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5: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技術學科評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G647.2
審核評估是繼合格評估和水平評估之后的又一項教學評估模式;是對高校本科教學培養質量及各項工作的再一次權威性認定。該評估的特點是用學校自制的“尺子”來衡量自己,衡量的重點就是高校各專業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定位,國家不設定統一的評估標準,審核結論不分等級,形成寫實性審核報告【1】。審核評估對教學秘書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教學秘書隊伍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審核評估能否順利進行。在審核評估背景下,各高校應結合教學秘書工作在評估中所起的作用和教學秘書隊伍當前的整體狀況,加強教學秘書隊伍建設。
一、教學秘書工作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中所起的作用
1.教學秘書工作能為審核評估提供各種教學基本狀態數據
教學秘書既要協助分管教學院長制定教學計劃,課程建設規劃,教學管理規定,還要協助教師辦理調停課申請,協助教師組織各類課程考試并將教務處批準的課程調整信息,考試信息及時準確的通知到各教師和相關班級,每學期還要組織學生退改選課程,協助學生轉專業等等。教學秘書工作涉及的對象包括教師,學生,教務處的相關人員,學院的有關領導。教學秘書工作的內容也是相當廣,他們在平時的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數據表格,審核評估需要的大量支撐材料都來源于教學秘書,例如審核項目中的教學資源,其審核要素“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及“課程資源”的數據都來源于教學秘書。
2.教學秘書工作能滿足審核評估專家對檔案資料調閱的要求
檔案是各院、系在教學和各項實際工作中逐步形成和積累起來的一系列最初數據,它是教學工作的縮影,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各項工作的全貌,是衡量教學,科研及全面工作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對檔案資料的調閱是審核專家的一項重要工作,他們為了獲得客觀,公正的審核結果,需要查閱教學檔案資料,對照評估指標逐項給出評定等級,得出總的評估結果。教學秘書根據審核評估指標體系一次次組織教師系統的,完整的對教學檔案檢查,并對教學檔案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充實,最終滿足專家對檔案調閱的要求。
盡管教學秘書的工作在審核評估中功不可沒,但高校教學秘書的建設卻不是十分的理想。
二、本科院校教學秘書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秘書隊伍不穩定
一方面是由于職責范圍不明確,老師,學生事事找秘書,致使秘書業務繁忙 , 工作量大 , 承擔的責任也大 ;另一方面人們思想意識存在偏差,認為:“只有水平低 ,沒有教學能力的人才去從事教學秘書工作。 ”因此,許多從事教學秘書工作的人員不愿長期承擔教學秘書工作,導致隊伍不穩定,秘書更換頻繁,嚴重影響迎評工作。
2.教學秘書隊伍缺乏提升空間
有些高校教學秘書不在編制內,活干的多,津貼卻比編制內人員少。在迎評工作中,教學秘書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做準備,加班加點的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但秘書工作很難量化,難以體現成績,得不到領導的重視,職務晉升較難,政治前途較低。而且教學秘書工作繁忙,缺乏科研的時間精力,這就導致他們在職稱評定方面處于劣勢。
3.教學秘書隊伍創新能力不足
很多高校,秘書往往不經培訓直接上崗,不少教學秘書從來沒接觸過教學管理相關工作,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新秘書的做事模式往往仿照老秘書方式方法進行,對于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一直沿襲下來,再加上上崗之后,工作繁忙,缺乏足夠的時間精力學習專業知識,改善知識結構致使教學秘書創新能力不足。
4.教學秘書隊伍缺乏培訓機會
不少高校對教學秘書普遍存在只使用不培養的問題,學校沒有秘書崗位培訓的機制。有些秘書首次接觸審核評估,由于缺乏培訓,對審核評估了解不夠,同樣的工作總在反復進行,單就試卷檔案整理發費秘書大量的時間精力,嚴重影響工作效率。
三、以評促建,加強秘書隊伍建設
1.改變觀念,重視秘書工作
高校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質,業務能力強的教學秘書隊伍,必須重視秘書隊伍建設,將秘書隊伍納入學校師資培養計劃,在培養,晉升,待遇方面給予相關優惠政策,提高秘書的工作地位,為秘書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使得秘書崗位成為令人羨慕的崗位。同時建立一套符合實際的秘書工作激勵機制,設置考核細則,考核指標,考核盡量做到公平公正,考核結果良好的給予相應的物質精神鼓勵,結果欠佳的進行崗位培訓甚至轉崗。
2.鼓勵教學秘書學習和培訓
學習是為了給精神補氧,給思想充電,是為了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學秘書可以向經驗豐富的老秘書學習,也可以向書本雜志學習,還可以向實踐學習,在平時的工作中累積經驗。培訓能為教學秘書提供多渠道,深層次的學習。各省(區、市)應加大對秘書的培訓,豐富培訓內容,拓寬培訓渠道,保障培訓經費。高校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培訓,舉行講座,活動觀摩,組織秘書赴境外短期考察,使教學秘書獲得各種信息,學到各種知識,促進各項能力提高。
3.鼓勵秘書隊伍科學研究
教育研究是秘書提升素質的必經之路,也有助于職稱的提升。教學秘書要轉變觀念,增強教育科研的意識。教學管理過程極為繁雜,需要秘書探索教學管理規律,推成出新。學校和科研部門可以為教學秘書提供領域廣闊,層次多樣的科研項目,為教學秘書科學研究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科研項目盡可能的貼近教學秘書工作實際,使其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教育要發展,管理要跟進,充分認識到教學秘書工作在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性,重視他們的存在,改善他的狀況。以審核評估為契機,加強教學秘書隊伍建設,高效辦學質量將會得到新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19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assessment of the level of humanistic medic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unning a school. With reference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medical disciplin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the Chinese Alumni "Chinese University Ranking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subject level index system framework, including the st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4 first class indexes, seven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12 tertiary index condi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n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Guangdong, Guizhou Province Medical College Medical Humanities school was evalu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th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perfect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be improved.
Keywords Humanities and Medical Sciences;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關鍵,辦學質量是高校學校的生命線和靈魂。①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和發展,以及校院兩級管理模式的實施,高校二級教學部門的教學評估則成為對其進行宏觀管理、辦學效益、衡量人才培養以及檢查辦學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手段和舉措。②人文醫學學科是醫學院校開展大學生人文醫學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醫學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前沿陣地。開展人文醫學學科現狀評估,對于規范組織管理、加強學科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培育治病救人、醫德高超的醫務工作者也同樣意義重大。
粵、黔兩省共有醫學院校8所,包括南方醫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貴州醫科大學、遵義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和遵義高等醫學專科學校,它們分別是粵、黔兩省開展醫學科學研究、進行醫學科技創新、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其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水平如何,同樣關乎醫學院校整體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當前,我國高校對人文醫學學科及其部門采用的是“條條式”管理模式,③粵、黔兩省高校也不例外,即學校一級職能管理部門從自身的管理職能和領域出發,考核人文醫學學科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而缺乏對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水平的整體把握。比如,教務處負責對人文醫學學科進行教學評估、學校科研處負責考核人文醫學學科的科研工作量等。此類管理方式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大學整體辦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構建粵、黔兩省高校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辦學水平評估,對于獲得人文醫學學科準確全面的數據,進而為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宏觀指導具有重要作用。
1 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水平指標體系構建遵循的基本原則
(1)目標導向。根據“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切實為人文醫學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指明方向和目標。然而,人文醫學學科辦學目標的實現,依賴于校院兩級領導決策、措施、結果是否正確、能否落實以及是否可控。因此,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應以高等學校的辦學目標為正確的目標導向,落實高校內涵建設的核心環節,把高校發展規劃、資源配置、學科建設以及專業發展等置于重要位置。學校辦學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院系各項工作的有效實施。通過人文醫學學科評估指標的構建,強化管理,查找優勢和不足,如注重過程建設和內涵發展,使人文醫學學科緊緊圍繞高校中心目標工作有序展開。
(2)突出重點。構建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盡可能涵蓋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內容,力圖避免遺漏和出現盲區,使辦學水平評估工作盡量做到全面、科學、公正、客觀。在制度設計上,堅持“醫德高尚、治病救人”的目標,推進高校人文醫學學科科學和諧發展。同時,高校人文醫學學科還應注重內涵建設,強化質量管理,促進辦學質量、人才結構、創新績效協調發展,促進高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以及服務社會功能的全面發揮,進而實現學校、社會、個體三者間的共贏。總之,構建人文醫學學科的辦學指標,必須做到突出人才培養,注重質量建設,兼顧內涵發展。唯此,才能科學、準確、客觀、全面地反映真實的情況,進而才有利于查漏補缺,對照檢查,促進發展。
(3)便于操作。評估指標體系的簡易方便性是各類評估共同追求的目標。評估指標體系的結構不宜龐雜、觀測點不宜過多,否則會導致過于追求大而全,重點不突出。然而,指標體系簡易方便并不意味著指標體系越少越好,指標過少不足以反映真實情況,也無法達到評估目標。因此,在符合評估指標體系信度、效度的基本前提下,盡量減少指標,簡便可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④從某種程度上講,指標體系便捷可行的實質問題就是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效益或最佳效果。以最少的指標滿足評估工作的實際需要,才有利于發揮評估的診斷功能,切實提高工作實效。實現簡易性就要求根據目標,找出關鍵因素、突出本質特征,同時還應注重異質或區分度較大的因素,以提高評估的準確性、科學性。⑤
(4)指標計量盡量與現行相關評估體系的計量方法相統一。旨在進一步加強高校人文醫學學科的宏觀指導,規范組織管理、教學管理、隊伍管理和學科建設,同時這也是高校人文醫學學科課程建設評估的一套有效指標體系。除此之外,各學校職能部門都有一套相對成熟和完整的管理或評估體系,人文醫學學科評估是建立在現有工作基礎之上,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梳理,而不是另立爐灶、單搞一套,增加人文醫學學科填報數據的工作負擔。如兩者發生沖突,由評估機構和相關職能部門協商統一。
2 人文醫學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的制定
參照“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方案指標體系”、《醫學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中國校友會網大《中國大學排行榜》等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個別高校相關職能管理部門的年度工作考核指標體系,最終構建了人文醫學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即包括4個一級指標:“辦學條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教學狀態”;在其下面設置了7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之下又設置了12個三級指標;在三級指標中又分別設置了數量不等的主要觀測點。所構建的指標體系較好地覆蓋人文醫學學科狀況,能比較全面客觀地反映人文醫學學科水平。根據一級指標在人文醫學學科所占的比重,采用德爾菲法即反復分發專家咨詢表的形式,將專家的意見集中,返回給專家、再集中,最后將專家咨詢的最后意見進行歸一化處理,最終得到各項指標的權重系數,形成集權,見表1。
3 數據采集與評估結果
在數據采集過程中,考慮到輿論導向問題,對各高校評估排名情況全部予以匿名。同時所收集的人文醫學學科數據難以收集或所收集的數據不完整,遂予以剔除進行評估。因此,本次研究僅對粵、黔兩省共五所高校(粵省3所、黔省2所)的人文醫學學科相關數據根據已確定的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采集。在時間節點上,我們所采集的數據的截至時間為2016年6月1日,這對各高校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水平進行比較排名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在對粵、黔五所高校的人文醫學學科評估當中,采用了單項評估排名和綜合評估排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人文醫學學科的綜合考評,就是在各一級、二級指標考評的基礎上,按照權重系數,累計計算二級指標、一級指標考評的成績,最終算出總體辦學水平。如此,既能顯示各高校人文醫學學科辦學現狀水平的共同之處,又可較好地總結其各自的特色和個性特征。本研究中所有數據的處理方法都是根據王戰軍教授編著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技術與實踐》而進行的,各指標得分采用的基本方法為加權求和法中的60~100分區域線性規劃法進行賦值,而總評得分則采用百分線性規劃法進行賦值。具體評估結果見表2和圖1。
4 結果分析與建議
從研究結果看,粵、黔兩省醫學院校人文醫學學科在辦學條件、人才培養和教學狀態等方面水平都比較低,主要表現為專職教師太少、師生比較低,部分醫學高校人文醫學課程都有由兼職教師完成;除兩所高校設有省級人文醫學研究中心外,其他學校甚至來校級人文醫學研究中心都未設置,國家級教學名師奇缺,未見該領域的國家級精品課程。在人才培養方面:僅有兩所高校(粵、黔各1所)具有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在科學研究方面,無論是在CSSCI源發表的學術論文,還是獲得的教育部以上科研項目都還比較少。這些都與高校對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有關。
為促進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水平穩步提高,建議從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實施人才資源強校戰略,切實遵循“旨在提高、有序引進、立足培養、最優使用”的理念加強人文醫學學科師資隊伍建設,配齊配足基本的教學力量。二是要深入推進直屬于學校領導的獨立二級教學科研機構建設。規范二級機構職能定位,統一管理全校人文醫學學科教學,統一負責人文醫學學科建設,統一管理人文醫學學科教師隊伍。三是要建全獨立的人文醫學學科二級機構,穩定經費投入渠道,不斷健全責任分工明確、基本要求具體、政策制度完善,形成具有較好工作合力的人文醫學學科建設條件保障體系。確保人文醫學部門在學校發展規劃、經費投入、公共資源使用中得到保障,在人才培養、評優表彰、科研立項等方面得到支持。四是整合優勢資源,打造專業品牌,一方面應積極構建人文醫學教學網絡信息平臺,大力加強校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為推進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人文醫學專任教師培養,切實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著力培養和培育一批人文醫學學科方面的專家。
5 結論和不足之處
所考察的五所醫學院校的人文醫學學科辦學狀況總體水平還比較低。除粵省D高校和黔省C高校相對較好外,其他高校人文醫學學科辦學水平亟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在教學狀態方面(教學效果和教學改革)有待進一步增強。然而,由于自身學識水平有限,指標體系設置的還不是十分合理,如未考慮衛生部授予的獎勵和榮譽,這可能會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些偏頗。此外,所采集的數據均來自網上或對學校學生的咨詢,這可能導致收集的數據存在一些偏頗,進而影響研究結果。
注釋
① 唐未兵.教學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5):36-40.
② 呂世彥,郭德紅.大學二級學院辦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7):60-63.
一、引言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公眾對醫療機構提供高質量醫療和醫技的要求也顯著提高。為保證醫療質量,為醫療診斷提供準確數據和醫療提供較好的效果,我們計量部門需要借助臨床醫學工程學科不斷發展的良好契機,認清計量檢定與質量控制的關系,理清醫學計量發展的思路,有效推動計量事業向前發展。
二、臨床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
(一)臨床醫學工程學科概述
臨床醫學工程學科是醫院醫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院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醫院醫療質量保證的重要前提,是醫院醫療技術手段的重要內容。
臨床醫學工程學科的學科名稱依據是1992年11月1日正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把臨床醫學工程學科確立為基礎醫學學科下的三級學科,學科代碼為310.6120。醫院醫療工作組成部分為醫、技、護、藥、械。管理規范和管理辦法主要有《醫療器械臨床使用安全管理規范》衛醫管[2010]4號以及《醫療衛生機構醫學裝備管理辦法》衛規財發[2011]24號。
臨床醫學工程學科擔負著醫療器械在醫療工作中的技術支持和供應保障的重任。學科需有完整的醫學工程專業設置和人員匹配,形成從選型論證、質量控制、技術培訓、風險管理,到維修維護、技術鑒定、資產管理一整套完備的醫學工程技術體系。
臨床醫學工程學科專業結構可分為五大類26專項,具體如下:
1、影像類:CT、MRI、DSA、X射線、超聲、核醫學;
2、精密儀器類:透析、放射診斷、生化檢驗、微創窺鏡、病理、微機控制;
3、生命支持類:心臟起搏、呼吸支持;
4、機械設備類:機械加工、制冷、消毒滅菌、壓力容器、電動設備;
5、經濟類:計量管理、設備采購、固定資產、普通耗材管理、高值耗材管理、庫房管理、耗材采購。
(二)臨床醫學工程學科新論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化醫院的要素包括:建筑(空間、環境、流程);裝備(器械、設施設備);人員(醫、技、護、藥、械);技術(藥品、醫療器械、耗材、程序);管理(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制度體系);信息(數據、文字、圖形)。
隨著醫療技術對醫療器械依賴性的日益增加,作為醫院醫療器械的專業管理人員——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在職能管理和技術管理方面的角色日益多元化。臨床工程部門的核心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個部分:
1、技術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
維持日常醫療活動中所需的醫療器材、設備的可利用性。功能與效能的保證(驗收、維修與保養等)
2、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所謂品質是指產品或服務滿足或超過顧客預期承諾的能力。如檢測與校準、持續改進體系的建立(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
3、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風險是指特定危害的嚴重程度與發生幾率的乘積。醫療器械的使用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風險管理活動包括:危險報告管理、意外事件調查、醫療器材不良反應通報、臨床培訓、醫療器材性能保證檢驗等。
4、技術評估(technology assessment)
經濟評估是指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技術評估是指技術的可行性、技術的功效、技術的效用、技術的經濟效益。技術評估不僅考慮目前的技術需求,也需要考慮中長期技術的需求。技術評估是結合成本效用的改善與患者治療效果的提高進行綜合分析。
5、教育訓練與研究發展(training and R&D)
進行臨床人員設備使用與一般性的教育,特別是電氣安全;新技術、新設備引進,相關人員的培訓;應用工程技術支持臨床與基礎研究;新醫療技術與臨床器材的臨床試驗。
6、法規與標準的遵循(compliance with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
法規和標準可分為法規、標準、規范三個層次,法規是指法律與行政命令的統稱;標準是指標準化機構批準的技術規范;規范是指規定產品或服務特性的文件。
三、醫療設備質量控制體系
醫療設備作為臨床醫生的得力工具,極大地拓展臨床疾病診治方法和尺度,可為臨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也成為現代化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醫療設備研發是由包括醫療、物理、化學、電子、軟件、光學和機械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合作進行,是最新的診療技術的集中體現。醫療設備的合理運用可為患者快、穩、準地解決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推進醫學診療技術的發展。
醫療設備直接應用于患者身體,其安全性與有效性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學校下設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中藥學院、護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信息技術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國際學院、體育健康學院、繼續教育與職業技術學院,及脾胃研究所、臨床藥理研究所、熱帶醫學研究所、鄧鐵濤研究所等。開設本科專業16個,橫跨醫、工、管、理、經、文、教7個學科門類。在校生2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3293人,留學生及港澳臺生近1000人。學校正向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模式轉變。
健康服務的基本概念與范疇
WHO:“健康服務涉及疾病診斷和治療、預防、健康促進、健康維護與康復的所有服務,包括針對個體和非個體的健康服務。”
“健康服務業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相關支撐產業”。(2013國務院40號文)
健康產業、現代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的相互關系
健康產業――是指與人類健康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
現代服務業――是指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的國民經濟新興域。
健康服務業具有健康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雙重屬性,是健康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景的服務業態。
我國發展健康服務業的背景與需求
國家層面:健康服務業具有擴大內需、吸納就業的巨大潛力。圍繞健康的產業布局與調整,是現階段最為緊迫、最為重要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
社會層面:依據國務院40號文件布局要求,加快發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服務,是深化醫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國民層面:國外實踐證明,發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服務,是提高國民自身健康素質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徑。
我國健康服務業的現狀與挑戰
我國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醫療服務:一支獨大,多元化辦醫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發展快,服務單一,急需融合與提升;
健康保險:規模小,發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關鍵;
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機遇
國民健康需求持續增長的牽引;
國家目標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與技術進步的支撐;
醫學目的與醫學模式轉變的導向。
健康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衛生總費用GDP占比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
健康服務業發展規模及水平不平衡;
對發展健康服務業認識和行動不統一;
健康服務相關的政策法規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務是健康服務業中惠及民生面最廣、吸納就業量最大、穩增長效益最持久的支柱體系,是健康服務業增量的主體。經過10余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健康管理學科體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務市場初具規模、相關產業鏈逐步建立,為健康管理學科及其服務業規范有序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健康管理創新理論與學科體系初步形成
統一了健康管理的相關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現代健康概念和新的醫學模式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采用現代醫學和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過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學的概念:健康管理學是研究人的健康與影響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的新興醫學學科;是對健康管理醫學服務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健康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現代醫學的重要創新;是一門相對獨立的醫學科學知識體系。
健康管理學科范疇:健康管理學是在健康醫學理論指導下,集醫學科學、管理科學與信息科學于一體,重點研究健康的概念與內涵,健康測量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健康風險因素檢測與評估、監測與控制,健康干預方法與手段;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與實施路徑;信息技術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等。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是在健康創新理論指導下的現代健康服務。服務的主體是經過系統醫學教育培訓并取得資質者;服務的客體是健康、亞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復期人群;服務的重點是通過“零級預防”和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手段對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風險因素人群實施檢測、評估和有效干預,對慢性病實施規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務的兩大支撐點是健康管理信息技術和相關適宜技術及產品的集成運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學科體系的中國專家初步共識2009》
健康管理學的學科體系架構
健康管理學的學科體系架構,包括健康管理學科基礎、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論、健康管理方法學、健康管理技術體系和健康管理職業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務范圍與服務提供
健康管理服務的范圍
健康管理服務:是指從業人員運用健康管理理論、技術和資源,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復期人群提供旨在維護和增進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動。
按服務屬性:可分為醫學服務和非醫學服務,其中醫學服務,又可分為基本醫學服務和非基本醫學服務。
健康管理服務(產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與咨詢、健康體檢與評估、慢性病風險篩查與干預、慢性病康復與管理、中醫養生保健、心理咨詢、健康監測與醫學物聯網等服務。
健康管理非醫學服務提供:主要包括養生保健、運動健身、生活美容與按摩、營養指導、健康旅游、養老與健康照護等服務。
健康管理(體檢)醫學服務機構發展現狀
近十年來,我國以健康體檢為主的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機構數量快速增長,發展規模不斷攀升。據2013年估計,全國健康管理(體檢)機構數量已由2005年的約兩千家增加至一萬家以上,從業人員近50萬人,年體檢人次超過4億。
健康管理非醫學服務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健康管理非醫學機構逾60萬家,從業人員3000萬。
當前我國健康管理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健康管理服務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缺位;
健康管理服務人力資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提供單一、質量參差不齊;
健康管理服務信息標準化和網絡化建設嚴重滯后;
健康管理適宜技術與產品開發及集成應用明顯不足;
規范的健康管理醫學服務模式和路徑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務付費機制不健全。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促進我國健康管理創新發展,必須轉變觀念,真正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來理解和把握;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原則;必須始終秉承“學術引領產業發展,產業推動學術進步”方針;必須致力于形成“產、學、研、用”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的聯動機制,堅定不移地朝著2020年健康管理“學科大發展,服務業大繁榮”的宏偉目標邁進。
進一步完善促進健康管理服務發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強健康管理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
0引言
2016年河北省衛計委組織申報新一輪省級醫學重點學科和重點發展學科,將按照區域衛生規劃、學科調整、淘汰增補等需要,評審確定新一輪省級醫學重點(發展)學科。我科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按照2016年河北省醫學重點(發展)學科建設評估指標體系認真全面總結匯總組卷。在提交申報的書面材料后,我們按照省級醫學重點(發展)學科建設的申報要求與自身實際臨床工作對照,找出不同及差異,對存在的問題拿出相應的方案,分層規劃,分層實施。
1省級醫學重點(發展)學科建設的意義
根據《河北省醫學重點學科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冀衛辦科教[2016]5號)要求,省級醫學重點(發展)學科建設以5年為一周期,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2016年評審確定新一輪省級醫學重點(發展)學科。通過資源整合,加大投入,聯合攻關,使10個左右重點學科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全省醫學重點(發展)學科中培養和選拔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后備學科帶頭人和青年學科骨干,逐步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技術雄厚、成果豐碩的代表省級醫學頂尖水平的學科人才隊伍。醫學重點學科建設是醫院創名院、建名科、育名醫的重要組成部分[1-2]。是促進科室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科室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根本,也是科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以創建省級醫學重點(發展)學科為契機,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持續改進醫療服務質量,不斷提升科室綜合服務能力,滿足廣大居民健康需要[3]。
2評估申報臨床重點專科
2.1科室總動員
接到醫院的通知后,科室高度重視,召開專項全體會議,包括我科的二級科室院前急救部、高壓氧室、門急診換藥室、簡易門診和全科醫學科所有醫護人員。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制定時間表及截止日期,明確分工,明確工作方案和路徑。
2.2匯總資料分析資料
科主任、護士長全面督導,科室醫護人員按照規定時間上交個人全部原件、復印件打印件、科研項目主管單位批示文件復印件及個人所有資料電子版等。為方便大家及時整齊上交各項個人材料,科室指定復印地點,盡可能做到上交材料整齊、統一。科室秘書專職負責所有材料收集、整理,上報電子版資料的整理、排版,及最后上報材料的裝訂。整個提交材料過程科主任全面負責,隨時跟進進度,核心成員多次討論學科建設評估指標的具體事項,清晰明確按照醫學重點(發展)學科建設指標體系一項項客觀真實自我評價,認真組織每一項佐證材料。同時對差距、不足和欠缺認真梳理,歸類匯總。
3評改結合
3.1找差距選亮點
對組卷材料首先對照標準分值自評分。同時請同行專家對組卷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及內容點評,盡可能做到對上報資料準確詳實。同時對自己學科現狀有客觀清晰的評價和總結。
3.2抓實踐
申報醫學重點(發展)學科既是一個總結,更是新的開始。更加深入的認識本學科建設的內容,包括研究方向的確定、學術隊伍的建設、科研的開展和系統性、科研成果的取得、人才培養的質量、基礎條件的完善、管理制度的健全等方面[4]。根據學科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發展規劃和長期目標,分階段強化改進,不斷提高完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4討論及建議
重點學科建設的意義在于在更高的層面取得自身進一步發展,對行業發展有帶動引領作用[5]。管理保障和學科資源方面:適逢醫院十三五建設規劃年,進一步在設備投入、實驗設施條件與開展、經費匹配等與醫院管理層、職能處室等多溝通多交流,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進一步推動急診信息化建設,在現有急診病歷系統電子化、化驗影像學檢查工作站同步傳輸的基礎上,逐步開發更適合急診區域工作的系統軟件。急診信息化建設,將更全面的進行患者就診規律的觀察、就診時間分布情況、危重癥數據分析、疾病群體分布分析等。可以為科室質量控制管理專業化提供基礎數據[6],為本地區進行疾病監測提供數據支持,還可用于疾病預防及衛生保健服務的決策和評價。管理好利用好這些數據,對于科室臨床科研公關方向,與相關專科的合作方向,也具有一定的提示導向作用。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衛生事業管理”模式不僅必然成為衛生事業管理面對的重要挑戰,同時也將必然成為衛生事業管理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戰略選擇[7]。梯隊建設:學科帶頭人及后備學科帶頭要求5年內科技進步獎是本次重點學科申報的核心條款。這一條核心條款我們的差距較大。對我們自己,未來更多需要實施的是如何讓學科科研成果更加系統化、更加科學化。立足自身實際情況,在科室內成立臨床科研小組,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基礎,科研為臨床服務能力提升為導向,引領學科成員更加側重科室標志性的技術水平、代表疑難危重救治診療水平的科研成果。學科帶頭人、后備學科帶頭人在專業委員會中需要有更高要求的學術任職、學術地位。在人才梯隊結構上方面,從年齡、學歷、職稱、發展潛力、專業發展方向等需有更系統的培養鍛煉方案。工作績效:在此次評價指標里,醫療技術水平及其服務質量情況、床位規模情況等都是被評價指標。同時側重學科優勢項目量和所處水平的考核。醫療質量是日常工作,包括大量的基礎性的具體任務,是學科建設管理中最為復雜艱巨的部分。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強化過程管理,如何快速通過反饋系統查看環節處理的不足,盡可能地保證救治整體質量,如何持續提高專科化診療水平,如何管理提煉學科優勢項目數據等。科室迫切需要科學有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將宏觀目標細化為具體的可執行的目標和標準,保證各項具體指標的逐一實現。急診的信息化與數據庫建設的實踐則有利于積極推進急診質量控制與管理、降低醫療差錯、優化急診業務流程、提升急診醫學科研能力[8]。綜上所述,臨床重點學科建設是促進學科發展的有效途徑。以重點學科建設為合理導向,更加關注臨床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優化,以動態管理方法持續增強醫療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急診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急診特點的區域輻射帶動作用。臨床重點學科建設必將推動急診危重癥等本專業標志性的技術水平建設提高、促進新技術的采用。
參考文獻
[1]鄒如政,趙旭,樂才文.以動態管理方法促進重點專科建設發展[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6):874-875.
[2]吳春華.醫院重點專科的管理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5):402-403.
[3]楊進彬.醫院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的新思路與實踐[J].現代醫院管理,2016,14(1):2-4.
[4]茍正先,陳啟勛,陳瑾.臨床重點專科與醫學重點學科的不同點研究[J].現代醫院管理,2014,12(4):55-57.
[5]安寧波.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績效管理的思索與探討[J].現代醫院,2013,13(4):1-3.
[6]張瑛琪,王彥霞,李欣憶.106551例急診患者疾病譜與就診規律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3):254-257.
2.特種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模塊設計原則目前全國有十余所高校設立了特種醫學專業,如中國醫學科學院暨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醫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南開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中南大學“特種醫學”課程體系設計將綜合各高校“特種醫學”學科特色,依據研究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和研究方向,設置具有彈性化的課程,保證課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指向性,凸顯本專業學科領域前沿性問題的同時,注重掌握交叉性、邊緣性及跨學科綜合領域研究的最新動態和趨勢。
3.課程建設的主要措施
(1)引進人才、組建教師梯隊。在師資上逐步形成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等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
(2)梳理內容,構建課程體系。注重學科間的交叉,建立全新的優化課程體系。基于對特種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思路和原則,在對國內重點院校特征醫學考察的基礎上,提出我校特種醫學專業的培養的方向為細胞移植輔助組織修復研究,腫瘤放射治療前后分子影像評估,腫瘤放療抵抗的生物學評估研究,生物醫學新材料與放射增敏的研究,就業環境與職業病的相關性研究以及運動創傷修復研究。
[摘要] 在綜合醫院中加快重點學科的發展建設,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廣大醫患的需求,與時俱進,提高醫院的綜合競爭力。基于此,文章將從加強對綜合醫院重點學科建設的認知程度、人才梯隊建設、科學研究的管理、政策傾斜,完善激勵機制以及加強重點學科建設的的管理等方面出發,旨在為相關工作者提出一絲啟示。
[
關鍵詞 ] 臨床重點;學科建設;體會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3(a)-00173-02
綜合醫院的學科建設是醫院發展的根本前提,其能夠直接的反應綜合醫院在醫療市場上的整體水平與學術地位。重點學科建設,是綜合醫院建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性發展的任務[1]。邯鄲市衛生局從2001年在市級醫院啟動醫學重點學科和重點發展學科建設,我院內分泌科被列入市級重點學科。經過十余年努力,我院在鞏固發展原有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重點學科建設的適宜模式.使學科建設取的明顯成效。總結其發展歷程, 體會如下。
1加強對綜合醫院重點學科建設的認知程度
學科在綜合醫院中就像是蜂巢中的單元一般,是醫院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組成單位。而重點學科則是一家醫院重點需要發展的科室,是醫院最具代表性的學科。在一所綜合醫院的所有學科中,只有醫療科技水平拔尖,醫療服務質量優質,人才隊伍結構合理,有著一定的學術造詣的學科領導者,強硬的硬件設備才能夠稱為重點學科[2]。一所綜合醫院的重點學科水平與數量是直接反映了其整體能力,因此,只有不斷的加強、建設重點學科,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綜合醫院在醫療市場上的科技能力、服務能力以及競爭能力。在人才急缺的今天,通過重點學科建設,還能夠培養出高層次的的醫療科技人才,合理的對醫院內部的醫療資源進行利用,不斷的提升醫院的服務質量。
為此,院領導統一認識,確立了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建院思想,把技術水平和基礎建設較好的內分泌科作為全院龍頭,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為目標,制訂了切實可行的重點學科建設策略。樹立龍頭意識,把學科建設工作放在首位,有關科室密切配合,積極支持和培育綜合醫院的重點學科的建設,從而樹立品牌的意識,以其所特有的影響力帶動醫院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形成一股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團隊發展之風,帶動群體發展。目前我院發展到目前擁有省級重點學科1個,發展學科2個;市級重點學科9個,發展學科7個;打造了6個區域治療中心,1個市級研究所;大大促進了醫院的全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2加強人才梯隊的建設
在上文了解到,綜合醫院中的學科,是一所醫院中的基礎。而在學科的建設中,人才是重中之重。要建設重點學科,就要有一支思想素質、業務技術以及學術造詣都處于頂尖的團隊,而在這支團隊中,必須要有一名具有豐富的經驗、優秀的科研、醫療技術水平,獨到的學科建設見解、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的帶領者,才能夠帶動學科團隊團結一致,協調溝通,不斷的向上攀登,追求更高的品質[3]。學科帶頭人選好了,一個學科很快就能發展起來。我院內分泌科公開招聘確定了優秀學科領導者,在醫院中推行了學科領導者的責任制,由學科的負責人對所負責科室中的醫療衛生、醫療教學以及醫療科研的發展規劃等工作進行承辦。執行目標責任制,工作中充分發揮其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學科帶頭人帶領下,內分泌科狠抓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專業隊伍的建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把近年來醫療市場上發病率高、并發癥多、致殘致死率高,給病人造成極大痛苦及沉重經濟負擔的糖尿病足作為重點項目,成功開展了自體骨髓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長球囊擴張治療糖尿病膝下動脈狹窄;糖尿病足局部換藥新概念等課題的研究;在全省首家建立了糖尿病足病工作室等特色技術項目;以內分泌科為龍頭,建立起邯鄲市糖尿病治療中心及邯鄲市糖尿病研究所;從中選拔和培養了一批具有技術能力過硬的專業青年技術骨干與德才兼備的各重點學科領導者,通過在知識結構上、年齡上以及學歷結構上都處于頂尖的專業技術學術梯隊,最大程度上有力推動了醫院重點學科建設,提高了醫院醫療技術水平。
3加強科學研究的管理
科研是醫院學科建設的基礎,也是醫院發展的主要來源。一所綜合醫院的發展,主要是來自與其專業技術支持,學科是彰顯醫院發展的主要標桿。而科研在學科建設發展中,是起到一種助推力的作用。我院內分泌科以臨床需要為主要研究方向,充分發揮人員和技術優勢,有重點的加強臨床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選擇前沿課題尤其是科學技術含量高、臨床應用效果好、社會經濟效益良、醫療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優勢項目進行團結協作、聯和攻關。鼓勵全科醫護人員積極創新,開展了自體骨髓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等研究;同時積極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大力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臨床技術,積極跟蹤和發展更高新的技術項目,促進“課題—論文—成果—應用”的有序生成,樹立起自己的科技品牌,努力形成具有區域優勢和明顯效益的技術特色,使學科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積極完善激勵政策,對獲得各級不同層次獎項者,給予課題配套經費、通報表彰及金額獎勵。鼓勵醫護人員積極撰寫論文,根據水平不同給予數額不等的獎勵,極大促進了大家、申報科研的積極性,科研立項和數量大幅增加。近三年全科共60余篇;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1項,二等獎1項,使學科優勢得到發展,醫院核心競爭力得到提升。
4加強政策傾斜,完善激勵機制
在綜合醫院中開展重點學科建設,是將醫院的醫療、科研技術以及教學活動集為一體,從而不斷的提出新的科研醫療技術理念與培養擁有新思想的專業科研人才。重點學科水平的建設的高低,將對醫院在醫療競爭中聲譽與品牌帶來很大的影響。我院在重點學科建設過程中,實行政策傾斜,完善醫院的管理制度,并加大建設資金與管理力度的投入,從正規的渠道上籌集財力、物力以及人力,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滿足重點學科的發展與建設需求。在上級科研經費撥款不足的情況下,加強了自我補償機制,每年用于重點學科的科研經費占全院科研經費50%~60% ;集中財力優先保證重點學科有足夠的經費進行重大和特色項目的研究。比如擴建了內分泌實驗室,增置了雙向多普勒測定儀、臂踝指數測定儀、糖尿病足感覺閾值測定儀、足底壓力感受器及流式細胞儀等儀器,增建了糖尿病足病工作室及百級實驗室,開展了干細胞治療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積極完善激勵機制,設立各種科研基金,對獲得的國家級及省級科技成果,科研項目給予獎勵:①首先為學科的優秀的科研人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例如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等,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②在醫院內部鼓勵科技創新,營造一份良好的、濃厚的科學研究的氛圍,達到促進醫院人才的培養的目的。
在此基礎上,內分泌病區由原占地面積1100m2擴建至2800m2,居全省之最。開放床位由50張增至110張,有效保證了重點學科醫療、科研活動的物質需求,使得內分泌學科所具有的特色與科研成果能夠在醫療競爭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
5完善綜合醫院重點學科建設的管理制度
任何一所綜合醫院的重點學科建設都是需要制度來進行規范的,只有完善綜合醫院的管理制度,才能夠使得重點學科的建設達到科學化和規范化管理[5],是重點學科快速建設與發展起來的主要前提。且在綜合醫院中的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良好的評估指標,才能夠幫助重點學科工作進行評估[6]。我院把重點學科管理納入了醫院的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院-科兩級學科建設領導小組,由院長擔任組長,明確一名副院長擔任副組長;科領導小組設組長一名、副組長兩名。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學科建設會,對重點學科進行仔細的規劃,制定明確的發展方向,才能夠向所制定的規劃要求進行建設與發展。為了保證重點學科每一項建設都能夠穩定的發展,就必須要在每一個階段進行評估與驗收,從而達到適時掌握的目的。并且還需要定期的對重點學科進行評估,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了解重點學科建設的現狀與水平。
通過學科評審,交流學科建設經驗,會診存在的問題,制定整改措施,對學科進行科學、公正、合理的評估。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對成效突出的學科給予獎勵;對沒有達建設目標的學科責成整改或取消重點學科資格;督促后進,鼓勵先進;使得廣大的醫院職工能夠了解到重點學科建設的必要性,認識到不建設重點學科,醫院在市場競爭中就難以發展,形成了科科爭做重點學科、人人爭做重點學科一員的大好局面,使我院重點學科能夠得到優質優良的發展,使得醫院在醫療競爭中的綜合實力大幅度的提高。
總結我院內分泌重點學科發展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沒有一流的學科,就沒有一流的醫院;臨床重點學科建設是綜合性醫院建設的重要的基礎單元,也是重要的組成部位,強化臨床重點學科建設是不斷提升綜合醫院競爭力、醫療技術水平的趨勢;抓好臨床重點學科建設,使之成為集臨床高新技術、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醫療優質服務的基地,對促進醫院整體實力的提高和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
參考文獻]
[1] 劉同亭. 綜合醫院重點學科建設發展主要模式[J].中國醫藥導報,2011, 8(8):125.
[2] 鄭承杰. 我國醫學重點學科建設發展現狀與展望[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1,4(4):374-376.
[3] 林梅,黃俊星,錢曉惠,等. 加強醫院重點學科建設[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0,23(6):407.
[4] 吳倩文,盧建華,吳建國. 加強醫學重點學科建設的意義和方法[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2: 812.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發現、確認并描述風險要素的過程。只有做好風險識別,才能正確地分析風險因素,更好地評估公共衛生風險,為制定衛生應急對策服務。
對于重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專題風險評估,應重點整理、描述與事件有關的關鍵信息,如事件背景、特征、原因、易感和高危人群、潛在后果、可用的防控措施及其有效性等。如我國開展德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0104:H4疫情的風險評估時,應重點描述事件發生時間、地點、感染人群,病原及疾病的特征(疾病的嚴重性、傳播方式),我國進口及銷售可疑污染食品的情況,監測、救治及防控能力等。
2、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是認識風險屬性并確定風險水平的過程,即通過分析比較用于確定風險的發生可能性、后果嚴重性和脆弱性的相關資料,得出風險要素的風險水平。
對于日常風險評估,分析的側重點因事件類型而異。如對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風險分析時,需綜合考慮該傳染病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點(致病力、傳播力、毒力;季節性、地區性;傳播途徑、高危人群等)、人口學特征、人群易感性、對政府和公眾的影響、人群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和政府的應對能力等;對意外傷害、中毒、恐怖事件等非傳染病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風險分析時,需綜合考慮事件的性質、波及范圍、對人群健康和社會影響的嚴重程度、公眾心理承受能力和政府的應對能力等。
2.1發生可能性分析
對大型活動、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所造成的傳染病、中毒、意外傷害及其他次生、衍生的公共衛生風險,可結合事件背景、各類監測信息、歷史事件及其危害等,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分析。
2.2后果嚴重性分析
對大型活動、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的公共衛生后果嚴重性分析,可從風險影響的地理范圍、波及的人口數、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對人群健康影響的嚴重性、對重要基礎設施或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程度、對社會穩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對公眾的心理壓力等方面考慮,大型活動還應考慮風險對該活動的順利舉辦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等。
2.3脆弱性分析
對大型活動、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的脆弱性分析包括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的分析,可從人群易感性、公眾心理承受力、公眾公共衛生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醫療救援能力、技術儲備、衛生資源及其擴充能力、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生活飲用水、食品供應、衛生應急能力等方面考慮。
3、風險評價及風險管理
風險評價是將風險分析結果與風險準則相對比,確定風險等級的過程。如采用風險矩陣法,可分別對各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性進行評分,計算出各風險的風險分值。根據風險分值對風險進行等級劃分,確定風險級別。根據風險等級和可控性,分析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確定風險控制策略,依據有效性、可行性和經濟性等原則,從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減輕風險危害等方面,提出預警、風險溝通及控制措施的建議。
4、應急醫學科研的重要性
任何突發事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突現”。在類似非典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出現時,科技工作者往往面臨無法規依據、無支撐條件、無經驗積累等多種實際困難。在此條件下,提高應急醫學科研能力,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根本途徑,對于盡早實現研究目標,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5、應急醫學科研的基本特點
時效性是指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應急醫學科研的效用依賴于時間,并有一定期限,組織的時間越快,則實現價值越大。特別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非常緊急,如果應急醫學科研反應遲緩,則可能貽誤最佳時機。針對性是指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應急醫學科研主要是針對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和需要攻克的科學問題而開展研究,其研究的內容針對性越強,則突發事件處置就越順利。
實用性是指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針對特定時間、特殊狀態、特別情況,必須利用核心技術手段在較短時間內迅速解決面臨的困難,而且要求其科研成果必須在應急處置實踐中盡快得以應用。探索性是指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由于我國應急醫學科研基礎比較薄弱,成果積累較少,國家儲備數量和品種均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客觀需求,急需系統預測和全面規劃,開展前瞻性和戰略性部署,滿足處置需求。
6、應急醫學科研的基本原則
需求牽引是指應急醫學科研必須以應急醫學處置的實際需求為牽引,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現場,系統分析我國現實面臨的各種疾病威脅,準確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疾病情況,全面掌握疾病流行趨勢,著力解決理論、技術、裝備和藥材研究的關鍵問題,提高保障能力。突出重點是指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學處置過程中,應急醫學科研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必須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結合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體系中承擔的重點任務和應急體系的實際情況,科學確定研究重點,在有所長的領域發揮突出作用。
攻關協作是指組織應急醫學科研必須從現代科學發展學科交叉越來越多、學科專業越來越細、新興邊緣學科層出不窮的特點出發,結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自身特點,集中優勢力量,加強協同配合,通過多學科、多部門的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形成攻關協作的態勢。科學決策是指應急醫學科研的組織實施是一項復雜而又嚴謹的系統工程,其決策的科學,決定科學研究的質量,必須準確提煉科學技術問題,迅速提出對策措施,充分考慮利弊條件,及時反饋動態進程,不斷修正各種錯誤,確保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和適用性。
7、結語
當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建設是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國家危機管理體系建設的重點。要不斷明確衛生應急機制建設的重點,豐富衛生應急的理論,更好地指導我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建設。
關鍵詞 衛生技術評估;能力;發展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China: Capability Analysis/GENG Jinsong,CHEN Yingyao,LIU Wenbin,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65-67
AbstractThe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 in China was proposed from the view of HTA capability. Strategies on HTA development consist of considering HTA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apacity building of health system, sufficient funding and relevant research programs to guarantee the conduction of HTA researches,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and multi-way HTA researcher training mechanisms, and activ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decision-makers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ability of both HTA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Capability;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衛生技術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是對衛生技術應用或利用所產生的短期及長期的社會效果進行評價的一種研究形式[1]。衛生技術評估從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社會倫理性等多方面提供科學證據,有助于衛生技術的合理選擇、利用和發展。衛生技術評估作為一種科學決策工具,在國際上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和廣泛應用,其理論和方法已經滲透到衛生政策乃至廣泛的社會政策的研制過程中。本文系統分析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概況,并探討開展技術評估的策略,基于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能力建設的角度提出發展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的設想。
1研究機構分類及其能力分析
1.1依托高校的研究機構
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是依托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專門機構,是我國首家衛生技術評估機構。實驗室從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歐盟、美國中華醫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衛生部、科技部、上海市衛生局等各種渠道申請到多項科研項目。實驗室利用衛生技術評估為主要研究領域搭建了多學科研究平臺,研究涵蓋臨床醫學技術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經濟性評估、重點疾病防治與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干預技術及政策效果評估、衛生技術的生物倫理學評估等,研究成果對我國衛生政策的制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實驗室研究人員于1997~2012年間共發表研究論文364 篇,并出版7本教科書。
2002年6月,復旦大學藥物經濟學研究與評估中心成立,中心聯合校內外藥學、臨床、流行病學、統計學與管理學等學科的專家學者組成核心團隊。200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該機構設有衛生技術評估研究室,整合社會醫學與衛生管理學、醫學信息學等學科和人才優勢。此外,原衛生部、教育部共同批準設立了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技術評估中心,開展技術評估工作。
1.2依托醫療機構的研究機構
衛生部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建立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原華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999年3月,中國循證醫學中心獲國際Cochrane協作網批準成立中國Cochrane中心(Cochrane協作網第14個中心,亞洲唯一國家中心)。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循證醫學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并啟動分中心建設[2]。中國循證醫學中心為世界各國提供中國的臨床研究信息;開展系統評價,為臨床醫生、臨床科研和教學、政府的衛生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培訓循證醫學骨干,推動循證醫學在中國的發展。
1.3依托政府部門的研究機構
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是原衛生部的技術咨詢和智囊機構,是亞洲衛生技術評估網絡(HTAsiaLink)的成員單位,其下設有衛生政策與技術評估研究室。研究室共設3個學組,分別是衛生政策評價、衛生技術評估和衛生項目經濟學評價。衛生政策與技術評估研究室開展衛生政策效果評價研究,為決策者提供相關政策效果的科學依據;開展衛生技術適宜性的評價研究,為適宜醫藥技術的決策提供指導意見;開展公共衛生項目效果評價,為利益相關者提供項目實施結果的有效證據[3]。
原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下設咨詢評估處,協助政府進行衛生技術準入工作,對現有及引進的衛生技術進行評估;對國際衛生技術評估結果進行傳播;為政府、國內外機構和企業提供評估、咨詢、培訓、調查等服務。
此外,各地區也相繼成立了依托政府部門的研究機構。上海市衛生技術評估研究中心是2011年11月上海市衛生局批準成立的專業性衛生技術評估及研究機構,中心組織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教育培訓、開展交流合作活動以及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浙江省和廣東省正在籌建衛生技術評估機構。
1.4不同類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能力分析
何種形式更優,從當前的情況看,是各有優勢。依靠政府的機構和決策聯系更緊密,但是面臨機構的人才儲備、學科背景等挑戰;依靠醫院的機構和臨床決策有機融合,在有效、安全性評價方面優勢明顯,但是缺乏經濟學和社會影響評價,評價視角偏重臨床而輕人群;依靠高校的機構學科、人才梯隊齊整、研究方法規范、國際合作較多,但不足之處是和政策決策疏遠,評估項目相對較少。因此,不同類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合作研究對于機構間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基于循證視角的衛生技術評估能力建設分析
2.1提供高質量證據需求
近年來,新興的衛生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和高成本技術數量增長迅速。如何對新興衛生技術進行早期、及時的評估顯得尤為重要。成本效益不合理新技術可能導致醫療費用的快速上漲。例如抗生素的濫用[4],以及不同地區CT和MRI的過度使用與使用不足[5]。衛生技術與衛生服務利用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問題也值得關注,如迅速增長的公共衛生經費并未顯著減少個人現金衛生支出[6]。個人現金衛生支出不公平有可能導致貧困人口無法負擔醫療保健費用[7]。為了緩解不公平現象并提高可及性,需要基于衛生技術評估的研究證據,循證優化醫療保險的福利包[8]。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基于最佳的研究證據因地制宜制定控制策略,多方聯動有效遏制此類疾病[9]。衛生技術評估為世界各國緩解醫藥費用過快增長和科學化決策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信息[10]。
2.2推動循證衛生決策
目前,我國藥物目錄和醫療技術評估主要以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為主,并未設立專業、獨立的遴選機構。在評估方法上,主要依靠專家,而專家評估的依據主要來自于臨床經驗[11]。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的開展和向政策轉化明顯滯后于衛生改革的進程及其對衛生技術評估活動的需要[12]。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和組織分布不集中,開展的研究工作未形成協調一致的總體,零散的技術評估研究難以迅速推動衛生技術評估事業。有限的衛生技術評估證據和衛生技術評估服務能力尚不能滿足衛生決策的需求[13]。衛生技術評估的能力建設對于循證衛生決策、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發展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的構想
3.1將發展衛生技術評估作為衛生系統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國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有效提升衛生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以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藥衛生需求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國際經驗表明,衛生技術評估為應用與管理衛生技術提供科學信息和決策依據,并為衛生技術的高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學和有效的方法。為了深化醫改,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建議衛生行政部門將發展衛生技術評估作為衛生系統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機構、醫藥生產企業及相關組織機構把拓寬工作人員的衛生技術評估知識面、培養基于高質量的技術評估研究作為組織機構能力建設的關鍵要素。
3.2經費和項目保障技術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衛生技術評估的經費投入和科研項目立項較少。衛生技術評估人才的培養、衛生技術評估研究的開展、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發展均離不開經費支持。建議通過優選衛生技術評估課題的方式,委托有資質的評估機構和研究團隊進行評估。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醫藥企業、醫學學會和協會等機構組織提出亟待解決的衛生技術評估問題,并設立衛生技術評估相關研究項目,通過對優選項目投入科研經費,確保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并不斷提升評估機構的研究能力。
3.3建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者的長效培養機制
建立衛生技術評估機構研究者的長效培養機制,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者。鼓勵研究者參加衛生技術評估學術會議,支持研究者赴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機構深造,鼓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支持研究者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研究能力。確立衛生技術評估創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機制,通過學術骨干帶動衛生技術評估研究機構的發展。同時建立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者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對于考核優秀的研究者給予獎勵。通過長效培養機制提升研究隊伍的研究能力和整體素質,推動衛生技術評估的發展[14]。
3.4全面提升評估能力和決策水平
決策者應結合人民群眾的衛生需求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提出衛生技術評估問題,依據衛生技術評估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合理使用高精尖技術,淘汰無價值的設備和落后技術,降低醫療服務成本,重視衛生技術評估的傳播和執行[15]。衛生技術評估過程中研究者與決策者通力合作,研究者基于決策問題開展技術評估;決策者基于衛生技術評估證據、經濟水平、資源狀況和群眾的服務需求進行循證決策。通過上述過程實現研究者、決策者和人民衛生需求的互動,逐步形成衛生技術評估研究者和決策者的交流合作和溝通反饋的工作機制,不斷提升研究者的評估能力和決策者的科學決策水平。
參考文獻
[1]陳英耀.復旦大學組建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5,12(2):10.
[2]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循證醫學平臺介紹:網合中心分中心概況[EB/OL].(2013-07-10)[2013-09-10].http://ebm.org.cn/about.php?id=9&module_id=1.
[3]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 衛生政策與技術評估研究室[EB/OL].(2013-07-15)[2013-09-10].http://nhei.cn/KS_4/ks_004/ksjs/index.html.
[4]Dong L, Yan H, Wang D. Drug prescribing indicators in village health clinics across 10 provinces of Western China[J].Fam Pract, 2011, 28(1): 63-67.
[5]He D, Yu H, Chen Y. Equ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T and MRI in China: a panel analysis[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9.
[6]Long Q, Xu L, Bekedam H, et al. Changes in health expenditures in China in 2000s: has the health system reform improved affordability[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40.
[7]Chen M, Chen W, Zhao Y. New evidence on financing equity in China’s health care reform: a case study on Gansu province, China[J].BMC Health Serv Res, 2012(12): 466.
[8]Zhou Z, Su Y, Gao J, et al. Assessing equity of health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China: results from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from 1993 to 2008[J]. 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4.
[9]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 2013, 381(9):1987-2015.
[10]趙琨, 隋賓艷, 郭武棟, 等. 衛生技術評估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中國衛生經濟, 2012, 31(2): 87-89.
[1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 藥品和醫療技術評估制度亟待完善[EB/OL]. (2010-07-19)[2013-10-10].http://edu.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version=edu&docid=2294163&leafid=3056&chnid=1027.
[12]陳英耀, 劉文彬, 唐檬, 等. 我國衛生技術評估與決策轉化研究概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13, 6(7): 1-6.
[13]胡苑之, 林海, 陳潔. 水平掃描在新興衛生技術評估中的發展及啟示[J].中國衛生資源, 2013,16 (1): 39-40.
[14]衛萍, 任建萍, 顏丹丹, 等. 衛生技術評估認知與需求現況調查[J].中國醫院管理, 2013, 33(3): 23-25.
[15]徐文煜, 薛迪. 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的衛生技術評估[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 2011, 18(1): 8-10.
通信作者:
陳英耀: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
E-mail:yychen@sh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