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09:56: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合同管理智能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TP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510(2008)0810031-02
對酒店而言,能源費用的支出也是未被酒店有效控制的最后一項成本。在酒店的能源消耗中,空調是耗能大戶,熱水供應次之,而照明用電量僅僅排在第三位。下面,我們就主要探討智能化系統在酒店節能控制中起到的作用。
一、酒店大堂的溫度控制
大堂是一個酒店的門面,全天24小時面對客人開放,幾乎全年都需要空調。但是隨著大堂人流的不同,空調負荷也不同。
大堂人流的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清晨,入住的旅客較多;而離店的旅客多集中在中午時分;其余時間,旅客往來則比較隨機,因此,大堂的空調熱負荷也隨著客流的尖鋒時間而呈現出規律性波動。樓控智能系統就可以根據這種負荷曲線的規律,提前調整控制狀態,根據不同時間段調整空調機組和冷水機組的的運行功況和效率,減少控制系統動態波動的能源耗費,既確保了室內溫度舒適性,又實現了節能控制。
二、客房溫度的控制
客房溫度的控制主要采取將客房的房態控制進行聯網而實現。房間內有客人時,客房溫度主要由客人自主調節,以滿足客人感受為第一要任;但在其余房態下,如空房狀態時,空調一般不完全關閉,而是開到1/3工況,以保證房間內家具的保養和壽命,并維持整體酒店的溫度平衡。
客人在大堂登記入住時,可通過前臺軟件和客房控制系統的接口,自動將客房空調打開,并根據不同客人需要將客房溫度設置到一個合適度數上;客人離開后系統自動恢復到離開狀態。當清潔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進入客房時,系統又可根據不同人員的身份及工作內容,將房間的空調等電氣設施調整到相應的設定狀態。
通過這種方式酒店可以有目的的控制客房末端的電氣狀態,了解客人的習慣,并有效避免“房間內空調常開或因為空調關閉讓客人進房時感覺不舒服”的狀況發生。
三、樓層溫度的控制
對于大部分酒店來說,尤其是旅游觀光酒店,均有旺季與淡季之分。在淡季,客人對溫度舒適度的要求不會改變,但這時如果將酒店內所有機組都打開,則會造成大量的電能空耗,增加酒店成本,甚至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依靠酒店管理軟件的自診斷功能,將客人集中安排到一個或幾個區域,僅僅控制相關區域的機電設備啟動,就可為客人營造出舒適的小環境。
四、室內照明控制
酒店的室內照明場所,大體上可分為營業場所(大廳、餐廳、客房)、內勤辦公場所和公共空間(走廊、洗手間)三部分。通常采用的控制方式有:
1. 配合時序控制器
于預定的時間自動地對照明環境作模式進行切換,或燈具的明滅控制,無須手動操作控制。這一設備可避免因忘記關燈而浪費電能。例如:在上班、下班、午休時段,以及針對夜間景觀照明的自動點滅照明燈具。
2. 配合照度傳感器
當屋外自然光照充足時,該設備可自動地調降可調光型電子控制器的輸出以及靠窗燈具的亮度,或直接關閉燈具。因此其電路設計需采取平行靠窗方向來配置,適合于酒店內的辦公場所靠窗燈具、靠窗走廊、采光井、夜間室外景觀燈等的自動控制。
3. 人體感應傳感器
該裝適用于酒店內的小型會議室、會客室、衛生間等場所。人體感應器可自動檢測該空間內的人體溫度:當室內有人時,自動開燈;無人時,自動關燈既方便又可避免浪費能源,目前已廣泛地使用于國內酒店。
4. 整體群控式照明控制系統
例如照明中央監控系統、二線式照明控制系統、客房智能照明系統等,可機動配合酒店作息來變動照明需求。
五、設備區和廚房溫度控制
設備區包括洗衣房和設備用房,這些用房通常面積大、空間大、設備多、發熱量大,對空氣舒適度要求不高,但要求大量的空氣流動,帶走設備發熱量,保證人員工作效率,并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和壽命。
所以,在室外新風的供給量和換氣次數方面,應根據設備區的空間體積、發熱量及耗氧量,調整到合適范
圍。
六、地下停車場空氣控制
停車場對空氣質量的要求不高,只要達到室內空氣環境品質的正常值或最低值即可。通過手動、自動方式,根據室內CO2濃度、CO濃度與煙霧濁度含量等來控制外氣吸排氣量,用中央監控系統啟停送排風機電源即可實現。
以上主要探討了智能化系統在酒店節能方面起到的作用。此外,酒店里水源消耗量也是相當巨大的。由于施工、裝修、使用,或者設備老化等諸多問題,都會造成大量水浪費。面對這一情況,可通過干管流量的監測以及安裝在水源出口的末端流量傳感器,檢查大樓用水泄漏的情況,通過干管流量和末端流量之差檢查輸送水管是否有泄露處,通過末端流量傳感器的監測信息來判斷末端水龍頭或抽水馬桶是否長流水。
通過以上各類控制的使用,可以達到:
1. 系統節能:即通過合理的測控手段,解決建筑物總體能量的需求、輸送和供給的平衡,節約運行開支在20%-40%左右。
2. 設備節能:在滿足系統的總體要求下,使各種設備工作在最低能耗的狀態。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小區智能化的發展逐漸被人們關注和認可,其基本目標將家庭中各種與信息有關的通訊設備及安保裝置通過家庭總線技術連接至智能化系統上,以此用來控制和監視家庭事務性管理。住宅小區智能化系統具有網絡集成、系統集成、軟件界面集成、功能集成等特點,將各個系統通過系統一體化形成一個整體,之后相互協調配合。但不管采用任何一種集成模式都需要軟件數據和界面集成,通常住宅小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設有火災、有害氣體泄露的自動報警、水、電、氣、熱量等四表自動計量及集中管理小區內關鍵設備等不同功能,為住宅用戶提供各類服務。安全防范系統是智能化小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的重點,以外、中、內形成三重安全防范措施,改變傳統的被動管理局面,切實提高用戶的安全度。該系統還分為以下小系統:
二、 住宅小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中防范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研制和應用
將攝像機安裝至小區的出入口、車庫、主要通道、重要住宅樓門庁,以圖像的方式把實時監控信息傳送至管理中心,小區管理人員通過閉路電視便能直觀地掌握重要場所的信息。閉路電視系統的主要技術為系統的傳輸寬帶、攝像機的清晰度、視頻信號的信噪比及電視信號的制式等。在管理中心,閉路電視系統的主要設別包括視頻分配器、監視器、錄像機、畫面分割器、分控設備、視頻切換器及時間日期發生器等。
如何保障攝像質量在設計中至關重要,如對于距離大于400m的攝像機視頻信息應采用線路放大器來提高其增益,選用低照度高分辨率的攝像機保證夜間能見度不高時的攝像質量。小區工作人員可在應用該系統時同時觀察各個監控畫面,各路攝像機圖像都是經多畫面圖像處理壓縮后的,便于管理監控。如果工作人員在監控過程中察覺到圖像存有異常,可將其通過主機調出該圖像進行全畫面細節觀察。
三、住宅小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中出入口管制系統研制和應用
該系統為小區第一道安全屏障,它需要與周界防越相配合來準確識別進入小區人員和車輛,防止非法人員由圍墻非法進入小區。在小區大門口監控和控制車輛出入住戶出入及訪客出入。并在小區人員出入口設置門禁系統,小區管理人員、住戶及保安人員均配備不同級別的IC智能卡,以此鑒別和確認小區住戶出入人員身份。采用信息登記模式針對出入小區人員并通過樓宇系統識別獨立訪客。本文系統研制中重點采用先進的集成芯片卡技術解決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準確快速通過小區入口問題,尤其芯片卡能在0.6m之內自動檢測,便于更快的實現合法人員通過。
四、住宅校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中住戶報警系統研制和應用
住戶報警系統即通過住宅門窗及室內其他部位安裝各種探測器,當監測到警報時,會立即通過住宅內的報警主機傳送至智能治理中心,計算機收到警報信息后會準確顯示警報發生的住戶名稱、具置和警報類型,最后提示保安人員及時趕赴現場確認警情,從而確保住戶和人身安全。該系統作為小區的第三道屏障,是有效防范內部及外部各種意外災害的有效措施。尤其在設計中有針對性地設置了感煙探測器、紅外線雙鑒器、緊急按鈕及門磁開關、燃氣泄漏報警器等報警終端,值班人員會通過室內對講分機掌握報警信號,進而就近調度保安人員及時處理。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住宅小區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的研制和應用得知,其系統主要分為安全防范系統、信息網絡系統和物業管理系統,各個子系統共同發揮作用,有效滿足住宅小區用戶舒適、安全和方便的需求,此系統的應用為用戶構建一個高效自動化數字網絡社會的同時,也相應地提高了住宅的附加值。
0.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問題實質上是信息、資源和任務的綜合共享與全局一體化的綜合管理。它實現的核心是系統集成,也就是說通過系統集成實現綜合共享,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達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然而,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日益發展和受人們對經濟日益國際化趨勢的認同,智能建筑必將呈現出新的態勢,這種態勢體現在進行系統集成的同時,考慮建筑物的異構性、分布性、動態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響下,應充分體現系統的分布化、綜合化、動態化和智能化,這是建筑智能化進程中一個必須重視的戰略性問題。另外,任何工程對方案的考核是至關重要的,就智能大廈而言,對方案的考核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對設計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1.一體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廈的系統一體化集成實質上是建立在系統集成、功能集成、網絡集成和軟件界面集成的多種集成的基礎上的一門高新技術。智能一體化集成化的本質是計算機網絡的管理。傳統的集成式網絡管理系統難以適應網絡規模日益擴大、網絡元素日益復雜的樓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將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個管理實體,以便有效、及時地對網絡資源進行監視、約束和控制,提高響應效率和擴展功能,更好地實現網絡管理目標。一個實際的網絡系統,可以根據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統、網絡等定義相對獨立的管理域并選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過管理者的交互實現全局管理目標。管理者之間的交互有兩種結構:層次的和全分布的。層次結構是通過上層管理者與下層管理者的交互來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間的協調。全分布式結構是一種對等結構,采用該方式的管理者之間能直接對等通信。一個實際的應用系統,管理的分布化的過程就是將管理應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戶機/服務器(Client/Server)模式轉移到分布式計算平臺的過程。分布式計算平臺的目標是實現跨平臺資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協同計算。
當前支持分布式計算主要有兩類環境:基于過程的分布式計算和面向對象的分布式計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類。如基于CORBA(Common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對象請求體系結構)和Java的計算,它們采用面向對象的技術,提供對象式的應用編程接口,主要是針對重用和異構環境下的操作問題,這對相對龐大和復雜的智能大廈系統是非常適用的,目前CORBA技術已引起業界的關注和重視[5]。CORBA是一個開放式跨平臺的、語言獨立的分布式標準,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層的網絡傳輸,利用面向對象概念,實現分布式應用軟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擴展性,既大大簡化了分布式應用系統的開發和維護,又便于異構環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優點。目前遵從CORBA規范的產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 Broker等,將基于面向對象的分布式計算技術引入智能建筑是順應技術潮流的,同時它應是甲乙類智能建筑的技術要求。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統更容易實現大廈的智能化,不僅能實現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對管理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多目標、多因素、多階段、多層次的協調,實現管理系統的整體協調和全局優化。
2.一體集成的綜合化
網絡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礎,系統一體化是以網絡為支撐的,網絡信息來源于不同實體,隨著智能建筑的不斷深化,被管理的對象趨于復雜化,復雜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對象趨于復雜化,復雜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數量、對象的種類、組織的異構性、物理分布、參與組織的單元的數量、服務綜合的程度等,這時,由傳統的相對單一的網絡管理擴展為基于分布化的網絡綜合管理是環境的必然要求。
環境是系統存在、變化、發展的外部條件;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行信息、能量或物質的交換。
綜合管理是指確保系統的所有資源根據其目的而有效運營的所有手段,它是系統與環境相統一的產物。有關綜合管理的平臺也在不斷涌現和改進,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驅動輪詢方案,基于CORBA平臺的方案。論文大全。
3.一體集成的動態性
事物的發展是m相對穩定的,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隨著環境的需要仍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統一體化集成的動態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統,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統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動態化。
動態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故障的檢測與動態重組恢復;其二是系統具有可擴展性。分布式系統具有故障診斷軟件包,采用互查技術來檢測系統發生故障的部位,并進行處理,動態地分配或重組系統,使系統工作于可靠狀態。分布式系統采用并行處理技術,可滿足智能大廈分階段建筑使用的要求,邊組織,邊開通,從而減少了一次性開通的難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資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統的硬件和軟件都是模塊化的,模塊的連接嵌入比較方便,能夠很好地配合日益擴大的系統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統的性能,保障了系統的動態先進性。系統的動態化要求使用動態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發展,動態管理技術也在日趨成熟。
4.前期仿真
智能大廈的建設除了要達到預期的目標,即提供安全、舒適、快捷的優質服務,建立先進、科學的綜合管理機制,節省能源和降低成本,還要達到系統的優化配置以減少投資。這就需要在工程實施前對系統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功能進行考核,以便查漏補缺和修正。論文大全。另外,因為智能大廈的網絡集成不同于研究試驗網,網絡系統可靠性、開放性等要素對大廈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運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對智能大廈的前期仿真就顯得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國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創立的、正在蓬勃發展的Matlab為系統的動態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Matlab的家族成員之一的Simulink為系統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綜合其它軟件的使用可以使該軟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軟件也能為其它軟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統軟件的調用。論文大全。該軟件有兩個明顯的功能;連接與仿真。首先利用鼠標在模型窗口上畫出所需的系統模型。然后利用軟件提供的功能對系統直接進行仿真,在系統的任何節點上可以輸出波形,從而更好地監控系統的工作過程,并實時地對系統模型進行修改以達到預期目的。這種思想和方法適合于智能大廈一體化集成的仿真與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術必將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開一個嶄新的局面。
5.結論
0引言
近年來,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建設蓬勃發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新建了一批現代一體化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綜合客運交通樞紐的建設目標。然而,由于在信息系統建設時對一體化運營考慮不足,多數國內建成的綜合客運交通樞紐難以實現真正的“一體化”。
1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概述
1.1樞紐的定義
從詞義上講,“樞”本義為門上的轉軸,可引申為重要或中心的部分;“紐”為器物上可以抓住而提起的部分,可引申為有關全局的關鍵。“樞紐”在《辭?!分薪忉尀椤氨扔髦匾牡攸c、事物的關鍵之處”。
1.2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及管理活動
在以往研究中,對于客運交通樞紐功能的劃分較為模糊且層次不清。為此,本文對綜合客運交通樞紐的功能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將其劃分為核心功能和附加功能兩類。核心功能指樞紐的交通功能,而除交通功能以外的其它功能則統稱為附加功能。
1.2.1核心功能
⑴換乘“換乘”就是人員轉換運輸工具的行動。樞紐功能中“換乘”定義為旅客在不同種類交通方式之間轉換的過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同種交通方式間的轉換,涉及旅客再次安檢及檢票(如浦東機場轉機時,從一號航站樓至二號航站樓轉機),亦視為換乘。上述定義的核心在于,旅客轉換交通工具的過程中,是否會通過樞紐公共區域。⑵集散廣義上“集散”可以說是客流從需求點到樞紐的匯集和從樞紐到需求點的分散。而樞紐的“集散”功能則特指車輛及旅客步行從樞紐外匯集到樞紐;車輛及旅客步行從樞紐到需求點的分散。故而集散可分為車流集散和旅客集散兩類。即除換乘以外的樞紐其它交通活動。
1.2.2附加功能
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在其交通功能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人流的集散,而旅客的大量集散必然會衍生出除交通以外的許多需求,從而產生了樞紐的附加功能??偨Y起來,現代綜合客運交通樞紐一般還擔負著一定的商業、旅游及公共服務方面的附加功能。
1.2.3管理活動
綜合客運交通樞紐的功能實現必須依賴于有序、高效的管理措施,即通過多種管理活動,以提高旅客集散和換乘效率、乘客滿意度,保障樞紐安全、高效、有序的運輸過程,最終實現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零距離換乘”。結合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功能,將其管理活動總結如下:⑴客流組織客流組織功能主要包括組織旅客有序乘車,誘導乘客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為乘客提供票務、候車、行李托運和提取、信息咨詢以及檢票等基本服務。⑵停車服務停車服務指的是為公交、出租、長途以及社會車輛的停車服務,包括停車誘導、停車服務、尋車服務等,同時也需要為機場大巴、旅游大巴提供相應的服務,方便到達旅客的快速疏散。⑶旅客信息服務為旅客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以滿足乘客出行和中轉換乘的要求。主要包括路徑導航、換乘查詢、運營信息、商業信息、旅游信息等⑷設施設備管理對樞紐服務設施設備進行統一管理維護,實時監控其運行狀態,為旅客提供舒適的候車環境。⑸周邊道路交通誘導對樞紐周邊道路進行實時監控,與市內交通信息平臺對接,獲取市內主要干道交通信息。通過對進入樞紐及駛離樞紐的車輛道路擁擠、通暢信息以及路線誘導信息,實現樞紐周邊交通誘導功能。⑹應急管理實時監測樞紐內運行狀況,及時發現異常狀況并迅速確認處理,維持樞紐內的運行秩序。⑺行業管理綜合交通樞紐行業管理部門涉及政府部門、交通指揮中心、行業管理部門,樞紐管理部門在日常管理中需要與這些部門進行信息共享以及對行業發展進行規劃等。
2信息需求分析
構建綜合客運交通樞紐的智能化管理系統,首先應對其信息需求進行分析。信息需求的產生源于系統的服務對象。樞紐智能化管理系統的服務對象可以分為管理者、旅客、車輛三類。其中管理者通過使用樞紐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樞紐運營管理、協同調度、應急指揮等樞紐管理業務,也為旅客、車輛提供相應的信息化服務,樞紐智能化管理系統還需要向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提供支撐其行業管理的交通信息;旅客通過樞紐智能化管理系統獲得所需的服務,實現自身的乘車、換乘、商業、資訊等信息化服務;車輛通過樞紐智能化管理系統獲取所需的服務,實現車輛停車誘導、路線誘導等信息化服務;同時,服務提供者(樞紐管理者)與服務對象(旅客、車輛等)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有利于提升樞紐運營管理、乘客服務水平,促進樞紐智能系統的健康發展。
3系統功能模塊分析
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智能化管理系統需要滿足兩方面的要求:①各服務對象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需求;②樞紐管理活動的實現。所以,在分析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智能化管理系統的功能模塊時,需綜合考慮上述兩方面內容,需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方面,需要從服務對象信息需求產生的角度,分析業務流程,得出相應的功能模塊;另一方面,需要從樞紐管理活動的角度對其功能模塊進行檢驗及完善。
4系統狀態
作為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在運營過程中應該存在兩種狀態,日常狀態及應急狀態。由此可知,智能化管理系統的運行也應存在兩種運行狀態,常態模式及應急模式。常態模式下,樞紐人流到發均衡,故而系統運營目標是為樞紐內旅客提供滿意度最大的信息服務;應急模式下,樞紐目標是引導樞紐內旅客的快速消散或到達指定點,故而應以樞紐系統最優為目標,通過日常運行監測、應急指揮、多交通方式協同管理等手段來實現;這兩種模式狀態是相互轉換、相互聯系的。日常運行監測發現突發或異常事件,系統自動觸發應急模式,同時,應急模式下需要多交通方式協同調度的支持。系統狀態轉換如圖1所示。
5結語
近年來一直不乏對于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智能化管理系統的研究,然而,在系統的分析中往往脫離了樞紐的功能及服務對象,從而導致在智能化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中邏輯不清,思考不全面等。同時,由于未考慮樞紐的實際運營狀況,對于智能化管理系統不同狀態間的切換也缺乏考慮。
作者:王書玲 杜豫川 劉新 單位:1.同濟大學道路與交通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 青島海信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林國鑫,羅石貴,苗聰.綜合客運樞紐信息系統需求分析和框架體系研究[J].公路,2012(5).
[2]田苗,豐偉.綜合換乘樞紐信息協調平臺建設框架研究[J].鐵路信息化,2011(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過去6個月內至少3個月有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等其中一項或一項以上癥狀。功能性消化不良在西方國家人群中患病率為l5%~25%,年發病率為0.8%。臨床常常采用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常常收到良好效果[1]。筆者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選擇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采用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進行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1月間門診就醫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診斷標準符合《2009年內科消化診斷指南》的中診斷標準[2]。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平均42.3歲;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平43.5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
1.2治療方法:觀察組口服多潘立酮lOmg,一日三次,飯前20-30min口服;阿米替林10mg,一日三次。對照組單純給予多潘立酮lOmg,一日三次,飯前20~30min口服。1個月為一療程。
1.3療效評價標準:①痊愈:上腹部疼痛、燒灼感、餐后飽脹、早飽等癥狀完全消失,觀察4周后無復發;②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停藥一周內復發;③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傆行?(痊愈例數+有效例數)/該組總例數。
1.4統計學分析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2=5.09,P
2.2不良反應 觀察組發生一例女性病人的泌乳反應,沒有出現腹部痙攣、口干、皮疹、頭痛、腹瀉、神經過敏、倦怠、嗜睡、頭暈等等不良反應;對照組有2例腹痛、腹瀉癥狀發生。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歐美的流行病學高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癥狀者19%-41%,我國某市一份調查報道,FD占該院胃腸病菌專科門診患者的50%,FD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構成 相當高的醫療費用,因此已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一個主要的醫療保健問題。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表現并無特異性,主要是以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為表現,但經過檢查并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的一組綜合征。醫學上將這類患者從廣義上統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naldyspesia,簡稱FD)[3]。常以某一個或某一組癥狀為主,在病程中癥狀也可發生變化,起病多緩慢,病程經年累月,可持續性或反復發作,不少患者有飲食、精神等誘發因素。需要重視的是,首先要排除器質性病變才能建立功能性疾病的診斷[4]。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主要是對癥,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相結合,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及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避免個人生活經歷中會誘發癥狀的食物,并根據患者不同特點進行心理治療,必要時可予以適量鎮靜藥。其次是對癥予以藥物治療,抑制胃酸分泌藥一般用于以上腹痛為主要癥狀的患者,促胃腸動力藥一般適用于上腹脹、早飽、噯氣為主要癥狀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FD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可能性有效。通?;颊咧委熀蟀Y狀可以好轉,但飲食不注意或休息不好就容易復發[5]。
多潘立酮是一種具有抗嘔吐作用的多巴胺受體拮抗劑,不易通過血腦屏障而進入大腦。因此幾乎不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選擇性阻斷多巴胺2(DA2)受體,主要作用于周圍神經系統。由于DA2受體也同樣是胃腸道的主要受體,因此DA2受體拮抗劑可減少多巴胺介導的胃平滑肌松弛。在胃腸道中,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作為一種促動力藥,能增加消化道的動力,抑制惡心、嘔吐。阿米替林為臨床最常用的三環類抗抑郁藥,其藥理作用是阻斷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在神經末梢的再攝取,從而使突觸間隙的遞質濃度增高,促使突觸傳遞功能而發揮抗抑郁作用。其抗抑郁作用相似于丙米嗪,可使抑郁癥患者情緒提高,對思緩慢、行為遲緩及食欲不振等癥狀能有所改善。療效欠佳而伴隨精神癥狀明顯者常用的有三環類抗抑郁如阿米替林治療[5]。
研究結果表明,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可顯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上腹脹痛、早飽、餐后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觀察組痊愈38例,有效9例,無效3例。對照組痊愈29例,有效11例,無效10例。兩組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X2=5.09,P
參考文獻
[1]胡家露,樊代明.內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00
[2]劉新光.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胃動力異常[J].中華消化雜志,2010,22(5):44-45
中圖分類號: TM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5)07-0000-00
1電網智能化調度計劃管理系統概述
隨著電網規模的擴大,計劃安排的難度逐漸增大,人工經驗型的計劃安排,工作效率低,質量難以提高,不能很好地保證電網安全,更不能保證計劃科學合理。因此,實現包括檢修計劃、發電計劃在內,以月度、周、日前為周期的調度計劃管理信息化、流程化、標準化成為必然要求。隨著電力調度技術支持系統應用水平的提升,基于IEC61970標準的CIM模型、EMS安全分析等功能,為實現多時間維度的調度計劃自動安全校核和風險預控,推進以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等特征的電網智能化調度計劃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2電網智能化調度計劃管理系統安全校核技術分析
智能化調度系統網絡化檢修綜合管理系統的工作流部分基于PI3000系統平臺工作流系統。在提供獨立的可視化過程定義與控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動態對象模型綁定,通過與自動應用生成技術相結合,實現了流程應用全套解決方案,一般的流程應用無需編寫任何表單處理代碼,對于控制邏輯復雜的流程,可以通過腳本二次開發的方式靈活、方便得實現。
工作流運行系統包括工作流服務器、工作流客戶端和工作流輔助監控分析工具,通過工作流運行系統,實現流程的運行和管理。
通過工作流平臺,實現了檢修流程的可視化定義、流程的可視化跟蹤,并通過二次開發,實現了各種狀態的下的流程控制,以界面數據感知的形式實現了流轉方向的控制。通過這套圖形化工作流定義工具,系統管理員可以實現對流程的簡單修改和維護,大大提高了系統的生命力和適應性。通過圖形化的展現,可以非常一目了然的讓用戶了解,目前某個檢修單的流轉情況。系統可以通過感知檢修單所處的狀態,以及當前用戶所具有的權限,自動顯示檢修單表單頁面,控制哪些字段可以填寫,哪些字段為只讀字段。
2.1安全管理
調度系統網絡化檢修綜合管理系統的用戶角色基于單位和部門進行管理。在此基礎上,系統實現了用戶感知,根據不同的登陸用戶顯示不同的預設界面,以滿足不同用戶對功能和界面的需求,并根據感知到的用戶相關信息,協助填寫檢修申請單,實現檢修申請單的半自動填寫。
申請單位具有申請和簽收的功能,所以左側任務導航樹上有申請、簽收相關的節點,且只能查看本單位的工作票,相關的功能按鈕在右側上方的工具欄中,可以進行新建、刪除、上報工作票等操作。
日方式專責擔負著檢修單的初審、復審等工作,所以右側工具欄中的功能按鈕較多,可以進行發送、回退、審批結束、打捆、專家庫校驗、關聯月計劃等功能操作。上圖中的用戶同時擁有日方式、日計劃兩個角色,因此在左側任務導航樹上有相應的兩個節點。
系統能根據登陸的用戶,自動形成并填寫“申請單編號”、“申請單位”、“申請人”等內容,對于需要規范化填寫的內容(如“工作要求”)提供選擇填寫。
2.2電網拓撲結構自動解析提取
系統通過提取EMS提供的基于IEC61970的CIM模型,對設備拓撲信息進行掃描解析,實現設備拓撲結構的自動抽取并入庫,從而形成本地的統一設備庫,并可實現增量更新。該技術不僅使統一設備庫的設備命名、拓撲結構與EMS保持一致,有利于實現相關智能操作、系統接口和數據交換,且大大減輕了手工維護設備庫的繁瑣工作,也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出現的失誤。
2.3 設備對象化
實現檢修系統檢修設備對象化是對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的基礎,也是實現電力調度自動化的基礎。
以往系統中對于檢修設備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全手動填寫和人工為檢修系統維護設備庫以實現設備對象化。全手動填寫主要缺點在于:由于填寫比較自由,而且數據庫中以文本的方式保存,對于后期的統計和分析帶來很大的難度;人工維護設備庫雖然解決了設備對象化的問題,由于需要維護一整套設備庫,對于管轄設備多的單位給用戶帶來很大的維護工作量。
2.4安全校核
潮流計算和靜態安全分析是電網調度操作安全校核的重要手段和運行管理智能化的重要體現。系統在生成檢修計劃時,可調用EMS安全校核服務,實現檢修計劃的校核和優化。此技術大大降低了電網檢修方式及非正常方式下運行的安全風險。
2.5關聯功能
實現了日計劃和月度計劃的關聯功能,在日計劃中能選擇相應的月度計劃。在實現該功能的基礎上,實現了月度計劃完成率、檢修計劃率等數據的自動匯總和統計。
系統實現了檢修申請單中的穩定限額調整的填寫,每個檢修申請單可以根據檢修情況需要,填寫一個或多個檢修時的穩定限額,每個穩定選擇調整都可以設定開始、結束時間,實現了一次檢修中,穩定限額根據檢修不同時段,進行不同調整。
同時,界面中具有維護穩定現在的功能,用戶在填寫過程中發現沒有該支路組的定義時,可以直接在添加界面中進行添加和調整,而不用再到DMIS中的穩定限額維護模塊中調整,實現了穩定限額與DMIS的互聯,方便了用戶的使用。
配合電力市場自動化運作,檢修穩定限額能從檢修系統通過接口輸出到MOS系統。
3 結語
隨著電網規模的不斷擴大,智能化調度系統的實際生產和管理需要的壓力越來越大,對系統安全校核功能的自動化、流程化、一體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以前檢修系統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整理需求和管理思路,建設了一個基于圖形化流程系統和一體化平臺,自動化程度以及安全校核性能很高的調度系統網絡化檢修綜合管理系統。
1. 引言
隨著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以及滴灌技術應用的深入,滴灌施肥智能控制技術在節水、節肥、省工、增效方面的優勢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成為未來優質高效設施農業的發展趨勢。針對我國精密施肥裝置主要依賴進口、自動化施肥裝置與市場需要嚴重脫節的現狀,本文進行了自動化施肥系統的設計開發,將PLC技術引入到灌溉施肥控制系統中…。
2. 系統硬件設計
2.1系統設計要求。
灌溉施肥系統以滴灌形式來進行全自動恒量滴灌施肥,根據用戶設定的營養液濃度EC值和pH值,滿足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水以及肥,適時調整水肥比例、供給量以及供給時間。本系統要求根據設定的EC值和pH值來進行恒量定比滴灌施肥。注肥比例由肥液、酸(堿)液以及灌溉水按照設定值進行在線閉環調控實現,Ec值和pH值作為反饋信號控制注肥泵和注酸泵的運轉速度來控制肥液和酸液的輸入。其控制參數的精度要求Ec值為±O,15ms/cm,pH值為±0.15,穩定時間在3 min以內,系統超調小于20%,能以分鐘為單位實現按時灌溉施肥。
圖1圖1自動化灌溉施肥控制系統
2.2系統硬件設計與選型。
(1)系統由電氣控制、主水管路、傳感器和注肥管路4部分構成。主水管路由過濾器、壓力表、流量表以及閥門組成,用來獲得系統所需壓力和流量,保護滴灌水源和灌水器。注肥管路選用機械隔膜泵來作肥料注入設備,并配置壓力表和流量計。電導率(Ec)傳感器和酸堿度(pH)傳感器的測量管路用細管從主水管道中旁路引出,引出點設在過濾器前。電氣控制由控制器和傳動機構組成,控制器選擇PLC,傳動機構選用交流變頻調速驅動方式,實現系統預定的灌溉施肥目標∽。5J。自動化灌溉施肥控制系統如圖1所示。
圖2控制系統主程序流程圖
(2)考慮系統所需L/O點數,輸出控制3個電磁閥和3個控制電機的中間繼電器以及兩個變頻器使能信號控制用的中間繼電器,選取具有40個L/O點(24/16)的Fx2N-16MR一00l作為控制器。采用三菱F940GOT-LwD-C觸摸屏,通過cOMO RS 422串口與PLC進行通信。系統中流量、電導率和pH值傳感器,它們的信都是模擬量,須進行模數轉換才能使PLC接收。系統所用的模擬輸入輸出單元為FX2N一5A。變頻凋速器選用臺達公司的VFD007M46A,460V/0.75KW型交流馬達驅動器,設定4~20mA電流信號控制方式。肥料和酸液注入泵選擇上海欣泉公司DBY-10型電動隔膜泵,流量范圍0.5m3/h,吸程3m,揚程30m,電機功率1 450r/mi柵.55KW。EC和pH傳感器選擇浙江托普儀器的TZS-ZC-I型電導儀和PH2202 PH儀'6。
圖3比例灌溉注肥程序流程圖
3. 系統軟件設計
(1)系統程序的編制包括PLc程序設計和可編程顯示器程序設計。系統主程序流程圖如圖2所示。
(2)比例灌溉施肥程序是系統控制器的實現部分,如圖3所示。其中,營養液的表征參數電導率(Ec值)的控制,采用開環階躍響應環節來檢測肥液的靜態增益K,將K作為智能PID控制器的自適應因子。針對pH控制中酸液濃度配制可保持恒定,本文設計開環階躍控制先行的PID控制器,其中的自辨識結構判斷注酸管道是否充滿管道、配合開環控制時間,通過對
檢測值PV與初始值PV(0)的差E來控制開關Sw,從而完成進行PID控制和階躍控制兩個控制模式的切換¨J。
(3)觸摸屏編輯軟件SwOPC-FxDU/wIN-CL提供了多種控制器件、圖形控件及功能組件可實現顯示與控制功能,畫面由參數設置界面、操作控制界面和生產管理界面等組成,對PLC中的實時數據進行顯示、存儲和處理。三菱Fx2N-16MR-OOl型PLC可在其編程軟件SwOPC-FxGP/wIN~C的運行環境中用梯形圖或語句表編程。
圖4肥水EC/PH值的響應曲線
4. 系統的安裝與性能測試
(1)完成了系統設備的設計選型后,需進行系統的機械總裝和電器的安裝與調試,可采用機械部分和電氣部分物理結構獨立的設計方法同時進行。系統裝配調試好后,本文進行了營養液Ec值和pH值的控制性能測試,如圖4所示。
(2)結果表明,EC值的穩定時間在3min之內,精度達到0.15ms/cm,起調量小于20%,PH值的穩定時間3分鐘左右,精度在0.15PH,起調量小于20%,基本滿足要求(滴頭水流的EC/PH值采樣見表1)。
5. 結論
本文通過市場調研,分析了泵人式注肥系統的功能需求,進行了自動化灌溉施肥系統的軟硬件設計以及選型,完成了控制系統的安裝與性能測試,取得較好的效果,為將PLC技術引入到灌溉施肥控制系統的后續研究提供了硬軟件平臺。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7-004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osapride joint domperidone in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Methods In our hospital,from June 2011 to January 2014, seleceted 120 F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took domperidone oral, 10 mg/time, 3 times/d, took half an hour before meals, once every two weeks. Meanwhile study group combined mosapride oral, 5 mg/time, 3 times/d, took half an hour before meals, once every two weeks. Closely observed and recorded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93.3%, 78.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χ2= 6.273, P
[Key words] Functional dyspepsia; Mosapride; Domperidone; Relapse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內科常見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早飽、脹氣、惡心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主要包括一般治療、促胃腸動力、抑制胃酸分泌 、抗抑郁和抗幽門螺桿菌 (Hp)等。研究發現,多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有胃腸動力學紊亂,因此臨床多選擇促胃腸道動力藥等用于改善FD患者的臨床癥狀。莫沙必利是一種強效選擇性5-HT受體激動藥,口服可促進正常胃排空,同時可改善各種胃排空遲緩,還具有通過調節植物神經系統促進胃腸道動力,改善消化不良癥狀的作用[1]。多潘立酮是一種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具有增強胃蠕動、促進胃排空的作用,但多潘立酮單一治療FD臨床效果欠佳[2]。本研究旨在觀察莫沙必利聯合多潘立酮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FD患者,納入標準:年齡>18歲,診斷符合1999年提出的RomeⅢ標準或其他類似標準,持續或反復性上腹痛或不適,實驗室、B超、X線等檢查排除肝、膽、胰及腸道的器質性病變,癥狀與排便無關,排除上消化道器質性病變、嚴重心、肺、腎疾病、妊娠哺乳期婦女及藥物過敏者。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齡19~67歲,平均(49.25±11.76)歲,病程1~7年,平均(3.2±0.8)年。全部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兩組FD患者在性別、病程、年齡、臨床表現及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40107700)口服,10 mg/次,3次/d,飯前半小時服用,連用 2周。觀察組同時聯合莫沙必利(江蘇豪森藥業股份公司生產,批號140107)口服,5 mg/次,3次/d,飯前半小時服用,連用 2周。治療期間停服其他藥物,并囑注意合理飲食,調整生活習慣,避免勞累。治療期間密切觀察及記錄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1.3 療效評價標準[3]
以上腹痛或不適、上腹飽脹、早飽、噯氣為主要觀察指標。顯效:癥狀完全改善;有效:癥狀緩解但有時仍感輕微不適,或癥狀仍存在,但有所減輕;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1.4 癥狀積分[4]
0分:無任何癥狀;1分:有間斷不適癥狀,未影響正常生活或工作;2分:有持續不適癥狀,服藥后可緩解,一定程度上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3分:不適癥狀持續、明顯,服藥后不能緩解,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檢驗計量資料是否符合正態分布,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兩組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行χ2檢驗,P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均按照療程順利完成治療,無1例中途退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3.3%、7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on,FD)是一種胃腸道動力功能紊亂性疾病,有慢性間歇性發作的上腹不適、飽脹、隱痛、燒心、噯氣等[5]。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尚無特殊的治療方法,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機制與胃 腸動力失衡、內臟感知度、胃酸分泌、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緒心理因素、神經激素等密切相關[6,7]。促動力藥可以促進胃排空及增加胃近端張力而提高胃腸運動功能。常用的有多潘立酮(商品名嗎叮啉)、西沙必利。多潘立酮是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具有增加食道下端括約肌張力,增強胃蠕動,促進胃排空,防止胃食管返流,同時協調胃與十二指腸的運動的作用[8]。Meta分析顯示,多潘立酮每日3次,每次5~10 mg,餐前口服,能改善 FD患者上腹部不適。然而多潘立酮動力僅作用在上消化道,對大腸運動無作用。莫沙必利(mosapride)是一種廣譜胃腸促動力藥,主要作用于上消化道,可選擇性刺激5-羥色胺 4(5-HT4)受體,作用于膽堿能神經及肌間神經叢運動神經元的受體,促進乙酰膽堿分泌,誘導和加強整個消化管的生理性協調運動,增加食管下括約肌壓力,增加胃排空,改善胃與十二指腸運動的協調性[9,10]。本研究觀察組將上述兩種藥物聯用治療后的療效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達9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3%(χ2=6.273,P
綜上,莫沙必利聯合多潘立酮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提高療效,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復發率,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林向.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122-123.
[2] 郭東輝,陳山,陳亞想. 莫沙必利聯合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87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4):57-58.
[3] 王學成. 莫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44例臨床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2010,7(15):168-169.
[4] 張艷杰,張運忠,馮春,等. 莫沙必利聯合奧美拉唑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3,8(4):154-155.
[5] 仇俊鵬. 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分析[J]. 吉林醫學,2011,32(21):4358-4360.
[6] 羅訪,劉純倫,李章勇,等. 多潘立酮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阻抗式胃動力的影響[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 30(1):58-60.
[7] 倪猛,高改云. 莫沙必利與多潘立酮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比較[J]. 重慶醫學,2014,43(7):856-857.
[8] 嚴海云. 莫沙必利輔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2011,4(3A):70-71.
[9] 梁玉紅. 莫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2009,4(16):173.
【中圖分類號】R6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353-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過去6個月內至少3個月有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等其中一項或一項以上癥狀。功能性消化不良在西方國家人群中患病率為l5%~25%,年發病率為0.8%。臨床常常采用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常常收到良好效果[1]。筆者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選擇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采用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進行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1月間門診就醫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診斷標準符合《2009年內科消化診斷指南》的中診斷標準[2]。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平均42.3歲;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平43.5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
1.2 治療方法:觀察組口服多潘立酮lOmg,一日三次,飯前20-30min口服;阿米替林10mg,一日三次。對照組單純給予多潘立酮lOmg,一日三次,飯前20~30min口服。1個月為一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①痊愈:上腹部疼痛、燒灼感、餐后飽脹、早飽等癥狀完全消失,觀察4周后無復發;②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停藥一周內復發;③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傆行?(痊愈例數+有效例數)/該組總例數。
1.4 統計學分析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2=5.09,P
2.2 不良反應 觀察組發生一例女性病人的泌乳反應,沒有出現腹部痙攣、口干、皮疹、頭痛、腹瀉、神經過敏、倦怠、嗜睡、頭暈等等不良反應;對照組有2例腹痛、腹瀉癥狀發生。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歐美的流行病學高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癥狀者19%-41%,我國某市一份調查報道,FD占該院胃腸病菌專科門診患者的50%,FD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構成 相當高的醫療費用,因此已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一個主要的醫療保健問題。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表現并無特異性,主要是以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為表現,但經過檢查并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的一組綜合征。醫學上將這類患者從廣義上統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naldyspesia,簡稱FD)[3]。常以某一個或某一組癥狀為主,在病程中癥狀也可發生變化,起病多緩慢,病程經年累月,可持續性或反復發作,不少患者有飲食、精神等誘發因素。需要重視的是,首先要排除器質性病變才能建立功能性疾病的診斷[4]。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主要是對癥,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相結合,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及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避免個人生活經歷中會誘發癥狀的食物,并根據患者不同特點進行心理治療,必要時可予以適量鎮靜藥。其次是對癥予以藥物治療,抑制胃酸分泌藥一般用于以上腹痛為主要癥狀的患者,促胃腸動力藥一般適用于上腹脹、早飽、噯氣為主要癥狀患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FD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可能性有效。通常患者治療后癥狀可以好轉,但飲食不注意或休息不好就容易復發[5]。
多潘立酮是一種具有抗嘔吐作用的多巴胺受體拮抗劑,不易通過血腦屏障而進入大腦。因此幾乎不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選擇性阻斷多巴胺2(DA2)受體,主要作用于周圍神經系統。由于DA2受體也同樣是胃腸道的主要受體,因此DA2受體拮抗劑可減少多巴胺介導的胃平滑肌松弛。在胃腸道中,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作為一種促動力藥,能增加消化道的動力,抑制惡心、嘔吐。阿米替林為臨床最常用的三環類抗抑郁藥,其藥理作用是阻斷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在神經末梢的再攝取,從而使突觸間隙的遞質濃度增高,促使突觸傳遞功能而發揮抗抑郁作用。其抗抑郁作用相似于丙米嗪,可使抑郁癥患者情緒提高,對思緩慢、行為遲緩及食欲不振等癥狀能有所改善。療效欠佳而伴隨精神癥狀明顯者常用的有三環類抗抑郁如阿米替林治療[5]。
研究結果表明,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可顯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上腹脹痛、早飽、餐后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觀察組痊愈38例,有效9例,無效3例。對照組痊愈29例,有效11例,無效10例。兩組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X2=5.09,P
參考文獻
[1] 胡家露,樊代明.內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00
[2] 劉新光.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胃動力異常[J].中華消化雜志,2010,22(5):44-45
[3] 郭建強,谷成明.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新進展[J].中華內科雜志,2009,40(1):58-61
[4] 許樹梧,劉紹責.基本藥物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43
[5] 高波,衛學紅.多潘立酮聯合阿米替林易致泌乳反應[J].首都醫藥,2008,7(3):27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4-0-01
1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內科中非常常見的一類疾病,占消化內科門診治療的三分之一,患者一般由于胃痛胃脹、腹部不適、惡心嘔吐、早飽噯氣等現象,造成患者長期的食欲不振,導致身體消瘦,最終引發胃腸道、肝膽器官及胰臟器官出現各種器質性病變。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一旦出現,應盡早治療,避免出現更加嚴重的后果。以下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用藥以及臨床效果進行闡述。
2 資料和方法
2.1 一般資料
本次消化不良醫學實驗活動所研究的對象為我院2012年01月份至2013年01月份期間,入院進行診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計64例,以其在院治療的原始病歷資料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數據基礎來源。采用資料回顧分析法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檢查過程、治療方法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這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齡中,最大54周歲,最小12周歲,平均年齡為38±2.32周歲;患者的身體體重范圍為24千克至68千克之間,平均身體體重為54±2.12千克。
2.2 臨床表現
這6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患病的時間在2年至23年之間,平均消化不良患病時間為8±1.45年。經觀察主要臨床表現為:身體消瘦54例、食欲不振52例、惡心嘔吐31例、胃脹32例、胃痛21例、反酸噯氣14例、失眠25例、大便干燥42例、腹瀉12例,以上病癥具有重疊性。
2.3 檢查方法
根據這64例患者臨床癥狀的情況,對患者進行相應的醫學檢查,具體檢測項目包括:胃部等消化道內鏡檢查、B超、X光片、以及CT、MRI掃描等醫學類檢查。對于腹瀉的患者采用糞便常規檢查,對排泄物中的脂肪含量進行檢測,確定脂肪瀉,結果24小時內患者便常規脂肪量均大于8克以上,對脂肪吸收狀況進行分析,均在85%以下。通過胃部等消化道內鏡檢查、B超、X光片、以及CT、MRI掃描,對患者消化道是否發生器質性病變進行排除,對引發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癥進行確診,其中淺表性胃炎14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23例、食管炎癥21例,膽囊炎3例,胰腺炎3例。
2.4 治療方法
醫護人員根據檢查結果,按照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癥程度的不同,以自愿結組為原則,將其隨機分為兩個治療小組,分別為,對照組:32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入了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治療組:32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聯合多潘立酮片進行聯合治療。
2.4.1 治療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聯合多潘立酮片進行聯合治療。其中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服用方法為餐后口服,劑量為每次1至2片,每日服用3次;此外配合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廠生產),服用方法,成人服用:劑量為口服10至20毫克,每日服用3至4次,飯前15分鐘至30分鐘服用。使用靜脈滴注的方法,每次劑量在10毫升。對于兒童服用:每日劑量在0.3至0.6毫克/千克,以口服的方式,在飯前15至30分鐘內服用;如進行靜脈滴注,在采用0.1%的混懸液。
2.4.2 對照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僅采用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進行治療,再次不再敘述內容同上。
2.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數據均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2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3 結果
通過對上述兩個實驗組進行階段性療程治療,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治療組:32例患者中,治愈:26例,好轉:4例,無效:2例,治愈率:81.25%,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32例患者中,治愈:21例,好轉:5例,無效:6例,治愈率:65.63%;總有效率:81.25%。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法以及病癥程度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4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是消化內科較為常見的病癥之一,一般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胃脹胃痛、大便干燥、腹瀉、身體消瘦等。阿嗪米特是具有促進膽汁分泌的功效,能夠有效的對患者膽囊分泌膽汁的液體量進行增多,提高膽汁中的固體成分。多潘立酮片,俗稱嗎丁啉,是由西安楊森制藥廠生產的藥物,主要成分有潘立酮10毫克左右,輔料是由淀粉、植物油硬脂酸鎂、預膠化淀粉等藥物組合而成。主要功能是提高胃部動力,促進消化吸收。通過上述醫學實驗我們可以看到,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中,采用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聯合多潘立酮片進行聯合治療,可以提升臨床治療的效果,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別提高了15%和12%,因此建議在今后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