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3 13:09: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圍棋學習計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同學們剛從高中升上來,以前受高中生活的束縛無法自由自在的生活,現在解脫了,就有點把持不住了,總想著怎么玩,怎么快樂的生活,在學習方面也就不那么關心了,學習的壓力比以前輕了,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自然不愿學習。
2、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的目標就是為了上大學而不是為了自己而學習,沒有做學問的精神。現在上大學了,夢想實現了,沒有夢想的支撐,就變得迷茫,找不到行動的方向,找不到行動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學習不是,不學習也不是,在搖擺不定中就把時間度過了,結果學習成績就不太理想。
3、大學課程的設置并不是十分的令人滿意,某些課程枯燥無味,激發不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反感,最后導致逃課現象的泛濫,逃課成自然成習慣了,學習就被拋腦后了,成績自然不太好。
4、校園對同學們而言,是一個比較安全,比較安逸的場所,不能讓人產生斗志或是產生讓人想要保護自己的欲望,最后的結果就是無法產生實際的行動保證自己較好的成績。
在總結以上原因的基礎上,我這學期的初步計劃是:
1、抓好同學們的上課出勤率,對無故曠課的同學做思想工作
2、記好每個老師的作業,多提醒同學們按時完成作業,按時交發同學們的作業
3、幫助同學們解決好學習必需品的問題(如:教材的訂購、上課用品的借還,教室的申請、下學期課程的安排)
4、深入廣大同學中,認真聽取同學的意見、建議和要求,為同學們服務
高中生雖然已是青少年,可是在化學學習中,不少學生還是考慮問題時只朝一個方面想而不去管其它方面。許多學生只根據自己一點知識或自己有限的化學知識經驗去解決復雜的化學問題,因而他常常失敗,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長期這樣考慮問題,就形成了化學思維的片面性,阻擋了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要形成的好的思維品質,那就是要形成化學思維的廣度 ――能夠全面地分析化學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著眼于化學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聯,要從化學多個方面去分析探討和研究,全面去找出問題的本質。高中學生容易從正面的,顯而易見的,表面的方面進行思維思考,不能從發散性的逆向思維去考慮問題。
【2016年高考全國卷1化學題27節選】元素鉻(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3+(藍紫色)、Cr(OH)-4(綠色)、Cr2O2-7
(橙紅色)、CrO2-4(黃色)等形式存在,Cr(OH)3為難溶于水的灰藍色固體,回答下列問題:
(1)Cr3+與Al3+的化學性質相似,在Cr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過量,可觀察到的現象是。不少學生能夠從鋁性質的特殊性得出“先產生沉淀,然后沉淀逐漸溶解”這個結論,由于沒有養成全面考慮問題的思維,沒有能夠分析全面,不仔細審題,Cr3+是藍紫色的,Cr(OH)3為難溶于水的灰藍色固體,Cr(OH)-4是綠色的。忽視了溶解和沉淀的顏色變化。本小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藍紫色溶液變淺,同時有灰藍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逐漸溶解形成綠色溶液。
分析產生片面性思維障礙的原因,主要在于基礎知識不牢固,思維的偏頗,審題時粗心大意,簡單機械, 不主動接受學習,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個人化學知識不足,對化學事物自然感到新奇,促使他提出許多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全面解決,可能形成片面的印象。知識越豐富,才越能發現問題,越能找出關鍵,提出的問題才越多、越重要、越深刻。所以,克服高中生思維的片面性,主要是要讓學生形成全面扎實的基礎化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真實吸收所應該學習的化學知識,不能一知半解。解題時,全面系統找出涉及到化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不能“盲人摸象”,平時多注意練習,長期形成好的思維品質,提高思維的廣度。
二、化學思維的定勢性
這里說的化學定勢性,其實就是化學的習慣思維。有時,習慣思維也能在一定程度提高高中學生的化學學習。化學思維定勢性是指由于高中生先前的化學思維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心理上的準備狀態。化學思維定勢使人以比較固定簡單的方式去解決新的化學問題。當客觀環境沒有發生變化時,化學思維定勢有助于學生迅速地解決碰到的新的相似問題,這是化學思維定勢的好的方面。但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化學思維定勢常常阻礙高中生應用新方法新思路去創造性解決新問題,這又是化學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本人在教學中發現,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對學生的化學學習帶來的影響有時真的很大。如果在化學教學中,不能引導學生克服化學思維定勢帶來的不好的影響,那往往是“事倍功半”,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關注思維定勢,又能“事半功倍”。
【2016年高考全國卷1化學題8】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值。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氣體中的氫原子數為2NA
B.1 molN2與4 mol H2反應生成的NH3分子數為2NA
C.1 mol Fe溶于過量硝酸,電子轉移數為2NA
D.標準狀況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價鍵數為0.4NA
對于本題D選項,不少學生受思維定勢影響而錯選。學生在平時學習氣體摩爾體積時,教師不斷強調標準狀況,也就是一般在標準狀況下才能使用22.4L/mol這數值。根據這一習慣,加上命題者特地給出2.24L,學生在解題中沒有注意CCl4 在標準狀況下不是氣體,不能應用氣體摩爾體積公式來計算這道題目,而其他的計算以及共價鍵的知識都是對的。更可惜的是,一當此題受思維定勢束縛,學生盲目自信,認為本題肯定是正確的,甚至有時間都不檢查本題。
【2016年高考全國卷1化學題36節選】(4)②“電解法”為現代工藝,即電解K2MnO4水溶液,電解槽中陽極發生的電極反應為。
不少學生本題也因為思維定勢不能正確寫出電極方程式。平時在訓練中,教師是要求學生掌握一般在陽極的放電順序為S2->I->Br->Cl->OH->含氧酸根離子。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之后τ諞話闈榭鍪怯謝極意義的,可是題目環境發生了改變。本題中,不少學生認為酸根陰離子在陽極放電的能力極弱,故認為不能寫出陽極的電極方程式。
在化學教學實踐中,應對定勢消極作用的最根本的策略,是提高學生“慎思審問”的能力以及思維的靈活性。化學思維的靈活性是指要求學生的思維活動能根據自己面對的化學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及時地修改自己原來的計劃、經驗,方案和原先的觀點,靈活采用其他更加有效的方法。它的反面是學生的思想僵化呆板,跟不上新情況的變化,有時又表現為學生的固執己見、故步自封,因循守舊、鉆牛角尖等情況。
三、化學思維的無序性
學生化學思維如果處在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往往會出現解題過程的混亂,雜亂無章。甚至顛三倒四。思維的無序性,還能反映出學生不能正確把握有關化學概念及知識間的因果關系,造成步步推理的困難。化學思維的順序性體現在化學教學的許多地方,比如粗鹽提純中常見四種試劑的加入順序;一些復雜反應的順序,如向飽和的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強堿 Ba(OH)2溶液所發生的一系列反應;氧化性還原性強弱比較;一些化學實驗裝置的連接順序等。由于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時,不能形成一個化學思維的有序性,找不出它們之間的關聯,枝枝蔓蔓,所以解題時不能抓住問題的要害,往往“天女散花”,不能解決問題。
【2015年高考全國卷1化學題26節選】(2)乙組同學認為草酸晶體分解的產物中含有CO,為進行驗證,選用甲組實驗中的裝置A、B和圖1所示的部分裝置(可以重復選用)進行實驗。
①乙M同學的實驗裝置中,依次連接的合理順序為A、B、。
在解答本題中,實際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化學學習中,形成思維的有序性,特別是實驗的組裝和試劑的添加順序,如果學生在大腦中對于這些沒有一條完整的“鏈條”,只要有一個地方錯誤,“一步錯,則步步錯”。本題中要驗證CO,就必須看與CuO反應有沒有CO2生成,這要注意一個先后順序。特別還要注意考慮在反應發生之前混合氣體有沒有可能已經存在CO2,所以混合氣體在與CuO接觸之前要去除CO2,并且隨后要驗證CO2是否去除干凈,不能對后面的實驗造成干擾。
學生要避免形成這種思維的無序性,平時學習過程中,多關注化學一些知識的條理性,多掌握一些流程圖,仔細分析一些反應或者實驗裝置的順序,慢慢養成好的有序性思維。
四、化學思維的離散性
化學思維的“離散性”是針對思維“非離散性”而言的。一個好的思維要求是“非離散性”的,就是說,“非離散性”化學思維要求把一個化學客觀對象當做一個完整的事物來分析討論,這種客觀對象的各個要素在思維中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連接,不能分成一個個小的界限分明的單位。簡單地說,就是從整體來考慮我們在化學中面對的問題。由于學生的化學學習所處的階段還是一個初級階段,不少學生對化學學習內容的理解出現孤立,不連續的狀態,往往停留在機械識記的簡單水平上。體現在學生對化學概念,原理,化學規律僅僅滿足形式上的理解和記憶,忽視來龍去脈,又或者僅僅注重內涵而忽略知識的外延。這樣,學生就難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漸漸建立和完善化學思維系統化的完整結構。那么,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在解決問題時,就難以有一個完整,正確的思路,往往是顧此失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1)B的結構簡式是。
本題中,關鍵是B物質的確認。不少學生能夠輕松的確認A 是環己烷,從環己烷到B出現障礙,如果從學過的知識點出發,環己烷和氧氣燃燒應該生成CO2和H2O,可是這又不符合B的分子式,陷入僵局。其實,學生在確認B物質時沒有從整個題目著手,無形中把這個題目切割成一個個小的部分,不講究大局。此時,如果學生瞻前顧后,觀察C 物質,再看B與CH3OH反應生成C,C是二元酯,就能推出B是二元酸酸,結合分子式,觀察A和B物質中碳原子個數,就能快速解出本題。
近日,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受理了原告楊某訴被告北京華爾街英語培訓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康培研修學院服務合同糾紛一案。
原告訴稱:2002年7月22日,原告和由二被告共同舉辦的華爾街英語中心簽訂《華爾街英語課程注冊合同》,約定由中心在2002年7月22日至2004年4月22日共21個月的期限內,提供七級固定課程級別的英語培訓服務,學費為25380元。被告還以當年7月和8月期間所學的整級課程免費作為優惠措施。合同簽訂后,原告以現金方式一次性支付了全部學費,并在被告處開始學習。但在原告學習期間,被告未能完全提供其承諾的教學服務內容,且教學服務質量下降,導致原告的學習進度嚴重滯后,僅完成除免費課程外的三級課程的教學進度,尚余四級課程沒有完成。
現原告認為被告未能提供合同約定的教學服務,使原告在付出了高昂的學費和大量時間后,仍未能實現預定的學習計劃,對原告的金錢和時間造成了巨大浪費。故訴至法院,要求被告退還已收取的學費14502.86元。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8-0033-01
一、引言
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實驗在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化學實驗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化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對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都有重要的意義。實驗儀器的清洗、維護和保養不到位,儀器的污垢不僅影響儀器的性能,縮短使用壽命,直接影響實驗效果,同樣關系到實驗成敗,所以做好實驗儀器的清洗、維護與保養是實驗前的重要環節。
二、清洗方法
1. 玻璃器皿的清洗
附著玻璃器皿上的污垢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用水即可清洗干凈的,另一類則是必須使用清洗劑或特殊洗滌劑才能清洗干凈。在實驗中,無論附在玻璃器皿上的污垢屬哪一類,用過的器皿都應立即清洗。
盛過糖、鹽、淀粉、泥砂、酒精等物質的玻璃器皿,用水沖洗即可達到清洗目的。應注意,若附著污物已干硬,可將器皿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再用毛刷邊沖邊刷,直至洗凈。
玻璃器皿沾有油污或盛過動植物油,可用洗衣粉、去污粉、洗潔精等與配制成的洗滌劑進行清洗。清洗時要用毛刷刷洗,用此洗滌劑也可清洗附有機油的玻璃器皿。玻璃器皿用洗滌劑清洗后,還應用清水沖凈。
對附有焦油、瀝青或其他高分子有機物的玻璃器皿,應采用有機溶劑,如汽油、苯等進行清洗。若還難以洗凈,可將玻璃器皿放入堿性洗滌劑中浸泡一段時間,再用濃度為5%以上的碳酸鈉、碳酸氫鈉、氫氧化鈉或磷酸鈉等溶液清洗,甚至可以加熱清洗。
在化學反應中,往往玻璃器皿壁上附有金屬、氧化物、酸、堿等污物。清洗時,應根據污垢的特點,用強酸、強堿清洗或動用中和化學反應的方法除垢,然后再用水沖洗干凈。使用酸堿清洗時,應特別注意安全,操作者應帶橡膠手套和防護鏡,操作時要使用攝子、夾子等工具,不能用手取放器皿。
此外,洗凈的玻璃器皿,最后應用毛巾將其上沾附的水擦干。
2. 橡膠件的清洗
實驗儀器中用橡膠制成的零部件很多,橡膠作為一種高分子有機物,在沾有油膩或有機溶劑后會老化,使零部件產生形變,發軟變粘;用橡膠制成的傳動帶,若沾有油污會使摩擦系數減小,產生打滑現象。
清洗橡膠件上的油污,可用酒精、四氯化碳等作為清洗劑,而不能使用有機溶劑作為清洗劑。清洗時,先用棉球或絲布蘸清洗劑拭擦,待清洗劑自然揮發干凈后即可。應注意,四氯化碳具有毒性,對人體有害,清洗時應在較好通風條件下進行,注意安全。
3. 塑料件的清洗
塑料的種類很多,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尼龍、有機玻璃等。塑料件一般對有機溶劑很敏感,清洗污垢時,不能使用如汽油、甲苯、丙酮等有機溶劑作為清潔劑。清洗塑料件用水、肥皂水或洗衣粉配制的洗滌劑洗擦為宜。
三、維護和保養
1. 電器儀器的維護與保養
所有電器儀器要保持干燥,否則通電后容易形成短路,需定期通電,一般每季度通電一次,雨季更要經常開機,利用內部產生的熱量來除潮。
金屬轉動旋紐的儀器易生銹,活動部位生銹就不能轉動,如萬能夾、坩堝鉗、燒杯夾、滴定夾、方座支架的配件鐵夾、十字夾等,對轉動旋紐部件須經常加注機油或涂油。
根據儀器自身特性,對儀器的存放地點進行合理安排,電類儀器最好選擇比較干燥、通風良好的房間,室內門窗應利于陽光照射。在天氣晴朗時,開啟實驗室門窗利用陽光除潮或通風除潮,或是在存放儀器的櫥柜中放置干燥劑,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達到除潮的效果。
2. 玻璃器皿的保養
用過的帶活塞的玻璃儀器,如分液漏斗、酸式滴定管、活塞(直形)等,長時間不用,活塞與塞孔會被粘結在一起使活塞不能旋轉。存放時,須將活塞取出,擦凈凡士林和水,在活塞與活塞孔之間放一小紙條隔開。酸式滴定管還應用一張小紙片將活塞部位包住,避免滴定管在移動過程中活塞滑落到地面而摔碎。
堿式滴定管上的乳膠管長時間不用會老化,而老化了的乳膠管會將玻璃珠、尖嘴粘在一起,清除乳膠管很困難。因此,在存放期間,須將乳膠管、玻璃珠、尖嘴分開,玻璃珠、尖嘴裝進小玻璃瓶或小紙盒中存放。
引言
對我們高中學生來說,對高中有機化學的認識還比較窄,我們一般運用比較、分析和歸納等思維方式,從而對高中有機化學知識及其問題進行推論和判斷,以提高高中生的有機化學知識水平。但是,我們對有機化學思維的形成一般是建立在學生對有機化學知識理解的基礎上的,進而提高我們運用有機化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有機化學學生思維在形成的過程中存在很多障礙,這些思維障礙主要是來自教學方式不完善,進而就會影響我們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的建立。
1.高中生有機化學思維障礙的形成原因
在高中生形成對有機化學概念的認識過程中,他們一般是先通過已知的知識結構對外界吸收的知識進行信息加工,從而形成一種能夠掌握的知識體系,以便高中生能夠較好地掌握。這種情況下,已知的知識就會在高中生的思維中發揮積極作用,導致原有的知識結構不斷出現分化和進行重組等,使得高中生能夠獲得新的知識。高中生有機化學思維障礙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高中有機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高中化學教師一般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機化學思維教學,而是以教師自身的思維模式進行教學過程,這樣就會造成學生缺乏能力解決實際的有機化學問題;第二,當新接收的知識與學生已知的知識結構不相符合時,這些新的知識就會受到嚴重的排斥。因此,一旦教師的教學方式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就會造成新舊知識無法形成系統化的統一,從而影響高中生形成較好的有機化學思維。
2.高中生有機化學思維障礙的突破策略
2.1因材施教,培養高中生良好的學習方法
在高中有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高中化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以培養高中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在教師進行新知識的講解時,教師應該以學生的有機化學基礎為中心,認識到學生對有機化學知識認識的差異,以學生的主體意識為主,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同時,教師在進行有機化學教學時應該注重學生學習有機化學興趣的培養,進而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學生形成有機化學思維障礙。當然,教學的目標應該針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制定,使得高中生明確有機化學學習的目標,從而提高高中生學習有機化學的信心。因此,提高高中生的有機化學意識是突破有機化學思維障礙的一個重要環節。
2.2突破高中生的常規思維,消除思維定勢
在高中有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重視有機化學知識的教授,培養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高中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主動發現學生的思維問題,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這對突破學生的思維障礙至關重要。同時,為了更好地消除高中生的有機化學思維障礙,教師可以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提前了解學生的產生有機化學思維障礙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解決有機化學思維定勢。當然,有時教師也可以開展一些討論進行有機化學教學,通過對問題的討論,正確引導學生形成正規的有機化學思維。通過不斷暴露學生的思維問題,以消除消極的有機化學思維定勢對學生的影響。當然,教師還積極促進學生進行有機化學思維的培養,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也是幫助學生突破有機化學思維障礙的有效途徑。
2.3結合高中有機化學教學的實際,積極滲透誘導
在進行高中有機化學教學時,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使得高中有機化學的教學過程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根據高中生的有機化學思維問題而改變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解決其有機化學思維定勢問題。尤其是針對一些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更加應該結合有機化學教學的實際情況,積極滲透誘導加強突破高中學生的有機化學思維障礙。同時,教師應該重視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使得教師在講解新的知識時能夠保證課程的設計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高中生的有機化學水平,以高中生為主體,培養高中生的有機化學思維。
3.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高中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進行和發展,對高中有機化學的教學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了。但是,在加強培養高中學生有機化學思維的培養過程之中,形成了一定的有機化學思維障礙,從而影響了高中有機化學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應該采取措施幫助學生突破有機化學思維障礙,以便于提高高中有機化學教學的質量。因此,現階段研究高中生有機化學學習的思維障礙及其解決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巍.高中生有機化學學習思維障礙的解決策略研究[J].課程探索,2015(06):114
[2]王后雄.論中學生學習化學的難度及其成因[J].化學教育,2013(27):115-116
[3]葉瀾主,黃書光.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6):102
The evaluation and 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coronary calcification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ZHENG Lin hong,HUANG Hui,CHEN Jie,et al. Nephrology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engcheng City,Guangzhou,zencheng 511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calcification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Methods 40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CT examination from Jan 2003 to Jan 2010 were divided into coronary calcification group(N=26)and non coronary calcification group(N=14).Serum chemical substance and risk fac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calcium,phosphate,parathyroid hormone,C reactive protein,LDL and CHOL increased in coronary calcification group(P
【Key words】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Vascular Calcification; Coronary artery
隨著血液凈化技術的日益完善,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期可達數十年,血管鈣化是血液透析患者一個常見并發癥,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和猝死的重要原因。統計資料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比年齡匹配普通人群高10~20倍,心血管事件造成的死亡占總死亡原因50%以上,而冠狀動脈鈣化是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及死亡的重要原因。冠脈鈣化與心肌梗死和心臟驟停等心血管事件發生都密切相關,目前被認為是重要的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總病死率的預測因素[1]。本研究對血液透析患者冠脈鈣化進行評價,并分析其危險因素,旨在為臨床上篩選出高危的血液透析患者并進行干預積累一定的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我院從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間血液透析患者167例,排除在進入血液透析前已經存在心肌梗死病史或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有40例進行了冠脈CTA檢查。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35.8±16.7)歲。原發病為慢性腎炎9例,高血壓性腎硬化10例,糖尿病腎病15例,多囊腎3例,梗阻性腎病,間質性腎炎和血管炎各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碳酸氫鹽透析3次/周,4 h/次。使用費森尤斯(Fresenius)4008系列透析機進行血液透析,血流量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透析器為Freseninus F6(聚砜膜,膜面積1.3 m2)。患者分別使用鈣濃度1.25 mmol/L和1.50 mmol/L透析液。
1.2 測量與統計方法
1.2.1 冠脈鈣化的評價 螺旋CT檢查:螺旋CT機為我院CT室東芝Aquilion 64CT及其Vistra軟件,檢查冠狀動脈多層螺旋CT,冠脈的鈣化分析通過兩個獨立影像學主治醫生或以上者閱片完成,若有爭議,需增加一名更高年資的影像學專家閱片。
1.2.2 其他指標測定方法 檢測患者在進行CTA檢查時的血生化結果,血液透析前血清血鈣、血磷、PTH、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超敏CRP等。iPTH測定采用放免分析法,生化學指標血鈣及膽固醇等均采用全自動分析儀(日本OLYMPUSAU 5400)測定。
1.2.3 其他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史等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糖尿病史、吸煙史、低鈣透析與否,透析時間,分析這些因素與冠脈鈣化之間的關系。
1.2.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1.0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兩組間對比采用計量資料以t檢驗方法分析,計數資料以χ2檢驗方法分析,檢驗水準為雙側α=0.05,P
2 結果
2.1 血液透析患者冠脈鈣化與非冠脈鈣化組血生化的比較
在40例入選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有26例存在冠脈鈣化,占所進行檢查患者的65%,以是否存在冠脈鈣化將入選患者分為冠脈鈣化組和非冠脈鈣化組,比較兩組患者透析前血清血鈣、血磷、PTH、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超敏CRP等指標。
表1
血液透析患者冠脈鈣化與非冠脈鈣化組
血生化的比較(x±s)
臨床生化項目全組冠脈鈣化組非冠脈鈣化組
例數402614
血鈣(mmol/L)2.37±0.122.40±0.142.32±0.11
血磷(mmol/L)1.57±0.522.12±0.42*1.37±0.36
鈣磷乘積(mg2/dl2)47.3±12.458.3±11.4*40.5±10.3
PTH(ng/L)183.3±143.7243.4±172.1*154.3±92.4
CRP(mg/L)5.78±1.66.97±1.94*2.58±1.7
LDL(mmol/L)2.35±0.942.93±1.25*1.84±0.78
CHOL(mmol/L)5.43±1.25.78±1.6*4.53±1.3
注:*表明兩組比較,兩者差異P
結果表明在冠脈鈣化組,其血磷、鈣磷乘積、PTH、CRP、LDL和CHOL均顯著高于非冠脈鈣化組(P
2.2 血液透析患者冠脈鈣化的危險因素分析 將冠脈鈣化、非冠脈鈣化和全部血液透析患者的年齡、性別、糖尿病史、高血壓史、吸煙史、肥胖、血液透析時間和低鈣透析等血管鈣化可能危險因素進行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冠脈鈣化患者病史危險因素比較
臨床病史項目全組冠脈鈣化組非冠脈鈣化組
例數402614
年齡35.8±16.741.8±17.8*31.8±8.7
性別(男/女)23/1719/74/10
糖尿病史(%)37.550.0*14.3
高血壓病史(%)9096.278.6
吸煙史(%)27.534.6*14.3
肥胖(%)12.515.4*7.1
血液透析時間(年)2.4±1.73.5±1.2*1.6±0.8
低鈣透析(%)3011.5*64.3
注:*表明兩組比較,兩者差異P
結果表明,在冠脈鈣化組的年齡和血液透析時間均顯著大于非冠脈鈣化組,而具有糖尿病史、吸煙史和肥胖方面的比例均高于非冠脈鈣化組,選擇進行了低鈣透析的比例卻明顯低于非冠脈鈣化組。
3 討論
血管鈣化在CKD患者中非常普遍,隨著疾病的進展,其血液動力學改變及體液因素的異常越明顯,血管改變及重塑也越嚴重[2]。血管鈣化發生于大動脈和中動脈管壁的內膜和中膜。在CKD 5期患者中已經觀察到受累血管的內膜鈣化和中膜鈣化混合存在。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管鈣化程度較短期血液透析患者嚴重。有研究表明超過80%的年輕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冠狀動脈鈣化,并且隨著透析時間的延長而迅速進展。冠脈鈣化是危及血液透析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成為心血管和腎臟病工作者的臨床難題[3]。本研究發現在冠脈鈣化的血液透析患者普遍透析時間要長于未發生冠脈鈣化的患者[(3.5±1.2)年 vs(1.6±0.8)年],表明透析時間越長,可能發生冠脈鈣化的風險越大。
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血管鈣化的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高血磷、高鈣磷乘積及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能是血管鈣化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血管鈣化的研究發現,血管鈣化是一個基因與蛋白介導的主動調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血管鈣化是鈣化促進因素與抑制因素不平衡的結果。高磷血癥和攝入過多鈣劑引起的鈣磷負荷是導致血管鈣化的最重要因素[4]。
本研究發現,除了LDL和,CHOL增高外,在冠脈鈣化組中存在顯著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表現為PTH顯著增高,血磷增高和鈣磷乘積增高等。這表明終末期腎病患者中存在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明確這一點,將可能會對下一步的干預提供新的思路。
冠脈鈣化的最終問題是要早期識別這些患者的存在,通過冠脈CT檢查是一個有效途徑,與冠脈造影相比,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定量分析可能。但是從高危因素去早期篩選,早期干預,才是臨床工作者最重要的命題。我們通過多個血管鈣化的危險因素分析和比較,發現而具有糖尿病史、吸煙史和肥胖方面的比例均高于非冠脈鈣化組,選擇進行了低鈣透析的比例卻明顯低于非冠脈鈣化組。
近年高鈣、高磷及鈣磷乘積升高是血透患者發生心血管鈣化及鈣化防御的主要危險因素,低鈣透析液是減輕鈣負荷的一種方式。盡管本研究發現血鈣離子在兩組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但是有研究顯示,使用1.25%的低鈣透析液有助于血鈣及鈣磷乘積明顯降低,但是在1.5%鈣透析液中,鈣磷指標無變化或升高,推測低鈣透析液減輕了無動力型骨病患者的高鈣負荷并降低了鈣磷乘積[5]。本研究也發現低鈣透析在非冠脈鈣化組更為普遍,提示低鈣透析可能是減少冠脈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綜上所述,冠脈CTA是評價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狀動脈鈣化的較好檢測手段,冠脈鈣化的血液透析患者更多的具有血磷、鈣磷乘積、PTH、CRP、LDL和CHOL升高,以及具有液透析時間長、年齡大、糖尿病史、吸煙史和肥胖方面等特征,低鈣透析液可能是降低冠脈鈣化的發生的一種措施,進一步的確定,需要更大樣本量的臨床觀察來研究。
參考文獻
[1] Nakamura S,Ishibashi Ueda H,Niizuma S,et al.Coronary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lin J Am Soc Nephrol,2009,4(12):1892 900.
[2] 李開龍,蘇楠,詹俊,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平滑肌細胞p53的表達與血管鈣化的關系.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9,17(1):31 34.
中圖分類號:TP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12-0000-01
一、前言
圍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一部分,走入現代社會以來人們對圍棋的學習也與日俱增。而圍棋學習資源卻是非常的有限。但是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對嵌入式智能化圍棋學習系統研究的深入,這一矛盾將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嵌入式智能化圍棋學習系統不僅要滿足一般嵌入式產品的基本要求,更要結合圍棋學習特點,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友好的全方位的圍棋學習平臺。在文章后面我們將著重講述怎樣搭建一個滿足各方面基本要求的嵌入式智能化圍棋學習平臺。
二、嵌入式圍棋智能化學習平臺的要求
圍棋學習是一個教學練的過程,需要很強的互動性。而基于嵌入式的智能化圍棋學習系統還需要滿足易攜帶,低耗能等性能。根據這些基本特點嵌入式智能化圍棋學習系統應該包括如下幾方面的要求:
(一)教學軟件
對圍棋知識進行互動性的講解,課后習題練習。能夠滿足學習者課堂內外一體化學習要求。
(二)人機對弈
這部分要求圍棋智能化學習系統提供給用戶一個分級別,適應不同學習者的人機對弈平臺。從而使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通過此平臺進行實戰練習。
(三)人人對弈
由于人機對弈畢竟是機器與學習者對弈,算法上難免有不足,不能充分的體現實戰效果,所以還需要給系統提供一個通過兩臺嵌入式智能圍棋學習系統聯網實現人人對弈功能,從而補充了人機對弈的不足。
(四)圍棋詞典
智能化學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全方位查詢平臺。我們知道sgf格式文件是圍棋棋譜資料的通用文件格式,所以系統需要具有sgf格式文件查詢讀取功能。
三、嵌入式圍棋智能化學習系統總體構架的設計
本文使用mini2440作為實際硬件平臺,mini2440采用的是ARM9構架芯片S3C2440作為主控芯片。通過對圍棋智能化學習系統要求的分析,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第一種方案是基于linux+qt對系統進行設計,第二種方案就是在第一種方案基礎上移植一個java虛擬機。通過分析比較我們我們可以看出兩種方案都選擇了linux作為系統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它具有開源,穩定性和模塊化程度高等優秀性能。第一種方案在linux基礎上采用qt直接對軟件開發,雖然充分的利用了嵌入式軟硬資源,但由于嵌入式智能化圍棋學習系統有對軟件功能的要求比較的高,特別是人機對弈部分的開發,qt在這方面資料是非常少的,只能從頭開始。這樣對軟件的開發產生了嚴重的挑戰。而后者雖然移植了java虛擬機對嵌入式系統速度造成的一定的影響。但由于java資源的豐富,對前述功能的實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以有效的縮短研發的時間。通過以上比較,本文將認為第二種方案更適合系統的要求。所以采用第二方案來作為智能化圍棋學習系統基本框架。如下是我們主要要做的工作:
(一)移植linux+qt
1.linux移植
Linux對硬件兼容性做的非常的好,在內核中已經對S3C2440做了支持。而且這方面文章也非常的多。我們主要工作就是就是配置好系統已有的支持即可。
2.Qt移植
(1)下載qte源碼;
(2)設置交叉編譯鏈路徑到環境變量中。
(3)configure配置為./configureprefix/安裝目錄opensourcesharedembeddedarmxplatformqws/linux-arm-g++-depaths16,18,24
(4)gmake
(5)gmakeinstall
(二)java虛擬機移植
Java虛擬機主要分為三個平臺標準:javaEE,javaSE,javaME。其中javaME是對嵌入式平臺所開發的標準,也是嵌入式智能化圍棋學習系統所要使用的java虛擬機平臺。本文我們采用基于javaME標準的虛擬機phoneME。java虛擬機的移植是一件非常系統的工程,并且已有移植好的源碼供本文所采用的linux+qt使用。我們只需要把下載好的源碼編譯進使用的內核即可。
(三)應用軟件移植
通過前面工作我們已經把嵌入式智能化圍棋學習系統的骨架構建好了,現在只要在此基礎上移植好所需要的應用功能。關于java關于圍棋方面的資源非常豐富。其中移植主要工作就是將下載好的jar包安裝到我們的系統平臺上。在linux命令行輸入
/.installMIDlet
file:////jar包所在目錄
四、結語
本文以linux+qt結合java虛擬機技術詳細描述了一種基于嵌入式的智能化圍棋學習平臺的構建。本平臺很好的滿足了學習者對圍棋學習的要求。實現了圍棋愛好者學習圍棋的便利化。所以在社會上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日本留學生作為中國外國留學生的主要生源。日本民族行為文化與觀念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對日本留學生的教學方面,應注重文化方面的影響,不僅要傳授中國文化知識,還要了解日本文化。通過對行為文化與觀念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及其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有效促進教學內容的改革。
一、行為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
所謂行為文化就是人們常說的習俗文化,是人們日常交往中形成的社會風俗習慣與行為標準,例如民間風俗、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禮俗等。文化的形成離不開語言,語言的學習也離不開文化,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一)日本行為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留學生的勤奮好學特點。日本文化的發展,是從明治維開始的,日本通過對其他國家文化的學習,形成日本獨有的文化特征。日本作為一個大和民族,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在對新事物的學習與接受的同時,融入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新事物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可以說,日本民族的這種勤奮好學精神體現在日本留學生在漢語教學課堂上,在漢語學習的過程中,日本留學生有著自己的一套學習方式。
(二)日本行為文化影響下日本留學生的禮儀特點。日本作為一個傳統的國家,不僅講禮儀,而且還重視禮儀教育。在日本的家庭中,父母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在日本的教育中,對學生的禮儀教育有著明確的規定,可以說,在日本的教育過程中,禮儀教育貫穿著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當中。在日本的社會活動中,對禮儀教育也有著嚴格的要求,例如日本人見面不僅客套話很多,而且還要彎腰、行禮。在日本,不僅親朋好友之間要說“謝謝”,對待家里的親人也要說“謝謝”。可以說,在日本的交際活動中,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致謝語與致歉語的使用。因此,在日本,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就是致謝語與致歉語。而在中國卻并非如此,禮數過多就會顯得人有些虛偽。所以說,在日本留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禮儀問題,在語言交流過程中也不要用一些強硬的語言,這樣有效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誤解。
二、觀念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
所謂觀念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價值觀念、宗教道德觀念、倫理觀念以及文學藝術、科學等,涉及到民族精神文化,屬于深層文化教育。
(一)日本觀念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留學生表達曖昧特點。日本是一個單民族國家,只有日語一種語言,因此在日本一般不會產生思想與觀念文化的沖突,也因此,日本人在語言交流時總是有種曖昧的情愫。日本人在交流過程中,為了不傷害對方,在對話時盡可能與對方觀點保持一致。日本這種“中庸”交流方式,無論是針對任何交際場合,日本人都不能坦率直言。而中國作為一個深入交際國家,在交際過程中喜歡開門見山,坦率直言。因此,在與日本人進行交流時,通過尋找共同語言的方式,建立雙方的信任感。
(二)日本觀念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留學生競爭意識的特點。日本是一個不甘落后的國家,也是一個競爭意識較強的國家,這主要體現在日本的政治、軍事等方面。隨著中國經濟與政治的快速發展,中國世界地位也逐漸提高,其他國家為了了解中國,引起了漢語學習熱潮,漢語就此登上世界舞臺。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學生為了增加就業機會,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這也是日本人努力學習漢語的主要原因。
三、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教學過程中要素及關系的相互轉換。教學過程中要素是指教材、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而教材則起著中間作用。在教材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文化互動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不僅有利于日本留學生漢語的學習,還有利于增加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有利于中日文化的傳遞與學習。
(二)教材的選擇。教材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教材的選擇不僅要充分體現出漢語教學目標、教學要求等內容,還要考慮到對外漢語教學的特點,選擇具有雙向文化特點的教材,不僅涉及漢語語音、語法的學習內容,還要涉及一些日常交際知識,通過提高日本留學生的交際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日本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日本留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
四、結語
文化影響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首先明確日本留學生的行為文化與觀念文化影響特征,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提高日本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有利于中日雙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淼,王曉蕓.行為文化與觀念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影響及其教學策略[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9):118-124.
實驗教學改革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宗旨,以實驗資源開放共享為基礎,全面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和實驗室使用效益為目的的創新型實驗室管理機制[1]-[3]。目前,普通高校的實驗教學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實踐著實驗室信息化教學管理。這種教學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整合現有的實驗資源,提高實驗室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獨立思維,是一種體現能力培養、提高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4]-[6]。應用信息化實驗教學管理打破了院、系、班級的局限,由學生提前預約實驗內容、時間,根據預約登記情況,實驗指導老師做好充分準備,保證實驗課有序地進行。
1.實驗教學信息化管理的優點與一般流程
實驗教學信息化管理旨在搞活實驗課堂,通過實驗樹立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獨立分析問題的,以能力及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7]。
傳統的實驗課程都是教務處以院、系、班為單位統一安排實驗課表,實驗指導老師選定實驗內容,學生只能在規定的實驗室、規定的時間內做規定的實驗[8]。隨著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改變,學校實行學分制,每個學生所選修的課程都不盡相同,上課時間不統一。實行信息化實驗教學管理后,學生可以在實驗室開放的時間內隨機預約做實驗,實驗指導老師可以根據管理系統提供的信息確定每天的實驗人數,合理有效地準備實驗儀器的臺套數。實驗選課操作時,實驗指導老師應要求學生提交預習報告,做到基本掌握實驗內容。對預習較差、準備不夠充分的學生暫緩其實驗資格[9]。在實驗過程中,指導老師對進行實驗操作的學生從旁觀察,基本上由學生自行處理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不了時,再給予指導解決。實驗操作完成后,保存原始記錄數據,經實驗指導老師簽字后,實驗成績生效。
實驗指導老師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答疑,并及時監督實驗者能否獨立完成實驗,嚴把學生實驗質量關。基礎必做實驗要求必須單人操作,選作實驗和綜合創新實驗可由2―3人合作完成。
2.實驗教學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實行信息化教學管理的實驗課程,可將實驗項目劃分為基礎必做實驗、選做實驗及綜合創新實驗等三個模塊,在模塊下建立各個實驗的名稱、實驗時數。其中基礎必做實驗下設2-3個項目(每個實驗2-3學時),為每個學生都必須獨立完成的實驗。選做實驗和綜合創新實驗下各設5-10個實驗(每個實驗3-6學時),由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實驗,選滿30學時為止。系統可記錄每個學生的學號、密碼、姓名、班級、院系、聯系方式等信息,并對每次實驗人數作出上限定額(20人)。當實驗室滿員時,可提示學生另選實驗項目及時間,以預防同時登錄的學生超過實驗室最大容納量。
為了確保信息化管理的時效性和有效性,學校需要借助實驗教學信息化管理系統,其結構組成如圖1所示。
(1)實驗項目查詢
該模塊的工作過程如下:當學生輸入學號、密碼后,系統在數據庫中調出學生姓名、所在班級、院系和聯系方式等。激活“查詢”按鈕后顯示“實驗項目庫”欄,下設“基礎必做實驗”、“選做實驗”、“綜合創新實驗”。其中“基礎必做實驗”為每個學生必須首先完成的實驗,只有完成該欄目下設的實驗后,學生才能自由選擇后兩欄下設的實驗。選定實驗項目后,系統提供預約“實驗時間”,包括實驗周數、日期、節次,通常基礎必做實驗在1-2周內結束。考慮到學生可能由于突發事件需要調整已預選的實驗項目,系統提供退選功能。整個預約過程中信息的輸入需確保其準確性,對于登錄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提示并及時修改。實驗內容制作成課件掛于網上,便于學生預習并熟記操作過程。根據漸進式的教學模式,限定學生一周內不能預約超過兩個實驗。
(2)查詢瀏覽
該模塊下設教師端及學生端,教師端包括成績錄入及查詢瀏覽兩項,允許教師錄入學生單項實驗成績及查詢全部相關信息,包括實驗項目、各實驗室學生數、學生成績等;學生端允許學生查詢預約實驗項目時間、所在實驗室和本人實驗成績。
(3)統計報表打印
該模塊可對每日預約的實驗學生人數進行統計,實驗學時全部完成后,統計實驗成績;該模塊下設儀器設備庫,可根據需要匯總相關儀器使用情況和儀器設備維修情況。
(4)考核系統
該模塊下設理論考試及交流區。理論考核主要是考核學生掌握實驗的情況。學生完成所有實驗項目后,需登陸該模塊,系統隨機給定20道題目,多為單選或多選題,學生需在10分鐘內答完,完成后系統打分。這一部分的成績將記入學生的總成績。交流區可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或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在線上與教師進行探討,以達到更好地掌握實驗的目的。
3.信息化教學管理在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1)傳統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微生物學實驗是生物、食品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實驗課程[6]。我校微生物學基礎實驗室有兩間,微生物學實驗課最多一學期平行有5個班,每個班分兩批進行,傳統的教務處統一排課通常只能排出一個班一批學生的時間,另一批學生只能由教師與學生商定后另選時間,而微生物學實驗通常開在第五學期,這一學期學生的課程較多,因此,多數時候第二批只能選在晚上或是周末上課,這在無形中就加重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同時,這種排課方式往往導致實驗課程集中在一定時間內,造成短時期內實驗室超負荷運作,從而影響實驗設備的正常維護管理。傳統的實驗教學準備過程均由教師完成,或是由教師帶領個別學生完成,這就使得絕大部分的學生不能參與實驗的整個過程,違背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初衷。運用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并大大提高實驗室的使用率。
(2)信息化教學管理在微生物學實驗中的應用
微生物學實驗總學時30學時,通常安排8-10個實驗。在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中,學生在開學一周內,首先需登陸實驗室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進入實驗項目查詢模塊,該模塊中將實驗項目分為三個階段,即基礎必做實驗、選做實驗和綜合創新實驗。學生首先進入基礎必做實驗階段,該階段通常安排2-3個實驗,如培養基的配制、分裝及滅菌、微生物純種分離法、光學顯微鏡的使用等。學生必須在2周內完成這一階段的實驗。在兩周內第一階段的實驗項目將滾動開設。學生在選擇了實驗項目后,可查詢實驗時間,同時根據自己的需要,預約合適的時間,如預約的時間段內人數已滿,系統提示另選時段。預約好時間后,如學生臨時有事,可登陸系統進行退選,另選時間。學生每完成一個實驗,教師需登陸該系統,給出實驗成績系統將根據教師所給的成績,判斷學生是否完成該階段的學習,以防止學生在選課后不去上課的情況發生。
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學習后,學生對微生物學實驗有了初步的認識,可以進入選做實驗階段。這一階段安排10個實驗供選擇,如微生物直接計數法、微生物間接計數法、細菌簡單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莢膜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環境微生物的檢測和菌落識別、放線菌的培養及形態觀察、霉菌的培養及形態觀察、細菌的生理生化實驗等。這10個實驗項目將在8-10周以內滾動開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5-6個實驗項目,選擇方法同上。為了避免學生在幾周內集中選課,每人每周都只能預約一個時段,這種方式可有效地減輕因學生集中選課而產生的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壓力。這一階段的實驗相比第一階段難度要大,實驗時間長,能夠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在完成第二階段的學習以后,進入第三階段綜合創新實驗階段,該階段設有2-3個實驗項目,如微生物量的測定和生長曲線的繪制、物理、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環境中細菌的分離鑒定等,選課方法同上。由于該階段的實驗項目為綜合性實驗,需要2-4人協助完成,因此,在選課時,需把小組其他成員名字在備注中說明,方便教師查詢。學生根據前兩階段選課的實際情況,選擇1-2個實驗,以保證實驗總學時不少于30學時。這一階段的實驗是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的綜合訓練,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由于這一階段實驗的特殊性,在選課后,學生不能直接預約實驗時間,而需以小組(2-4人)為單位,在給定的范圍內,先自行查閱資料,設計出具有創新性的實驗內容和方案,再在線上與教師交流探討實驗可行性,只有在確定后才能預約實驗藥品、設備及實驗時間等,最后完整記錄實驗結果、總結分析并撰寫報告上交。通過這個階段的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在學生完成所有階段的學習后,教師可統一安排考試時間,讓學生登陸考試模塊進行實驗理論考試。在該模塊中系統將從試題庫中隨機給定20道題目,多為單選或多選題,學生需在10分鐘內答完,完成后系統打分。考試結束后,教師可登陸系統查詢結果,同時可查詢實際選課情況及實驗設備使用情況,根據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情況及實驗設備使用率,適當調整下次開設的實驗內容。
實驗教學信息化管理系統改變了傳統的實驗教學過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充當“保姆”的角色,學生也不再是等待喂食的“填鴨”。通過實驗預約選時操作,教師可以宏觀地調控實驗室、實驗設備及實驗學生;學生改變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主動地選擇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從而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這一系統將不斷地得到完善,使得實驗教學達到現代化、科學化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柯行,吳育廉.淺談實驗室開放的模式和管理[J].內江科技,2008,(1):83,128.
[2]馮雪梅.加強實驗室管理,提高實驗課質量[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3,7,(2):188.
[3]張云峰,羅玉明.生物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6,(4):90-91.
[4]虞洪強.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和開發[D].浙江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2002.
[5]戚常林,韓玉坤.實驗室管理系統的構建與信息規范化[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21,(1):103-107.
[6]王曉蘭,冀宏,姚璐曄等.淺議《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J].科學教育家,2008.10.
[7]江珩,陳守文,喻子牛.以微生物學為特色的生物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改革[J].微生物學通報,2006.3,(2):172-17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28-03
引言
中介語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和課題,最早由英國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在1969年的劍橋國際會議上提出。1972年,在《中介語》一文中,Selinker正式提出了中介語,并對其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從此,中介語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并得到廣泛研究與應用,確定了其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重要地位。
實際上,在Selinker之前,也有其他語言學家提出過類似的概念。比如Nemster在1971年提出的“接近系統”,Corder提出的“特異方言”。但最終被大家廣為認可和接受的是Selinker的中介語。
中介語具有三大主要特征:系統性、滲透性、石化現象。其中,對于中介語石化特征的研究比較多。了解中介語石化現象有利于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克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中介語石化現象
1. 石化現象的定義
通過對大量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研究,Selinker發現,95%學習者的第二語言達到一定階段后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回退,只有大約5%的學習者可以和該語言的母語者一樣,不斷地推進目的語的學習,最終達到與母語者同等的水平。這種停滯不前,第二語言學習者不能獲得母語者那樣的語言能力的現象就是石化現象。
最初,Selinker(1972)對石化現象給出了如下定義:“石化就是母語的詞條、規則和詞系統傾向保留在與目的語相關的中介語中,不管學習者的年齡有多大,也不管學習者接受的解釋和指導有多少,這種傾向都不會改變。”1992年,Selinker對于石化現象做出了更新的解釋,他指出:“語言的石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性知識趨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不起作用。”后來,Selinker又補充道:“石化是指中介語學習過程中未達到目的與標準的一種停滯現象,二語學習者只是獲得了關于目的語的不完整的知識。”
通過對石化現象定義的解讀,我們發現石化現象是絕大多數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過程中所必然面對的一種困境。石化現象的發生不會因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年齡大小或學習量的大小而發生變化。同時,石化現象亦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目的語的熟練程度上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與目的語母語者相同水平的最大障礙。
2.石化現象的特征
石化現象作為二語習得中的重要現象,有著自身的特征。對于石化現象特征的了解,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界定石化現象。
首先,石化現象具有必然性。絕大多數的英語學習者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的英語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后,英語學習效果明顯不如學習初期。即使是大量的時間投入到英語學習中,英語水平也并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提高。這說明了絕大部分的英語學習者,無論其年齡、性別等因素,都會或早或晚地遭遇石化現象。
其次,石化現象具有永久性。石化現象是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總會出現的一種現象,石化現象是不正確的語言形式成為了一個人寫外語或者說外語的持久不變的組成部分。石化現象往往伴隨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終身。
最后石化現象具有不可預測性。一些語言學家認為,石化現象的發生是不可預測的。也就是說,人們很難去預測中介語中哪些方面會遭遇石化現象,哪些不會。每個人所遭遇的石化現象各不相同,有的人在語音方面遇到更多的石化現象的影響,有的人則在詞匯方面更容易受到石化現象的影響。
3.石化現象的分類
石化現象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目前主要的分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形式劃分,另一種按性質劃分。
按照Selinker(1972)的觀點,石化現象從形式上可劃分為個體石化和群體石化。個體石化是指單個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發生的石化現象。群體石化則是指石化了的外語能力具有了普遍性,成為了一個社會的正常語言現象。群體石化往往會導致一種新的語言變種的出現,比如印度英語、菲律賓英語和新加坡英語。
石化現象按照其性質還可以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暫時性石化是指那些通過正確的語言輸入和指導,可以糾正的石化了的語言形式。永久性石化是指一些石化了的語言形式不能被改正,成為了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中不可去除的部分。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可以糾正的,后者卻不可以。
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這一劃分方法對我國的英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我國廣大的英語學習者,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所出現的石化現象大部分屬于暫時性石化。如果這些英語學習者有機會處在自然的英語環境中,接受優化的英語語言輸入,他們的英語學習將會有進一步的提升。當然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我們對中介語石化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必要的了解。
二、中介語石化現象的成因
既然中介語石化現象具有必然性,每一位第二語言學習者都會遇到。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介語石化的現象產生的呢。研究發現,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不同的解釋角度也提供了不同的理論模式。這其中,主要有以下五種模式:
1. 心理論
中介語的提出者Selinker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解釋二語學習過程中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產生。Selinker認為造成石化現象的出現,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母語遷移。
母語遷移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將母語的語言規則轉移到目的語的學習中。此時,母語的語言規則對于學習者目的語的學習將產生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產生正面影響的,我們稱之為正遷移;產生負面影響的為負遷移。不難得出結論,負遷移是導致石化現象出現的原因,它阻礙了我們的第二語言習得。
第二,培訓遷移。
培訓遷移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它是指語言教授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地道或錯誤的語言運用,導致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產生了不正確或不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指語言教授者選用了不合適的教材,使得學習者接受了錯誤的語言輸入,從而導致了石化現象的發生。
第三,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使用不恰當的學習策略是導致石化現象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國的英語初學者在剛剛接觸英語時,喜歡用漢字拼音的方式為英語單詞注音。但是,我們知道英語中有些發音在漢語中并沒有對應的發音。此時,如果長期用相似的漢語拼音來代替原本的英語發音,學習者的英語發音必定是不準確的。
第四,交際策略。
研究表明,當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交際中遇到困難時,傾向于采取回避和簡化的策略。然而過分地依賴于回避和簡化策略,會使得語言學習者產生畏難心理,不注重目的語語言能力的提高,從而引起石化現象。
第五,目的語過度概括。
過度概括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將某個所學過的語法規則理所當然地運用到新的不適合的語境之中,從而產生錯誤。
2.生物論
生物論試圖從人生長的角度解釋中介語石化現象,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enneberg和Lamendella。 Lenneberg認為語言習得機制只有在一個具體的特定的時間段內被激活才能發揮作用,這就是著名的關鍵期假說。根據Lenneberg的研究,人的大腦從兩歲時開始側化,在關鍵期后大腦的側化過程完成,語言功能主要由左腦負責。因此,此時再想完整地習得一門語言就會變得相當困難。Lamendella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只不過換了一種比較溫和的說法,他認為關鍵期假說太過絕對,提出了敏感期這一觀點。
3.互動論
互動論從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得到的反饋對于學習者的影響這一角度來解釋石化現象。Ellis的相互作用論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所接受的目的語輸入對學習者有直接的影響。不正確的目的語輸入對學習者目的語的學習有負面作用,容易導致學習者錯誤沉淀,從而產生石化。第二,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所受到的反饋對學習者也有著影響。如果學習者在輸出錯誤的目的語時得到了肯定的反饋,那么學習者就會一直沿用錯誤的目的語形式,就會發生石化現象。
互動論的另外兩個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從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時得到的信息反饋出發,解釋石化現象出現的原因。Vigil和Oller認為,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信息的交流。一種是認知信息的交流,另一種是情感信息的交流。這兩種信息交流都包含肯定、中立和否定三種形式的反饋。如果一個第二語言學習者錯誤的目的語輸出卻得到了肯定的認知和情感反饋,這會鼓舞學習者繼續使用錯誤的目的語形式,從而導致石化現象的發生。
4.文化遷移論
Schumann(1978)提出了文化遷移理論,他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對于目的語文化的接受程度,決定了外語學習的成功與否和最終達到的語言水平。當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持拒絕態度,有距離感的時候,學習者就會運用已經掌握了的目的語知識來交流,目的語的學習過程被打斷。此時的學習者主要靠有限的目的語知識和自身的母語知識來處理語言交流,從而造成石化現象。
Schumann還從語言的疲欽化的角度解釋石化現象的成因。當兩個交際者的母語不同時,他們交際時所用的語言有時會是其中一種語言簡單的變體形式,長期使用下去就會產生洋涇浜語,出現石化現象。
5.認知模式論
Krashen在研究中介語石化現象時,列出了五種可能引起語言石化的因素。它們分別是:語言輸入量不足;輸入的語言質量不適;情感過濾器;輸出屏障;目的語語言變異形式的習得。Krashen認為目的語語言輸入量的不足和輸入的語言質量不適都會對學習者對二語的習得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學習者對目的語知識的掌握不全面,容易引起石化。情感過濾器則是學習者對目的語的學習持有的情感,當學習者對目的語的學習持有焦慮等的負面情感時,很容易影響其對于目的語的學習,導致石化現象的發生。
Krashen認為要避免石化現象的發生,學習者語言輸入的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目的語的語言輸入質量略高于學習者當前的水平時,學習者對于目的語的學習才能夠取得最好的效果。當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目的語輸入具有數量充足、可以理解、具有趣味性等特點的時候,學習者能夠更好地學習新的目的語知識。同時,豐富生動的語言環境,保持學習者對于目的語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學習至關重要。當學習者能夠處于有利的學習環境中,接受優質的可理解性輸入的時候,石化現象通常不容易發生。
三、中介語石化現象的英語教學啟示
通過對中介語石化現象成因的介紹,我們可以對石化現象的發生機制有更好的了解,這有利于廣大英語教師采取一些方法來應對中介語石化現象,減輕其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負面影響。
首先,從英語教師自身來說,要防止石化現象,教師在語言輸入這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前文認識模式論的討論中,作者已經提到學習者的語言輸入質量對石化現象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材料的選擇上應該使用質量有保證的材料,如果直接選用難度適宜的英語國家的原版材料當然為最好。其實,這個可以從最近幾年原版牛津英語教材在國內學校的引入和流行得到佐證。在聽力和閱讀材料選擇上,英語母語國家的BBC、VOA新聞和文章自然要比英語非母語媒體的文章要好。教師教學材料的選擇直接決定英語輸入的質量,大量地道的英語輸入,將會有效降低中介語石化現象在英語教學上的發生。
同時,英語教師在教學期間還需要注意如何正確處理學生所犯的錯誤,營造活潑有趣的英語教學環境。一方面,中介語石化現象是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教師對于學生因為石化現象所犯的錯誤應該學會寬容。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評,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因為石化現象所犯的錯誤又需要教師去幫忙糾正。教師需要耐心幫助學生了解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幫助他們克服石化現象所引起的錯誤。
此外,廣大英語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英語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石化現象的出現是學生無法躲避的。面對石化現象時,英語教師需要讓學生們學會正確對待,不可產生畏難焦慮的負面情緒和壓力。學生們也應該意識到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自身的努力,二語學習中的石化現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學生需要形成正確的學習策略。例如,可以通過多聽多看英文節目和報刊來減少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四、結語
中介語石化現象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對它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持續至今。除了以上所介紹的五種分析中介語石化現象的原因的模式外,還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對石化現象的成因進行了探討,我們需要把各種模式聯系起來加以分析才能加深對中介語石化現象的理解。而就如何應對和防止中介語石化現象,需要廣大英語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更好地避免石化現象對英語學習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M].New York: Longman, 1985.
[3]Lenneberg,E.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 Wiley& Sons,1967.
[4]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209-232.
[5]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White Plains: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92.
[6]Schumann.J.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391-408.
[7]Vigil, N. A. & Oller, J. W.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 (26): 281-295.
[8]陳慧媛.關于語言僵化現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2):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