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11: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德育的社會性功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育必須面對社會的變化,適應信息社會,發揮更加全面、多樣的功能。我們可以在研究教育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中來發現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
一、教育與生產力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社會的發展受著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發展規律的支配,教育在社會發展中處于重要的地位。要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必須從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及經濟發展關系來分析。
首先,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物質條件,并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要求,影響著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其次,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又必須與生產力的新發展相適應。最后,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教學器材、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進等。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手段,而作為勞動力的人是生產力中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耙淖円话愕娜说谋拘?,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
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中國古代的教育是與政治緊密地聯系著的。國家提倡教育的目的一是為了培養統治人才,二是“化民成俗”。讀書人讀的是儒家的經典,其目的是通過科舉考試,能謀得一官半職。馬克思、思格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階級的教育要求同資產階級的要求是對立的,教育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杜威則從民主致力于教育這一事實出發認為,民主不僅是一種政治的形式,而主要是一種交流經驗的方式。[1]
由此可見,教育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是直接的、復雜的。政治規定著教育的發展方向,但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實現,尚決定于政治本身的性質和受教育者本身的地位以及有關的內外部條件。[2]關于教育的政治功能可歸納為:傳播一定的政治觀點、意識形態和法律規范,使受教育者達到政治社會化;根據一定社會政治需要,培養一批符合一定價值標艱的、本階級政治需要的政治人才,產生進步的政治觀念,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革新等。[3]教育問題促使政府改變方針政策,教育使政府政策更加開明,政府指定的政策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教育發展,教育公平實現的程度等。[4]
三、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教育不僅對人類的個體和群體有作用,它對社會文化尤有重大的作用。教育之所以對人類有作用是它對文化產生了作用的結果。因此研究教育與文化的關系很重要。一個地區的教育必定帶有那個地區的文化特色,成為那座城市的名片,教育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
教育制度,特別是學校教育制度,是按照一定的文化理念構建起來的;在現代社會里,學校,就其物質形態來說,屬于物質文化的范疇;精神文化構成教育的內容,教育是傳遞精神文化的工具,使年輕的一代接受、繼承已有的文化;教育不僅使文化得以延續,它還應承擔生產精神產品的任務,特別是高等學校在這方面要負起更多的責任。教育與文化是緊密聯系的,教育以傳播、繼承和發展文化為己任;文化通過教育得以世代相傳,不斷地得到繼承和革新,從而推動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文化對教育也有其制約的一方面,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幾乎把人格形成及教育學習的場所完全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對文化保存延續、選擇批判、更新創造等功能。這里的保存延續有兩種方式,一是縱向的文化傳承,表現為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二是橫向的文化傳承,表現為文化在空間上的流動。
四、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負向功能
教育對社會而言只是一種手段。然而,現實中的教育并非總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出現符合人們愿望的結果,有時往往事與愿違。
對固有文化的保守是我國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鬃印笆龆蛔?,信而好古”的思想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現代國外的學者中,對教育負向功能有較為重要論述的富爾(Faure,E.)在為《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撰寫的序言中指出:“在一段長時期內,教育推動著、伴隨著、決定著社會與政治的發展和技術經濟的發展?!薄叭绻f教育機構純粹是保守的,甚至是壓抑人的,這個看法是不確切的。一個機構就其本性而論,可能會產生一些穩定性的影響;此外,教學活動本身,如同司法活動一樣,傾向于重復過去,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這種雙重性在迅速變革的時期尤為顯著。于是教育看來既是反對社會改革的,同時又是推動社會變化的?!保?]我國教育社會學者很早也就注意到了教育負功能的問題,葉瀾教授1991年指出,學校教育自身不作改造,就不可能有效發揮經濟功能,甚至會出現負功能。[6]
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負效功能不是由于我們違背教育規律而受到的懲罰,而是教育內部諸要素或教育與社會的其他子系統相互作用關系的一部分,是教育規律的一部分表現形式而已。教育的負效功能是客觀存在的,一旦條件成熟,就會表現出來。教育的發展如同社會的發展,不可能不遇到問題,況且教育本身具有復雜性,關鍵是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且要采取措施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積累經驗,以提高對各種問題的預防能力,從而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
總之,教育對于人類社會的存在并不是第二性的東西,而是社會結構的內在機制或基本要素。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同時也是整個世界的反映。當教育在為社會的目的做出貢獻時,它是服從于社會的,特別當它在保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源時,它幫助社會調動它的生產力。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00.
[2]金一鳴.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3.
[3]胡德海.教育學原理[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4:121,122.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11
國家治理體系下的社會治安防控
國家治理與社會治安問題的關系。國家治理是指黨和國家對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進行有效治理,使社會達到和諧安寧的狀態。國家治理體系是指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其覆蓋的范圍非常廣泛,作用的對象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各方面所組成的有機系統①。因此,國家治理面對的是更為具象的社會體系,包括社會治安在內的一切問題都要以時代特點為關照,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國家各項制度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社會治安作為社會各項事務中直接關系安全穩定的問題,是國家治理得以順利展開的前提和基礎。
社會治安是指社會主體對社會秩序進行維護,實現社會穩定和安全。有學者認為,社會治安問題是治安的分支概念,應與治安狀況、治安工作構成三位一體的完整概念。在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下,社會治安的核心要素為秩序與安全,它們共同構成了社會終極目標。預防和控制擾亂社會秩序的不安因素是新形勢下國家治理的必然趨勢。
社會治安防控及其體系建構。為了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目標相一致,社會治安防控及其體系構建成為我國治安工作的重點。構建符合法治化戰略要求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當前國家治理在治安領域的應然之舉。違法犯罪行為是直接破壞社會秩序的人為因素,是社會失序的催化劑和加速器。因此,從國家治理體系的效益性和社會治安問題的決定性因素來看,體系構建應當針對違法犯罪行為;從社會資源配置的角度考慮,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需要有的放矢?;谏鐣伟矄栴}的綜合性、復雜性和系統性,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應當立足于違法犯罪行為,以體系性的視角形成符合社會治安規律和特點的系統,成為維護社會穩定和秩序的重要基石。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功能向度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征表。首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系統性,這是由治理對象所決定的。治安防控體系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因而也就囊括了各種治理防控方式,這些多元化的要素共同構成了體系的整體,進而形成了一個有機防控系統。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建構需要國家積極主導,無論是體系主體還是體系的施加對象,防控措施應相互配合,以組織化和有序化的狀態高效地對治安問題進行防控,進而實現社會治安領域的有效治理。
其次,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包容度與開放性,其內部的建構要素是開放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目標是為了應對社會轉型,對社會治安問題進行治理,因此,其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同時,由于社會的時代性,治安問題表現出一定的開放性,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要能夠容納不斷變化的行為類型,并能對新型違法行為予以調整,同時也要依據不同的社會情形發展不同的防控措施②。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核心功能:社會秩序之規范與控制。一切規范的作用都在于通過個體行為的引導使整個社會秩序趨于穩定。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諸多屬性及功能向度中,規范與控制功能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規范功能是指通過規范,特別是刑法規范,在社會中培育良好的規范意識。因而,規范性特質強調本源性和基礎性需求,強調從根本上尋求社會秩序穩定的有效途徑。在諸多規范中,法律規范無疑是規制違法犯罪行為最為合理和有效的選擇,它明確了公民行為的一般界限,維持著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與規范功能一致的是社會控制功能,這也是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本質所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建構需要遵從兩方面:一要優化社會的管理,二要對個體行為進行有效規范。因而,社會控制功能要綜合社會權威的各方面力量,在相關規范引導下,對社會群體的行為進行有效的協調和指導,從而實現對社會秩序和安全的維護。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與刑法保障的功能性耦合
刑法保障的應然功能:兼顧個體法益與社會價值秩序的體系性保護。刑法是對人們行為進行指引的規范,能夠有效保障公民的權益和利益。刑法對秩序的維護實現了法規范的自在意義,并在社會生活權益與法規范的自在性中實現內在的勾連,這保證了法秩序和生活秩序之間的體系平衡,應當成為后現代社會下刑法保障所兼具的應然功能。③
無論是個體法益保護還是社會倫理價值的維護,對于犯罪行為違法性本質的探討都旨在為刑法規范的合理性及其控制社會的正當性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在不同觀點交鋒的過程中,刑法不斷完善著其保障法的體系和結構,從自然法對于個體權利的崇尚到社會法對于社會整體的關注,刑法保障的功能指向一種體系性的秩序,即以多數人共同安全生活為必要,兼顧個體法益和社會倫理價值。因此,刑法需要對破壞和阻礙社會體系秩序的行為予以規制,通過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有效規范,實現刑法保障的應然功能。
功能性耦合:社會秩序體系的維護?,F代國家治理下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應對復雜社會治安問題的一種方式,基于社會治安問題的多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構的側重點在于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控制。建構的功能向度及屬性指向是要形成安全有序的社會體系結構,以規范和管理的雙重視角實現對社會的控制。刑法規范作為社會諸多規范的一種,在法律層面不斷發揮著對公民個體法益和社會倫理價值的保護作用,最終指向的價值訴求也必然是對社會秩序體系的維護。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與刑法保障在制度歸宿上都致力于對社會秩序的維護與控制,在控制社會的功能上存在著耦合性。在實現功能的方式上,二者有所不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基于國家治理框架,在宏觀層面直接對破壞社會秩序的各種治安因素予以規制,刑法保障則基于規范的強制性,對阻礙和削弱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予以規制。然而,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整體,從社會體系論的角度考量,維護安全和穩定的社會秩序體系是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刑法保障的最終目標。
結語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作為對社會機體病因的一種有效治療措施,其體系建構需要符合規則性,并以社會本身或社會秩序體系作為起點和目的。刑法作為社會普遍遵循的法律規范,在治理社會的層面同樣要以社會秩序體系的安全與穩定為依歸。因此,現代社會始終處于兩個維度的控制過程中,即外在的宏觀層面的社會控制和社會機體內在的規范控制,而作為外在社會控制的治安防控體系與作為內在規范控制的刑法保障都致力于共同促進社會機體的不斷自我進化。
注釋
莫紀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法治化》,《法學雜志》,2014年第4 期。
中圖分類號:N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7-265-02
科學具有解釋,從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與現實作用來看,科學的解釋既是科學知識內涵和外延的重要展現,也是科學現實作用的重要方面,這兩個方面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一、科學的解釋性與內在邏輯
科學的解釋性是指對于科學靜態和動態的一種分析,即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物質本質與發展規律的一種解釋。也就是說,科學的這種解釋一是試圖分析事物、現象之間的聯系,而是解釋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事物之間的聯系或者關系包括因果聯系、必然性關系、功能關系、本質關系、結構關系等等,而事物運動規律則包括概率性、起源性和發展性解釋等等。
因果聯系是科學對于聯系解釋的極其重要的一方面,因果聯系是事物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尋找客觀事物的原因,或者試圖解釋事物發展的結果,這是科學研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向,如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所揭示的,因果之間的聯系是復雜的,可以具有多種多樣的情況存在,具體可分為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同因異果、異因同果等等多個方面,這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種復雜情況的出現,并不說明科學研究的困難,恰恰說明了科學研究的必要性,科學研究就是要不斷發現客觀物質世界本身所具有的這種復雜的聯系,對其在不同事物和事物演變過程中的具體特性進行甄別、揭示與分析,從而使人類在更廣泛、更豐富和更深入的層次上認識事物,盡量減少超出人的認識之外的因素,發現事物內部的某種穩定性和常態性,使自然和客觀世界整體能夠盡可能處于人類的認識和控制之下。
科學研究只是所以可能和必要還在于對于必然性的認可。必然性聯系是指人類通過科學研究不斷揭示事物、現象內部和事物、現象之間存在的穩定的、必然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和關系,這主要是基于事物之間和事物發展過程中事物聯系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所決定,科學技術所遵循的哲學路線是可知論、決定論和反映論,可知論是表明人類通過科學研究是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客觀世界的,并且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分析與研究,能夠揭示其外在狀況與內部規律,揭示其所存在的多元化聯系和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是人類能夠正確面對客觀物質世界,展開自己正確的實踐行動,決定論是說明科學世界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堆放在一起的,事物的發展也不是毫無規律可循的,而是完全相反,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系和內在規律,所以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是具有穩定性的,可以具有大量常態性的變化和內在的趨勢的。
反映論是指人類的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復寫、攝影和反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人類的認識必須服從于客觀世界,而不是以人類的認識來創造這個客觀世界,所以在客觀物質世界面前,人類不能創造聯系和規律,因為作為客觀物質世界的一種屬性,聯系和規律是客觀存在,人們只能認識,而不能去創造,所以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必須通過科學研究不斷揭示客觀世界所存在的這種聯系和規律,而不能改變這種聯系和規律本身,我們只能尊重這種聯系和規律,只有在尊重客觀現實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企業責任社會化的必然取向
(一)社會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而言,不僅要對企業自身的生產、銷售、利潤等承擔應盡的責任,還要對企業以外的社會各層面承擔應盡的義務。作為一個企業,其追求經濟效益是合理的。但在企業的實際發展過程中,為企業發展提供生存資源的是社會,因此企業對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是理所應當的。
要求企業在一定社會環境生產、經營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社會各個層面的共同支持,企業在獲取經濟利潤時,社會也在為其承擔相應的責任。顯然企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責任社會化機制。
(二)企業責任社會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企業社會責任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逐漸在西方發展中國家滲透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很多實踐,才得到了企業的認同和支持,并逐漸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規則體系。企業社會責任對人類的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企業在經過很多市場風險的考驗,并經歷了成功與失敗,深刻體會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并逐漸促進企業的和諧發展。
二、企業責任社會化的功能性探究
(一)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平穩發展,具有“穩定器”功能
責任是兌現承諾的過程,也是兌現契約的過程。對于任何一個企業而言,都是在經濟契約的基礎上形成社會契約的集體。企業需要兌現經濟契約,即獲取經濟利益。為了促進企業產品數量與質量符合規定要求,需要企業員工承擔責任,這一過程是企業員工為企業負責的過程。企業對員工的責任主要體現在工資、員工培訓等,這些所有的責任有利于促進企業平穩的發展。
(二)有利于企業文化的傳播,具有“起搏器”功能
近年來很多大型企業非常關注企業文化,加大了對企業文化的重視力度。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所有成員共同的價值觀、認識、準則,也是企業員工進行實際工作的方法。對于一個企業而言,企業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業文化形成的過程中,需要高層管理人員的廣泛傳播,需要得到每一個員工的認同和肯定。
義烏市市場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個企業文化濃厚的企業,在綜合改革試點和城鎮化發展的戰略策動下,集團將繼續深化改革,銳意進取,進一步優化、完善我市商品市場體系,做強文化市場,進軍金融市場,盤活存量資產,開發社區商業綜合體;樹立“做市場就是做服務”的理念,深入研究,主動轉型,服務好市場主體,服務好市場貿易,在服務中創造價值;致力于將旗下各大市場打造成城市文明的窗口,城市創業的樂土和城市生活的樂園。本集團企業文化不斷促進企業員工不斷的進步和創新。
(三)具有信息溝通的“助聽器”的作用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隨著經濟網絡化和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當前企業所面臨的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市場,消費者追求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多樣化和個性化。企業為了在迅速變化的社會各個方面能夠快速做出反應,為了有效形成企業經營管理的責任鏈條,要求企業管理人員具有高度和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責任社會化,有利于加快信息的溝通,使企業管理人員在責任感的驅使下獲取信息。
中圖分類號:C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0)05-0041-03
中國的社會思潮在改革開放以后出現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生態主義、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潮,這些社會思潮對不同群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捍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必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的社會思潮引導功能。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明確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
一、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意識形態功能過程中與社會思潮的對應向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社會思潮意識形態功能研究的方向。學術界主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組成和實際作用進行研究。從價值角度可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從實際作用可分為內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從實際作用可分為導向功能、保證功能、育人功能、開發功能。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功能出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識形態功能和非意識形態功能,意識形態引導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概念是“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意識形態概念從歷史演進的角度考察,有一個從純粹的學科概念到被錯誤地賦予貶義的政治概念,又從政治概念轉變為一個中性、肯定的概念的過程?!榜R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研究與理解,是基于人類歷史發展的線索,以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思維方式把意識形態理解為歷史性的存在,在歷史過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識形態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彼麄冋J為,意識形態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它是“在階級社會中,適合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及豎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而形成起來的,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以此為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之間的共性主要這樣的體現。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都具有固定、特指的階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明顯階級性、政治方向性和思想超越性,并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教育活動。它的本質之一就是階級性,是為一定的統治階級服務的。同樣,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是指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總是代表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必須有自己的思想觀念體系。階級性作為意識形態最本質的特征,從實際作用看,為社會政治服務,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引導人們達成政治共識來為鞏固社會政治制度、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服務。而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其首要的功能就是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合法性作辯護。意識形態對于其社會成員所具有的凝聚作用、社會控制功能也都是服務于社會政治需要的。從社會政治價值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價值在其諸多社會功能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傳播政治意識、引導政治行為、造就政治人才、和諧政治關系等作用,起著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和促進社會政治發展的作用。意識形態的政治價值也是其諸種價值中的首要價值。從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在本質、功能和價值上的一致性,對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可以得出結論,即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意識形態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功能。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總是該社會經濟關系和生產方式在觀念上的表現,在階級社會中,存在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體現沒落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體現統治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和體現先進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通常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因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上述三種意識形態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沖突與融合。當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時,統治階級往往采用各種手段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民眾進行意識形態教化傳播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思想,從而使其得到廣泛認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意義上就是一種灌輸主流意識形態、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實踐活動,達到的效果是將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全社會的共同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合法性。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引導功能,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引導社會思潮的根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社會思潮在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會思潮反映特定環境中人們的某種利益或要求并對社會生活有廣泛影響的思想趨勢或傾向?!鄙鐣汲钡奶攸c是:它是一種思想趨勢或傾向,并反映了某種利益或要求;它屬于群體意識的范疇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它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產生的,會隨著環境的改變發生變化。所以,社會思潮屬于社會意識領域,作為一種社會群體意識形式,它植根于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是所屬時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它從思想層面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了對應階級、階層或群體的利益要求和價值取向等,對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產生影響。社會思潮是與社會結構變遷、社會階段發展和社會生活演變相伴隨的思想觀念社會現象。當社會處于轉型和變革時期,社會思潮的出現更是此起彼伏,從它們的演變過程以及影響中可以看到一定社會歷史的現狀和走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處于領導地位,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社會思潮,必須在了解社會概念和前提的基礎上,分析出它在社會意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判斷出社會思潮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關系。
社會意識可以按照理論化和系統化程度劃分為三個層次,與之相對應的分別是社會心理、社會思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心理是一種相對較低層次的社會意識,它直接反映人們對于日常社會生活的態度和要求,具有不系統、易變化、自發性、直觀性等特點。社會意識形態則屬于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具有理論性、系統性、穩定性等特點,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比較理論化、
系統化,影響也更為深遠。社會思潮相對于社會心理而言,理論化、系統化程度要更高一些,但與社會意識形態相比還處于理論的較低階段。社會心理、社會思潮、社會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既各自與社會存在互動,同時相互之間又有互動,內部之間互動的聯系紐帶就是社會思潮。因為,社會思潮從社會心理產生,當一些共同的社會心理以一種較為系統的形式聯系起來,形成一定的思想傾向并開始流行起來的時候,就逐漸形成了社會思潮。社會思潮對社會意識形態有較大的影響,它變化的方向、規模、強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社會意識形態發展變化的趨勢?!吧鐣汲笔怯缮鐣睦戆l展而來,它的進一步發展會形成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思潮不會停滯不前,它要么得不到更多的響應而回歸為社會心理,要么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上升為社會意識形態。因此,我們說社會思潮是社會意識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層次,在社會意識結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中介地位?!蹦禃汲敝鸩綄崿F自身理論體系的完善,由此成為社會意識形態。并非所有社會思潮都能成為社會意識形態,只有那些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并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哲學、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中去的理論體系或思想觀念才能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思潮對于社會意識形態具有方向上和程度上的不同作用,社會思潮在發展過程中,其指向都是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但并非所有的社會思潮都能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社會思潮會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的客觀影響表現為,對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某種沖擊和威脅,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提供思想素材,使主流意識形態得以補充和完善。由于社會思潮在社會意識結構中的這種特殊地位和作用,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都對社會思潮保持高度警惕。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對各種社會思潮及其表現形式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正確的引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發揮的過程,就是主流意識形態與各種社會思潮進行交鋒的過程。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思潮也有影響,當社會思潮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在性質上不同的時候,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可以通過對社會思潮進行批判和限制,決定社會思潮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方向。這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主旨所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社會思潮的基本途徑
有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應當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宗教的儀式性消耗――做擺
所謂擺,就是一種宣傳佛教慷慨布施精神的群眾性宗教活動,其活動主要圍繞買佛、送佛、敬佛、念經的活動而展開。“它是一個佛教的宗教儀式,但是這卻關系著擺夷的整個生活。這個宗教儀式,對擺夷文化具有全面的影響。”擺夷的擺呈現的是一種生產與消費的特殊關系。人們在儀式中消耗財物、與神進行溝通。
沒有一種活動能夠與擺相比,人們渴望做擺,并且對做擺有一種念念不忘、貪得無厭的心理。人們辛勤勞動,努力積累財富,只為做擺,這是對佛的功德,追求的是來世天國的幸福生活。擺不僅是一種宗教活動,它與擺夷的生活和社會結構密不可分。人們從出生就與擺結下了不解之緣。
擺是一種宗教儀式,在于宗教有著公共性質的集合與儀式,通過一致的活動強化人們心中的社會概念和情感,沒有現實的利益,但它“調整著人類計劃與現實的沖突,消減個人與現實的混亂”,它的作用是對整個社會而言的。擺之所以是一種純粹的宗教活動,因為做擺的目的并沒有夾雜著什么實際的利益,所得到的是一些內心的感覺和深厚的感情。人們要的是永生的信仰、來世的希望。
從各方面分析,擺夷做擺都是與社會相一致的。沒有特定的社會條件就沒有這種儀式性消耗。作者從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衛生狀況分析,擺夷生活在如此地廣人稀的土地上,他們可以大量生產稻米,食用之外還有很多剩余,因此可以消耗,這是可以做擺的經濟基礎。接下來,從經商受限,財富只能用于生產,而生產又無法提高的情況下,生活的其他方面:建房、衣著、精神享受等方面分析,因為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消耗,所以人們把財富用于做擺。做擺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一方面他是一種討好神靈,以便在死后和下世輪回中獲得好運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把人們多余的物質拿來消耗,具有巨大的歡愉性,并增進了人們的感情。
二、擺對擺夷社會的作用
人們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氣做擺,甚至達到一種癡迷的狀態,其實目的很簡單,只是為了現世別人的艷羨和死后天國的寶座,這樣一種追求死后極樂和尊榮去處的精神寄托,使人們為之孜孜不倦。做擺的心理層面的意義在于:它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人們能夠有這么好的生活,都是佛的恩賜,感謝佛并獻給佛多少都是應該的。精神層面:這樣的功德還可以為人們爭取名號,提高地位和權威。更重要的是于社會層面說,人們在小我的追求中實現的大我的完整結合。
(1)對價值觀念的影響。做擺激勵人們去努力工作。結婚之后青年們扛起了生活的重擔,他們在田地間勞作,辛苦耕耘,從分家時的獨立謀生開始逐漸積累起做擺需要的費用。如果沒有做擺,人們在這樣富饒而又極少消耗地域上,只會沾沾自喜于現有的種一年吃三年的滿足,對經濟的追求就只會限于極低的生活程度,擺成為人們兢兢業業的動力。
人們對財富“輕積重散”的觀念和行善積德的風氣。金錢只是他們獲得宗教體驗和滿足的一種工具,其并沒有對生活有過高的價值。擺是財產到社會地位的一座橋,把積聚的財富在擺中用完了,你才能得到一個受人尊敬的地位?!胺鸾烫岢藗兎e善布施,因此大家都很注重功德的積累?!彼麄兩顟B度很豁達,善待小偷、不計較利益得失并愿意供養寨里無依無靠的孤老。
(2)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圍繞擺的活動,擺夷把生命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每一階段對應一種社齡。社齡階段的轉變在擺中進行,擺使每一個人的生命結點得以公開化,使人們明確了各個階段的權利和義務。社齡原則高于親屬原則,從而使社齡相同的青年團體而不是血緣家庭結成最親密的關系。
(3)三、有關擺的爭論與思考
褚建芳先生在對擺夷的再研究中,對作者強調芒市傣族的施舍與散財而不在乎“得”與“積”提出了不同看法。他指出,“作者僅僅把擺看作是人對神的單向貢獻,人們在這里并沒有實際的企圖,然而擺在人神之間可以說是一種交換關系?!笨梢哉f這種交換的互惠性正是人們所追求的。也就是說,人們在做擺的時候,并不是毫不在乎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他們的虔誠夾雜著利益計算,他們期待回報,現世的功德貢獻多少關系著死后甚至來世的幸福程度。然而這種互惠又是特殊的互惠,因為長期無法完全回報而引起負債性的不平等。人們只所以一直不停地為佛貢獻,是因為佛賜予人們美好的生活,佛的恩惠人永遠償還不清,所以產生了“佛居上人居下”的尊卑觀念和一系列敬拜和貢獻行為。既然對擺也是有實際利益的期許的,那么擺就具有了功利的性質,而不僅是一種純粹虔誠心理的表達。
同時,褚建芳先生還認為擺是通過強調“功德”的差異與“報應”的差異的對等性強化自身的等級性,擺夷社會是一個“彌漫著等級的社會”。他認為作者把擺的社會功能看成通過消耗來平衡社會等級差異。我覺得作者想要表達的并不是擺對擺夷社會等級的消除。因為在開篇作者就提出做大擺使人們分為兩個等級:巴戛和湯姆。人們拼命積累財富為的就是提高自己現世的社會地位并預占死后天國的寶座。因為政治上的貴族等級得益于祖先的遺蔭――世襲制。人們不得不借助另一種手段來使現實中的社會等級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流動,而這種手段就是擺。擺夷社會無疑就是一個充滿著等級觀念的社會,中國歷來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得封建國家,“長幼尊卑”的觀念早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在擺夷中同樣如此。佛教傳入中國以后逐漸被中國化了,人們生前就希望成為巴戛,地位高湯姆一級,死后渴求位列天國以區別于人間的畜生和地獄的惡鬼。作者想要說明的只是在做擺的儀式中,人們大量消耗財富,減少了貧富間摩擦的起點。經濟上的財產私有和積累沒有作于于等級的變化,擺才是等級間流動的途徑。那么這種對天國寶座的渴望是不是證體現了他們心底里埋藏著對現世政治等級上劃分的不滿?擺維持社會穩定的功能正在于此。
作者一再強調人們對財富觀念,擺所強加給人們的散財與功德的觀念使人們習慣于服從社會的安排而不是個體好惡得失的自然傾向,按照作者的觀點,擺具有平衡擺夷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我認為這一點與夸富宴對北美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社會有異曲同工之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在夸富宴中人們同樣大肆揮霍財富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人們在這樣的小規模社會中更熱衷于維護他的社會地位而非物質財富,再分配是一種經濟過程也是一種政治過程,那么我們可不可以說擺夷社會中,人們在土司的轄制之外,擺是擺夷小村寨的層面上存在的另一種政治過程。
作者把擺放在擺夷這個特定的民族文化體系中去解釋和分析,看到了宗教活動中整個擺夷社會得以整合和穩定的原因。擺對擺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四、宗教的社會適應
宗教是超越現實存在的觀念與實踐,做擺體現了擺夷如何建構他們的世界,如何共享一系列對神靈的信仰,同時闡釋現世,賦予社會生活意義。宗教就是人類的一種理想,宗教生活中充滿了人類的追求和期望。宗教的社會適應性不僅只體現在它對特定社會的功能上,在不同的社會,人們以宗教為工具,強化了某種崇拜物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自2009年開館以來,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先后舉辦了“聊城輝煌成就展”、“運河微雨――李方慶書法回鄉匯報展”等多個展覽活動,每逢公共節假日,也都舉辦相應的主題活動,吸引廣大市民參觀學習。然而,與眾多文娛活動相比,其現狀是參觀者數量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社會教育功能。
二、制約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發揮的因素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活動的重視也不斷提升,閑暇之余,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參觀博物館,接受歷史文化的熏染。如果博物館能很好的吸引觀眾,那就能為其開展社會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而一些中小博物館卻因種種原因,參觀者較少,導致其教育功能無法充分發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還是在博物館自身。
首先,宣教工作不夠。博物館想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社會教育功能,就要加強自我宣傳?,F階段地方性博物館普遍存在宣傳途徑較少,信息和擴散速度比較滯后等問題。以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為例,運博的固定展廳很少做再宣傳活動,臨時展覽的宣傳活動囿于傳統的橫幅、海報,網絡宣傳主要依賴官網和新聞媒體報道,較少借助微博、微信等渠道,信息途徑較少擴散速度較慢,導致人們對其整體認知度較低,參與度也較低。
其次,陳列設計缺乏創新性。目前,大多數地方性博物館都采用近似“一勞永逸”的櫥窗式陳列,陳展質量不高,降低了市民參觀博物館的熱情。在運博館內,圖片的材質和較原始的櫥窗極大的削弱了參觀的真實感。雖然館內有蠟像陳列,但偏置一隅與館內整體風格略有偏差,顯得生硬突兀,也大大降低了生動性、體驗性。
再次,講解質量有待提高。博物館的講解員是連接博物館與社會的紐帶,其講解水平和質量會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運博講解工作人員招聘的專業性要求較低,專業素養的講解人員較少,從而制約了其講解工作的深入性、研究性和和趣味性,其講解難以吸引人們駐足和思考,缺少針對性,降低了人們參觀博物館的熱情,也不利于其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
三、提升地方性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途徑和方法
第一,立足本地區,找準發展方向。在發揮地方性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上,要立足所在地區實際,探索適合地方性博物館管理的發展方向。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依托運河發展變遷的歷史而建,一方面為市民全面的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變遷提供了場所,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懷;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區域民俗文化。因此,基于這樣的定位,加上多途徑的有效宣傳,才能更好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第二,應加大自身宣傳力度,積極利用各種傳播媒介有效宣傳,擴大自己的觀眾源。運博可以充分利用紙質媒介來傳播信息,如發放印有與運博有關的郵票畫冊、報紙雜志、臺歷等印刷品,或是利用地方電視媒體制作創新性強、接受度高的宣傳節目等方式,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通過完善官網,開通微博、微信等,與市民互動,引導市民參與,從而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
一、研究的背景
社會工作教育承擔著培養應用型社會工作人才的任務。因此,在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有效地傳授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是社會工作教學必須時時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同時,社會工作是一門應用型學科,目的是培養學生助人自助的技巧與能力。成為一名好的社會工作者不僅如此,還應具備個性化風格和實際操作能力。鑒于此諸多種種,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就業機制對學生素質的要求。
當前的教育研究表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方式會影響學習結果,被動的行為參與并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識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基于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個性化及實用能力培養的“3231 教學法”在延續了2011年及2012年社會工作系列教學改革課題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課堂操作方法系統化,數字化,直觀化。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其培養目標立足于學生思維方式與關鍵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展示、反饋、點撥、拓展四個環節。它一改往日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在整個過程中對于實時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從而使其在遇到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達到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綜合職業行為能力與全面素質的教學目的。
二、研究的基礎
(1)動力基礎:自從2011年以來,作者就開始在《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等課程中,開始試點實施新的教學模式改革,即“角色模擬參與式”教學模式。到目前為止,已經持續了2年,普及到2008――2012級合計5個年級、兩個專業的社會工作系的學生。 “3231 教學法”實際上就是“角色模擬參與式”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具體應用方法,是此模式的進一步細化,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基礎,但又帶著一股“小清新”。
(2)作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近幾年的實踐中,作者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基于提升能力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榮獲樂山師范學院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改文章《基于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角色模擬參與型”教學模式探索》已發表。并擔任副主編出版了教材 《學校社會工作》等,為此次教學內容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3231”教學法
“3231”教學法,是對于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授課的一種專屬式教學方法,從時間分配到理念闡釋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3231”主要體現在理念闡釋和時間分配上。一是時間分配,即將課堂上的90分鐘,按照“3:2:3:1”的比例劃分成“30+20+30+10”四個階段,分別對應“展示”30分鐘、“反饋”20分鐘、“點撥”30分鐘、“拓展”10分鐘。二是理念闡釋,“3231”代表著“三心”“兩意”+“三位一體”=三個變身。兩個過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 “3231”教學法之――30+20+30+10=90分鐘?!?231”教學法體現在時間分配上,即將課堂上的90分鐘,按照“3:2:3:1”的比例劃分成“30+20+30+10”四個階段,分別對應“展示”30分鐘、“反饋”20分鐘、“點撥”30分鐘、“拓展”10分鐘。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也涵蓋了預習的階段,只不過我們不再將其計入到課堂時間中。
首先,在“展示”環節的30分鐘里,我們要學生“展示”的是前面“角色模擬參與式”教學模式中提到的我們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拍攝的由教師指定的個案案例演繹錄像(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或者之前的小組工作現場實錄(真人全景實拍),也可以是某熱點事件的真實情景報道等。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們要開動腦筋,針對自己或他人的演繹,找出問題,或者提出疑惑,在30分鐘的演繹中結合之前的個人實踐經歷充分體會“人在情境中”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案主及服務對象的感受,感知問題。
其次,針對前面的演示,學生做出反饋。可在接下來的“20分鐘”采取“頭腦風暴法”,針對所展示的視頻內容,結合課前預習情況,可以逐次提出問題,可以針對社會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也可以針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討論。在針對小組的討論中,采取無領導小組討論法,要求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問題,通過個人在小組討論中的充分參與,小組成員一同討論交流,分享個人對問題的認識,在團隊交流中培養學生個性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討論中小組成員相互合作支持,充分啟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了小組成員的協作能力。
在整個反饋過程結束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根據實際問題展開講述相關的理論知識,這“30分鐘”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來分章分節講述,而是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按照教程安排,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結合問題進行“點撥”式講解,將知識點按照實用性和學生興趣度來闡述,增進學生記憶和了解的積極性,一改往日的按部就班,而是就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闡述,增強學生記憶。
最后的10分鐘,對于學生們在討論中的表現予以評價,并且根據知識點所涵蓋內容進行必要的鞏固與拓展,聯系實際,深入淺出。特別是針對性、實用性方面,要擴展開來,以期達到將來實戰中可以信手拈來的程度。充分利用課堂90分鐘,寓教于樂。
(2)“3231”教學法之――“三心”“兩意”+“三位一體”=三個變身?!?231”教學法體現在理念闡釋上,可以概括為“3231”=“三心”“兩意”+“三位一體”=三個變身。其中,“三心”指的是“案主心”、“社工心”、“平常心”,“兩意”為“意義”和“意境”。
“三心”。具體來說,結合前面四個時間段的分配,我們需要學生在“展示”過程中體會到做為案主、社工以及普通人面對不同的社會和家庭問題時,是不是可以很好地體會和理解彼此的心情。特別是作為一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受到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和價值觀的制約,在遇到特殊的問題時應該怎樣取舍和應用,是“平常心”還是“社工心”?“社工心”的應用則是出于學生對社工熱愛的程度和投入的熱情才可以決定的,如果只是“平常心”則對于檢驗學習成果來說,學生應該是沒有走入到社工的世界當中來的,如果可以從“案主心”出發考慮問題、用“社工心”來解決問題,那學生的專業化程度將大大提高。
“兩意”。而在接下來的“反饋”環節中,我們則要針對“意境”和事件帶給我們的“意義”來進行分析,可以是針對視頻本身的,也可以是之前自學預習到但還沒有自己理解和弄清楚的,都要置于當下“意境”中進行有“意義”的討論和分析。這個“兩意”既可以鍛煉學生個人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可以有自己的見解,自己去分析和思考問題,同時也是提高實踐能力的一種手段。真實演繹過場景的或者自己親自帶領了小組的同學,一定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身臨其境帶來的是能力的考驗和事后的積極反思,從這個角度來說,自身參與的意境體會結合事后反思的意義內涵,學生成長仿佛就在一瞬間。
(3)“三位一體”?!叭灰惑w”說的是教師的點撥和拓展講解中,“3231”教學法主張將“活與實”、“動與靜”、“收與放”三對有機結合在一起,也就是形式靈活但是知識點扎實(活與實),動態地演繹結合靜態的思考(動與靜),學生頭腦風暴放得開但是也要在老師的控制下收得住(放與收),是有感而發,而不會離題千里。如此才能使課堂完成了“三個變身”。
(4)“三個變身”。所謂“三個變身”即變教師“講”為學生“做”,讓學生在“做”中思考,主動探究;變教“書”為教“學”。教師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變灌輸知識為指導學習方法,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學生發現真理。這樣的做法,劃清了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界限,對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精神和實操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四、預期教學和人才培養成效
“3231”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演繹、自主判斷為主體,生生、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演繹、自主判斷,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判斷及實際操作能力,提高教學效益,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231”教學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為宗旨,打破過去只以教案教學的常規,通過“先學后教,問題教學,導學導練,當堂提高”,讓學生直接參與、親身體驗和感悟知識形成的過程,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結論、創新知識程序和實操方式方法。
五、結語
當今社會對于社會工作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家也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壯大和發展。然而,社會工作人才的激增需求與大量高校跟風地開辦社會工作專業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和實務操作能力,使很多社工專業學生因能力不足導致流失甚至不能夠很好地在社會組織中勝任,對于社會工作人才的培育者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我們在近幾年來,階段性地開展了教學模式及方法改革,力圖通過多種方式、不同角度來提升學生的能力,動手動腦動眼,更主要的是靈活的、帶著自己思考的、具有獨立鮮明個性的可以開展實務工作的合格的社會工作人員后備力量,為和諧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工作產業的夯實貢獻基礎性力量。
參考文獻:
[1]曲玲玲,匡敏,姜敬紅.基于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角色模擬參與型”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3,(8).
中圖分類號:R749.059,R5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0)007-0486-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7.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social support and happiness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after intervention about social function.Methods:Intervention about social function was executed among 82 patients with MMT,and 72 patients with MMT were as control group.The Social Support Assessment Schedule and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were assessed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Results:Before the intervention,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scores of Social Support Assessment Schedule[(32.57±8.42)vs.(30.46±7.01),P=0.097].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co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36.18±7.17)were increased(P=0.004),while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30.62±8.34)had no change(P=0.897).The sco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soci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social support;happiness;control study
我國自2004年在藥物濫用人群中開展美沙酮維持治療以來,已累計為全國22萬名藥物濫用者提供了美沙酮維持治療服務。這些服務在國內減少需求、降低危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美沙酮維持治療在國內的開展和推廣,不僅極大地減輕了藥物濫用人群對的依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及改善了社會、家庭功能,在其所在社區甚至全社會產生了積極的效應。
與美國和中國香港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相比,國內開展美沙酮維持治療的時間相對較短,提供的服務相對較為單一,大多數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僅為病人提供美沙酮維持治療,欠缺相關的心理干預及后續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沙酮維持治療的成效。隨著全國美沙酮維持治療的快速開展,這一問題日益凸顯。
在上述背景下,第四輪中國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項目在全國七省市開展了促進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社會功能康復的方法研究試點工作,以探索促進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社會功能康復的有效方法。2007年,云南省藥物依賴防治研究所受第四輪中國全球基金艾滋病項目委托,在云南省楚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開展了系統的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社會功能康復干預試點工作,由于干預內容及評估指標較多,本文僅報告干預內容和干預前后病人的社會支持和總體幸福感,其他部分內容將在后續論文中作進一步報告。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干預組:在云南省楚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接受美沙酮維持治療的海洛因依賴者,年齡在18~65歲之間。納入標準為:(1)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Fourth Edition,DSM-IV)阿片類物質依賴診斷標準[2];(2)無心、腦、腎等器質性病變及重性精神病發作史,無其他重大軀體疾病。全部對象均在自愿加入的基礎上接受干預活動,最終有82名病人完成全程干預及基線和終期評估。
對照組:云南省某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接受美沙酮維持治療的海洛因依賴者,納入標準同干預組。
1.2工具
1.2.1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
包括患者的人口學資料、藥物濫用相關情況、接受美沙酮維持治療的情況、既往史等。
1.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3]
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得分越高代表得到的支持越多,對支持的利用能力越強[3]。
1.2.3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4]
由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受試對幸福的陳述。共33 項,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國內段建華對本量表進行了修訂,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 方法
1.3.1 工作團隊構成及干預活動情況
由1名精神科教授進行總體干預思路和方案的指導,具體現場干預工作由1名心理學副研究員和2名精神科主治醫師實施開展。項目實施時間為期1年(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除去基線和終期評估,實際干預時間約為10個月。實際完成干預工作情況為:5次集體心理治療,5次職業技能培訓,3次融入社區活動,5次營造家庭和社區支持性環境活動(對家屬、社區干部、政府相關部門的人員培訓和座談,開展社區減少歧視宣傳活動),以及一系列門診工作人員能力建設培訓活動。在上述主題活動期間,還不間斷開展個別咨詢、醫療轉介、職業轉介、低保申請等干預和支持性活動。
1.3.2干預方法
集體心理治療:運用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以心理干預小組的形式,對干預組美沙酮維持治療者進行系統的心理治療。職業技能培訓:針對海洛因依賴者普遍存在職業技能欠缺、就業能力不高的現狀,為干預組美沙酮維持治療者開展了系列職業技能培訓;培訓的內容以一些簡單、易于掌握、方便日后就業的職業技能為主。工作人員培訓能力建設:對當地工作人員進行有關社會心理干預的培訓,以保證試點工作結束后當地繼續開展干預活動。營造社區及家庭支持性環境:對美沙酮維持治療者家屬、當地社區干部及政府相關部門人員開展培訓和座談,為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社會功能康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融入社區干預活動:組織了美沙酮維持治療者參加義務打掃公園衛生、看望孤兒、到敬老院開展義務勞動等活動,提高其自尊水平、社會責任感和個人成就感。
1.3.3 評估方法
開始干預前,分別對干預組和對照組的美沙酮維持治療者進行量表和問卷調查。干預結束后,采取同樣的評估方法對干預組及對照組進行評估,經過剔除脫失患者及無效問卷,實際收集到干預組有效樣本量為82例,對照組為72例。
1.4 統計方法
采用SSP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性別、民族、職業、婚姻狀況等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年齡、受教育年限、成癮時間、強制戒毒次數、美沙酮劑量、社會支持度、總體幸福感等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干預組及對照組人口學及藥物濫用特征
除對照組美沙酮維持治療者受教育年限較干預組高以外,其余人口學特征如性別、民族、年齡、職業、婚姻狀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藥物濫用背景方面,干預組病人吸毒成癮時間較對照組長,強制戒毒次數也多于對照組,而初始美沙酮劑量則對照組更高一些,而當前美沙酮維持劑量和多藥濫用情況則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2.2干預組男女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總體幸福感及社會支持度變化
干預前,干預組女性美沙酮維持治療者在總體幸福感及社會支持評定總分、客觀支持分、主觀支持分、對支持的利用度等各個方面得分均值均略高于男性美沙酮維持治療者,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男性美沙酮維持治療者在社會支持評定總分及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得分方面明顯高于基線得分,而在對支持的利用度和總體幸福感方面則終期和基線比較得分有所提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女性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終期和基線比較則在兩個量表評定中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男女美沙酮維持治療者在兩個量表的各個維度差異仍無統計學意義(表2)。
2.3干預組及對照組總體幸福感及社會支持度變化
在總體幸福感和社會支持度變化方面,基線評估時,干預組和對照組在總體幸福感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在社會支持度方面,干預組客觀支持分高于對照組(P
3 討 論
美沙酮維持治療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治療阿片類物質濫用的手段,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廣泛開展了很長時間,在提高海洛因依賴者健康水平、降低吸毒相關危害、控制肝炎及艾滋病等傳染病的傳播、降低違法犯罪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自2004年開始美沙酮維持治療試點工作以來,已在全國24個省市區設立了600余個社區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治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但另一方面,目前國內的美沙酮維持門診僅有少部分隸屬于精神衛生??茩C構[5],大多數門診缺乏專業的開展心理干預的專業人員和技能,難以開展系統、專業、深層次的心理干預,而少部分受治者接受過的心理干預也多為較低層次、說教式的非專業干預,其成效有限[6]。
研究顯示,海洛因依賴者的社會支持度顯著低于普通人群[7-8],即便是已經接受了美沙酮維持治療的海洛因依賴者,其社會支持度與普通人群相比仍存在較大差異[9-10],這些差距既有客觀支持的差異,也有主觀支持的差異。而較低的社會支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緩和阻礙了海洛因依賴者接受美沙酮維持治療后的康復和社會回歸過程。國內一些研究顯示,在美沙酮維持治療病人中開展康復訓練及心理干預,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社會支持度[11-12]。本研究也顯示,經過為期12個月的系統社會功能康復干預,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的社會支持度明顯提高,而對照組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的社會支持度則無明顯變化,說明在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開展社會功能康復干預,明顯提高了病人的社會支持度,同時,病人對社會支持的利用能力也同步得到了提高。而良好的社會支持性環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藥物濫用者的行為模式,減少其復吸的可能[13]。
良好的社會支持性環境,不僅有利于阻止個體濫用依賴性物質或防止其復吸,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幸福感,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本研究發現,通過系統的社會功能綜合干預,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的總體幸福感明顯提高,而對照組病人僅接受美沙酮維持治療,未進行社會功能康復的干預,總體幸福感前后比較無明顯變化。
作者在本研究中也發現一個現象:美沙酮維持治療者接受干預后社會支持和幸福感方面的變化在不同性別間存在一定差異,男性美沙酮維持治療者在接受綜合干預后,在社會支持評定總分及客觀支持分和主觀支持分方面的得分均有顯著性提高,而女性則變化不明顯。作者據此推斷,可能是社會、家庭對男性使用有相對較高的寬容度,對女性使用則更難以接受,因而導致她們在接受美沙酮維持治療及康復過程中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挑戰。這一點在作者對女性藥物濫用者的訪談中也得到一定的佐證,這也提示相關專業人員在為藥物濫用者提供干預時,有必要對女性藥物濫用者提供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藥物濫用的治療是一個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復雜過程。目前,國內各地陸續開展了美沙酮維持治療,為降低危害、提高藥物濫用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但由于開展的時間不長,很多地區的美沙酮維持治療機構仍缺乏開展綜合心理干預的理念,更缺少開展心理干預的人力資源。本研究作為一個試點研究,結果發現,在美沙酮維持治療病人中開展社會功能綜合干預,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社會支持度和總體幸福感,改善了病人的自尊水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復吸的風險,為美沙酮維持治療患者回歸主流社會帶來了希望。因此,筆者建議,國內的美沙酮維持治療機構在進行美沙酮維持治療的同時,應同時開展相應的心理干預,從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社區藥物維持治療工作國家級工作組秘書處.2009年8月全國社區美沙酮維持治療工作進展情況報告[R].北京,2009.
[2]美國精神科學會.DSM-IV分類與診斷標準[J].龐天鑒.譯.楊森文庫-精神醫學分冊(增刊):2001:82-83.
[3]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27-131.
[4]Fazio.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83-86.
[5]徐笑,馬偉,呂繁等.美沙酮社區維持治療工作的長效機制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9,10(6):496-501.
[6]羅莉,姚中兆,劉普林等.美沙酮社區藥物維持治療門診病人心理干預現狀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20(5):54-56.
[7]姚斌,韓衛,吳朝俊等.依賴者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219-220.
[8]楊集梅,鄭麗軍,劉麗.吸毒者社會支持系統調查分析[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8,17(3):217-219.
[9]徐丹,劉明斌,熊志偉等.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海洛因依賴者社會支持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15(2):152-154.
[10]周國權,季衛東,李志強,等.美沙酮維持治療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狀況及應對方式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3):367-369.
[11]張程,陳世強.美沙酮維持治療輔助康復訓練前后病人的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變化[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8,17(4):293-296.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4-0047-03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嚴重精神疾病,除具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不協調等癥狀外,往往還伴有社會功能損害,并影響患者承擔社會角色[1,2]。研究表明,患者癥狀與功能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與社會功能恢復程度并非完全吻合[3]。因此盡早對患者進行社會功能評估,引導患者及家屬重視社會功能恢復,應成為精神科醫生的新職責。奧氮平與齊拉西酮均是目前臨床常用抗精神病藥,研究證實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癥狀具有良好改善作用[4],但對于社會功能的影響目前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對比研究奧氮平與齊拉西酮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的影響及其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精神科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 版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5];首次發病就診,既往無精神病用藥史;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評分≥70 分且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嚴重度≥4;獲得家屬、監護人或法定人的書面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年齡60歲;器質性精神障礙及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軀體性疾病或心、肝、腎功能不全。將符合條件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為奧氮平組和齊拉西酮組各40例。奧氮平組男 21例,女 19 例,年齡(18~58)歲,平均(34.6 ±7.1)歲,平均PANSS評分(91.8±11.3)分;齊拉西酮組男18 例,女22例,年齡(18~59)歲,平均(34.5±6.7)歲,平均PANSS評分(92.5±11.7)分。兩組性別、年齡、PANS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3 觀察指標
由兩名主治及以上職稱的醫師在治療前后分別用PANSS和個人與社會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評分以評定療效以及社會功能改善效果,采用副反應量表(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評定不良反應。
1.3.1 PANSS[6] 由7條陽性項目、7條陰性項目和16項一般精神病理項目組成。采取七級(無癥狀1分,極重度7分)評分,最高分210分,分數越高表明精神病癥狀越嚴重。而治療后減分率[(基礎PANSS分-治療后PANSS分)÷(基礎PANSS分-30分)×100%]可作為療效評定指標。通常認為PANSS減分率
1.3.2 PSP[7] 包括社會活動、社會關系、自我照料、干擾及攻擊行為四個維度,各項評分累加獲得PSP總分,總分100分,總分越高表明社會功能越好。高于70分為社會功能無困難或輕度障礙;31~70分為有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缺陷;低于30分為社會功能特別低下。
1.3.3 TESS[8] 分為癥狀嚴重程度(0~4分)、癥狀產生與藥物的關系(0~4分)及采取的措施(0~6分)三個方面,總評定包括嚴重度總評定和個人痛苦程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奧氮平組與齊拉西酮組PANSS總分、陽性項目分、陰性項目分和一般精神病理項目分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PSP評分比較
治療前,奧氮平組與齊拉西酮組PSP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t=0.154,P>0.05),治療后,兩組PSP評分均顯著提高(t值分別為-3.716和-5.003,P
2.3 安全性評價
奧氮平組19例(47.5%)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體重增加、嗜睡、靜坐不能、月經紊亂、口干等;齊拉西酮組17例(42.5%)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主要為錐體外系癥狀、頭痛、頭昏、失眠、惡心、便秘等。齊拉西酮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奧氮平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χ2=0.202,P>0.05)。齊拉西酮組TESS評分為(10.4±3.8)分,奧氮平組為(11.2±4.4)分,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t=1.316,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特征為認知功能損害,而認識功能損害尤其是注意力、工作記憶和執行功能方面的損害和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等因素導致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下降,使患者被歧視以及面臨婚姻、職業、人際危機[9]。同時由于許多家屬僅注重患者癥狀的改善,而忽略了患者社會功能的康復,而患者在長期缺乏家庭和社會支持時,其社會功能將進一步損害[10]。研究表明即使精神分裂癥患者經藥物治療后癥狀、認知以及生活質量能夠顯著改善,但其學習、工作能力等社會功能不一定隨之改善[11]。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對于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情況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社會功能已成為評價藥物功效的一項重要指標。即在選擇抗精神病藥物時,除要考慮藥物對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還需要關注抗精神病藥物對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效能。
本研究結果表明,奧氮平和齊拉西酮對首發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且二者療效相當。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一致。國內王冬梅[12]觀察了68例患者分別應用奧氮平和齊拉西酮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PANSS總分、陽性癥狀分、陰性癥狀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均顯著降低,且組間治療前后均無統計學差異。國外研究也顯示二者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近期改善作用相當,即使觀察期延長至6個月,二者療效仍無統計學差異[13]。
本研究觀察了奧氮平和齊拉西酮對首發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改善作用。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PSP評分無統計學差異,在療程結束后,兩組PSP評分有明顯提高,但齊拉西酮組明顯高于奧氮平組。該研究結果表明,奧氮平和齊拉西酮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但齊拉西酮的效果明顯優于奧氮平,也進一步顯示了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和社會功能改善的非同步性。目前文獻尚未見奧氮平與齊拉西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影響的對照研究。但相關研究[14]顯示,奧氮平能選擇性作用與大腦邊緣和中腦皮質的多巴胺及 5-羥色胺受體,達到快速緩解精神急性癥狀,包括陽性癥狀及陰性癥狀,而陰性癥狀、情感癥狀被認為與社交和社會活動密切相關,陰性癥狀的改善常帶來部分社會功能的恢復,研究也證實了奧氮平可部分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而對齊拉西酮與傳統抗精神病藥物的對照研究[15]顯示,齊拉西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為顯著,除與齊拉西酮的多巴胺受體及5-羥色胺受體雙重拮抗使其癥狀改善、尤其是陰性癥狀改善更好外,還與傳統抗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明顯影響患者社會活動有關。
本研究顯示,奧氮平與齊拉西酮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TESS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不良反應經對癥處理后均能繼續完成療程,無因嚴重并發癥退出的病例發生,提示兩種藥物不良反應相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有研究顯示齊拉西酮的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出現率明顯高于奧氮平組,且需要抗錐體外系副反應藥物比例更高,但奧氮平對體重、糖脂代謝的影響顯著高于齊拉西酮,因此兩藥總體不良反應和耐受性情況比較并無明顯差異[16]。
綜上,精神分裂癥患者除有明顯的認知功能損害外,還伴有社會功能受損。本研究顯示奧氮平與齊拉西酮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齊拉西酮對患者的社會功能改善作用優于奧氮平,有利于患者全面功能的康復,更好地回歸社會。但目前已有研究指出,藥物治療聯合綜合性的社會心理干預較單純藥物治療對患者社會功能的康復更為有利[17]。
[參考文獻]
[1] Krivoy A,Fischel T,Weizman A. The cognitive deficit in schizophrenia[J]. Harefuah,2012,151(5):277-280,319.
[2] Silveira C,Marques-Teixeira J,de Bastos-Leite AJ. More than one century of schizophrenia: an evolving perspective[J]. J Nerv Ment Dis,2012,200(12):1054-1057.
[3] 李萍,趙輝,王峰,等. 精神分裂癥住院綜合征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2,12(2):168-171.
[4] 張超,祈明,盛海濤,等.奧氮平與齊拉西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對照研究[J]. 實用藥物與臨床,2010,13(6):414-415.
[5]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 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3):184-188.
[6] Obermeier M,Schennach-Wolff R,Meyer S,et al. Is the PANSS used correctly a systematic review[J]. BMC Psychiatry,2011,11(7):113.
[7] Figueira ML,Brissos S. Measuring psychosocial outcomes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J]. Curr Opin Psychiatry,2011,24(2):91-99.
[8] Litovitz T. The TESS database,use in product safety assessment[J]. Drug Saf,1998,18(1):9-19.
[9] De Hert M,Yu W,Detraux J,et al. Body weight and metabolic adverse effects of asenapine,iloperidone,lurasidone and pali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meta-analysis[J]. CNS Drugs,2012,26(9):733-759.
[10] Kidd SA. From social experience to illness experience: review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linking psychosis with social context[J]. Can J Psychiatry,2013,58(1):52-58.
[11] Schmidt SJ,Mueller DR,Roder V. Social cognition as a mediator variable between neuro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schizophrenia: empirical review and new result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Schizophr Bull,2011,37(Sup 2):S41-54.
[12] 王冬梅. 奧氮平與齊拉西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對照研究{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1,21(5):343-344.
[13] San L,Arranz B,Perez V,et al. One-year,randomized,open trial comparing olanzapine,quetiapine,risperidone and ziprasidoneeffectiveness in antipsychotic-naive patients with a first-episode psychosis[J]. Psychiatry Res,2012,200(2-3):693-701.
[14] 寧布,許明智,林勇強,等. 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18(8):710-712.
[15] 段武鋼,孫全新,羅建武,等. 齊拉西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影響的對照研究[J]. 實用醫學雜志,2010,26(8):1426-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