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7 11:11: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三心理健康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初三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能不能進入一所重點高中在初三這個階段十分關鍵。初三學生不僅受到來自學習上的壓力、老師的壓力,還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很多學生不知如何應對這些壓力,使得他們感到很迷茫,久而久之,這些壓力不僅給他們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學習成績退步,而且在他們的生理、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負擔。因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對于初三學生來說很有必要。但是由于目前初三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安排不合理,使得其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以下就探討一些具體措施,即關于加強初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初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整個初中教學中,初三可以算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初三學生的表現,直接關系到他們后期的升學考試。因而學校對初三學生的教學也格外重視。為了更好地促進初三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滿足了新課標下的基本要求。但是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以下將具體分析這些問題。
1.教學方式單調
對初三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看重的不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清楚自己遇到了哪些問題,經常性地受到哪些壓力,面對這些壓力又如何采取解決措施,能起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才算是成功的教學。然而在實際的課堂中,教師經常性地只是照本宣科,學生聽著很乏味,久而久之,對這一門課就會很反感,開設這門課程的意義也就沒有真正地體現出來。現如今,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很多教師上課的時候都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盡管如此,很多老師上課還是缺乏足夠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沒有成功地將學生引入到課堂中,整個課堂依舊枯燥無味,學生自然而然就沒有學下去的興趣。
2.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表現。教師自己沒有起到表率的作用,也就不可能用高標準來嚴格要求學生,這樣也沒有說服力。教師的自身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專業修養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知識等多方面的素質。綜合這些不同方面的表現,可以對教師的素質進行綜合評價。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不僅需要掌握這一門課有關的知識,與此有關的學科也都要有一定的掌握。畢竟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現象比較明顯。教師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都需要一定的提升,才能不斷適應新課標的要求。
二、強化初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具體對策
1.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是學生的表率,教師自身做得好,無形中就給學生樹立了一個榜樣,對學生自身有著一定的督促作用。在上課期間,教師給學生講授相關的理論知識,教師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這種機械式的課程聽起來容易讓人產生反感情緒,聽久了甚至會失去繼續學下去的興趣。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就要事先制訂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模式,從而不斷吸引學生的興趣。在講課的時候,善意地引導學生,將其自身感受的壓力說出來,與同學分享,講出來之后就不會那么痛苦,對學生自身的發展也是極有好處的。
2.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面對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各位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教師自身的素質不僅僅局限于他們的文化知識,更包括他們的職業道德、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素質。教師可以不定期進修,努力拓寬自身的視野,這樣在教學的時候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會有所改進。而且,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從而適應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明確教學目標,將教材與實際相結合,從學生的自身情況出發,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舉措。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初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效果。
初三這一學年是初中教學中最為關鍵的一年,合理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緩解了學生心理上的壓力,將學生從悲傷的情緒中拉出來,而且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面對新課標的新要求,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改善教學方法,從而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走過兩年的初中生活,特別是面臨著中學升學壓力,初三的學生無論在身體上、心理上,還是價值觀念上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大部分學生的狀態表面較之以前積極了,對學習也格外重視,似乎原來存在的許多問題在緊張的學習旋律中都沒有了。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在學生看似平靜的外表下,許多問題困擾著他們。另外一部分后進學生、“問題學生”,經過兩年的日積月累,學習、人際關系等方面受到的困擾會越來越重,極有可能爆發心理疾病。這就更需要老師家長細心觀察,幫助學生排憂解難,使學生擁有更輕松的學習狀態和陽光心態。
那么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促進初三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呢?
一、營造良好環境,創設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邀請心理學專業人員到校舉辦講座,聘請他們定期進行專業指導。要充分利用???、宣傳欄等陣地,不定期宣傳、介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班主任要發揮環境資源的教育功能,如精心布置教室,既美化環境又熏陶學生。逐漸形成一種教師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學生注重自我心理保健的良好氛圍。
二、上好主題班會課,設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初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壓力源”,教會調節和控制情緒的策略,掌握對自己優勢和弱勢的正確分析,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和升學觀,并結合學生實際開展應試心理輔導、焦慮狀態時的放松等訓練。如可舉辦“學會減壓”“退一步海闊天空”“我自信我自立我自強”等為主題的班會。通過主題班會使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充分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開展體驗活動,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舞臺
在開展初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心訓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人人嘗試參與的樂趣,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磨煉。比如班內開展“我的未來不是夢”演講比賽,“班級之最”選舉,班際間拔河賽、籃球賽、足球賽等。班主任最好設計好整個初三的班會活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努力著,快樂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獲得的心理體驗和感悟程度。
四、創建互助小組,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班主任可以在班級中創建學生心理互助小組,小組成員由班級中團委干部和學生中的積極分子組成。小組成員平時多和其他學生接觸,了解他們的心聲,解除他們心中的郁悶、不快,使他們始終保持一顆快樂、健康、上進的心。與此同時,做好心理記錄,定期召開小組會議,討論如何更好地開展此項活動,并定期向班主任交流和匯報工作開展情況。
創建學生心理互助小組可以發揮學生同齡共振效應?,F在的學生愈加重視朋友關系,因為這種關系可以敞開心扉、訴說煩惱,這恐怕是一般家長和教師所企望莫及的。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可以影響他周圍的許多同齡人。
五、注重學科滲透,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之一,可以促使教師全員參與,提高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滲透在學科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將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像九年義務教育第六冊法國作家田蒙的《熱愛生命》一文主題表現了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充實生命的思想,在教學時就可針對一些學生的浪費時間,甚至輕生、厭世的思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六、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科學指導心理問題
有條件的學校應盡量建立咨詢輔導機構,以幫助咨詢者排憂解難,對心理有障礙的個體進行個別糾正??稍O立咨詢信箱,學生思想上有解不開的疙瘩,向信箱投稿,由咨詢輔導員定期收集整理,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可采用不定期輔導班的形式向學生答疑,對個別存在的問題采用個別輔導的形式。或是建立校園咨詢網絡,進行網上咨詢、網上答疑等。
七、搭建家校橋梁,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08)12-014-03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目前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但受改革時間和周期的影響,中小學教育還不可能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因此,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不容小覷。
對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家庭、學校乃至于社會要求他們惟一的任務就是讀書。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中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屢見不鮮,這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荚嚱箲]、厭學甚至恐學等頗為常見。北京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結果: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1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
中學階段是決定一個人今后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中學生尤其是重點中學學生會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如何才能幫助他們正確面對種種壓力,尤其是學習壓力,并且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是我們急需探討的。
二、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法:自編中學生學習壓力調查表,并檢測其信度與效度,并作適度修改。
整份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SCL-90癥狀自評量表和自編的中學生學習壓力調查表。
2.研究對象
以整體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初中一至三年級各一班,高中一至三各一班。兩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別為:SCL-90癥狀自評量表,發放289份,回收有效問卷276份,有效率為95.2%;自編的中學生學習壓力調查表,發放289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有效率為96.9%。
3.研究工具
SPSS10.0。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學習壓力的現狀分析
從調查數據統計看,中學生普遍感到自身的學習壓力較高(見圖1)。有超過65%的學生自認壓力較大,甚至非常大。而認為學習壓力較小的比例數呈現明顯的倒置。其中初二年級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說,沒有一個學生認為學習壓力比較小。這一方面說明目前初中教學競爭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說明了初二年級學生身心發展所處的特殊性。在高中階段,學習壓力相對表現出持續性,高一年級由于學生對高中教學的不適應,造成壓力水而高于其他年級。
從具體學科上看,中學生在各學科學習中的壓力也有一定的差異。其中給中學生造成的壓力從大到小依次是英語(40.41%),數學(37.58%),理科綜合(物、化、生)(35.50%),語文(24.43%),文科綜合(政、史、地)(21.79%)。
中學生學習壓力普遍過重,究其原因,一是學科教學內容太難(29.64%),二是對任課教師教學方法的不適應(20.71%)。此外,作業多,休息時間少,也是造成學生學習緊張、壓力大的主要原因。據調查,中學生的睡眠時間和休息時間普遍不足。有超過半數的學生睡眠少于8小時。有77%的學生抱怨作業太多,占去了他們原本可能休息的時間。尤其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一些教師的拖課,使學生不能正常如廁,從而產生極度的心理緊張與焦慮。
調查中發現,學生的學習壓力來源呈現多渠道的趨勢,但主要來自于考試(62%)的壓力。此外,來自家長壓力、作業壓力和老師壓力也占有很高的比例。
2.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1)依據調查結果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隨著年級的增長而降低(見圖2:分值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在SCL-90量表的十指標中,從初一到高三,明顯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初一至初三心理健康水平呈現下降的過程,高一至高三又是一個明顯下降的過程。在這連續過程中,初三至高一出現了一個轉折,量表分數出現下降。
研究發現,從初一到高三,中學生在抑郁和焦慮這兩個因子上,一直呈上升的趨勢;其他各因子水平在初三后出現明顯的回落。這與中考后學習壓力暫性解除有很大相關。到了高二,由于壓力的增加,各項因子又逐漸上升,在高三時出現最高點。
(2)各年段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從表1看,整個中學階段,多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性,尤其是初一與初三、初一與高三,幾乎在所有的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從我校心理咨詢中心的來訪接待統計也可發現,2005年度共有178人次來訪,其中初一年級為1人次,初二為7人次,初三為33人次,高一為21人次,高二為53人次,高三為63人次??傮w上與測試的結果保持一致。
(3)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別差異也較為明顯。從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接待的來訪者看,女生要明顯多于男生。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除了“敵對”、“偏執”這兩項外,男女生在其他各項因子上,均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p<0.05)。
(4)獨生與非獨生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在人際敏感(-2.36)、抑郁(-2.51)、恐怖(-2.79)、焦慮(-2.89)等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
(5)調查中發現,高中文理科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恐怖”一因子外(p<0.05),其余都無顯著差異。單親與雙親家庭以及各成績段的中學生之間的心理健康水平均無顯著差異。
3.學習壓力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情況
(1)從測量結果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體與其學習壓力呈負相關。將學生的學習壓力分為比較小、一般、比較大、非常大四組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大多數因子的得分都隨學習壓力的增大而增大。以抑郁為例,檢驗數據分別從1.43、1.93、2.09、2.75依次遞增。
(2)將各種程度學習壓力的中學生按其心理健康狀況分為兩種類型――SCL-90的總分大于等于3分的中學生為“心理不健康者”,SCL-90的總分小于3分的中學生為“心理健康者”。不同學習壓力的中學生中,心理健康者比例有所不同(見表2)。
4.總體原因分析
一個現象的產生必然受一定因素的影響,學習壓力大,特別是中學生的高學習壓力,也有其特定的影響因素。
首先是社會對學業成就的推崇。我國歷來是一個重學習的國家,在古代表現為“學而優則仕”;到現代,則是有名校、高學歷就有高地位、高待遇。學校教育受高考這一指揮棒影響甚大,老師為升學而教,學生為升學而學,導致學生過分看重分數,看重成績。正如調查結果顯示的一樣:有76.79%的中學生很在意自己的學習成 績??荚嚽翱偸菚目疾缓茫械骄o張與焦慮;考后一旦成績下降,就更覺得自己無用,自信心受損。如果有幾次考試持續失敗,就會產生學習上的一種“習得性無助感”;即使考得好,也有學生擔心某一天會掉下來。
其次是家長對子女的過高期望。一些家長由于自己的學習經歷十分坎坷,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同時,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家長以各種形式向子女施加壓力――進入高一級重點學校,成績進入班級或年級前幾名等,都對中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壓力。有些家長還慣用“棍棒政策”,使子女超負荷地學習,脫離了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有13.93%的學生反映,家長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加重了他們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使他們時常處于緊張和焦慮之中。
再次從中學生自身發展看,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自覺地領悟、體會到社會、家庭對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與義務,這些都會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他們,心理承受力差,性情多變,對于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挫折的應對機制不健全,不能很好地調節和控制自己,一旦出現問題,便難以承受,容易出現自我否定等消極情緒,從而造成人際關系緊張、情緒不穩定及學習適應能力差等問題。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中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壓力較大,主要壓力源為考試、升學、家長等因素,其中英語、數學等學科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壓力。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隨著年級的增長而降低,且除成績和家庭兩項外,不同年級、性別、生源、獨生與非獨生、文理科等中學生之間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差異;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與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較大程度的負相關。
2.建議
首先,應從源頭上采取措施減輕中學生的壓力感。學校、家庭與社會都要相應地轉變觀念,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各項要求,尤其是在“減負”問題上落到實處。如控制作業量、學習時間和考試次數。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尤其是要嚴格禁止對學生考試成績進行公開排序。
其次,家庭、社會與學校要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把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為當前中學教育的一項專門課程。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應把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來看待,充分認識到培養健全人格、良好情緒和適應能力對學生的重要作用,采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