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八年級下冊英重點總結模板(10篇)

時間:2023-01-14 19:49: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八年級下冊英重點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八年級下冊英重點總結

篇1

英語教師工作計劃八年級1

一、本學期的指導思想:

在本學期的英語教學中,堅持以下理念的應用:

1、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養創新精神;

2、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目標設計以學生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

3、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

4、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即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

5、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

二、所教班級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七年級兩個班教學,從新生入學成績來看,大部分學生在英語基礎方面很薄弱,由于在小學英語課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他們在寫的技能方面基本上沒有得到過訓練,連音標和字母的拼讀都沒有掌握好。經過一學期的不懈努力,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了加強,學習態度也有所好轉。但是學生整體的惰性還是很強,自覺性很差。

另外,學生在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方面還存在諸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例如:很多學生不能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交流;有些同學在學習中缺乏小組合作意識;大多數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做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學習沒有計劃性和策略性;不善于發現和總結語言規律,不注意知識的鞏固和積累。

三、奮斗目標:

鉆研新課標,提高教學水平,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努力達到學校規定的教學指標。

四、具體措施:

1. 每天背誦課文中的對話。目的:要求學生背誦并默寫,培養語感。

2. 每天記5個生詞,2個常用句子或習語。實施:利用“互測及教師抽查”及時檢查,保證效果并堅持下去。

3. 認真貫徹晨讀制度:規定晨讀內容,加強監督,保證晨讀效果。

4. 堅持日測、周測、月測的形成性評價制度:對英語學習實行量化制度,每日、每周、每月都要給學生檢驗自己努力成果的機會,讓進步的同學體會到成就感,讓落后的同學找出差距,感受壓力。由此在班里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競爭意識。

5. 對后進生進行專門輔導,布置單獨的作業,讓他們在小進步、小轉變中體味學習的快樂,樹立學習的自信,盡快成長起來。 對英語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要做好“培優補差”。在上好課的同時,我們全備課組教師也積極參加各種教科研活動,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6. 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7. 實施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8. 在教學中根據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9. 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10. 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英語教師工作計劃八年級2

一、指導思想

根據初一學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發展需求,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運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同時用新課標理念,結合新課標精神,進行課堂改革,實行教與學的互動。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努力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二、基本情況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掌握了英語學習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夠積極主動認真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好。但還有少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缺少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自覺性較差,相應的學習習慣也差。主要原因是沒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覺得英語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樂趣。一部分學生沒有掌握記憶單詞的方法,連基本的單詞聽寫也不過關,導致看不懂,聽不懂,學不懂。學生的聽力也還有待提高,在這方面失分也較多。主要是聽的時間太少,接觸英語的時間不多。針對種種問題,在本學期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加強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詞匯、語法、句型等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又要采取多種措施,注意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讓學生掌握記憶單詞、聽力、寫作等英語學習技藝,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初一下冊共10個單元,加上復習單元1個。全書采取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融匯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每個單元都列出明確的語言目標,主要的功能項目與語法結構,需要掌握的基本詞匯,并分為A、B兩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語言內容,B部分是知識的擴展和綜合的語言運用。每個單元還有selfcheck部分,供學生自我檢測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之用。它采用“語言的輸入——學生的消化吸收——學生的語言輸出”為主線編排的。通過確定languageGoal,采用聽、說、讀、寫,自我檢測等手段,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本學期主要是繼續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同時要求學生懂得課堂上的用語和一些基本的對話、短文,能夠看圖說話,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初步獲得運用英語的能力,達到語言運用能力的遷移和拓展。

四、教學措施和方法

措施:1、培養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習效率;2、發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3、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協調課堂氣氛,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勇氣和信心;4、引導學生實現語言的遷移,加強日常生活中英語口語的運用;5、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共同提高。6、加強聽力訓練,擬每天晚上課進行20分鐘聽力訓練。

方法:合作探究教學:教師設計好導學案,學生自學討論。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綜合訓練,扎實雙基。抓好英語的常規教學,確保基礎知識過關

1、單詞過關利用自習時間、早讀時間,由科代表主持聽寫、默書。

2、詞組過關把學過的詞組歸納,方便學生記憶。用詞組造句和中譯英訓練。在各個教學班內進行競賽。

3、句型過關組織學生結對子,一有空就你問我答,營造學習氛圍,同時加強筆頭的練習,使學生能熟能生巧。

4、課文過關把課文分段,按學習組為單位,進行朗讀比賽,對學過的課文盡量做到人人會背,有些課文還要求學生會默寫。

教學工作及課時安排

第一周:Unit1

第二周:Unit2

第三周:Unit3

第四周:復習月考

第五周:Unit4

第六周:Unit5

第七周:Unit6

第八周:復習期中考試

第九周:Unit7

第十周:Unit8

第十一周:復習7、8單元

第十二周:Unit9

第十三周:Unit10

第十四周:復習9、10單元

第十五周:復習考試

英語教師工作計劃八年級3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一新生思維敏捷,活潑好動,勤學好問。有些同學越學越有興趣,積極性很高,但亦有個別英語基礎薄弱的同學把這門課當成負擔,本期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加強優差生的輔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二、目的要求。

1、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英語學習的規律,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活潑的語境,讓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開展活動。

2、本學期要著重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預、復習習慣,書寫、朗讀習慣,及語言行為習慣),以保證課堂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訓練的展開。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以前的基礎上,指導及鼓勵他們多使用工具書。

3、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4、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注重現代技術與學科之間的整合,多設計教學情景,以練為主的原則,抓好基礎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直接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5、認真鉆研教材,掌握每單元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正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根據的學生年齡特點及班級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寫出各單元中的每課教案。

三、具體措施

總原則:提高課堂利用率,有效利用課堂時間。盡可能地挖掘優等生的潛力,促使其提高。對于成績較弱者,針對性地進行幫補,并通過優等生的幫助促其進步。

1、在課堂上體現知識的梯度,擴大照顧面。

2、引導學生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把握好學習的各個環節,讓他們能養成自覺學習英語的習慣。

3、實施“一幫一”活動,讓成績好的同學帶動差生,同時亦監督差生每天的作業完成情況和背誦情況。

4、建立英語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每日一讀”的活動。同時,整合家長的力量,讓家長在周末期間監督學生聽磁帶、讀課文。

篇2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任務;協作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8-0081-02

任務型教學方法運用于英語閱讀深受教師的青睞,更給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清新之感。給學生設置多樣化的任務,鼓勵他們在自覺探究和深入交流中主動破解難題,更利于他們將閱讀信息輸入主動轉化為表達運用,增強認知感悟。教師可通過讀前指導,讓學生在關注閱讀重點中主動質疑思考,主動探知問題;運用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集思廣益,豐富閱讀理解過程;運用拓展延伸,讓學生在深學延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深刻感知和深度體驗,在深入運用的過程中強化感知。

一、預設讀前任務,把脈問題

帶著問題閱讀遠比走馬觀花式的瀏覽更有意義,能幫助學生在主動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有所積累。教師要關注學生在閱讀中可能遇到的難題,通過預設話題任務引導他們讀前探知,幫助他們明確閱讀理解目標。讀前任務創設能使學生在帶著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把握重點,并在主動搜集相應的背景資料中強化認知。預設的任務應該在緊扣問題要點的基礎上多給學生提示,幫助他們深入研讀語篇素材內容。例如,在九年級英語上冊Unit 4 Growing up的“Never Give Up”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語篇表達的“永不放棄”主題,針對Spud Webb及其身世,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思考如下的話題: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Spud Webb?Why did Spud Webb get so achievement?What do you read in the article?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結合語篇表達內容摘錄相應的詞匯語句,幫助他們在認真梳理相應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增強綜合運用技能。學生在查找相應的問題中,能夠根據Spud Webb的相關身世了解相關的內容。很多學生了解到身高只有1米69、被昵稱為“土豆”(Spud)的他,竟在1986年“扣籃大賽”中奪得“扣籃王”稱號,成為NBA的傳奇。讀前引導能使學生自我查漏,幫助他們在找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發現。

教師還可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主動收集相應的背景素材,幫助他們在開闊視野的過程中獲得深刻感知。要圍繞閱讀中的問題,多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話題引導,讓他們能夠主動選擇,形成豐富的語言感知。應關注學生的閱讀發現,鼓勵他們運用提出問題的方式主動表達,讓他們有充分暴露自身理解思維局限的機會,便于教師找準相關問題,幫助他們在深入探知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二、合作探解任務,建言獻策

帶著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能使學生有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也便于他們在不斷修正問題的過程中增強綜合運用能力。突出任務理解方法的多樣化,組織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討論交流,能使閱讀更有深度。教師要運用合作探知幫助學生在結合集體智慧的基礎上主動調整學習狀態,讓他們能夠有針對性地找出相應的問題,在討論中“知其然”而“所以然”。合作討論能使學生在問題探究中真正體味到探究問題的快樂。例如,在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學中,教師可圍繞“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表達主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Do you know about story of Rome?”和“What should we do in the foreign country?”等問題進行交流,幫助他們在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中形成更為豐富的認知體驗。教師還要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就“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others”主動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教師還可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合作探究發現,圍繞“The different culture”表達主題,使學生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深刻感知。學生圍繞跨文化交際、處事交往等方面進行表達和討論,在全面閱讀感知的基礎上獲得了深刻感知。

為學生創設暢所欲言的平等交流環境,幫助他們在不斷深入探討的過程中豐富認知情感,更利于他們深化理解。話題任務應該體現多樣化和差異性,能夠幫助學生在對照文本素材中形成有意義的感知。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總結歸納互動交流過程,幫助學生在梳理知識要點中生成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多給他們提出相應的策略,使學生在主動發表自己觀點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不同認知,便于他們在圍繞中心進行深度交流中獲得感悟。

三、深度拓展任務,提升語技

閱讀是學生積淀文化知識的載體,更是他們提高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能力的橋梁。多運用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拓展任務,讓他們在具有開放化和多樣化的探知中總結反思,利于他們形成語感。深度拓展延伸能使學生在主動挖掘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實踐運用機會。深度拓展任務,可以讓英語閱讀更有廣度。例如,在九年級上冊Unit 1的“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教學中,針對“職業與幸福”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如下的延伸任務:What is your favorite job?How to make your job become happiness more and more?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從語篇閱讀素材中延伸自己的發現。學生通過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圍繞“What am I going to do”進行深入交流,可以在主動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實踐運用機會;還可結合“The value of happiness and job”主題,以主題演講的形式進行深入表達,獲得更多的實踐運用機會;還可根據自己的喜歡職業,運用對話交流的形式,針對“What will you do in the future”進行主動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體驗。要通過這樣的深入拓展運用,讓學生運用主題演講、講故事、小品模擬等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來活化理解,在自我表達和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在實踐運用中提高語用技能水平。

在選擇相應的話題任務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不同感知和體驗,從他們感興趣或者關注度較高的素材中設置相應的話題任務,幫助他們總結歸納自己的閱讀理解。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和建議,鼓勵他們圍繞教材文本內容自我摘錄提煉,引導他們在佐證自己觀點中收集更多有價值的語句,幫助他們深化感悟。深度拓展能使學生在主動搜集相應素材的過程中靈活運用課程知識,滿足他們全面發展的需要。

四、結束語

總之,運用任務型教學原則指導英語閱讀,能幫助學生在明確閱讀目標和具體要求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認知,形成敏銳的語言感知。同時,教師從問題設置引導、互動交流和多元拓展中,帶領學生多總結反思,引導學生在主動實踐嘗試中發現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一定能使閱讀更有新鮮度和深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孔魯靜.初中學生英語閱讀技能的培養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35).

[3]潘芳英.初中英語有效閱讀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6(02).

篇3

復習課是對一段時間內所學知識進行復習的課堂,因為復習內容均是已學過的知識,所以多數復習課教法單一,常常是“填鴨式”的滿堂灌,或將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學生參與性不強,課堂氣氛沉悶,復習效果因而不理想。歷史復習課更是如此,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復習課,提高復習課的課堂效率?這里談談筆者日常復習課的一些做法:

1 構建知識框架,讓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

法國數學家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光靠“死記硬背”、“拼時間”是不行的。新課改理念下,課堂的功能變了,課堂不僅是知識技能的訓練,更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復習課同樣如此,有效的復習絕不是對知識進行再次講解,而是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多個器官——耳、眼、口、手,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活動參與到復習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覺得歷史復習課并不枯燥,學習歷史有法可循,日積月累就會對歷史復習課產生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學生,他們確實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師講的每句話都記下來,但他們不會整理知識,沒有歷史的思維方法,所記憶的知識零散而不成系統,非常容易忘記。最終,他們雖然努力卻成績平平。對于這類學生,就需要教師教會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識,形成知識框架,掌握歷史知識要素;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尤其要將自己歸納、綜合、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展示給學生,教會學生積極思維,將學習引向深入。

如:在復習《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先看目錄,整理出兩條中心線索: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這便是“樹干”。列強的侵略有、第二次、中日、、日本全面。這樣就“揪出”了“小樹枝”,再擴展到發生的背景、目的、導火線、經過、結果、影響……這樣就由“小樹枝”擴展到“樹葉”,既能喚醒學生對舊知的“再次訪問”,又能使學生融會貫通。這樣的知識框架的構建,強化了復習的系統性,同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識、構建知識框架的能力。用同樣的方法,學生能夠自己整理出另一條“樹干”——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知識結構圖。教師將自己歸納知識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再要求學生自己解決同類問題,從而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復習課的課堂效率。

2 比較對照,辨析異同,縱橫串聯,培養學生的能力

僅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學生還要學會運用,能夠審題、解題。在全面掌握知識系統性的前提下,要教會學生重新組合教材,縱橫串聯,進行知識歸納。

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中提到,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縱橫串聯:①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史實;②臺灣與大陸的三次分離,兩次回歸;③我國對臺方針政策的變化;④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⑤阻止臺灣回歸的因素;⑥你對祖國統一有何認識?通過縱橫串聯,既鞏固了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又加深了對知識全貌和實質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同時,在歷史復習中,學生還需要學會比較對照、辨析異同。比較教學法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復習課中運用比較法可以對教材的重點內容進行前后貫通、中外交錯地復習指導,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問題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比較法包括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所謂縱向比較是指把發生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比較。此方法應用于復習,有利于學生找出歷史事件的差異,認識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人類歷史不斷進步的規律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如在復習美國近代史上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時,筆者先明確比較點:美國近代史上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都是美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次戰爭皆因為發展資本主義而起,都以替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障礙為結局。它們是有著許多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

然后,讓學生采用“縱向比較法”比較兩次戰爭發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頒布的重要文獻、結果、性質、影響,區別出它們的異同。通過縱向比較,學生認識到了這兩次戰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國在近展史上不斷進步的規律,提高了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增強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了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學習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所謂橫向比較,是指把發生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比較。在歷史復習中,橫向比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如在復習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內容中,筆者抓住各歷史事件的關聯,專門設計了專題復習內容《近代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對于近代主要國家英、法、美、俄、日等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進行橫向比較教學。通過對英、法、美、俄、日等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影響、性質等進行橫向比較復習,加深學生對改革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這一時期的改革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特征,使資本主義制度逐步確立并發展起來,世界歷史步入近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逐步形成。學生對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所學知識更加鞏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學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較的能力。

3 面向學困生,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

提高歷史復習課的效率,不能僅僅將眼光放在特長生的身上,我們還要將目光聚集到學困生身上。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我們在課堂上必須關注學困生。平時,筆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3.1 把補缺補差工作放在平時,變“亡羊補牢”為“防患于未然”。平時經常把學困生找來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欠缺的部分,伺機給他們補缺補差。建立學困生糾錯本,要求他們把常錯的題目重新訂正在糾錯本上。這樣,到復習課時,他們就不至于拉下太多,復習課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實現。

篇4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近年來被廣泛運用且評價良好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以問題為核心,通過誘導、探索、溝通、統整,獲得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所需的綜合性知識和技能。PBL教學法能幫助學生通過問題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言基本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初中英語課程十分適合運用PBL教學法,因為PBL教學法可以將初中英語的知識點設置到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來掌握問題背后的英語知識,提高學生解決英語學習問題的技能,促進其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這種教W方法,希望構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學習情境,提高初中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取代填鴨式的被動英語學習方式,提升初中英語教學效果。

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的優勢

PBL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其優點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中心,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培養內在的學習動力。教師提問的范圍較廣,問題準備階段的工作可促使學生養成查閱圖書資料、使用文獻檢索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其次,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評價激勵、互幫互助等方式進行配合。最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必須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都將得到鍛煉,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也會得以鞏固。

二、PBL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時,一般應該遵循如下的過程開展教學活動,如下圖:

1.教師靈活提出問題

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符合英語教學的課堂目標。所提問題無論是主要問題或由該問題所延伸探討的議題,應能符合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要求。其次,應當符合邏輯,即所提問題應有科學的思考和邏輯推理的基礎。第三,能夠誘發學習興趣。所提問題要有趣味性、挑戰性,能令學生多方面思考與查證。可將問題多重情境化,比如安置一些外語照片或影像資料,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符合教學順序的安排。所提問題要依教學內容的順序實施,并能在教案中優化整合。

比如,在學習牛津譯林出版社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4 A good read時,由于整個單元圍繞read這一主題展開,因此教師在授課前,就設置一些和“read”有關的問題,如你為什么喜歡閱讀,你喜歡讀哪一類的書,你在課余時間會閱讀什么等問題。借由此類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自由發言,目的是把學生的注意力指向本課的主題“read”。

然后,再播放PPT(PPT上做一些不同種類書的圖片,如烹飪書名、小說書名等),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這些書屬于哪一類?你曾經讀過這本書嗎?你被它打動了嗎?這本書是誰的著作?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自由發揮,在交流討論問題時,將本節課的重要詞匯如read,novel,knowledge,spare,touch等提前理解了。

最后,準備進行課文學習。在課文學習前,教師還可以提出三到四個與書中內容有關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從閱讀的文章中找出可以回答問題的句子,大聲讀出來進行確認。在這個階段,學生可以通過個別探究或者小組協作探究的形式來分析問題,選擇解決方案,分工合作,最終完成任務。

2.學生查找資料并分組討論,發現新問題

實施PBL教學,學生分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學生分組之前,教師可與學生溝通,主要由學生自主決定,教師稍加改動,原則上要以強帶弱,減輕壓力。PBL小組每個成員都要成為教學的全程參與者、積極的討論者、自主的學習者、快樂的分享者。每個小組推選一位小組長,教師對小組長明確提出要求,決定小組成員需要擔任哪些職責,剩下的工作就交與學生自主安排。

分組確定后,每組學生帶著問題在課下查閱相關資料,充分利用互聯網、智能設備、圖書館等資源查閱資料。同時,組內成員也應有不同的分工,每個成員負責一個方面,如在reading的學習問題上,一個成員可查閱novel,另一個成員則可查看knowledge等詞匯,而別的成員則負責與之相關的內容。這樣,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對相關詞匯的了解將會更加全面。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查閱過程中接觸了很多英文,閱讀與理解能力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在應用PBL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組內討論交流,也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如在學習牛津譯林出版社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2 School life中的Reading部分時,有的學生即興提出一些課文以外的問題,如英美學校的學習風格有何差異,英美學校之間的學科差異是什么等。此類問題學生不一定能準確回答。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后積極查閱其他資料,必要時,教師可以提供相關資料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新問題。這樣既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面,增長英語知識,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助于構建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3.課堂匯報

在PBL教學中,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交流和發現新問題其實是密切相連的三個環節。學生發現新問題后,還可以繼續查找資料并再次進行分組討論交流。然而,為了讓PBL教學法充分發揮其作用,在前四個環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就每一組的具體問題進行總結發言。在小組課堂討論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可以用英語陳述知識、回答問題、互相交互,這樣,他們能以語言為載體,對有意義的學習內容進行真實的討論和交流,實現了語言學習的情境化。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對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提問,也可以對重點知識進行強調,也可以對學生課堂總結討論過程中的遺漏或欠缺知識進行補充。

4.教師評價及總結

在PBL所有教學環節完成之后,教師要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系統梳理整個單元的詞匯、語法、重點內容、聽說要求等,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在結構上更加完善。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以及各個小組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分析每一組的優點和不足,并給予針對性的改善建議。當然,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PBL教學模式比較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公平、公正的自評和互評,是教師在實施PBL 教學模式時應深入考慮的問題。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PBL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有著一定的先進性,也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但在實踐過程中,也會碰到不少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反思和嘗試解決。

首先,課堂時間較難控制。PBL教學會有大量的時間花在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上,這種交流時間常會不可控。有時針對一個問題,尤其是開放性的問題,不同的想法會激烈碰撞,有些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較差,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需具備循循善誘的能力,用設問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此時教學進度會受到影響。此時教師要調整教學目恕⒔萄內容和進度。因為初中英語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將語言知識的講解、語言技能的培訓、主題知識的探討以及相關知識的學習“有心而無痕”地融入問題與交流之中,只要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其他方面都可以做相應調整。

其次,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目前初中班級人數過多,通常在50人以上,教師在PBL教學過程中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且學生的語言水平參差不齊,組內成員水平也各不相同,這導致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無法充分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以致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都不明顯。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積極、有效地予以指導或糾正,轉變這些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使其樹立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新的學習觀念。

最后,學習效果評估較難把握。對于學生在開展PBL教學中的表現,如果采用輕過程、重結論的評價方式就顯得比較單調。PBL教學更加關注學習過程以及學生的參與和展示,因此評估的形式需要多元化,不能只關心最終考試成績。筆者的做法是每個小組首先針對本組的準備情況進行自評,反思總結;然后,各組之間進行互評,發現問題;最后,由教師進行總評,點撥指導。教師可根據學生平日活動的完成質量、參與程度、學習效果等給予反饋或打分,按比例算入最終成績。

總之,PBL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有著較好的應用前景。在PBL模式中,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而學習, 學生共享英語知識, 共同處理學習問題。對教師而言,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大綱認真備課,設計問題,對課堂教學要有良好的駕馭能力,使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火起來。對學生而言,通過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學生不僅構建了英語知識基礎,同時也有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將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先志.PBL對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的啟示[J].宜賓學院學報,2007(7).

[2]喬玉玲.PBL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0).

篇5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6-00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36

思想政治是中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擔負著培養學生思想品質、道德素養,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任。因此上好初中政治課,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初中政治教材的內容理論性較強,有些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時事熱點是活化的思想政治內容,是政治學科的具體素材,貼近生活、社會,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材料。因此,將時事熱點運用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能夠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可以使學生更清晰深刻地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進而規范自己的言行。

一、將時事熱點應用到初中政治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將時事熱點應用到初中政治課堂中是教學改革的需要。以往的初中政治課堂上,教師基本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再加上政治教材中的內容邏輯性強,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也缺乏學習興趣。時事熱點貼近生活,是近期發生的事件,將其運用到政治課堂中,使教學內容變得有新鮮感,而且學生能結合具體的實例來學習理論知識,實現了初中政治新課程標準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要求,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主動投入到了課堂學習中,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符合課程改革的需要。

其次,將時事熱點引入政治教學中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政治教學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在教學中融入時事熱點,能將知識與能力充分結合,能使學生從社會事件中提高辨別是非、分辨好壞的能力,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社會新聞的關注度,進而促進他們道德素養的提升。此外,在網絡時代,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更多樣,也更便捷,他們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新聞、網頁、手機新聞等了解更多的社會事件,而且會在觀看和瀏覽新聞事件的過程中逐步增加自己的信息容量,提升信息加工能力,以及與時俱進的意識。

二、時事熱點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運用時事熱點導入新課

導入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也是一門藝術,它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具體的要求,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需要教師以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依據,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教學場景,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利用新鮮的時事熱點導入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運用時事熱點導入課堂教學活動的方式很多,既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視頻、展示新聞圖片,還可以是教師的口頭敘述,或者是通過收音機播放出來。比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黨和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工作路線等展示出來,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國家性質,以及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增強他們國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有效的課堂導入拉開了教學活動的序幕,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時事熱點來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從社會和生活實際中來認識和學習政治學科,使他們體會學習這門課的作用和樂趣,并使他們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鼓勵學生收集時事熱點,引導他們關心時事

將時事熱點應用到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自己收集和整理最新的社會熱點和新聞,還應當鼓勵學生動手收集時事政治方面的素材,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能夠將政治課堂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學生在收集素材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關注一些社會現象、新聞熱點,能增強他們的社會意識,而且由于是學生自己動手搜集的素材,他們在課堂學習中會更加積極主動。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法律護我成長”這一課包括三個小節: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權,授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最近發生的與法律相關的時事熱點,上課時,在課堂上舉辦“新聞演時事講”,讓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同時還要求他們要突出法律的核心價值、新聞熱點以及焦點。學生在講述之后,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點評,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內心想法。通過這樣的時事新聞的導入,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演說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在收集時事新聞時,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識,明白通過訴訟和非訴訟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明白要時時遵紀守法,決不能用違反法律的辦法去解決問題,應該通過法律渠道,去保護自己,以及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穩定,進而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責任心。

三、引導學生對時事熱點進行評論

初中生的生活閱歷有限,有時候考慮問題不夠深刻,或者對某些事件、現象的認識停留在表面,不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將時事熱點引入到初中政治教學中,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政治敏感性,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政治覺悟。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時事熱點進行評論,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加深他們對社會新聞和現象的認知,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提升。比如,教師可以學生按照學號把有價值的新聞剪貼在課室后面的時事專欄上,然后指導學生課外時間進行閱讀,并引導他們將時事與思想政治知識點掛鉤,運用基本原理、觀點分析問題。在政治課上,教師再抽出一定的事件讓學生對國內外大事進行評述、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在的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夠對國家的方針、政策都有了了解,也能夠辯證地分析國內外重點、熱點時事,從而形成了初步的政治素養。

總而言之,在初中政治教學中融入時事熱點,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喚醒他們的政治意識,同時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國內外新聞熱點、社會焦點有深入而全面的認識,而且學生在發表自己見解和看法的同時,也能逐漸提升他們的政治素養。因此,作為初中政治教師,我們應當把時事熱點貫穿到教學活動中,使課堂更具趣味性和時代性。

參考文獻:

[1] 范春雷.淺析時事熱點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 2013(36).

篇6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218-02

1.教學模式的探究背景

最新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最高級別要求是五級。其中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要求有7個方面。這些主要包括了對篇章結構,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查, 其中,還特別提出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 15 萬詞以上。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歷年來的各級英語考試中,也都不斷提高閱讀理解的分值。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閱讀理解卻又是讓學生和教師都感到比較棘手的問題。大多數教師對閱讀教學的處理,更多的是側重于語法、詞匯、句型的講解, 往往忽視了對閱讀方法的培養,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與判斷能力的指導。學生方面存在的關鍵問題在于英語閱讀量偏少,絕大多數學生僅僅局限于課本中的閱讀篇目,或練習,試卷等出現的文章,極少涉及課外英語讀物。《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也把寫作納入到語言技能的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寫作要求,收集、準備素材,起草短文,使用常見的連接詞,簡單的描述人物或事件。但是,教師在寫作教學實踐中往往只重視語法、詞匯、句型的準確性,忽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以至于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寫作水平比較低,不會用英語表達,甚至有的學生放棄寫作。

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現狀是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嚴重分離。絕大多數教師忽視讀與寫的相互促進作用,常常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孤立進行,這樣的教學模式就使學生逐漸失去閱讀興趣、降低閱讀效率,缺乏有效的寫作指導,減少了寫作鍛煉,無法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從而較大地影響了英語整體教學成果。所以, 要改變這一現象,我們就要通過閱讀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來提高教學成效,從根本上解決閱讀與寫作的教學難題。

2.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2.1 語言輸入假設和語言輸出假設。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認為,決定外語習得的關鍵是學習者接觸大量可理解的、有意義又有關聯的目的語。斯萬的輸出假設理論認為,成功的外語學習者不僅需要可理解的輸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輸出"。她指出"語言的輸出對語言習得也同樣有積極意義。"外語學習過程是一個輸入(視聽、閱讀)到內化(加工、記憶)再到輸出(說、寫、譯)的過程(張東正1999)。只有讓學生通過多聽、多讀來接觸和感知語言材料,達到一定的語言輸入量, 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對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反復操練、運用,使之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習得材料,最終以寫作輸出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

2.2 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許多語言學家對閱讀與寫作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證明閱讀和寫作可以貫通一起進行教學。威都遜認為,學習者可以通過寫作來學習閱讀技巧,而通過閱讀來學習寫作的技巧。將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結合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盛一英2005)。我國詩人杜甫提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也形象地說明了廣泛閱讀和書面表達的相輔相成的關系。

3.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

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把語篇結構的分析、語言知識的傳授以及寫作技能的訓練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讓學生在訓練閱讀技能的過程中提高其寫作技能,并在學習和使用寫作技能的過程中提高其閱讀能力(盛一英2005)。將閱讀的語篇當作學生的語言輸入材料,經過理解,分析和歸納,內化成一定的寫作模式,最后形成有效的書面表達作為輸出材料。這也讓學生在閱讀前就有明確、積極的閱讀目標,從而更高效地進行英語閱讀。筆者以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級下冊 Unit9閱讀課文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為例(這是有關新加坡的閱讀文章,談論過去的經歷)進行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幾個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

3.1 閱讀前(Before-reading)

導入: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的指導,通過新加坡旅游短片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下面教學打下伏筆。另一方面教學新詞匯為閱讀和理解文章掃除障礙。

(1)Ask some questions: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2)Show some pictures and ask students where it is.

Then play a short video about Singapore, and ask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key words in the introduction.

3.2 閱讀中(While-reading)

(1)Skimming(略讀)

Let students to skim the article,then ask the questions: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段落)?

Please match the topic words to each paragraph.

Para1 A. a night zoo

Para2 B. weather

Para3 C. food

Para4 D. general situation(概況)

培養學生迅速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給出選擇項,降低閱讀難度,有利于中下生的發展。

(2) Scanning(跳讀)

Ask students to scan the article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in each paragraph.

Para1 Where is Singapore?

Para2 Can you find Chinese food in Singapore?

Para3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night zoo?

Para4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ingapore?

引導學生通過略讀抓住段落大意,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能較快尋找某些特定信息的能力。

(3)Close-reading(研讀)

Let students read Para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y is Singapore a wonderful Place to take a holiday to many Chinese tourists?

Let students read Para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kinds of food can we find in Singapore?

Let students read Para3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Q: Why is the "Night Safari" special?

1) Singapore has a special zoo called _______________.

2) A lot of animals ________at night, so this is___________ to watch them.

3) At the zoo, you can watch lions, tigers and foxes in a ________than a normal zoo.

Ask students to read para4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n can we go to Singapore? Why?

通過細節閱讀,進一步分析文章的內容和篇章結構,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閱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篇內容和獲取一定的語言知識。

3.3 閱讀后(After-reading)

(1)Ask students to shorten the article by completing the passage about Singapore.

培養學生的語篇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2)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sum up how to introduce a place to others in groups.

Show the structure to students after discussing.

培養學生從語篇中提煉出一定的寫作結構和可用信息,并給予一定的寫作策略指導。

(3)讓學生在這個寫作策略的指導下,試著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或某個熟悉的地方。

這樣就將閱讀材料內化并靈活應用,最終形成書面表達,達到語言知識輸出的目的。

以上案例是筆者在進行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中的實踐典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閱讀前的導入,閱讀中的Skimming(略讀),Scanning(跳讀),Close-reading(研讀)的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學習,理解,掌握文章的篇章結構和語言表達方式,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完成了語言的輸入,并在閱讀后進行寫作策略的指導,為學生進行同類話題的寫作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讓他們懂得如何利用閱讀中習得的語言知識來謀篇布局和具體描寫,從而完成語言輸出的教學目標。

4.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

通過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究,使學生逐步提高閱讀的技能和速度,更使得教師擺脫了傳統的只注重語法,句型,詞匯教學的閱讀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對語篇的整體理解,篇章結構的把握,以及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方面的教學研究。學生也從中感受到寫作難度的降低,從而提高寫作的積極性。通過一段時間來的訓練,學生普遍對寫文章有了較大的自信心,也更愿意進行寫作訓練,尤其對原來害怕寫作的學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于原本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直接模仿,利用所學課文的內容和寫作方式的情況要少得多,他們更多的是在參考所學文章的基礎上,充分整合所有的習得知識,根據自己的寫作策略,創作出較有個性的文章。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這一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是寫作能力不強的學生。他們從原本畏懼寫作,無法下筆,轉變為下得了筆,寫得成文章。他們通過借鑒所學的課文,引用文章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篇章結構,寫出較完整,有意義的文章。經過這樣的不斷訓練,他們對閱讀和寫作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因此,閱讀效率和寫作能力也不斷得到提升。在這種教學模式的訓練下,各個層次的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筆者任教的兩個教學班的閱讀和寫作的成績,在各級測試中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說,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對于閱讀和寫作教學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车险| 芦山县| 苍梧县| 平和县| 虞城县| 延边| 十堰市| 酒泉市| 大竹县| 泸水县| 木兰县| 天峨县| 河北区| 射阳县| 水富县| 高尔夫| 苍南县| 资溪县| 湟源县| 抚顺市| 龙游县| 聊城市| 桃源县| 仲巴县| 武鸣县| 富顺县| 玛沁县| 安达市| 将乐县| 芜湖市| 固安县| 桦甸市| 通化市| 祁连县| 宾阳县| 遂昌县| 阿拉尔市| 元氏县| 屯留县| 台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