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建筑發展前景模板(10篇)

時間:2023-05-15 17:11: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建筑發展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建筑發展前景

篇1

根據前述施工現狀可以看出我國在建筑施工發展歷程,根據我國建筑行業發展規模和國家就現代化建設為基礎對建筑業的大力扶持。筆者在建筑施工技術前景和建筑施工管理前景,建筑業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做未來建筑施工發展前景展望

1. 建筑施工技術上

(一)建筑模板向專業化,系列化方向發展

高層建筑和大型混凝土結構建筑的大量出現,使人們逐漸意識到模板在建筑結構,建筑施工上的重要性。經過多年實際施工發展和實踐總結,建筑行業已總結一系列先進支模工藝和混凝土澆筑方式。模板材料也從傳統的木質模板向組合鋼模板,混凝土永久模板發展。現階段,占據建筑企業施工模板主體是組合鋼模板,約占模板總量的60%。

施工技術中的爬模從外墻模板開始,發展至內外墻爬模,之后到無爬架爬模,在施工設備上自下而上逐層爬升。

由此看出建筑模板趨于實際化,工具化;由于我國現階段高層建筑,現代化大體積建筑的蓬勃發展,促使傳統工藝在工具模板化,工具質量化等方面與現代建筑有差距,在現代化商業建筑過程中追求成本最小利益最大,以及響應國家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號召,未來伴隨中國建筑施工的蓬勃發展和建筑技術日益更新,在建筑模板方面必定趨于系列化和專業化以及工具化,用剛性材料或更新型材料代替木質材料,方便拆卸和日后循環利用,充分綜合協調環保,資源利用與經濟效益三方利益關系。

(二) 清水混凝土和預應力鋼筋更加廣泛運用

清水混凝土在未來建筑發展上優勢體現在:首先,在使用途徑上,出于保護膜涂刷可在刮膩子之后直接進行,不需要貼磚和抹灰,因此即便在混凝土的表面依然不會存在明顯質量缺陷,清水混凝土澆筑材料用于建筑工程結構中要優于傳統混凝土材料;其次,在自身材料性能特點上,清水混凝土外觀結構整潔,表面光滑,大方;現階段商用建筑,民用建筑以及工業建筑對混凝土結構外觀和性能要求不斷提升,導致清水混凝土材料會愈加得以重視,避免建筑結構出現裂縫影響整體建筑質量。

出于日益迅速的經濟增長和民眾對安全,美觀等需求變化,在施工技術上清水混凝土材料會替代傳統混凝土廣泛用于建筑結構上。

(三) 高技術化

高技術化體現在樁基技術革新與地基處理技術改革

在樁基技術上,未來重點發展沖鉆孔技術。由于目前施工樁直徑普遍在600~1500,深度65cm左右,未來高層建筑和地標性建筑會不斷更新與發展,樁基深度和直徑要求均會更加嚴格,市場需求帶動技術革新,必然會把樁基技術研究作為重點課題,以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完善氣舉反循環成孔,泵吸反循環,清孔技術提升水下砼灌注技術和質量。

其次,發展預制樁技術?,F階段在已掌握的環保型抱夾式、預壓式靜力壓樁技術基礎上, 逐漸淘汰噪音和污染較大之柴油錘擊打樁工藝, 重點開發引進液壓錘擊打入式、預鉆孔式預攪拌式組合施工技術, 并結合打壓入樁與水沖輔助靜壓沉樁法, 合理解決預制樁通過砂卵石夾層難題。

最后,在地基處理技術上;為滿足攪拌需求會逐步完善水泥土攪拌機運作技術,為滿足加固樁基深度和樁基直徑會逐步發展攪拌和旋噴組合組合的攪旋樁基技術,進一步迎合市場需求和業務范圍。

2. 建筑施工管理上

2012年哈爾濱大橋坍塌事件,近幾年各地區建筑質量,建筑安全事故層出不窮,國民經濟水平增長帶動生活質量需求提升,向安全,舒適方向發展。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上會注重建筑質量管控和建筑安全把控力度。

首先,在施工質量管理上,會加強施工人員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并在現場成立質量監管小組,嚴抓質量管理關口,提升建筑安全性與舒適性;落實建筑管理責任制,減少管理層級和舊式管理模式

其次,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上;會成立安全監督小組,并在建筑施工發展前景中,安全管理會逐漸成為建筑施工核心,并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階段性實現安全教育和安全警示。

3. 建筑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上

(一)生態化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在國家和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逐步呈現現代化,規?;y一化發展趨勢,積極響應祖國四個現代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近幾年建筑行業發展遇上井噴期,如何在眾建筑企業揭竿而起之際標新立異,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呈現強大市場競爭力是建筑行業未來發展走勢。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科學發展觀,樹立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的經濟結構走勢,生態化的目標要求建筑行業向低損耗,高質量,低廢棄,高性能方向發展,生產對環境對空氣影響最小,最環保建筑材料。

傳統建筑只注重建筑完成質量,不考慮建筑使用后對自然生態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但未來在市場需求和整體行業發展走勢下,在建筑設計階段對設計目標,設計過程,建筑工程市場化,建筑與環境兼容性等問題將成為考慮方向。為提高建筑物使用壽命,保持建筑結構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在使用高性能建筑材料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二) 工業化方向發展

傳統建筑注重個體化建設,不注重材料和資源循環利用,造成資源浪費,資源損失。為提升市場競爭力,形成可持續化發展,建筑行業力求把互換性和流水性植入建筑施工環節,以標準化,工廠化,規?;?,循環利用化的成套技術革新建筑業傳統施工方式。

工業化,流程化是現代建筑行業整體發展方向。從腳手架,支模板,建筑構件等均可由工業生產完成。標準化的實施,標準化的設計為未來建筑行業的高效率,工業化提供可能,完成建筑行業統一性協調發展。

結束語

未來建筑施工前景更多涉及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的統一協調上,并以技術革新帶動企業發展,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求。

參考文獻:

[1] 魏濤,廖光煊,梁天水.封閉框架大空間高層工業建筑可燃氣泄漏事故重構與防治對策[A].2010 超 高層建筑火災安全及綜合防災技術國際論壇論文集[C].2010.

篇2

中圖分類號:TU9 文獻標識碼: A

一、綠色建筑的內涵

綠色建筑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綠色建筑中的“綠色”,是指在不破壞基本生態平衡的條件下又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建筑,還可以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等。

綠色建筑是一種建筑規則和建筑環境性能的衡量標準,指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內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即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汽、節電、節水、節材),最低限度地影響自然環境,從而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生活及活動的場所,從而達到人與建筑的生態和諧。

二、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必然性

1、國外環境

全球氣候變暖成為人類生存的隱患,所以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明確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到23%至40%之間。2007年美國國務院通過了《低碳經濟法案》,以此響應聯合國氣候大會的“巴厘島路線圖”方針,這所有的一切都有利地說明了發展低碳經濟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發展低碳經濟,既是責任,也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潮流的機遇。

2、國內環境

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引入綠色建筑概念比較晚,發展綠色建筑經濟比較遲。源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科學技術水準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直接制約著我國經濟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變。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即工業經濟,這是因為中國要想脫貧致富,必須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步伐,無形中帶來了能源消耗的持續增長,成為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絆腳石。

我國是工業大國,建筑業已經成為工業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中國現有的建筑總面積是400多億平方米,預計2020年還將增加300億平方米的建筑面積,所以建筑行業的能源消耗可想而知。而發展經濟、提高13億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減少能源消耗之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所以,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經濟是一項意義重大且十分緊急的任務。

三、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可行性

目前,我國經濟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舊有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數量多,地理氣候特征多樣化,加上我國歷史悠久,存在許多與自然環境相吻合的傳統建筑文化。所以,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經濟,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優越性。

1、巨大的節能潛力

我國是建筑業大國,建筑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同樣我國建筑業的耗比較大,如果對目前存在的建筑進行節能改造,效果必然非常明顯,這就說明綠色建筑的推廣在我國具有很大的潛力。以供熱管理市場為例,2008底,我國集中供熱的建筑面積約等于70億平方米,平均消耗能源折合成標準煤每年大約需要20公斤/平方米,如果對其進行節能改造,每年可以節省標準煤億萬多噸,同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些都有利的說明中國具有巨大的節能減排潛力。

2、綠色建筑具有相對較大的效益優勢

要想達到相同的節能效果,建筑比工業的投入要少得多,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施建筑節能和發展綠色建筑的成本相對較低,而全球氣候變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所以,我國推行了綠色建筑具有很大的優勢。

3、綠色建筑技術日趨成熟

2004年4月1日,原建設部與科技部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申報指南,啟動了“十五”國家科技重大攻關項目――“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如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資源,采用節能的加厚外墻,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另外利用自然通風原理提高制冷和通風能效,還可以利用非可再生資源,例如高壓沖廁、慢速洗浴噴頭、外表雨水的收集使用等。這些都是成熟的建筑節能技術。

4、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

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往西,有大部分與地理氣候特征相適應的建筑群。比如陜西的窯洞,就是運用自然通風原理以及淺層地熱的原理實現了居住場所冬暖夏冷的特征。再如蘇州的園林設計,更是尊重自然的生態建筑,從根本上調節了氣候。所以,我國歷史久遠的傳統建筑文化為發展綠色建筑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我國綠色建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1、政府對其不夠重視

政府部門在認識綠色建筑經濟的時候,對其認識還不夠深入,這便導致了政府進行綠色建筑經濟管理的時候,力度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也沒有根據需要進行綠色建筑經濟發展保護機制的建立,這也導致了在綠色建筑經濟發展方面,政府的束縛力不夠。

2、人們對綠色建筑經濟認識不夠

人是推動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體,也是綠色建筑發展的核心主體。然而在現代社會,人們并沒有真正地認識到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人并沒有把綠色建筑經濟歸入到可持續發展中去,并沒有重視其發展前景。

3、對綠色建筑經濟扶持力度不夠

在進行綠色建筑經濟發展的時候,還停留在嘴上說說的階段,并且,現在進行綠色建筑建設的時候,原料成本比較的高,若是經濟基礎達不到要求,那么綠色建筑在發展的時候,受到的限制便會比較嚴重,所以必須提高對綠色建筑發展扶持的力度,才能幫助其更好地發展。

四、推動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我國,綠色建筑經濟還在初級的發展階段,在推動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必須通過以下措施,推動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

1、對政府資金扶持的相關政策進行完善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政府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所以,在進行綠色建筑經濟發展的時候,政府必須將自己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幫助綠色建筑經濟更加穩定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應該不斷提高綠色建筑經濟資金補貼的水平,加大對綠色建筑的投入,這樣才能夠給其更好的發展提供一個物質基礎,幫助其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2、做好宣傳教育方面的工作

在進行綠色建筑經濟發展的時候,做好宣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措施,這樣能夠很好地提高人民群眾綠色環保方面的意識,所以,應該大力的進行綠色建筑經濟的宣傳。政府在宣傳的時候,應該經過調研,將媒體的力量利用起來,通過媒體來進行綠色建筑觀念的宣傳,這樣全社會的綠色環保意識很容易提高,這也能夠給綠色建筑經濟更好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只有人民群眾真正地認識到其重要性,才會愿意支持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也能夠更好的實現良性循環。

3、加強培訓工作

想要更好地推動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僅僅通過宣傳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根據實際的需要做好培訓方面的工作,在進行培訓的時候,通過實體培訓,能夠更好地落實綠色建筑經濟思想。高校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加大對綠色建筑經濟的重視,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根據需要進行綠色建筑經濟人才的培養,確保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真正的滿足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五、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前景分析

20世紀90年代,我國建筑行業首次引入綠色建筑的概念,源于中國的建筑業以及相關產業商品化程度最快、產業體量最大、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最輕、拉動國民生產總值最有效,所以,首當其沖的迎來了一場節能減排的改革,如今,綠色建筑的理念已經成為我國建筑行業的主流。本文主要從綠色建筑的效果分析來闡釋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前景。

1、綠色建筑的效果分析

(1)效果分析的組成

綠色建筑的效果分析主要包括內部效果和外部效果。因為外部效果主要指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應該進行國民經濟評價,所以,評價綠色建筑的效果主要指的

(2) 外部效果的指標。

所謂的國民經濟評價,就是按照科學合理配置稀缺資源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國民經濟的全局出發,考察項目所耗費的社會資源和對社會的貢獻程度來評價該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由于綠色建筑經濟在我國剛剛起步,很難為綠色建筑的發展界定統一的評價標準。所以,筆者人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國家出臺政策法規嚴格控制建筑產業規模,限制從業人員的數量,我國長期實行粗放型經濟模式,導致各地建筑項目增多,所耗費的能源也相應的增多。其次,深化綠色建筑的新技術、新機具、新材料的研發,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從而節約了資源和能源,控制生產成本,提高了機械化水平;第三,廣泛宣傳綠色建筑理念,使得在城市規劃和考察設計中時刻貫穿“綠色建筑”的思路,從而保證家庭住宅和城市建設在采光、通風、排水等方面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第四,建立完善的評估標準,從根源上杜絕偽綠色建筑的存在;第五:積極引進、吸收、消化國外先進科學技術成果,提高機械化水平。

在政府的干預調控下,要健全和完善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加強對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建筑節能監管,使得“非綠色建筑”項目的內部成本提高,內部效益降低,而“綠色建筑”的外部成本的降低,綠色建筑外部效益的有效提高,能從根本上使可利用的資源向綠色建筑經濟領域流動。

2、綠色建筑有效措施分析

如何對綠色建筑的措施進行有效的推行,主要是針對綠色建筑的外部效果的提高。提高外部的效益,降低外部成本的一個大體思路是: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內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量;最大限度的減少環境污染;建筑的質量、功能、性能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相統一。源于綠色建筑是新生事物,提高外部效益的量化指標還不能太確定,具體表現為綠色建筑的高出售率以及高出租率。相對來說出售與出租價格也比較高,一個綠色建筑項目,不僅費用的支出比較低,而且能夠獲得政府的支持和贊助,還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這些都將為業主帶來巨大的投資回報。

另外,降低外部成本也是提高外部效果的措施之一。因為,綠色建筑質量好,電、水、能源和垃圾成本底,從而延長了建筑的壽命。所以在建造綠色建筑的前期,要降低外部成本,即可以在透光性好、通風能力強、空氣質量好的地段購買一塊地產,可以將解除潛在的環境風險;綠色建筑前期直接產生的建造成本比較高,但是由于機械數量少、照明設備數量少、通風設備數量少,從而提高了能源效益,間接降低了建造成本。

總之,綠色建筑的發展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方針的重要舉措,是本著保護生態環境、節省資源的前提進行的操作,是符合建筑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篇3

abstract:currently, china’s economy is fast develop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is exceptionally rapid. it’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green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o as to relie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green architecture, discuss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green architecture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reen architecture.

keywords:green architecture;development;prospect

中圖分類號:tu-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9-0071-02

1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環境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卻逐漸惡化。資源的缺乏、能源的衰竭、環境的破壞等問題已經突出成為人類的生存隱患。研究證明,導致全球性氣候變暖的有害物質中,建筑施工和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物質竟占過半,其中建設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就占了能源消耗總值的35%。

3.2.2要不斷推廣綠色建筑節能理念,促進綠色建筑發展

政府應該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和管理工作,加大對綠色建筑的推廣力度,鼓勵市民使用建筑節能產品(如在房屋裝修時盡可能使用新型節能材料等),并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消費者來嘗試。而對于企業來說,政府應該倡導企業研究新技術,推廣新技術。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英國的經驗。比如為了使公眾對綠色建筑能有更為直觀的感受,英國的建筑研究組織(bre)設計了綠色住宅樣板房供人參觀(圖1)。該建筑采用了可遙控的百葉窗,室內門窗還設置有可調節的通風口,房屋的坡屋頂是架空的玻璃幕墻,頂面開設有天窗并安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在屋頂兩端的天溝設置有雨水集中處理管道,把雨水回收之后通過水循環系統實現二次利用。建筑物的地基上采用的是可再生骨料,而包括房間地板與建筑外墻在內的建筑材料,則全部是采用回收所得的工業廢料;在墻體內部,則利用由回收的廢紙再加工制成的纖維制品來充當墻體保溫材料。據測算,該示范建筑,可比傳統節能建筑節能50%,節水1/3,其太陽能熱水裝置可提供60%供熱需求。為了能夠更好地,大范圍地推廣綠色建筑節能的概念,bre建筑研究組織甚至還搭建了自己的綠色建筑公園(圖2)。公園面向公眾開放,并且有不定期的集體活動,bre在這里用最直接最親切的展示方式讓人們體驗綠色科技的益處,為人們勾勒出綠色生活的構想。

4結語

篇4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

生態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利用自然當中存在的客觀條件,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充分的利用一切生態環保材料進行建筑建設,用最少的投入給人們的生活和自然的發展帶來最大的利益,營造出一個安全、寧靜、和諧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1.1和諧原則

生態建筑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和諧原則,包括的內容有經濟建設的和諧、社會生活的和諧以及環境發展的和諧等等。在建筑的活動當中,不論是選擇何種地質條件、還是選擇怎樣的建筑材料,或是進行怎樣的規劃設計,包括在實際的施工建設工程當中,都需要嚴格的注意以及遵循和諧這一項最基本的原則。

1.2節約原則

在完成資源建設的目標之下,對于資源的使用和消耗都不能夠浪費,做到節約資源,充分的利用一切資源,用最少的資金投入創造最大的經濟建設效益。

1.3高效原則

任何的人類生產建設活動都是為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建筑也不例外。建筑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讓人們的居住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建設一個健康、綠色、舒適的居住環境,整體建筑的系統使用的是集成技術來將建筑的功能效能進行提高,將管理調控體系進行一個優化配置的作用,營造成一個生態高效的建筑體系。

1.4舒適原則

人們對于建筑的最主要和最直觀的一點就是要舒適,,只有一個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才能夠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活效率。建設一個好的建筑不能夠不遵循環境原則,在上文當中也提高一切的活動都必須以環境組委最基本的建筑條件,因此,在為了達到建筑的舒適度的要求,需要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共同配合,將環保和舒適進行一個良好的結合,找到二者之間最佳的相處模式。

1.5經濟原則

要想建設一個生態效益高的建筑,就必須要利用高科技紀念性技術操作,這就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進行建設,但是大投資并不是等同于浪費。用合適的技術和合適的建設材料加上合適的地域條件,再加上施工和設計人員豐富的建筑經驗,就能夠設計出一個高效的建筑物,不但能夠滿足經濟效益,還能夠滿足生態效益。

2 生態建筑的設計要點

生態建筑的特點就是在生態住宅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將生態理念運行添加進去。生態住宅設計,指的就是將建筑住宅當作是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自行的循環,結合了現代美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等等,為居住者提供一個舒適、綠色、健康和美觀的居住環境的一種實踐手段。生態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具有雙重性質的,既要有環境的保護,還要有滿足人類一切的生活需要。生態建筑的理念不能夠只是表面的空頭文件,需要將每一項工作都深入到實際工作當中去,包括了材料的選擇、施工建設的方案設計等每一個建設工作的實踐當中去。技術要求需要表現在住宅的物理環境和能源系統的設計等等多個方面。與此同時,還要和綠色與生態結合起來,建筑的材料的選擇和綠化設計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需要工作人員進行一個高度的重視。

3 生態建筑設計的先進技術

3.1太陽能的使用

太陽能是一種新型的能源,具有可再生、無污染的特點。從人們發現可以使用太陽能的時候開始,就投入了大量的研究成本在其中,將太陽能廣泛的運用在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面。太陽能蘊藏豐富、成本低廉、利用起來也非常的簡單,而且符合了生態建設的需求,因此其的利用范圍正在不斷的擴大之中。(1)透過窗戶的集熱板,來建設太陽能資源系統。運用集熱板、蓄熱裝置、風扇和空氣導管等等裝置進行相互的組合,來達到將太陽的光能轉化成為熱能,供人們使用。(2)透過空氣的集熱板建設太陽能資源系統。用空氣的集熱板所產生出的熱量來將其供給空氣的供熱系統,將過去的傳統供熱方式進行更換,就能夠把在過去的暖氣當中產生的氮氧化物降低到最少,從而減少其對空氣和環境的損害。

3.2新材料的利用??萍嫉牟粩噙M步,能夠用來進行建筑的材料也越來越多。在實際的 建筑活動之中,需要從建筑材料的特性出發,從環保的角度進行考慮,運用合理的技術生產選擇最佳的材料來進行建筑的工作。(1)利用水循環。水是大自然的產物,可再生、無污染,屬于清潔型的能源。在現在對水的利用上主要是雨水的循環進行制冷的技術。(2)地熱能源的利用。地熱的儲備是非常多的,而且和太陽能一樣是環保型的能源,在最近幾年的建筑活動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利用。東三省等地區一批新的建筑物就是使用的地熱供暖,將原先的暖氣供暖淘汰掉了。(3)太陽能光電材料。在生態建設的工作中,對于能源的選擇,首選的就是太陽能。因為太陽能使用起來非常的方便,儲量非常的豐富,成本很低,而且完全無污染還可再生。

4 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

4.1節約原材料

在建筑的應用工作當中,建筑材料的選擇是最主要的部分,節約建筑材料實際上就是在對建筑進行節約。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之下,人們依靠科學技術,已經慢慢的將建筑物的梁柱利用數量減少了,這樣不但可以營造出一個建筑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將建筑的美感表現出來,還可以節約材料,減少成本的支出。

4.2 節約能源

在全球范圍之內,能源是面臨著一個緊缺的局面的,這就使得人們在建筑方面的理念也在朝著節約型發展,不斷的開辟出新的能源以適應不斷增長的人口對能源的需求。 [3]建筑的節能主要是表現在節能建材的使用之上。建筑物能夠自然的通風透氣來減少空調和風扇的使用頻率,這樣就能夠減低這些電器排放出有害的物質破壞自然環境,也在同時減低了對于能源的消耗,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住戶的經濟負擔。

5 結束語

人類經濟建設的腳步發展的越來越快,在不斷發展的經濟壓力之下,人類的居住環境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自然資源的不斷消耗,人類生產建設的過程中排放的垃圾和污染越來越多,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越來越嚴重??沙掷m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國策,為的就是能夠建設循環利用的經濟生產模式。各個行業都在推行這一項基本政策,也包括了現在發展態勢良好的建筑行業,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建筑生態氛圍。要想實現生態建設,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就需要在遵循相關而對原則之下進行技術的創新和改良。建筑行業耗費的能源和資源太多,是急需進行生態改造建設的行業之,在建筑而對工作上要節約消耗的能源,從生態的角度進行建筑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周彥明;謝麗娜 .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趨勢 .民營科技[J] .2012,(04):(12--15)

[2] 徐曉東 .基于生物氣候條件的綠色城市設計生態策略研究 .東南大學[J] .2009,(16):(24--26)

[3] 陳濤;張永斌;陳瑋 .試論生態建設與生態建設規劃 .環境保護科學[J] .2010,(08):(29--31)

篇5

一.建筑給排水技術發展的現狀

(一)建筑給水技術現狀

城市的建筑給水改善技術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1、增壓給水

一方面是城市建筑工程的大量興建,另一方面是城市水廠處理能力不足,致使城市建筑給水不夠充足,加之給水管道的老化,使得給水系統的承壓能力持續降低,更嚴重的是一些城市出現供水不足的現象。供水不足現象的發生促使城市的高層建筑需要采用增壓的方式供水,二次加壓設備因此應運而生,并且隨后得到了大范圍的應用,漸漸成為建筑給水設施中的重要工具。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的增壓設備以及增壓給水技術日益完善,目前我國常用的給水增壓設施包括水泵給水設備、氣壓給水設備、變頻調速給水設備這三種。

2、分區分質給水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的對飲水要求愈發嚴格,因此,實行對不同建筑分區分質給水是順應發展要求的體現。現階段,減壓閥是對不同建筑實行分區分質給水的主要給水設備,最常用的是比例式減壓閥,操作簡單、減壓穩定、能長時間使用是這種設備的優勢。另外,可以調節壓力值以適應不同壓力值需求的薄膜式減壓閥在減壓限流的情況下也被廣泛采用。

3、推廣使用節水設備,強化節水意識

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較低,水污染現象較為嚴重,水資源存在的問題使得建筑給水尤為缺乏,因此,必須要采取節水措施使水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們可從建立節水設施以及強化人們的節水意識兩方面入手。一般而言,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節水配件具有限流、自動調節溫度等方面的功能,以水力控制的多功能閥、液壓式沖洗水箱配件、二檔沖洗大便器配件、屋頂水箱的配重逆開止回閥應用較多,有些配件隨著實際生活的發展需要而不斷進行相應的改造。對于節水來說,僅憑建設節水設施只能達到部分效果,更重要的要樹立并強化人們的節約用水意識,要讓人們知道水資源的寶貴,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使人們認識到節約用水是每個人應盡社會義務、推動社會發展、滿足日常生產生活需求的內在要求,實現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

(二)建筑排水技術現狀

建筑排水系統是為了使人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的廢水、污水能順利排出。社會的不斷發展,高層建筑物的不斷建設使得人們對排水系統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為方便介紹,筆者以衛生清潔工具和排水管道材料為主闡述建筑排水系統。

1、生活衛生清潔工具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傾向于使用舒適、節能、安全的生活衛生清潔工具。這其中比較典型的衛生清潔用具有桑拿浴設備、按摩浴缸、蒸氣浴設備、調整身體機能的運動器等,不僅能有效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同時也能有效排水。

2、排水通氣技術與排水管道材料

目前,包括專業通氣立管、環形通氣管、伸頂通氣管、不伸頂通氣管、器具通氣管等不同類型又各具特點的排水設備已在我國得到應用,這些多樣化的排水通氣設備能滿足不同建筑物的排水要求與排水標準。開發通氣閥與特制配件的單立管排水系統能幫助伸頂通氣管通氣,同時還能有效預防管內的空氣進入室內,這就提高了管道的通水性能。在通氣閥的選擇中,單路通氣閥與雙路通氣閥使用較為廣泛。

另外,由于我國排水管道在前期設計、施工安裝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問題,使得有些排水系統無法發揮其作用,致使污水得不到及時的排出,這不僅對排水系統的使用壽命是一種傷害,同時也容易造成管道堵塞的問題出現。因此,在排水管道材料的選擇上,通常選擇塑料管道或復合塑料管道、鑄鐵排水管等。其中,塑料管的應用是最廣泛的,尤其是雙臂中空內螺旋消音管,能有效降低噪音的同時改善水力條件。因此,我們在實際建設過程時,要科學合理的設計排水路線,結合現實選擇相適應的管道材料,充分考慮排水滲漏可能存在的隱患,確保排水管道的安裝可靠合理,保障生產生活用水能有效順暢排出。

二.建筑給排水未來的發展前景

為人們提供符合國家水質量標準的生產生活用水,保障消防用水系統的正常運行,保障排水系統的正常流暢是建筑給排水的主要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建筑給排水設施將朝著更加智能化、節能、可靠、合理、衛生等方面綜合發展。

(一)建筑給水的未來前景

更加節省建設用地、更加節能、污染無限趨于零將是未來建筑給排水的主要發展走向。高位水箱、氣壓罐將會被變頻無負壓的給水設施所取代,同時,建筑給水泵也將會朝著智能化、所占用地小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未來節水器材將會成為主流,會被大規模地推廣使用,管道材料也將趨于抗壓能力更強、伸縮能力與柔韌性更實用的方向發展。針對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少與水污染嚴重的問題,廢水、污水的處理能力將得到很到程度的增強與提高,同時,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也會出臺相關規定,逐漸實現建筑給水想著節能、環保、水質安全等方向良性發展。

另外,未來的熱水供應技術會傾向于使用各種節能、環保的新能源,并會根據區域水量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熱水設施,使熱水供應朝著既節能又節水的雙重目標發展。同時,未來的建筑消防設備將會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既經濟又智能的方式將是未來消防給水的特點。

(二)建筑排水的未來發展前景

針對我國水資源匱乏嚴重、污染嚴重的現狀,預計未來會大面積普及中水回收利用的措施,對于中水回收,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從法律上加以明確,并要加大對節約用水的宣傳力度。于此同時,建立相關的中水回收站,將回收的中水、污水及時處理,實現循環利用,建筑排水向著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

建筑排水系統將隨著未來建筑建設的不同特點設計多樣化的排水系統,給排水系統的設計更具針對性,在解決污水排放、雨水滲漏、節能環保等方面中存在的問題的同時,實現智能化的污水處理,如收集雨水之后采用自動化的方式集中處理雨水。未來的建筑排水系統中,壓力排水系統、真空排水系統正壓調節閥將成為主流。

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給排水將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而不斷改進,但是隨之面臨的挑戰也將越來越嚴峻,尤其是在我國建筑給排水技術還有待進一步創新突破的背景下,建筑給排水系統的建設發展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其發展前景是十分明朗的,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建筑給排水技術,建筑給排水才能不斷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人民生活環境的質量將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宮月明,吳剛.小議我國建筑給排水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其未來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3).

篇6

Abstract: green,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ing architecture i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t is also the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day we pu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y and human-orient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is used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people's living level.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most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theme.

Key word: green,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也叫生態建筑,人類安全,可持續建筑,與環境共生建筑。其主要的涵義是包括設計,施工,建筑選址,使用運行,管理及廢棄的整個過程中,在維護環境基本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以滿足人類健康,舒適的居住和使用,達到人,環境,建筑的和諧共生。

綠色建筑有一下特點:

1、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根據基地條件,充分考慮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的要求,減少空調使用以及照明。

2、保護環境,節約土地:合理規劃使用土地,減少土地污染。

3、節省水資源:大量采用節水器具以及水的回收再循環利用。

二、培養建筑節能意識

由于任何一項節能技術措施與改革都要在充分的認識節能意義并且變成執行者的自覺地行動才能實現,所以培養節能意識只是進行節能的第一步,卻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節能意識分兩個方面,一是決策者的節能理論修為,另一個是群眾的節能素質教育。決策者的節能意識主要是通過學習或者系統的培訓來提高的,而群眾的節能意識要靠長期的的宣傳教育來達到目的。比如在法國,政府對民眾的節能方面宣傳特別廣泛,大部分的公民都知道能源危機而節水節電,并且政府還把節能與公民的切身利益掛鉤,規定了每個人的用電、用水、用氣的最高限量,實時超過限定值加倍計價的方式,用電低峰降低收費計價的方式來鼓勵大眾節能。在內區內鼓勵人們乘坐電車、地鐵,總之使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讓人們自覺或者被動的節能。

建筑節能不單純是節約能源,更重要的是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是因為建筑節能本身就是一個環境節能,是系統工程節能。并不是單一過程的節能。

建筑節能寶貨一下幾個方面:

建筑施工節能;

2、建筑環境和能源再生;

3、智能建筑系統調控的優化和節能;

4、生活節能與物業管理優化;

5、建筑材料生產過程的耗能及建筑圍護結構傳熱損失情況;

但是,建筑節能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通過討論研究與當前建筑環境所需要的使用節能材料以及合理搭配才能做到真正的節能。

三、幕墻的使用

玻璃作為建筑材料,它的運用已經越來越廣泛,它從采光飛速發展到作為墻體以及屋頂甚至使用到結構上。真因為現代新型玻璃的運用使玻璃幕墻建筑的節能成為可能。

玻璃幕墻以它將大面積玻璃應用于建筑物的外墻面,展示建筑物的現代風格,發揮玻璃本生的特性等優點,使建筑物顯得別具一格,光亮明快、挺拔、具有現代品味,從而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玻璃幕墻將獲得更廣泛的應用,而且用量越來越大,其發展前途及其樂觀。隨著人們對玻璃幕墻的要求不僅局限于使用,更深入到裝飾藝術性、綠色節能等方面。通風雙層玻璃幕墻便是其一。

比利時研究院的報告中,對于通風雙層幕墻系統的結構給出了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描述。幕墻有如下各結構:

1、外層玻璃:一般是單層玻璃。

2、內層玻璃:真空雙層玻璃。

3、內外層中的空氣腔:可完全自然通風,風機通風,機械通風。

4、使用者開啟內窗就可使辦公室能夠自然通風。

5、自控的遮陽設備。

6、散熱器在幕墻內側。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風雙層幕墻結構才有較大的進展。90年代,對環境的日益關注從技術和政治兩方面影響建筑設計,促進了通風雙層幕墻的迅速發展,使綠色建筑成為公司建筑的很好的形象。

四、外墻保溫體系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開展建筑節能到現在,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技術一直是國內的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研發的重點,也是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重點領域,通過自主研發或者引進,開發出多種新型的節能材料,不如蒸壓灰砂磚、蒸壓粉煤灰磚、多孔磚等。外保溫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最主要的外墻保溫技術。

外墻保溫體系可分三種形式:外墻外保溫體系、外墻內保溫體系、夾芯保溫體系。不管是那種保溫體系,都可以使寒冷季節外墻內表皮溫度升高,使室內溫度環境改善,目前外墻外保溫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保溫效果極佳。

外墻外保溫的一系列優點:①有效的保護主體結構,延長了建筑壽命,并能有效的阻斷冷熱橋現象,明顯減少冷熱損失。②大大提高了 室內環境的舒適度:冬季室內儲存熱量增大,溫度穩定;夏季外保溫層可以減少輻射熱進入室內和室外高溫的影響;③避免了室內二次裝修可能對保溫層造成破壞;④解決了內保溫體系造成內墻難以吊掛衣物的弊端;⑤直接室外施工作業,不減少室內使用面積,施工方便,室內不受干擾。

外墻保溫層的裂縫是保溫建筑質量通病離隊重癥,防裂是外墻保溫體系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之一外墻保溫體系面層產生裂縫的原因:

1、使用水泥砂漿做抗裂防護層,因為水泥砂漿的強度高,收縮率高,柔韌變形性不夠而引起砂漿層開裂。

2、尋用的玻纖網布質量不合格,抗拉強度不夠,耐堿率保持率低,玻纖網布間斷處元搭拉或者搭拉尺寸不足,所處的構造位置不正確等。

3、墻體轉折處及窗口周邊等容易產生集中應力的部位未設置增強網格布。

4、在材料柔韌性不足的情況下沒有設置保溫墻體的變形縫。

5、采用的膩子柔韌性不夠,或者不耐水,受到水的浸泡后起泡開裂;采用了漆膜堅硬的涂料,涂料斷裂伸長率??;涂料和膩子不匹配。

既然問題出在裂縫我們就針對裂縫考慮防止裂縫發生,防止裂縫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

1、選用保溫形式時,盡量選用外墻外保溫體系。

2、玻纖網布一定要選用質量好的,布置時要有充分的搭接長度,并且做防腐處理。

3、在結構變形縫處設置變形縫。

4、墻體新抹灰面層表面應及時分水養護。

5、窗戶周邊及其角部應力集中的部位增設加強網,分散其中應力。

五、熱橋問題

熱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嚴寒和寒冷地區開發商,居住者和物業管理部門頭痛的事情。尤其是許多采用節能墻體的住宅,出現結露長毛的現象。所謂熱橋就是指圍護結構中包含金屬,鋼筋混凝土和混凝土梁等部位室內外溫差作用下,形成傳熱密集,內表面溫度較低的部位。形成了傳熱的橋梁,故稱為熱橋。熱橋的危害很大,比如:

因結露使得墻體潮濕,破壞室內裝修和室內景觀,墻皮脫落,影響心情。

1、因結露使得墻體潮濕,助長病菌滋生,長毛,發霉破壞室內衛生環境,影響健康。

2、破壞結構安全

防止結露措施有以下幾點:

1、保證墻厚。

2、屋面保溫層滿足最小的傳熱阻要求,且采用合理的防水構造和優質的防水材料,保證防水施工質量。

3、所有熱橋部位設外保溫層,且保溫層閉合,滿足厚度要求。

4、當年竣工的房屋不要當年入住。

5、對于室內濕度大的房間,加厚保溫層,在基層墻體與保溫層之間設置隔氣層,禁止采用夾芯保溫墻。

6、提高墻體砌筑施工質量以保證墻體密實度。

7、才有外保溫節能墻體的建筑,施工應先立窗口后做保溫。

8、勒腳處做保溫處理。

六、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再傳統技術的基礎上,按環境與資源兩個要求,共同改造重組做成的新技術;二是把其他領域的新技術結合生態要求運用過來。

現代建筑和生態建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F代建筑設計思想是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科技為人服務、強調人才是自然的主人,強調征服自然甚至戰勝自然?,F代鋼鐵工業,材料工業,玻璃工業,化學工業為現代建筑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特別是近代新的結構技術,照明技術,智能技術,使現代建筑業超過任何歷史時代,為人類提供了更加舒適的工作環境。

而生態建筑的提出,是基于建筑領域中生態人本主義價值的覺醒。它直接審視建筑本質的所在,討論的是今日與未來人類社會面臨或即將面臨的生存問題。正因為這個問題,生態建筑真真切切的撼動了現代主義沒血的構造和技術觀,向現代建筑物質根基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提出了問題。

七、綠色建筑之路

綠色建筑的研究及建設實踐,每個國家根據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條件形成了不一樣的特點。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資源短缺,人口數量巨大的條件下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之路非常關鍵。

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質能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在我國擁有很強的發展前景。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水資源是有限的并不是無限的,我們做到節約用水,做到合理規劃水環境是走綠色建筑之路所必需的。

大力提倡使用綠色建筑材料。如使用地方材料,因地制宜的設計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個性建筑。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去使用,千萬不能因小失大。

八 結語

綜上,綠色建筑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人物之一,已經被很多國家廣泛重視。從建筑師自身出發,做到時時刻刻以以人為本為理念,從建筑規劃到建筑設計的沒一個環節都要認真的考慮人與自然的科學規律。只要我們心中有回歸自然的意向,就能縮短人與自然的距離,綠化、陽光、空氣、水可以為建筑空間注入生命與活力,不僅增進了生理健康,更創造了暢快,愉悅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建筑外墻外保溫技術導則》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編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2]《綠色建筑與建筑技術》中國建筑協會建筑師分會建筑技術專業委員會、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編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篇7

綠色建筑是在建筑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 以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基本原則, 結合考慮生態環境、 社會經濟、 歷史文化、 生活方式、 建筑法則和適宜的技術等多種因素。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 舒適、 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 同時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 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物在建造和運行過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能源, 并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同時, 促進資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減少污染。綠色建筑也可稱作生態可持續性建筑, 即在不損害基本生態環境的前提下, 使建筑空間環境得以長時期滿足人類健康地從事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需要。綠色建筑不僅與減少能源消耗有關,同時還涉及減少淡水消耗、 降低材料及資源使用、 減少廢物、 提高空氣及燈光質素、 處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補充地下水、 恢復自然環境、 減少依賴汽車等等的同類問題。所謂的綠色建筑是不僅要提供舒適而安全的室內環境,同時應具有與自然和諧的建筑外表環境。將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 即發展綠色建筑, 已成為今后建筑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前景和優勢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氣候特征多樣化,加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建筑文化,發展綠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獨特的優勢。

1.建筑節能潛力巨大。我國既有建筑達400多億平方米,同時每年新建16億至20億平方米。我國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達到同樣的室內舒適度,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同等氣候條件發達國家的2至3倍。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節能減排潛力巨大。

2.發展綠色建筑比較效益高。據測算,達到同樣的節能效率,建筑比工業投入少。此外,我國實施建筑節能和發展綠色建筑的成本相對歐美等發達國家要低得多,而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因此,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比較優勢更為明顯。

3.綠色建筑技術相對成熟。歐盟學者針對80項減少建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的調查結果表明,就投入和節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技術是幾乎所有國家建筑物溫室氣體減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節能量而言,改進寒冷氣候區的隔熱和分區供暖系統,實行分戶供熱計量,在溫暖氣候區提高制冷和通風能效,注重遮陽、自然通風、隔熱措施,以及改進發展中國家炊事爐灶等,均是有效的節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設備、太陽能熱水裝置、節能型家用電器和能源管理體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節能技術。從“十五”開始,我國就組織實施了“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城鎮人居環境改善與保障關鍵技術研究”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建筑環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廣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4.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有利于推行綠色建筑。我國從南到北,有一大批與地域氣候相適應的建筑,如安徽的民居、陜西的窯洞,都具有巧妙利用通風、淺層地熱能實現冬暖夏涼的特征。南方的一些園林建筑,更是師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建筑。中國園林在形態上是自然的縮影、建筑物的延伸,園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園林中,是共生的:西面的墻上爬滿了藤蔓,遮擋了烈日;正廳外開辟了花園、草坪,南側種了落葉型的樹木,冬天落葉后陽光可照射進來,夏天樹葉長出來又能遮陽。這樣的設計非常巧妙,既賞心悅目,又調節氣候。所以,我國的建筑文化傳統為綠色建筑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對策

1.轉變企業經營理念,積極開展綠色設計

建筑企業隨著企業的使命向綠色建筑轉變, 其核心理念和價值觀也同樣發生了變化。 此時, 新的理念和新的企業文化建立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 價值觀決定建筑企業對自身和社會、自然的評價標準。開放并富有進取心的企業文化, 會激勵企業和員工不斷地學習和創新, 學習和創新使企業擁有越來越多新的技術, 同時也使國內外先進的綠色建筑案例在企業內部被消化和吸收。而綠色設計是綠色建筑的源頭, 源頭綠色才能保證水流的綠色。 根據我國的國情, 綠色設計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節約能源盡量從總體上減少能量的使用, 并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使用可持續能源; 二是盡量利用可循環的材料和能源, 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 三是從用戶或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發, 體現“ 以人為本” 的設計理念, 使建筑空間盡可能健康舒適; 四是在設計時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物耗和能耗, 使建筑全壽命周期費用最低,降低運行和維護成本。

2.積極推廣綠色施工, 強化施工現場的監督

施工階段是將設計成果轉化為實物的階段, 也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直接的階段。 綠色施工和綠色設計一樣, 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 包括減少物質化生產、可循環再生資源利用、 能源消耗最小化、 生態環境的保護等。 因此, 建筑企業在施工過程中, 要加強施工現場管理。 一是建筑場地應減少施工場地的占地面積, 減少施工對場地的擾動和破壞; 二是通過改善能源使用結構, 根據具體情況合理組織施工, 積極推廣節能新技術、 新工藝、 新產品, 以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三是采用施工節水工藝、節水設備和設施, 盡量考慮水的循環使用,加強節水管理, 施工用水進行定額計量; 四是施工單位應按照國家、行業或地方對綠色建材的法律、法規及評價方法來選擇建筑材料, 以確保建筑材料的質量。 力求建筑施工盡量少消耗自然資源, 以免破壞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減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噪聲、粉塵和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

3.積極采用綠色建筑技術, 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雖然我國的建筑業總體上科技含量不高、 信息化水平低, 施工企業大都是傳統的粗放經營方式, 無論是技術裝備還是管理水平都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 我國建筑企業要在未來的國內外綠色建筑市場上有一 定的競爭優勢, 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為此, 建筑企業要注重完善科技裝備投入機制, 適時更新陳舊設備, 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開展建筑科技開發應用研究,結合工程項目, 針對未來建筑的特點, 有計劃地組織科技攻關, 研究開發新機具、 新工藝、 新材料。 注意自主創新和積極引進、 吸收和消化國際先進適用技術和科技成果, 力爭在太陽能、 電能、 太陽光照以及高層住宅和建筑的發電系統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掌握和使用好再生原材料施工工藝的部件技術, 盡快地實現傳統的工藝向快餐施工工藝、 清潔施工工藝、 超大型裝備工藝過渡。加大對各單項技術進行整合和集成的力度, 在綠色建筑智能氣侯調節與再生能源利用的改善技術、資源回收技術等單向生態技術的成果基礎上, 形成地熱利用與建筑一體化和太陽能、沼氣以及風能建筑一體化, 使建筑區域內的綠色能源得到綜合使用。

面臨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的嚴峻現實,發展綠色建筑成為必然 。積極發展和推廣綠色建筑,是促進資源綜合利用 。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從而應對全球性環境危機的必然要求 ??朔G色建筑發展面臨的諸多障礙,順應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不僅要確立可持續發展原則在綠色建筑發展中的指導性地位,還要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綠色建筑的深刻內涵,致力于創造真正舒適、 健康的理想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同時,綠色建筑的發展更需要推動立法和政策的變革,完善綠色建筑的評估認證體系,建立綠色建筑開發與推的有效激勵措施,將經濟和技術上的優惠措施或經濟扶持落實到位,調動投資者 、開發者和消費者的積極性,從而較大地拓展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臨風. 科技增色綠色建筑[J]. 中國建設信息, 2006,(07).

篇8

【中圖分類號】TU747【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674-3954(2011)03-0300-01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在發展環保建材方面也制定了一些鼓勵政策,同時,在全國各行各業頒布了“綠色環?!闭J證制度和法規。并對水性、溶劑性部分涂料和部分建材產品進行了綠色標志認證,部分地區已開始制定相應的環保建材標準,拉開了我國環保建材工業的序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我國的國情特點,非環保建材工業的發展也十分迅速。

一、環保型建材的含義和特征

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環保建材”可稱為生態型建材、環保型建材與健康型建材。其基本含義應是:不用或少用自然資源(利用工業廢料或工農業副產品)、采用清潔無污染的生產技術生產的、有利于環保和人體健康的材料所生產出的可再生的建筑材料。環保建材具有如下特征:(1)能夠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自然資源,最好以廢料、廢渣、廢棄物為主要原料;(2)采用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低能耗、無污染,有利于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3)產品應有利于人體的健康;(4)產品應具有高性能和多功能的特點,有利于建筑物使用與維護中的節能;(5)產品應可循環再利用,建(構)筑物拆除后不會造成二次污染。早在“環保建材”這一概念正式提出之前,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十分重視發展具有環保建材特征的建筑材料。

二、環保型建材在住宅建筑中的應用

從宏觀角度來看健康建筑并不是利用高新技術建成的建筑物,而是利用對環境和健康均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即綠色建材),它向人們提供了一個清潔舒適的有益人體健康的室內環境和清新、優美和自然相協調的室外環境。它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事實上,人的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在住宅、工作場所和公共建筑物等環境中度過的,特別是老人、小孩、病人在室內的停留時光幾乎達到90%。如住宅、現代辦公大樓以及各種公共場所,盡管有良好的通風設備系統,也只能實施室內空氣的循環,無法與外界對流。如果我們能有效地治理有害污染物,并控制在對人類不構成危害的標準以內,就可以實現大環境中的“健康建筑”要求。

三、環保型建材在住宅建筑中的發展前景

目前我國已開發和正在開發的環保建材和準環保建材主要有如下幾種:

1、利用各類廢渣為原料生產的建材

此類建材主要是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礦、廢砂、廢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為原料生產的磚,砌塊,板材及膠凝材料等。這些產品的特點是節能利廢。但其多數的性能尚未達到優良的性能指標,有些還因為加工成本過高而難與傳統建材競爭。因此,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繼續研究、開發更為成熟的生產技術,使這類產品無論是在成本方面,還是在性能方面都具有與傳統建筑材料同等的競爭能力,才能真正大規模地生產和應用環保建材。

2、利用化學石膏生產的建材

產品以磷石膏、氟石膏或其他工業廢石膏為原料代替天然石膏,利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可生產各種建筑墻體的材料與保溫材料。這些產品具有與天然石膏產品相似的優良性能,開辟了石膏建材的新來源;此類產品消除了化工廢石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只要在生產中不會對環境產生明顯的污染,此類產品應屬于環保建材。

3、以廢棄的有機物生產的建材

產品以廢塑料、廢橡膠及廢瀝青等可生產多種建筑裝修或保溫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溫材料、裝飾涂料及其他室外工程材料。這些再生材料消除了有機廢物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還節約了石油等資源,在資源可持續發展方面符合環保建材的基本要求。

4、各種代木材料

現有大部分人造木材多以農林副產品或工業廢料為原料,還可開發以其他廢料為原料的代木產品。這些代木產品主要是在生產和使用中不危害人的健康,利用高新技術使其成本和能耗降低,是未來環保建材的主要發展方向。目前這類材料有利用稻草或其他植物秸稈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稻草板、水泥蒸壓草板、植物纖維水泥板、麥秸(碎料)板、稻殼板,蔗渣板、棉稈板等。

5、利用高科技開發的節能型建材或改善環境的建材

隨著材料技術(特別是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具有各種功能的建筑材料將不斷涌現。如以太陽能玻璃、太陽能陶瓷、太陽能金屬、太陽能塑料等材料所生產的建筑材料,能使建筑材料在使用中不斷收集能源,將為滿足人類對能源需求做出貢獻。

3.6氟碳涂層金屬板材

氟碳涂層金屬板材是以鋁合金或鋼板為基材,表面涂刷聚氟樹脂塑料漆制成的復合板材。以這種板材為基本材料可加工成各種飾面裝飾材料,如內外墻面、柱面、屋面、天棚、家具、汽車等各種設備的飾面,是目前綜合性能最為可靠的飾面材料之一。氟碳涂層金屬板材是在金屬表面涂覆極性很強的聚氟樹脂塑料漆,使聚氟樹脂塑料漆在強電磁場作用下向金屬表面滲透,并形成緊密的滲透結合層。

因此,在我國發展環保建材將是一項更為迫切、而且十分艱巨的任務,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環保建材是相關行業全體同仁義不容辭的責任。

篇9

1.建筑智能系統

1.1 火災自動報警與自動滅火系統

該系統也稱火災自動報警與聯動控制系統,或火災自動報警與消防控制系統,是通過安裝在現場的各種火災探測器對現場進行監控,一旦發生火災警情產生報警并聯動相應的滅火、疏散、廣播等設備,達到預防火災的目的。

1.2 通信系統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高度發展對建筑物內的信息系統的建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真正實現建筑物自動化(BA)、通信自動化(CA)、辦公自動化(OA)以及住宅自動化(HA),而獨立系統之間必然要通過各種方式(如局域網)連接起來,共享所積累的數據資源,轉送和處理數據,并由通信系統與外界公用通信網連接,形成綜合通信系統。

1.3 電纜電視和衛星電視接收系統

電纜電視和衛星電視接收的應用和推廣是為了解決大城市高層建筑或電視信號覆蓋區外的邊遠地區因電視信號反射或屏蔽嚴重而影響電視信號良好接收問題和豐富節目內容而設置的。

電纜電視系統屬于應用電視系統,但是由于與當前使用的以監視控制為目的的電視監控系統從傳輸的信號方式到應用范圍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現在已經單獨作為一個弱電系統出現。

1.4 應用電視系統

它是弱電系統工程的一個重要的子系統。應用電視是指除廣播電視系統以外,在其它領域中應用的一切電視系統,由于首先用于工業所以習慣上也稱工業電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電視以其傳輸質量高、系統功能強、應用范圍廣、施工方便、使用安全和不占空間頻率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教育、軍事等行業。

1.5 擴音與音響系統

擴音與音響系統基本上有三種類型:一是公共廣播(PA);二是廳堂擴音系統;三是專用的會議系統

1.6 安全防范系統

安全防范系統的全稱為公共安全防范系統,是以保護人身財產安全、信息與通訊安全,達到損失預防與犯罪預防目的。

1.6.1 防盜報警系統。通過安裝在防護現場的各種入侵探測器對所保護的區域人員活動的探測(入侵),一旦發現有入侵行為將產生報警信息,以達到防盜的目的。

1.6.2 電視監控系統。以圖像監視為手段,對現場圖像進行實時監視與錄像。監視監控系統可以讓保安人員直觀地掌握現場情況,并能夠通過錄像回放進行分析。早期電視監控系統是應用電視系統、安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電視監控系統已經與防盜報警系統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更為可靠的監控系統。

1.6.3 出入口控制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又稱門禁系統,其功能是控制人員的出入,還能控制人員在防范區域內的活動。在防范區域內,必須使用各類卡片、密碼或通過生物識別技術經控制裝置識別確認,才能通過。停車場管理系統實際上也屬于出入口控制系統。

1.6.4 樓宇保安對講系統。為訪客與室內人員提供雙向通話或可視通話、遙控開鎖以及報警功能。

1.6.5 電子巡更系統。在大型樓宇或場院中,出入口很多,來往人員復雜,必須有專人巡邏,較為重要的地點應設巡更站,定期進行巡邏。電子巡更系統是保安人員在規定的巡邏路線上,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向中心控制室發回信號以示正常。

1.7 建筑物自動化系統(BA)

建筑物設備自控系統(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主要是建筑物的變配電設備、應急備用電源設備、蓄水池、不停電源設備;給排水系統的給排水設備、飲水設備及污水處理設備;空調系統的次熱源設備、空調設備、通風設備及環境檢測設備;熱力系統的熱源設備;以及對電梯、自動扶梯設備運行工況的監視、測量與控制。通過BAS實現對建筑物內機電設備的,制與管理,節約能源和人力資源,提供午夜管理水平,創造更舒適、安全的環境。

2.智能建筑弱電技術的發展前景

2. 1 智能建筑弱電技術的內涵

現代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現代自動控制技術和現代圖像顯示技術、綜合布線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其他現代高新技術與建筑技術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智能建筑,應用于智能建筑的弱電技術就是智能建筑弱電技術。

2. 2 智能建筑弱電技術與智能建筑的關系

在智能建筑內,以綜合布線為基本傳輸媒質,以計算機網絡為主要通信和控制手段(橋梁);以此對通信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建筑設備系統(廣義的BAS)等所有功能系統,通過系統集成進行綜合配置和綜合管理,形成了一個設備和網絡、硬件和軟件、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務有機結合于一體的綜合建筑環境.

智能建筑既包含了設備物理建筑環境,又包含了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軟環境,它是一個綜合建筑環境??梢?,智能建筑技術和智能建筑弱電系統是智能建筑的主要組成。

智能建筑弱電技術,以信息技術為主,是實現智能建筑功能的主要技術手段,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表現在以下方面:

2.2.1 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對IB的建設起主導作用。

2.2.2 網絡結構和標準實現開放協議,例如BACnet標準;LonWorks標準等。

2.2.3 互聯網技術(Internet)

采用開放的網絡傳輸協議TCP/IP和HTTP,采用客戶機/服務器體系結構。實現遠程監控、操作和綜合信息數據庫訪問。

2.2.4 通信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發展方向是:數字化、寬帶化、高速化、網絡化、綜合化、多媒體通信。

2.2.5 “三網融合”是我國通信領域的發展的方。

2.2.6 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寬帶多媒體通信、IP通信、移動通信、ATM技術都正在迅速發展應用。

2.2.7 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

2.2.8 開放的網絡控制技術和BMS的發展

2.2.9 智能卡技術和人體識別技術

2.2.10 辦公自動化的普及和擴展

2.2.11 綜合布線的發展前景

篇10

一、建筑業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依然穩固

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的經濟經過2009年的經濟低谷以后,開始穩健回升,由此帶動了我國建筑業的進一步發展。2010年我國建筑業的增加值為26451億元,對我國2010年度國民生產總值貢獻率為6.64%。在2010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分行業統計中,建筑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332億元,增長速度為48.6%,為各行業增長速度之最。在就業方面,截止2010年12月建筑業企業平均從業人員累計已經達到4624.27萬人,為我國創造了巨大的就業機會,對我國早日走出經濟危機的重創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以上數據和事實可以看出,建筑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依舊穩固。

二、建筑行業的產值利潤率增速穩定

自2001年以來我國建筑行業產值利潤率增速較為穩定,2010年建筑業產值利潤率已經達到3.6%,相對于以往年份同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我國建筑業經營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隨著建筑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經營管理的改善,建筑業整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改善。

三、行業風險因素仍然存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云县| 乌什县| 婺源县| 马公市| 北辰区| 宝应县| 渭源县| 延庆县| 永平县| 锦州市| 梁河县| 浮山县| 邓州市| 巴里| 庆安县| 岗巴县| 诸城市| 小金县| 永州市| 日土县| 乌海市| 西乡县| 安吉县| 合作市| 青浦区| 金堂县| 客服| 临澧县| 焉耆| 景洪市| 高平市| 义马市| 米脂县| 河西区| 通辽市| 敖汉旗| 上栗县| 金堂县| 万盛区| 拉萨市| 道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