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1: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古詩文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對古詩詞句的理解。古詩語言精練,詩句內容也很豐富。在理解詩歌時,我們要重視詩句中的動詞、修飾語、特殊詞等,體會詩歌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許多古詩中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它們使詩歌空間無限延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如陶淵明《飲酒(其五)》中“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有些詩句因表達的需要而顛倒語序,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增加困難。這就需要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如在崔顥的《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一句屬主語后置,意即“晴川漢陽樹歷歷,鸚鵡洲芳草萋萋”。因此,要深入分析古詩的詞句,講清它們的含義。
(2)對古詩意境的領會。對古詩詞句理解固然重要,但要真正理解古詩,只了解詞句意思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古詩有著優美的意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通過聯想與想像去豐富古詩內容,完成對古詩意境的藝術再創造,提高學生對古詩的欣賞水平。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一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只從字面去理解就是: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叢林深處,不時傳來黃鸝的叫聲,是那樣的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但這樣一來似乎缺點什么,如果啟發學生想象,讓他們再進行藝術創造,效果肯定不一樣。全詩的意象是春潮、雨、野渡、橫舟,詩人通過這些意象,創設出一種孤寂、閑適的意境,表達了詩人自甘寂寞,恬淡閑適的胸襟和希望在急劇變化的社會潮流中尋找一點自由和寧靜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上,我就請同學們結合全詩,自己把握意境,然后再進行想像,把他們想到的畫在黑板上。課堂上一下便炸開了鍋,每個同學都很積極,自豪地在黑板上畫出他們的“大作”。這樣,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加深了,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何樂而不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282-01
一、背誦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誦在升學考試中是以默寫的形式來考查的,評分要求很嚴格,整句中錯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時學習中,除了準確的背誦之外,還要在準確無誤的默寫上多下工夫,在動口的同時也要重視動手,避免因寫錯字而失分。
新課程標準要求同學們初中階段背誦的古詩文總量在2萬字左右,并了解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創作特點及相關的文化常識。如前所說,針對古詩文我們應該熟讀成誦,爛熟于胸,針對近年中考,命題相對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要求同學們可將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的理解記誦上。在初中階段學過的文言詩文中,有些文章可稱為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如《陋室銘》《愛蓮說》《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對這類佳作必須將全文熟記于胸。也有些詩文,流傳于世主要是因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別出彩,學習這類詩文,就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名句名段的積累上。如王安石《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二、反復誦讀漸入意境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級教師于漪也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見,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很好的方法。反復誦讀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同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在誦讀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記憶表象,激發其想象。雨果說:“想象就是深度。”因為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表達極其深刻的內涵,不展開想象,就無法深入作品內部,就無法走進詩人創設的意境,無法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巴爾扎克曾說過一句有意味的話:“真正懂詩的人會把詩人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我們讓學生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形象,運用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進詩人的意境。
三、積累實詞,熟悉句式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階段的實詞積累在150 個左右;能了解常見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結合語境理解常見文言句式的意思。
在文言字詞的認讀中,學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比如,文言課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由于時代的發展,在現代漢語中發生了變化,認讀時要注意這些詞的古今詞義差別,決不能用今義去釋古義。古漢語中,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通假字”的現象,即古人用此字來代彼字,通假字的讀音和詞義,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 如“臥右膝, 詘右臂支船”中的“詘”同“屈”,解釋為“彎曲”,學習文言文時,也要重視這類通假現象的認讀。
在句的認讀方面,除了要通過多讀熟悉文言常見句式,如表判斷的“者也”;表疑問的“何有”,還應重視詞性活用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詞性活用是較為普遍的一種語言現象,由于關鍵詞詞性的改變,句義也就跟著變化,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能根據這個詞原來的詞性去理解了,如《黃生借書說》中“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的“汗牛”就不能解釋為“出汗的牛”,應解釋為“使牛出汗”。平時學習中要對這種詞性活用現象勤加總結。從句的角度說,把握基本含義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達的主要內容,高年級學生認讀文言語句,不必拘泥于語法句式等知識,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實,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現代漢語闡述句子的基本內容即可。
四、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們學習文言詩文要重在理解詩文內容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歷年中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
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詩文教學則會大有改觀。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對古詩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從網上搜集素材來精心設計導語,激趣導入;運用多媒體手段,使教學內容形象化,直觀化,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路刺激,從而創設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朗讀或配樂誦讀來激起興趣;還可以讓學生以情景劇的形式演繹課文等來激發學習興趣。
(二)用好互聯網,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過去那種“老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模式,而變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所以,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要懂得放手,讓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提出一些問題,再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來自己解決問題,這不但使學生對課文理解更加透徹、印象更加深刻,同時也使教師的負擔減輕了許多,課堂效率大大提高,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復習和運用學到的知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讀明白”與聽教師“講明白”的教學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素質
俗話說的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也并不是無所不能的。尤其是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更加需要加強自身素質。多媒體技術進入語文課堂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搭建了一個優越的平臺。為此,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由課堂上的主導者變為指導者,引導和幫助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新的教學環境、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懂得靈活運用并操作多媒體。教師要想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除了要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學要求外,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特點和實際需求,結合視音頻、圖像、動漫等材料精心設計。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增長才能、提高自身素質。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多篇古典詩詞。這些古詩詞多數是中國古代杰出詩人的代表作,在經過時間長河的洗禮后,依然熠熠生輝。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充分感受中國古典文化,欣賞古人的悠然自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從意象入手挖掘詩歌意境
無論是現代詩歌還是古典詩詞,最講究的無疑是意境。所謂意境是將詩人的個人感受蘊含在詩歌意象之中,從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感受詩歌的內涵,歷來是鑒賞詩歌的有效方法。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帶領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通過對詩中描寫的意象具體的分析,就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為學生進一步感悟詩歌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時,此詩是杜甫在歷經漂泊,身患重疾的情況下,登上岳陽樓所作,詩中抒發了作者遙望故鄉,觸景傷懷之情。全詩通過“洞庭水”、“岳陽樓”、“吳楚”、“乾坤”、“孤舟”這幾個意象的描寫,隱含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自己孤單漂泊的凄涼。而在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鶯”、“燕”、“暖樹”、“春泥”都體現了早春來臨的景象,而“亂花”、“淺草”則描繪出來早春的大自然中花草的特點,全詩通過早春時獨特的意象展示了西湖初春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現實政治的不滿情緒。
在古典詩詞鑒賞方面,外國的專家曾說過,作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教學思路施加給學生,逼迫學生順著自己的賞析思路走,而是應該鼓勵啟發學生們去打開自己的大腦,尋找自己的鑒賞思路。中國是是詩的國度,從人人皆知的《詩經》、屈原的《楚辭》到唐詩三百首等等都詮釋著中國古詩文化的光輝燦爛。目前,我國已經將古典詩詞的鑒賞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試內容中,因此,我們不但要去感受體會古典詩詞所特有的意蘊美、語言美,而且還要學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技巧,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應對考試和取得優異的成績。下面是對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的鑒賞技巧的一些總結。
1中國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
中國的古典詩詞都包含著詩人的某種情感,但現在的學生沒有處在詩人的環境中,因此他們無法體味和把握詩詞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去準確理解詩詞,那么老師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將學生學過的或者常見的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總結分類,這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考,還可以使他們迅速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總的來說,中國古典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氣勢磅礴,言辭優美;二是對人生的感慨,如離愁別緒、人世間的愛情、親情以及友情的概嘆;三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滿腔抱負,卻又無法施展的憤懣。
那么,我們如何把握詩人的感情呢?首先,我們可以從詩人所處時代來入手,詳細了解那個時生的事情、特點以及詩人的狀況,這樣能幫助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其次,我們需要進入詩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著哀愁,以鴻雁和燕鵠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等等,這些都是詩人通過事物來抒情,在進行詩詞鑒賞時,能抓住這些物象也能幫我們進入詩人的情感。
因此,在進行古典詩詞鑒賞時,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將以上兩個方法滲透到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慢慢積累詩詞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2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
讓學生了解并學會了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后,他們就能準確的對一首古詩詞進行鑒賞了。現將中國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總結如下:第一種是正與反的對比,例如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理想與現實的對比,腐敗與清廉的對比,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的對比等,作者詩人通過這種對比手法來表達這首詩詞的思想,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種是詩人常常借用某種人物或者某種事物來襯托某種事情,來彰顯社會的某種風氣,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主張或觀點;第三種是將虛實結合起來,給人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朦朧感覺,比方說在一首絕句中,作者可能前兩句寫的是實際的景象,而后兩句作者可能會發出一些議論,這些議論就為虛,告訴人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種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擬人等,使得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容易被我們捕捉,也更容易使我們靠近這些大師級人物來感觸他們的境界;第五種是借助景色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詩詞中,任何一句描寫景色的詩句,其實都是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陽樓》,他借岳陽樓的景來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雄心壯志,再如唐代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借描寫黃鶴樓的景色來抒發人去樓空的凄涼之情。
在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鑒賞中,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這些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的話,這將會給予他們極大幫助,能夠使他們很快地理清鑒賞思路,看懂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
3結語
總而言之,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古代的文化奇葩,那么我們對其的鑒賞就是一種高層次、高要求、高水準的閱讀。古典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其內蘊豐富,意義廣泛。因此我們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時,必須體味它的語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鑒賞教學中,應將分析詩詞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運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若將兩者分割開,那鑒賞就不會很完美。本文僅僅是我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粗淺總結,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對學生多加培養和訓練,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
參考文獻
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光華閃耀中外。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品行素養等關鍵時期,利用古詩詞所蘊含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文素養等內容,塑造學生積極正確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和精華,展現了我國不同歷史階段文化發展的特性,直觀地表達了特定詩詞作者的思想情感,將其傳承下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當今社會,古詩詞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其本身較為晦澀難懂、文化內涵較為深厚等特性,使得學生在掌握古詩詞方面存在巨大困難,使得我國在古詩詞文化發展出現斷層。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標的執行,國家的人才發展戰略更加強調語文素養。在初中階段強化古詩詞教學,能夠起到凈化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美學理念和素養的作用,同時可以將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經典理念、價值觀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傳統文化內涵傳遞給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素質。
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關系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對學生個人全面素質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初中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缺乏興趣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古文知識和認知能力都不夠全面,在古詩詞學習中時常遇到困難,感覺無法把握古詩詞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內涵。而教師受制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依照教學大綱,填鴨式地灌輸學生知識,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正確理解和把握,為了應付考試而強化背誦。完全忽視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無法達到有效的教學結果。
2.朗讀方面存在不足
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更多地強調背誦的作用,往往在課堂上一味地灌輸,學生朗讀的時間較少,而教師的朗讀能力也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古詩詞之所以優美,就在于其優美的結構、優美動聽的韻律以及飽滿精煉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忽視朗讀,教師便無法發現學生在誦讀時存在的錯誤。
3.課堂氛圍差,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和生理發展存在不平衡性,思維能力、認知能力都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效率低下。加上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忽視了活躍課堂氛圍,一味地趕進度,當學生回過神的時候,已經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奏,這樣的結果就是教學效果難以提高。
三、教學對策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執行深入,提升學生學習方法有很多,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比如在學習曹操《觀滄海》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造一個優秀的開場,比如截取影視的片段或者制作一份動畫,再現曹操創作《觀滄海》時的境況,以較為新穎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中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決定了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利用初中學生好奇心重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
2.強化學生誦讀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表明熟讀古詩詞,有力于強化學生的理解和把握。在教授學生古詩詞知識時,教師并不能一味地區灌輸,而應該留下充足的時間,指點學生進行朗讀。這時同樣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朗讀古詩詞的音視頻,讓學生跟讀,隨后進行古詩詞朗讀節奏感的講解,不管是四言絕句、五言律詩還是七言律詩都有其獨特的節奏,需要進行有節奏的斷字,才可以朗讀出韻味。以《觀滄海》為例,一般斷字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在斷句后,讓學生再次朗讀,感受與第一次朗讀的區別,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加深練習開展一次課堂小組朗誦比賽,以此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3.營造情境教學
如何活躍課堂氣氛,抓住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要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源動力,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下學習,必能事倍功半。多媒體教學以其獨到鮮明的特色,可以作為活躍課堂氣氛的首選工具。
4.強化基礎,進行趣味化的訓練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包括感情認知等)尚處于發展階段,一味使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可能并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語文學科是一強調積累的學科,要提高學生古詩詞文化水平,扎實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基礎,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死記硬背這樣傳統的方式雖然笨拙,但是對強化古詩詞基礎,包括詞義、分類、典故、常識等,有著積極作用。這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自發地從收集材料入手,探討學習古詩詞。
《物理課程標準》大力倡導探究性教學,因此新課改教材中安排了許多探究實驗。筆者發現在實際的探究過程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只重視實驗過程和實驗結論的得出,而忽視了“評估”環節。致使實驗不夠完善且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其實評估就是對探究行為和獲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學性從更嚴密的角度反思的過程,是不可缺少的探究要素。下面以“探究實驗”為例談一下實驗教學中“評估”的作用:
一、評估實驗設計,優化實驗方案
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實驗目的,可有不同的實驗方案。由于實驗儀器精確度不同或實驗方法不同導致實驗誤差也不同。為了使實驗結果更精確,在實驗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評估實驗方案,比較每一種方案的優劣,使實驗方案達到最優化。例如:在探究“用天平和量筒測鹽水密度”的實驗中,學生設計了多種實驗方案,典型的有如下三種:
方案一:①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m1;②將鹽水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2;③將燒杯中的鹽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鹽水的體積V;④求出鹽水的密度ρ=(m2-m1)/V。
方案二:①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m1;②將適量鹽水倒入量筒中,測出鹽水的V;③將量筒中的鹽水全部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2;④求出鹽水的密度ρ=(m2-m1)/V。
方案三:①將鹽水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1;②將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余鹽水的總質量m2,同時測出倒出鹽水的體積V;③求出鹽水的密度ρ=(m1-m2)/V。
上述三個實驗方案測量結果的精確度是不同的,方案一中向量筒中倒鹽水不可能將鹽水全部倒盡,燒杯內壁要殘留一些鹽水,使測量的鹽水體積偏小,密度偏大;方案二中向燒杯中倒鹽水不可能將鹽水全部倒盡初中物理論文,量筒內壁要殘留一些鹽水,使測量的鹽水質量偏小,密度偏小;方案三則不存在前兩種方案的弊端,測量結果更接近真實值。
二、評估操作細節,改進操作方法
在進行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操作過程并不是那么順利,有的小組由于操作方法不當,而有的小組由于實驗操作技能差,不能成功的完成實驗。通過對實驗操作細節進行評估,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確保實驗成功。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在分析數據時發現各小組實驗數據差異較大。此時積極引導學生評估并改進實驗操作:實驗時彈簧測力計不易保持勻速,運動中的彈簧測力計也不易讀數。進一步引導學生改進:把彈簧測力計用手拉的那端固定在一固定處,人的拉力作用在木塊下端的木板上,當拉動下端的木板運動時,上端的木塊相對下端的木板發生相對運動,木塊受到木板施加的滑動摩擦力。而木塊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木板的運動速度并沒有關系,只要木塊相對木板有發生相對運動,木塊所受的即為滑動摩擦力。根據二力平衡可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等于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論文服務。實驗中彈簧測力計是靜止的也容易讀數,實驗誤差小。
三、評估實驗現象(數據),規范操作習慣
在探究實驗時可能有一些意外的實驗現象(數據)被學生觀察到,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評估實驗現象(數據),加深學生對實驗規范的認識,甚至獲取意外的收獲,使實驗得到深化。例如:在“用電流表測電流”的實驗中,某同學按電路圖接好電路,閉合開關后,發現電流表A1的示數比電流表A2的示數要大一些。于是他認為:當電流通過燈泡時,由于燈泡要消耗電能,所以電流在流動過程中將逐漸變小。 實際上,電流表的示數不同,可能有多種原因,如電流表使用了不同量程、電流表在接入電路之前沒有調零等情況有關。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實驗現象,及時的審視我們的操作規范和操作習慣,得到真正有效的數據。
四、評估實驗結論,提高歸納能力
由于學生自身學業水平的不足和對實驗方法的掌握不熟練,學生通過對記錄表中數據的計算、分析、比較后得到的結論, 往往具有片面性甚至是錯誤的,這就需要我們對實驗結論進行評估,以得到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和結論,并逐步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
例如某小組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所記錄的數據,發現動力與動力臂的和等于阻力與阻力臂的和,由此他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實驗數據本身沒有問題,結論的數學關系也成立。但是物理意義不成立,兩個不同的物理量不能夠直接相加。造成學生誤解的原因是利用特殊的數據得出了特殊的數學關系,實驗數據應該充分考慮到特殊性和一般性初中物理論文,試驗的時候,要盡量利用一般的數據進行測量,以便得到正確的實驗結論,特殊的實驗數據有助于對問題的理解,但不能對于特殊數據依賴。
五、評估實驗功能,拓展思維空間
為了達到某一實驗目的,我們都設計相應的實驗來進行。如果我們用逆向思維來思考,是不是同一實驗可以達到多個實驗目的,使實驗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探究“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小燈泡電阻”的實驗,實驗中需測出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小燈泡的電流,然后利用公式R=U/I求出電阻,最后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但根據公式P=UI,上述實驗測出來的物理量也可測小燈泡的電功率,只不過應調節變阻器使小燈泡兩端電壓低于額定電壓、等于額定電壓、高于額定電壓,測量結果不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細心的同學不知是否還發現,每次求出的小燈泡的電阻值是不同的,且小燈泡越亮電阻值越大。這說明小燈泡電阻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電阻越大,可見此實驗還可研究電阻與溫度的關系,真可謂一舉三得。
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胡鐵生,焦建利等。發達地區中小學教育建設現狀分析:以佛山市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網。微課[EB/OL].
[4]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5]顧小清,顧鳳佳。微型學習策略:設計移動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5):31-35.
[8]姜玉蓮。微課程研究與發展趨勢系統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3-14.
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胡鐵生。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剛,王運武,馬德俊,靳素麗。微型學習視野下的微課程設計及教學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0):31-35.
[3]余勝泉,陳敏。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微課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張曉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認知負荷理論視角下的微課程多媒體課件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4,(02):20-25.
[5]鐘琦,武志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2):26-33.
[6]余劍波,王陸。微課程設計的點鏈圈(PLC)模型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05):32-37.
[7]張曉君,李東哲,陳雷。微課程視頻制作中的注意引導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3,(08):105-107.
[8]劉名卓,祝智庭。微課程的設計分析與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127-131.
[9]單從凱,王麗。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74-77.
[10]韓中保,韓扣蘭。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課設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1):53-59.
[11]鄭小軍,張霞。微課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張靜然.國內外微課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實踐現狀[DB/OL].
[13]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32-34.
[14]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31.
[15]李桃。漫談低年級識字教學[J].讀與寫(下旬),2012,9(10)。
[16]王覓,賀斌,祝智庭。微視頻課程: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13(04)。
[17]王覓。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3.
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楊九民,邵明杰,黃磊。基于微視頻資源的翻轉課堂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0)。
[2]辛彬。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微課程的設計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3]李澤蕊。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行動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5.
[4]韓佳佳。初中語文微課程設計研究[D].河北大學。2014.
[5]段連鑫,李國富。信息技術與小學識字教學整合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2(7):6-40.
[6]林素華。計算機教學有助于小學低年級識字效果的提高[J].新課程,2010(7)。
[7]韓雪茹。小學語文微課程設計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8]趙小蕊。微課在銀川市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寧夏大學。2014.
[9]李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小學識字教學效率[D].寧夏大學。2013.
[10]呂婷婷。微型學習資源的設計與應用該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