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3 06:34: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外語教學與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學習策略 外語教學 認知策略 社會策略 情感策略
隨著普通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以及認知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二語習得研究的重心逐漸從教學法轉向教學過程。學習者是語言學習的主體,對他們進行研究加深了對語言學習過程的認識。語言學習策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來,國內外語言學家通過在語言學習策略研究方面進行的大量探索,發現學習策略在外語習得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學習策略泛指語言學習者為了有效的學習和使用語言而作出的各種選擇以及采取的各種措施,既包括學習者為提高自身語言水平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包括學習者對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過程的調控,二者相互聯系,互為補充。
根據語言學家O’Malley以及Chamot的學習策略理論,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策略主要有下述三方面:
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為成功的學習語言有意識的利用元認知知識對學習過程采取的管理步驟。它主要包括:1. 計劃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開始前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并據此制定計劃,如選擇學習材料、學習時間、學習方法、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的途徑等;2. 監控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進行過程中根據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斷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3. 評價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根據某個標準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分析和評估,為以后的學習提供有效的反饋和參考信息;4. 調整策略,指學習者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采取補救和調整措施。
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學習策略的核心部分,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它主要包括:1. 選擇性注意策略,指學習者選擇某些相關信息或重要信息加以注意的策略,它可以對進入大腦的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保證大腦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編碼、貯存和加工;2. 記憶策略,指學習者運用記憶的一般規律對信息進行有效識記、保持和提取的策略,它可以促進大腦對信息的記憶,提高記憶效果;3. 精加工策略,指學習者將新獲取的知識與原有知識聯系起來的策略,它可以促進大腦對新知識的深層理解;4. 組織策略,指學習者將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的策略,其目的是構建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有效加強與提高對所學材料的記憶、理解與表達;5. 思維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運用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等策略。
社會/情感策略。社會策略主要是指學習者為了與其他學習者及本族語者進行交際而采取的行動。情感策略則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用于調控情感狀態,特別是抑制消極情感狀態的策略。研究表明,學習者的情感狀態是影響其學習過程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動機、態度、焦慮、信心、個性特征等。
在此基礎上,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又對“語言學習成功者”以及“語言學習欠成功者”在學習策略方面的共同特征進行了探索。他們指出,“成功者”和“欠成功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均能采用某些策略,能否根據任務需求恰當的使用策略將從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學習活動的成敗。Rubin (1975)、Stern (1975)、Naiman (1978)等人分別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歸結起來, “語言學習成功者”在學習策略方面至少具備以下一些特征:1. 積極主動的計劃策略。學習者確立學習目標后,了解學習進展情況,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2. 學術性學習策略。學習者能夠意識到學習是一個過程,把語言作為一系統,分析目的語的特點以及目的語與本族語之間的差異,同時監控自身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調整,已達到準確和恰當使用語言的目的;3. 積極的社會策略。學習者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和交往的工具,通過多種方式尋求交流機會,主動探求語言的社會文化含義;4. 有效的情感策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有較高的動機,有融入或學習目的語及其文化的欲望,能不斷加深自己學習語言的興趣。同時,對于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消極情感如焦慮、緊張等能有效的控制。
由此可見,如何選擇和使用學習策略將直接影響到語言學習者的效率和結果。然而,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碰到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外語學習效果感到不夠滿意,這與他們的學習策略的缺失或運用不當不無關系。因此,培養大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不僅是可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外語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一方面,從客觀上講,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正確地運用認知策略將有效的發揮人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對大學生而言,探索并發展適合自身情況的學習策略體系對大學階段乃至今后的學習是十分有益的。具體來說,外語教師可以通過適時的提醒幫助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監督;通過測試等方式幫助學生發現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在解決方法上給予指導;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構建并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其次,創造使用學習策略的良好氛圍。例如,為使學生有效地運用社會策略,外語教師應激發學生的交際動機,創造交流機會。對于情感策略,教師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動機,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教師更應適時地介入,幫助學生可其不利影響。
再次,語言習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主客觀因素。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學生對學習策略的選擇和使用也會有所差別。外語教師應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1.外語教學理論的語境意識反映。外語教學語境的意識凝聚于外語教學理論。本人在研究過程中意識到:人們對此觀點的認識目前處于初淺階段,有待開發研究。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D.Krashen)在《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1985)一書中提到“語言從語言習得的環境因素”,向我們提示了環境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鑒于當代外語教學界對外語學習重在學得理論的實踐操作,所以克氏關于環境因素論可引發我們的思考)。克氏與人合作出版《課堂語言習得的自然思路》(1983),由他撰寫的理論部分的要旨是使課堂盡可能接近自然環境,為學生提供盡量多的可理解語境輸入,這一提示得到我國外語理論界的重視,但在目前教學實施中實行范圍依然較窄。1975年,N.Naiman等人經過調查研究,對H.H.Stern提出的外語學習十大策略進行了修正,列出了成功的外語學習者所采用的五大策略,其中第一點為“通過尋找和利用有利的學習環境積極參與語言學習過程”(“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ries, No.7, Toronto),先解決如何積極地意識“有利環境”,才能利用環境進行有效的學習。我國外語教育學學者張正東先生率先強調環境是制約和影響外語教學的主要因素。以此為理論支點,張先生創立了“外/英語立體化教學法”,其基本理論構想為:“主體(學生)――客體(目的語)――環境為軸,而以經濟發展為底、跨國文化為頂,構成外語教學的“三維立體”,而“語境說”是該法的輻射點。此法在國內引起極大關注,其基本觀點與國際外語教師協會(IATEFI)第25屆大會(1991,倫敦)所持論點不謀而合。該教學法在全國不少大、中學校外語教育中進行了教學實驗,結果印證了“立體化教學法”的“環境學說”的科學性和適應性,然而,各實驗成果反映中并未以語境思路對教學實驗進行全面的科學理論概括。
在外語教學法發展史中形成了許多流派,以理論基礎加以概括可分為語言學派、心理學派和經驗學派。但是,三者任一派都利用其他二派的理論,如直接法利用聯想主義心理學和索緒爾語言、言語二分理論,聽說法利用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聽說讀寫順序的主張。因而,從外浯教學的理論實質來看,我們認為現代外語教學必須同時從語言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去進行研究。
80年代興起的交際教學理論把語言的交流功能與其社會背景聯系起來,這使目的語教學不得不考慮語言的使用環境,因而在教學中進行模擬交際不得不考慮學生所在的課堂、學校環境。與社會語境相關,文化教學突破了以目的語民族文化為范圍的局限,在處理教學所在地區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人們就不能不重視學生所在社區的目的語價值觀以及學生身上來自民族及地域文化影響的特點。
2.語境意識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表現。隨著交際教學法的興起,人們要問,在課堂教學語境中能培養出學生的交際能力嗎?桂詩春(2001)在《應用語言學》中指出:“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如句型練習、背誦課文、學習討論、學生表演、回答老師的問題等都不是交際能力,課堂教學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外語交際能力?!焙D匪挂渤诌@種觀點,他說:“交際能力是通過人的社會化過程獲得的。一個人從無知無識的生物個體成為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學習那個社會長期積累下來的知識、技能和規范,使自己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個過程就叫做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貫穿人的一生。一般要通過家庭、學校、工作單位以及更廣闊的社會來實現。”(轉自祝畹瑾,2001:35-36)克拉申的“監察理論”強調語言環境對外語學習成功的重要作用,語言環境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環境,學習者通過與語言接觸自然接收;另一種是課堂環境,學習者在正規的課堂里學習外語。前一種學習是潛意識的,而后一種學習卻是有意識的。“克拉申認為有意識學習語言規則對語言習得和語言的口語運用作用不大,只有在自然的語言環境和語言社區中才能學好外語?!保ü鹪姶?,2001:197-198)“教師講授充其量能使學生懂得哪些能力對于人的工作與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知道這些能力結構和形成條件等等,但這些也不等于能力的提高?!保▍擦⑿?,20,02:221)這就給我國外語教學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的理論問題:我們課堂教學目的是什么?課堂教學不能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那么我們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什么能力?能培養出學生的什么能力?
根據學者休•科林根(Hush Corrigan)在The Brain(1981)中的說法:“Some recent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we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us. We may not be able to recall this information, but it is all stored in our brains.”學生所學過的知識都存在大腦中,學生不能用英語交際是由于他們不能再現有關語言知識。在教學中,幾乎每個老師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在跟學生交際時,學生英語講得結結巴巴,有時甚至停下來,緊皺眉頭,努力再現大腦中已有的語言知識,如果再現成功,交際可以繼續進行,如果再現失敗,交際就此終止。如果教師能及時給予提示,學生會很快地再現成功,交際向前發展。所以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而是培養學生的再現能力。再現能力的培養與最終教學目標并不矛盾,它們是一致的。再現能力具有一定的交際性,是英語運用的初級階段。交際能力由再現能力在社會語境中發展而來,是英語運用的高級階段。
3.語境意識在外語教學中的強化。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揭示目的語的內部規律和將語言學習與外部語境相聯系的主體,學生是對所學語言規律和利用目的語對個體內部世界和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和認知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學會目的語,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學到怎樣的水平等等,都受到教學語境和環境開發程度的制約。教學語境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我們把各種成功的或不盡人意的外語教學放到特定的教學語境中去進行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考察。同時要求我們從一定教學環境的實際出發去探討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途徑、模式和具體的方法與手段。
外語教學語境可框化為宏觀調控環境和微觀教學環境: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外語教育政策與大綱、考綱以及規定的課時等構成外語教學的宏觀環境,它屬國家宏觀導向和監控;學校所處社區的經濟、文化環境,社區的教育觀,社區的外語觀,社區環境對外語教學產生較直接的影響;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正負遷移、師資的教育、教學水平,采用的教材,用于教學的設備,構成班級/年級的生源的整體認知水平等組成微觀教學環境。
微觀教學語境還應包含課堂心理環境,即班級社會群體對班級成員的學習產生潛在影響的氣氛和環境。課堂心理環境涉及的是教學語境中比較模糊的一個方面,因此判斷的依據往往來自用問卷調查得到的學生主觀感受。調查項目所涉及的范圍應包括:班級之中的情感關系和社會關系;這些關系對學生完成學習的影響;以及班級中隱蔽的和明顯的規則體系與組織。此項工作主要闡述三個方面的內容:①描述課堂心理環境的研究范圍;②討論課堂心理環境的理論基礎和歷史基礎;③綜述心理環境和學習關系的實證性研究。
大環境對外語的導向作用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外語教學的快速發展中已得到充分反映。近十年來,全民學習外語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學校教育的外語環境也得到大大的改觀。
教學語境的不同直接影響外語教學系統中的主體――學生的智力開發和學習動機的激勵。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和不同的班級中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存在差異,差異導致了不同的教學效果。這種差異是教學語境不同而產生的結果,是一種客觀存在。同時這種現象反映出在不利教學環境下工作的教師的教學更艱苦、擔子更沉重(M•韋斯特曾提出在困難環境中如何教學英語的問題)。要在不利條件下提高教學質量,就更要努力學習,不斷更新觀念,研究環境,開發環境,順應環境,針對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去調整教學,盡可能減少不利條件的負面影響。
4.外語教學原則中的語境創造因素。教學原則是教學操作的語境意以反映,體現了教學原則在教學中的操作能動性。在教學操作中,堅持用目的語組織教學的目的是在外語教學這個小語境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氨M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原則體現了對外語教學的歷史總結,也考慮了我國外語教學實際情況。外語教學是單語教學不是雙語教學或依靠母語進行外語教學的觀點,反映了外語教學的繼承和發展的研究路線。
在教學中堅持用目的語教目的語,是把外語教學系統中的主體(學生)、客體(目的語)和語境三要素維系起來的一條紐帶。在外語教學過程的一切活動中,語言是中介,教師與學生使用目的語正好構成了最基本的語言環境,在有目的語言環境的條件下用目的語教目的語給學生一種自然有效地習得所學語言的機會,濃厚的目的語教學氣氛能更好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在課堂這個小環境中養成用所學語言交際的習慣,從而使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教學系統中處于活躍地位。用目的語教目的語還有利于化解講練的矛盾,教師的講實際上也是學生的練(聽)。在實踐操作中,教師使用簡明易懂的目的語,輔之以適當的非語言手段,圍繞教材進行聽、說、讀、寫、譯的全面訓練,這樣做,使課堂學習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用目的語教目的語并不排斥使用母語?!斑m當利用母語”并不僅是指母語的言語表達,而應包含通過母語獲得知識和運用學習母語的方法。
5.外語教學語境的發展。隨著外語教學和相關學科理論的深入研究以及理論指導教學的英語學習實踐的發展,21世紀我國外語教學語境的變革可作如下設想:
5.1 教師本身的認知結構、思維方式以及教育、教學能力不僅構成語境因素,而且是外語教學這個系統中的內部穩定狀態的維系者。其任務是平衡學生、教材和語境的交互作用。在普及外語教學和進行素質教育的教育定格中,教師對學生個體的研究必須最大可能地得以加強。本世紀學生思路更加開闊,知識結構將進一步擴充,精神和物質文化內涵將進一步豐富,而學生的生活層面將進一步拓寬、加厚,所以教學內容要求更適應于學生在生活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外語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尤其要獲取有關科技的新知識,培養創新意識,更新教學觀點,研究國家外語政策和本地區的文化狀況以及找出與之相適應的路子,還要走出純語言文學的圈子,不斷拓寬教學思路,進行多層次教學體系實踐。
5.2 由于教師是教學語境中最活躍因素,所以筆者有個大膽設想:如果所有大中院校外語教師定期由外教輪訓,那么,外語教師教授應用語境的能力會發生根本性改變。整個國家的外語教學會接近實用。
一、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策略探討價值
高職院校的建設目總體而言是根據院校學科內容,有針對性的培養符合專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在眾多專業性學科領域中,高職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專業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獲得的專業知識,也同樣有部分內容具備著專業的特殊性。在此其中,專業外語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借由大量國內外專家學者研討總結所得成果,均通過專業術語形式應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專業外語學習,是確保從業人員行為專業性的重要考量。與此同時,專用外語并非獨立存在,其與公共外語的有機結合,才是保證世界性專業交流的手段,因此,專業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國內的自行發展,其應通過專業外語及公共外語學習,實現國際性專業交流,從而提升并革新現有技術,實現專業的長足發展。由此可見,在專業性人才培養的搖籃中,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策略的新穎與先進,是保證外語應用的重要手段,同時是實現專業良性發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策略,對地域性專業發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職院校重視并研究發展。
二、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現存弊端
1.教育主體關注偏差致事倍功半。當前高職院校外語教學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體關注偏差所導致的事倍功半。分析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的應用主體可知,其重點落實于受教群體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體應著眼于受教群體的本身。然而,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則是以教師填鴨式教學為主,完全不顧及受教群體的吸收程度與理解狀態,久而久之,無論是專業外語,亦或是公共外語,受教群體都只是一知半解,別說很好的專業交流,甚至連基本對話都有難度,很難達到專業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運用不當致費時低效。相較于教育主體關注偏差,教育方法應用拙劣則是導致受教群體不能良好吸收并應用外語知識的又一大問題。就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方法而言,雜亂無章,缺少系統性是其最大弊端。專業外語及公共外語分科太細,無法有效實現相互滲透,彼此促進作用,外語語言教學環境建設力度不足,同樣無法良好的實現教學引導。學生主體意識培養不足,無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外語教學中來,更加不利于受教群體吸收并應用外語知識,同時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
3.教育興趣培養不足致成果難結。結合以上兩點來看,教育主體關注偏差及教育手法運用不足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將是教育興趣的培養不足。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對學生而言只能是負擔。然而,目前教育教學模式過渡注重知識的教導,而輕視了學生的興趣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知識吸收,并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久而久之,學生將無法正確面對外語教學,更不可能于教學中收獲有益于自身發展的知識內容。
三、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科學落實策略
1.科學定位主體促事半功倍。在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科學落實的過程中,科學定位主體是其教學目的落實的重點所在。就高職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專業需求的特殊性,教學主體的定位準確才能有效促進教育教學發展,實現專業知識的滲透與落實。在高職院校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對公共外語知識的了解,決定了其學以致用的程度。
2.時效教育手段促節時高效。保證了教學主體科學定位的基礎上,教學手法將獲得巨大的改觀。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學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先學后教、探究式教學、情景教學等先進教學手段將引入課堂。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疑問學習、情景體驗等多種方法更為深刻的了解并認知所學知識,從而更為科學與合理的運用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
3.落實興趣培養促成果凸顯??茖W的教學主體認知與全新模式的教學手段落實,將促進教育以學生興趣培養為優先考量點,落實受教群體的外語興趣培養,從而實現受教群體應用公共外語會話,采用專業外語學術交流。將興趣這一老師引入外語教學之中,外語教學不再會是學生的學習負擔,反而會成為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趣味學習方式,寓教于樂的學習方法,實現興趣培養與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從而令專業外語不再冰冷,公共外語更為靈動,最終實現外語教學的生活化、常態化,從而扭轉現行外語教學教育弊端。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外語教學中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教學策略的科學落實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體,科學教育手段,實現興趣培養,是當前教育教學科學發展的重要策略,同時是保證高職院校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應用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楊志康.高職院校外語專業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就業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9-0134-02
能源與環境問題是學生容易認知、常見和易于親身體驗的知識領域,在能源類課程中開展合理有效的專業外語教學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但是專業外語教學面臨諸多挑戰和不足之處。[1]
一、能源類專業外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1.專業外語教學目標不明確
目前各個高校的能源專業外語通常就是應用英語或者其他語種的書本來學習相關專業的一些基本術語和原理。[2]希望培養出能直接用英語或者其他語種參與國際交流的復合型人才。但是高校之間、學科專業之間乃至于一個系所內的教師之間對專業外語的功能和教學地位認識不盡統一。一些人認為專業外語的目標就是強化外語的學習,而專業能力的提高和認識是輔的,從而使得專業外語變成了另一類的基礎外語教學,在內容上側重于基本原理闡述,更加趨向于掃盲、簡單描述,嚴重缺乏深入的研究性和前瞻性。而對能源類專業而言,要描述的各類設備的基本原理內容太多,無法在二三十個學時內完成教學。
2.專業外語教學方法老套
在專業外語教學中仍然采用基礎外語課程的教學方法,分析語法、詞根詞綴等,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缺乏專業術語的應用案例分析,不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專業外語教師能力欠缺
能源領域的專業外語任課教師應該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精通相關外語文化背景,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而具備這樣能力的教師通常是具有長期出國經歷的學者。這類學者能夠把握學科發展趨勢,并把學科專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以及學習重點講透講深。但是目前各個高校最前線的教師都是青年講師,而且專業外語這類課程在很多院校也不受待見,老教授、名教授不是非常樂于教授這類課程。這就使得專業外語教師的水平普遍不高。雖然從2001年以來各個高校引進了很多歸國人員,并且派出了很多青年骨干教師和訪問交流學者,但是其中回國擔任專業外語或者雙語課程教學的教師還是很少。這是各個高校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困難。
4.專業外語知識體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專業外語使用的教學教材是國外原版教材,有些是國內自編教材或者根本不存在教材。原版教材的特色在于“原汁原味”,但是這類教材通常不適合作為能源類專業外語的教材,因為國外的專業設置體系與國內有非常大的差異,不具有兼容性。有些高校和專業根據學校專業特點自編教材,但是專業領域的發展非???,而國內教材出版和發行周期一般較長,因此,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不能有效地反映相關專業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實際過程中由于授課教師都是青年教師,在保證教科書的質量方面存在風險。
5.專業外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健全
各高校為了便于管理,教學質量評估措施,通常采取一刀切的形式,缺乏針對專業外語教學質量的合理有效的考評體系,對專業外語設置、教學過程監督管理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都存在不確定性。[3]而如何建立合理的考評體系需要付諸巨大的努力。
二、能源專業外語教學的解決措施
1.進一步明確專業外語的地位和目標
為提高專業外語的教學水平和效果,必須使教師和學生充分認識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和意義,使教師和學生明確它是服務于專業,全面拓寬視野的一門課程,需要掌握廣泛的學科前沿知識和技能,強化專業知識的講授和掌握。要求學生掌握專業術語的表達和靈活應用,從聽、說、寫三方面強化專業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能用外語就專業領域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強調語言的掌握和運用,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只有目標明確了,才能有效的付諸實施和考評。
2.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導地位
學生一般會在掌聲和表揚中成長的更快更好,但是從學生的角度看,專業外語的學習極具挑戰性,原因在于基礎差異非常大,特別是在聽、說、寫方面。對于相對落后地區生源的學習壓力是不言而喻的。為此,我們首先在專業外語第一堂課進行基本能力測試,對學生的基本素質進行充分了解,在授課過程中進一步強化過程考核,通過提高使用外語提問、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環節的成績比重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并通過教師團隊的積極鼓勵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通過教學團隊制定的基本方針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采用鼓勵互動式教學模式,將學生的被動學習逐步轉變為主動學習。
3.創造條件使學生發掘對專業的興趣愛好
西方的文化教學始于中世紀的拉丁語教學,從最初的語言教學開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就形影不離。1880年法國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發表的一本語言學專著《語言教學與學習的藝術》一反過去傳統式的拉丁語教學模式,明確將文化教學目標列入語言教學,開創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并舉的先河。1900年,美國出現了有關語言文化教學的提案,這是第一份將文化教學列入語言教學的正式文件(轉引至陳申,2001)。1945年美國學者Fries首次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意義揭示出來。他認為語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對其使用的文化環境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20世紀60、70年代國外語言學界掀起的文化熱打破了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模式影響下,文化學習模式被視為理解課文,文化知識的習得建立在文學作品的課文的理解和翻譯上。人們認為,外語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交際雙方始終進行著一種文化協商。美國語言學家Lado也較早提出語言教學應當包含文化教學。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的科學的方法》兩書,都明確提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紀60、70年代出現的文化熱使有關研究文化教學的文獻陡然增多。語言學界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由淺入深,在語言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的觀點從理論上被提上議事日程。如英國學者Michaelyram和美國學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對在外語教學中如何結合文化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與方法。社會學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與社會中的語言》、《論交際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際能力的概念,導致了語言教學領域方向性變革,正是他賦予了社會交際與文化因素在語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語言學界在文化的研究領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雖然70年代以前,外語教學中吸納了一些文化內容,但教學中涉及的文化面較窄,有些文化知識并不是目的語本身所蘊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際文化涉獵甚少。70年代末,許國璋先生最早將社會語言學這一關注語言得體性的學科引進國內外語教學領域,這以他于1978年發表的《社會語言學及其應用》一文為標志,該文強調以語體的變化適應不同的交際需求,強調考慮交際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際學引入我國。由于交際教學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較早見于何道寬(1983)的《介紹一門新興學科跨文化交際》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與外語教學》。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外語人才的聽、說能力要求愈來愈高,反映在英語教學中,所學語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學者在語言文化的不同層次上展開了許多研究。1980年許國璋先生在《現代外語》第4期上率先發表了有關語言與文化的論文。他在文章《詞匯的文化內涵與英語教學》中區分了英語教學環境、中國文化環境和英語國家文化環境三種語言環境后指出了詞匯的文化內涵應對號入座,進而首先揭示了詞匯的文化內涵與英語教學的關系問題。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方面的權威一一胡文仲教授關于跨文化交際的作品頗豐。1988和1990年他編寫出版的《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跨文化交際學選讀》兩書著重從語言和非語言手段以及人們交往等各個側面,論述文化因素對于人們交際的影響,分析了中國學生典型的文化錯誤并對如何進行跨文化教學進行了介紹。胡文仲還收集整理了大量關于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他的專集《文化與交際》(1994)集國內44篇有關文化研究的論文成果于一體,給外語教學界的文化教學提供了強大的學術支持,因為該論文集中有相當的篇幅討論了文化因素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并對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克服和預防文化干擾,提高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和敏感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建議。還有其他學者在跨文化交際這一領域論述也頗豐。如賈玉新(1987)基于文化和交際的關系生動地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時表現出來的種種差異;趙賢洲于1989年發表在《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上的文章“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是較早提出“文化導人’概念的論文之一;鄧炎昌、劉潤清(1989)出版了《語言與文化》,該書采用英漢兩種語言撰寫,比較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討論了使用英語時所涉及的文化內涵和非語言交際問題;桂詩春(1988)在《應用語言學》里呼吁將社會文化項目納入外語教學大綱,并介紹了幾種進行社會文化教學的具體辦法;高一虹(2000)在《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一書中,把對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放在了以中國為背景的社會、文化、語言、教學中,并進行了科學有效的實證性的研究。進入21世紀,許多的大學教授、學者以及一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也對文化教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對各地文化教學現狀展開了實證研究,發表了很多的學術論文。這些都對我國語言與文化教學產生了較大影響。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21-02
1.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老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采用了更多新的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翻譯法、滿堂灌的方法等,向以學生為主,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外語學習轉變,通過教授學生適當的外語學習策略來促動學生自主進行學習,以授之以漁替代了過去的授之以魚,這樣有利于學生外語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學外語老師對外語的學習策略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樣才可以使得大學外語的教學效果更好。
2.學習策略的定義和分類
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采用的某種步驟和方法,使得學習效率高、學習效果好,這就是學習策略。常規的學習策略包括認識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學習者通過分析、概括、做筆記等方式完成學習的任務就是認知策略,學習者在進行分析的時候主動的對計劃、評估的過程進行調整就是元認知策略,還有一種比較新穎的學習策略,專家們稱之為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學習者在進行學習的時候,通過與他人的溝通并對自己的不良情緒進行調控,進而完成學習任務。我認為在進行外語的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策略就是認知策略,認識策略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完成大學外語的學習,可以使得大學外語教學的效果更好。
3.學習策略對大學外語教學的意義
老師在進行大學外語教學的時候,要注重研究學習策略,這樣不僅可以使得老師本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還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更好地學習外語的途徑與方法,有利于學生外語成績的提升。在進行大學外語教學的時候,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幫助學生找到更適合自己、效率更高的學習策略,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外語的方法,使外語學習中的困難減少。
學生選擇一種科學合理的學習策略,而且非常符合自身特點與實際的學習能力的學習策略,這樣有利于學生外語成績的顯著提升。相反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可以促使更合理的學習策略的選擇。學生在進行學習策略的選擇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的學習外語的基礎和學習外語的能力來選擇,而且選擇學習策略的不同,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綜合情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這樣才能使得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可以推動外語學習的、科學合理的學習策略。
4.學習策略在外語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方面
4.1了解學生
外語老師必須能夠對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這樣才可以使得學習策略的指導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老師要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于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有一個及時全面的了解,這樣才可以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了解學生的困惑是在什么地方,這樣老師才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出具體的策略指導,才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問題。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這樣對于學生進行區別對待,才有利于學生的自身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習好外語。例如,學生在進行外語的單詞記憶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采用的都是死機硬背的方式,如果老師不及時的和學生溝通交流,就不會發現這一問題,不能做出具體的指導,所以老師要及時的了解學生這一學習方式,及時的做出學習策略的指導,要他們通過多讀單詞,掌握語感,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外語單詞的學習與記憶。
4.2要善于觀察和總結
大學外語老師在進行外語教學的時候,要對于學生使用的不同的學習策略進行觀察和總結,通過將不同學習策略進行對比,精選出一些比較優質的學習策略推薦給學生。老師精選出的學習策略要有比較高效的學習效率,學習效果更好,而且對于學生的自身特點比較合適,這樣才可以使學習策略的作用體現的更加明顯。例如在進行外語教學的時候,發現一些閱讀能力比較強或者聽力比較好的同學更喜歡對不懂的東西進行猜測,他們可以在聽力課或者閱讀課的時候對于不懂的詞語或者句子敢于大膽的猜測,這種學習策略能夠使得學生聽讀的連貫性的技能得到很好的培養,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猜測的策略,教授學生猜測的原則和方法,這樣有利于學生能夠順利的解決聽讀過程中不懂的句子和詞語。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使用猜測的外語學習策略。
4.3在外語教學的不同的階段學習策略的應用要有所側重
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外語教學的時候,要根據學生各個外語學習階段的不同的薄弱環節,指導學生應用學習策略要側重不同的點,這樣才有利于解決學生的薄弱環節,全面的提高學生的外語成績。例如,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因為其在初中高中都是在老師的要求監督下進行學習,而到了大學是自主的學習,所以學生可能不會很快的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因此老師要對學生對于元認知的策略進行更多指導性訓練,讓學生在進行外語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控制,這樣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好外語,有利于他們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制定學習的長遠目標,這樣也可以利于學生更快的適應大學的自主學習。
5.總結
外語學習策略能夠促使外語教學取的更好的效果,外語教學的過程與經驗可以為學生選擇更合適的學習策略起到很大的作用。外語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的特點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不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不斷的調整學習策略,這樣不僅能夠使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取得很好地教學效果,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外語水平的顯著提升,能夠使得學生學習外語的效率更高。
參考文獻:
從中世紀的歐洲人學希臘文和拉丁文所產生語法翻譯法起,在外語教學方法上已經歷了語法翻譯法(腳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聽說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認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際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講oach)的演變。在現階段筆者認為,高校的外語教學應從語法翻譯和交際法兩項入手,提高外語教學質量。
語法翻譯法是用本族語講解,強調語法的作用,強調對詞匯和語法規則的記憶和背誦,側重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其長處在于利用文法和學生的理解力著重閱讀,著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這是比較適合有思考力的外語學習,者的方法。丹麥語言學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為什么母語學得這么好》的文章中曾對學語言的嬰幼兒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較研究,得出的結果是:在孩子這方面無論孩子有多愚笨,對語言都有一個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無論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賦有多高,大多數情況下,對語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確的。如果從這個結果看,我們似乎應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語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強調模仿,主張用教兒童本族語的方法,模仿、反復練習,直到養成語音習慣。講述中只用外語加手勢、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兒童語言和成人語言的不同。一個兒童頭腦的“知識”含量是絕對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長期思考習慣的養成,已難以象兒童一樣運用直接法,因此,針對成人的教學法與針對兒童的教學法不應相同。
對于學外語的成人來講,使閱讀理解成為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目的,而語法翻譯法恰恰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研究空間。成人可以利用學到的語法知識,對原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謂賓的結構來分析一個較難理解的句子,這時候,就會發現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理解的難度減弱了??墒牵覀児饽芾斫馐遣粔虻模€要進行書面或口頭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須培養由漢語再翻譯成外語的能力,才可以說對外語有了初步的掌握。應用語音學家H·G·Widdowson在談到“語法”和“學會”時說:“對學習者而言,欲知曉語意,則應知曉語法在單詞與語境之間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氣how腳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庇纱丝梢?,語法翻譯法忽視了語教學,忽視了語音和語調的教學,過分強調翻譯而不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交際法產生于本世紀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會語言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既要求語言形式和使用規則,還要求學會具體運用,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比如說新聞報導、廣告、通知、表格、新聞廣播、電話談話等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因此,交際法可以彌補語法翻譯法所帶來的口語練習方面的不足,我們也可以盡可能地利用直觀教學帶來的各種好處,列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所學與他們每日的活動息息相關。而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在各種交際中的語音,知道怎樣去說,說什么,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會語言學的任務“誰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樣的語言對誰講話(從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謂交際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從交際能力到交際語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職eped眼。盯)》中所說,是“知識和技巧:在交際能力的運用過程中,知識指的是人們對語音和交際語音運用的其它層面的自覺和非自覺的認識;技巧指的是人們在真正的交流中對這種知識運用的程度有多高?!笨梢娊浑H法的最終目標是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要以人們的知識積累作為基礎。同時,我們在學習中還要分清語言和語言知識的內涵,語言內涵是指能夠與不同語言的人進行簡單的交流,那么你已經掌握了這種語言的某種法門;而語言知識則不同,語言知識是指系統的規則,這規則可以使一句話聽起來語序正確,合乎這種語言的特點。因而,對大學生來講,僅僅靠淺層次的交際是無法在語言的掌握和運用方面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語法翻譯的語言知識,才能弄懂深層次的交際內容。
在外語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法對學習者進行語言訓練是必不可少的??v觀我國的英語教學實踐,任務教學法、自主學習法、探究法、啟發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都曾被用作主要教學方法與手段。上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開始的案例教學法開始興起,從此,案例教學在各個教學領域得到飛速發展。近年來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得到廣泛認可。案例教學是根據教學要求,針對教學內容,恰當運用案例,把枯燥乏味的學習轉化為特定事件而進行現象分析的教學形式。案例教學的體系主要,由教師、學生、課程設計、課堂教學、課后習題及教學評估等教學環節組成。案例教學的理念應始終貫穿在口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
一、案例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輪機英語聽力與會話》是輪機工程專業學生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之一,是一門必修課,學生必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事局頒布的《輪機英語聽力與會話評估指南》考試,因此,它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輪機專業學生已經學完了某些專業課后,已經具備了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后,在此基礎上,對《輪機英語聽力與會話》課程進行適當案例教學,就是給學生提供運用專業課程的理論和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平臺。它不僅能使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又能使學生在口頭表達上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通過有目的、有選擇地引入一些常見故障,使學生對所學課程進一步加深和理解,最終夯實了本專業學生的口語水平,使學生對會話課的認識有本質的飛躍。一改以往那種上課背句型,背對話的被動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解決與專業有關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案例教學的作用,活躍了創造思維,培養了綜合能力。
二、案例教學的課程設置
根據本課程的特點,采取哪些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更易接受,甚至喜歡上這門課是本課程研究的關鍵。課程設置的范圍不只限于本單元教學內容,還要包括與本單元相關聯的知識。這樣的課程安排和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和能力的拓展。因此,本課程的設置首先在選材上:教材必須有系統性,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普遍實用性。以此為基礎由任課教師加以拓展,體現出各任課教師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個性。在大力提倡“以人為本”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就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從這方面看,“以人為本”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采取能發揮和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方法。長期以來,在人們的意識里,聽力會話課就是聽聽錄音,背背對話和講講小故事。其實,隨著學生專業課的不斷推進,以及對口語課認識的不斷加深,僅僅靠過去機械背誦及復述課文內容的教學形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因此,對這門課程的改革與研究勢在必行。為此,筆者認為根據該課程的特點,該課程的設置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壓縮課內機械背誦對話時問。會話課的實踐性在于練習和拓展,可以把上課部分內容作為熱身訓練。其次,加大跟授課內容有關的案例剖析。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是否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否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合理提高,盡可能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示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第j,通過教師的課堂講授、分析,學生的領會、拓展,盡可能高效率融合教學內容,把純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工作能力。第四,對課程設置的特殊安排,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重要原則。
三、案例教學的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狀況在我國高校的教學實踐中還是普遍的。師生問幾乎沒有交流,缺少互動。這樣的教學肯定是不完整的,是有欠缺的,對聽力會話課尤其要不得。案例教學在會話中的運用,不僅僅是結合教學內容簡單地舉例,還要把句型與實踐的脫節轉變為口語水平的提高與實踐能力增強緊密結合。尤其是通過教學活動中模擬體驗式的教學活動,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的整合,將零散的知識轉變為相互貫通的系統知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與水平,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同時,這樣的案例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使學生從中獲得學習樂趣,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也能夠使學生舉一反三。例如,在實踐性教強的對話《與加油工的談話》(輪機英語聽說教程)中,可以從實戰要求出發,設定時間、場地、人物及加油數量和規格要求,讓學生“扮演”輪機員、機工和加油工,從中進行體驗和操作。加油是一項十分常見的工作,在加油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情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海事局出版的《輪機英語聽力與會話評估指南》中的評估內容和要求,把課本內容和評估內容結合起來,這樣既學到了課本知識,又掌握和鞏固了評估內容,為在學完本課程后進行評估訓練打下良好基礎。課堂教學中的案例教學,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簡單的舉例,還要適時拓展授課內容,尤其是各典型個案。簡明扼要,講清講透每一個典型個案,用現場的工作實踐去解釋某種現象,把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的某些邏輯原理和方法,用簡單易懂的話表達出來。而且,在課堂教學中,源于未來工作環境中的案例,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現在的學習是與他們未來的工作息息相關的,而且,這些教學內容能使學生主動應對各種問題,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案例教學的課后習題
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里的“熟讀”不是指學生無休止地讀、背句子、對話,而是為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而采取的增加實踐鍛煉的機會。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案例教學的收集、整理工作中來,在教學過程中,以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點進行加:r、整理,在整理過程中引導和培養學生遇到具體話題如何通過《輪機英語》(閱讀)查閱、總結、歸納來完成話題。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既復習、鞏固了《輪機英語》(閱讀)知識,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習慣,以此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樂于思考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五、教學評估
一、對教學法的繼承
后教學法又稱后方法。它擺脫了教學法流派中推崇一種或疊加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采取靈活、開放、動態的外語教學思想,吸取教學法中的合理成分,繼承并超越了教學法。
幾個世紀以后,全世界各個國家的語言學者和外語教學研究者一直不斷地鉆研、探所各種教學法,以便提出更加有效的新理論為教學服務,其中外語教育界最有影響力的七大流派有:
(一)翻譯法(translation method)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三)聽說法(audiolingualism,audiolingual method)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五)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七)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通過對各教學法優缺的不斷學習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發現共同的特點是忽略了具體的教學環境、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事實上外語教學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復雜動態的系統工程。教師應該全面分析具體教學環境,把握影響外語學習的種種變量,把教學法和教學實際相結合。
后教學法在強調學習、分析、綜合和創新教學法的理念下,使教學法成為其理論創新的來源,把學習教學法作為自己理論的起點和基絀,并認為教學法是外語教學有益的工具。教師掌握的教學法越多,對外語教學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創新教學法。后教學法鼓勵教師建構自己的教學理論,推動基于對當地的語言、社會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確理解之上的“語境語言教學”。
據此原則,庫馬批判教學法,進而提出十個宏觀策略(macro-strategies)。一是學習機會最大化,課堂教學是創造和利用學習機會的過程,其中離不開教師的合理參與;二是意圖曲解最小化,盡量減少師生之間的意圖被曲解的可能性;三是促進協商式交流,鼓勵使用目的語的有真實交際意義的師生交流和學生間交流;四是培養學習自主性,指導學生發現掌握個性化的學習策略和自我監控能力;五是增強外語語感,不僅注意語言形式結構,還要注意語言的交際價值和社會功能,增進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六是啟發式語法教學,提供豐富的語料庫并引導幫助學習者逐漸形成內化知識的能力;七是外語輸入的語境化,提供語言輸入的語篇上下文、交際環境和文化背景;八是語言技能綜合化,聽、說、讀、寫技能綜合全面發展;九是語言教學的社會性,注意語言知識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大背景的結合;十是提高文化意識,鼓勵語言學習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為基礎,積極創設學習機會,參與課堂交際。
二、對教學法的超越
后教學法是kumaravadivelu于2001年提出的一個三參量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三個基本參量分別是具體性、實際性、社會性。他提出對待教學法的新思路。其超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教學經驗理論化。
他提出教師的教學經驗應該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是后教學法超越教學法的重要體現。教師經驗理論化意味著教師的教學經驗應當通過自我實踐不斷反思,通過教學實踐來證實或證偽教學理論,并使之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外語教學經驗來源于教師不斷的外語教和學的實踐經驗,對于外語教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又有其自身的缺陷,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具有片面性和非本質性的特點。
(二)三種身份(教師、學習者、教師教育者)重新定義。
在“后方法”外語教學的理論框架下,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理論的執行者,而是教學研究者、實踐者和理論構建者的統一。教師應該對教學中各種變量作全面的調查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籌劃方略并依據具體條件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教師還應該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檢驗各種教學理論,反思修正自己的信念,接納新理念,從而不斷構建和完善出一整套符合教學實際要求的個性化教學理論。有關學習者,強調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主動地位,認為外語是學會而非教會的。學習者在外語教師幫助下掌握認知、元認知和情感技能,努力培養學生成為那些愿意和能夠負責自己外語學習的自主學習者和與他人有效合作的共同學習者。外語學習中與他人協作學習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學習者要協商討論面臨的共同困難,承擔搜索和分享學習信息的責任,同時主動把握與合格外語使用者交流的機會。有關教師教育者,傳統教師教育者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各種教學法灌輸給未來的老師們,并建議他們采用最佳教學模式,同時據此進行訓練并評估。而在后教學法中,教師教育者主要作用是幫助教師確立和掌握外語教學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使教師在獲取教學技能的同時,開闊自己的視野,創新自己的思維,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使自身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kumaravadivelu,b.macro-strategies for the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er[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
[2]kumaravadivelu,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1).
[3]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
[4]kumaravadivelu,b.a postmethod per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j].teaching world englishes,2003,(22).
一、普遍語法的基本內容
喬姆斯基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普遍語法的研究,此理論的提出最初基于母語習得理論。喬姆斯基指出,普遍語法是由人類的全部語言所共有的原則、條件和規則構成的系統,是人類語言的本質所在語言的發生、發展是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普遍語法是人與生俱來的稟賦,大腦里存在著語言習得機制,具有學習和掌握語言的能力,憑借這種機制,人們可以把有限的語言刺激內化為目的語語法,從而產出無限的語言輸出。普遍語法是所有語言的共性,是習得語言的基礎和根本條件,沒有普遍語法,人不可能習得完整系統的語言。
普遍語法不是固定的社會規約或自然存在,而是喬姆斯基為了探索人類習得語言的過程而提出的一種假設,即人類習得語言所遵循的規則和條件,目的是通過制定最少最簡潔的原理為所有語言提供共通的規則。
在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中,指出人類習得語言的路徑是:以大腦中固定先天存在的語言習得機制為基礎,通過后天的語言環境的影響及語言素材的不斷刺激和輸入,進而習得語言。
二、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一)普遍語法的重要性
普遍語法自提出及近年來的不斷修正中,具有的強大生命力,不僅是一次語言觀的革命,也深刻影響了二語習得的研究,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語習得的過程正是人們構建普遍語法發展到個別語法的過程,普遍語法以其貫穿于所有語言中簡潔而共通的規則,使之具備較強的生成能力,從而二語習得者能夠習得完整并且可以不斷創新的語言系統。普遍語法理論對于探討人類大腦究竟如何習得語言及形成語言能力、探討語言的本質具有極大意義。它強調了先天大腦構造條件和后天的語言環境的雙重決定條件,讓人們對在語言習得中內在結構和外界刺激所起的作用有了明確的了解,與之前的遺傳決定論或單一的環境決定論相比,普遍語法無疑是一次進步。
普遍語法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出關于語言習得的許多具體假設、規則和理論模式,并根據認識和研究的發展不斷修正,對研究語言的習得和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普遍語法的局限性
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與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區別是前者是以母語習得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首先,作為學習者,母語習得者與二語習得者最初接觸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年齡是不同的,所以對語言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肯定會有差異,進而進一步影響習得進程。其次,二語習得過程與母語習得過程是不一樣的,母語習得時,大腦處于白板狀態,母語的學習不會受到任何思維定勢或原有習得語言的干擾,但二語習得會受到母語的干擾,所以普遍語法的若干假說并不完全適用于二語習得,在用其理論解釋二語習得時必須保持謹慎的態度。
普遍語法過度關注如何用高度簡潔的語法規則在外界刺激貧乏的狀態下習生成更多的語言素材,并沒有真正地對具體的語法和語言運用提出相關理論和指導,并不能對習得某種語言的學習者提供幫助。此外,普遍語法只強調人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習者所處的環境作用及學習者本身的心理變化,所以普遍語法的研究范圍應該有所擴展。
三、對普遍語法的評價
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對二語習得的研究提供了方向,為探究二語習得的規律和語言的本質提供了理論支持。普遍語法指出人習得語言的過程它是是受到先天具備的條件和后天的習得互相作用的影響。其研究內容從心理認知這一十分重要的角度予以解答,使人們對語言習得過程有更好的了解。
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只是沒有太多實證研究支撐的空想和假說,僅僅依靠大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和具體的參數設置,并不能直觀形象地解釋二語習得。而且雖然普遍語法的適用范圍是所有語言,但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某種語言的習得方法更具模糊性。
四、普遍語法對教學的啟示
隨著普遍語法和二語習得的研究進一步推進,其研究成果給語言教學提供了許多新理論模式和教學方法。語言教學應參照二語習得所固有的規律,從而更有效地推進語言教學。
普遍語法提出的語言習得是生理機能和后天習得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二語習得是在大腦中已經形成母語參數設置的情況下進行,所以在先天生理基礎已經受到母語參數干擾的情況下,必須重視后天語言材料的影響和刺激,所以必須盡量加大語言材料的輸入及運用語言習的策略,使學習者更多地接觸所學語言的具體知識并有意識地增強對二語的理解和掌控能力。
在外語教學中,學習者的母語水平已經很高,已經內化了母語的語法體系。在外語的學習過程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母語的語法規則。根據普遍語法,所有語言都是由無限的詞匯和句子組成,只是其順序和形式存在差異,所以可以根據此特點,在外語教學中應用對比學習法,適當地利用母語中的語法規則讓學習者掌握外語中的詞匯句型,進而更進一步習得完整的語言系統。
五、總結
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不僅對人們認識語言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而且對二語習得提出了心理認知這一新的角度,為研究而語習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方向。我們必須了解普遍語法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從而更好地運用到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楊衛東,戴衛平.喬姆斯基“普遍語法”解讀[J].社科縱橫,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