垃圾組成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南方地區的農村生活垃圾組成為廚余垃圾>渣土,而北方則是渣土>廚余垃圾,這可能與地理特征、經濟水平等有關。

2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生活習慣、政府管理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農村在處理生活垃圾方面也是多樣化。劉瑩[7]通過對全國5個省(江蘇、四川、陜西、吉林、河北)農戶資料的分析,結果顯示實施統一清運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江蘇(38.6%)、吉林(25.4%)、河北(13.1%)、陜西(11.4%)和四川(7.1%);5省中實施隨意丟棄的處理方式以河北省最高(64.6%),最低為江蘇省(30.3%)。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分不開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其生活垃圾無專人管理,家家戶戶以“自掃門前雪”為主。而在江浙滬等較發達的農村,則是統一收集、處理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堆肥、焚燒、填埋3種處理方式。

2.1 垃圾堆肥技術

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細菌、酵母菌、真菌和放線菌等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機物發生生物化學反應而降解(消化),形成一種類似腐蝕質土壤的物質,用作肥料并用來改良土壤。我國農村生活垃圾中可堆肥類垃圾占總量的60%以上,甚至更高,對此可采用垃圾堆肥進行處理。

堆肥根據含氧量可劃分為好氧堆肥和厭氧堆肥。厭氧堆肥在第二步甲烷化階段會產生甲烷氣體,而好氧堆肥的最終產物是CO2和H2O,降解終產物沒有二次污染,因此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先進行厭氧堆肥至第一步水解過程結束,水解產物再進行好氧發酵。這樣的降解徹底,污染小,效果好。

堆肥技術工藝簡單易操作,經過堆肥處理后,生活垃圾轉化成衛生、無味的腐殖質,可達到再資源化的目的,在歐美國家已達到工業化應用水平。然而由于我國生活垃圾未實施源頭分類,垃圾組成復雜,不可避免的存在垃圾滲瀝液污染問題,長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結和地下水質變壞[8]。

2.2 垃圾焚燒技術

焚燒處理是將垃圾放在焚燒爐中進行燃燒,釋放出熱能,余熱回收可供熱或發電。煙氣凈化后排出,少量剩余殘渣排出填埋或作其他用途。焚燒處理技術特點是處理量大、減容性好且有熱能回收作用[9]。因此,對生活垃圾實行焚燒處理是減量化和資源化的有效處理方式。然而當垃圾燃燒不充分或者含有重金屬時,燃燒過程中會產生苯、氰化氫、甲烷、二惡英等二次污染物,特別是二惡英具有致癌作用。

我國垃圾焚燒技術起步晚,體系也不健全,焚燒設備及凈化裝置主要依賴于進口[10]。由于發達地區資源緊缺,垃圾焚燒技術成為經濟發展較好城市處理生活垃圾的優選方案,主要集中在東部江浙滬及廣東等地區。

2.3 衛生填埋技術

衛生填埋是依據衛生填埋技術工程標準處理生活垃圾,采取稱重、卸車、推勻、壓實、覆土等一系列工藝流程將垃圾埋入地下,經過長期的物化和生物作用使得垃圾達到穩定狀態,在此期間還要完成沼氣收集、過濾脫水、壓縮、除臭凈化等工藝,最終達到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由于目前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基礎設施尚不完備,國民環保意識尚不足,所以衛生填埋是目前我國解決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能處置各種類型的生活垃圾。

然而垃圾填埋過程中產生的甲烷等氣體和滲濾液會對填埋場工作人員及周圍環境造成危害。當甲烷濃度達到5%-15%,易引起爆炸和加劇全球氣候變暖;而滲濾液通過下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11]。

表2是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優缺點比較,每一種處理技術都有其自身的優缺點與適用條件,因此在選定適宜的處理技術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農村生活垃圾的組成與特性;②當地的基礎設施與地質條件;③經濟成本;④國家或地方的相關政策與法規。

表2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優缺點比較

3 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未來處理方式分析

通過對歐美和日本發達國家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的研究,結合我國當前農村現狀,我國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的發展趨勢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轉變觀念,從垃圾末端治理的模式轉變為從源頭開始減量分類,并將其理念灌輸至廣大民眾[12]。例如,韓國的垃圾分類清理制度于1995年開始實行,垃圾按普通垃圾、食物垃圾、可回收再利用垃圾、大型報廢物品等分類投放、清理。通過計量收費(使用計量垃圾袋)的方式減少垃圾投放量,最大程度保證可回收垃圾的分類投放。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未來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也將從源頭開始加強治理,實施分類。建立村民實施的垃圾分類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垃圾源頭分類,可以通過垃圾產生者的分散勞動取代混合收集后的集中分選工作,省去了垃圾分選等預處理環節,簡化了后續處理,降低了成本;二是,減量化明顯,我國農村生活垃圾中60%以上為可堆肥類垃圾,村民可以直接就地處理,僅剩下少量難降解垃圾和有害垃圾;三是,農村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后,進入填埋場的垃圾量大大降低,延長了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壽命,降低了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3.2 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必將有所革新。由于城市環衛體系已基本完善,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是我國未來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的一種重要模式,即“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13]。例如浙江省在很多農村推行實施“村收集、鎮鄉中轉、市(縣)區域處置”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其中余杭市余杭區投入大量資金改建、新建垃圾中轉站,同時配備專職保潔員,實現了90%的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四川珙縣也是將城市垃圾管理模式延伸至農村,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統一管理與處理。

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是我國未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必然趨勢,對建設和諧新農村也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將日漸成熟的城市垃圾管理模式延伸至農村,節約成本;二是,將農民群眾納入管理隊伍,培養農民自覺愛護環境、做好垃圾分類良好習慣;三是,在實現“干干凈凈、井然有序、和諧宜居”的美麗家園的同時,也為一部分人提供就業崗位。

3.3 建立綜合的生活垃圾處置方式

縱觀發達國家的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模式,不難發現均是秉持“避免產生―循環利用―末端處理”的原則,即“減量化、資源化及再處理”,首先限制垃圾產生的數量,其次鼓勵資源再生與循環利用,將垃圾加工后生成能源和另一種物質,最后處理不了的垃圾實施衛生填埋,其中實施資源回收再利用是國際上處理垃圾的大趨勢。

現行的我國各種垃圾處理方式中,填埋處理為主,約占90%以上;其次為堆肥處理,占總處理量的6%左右;焚燒處理還處在發展階段。相對于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來說,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仍然比較落后,未來一段時間內垃圾填埋仍是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模式。隨著經濟發展與國民素質的提升,我國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將更具有針對性。衛生填埋將逐漸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焚燒,通過初期的垃圾分類之后,將可燃成分在高溫之下進行氧化熱分解,將其轉化為固體廢渣,因此垃圾焚燒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與無害化的重要舉措。

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是實現生態農村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建設新農村的五大目標之一就是“村容整潔”,因此為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實現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與無害化仍然是長路漫漫,既需要政府給予的資金保障、技術創新等,更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王金霞,李玉敏,白軍飛,等.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排放特征、處理現狀與管理[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8(2):1-6.

[2]何品晶,章驊,呂凡,等.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及技術路線探討[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33(3):409-414.

[3]段雄偉,高海碩,黎華壽,等.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組分及其污染特性分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3,32(7):1486-1492.

[4]Grossman G M, Ktr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al[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110(2):353-377.

[5]王俊起,王友斌,李筱革,等.鄉鎮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排放及處理現狀[J].中國衛生工程學,2004,3(4):202-205.

[6]岳波,張志彬,孫英杰,等.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特征研究[J].2014,37(6):129-134.

[7]劉瑩.農村廢棄物處理與環境污染實證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0.

[8]李丹,何小松,席北斗,等.生活垃圾堆肥滲濾液污染物組成與演化規律研究[J].環境科學,2013,34(7):2918-2924.

[9]張倩,徐海云.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現狀及發展建議[J].環境工程,2012,30(2):79-81.

[10]巫麗俊,丹,鐘樹明,等.農村生活垃圾常用處理技術及其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9):8271-8272.

篇2

中圖分類號:X79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0-0081-04

1 引言

綠汁江位于易門縣西南部的綠汁鎮內,與楚雄、祿豐兩地毗鄰。綠汁江屬紅河水系,屬元江右岸一級支流,發源于楚雄州武定縣貓街鎮干沙溝村西麓,由北向南流經祿豐、雙柏、易門、峨山、新平等縣后匯入元江[1]。綠汁江流域徑流面積8600 km2,河流長294 km,流域水力資源蘊藏量豐富。隨著當地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各種生活垃圾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更嚴重的是污染農村生活環境和綠汁江的水質和生態,威脅著江下游居民的生活環境。當前,如何處置垃圾已成為當下的一個難題。因此,如何妥善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已成為綠汁江周邊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2 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的特點與分類

2.1 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的特點

綠汁鎮位于云南綠汁江邊,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特殊,20世紀末該鎮是銅礦開采的主要礦區之一,當年有“小香港”之稱,礦產開采完后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隨著政府對綠汁江水質及生態保護越來越重視,作為江邊小鎮,其農村生活垃圾對綠汁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有如下特點:

(1)生活垃圾距離江面近。鎮所在農村居民小組如木廠、綠汁、朋苴等行政村產生的生活垃圾距離綠汁江最近,部分村組甚至將垃圾直接投入江中,部分垃圾由于各種原因滯留于江邊,雨水天垃圾滲水進入綠汁江。

(2)山區垃圾未做合理處置。距離綠汁江較遠的村組,如者拉、龍格利、臘品、木廠、竹子等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分布廣泛且村組地處高海拔山區,而該區域雨季降水量大,80%的降水都匯入到綠汁江。村組生活垃圾由于運輸成本受限,隨意處置垃圾,雨季降水讓隨意處置的垃圾副產物一并流入綠汁江。

(3) 難降解塑料、農藥瓶及農藥包裝物占主導。烤煙、果蔬生產遺留大量廢棄有毒有害垃圾,這類垃圾隨著時間推移很難降解。

2.2 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

我國多數農村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2],根據綠汁鎮環境中心統計結果得出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有如下分類,如表1所示。

3.1 對綠汁江水質的影響

(1)由于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分布范圍廣,各村委會所處地勢高,農村垃圾處理方式簡單,雨季降水量大,大量堆積深山的各類垃圾滲濾液都隨著雨水一并流入綠汁江。

(2)垃圾滲濾液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酸堿性有機污染物并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成為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三位一體的污染源[3]。由于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所以各村組的生活垃圾對綠汁江水質有較大的影響,如BOD5、NH3-N、水體總硬度、總大腸桿菌數及各種重金屬[4]等指標都會發生變化。

3.2 對綠汁江生態環境的影響

生活在綠汁江周邊的農村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由于運輸距離遠、處理成本高、各村組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不完善,從而部分散亂生活垃圾直接投入江中,對江下游居民造成一定影響,同時綠汁江生態系統也受到影響。

4 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產生和處理現狀

4.1 產生特征

據綠汁鎮環境中心統計數據可知,綠汁鎮農村居民人均生活垃圾產生率與中國西南地區農村人均垃圾產生率0.68 kg/(人?d)[5]相近,其垃圾產生率約為0.70 kg/(人?d),其中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包裝垃圾、無機垃圾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30%、5%、15%、40%。

根據綠汁鎮環境中心2016年的初略統計數據,統計得出綠汁鎮各行政村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各行政村生活垃圾的產生數量與人口成正比,其中餐廚垃圾與無機垃圾占總垃圾的比重最大,有害垃圾所占比重最小;根據各行政村具體情況,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及無機垃圾各村可以自行處理,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有害垃圾和包裝垃圾需要集中處理。

4.2 處理現狀

根據綠汁鎮環境中心2016年的統計數據,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如表3所示。

由表3得出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大體相似,離鄉鎮較近的行政村處理的方式較為合理,偏遠高寒山區行政村處理垃圾的方式較為隨意。

5 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選擇

5.1 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可選處理模式

符合綠汁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模式,經實地調查及查閱文獻有“全集中”、“村鎮縣協同1”、“村鎮縣協同2”模式[6~8]。

5.1.1 “全集中”模式

篇3

綜合十七大和十的成果,生態文明是指為了保護和建設美好的生態環境,人類在物質、精神和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果總和。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消費,引導人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文明的重點是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強調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自覺、自律地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開發行為。

2.農村生活垃圾現狀和存在問題

農村生活垃圾是指村民在日常生活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在農村垃圾中所占的比重居于首位,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自2012年以來,邢臺市借鑒多地經驗,結合當地實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使得農村的人居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面仍存在較多的問題。

2.1生活垃圾產生量龐大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日均產生量為0.86kg/人,其中隨意堆放量為0.32kg/人[1,2]。按照邢臺市農村人口654萬人計算,一年內產生生活垃圾200多萬t,其中約80萬t垃圾屬于隨意堆放。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堆放方式成為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直接因素,可見,如果沒有合適規范的堆放場所,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越大,其隨意堆放量所占的比例越大,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越嚴重。

2.2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系統不完善

目前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尚處于分類收集的初級階段,村民只是把能變賣的廢棄物收集起來。據調查,邢臺市農村有65.3%的村民能把生活垃圾堆放到固定垃圾池,17.1%的村民選擇隨意丟棄,而進行分類集中后處理的只占到17.6%。可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系統不完善,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率較低,導致資源浪費。

2.3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足

農村生活垃圾的年增長率日趨升高,但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卻不及增長速度,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處理方法為焚燒、高溫堆肥和衛生填埋,農村生活垃圾還沒有達到城市規范處理生活垃圾的能力。邢臺市處理農村垃圾的主要形式是填埋和焚燒,垃圾的貯存場或填埋場大部分選用村莊廢棄的坑塘或洼地,不符合垃圾填埋場科學設計要求和技術標準,屬于簡單填埋。垃圾焚燒也只是采取簡單的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

2.4農村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趨復雜,造成新的污染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改變,農村的生活垃圾的成分日趨多樣化,其特性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據調查,同以前的以廚余垃圾為主相比,邢臺市農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中具有毒害性的垃圾比例在增大,比如金屬、電子廢物、塑料等廢棄物的產生量約占生活垃圾產生量的30%。

3.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的根源分析

生態文明的指導思想是可持續發展,是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處于良性循環狀態,對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大大超過產生量,此文明狀態下,村民人人樹立節能環保意識和綠色消費觀念,顯然目前農村生活垃圾的現狀不能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其根源主要是:

3.1農村居住方式分散,垃圾集中處理的成本高

農村地區的人口居住較分散,尤其是在偏遠的山區,這種分散居住的方式決定生活垃圾設施購置和系統運行的成本高。垃圾桶、中轉站、運輸車輛等環衛設施的人員配置數量大,垃圾收集、運輸路程遠,交通成本高,環衛人員數量多,勞動力成本也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農村生活垃圾的集中處理。

3.2村鎮經濟承受能力弱,垃圾處理缺乏資金投入

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與正常運行取決于經濟承受能力的高低。雖然農村經濟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大部分農村沒有專門治理生活垃圾的資金和上級政府的財政扶持。近3年來,邢臺市加大投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但無法全面、徹底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的成本要遠遠高于城市,隨著生活垃圾產生量持續增長,治理負擔加重。

3.3缺少成熟有效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

目前,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且利弊各異。衛生填埋法雖部分地解決了簡單填埋法造成的二次污染,但存在投資大、占地多的缺點。高溫堆肥法需要有完整的處理設施,規模大,建設和運行的成本也高。焚燒技術要求垃圾的平均低位熱值不小于5000KJ/kg,因投資建造的費用很大,目前只在極少數城市規范采用。因此,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沒有有效、適用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供農村地區選擇。

3.4環境教育缺失,村民環保和消費知識欠缺

近年來,雖然農民的素質有了較大的提升,但環境教育的相對缺失和受傳統習慣的影響,農民在環境保護和綠色消費方面的意識仍相對淡薄,同時思想觀念的更新也難以追趕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程度,農村居民為了方便,追求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有許多做法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破壞。同時,村民并不理解消費領域的“意義”消費,在認識上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多變性,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增加,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4.生態文明背景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途徑探討

農村生活垃圾造成的困局有其產生的根源,生活垃圾的現狀不符合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從管理、技術、經濟手段等方面多層次尋找出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

4.1完善法規和技術標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因地制宜,制定技術標準,完善相關的法規體系,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長效機制,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法規體系,依據地方需要,豐富細化國家有關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的實施細則,加強在農村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其次,針對農村小型的垃圾貯存場和填埋場,完善相關的技術標準,滿足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的需要;最后,注重長遠和實效,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長效機制。成立專業化環衛機構,強化生活垃圾的監督管理,對鄉鎮進行公開考核,采取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渠道籌集環保資金,保障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

4.2樹立節能環保意識,倡導生態文明理念

鄉鎮領導干部和村民作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主體,其生態文明理念和環保意識的強弱是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管理體系成敗的關鍵所在。生態文明目標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三者的和諧統一,而和諧統一的關鍵在于人類環境意識的主動性。這就需要堅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有關環保機構和新聞媒體等單位下基層,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環保知識和生態文明觀念的宣傳工作,與此同時,政府機構需要積極組織多種環保知識培訓班,不斷提升干部、群眾的環境資源保護意識和能力,提高全民生態意識。

4.3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是垃圾資源化的關鍵,是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的重點,也是難點。建議根據當地條件,在農村配備能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的設施,并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對垃圾分類不到位的村民進行教育和引導。另外,鄉鎮的環保機構要進一步宣傳綠色生態環保的理念,引導村民從自身的垃圾分類做起,積極投身農村環境的提升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可以通過農村的告示欄、櫥窗、與村民面對面溝通等形式向村民傳播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推廣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的活動信息,促使生態文明理念付諸日常生活實踐。

4.4轉變消費方式,適應生態文明的發展要求

篇4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工作,加強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建立“組清掃保潔、村收集、鎮(辦)轉運、區處理”收集處置體系,切實提高農村環境衛生質量,增強村民環保意識,從源頭上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的控制和資源化利用,促進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總體思路

深入宣傳動員,通過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復審、開展“清潔家園”活動、維護國家利益衛生運動等載體和手段。培養村民良好的環境意識、衛生意識;通過設置合理方便的垃圾站點、組建專業清掃清運隊伍,引導規范村民的垃圾投放行為;通過分類投放、分別收集,實現宏觀意義上的垃圾類別源頭分離,降低處置本錢;通過區、鎮(辦)村、組四級管理,達到多層參與、分級負責、齊抓共管的管理效果;要通過體制的順暢、機制的健全、目標的明確、制度的完善,實現運作市場化、隊伍專業化、管理長效化、效果鄉村化,達到全區農村垃圾管理全覆蓋、無盲區,體現垃圾管理這一公益事業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運行模式

全區農村建立“組專人清掃保潔、村定時分類收集、鎮(辦)集中分類轉運、區統一定點處置”運行模式,以鎮(辦)為單位。基本實現全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置、建筑垃圾無害化填埋的目標,打造農村環境新面貌。

四、工作流程

生活垃圾收集處置流程

建筑垃圾收集處置流程

五、時間布置

農村垃圾收集處置分五個階段進行:

深入調查,宣傳動員、制定方案階段(8-9月)各鎮(辦)召開農村垃圾收集處置動員大會。摸清底數,制定方案,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

新建農村垃圾池(房)為農戶配置分類垃圾桶。完善農村環衛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階段(9-10月)此階段。

對農村垃圾進行全面清理。同時,集中整治階段(11月)主要任務是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一步完善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提升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水平。

有效控制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全面實施階段(12月)通過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體系和衛生保潔制度。明顯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

六、職責劃分

區愛衛辦、鄉村管理執法局負責建成區內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規劃管理、組織協調、監督考核和工作指導;區愛衛辦、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負責建成區外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規劃管理、組織協調、監督考核和工作指導。

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明確村莊衛生保潔規范,各鎮(辦)根據本轄區農村的定位與現狀。完善衛生保潔責任制和檢查監督機制,并對農村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清運工作質量進行監督、評議。

教育村民對垃圾進行適當分類投放;每個村、組應按比例配備專業的清掃保潔隊伍,各村、組要大力宣傳垃圾分類處置的意義。做到日清掃、日運輸,并清運到指定的垃圾收集池(房)負責村道、溝渠及其它公共區域的清掃保潔和環境衛生日常管理;要制定村規民約,落實垃圾分類制度,定點傾倒,定期清圈除糞,噴藥滅蠅,逐步建立長效機制。

篇5

中圖分類號:X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9—118—02

1 農村生活垃圾現狀

1.1 農村生活垃圾組成

農村生活垃圾的組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季節性特征,和當地的居民消費水平、生活方式、能源結構等有著密切聯系。華北平原農村生活垃圾的組成及其含量如表1所列。

生活垃圾含量變化特點:

(1)有機垃圾的絕對產生量一般變化范圍很小,秸稈樹葉的產生量會隨季節而明顯變化,但其對有機垃圾總量的影響很小。

(2)無機垃圾中的煤渣量會隨季節變化有較大波動。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村民多用煤爐取暖,故產生較多煤渣,而其他季節不需取暖,同時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村民做飯多采用燃氣或電的方式,大大減少了無機垃圾的產生總量。而對于建筑垃圾、破碎陶瓷每年產生量也相當有限。

(3)廢品類的絕對產生量一般變化范圍也很小。

(4)有害垃圾中農藥包裝袋/瓶會跟隨季節而波動,在農忙季節產生量多,農閑時候幾乎不產生。

1.2農村垃圾處理方式

當前農村垃圾都是村民自行處理,該過程中有些生活垃圾處理地比較科學,如無機垃圾進行堆肥和作為家畜飼料處理,無機垃圾的變賣處理等,都體現了農民勤勞節約的特點。但其中的很大方面的不科學性是造成農村環境“臟、亂、差”現狀的主要原因。

村民處理自家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如圖1所示。

當前村民處理生活垃圾方法的優缺點:

(1)有機垃圾處理方法是比較科學的,但由于村民堆肥地點選擇的任意性和堆肥設施的簡陋性,使得堆肥地點成為污染農村衛生環境最大因素,同時堆肥過程產生的滲析液有可能污染村民的生活用水。

(2)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中,由于道路硬化面積小,村民常將無機垃圾中的煤渣、建筑磚瓦等用于鋪砌土路,改善村路狀況,或者將其丟棄到村周邊的樁基坑中,作為房基地的最底層。在進行修建時,將大量的建筑垃圾堆砌在村道路兩旁,嚴重影響了村貌和村內交通。

(3)在廢品類中,由于紙張、金屬、玻璃、木頭存放相對容易且回收價格高,因此這些廢品的回收率相當高,可以達到90%之多,幾乎不構成污染。但對于塑料(食物包裝袋、一次性購物塑料、廢棄塑料桶等)、織物(如破舊衣物、鞋子等)等無人收購的廢品,回收率幾乎是零。這就造成了該類廢品被村民隨意丟棄,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重要污染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織物類廢品在生活垃圾中所占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大,由此引發的污染也將會進一步加劇。

(4)有害垃圾主要是村民使用農藥后所丟棄的包裝袋/瓶,這些垃圾的危害性很大。但其對村民生活的影響卻是有限的,主要是因為這些垃圾絕大部分是丟棄在農田中,會對農田、澆灌用水產生污染,一般不會直接威脅到村民的生活健康。

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村民將生活垃圾中的多種組分以某種方式處理一同處理,使得生活垃圾不能充分被環境消化,才造成了農村環境污染。

2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分析

在垃圾處理中,垃圾分類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前提,垃圾分類越細,越有利于垃圾回收利用和處理。

在大多數情況下,正是由于村民將生活垃圾中的多種組分以某種方式處理一同處理,使得生活垃圾不能充分被環境消化,才造成了農村環境污染。在處理農村垃圾過程中,如果能實現分類收集和處理,將會大大減少投資和技術要求。通過改進村民現有的垃圾處理方式,可以得到更加科學的處理模式。

改進模式采用村內集中處理的方式,如圖2所示。

改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1 技術可行性

(1)由該模式可以看出,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是最關鍵的一步。由于農村經濟的相對落后,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鼓勵村民將生活垃圾分類是相對比較容易實現的。

(2)對有機垃圾的堆肥處理,由村政府統一規劃堆肥地,修建相對簡易堆肥設施集中處理。由于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少且農村環境容量大,堆肥所產生的廢氣、滲析液可以被環境所接納、消化。

(3)無機垃圾產生量多,但處理很容易。由清潔員收集,按傳統方式統一處理。

(4)無機垃圾中的塑料、織物等無人收購的廢品和有害垃圾,由村政府統一收集,轉運到鎮,再統一處理,即所謂的“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模式。

基于目前農村生活垃圾組成特點,實施此處理流程可在農村就地處理與利用絕大部分的垃圾量,可以改善垃圾的可處理性。

2.2 經濟可行性

該模式主要投資是堆肥場地、廢品儲存地的基建費,衛生工具的購置費,清潔人員的勞務費。

有機垃圾堆肥產生的農家肥,由于其優良的品質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青睞,村政府可以將產生的農家肥回賣給村民,進行財政補給。廢品類則可以變賣。

3 結論

(1)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逐漸加劇。

(2)農民不科學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是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3)采用“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篇6

一、引言

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惡化幾乎成為一對孿生兄弟。經常可以看到農村鄉間,塑料袋亂飛、垃圾成堆、污水橫流,垃圾隨意丟棄,甚至出現垃圾圍村現象。農村垃圾處理成為困擾當地百姓生活的一大難題。為積極引導農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生活習慣,對農村垃圾實施無害化處理,各地大都在積極探索農村垃圾處理運作的新模式,農村垃圾處理方式正在由過去的隨意排放向無害化處理轉變。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試圖分析目前農村垃圾處理現狀及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二、農村垃圾處理現狀分析

1.農村的垃圾處理缺乏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和運作機制,呈現出處理主體個體化、分散化,技術水平低,處理簡單、隨意,環境污染嚴重等特點。

2.產生量大、成份復雜、循環利用率不高。農村垃圾主要以渣土為主,占垃圾總重量的56%,組成成分包括建筑、混泥土渣,燃料的灰分,家禽糞便,動物食品骨骼等;其次是廚房類,占垃圾總量的24%,如動植物食品的去除物,剩飯菜,洗漱殘渣和油污垢等;隨著農村商品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化纖產品特別是塑料垃圾所占的成分以及處理成本也不斷提高。

3.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和運輸已無法滿足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農村垃圾一般由村內自行收集,垃圾的處理主要采取單純填埋、臨時堆放、焚燒、隨意傾倒三種處理方式。

4.保潔人員隊伍不夠穩定。目前,以廣西某縣為例,該縣共425個行政村配備了1407人的保潔員隊伍,專門負責農村垃圾收集處置、設施使用和維護、村莊及河道公共環境的日常保潔等工作。據調查,1407人的保潔員隊伍中,年富力強的不多,因此只能簡單的對垃圾進行清掃,而不能真正發揮保潔員指導、監督、宣傳教育的作用。部分保潔員自我要求偏低,缺少工作的橫向比較,工作缺乏深度,不夠全面,致使垃圾清運、處置和垃圾箱外的垃圾清除不及時,垃圾的分類、翻曬、堆放均不規范。

5.農村居民垃圾危害意識低下。農村生活垃圾之所以隨意傾倒,一方面是農村居民傳統的生活習慣,養成了生活垃圾房前屋后隨意傾倒的處理方式;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居民對垃圾造成環境嚴重危害的認識不足,缺乏環境保護的主動意識,給垃圾治理帶來了難度。

6.基礎設施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是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的基本物質前提。長期以來,農村公共財政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視生產性投入,對農村的公共環境衛生的投入少,導致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基礎設施匱乏,管理也很不規范。

三、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解決方案

1.及時出臺相關立法和條例

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需要法律法規作保障。地方環保部門應和

農村的行政部門聯合制定適宜當地的環保條例,并將其付諸實施,以此來規范農村居民對生活垃圾的處理,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有法可依,從而保障農村良好的生活環境。

2.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環保意識

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號召廣大農村群眾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己任,改善生活環境,促進生態環境平衡和農業持續發展。同時,發揮新聞媒介的作用,通過加大環保宣傳教育力度,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營造出一種人人宣傳、個個參與的管理氛圍,減少生活垃圾污染的發生和擴散。

3.創新投入機制,增添基礎設施

在自治區高雄副主席的指示下,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對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關鍵,因此建議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生活

垃圾處理方面的資金投入,設置垃圾箱、垃圾池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添置收集和運輸垃圾的各種車輛和工具,建立專門的農村生活垃圾清除部門,使農村生活垃圾實現定點傾倒、集中處理、專人負責。對于地處偏遠、無經濟能力解決垃圾規范處理的農村,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專項資金扶持,建立片區垃圾集中投放點和填埋場,保證農村的生活垃圾都作無害化處理。

4.探索生態模式,鼓勵綜合利用

對此提出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市)處理”為主,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則將城鎮周邊村莊納入城鎮污水統一處理系統;集中連片的村莊建設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居住分散的村莊建設小型人工濕地、氧化塘等。確保整治村莊的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生活垃圾清運率達到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

5.加強人員配備和規范運行流程

首先要加強人員配備,依托當地衛生單位,確保分工合理、分工明確,同時,加強對有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規范操作程序,增強技術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規范運行體系、規范工作流程、合理確定分工。農戶負責定點投放,做好自家的環境衛生,并按照垃圾袋裝的要求,將垃圾投放在指定垃圾容器內,村組負責定時清收,將本村的垃圾及時收集和清運到鎮垃圾中轉站,各鎮(街道) 負責集中壓縮,將各村的垃圾集中壓縮到垃圾中轉站的垃圾箱中。

四、結論

建設新農村,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問題是很重要的。由于農村環境的特殊性,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不能套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辦法,需要因地制宜,靈活采用多種技術相結合的綜合處理方法。

篇7

農村生活垃圾是指在農村日常生活中或為農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務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一)農村生活垃圾成分

根據北京市環境衛生設計科學研究所檢測的農村地區生活垃圾物理成分(見表1)可以看出,農村生活垃圾以廚余垃圾和灰土為主,二者含量之和介于75.6%―88.3%之間。近年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成分變化較大,廚余垃圾含量和含水率增長較為明顯,紙類和塑料含量逐步提高,灰土含量有了大幅度下降,2014年的灰土含量比2010年下降了約36.8%,其他組分變化不顯著。

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村的家禽飼養逐漸減少,廚余垃圾利用率降低,致使大量廚余垃圾進入生活垃圾,這也是導致生活垃圾含水率增長的主要原因;二是農村燃料結構有了較大改變,較多的農村地區由燃煤改為燃氣,農民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表現為生活垃圾中灰土含量大幅度下降。

對比表1和表2可知,農村生活垃圾的廚余垃圾含量和含水率正在逐漸提高,依這種趨勢發展,預計未來幾年會更加趨近于城區生活垃圾的物理成分;同時農村生活垃圾中灰土含量還是遠高于城區,而紙類和塑料則遠低于城區。

(二)農村地區生活垃圾產生量

據調查,農村地區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為0.86kg/d,表3是北京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區2009―2014年的生活垃圾產生量,2014年生活垃圾總量為251.78萬噸,人均約0.80kg/d,略低于全國平均值。

2009―2012年間,北京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區生活垃圾年產生量變化不大,但2013―2014年有大幅度增加,同比增長了6.62%和13.8%。除人口增長因素外,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收集率的提高和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治理。

(三)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理方式

1994年以前,北京市城市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地區屬于農村范圍,當時的垃圾處理方式主要以簡易填埋為主。1994年建成第一座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阿蘇衛生活垃圾填埋場,開始改變簡易填埋的方式。截至到目前,北京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區共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19座,設計處理能力14791噸/日,包括12座填埋場,6座綜合處理廠和1座焚燒廠。目前,收運的農村生活垃圾基本都能進入無害化處理設施進行處理,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

北京市農村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兩種收運及處理模式。一種是“壓縮轉運”模式,收運流程為“村收集鎮轉運區(縣)處理”,通過建設鎮(鄉)壓縮式轉運站,轉運站前端配備中小型收集運輸車到各村巡回收集垃圾,運送到轉運站壓縮后,再由轉運車運送到區(縣)垃圾處理設施進行集中處理。另一種是“直運”模式,收運流程為“村收集區(縣)運輸區縣處理”,即不建設鎮(鄉)一級的壓縮式轉運站,代之由每村建設一座垃圾收集站(或垃圾房、收集點),收集生活垃圾,存滿后由區(縣)環衛部門運送至區(縣)垃圾處理設施處理。

二、北京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生量大、成分復雜、再利用率較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不斷增加。2014年同比增長了13.8%(見表3),超過了城鄉垃圾產生量增長的平均值。同時,農村生活垃圾的成分發生了較大變化,生活垃圾成分以有機物成分(廚余)為主,玻璃、塑料、金屬等可回收物質的比例相對不大,并且隨著農村的發展和建設,農村地區垃圾成分與城市地區垃圾成分趨近,無機物含量尤其是灰渣含量大幅降低,廚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增加對原有的“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農村垃圾治理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生活垃圾成分的變化決定了前端的分類模式、中端的收運方式和后端的處理技術,農村生活垃圾物理成分的復雜多樣性增加了收運和處理的難度。

(二)投入不足,設施老化,專業化水平低

北京農村的垃圾收集車、村級中轉站和轉運車輛的配備標準主要是依據《北京市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規劃》(2009年―2012年),由于缺乏后續資金投入,現有設施嚴重老化,且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流動人口占比的增加,部分行政村垃圾桶缺失或損壞嚴重,垃圾房(箱)的數量過少,服務半徑超出國家或地方標準,垃圾收集車數量少,未達到相關排放標準,且存在垃圾遺撒現象,造成“二次污染”。同樣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農村地區保潔員配備標準參差不齊,管理松散,專業化程度較低。轉移支付給區縣的農村垃圾處理經費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和政策保障,各級行政部門的認識不到位,不能做到專款專用,雖然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標準在不斷提高,但財政的支持力度不能同步, 加大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難度,對于財力薄弱的區(縣)、鎮(鄉)和行政村表現尤其突出。

(三)體制不順,規劃缺失,責任制難落實

農村生活垃圾管理體制不順。部分區(縣)由農委主管,部分區(縣)由市政市容委主管,還有些區(縣)農村垃圾收運體系建設由市政市容委主管,保潔員隊伍和清掃保潔則由農委負責。這種交叉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權責不清,不利于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統籌管理。在建設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體系上,沒有制定涉及市、區(縣)、鎮(鄉)、行政村四級管理機構的整體規劃,缺乏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和體系中的各個環節。農村廚余垃圾和灰土就地消納設施建設標準偏低,存在造成二次污染的風險。農村生活垃圾管理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有些區(縣)收運未做到全覆蓋,部分生活垃圾未進入正規終端處理設施。

三、北京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對策

北京農村地區既是首都區域發展的空間和載體,又是首都堅實的生態屏障,農村環境狀況的好壞不僅關系到農村居民的健康,也關系到每個北京人的切身利益。農村垃圾治理工作要以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破除城鄉垃圾管理二元結構,加大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治理投入,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

(一)因地制宜,建立運行高效的垃圾處理體系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設施共建,服務共享”的原則,制定北京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規劃,打破現有區(縣)、鎮(鄉)、行政村等行政區域的限制,建立跨區域的“收集―運輸―處理”垃圾物流體系,利用市場調控功能,優化配置垃圾處理資源,集約環衛運行成本,提高環境治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形成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就近處理與區域處理相結合的設施設備布局。針對平原、山區人口分布情況,合理安排垃圾收運處理技術路線,人口相對集中的平原地區,將生活垃圾全部運到區(縣)終端設施進行處理;人口相對分散的山區,建設區域性垃圾處理設施,盡可能采取就地處置的方式進行處理。

針對當前垃圾處理技術與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村垃圾中廚余垃圾和灰土就地處理技術的選擇應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技術成熟可靠,污染可控;二是處理設施簡單,易于維護;三是投資運行成本低,性價比高;四是最終產品的資源化和排放的無害化。

(二)統籌兼顧,構建運轉協調的垃圾管理體系

從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出發,統一協調,明確分工,建立和完善農村垃圾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市、區(縣)、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四級垃圾管理機制。市級主管部門統籌規劃,負責全市治理工作的指導、督促和檢查,制定地方性法規、政策、標準及考核辦法。各區(縣)、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逐級明確各部門職責和任務,安排專人負責,建立長效管理的組織保障體系。環境衛生行業管理部門將城鄉統籌工作納入日常管理,明確負責農村環境衛生的管理機構,保障足夠的基層管理和作業人員編制。農村工作部門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優勢,作好群眾工作,配合行業部門共同實現管理目標。

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費用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保障農村地區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費用的公共支出。垃圾收集、運輸、中轉站設施設備的建設,采取總體打包、整體立項,通過固定資產投資渠道籌措建設資金;農村生活垃圾日常管理運行經費由屬地政府負責解決,統籌使用市級財政轉移支付的專項資金。

(三)著眼長效,形成多元參與的垃圾治理體系

建設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需要村民個人、村集體、社會單位和政府共同發揮作用。村規民約在農村事務管理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破壞環境,人人愛護環境,自覺參與垃圾分類,規范投放垃圾,不以私利接納外來垃圾,需要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能動作用,以良好的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鼓勵村民自籌,以個人或集體的方式參與清掃保潔、收集運輸的市場化運作,也可以通過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入社會資金,參與生活垃圾收運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推行村莊保潔和垃圾清運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支持政策,采取公開競標、整區縣打包委托經營等方式選擇專業的保潔隊伍或環衛公司。

研究制定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以獎促治政策,發揮政府資金的引領作用,以獎勵換取機制,以獎勵促進自覺,以獎勵培養習慣。對于治理效果好的村莊,樹立標桿,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專門用于生活垃圾治理和村莊環境改善,使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各方認識到環境也是生產力,環境也能帶來經濟效益。把資金用在前端的污染防控,而不是把資金用在末端的污染治理。避免形成“村民挖坑賣土、收垃圾填坑掙錢、政府非正規治理埋單”的惡性循環,而是形成“村民愛護環境、環境產生收益、收益投入環境”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X71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37

Envisagement of Operation Mode in the System of Reduction, Hazard-free and Resource of Rural Living Garbage Disposal

LI Yan, GAO Xian-biao, LIANG Hai-tian, ZHAO Lin-na, LI Yu-hua, QIAN Shan

(Tianj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e garbage status of suburb area was analysed. The main problems of garbage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was pointe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garbage sorting in suburb area were discussed. The operation mode of garbage sorting and collection and disposing was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living garbage;garbage sorting;operation mode

農村垃圾問題是多年來困擾農村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日益突出的農村垃圾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

天津是全國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化地區,處于大都市郊區的天津農村是國內最發達的農村地域之一[1]。近年來,天津市農村環境總體已有所提升,但問題仍十分嚴峻,由于農村環境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農村生活垃圾等收集處理設施還很欠缺,相應的管理體系還未建成,農民隨意亂潑亂倒的惡習難改,農村衛生環境依然存在臟、亂、差現象。目前,天津鄉鎮總數為135個,鄉村人口總數約407.8萬人[2],按農村人均每天垃圾產生量為1 kg計算[3-4],每天將產生4 078 t的生活垃圾。2008年,農村地區的新城和中心鎮的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55%,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生活垃圾仍以坑埋、堆放方式為主。在垃圾組成上由于近年來廢舊電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增多,已成為垃圾處理新的難點,導致農村面源污染急劇加速,不僅嚴重威脅著農村群眾的身體健康,還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影響了生態文明村的建設[5]。

研究者就農村生活垃圾的綜合處理進行了廣泛探討,認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必須要建立一套適合農村生活垃圾綜合處理模式,并保證該模式的可操作性及可持續性,才能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1 農村生活垃圾的主要特征

農村生活垃圾與城市生活垃圾有所差別,垃圾特征反映了當地生活習慣、人文特征、經濟條件等多種信息。筆者走訪了天津市西青區、武清區等村莊,將農村生活垃圾的特征歸納為以下兩點。

1.1 垃圾成分組成仍以可堆腐垃圾為主,塑料類垃圾次之

所謂可堆腐垃圾,即可以進行堆肥發酵的固體廢棄物。田春英等[6]對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調查顯示:農村地區居民生活垃圾灰土成分較高,為40%,廚余垃圾約占30%,紙類、塑料、玻璃、金屬等占10%以上。由于近年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在日常生活上發生了許多轉變:(1)農村逐步以電取暖取代燃煤,因此灰土成分大幅度降低;(2)與城市居民一樣,塑料制品充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塑料類垃圾含量占生活垃圾總量的10%以上;(3)由于在農村,水果蔬菜等食物價格低廉,農民隨意丟棄。經分析,可堆腐垃圾、庭院灰土及不可分出物等垃圾總量達到75%以上。

1.2 水分含量較高

由于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相比于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生活垃圾里餐廚余垃圾及自家生產丟棄的果蔬所占比重較大。還有些村民將糞尿排泄物混合到垃圾中,使得垃圾的水分含量增加,總體水分含量在60%~70%左右。

2 農村垃圾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基礎環衛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基礎條件差

大多數農村沒有建設垃圾容器、垃圾轉運、處理設施,沒有配備專門的垃圾運輸車。即使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落,也顯現出垃圾容器規格與承載垃圾量不符的情況,有些村落建設固定式水泥垃圾池,到了夏季,成了滋生蚊蠅的場所。農用三輪車是農村垃圾運輸的主要工具,由于缺少必要的防漏措施,在運送途中難免會發生泄漏,造成污染的擴散。

2.2 生活垃圾隨處堆放,公共意識差

由于受到思想、教育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延續幾千年的農村生活習慣很難改變,農民環保意識差,對“臟、亂、差”的生活環境習以為常,門前、屋后、溝邊等都是垃圾堆放的場所,只要不是堆放在自家門前,村民們都會置之不理。

2.3 缺乏專業的環衛隊伍

一般的鄉村會按照人口規模配備一定數量的村民負責垃圾收集運輸,由于工資較低、工作環境惡劣,這些人員均未經過專業培訓,缺乏環衛操作、安全、健康等相關知識,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2.4 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垃圾處理是一項長期的公益性投入。鄉、村是垃圾處理的主體,理應由其承擔相應的投入。但多數鄉鎮財力有限、村集體經濟薄弱,垃圾處理資金籌措十分困難,從而導致運轉很難持續。

2.5 處理方式過于簡單,缺少專業性技術支持

目前,大部分農村垃圾處理基本采取集中坑埋、堆放和露天焚燒3種方式。而這3種方式未采取任何的污染防治技術措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垃圾的去向問題。

2.6 管理機制仍不健全

在廣大農村地區,鄉鎮中無明確專門負責的領導機構,導致職責不明確。對農村的人員管理、垃圾處理的相關管理體系仍不健全。

3 農村開展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

國內外幾十年的經驗證明,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垃圾要實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垃圾分類是最好的出路。

3.1 實現農村垃圾分類與處理的條件

研究者認為,在農村開展垃圾分類與處理工作,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是管理問題,一個是資金問題,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再者就是尋找一種切實可行的處理手段,農村垃圾分類處理費用要低成本、操作簡單。具備以上條件才能實現垃圾處理的可持續性發展。

3.2 農村開展垃圾分類處理的優勢

雖然在城市地區進行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尚存在一定的推廣難度,但針對農村的調研發現,農村地區的特點使其具備開展家庭垃圾分類的條件和優勢。

3.2.1 農村居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日益強烈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們也向往城市居民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筆者走訪了天津西青、武清、寧河部分農村,村民們對長期以來惡劣的居住環境叫苦不迭。

3.2.2 農村居民聚居特點為開展垃圾分類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 城市高密度的高樓大廈,人與人之間缺少溝通交流,給垃圾分類收集帶來很大的困難。而對于農村而言,村民們祖祖輩輩居住在此,彼此熟絡,信息傳播速度快,如采用一定的鼓勵措施便會得到村民們的積極響應。

3.2.3 純樸的民風為開展垃圾分類創造有利條件 雖然農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但大都保持純樸的民風,會積極響應、執行各種號召,容易進行集中管理。武攀峰等[7]研究表明,農民愿意支付垃圾處理處置費用,農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正在悄然轉變以適應社會的變遷。

4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模式設想

垃圾處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垃圾分類系統、收集系統、運輸系統、處理系統、管理系統及運營系統。

4.1 垃圾分類系統

由于農村生活垃圾的組成特點,堆肥資源化處理是較適合于農村垃圾處理的一種技術手段。考慮在實施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對農村垃圾綜合處理模式的設想可以概括為“兩桶一網箱”和“兩級分類法”。即在垃圾源頭分類方法上,將生活垃圾分類為可堆腐物、可回收物及有毒有害物。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可回收物包含的種類較多,農民日常生活中有積攢廢品進行售賣的習慣,有些廢物雖然不能賣錢,但也可以進行資源化利用。因此除了可堆腐物和有毒有害物,剩余的“垃圾”都可以作為資源進行再利用。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建筑垃圾,作為單獨的垃圾進行集中處理。經過第一級的源頭分類后,將所有垃圾運送至第二級專門垃圾集中處理的生態處理站,對可堆腐物進行堆肥化處理,可回收物可根據需要進行二次集中分揀,即為“兩級分類法”。

4.2 垃圾收集系統

由于村的規模、條件等各不相同,需要針對各自的情況確定垃圾收集容器、收集方法以及收集路線等相關信息。

收集方式:根據村落大小及生活習慣,可采用戶收集或分散-集中收集的收集方式。

收集容器:戶分類的垃圾桶,材質選擇要結實、耐用,要有顏色區分,每個桶的容積在10~15 L左右。中轉垃圾桶體積要足夠大,按照輻射村民人口數量進行配置。崔兆杰等[8]根據垃圾負荷和日清理次數等參數計算提出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點布設密度的計算模型,鎮區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點的布設密度以20個·km-2為宜。垃圾桶的體積可選用200 L容積的統一型號垃圾桶,以適用于有條件地配備垃圾專用運輸車。

制定合理的收集路線,對于降低運行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種收集方式,都需要經過反復的摸索和計算。

4.3 垃圾運輸系統

主要取決于垃圾收集方式。需要有專業的垃圾收集運輸隊伍,同樣需要制定合理的垃圾收集路線以降低運輸成本。相連的村可采用聯合收運方式。垃圾運輸車要根據垃圾負載垃圾量進行選擇,無論是農用運輸車還是垃圾專用運輸車,都需要保證運輸過程不滴漏,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另外,運輸人員都需要經過專業的技術培訓,保證安全操作、安全行駛。

4.4 處理系統

如何處理分類后的垃圾是降低運行成本至關重要的因素。樓波等[9]分析了幾種垃圾處理方式的成本-收益比較(表1)。對于農村而言,堆肥的低成本處理是最佳的選擇,同時也是碳排放最為優化的模式[10]。但還需要進行堆肥產品技術提升,以獲得市場認可取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可回收垃圾可在生態站內進行二級分揀,對于可變賣的進行收集、集中,不可變賣的可進行壓縮,積攢至達到車輛運送量送至垃圾焚燒場或填埋場進行處理。有毒有害垃圾可按每季度收集1次,每年集中1次送往危險品處理中心進行后續處理。建筑類垃圾直接在村內進行填埋處理。

4.5 管理系統

目前,大部分鄉村仍依賴于政府的資金支持。農村垃圾處理的可持續發展,應當突出政府職能,充分發揮村、企業、農民及社會等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有效解決農村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問題。整個運行體系的綜合管理,必須要有專門的組織領導機構,各有職責分工,保證整個體系的持續運行。可以用圖1來表示農村垃圾處理的組織結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要加強協調和領導、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加大監督考核力度并加大農村社會宣傳。總之,對農村垃圾治理工作要高度重視、認真總結和不斷創新。

4.6 運營系統

農村生活垃圾綜合處理主要由村(村民)和企業兩大主體來完成。村負責村內垃圾的收集及指導、鼓勵、促進村民進行垃圾分類。而村內垃圾的外運與分類處理則由企業來完成。企業將粗分類的生活垃圾送至垃圾生態處理站進行后續處理。對于不能處理的垃圾則積攢或壓縮送至專業處理機構。生態處理站可由政府投資建設,采用轉讓、承包、租賃等形式由企業來運行管理。企業可以將有價值的廢品進行售賣、垃圾堆肥產品化進行銷售、以低價格向村收取垃圾處理費用、政府給予一定的費用補貼等多種形式來實現收支平衡并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5 結論和建議

農村生活垃圾不同于城市生活垃圾,更適合于開展分類收集的垃圾處理模式。采用“兩桶一網箱”和“兩級分類法”模式將能夠解決垃圾消納減量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問題。

筆者建議:(1)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環境條件,“以獎代懲”,積極鼓勵農民參與垃圾分類;(2)以2萬人口規模或1個鎮為1個運行單元,日產生活垃圾15 t左右可建立1個小型垃圾生態處理站;(3)提高鄉鎮、村干部的環境意識,拓寬垃圾治理改革思路;(4)吸收企業、研究院所參與農村垃圾整治隊伍,彌補垃圾處理的技術與運營薄弱環節;(5)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多種垃圾處理模式嘗試。

參考文獻:

[1] 李瑾,孫國興. 天津都市農業和農村城市化協調發展的戰略問題[J].天津農業科學, 2005, 11(4): 52-56.

[2]董順榮. 天津調查統計年鑒[M]. 天津: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0:208.

[3] 王洋,曾強,劉洪亮,等. 天津市農村地區垃圾與污水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 現代預防醫學, 2008, 35(19): 3687-3689.

[4] 何品晶,張春燕,楊娜,等. 我國村鎮生活垃圾處理現狀與技術路線探討[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29(11): 2049-2054.

[5] 潘淑君,周其文. 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與管理對策[J]. 天津農業科學,2007,13(4): 47-49.

[6] 田春英. 天津市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規劃[J]. 環境衛生工程, 2010, 18(4): 30-33.

[7] 武攀峰,崔春紅,周立祥,等. 農村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生活垃圾的產生特征與管理模式初探——以太湖地區農村為例[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6, 25(1): 237-243.

[8] 崔兆杰,王艷艷,張榮榮.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建設方法及運行模式研究[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06, 6(18): 2864-2866.

[9] 樓波,蔡睿賢. 清潔發展機制下的垃圾處理分析[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34(10): 100-104.

[10] 周曉萃,徐琳瑜,楊志峰.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全過程的低碳模式優化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 32(2): 498-505.

篇9

一、全縣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主要問題

(一)全縣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分析

我縣轄21個鄉鎮,2600多個自然村,總人口7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全縣生活垃圾日產980噸,其中:城區生活垃圾日產量240噸,可回收利用50噸;農村生活垃圾日產量740噸,可回收利用120噸。20xx年,有90個自然村按照“戶聚、村收、村填埋”模式,初步實現了以村鎮為單位的農村生活垃圾集中簡易填埋處理。

從垃圾分類來看,城區生活垃圾主要包括高科技易污染類廢舊物(廢舊家電、廢舊電子產品、廢電池等)、日用品廢棄物(廢玻璃、廢金屬、破舊衣物、各種廢棄塑料包裝盒、破舊家具等)、廚余物(剩菜、剩飯、剩湯、果皮等)、裝修建筑垃圾等;農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農業生產附屬垃圾(蔬菜枝葉、瓜果皮、各類腐壞蔬菜和水果等)、燃料廢渣(煤渣、草木灰等)、建筑材料類(碎磚瓦、渣土等)、廚余物(剩菜、剩飯、剩湯等)、日用品廢棄物(廢玻璃、廢金屬、破舊衣物、各種廢棄塑料包裝盒等)、高科技廢舊物(廢舊家電、廢舊電子產品、廢電池等)、人畜排泄物等。

從以上分析可見,城區生活垃圾主要特點:總量較少,種類多、成分復雜,污染性較大,可回收利用率較高,熱值較高;農村生活垃圾主要特點是:總量較多,季節性較強(夏、冬兩季量大),污染性垃圾量相對較少,可回收利用較少,焚燒熱值較低。

(二)存在主要問題

1.垃圾處理層次低,處理方式落后。僅城區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全縣只有90個自然村初步實現以村為單位的簡易填埋,大部分自然村仍處于生活垃圾無序丟棄、露天堆放狀態,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和周邊生態環境;

2.填埋點設置不規范。多數簡易填埋點都是利用廢棄坑塘,與村莊距離不足500米,未能達到無害化處理技術標準;

3.垃圾收集、存儲、運輸設施不配套。現有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設備簡易落后、損壞嚴重,無法滿足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要求;

4.專業保潔隊伍不健全。全縣大部分村街尚未建立保潔隊伍,且現有人員管理標準、作業標準不統一,難以保證環衛作業效果;

5.資金保障機制還不健全。縣、鄉、鎮、村街垃圾處理資金保障機制尚未建立,全縣尚未形成一套分配合理、行之有效的農村垃圾處理資金分擔機制;

6.村容環衛意識亟待提高。受農村生活傳統影響和基礎設施條件制約,農村垃圾亂堆亂倒等生活陋習仍比較嚴重。

二、實施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系統建設的規劃背景和有利條件

1.近年來,我縣深入實施以城市化為主導的率先發展戰略,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發展,20xx年全縣財政收入4.71億元,為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2.一直以來,縣委、縣政府始終高度關注環境衛生工作,將垃圾處理作為改善農村環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資金、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借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利契機,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鄉環境面貌顯著提升,為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3.近年來,我縣對垃圾處理工作進行了多項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嘗試,為全面開展農村垃圾集中處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示范引導作用。20xx年,在全縣90個新農村試點村開展了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試點建設,為全縣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示范意義。

4.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城鄉環境面貌顯著提升,通過廣泛深入、行之有效的宣傳發動,廣大群眾環境保護意識和綜合素質較大提升,廣大群眾在環境建設中收獲了實惠,體會到發展,對提升全縣環境面貌的要求更加迫切,為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群眾基礎。

5.為進一步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平穩快速增長,中央出臺了10項宏觀調控措施,市里也配套制定了多項具體措施,根據省市要求,我縣成立了農村垃圾處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進賢縣農村行政村、自然村垃圾處理實施意見》,為我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建設提供了 難得的有利契機。

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 /目前,主要有兩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可供選擇,具體是:無害化衛生填埋和無害化焚燒發電。兩種模式特點對比如下:

(一)無害化衛生填埋處理模式。相對于無害化焚燒發電處理模式,衛生填埋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優點:一是適應用性廣,廣泛適用于各種經濟狀況和自然條件地區;二是對垃圾成分要求較低;三是垃圾處理量調整范圍較大,承擔負荷變化的能力較強;四是處理工藝和技術相對更加成熟、穩定、可靠;五是基礎設施等一次性投資和日常運行費用較低。

缺點:環保“三化” (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效果一般。

(二)無害化焚燒發電處理模式。相對于無害化衛生填埋處理模式,焚燒發電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優點:一是環保性更強,“三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效果更好;二是資源回收利用性更高,通過焚燒垃圾產生電能,更加符合“資源化”要求。

缺點:一是對垃圾供應量和垃圾成分要求較高,每日需持續供應大量高熱值生活垃圾,才能確保實現正常發電,實施難度較大;二是一次性建設投資和日常運行經費較高;三是工藝技術流程相對復雜,對建設、運營人員要求較高;四是該模式多使用于經濟較發達地區,國內可供參考的成功經驗較少,多數垃圾焚燒發電廠運營艱難。

四、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處理系統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立足實際,合理選擇垃圾處理模式。目前,南昌市通過招商引資擬在我縣泉嶺鄉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但其能利用的都是一些熱值較高的、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大部分生活垃圾無法焚燒發電,且建設周期至少需要2-3年,因此,采用無害化衛生填埋模式建設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是當前權宜之計。針對我縣農村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和經濟實力參差不齊的現狀,農村行政村、自然村垃圾處理可分別采取戶集村收村填埋、戶集村收鄉鎮填埋、戶集村收鄉鎮清運縣統一填埋等方式進行。鄉村垃圾填埋場的選址,要經過規劃、水利、衛生等部門參與,選擇在村莊夏季風的下風向和不污染飲用水及地下水源的地方,距人畜居棲點800米以外,庫容考慮10年左右,按照無害化設施要求建設。

(二)規范運作流程,強化分類減量措施,下大力做好垃圾減量化文章。垃圾分類減量環節是減少垃圾處理量、降低垃圾處理運行成本的重要環節,對垃圾處理工作成效具有決定性作用。按照城鄉統籌和垃圾處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借鑒發達地區垃圾減量模式,立足源頭,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探索并建立“農戶自覺分類會聚,村街入戶收集分揀,鄉鎮區域壓縮運輸,全縣分區無害處理”的垃圾收運模式,創新“兩次分揀、雙層減量”(農戶源頭分揀、村街二次分揀;村街分類減量、鄉鎮壓縮減量)的垃圾減量機制,最大限度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目標。一是農戶利用統一配給的兩個垃圾收集容器,自覺將本戶日產生活垃圾按照低污染可降解垃圾和高污染不可降解垃圾進行初步分類收集;二是村街保潔員要嚴格落實入戶收垃圾機制,將農戶日產生活垃圾集中運輸到垃圾分揀場進行二次分揀減量;三是鄉鎮保潔隊入村對分類減量后的生活垃圾進行壓縮減量處理后,運往縣垃圾無害化處理場進行統一無害化處理。

篇10

1 新農村垃圾的特點

既然我們要分析生活垃圾,那本文所談的生活垃圾是什么呢?那么就需要我們做一個基本的定位。本文所指的生活垃圾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或者是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在上個世紀,國內農村生活垃圾以菜葉、塵土、紙張等容易得到降解的成分為主。近些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進度的加快,農村生活垃圾的成分發生了很大改變,生活垃圾的種類也就更加豐富了,如包裝廢棄物、塑料制品、一次性垃圾袋、泡沫、一次性用品等廢棄物的數量開始明顯增加,根據相關統計,在我國農村生活垃圾主要有如下特點,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垃圾的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其次,農村生活垃圾產生的來源分散,并且地區垃圾差異性很大。第三,農村的垃圾產量隨季節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的,并且這種變化是具有很強的周期性的。最后,雖然農村經濟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是廣大農民還是缺乏對垃圾危害性的認識,并且缺乏處理垃圾的主動性,因此給農村垃圾治理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2 新農村垃圾處理面臨的問題分析

2.1 農村生活垃圾污染面寬。隨著新農村建設進度的加快,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生活垃圾種類增加,污染面隨之擴大,垃圾污染也就越來越嚴重。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影響新農村的整潔;污染飲用水源;損害身體健康;土地被破壞在農村垃圾污染的前4位。從這樣的結論來看,農村生活垃圾的污染已經波及到生活環境的各個方面,但是,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科學的方法能夠改善這樣的困境。

2.2 村民環保意識。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就是學歷高的人對問題的看法就相對比較透徹,學歷低的人對問題看法就相對淺一些。這個規律也是適用于村民對環保的認識,學歷高的村民基本能夠認識到生活垃圾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但大部分村民還是認識不到生活垃圾對生活產生的惡劣影響,他們認為村子還是很整潔,并且認識不到生活垃圾對水源的污染,更加看不到生活垃圾給身體健康帶來的傷害,更沒有認識到生活垃圾已經給生活的這片土地所帶來的長期破壞。

2.3 當地政府對農村垃圾污染重視程度欠缺。筆者在對當地村委會的走訪調查中了解到當地并沒有撥專項資金用于垃圾處理,當地的垃圾處于兩種狀態: 一種是自家產生的能夠施肥用的,自已堆放到田地里,不能施肥的自已堆放于村口的公路邊,小水溝里 另一種是由村委會下屬的組長不定期的組織一部分身強體壯的村民,將村子里的垃圾用小推車拉到距村子較遠的山地或低洼地帶進行掩埋,這種掩埋行為自然是由村的村長組織,負責勞動的村民也是無償的 出現自發掩埋的村子比較少,大部分村莊是第一種狀態此種現象表明,政府對有關垃圾政策的宣傳不到位,資金投入偏少,支持力度不夠。

2.4 農村生活垃圾回收率低。在過去的農村,人們吃的都是自己菜園子里種的菜和田里生長的糧食,丟棄的就是菜葉子、菜幫子之類的易于講解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就腐爛變為肥料了,這樣農村的垃圾就在這樣的循環之中被自然消化了,基本就不存在不可恢復的垃圾存在。但是如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豐裕,農村生活垃圾也就隨之復雜化,零食包裝袋、塑料袋、 家用電器、廢舊電池等等都開始在我們的新農村地區出現,但是沒有進行分類處理與回收,因為這類廢棄物回收的難度較大,并且回收的用處的不大,所以回收率很低。

2.5 新能源利用不足。在廣大的農村,很多偏遠的村莊還是利用柴禾作為主要燃料。即使在新農村,也是以具有很大污染性的煤為燃料,基本沒有普及新能源的使用。根據相關調查,在新農村有很多都不知道沼氣是什么?例如,在新農村中使用沼氣農戶達不到10%,大部分村民不用沼氣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沼氣需要挖很大的坑,從而使用也很不方便的,只有那些少數空間相對較大的村民才會使用沼氣。在政府方面,政府會給每戶使用沼氣的用戶1 000元 到1500 元的資金扶持,但是此項激勵政策沒有發揮太多的效果。太陽能的使用受地域限制較多,所以不適合廣泛推廣,因此在很多地區都沒有被運用。其他新能源的使用當然就更少,因此,在新農村對新能源的使用率很低。

3 新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措施建議

3.1 制定適應新農村衛生管理條例。如果要對新農村環境進行有效治理,必須要有有力的法律制度來推進,也只有通過制度化才能夠保證對農村環境治理的長期化。國內開展新農村建設時期較短,生活垃圾被提上處理議程較晚,并且現行環衛標準及處理模式幾乎以城市為參照依據。如今,新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是根據《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的規定執行的,由于完全按照此規定執行,從而使垃圾處理標準太高、建設費用太大、運行成本太昂貴。

3.2 建立可持續發展經濟。在農村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我們在能源的選擇使用上可以配合農村的基礎條件加以利用,從而在農村建立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如利用沼氣池將易分解垃圾和人畜禽糞結合進行一定的處理,最后形成沼氣池、廁所、禽畜舍、蔬菜溫室進行有機的組合,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新能源生產系統,即形成三合一體、四合一體的農業模式。這樣就可以在處理生活垃圾的同時獲得能源,從而形成有效的經濟系統。

3.3 引入先進管理機制。如今,政府財政資金不足,從而投入農村垃圾處理的資金也就更少了,因此我們必須引入先進的管理體制,按照市場經濟運作,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垃圾處理機制。我們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必須要明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全面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第二,政府必須建立相關政策,體現由誰污染就由誰治理的原則。這樣就可以放開農村垃圾處理投資市場,鼓勵各類閑散資金進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構建一個全新的農村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關法強、馬超,淺談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運與處理[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义市| 内乡县| 根河市| 东海县| 三门峡市| 鲁甸县| 南安市| 偏关县| 潼南县| 阿鲁科尔沁旗| 林甸县| 资阳市| 大兴区| 阳信县| 安康市| 固安县| 驻马店市| 永川市| 若羌县| 个旧市| 清苑县| 东乡县| 临澧县| 红河县| 榆中县| 宣威市| 安陆市| 儋州市| 汉中市| 定西市| 察哈| 图木舒克市| 临海市| 桂东县| 安吉县| 宿州市| 徐水县| 莎车县| 九龙城区| 马公市| 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