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9 22:27: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特種設備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完善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該制定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定期進行應急演練。特種設備安全事故分為機械傷害、高處墜落、物體打擊、觸電、坍塌、車輛傷害和其他傷害。主要原因又分為人為操作失誤、設備缺陷、自然原因和人為破壞。根據危害程度,將特種設備安全事故分為特別重大事故(Ⅰ級)、重大事故(Ⅱ級)、較大事故(Ⅲ級)和一般事故(Ⅳ級)四級。Ⅰ級和Ⅱ級由廠礦單位上報公司一級后由公司按規定上報,啟動上級預案。Ⅲ級啟動公司預案。Ⅳ級啟動本單位預案處理。針對一般事故,廠礦企業要設置應急指揮機構(含應急組織體系和指揮機構),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應該由廠礦企業的直接負責人、各主管機電的領導、各職能部門、供應部門、駐各廠礦服務部門、保衛部門、財務部門、醫務所等組成。應急指揮部的主要職責應包括:應急救援指揮部接到特種設備事故報警后,應立即召集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研究制定搶險救災方案,實施事故救援,并隨時將搶險救災進展情況向公司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上級地方政府部門匯報。負責日常事故災難應急救援預案的制定、修訂,統一安排和組織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實施,指揮參與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指揮部全面準確地了解生產安全事故災難各種信息資料,分析把握事故災難事態發展變化趨勢,及時做出應急救援重大事項的決策;協調廠礦單位以外的有關應急救援隊伍和人員參加應急救援工作;積極組織應急預案演練;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經驗。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五個組,分別為:現場指揮搶險救災組、技術支持組、物資供應及資金保障組、醫療救護組、事故調查組。現場指揮搶險救災組,負責指揮現場搶險工作,實施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組織現場搶救,處理突發災變;技術支持組,主要研究制定搶救技術方案和措施,提供與搶險救災相關的圖紙、資料,參與救災搶險及恢復生產的準備工作;物資供應、資金保障組,主要保證搶險救災中物資和設備的及時供應,并及時迅速運送到指定地點;醫療救護組,主要負責對受傷人員的醫療救護;事故調查組,負責對發生的事故調查等工作。作為廠礦企業,每年應至少舉行一次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演練,邀請地方安監局及質量技術監督局等監察部門觀摩指導。演練完成后要積極總結,吸取經驗,為特種設備的安全運營保駕護航。
二、特種設備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實踐
我校后勤集團領導審時度勢,于2010年專門成立了特種設備維修中心,專職負責全校所有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工作,突出了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組織地位,明確了特種設備安全管理責任體。中心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實踐中主要有三方面探索。
1、創新監管手段及模式,提升安全監管與服務水平(1)安全監管由重“結果”轉為重“過程”。傳統監管模式中,對設備監管可歸結為檢驗合格即無安全隱患,而檢驗不合格則以行政方式強制整改,失去了行政監管規避安全風險的主動性。在新的監管模式中,通過風險評價及現代化檢驗手段,對不同風險等級的設備采取不同密度、不同強度的檢測監控,將監察、檢驗寓于服務之中。(2)重點領域和設備監管由“靜態”轉為“動態”。中心請求上級質檢部門加大監督檢查和指導力度,適時組織對重點領域、環節和設備的檢測評估和監控工作。(3)安全管理由獨管轉為自管與他管相結合。通過短信、網站、宣傳欄等增加信息透明度,實現風險信息共享,將公眾監督、公眾舉報告與中心監管相結合。(4)管理手段由人工轉為信息化管理。中心開發了《特種設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設備檔案、維修物資及預警輔助管理,提高了設備管理水平。
引言
眾所周知,在當前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過程中,特種設備的類型和數量都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其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是,在具體的特種設備使用過程中,因為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應用過程注意問題的復雜性,很容易導致一些安全事故的發生,這些安全事故的對于企業經營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加強對于企業特種設備應用的安全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也是當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極為重要的一個要求和任務目標。
1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1.1安全管理意識淡薄
對于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現狀來說,其中存在的一個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其安全管理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點其實對于任何一種安全管理任務來說都是如此,因為很多企業管理人員都不能夠明確企業安全管理和最終企業發展的關系,意識不到企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進而就會忽視企業安全管理,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必然也會存在這種安全意識不足的問題。
1.2安全管理機制缺陷
針對當前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具體的安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缺陷,這種缺陷的表現形式是比較多的,比如對于企業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專業人員存在很大的不足,進而導致其管理機構的失位,影響其具體安全管理職能的實現;此外,對于具體的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范沒有一個明顯的界定和約束也是當前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機制缺陷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最后,特種設備安全管理責任制度的不完善也會造成其安全管理水平的降低,最終釀成一些安全事故。
1.3相關人員問題
對于和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相關的一些人員來說,其存在的問題也必然會造成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問題的呈現,具體來說,這種人員問題的存在不僅僅是表現在管理層次,相關的企業安全管理人員沒有履行好自身的職責,進而造成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問題的出現,還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具體的特種設備一線管理和操作人員不具備充足的特種設備應用能力,進而導致一些使用事故的發生。
1.4特種設備維護和報廢管理問題
對于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來說,確保特種設備在使用過程中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關鍵點所在,而對于這種運行狀態的保障來說,做好相應的維護和檢修工作必不可少,但是在當前的特種設備維護和檢修過程中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影響著其工作的正常運轉,尤其是對于維護和檢修的時間規定過于隨意,無法切實保障其檢修和維護的效果;另外,對于特種設備的報廢管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特種設備的安全使用,尤其是對于一些已經達到報廢標準的特種設備來說,沒有即可停止使用就有可能造成其在后期使用中出現一些安全事故。
2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2.1深化特種設備安全管理認識
對于特種設備安全管理認識的深化應該充分把握好以下幾點:(1)首先,明確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是一種法律要求,是企業必須要做好的一種基本工作,避免出現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2)其次,對于管理人員來說,應該首先意識到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要明確安全管理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保障其能夠注重對于特種設備使用安全的管理;(3)最后,這種安全管理認識的深化還應該充分把握好特種設備的界定,針對哪些設備是特種設備,哪些不是進行明確的劃分,進而便可以針對其特種設備進行專業化安全管理。
2.2完善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制度
切實提升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還應該從制度層面入手,保證其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這種制度的完善重點應該加強對于相關安全管理責任制度的明確,對于具體負責進行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人員進行明確的責任劃分,進而有助于其準確把握自身的管理任務和管理職責,避免出現管理對象的疏漏,并且這種責任制度的明確還能夠對于事后責任的追究具備較強的作用,此外,對于具體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的充分配備也是一個必然要求。
2.3加強特種設備管理隊伍建設
對于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來說,還應該從人員角度入手,保障這些人員對于特種設備的管理具備較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當然,這里所說的特種設備管理隊伍建設并不單純指的是相關的安全管理層人員,對于一般的一線特種設備操作人員也應該納入到這種管理隊伍的范圍內,提升這些一線操作人員的技術能力和操作水平就能夠在較大程度上避免一些特種設備安全事故的發生,進而確保其安全性,達到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目標和要求。
2.4完善特種設備的維護和報廢管理
保障特種設備應用的安全性還應該重點針對特種設備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管理,這種控制并不僅僅局限在對于特種設備操作的管理上,還應該重點針對特種設備的維護和檢修工作進行明確的規定,尤其是要針對其維護和檢修的時間進行有效地制定,最好是能夠定期進行保養和檢修,不能因為不存在問題就忽視了檢修環節;而對于特種設備的報廢管理來說,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應該加強其管理的嚴格性,堅決杜絕出現已經達到報廢標準的特種設備仍然在服役使用的現象。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當前我國企業生產種設備的使用來說,其確實在較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生產的效率,為企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尤其是隨著近幾年來,特種設備的數量正在保持著15%比例的增加,這更進一步的提升了企業發展的速度,但是對于這些特種設備的應用過程來說,因為其特殊性的存在很容易造成一些安全事故的發生,尤其是對于一些操作不當的表現來看,這種安全事故發生頻率更高,此外,就當前的企業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水平來說,其在安全管理重視程度上的不足以及安全管理制度上的缺陷都會導致其安全事故的不斷發生,基于此,在今后的企業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中就應該重點加強對于其安全管理意思、安全管理體制的關注,并且還應該從具體的安全管理人員以及特種設備操作人員入手,提升其特種設備應用的準確性,避免操作不當造成安全事故的出現,此外,隨著當前特種設備種類的不斷增加,提升相關人們能夠與時俱進的加強對于這些新設備的了解和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 蔣乃平. 如何掌握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主動權[J]. 中國質量技術監督. 2008(09)
[2] 易達雄. 承壓類特種設備安裝工程的監督管理[J]. 廣東化工. 2008(08)
[3] 張梁. 淺談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與監控[J]. 甘肅科技.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