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7 00:29: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葡萄酒市場調查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自信的高收入消費者——花高價買酒。
追求名牌的傳統人士——喜歡在商務場合飲用高價位尤其是波爾多列級酒莊酒。
社交新人——大多年輕,喜歡與朋友家人在休閑場合或家里飲酒,常選購主流價格酒,主要用于享受、放松。
出于保健因素喝葡萄酒的人士——這些人占很小比例,且對價格非常敏感。
對葡萄酒不太感興趣者——不經常喝酒,特殊場合除外,一般看價格買酒。
從事葡萄酒貿易行業的人都希望將業務拓展到中國,但是現在他們發現,縱使中國市場發展迅猛,可要想在這個市場分得一杯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阻礙因素很多,因此成功率不高。
出口商需要拿出大部分的時間來應付中國政府部門、解決后勤保障問題、學習中國的商務禮儀??傊?,有時候消費者是最后才考慮的因素。
中國有超過13億人口,他們的消費習慣肯定不一樣。但是,喜歡喝進口葡萄酒的人就少得多了——約1900萬。目前法國酒在中國進口酒市場占據統治地位,2007-2011年法國葡萄酒在華銷售漲幅高達66%,其次為中國國產酒和澳大利亞酒。
中國消費者對五大品種的認知程度如下:赤霞珠(60%)、霞多麗(40%)、長相思(39%)、雷司令(38%)、黑比諾(35%)。
國際著名葡萄酒調查機構Wine Intelligence經過數年的努力,將中國一二線城市的葡萄酒消費者劃分成為六種不同的消費群體。
通過大量的數據和面對面的采訪,他們終于搞清了這些“模仿者”的消費習慣。這是國際社會第一次正式了解中國葡萄酒消費者,他們不再是單一的群體,也不同于西方國家的老套路。
“西方國家的喜好和行為放到中國來總是被誤導,這樣就導致品牌成本上升和市場營銷失誤。”Wine Intelligence銷售經理Maria Troein說道。
“中國市場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對許多消費者來講,葡萄酒屬于新鮮事物。現在判斷他們與葡萄酒的關系會如何演變還為時尚早。”但她補充道,“雖然處于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已經涌現出了許多與眾不同的消費者?!?/p>
這兩個最重要的模仿群體——至少從目前他們對市場的影響力來看可以這么說,被稱為“冒險鑒賞家”和“追逐名利的傳統主義者”。這兩類群體占進口酒消費者總數的65%,但不足葡萄酒總消費者人數的1/3。
冒險鑒賞家屬于高消費、有信心的葡萄酒愛好者,他們喜歡從葡萄酒進口商那里購買成系列的進口酒,而不愿意選擇零售渠道。對他們來講,葡萄酒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這些消費者大部分是30歲以上的男性,他們認為葡萄酒是精致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新國人的標志。
但是,他們喜歡葡萄酒還有自己的理由:它不僅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冒險鑒賞家想通過參加當地品酒會或者在微博等大眾化網絡渠道參加討論來汲取葡萄酒知識。對他們來講,品牌并不重要,他們可能傾向于歐洲葡萄酒,但也不拒絕嘗試新世界的高端產品。
在模仿消費群體中,與歐洲觀察家類似的是追逐名利的傳統主義者:一個富裕、保守的群體,他們在商務生活中有很多接觸葡萄酒的機會。他們一般會選擇波爾多和勃艮第葡萄酒,因為這些酒會彰顯他們的地位。人們經常會抱怨,是這類消費者抬高了名莊酒的價格。
但Troein說:“這一群體貌似到了頂峰時期,在市場上的重要性很快就會下降。”如果真是這樣,那誰會是下一個引人關注的群體呢?
另外兩個模仿群體屬于“新興群體”,一個是年輕群體;另一個是中年群體。Troein指出,在正確鼓勵措施的推動下,這兩個群體的數量都在不斷增長。
有人說,我會用作投資,錢生錢,賺取更多的錢。有人說,我會停下腳步來享受人生,追求有品位的雅致生活?,F在,通過葡萄酒,這兩種人找到了難得的共同點。
葡萄酒無疑是造物主給人類的偉大的恩賜。它的魔力,令無數人迷醉。也正因如此,作為一種重要的另類投資方式,葡萄酒投資時代的大門在國人面前徐徐打開。
葡萄酒投資,是指以葡萄酒為投資對象,當期投入一定數額的資金而期望在未來獲得回報,是將貨幣低風險地轉化為較為豐厚回報的過程。它是一項集愛好與投資為一體的商業活動,在國外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
葡萄酒成投資新寵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財富的增長和對精神財富追求的提升,葡萄酒為越來越多的投資收藏愛好者所青睞。
市場潛力巨大
今年3月,國際權威調研機構麥肯錫的中國奢侈品市場調查報告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另據尚普咨詢預計,到2014年中國每年人均葡萄酒消費量將超過1瓶,總消費量達13.8億瓶,成為全球第6大消費市場。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葡萄酒市場零售規模為600億~700億元,到2013年將超過900億元??紤]到每年數量龐大的水貨,中國葡萄酒市場規模實際已超過1000億元,5年后有望翻一番,達到2000億元。
中國人每年喝多少葡萄酒?形象地說,每人每年喝不到1瓶,而在法國這個數字是10瓶,沒人懷疑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增長潛力。
高利潤引爆熱情
葡萄酒是個高利行業,行業平均毛利率約在60%,最高達200%。一瓶在國外標價4~5歐元的葡萄酒,到國內經過各級經銷商層層加碼之后,賣到200~300元人民幣并非罕事。部分波爾多名莊酒的投資回報率高達90%以上。1982年出產的法國知名列級酒莊酒Lafite Rothschild,過去10年投資報酬率高達857%。
在近年的葡萄酒市場上,投資葡萄酒有相當豐厚的利潤,大大超過同期道瓊斯和標準普爾指數成分股的增值速度。在嘗到頂級葡萄酒的甘甜之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涌入這個市場,葡萄酒也從人們餐桌上佐餐的佳釀,漸漸成為一種另類的投資新寵。
4種投資途徑
目前國際市場上投資葡萄酒的方式主要有4種:一是投資海外酒莊;二是現酒,即在葡萄酒二級市場購買投資級別葡萄酒,并儲存在頂級酒莊的酒窖里;三是期酒;四是投資葡萄酒基金。目前后3種方式已為國內投資者所熟知。
高端模式:投資海外酒莊
國際高級的酒莊是集種植、釀造、裝罐和貯藏等于一體,從原料到成品酒,圍繞葡萄莊園而進行的葡萄酒生產方式,其中包括嚴謹的管理方式以及貴族式的經營模式。這種投資方式成本非常高,也最難實現,主要適用于機構投資者和富豪。
投資海外酒莊在幾年前主要以投資移民為目的。從去年底開始,一些有實力的投資者轉戰海外的日益增多。首要的目標當然是世界最著名的產區,波爾多就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至少4家酒莊正式成為中國人的資產。除此之外,中糧集團也已經在智利收購了葡萄園。對于某些中國投資者而言,投資酒莊其實與在國內投資房地產無異,土地資源永遠稀缺的屬性,致使精華產區的葡萄園成為不錯的投資之選。
常規模式:現酒
絕大多數的投資級葡萄酒都是通過二級市場的拍賣而流通的。通常葡萄酒交易大多圍繞原產地法國等傳統葡萄酒生產國進行,原產地之外的最大交易場所主要是英國,美國絕大部分的葡萄酒交易集中在芝加哥舉行。
葡萄酒現貨酒,就是所謂的瓶裝酒。如果以投資為目的,那么通常投資數量以箱為單位,一箱為12瓶。多數的葡萄酒投資者可以直接通過酒商購買現酒,選擇有信譽的較有知名度的酒商就非常重要。比如法國酒商ProvenanceinBond,英國酒商BBR(Berry Bros.& Rudd),都是全球知名且歷史悠久的酒商。這些酒商均提供儲藏服務。ProvenanceinBond的儲藏費是6歐元每年每箱,BBR則是10英鎊每年每箱,但有些客戶可以享受優惠。
要拋出現酒可以委托酒商或者拍賣行。大型酒商,比如BBR均有自己的網上交易平臺。購買者也大都是該酒商的顧客。酒商會收取一定的傭金。如果酒存在酒商那里,那么只要將存酒證明進行轉手就可以了。
潛力模式:期酒
期酒,又稱葡萄酒期貨,是指在葡萄酒完成發酵工藝后,剛剛放入橡木桶陳釀環節,酒商購買其所有權,這時購買的葡萄酒即為期酒。此時的葡萄酒尚不能飲用,還需要將葡萄酒存放在酒窖中,經過18~24個月的陳釀之后,葡萄酒完全成熟,這時裝瓶出窖,才能交付給客戶飲用。
法國波爾多地區的期酒交易是全球葡萄酒市場價格的風向標。期酒上市通常始于果實收獲的第二年4月,品酒師、商及零售商到波爾多試飲初酒的橡木桶樣本。以這次試飲為基礎,商及零售商為酒品定期貨價,第一輪交易開始并延續至5月底或6月初。2年之后這些酒將被裝瓶,然后運送到顧客手中,于是就會成為現酒。
期酒最初銷售的只是一個合同,酒商拿到合同之后,就開始在全世界進行下一步的銷售。酒莊通過波爾多有資質的經紀公司賣給批發商,后者再向世界各地的下一級酒商發貨,直到最終買家。在裝瓶和終端銷售前,酒會被進行數次交易,其中就包括了對它的拍賣。每個批發商的配額有限,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市場范圍,他們聯手將酒區全部量產年份酒售空。
期酒變成現貨酒的兩年中,酒還在釀造,品質未知,期酒價格一般較低。和現酒相比,投資期酒風險要大一些,因為在裝瓶前氣候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價格。
由于資質和精力有限,個人投資者直接參與國際期酒交易的難度較高,一般通過渠道商的模式間接參與。
在我國國內,葡萄酒期酒的主要銷售模式是與葡萄酒基金結合,葡萄酒企業投資興建酒莊,然后由酒莊推出部分期酒,并聯合銀行和信托公司向客戶銷售這一理財兼消費產品。
2007年6月,張裕投資近2億元的北京愛斐堡國際酒莊開業,同時推出第一批共100桶期酒。2008年,國內另一家葡萄酒巨頭中糧集團在北京推出君頂酒莊葡萄酒收益權信托理財產品。2009年8月,中糧集團聯合招行再次推出期酒理財產品。
期酒銷售定位的市場通常為具有一定的葡萄酒專業知識、擁有較高的收入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人群。擁有較豐富高端客戶資源的銀行成為葡萄酒企業推介期酒的一個重要中介。比如,中糧酒業在二次推介其君頂期酒時,分別借助了工行和招行,因為這兩家銀行的高端客戶擁有量高并且發展速度較快。
專家理財:葡萄酒基金
如果對葡萄酒不甚熟悉但又想參與投資,可以把投資期酒的風險轉移到專業的基金公司,通過基金的形式由專業人士用期酒和現酒構造投資組合。通過基金投資,可以降低獲取頂級酒的門檻,但基金門檻并不低,一般針對機構投資者和私人客戶發售。投資基金后,有一定時期的投資封閉期,以便基金管理者挑選適合投資的葡萄酒?;鹜顿Y者實現收益通常有3個方法:拋售基金取回現金、提取葡萄酒享用、提取部分葡萄酒并提取部分現金。
專投投資等級葡萄酒葡萄酒基金是在歐美頗為流行的一種方式。國際市場上規模較大的葡萄酒基金有英國的頂級葡萄酒基金(Vintage Wine Fund)、佳釀基金(The Fine Wine Fund)和澳大利亞的國際葡萄酒投資基金(International Wine Investment Fund)。英國金融服務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下屬的3只葡萄酒基金的整體規模達到5000萬英鎊。這些基金的收費不菲,除了每年2%的管理費外,還要根據基金表現收取收益的15%。但與每年兩位數的回報率相比,成本的付出還是相當值得的。
在中國香港,總部設在法國的法國酒莊管理集團(Chateau Management Group)是香港目前唯一一家發售葡萄酒基金的公司。它在2002年7月和2003年9月分別推出了2只葡萄酒基金,最低認購金額分別為1萬和5萬美元。2只基金各募資30萬美元和100萬美元,分別購入超過1400支和2300支葡萄酒。
葡萄酒基金僅對算得上投資等級的葡萄酒投資。所謂投資等級葡萄酒是指來自頭等級的酒莊在最佳年份出產的非常出色或異常出色的葡萄酒。真正算得上投資級別的葡萄酒僅占全球葡萄酒產量的1%不到,而其中大部分產自法國波爾多地區,因此多數基金集中投資波爾多地區過去50年中裝瓶的品種。
國內葡萄酒基金發展迅速近年來,中國內地葡萄酒投資悄然興起。除了一些酒商從國外酒商手中訂購期酒進行投資外,一些小型私募基金開始參與名莊酒的投資,結合期酒和現貨兩種方式實現資本的利潤最大化。投資模式以提供固定收益率的為主,如法興銀行推出的極品葡萄酒基金、張裕愛斐堡和工行聯手推出的張裕愛斐堡期酒理財項目等。這些葡萄酒基金的年收益率在5%~8%,一般只針對私人VIP客戶和內部銷售。
內地第一家葡萄酒基金是法國興業銀行的極致葡萄酒基金。該基金至少在每年的1、2月份葡萄收獲季前發行一次,每次募集的基本資金為300萬美元,每份最小投資額為30萬美元,上不封頂。第一年將面臨投資封閉期,之后在每個季度投資者都會有一次選擇拋售的機會,也可以選擇繼續持有收藏,由法國興業銀行委托酒莊和專業葡萄酒機構收藏保管。
大錯之白酒之路
2013年11月企業界重磅新聞:娃哈哈集團投資150億元,高調宣布進軍中低端白酒業,“領醬國酒”即將上市。無論宗慶后如何高調、如何壯志雄心,老驥伏櫪,其領導下的娃哈哈挺進白酒之路,注定坎坷曲折。
相對于曾經畸形迅猛增長如今拐頭持續向下的高端白酒市場,中低端白酒的市場需求比較穩定,但競爭越來越慘烈。目前第一和第二陣營的白酒品牌都在傾力進軍中低端。不幸的是,娃哈哈進軍的恰是即將大洗牌的中低端白酒領域,更不幸的是,娃哈哈除了有錢,其他什么優勢都沒有!
沒有渠道優勢。娃哈哈貌似強大的飲料聯銷體系無法嫁接到白酒業,聯銷體的本質是買賣自由獨立經銷商制,而不是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營業部/子公司制。更何況,白酒和飲料的主渠道截然不同,白酒的主渠道是餐飲,這恰恰是娃哈哈飲料聯銷體系的弱項!以己之弱攻敵所長,勝算幾何?
沒有運營優勢。白酒和飲料雖然都是液體,但是企業運營和顧客消費模式大不相同。飲料保質期短,白酒沒有保質期;飲料單價每瓶數元錢,白酒動輒上百元;飲料自己喝,白酒是一群人喝;年輕人是飲料消費主流,白酒消費主流是中年人及老年人……娃哈哈擅長的“快決策快營銷”、“海陸空整合傳播”等優勢無用武之地!
無人才優勢。任何項目的成敗由操盤人決定,宗慶后是飲料業經營大師,不等于是白酒業經營大師。財大氣粗的娃哈哈本可以重金引進白酒業高級操盤手,但是基于娃哈哈“家文化”的堅持,基于娃哈哈無職業經理人生存的土壤,基于宗慶后先生一貫的親力親為,宗慶后必然會讓自己的飲料業子弟兵運營“領醬國酒”的銷售。
娃哈哈歷史上曾經推出“關帝酒”、“百花露酒”,曾經銷售過法國葡萄酒,都大敗而歸,這次會有例外的可能嗎?
再錯之零售之路
2012年宗慶后同樣高調宣稱:娃哈哈要投資運營國際精品商場、兒童專用商場及集吃喝玩樂為一體的城市商業綜合體??上涫讉€試點——位于杭州錢江新城的娃歐商場開局不利。
在電子商務爆發性發展,傳統商業巨頭人人自危忙著轉型的大時代背景下,宗慶后為什么還信心百倍,逆勢而動戰略性投資零售業?
貴為傳統飲料制造業的巨頭,娃哈哈仍然受各大商場進場費、條碼費、開店費等名目繁多巨額費用的“剝削”,抗拒“剝削”,降低成本——這是宗慶后進軍零售業的初衷。
宗慶后自認為的優勢有:資金優勢,這毫無疑問;成本控制經驗優勢,娃哈哈持續成功的秘密之一就是總成本領先戰略;政府及地方關系優勢;影響力優勢,憑借娃哈哈的實力和宗慶后中國首富的身份,各路合作伙伴各懷目的不請自來等。固然,這些優勢有些道理,但是相比于外部威脅和競爭劣勢,這些優勢如蚍蜉撼大樹,可忽略不計。
電商對傳統各類零售業顛覆式的沖擊肯定會出乎68歲老人宗慶后的預料,沃爾瑪、百安居頻頻關店,蘇寧電器更名為蘇寧云商,銀泰百貨轉型……傳統零售業已是各界公認的夕陽產業,即便是宗慶后很看好的三、四線城市商業綜合體也已經日漸過剩,娃哈哈進軍零售業的時機真不是時候。
隔行如隔山,零售業與制造業經營管理截然不同:企業文化,組織構架,流程管理,人力資源等,無空降兵生存土壤,無多元化集團管控模式,無成熟零售業運營團隊,面對沃爾瑪、家樂福、特易購等零售巨頭,挑戰萬達、華潤、保利等城市綜合體運營的強勁對手,不知宗慶后優勢何在?
多元經營之誤
遙想2002年,娃哈哈多元化經營元年,宗慶后進軍童裝市場時豪言壯語:“娃哈哈童裝3個月內組建2000家加盟連鎖店,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10年后,娃哈哈童裝年公開銷售額只有2億元,而且已經多年徘徊不前,真正的雞肋。
回想2010年,娃哈哈愛迪生奶粉上市,宗慶后宣稱要沖刺年銷售額100億元,3年過去了,娃哈哈奶粉的年銷售額還是不到2億元,在嬰童奶粉業,市場地位連二流都算不上。
人無三頭六臂,任何企業的資源也有限。當宗慶后及其團隊分身分心多元化進軍奶粉業、零售業受挫的時候,也是其飲料主業遭遇瓶頸的時候。
最近3年來娃哈哈純凈水、茶飲料、果汁飲料市場份額持續下滑,特別是曾經笑傲水業江湖的娃哈哈純凈水,竟然被農夫山泉、康師傅水陸續趕超,屈居行業老三之位。
最近3年的主力新產品娃哈哈啤兒茶爽、啟力、格瓦斯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熱鬧了幾個月后逐漸無聲無息。這里面有偶然更有必然,如果沒有多元化經營分散了宗慶后及管理層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近年娃哈哈的飲料主業會做得更好。
宗慶后領導下的娃哈哈多元化經營之路持續受挫,表象是產品和服務定位不準,經驗不足,執行不力。深層次原因是:個人角度,宗慶后本人的集權及自負;組織角度,娃哈哈沒有專業而有經驗的戰略發展研究部門,沒有嚴謹科學的戰略決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