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病理學模板(10篇)

時間:2023-03-10 15:05: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病理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肝癌中的表達及其與肝癌轉移的關系 鄭世曦,阮幼冰,武忠弼,湯健

5例感染伴隨性噬血細胞綜合征尸檢觀察 蔣紹仟,陳顯章

石蠟包埋整葉肺組織大切片的制作與體會 王德田,劉鴻瑞,嚴洪珍

基因表達差異分析方法進展 石勝軍,夏照帆

bcl-6與彌漫性B細胞淋巴瘤 陶琨,朱雄增

幾種新型神經上皮腫瘤病理學研究進展 卞修武

腫瘤免疫組織化學標記的形態學特征 馬大烈,鄭青渝,詹鎔洲

發熱,上腹部及胸疼痛、肝腫大、胸腹腔及心包腔積液

膽囊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一例 陸孝禹,諶福中

心內膜心肌纖維化一例 武迎,張慧信,王福,方微

輸尿管平滑肌肉瘤伴結石一例 韓安家,熊敏,吳惠茜

側腦室內少突膠質細胞瘤一例 李斌,張杰,李甘地,杭振鑣

真兩性畸形伴卵巢內胚竇瘤及隱睪癥一例 陳廣峰,陳連紅

雙側胎兒橫紋肌瘤型腎母細胞瘤一例 何樂健,李佩娟,周春菊,孫寧,黃澄如

乳腺癌組織學分級及預后因素分析 張廷鑼,涂小予,徐薇苓,平波,黃政,王賢,陳彤箴,偉

人異體移植腎之閉塞性動脈病的病理學研究 戴群生,黃受方

不同藥物敏感基因對人胰腺癌細胞PC-2的殺傷作用 張雷,劉彤華,崔全才

人慢性肝炎貯脂細胞超微形態的計量學變化 徐晨,李維信

TIMP-3基因轉染抑制人肺癌細胞系侵襲與轉移的研究 牛桂蓮,方偉崗,鄭杰,由江峰,吳秉銓

脾竇岸細胞血管瘤一例 石懷銀,陳凜,韋立新,吳浩強

缺氧內皮細胞介導肺動脈平滑肌細胞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mRNA表達 李豐,張燕,車東媛,鄧仲端

原發性胃癌組織中的端粒及端粒酶表達 張方信,張學庸,樊代明,鄧芝云,閆巖

肝內膽管巨大狀囊腺瘤癌變一例 莊嚴陣,王淑真,張福星

人腦星形細胞瘤纖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基因表達研究 步星耀,章翔,曹衛東,于耀宇,易聲禹

連接蛋白43在培養心肌肥大時的表達及其意義 張驊,樓定安,章芷茵,毛崢嶸

白細胞介素-12基因轉染的人肺巨細胞癌克隆的建立及其生長特性的觀察 付堅,吳曉,鄭杰,王潔良,吳秉銓

R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 王順祥,馬志學,左連富,劉江惠,郭建文

鼻咽癌癌旁粘膜的p53蛋白免疫組織化學觀察 錢洪流,彭韜,馮振卿,王心怡,宗永生

前列腺基底細胞增生 楊華,Haiyen E.Zhan,Henry Frison,Leland W.K.Chung

一種新的巨噬細胞單抗--AM-3K在正常及病變組織中的表達 曾荔,赫炎,竹屋元裕,高橋潔

幾種生長因子及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在胃腸道平滑肌肉瘤中的表達 李沛雨,袁玫,蔣彥永

25例先天性腹壁缺損尸檢分析 武衛平,朱清於,李風山,倉為民,錢寧

放射性皮膚潰瘍表皮細胞AgNORs的圖像分析 杜悅嬌,王德文,夏國偉,趙坡,崔玉芳

乳腺癌p16蛋白、mRNA表達、基因突變及臨床病理意義探討 袁曉璞,陳同鈺,魯常青,談敏,施達仁,徐楓

重組睫狀神經營養因子對膠質瘤細胞形態和基因表達的影響 張樹輝,詹镕洲,陶霞,田野蘋,何成

bcl-1基因編碼蛋白在胃癌中的表達及意義 肖玉平,辛彥,趙鳳凱,隋成光,任常山

大腸癌組織蛋白酶D表達及其與生物學行為的關系 王婭蘭,苗德林,周偉

一種新型直接原位PCR法 鄭寧,余竹元,朱世能

小腸多發性腺癌一例 侯建新,于佩良,保慶泗,劉文君

肺血管內巨噬細胞的分離、培養及鑒定 李勝亮,陳正堂,金敬順

衰老過程中線粒體的分子病理 張平

炎癥性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誤診一例 周庚寅,唐衛華,梁濤,李盛梅,劉文君

胃腺癌伴絨毛膜癌分化一例 李新功,姜輝,董艷光

十二指腸肉瘤樣癌一例 劉愛軍,曹正

87例肺癌nm23蛋白的表達 魏泓,吳艷春,周建華,朱榮,史景泉,陳意生

噬紅細胞性組織細胞增生癥一例尸檢 汪九湘,李春光,要自強

附睪梭形細胞橫紋肌肉瘤二例 馮曉冬,賴日權,陳炳旭

卵巢粘液性囊腺瘤伴實性附壁癌肉瘤結節一例 葉學正,宋容,李進,張代奎

人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修飾脂蛋白的研究 汪曉松,陳琪,朱清於,莊一義,魏恩會,陳秀英,陸珍鳳,Gunther Jurgens

心臟傳導系統部位腫瘤的形態觀察 宋一旋,姚青松,羅斌,祝家鎮,梁賞猷

不同類型克山病心肌間纖維化的形態學分析 李保玉,金毅,孫波,王凡

大鼠再生肝對二乙基亞硝胺啟動作用的敏感性 韓廣洲,陳晉彥,丁濂,張連惠,楊志剛,徐蓓

淋巴瘤血管內皮細胞人白細胞DR抗原和第Ⅷ因子相關抗原的表達 吳后男,李玉林,申哲洙

顳部皮膚腦膜瘤一例 鐘定榮,韓庶永,周會行,陳樂真

層粘連蛋白及其受體在乳腺癌的表達與轉移和預后的關系 皋嵐湘,丁華野,陳樂真,鄧永江,吳霞,田玉旺

上呼吸道硬結病一例 江昌新,譚郁彬,林建韶,張大衛

皮下脂膜炎性T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分析 昌紅,嚴慶漢

結直腸癌臨床及病理免疫組織化學多因素分析 柳紅,吳永平,楊永生

對食管癌肉瘤與肉瘤樣癌的初步探討 黃志勇,喬振亞,章宜芬,周祀僑,貢仁武

轉化生長因子α、β1對大鼠肺泡II型細胞生長的影響 曾慶富,錢仲棐,蘇濤

空泡型質子泵阻斷劑Baf. A1抑制破骨樣細胞體外骨吸收研究 趙寧俠,于世鳳

胸腺嘧啶核苷激酶/丙氧鳥苷自殺基因系統旁觀者效應機制的探討 張雷,劉彤華,崔全才

胰腺神經母細胞瘤一例 何樂鍵,李佩娟,祝秀丹

腎小管損傷時內皮素1、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及其對離體腎間質成纖維細胞的影響 李玲,鄒萬忠

抑癌基因APC蛋白在結直腸粘膜及結直腸癌中的表達 王東旭,房殿春,閻曉初

H-ras、c-erbB-2、p53蛋白在乳腺增生病中的表達及意義 楊舉倫,劉大榮,蔡學敏

p16和細胞周期調節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達 牛韻韻,高巍,張云漢

細胞周期調節蛋白在胃癌中的表達異常及其意義 夏加增,張熔熔,王利軍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72-02

病理學屬于形態學科之一,主要是通過形態學研究疾病的成因與病理變化,探尋發病機制與臨床癥狀。病理學教學中,閱片教學是重要的教學內容,病理切片是學生認識和掌握病理變化的直接載體和重要的有效途徑,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與實踐性。正確認識病理切片,明確切片中重點觀察對象以及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可以提高病理實驗教學效果,以及運用病理學知識分析疾病的能力。

1玻璃切片應用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弊端凸顯

病理學實驗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閱片,病理學實驗教學傳統教學模式,以顯微鏡下觀察各種病變組織的玻璃切片為學習對象,在顯微鏡下觀察病理切片,辨識病變組織的形態特征。但是,玻璃切片數量少不能滿足教學的使用,并且在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損壞現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觀察怕擁擠損壞標本,畏手畏腳。質量過關的玻璃切片在制作過程步驟繁瑣,保存稍加疏忽就會出現玻璃切片就易被毀損或造成褪色,對于典型病變的觀察和示教的精確度產生較大影響。對于一些罕見病變,成型的組織切片數量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隨著醫學生數量的增加,實驗課上顯微鏡病變觀察教學的時空限制了教學的正常進行。同時,在顯微鏡下的微觀病變與宏觀病變之間不同,造成學生對顯微鏡下的病變組織特征、與典型病變定位識別困難,學生依照病理學圖譜用紅藍鉛筆畫觀察到的病理切片鏡下圖,效果不是很好,感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能調動起來,不利于在試驗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與創新意識,影響到病理實驗教學效果。

2數字切片庫應用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便于資源共享

病理學實驗課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學生應該消化吸收的病理學知識是固定的,提高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突出的問題,這就需要以教學模式作為突破口,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取代顯微鏡,使用數字切片庫實現教學資源實行共享,克服閱片觀察依賴實驗室中僅有的切片和顯微鏡的微觀限制,打破時空限制,利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

21構建病理實驗教學數字切片庫通過網絡教學加以應用我校可以選取幾十年來積累的典型病變病理教學切片,通過Hamamatsu NanoZoomer20系列高分辨率數字切片掃描裝置NanoZoomer Digital Pathology,進行全切片高分辨率數字圖像采集,以病理教材章節的安排順序,對玻璃切片全部信息制成數字化切片,構建病理實驗教學數字切片庫。數字切片的優點較玻璃切片更適宜存儲,數字切片庫通過網絡服務器,與校園網連接,應用于病理學實驗教學,利于學生的瀏覽和教師的講解,大大提高病理實驗教學的授課效率。

22應用在病理教學過程,克服學生對顯微鏡觀察切片的生疏感與畏懼情緒在醫學院的病理實驗教學中,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熟悉顯微鏡的精準使用,平時接觸也不多,再加上教學實驗室內的顯微鏡的質量精確度不很高。在教學中,通過顯微鏡獲取高質量精準的圖像,明顯存在困難;數字切片在病理實驗教學中的使用,增加了圖像獲取的精準度,對于那些罕見、疑難病的切片,借助網絡的使用,擴大了使用范圍。不再需要去實驗室,使用顯微鏡,就可以隨時通過電腦和多媒體進行調閱。

23數字病理切片,便于教師對重點病變區域給學生指導,高效快捷數字病理切片通過專用圖像瀏覽軟件,模擬顯微鏡下原玻璃切片的整個信息,但是比顯微鏡的分辨率高很多,使用數字病理切片的圖像是清晰的;借助鼠標拖動切片,任意移動,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隨意放大或縮小,但是圖像信息依然保持原有的清晰度。使用數字切片就不會造成因切片處理不妥而受損,特別是那些罕見的切片,經過清晰的高分辨率的掃描,便于長久的保存和跨時空使用,便于教師對學生閱片的指導,快速、直觀地找出顯微鏡下典型病變區域,大大提高切片的使用率。通過多媒體展示出正常的組織與病變的異同和病變過程,讓學生能更直觀更輕松地識別典型病變特征。通過清晰的數字切片,學生能自己在脫離教師的指導時,也能準確快速區分并找準重點病變區域,節省的時間便于學生做更多的識別練習。通過實踐,數字切片的使用,更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病理切片的閱片,大大提高了病理學實驗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病理學實驗教學需要進行系統的復習,學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并提高閱片能力。在復習的過程中,學生再回實驗室進行顯微鏡下觀察是不現實的,這時,使用數字病理學實驗教學切片庫,就能夠透徹地為學生逐章節地復習。學生在某個章節存在疑問較多,就可以通過數字切片的可循環播放來回顧鞏固和答疑解惑,凸顯其直觀與高效的教學功能。

參考文獻

[1]王曉潔,曹立宇數字切片在病理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1年02期

[2]肖勝軍,曾思恩虛擬切片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年08期

[3]徐,蘭歡,趙宏賢,郭勇,徐富翠組織學數字切片庫的構建與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2年07期

[4]丘勁華,錢洪流教學設施規范化管理與精品課程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年08期

[5]孫紅,朱蘭,肖芳,楊方,車鵬程留學生病理學數字切片全英文教學的探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年01期

[6]馬曉君,張玉梅,湯淑紅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組胚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西部科技,2010年20期

[7]謝賢鏞搞好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篇3

對于每堂實驗課如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高職高專醫學病理學教師可制訂系列的教學實施方案,在每堂課均可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繪制圖紙,詳細標注病變特點,并清晰指出周圍組織與其之間的關系,做好文字備注。事實如此的教學手段,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同時,也便于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較為直觀的了解,真正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從局部到整體觀察大體標本

醫學病理學教學中,大體標本的觀察是一門為臨床課學習的基礎課程。教師在觀察大體標本的課堂中應采用啟發式教學進行,由教師引導學生使用顯微鏡、鑷子等醫療工具進行不同的標本觀察,對所研究的標本和病變的來源、形狀、顏色、質地、重量、切面等等因素進行全面考察分析,從實際出發,利用所學理論知識,透析誘發疾病的原因、發病過程及機理表現,分別嚴格記錄肉眼觀其病變特點和鏡下特點表現,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問題令同學們回答,并對學生所回答的結果進行提問,諸如為什么會存在此病因情況,為什么會得出此類結論與答案等等,在通過集體討論全面分析研究后做出正確的診斷。

理論結合臨床做好病例分析

高職高專醫學病理學實驗課堂往往采取與相關臨床實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目的是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提高,切實培養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教師在進行病例的選擇時要具有針對性,應當與臨床實例緊密結合,使學生對疾病產生的原因、過程和發展規律產生濃厚的興趣研究。討論的形式可以分小組進行,教師應要求學生們針對真實病例展開談論前,廣泛查閱有關書籍,完備發言資料,做好發言準備。如若發言不充分,小組內部成員則可以對其進行補充,最后由老師給予正確合理的分析、評價與講解。討論過程期間,學生通過各抒己見,可牢固加深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能力,增強對相關疾病的整體分析能力。同時采用理論知識與實際病理相結合的手段進行教學,不僅充實了課堂的教學內容,而且又能使抽象的理論課程變得生機富有活力。

篇4

[中圖分類號]R36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0616(2013)23-162-03

病理學作為醫學主干課程之一,其目的在于通過對于病變的大體及鏡下形態學特點的描述和觀察,抓住疾病發生變化的本質,最終為學生順利過渡到臨床打下堅實的基礎[1],在整個病理學教育中,實驗教學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通過具體的標本和切片的學習,可更加形象的揭示病變的特點,病因,發病機制,伴隨的功能改變和臨床病理聯系,與理論課知識點相互呼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和啟發學生的感性認識,最終結合理論知識,形成理性認識,對于實驗教學探討和深入,將直接改善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病理學實驗教學需要涉及解剖、組胚及其他基礎醫學知識,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與臨床掛鉤,才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新意識,才能更好的讓學生融入課堂,參與到教學中來,因此,病理學實驗教學中需要引進相關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互動性,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病變本質的學科,重點在于病變器官、組織、細胞大體和形態的描述及理解,且病理學概念多,知識點多,病變千變萬化,單純靠課堂理論教學不能完全達到教學效果,這就凸顯了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進展,病理學實驗教學技術也由板書、掛圖,演變為現代實驗教學常用的多媒體教學甚至是網絡教學,學生可獲得的信息量逐步加大,典型病變也更加清晰、直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很容易開展教學,但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2],雖然現代教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病理學實驗教學課堂,但傳統模式的實驗教學依然類似理論課教學,教師針對病變講解特點,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稱為講演法,是教育歷史上最悠久的方法之一,其特點是能夠與理論課知識完整銜接,在短時間內將病理學的相關概念、重點、病變等系統的傳授給學生[3],而此種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過程中,自身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也未能充分發揮,甚至在講解典型病變的過程中,學生成為看客,沒有自己的思考,而是一味的追求教師和書本,這樣就違背了病理學教學的初衷,而且目前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重點在于基礎病變和基礎知識的講解,對于病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則介紹的比較少,就不能滿足部分勤學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對于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在適當調整的基礎上,使其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又能及時介紹本領域最新的進展,更好的銜接理論課,為臨床服務。

2臨床病理學在病理學實驗教學的應用

2.1臨床病理學與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的結合

臨床病理學作為病理學的應用型分支科學,廣泛應用于疾病的診斷、治療效果的評估及相關科研的數據分析,臨床病理學由于其與臨床直接掛鉤的特殊性,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更關心的是所學知識在臨床上的應用程度,而教師在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病理學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臨床思維模式的建立[4],筆者在進行實驗教學的同時,給學生講解一些臨床典型病例,以病案教學的模式結合臨床病理學的分析,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進一步了解病理學在臨床中的地位,提升他們對病理學的學習興趣,例如1例男性患者,50歲,肝區隱痛2年多,雙下肢反復水腫8月,復發加重伴乏力、腹脹20d入院,體格檢查:頸部和面部見多個蜘蛛狀血管痣、叩痛,肝肋下未捫及,劍下4cm,質韌。脾大,腹腔積液征陽性[5],雙下肢凹陷性水腫。作為臨床醫生應該怎樣思考?臨床病理學如何在本例應用?如何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這些都是學生極為關注的,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6]。從臨床病理學角度來看,該患者需要進行B超引導下肝臟穿刺,獲取新鮮的肝臟組織方能確診,組織切片后,就要運用臨床病理學知識進行診斷,如果觀察到假小葉結構,考慮肝硬化;如果觀察到細胞呈現梁索狀、片巢樣結構,有異型,可見血竇,無纖維組織,考慮肝細胞性肝癌;如果觀察到細胞呈現腺管樣結構,可分泌黏液,考慮膽管細胞癌,結合臨床癥狀及體征,整個診斷過程涉及的知識領域面比較寬,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學生將自動尋找并獲得相關知識,教學效果將會有效提高,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的時候,需要提到,肝硬化在臨床上可以表現為肝區隱痛、腹脹、體格檢查可以發現蜘蛛狀血管痣,這是臨床病理學的內容,也就是所謂的臨床病理聯系,是一種順向思維,是一種由因到果的過程。而臨床上,醫生需要依靠相關的陽性體征和癥狀進行逆推,是一種逆向思維,是一種由果到因的過程,而這種逆向思維就是每個醫學生必須要鍛煉和掌握的臨床思維,結合臨床病理學的學習,可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臨床思維,順利過渡到臨床。

2.2臨床病理學與擴展學生視野的結合

在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課堂上,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是很重要的任務,如何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真正從課堂狹小的空間走出來,主動吸取相關領域的知識,為進入臨床打下堅實的基礎,則是而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任務,臨床病理學與病理學實驗教學的結合,可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此問題,例如1例男性患者,56歲,頭暈、心悸8年,加重伴呼吸困難2d入院,體格檢查:急性病容,端坐呼吸,雙側心界擴大,雙肺下部聞及少量細濕?音,心尖部聞及舒張期雜音,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教師在講解此病例時,首先根據癥狀和體征,要考慮高血壓導致心臟病變的可能,可給學生強調血壓過高所導致的心臟肥大,并展示心臟肥大的大體標本圖片,但學生此時只有粗淺的印象,對于圖片所展示的病變本質認識不深,學習興趣不高,此時教師可穿插相關臨床病理學知識,包括心肌細胞鏡下圖片―細胞直徑增大,肌原纖維增粗,細胞核呈分支狀等心肌細胞肥大的診斷標準[7],給學生介紹心臟肥大在病變早期出現向心性肥大,導致瓣膜相對性狹窄,而出現了心尖部舒張期雜音,而在病變的晚期,心臟會進入離心性肥大的階段,最后可穿插內科學的知識,病理學上的離心性肥大實際上在臨床上又稱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晚期心臟病變的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結合本例,患者的心臟病變就經歷了由向心性肥大到離心性肥大,最終進入到心功能衰竭的過程。由此病理學實驗教學就由單一的病變闡述過渡到了結合臨床病理學及臨床醫學的綜合性知識拓展過程,顯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3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及作用

篇5

    教學方法改革運用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提問式教學方法

篇6

護理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專業課程分為護理基礎課與護理專業課。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醫學微生物學等為基礎課;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等為專業課。其中專業課自課程出現起就帶有明顯的護理學的特征是緊緊圍繞護理學的需求展開的,而其中的基礎課課程最開始都是起源于臨床醫學帶有明顯的臨床醫學的特征。所以在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怎樣將帶有臨床特點的基礎課進行改革,更好的為護理實踐是護理專業教師一直在認真思索的一個問題。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梁課,是護理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在國內外的護理學教育中,在不同層次的護理學教育中,都開設了病理學這一專業基礎課程。在我國2015年護士執照考試中更是加大了病理學的比重,凸顯出病理學這一學科在護理學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下如何改進護理學專業中病理學教學。

1教材方面

如上文談到的,很多護理專業基礎課最開始都是為臨床醫學服務的,教材也是按照臨床專業的需求來編寫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都是使用臨床醫學專業的教材,在教學中未突出護理專業的培養需求;在護理學實習中病理學與護理實踐脫節。因此想要改進護理學專業中病理學教學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對護理專業的病理學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進行改革,根據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取舍及改編,突出護理專業的需求和特色。幫助學生利用所學的病理學知識,觀察及分析病情變化,推導病變可能會引起的身體反應和情緒變化,借此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進入臨床后能夠更自覺地與醫師配合,指導和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在教材編寫中注意以下原則:①簡化病理變化的鏡下所見部分,突出大體表現;②簡化病因和發病機制,突出臨床與病理聯系,并相應增加與護理專業有關的內容;③強化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突出病理變化與護理實踐的聯系。

2課程設置方面

在護理教育改革中,護理人文等學科的比例提升,基礎醫學的比例下降,同時將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合并為1門課程,病理課課時大量縮減。改革以后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一方面現代護理模式要求專業知識更趨完善;另一方面要求增加新課程,削減原有課程學時。如何解決這對矛盾以滿足教學需要,是進行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校重新設置和組織了課程,將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內容穿插安排,合理利用學時;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堅持一個原則——突出總論,精簡各論。總論部分介紹的內容是后面所有疾病學習的基礎,所以總論部分應多占課時重點講解。各論部分與后期開設的內科、外科的內容有一定重疊,可適度精簡。同時取消了部分實驗課,將有關內容利用錄像、多媒體教學等手段加以彌補。

篇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114-02

一、前言

病理學是醫學院校的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病因、發展、轉歸規律、闡明疾病本質的醫學基礎性學科,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梁學科[1]。病理學授課效果和學生接受情況將對未來學生的醫療工作產生直接影響。此文將主要討論病理學教學改革中需要關注的幾個方面。

二、病理學之理論課創新

一門學科的教學通常是理論指導行為,理論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理論課的創新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根本,實現了病理理論課的創新改革,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多媒體課件的應用,病理學理論課的改革主要應從采用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開始[2],既往的病理理論課多是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接受程度等方面,使理論課枯燥、無味、晦澀,授課效果差強人意。如今在病理教研室老師的努力下,下載海量的國內外病理及相關圖文資料,結合教學需要,制作多媒體課件,使病理學理論教學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教學內容不再枯燥、難懂,而變得形象、豐滿、鮮活,圖文并茂,既整合了教學資源,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效率。做到了深入淺出,化繁為簡,使既往抽象枯燥的理論課轉換為直觀、生動的畫面。重點、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2.設置創新的課程安排,在病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把實踐課程和整個教學計劃相結合,不能將理論知識的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分離,要科學恰當地將實踐課程穿插于專業課程教學中。因為,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專業知識的學習,要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來更好地提升實踐能力。也只有將兩者的課程設置完全結合起來,才可以真正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3.病理理論與臨床表現的融會貫通,病理學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梁學科,如果學生只掌握了病理理論知識,但對臨床表現缺乏感性認識,就沒有體會到病理學的精髓,所以在理論教學課件中增加大量臨床病例圖像資料及臨床病例,使學生在臨床特點鮮明、印象深刻的基礎上,學會聯系、討論臨床表現與病理變化之間的關系。

三、病理學之實驗課改革方向

既往的病理學實驗課是通過顯微鏡及投影儀進行教學的,存在不少弊端,學生和老師互動不好,畫面不同步,投影儀成像不清晰,圖像質量差,學生接受程度不高。我校于近年建成了第二綜合實驗大樓,承擔學校的數字化教學,病理實驗課教學包括在其中,每次同時開放3間實驗室進行病理實驗課教學,3間實驗室可同步或單獨教學,每間可容納50名學生進行實驗教學。每間實驗室由一臺教師顯微鏡同步連接50臺學生數碼顯微鏡,構成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此系統圖文并茂,使抽象的病理閱片變得具體、直接、同步,師生同一視野,成像清晰,既方便了老師講解,又方便學生理解,為師生之間搭建了一座同步互助橋梁,使得教學相促相長,成為有機的整體[3]。既往實驗課,師生顯微鏡各自分離,示教結束后,學生需要獨立操作顯微鏡,老師不能控制學生瀏覽切片的過程,不知道學生是否找到病變,只能不停巡視,回答學生提問,屬于被動教學,如果發現典型病變,需要學生輪流觀看,耗時又干擾課堂秩序。如學生遇到相同問題,老師需重復解釋。引入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后,師生同步共覽一張病理切片,老師在顯微鏡下閱片、尋找病變的全過程學生可以一覽無余,解決了師生在顯微圖像上不同步的問題,使教學變得簡單、直接、容易接受。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的應用,最大程度上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促進師生互動,為師生搭建了一個互動的學習平臺。

四、病理學之教學改革措施

1.病理學之大體標本展示,尸體來源越來越受限制,診療水平的提高使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下降,典型標本獲取困難,教研室標本更新減少,大體標本陳舊、老化,使得一些標本顏色、性狀發生變化,以致學生在大體標本示教時感覺與書本描述差距大,典型病變不明顯,影響教學質量。教研室為了彌補大體標本存在的問題。采取了不少措施,對陳舊但還可以使用的標本重新維修;制作新的大體標本,補充用于教學,在數碼互動系統中,老師儲存了大量常見病的大體標本圖片,當學生遇見病變不典型的標本時,老師可以迅速、準確調出典型的大體圖片及資料,給予指導,彌補大體標本觀察不足的缺陷。老師在講解大體標本時,盡量做到同時安排相應組織切片的學習,方便學生對病變組織從宏觀到微觀的一個聯系認識過程,將一種疾病的大體標本同組織切片對應出現,使學生可以明白細胞、組織、器官之間的病變關系。同時,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實習課沒有但臨床上常見的標本和圖片。老師在講解大體標本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復習解剖知識,告訴同學什么是正常的結構,學生才能分清什么是異常的結構,如我們展示一個胃癌(潰瘍型)標本,需要復習正常解剖學知識,告訴同學哪里是大彎側,哪里是小彎側,哪里是黏膜面,哪里是漿膜面,潰瘍長在黏膜面,這時,老師再提示良、惡性潰瘍的鑒別點,學生就會做出癌性潰瘍的判斷。因此老師要用啟發、引導的方法解決問題,避免說教法。

2.病理學之教學模式轉變,既往的教學多是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沒能很好地考慮到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何將枯燥、空洞的理論知識變的生動、簡單、易接受。如何將單調、難以理解的實驗課變得有趣、直接、生動。我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運用綜合的教學方式,重點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運用“案例式”、“導向式”、“探討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性,使學生從過去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掌握病理學的本質和規律。

3.強化病理學課堂討論,要對教學內容展開一定的討論,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學生交流與溝通,對于所觀察的不同尸體解剖情況進行分析與總結。互相的交流與討論死者所誘發死亡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同時按照尸檢情況,肉眼查驗器官所存在的一些病變情況,然后討論在顯微鏡中所發現的微觀病理情況。最后,依據自身所具有的相關醫學知識,對不同的死者做出相應的死亡診斷。經過老師對于所有的觀點加以分析與總結,最后做出科學、準確的診斷結果。

4.注重醫德教育,我們還應當關注每位學生置自身的醫德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不管未來從事哪一行業,均須具備職業道德。而作為醫生尤是如此。而教師不僅肩負著教授知識的職責,同樣更兼負責教育人才的職責。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其未來從事的是醫生這一特殊行業,其自身的職業道德與其自身的技術能力一樣的非常重要。不過,如果單純采用說教方式,就易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應當采取一定的實例教學,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醫德和責任的重要性。例如,在前不久我院的病理科門診就接到了一位來自很遠地方的病人親屬,他坐了將近50個小時的汽車,同時攜帶了病人手術的標本,讓我們做下相關的病理檢測。不過,其所帶來的標本沒有采取相應的保存措施,導致其受到了嚴重的損壞,而不能完成相應的病理檢查工作,使該病人蒙受了經濟上的損失,也受到了精神上的打擊。通過上述事例,我們能發現以下問題:其一,要是當地制作標本醫生不知怎樣處理標本,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我們應當進一步的強化病理學的學習;其二,要是當地制作標本的醫生知道怎樣處理標本,而并沒有對病人將具體情況說明,那么可以反映出該醫生職業道德的缺失。

5.病理學之考核模式轉變,如果不進行考核,就不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學生學習的情況,也不可以評估病理學課程教學的作用如何。但是,過于單一的考核評價體系,又會在很大程度上磨滅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利于病理學教學的深入開展。因此,在制定考評制度時,要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方法,不僅通過考試評價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情況,還要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過程評價體系,考查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對學生做出綜合性的評價,使學生對于病理學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具有積極性與熱情,推動學生全面、綜合的發展。

五、結語

在病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在進行病理學課程的教學時,往往課堂上所出現的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相對單調。通常采取提問和答疑的方式進行交流,導致互動性明顯不足。采用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學生即使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也不會主動和教師溝通。那么,長期下去學生也就無法真正地掌握病理學課程的學習方法,同時也嚴重地影響到接下來的知識學習。因此,對于病理學課程的教學來說,其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該專業的自身特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來設置相關課程,同時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模式,使學生擁有學習的能動性與熱情。多關注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以及對于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讓學生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在日后從醫時更充分的運用。

參考文獻:

篇8

醫院的檔案資料有很多種,如病歷檔案資料、門診檔案資料、病理檔案資料、化驗檔案資料、影像檔案資料等,病歷檔案資料是人們最為熟悉的,而其他檔案資料,特別是病理檔案資料人們知之甚少。病理檔案資料是病理科在從事病理診斷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并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像、組織切片、涂片、蠟塊等資料,是醫療衛生檔案資料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又有別于醫療衛生檔案資料。大多數醫療衛生檔案資料為文字形式,而病理檔案資料不光有文字、圖像,還有組織標本、組織切片、涂片和蠟塊等極為特殊的檔案資料。

醫院病理科的主要臨床任務是通過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簡稱活檢)、細胞病理學檢查(簡稱細胞學檢查)和尸體剖檢(簡稱尸檢)等做出疾病的病理學診斷(或稱病理診斷)。它在配合醫院的教學、培訓和科學研究等項工作起著重要作用。所以病理科檢查資料的管理尤為重要[1]。

1做好病理學檢查資料的管理需要領導予以重視

無論哪種類型的檔案資料管理,單位領導檔案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檔案資料管理質量和檔案事業的發展。而檔案人員如何通過各種機會,把自己的檔案意識轉變成領導的責任意識,讓領導了解檔案部門,重視并支持檔案的管理工作,解決檔案資料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從而加強領導對檔案管理工作進行決策、監督、調控的力度,為檔案資料管理工作創造良性發展的環境[2]。

2做好病理學檢查資料的管理需要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病理學檢查資料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檔案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意識。目前,很多醫院的病理科都存在共性問題,從主觀方面看:檔案資料管理工作低人一等,無法正確及客觀性地給自己定位,不能很好地投入到檔案管理工作當中去。從客觀方面看:醫院缺乏專業的檔案資料管理人員。病理科的檔案資料管理人員大部分是病理檢驗技術人員或工勤工作人員,是一項兼職工作,與評定職稱無直接關系,不能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而解決辦法是使檔案管理人員的隊伍得到穩定,為他們創造有利條件,使其能夠安心、主動地工作。還有就是檔案資料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應加強對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以提高檔案資料管理工作的質量。

3做好病理學檢查資料的管理需要規范病理資料的保存及借出工作

病理科的資料包括登記本、送檢單、解剖記錄單及報告單存根、病理標本蠟塊、切片、科研資料、索引卡片等。病理科必須設立病理檔案資料室和制定病理檔案資料管理制度(包括病理檢查資料的歸檔、借用和歸還手續等),并由專人管理、保管、負責。有條件的應積極實行病理學檢查資料的計算機管理。其中常規活檢、手術中快速活檢、細胞病理學檢查和尸檢等的文字資料(含電子信息資料)、非文字資料(組織的石蠟包埋塊、切片等)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均為有價值的醫學資料,要按照規范規定的期限妥為保存。據以做出常規活檢、快速活檢、尸檢病理學診斷的原始組織學切片和查見腫瘤細胞或可疑腫瘤細胞的玻片必須妥善保存。未查見惡性腫瘤細胞的玻片,于診斷報告書發出后保存2周。各種病理學檢查的文字資料應裝訂成冊保存。患者查詢病理學檢查資料的期限:門診患者為送檢后15年,住院患者為送檢后30年。活檢標本自簽發病理學診斷報告書之日起保存2~4周,具體保存期限由各醫院自行規定。尸檢大體標本的保存期限應當區分對待,普通尸檢自簽發病理學診斷報告書之日起保存3個月,涉及醫、患爭議的尸檢 ,按照尸檢前有關各方簽署的協議辦理[3]。

為了方便患者會診以及科研的需要,患方借用病理組織學切片,應注意如下幾點:

(1)患方人員申請借用有關患者的切片時,應按照醫院制定的有關規定辦理手續。(2)申請借用切片的患方人員,必須出示本人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并由病理科保留其復印件;填寫借片申請單并簽名;支付規定的借片押金(待歸還切片時退還)。(3)病理科據以做出診斷的原始切片一般不予外借,通常借出(或售出)相關病例的復制切片。復制切片借出前,應確認該切片的病變與原切片相同或基本相同。(4)患方借用的切片應妥善保存,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歸還。患方借用的切片若有破損、丟失等,應按規定支付賠償金,并承擔相應責任。(5)病理科因故不能向患方借出或售出有關切片時,由雙方協商解決病理學會診問題。病理科可酌情允許患方邀請外院的病理醫師前來病理科閱片;有條件的單位可酌情進行遠程病理會診。

關于患方借用細胞病理學玻片。應注意兩方面內容:其一,一個病理的同一次檢查有多張查見惡性腫瘤細胞的陽性片或可疑陽性片時,可允許患方借用其中的一張,其二,一個病理僅有一張為查見惡性腫瘤細胞的陽性片或可疑陽性片時,該陽性片或可疑陽性片原則上不予外借。其會診問題由雙方協商解決。病理科可酌情允許患方邀請外院的病理醫師前來病理科閱片[4]。關于借用檢材組織的石蠟包埋塊,應注意兩點:(1)活檢和尸檢檢材組織的石蠟包埋塊是無法復制的病理學檢查資料,屬于診斷病理學的重要基礎檔案,原則上不外借。必要時,可由病理科向患方提供未經染色的切片。(2)患方外借病理切片會診時,受理會診的病理科若確實需要有關病例病理檢材的蠟塊,可由有關病理科雙方協商解決。

總之,病理科資料的保存至關重要,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嚴謹的工作作風,才能保證醫院的工作和科研需要。

[參考文獻]

[1]馬恒輝,周曉軍.關于病理技術室質量保證的討論[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6(03):239-240.

篇9

【中圖分類號】R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238-02

作為連接基礎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 病理學在醫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中職衛校《病理學基礎》包括病理解剖學與病理生理學兩門學科,涉及專業術語多、與其他基礎及臨床學科聯系廣泛、學科縱度和深度較大,學生反映學習難度較大。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實用型人才,探索適合中職衛校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學科及不同章節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取得良好成效,同時也增進了師生間的教學相長。

1.講授法

講授法以教師系統連貫的講授,配合板書、演示,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獲取知識,是最常用的傳統教學方法,其優勢是直觀、系統、適應范圍廣[2]。針對中職衛校學生多為初中畢業生,自學、理解、抽象思維能力均較弱,但對知識的接納、記憶能力較強這一特點,對《病理學基礎》中理論性、抽象性強的章節如緒論與疾病概論、細胞和組織的適應、損傷與修復等總論部分,采用講授法,使學生對病理學相關概念、學習任務、研究方法等有系統的了解,為各論部分的學習打下牢固基礎。同時,現今在中職學校中,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開拓視野,增設了許多公共科目,病理學課時相應縮減,普遍存在課時緊張、學習難度加大等問題,采用講授法正有利于在課堂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大量知識。然而,講授法多為教師“填鴨式”教學,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維,容易感覺枯燥乏味。

2.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重能力培養勝過傳授知識,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向新型的“能力培養型”教育方向轉化。PBL注重把學習任務設置在相關的情境中,利用問題誘導學生學習背后的理論知識,培養獨立解決問題及自主學習的技能,從而對病理學產生濃厚興趣[3]。

2.1 激發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學習

課前可舉以下例子:趙某,男,36歲,建筑工人。某日收工后被老板盛宴招待后返家,突感左上腹部及后背疼痛,遂臥床休息,表情痛苦,妻子見狀過來為其捶背,待其收手詢問時,發現趙某已不能動彈。隨即撥打120呼救,緊急送至醫院救治,但經檢查,證實趙某已死。此時可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一個貌似健康的青壯年會突然死去,趙某死亡的原因估計是什么呢?通過這一例子,學生普遍將產生好奇感,從而注意力集中,迫切想要進入本課學習,接著教師自然導入新課,帶著以上問題聽課中學生逐漸明白趙某死因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并血栓形成導致心肌梗死造成的。通過這種方法,學生由課堂上傳統的一味聽、看、記,口袋式地接收信息,變成主動尋求、獲取知識。

2.2 促進與臨床課的相互結合

針對病理學與臨床知識的緊密相連,教學中注重兩者相互滲透,搭起互相聯系的橋梁。如在講解完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制后,可提問:根據以上條件,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應如何有效地預防血栓形成?接著讓學生自由討論后,將認識到靜脈輸液中,應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或使用留置針,且應盡可能選擇上肢粗靜脈,防止因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引起血栓形成;同樣,對于長期臥床或手術后的病人,在不影響傷口愈合情況下,應幫助和鼓勵患者盡早離床活動,避免因血流緩慢而形成血栓。在講到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時可提問,如果患者三天不能進食,又沒有及時補液,將會發生什么?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對于休克患者都會認真觀察脈搏、呼吸、尿量、血壓等,其意義何在?學生通過對此類問題的推導、思考,了解病理學與臨床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對理論知識產生深刻印象、記憶牢固,這對學好病理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但PBL教學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病理學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課,學生尚處于基礎階段學習,缺乏臨床知識,授課時臨床舉例不宜過多,且應點到為止。同時,該教學法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綜合能力,針對整個班級學生存在的層次差異,全面推廣、實施將有一定難度。

3.病例教學法

通過病例分析,可以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增強病理學知識的實用性。病例教學法先由教師給出一個典型病例及針對的數個問題,提前一周,將資料印發給學生,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預習、搜集、分析資料,課堂上學生圍繞病例,結合課本內容,展開自由式討論,再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此法將枯燥的理論與鮮活的病例結合起來,教學內容形象、生動,趣味性和科學性強,可增強學生對病理學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培養自主閱讀、表達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恰恰是中職生所普遍缺乏的能力。同時,學生早期接觸病例,也有利于學生科學診斷思維的形成。

但是,該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此法要求學生抽取業余時間提前預習和準備材料,對于基礎較差、缺乏主動性的學生而言,會覺得難度較大、無從入手,反而可能產生厭學心理,影響學習效果。二是因為加入討論環節,所需學時相應增加,而病理學課時本身極為有限,可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因此只能在抽取部分章節實施。

4.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法

理論課由于涉及知識點多,覆蓋面廣,理論性強,常有學生反映枯燥乏味,實驗課則以觀察和動手為主,學生的興趣濃厚、主動性強。病理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一門學科,通過實驗,形象地將各疾病的病理變化直觀展現給學生,學生根據現象加深對課本上病變描述和術語的理解[4]。如講解“檳榔肝”時,為了增加學生感性認識,可將“檳榔肝”標本或一塊檳榔帶至課堂讓學生觀察,這比任何文字描述更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同樣,一些操作簡單、現象易觀察的動物實驗,也可與理論教學一并進行。比如:講解空氣栓塞時,可將空氣快速從家兔耳緣靜脈注入后觀察其呼吸、嘴唇的顏色。家兔一經確認死亡,快速剖開胸腔,取出心臟和肺臟,此時,學生將發現:家兔心臟仍在跳動。可據此提問并誘導學生思考,聯系生理學知識,掌握心肌細胞的特性。然后,將解剖出的心臟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觀察為何會飄起來,再讓學生思考家兔死亡的原因。另外,還可引導學生打開腹腔,觀察肝臟、腸管的顏色、體積、形狀等,將課本對肝淤血時體積增加、顏色暗紅及腸梗死病灶呈階段性等文字描述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這種從理論―實驗―理論的有趣實驗過程,將枯燥晦澀的病理變化描述進行鞏固、驗證,并激發學生對病理學的學習興趣,建立主動學習意識,進而開發其潛能,明顯改善教學質量。

5.多媒體教學法

病理學注重從形態學角度研究疾病,真實、直觀性在教學中尤其重要。多媒體以形象逼真、圖文聲并茂、真實感和表現力強,受到越來越多師生的青睞。靜態圖像有利于病變細節的講解,通過圖像的展示,可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動態視頻則有利于理解病變過程,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學[5]。如各種組織的再生過程、栓子運行途徑、血栓形成過程、炎癥的滲出過程、炎細胞的吞噬過程、腫瘤的轉移途徑等等,通過動態畫面,模擬病變的發生、發展過程,調動學生的視聽,以此來克服學生的“心理疲倦”,給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形象記憶法、聯想法、啟發式教學法、比較法等等。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上述各法均有其優缺點,課堂上,通過將上述各法相結合,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將原本枯燥晦澀的病理學知識以各種生動形式向學生展現,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和求知欲望均有顯著提高。病例教學法和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法更是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以及動手能力,符合職業學校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的的辦學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玉林.病理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周玲生.病理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7):59-60.

[3]謝青路.手術室護理帶教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1,13(35):263.

[4]付濤.循證醫學與經驗醫學臨床決策的對比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2009,32(15):1-5.

篇10

新的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初步臨床工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進一步深造潛力,以及能在上級醫師的指導下從事安全有效醫療活動的應用型人才。為順應新的發展趨勢,本教研室對病理學實驗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在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并積累了教學經驗。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13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教學安排。2013級學生分成普通班和實驗班,普通班是傳統教學模式:在一學期內連續完成48學時的實驗學習;實驗班是新的兩段式教學模式:實驗分成兩部分完成,病理學實驗Ⅰ(總論16學時)和病理學實驗Ⅱ(總論+各論32學時),在兩學期內共完成48學時。實驗中心集中安排實驗教室,提供實驗設備和相應的實驗耗材,教師進行理論教學,實驗技術人員根據實驗項目內容進行相應的實驗準備并指導教學。

1.2.2選課系統。學生通過學校選課系統自主選擇不同教師的病理學實驗課程,每個教室的實驗人數32人。

1.2.3教學內容。病理學實驗分成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包括細胞和組織的損傷、損傷的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和腫瘤;各論包括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造血和內分泌系統疾病、泌尿和生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傳染病。

1.2.4教學方法和教學要求。采取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理論講授和指導為輔的教學方法。教師制作教學PPT,說明每次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內容(肉眼標本+切片標本)、繪圖內容和實驗小結,提供典型病變的肉眼標本和切片標本實物和電子虛擬切片,指導學生觀察標本的原則和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病理形態的觀察、描述及診斷方法,對各個標本應仔細觀察、準確而簡要地加以描述和進行必要的繪圖;學生根據標本中見到的各種病理現象,學會聯系理論進行比較和分析、通過典型病變學習不典型病變、從不典型病變中體會典型病變,培養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嚴謹周密的科學思維方法。

1.2.5教學評價。考核方式閉卷考試,成績評定采取百分制,平時成績占40%和考試成績占6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出勤10%、期中測驗30%、課堂提問30%和實驗報告30%四部分。普通班是一次病理學實驗考試,合格者取得學分;實驗班是病理學實驗Ⅰ和病理學實驗Ⅱ各有一次實驗考試,兩次均合格者取得學分。

2.結果

2.1PPT課件比傳統板書教學效果好

在每次實驗課前都精心準備相應的PPT課件,明確說明實驗目的、實驗內容、繪圖內容和實驗小結,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圖片演示和動物實驗視頻,簡潔而準確,很受學生歡迎,比傳統板書效率高、教學效果好。

2.2標本實物和電子虛擬切片相結合教學效果好

在傳統病理實驗教學過程中,講解標本時尤其是切片標本時,只有理論方面的講解,缺乏真實圖片的顯示,導致學生很難理解其意義。學生看教學切片時,只依靠書本、實驗指導和圖譜很難全面認識病變特點。電子虛擬切片是在提供給學生的原始教學切片上對典型病變進行采圖,配有不同的放大倍數,教師在PPT中選取合適的圖片進行講解,讓學生同步、輕松地學習病理形態學改變。標本實物和電子虛擬切片相結合的教學效果比傳統教學好。

2.3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病理學實驗中采取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理論講授和指導為輔的教學方法,從目前的教學效果觀察看能夠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促進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后期學習臨床醫學課程及見習和實習夯實基礎。

3.討論

3.1教學方法的改進

傳統病理學實驗是在一學期內連續完成總論和各論共48學時的學習,目前我們嘗試兩段式實驗教學,分別在兩學期中完成總論16學時和總論加各論32學時,每段學習結束時有一次考核,共完成兩次考核,兩次考核均合格才能取得相應學分。兩段式教學主要是配合形態學實驗的學科系統整合做前期準備,在知識的銜接和實驗項目的設置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3.2教學效果的評價

病理學實驗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平時成績采取形成性評價,期終考試是終結性評價。平時成績注重學生的出勤率、學習態度、課堂提問、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的書寫,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作出評價與考察。期終考試包括肉眼標本和切片兩部分的考核,普通班考核采用肉眼標本、切片和圖譜,實驗班考核采用肉眼標本和電子虛擬切片。實驗考核的成績分析顯示普通班和實驗班成績呈正態分布,實驗班成績略高于普通班。

4.結語

病理學實驗從教學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四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1-3],從教師以教為主的中心向學生以學為主轉變,教師的教學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學習方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學生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效率,注重學科間融合,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兰州市| 儋州市| 宜昌市| 易门县| 鹤山市| 长宁区| 都江堰市| 乌苏市| 连城县| 瑞安市| 漳浦县| 镇江市| 万安县| 漳州市| 磐石市| 张家口市| 巴马| 甘孜县| 博罗县| 达拉特旗| 罗定市| 辽宁省| 拜城县| 太谷县| 东乌| 新津县| 凌源市| 漳州市| 南岸区| 常德市| 丰原市| 荆门市| 巴东县| 九龙城区| 广丰县| 淮阳县| 新余市| 冕宁县| 沧源| 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