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跨文化語境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16 17:33: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跨文化語境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跨文化語境論文

篇1

2跨文化語境教學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

2.1強化高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在高職學生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運用跨文化語境教學,將能夠有效的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用能力以及交際技巧進行鍛煉。通過不斷的傳授英語教學知識,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達到能夠運用英語語言交際溝通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摒棄傳統授課方式,將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了解英語語言文化內涵,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不斷提升。

2.2提高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水平

不同的生存環境使各個國家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傳承歷史,最終導致其在文化、風俗、歷史背景等方面與我們出現了較大的差別。所以,在鼓勵學生學習英語文化之前,應該使其了解國外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歷史背景,進而提高其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及掌控能力。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的實施,將是有效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

2.3為學生培養正確的審視英語國家文化的態度

沒一個國家的興起時間不同、發展背景不同,所以他們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優缺點。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為學生建立對英語國家正確的態度,使其能夠客觀合理的評價每個國家的優缺點,接納每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差異。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糠的方式融合外國發展文化,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造詣。

2.4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

通過采取跨文化語境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有效了解英語語言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該教學方法還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使其不斷的通過自我收集信息的方式自主進行學習。所以,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正確的獲取資料,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并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進而提升對英語的掌握及應用能力。

3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語境的實現

3.1將具有針對性、突出性的國外語境詞匯及句式進行分析

國外英語語言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所以通過對國外語境的詞匯以及重點句式進行分析、比較,將有助于高職英語的教學。通過實際分析可以發現,國外英語語言在交際時都具有特定的背景,對于問路、答謝等都具有常見的幾種表達方式。所以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可以對這類句式進行拆解分析,提高學生對其的理解能力,強化學生對跨文化語境的掌控力度。

3.2對過國內外相同含義的語言進行英語教學

由于各國文化發展以及歷史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但是對相同事物的表達依舊存在通性。所以在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時候,介意對英漢句意相同或者接近的例句進行重點的分析對比,將其中所蘊含的規律找到,并對他們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消化吸收,進而提升其理解運用能力。作為現代的語言交流工具,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實際上都是具有通性的。雖然漢語與英語具有語言通性,但是在表達中依舊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摸清兩者的差異以及通性,經過詳細分析后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獨特性能夠得到充分的認識。通過對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可以有效的展現出跨文化語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許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通過賞析外國經典電影的方式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知理解

在進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英美國家經典電影,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發展歷史及文化背景。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跨文化語境知識教學時,多是采用觀摩國外經典影片作品的方式進行教學,以起到潛移默化學習英語的作用。同時讓學生觀看《成長的煩惱》及《老友記》等經典英語電視劇,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跨文化語境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平這種舒適的環境有助于激勵學生學習英語,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理解及認知。

3.4邀請著名外籍教師來校授課

跨文化語境英語教學作為當代高職英語教學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近年來,來我國任教的外籍教師日益增多,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聘請著名院校的外籍教師,利用外教資源,提倡學生和外籍教師進行積極交流。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定期舉行高職院校之間外籍教師聯合舉辦的跨文化講座,具體的講座內容由英美國家之間的文化知識差異、英語學習方法、技巧以及風土人情、跨文化交際等等此外。另外,學生可以在外教幫助之下,運用英語展開一些專題研究。

篇2

(二)不合理的布局結構中國跨國企業中大部分會出現布局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出現,出現不合理布局結構主要體現在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兩個方面。從地區結構上來講,投資的區域和集中,造成了我國企業內部因爭客戶等原因發生互相壓價等現象,這不僅僅損害了企業自身的利益,還大大增加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而從產業結構上來講,中國大部分的跨國企業哈時候還是偏重于加工和制造等比較初級產品產業的投資,導致跨國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嚴重缺失。

(三)缺乏核心技術和復合型管理人才我國企業的出口產量很大,很多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也占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占領的市場份額也不少,但常常會因為產品缺少核心技術而讓產品性能受到壓制,只是價格低占領市場,進而導致產品利潤低下,不能為企業獲得最大利益。我國企業在一些高科技技術上還很缺乏優勢,雖然我國企業的某些技術在該領域或者方面站在世界領先水平的地位上,從總體上來說,和發達國家企業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我國企業的很多技術還是從發達國家技術引進,然后再向發展中國家技術輸出,但是輸出還是一些手工藝技術等;同時,在我國企業中許多高新技術從無到有的時候,發達國家企業中卻已經是從好到精,始終不能跟上發達國家發展腳步。在經營管理中,常常缺乏相關的優秀管理人才,導致一些專業人員因為外語的原因不能管理好企業經營,而有些則是懂得外語,卻沒有相關專業知識而影響企業經營的管理和發展。

二、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管理改善的策略

1.我國企業想要真正的實心跨國經營,就應該向考慮好企業要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僅僅是為了增加企業產品銷售量,是為了了解全世界消費者的需求,以此實現企業產品領導世界主流,還是為了能夠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生產水平,以此提高企業競爭優勢。只有明確了企業的經營目標之后,企業才能夠更好的針對目標提出企業跨國經營管理的相關策略,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管理的時候,可以借鑒國際跨國公司發展的經驗,將人員當地化作為基礎,再將管理當地化作為管理核心,以生產當地化和行為當地化為兩翼,實現跨國企業的效益經營。2.企業要選擇合適的產業結構和投資地區。企業首先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對產業進行全方位的選擇,要詳實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論證調研,然后根據獲取的利益和風險回避的原則上,選擇適宜的經營國家和區域。在實際經營管理中,還要積極的學習國外企業的先進技術,將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管理的起點高,并且積極快速地進入到高附加值產業中去。我國企業在海外經營有一些相對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發展中國家、獨聯體和東歐國家中,因為我國經濟和前面列舉的三類國家的互補性比較強,在技術上我國企業也2014年第10期中旬刊(總第567期)時代Times是具有很多相對優勢,尤其是某些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很適合在這些市場進行發展,擁有比較廣闊的企業發展前景。由此可以得出,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市場跨國經營方向是:確立亞太地區作為投資的重點區域;繼續保持對歐美這兩個市場投資;積極開拓東歐、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地區)市場。3.因為我國很多跨國企業都沒有屬于自己企業的核心技術,所以在跨國經濟管理中投入大量的產品技術研發,打造出屬于企業自己的核心技術。因為在WTO協議中有意向重要內容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對于我國很多企業經營管理者來說,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和意識還是十分薄弱,因此需要引起企業經營管理者足夠的重視,通過加強學習逐步掌握這一銳利武器。這都是為了跨國企業能夠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先進的技術就是支持品牌的一種重要因素,所以企業就要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出具有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產品。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國外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穩妥并快速的發展。4.還要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企業可以采取內部員工培訓和高薪聘請專家等多種路徑,培養出一批既能懂外語,又能懂得相關貿易、經濟和法律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并讓其在企業跨國經營管理中發揮出重要作用。也可以利用當地人才inanceNO.10,2014(CumulativetyNO.567)資源,實施國外機構人員的當地化管理戰略,為企業提供管理人才,提供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除了加強對人員的培訓,還要致力于開發和完善獨特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終身學習、永恒成長的能力提高機制。

篇3

1959年,美國文化人類學者愛德華?霍爾在其著作《無聲的語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跨文化傳播”這一術語。20世紀后半期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傳播科技促進下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傳播已成為廣泛涉及各個社會領域的一種社會行為。①從學理上說,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屬于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組織、國家之間所進行的信息傳播與文化交流活動。跨文化傳播的核心是它的“跨文化”。②從形式上講,跨文化傳播主要包括兩類:一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傳播活動,為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一是通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而進行的傳播,這種形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貼近,也更容易被接受。

跨文化傳播給一些落后國家和地區提供了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機會,文化的輸入方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是文化的輸出方,為本土文化的對外傳播也提供了一個契機。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文化的輸入與輸出之間,同樣存在一個“剪刀差”的問題。客觀的數字表明,跨文化傳播雙方的文化流通量并不是對等的,甚至是差異懸殊的。以電影為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制品的出口值,“僅在歐洲地區就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了航天工業”。歐洲電影市場的75%以上是被好萊塢電影控制的,歐洲電影票房收入的75%以上也是被美國制片商拿走的,光是一部《泰坦尼克號》,收入就達18億美元。雖然歐洲有著比美國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但在跨文化傳播上卻敗下陣來。就像一位法國學者所言:雖說法國也是強勢國家,但在美國文化面前法國文化依然是弱勢文化。③

歐洲尚且如此,中國當然也不例外。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場22部進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攝外,其余18部均為美國影片。其中占據2000年進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續集》、 《恐龍》、《黑客帝國》等8部美國影片,其票房收入基本每部都在200萬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號》時,觀眾更是高達206.5萬,票房收入達3654.8萬元。而杭州的浙江慶春電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進口片的票房收入為813.6497萬元,竟然超過了該年度該影院放映的其余107部國產片票房收入的總和。④雖然該數據顯示的只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文化對我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沖擊,以及所占有的巨大經濟份額,但更深層反映的卻是我國及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的跨文化傳播形式之下,明顯處于劣勢地位,文化輸入大于文化輸出,出現了嚴重的文化逆差。

其實這種文化逆差對輸入方來說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甚至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威脅。因為多年的文化逆差帶來的后果只能是外國文化的呈幾何數增長,而本土文化卻被一再稀釋,最終在外國文化的包圍下消解。文化殖民也就此產生。

所以,跨文化傳播對那些處于傳播弱勢的國家來說,只能是一個經歷了文化逆差和文化滲透之后走向文化殖民的過程。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悲觀主義的味道,但確實可能。文化殖民不僅對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個嚴重的威脅,更對于本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凝聚力提出了巨大挑戰,這時的國民無異于外國的文化奴隸,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精神脊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文化逆差甚至文化殖民的出現呢?

第一,經濟基礎薄弱,難以承受跨文化傳播之戰。跨文化傳播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持,無論是產品的生產還是市場的開拓,每一環節都是以大量資金投入為保障的,沒有經濟支持,跨文化傳播就像是一座空中樓閣。例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作為美國最大的傳媒公司之一,為了進入中國的市場也確實“破費”不少。1996年10月,新聞集團下屬的國際新聞公司斥資75萬英鎊促成了“古代中國奧秘展”在英國舉行;2001年,在上海正在召開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時,默多克請求中國政府準許他們在上海舉辦一個媒介最高層會議,并邀請百余家國際大型綜合傳播公司的CEO出席,以示對中國市場的好感和關注。⑤這一切是一般的傳媒公司承受不起的。恰恰跨文化傳播中處于劣勢地位的國家和地區,大多也都是經濟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曾飽受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當年的掠奪所造成的損失使他們歷經百年也難以恢復。當武裝侵略已成往事,新一輪的跨文化傳播之戰襲來時,他們仍無力抗衡,再次面臨被殖民的危險。

此外,跨文化傳播需要足夠的技術支持,無論是信息的發射還是接收,都需要極高端精密的設備,這同樣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但一些國家由于受自身的經濟實力的限制根本沒有完備的傳播系統,在本國內傳播還是個問題,更不要說跨國傳播了。據統計,全球至少有65%的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終端是美國,光是技術成本這一項就不知要使多少國家望而卻步。

第二,缺乏對本土文化的保護意識,致使本土文化流失嚴重。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形式,這些歷經千百年錘煉而傳承下來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是天賜的無價之寶。文化維系著民族的融合和種族的延續,文化促進著整個人類的文明向前發展。但現如今,本土文化流失卻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拿我國來說,端午節本來是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但前些年韓國卻要將端午節申請為本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后來證明是一場誤會,但這也確實應該使國人反省。現在一提起端午節,恐怕馬上聯想起來的就是吃粽子,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傳說、習俗恐怕都已被忘得一干二凈了。再拿古建筑來說,原來古老的四合院、胡同在現代的推土機之下也早已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幾經復制的高樓大廈,穿梭在這些水泥森林中間,實在感覺不出中國的特色,也找不到與別國的不同。

跨文化傳播對于處于劣勢的國家來說無異于是一場文化洗禮,對本土文化就是一種挑戰,如果自身對本土文化都不加以重視和保護,這些老祖宗留下的遺產只能在后代子孫手中消散。

第三,文化理念落后,缺乏創新意識。文化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的特征,而先進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博納和創新,文化創新不僅能豐富原有的文化,而且可以使本土文化走的更遠。但事實表明,在跨文化傳播中處于劣勢的國家往往缺乏這種文化創新意識,只知道啃老祖宗留下的饃,多年來所炫耀的文化永遠是一成不變,再美味的湯也有喝膩的時候。這一點我們確實需要向跨文化傳播中處于領軍地位的美國學習。那就是不斷創新,博采眾長,提升自己。

中國的跨文化傳播中也存在這個問題,雖然我國已經在外國建立多所孔子學院,雖然我國的文化也得到了傳播,但內容卻總是老一套,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文化創新,其傳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已經全球化,既然跨文化傳播不可抵擋,既然這種大局不可逆轉,目前處于弱勢的國家就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再自怨自艾,而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應對,爭取在傳播單渠道、傳播霸權之下發出自己的聲音。

首先,弱勢國家應該打開國門,接受跨文化傳播。現在已經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閉關鎖國也根本不可能,與其被動接受還不如主動迎接,而且外國文化中確實也有很多先進的思想、技術、理念需要我們學習,如果能恰當的吸收這些先進文化,對弱勢國家是大有裨益的。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可以讓弱勢國家直接吸收人類先進的文明成果,從更高的起點上開始發展,比自己脫離世界閉門造車要實際的多。

中國一直就有自己的看待世界、與異文化相處的觀點,包括“大同”、“和而不同”、“中體西用”、“習夷以制夷”等等。甚至在一些詩句中都些微透射著中國人的跨文化的胸襟和氣魄,比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些思想對于全球化的今天同樣適用。

其次,對待外國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夠吸收外國先進文化固然是好,但涌進來的往往是魚龍混雜。而且一些西方國家還別有用心,在所傳播的內容中帶有明顯或隱蔽的意識形態的滲透和蠱惑,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跨文化傳播對蘇聯解體的影響就是最有利的證明。所以,弱勢國家對待跨文化傳播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進步的文化為我所用,對那些埋藏其中的“暗箭”要提高警惕,切不可疏忽大意。所以在接受外來文化傳播時,應始終抱著一種信念,那就是要分清主次,銘記本土文化才是主體,外來文化是對本土文化的豐富和補充,決不能喧賓奪主,受其鼓動,否則就太得不償失了。

最后,跨文化傳播時要注重傳播策略。弱勢國家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更要講究策略,由于受自身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大批量輸出且面面俱到,弱勢國家應選擇一條既經濟節約又符合本土文化特色且能產生良好效果的傳播策略。

(1)選擇對方容易接受的形式進行傳播。跨文化傳播中,內容好固然重要,但傳播形式也同樣重要,傳播中要選擇那些喜聞樂見的形式,盡量讓人們在輕松愉快中了解本國文化。

(2)與當地文化相結合來傳播。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自然對當地文化更熟悉更親近,跨文化傳播中如果能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找到其間相通、相近的地方并以此為突破口來傳播本國文化,當地人接受起來一定更容易。就像肯德基,在中國之所以能夠超過麥當勞,其原因就在于肯德基更注重與中國文化相結合。

(3)選擇人類相通的情感進行傳播。由于各民族和地區的歷史淵源、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等各不相同,各國、各族文化之間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但宏觀來說,作為人類來講,仍然存在著相通的“類”情感,例如對美的追求,對愛的向往,對正義的崇拜等。跨文化傳播中,我們可以抓住這相通的情感來傳播本土文化,其效果是得到過見證的。例如那些流傳于世的世界名著,之所以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除了優美的詞藻、惟妙惟肖的描寫,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之外,最根本的是故事中都貫穿著人類普遍認可的情感認同,這會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而這種共鳴是不受國界限制的。■

參考文獻

①童兵,《試析跨文化傳播中的認識誤區》,《新聞大學》,2004年,第23頁

②同上,第20頁

③尹韻公,《誰在對誰行為?――跨文化傳播的思考》,《傳媒觀察》,2005年3月,第24頁

④參見百度百科

篇4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倫理帶來不少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民族文化認同危機。目前,面對西方發達國家巨大的經濟和科技優勢,不少中學生對西方很崇拜,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轉移到西方價值體系上。而同時,西方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加強了文化傳播和文化滲透。一是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散布消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宣傳反政府、的思想,甚至進行網上反政府活動,企圖誘使我國青少年全盤接收西方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二是在跨文化教育中,西方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逐步進入中國的市場,嚴重沖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和現實的中國文化市場,致使“后現代”文化、庸俗文化走俏。若不能正確引導中學生對西方文化價值加以取舍,很容易使他們滋生對民族文化全盤否定、對西方文化盲目追隨的心理,從而導致民族文化認同危機。

其二,在文化政策層面,西方采取“文化同化”的政策。文化同化是文化霸權主義的內在訴求。為了消解文化的多樣性,西方發達國家往往采取兩種手段進行文化同化。一種是通過大量的文化輸出,潛移默化地影響暫時處于弱勢的國家或民族的文化,使之逐漸認同其文化價值觀念,這種同化方式即是自然同化方式。西方國家通過開放教育市場、擴大別國學生到西方學習的渠道,吸引非西方國家青少年一代的“民心”。比如,美國通過輸出大眾消費文化,侵蝕和滲透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由于不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對美國人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不加分析地接受,導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錯位和扭曲。因此,教育和引導中學生在各種思想文化激蕩的環境中自覺鑒別和抵制各種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發展中國家開展跨文化教育不得不重視的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第二種是強制同化方式。西方國家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等幌子,運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手段,強迫不發達的國家認同其文化價值。縱觀歷史,在古代社會,文化同化甚至會導致國家、民族的消亡。所以,無論哪一種文化同化策略都是極其不平等的,我們在跨文化教育中必須堅決抵制。

二、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倫理準則

跨文化教育視野中的中學生應該既不是崇洋的民族虛無主義者,也不是因循守舊的狹隘民族主義者。因此,中學生在跨義化教育中既要弘揚民族文化。又要形成開放、平等、尊重、寬容的文化倫理準則。

其一,弘揚民族文化。在跨文化教育中,世界各國包括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十分強調堅持民族性的立場,采取各種措施頑強地維護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我們應該借鑒其經驗,加強本民族文化的建設。

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由于西化思想的大力沖擊、傳統文化祛魅化的顯現,在文化倫理上出現文化生態失衡的問題。這種現象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跨文化教育中,中學生只有確立起正確的文化倫理觀,堅守民族文化的價值和理性判斷,明確自身的文化使命,才不會對西方式大眾文化推崇倍至,才不會在世界文化的旋渦小迷失方向,才不會在跨文化交流中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是主動選擇、吸收和應對。總之,在跨文化教育中,中學生要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覺維護本民族利益。

跨文化教育要把中華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作為己任,我們應教育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文化吐納”、文化輸出。在我國,文化交流的“單車道”現象突出,和西方文化壓倒性的輸入相比,我國文化的輸出明顯分量不足。“西方文化中心’’論者將西方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典范向全世界推廣,特別是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推廣他們竭力宣揚自己的文化,企圖按他們自己的意志來塑造世界。和西方文化方面咄咄逼人相比,國人對于民族文化的如何傳承發揚的關注遠遠不夠。如何超越、解決這些沖突成為跨文化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其二,形成開放、平等、尊重、寬容的文化倫理準則。從教育哲學的角度看,跨文化教育的道德基礎是平等、尊重、寬容。跨文化教育不僅僅體現在傳授跨文化知識上,還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生形成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文化價值觀上,即引導中學生盡可能消解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妄自非薄、歧視等消極的文化價值觀念。

跨文化教育首先要求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歷史性反思,即在堅持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防線的同時不斷調整,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的開放品格,以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這就要求中學生具備強烈的國際意識和恢弘大度、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在跨文化教育中,我們要對中學生進行文化的世界性教育,樹立學生的世界眼光、開放意識、全球化觀念。跨文化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開放的心靈,引導學生包容并理解與其自身文化相沖突的異文化的價值觀,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

倡議文化平等的理念。平等是走向人道交往的倫理前提,缺乏平等的態度就會滋生各種形態的文化沙文主義。平等的文化倫理觀,要求中學生認識到,文化交流不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侵略,不是強勢文化的“殖民化”或“異質化”,也不是弱勢文化的“奴性化”,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交流共融、相互學習與共同發展。

三、中學開展文化倫理教育的對策

其一,深化中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增強留學生對漢文化的了解。開設一些中國古典文化類的選修課,以增強年輕一代的中國優秀文化底蘊。開設比較文化課程,將漢民族文化與世界上影響較大的主流文化進行相互對比研究,全面地呈現異民族的文化,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識目標、德育目標、能力目標等系統地融入教學之中,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中外文化各自的優點和不足,以及不同文化倫理的重要性、科學性。實踐表明,通過文化對比的手段,在中西文化比較中取精華、棄糟粕,揚長避短,可以有效地增強中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中學生的文化倫理意識。

其二,培養教師的跨文化素養。教師是溝通學生個體文化和社會文化的橋梁,教師的文化觀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倫理意識。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教師要摒棄文化偏見意識。在與學生開展實踐、互動的討論中,教師會不可避免地將自身的文化觀念融入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文化倫理意識。由于教師教育背景、文化經歷的差異,教師的文化立場可能是全面客觀公正,也可能是片面主觀偏激。教師應注意以開放、平等、尊重、寬容的態度組織討論,只有將這些跨文化態度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文化倫理觀。這就要求教師摒棄狹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義,理解和認可跨文化,樹立跨文化意識。

堅持教師文化倫理的主心骨。每一種文化的倫理價值系統都是特別的,不同的倫理價值系統提供了某種文化中人們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在多樣化的社會文化之中,在多元價值觀的學生群體當中,在個人文化意識定型之中,作為文化的傳遞者,教師很有可能對多元的文化價值產生困惑。這就要求教師把文化倫理看成思想上的主心骨,堅持的文化倫理標準,以此批判性反思各種文化價值觀,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合作。

篇5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使學生掌握良好的英語交際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理解英語文化、語言深層含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交際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與技能的掌握。進而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提升。但,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花文化交際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做起。

一、借助教材,挖掘英語文化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材是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重要依據。因此,在英語課堂培B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教材的重要性。可以在課前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英語文化。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時機為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滲透,可以對學生講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等。通過這些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換能力。

例如,大學英語教師在講到西方的“社交禮儀”這一內容時,可以為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如:“西方人打招呼常說‘How do you do?(你好嗎?)’、‘It’s a nice day today.(今天是一個好天氣)’。如果,你去英國、美國旅行,早上起來跟人打招呼說‘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過飯了嗎?)’你猜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在學生的一臉好奇中,教師可以解答這一疑問:“那這個老外八成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此可見,會背、會寫英語句子、文章還是不夠的,為能夠與人用英語交流,不僅要會說,還應懂得話應該怎么說,在什么時候說什么。為達到這一目的,同學們應積極了解一些英語文化,以免之后鬧笑話。”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相關的英語知識。

二、差異對比,加深語言理解

大學階段的學生,英語基礎、學習效率與英語能力間存在明顯差異。故在以教師引導為主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由于部分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有限,故對于教師講述的部分英語知識無法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為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采取差異教學,將中西方文化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將其對比,以加深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

以“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這句話為例。教師在講解時,可以將其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猜測其中文含義。當學生猜測其是“花錢如流水”的意思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相同含義的成語。當有學生答出“揮金如土”后,教師可以以此提出相關教學問題:“為什么中文的‘揮金如土’在英語中就變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了?土與水有什么關系?”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教師在給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時間后,可以為其做出解釋:“這是因為中、英國家的地域不同,英國是島國,四周環水,航海業發達,人們與大海時常接觸。而中國人大多在亞洲大陸生活,與土地接觸密切,生活也離不開土地。因此,同樣意思的一句話,在中英兩國語言中就用不同的東西表達,這其實與不同國家的勞動與生活聯系密切。”通過這樣的解釋,學生可以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可以了解相關的英語文化,有助于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三、實踐教學,提升交際能力

為提升大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最主要的途徑還是聽與說。但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所組織的聽與說的活動過于單一,導致學生聽、說興趣不高,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對此,新時期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適當的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樂意聽、主動說,從而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觀看英語電影。提示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關注電影的細節、人物的英語發音等。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發現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好聽的英文歌曲,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聽力。又如,教師可以邀請外教老師、外國朋友到教室與學生進行互動。以此,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口語交際環境,有助于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篇6

修訂后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1]1。現階段我國大學外語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的的主要途徑就是通稱的精讀課,但長期以來大學英語精讀課成了教師逐字逐句分析詞匯語法結構,學生課堂上記筆記,考試背筆記,局限于語言知識細節的滿堂灌。作為交際工具載體具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成了枯燥、毫無趣味的死板材料,學生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這些語言材料。實際上,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文化的載體,不應當僅作為抽象的語言材料來傳授學習,而應當結合與其相關的文化因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傳授,語言的教學和學習必須聯系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理論(Cross-Culturalism)與語言教學的基本理解

學界普遍把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1945年發表的《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視為跨文化研究的開山之作。雖然跨文化研究的歷史不長,但其反映的社會現象卻可以追溯到原始部族間的通婚(intermarriage)。部族間的通婚不僅促進了部族人口素質的改善,也帶來了部族間的文化交流。現代跨文化交際是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大趨勢中產生的,是研究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并解決由此帶來的文化沖突為中心和目的,它綜合了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等各學科對文化沖突的見解,對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交際手段、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認識行為等交際要素進行分析,闡釋跨文化交際的內涵,認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由于各交際要素上的差異可能造成交際障礙,合作受阻,交際失敗。在日常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交際一方通常運用第二語言進行交際,因此交際成功與否不光受到第二語言的熟練程度、語境、交際策略的限制,還受交際雙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語言心理、、習俗禮節等制約]2]68-72。

“文化”一詞源于拉丁語,意為土地的開墾、植物的栽培,后轉義為人的身體和精神培養,特別是藝術、道德、天賦的培養。人類學家和哲學家都給文化下過自己的定義。所謂文化,語言學家Douglas H. Brown說,“文化是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總和,這一切大致上為占據著特定地理區域的人們所共有。我們每行一事,無一不隱藏著文化的含義,留下文化的足跡,文化使一群人或一類人與另一群人或一類人區別開來。”[3]11美國文學家Kiluck John則認為“文化是歷史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既包括顯型式樣,又包括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4]327凡此種種理解和觀點都沒有超越杰出的文化人類學家泰勒(E. B. Taylor)1871年就給文化所下的明確而根本的定義,他認為: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5]79。通而觀之,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文化是藝術、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機構的總和,而廣義的文化則包括人們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作用于語言的文化因素應該是人們創造的一切的總和,是廣義上的文化,它涉及并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還是個動態的、具有時空維度的概念。相同地區不同時代,相同時代不同地區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都存在著千差萬別,存在著主導“話語”,存在著主導的文化和主導的話語,要想進入其主導文化就必須了解并操縱其主導文化話語。

文化大系統的其他要素必須由語言來傳播,而語言本身是構成文化大系統的要素之一,這便是語言是作為文化的

一部分和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的雙重性質。六十年代中期,人們開始意識到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理論家們開始擺脫索緒爾(Saussure)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喬姆斯基(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及結構心理學的長期影響,意識到社會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語言學家拉多(R. Lado)在其《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pecific Approach)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6]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人類所有的文化現象都在語言中得到反映。文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文化的民族和社會屬性同樣也體現在其載體――語言上,即所謂的語言鑲嵌在文化中。

因此,為了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交流為目的而學習掌握一門語言,除了掌握其聽說讀寫譯等技巧外,還要了解它所承載的文化要素。繼拉多之后,海姆斯(D. H. Hymes)1972年發表了著名的《論交際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出“一個學語言的人,他的言語能力不僅包括他是否能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而且還包括他是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7],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認為一種語言的習得不能脫離社會文化的客觀環境,提出了交際能力的四個要素,即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后兩個因素和文化直接相關。但是語言學界對這一理論問題沒有一致的看法。學界普遍較為接受的是卡納爾和斯溫(Canale & Swain)提出的語言交際能力理論,認為語言交際能力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語法能力(也稱語言能力,即linguistic competence,指掌握有關詞匯和語法規則的知識)、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關于語用方面的知識,使語言運用得體)、語篇能力(discoursal competence,即掌握和組織連貫的話語而不是孤立的句子的能力)和會話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即運用言語的和非言語的手段進行有效語言交際的能力);要進行有效的語言交際,僅僅掌握語言能力是不夠的。使用同樣的語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交際交流,其含義可能完全不同;而其中作為交際主體的人卻又是作為其文化的具體載體而出現,由他體現出來的文化上的千差萬將對交際的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文秋芳教授1999年提出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該模式包括了前人所講到的交際能力,還增加了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其中交際能力包括三部分: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也包括三部分: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而這三種跨文化能力都要求對兩種語言和文化相當熟悉,尤其是母語及其文化對于深刻理解外語文化極其重要,應該有它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8]55-120。由于語言教育理論家的努力,文化背景對語言的影響日益為人們重視起來。

二、文化因素在精讀教與學中的重要性

我們的英語教學一直都比較注重語法,不重視英語語言文化的傳授和交際能力的培養,許多大學生雖然高考成績不錯,但對所學語言涉及和反映的文化所知甚少,這些都增加了大學英語教師在精讀課中傳授英語知識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介紹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的緊迫性。以現在幾乎每個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都要參加的四六級考試中的聽力測試為例,雖然聽力材料中明確地談到測試題目中的答案,但是學生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在聽的過程中不能形成聽力識別的興奮點,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如1991年6月六級試題中的第16題:

What are you advised to do when you get a wrong number in making a long distance call?

A)Check your number and call again.

B)Tell the operator what has happened.

C)Ask the operator to put you through.

D)Ask the operator what has happened.

雖然聽力短文最后一段明確指出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call the operator and explain what happened”, 卻有將近一半的考生未能選對正確答案B)。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也許是他們缺乏這一特定的背景知識,不知道在美國打長途電話遇到困難時可以向長途臺接線員(operator)求助而形成聽力理解上的障礙。有20%成績較好的考生誤選A),顯然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想當然地回答問題[9]16。誠然,如果考生的聽力能足夠好,聽懂語言材料并答對問題也許根本不成問題。但是如果考生掌握了這一背景知識,即使聽的能力一般也能夠聽懂并完成試題。其實,老師如果在上課時(如外教社《大學英語聽力》第二冊第三課接打對方付費電話)稍微增加一些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遇到類似問題就可以自信地選出答案,不必瞎猜。

三、利用一切機會創設課堂語言環境,傳授社會文化知識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也可能利用一切機會融社會文化背景于教學之中,因為學生在中學時期打下的良好語言基礎可以幫助教師部分地從枯燥繁瑣的語法講解中解脫出來。教師可以利用具有豐富文化蘊含(culture-loaded)的詞語、句子和情景進行介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構成和運用、句子的含義和課文語篇。

詞語是語言的構成要素。自從有文字以來,語言(表現為詞匯)成了記載人類生活、傳播人類智慧的載體。就以最常見的breakfast為例,恐怕大學生當中知道其構成及含義的并不多。breakfast是由break(打破)和fast(齋戒)構成的,因為每天的第一餐打破了前一天晚上至第二天早上就餐前不吃不喝的齋戒狀態,因此,這一頓就是breakfast(早餐)。了解了這些,這個單詞比乍學之時的一個個毫無意義的字母好記多了。在講到motel(汽車旅館),drive-in等詞的時候便可適當介紹美國的汽車文化。motel由motor(汽車)+hotel(旅館)構成,指設在公路兩旁不僅提供自己開車的旅客住宿,還提供汽車“住宿”的車庫或停車場的路邊旅店;而drive-in則指顧客無需下車即可得到服務,如drive-in restaurant或fast-food drive-in(“免下車”餐館或快餐店),drive-in movie/cinema(“免下車”電影/電影院),drive-in banks(“免下車”銀行)。這樣,讓學生既了解了文化,又了解了構詞法,增加了詞匯學習的樂趣。

當然,教師不僅能在詞匯上做文章,還可以利用課文來營造英語氛圍。教師在積極調動學生用英語介紹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之后,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外教社《大學英語》第一冊中Unit Five: 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和Unit Seven: The Sampler都是從不同角度表現西方社會慶祝圣誕節的動人故事,教師可以請學生根據所知介紹西方國家慶祝這一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補充疏漏之處,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課文的側重點。如果有了老師的周密指導和悉心介紹,學生得到的就不僅是全面的英語知識和技能,還有對英語國家社會、歷史、政治和文化的了解。

事實上,諸多大學英語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將文化視角作為其選材的原則之一。外研社的《新視野大學英語》就選編有不少異域文化氣息濃郁的課文,如第二冊第一單元的Time-Conscious Americans,第三單元的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等;而外教社的《大學英語(全新版)》綜合教程每冊都包括有兩至三個單元英語國家社會生活的課文,如第三冊的Changes in the Way We Live,Civil-Rights Heroes,Security 等等。教師們完全可以在講解語言知識、培養交際技能的同時很方便有效地給學生傳授點點滴滴的文化背景信息。

四、運用各種媒介,加強課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為了有效地使社會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促進英語的教與學,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培養在課內外都把語言放到文化整體當中來學習的意識。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將中西方人際交往中諸多方面的差異融合到教學中,還應該經常關注世界時事以及由此帶來的語言新變化;翻閱時代感強的有關英語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學、藝術、風土人情、歷史和宗教等的書籍、報刊、雜志以便擴大知識面,更新知識,不斷了解其文化生活動態,向學生不斷介紹新知識,推薦新書目,充實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調動其主動性,引導他們重視對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英文電影、電視、幻燈、錄像,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向他們推薦易讀、易懂的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的書報雜志,如《英美概況》、《英語國家背景文化知識》、《美國英語與美國文化》、Background to Britain, Background to the US, English Salon, English World等等,讓學生多看課外讀物,瀏覽英文網頁,訂閱英文報刊;組織中外文化差異專題講座、英語角、英語周或英語晚會等,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創設多樣的語言環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擴大視野,加強文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社會文化素養來促進英語的學習,而通過令廣大學生頭疼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將成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副產品。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金惠康.論跨文化交際翻譯[J].江蘇外語教學與研究,2/1999.

[3]鄢小鳳.論影響交際教學法推行的文化因素[J].國外外語教學,1/2000.

[4]張正東,杜培俸.外語立體化教學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

[5]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6] 省略/report/list.hcam.

篇7

Brown 曾說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語言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交織,密不可分,如將二者分離,必然會損其一。”(Brown, 1980)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也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不是消極地反映社會文化系統,而是積極地幫助人們構筑其社會文化系統,對人們的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

語言學家Sapir 也曾說:“語言交際有一個環境,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Sapir, 1921)人際交流是通過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實施的,二者又都受制于文化。有語言學家認為,“文化即是交際,交際就是文化。”同時,有專家預言,“21 世紀人類‘文化沖突?蒺將比戰爭威脅更顯突出。”研究表明,我國外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常為“文化錯誤”,而且其社會文化能力滯后于語言能力,難以適應跨文化交際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從語言教學改革入手,扭轉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脫節的現象。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地球村逐漸形成,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很方 便地了解許多不同國家的文化風俗。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今天,其地位更加顯著。我們用英語和來自世界許多國家的人進行文化、科技、商務貿易等方面的交流,但只懂語言不懂文化背景知識并不能解決所有的交際問題,因此,文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座,語言和它賴以生存的文化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文化是一個多元而復雜的概念,涉及很多領域,如人文學、社會學和語言學,最重要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使用同一種語言。人類學家Tailor認為,“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Goodenough,1981) 束定芳和莊智象則認為,“從文化的結構特點出發,文化是通過社會學習得到的知識。”(束定芳,莊智象1998)。

戚雨村對文化的定義更為全面,“文化的范圍包含了三個層次: ①物質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制作的各種實物產品表現出來的,包括建筑、服飾、食品、用品、工具等。②制度、習俗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表現出來的,包括制度、法規以及相應的設施和風俗習慣等。 ③精神文化,它是通過人們思維活動所形成的方式和產品表現出來的,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審美情趣、道德情操、,也包括哲學、科學、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和產品。”(戚雨村,1998)。

中西語言文化間有很大差異,由于學生對西方文化不了解,意識不到這種差異,往往產生學習障礙和錯誤。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外語文化背景的影響,這種方式體現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文化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系意義和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

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交際的人才,外語教學專家區分交際中的語言錯誤和文化錯誤時認為后者更為嚴重。因此,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認識文化的過程,也就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

近年來,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研究的熱門話題,跨文化交際所帶來的影響比較廣泛。在我國外語界,教師和學生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日趨強烈。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通訊網絡的發展,一個全球性的系統已經形成。人們在文化取向、價值觀念、社會規范、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在編譯碼過程、言語和非言語行為、語言的使用規律、語篇組織結構等眾多方面存在差異。(張艷,楊躍2006)

傳統語言學家Lado (1961)認為英語水平(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是由知識和技能兩大部分組成的。知識包括語法、詞匯和語音;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但并沒有強調知識和技能是密切相連的,而語境、語篇和情景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因為這種孤立的知識和脫離情景的技能難以保證有效的交際。因此,現代語言學家將外語水平定義為“跨文化交際”(文秋芳,1999),因為外語的交際總是發生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英語又是國際語言,交際雙方可能來自說英語國家,也可能來自非英語國家,文化背景差異很大。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必須包括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單單是語言能力的培養,而應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部分組成。而交際能力由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及策略能力構成。其中語言能力指句法、詞法、語音、拼寫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具體又分為語法能力和語篇能力。語法能力指學習者能夠選擇合適的單詞和恰當的句子結構,然后將所選單詞合理的組成句子,并正確地說出來。語篇能力指將話語組成互相銜接、連貫的、完整語篇的知識和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如:

(1)A: That?蒺s the telephone.

B: I?蒺m in the bath.

A: OK.

就字面而言,A和B之間的對話沒有什么連貫性,即沒有什么銜接手段將他們聯系起來。但從言外行為上看,A和B之間所說的話語是相關的,其相關性存在于話語的隱性銜接與連貫上,只不過沒有在表層語句上反映出來而已。如果將其補全,就會產生下面的結構:

(2)A:That?蒺s the telephone. (Please go and answer it.)

B:No, I can?蒺t answer it, because I?蒺m in the bath.

A:OK. (I?蒺ll answer it then.)

這個例子說明語篇不僅通過語法來規范句子,還可以通過具體的語境按約定俗成的規則來完成其連貫性。語用能力指在非語言環境中表達和實施語言的能力及掌握語言使用規則的能力。非語言環境指的是交際的時間、地點、人物身份和文化背景。

策略能力指的是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如何正確的評估自己以及對方的語言和背景知識,然后做出計劃,即選擇何種方式實施交際目的,最后由相關的心理、生理機制來完成既定的計劃。具體細分為補償能力( compensation competence) ,即如何在出現表達困難時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講話內容;協商能力( negotiation competence) ,即如何在出現理解困難時獲得意義。前者可通過同義詞,體態語等獲得補償,后者可通過重復,重新組織話語等來幫助對方理解話語。

由此可見,跨文化能力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特別注意對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培養。

三、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文化教育不足

傳統的語言教學過程只是強調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方面的傳授,忽視了文化教學,未能把與所授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與其語言知識相互融會貫通,極大地影響了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使他們不能正確地傳達或接受語言載體所承載的所有信息,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這種傳統的語言教學觀側重于對語言知識本身的教授,幾乎沒有考慮到語言與其他因素特別是文化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忽視了語言的交際功能所要求的文化背景,從而導致語言教學中對文化教學的重視不足。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 語言學理論研究中對文化因素的研究不足

回顧語言學理論研究發展所經歷的四個階段:即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及功能主義語言學。這四個階段對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只強調語言系統本體性的研究,主要揭示了語言系統組成部分(語音、詞匯、句法及語義等) 各自內在規律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并探討了語言系統內部諸要素的組織規律。這些研究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語言這一符號系統的認識,由此可見,語言學理論研究對文化研究的不足間接地影響到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實踐。(王蘊,2006)

2. 語言教學中對文化教學的重視不足

語言觀指導著語言教學,就英語教學而言,它經歷了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和英語作為外語(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的教學分化。19 世紀,英國殖民地一直把英語教學作為以英國文學同化其殖民地的媒介而存在,因此,教學方法上采用直接教學法。20世紀20 年代,ESL具有傳遞知識的實用功效這一觀念開始出現,到了50 年代,ESL與EFL開始被人們區分。英語作為外語教學(TEFL)著重于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對外的交際,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TESL)著重于培養學生內化英語作為語言的功能。后來相繼出現了一些以不同語言學流派或其中某些觀點為指導的教學法,如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為理論指導的盛行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聽說教學法,以Krashen 的二語習得理論為基礎的自然教學法,這些教學法多注重于語言形式和機械的句型練習。

3. 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

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每周4個學時大班填鴨式授課方式,教師仍唱獨角戲。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只起指導者、組織者、監督者、促進者的作用。有的高校雖然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加設了口語課,但一兩個課時讓50多人互動起來,客觀上確實有一定難度。而且,傳統的教師舉例、學生反復操練的教學方法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無法充分了解英美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教材單一,缺少較強的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忽視了學生具有不同層次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無法將學生從課堂解放出來進行自主、個性化的學習,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制定每個人的學習策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難以得到提高。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語言教學的質量問題,就必須對語言與文化關系重新認識,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成為相互支持的整體。

四、利用網絡環境,改進外語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外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新契機,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朝著學生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方向發展。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教學改革方向,將課堂語言教學、網絡自主學習和小班口語輔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作為整體進行英語教學,補充大量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接觸更多的英語語言文化,深入并恰當地使用英語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網絡教學是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特別是互聯網調動盡可能多的教學媒體、信息資源構建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和支持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更多接觸和了解英語文化的相關知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外語學習是一種跨文化學習,而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給跨文化交際學習帶來一場變革。網絡不僅具有巨大的語言和文化學習資源,更是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大平臺。多媒體網絡環境為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創造了相當有利的條件。

英語教學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加強全球意識并使學生在實際交流中具備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顯得尤其重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有意識地滲透文化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得體地運用語言,培養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另外,通過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創造感受外國文化的氛圍, 從而熟悉外國文化。教師還可以收集一些外國文化資料,通過播放相關的課文錄像及英文歌曲和電影,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外國人交流時使用的語言、表情、手勢等,體味其交流的真實性。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外教的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文化上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 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強化,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五、結束語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既是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跨世紀的高等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到跨文化教育是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把語言看作是與文化、社會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改進外語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書目:

[1] Brown, H. D.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0. 27

[2] 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21. 31

[3] Goodenough. Culture, Language and Society [M]. Benjamin 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23

[4]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M]. Teacher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73

[5] 束定芳, 莊智象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和方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6] 戚雨村, 語言?文化?對比[M ].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8

篇8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語境與翻譯有著密切的關系。

語境(context),就是指語言文字一經使用后所處的言語環境。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派創始人之一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最早提出語境的概念,并指出語境是決定語義的唯一因素,舍此別無意義可言。

英國語言學家、倫敦學派的創始人弗斯(John Rupert Firth)繼承并發展了這一觀點,認為意義就是語言成分在語境中的功能。弗斯把馬林諾斯基的語言環境概念加以擴展,指出除了語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語言出現的環境中人們所從事的活動之外,整個社會環境、文化、信仰、參加者的身份和歷史、參加者的關系等,都構成語言環境的一部分。

英漢翻譯時,語言語境是首先要考慮的語境因素。本文就英漢翻譯過程中的語境分析與翻譯進行探討。

1.詞義語境

在我們英語學習當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脫離了語句及語境就很難確定這些詞的詞義。在具體的句子中,經常發生對詞語本意理解不透徹,造成翻譯失誤。這時,就需要跟據上下文選定多義詞的具體意義,排除同形異義詞的干擾,挖掘該詞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真正意義。

context一詞最早用來指某一特定詞、前后的詞句,即詞、短語、語段的前后關系。左右鄰詞對詞義的影響是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它決定詞的意義及翻譯選詞。如英語中“head”一詞有好幾個詞義:

From head tofoot(從頭到腳)

A head ofstate(國家元首)

One hundredhead of sheep(一百頭羊)

王海蕓(1979—),女,漢族,河南新鄉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Use your head(動動腦筋)

Two headsare better than one(兩人智慧勝一人)

從語用學角度來看,語用用意分兩類:暗含的和明說的。前者指言下之意(語用意義),后者指字面意義(符號意義)。語義核的“頭”就是“head”的符號意義(字面意義),但這一符號意義并不等于語用意義(語境意義)。如果翻譯時不考慮該詞與左右鄰詞的關聯,即句子,所譯出的句子就會生硬、呆板。只能說是形似,而不能達到神似的完美境界。

2.句子語境

在實際翻譯中,譯者須經常從句子語境來推出詞語的含義。人人都知道like是“喜歡”的意思。請看下面的一組句子:

(1)He likes maths more thanphysics.

他喜歡數學甚于喜歡物理學。

(2) 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charges attract.

相同的電荷相斥,不同的電荷相吸.

(3) In the sun 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內的陽光里,細微的塵埃像金子一般在閃閃發光。免費論文,語境。

(4) Like knows like.

英雄識英雄。

這四個句子中的同一符號like由于它所處的語境不同,因而它的意義也各不一樣。根據其所處的語境應分別譯為: “喜歡”、““相同的”、“像”、“英雄”。可見,離開了具體的句子語境,死死記住like就是“喜歡”,“喜歡”即是like,是很難理解翻譯上述各句的。

3語篇語境

在實際翻譯中,有時從一個句子中很難確定一個詞的確切含義,往往需要從整個段落或整篇文章中獲取其含義。篇章段落通常是一個有機整體,語言連貫語句關聯,實際上就是一個語境,翻譯的時候必須在語境中理解把握全文。免費論文,語境。

Last week I went to the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 I didn’t enjoyit.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上星期我去劇院看戲。我的座位很好。這臺戲也很有趣。可我沒有得到樂趣。一對青年男女坐我的后面,他們高聲交談。

上例是《新概念英語》第二冊中的一個故事,內容與文字都非常簡煉。但是,翻譯時如果不著眼于整個篇章,不考慮作者的意向和語篇情境,則完全可以將“I didn’t enjoy it”。譯成“我并不欣賞此劇”。但這樣翻譯就完全背離了原作的本意,因為作者并非不喜歡該劇,而是被身后的兩個年輕人攪得無法去欣賞。

4. 情景語境

情景語境指說話、語言、言語事件的時間地點。免費論文,語境。世界上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語言這個社會活動也不例外,每一話語行為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的。

一個詞的詞義和話語意義常常不僅僅是由其語言因素來確定,而是由詞匯和話語所出現的情景來確定的。在“we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句子中。“spring”在不同的情景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安裝彈簧床時,指的是彈簧。在修表時,指的是發條。免費論文,語境。如果幾位旅行者在沙漠中終于找到點水喝時說了這句話,指的則是泉水。其“spring”所指的意思與前兩種情況又大不一樣。

任何語言活動都不可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語言活動發生的時間、地點,交際活動的主題內容,參與者的相互關系等情景語境因素決定話語的真正意義。例如:美國前總統里根((Ronald Reagan)獲悉撒切爾夫人下野后,回憶兩人間融洽關系時說了一句話:“It was clear to me that we were soul- mates when it came toreducing government and expanding economic opportunity ”.此句中,“soa1-mates”有“性情相投的人”、“摯友”;“情人”、“情侶”兩個含義。里根在此表示對老朋友下野的慰藉,結合當時情景,毫無疑問,前者為本句意義,全句可譯為:“顯而易見,涉及到減少政府干預和擴大經濟機會這一問題上,我倆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

5.文化語境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翻譯涉及兩種文化的交流溝通和移植。文化語境指的是源語和譯入語所依附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也就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免費論文,語境。由于各民族區域生態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的翻譯中時常會遇到諸如誤解原文、譯文詞匯空缺等情況。由于復雜的文化難以用翻譯技巧加以彌補,處理此類翻譯必須要對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有全面、透徹的認識和了解。將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必須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語境。如紅樓夢中:

原文: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第五回)。

譯文:For husbandshe will have a mountain wolf. His object gained he ruthlessly beratesher。

此處語境在寓言中。“中山狼”出自明朝馬中錫的《山狼傳》講的是中山上的一只狼中箭后,欲食救命恩人東郭先生的故事,它的語用隱含是:孫紹組恩將仇報,虐待相濡以沫的妻子。英國漢學家霍克斯(Hawkes)先生,借用了漢語拼音將“中山狼”譯為“the Zhongshan wolf”。在無腳注的情況下,西方讀者很可能不得要領,感到滿腹疑惑:“Zhongshan”是狼的品種還是產地,這種狼有什么特別的嗎?而我國翻譯家楊憲益先生采用了增譯手法,作了些變通,將“中山狼”譯為“mountain wolf”。明示夫妻關系,突出“忘恩負義”的特別意義,基本上實現了原作的語用意圖。如不十分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其翻譯的譯文語義偏離了原文的背景是不正確的。因此譯者在翻譯中一定要考慮譯文的文化語境,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

再看下面容易誤譯的句子:

He has no mercury in him.他沒有精神或毫無活力。

如果按照“mercury”最基本的意思,這句話就會譯成“他體內沒有水銀”實際上,西方古代哲學家將“mercury”(水銀)視為大地萬物的元氣,故“mercury”一詞今仍可用來指活力或精神。免費論文,語境。只有正確了解了“mercury”這層意思之后,我們才會翻譯出正確的句子來。

6.結語

綜上所述,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對語境進行分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語境制約翻譯,而翻譯又依賴于語境。我們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要清楚語言中字句的組合是臨時的,它們產生的意義具有相對臨時性,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是不確定的,是潛在的。因此,在翻譯時,不能只是局限于對孤立的詞語或句子本身來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應把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進行。所以翻譯的過程中只有對語境進行分析,把握好特定的語言語境,對文章既做宏觀的掌握又做微觀的分析,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翻譯才能做到準確無誤、優美得體。

參考文獻:

[1]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 [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裴文現代英語語境學[[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3]王建華語境層級與語義闡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6.(2)

[4]曾緒語境分析與英漢翻譯[J] 上海科技翻譯 2004. (2)

[5]楊憲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 [ 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篇9

言語交際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一種社會活動。人們利用語言這個為人類所專有的交際工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協調工作、維持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在對外交往中,人們往往重視語言而忽視文化的學習,導致交際失敗。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際失敗的原因對我們進行跨文化交流大有裨益。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跨文化交際失敗的原因。

一、文化及文化要素

研究跨文化交際離不開文化,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獨到之處,因而各國文化都存在著差異,文化差異是研究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就文化定義而言,很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1.英語中的文化(culture)一詞源于拉丁語的cultura,與cultus,cult或worship(崇拜)相關,具有崇拜神和崇拜耕耘的意思。Cult一詞在拉丁語中意為“居住于”或“崇拜”。因此,從廣義而言,人們可能把文化定義為“人類行為的結果”。起初,這一術語與社會階層的概念(如由于受過良好的教育或教養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優雅的舉止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人們還發現該術語與理性有關,尤其是在德語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kultur一詞僅限于那些具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的人們使用。也許此定義最適用于這樣的概念:文化是某一“群體思想”、“群體靈魂”或某種“社會屬性”,它是維系某一群體的紐帶。

著名學者豪爾(Hal1)認為文化是人們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屬于某一群體的人們約定俗成的思想、行為以及感想的模式。其他定義包括如下內容:價值觀、信仰、態度、行為、準則、英雄觀、道德觀、習俗、信條、宗教信仰、感想、禮節和各種模式等。

2.“文化”一詞,中國古來已有,古籍《周禮》說:“觀乎人文以成天下”,就含文化的意思。在我國,對文化一詞定義影響最大的要數梁漱溟,他認為,文化者,人類心能所能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同時,它又是文化的載體,使文化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由于文化不同,語言的內涵及表達就不同。例如,在日本和朝鮮文化中,送禮物千萬別送四份,四份禮物在這兩個民族文化中表示“不吉利的數字”,如同數字13在西方文化中,包括美國和英國。

3.根據不同的分類法,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高層文化、大眾文化和深層文化。高層文化包括哲學、文學、宗教等,大眾文化包括風俗、習慣、衣食住行和人際關系等。深層文化指價值觀、審美觀、生活節奏、性別、階層、職業、親屬及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等。

我們通常從廣義上談論文化,諸如美國文化、英國文化、法國文化、德國文化、斯堪的納維亞文化等。然而,今天我們已把這一概念引伸到了組織或社團的層次,因而人們經常談論IBM文化、GM文化、P&G文化、Shell文化等。就這些文化而言,上述所舉的例子涉及文化的內容更廣泛。

二、交際與跨文化交際

1.言語交際靠語言為媒介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也是人們賴以進行思維的工具。語言這個交際工具是為人類所專有的。動物也有交際活動,也有它們互通信息的手段,本文在此就不贅述。語言盡管是人類所專有的交際工具,但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卻并不僅限于語言。除了語言以外,還有其它可以用于交際的工具,如烽火、旗語、紅綠燈、電報代碼以及手勢、臉部表情、軀體姿態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交際作用,但這些畢竟不能同音義結合的語言相比,或因過于簡單,不能表達復雜的內容,或雖能表達較多的內容,其實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形成的輔手段,不過是語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著名學者米勒(Miller)和斯坦伯格(Steinburg)把交際下定義為“交際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傳遞信息的過程”(communicationasaprocesswherebyoneperson deliberate.lyattemptstoconveymeaningtoanother)。語言作為交際工具這個概念,被認為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語言的,因為這個概念考慮到說話者和聽話者,以及說話時具體場合的許多其他特點。盡管人們對交際的界定有所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交際過程是人類所專有的這一概念是最普通的。人類就是通過交際才完成了諸如取火或登陸月球的偉大壯舉。交際每時每刻無不存在于人類社會各個角落。我們一定要意識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或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采取的不同的交際方式。

2.低語境和高語境的交際

每當一個人想把信息傳遞給另一個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時,跨文化交際也就隨之而出現。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那樣,此種情形頗為棘手,因為文化塑造并影響交際。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交際障礙,通過研究并了解跨文化交際有助于克服此種障礙。

豪爾(Hal1)設法從理論角度出發提出了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方法,即把多國文化劃分成兩大類:低語境和高語境。豪爾認為,高語境(HC)交際或傳遞信息是在多數信息處于某種物質語境或使某人內在化的語境中進行的。終身的朋友通常使用高語境(HC)或含蓄的傳遞信息方法,而外人是無法聽明白。交際環境、面帶微笑,或瞥一眼都傳達了某種不必言明的含蓄的信息。在高語境或文化中,信息與語境及非言語交際有著緊密的聯系。低語境(LC)交際正好與高語境(HC)語境交際相反,多數信息都是以清晰的密碼形式進行的。低語境環境信息傳遞必須作詳盡闡述,也就是說,信息的交流必須清楚而且非常具體。與涉及到人際關系的高語境不同,法律用語及正式的學術用語如數學語言或計算機語言等需采用清楚,不含糊的低語境體系,因為這些學術用語不能想當然地加以解釋。

由于各國文化不同,所采用的語境也有所不同。語境最低的文化可能包括瑞士、北美(包括美國)及斯堪的納維亞。這些國家采用行為體系,而這些行為體系主要根據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法律法及線性思維。既具有高語境又具有低語境體系特征的文化包括法語、英語、意大利語,這些國家的語言不如北歐國家那樣清晰明了。

語境最高的文化主要集中在東方,如中國、日本、朝鮮,這些國家都屬于高語境文化。這些國家的語言屬于那種清晰的交際體系。要學會查漢語詞典,一個人必須學會數千個漢字,而這些漢字與其它漢字又能組成許多意義不同的詞語。美國人經常抱怨日本人講英語總離題,他們往往忽略這一點:高語境文化必須給對方提供一個交際環境或語境,然后再展開自己的論點。多數拉美文化一一葡萄牙、西班牙和印第安人傳統熔為一體,也構成了高語境文化。地中海東、南部民族,如希臘人、土爾其人、阿拉伯人也傾向于高語境文化。

顯然,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交際方式不同。首先,采用言語代碼進行清晰的交際在那些低語境文化中比較普遍,諸如美國和北歐。屬于低語境文化的民族通常被視為健談,講起話來沒完沒了,而高語境文化民族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不輕易向別人透露秘密,做事鬼鬼祟祟,故弄玄虛。其次,高語境文化不如低語境文化那樣強調言語交際。艾略特(Elliot)發現善于言語交際的人們深受美國人的喜愛,而那些不太善于言語交際的人在朝鮮大受歡迎,朝鮮屬于高語境文化。第三,與低語境文化相比,高語境文化更依賴于非言語交際。非言語交際為所有交流提供環境,不過,高語境文化民族受交際環境影響甚大。因此,面部表情,緊張情緒、動作、相互作用的速度、相互作用的地點以及其它細微的可能被人覺察到的非言語行為等對那些高語境文化的人們來說具有更豐富的內容。最后,高語境文化的人們比低語境文化的人們希望采用更多的非言語交際。

三、跨文化交際失敗的原因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commuincationbetweenmembersofdiferentcultures)o此定義盡管有些簡單,不過,過程卻頗復雜。跨文化交際涉及到感覺,態度和多種多樣的解釋等較多內容。大家都清楚即使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兩個人都可能遇到交際困難。人們有時在說話,做事時不知不覺地會彼此傷害。下面就探討一下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主要原因。

1.文化差異

(1)客套語方面的差異

國人之間交際時,在與人講求“卑己尊人”,體現在寒暄上就會視謙虛為美德,而不僅僅是禮貌現象。言及自己和家人,在措詞上盡量避免讓對方覺得你的家庭優于對方,自家的妻子叫“賤內”,自家的兒子叫“拙子”、“犬子”,對方的老人叫“令尊”;他人贊揚我們時,我們會自貶一番。在歐美,客套語上較為直率,人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謝謝”表示接受。由于中西對客套語認識上的差異,我們認為對方人過于自信張揚,毫無謙虛美德,而當西方人對于國人這樣表示自貶的客套語,會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2)隱私方面的差異

中國人集體觀念強,隱私觀念薄弱,主張個人要“合群”,強調要歸屬于與一個集體,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家庭隱私、老人子女狀況、夫妻關系,并非是出于愛好,而是出于進一步交往的需要或真的是出于關心,對方也視情況坦誠相告。而西方人非常注重個人隱私和個人空間,從小就有自己的房問,擁有極強的領地意識,不愿讓人了解,逞論干預。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就會表現為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這種在中國人的眼里的禮貌行為,會被西方人錯誤解碼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3)時間觀念的差異

西方人的時間觀念,強調對時間的把握和控制,并且和金錢觀聯系在一起,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在語言上,凡是能表現時間的詞語,也往往能表現金錢。他們珍惜自己的和別人的時間,拜訪前要預約,能夠踐約守時。中國人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既有如約拜訪,也有不速之客,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4)餐飲習俗的差異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文化本身不能進行交際,是人在進行交際。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交際方式,不過,文化能決定該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交際方式。個人與其所屬的文化背景的關系如同演員和導演之間的關系。演員通過演技表現劇中人物的個性,不過,或多或少地會受到導演的制約。我們并不能意識到我們本民族文化對自己產生的細微的影響。同樣地我們可能感覺不到其他人也受其本民族文化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最易犯的一個錯誤是誤以為對方與自己沒有什么兩樣。一旦發現對方的行為與自己的預期相差很遠,就會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在認識上的這一誤區是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一大障礙。

2.非言語交際(non—verbalcommunication)

美國與澳大利亞的語言都為英語,但是“OK”的手勢在澳大利亞的意思是“obscene”(猥褻的;誨的)。據說,一次美國總統訪澳取得了很大成功,就在登機回國時做了個“OK”的手勢,便在澳大利亞引起了軒然大波。

篇10

    在翻譯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因為缺乏文化知識而產生誤譯的現象。因此,在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導人,以幫助學生提高翻譯技能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加強教師在翻譯教學中跨文化的意識,在翻譯教學中導人文化意識,注重文化語境,以及通過翻譯課教材的改革這幾個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加強教師在翻譯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

    翻譯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翻譯策略的選擇可以說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其中折射出譯者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立場。翻譯的最終目的不是語際的轉換而是兩種文化的相互影響。因此,無論是翻譯教學還是翻譯研究,都要面對兩種語言文化之間語言文化的相互滲透,即交際載體的表現形式及其文化內涵兩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過語言的表現形式,研究語言和文化這兩個不可分割的內容連體。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實施者。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在翻譯教學中,教師的跨文化意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語境要求英語教師尤其是翻譯教師具備跨文化視野。而且,語言學習本身的規律也要求教師培養跨文化意識。特別是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渠道,翻譯教學更是強化了這一要求。

    在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中,雖然有一部分教師希望將跨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但卻因自身跨文化知識的薄弱而無法實現這一愿望。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加強教師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而教師自身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更新傳統教育觀念,將教學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適應時代的發展。翻譯教師必須拓寬知識面,將語言教學與社會歷史、文化風俗、哲學心理諸多方面緊密聯系。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大交際文化翻譯教學的力度,注重傳授文化知識和進行中西文化對比;教會學生從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翻譯,即對各民族間的文化以及語言的“表層”與“深層”結構的共性和個性進行研究,探討文化與翻譯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懂得英漢文化的差異及其語言表達上的不同,以期提高翻譯能力。

    二、在翻譯教學中導入跨文化意識

    翻譯通過語言這種載體的轉換實現跨文化的交流。而跨文化的交流是在一定語境中進行的,并且每個語境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色,所以語境尤其是文化語境制約著翻譯的過程以及翻譯方法的選擇。因此,翻譯教學的特點要求教師將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任務放在首位,幫助學生認識到要學好翻譯只掌握詞匯和語言結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比語言知識的貧乏帶來的翻譯錯誤還要嚴重。

    部分學生在初學翻譯時都誤認為翻譯學習就是掌握語言成分的轉換,因而花大力氣學習各種轉換技巧,背誦大量單詞,但最終翻譯能力還是得不到提高,難以應付各種類型的翻譯實踐。翻譯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讓學生走出這一誤區,讓他們明白翻譯并非等同于語言轉換,而是一種以語言轉換為基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能力獲得的前提是對翻譯實踐所涉及的兩種文化知識的把握。所以翻譯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跨文化意識的導人,其次才是語言的處理技巧的講解。

    高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屬于應用性質的教學,通過翻譯教學和跨文化意識的導人,學生才能夠加深對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了解,雙語應用的能力才能提高。在現行翻譯教學模式下,整個教學體系有重語言輕文化之嫌。但跨文化意識的缺失會使翻譯教學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尤金·奈達認為:“筆譯與口譯中出現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錯誤的文化假設所導致的。”因此,教師在翻譯教學中應該通過原文向學生傳授跨文化方面的知識,也可以通過收集跨文化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跨文化教學,使學生更加了解外國的人文、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教育、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社會傳統、民族習俗、言語禮節,以及民族心理、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和傳統觀念,從而優化學生的文化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也學習了跨文化知識,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語篇意識,以期適應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要。

    三、注重翻譯教學中的文化語境

    眾所周知,翻譯不僅是語際轉換過程,也是跨文化交際行為。語際轉換的基礎是兩種語言的對比,通過語言對比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建立譯語意識,排除原語干擾,傳遞原語意義。然而意義依賴于語境,語境卻蘊涵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立的語言符號構建系統,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邏輯關系的表達形式可能不同。在解讀句法意義時,一定要從譯人語文化的角度去考慮。如果原文本語言符號之間的邏輯關系的體現形式可以為譯人語文化所接受,其句法意義可以套用。而當原文符號的邏輯關系的表現形式在譯人語文化中無法體現時,句法意義則無法傳遞。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兩種文化的差異以及差異對兩種語言的影響,這樣才能從高層次、深層次進行語言轉換,實現跨文化交流。基于此,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更要了解這些差異的歷史文化原因。這樣在翻譯實踐時,才能避免出現文化錯位的現象。

    因此,教師在研究譯文的語篇時必須聯系其語境,因為在實際生活中,通常都是先有語境,再有語篇。影響譯語的生成、同時又反過來為譯語所影響的總的社會歷史性的語言情境即為翻譯中的文化語境。其次,譯語在母語中生存,既受到目的語主流文化的影響,又受譯語文化的影響,例如::a big fish insmall pond,學生一般翻譯為“塘小容不下大魚”或“小籠裝不住大鳥”;而英文實際上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與“林中無鳥,雀為王”之意,與學生的譯文意思截然相反。再如,1 ock the stab 1 e door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有些學生采用替換法,翻譯為“亡羊補牢”,看似神來之筆,實際上是文不對題,因為英文原文強調的是為時已晚,而漢語譯文是猶未為晚之意,二者語意一正一反,截然不同。

    因此,翻譯教學應考慮最大限度地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文化語境,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跨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環境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語篇的基礎上了解把握文化知識,通過對不同語篇的翻譯聯系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

    四、翻譯課教材的改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棣县| 连南| 廉江市| 申扎县| 德保县| 辰溪县| 柳河县| 吐鲁番市| 江西省| 武清区| 永顺县| 贵南县| 禹城市| 紫阳县| 界首市| 娄底市| 隆子县| 龙口市| 丁青县| 明星| 资溪县| 岐山县| 阜新市| 巩义市| 吉首市| 稻城县| 江孜县| 庆阳市| 闻喜县| 德化县| 卢氏县| 长葛市| 全椒县| 沾化县| 太仓市| 界首市| 溧阳市| 象山县| 交口县| 鄂托克前旗|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