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8: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壓力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引言
當前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們的觀念、心理、行為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產生了各種適應或緊張癥等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壓力問題已經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已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有關壓力的研究已經成為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共同關注的熱點領 域。
在企業管理中,工作壓力管理已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過度、持續的工作壓力不但是造成員工健康和安全隱患的重要問題,還會導致一些組織問題,如員工不滿、消極怠工、高離職率、缺勤和低生產率等。對壓力進行管理,尤其是對工作壓力源的分析與探討極為必要。
一、壓力的內涵和相關理論
1.基本概念的界定
(1)壓力
“壓力”這個詞對我們并不陌生,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壓力。它被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對壓力的認識最初源自物理學,是指物體受到試圖扭曲它的外力的作用,在其內部產生相應的力。以后對壓力的認識擴展到醫學領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以及信息革命的發展,壓力的研究在強烈的社會需求推動下,從醫學領域迅速擴展到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幾乎所有學科研究領域,引起如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等許多學科專家的關注。關于壓力的定義也有很多種,綜合各界學者對壓力的定義,對壓力含義的界定總體上可以概括為刺激說、反應說和刺激—反應說三大類。
第一,刺激說。刺激說認為壓力就是作用于個人的力量或刺激,從而導致人的緊張的反應。這種定義借助物理科學中壓力的定義,認為壓力是某些可能會導致分裂性結果的特質或事件。把壓力看成是人對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的緊張、恐懼等,強調的是人的一種生理反應,認為人們所承受的壓力是有限的,當壓力超過人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將會造成永久的破壞。這是早期對壓力分析的觀點。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有Weiss等。刺激說的觀點主要集中注意于壓力刺激的實質,關心壓力的來源是什么。主要強調了壓力的外部因素,而較少考慮到個人對壓力程度的感知和評價,也沒有注意到對壓力反應的處理策略。
第二,反應說。反應說把壓力看做是個體對某些刺激物的反應,是由于環境刺激物的影響,使人們呈現出的一種心理的反應。這一理論強調壓力是個體對環境要求的一種反應,而不是外界環境對個體的一種壓力。把壓力看成是人的主觀感受,著眼于人們對待壓力的體驗和認知,并且認為壓力是以反應為基礎的模式,它強調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
第三,刺激—反應說。刺激—反應說認為壓力是個體與壓力源之間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個體感受到的壓力來源于個體對情境的察覺和評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壓力的感受不同。根據刺激—反應說,壓力是個人特征和環境刺激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形成個體生理心理及行為反應的過程。不僅包括環境刺激造成的緊張也包括人們對環境刺激的主觀反應,更重要的是它還包括個體特征差異及對待壓力策略的其他因素。這是一個動態的認知過程,它全方位、多視角地考察了個人特征與外界刺激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
(2)工作壓力
在企業壓力管理中,我們以研究工作壓力為主。在本文中,壓力即指工作壓力。工作壓力(WorkStress)概念是從壓力定義衍生而來,簡單來說是指當壓力發生在工作場所時就稱之為工作壓力。我國學者徐長江(1999)把工作壓力定義為:在工作環境中,使個人目標受到威脅的壓力源長期地、持續地作用于個體,在個體及應付行為的影響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反應過程。工作壓力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工作壓力包括個體在工作情境中體驗到的壓力和來自工作場所之外的對工作產生影響的壓力,而狹義的工作壓力僅為工作情境中的壓 力。
2.有關壓力研究的理論
壓力管理研究在西方已經近100年,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有關壓力管理的相關理論。
(1)壓力主體特征理論
壓力主體特征學說認為壓力的產生與個人的某些主體特征,特別是主體的需求與能力有關,當個體有較高的需求與期望發生,但又感到自我能力有所不及時,就會在行為活動過程中感到壓力。這一學說思想強調了個人主觀因素,特別是需求與能力對于壓力形成于反應過程中的重要影響,解釋了不同個體在同樣壓力環境中的個別差異原 因。
(2)個體—環境匹配理論
個體—環境匹配理論或稱為P-E模式,該理論認為環境變量和個人相關特征決定壓力是否會產生。French和Caplan(1972)提出的這一理論是工作壓力領域中運用最多、得到最廣泛接受的理論之一。French等人認為引起壓力的原因不是單純的環境因素或個人因素,而是個人和環境相聯系的結果。工作的壓力是由于個體能力與工作要求不匹配(misfit)。只有當個性特征與工作環境相匹配(fit)時,才會出現較好的適應(3)工作需求—控制理論
Karasek(1979)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簡稱JD-C模式)也是研究工作壓力的一個很有影響的理論模式。Karasek以大量有關職務再設計和員工壓力的研究為基礎建立了JD-C模式,從工作特征出發,對工作壓力做出解釋和預測。所以它還被稱為工作壓力模式。Karasek認為工作壓力來源于工作本身所包含的兩個關鍵特征,即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的共同影響。它包含兩個基本假設:
①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導致高工作壓力。
②當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均處于高水平時,工作動機增強,因此有利于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和工作滿意度。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這一模式中又加入了一個社會維度:社會支持,使這一模式成為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式(簡稱JDCS模式)。
(4)認知交互作用理論
認知交互作用理論是一個以認知評價過程為基礎的工作壓力模式。該理論提出者是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S.Lazarus。Lazarus認為在壓力源與壓力反應之間存在著兩個階段的認知評價過程。個體首先要評價外界事件是否具有挑戰性或威脅,然后對自己所能獲得的應對資源如個人能力和社會支持等進行評價,當個體認為后者不足以應對外界的威脅性事件時,工作壓力便產生了。
Lazarus認為傳統的工作壓力研究將環境條件和個體特點看做是分離的和不變的,沒有正確地描述工作壓力的問題。個體—環境匹配理論雖然比傳統理論的思維推進了一步,通過對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來考慮工作壓力產生的原因,但這一理論的問題是它仍然把個體和環境都看做是靜止的、不變的。Lazarus(1995)認為,壓力不是個人特點的產物,也不是環境的產物,壓力的產生是某一種環境與某一種人所做的對環境所可能產生的威脅的評價結合的結果。在交互理論中,壓力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隨著時間和面臨的任務而產生變化。個體和環境的關系,以及個體與環境的匹配程度,無論在時間上、工作任務或活動上,都不是固定不變的。由于這一理論對數據的涵蓋性和易檢驗性,使得它受到很多工作壓力研究領域者的重 視。
二、壓力源及其理論研究
1.壓力源概念
壓力源即壓力的來源,又稱應激源或緊張性刺激。是指導致壓力的刺激、事件或環境,可以是外界物質環境、個體的內在環境及心理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兩部分,即生活壓力源和工作壓力源。
工作壓力源包括導致工作壓力反應的情緒、刺激、活動等。是員工在工作活動中所承受的對其身心活動造成一定影響的外在刺激因素,是個體對工作壓力感知的一種主觀評價。它是改變個體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構成壓力源的因素很多,各個因素之間會相互影響,構成復雜的系統,當個體長期處于這些壓力源系統中,不僅僅是對他個人,對組織也同樣會帶來消極影響。在壓力管理過程中,了解壓力源是基礎。所以工作壓力源成為研究者和實踐者關注的重點。
2.壓力源研究的理論回顧
Weiss(1976)認為工作組織中的壓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組織中的角色;職業發展;組織結構與組織風格;組織中的人際關系。
Whettent和Cameron把壓力源歸納為時間壓力、互動壓力、情景壓力和期望壓力四個方面。
Cooper,C.L.和Marshall(1978)對白領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研究認為,工作壓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組織中的角色、工作中的關系、職業發展、組織結構和組織傾 向。
Ivancevich和Matteson(1980)借鑒了以前的研究成果,認為工作壓力源可分為組織內部壓力源和組織外部壓力源兩部分,強調了個體差異和個人對壓力感知的影響作用。他們把壓力源分為五個基本類型:生理條件、個人層面、團隊層面、組織層面和組織外因素。其中,個人層面涉及角色和職業發展,組織層面包括組織傾向、組織結構、工作設計和任務特征。
Hendrix,W.H.(1995)等人的研究中,將引起壓力的因素分為3類:組織內部的因素、組織外因素和個人特 征。
Summers,T.P(1995)等人將引發工作壓力的原因分為四類:個體因素特點、組織結構特點、組織過程特點、角色特點。
羅賓斯((1997)確認了三種類型的潛在的壓力源:環境、組織和個人壓力因素,并認為這三種因素是否會導致現實壓力感的形成取決于個體差異(如工作經驗、個人認知等)。環境因素包括經濟、政治和技術的不確定性;組織因素包括任務要求、角色要求、人際關系要求、組織結構、組織領導作風和組織生命周期;個人因素則包括家庭問題、經濟問題和個性特點。
近幾年,我國對工作壓力源的研究比較多,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類是通過調查,對某一行業、某一崗位的工作者的壓力源進行識別;另一類是以壓力源中的某一變量為研究對象,剖析該變量與其他變量的關系。
第一種研究所涉及的對象包含了各個行業、崗位的工作者,有醫生、教師、公務員、科技工作者、知識型員工、經理人員等,基本上都是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該類工作者的工作壓力源進行了分析,也有的學者只做了定性分 析。
張繼紅(2005)通過對航天科技人員工作壓力與績效的相關性分析,發現航天科技人員所承受的工作壓力主要來自于“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組織、人際關系”、“工作回報”和“工作時間”五個方面。
舒曉兵(2006)對我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源進行了比較和分析。
趙春燕(2007)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三類研發人員的工作壓力狀況進行比較研究。
第二種研究一般就工作壓力源中的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進一步明確工作壓力源中的變量之間是否相互影響及影響程度。馬可一(2000)在工作情景中認知資源與職業關系的研究中,把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分為任務壓力、競爭壓力、人際壓力和環境壓力四個部分。
湯毅暉(2004)對管理人員工作壓力源、控制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研究,探討工作壓力源、控制感、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關系。
曹靜(2005)研究管理人員工作壓力源與工作倦怠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其中將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作為中介變量同時引入工作壓力源—工作倦怠的研究。
弋敏(2007)對知識型員工工作壓力實證研究,知識型員工的主要工作壓力源分別為工作任務、工作背景和氛圍、職業發展、人際關系及組織結構和文化。
三、壓力源的測量
工作壓力的準確測量是研究工作壓力管理的基礎,國內目前尚未研制出較為成熟的工作壓力測量工具,大多直接借鑒使用國外的壓力測量工具。比較有影響的、廣泛使用的工作壓力測量工具主要有:
1.職業壓力指標量表(OSI)
職業壓力指標量表是CooperSloan和Williams于1988年設計的測量工作壓力的一個指標體系。它從壓力源、個性特征、控制源、應對策略、工作滿意度、生理健康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七個方面來全方位地衡量工作壓力狀況。
2.McLean’s工作壓力問卷
McLean’s工作壓力量表中的問卷是美國心理學家McLean教授編制的。該問卷由應對能力、工作滿意度和工作壓力源三個量表組成。
3.工作內容問卷
著名的工作壓力JD-C模式的提出者Karasek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研制了工作內容問卷。該問卷原用于工作壓力與高血壓、心臟病的關系研究,現已被廣泛應用于評價職業人群的工作壓力水平。
4.工作控制問卷
工作控制問卷是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Hurrell和McLaney于1988年研制的,該問卷主要從工作壓力源的角度來衡量個體面臨的壓力,調查內容與個體對工作情境中的人、事、物的控制程度密切相關。
5.職業壓力問卷調整版(OSI-R)
職業壓力調查量表最早是由Osipow于1981年設計的工作壓力測量問卷,經過20年的使用和反復修訂完善,于1998年重新推出了該量表的調整版本。OSI-R量表由職業角色問卷、個體緊張反應問卷和個體能力問卷三個量表構成,共有140個測試項目。
6.工作壓力量表
Paker和Decotiis(1983)編制的工作壓力量表,已在許多研究中得到使用,并被證明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 度。
目前國內還沒有較為成熟的工作壓力測試工具,研究者大多是借鑒和使用國外的壓力測量工具,但還有部分學者在對我國不同行業職員工作壓力的研究中,結合國情和行業特點,在傳統測試工具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完善,設計出了新的壓力測量工具。
四、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各種理論從不同的側面分析了壓力的形成,如何將上述工作壓力理論加以綜合考慮,以期能完整解釋實際的工作壓力現象,這值得進一步研究。
現實生活中極少有純粹的單一性壓力源,多數壓力源都包含兩種以上的因素,幾種壓力源之間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今后對壓力源的研究,一般都應該把幾種壓力源作為整體加以考慮。
不同的壓力源測量工具,對企業的壓力管理提供了指導。早期的壓力研究較多采用橫切面法,最近的壓力研究中注意更多運用縱向研究設計。
壓力管理中的相關理論,幾乎都是以國外特別是西方企業文化為背景的,這些理論和模型在我國企業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和深入研究。
作者單位:首都經貿大學
北京服裝學院
參考文獻:
[1]舒曉兵.管理人員工作壓力源及其影響[J].統計研究,2005,(9):29-35.
[2]石林.工作壓力理論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J].心理科學進展,2001,(10):433-435.
[3]徐長江.工作壓力系統研究:機制、應付與管理[J].浙江師大學報,1999,(5):29-35.
[4]馬劍虹,梁穎.管理者工作壓力高階因素結構分析[J].應用心理學,1997,(2):21-26.
[5][美]斯蒂芬•P.羅賓斯著,孫建敏,李原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478.
2護理管理
2.1成立專科小組該患者是本院首例H7N9病例,因此在管理及工作中經驗不足,特邀預防感染科及在非典和H1N1護理工作中有經驗的醫護人員擔任指導工作,在負壓病房建立2小時內抽調在我科重癥監護室工作的護士6人組成專科小組,小組成員根據APN排班模式進行專人護理,工作時間設定為5~6小時[3],避免護理人員不至于心理壓力過大和疲勞的問題。
2.2協調與醫院其他科室的工作[4]確保各部門緊密配合,相互協調,溝通協作。2.2.1與配送部門做好溝通工作標本的配送一定要及時,同時配送標本的過程中注意做好防護工作。2.2.2與會診醫生、放射科、B超室人員做好宣教出入負壓病房必須做好自身防護。2.2.3與其他科室護長做好交接工作對護理部從其他科室調配的人員,及時進行工作交接,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2.2.4做好家屬的溝通和宣教工作強調隔離防護的重要性,病人病情危重不設陪人及限制探視。
2.3設立專人專項負責,確保治療及各項物品供應。2.3.1指定負壓病房組長負壓病房組長由年資高,能力強同時有重癥監護經驗的護士擔任,負責病人的治療、護理以及病房管理。2.3.2專人負責物品的供應定時檢查負壓病房物品、防護用品,及時補充。2.3.3病區護士長負責隔離病區病房管理和質量質控護長負責評估、檢查、指導患者的護理質量,加強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強調隔離防護原則。
2.4專科管理2.4.1護理查房負壓病房開放2小時內,由病區護長、科護長、護理部主任組織查房,及時了解病人的病情、負壓病房的情況等,提出改進和措施,保證負壓病房的正常運行。比如緩沖區防護物品要放置有序,需新增物品放置柜,放置柜要求標示清楚,隔離衣、鞋套、口罩等分類放置,便于取用。病人病情較重需要動態觀察病情變化,及時檢測生命體征、出入量等。負壓病房醫護人員心理壓力大,醫院后勤工作要保證醫護人員營養。2.4.2修訂完善制度和流程根據衛計委關于印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診療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在負壓病房開放、人員到位后制定《負壓病房消毒隔離制度》、《負壓病房醫務人員防護流程》、完善負壓病房交接班制度、醫療廢物用品處理制度、各班工作職責、H7N9護理常規等,使護理人員工作有章可循[5]。2.4.3專科培訓第一時間對進入負壓病房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包括:疾病的治療原則、病情觀察、護理注意事項,消毒隔離方面:穿脫隔離衣的方法、標本采集和送檢的注意事項、病人糞便等醫療廢物的處理方法等。防護原則和穿脫隔離衣等操作規程上墻,確保每個醫護人員都能掌握。2.4.4緊跟醫生查房和會診專家意見,及時調整護理措施。與病區主任及主管醫生加強溝通,了解病人最新病情進展及治療方案。
2.5做好醫務人員和家屬的心理疏導2.5.1由于時間緊急和護士人員數量的限制,臨時抽調進入負壓病房的護士都沒有經歷過傳染病的救治工作,加上疾病本身的重大致病性和感染不確定性[6],針對這一情況,在排班上盡量縮短護士每天在病房的時間,同時對負壓病房的護士提供營養支持,一日三餐有專人負責送飯,做好防控隔離措施,減輕護士的心理壓力。2.5.2由于對疾病缺乏了解以及輿論報道的影響以及限制探視,家屬對疾病有著恐懼的心理,擔心愈后及傳染。針對這一情況,安排專人負責對家屬進行病情的分析與宣教,每天隔窗探視病人,減輕家屬的焦慮,增加家屬對治療的配合。
3總結
3.1及時上報,明確組織管理體系,是有效工作的前提H7N9禽流感是一種突發的公共應急事件,它的突發性、高致病性、傳染的不確定性要求我們醫護人員在處理時要緊急、有效。在總結其他人的經驗、H1N1患者的管理經驗上使我們快速的反應,在我院首例H7N9病人確診后2小時內做到隔離病房的有效的運行,保證了病人的治療和護理,同時探索出一套應對爆發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護理模式。
3.2團結協作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在最短時間內組建負壓病房得益于在醫院統一指揮下各部門的協助及配合,包括護理部、醫務部、感染管理科、醫技科、配送部、后勤,都在第一時間參與到負壓病房的組建及病人的救治工作,全院其他科室在護理部協調下第一時間抽調人手支援,有效的保證了工作的順利進行。
引言
當前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們的觀念、心理、行為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產生了各種適應或緊張癥等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壓力問題已經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已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有關壓力的研究已經成為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共同關注的熱點領 域。
在企業管理中,工作壓力管理已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過度、持續的工作壓力不但是造成員工健康和安全隱患的重要問題,還會導致一些組織問題,如員工不滿、消極怠工、高離職率、缺勤和低生產率等。對壓力進行管理,尤其是對工作壓力源的分析與探討極為必要。
一、壓力的內涵和相關理論
1.基本概念的界定
(1)壓力
“壓力”這個詞對我們并不陌生,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壓力。它被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對壓力的認識最初源自物理學,是指物體受到試圖扭曲它的外力的作用,在其內部產生相應的力。以后對壓力的認識擴展到醫學領域。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以及信息革命的發展,壓力的研究在強烈的社會需求推動下,從醫學領域迅速擴展到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幾乎所有學科研究領域,引起如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等許多學科專家的關注。關于壓力的定義也有很多種,綜合各界學者對壓力的定義,對壓力含義的界定總體上可以概括為刺激說、反應說和刺激—反應說三大類。
第一,刺激說。刺激說認為壓力就是作用于個人的力量或刺激,從而導致人的緊張的反應。這種定義借助物理科學中壓力的定義,認為壓力是某些可能會導致分裂性結果的特質或事件。把壓力看成是人對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的緊張、恐懼等,強調的是人的一種生理反應,認為人們所承受的壓力是有限的,當壓力超過人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將會造成永久的破壞。這是早期對壓力分析的觀點。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有Weiss等。刺激說的觀點主要集中注意于壓力刺激的實質,關心壓力的來源是什么。主要強調了壓力的外部因素,而較少考慮到個人對壓力程度的感知和評價,也沒有注意到對壓力反應的處理策略。
第二,反應說。反應說把壓力看做是個體對某些刺激物的反應,是由于環境刺激物的影響,使人們呈現出的一種心理的反應。這一理論強調壓力是個體對環境要求的一種反應,而不是外界環境對個體的一種壓力。把壓力看成是人的主觀感受,著眼于人們對待壓力的體驗和認知,并且認為壓力是以反應為基礎的模式,它強調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
第三,刺激—反應說。刺激—反應說認為壓力是個體與壓力源之間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個體感受到的壓力來源于個體對情境的察覺和評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壓力的感受不同。根據刺激—反應說,壓力是個人特征和環境刺激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形成個體生理心理及行為反應的過程。不僅包括環境刺激造成的緊張也包括人們對環境刺激的主觀反應,更重要的是它還包括個體特征差異及對待壓力策略的其他因素。這是一個動態的認知過程,它全方位、多視角地考察了個人特征與外界刺激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
(2)工作壓力
在企業壓力管理中,我們以研究工作壓力為主。在本文中,壓力即指工作壓力。工作壓力(WorkStress)概念是從壓力定義衍生而來,簡單來說是指當壓力發生在工作場所時就稱之為工作壓力。我國學者徐長江(1999)把工作壓力定義為:在工作環境中,使個人目標受到威脅的壓力源長期地、持續地作用于個體,在個體及應付行為的影響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反應過程。工作壓力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工作壓力包括個體在工作情境中體驗到的壓力和來自工作場所之外的對工作產生影響的壓力,而狹義的工作壓力僅為工作情境中的壓 力。
2.有關壓力研究的理論
壓力管理研究在西方已經近100年,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有關壓力管理的相關理論。
(1)壓力主體特征理論
壓力主體特征學說認為壓力的產生與個人的某些主體特征,特別是主體的需求與能力有關,當個體有較高的需求與期望發生,但又感到自我能力有所不及時,就會在行為活動過程中感到壓力。這一學說思想強調了個人主觀因素,特別是需求與能力對于壓力形成于反應過程中的重要影響,解釋了不同個體在同樣壓力環境中的個別差異原 因。
(2)個體—環境匹配理論
個體—環境匹配理論或稱為P-E模式,該理論認為環境變量和個人相關特征決定壓力是否會產生。French和Caplan(1972)提出的這一理論是工作壓力領域中運用最多、得到最廣泛接受的理論之一。French等人認為引起壓力的原因不是單純的環境因素或個人因素,而是個人和環境相聯系的結果。工作的壓力是由于個體能力與工作要求不匹配(misfit)。只有當個性特征與工作環境相匹配(fit)時,才會出現較好的適應。(3)工作需求—控制理論
Karasek(1979)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簡稱JD-C模式)也是研究工作壓力的一個很有影響的理論模式。Karasek以大量有關職務再設計和員工壓力的研究為基礎建立了JD-C模式,從工作特征出發,對工作壓力做出解釋和預測。所以它還被稱為工作壓力模式。Karasek認為工作壓力來源于工作本身所包含的兩個關鍵特征,即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的共同影響。它包含兩個基本假設:
①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導致高工作壓力。
②當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均處于高水平時,工作動機增強,因此有利于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和工作滿意度。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這一模式中又加入了一個社會維度:社會支持,使這一模式成為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式(簡稱JDCS模式)。
(4)認知交互作用理論
認知交互作用理論是一個以認知評價過程為基礎的工作壓力模式。該理論提出者是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S.Lazarus。Lazarus認為在壓力源與壓力反應之間存在著兩個階段的認知評價過程。個體首先要評價外界事件是否具有挑戰性或威脅,然后對自己所能獲得的應對資源如個人能力和社會支持等進行評價,當個體認為后者不足以應對外界的威脅性事件時,工作壓力便產生了。
Lazarus認為傳統的工作壓力研究將環境條件和個體特點看做是分離的和不變的,沒有正確地描述工作壓力的問題。個體—環境匹配理論雖然比傳統理論的思維推進了一步,通過對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來考慮工作壓力產生的原因,但這一理論的問題是它仍然把個體和環境都看做是靜止的、不變的。Lazarus(1995)認為,壓力不是個人特點的產物,也不是環境的產物,壓力的產生是某一種環境與某一種人所做的對環境所可能產生的威脅的評價結合的結果。在交互理論中,壓力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隨著時間和面臨的任務而產生變化。個體和環境的關系,以及個體與環境的匹配程度,無論在時間上、工作任務或活動上,都不是固定不變的。由于這一理論對數據的涵蓋性和易檢驗性,使得它受到很多工作壓力研究領域者的重 視。
二、壓力源及其理論研究
1.壓力源概念
壓力源即壓力的來源,又稱應激源或緊張性刺激。是指導致壓力的刺激、事件或環境,可以是外界物質環境、個體的內在環境及心理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兩部分,即生活壓力源和工作壓力源。
工作壓力源包括導致工作壓力反應的情緒、刺激、活動等。是員工在工作活動中所承受的對其身心活動造成一定影響的外在刺激因素,是個體對工作壓力感知的一種主觀評價。它是改變個體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構成壓力源的因素很多,各個因素之間會相互影響,構成復雜的系統,當個體長期處于這些壓力源系統中,不僅僅是對他個人,對組織也同樣會帶來消極影響。在壓力管理過程中,了解壓力源是基礎。所以工作壓力源成為研究者和實踐者關注的重點。
2.壓力源研究的理論回顧
Weiss(1976)認為工作組織中的壓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組織中的角色;職業發展;組織結構與組織風格;組織中的人際關系。
Whettent和Cameron把壓力源歸納為時間壓力、互動壓力、情景壓力和期望壓力四個方面。
Cooper,C.L.和Marshall(1978)對白領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研究認為,工作壓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組織中的角色、工作中的關系、職業發展、組織結構和組織傾 向。
Ivancevich和Matteson(1980)借鑒了以前的研究成果,認為工作壓力源可分為組織內部壓力源和組織外部壓力源兩部分,強調了個體差異和個人對壓力感知的影響作用。他們把壓力源分為五個基本類型:生理條件、個人層面、團隊層面、組織層面和組織外因素。其中,個人層面涉及角色和職業發展,組織層面包括組織傾向、組織結構、工作設計和任務特征。
Hendrix,W.H.(1995)等人的研究中,將引起壓力的因素分為3類:組織內部的因素、組織外因素和個人特 征。
Summers,T.P(1995)等人將引發工作壓力的原因分為四類:個體因素特點、組織結構特點、組織過程特點、角色特點。
羅賓斯((1997)確認了三種類型的潛在的壓力源:環境、組織和個人壓力因素,并認為這三種因素是否會導致現實壓力感的形成取決于個體差異(如工作經驗、個人認知等)。環境因素包括經濟、政治和技術的不確定性;組織因素包括任務要求、角色要求、人際關系要求、組織結構、組織領導作風和組織生命周期;個人因素則包括家庭問題、經濟問題和個性特點。
近幾年,我國對工作壓力源的研究比較多,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類是通過調查,對某一行業、某一崗位的工作者的壓力源進行識別;另一類是以壓力源中的某一變量為研究對象,剖析該變量與其他變量的關系。
第一種研究所涉及的對象包含了各個行業、崗位的工作者,有醫生、教師、公務員、科技工作者、知識型員工、經理人員等,基本上都是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該類工作者的工作壓力源進行了分析,也有的學者只做了定性分 析。
張繼紅(2005)通過對航天科技人員工作壓力與績效的相關性分析,發現航天科技人員所承受的工作壓力主要來自于“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組織、人際關系”、“工作回報”和“工作時間”五個方面。
舒曉兵(2006)對我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源進行了比較和分析。
趙春燕(2007)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三類研發人員的工作壓力狀況進行比較研究。
第二種研究一般就工作壓力源中的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進一步明確工作壓力源中的變量之間是否相互影響及影響程度。馬可一(2000)在工作情景中認知資源與職業關系的研究中,把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分為任務壓力、競爭壓力、人際壓力和環境壓力四個部分。
湯毅暉(2004)對管理人員工作壓力源、控制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研究,探討工作壓力源、控制感、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關系。
曹靜(2005)研究管理人員工作壓力源與工作倦怠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其中將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作為中介變量同時引入工作壓力源—工作倦怠的研究。
弋敏(2007)對知識型員工工作壓力實證研究,知識型員工的主要工作壓力源分別為工作任務、工作背景和氛圍、職業發展、人際關系及組織結構和文化。
三、壓力源的測量
工作壓力的準確測量是研究工作壓力管理的基礎,國內目前尚未研制出較為成熟的工作壓力測量工具,大多直接借鑒使用國外的壓力測量工具。比較有影響的、廣泛使用的工作壓力測量工具主要有:
1.職業壓力指標量表(OSI)
職業壓力指標量表是CooperSloan和Williams于1988年設計的測量工作壓力的一個指標體系。它從壓力源、個性特征、控制源、應對策略、工作滿意度、生理健康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七個方面來全方位地衡量工作壓力狀況。
2.McLean’s工作壓力問卷
McLean’s工作壓力量表中的問卷是美國心理學家McLean教授編制的。該問卷由應對能力、工作滿意度和工作壓力源三個量表組成。
3.工作內容問卷
著名的工作壓力JD-C模式的提出者Karasek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研制了工作內容問卷。該問卷原用于工作壓力與高血壓、心臟病的關系研究,現已被廣泛應用于評價職業人群的工作壓力水平。
4.工作控制問卷
工作控制問卷是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Hurrell和McLaney于1988年研制的,該問卷主要從工作壓力源的角度來衡量個體面臨的壓力,調查內容與個體對工作情境中的人、事、物的控制程度密切相關。
5.職業壓力問卷調整版(OSI-R)
職業壓力調查量表最早是由Osipow于1981年設計的工作壓力測量問卷,經過20年的使用和反復修訂完善,于1998年重新推出了該量表的調整版本。OSI-R量表由職業角色問卷、個體緊張反應問卷和個體能力問卷三個量表構成,共有140個測試項目。
6.工作壓力量表
Paker和Decotiis(1983)編制的工作壓力量表,已在許多研究中得到使用,并被證明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 度。
目前國內還沒有較為成熟的工作壓力測試工具,研究者大多是借鑒和使用國外的壓力測量工具,但還有部分學者在對我國不同行業職員工作壓力的研究中,結合國情和行業特點,在傳統測試工具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完善,設計出了新的壓力測量工具。
四、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各種理論從不同的側面分析了壓力的形成,如何將上述工作壓力理論加以綜合考慮,以期能完整解釋實際的工作壓力現象,這值得進一步研究。
現實生活中極少有純粹的單一性壓力源,多數壓力源都包含兩種以上的因素,幾種壓力源之間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今后對壓力源的研究,一般都應該把幾種壓力源作為整體加以考慮。
不同的壓力源測量工具,對企業的壓力管理提供了指導。早期的壓力研究較多采用橫切面法,最近的壓力研究中注意更多運用縱向研究設計。
壓力管理中的相關理論,幾乎都是以國外特別是西方企業文化為背景的,這些理論和模型在我國企業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和深入研究。
作者單位:首都經貿大學
北京服裝學院
參考文獻:
[1]舒曉兵.管理人員工作壓力源及其影響[J].統計研究,2005,(9):29-35.
[2]石林.工作壓力理論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J].心理科學進展,2001,(10):433-435.
[3]徐長江.工作壓力系統研究:機制、應付與管理[J].浙江師大學報,1999,(5):29-35.
[4]馬劍虹,梁穎.管理者工作壓力高階因素結構分析[J].應用心理學,1997,(2):21-26.
[5][美]斯蒂芬•P.羅賓斯著,孫建敏,李原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478.
1前言
汽車空調系統的無級變排量搖板式壓縮機(以下簡稱變排量壓縮機)摒棄了傳統的離合器啟閉壓縮機調節方式,可以根據車內負荷變化改變搖板角度和活塞行程,實現了汽車空調系統連續運行,不會引起汽車發動機周期性的負荷變化,車內環境熱舒適性好,降低能耗,節約燃油[1,2]。但是在由變排量壓縮機和熱力膨脹閥組成的汽車空調制冷系統會出現系統振蕩[3,4]和蒸發器結霜現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系統的穩態特性進行分析。
只有很少研究者對變排量壓縮機汽車空調制冷系統特性進行過分析。Inoue等人[3]在對汽車空調制冷系統中七缸變排量壓縮機和熱力膨脹閥的匹配問題進行了試驗研究,但是沒有理論分析。Lee等人[5]對變排量壓縮機汽車空調制冷系統的穩態特性進行了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但是認為在變活塞行程情況下參數是一一對應關系。
本文在變排量壓縮機穩態模型基礎上,建立變排量壓縮機汽車空調制冷系統穩態模型并進行試驗驗證,然后對系統特性進行分析。
2系統穩態模型
變排量壓縮機汽車空調系統由變排量壓縮機、蒸發器、冷凝器和儲液干燥器、熱力膨脹閥以及連接管道組成,制冷劑采用R134a。為簡化模型,忽略各連接管道的壓力損失和熱損失。與定排量壓縮機汽車空調系統最大的不同是變排量壓縮機,所以重點介紹變排量壓縮機模型建立。
2.1變排量壓縮機模型
本文研究的壓縮機為五缸變排量搖板式壓縮機,其排量可以在每轉10cm3到156cm3范圍內無級變化。根據變排量壓縮機的控制機理和結構特點,圖1給出了壓縮機模型關系圖。首先建立控制閥數學模型從而確定搖板箱壓力Pw隨排氣壓力Pd和吸氣壓力Ps的變化規律,然后建立壓縮機運動部件動力學模型確定活塞行程Sp與排氣壓力、吸氣壓力、搖板箱壓力和壓縮機轉速Nc的關系,再通過壓縮過程模型由排氣壓力、吸氣壓力、吸氣溫度、活塞行程和壓縮機轉速來確定壓縮機制冷劑流量Mr和排氣溫度,這樣以上三個模型就組成了變排量壓縮機的穩態模型。
圖1壓縮機模型關系圖
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變排量壓縮機由于活塞行程減小時運動部件(如軸套同主軸之間)的摩擦力矩與活塞行程增大時相反,活塞行程減小時摩擦力矩與吸氣壓力形成的力矩同向,行程增大時摩擦力矩與吸氣壓力形成的力矩反向,所以行程增大時臨界吸氣壓力(活塞行程剛要增大時的吸氣壓力)Ps,cu大于行程減小時臨界吸氣壓力Ps,cd。當Ps,cd≤Ps≤Ps,cu,壓縮機出現了一個“調節滯區”,活塞行程Sp不會發生變化。根據控制閥的數學模型和運動部件動力學模型,可以計算出不同排氣壓力、壓縮機轉速和搖板角下行程增加和行程減小時臨界吸氣壓力,并擬合出行程減小時和行程增加時的臨界吸氣壓力與排氣壓力、壓縮機轉速和活塞行程的如下關系式:
(1)
(2)
式中,Pd0為基準排氣壓力,Ad(α,Nc),Bd(α,Nc),Au(α,Nc),Bu(α,Nc)是與壓縮機轉速Nc和搖板角а有關的系數。
根據壓縮機幾何關系,可以導出活塞行程Sp與搖板角а的關系式,則公式(1)和(2)給出了活塞行程與排氣壓力、吸氣壓力和壓縮機轉速的關系。
壓縮機流量和出口焓值可用下式計算:
(3)
(4)
最大活塞行程情況下的容積效率和指示效率計算公式根據我們的試驗數據擬合得到。在部分活塞行程情況下,我們提出相對容積效率和相對指示效率的概念。相對容積效率是部分行程的容積效率同相同工況與轉速下最大行程容積效率之比,而相對指示效率是相同工況和轉速下部分行程指示效率與最大行程指示效率之比。我們的試驗研究發現,壓縮機工況對相對容積效率和相對指示效率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根據試驗數據可以擬合出相對容積效率和相對指示效率計算公式如下:
(5)
(6)
公式(1)~(6)就組成了變排量壓縮機穩態數學模型,可以由排氣壓力、吸氣壓力、吸氣溫度、活塞行程和壓縮機轉速來確定壓縮機制冷劑流量和排氣溫度。
2.2其它部件模型
本文研究的蒸發器為四通道五列管片式蒸發器。蒸發器長0.2625m,高0.228m,厚0.084m,外表面傳熱面積5.5m2。蒸發器穩態模型采用集總參數法,將蒸發器分為兩相區和過熱區兩個區域。
考慮到汽車空調部件組成特點和求解方便,將冷凝器和儲液干燥器組合在一起,儲液干燥器作為冷凝器過冷區的一部分。本文研究的冷凝器為平行流冷凝器,傳熱管為多孔矩形通道扁管,13/9/7/5通道分布,冷凝器長0.35m,高0.56m,厚0.02m,外表面傳熱面積5.58m2。冷凝器穩態模型采用集總參數法,將冷凝器分為過熱區、兩相區和過冷區三個區域。
熱力膨脹閥為交叉充注吸附式H型球型快開閥,公稱容量為2冷噸。通過熱力膨脹閥閥桿受力方程得出閥開度,采用熱力膨脹閥流量計算公式計算流經熱力膨脹閥的制冷劑流量。
將變排量壓縮機、蒸發器、冷凝器和儲液干燥器和熱力膨脹閥四個部件穩態模型按照部件進出口參數關系有機結合,就組成了變排量壓縮機汽車空調制冷系統穩態模型。
2.3系統穩態模型驗證
圖2為處于行程減小和增大臨界狀態不同壓縮機轉速穩態點試驗數據和模擬結果的比較,試驗條件:在Teai=25℃,Tcai=33℃,蒸發器高檔風速,冷凝器迎面風速2.8m/s。按照試驗條件對蒸發壓力Pe和制冷量Qe隨Nc的變化進行了模擬計算。
《申報》并不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中文報紙,但它卻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就發展成為當時上海首屈一指的影響和銷量最大的報紙,其經營策略和活動很值得我們探究。綜觀《申報》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的經營活動,可以發現:雖然創立于19世界70年代,《申報》經營者在經營報紙的過程中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營銷思想的萌芽,這些現代營銷思想的萌芽極大地促進了《申報》的發展,促使其影響和銷售量不斷擴大。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分析下《申報》的現代營銷思想雛形。
一.《申報》的市場定位思想萌芽
市場定位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資深廣告專家阿爾。賴斯(AlRies)和杰克。特魯塔(JackTront)提出的新概念,隨后又在他們所著的《廣告攻心戰略---品牌定位》(1981年出版)一書中得到全面論述。市場定位這一新概念及其戰略思想提出后,很快被世界各地的營銷學者和管理者所接受,成為企業營銷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現代意義上的市場定位,主要指企業為其產品即品牌確定市場地位,即在目標顧客心目中塑造特定品牌形象,使其產品具有一定特色,適合一定顧客的需要和偏好,并與競爭者的產品有所區別。
《申報》作為一種媒介,同樣也是一種產品,也要塑造特定的品牌形象,以區別于競爭者,也存在一個市場和產品定位的問題,即報紙的辦報方針,報紙針對什么樣的讀者和受眾。
《申報》創刊前,上海有三種報紙:外文報,中文報,“邸報”。當時的外文報多旨在宣傳西方宗教思想或介紹西學,讀者多為在華洋人和一些洋買辦;中文報不過是外文報的中文版,象《華字日報》就是《德臣西報》的中文版,內容多為譯自外報,再加上一些洋行廣告和船期消息等。讀者僅限于買辦階級和少數“高等華人”。“邸報”或“京報”雖說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報紙,但它們屬于官方文件匯編,系由宮門之內傳抄出來的政令諭旨,讀者限于官僚士紳,與普通商賈和百姓無緣。而上海自19世紀50年代起被開辟為通商口岸,中外商人大量云集上海,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不僅廣大市民百姓渴望了解時政,眾多商賈也希望從報紙上獲取更多的商業信息。而當時上海恰恰缺少一份針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商業報紙。正是基于對形勢的正確分析,美查以商人的敏銳眼光看到了巨大的潛在市場,為《申報》找到了準確的定位:針對中國人的雅俗共賞的大眾化商業報紙。他在創刊號上的話體現了其對《申報》的定位思想及辦報方針“但其(中國古籍)內容荒誕無稽,只可作文人清淡之材,未能雅俗共賞。只有現今報紙上所刊登之文章,敘述簡而能祥,文字通俗,不只為士大夫所賞,亦為工農商賈所通曉。”
為了貫徹《申報》的辦報思想,美查在人事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他特意聘請中國人做主筆,以發揮中國特色。先后受聘的有著名文人蔣芷湘,錢昕伯,黃協塤等,他們都擅長吟詩作詞,文字質樸而不俚俗,所做文章飽涵儒家思想,適合中國的讀者。在內容上,《申報》一改外文報和其他中文報紙側重宣傳基督教思想的慣例,注意迎合上海市民的口味,注重刊登議論時政的論說文,新聞報道注重獵奇性和趣味性,內容編排和文字風格都講究通俗性和可讀性,“社會新聞和論說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場,報道興辦女學,闊人虐待婢女,監獄黑暗等情形,反映禁止纏足之類的輿論”,一開始就立足為一般市民服務。
為了進一步做到雅俗共賞,《申報》在1876年3月30日出版通俗報紙《民報》,并為此報刊登啟事說:“此報非文人雅士而設,只為婦孺傭工粗涉文字者也。務使措詞寧質而無文,論事宜顯而勿晦。俾女流童稚販夫工匠輩,皆得隨時循覽而增見聞。”
從以上的史實可以看出,雖然離現代市場定位理論的誕生還有一個世紀的時間,但《申報》創刊初期的經營活動在辦報宗旨,人事聘用原則,內容等方面無不體現著樸素的市場定位理念的萌芽。
二.《申報》的定價策略
現代營銷學的核心理論是4P市場營銷組合理論,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分銷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其中價格策略是較為基礎和重要的環節,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后續的其他環節。營銷學價格理論強調要以自身的產品成本為基準,同時要考慮競爭者的價格因素。
在報紙的定價上,《申報》經營者走的是低價的路線。《申報》問世前,《上海新報》是當時上海影響和銷量最大的中文商業報紙,也是《申報》主要的強勁競爭對手。《上海新報》采用進口的白報紙印刷,成本較高,零售價為每份30文銅錢。《申報》一開始就定位為大眾報紙,讀者多為市井平民和商賈,所以它從創刊起就制定了低位定價的策略。美查曾在《申報》上刊登題為《本館自敘》的文章說:“竊思新聞紙一事欲其行之廣遠,必先求其法之簡,價之廉,而后買者以其償無多,定必爭先快睹。”根據經營者的定價原則,《申報》不用進口白報紙作為材料,而是采用廉價的毛太紙,大大降低了成本。《申報》最初定價為每份8文銅錢,僅為《上海新報》的1/4,從而在價格上占據了絕大優勢。在《申報》價格強勢的逼迫下,《上海新報》不得不把零售價降到和《申報》一樣,虧損與日俱增,終因不堪重負而倒閉。
《申報》在定價方面另一個策略是針對不同的市場核定不同的價格,根據市場進行價格區隔。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起,《申報》每月售價為四角五分。到1907年規定:外埠全年大洋五元四角。日本全年八元四角,其他外國全年售洋十元八角。后從1908年9月起規定:本埠每份售大洋二分,本國境內全年九元六角,日本與本國境內相同,外國全年十四元。
《申報》的定價策略還體現在它的廣告定價上。創刊初期,《申報》的廣告量不大,特別是華商很少在報紙上刊登廣告。針對這種情況,經營者把廣告的收費價格定得非常便宜;為了吸引華商登廣告,經營者將華商登廣告的價格定為西人價格的四分之一。隨著銷路擴大,華商逐漸意識到廣告的作用,他們在《申報》上刊登的廣告日漸增多。這時,經營者及時調整了廣告價格,華商和西商價格基本持平。1905年大改革后,中外廣告的數量有了很大增加,廣告費的計算也分為論前,后幅,長行三種。“論前(社論前面)廣告一百字起碼,多則以五十字遞加。每字取洋一分,較前增加一倍。后副長行二百字起碼,多則以十字遞加,刊費照舊。”(《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這種根據廣告的版面位置不同而區別定價的做法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page_break]
三.《申報》的分銷渠道策略
分銷渠道是4P營銷組合理論里的第三個環節,是指某種產品從生產者向消費者或用戶轉移過程中所經過的一切取得所有權(或協助所有權轉移)的組織和個人。即產品所有權轉移過程中所經過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形成的通道。分銷渠道的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消費者或用戶,中間環節包括各種批發商,零售商,商業中介機構(交易所,經紀人等)。
《申報》創辦初期,美查就在上海廣泛尋求代銷店,代銷店早上拿報,晚上結帳,賣不完的還可以退還報館,以這種方法來調動代銷店的積極性,從而擴大銷售。因此,一時間上海大街小巷的雜貨店,書坊,刻字店,信局,打包鋪,酒店,煙膏鋪等,都有《申報》寄賣。《申報》經營者還把銷售從城市深入到鄉鎮,從本埠拓展到外埠。為了增加銷售,更好地與對手競爭,《申報》在杭州設立了分銷處,負責杭州的報紙銷售工作。之后又在寧波,蘇州,南京,揚州等地設立分銷處。到1881年,外埠的分銷處有北京,天津等17處。每天銷售的份數也從600份左右擴大到2000份左右。到1887年又增加了15處分銷處,前后總共32處。到1907年,《申報》在西南地區的桂林,東北地區的哈爾濱,被俄國占領的海參崴以及國外如日本,英國,法國等地也先后設立了分銷處,每天銷量從1897年的7000-8000份增加到萬余份。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里,大多數產品不是由生產者直接供給消費者或用戶,而是要經過或多或少的中間環節即通常所說的中間商來實現。所以現代營銷學里強調分銷渠道的暢通。《申報》創刊及經營的年代,中國的經濟尚未進入市場經濟,手工作坊式的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申報》的經營者能意識到銷售渠道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其樸素的營銷理念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四.《申報》的促銷策略
現代營銷學給促銷下的定義是,營銷者將有關企業及產品(品牌)的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消費者和用戶,促進其了解,信賴并購買本企業的產品,以達到擴大銷售的目的。促銷的實質是營銷者與購買者和潛在購買者之間的信息溝通。
為了有效地與購買者溝通信息,可以通過廣告來傳播有關企業及產品的信息;通過各種營業推廣方式(如優惠,獎券,讓利,贈品等)來增加顧客對產品的興趣,進而促使其購買產品;通過各種公共關系手段來改善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還可派遣推銷員面對面地說服顧客購買產品。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加強與顧客之間的信息溝通,促進產品的銷售。
雖然《申報》和現代普通意義上的企業和產品的概念不盡相同,但作為一種媒介,其發行的報紙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產品,具有一般產品的本質特征,也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加強與讀者之間的信息溝通,從而擴大發行量和銷售量。事實上,《申報》經營者也采取了多種措施來促進銷售。
《申報》在發刊的頭三天,每號印600份。為了擴大影響,特在上海南北兩市所有商號沿門贈閱,之后又招聘報販,挨戶勸訂,甚至實行先看報后收錢的辦法方便訂戶。1909年,《申報》改用白報紙印刷,同時改進版面,隨報紙贈送畫張。為此,該報特刊登啟事“本報開設已有四十年,現為益求完備起見,特改用白報紙印刷外,并廣搜材料,擴充內容,延請畫師,將各處風景擇有趣味者,繪成圖畫一大張,按日石附送。”此舉既為自己的報紙做了廣告,又開了《申報》附贈的先河。
作為媒介,《申報》充分發揮了自己廣告版面的長處,不僅經常將報紙的各種變動以告白和啟事的形式通告讀者,還采取措施推銷其廣告版面。該報創刊的時候,就特意在報上說明,外地廣告由賣報人,蘇杭等地有想在《申報》上刊登廣告的,就與“賣報店”私人接洽,“另加一半為賣報人飯資”。這里的“賣報人”就是報館廣告人,飯資就是廣告費。經營者就是通過“飯資”這種手段激勵“賣報人”為其銷售廣告版面。
從以上四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申報》的早期經營活動在自身定位,定價,分銷渠道和促銷方面已經體現出其經營者的樸素的市場營銷思想萌芽。之所以稱其為市場營銷思想萌芽是因為,《申報》早期的經營活動缺乏系統的科學理論的指導,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經營者的決策也不是基于對各種經濟因素的科學分析,而是出于經驗式的直覺。但是,早在現代營銷理論產生之前的一個世紀,《申報》的經營者的經營活動就能體現出樸素的營銷理念,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盡管該報紙的經營理念并不全是首創,其中一些是創刊前美查派錢昕伯向香港的報紙學習先進經驗所得,但是能將香港辦報的經驗與自身的創新相結合,并在定位,定價,分銷和促銷方面體現樸素的營銷理念的,無疑非《申報》莫屬了。而這也正是《申報》由創刊時的600份發展成為銷量最大,影響最深遠,經營時間最長的近代中文商業報紙的重要原因之一。時至今日,其中的許多寶貴經驗還值得現代的媒介學習和借鑒。
參考書目:
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新華出版社,1988年
陳彤旭:《出奇制勝---舊中國的民間報業經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方漢奇,張之華主編:《中國新聞事業簡史》(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我國《擔保法》第43條規定:“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雖然該條規定未明確指出“抵押物”為動產,但結合《擔保法》第41、42條的規定,我們可知該條所指“抵押物”僅限于動產。該條規定了當事人未辦理動產抵押登記時該動產抵押的效力,但并未明確第三人為善意抑或惡意,未對第三人的范圍作出限制,也未明確當事人如已辦理動產抵押登記,得否對抗任何第三人。本文擬就如上三個方面的問題做一探討。
一、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的第三人得否善意的問題
我國有學者認為,應將本條所指第三人限定為善意第三人,認為我國善意取得制度是以第三人取得財產是出于善意為前提的,對于明知該財產已設定抵押權而仍然受讓的惡意第三人,不論其受讓為有償或無償,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仍然對其產生對抗力。因此,《擔保法》第43條所規定的應指善意第三人。⑴筆者認為此觀點從善意取得制度出發,從而得出本條規定的第三人僅限于善意第三人的結論,有失偏頗。再則,此觀點并不符合我國法律的實然。目前我國法律雖然未對此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但我們可以從《擔保法》的相關規定得出相反的結論。盡管法律的實然并不一定就是法律的應然,但是未對法律的實然進行分析就得出如上結論,則未免有失臆斷。本文試就以下幾種具有典型意義的第三人作一分析。
1.關于抵押物所有權受讓人得否善意的問題。
抵押權設定后,抵押人對抵押物的所有權并未喪失,仍得讓與抵押物的所有權。抵押人轉讓抵押物的行為并非是無權處分行為,第三人取得所有權也非基于善意取得。此時,第三人得否基于所有權而阻斷動產抵押權的追及力?我國學者對此存在分歧。按上引觀點,第三人須為善意第三人方可切斷動產抵押權的追及力。而有人則為區分第三人為善意抑或惡意,認為第三人受讓抵押物所有權即可發生阻斷的效力。因為未經登記而設定的抵押權,不具有追及效力。當抵押人擅自轉讓抵押物時,抵押權人只能請求抵押人另外提供相應的擔保,不能追及至抵押物的受讓人行使抵押權。⑵筆者認為一概地否認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的追及效力,不利于有效地維護抵押權人的正當利益,并且將使動產抵押制度失卻其意義。如果抵押權人的正當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維護,抵押權人就根本不會利用這一制度,從而使法律規定成為一紙具文,從而波及債務人的利益,也不利于資金融通。⑶我國對動產抵押原則實行登記對抗主義,并不以登記作為動產抵押的生效要件。但是如果動產抵押未經登記,抵押權人的正當利益就無法得到有效的維護,則將迫使抵押權人為保護自身利益而不得不進行動產抵押登記,此實將使登記對抗主義制度失其功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67條規定:“抵押權存續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如果抵押物未登記的,抵押權不得對抗第三人。”依此規定,抵押人轉讓抵押物已通知抵押權人且已告知受讓人的,即使抵押物未登記的,抵押權可以對抗第三人。這就從法律上為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權的追及效力提供了依據。但是,該條對抵押權人的保護是不完全的。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時未通知抵押權人但已告知受讓人的,抵押權仍不得對抗受讓人。這對抵押權人是不公平的。為平衡抵押權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利益,并使動產抵押制度不致有墜其功效的危險,筆者主張,受讓人如已知或應知抵押物已設定抵押權而仍然受讓的,則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權得對其產生對抗力;受讓人如不知且不應知抵押物已設定抵押權而受讓的,則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不得對其產生對抗力。
2.關于后次抵押權人得否善意的問題。
我國《擔保法》第35條規定,抵押權人可以對抵押物所擔保債權的余額進行再次抵押。該條規定并不要求抵押人為再次抵押是第三人須為善意。第三人與抵押人為設定抵押權交易時,只要抵押人非為重復抵押,則無論其是否已知抵押物已設有抵押權,都可取得抵押權。雖然我國法律禁止重復抵押,但先次抵押權人與后次抵押權人仍可能發生現實的權利對抗。
因為在抵押過程中,抵押物的價值往往是通過估計而不是通過準確計算得出的;其次,抵押物的價值會因市場的波動而表現出不同的價格;再次,抵押物的價值減少難以完全避免,且有時無法獲得恢復或重新的相應擔保。針對抵押權的對抗問題,我國《擔保法》第54條規定:“抵押物已登記的先于未登記的受償。”依此規定,后次抵押人如先行登記,則無論其為善意抑或惡意,均可阻斷成立在先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權的對抗力。但如此顯然不利于維護先次抵押權人的利益,并易滋長惡意搶先登記之風氣。因此應認為,后次抵押權人明知已有其他未經登記之動產抵押權存在時,縱先經登記,其效力仍劣于成立在先之抵押權,以貫徹惡意不受保護基本原則。⑷
3.關于留置權人得否善意的問題。
我國臺灣《動產擔保法》第25條規定:“抵押權人依本法規定實行占有抵押物時,不得對抗依法留置標的物之善意第三人。”即善意第三人所取得的留置權,其效力優先于動產抵押權。我國《解釋》第79條規定:“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并存時,留置權人優先于抵押權人受償。”該規定所指的抵押權,應包括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和已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但此規定并未明確留置權人得否善意,并且我國《擔保法》第84條規定,并不要求留置權人對被留置物上是否已設定抵押權進行考察,即不以留置權人出于已知,惡意為否定留置權優先效力的條件。因此,我們認為留置權人優先于抵押權人受償,并不以其善意為必要。美國《統一商法典》第9編第3章規定:“如果任何人在正常業務過程中就設有擔保權益的貨物提供服務或提供原材料,且制定法或法律原則規定該人可以就此和服務或材料對占有的貨物享有留置權,則此種留置權具有對抗前存完善擔保權益的優先權,除非規定留置權的是制定法且該法明確作出其他規定。”可見美國《統一商法典》在此問題上,也不以留置權人的善意為要件,其條件限制僅為“正常業務過程”。但是,如果留置權人以正常業務為由,出于對抗抵押權人利益的目的,與抵押人惡意串通的,如以較少的服務或材料索要高額承攬費,其所享有的優先權應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筆者認為本條所規定第三人原則上為善意第三人,但不能排斥存在例外情形。并且本條所指善意第三人取得標的物的權利并非只能基于善意取得方可阻礙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對其產生對抗力。
二、未經登記即得以對抗的第三人的范圍
對于第三人的范圍,如從法理上理解,應泛指所有具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包括一般債權人,擔保物權人,用益物權人等。但是,本條所指的第三人并不能泛指所有的第三人。按照物權的排他性,優先性以及抵押權登記的公信力,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的對抗以下第三人。
1.一般債權人。從法律性質來看,物權具有排他性,其效力優先于一般債權。動產抵押權為物權,應優先于一般債權,即使未經登記,亦可優先于一般債權。從文義上講,所謂對抗,系以權利依其性質有競存抗爭關系為前提,例如在同一標的物上有動產抵押權或質權是,始生對抗的問題。而動產抵押權以其本質即優先于債權,自不發生所謂對抗問題。⑸
2.后次動產抵押權人。雖然我國《擔保法》禁止重復抵押,但抵押人可以在抵押物價值的余額部分進行再次抵押。在同一標的物上設立的多個抵押權發生對抗時,依我國《擔保法》第54條規定:“未登記的,按照合同生效時間的先后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抵押物已登記的先于未登記的受償。”如第三人未進行動產抵押登記的,則成立在先的抵押權以其合同生效時間在先而得以對抗成立在后的動產抵押權。
3.后次租賃權人。抵押期間,抵押人對抵押物享有用益權。抵押人將抵押物出租時,在同一標的物就存在抵押權與租賃權的競合。抵押權注重的是抵押物的交換價值,而租賃權注重的是抵押物的使用價值,所以兩者為相容之權,可以并存于同一抵押物之上。動產抵押設定的事實并不影響成立在后的租賃合同的效力。抵押權成立在先,因而具有優先的效力,此后成立的租賃權不得損害抵押權。我國《解釋》第66條規定:“抵押人將已抵押的財產出租的,抵押權實現后,租賃合同對受讓人不具有約束力。”該條僅對抵押權實現后租賃合同的效力作出規定,從中似可推出設定在先的抵押權具有對抗設定在后的租賃權的效力。但并未明確由于租賃權的存在而有害于抵押權行使或實現時,抵押權人得采何種措施保護其抵押權。《日本民法典》第395條規定:“……其租賃對抵押權人發生損害時,法院得因抵押權人的請求,命令其解除。”臺灣《動產擔保法》第17條規定:“若有害于抵押權之行使者,抵押權人得占有抵押物。”抵押權人無論是請求法院解除租賃還是占有抵押物,都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抵押權的實現。因此應借鑒先進國家立法,賦予抵押權人以現實的法律救濟。
三、登記對抗效力的例外
“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是否意味著一經辦理登記,即可對抗任何第三人。對此,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筆者認為以下幾種第三人實值探討。
1.留置權人。臺灣《動產擔保法》第25條規定,抵押權人不得對抗依法留置標的物的善意第三人。立法者之所以賦予留置權以優先效力,系基于其系屬法定物權之故。⑹美國《統一商法典》與我國《解釋》第79條亦規定留置權優先于抵押權。留置權人對于標的物的保值增值進而對抵押權人的實現,殊有貢獻,因而承認留置權的優先效力,亦有其現實依據。在債務人未經留置權人同意,便從留置權人占有之處取走財產的,留置權并不喪失,而繼續保持其對債務人和擔保權益人的優先權。但是“否認登記對抗力,偏厚留置權人,易啟詐欺之門,擁有資金者將畏縮不前,有礙于動產抵押制度之推行。”⑺因此,“宜認為留置權人在增加標的物價值范圍內,有優先受償之效力,如此當事人之利益可得兼顧。”⑻
2.先次租賃權人。我國《擔保法》第48條規定:“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應當書面通知承租人,原租賃合同繼續有效。”租賃權成立后,抵押人在標的物上設定抵押權,原則上不影響租賃權。《解釋》第65條規定:“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后,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當抵押物因抵押權的實現而由他人受讓時,租賃權人仍然享有對標的物的租賃權。在租賃合同屆滿之前,抵押物的受讓人不得中止,變更或解除租賃合同。當抵押物出讓時,租賃權人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該抵押物的權利。租賃權人的權利并不因動產抵押的登記而有二致。
3.先次質權人。已成立質權的標的物上,可否的設定抵押權。對此我國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質權的設定以占有為必要,而抵押權的設定并不以占有為必要,因此二者在理論上應可相容。參照我國《擔保法》第35條的規定,似可作如下理解:質押人得以其財產超出所擔保債權的余額部分進行抵押。就設定質權的動產,可由債權人自行考慮決定是否再設定抵押。后成立的動產抵押權已完成登記,是否可以對抗先行設定的質權。《解釋》第79條規定:“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并存時,抵押權優先于質權人受償。”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則持相反的觀點,認為動產抵押登記的對抗立,“不能影響成立在前,具有完全效力之質權”,其理由在于動產抵押登記的對抗力“僅能向后發生”。⑼筆者贊同王澤鑒先生的結論,但認為已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不能對抗成立在先的質權,并不是其對抗力只能向后發生的緣故。我國《擔保法》第54條規定:“抵押物已登記的先于未登記的受償。”即使已登記的抵押權設定在后,亦可對設立在前的未登記的抵押權產生對抗力而優先受償。由此可見,動產抵押登記的對抗力,不僅只能向后發生,亦能向前發生。然而,質權不同于抵押權,質權以占有為公示公信方法,質權人占有標的物的效力應等同于抵押權人進行抵押登記的效力。若動產抵押登記得以對抗成立在前,具有完全效力的質權,則難免有厚抵押權人而薄質權人之嫌。
4.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受讓人。物權的存在以登記或占有為其表征,信賴此表征而有所作為者,縱使其表征與實質的權利不符,對于信賴此表征之人也不生任何影響,稱為公信原則。依此原則,公示方法所表現的物權即使不存在或內容有異,但信賴此公示方法所表示的物權而與之交易的人,法律上仍承認有和真實物權相同的法律效果。⑽動產抵押權亦以登記作為公示方法,并且我國的抵押權登記實行實質審查主義,登記機關在收到抵押登記申請后,經審查無誤,應當在抵押登記簿上予以記載。因而動產抵押的登記,在我國具有公信力。然而,我國有學者認為,對動產抵押權轉讓,“考慮到動產抵押權以登記而非占有作為公示的手段”,排除動產善意取得的適用。⑾顯然,此觀點的理論基礎是權利外觀理論。然而,從權利外觀理論出發,極易得出以登記作為公示公信方法的不動產,動產抵押權轉讓均可適用善意取得的結論。因此,基于動產抵押權登記的公信力,即使登記錯誤或有遺漏,因相信登記正確而與登記名義抵押權人進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其所得利益應受法律保護,除非已有人提出異議登記并記載于登記簿上。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受讓人可依善意取得而切斷真實抵押權人對抵押物的追及效力。抵押權追及效力并不是絕對的,它本身是物權公示公信的外觀法理的產物,并尊重善意取得的效力。⑿
5.抵押物所有權的善意受讓人。抵押人在抵押物上設定抵押權后,仍然享有抵押物的所有權,并有權轉讓抵押物的所有權。然而,第三人受讓抵押物所有權,得否切斷已登記的動產抵押權的追及效力?按權利外觀理論,動產以占有為公示公信方法,第三人信賴抵押人的占有外觀而與其進行交易,而動產抵押權以登記為公示公信方法,因此第三人與抵押人進行所有權轉移交易時,并無查閱動產抵押登記的義務。第三人沒有查閱動產抵押登記,并不構成其過錯。如果動產抵押的登記具有對抗抵押物所有權的善意受讓人,善意受讓人則將因受讓抵押物而處于債務人的連帶責任保證人地位,其后果將是受讓人為實現其契約目的而不得不付出雙重代價:購買抵押物的價金和債務人的債務金額。⒀因此,為平衡抵押權人與善意受讓人之間的利益,可以考慮:(1)賦予抵押人告知第三人抵押物上設定抵押權的真實情況的義務,以便第三人在知情的情況下可以自由選擇交易與否;或(2)賦予第三人查閱動產抵押登記的義務,如第三人未盡查閱抵押物而受讓抵押物的,則因其存有過失而不得阻斷動產抵押權的追及效力。但如此則顯然加重了第三人的義務。我國立法對此作前者選擇。我國《擔保法》第49條規定:“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轉讓行為無效。”該條賦予抵押人一定的告知義務,以保護抵押權人能順利實現其抵押權。但該條并未明確規定轉讓行為有效時抵押權人的追及效力問題。對此,《解釋》第67條規定:“抵押權存續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登記的,抵押權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權。”但此條規定對抵押權人的保護并不周延。依此條規定,抵押權人只有在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權人或未通知受讓人時,可以行使抵押權,但在抵押人以通知抵押權人并已告知受讓人時,抵押權人不得對受讓人行使抵押權,而只能要求抵押重新提供擔保或提前清償。如此實不利保護抵押權人的正當利益,且有違我國《擔保法》第49條規定的立法精神之嫌。筆者認為,受讓人如已被告知抵押物上設有抵押權而仍選擇與抵押人進行交易,那么使其負擔抵押權人可能追及的不利后果,應不在其意料之外。
【注釋】
⑴陳本寒:《擔保法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159頁
⑵彭萬林:《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頁
⑶溫世揚,廖煥國:《論抵押權物上代位性與物上追及力之共容》,載《法學》2001年第6期
⑷⑸⑹⑺⑻⑼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243,244,245,245,242頁
⑽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頁
一是低電壓治理規劃不科學。個別地區低電壓治理沒有規劃,沒有統籌考慮所轄供電區域中低電壓問題,沒有認真分析低電壓出現的原因,簡單將低電壓原因歸結于變壓器容量小、供電線路健康水平低等,從而使低電壓治理方案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是低電壓治理工程項目立項不科學。有些企業在制定投資計劃時,工作不深入,項目的立項僅僅依靠供電所的上報數據和公司的可投入資金,先將項目資金數量明確,然后以供電所上報的改造項目為準,個別供電所甚至讓農電員工自己上報改造臺區或線路,或者依據與行政村的關系確定臺區和線路改造與否。出現一個臺區五年改四次、另一個臺區十年沒有改一次的狀況。
三是低電壓治理項目設計不科學。目前臺區線路改造標準不符合現場實際的情況比較突出,在制定設計標準時沒有體現實事求是的差異性,盲目按照上級制定的標準進行設計,沒有進行投資技術經濟分析,建設標準超高現象時有出現。
四是低電壓治理項目建設過程管理不科學。工程建設監理不嚴,個別工程沒有進行全過程管理,沒有按圖施工,施工隨意性大,現場監督缺失,驗收把關不嚴,導致供電設備解決舊問題的同時出現了新問題,設備帶病投入運行,為電網安全運行埋下隱患。
五是電壓質量的改善出現了新問題。過去電壓質量不合格的情況中,主要問題是電壓低,特別是在比較偏僻的地區,人們基本的照明也不能保證,電氣設備無法正常工作。經過中低壓電網建設改造,整體電壓合格率有了明顯提升,電壓不合格主要問題表現為局部電壓超上限,電壓超下限的問題數明顯減少。
一壓縮空氣中塵埃、油、水、細菌的由來
我們知道大氣的主要成份是氦氣,約占78%,其次是氧氣,約占21%,二氧化碳占0.25%,其余為其他氣體和雜質等。
其它氣體包含人們常說的氦、氖、氬、氙、氪等微量氣體以及水蒸氣。其它雜質指飄浮于空氣中的灰塵、細菌、氣溶劑等。
在通常情況下,空氣是無色透明的,我們用肉眼在不經意中很難看到空氣中的雜質。如果一縷陽光照射到屋內,此時你可以看到原本透明的空氣,在陽光的照射下,塵埃經光線折射、反射等作用,明顯地飄浮于空氣中,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經科學統計,在室內環境下,每立方米的空氣中,大于0.5μ以上的塵埃粒子數大約為4000萬~5000萬個。而依附于塵埃粒子中的細菌更是不計其數。
在空壓機的作用下,如果不考慮與外界的熱交換,依據相關公式的計算,原本常壓狀態下的4.8米3的空氣,經壓縮至0.8Mpa(表壓)時,其體積最終被壓縮成1米3。僅此過程即可得知,經壓縮后的0.8Mpa壓力的氣體,每立方米將會有19200萬~24000萬個大于0.5μ以上的塵埃粒子。
除此之外,大氣在被壓縮的過程中,又帶入了空壓機的油和機械性磨屑。根據空氣熱力學原理,經壓縮后的空氣將會有大量的過飽和的水蒸氣重新還原成水滴被排出。
二壓縮空氣的除水原理
壓縮空氣中的水分來自大氣。大氣中一般總含有一定量的以汽態存在的水分,當空氣中的水汽過多,超過其飽和度(即相對濕度大于100%時,或當空氣冷卻至露點溫度以下時,空氣中的水汽才會凝結成水滴析出。空氣中的水分的絕對含量可用濕含量x表示,其單位是公斤水氣/公斤干空氣,即每公斤干空氣中所含有的公斤水汽數。空氣的相對濕度φ是以空氣中所含的水汽量與同溫度下空氣的最大(即飽和)含水汽量之比,或空氣中水汽的分壓與同溫度下水的飽和蒸汽壓之比,以%表示。空氣的露點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氣冷卻至相對濕度為100%,即開始有水滴析出時的溫度。
下列諸式可以用來表示空氣中水分的含量:
式中φ——空氣的相對濕度,%;
X——空氣的濕含量公斤水汽/公斤干空氣;
PW——空氣中的水汽分壓,Pa;
PS——與空氣中同溫度的水的飽和蒸汽壓,Pa;
P——空氣的總壓強,Pa。
從式(1)看,若空氣中絕對含量,即濕含量x不變,也即空氣中水汽分壓PW不變,溫度愈高,PS值愈大,φ值就愈小。反之溫度愈低,PS愈小,φ值就愈大;而當φ值為1(100%)時,此時的溫度即為該空氣的露點。
從式(3)可以看出,若空氣的濕含量x及溫度t(也即PS值)不變,空氣的壓強P愈大,則相對溫度φ也愈大。也可以根據式(3)在空氣濕含量不變,即x2=x1的條件下,導出下列公式:
式中ρ1,ρ2——分別為原始空氣和壓縮空氣的相對濕度,%;
PS1,PS2——分別為原始空氣和壓縮空氣溫度下的飽和蒸汽壓,Pa;
P1,P2——分別為原始空氣和壓縮空氣的壓強,Pa。
從式(5)看,壓縮后空氣的相對濕度φ2除了與原始空氣中的相對濕度φ1,溫度t1(決定PS1的值)及壓強P2有關外,也和壓縮后的溫度t2(決定PS2的值)有關。若將壓縮后的空氣冷卻至原始氣溫,即t2=t1,PS2=PS1時,壓縮空氣的相對濕度ρ2僅隨壓縮后的壓強P2有關,如壓縮比(P2/P1)增大多少倍,相對濕度比(φ2/φ1)也增大多少倍。空氣在壓縮后的濕含量即絕對含量不變,在其未經冷卻時,由于溫度很高,所以相對濕度很小,但當其冷卻時,相對濕度就急劇增大。大約每降低10℃,其飽和含水量將下降50%,即有二分之一的水蒸氣轉化為液態水滴(見表1)。
表1純水蒸氣的飽和蒸氣壓及濕含量溫度(℃)1009080706050403020
水蒸氣分壓(Pa)1013.2701.2473.7311.8199.3123.473.8142.4623.39
水蒸氣含量(g/M3)597.5423.4293.4198.2130.383.0851.2130.4017.31
溫度(℃)100-10-20-30-40-50-60-70
水蒸氣分壓(Pa)12.286.1082.5971.0320.37980.12830.03940.01080.0026
水蒸氣含量(g/M3)9.4054.4872.1390.33850.33850.11920.03820.01010.0028
由此可知,要去除壓縮空氣中的水分,首先要對壓縮空氣進行冷卻,經冷卻處理后,降低了露點,此時會有大量多余的水分析出。盡管如此,壓縮空氣經冷卻后,此時壓縮空氣相對濕度仍為100%,雖然有除油水設備,但該設備并不能將水滴全部除凈,此時將壓縮空氣直接送入過濾器等,極易使過濾介質受潮,降低過濾效率,導致過濾失敗。正因如此,對已經析出水的壓縮空氣重新加熱,即顯得十分必要。重新加熱后的壓縮空氣,在工況條件下相對濕度可達到60%左右,此時對后面的過濾介質,即安全可靠了。
下面介紹具體的凈化流程。
三壓縮空氣凈化系統流程
為了滿足各生產和科研部門對壓縮空氣潔凈等級的高端要求,通常對壓縮空氣進行凈化處理。圖1例舉了一般用途的壓縮空氣凈化流程,圖2例舉了應用于不同領域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傳統式壓縮空氣凈化工藝流程對照。
以下就圖1發酵工業傳統模式壓縮空氣凈化流程為列,簡述如下。
空壓機(1)采集自然界的大氣,經壓縮后高溫高濕的壓縮空氣首先送至貯氣罐(2),貯氣罐的作用一是降低流速,使部分油水、塵埃沉降,并經罐底閥排出;二是消除減緩供氣系統內氣流的脈沖,使后置設備更好的發揮各自的功效。經貯氣罐排出的氣體進入第一冷卻器(3),降低氣體溫度,使壓縮空氣中過飽和的水汽冷凝析出,并經油水分離器(4)分離后排出。同理,第二冷卻器(5)及第二油水分離器(6)是進一步使空壓氣體降溫,進一步排出油水。接下來,排除油水的壓縮空氣進入除霧器(7),除霧器的作用是將壓縮空氣中油水分離器(4)(6)分離不掉的微細的液態霧滴,在除霧器(7)除霧絲網的作用下,攔截并重新聚集,使細小的顆粒,重新團聚變大,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排除。經過除油水的壓縮空氣,雖然已去除了液態的油水,但此時的空氣濕度仍處于飽和狀態,即空氣濕度為100%,此時壓縮空氣直接進入過濾層,如遇溫度下降,仍有可能重新析出水滴,使過濾層受潮,影響凈化效果。經過除油水的壓縮空氣,首先進入加熱器(8),經電熱或蒸汽加熱(二者取其一),在壓力不變單位體積內含濕量不變的前提下,使空氣溫度升高,此時相對濕度降低,即不會重新出現霧滴或水滴,使空氣在完全干燥的情況下,進入高效過濾器(9)。高效過濾器的作用是,通過填充在高效過濾器中的纖維性濾材、活性碳等,可濾除空氣中的塵埃、雜質、異味等,其過濾原理有:攔截、碰撞、吸附、靜電吸附等。99%以上幾何尺寸較大的>0.5μ塵埃粒子均在此被截獲。經粗濾器凈化后的壓縮空氣,最后進入除菌精濾器(10)。除菌精濾器內置有超細玻璃纖維過濾介質>0.03μ的塵埃粒子的去除率高達99.999%。即可去除壓縮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及雜菌。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成套壓縮空氣凈化設備,其原理大至相同,每臺設備均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依據用氣單位對壓縮空氣質量的不同要求,配置與之相應的凈化裝置換。為獲取清潔的壓縮空氣以滿足生產和科學實驗的需要,除必需的空壓機及貯氣罐外,還要安裝5~7臺單體設備,方能完成壓縮空氣凈化過程(詳見圖2WLKJ-2型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與一般用途壓縮空氣凈化流程對照)。顯然,這種工藝流程設備多,占地面積大,能耗高,故障多。
四WLKJ-2型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結構與凈化機理
北京微菱互信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針對目前市場上出售的一般用途壓縮空氣凈化器,存在的各種弊端。最新開發的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在壓縮空氣凈化領域,首先采用絕熱膨脹制冷技術,達到清除油水的目的,大大減化了壓縮空氣的流程,并且在單臺設備上即可完成壓縮空氣凈化的目的,無論空壓機出口含油水多少,均可達到制藥和食品企業GMP對空氣質量的最高要求,大于0.01um的雜質被完全清除,含油量<0.003mg/m3,壓縮空氣中無油、無塵、無菌,同時也可滿足對壓縮空氣有高潔凈度要求的不同用氣崗位使用。
以下對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結構及功能具體說明如下(見圖3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結構示意圖):
由空壓機排出的壓縮空氣,經貯氣罐,首先送至該凈化器進氣口(4)。進氣口(4),是經特殊設計的絕熱膨脹閥,高速氣流經此流過,利用流體體力學和熱力學原理壓縮空氣絕熱膨脹,因壓差的變化促使壓縮空氣溫度下降至2~5℃(低于冷干機或冷水機),過飽和的水氣冷凝成液滴,與油和塵埃等混合后,與內桶壁撞擊并分離。此后進入油霧分離段(3),氣流受網狀濾芯的阻攔,在附著、浸潤、重力等作用下微小的液滴逐漸凝聚擴大,再次得到分離。分離后的油水最終沉降至過濾器底層,經排污管(1)排出。清除油水后的冷卻氣體繼續上升。此時的壓縮空氣,顯然已清除掉油水,但其濕度,工況條件下仍為100%。如果溫度繼續下降,還會有霧滴出現,將會浸潤過濾層,嚴重時會增加阻力,最終使過濾失效。氣體流經加熱段(5)時,空氣被加熱。此時,工況條件下,相對濕度下降,空氣變得干燥。加熱段(5)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一般凈化流程中不具備的,加熱段(5)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可以保持上層的超高效除油、除臭過濾段(6)和更上層的除菌過濾段(7)在干燥條件下,長期穩定運行。超高效除油、除臭過濾段(6)內填充有天然纖維、人造纖維和其它吸附材料,氣流速度低于0.15~0.3m/s,之間,大大低于傳統設備0.5~2m/s的氣速,此時以擴散效應為主,并伴有碰撞、攔截、布朗運動等作用,經深層過濾,<0.05以上的油水及塵埃粒子被完全撲捉。>0.01um的粒子最后被除菌過濾器(7)濾除。加熱后干燥的壓縮空氣,經過超高效除油、除臭過濾段(6)和除菌過濾器(7)后,大于0.01um的雜質被完全清除,含油量<0.003mg/m3,出口(8)排出的壓縮空氣,無油、無塵、無菌,可滿足高潔凈度要求的用氣崗位使用。
此外,該凈化器還設有過濾層再生系統,通過調節再生溫度和時間,并打開再生閥門,可對過濾層進行再生處理,清除過濾層內的污染物,保證過濾層長期有效正常運行。
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帶有全自動智能監控系統(9)。可依據進氣溫度,設定溫度梯度,控制排氣溫度和加熱溫度,使該凈化裝置在最佳狀況下安全、節能運行。自控系統還安裝了定時排污裝置,在設定的時間間隔內,定時排放油水,完全不用人工干預,是一種極人性化的設計。
五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的主要特點
1.體積小、技術含量高、占地面積省
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是在原有WLKJ-1系列多功能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的基礎上,在確保凈化器出口壓縮空氣潔凈等級不變的前提下,割除了以冷卻水為冷媒的冷卻系統,在壓縮空氣凈化器技術領域率先采用絕熱膨脹的熱力學原理,達到降溫制冷的目的,用于清除壓縮空氣中的油水。這項改進大大簡化了原壓縮空氣凈化器的結構,提高了凈化器的技術含量。占地面積與傳統方式比較節省80%以上。
2.無冷媒,防止了污染
該凈化器與傳統方式的冷干機相比較,不需要消耗冷媒,有效地保護了環境。京都議定書今年已開始實施,中國作為簽約大國,應承擔更多的義務。這也是我們為保護環境,作出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3.節能
與傳統設備相比較,由于割除了冷媒,節能效果明顯。
4.無運轉部件、無噪音污染
該系列凈化器.無運轉部件、無機械性噪音污染,更無需日常維護保養,可節省寶貴時間和運轉費用。
5.操作簡單、可控制性強、自動化程度高、適用范圍廣
事先依據不同用氣崗位用氣濕含量的要求,利用壓差的變化,一次性調節好進氣原始溫度、加熱溫度、溫度梯度、排氣溫度以及排污間隔時間、排污時長,將以上數據輸入自控裝置后,無需常人隨時監控,可保證該系統長時間連續安全運行,適用范圍廣泛。
6.性價比高
為了保證壓縮空氣的質量,無論選用活塞機還是螺桿機,必須在空壓機至用氣崗位之間,設置壓縮空氣凈化系統。用于去除壓縮空氣中的油、水、塵埃、雜菌等。有的單位不惜重金購進無油空壓機,認為這樣就可以獲得高質量的壓縮空氣。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即使是購買了無油機,而排氣中的水、塵埃及雜菌等依然存在,在壓縮空氣的雜質總量中,水、塵埃、雜菌等約占95%以上,油最多不會超過1%,而水、塵埃、雜菌等正是清除的主體。另外,采用自材料發展的少油機或無油機,雖然降低了壓縮空氣中的含油量,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威脅,例如少油機或無油機設備檢修頻率高于有油機,同時少油機或無油機管線銹蝕加快等。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適用于任何一款活塞機或螺桿式空壓機,無論排氣中油水含量多少,只要通過該凈化器的處理,都可以滿足不同用氣崗位的需求。因此,該凈化器性價比高于一般凈化系統。
7.濾材功效高,壽命長
該系統解決方案,去除空氣中雜質的效率高,過濾介質使用壽命長,本公司產品可確保過濾介質連續使用一年無需更換,一般使用壽命在三年以上。即使更換,其費用低廉,更換手段便捷。
8.品種多,可供選擇面大
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備有多種規格型號,可供不同用戶選擇,依據用戶對不同流量,不同壓力要求,可選擇不同規格型號的空壓機與凈化器配合使用。該凈化器采用絕熱膨脹的原理,即瞬間加大壓力降的方法,達到降溫除油水的目的。因此,在空壓機排氣總量相同的前提下,只是改變了排氣出口的壓力,這對于出口壓力的微小變化并不會對供氣系統造成影響的單位,這無疑是一種即節能又方便的最佳選擇。而對于出口壓力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的用戶而言,只需調節進口壓力,留出足夠的降壓空間,也是可行的。因為溫度的變化及壓力的變化在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是可以調節的。我們也可根據客戶的特殊要求,設計專用設備,全面滿足各界朋友的最大愿望。
六WLKJ-2系列壓縮空氣凈化器的規格型號及應用范圍
(詳見附表)
七壓縮空氣凈化領域執行的部分技術標準
現將壓縮空氣凈化領域執行的部分技術標準摘錄如下:
GB4830-84《工業自動化儀表氣源壓力范圍和質量》
GB/T10893-89《壓縮空氣干燥器規范與試驗》
GBJ29-90《壓縮空氣站設計規范》
JB/T5967-91《氣動元件及系統用空氣介質質量等級》GB/T13277-91《一般用壓縮空氣質量標準》
JB/T6432-92《壓縮空氣凈化設備型號編制方法》
以GB/T13277-91《一般用壓縮空氣質量標準》中所規定的固體粒子、水、油的不同等級標準如下:
表2固體粒子尺寸和濃度的等級
等級最大粒子尺寸μm最大濃度mg/m3
10.10.1
211
355
44010
表3空氣中水蒸氣壓力露點等級等級最高壓力露點℃
1-70
2-40
3-20
43
57
610
表4含油量等級等級最大含油量mg/m3
10.01
20.1
31
45
525
從表2~4可以發現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的各項主要技術指標均可達到或超過本標準中規定的等級指標,并且與市售產品相比較也獨具特色。
八結論
壓縮空氣在許多領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在工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壓縮空氣被廣泛使用,是僅次于電力的第二大能源。但要獲得無油、無水、無塵、無菌的壓縮空氣,以滿足不同領域的需要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傳統的多臺分置式的壓縮空氣凈化裝置,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達到凈化空氣的要求,基本上能滿足清潔壓縮空氣的作用。但是,傳統模式能耗高,、占地廣、噪音大,等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通常采用的多孔燒結式過濾介質,載塵量低,易堵塞、壓降大,是普遍存在的弱點。因此使用壽命短,必需勤更換,造成運轉費用高。傳統模式也有采用冷凍干燥機用于除油水的,該機一般能耗較高、噪音大,有冷媒存在對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設備龐雜、管線長、閥門多、操作繁瑣、事故多發,容易造成凈化系統失效。
與傳統模式相比,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集表面化學、材料科學、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熱能工程及自動控制于一身,通過單一的組合式裝置,即可具備傳統模式凈化裝置的功能并更勝一籌。該設備的另一顯著特點是能耗低、無噪音、無污染、過濾介質易得價廉、可長期連續使用(連續使用,保質期最短一年)。
現已廣泛應用于化工、醫藥、食品、發酵、冶金、電子、機械精密儀器、醫療等領域。
該凈化器可與空氣壓縮機直接配套使用,亦可安裝在壓縮空氣分支管上,供需要高潔凈度空氣的崗位或設備使用。無論空氣壓縮機中排出的氣體中含油水多少,經過該裝置的凈化后,均可滿足壓縮空氣高質量的要求。
因此,WLKJ-2系列自冷組合式壓縮空氣凈化器是當前凈化器市場上的環保、節能型最新產品。
隨著液壓技術的發展,液壓設備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港口、電力等重工業領域,液壓設備已成為生產中的的關鍵設備。因此,做好液壓設備的管理與維護是至關重要的。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介紹怎樣做好液壓設備的維護與管理。
一、配備專業化人員
液壓設備專業性特別強。除了要求技術管理人員具備較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現場經驗外,而且還要求維修人員有較高的素質,這些人員必須經過液壓專業知識的培訓才能上崗,且必須熟悉本區域的設備結構和系統原理,掌握系統動作順序及各主要元件的作用、故障診斷及處理方法,以及元件的維修方法和使用要領。只有擁有了這樣一支專業化的維護與管理隊伍,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液壓設備的正常運轉。
二、嚴格遵守設備規程和工藝紀律
(一)嚴格按設備要求選用油品。每個液壓系統對其工作介質的特性都有特殊要求。如不按規定選用,會給設備帶來重大損害,甚至造成設備事故。所以只有選用符合要求的工作介質,才能達到預計的設備能力,并使設備穩定、可靠地運轉。
(二)嚴格按設計規定和工作要求調節液壓、系統的工作壓力、速度、溫度、流量等參數。為防止發生意外故障,嚴禁設備脫離設定參數運行。如確實需要對原設定值進行調整,必須對整個系統進行核算,以確定是否每個部位都滿足參數調整后的要求。
三、嚴格巡檢制度,健全巡檢記錄
巡檢可及時發現設備故障及隱患,避免事態擴大,減少事故損失。除電氣連鎖保護外,巡檢是保證液壓設備正常運轉的又一重要手段。巡檢記錄是故障處理、事故分析、設備總結的主要依據。巡檢記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泵運行狀況記錄
包括泵的壓力是否平穩,泵體溫度有無驟升,有無異常振動、響聲,有無泄漏等。如有異常,應立即停機檢查處理。
(二)油箱液位記錄
可以通過液位變化及時發現系統有無泄漏及是否進水等情況。
(三)油液溫度記錄
液壓、系統對油液溫度都有較嚴格的要求,如果溫度超過了規定的范圍會給設備及油液自身帶來不利影響。這樣就會影響設備的正常運作。
(四)過濾器污染情況及更換記錄
液壓系統能否正常工作,油液清潔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油液清潔度超標會直接造成滑閥卡死、元件磨損加劇、系統中的軸承燒損等。油液的污染情況可從油品檢測中得知,也可從過濾器運行狀況及更換頻率直觀地反映出來。
(五)重點部位的壓力、流量記錄
大型液壓系統點多面廣,各點的技術要求不同,只有保持每個點的參數正常,尤其是重點部位的壓力、流量等參數,才能保證系統正常運轉。
四、做好點檢定修
點檢是指專業技術人員或有經驗的技術工人對設備進行有目的、有重點的檢查。主要針對巡檢反映出來的問題或重點部位,分析、確定問題的嚴重性及發現一般巡檢未發現的設備隱患,提出處理方案。點檢既要全面細致。又要有的放矢,做到防患于未然,減少檢修停機時間。
點檢人員除依靠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外,還有必要配備一些專業設備。如便攜式測壓表、便攜式油液污染檢測儀、紅外點溫計等,以做到判斷快速、準確。五、加強油品管理
加強液壓系統的油品管理是控制油液污染和保證系統正常工作的又一重要手段。
(一)嚴格按系統要求選用油品
并建立用油檔案,反映油的牌號、初裝數量及換油情況。
(二)建立油品檢驗制度
在線油品要定期化驗或根據現場情況隨時化驗,發現不合格項要立即處理;新油入庫要檢驗,嚴禁不合格油品入庫。
(三)做好油品現場管理
現場加油一定要對清牌號,必須使用濾油機加油并保證吸油管等潔凈,以保證油的清潔度;油品要分區存放、數量充足、標識清楚,做到專桶專用,以免造成油品混號。
(四)空氣(壓縮空氣)對油的污染也應引起注意
如油液系統的油中含有大量空氣會對液壓元件造成氣蝕危害,使液壓系統工作不穩定。如果系統的壓縮空氣直接作用于壓力罐的油表面,壓縮空氣的潔凈度又未達到要求,就會給油帶來大量的水和顆粒雜質,造成油嚴重污染。
六、做好備件管理
液壓備件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燃氣管線壓力自動監控系統簡介
1、燃氣管線壓力自動監控系統工藝設計
(1)實際工況:沈陽市煤氣總公司儲配站有一座15萬立方米干式氣罐;四臺壓送機,其中二臺12000米3/時,二臺7200米3/時;2200公里城市管網;管網壓力在用氣低峰時處在50kPa以下,用氣高峰時保持在50kPa以上。“金通燃氣管線”0.8公里,口徑DN300與壓送機出口連接,并與城市管網相通;
(2)工藝設計方案:由于“金通燃氣管線”口徑小,管線短,用氣量少,但需要壓力高;而城市管網口徑大,管線長,用氣量大,可以在“金通燃氣管線”與城市管網之間加裝一個閥門,平時開一臺壓送機,很容易提升“金通燃氣管線”的壓力,多余壓力通過閥門泄放到城市管網中去;
(3)設計方案優點:
第一、投資少,只要增加一臺能根據壓力而自動調節開啟度的電動閥門,如采用變頻電機等調壓方法其投資都比這種方案大得多;
第二、城市管網的可容性很大,通過城市管網卸壓不會造成城市管網壓力的急劇變化;
第三、平時只開一臺壓送機足以保證“金通燃氣管線”的壓力,多余壓力通過閥門泄放到城市管網中去可以少量提高城市管網壓力,減少用氣高峰時開動壓送機的臺數;
2、系統組成和各部分功能
根據工藝方案形成的燃氣管線壓力自動監控系由壓送機、電動閥門、管線壓力變送器、壓力自動監控儀和輔助電器組成:
(1)壓送機是金通管線的升壓設備,將儲氣罐的燃氣壓送進金通管線,提高管線壓力;
(2)電動閥門是調節管線壓力的執行機構,金通管線壓力高時,電動閥門受控開啟,將壓力卸放到城市管網,金通管線壓力低時,電動閥門受控關閉,提高金通管線壓力,通過閥門開啟度的變化來調節金通管線的壓力;
(3)管線壓力變送器是系統監控管線壓力的一次儀表,一方面檢測和顯示管線壓力情況,另一方面為壓力自動監控儀提供管線壓力監控依據;
(4)壓力自動監控儀是管線壓力自動監控系統的心臟,它接受壓力變送器的信號,根據使用者預先設定的工況參數進行運行,控制電動閥門的開啟度從而調節管線壓力穩定在需要的范圍內。壓力自動監控儀設定參數在壓力變送器量程范圍內(0~160kPa)可設定上上限、上限、下限、下下限四點五段,線區》lkPa,響應速度1秒鐘;
3、系統自控運行基本原理
在壓送機開機情況下,壓力自動監控儀檢測到金通管線壓力低于下下限時,指令電閥關閉,電閥緩慢關閉過程中金通管線壓力隨之上升,到達下限時指令電閥停止,由于壓送機仍在加壓金通管線壓力繼續上升,金通管線壓力到達上上限時壓力自動監控儀指令電閥開啟,電閥緩慢開啟過程中壓送機管線壓力隨之下降,到達上限時指令電閥停止。壓送機每小時的壓送量基本穩定,如果金通用氣量也基本穩定,那么經過幾次調整,閥門開啟度就會穩定在某個數值,金通管線壓力也會穩定在原設置的數值內;如果金通用氣量產生波動,自控系統重新調整達到新的平衡;
二、燃氣管線壓力自動監控系統技術
1、壓力變送器:采用中日合資橫河儀表公司生產的EJA壓力變送器,其主要特點是精度高(±0.075%)、穩定性好、對環境要求低且免維護,有LED四位數顯,符合長期連續使用的要求;
2、電動閥門:雙閘板燃氣專用閥門,配用隔爆型電動裝置,具有限位控制、過轉矩控制、運行指示和開啟度信號輸出等功能;
3、壓力監控柜:集檢測和控制于一體的立柜,主要功能有
A、采集金通管線壓力變送器信號;
B、采集閥門全開、全關、過轉矩和開啟度信號;
C、根據設置要求自動控制電閥開、停、關;
D、輸出電閥開、關動力源;
E、RS232接口與上位計算機連機;
F、LED四位數顯金通管線壓力、電動閥門開啟度,燈光顯示電閥開、停、動、關和壓力越上上限、上限、下限、下下限,壓力越上上限、下下限時拌有聲響報警信號;
4、系統技術要點:
A、系統采用單片微機技術,軟件采用匯編語言和MBASIC混編方法,適用于功能比較專一的設計要求,即經濟又實惠;編制的基本程序固定在EPROM內,增加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根據工況設置參數采用功能鍵,其內部采用可擦寫的E2pROM芯片,具有靈活性,適應各種需要;
B、壓力自動監控儀采集信號、設置、運算等都是弱電,而拖動電動閥門卻是強電,以弱控強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實踐中往往會碰到一些問題,主要是干擾問題。在解決干擾問題中采取多種措施并用的辦法,主要是繼電器隔離、對干擾源增加吸收電路、電抗性元件遠離弱電部分、提高儀器抗干擾能力、軟件部分利用其智能性濾除干擾等;
C、系統在整體設計中考慮工況實際需要采用一用一備、人工、自動切換、燈光顯示和聲音報警等多種功能;
三、編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