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7: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糖尿病患者護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1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
患者在進行療后護理中,因對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產生恐懼感和悲觀心理。這一切都是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不足導致的。所以衛生站醫護人員要幫助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能力,講解有關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關醫學知識,讓患者真確科學的了解糖尿病,客觀看待自己的病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客觀要求,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2.2讓患者及時了解病情,穩定患者情緒
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時的護理人員就因該讓患者接受現實,并且讓患者及其家屬及時的了解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特點、過程等,鼓勵患者講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針對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護理人員要及時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舉止。因為此時的患者最需要關心和尊重,和藹的態度、熱情服務,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護士在向患者做衛生宣傳時,及時的讓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根治,但是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的鍛煉身體、科學的服用藥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并且還能延緩該病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發展,使其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工作、長壽等。同時,穩定病人情緒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如文化素養、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對一些重癥患者要采取適當方式讓病人知道自己的診斷,可通過細致的行為誘導,能使病人情緒漸趨穩定,面對現實,配合治療。醫護人員對病人的解釋務求一致,善于引導,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2.3加強與患者溝通
由于社區群眾主要依靠打工作為家庭經濟來源,糖尿病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就耽誤了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壓力增大,日久就會表現出孤獨感、憂郁,無所作為。所以此時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就顯得尤為總要。與患者除了語言交流之外,還應利用手勢、眼神等,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同情,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減輕患者孤獨感。在交流過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以免給病人造成不良影響,精細的護理可減輕病人的痛苦。
2.4糾正錯誤思想,灌輸正確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變化程度,當對現有的病癥以及有關檢查項目不理想時,就會過分的擔心的病情是否會惡化,從而加重了心理負擔,情緒變得不穩定。同時由于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處求醫尋藥,聽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場上所謂能治“百病”的補藥,的影響,一些患者濫服補藥、貴藥,不僅不遵循對癥治療的原則,而且還耽誤了病情。此時,衛生站護士應該及時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釋科學用藥的作用效果。從思想上糾正患者的錯誤,遵照醫生的囑咐,堅持在醫院接受科學的治療,調動患者積極的心態,提升內在的自身的健康心理。
2.6患者在出院之前,護理人員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導
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飲食的調整、控制,以及適當的鍛煉。社區衛生站醫護人員應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導引導患者接受正確的血糖測量,尿糖和血糖儀的使用;指導患者掌握胰島素的使用劑量和注意事項,以便正確的注射胰島素;引導患者保持皮膚、指甲的情節衛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對低血糖的預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癥發生的前驅癥狀,如大汗、頭痛、煩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現語言不清時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見好轉,立馬送往醫院;叮囑患者定期到院復診、檢查,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較低,并發癥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預防和治療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誡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
2護理
2.1了解糖尿病的基礎知識
教育患者及家屬了解糖尿病相關的基本知識,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和自我護理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糖尿病治療的目的是控制血糖、消除癥狀、延緩或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2.2指導患者科學、合理飲食
科學、合理飲食是控制糖尿病綜合治療的基礎。科學、合理飲食有利于控制病情延緩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保護胰島功能,改善血糖值,使之達到或接近正常值;攝入平衡膳食,維持正常體重,以保持身體健康,從事各種正?;顒?。糖尿病飲食要堅持四低二高一平衡。四低即:低糖、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二高:高纖維素、高復合碳水化合物;一平衡:即適量的蛋白質。生活習慣有規律,應少吃多餐,即每餐不多于2兩,每日不少于3餐,不吃甜食,忌煙酒。飲食控制要注意:定時定量定餐,并且一定要與注射胰島素,服用口服降糖藥的時間配合好;飲食量,勞動強度,用藥量三者間的關系要相對平衡,此消彼長,靈活調節;根據個人情況將每日飲食量分多次食用,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糖尿病飲食控制應長期堅持,終生堅持。
2.3適當運動
運動也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之一,尤其是對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適當運動可以有效控制體重;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發生心血管病變的危險性降低;增強體質,提高記憶力;增強自信心以及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降低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運動鍛煉的方式、地點、運動量應因人而異,要求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有氧運動的原則,以安全為前提;選擇非接觸性、非競賽性的運動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爬山都是不錯的選擇。運動中應防止低血糖的發生盡可能在飯后1-2小時參加運動;避免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作用最強時運動;若要從事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且持續時間較長,應采取下列措施以防低血糖發生;適當減少運動前的藥物劑量,可在運動前及運動中間適當加餐;有條件的話,可在運動前后用血糖儀測一次毛細血管血糖;較大運動量的運動結束后,進食量要適當增加。
2.4規范藥物治療
教育患者應遵醫囑按時服藥,用藥原則為“進餐服藥,不進餐不服藥”。根據空腹、餐后血糖升高情況以胰島素抵抗情況選擇不同的藥物,單一藥物未能達到良好血糖控制時,迅速加用其他口服藥物,如果聯合兩種或兩種以上口服藥療效欠佳時,盡快加用或改用胰島素治療。注射胰島素應注意:①注射部位:臍周3cm以外的部位,大腿外側,三角肌外下緣等。每次注射間距應在2.5cm以上。②注射方法:75%酒精消毒,45º、90º進針,推完藥效停留10秒。③注射時間,與進餐相配合一致。超短效人胰島素建議餐前即刻注射。短效或預混胰島素餐前15-30mm皮下注射。中效胰島素一般餐前1小時給藥。④自行混合胰島素時是先抽取短效胰島素再抽長效胰島素。動物胰島素不與人胰島素混合;不同廠家生產的胰島素不相互混合。⑤胰島素的儲存,不使用的胰島素應貯存在2ºc-8ºc的低溫環境中。避免任何形式冷凍,筆式胰島素在被裝入胰島素筆中使用后,可使用或攜帶1個月以上,無需再將其儲存在冷藏室中。
2.5病情檢測
要使糖尿病得到理想控制,監測是關鍵,是指導治療的根據。根據不同病情和治療用藥方法的不同,監測頻次不定。血糖監測應定期檢查,病情不穩定時每天檢查血糖,病情穩定后,1個月至少檢查2次空腹和餐后血糖,如果不舒服應隨時檢查血糖,使餐后2小時血糖應控制在140—180mg/dl之間。糖化血紅蛋白:3個月一次。尿微量蛋白:腎功能、血脂及眼底,每年1-2次。觀察血壓、體重的變化。做好家庭記錄,定期??崎T診復查,作為醫生指導用藥調整治療方案的依據,使之治療達標。
2.6并發癥的自我護理
(1)低血糖的自我護理。
教育患者及家屬掌握低血糖的表現和救治方法。當發生低血糖時應積極進行自我救治。如可以飲一杯糖水或一杯果汁或餅干2塊,如果在院,立即告之醫護人員,給予口服50%葡萄糖和推注高糖。外出時,隨身攜帶含糖食品。
(2)足部的自我護理。
洗腳時水溫不要過高以免燙傷;每日用溫水和中性肥皂洗腳,注意洗凈趾縫;把趾甲剪短,但不要過短,輕輕磨平邊緣;穿合腳清潔柔軟的鞋和襪子,線襪透氣性好;冬季注意腳的保溫和防裂。
(3)皮膚自我護理。
抽取本院糖尿病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他們的年齡為32-63歲,平均年齡為(43.5±6.3)歲。他們的病程為0.8-13年,平均病程為(5.2±1.3)年。根據隨機數字法將他們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1例。全部患者均確診為2型糖尿病,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線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有可比意義。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社區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再加上護理干預,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建立患者檔案,定期隨訪。
記錄患者的基本資料,針對每例患者的具體病情分別進行護理干預。定期隨訪,掌握患者的飲食、睡眠、用藥、體育鍛煉、病情變化等情況,并測量他們的各項指標;
(2)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讓他們了解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應該注意的問題、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容易發生的并發癥、飲食等方面的知識。可以對他們開展知識講座,并讓他們互相交流,再針對患者不明白的問題一一解答,發放一些相關健康手冊,讓他們回家閱讀;
(3)飲食干預和運動干預。
要有效控制血糖,就要加強飲食控制,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幫助他們制定飲食計劃。主食可以選淀粉類食物,要多食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禁煙酒,不可食用過多糖類食物,還要少進高脂肪的食物。飯后一小時可交代患者進行適量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做廣播操、散步等,運動可促進糖氧化,讓胰島素敏感度增強,可幫助血糖下降。但在運動時要保持適當的運動量,以每個星期五次為宜,每次半個小時,若感到不適,要立即停止運動;
(4)藥物干預,有效預防并發癥。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藥物時要嚴格遵醫囑,護士要向患者耐心解釋規范使用藥物的必要性,指導患者正確、合理使用藥物,在注射胰島素時,要掌握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等,注射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情況,并避免注射后發生低血糖。有效的干預護理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他們的皮膚抵抗力下降,最容易發生糖尿病足,一旦皮膚破損,很容易發生感染,傷口難以愈合。因此,要做好足部衛生工作,同時還要注意低血糖并發癥發生,告知一旦發生低血糖的急救方法;(5)心理干預?;颊甙l生糖尿病,需要漫長的治療過程,難免產生煩躁不安、悲觀失望等不良情緒。作為護理人員,非常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多和他們有效溝通、交流,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情緒,讓病情盡快恢復。
2結果
觀察組通過干預護理后,較對照組對糖尿病有了更充分的認識,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優于對照組,且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觀察組患者的疾病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21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對護理干預感到滿意,只有1例患者不滿意,而對照組只有15例患者感到滿意,6例患者不滿意。由此可見,兩組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統計意義。
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終身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1]。糖尿病持續的高血糖引起的各種慢性并發癥嚴重威脅著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存質量乃至生命,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殘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治療效果有賴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識是患者進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礎[2]。作為整體護理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們健康意識、糾正不良健康行為、促進疾病康復、預防疾病復發的重要舉措。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4月至2009年 10 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符合 WHO 糖尿病診斷標準) 90 例,其中男 43例,女37 例,平均年齡 56.5 歲,平均病程 4.5 年。排除意識不清、病情危重、理解力障礙者。
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2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常規藥物降糖、對癥治療及護理中國。對照組實施傳統教育方法,針對不同時期出現的健康問題給予指導;觀察組則采用系統的健康教育方式——糖尿病發病機制及誘因、血糖控制方法、運動療法、糖尿病的并發癥、每日進食量的計算方法、低血糖反應的癥狀及低血糖的處理方法、自我檢測血糖和尿糖、藥物治療的注意事項等多方面的教育。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達標情況效果比較
觀察組糖尿病知識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達標情況效果比較
組別
例數
達標
百分比(%)
觀察組
45
42
93.3
對照組
兩組患者均給予綜合治療,包括控制血壓、擴血管、降顱壓、改善循環等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①血糖檢測: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由于其腦梗死的發生,引起機體應激反應,會使血糖急劇升高。
②飲食護理:控制飲食可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需長期對患者進行飲食的指導和護理。
③藥物護理:定期給予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的發生發展。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干預:
①病情觀察: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生命體征多不穩定,需及時了解患者病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②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宣教,使患者及家屬了解病情相關知識以及注意事項等。消除患者對病情不了解而引發的恐懼、恐懼心理。
③加強基礎防護: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恢復是一個長久過程,需要安靜舒適的環境。加強患者基礎防護,做好每日對患者身體的清潔,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1.2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恢復情況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等。
1.3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治療標準:顯效:護理后臨床癥狀恢復正常;有效:護理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護理后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自制有關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在護理結束后發放給患者進行回答,不能回答者由家屬進行。滿分100分,分為滿意:≥90分;一般滿意:60~89分;不滿意:<60分。問卷回收率100%。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護理后發現,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為97.06%、82.35%,觀察組明顯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滿意度
兩組患者護理后,回收問卷統計發現,觀察組滿意度為100%,遠高于對照組滿意度的85.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齡60~85歲,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壓35例,糖尿病性心臟病28例,糖尿病性腦血管病16例,糖尿病腎病1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變15例。糖尿病病史2個月~32年。
2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問題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問題的典型發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對應激的喚醒水平低,不善于延遲的需求,要馬上得到滿足,以及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智力下降、疑慮、憂郁、自卑等表現,主要是情感、性格的異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見為以下幾種情形[5]:(1)憂思過度。有些患者對疾病不是積極地就醫治療,而是思慮重重,整日擔心治不好怎么辦?出現并發癥后怎么辦?陷入苦惱煩悶和憂郁之中,對疾病的治療很不利。(2)心煩不安。有些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了解甚少,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希望一吃藥就能藥到病除,一旦病情沒有馬上控制或出現并發癥,就煩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療。(3)緊張恐懼。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為不治之癥,整天害怕,擔心并發心臟病和腎衰怎么辦?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辦?(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現實、積極主動地改變生活方式或習慣,以適應病情需要,而是對周圍事物和環境厭煩、急躁,遇人遇事易動肝火,總認為別人對自己照顧不周。(5)悲傷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種合并癥,家庭經濟狀況不良,醫療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關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對前途喪失信心,對治療感到無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對醫護人員的治療不能積極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對這種病人一定要耐心勸導,只有排除心理障礙,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2.2護理對策
2.2.1增加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例如有1例60多歲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時性格稍內向,生活規律,血糖控制較好,突然有一天出現心胸煩悶,心悸易驚、失眠多夢、不言語,喜嘆氣,食欲減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藥,護士為病人測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經耐心詢問患者后得知,原來幾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發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對患者打擊太大,使患者對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產生悲觀、消極的心理,認為糖尿病太可怕,無法抗拒死亡的時刻威脅,了解這一情況,護士每天抽出時間與病人交談,耐心解答問題,并給予鼓勵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樹立自信,血糖得到較快控制。通過這一事例,也使我們認識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體貼病人,隨時發現患者細微的心理、行為異常,以便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
2.2.2糖尿病知識宣教向患者解釋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系與生活方式不良有關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長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種慢性并發癥,并且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喪失。目前尚無法根治,但象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可以在醫護人員的治療和指導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觀無藥可根治。關鍵是需要患者調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確認識糖尿病,配合醫生積極地控制好血糖水平,盡早消除引起并發癥的因素,定期監測血糖、血脂、血壓、尿微量白蛋白等相關指標,定期復查眼底、心電圖等,及時發現并發癥產生的跡象,盡早消除隱患,就能避免危險發生,許多患者可以擁有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能力和壽命。糖尿病并發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臟病變的一種,危害較大,但并非每個人都會發生,根本原因還是與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有關,需要早期預防。
2.2.3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鼓勵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緊張狀態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療對病情不利,會導致病情的不良發展。引起精神緊張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為內因、外因,內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認為得了不治之癥,把糖尿病看得過于嚴重而緊張;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沒能及時控制好或病情反復,也會產生緊張情緒,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變而截肢等,聯想自己的前途,也憂心惆悵,倍加緊張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壓力、人際關系的復雜、不被別人理解等造成的緊張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應針對具體情況和原因調整心理狀態,正確對待疾病,積極接受治療,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發癥出現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現較重并發癥,則首先是因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規治療,糾正體內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另外,對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穩定,不僅事關個人身心健康,還能緩解家庭經濟負擔及子女思想負擔,對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響。
2.2.4住院指導住院期間,一方面對其病情進行全面檢查和診斷,給予合理的飲食調配和運動指導,與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參加每天的運動鍛煉如廣播操、太極拳等,形成規律有序的生活節奏,并暗示患者醫生一定會使疾病得以控制,穩定其焦慮無助的情緒,逐漸通過調整藥物劑量并針對并發癥的具體情況,予以中藥辨證治療,從而使病情得到顯著改善,減少低血糖的發生;另一方面,通過觀看有關糖尿病宣教資料,參加糖尿病知識講座,與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經驗,對其目前病情進行分析解釋,使其認識到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危害,從而提高其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有效治療的重視程度,讓其對目前病情有足夠的信心和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治療;以克服精神緊張對血糖的不利影響,又使患者不會過于輕視疾病,以免放松飲食和運動治療的堅持,有利于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也為以后在家中的長期治療打好基礎。
2.2.5對家屬配合的指導做好家屬及周圍人員的思想工作,經常讓患者接觸到生活中令人快樂、開心的事情,讓其感到生活的樂趣;正確對待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拋棄、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壓力,要多關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況,并有效疏導,讓其感到被重視和關注,要熱情支持、鼓勵并幫助他們運用保健手段控制糖尿病,發現病情異常,及時送其就診。家屬也要熟練掌握如何進行飲食治療,督促并協助病人適當運動,同時做好病情監測,協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計劃,給患者一個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氛圍,安享晚年。
2.2.6社會參與對來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緊張,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為病人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生活、工作環境,以解除精神緊張。通過讓患者參加糖尿病病友會組織,與其他病友進行病情經驗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際往來和社會關系,使其走出個人患病的陰影,避免自閉、自卑傾向,認識到大多數患者仍可通過努力獲得正常的生活,并通過豐富多樣的病友會活動,發展和培養個人興趣愛好(打門球、登山、下棋、書法、繪畫、養花等),充實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對疾病的過分注意,形成有規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選擇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0例,將患者在入院時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男132例,女93例,年齡16~70歲,平均(43±8)歲,1型糖尿病64例,2型161例;延伸服務組:男136例,女89例,年齡18~72歲,平均(45±7)歲,1型糖尿病患者66例,2型15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糖尿病分型、病程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方法接診,進行床邊健康教育,定期集中講課,出院時行出院指導;延伸服務組患者除接受上述指導外,出院后1周內電話或上門隨訪,以后每2周一次,1個月后每月一次,并建立隨訪檔案。隨訪內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復狀況、是否執行了出院時的健康指導、是否遇到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并征詢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兩組患者均在出院3個月后進行統計學分析并進行血糖檢測。血糖控制標準及療效判斷: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間、餐后2h血糖在4.4~8.0mmol/L之間為控制佳,8.0mmol/L以上為控制不佳。醫院從保健服務中心和病區責任護士中選定資深護師6人組成保健服務小組,其中管理者2人固定,其余4人兼職,她們臨床經驗豐富,態度和藹,富有愛心,溝通能力強,具有人文關懷理念,隨訪工作,由病區責任護士具體執行,護士長全面監督,建立專冊登記隨訪方式、次數、和基本情況。
2結果
對照組225例,血糖控制佳144例,不佳81例,血糖控制率64.00%;延伸服務組225例,血糖控制佳198例,不佳27例,血糖控制率88.00%。兩組比較,χ2=3.9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除遺傳因素外,糖尿病是一種跟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強化血糖控制可以減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經的并發癥已是公認的事實,飲食不合理、缺乏鍛煉、吸煙、缺乏依從性……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響血糖的控制。因此,醫院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務,是醫院臨床整體護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
3.1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延伸服務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繼心血管疾病、腫瘤、艾滋病之后的易致人死亡疾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導致多種并發癥。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需要廣大醫護人員和社會各界協同努力,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協調性的醫護服務。實施社區醫療保健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其職責、作用有限,存在局限性,難以滿足家庭對健康保健全方位、多層次的要求。醫院是高水平醫療資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與職責及服務理念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現代醫院把服務延伸到院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1]。
3.2對糖尿病患者延伸服務可提高健康指導的依從性
患者的依從性是指患者對醫生醫矚、指導的服從或遵守[2],表現在行為與醫囑的一致性,患者的依從是治療有效的基礎。依從性低是當前出院患者的較普遍現象和保健重點,有人認為不依從是當今醫學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3]。隨著時間的推移,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對醫生護士的囑咐會逐步淡忘,依從性降低。延伸服務能監督患者遵從健康指導的內容,維持其依從性,繼續認真遵守醫囑。有報道約84%的患者愿意接受隨訪和健康教育[4]?;颊吲c醫護人員保持長期聯系,不僅增加患者對醫學知識的了解,也給患者康復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社會支持。平時電話隨訪中可以隨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了解患者不依從的原因并進行有針對的干預,及時提供恰當的指導和幫助,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行為。
3.3延伸服務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是評價護理服務質量最有說服力的指標之一?;颊邼M意延伸服務的這種形式和內容,說明這種護理工作的擴展形式,將服務延伸到院外,避免了從醫院過渡到家庭出現的脫節,解決了患者出院后護理不足的問題[5],拉近了護患間的距離,從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幫助患者達到最佳狀態,且不斷征求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改進護理工作,它不僅是一種連續性的護理服務,而且能體現出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參考文獻】
1張纓,洪水玲,裘佳清,等.醫院開展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499.
[關鍵詞] 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3(a)-0105-02
Evaluation of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ursing of Diabetes Patients
CHEN Cai-xia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Changping District Hospital, Beijing, 102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ursing of diabetes patients. Methods 68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4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method,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method and the nursing practic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nursing effec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s very obvious, which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Diabetes; Health education; Evaluation on effect
近年恚由于人們生活、工作不規律,營養不均衡等導致糖尿病患者的人數逐漸增多,且糖尿病是一種較難以根治的疾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壓力。健康教育一直以來都在很多醫療領域被重視,也在較多的領域取得很好的成績[1]。健康教育形式的護理主要是通過講解糖尿病可能產生的因素,以及對患者心理上進行護理,緩解患者由于患病帶來的緊張情緒。該文便針對健康教育應用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進行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該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的68例作為該研究的觀察對象,其中男女比例為45:23,年齡為33~79歲,年齡平均數為(54.13±2.71)歲,將他們的患病時間、患病嚴重程度、年齡、性別進行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把68例患者按照隨機分配的方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均分為34例,通過告知患者及家人相關情況后,讓其在同意書上簽署意見。
1.2 方法
1.2.1 嚴格的健康教育護理法(觀察組) 分配到觀察組的患者入院的診治順序均經過合理的規劃,并由接受專業培訓過且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護理師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健康護理的形式分為單獨的交流、集體講授以及針對式的講解等形式。
具體實施情況:自患者入院檢查開始,健康教育護理師便將相關的檢查項目,如血常規、尿常規以及無名指尖的血糖檢測方法和正常的情況給患者講解清楚,讓患者預先做好心理準備[2]。特別是有暈血情況的患者,要對其進行陪同護理。相關的常規檢查完畢以后,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護理師便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聽取患者的意見,并將一些病因、癥狀和相關的預防方法講給患者聽。拿到檢查結果后,要將結果報告上的數據情況給患者解釋清楚,并告知患者不益產生緊張情緒,心情越放松,康復的機會越大,達到康復狀態的時間會越短,病情越不容易惡化。在患者進行專門針對性的檢查治療后,將正確的健康飲食習慣、作息規律給患者講解清楚,并囑咐其一定要注意飲食規律,盡量避免一些高糖食品,把晚上休息的時間調整到21:00-06:30之間,早上起床后最好做一些伸展運動,喝一杯淡鹽水,白天的其他時間要多喝水,多排尿。醫院給患者開設的一些藥物治療方法,護理將藥物的具體服用方法,例如每次服用量、服用的最好時間、服用的頻率等都有作相應的解釋,并時常提醒患者服藥[3]。在患者出院之前,要將所有的有益于糖尿病康復的方法重復講授一遍給患者及家人,并叮囑其家人一定要時常提醒患者應該注意的事項,避免烹煮高糖食物。
1.2.2 糖尿病患者常規護理方法(對照組) 自患者入院開始就帶領患者進行相關的檢查,并簡單的介紹一下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例如飲食營養、作息規律、生活環境的要求。由于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各有差異,發病因素也因人而異,所以主要針對預防措施、患病以后需要注意的事項,例如保持室內清潔衛生、通風條件良好,飲食要盡量清淡為主,注意天氣溫度的變化,適時增減衣物,預防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1.3 評價方法
患者出院前1 d,對患者相應的血糖指標進行檢測,對比入院時的血糖變化,分析o理效果。制定專用的護理評價表格,表格中設有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等資料,并配以評價指標優良中差四等。效果評價采用百分制,以85~100分為優,以70~85為良好,55~70為中,0~55為差。
1.4 統計方法
采用醫用Excel專用表格進行數據的采集和統計,再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量的資料采?。▁±s)表示,進行t檢驗方法,P
2 結果
通過兩組患者空腹情況下的血糖檢測結果顯示,并發癥和新發癥的對比結果以及患者體重等方面的對比,前期和后期均沒有明顯的差異性變化;兩組患者在經過護理后均有明顯的改善,但在護理觀察前期的空腹血糖數據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后期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明顯要比對照組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是我們現代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身體疾病,嚴重的糖尿病較有可能導致慢性腎衰竭情況的發生。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有遺傳性糖尿病、經常食用高糖物質導致的糖尿病、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的糖尿病等[4]。輕微的糖尿病可以通過臨床的治療和改變生活、飲食習慣達到康復狀態,較嚴重的糖尿病就很難達到完全康復,但通過治療可以延緩病情的惡化或者有明顯的好轉。糖尿病也是一種經常反復的疾病,早上康復,晚上就有可能復發,因此需要規范飲食、作息方法,增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及抵抗力,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5]。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較好的護理方法有助于患者康復,該論文通過試驗研究的結果表明,健康教育護理法在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具有明顯的效果,且患者對健康護理方法的評價也相對要高,如此可以說明,健康教育應用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較好,值得相應臨床醫學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欣欣,劉彩鳳.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小組健康教育實施的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5(2):221-222.
[2] 樓芳.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醫院管理論壇,2015(4):62-64.
[3] 王巖,王玉錦,于雪艷,等.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2):205-207.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125-03
引言
循證護理是依據有價值、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來提出問題、尋找實證并用實證對患者進行最佳護理的方式。就常規護理而言,循證護理是其延伸與完善的一種。循證護理方式已經在臨床護理中逐步得到推廣與運用。糖尿病則是一種慢性全身性代謝疾病,主要是由于體內胰島素分泌缺少或者胰島素的分泌無法滿足身體的需求,導致糖代謝紊亂造成的一種疾病。近年來,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意識及自我護理的能力,研究觀察發現循證護理對于糖尿病的預防以及治療有著積極作用,可以使護理效果達到最佳。
1.資料與方法
94 例糖尿病病人, 男43 例, 女51 例; 年齡35~67歲,患者都是第一次入院。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循證護理組和常規組各47 例, 對兩組的年齡、血糖水平和病情等進行比較, 并設有統計學差異( P < 0. 05) , 因而,有可比性。
2.方法和步驟
2.1 循證問題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治療和預防糖尿病的重要途徑之一。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夠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配合治療,預防各種并發癥,進而緩解病情,最終達到治愈的目的。
2.2 循證依據對糖尿病的護理要依據不同的情況而定,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醫療環境采取不同的醫療護理措施,而誘發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血糖過高,因此控制好血糖防止并發癥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
2.3 護理循證
2.3.1心理指導:與其他疾病類似,糖尿病也受生物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影響,其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是社會和心理因素。由于糖尿病易復發,治療周期較長,容易造成患者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引發心理問題。初次入院的患者一般都經歷過從否認病情到對病情表示憤怒,產生焦慮、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從而會感到悲觀失望,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會導致血糖升高,并對抗胰島素產生作用,影響病情的控制。而患者在情緒激動的狀況下,制止力和接受能力都會降低。導致對其的治療得不到積極地配合。因此,處于這種環境下的患者很難接受知識,對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授或許會引起病人的反感,使患者的狀況不僅得不到緩解,反而會更加惡劣。因此加強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對其進行密切護理,通過增進情感交流,給予患者關心和照顧,取得信任,進而對患者病情有一個理智清晰的認識,樹立其治愈信心,從而說服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2.3.2 引導病人對糖尿病進行充分的了解,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 讓患者知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針對病因以及發病狀況進行綜合治療,這種終身慢性疾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2)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糖尿病,懂得其雖然不能根治,但是并不是不治之癥,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夠有效緩解病情。以治療糖尿病的成功病例作為依據,并進行現身說法,增強患者的治療的信心。(3)引導病人認識到糖尿病復發的原因是由于并發癥造成的,只要控制好(即達到國際糖尿病聯盟要求的指標)血糖,就能夠有效控制病情。
2.3.3掌握規律的飲食:對于糖尿病的治療,飲食是其中的重要舉措,離開飲食治療,糖尿病的滿意控制就成了一紙空話。不管是什么類型的糖尿病,無論輕重都要求終身對飲食進行控制(對飲食中的熱量進行控制,而不是控制主食),降低體重以及加強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要十分注意,要使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攝入量安排合理,使其保持平衡,飲食宜少食多餐,每日應不少于三餐,每餐應不少于100g。
2.3.4 掌握合理的運動治療:缺少運動是導致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制定長期規律的運動方案能夠有效防止糖尿病的發生,而對血糖的控制和預防并發癥得依靠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來實現。治療社區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加強其對運動療法的了解,根據運動療法的適應癥、禁忌、風險以及運動處方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2.3.5 說教式教育:根據糖尿病治療中的健康教育經驗,對病因、患病類型以及發病狀況等知識的教育,對加強飲食教育以及其目的和意義,運動療法和實施中應注意的有關事項,各種并發癥的表現等內容,邀請權威專家進行審核,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加強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2.3.6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血糖和尿糖的檢測開展注意事項培訓,對諾和筆的使用也要進行教育,鼓勵病友之間加強溝通與交流。分發胰島素諾和靈30R筆芯等宣傳資料并講解使用方法:①注射示范并講解;②二次注射協助病人;③再次注射現場進行指導并給與予鼓勵;④在注射現場檢查是否存在錯誤的環節。一般而言,患者三次便能夠掌握。要謹記的是沒有使用過的筆芯應該保存在冰箱內,防止凍結后無法復原,但是不能夠太接近冰格?;颊邞獓栏褡袷匾环N筆芯一支胰島素筆,專人專筆的使用原則,以避免疾病的傳播。通過發放問卷、自我反映以及同行評價的效果來掌握血糖自我檢測和胰島素、諾和筆的使用。并把確認過的資料轉變為臨床資料并逐步推廣,通過對實踐檢驗的反饋,形成完整的動態循環。
2.4計劃實行, 證據評估
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要進行具體的分析和全面的評價,在總 結 成 功 經 驗 時注意對存 在 的 問 題 提 出 改進 措 施 , 以提高認識水平,豐富知識儲備,促進學術水平的提高和保證護理的質量。
3.結果
1 個月后, 循證護理組47例患者中,對血糖控制情況分別為:理想30 例, 良好13 例, 較差4 例。而常規護理組中,血糖的控制情況為: 理想15例, 良好26 例, 較差6例。經過統計學的處理, 循證護理組對血糖控制情況較常規組有著明顯的優勢。( P < 0. 05) 。
4.討論
循證護理強調的重點是把臨床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作為出發點,把通過調查研究的科研結果與臨床試驗中的經驗以及患者的需求相結合,從而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
本文對94例糖尿病患者采用了循證護理,其結果顯示, 通過護理1個月后,在循證護理組中,對血糖控制的情況要優于常規組( P < 0. 05) 。在實施循證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嚴格遵循循證護理的三個要素來開展工作,并廣泛地查詢資料,保證使用的資料和研究成果是最新最實用的,因此,護理人員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學習更多的新知識和方法,促進理論水平的提升和知識層面的上升,并能夠結合專業知識和對臨床經驗的總結,進一步使工作能力和解決患者提出疑難問題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從而使護理人員的觀點和主張得到肯定,具有說服力和實用性,使病人信服,并樂意接受護士傳達的信息。保證護士整體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在臨床上,還應根據病人的需求,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并將之實施,加強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提高工作的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
5.體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循證護理符合病人對現代護理的新要求;循證護理使護理人員在總結經驗收集資料的同時提高了護理工作的質量,促進了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循證護理使護理人員的思維和行為定勢得到了轉變;循證護理的實施,對護士全面了解病人的情況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實施對控制血糖有著明顯的療效,不僅對防止并發癥起著重大作用,還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與痛苦。采用循證護理方式來對護理工作進行指導,在實踐中輔以科學依據并將之實施,為臨床護理開拓了新的模式。將此種科研結果作系統整理,使其為以后的治療與護理提供方便,實現直接經驗與間接知識綜合應用的完整體系。
參考文獻:
[1] 肖軍. 循證護理在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02)
[2] 蘭文霞. 循證護理在預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狀中的實施[J]. 山西醫藥雜志,2009,(S1)
[3] 彭慶有. 關于新形勢下臨床學科建設的思考[A]. 中華醫學會醫學科研管理學分會第十次學術年會暨第二屆醫學科研管理研討會征文匯編[C], 2006 .
[4] 鄭. 醫療設備的循證管理――資源的充分利用[A]. 第一屆中國(長三角)國際醫療科技創新及應用論壇論文集[C], 2009 .
【中圖分類號】R493.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277-01
糖尿病是一種以慢性血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缺陷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質脂肪代謝異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臟,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嚴重或應激時可發生急性代謝紊亂,如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低血糖綜合癥,本病使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壽命縮短,病死率增高[1],因此應積極防治,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以了解其社區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識水平,分析本地區可能的影響因素,為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抽取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南京建鄴區六社區內患有糖尿病患者 100 例,診斷符合1980年以來,國際上通用WHO提出的診斷標準,對思維正常,對時間,地點,人物等有良好的定向力,能進行語言溝通,在知情同意的原則下自愿參加本研究。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齡63.3歲,其中71-80歲占21 %,已婚86例,喪偶13例,離異1例;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24例,初中28例,高中及中30例,大學及以上文化18 例,吸煙13例,飲酒11例,有家族史37例,已知有并發癥37例。
1.2方法
自行設計患者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經濟收入,醫療費支付方式,糖尿病確診時間,住院次數,因糖尿病住院次數,是否吸煙,是否飲酒,是否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服用糖尿病常用藥物,及胰島素的使用觀念及情況等項目,糖尿病相關知識調查表由研究者查閱大量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論文,結合患者對知識需求和社區糖尿病患者實際狀況結合形成,包括藥物、飲食,運動、自我監測、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5個項目,由本人向糖尿病患者群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及X2檢驗的分析。
2 結果
2.1 社區糖尿病患者藥物知識掌握情況 見表1
表1 社區糖尿病患者五駕馬車知識掌握情況(N=100)
2.2 其他影響社區糖尿病患有疾病知識的見表2表3
表2 患病年限對糖尿病知識的影響 (N=100)
X2=27.52 X2>6.63 ,P
表3 住院史對糖尿病知識的影響(N=100)
X2=1.93X20.05差別無顯著性意義 括號中的數據為理論數
3 討論
3.1 社區糖尿病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得分分析; 患者疾病相關知識中,定期監測血糖知曉率最高為94%,與近年來患者的保健意識增強、大眾媒體的大力宣傳等因素的作用分不開。其次是糖尿病的治療方法,由于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高,目前,國內外對糖尿病的綜合治療都遵循著“五駕馬車”的原則,即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定期監測、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其方法已深入人心,患者對該病的內科治療方法知曉程度較好,但是患者在治療上的遵照醫囑正確用藥并沒有做到,雖然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知道聯合治療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15%患者不控制飲食,還有39%患者控制飲食不嚴格。有33%的患者幾乎從不運動,或僅有少量運動?;诖饲闆r,糖尿病專科醫生應定期讓其門診隨診,幫助預約復診體檢,社區醫護人員多進行一對一的健康宣教,從心理上,認知行為上根本改變不能遵醫的行為,并制定整體的個性化的護理治療計劃并指導實施。
3.2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并且多伴有高血壓,脂代謝異常等,為了防止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使血糖等代謝指標控制達標,監測是關鍵[3],而調查中發現 94 %的人群知道要定期測餐前餐后血糖,而45%的人不知道還要定期檢測血脂,血壓,及血生化。50%為被動檢測。因此在健康教育中要予以宣傳與重視。糖尿病可以引發多種危害極大的并發癥,對患者的全身器官都會產生嚴重的危害,病情嚴重時可導致患者致殘致死。嚴格的控制血糖能明顯的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病程進展,在調查中發現其家人了解糖尿病知識的人群只占55%,所以要加強共同生活的家屬同時要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這對社區中年齡大的患者病情特別有好處,在家人的關懷下還可以定期的檢測量血糖的同時測量血脂,血壓。隨時動態觀察病情發展。
3.3 社區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治療知識的缺乏,64%的人對胰島素知識不了解認為注射胰島素是病情嚴重時才要用的藥,用了胰島素會產生藥物依賴性,一輩子就擺脫不了胰島素了;也有人認為胰島素也是藥品,是藥三分毒,也會有毒副作用,會損肝損腎;還有的認為胰島素的費用比降糖藥費用高。這些錯誤的理解有些是頑固的,必須通過專業醫護人員不斷的給予溝通,指導,才能改變其知識結構。
3.4從表2、3可以看出患病5年以上和患病5年以下的患者其獲得的糖尿病知識是差別有高度顯著性意義的,而有無住院史在本次調查中顯示差別無顯著性意義,這表明南京這個地區糖尿病患者患病時間越長越能注重知識的了解,其知識的獲取與有無住院無任何關系,關心自己身體的人,他們會自覺的從各方面去獲取知識,這是患者的主觀態度問題。從患者心理上,認知行為治療上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3]其知識的獲取與有無住院無任何關系,也因為糖尿病知識的獲取,與糖尿病的管理近年來逐步進入到家庭化,社區化有關。我們社區醫護人員要針對糖尿病知識缺乏的人群,給予積極引導,以增加知識水平,改變主觀態度,提高人們的健康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