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農村留守兒童模板(10篇)

時間:2022-11-01 10:56: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留守兒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

篇1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Summary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LI Shengxi, LEI Yum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Marxis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has caused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and government attention, and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fair and education resource.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educational status, psychological status, social and guardianship five types of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to collate,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monitor type; review

2004年5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召開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研討會,標志著留守兒童問題開始進入政府的議事程序,成為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研究和改善“升溫”的重要助力(譚深,2011)。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相關問題的大規模正式研究始于2004年,如今學術界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的文章已經非常多了。并且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已經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與重視。搜理文獻發現學術界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主要有五個方面: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研究,教育狀況研究,心理狀況研究,社會融入研究,監護類型研究。

1 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研究

現有研究中,段成榮等對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做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歸納總結:(1)目前留守兒童規模龐大,成為一個需要給予高度重視的弱勢群體;(2)留守兒童主要分布在廣大的農村,農村集中了高達87%的留守兒童;(3)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廣東、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4)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沒辦法與父母生活和學習在一起;(5)留守兒童小學階段的在校率最高,但是進入初中階段之后其在校率逐漸降低(段成榮、周福林,2005)。

截至2010年底,中國共有5800萬留守兒童(全國婦聯,2011)。段成榮、楊舸利用2005人口普查數據得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為:(1)規模多達5861萬人,增長十分迅速;(2)性別比偏高,年齡結構金字塔呈瓦罐型;(3)農村留守兒童集中于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等省;(4)重慶、四川、安徽和江西等省份的每10個農村兒童中就有4個是留守兒童(段成榮、楊舸,2008)。

2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研究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李根壽、廖運生(2005)指出,留守兒童的監護缺乏應有的家庭氛圍,隔代監護人如爺爺、奶奶等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多限于吃飯穿衣等。并且,蔣平、陽德華(2008)認為家庭教育的弱化對農村留守兒童青春期性教育有重要的影響,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錯位。某些隔代監護人對兒童視留守兒童為掌上明珠,對其不合理要求也盡可能滿足,從而導致很多留守兒童的不健康人格及心理的產生,并最終影響到留守兒童的方方面面(范方、桑標,2005)。

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學者關于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存在不同的結論,一種觀點認為留守兒童較之非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更差,如胡楓、李善同(2009)實證調查得出父母外出務工會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否留守對學習成績不造成影響,父母是否外出或者是否留守對學習興趣及學習成績不造成消極影響(譚深,2011)。

3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

留守兒童整體的心理狀況:留守兒童心理安全感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朱丹,2009)。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很多留守兒童出現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人際交往障礙、性格與行為偏差等問題(熊磊、石慶新,2008)。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其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健康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密切相關(趙潔、林艷艷,2008)。

不同特征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劉宗發(2012)認為留守兒童留守時間長短、父母一方還是多方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地遠近等都會對留守兒童心理產生不利影響,而且年級、性別等不同特征的留守兒童受到影響也不盡相同。

4 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研究

留守兒童的社會交往與社會化:留守兒童行為失范現象危害中國新農村建設,影響和諧安定社會環境的構建(宋風波、王沛,2012)。留守兒童與同伴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礙,表現為不愿意與人交流、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易與他人發生沖突,并且碰到問題與困難時,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孫曉軍(下轉第223頁)(上接第196頁)等,2010)。留守兒童與家庭的聯系緊密程度差于非留守兒童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及孤獨感顯著強于非留守兒童(張介平,2012)。

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劉霞、武岳等(2007)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不同的是,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更多來自老師和同伴,而非留守兒童更多地從家庭得到足夠的社會支持,留守兒童從學校獲得家庭缺失的社會支持,如此來緩解內心的孤寂。

5 留守兒童監護類型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是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新課題。李慶豐(2002)將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分為隔代、上代和自我監護3種。而段成榮、周福林(2005)認為留守兒童的家庭構成結構包括兒童單獨留守、兒童與父親留守、兒童與母親留守、兒童與母親和其他親屬留守、兒童與父親和其他親屬留守、兒童與其他親屬留守等6種類型。葉敬忠(2005)在研究中發現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主要有隔代監護、單親監護、上代監護、同輩監護四種情況,其中以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居多。李孝川(2012)總結了留守監護的四種類型:隔代監管型,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家里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健在的均采用祖輩撫養的隔代監管方式;委托代管型,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把留守兒童交給親戚朋友或老師監護,這種監護模式不會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單親監管型,這一類型的監護是父親一方或母親一方實施的,兒童主要是與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大部分情況是與母親生活;自我監管型,因不具備上述的監護可能,或因沒有找到合適的監護人,一些年齡比較大一點的兒童,就只能自己照顧自己。

農村留守兒童研究文獻不斷增加,研究視角呈多樣化,以差異和實證的研究為主。從結論來看,研究中消極結論多,學術界的研究與社會各界的關注過度,極大夸張了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程度(萬明鋼、毛瑞,2010)。從研究主體、研究視角、研究內容三方面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相關研究正在走向多學科、多方法、多視角的細分研究,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目的乃至研究主體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非合理性因素,研究結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未來研究應適當加強研究者的方法論意識、研究目的的實踐性、研究內容的綜合系統性、研究主體的協同性以及研究的實用性等(張務農,2012)。

參考文獻

[1] 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2] 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4):855-858.

[3] 胡楓,李善同.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基于5城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74.

[4] 譚深.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2011(1):138-150.

[5] 熊磊,石慶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6] 朱丹.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的特點及彈性發展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9(2):8-13.

[7] 劉宗發,冉匯真.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教育評論,2012(3):63-65.

[8] 孫曉軍,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的同伴關系和孤獨感研究[J].心理科學,2010(2):337-340.

[9] 宋風波,王沛.留守兒童行為失范與社會干預體制的構建[J].河北學刊,2012(5):115-118.

[10] 馬多秀,朱小蔓.留守兒童心靈關懷研究:學校教育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2 (7):21-24.

[11] 鄒宇量.黔北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和撫育現狀定性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2 (7):837-840.

篇2

根據縣有關關愛留守兒童的文件精神,結合我村留守兒童成長狀況及實際需求,更好地發揮村兩委等組織的功能,更好地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深入推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計劃。

二、工作目標

通過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普遍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檔案,找到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狠抓落實,為“留守兒童”營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同時,要加強領導,形成合力,大力宣傳,建立目標責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評制度,不斷提高我校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使留守兒童建檔率達100%;

2、留守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

3、關愛留守兒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從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幫助留守兒童,促進留守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樂于學習。

三、主要措施

第一步、建立關愛檔案。通過三個月的走訪串戶,我對本村“留守兒童”情況進行摸底調查,詳細了解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愛好、家庭情況、家長務工地點、聯系電話、監護人等情況,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庫。在爭取到了縣、鄉兩級政府的大力幫助下,制定具體幫扶方案,對“問題留守兒童”、“困難留守兒童”作為重點幫扶對象進行關愛。

第二步、構建關愛網絡。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積極發揮自身示范帶動作用,組織村兩委、黨員、以村民組為單位,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初步形成以鄉黨委政府為帶頭,大學生村官為主體,村干部、黨員群眾主動參與的結對幫扶關愛網絡。

第三步、搭建關愛平臺。一是以村級網絡為平臺,做一名“聯絡員”,開通“親情視頻”,讓留守兒童與父母每周進行一次視頻交流,接受親情關愛;二是以遠程教育終端站點為平臺,做一名“播放員”,每月組織一次留守兒童觀看勵志教育專題片,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以農家書屋為平臺,做一名“管理員”,全天候為留守兒童開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四是以留守兒童活動室為平臺,做一名“組織員”,利用節假日,組織各種有益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和成長的文體娛樂活動。

第四步、開展關愛活動。通過縣、鄉黨委政府的大力資助,積極開展“家長”、“愛心媽媽”、“臨時爸爸”等關愛活動,由婦聯、共青團牽頭,為留守兒童購買書包、文具、衣服、食品等學習生活用品,盡力為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讓留守兒童在幫扶和關愛下快樂健康成長。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成立村級領導組、對全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摸底。

2、建立留守兒童基本檔案。

3、開展“愛心媽媽”等結對活動。

九月份:

1、留守兒童信息更新

2、與學校配合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專班。

十月份:

1、開展留守兒童慶國慶活動

2、完善結對活動、檔案信息更新。

3、開通留守兒童親情電話、有條件開展親情視頻。

十一月份:

1、召開一次留守兒童家長會。

2、繼續開展結對活動。

十二月份:

篇3

拒絕說話

“我想,如果我的手受傷了,媽媽可能會回家,因為上次我的手傷,媽媽就回來了,還買了好多好吃的東西。所以,我要經常傷我……”

坐在窗明幾凈的辦公室里,聶茂無法忘記留守兒童帶給他的那種痛心的感覺。這位著述頗豐的作家兼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只用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能概括出他所了解的那個龐大群體的特征:要么內心封閉、恐懼,要么無法無天。“很少能遇到讓你感覺活潑、健康的留守兒童。”他頓了頓,“可能20%都不到。”

絕大多數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抱著一個良好的愿望:為了孩子。但事實證明,他們把年齡過小的孩子獨自留在家中或交給其他親人看管,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兒童因此受到的傷害遠非他們掙的錢所能夠彌補的。聶茂對此感觸頗深。

他很難相信一個會說話的小孩竟在兩年之內不說一句話,但在湖南省漣源市的一個小山村,他們遇到了被村民稱作“小啞巴”的女孩。她只有10歲,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老人說,孩子在她的父母外出打工的那一天哭個沒完,之后再也沒有見過她的眼淚。她像一個很乖的孩子,一絲不茍地執行著大人的指令,也從不違反學校的紀律,只是任何人都別想聽到她說話。

對待家里來的陌生人,她常用的方式就是鉆進床下,蜷縮在最深處,像一只驚恐的小貓。

她還多次用刀片劃破自己的手腕,班主任在她的書包里發現了孩子自殘的秘密。她用歪歪扭扭的鋼筆字在一沓練習紙上寫道:“我想,如果我的手受傷了,媽媽可能會回家,因為上次我的手傷,媽媽就回來了,還買了好多好吃的東西。所以,我要經常傷我……”“但是,看見媽媽,我說不出話,就是說不出,其實我很想媽媽。”

聶茂與他的課題組成員通過問卷調查得出一個結論,對留守兒童來說,最首要、最大的問題就是情感缺失,簡單地表現為“想父母”。當父母無法滿足其情感需求的時候,村里的幾只小羊羔,都能成為孩子的情感依賴。

在貴州省赫章縣輔處鄉的茶花村,一個8歲的小男孩便是這樣。當他明白“結婚”的意思后,脫口就問課題組的調查者:“人能和羊結婚嗎?”此前,在他的夢境中,羊羔已經取代了媽媽的位置。孩子說,以前想爸爸媽媽,現在不想了,因為想也沒用。

在絕大多數小孩眼里,挨罵可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而有的留守兒童卻能為此驕傲幾天,他會帶著炫耀的表情告訴小伙伴們,“爸爸在電話里罵我了”。聶茂說:“他就是想向他的同學們傳達一個信息——父親很關心我,這表明他們渴望與父母交流的愿望很強烈。”

聶教授提供了一個令人憂慮的數據: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使得大約60%的留守兒童出現了輕度、中度心理問題。有學者研究了這類兒童(2歲半至11歲以上)的情緒表現,結果是一連串讓人感到不安的字眼,比如易怒、自我責備、迷惑、焦慮、悲哀、害怕、無助以及攻擊等。

灰色童年

他看到撿煙的小女孩跑到距他20多米遠的地方,微笑著把煙蒂塞進了嘴里,瞇著眼,像一個老練而饑渴的煙民一樣大口大口地猛抽。

非常明顯的事實是,一些農村兒童的人生軌跡,從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朝著大人們最害怕看到的方向滑去。原本天真快樂的童年,逐漸被灰色,甚至血色所籠罩。聶茂和他的同事記錄了不少這樣的事例,有些“太可怕”的故事,他們不敢寫出來,只是在私下的場合講得某些人面容失色。

下面要提到的這個孩子的行為肯定是眾多家長無法容忍的,但她的表現還夠不上“嚴重”。小女孩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和一張油膩的小臉,她旋風般的撿煙的動作引起了厲雷的注意。厲雷是聶茂的研究生,也是《傷村》一書的第二作者。2005年10月12日,在湖南省新化縣曹家鎮的一個村莊里,他看到撿煙的小女孩跑到距他20多米遠的地方,微笑著把煙蒂塞進了嘴里,瞇著眼,像一個老練而饑渴的煙民一樣大口大口地猛抽。她后來神氣地告訴這位研究生,她一天會抽一到三根煙,沒煙的時候,撿五六個地上的煙頭就夠一支了。讓“小煙民”略感沮喪的是,她只能吐一兩個煙圈,而一些同學卻能吐出一連串。

篇4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035-02

一、留守兒童的含義及其種類

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其中絕大部分是青壯年勞動力。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他們的未成年子女卻留在了農村,每年與父母相見的時間甚少。這些在成長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溫暖,沒有父母照料,被留在農村的孩子,被我們稱為“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基本有這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父母雙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農村交給祖父輩監護,也就是隔代撫養。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撫養孩子,類似于單親撫養。三是把孩子寄養于親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調查表明,留守兒童中56.4%與留守的單親生活在一起,32.2%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養在別人家里[1]。

根據2005年中國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大約5800萬人。和2000年的2000萬數字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

1.情緒消極。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沮喪、孤獨、焦慮等不穩定的情緒,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黃愛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情緒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慮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學家游德良對井研縣門坎小學近400名留守兒進行心理調查后發現,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問題,其中106人存在焦慮心理,107人有抑郁癥狀,88人屬易怒性格[1]。李寶峰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國常模,而抑郁、敵對已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

2.認知水平較差。兒童對于公眾的道德價值觀念和主流的行為模式地學習,最早來自父母。學到的價值觀念將內化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最終轉化為行為準則。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外界十分敏感,同時缺少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沒有積極引導,導致認知水平較差,甚至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具體表現在自我認知和價值觀上,對應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烈和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有資料顯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在認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單親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邊的兒童在認知上比前兩種情況要好。

3.內心失衡。黃愛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兒童缺乏足夠的親情,得不到同齡兒童應有的溫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傾向。有的自閉,不愿與人交往;有的虛榮攀比,父母會用金錢補償留守兒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經濟來源的前提下,留守兒童用物質來掩蓋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獲得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兒童的自卑和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他們把得不到的親情的原因歸結于社會和金錢,對社會充滿敵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為。

4.人際交往障礙。留守兒童處在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生理心理以及人際交往方面遇到困擾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們得不到幫助和引導,內心的煩惱得不到解決,進而導致他們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護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相比較與家庭完整的兒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覺得家境不如別人,父母不如別人,沒有其他孩子討人喜歡,進而沉默寡言,封閉自己,在人際關系上不和諧。

以上的各種心理問題,歸根結底,根源在于親情的缺乏。心理學認為,兒童對父母有著強烈的無可替代的依戀,人們出生以后最早接觸的是父母,在長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給了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這個過程中,子女對父母慢慢由“依”到“戀”,形成了所謂的親情。這種親子關系使得兒童獲得心理上最堅強的支持力量,內心充實安全,使得他們面對外界的時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蕓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中調查顯示,家長出外后半月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60%,甚至一年節日見一次的也占到10%。有關數據顯示,“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系,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并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系。有24.2%的留守兒童與照顧他們的成人很少或從不聊天。”三、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應當盡量避免一起外出。如雙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兒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監護,父母要經常給兒童寫信,打電話,加強和留守兒童的情感溝通,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物質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以及思想情況,留意其心理變化,給予正確積極的疏導,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兒童父母應該擺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同時社會也要體諒農民工的艱辛,給予他們更多的便利,減少他們工作壓力,使他們有更多精力關愛孩子。第二,家長應該主動加強和學校的聯系。如工作有變動,聯系方式有變動,應及時通知學校方面。隨時了解他們在學習生活上的情況,以便掌握心理變化,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疏導。第三,利用節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團聚。對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邊,給他們機會體會家庭溫暖、父母關愛以及工作的艱辛。有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等場所加強親子關系。這些場所也需要針對他們減少相應的收費。第四,加強監護人的監護責任感。監護人也要隨時向留守兒童父母以及學校反饋他們的情況,在監護過程中傾注更多的親情和關懷,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一點,父母在選擇監護人時要做好溝通,監護過程中要加強和監護人的聯系。

2.學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門應加大力度解決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入學就讀的問題。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切實保障農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權利,免除不合理收費,使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2]使農民工子女有平等機會進入公辦學校接受教育,這個需要政府在戶籍制度方面針對這些特殊人群,稍作調整。對于那些隨父母進城的孩子,教育部門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專門的民工子女學校,這樣家庭既不用擔負民辦學校的高額費用,孩子們又有著相似的經歷和相近的學習成績,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環境的不適應感,比較容易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集體的歸屬感。學校可以在課程設置、教師配備以及課外輔導、校車接送等方面更有針對性。第二,在農村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學校。教育機構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員以及教育設施配置;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護,為留守兒童配備一定數量的監護老師和心理老師,在生活和學習以及心理上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幫助。第三,建立留守兒童和民工子女檔案。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應調查留守兒童和民工子女的具體情況,包括學生姓名、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長聯系電話、監護人情況、監護人聯系電話,要把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狀況、思想表現等隨時通報給其父母以及監護人。第四,開設心理輔導課和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安排班主任學習心理知識,以便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并幫助解決。

3.社會方面。第一,留守兒童和父母交流見面,社會可以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農村當地政府可以探親,城市可以為農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費的親子活動日。第二,社會加大宣傳和輿論監督,呼吁全社會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成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小組,通過有組織有規模的方式,來傳遞愛心。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親情缺失,同時也有教育缺失,監護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監護也主要是學校監護和家庭監護。對于未成年人,親情、教育以及監護都離不開家庭,學校也負擔著部分的教育和監護,而學校和家庭必然離不開社會,所以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聯系,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安全健康溫暖的成長環境,解決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的隱患,這不是哪一方的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對他們傾注關愛,更需要有關部門給出具體的措施。這是可持續發展、以人文本、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解占彩.農村“留守兒童”成因及對策淺析[J].經濟論壇,2007,(9).

[2]楊曉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J].中國市場,2007,(2).

[3]李寶峰.農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J].教育探索,2005,(5):82-83.

[4]劉正奎,高文斌,王婷,等.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2):177-179.

[5]姚蕓.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第25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

[6]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

篇5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得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成長等方面都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1.親情缺失不利健康心理的形成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避風港,家庭的溫暖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但由于種種原因,農村留守兒童極少,甚至根本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引導,而他們的心理變化,父母也知之甚少或根本無從得知,就更談不上教育與引導了。這種親情的缺失,導致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對他人、集體漠不關心,脾氣躁,自控能力差,動輒就發脾氣,甚至大打出手。

2.隔代教育導致留守兒童性格缺陷

隔代監護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的主要方式。一部分祖輩們由于所生活年代條件差、社會環境相對單純,令他們更多的是為生計奔波,而無法為子女的成長教育過多考慮,更談不上寵溺孩子,當孫輩被他們代為看管時,他們把這曾經忽略的對子女的關愛加倍地施予到了孫輩身上,久而久之,導致了孩子刁蠻性格的形成;與此相反的另一個極端是,一些祖輩對孫輩嚴格要求,孩子稍做錯事,就棍棒相待。祖輩嚴加管理是好事,但這種只有高壓的管教,也容易使留守兒童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孩子叛逆性格的形成。這些性格的裂變,都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3.監管人文化偏低無法輔導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波動大

農村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的低文化、低素質,使監護人自身的修養、意識、教育方法等都存在不足,根本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輔導,這就使得孩子們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來自學校里的學習和教師的輔導。但是,孩子畢竟年齡小,持久性差,根本無法把教師在課堂里傳授的知識全數收于大腦,這就使得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認真,作業拖拉馬虎,學習成績差,波動大,最終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

二、改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對策及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學校應充分發揮自己在教育力量上的優勢,切實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

1.家校聯系,共同努力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應通過家訪,形成一個家校合力的和諧的教育氛圍,共同維系、鞏固教育成果。一方面,通過家校聯系,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家長的溝通,潛移默化地對其進行家庭教育知識的培訓,使其在監護過程中對孩子的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另一方面,通過家校聯系,及時把孩子在校期間的學習、行為和思想動態以及孩子的點滴變化通知家長和臨時監護人,讓他們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分享孩子的進步,體驗正確教育方法的成功,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調整教育的方法與方向。此外,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2.創設環境,陶冶情操

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和諧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可建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環境,以健康活躍的氣氛感染人;創造賞心悅目的衛生環境,以優美的校園環境熏陶人;豎立張貼各種形式的標語警示牌,以鮮明生動的語言教育人。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如文化長廊主題宣傳、墻報設計、作文比賽、小學生運動會、講故事比賽等,不斷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加強學風、校風建設,培育校園精神,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減少留守兒童在校外逗留的時間,避免他們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毒害。

3.愛心傾注,耐心教導

篇6

調查目的:通過田中學校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進行研究及分析,并提出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廣東省普寧市里湖鎮田心村田中學校(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家訪、訪談、問卷調查

隨著農村年輕的父母們離鄉進城務工、經商人數的不斷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據全國婦聯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0多萬,占農村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的21.88%。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

2015年7月11日至7月18日,我們來到了廣東省普寧市里湖鎮田心村田中學校開展了以“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針對田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多種方式,結合實際對該地區家庭教育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及分析。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普寧市里湖鎮地處榕江平原與南陽山區結合部,屬南亞季風性濕潤氣候。由于地處半山區,大部分村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業,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較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很多人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社會經濟和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為擺脫貧困紛紛選擇外出到發達地區謀生,為的就是增加家庭的整體收入,改變目前拮據的生活現狀,提升家庭生活質量。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群中,絕大部分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類型,年輕人外出就業,孩子只能交給父母或親戚幫忙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城市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帶動了人口由農村到城市的空前移轉,農村家庭迫于生計,許多年輕的父母們不得不外出打工,無法帶孩子在身邊生活、學習,只能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或父母一方在老家撫養照顧,造成孩子與雙親長期不能共同生活的局面,從而出現了大批的農村留守兒童。據調查顯示,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心理、行為、安全等各種問題,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一)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欠佳

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沒能力也沒精力去監督和輔導他們學習,基本都是放任他們玩耍。

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沒有很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班級是處于中等偏下,對學習沒有動力和興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體期望值較低。尤其是對女孩,認為讀書無用,長大后遲早要嫁人的。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所以,留守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成績明顯不如其他同學。長期下去便會失去自信心,導致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動力,并逐漸產生厭學情緒。

(二)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

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不少兒童很少和別人交流,很孤僻和內向,不會向他人打開心扉,不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害怕、甚至恐懼與陌生人溝通。

(三)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

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于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不足,身材矮小,身體健康受到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對于由祖父母照看的留守兒童來講,祖父母年紀較大,留守兒童有時不僅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反而還需照顧年邁的祖父母,承擔很多農活和家務,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

小學階段的兒童,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放任,認可態度,而過年過節父母回來又經常參與朋友打牌,賭博等行為。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

(五)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

由于留守兒童自身年幼、思想單純,辨別是非以及自我防護的能力弱,容易受到人身侵害或者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據統計,農村留守兒童發生摔傷、燒傷、燙傷、被拐騙、交通意外、女孩受到犯等事故率及違法犯罪率比一般兒童高。在中小學生安全隱患事件排查中,留守兒童占據了安全事故的大部分。這種現象說明留守兒童由于沒有父母的呵護和指導,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其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三、思考與建議

(一)需要政府部門的大量投入,比如在農村投資建廠,教授農民科學耕種,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倘若農村經濟好轉,農民賺錢不那么困難,將會大大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二)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在工作地點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取消所謂的借讀費和擇校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篇7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在戶籍地以外的地方謀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大多與一方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是父母的親戚、朋友等。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較之其他孩子而言,他們的成長環境是不夠健全的,他們從小缺乏父母親的關愛,使得他們極易在認識、價值觀等問題上產生異常。

一、留守兒童受教育現狀

1.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由于留守兒童大多是屬于隔代監護,尤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撫養為主導,由于農村老年人文化素質低下,思想教育落后,或者是年事已高,很大部分老人已經無法承擔留守兒童的學習教育問題。還有的老年人重男輕女思想較為嚴重,他們總是認為,讓女孩子上學是“花錢給別人家教育孩子”,所以,留守兒童中女童的受教育權利往往總是很輕易地就被剝奪了,加上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各方面的監管不夠嚴格,很多孩子無法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他們中有的讀完小學就得外出打工,打工的過程中結婚生子,他們的孩子再一次成為留守兒童,悲劇再一次重演。

2.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對于現在的留守兒童來講,他們的父母有大部分是現在所謂的“80后”,而他們的爺爺奶奶大部分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年紀太大,加上思想水平的落后,很多老年人根本無法履行他們的監護責任,或者是用他們曾經教育子女的思想來教育孫子女,這種隔代教育的結果往往無法滿足現代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需要。

3.學習能力不強

存在于留守兒童身上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學習能力較差。由于他們從小缺乏家庭教育,較之其他的孩子,他們起步較晚,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叫“輸在了起跑線上”。不夠自覺、缺乏自律、心不在焉等都是現在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或者由于家庭原因,他們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整個家庭缺乏學習的氛圍,導致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興趣不濃,甚至厭學、逃學等。

二、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是孩子學習的主要陣地,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而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他們從小就缺乏了這樣一位“啟蒙老師”,在他們的生活中,從來就沒有人教育他們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是對的,什么事情是錯的。在遇到一些他們自己沒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由于缺乏父母的知道,他們往往是迷茫的。加上農村教育意識的淡薄,總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就萬事大吉了,而不管孩子心理上的教育,總覺得“那么小的一個孩子,他懂什么”,不懂得關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2.農村教育條件的制約

城鄉二元化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農村小學教育條件較之城市的學校來講,要落后得多。這種貧瘠落后的農村文化以及嚴重的小農意識的影響嚴重地阻礙著先進文化的傳播,很大程度地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意識,使得農村小學教育難以得到健康的發展。

三、如何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

對于農村小學而言,留守兒童占了一個相當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加強對留守兒童語文教育的監督力度,如何讓留守兒童跟其他兒童一樣,享受一個健康的受教育環境?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1.多一份關心,多一點愛

留守兒童大多是缺乏關愛的,他們的內心較多缺乏安全感,自卑心態比較容易產生。在一個課堂上,留守兒童往往比較膽小、不敢當眾講話、不善于表現自己、羞怯等。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多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尤其是那些特別膽小特別害羞的,應多給他們一些關照,讓他們有受重視的感覺,讓他們不斷克服自卑心態,敢于在公眾場合大膽地展現自己。例如,在課余時間可以多和留守兒童交流,讓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課堂提問的時候,多提問那些比較害羞的學生,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鼓勵,讓他們敢于在課堂上表現自己。

2.盡可能地和留守兒童父母溝通

作為一名教師,面對如此多的學生,其精力總是有限的,因此,和留守兒童父母溝通,讓他們多抽時間關愛自己的子女,也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辦法。例如,對于大部分留守兒童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們大部分不會去買課外讀物,從而減少了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而在兒童時代,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速度是相當強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和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告訴他們孩子在這個階段學習的重要性以及他們的孩子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讓他們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就算通過電話溝通也可以,讓父母更多地參與到留守兒童的教育過程中來。

3.重視留守兒童心理教育

篇8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是作為農村教師的一份責任和義務。特別是班主任教師開學初要認真統計本班級的留守兒童并做到心中有數。留守兒童作為班級的弱勢群體,他們的身心非常脆弱,需要班主任老師的關心呵護。

1.1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

留守兒童作為班級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自己常常感覺與其他小朋友有一些不同。如何消除他們心中的這種顧慮呢?班主任教師要特別關注他們的學習,發現留守兒童有進步時,老師要及時表揚。留守兒童學習出現困難時老師要盡心盡力地去指導直至他們學會為止,班級要建立留守兒童“一對一手拉手”學習互助小組。

1.2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

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處境各有不同。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的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方面會好一些。因為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苦一些、累一些,但是他們照樣會得到老人們無私的關懷和愛護。而寄養在親屬家的留守兒童卻不同了,他們的生活雖然比較富足但是他們比較缺失關愛。老師要及時彌補對留守兒童的關心,要讓留守兒童的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在老師心目中和其他孩子一樣。如果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需要幫助時老師要及時發動班級學生解決他們的生活難題,使留守兒童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

2 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樹立自信心

據觀察許多農村留守兒童都缺乏自信心,他們不敢面對同學、不敢面對老師,許多微小的事情都不能獨立完成。究其原因是留守兒童經常獨處缺乏關愛自信心不足。怎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呢?首先老師、班級同學要和留守兒童建立親密的關系,當留守兒童遇到挫折的時候,老師要引導他們保持清晰的頭腦、勇敢面對現實,不要逃避。請留守兒童記住一句話――沒有永遠的困難,也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只是解決時間的長短而已。困難與人生相比,它只不過是一種色彩,一種為人生增添的五彩斑斕的色彩而已。

3 指導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活動

學校課外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班主任要充分調動留守兒童的積極性,組織留守兒童參加課外活動。擴大留守兒童的知識領域,發展特長,增長才干,陶冶情操。例如:組織留守兒童參加興趣小組,比如,航模制作,植物栽培等。還可以組織他們參加讀書活動、書法繪畫,文藝晚會,歌詠比賽、校園綠化、慰問軍烈屬,救助孤寡老人以及為殘疾人服務等。

4 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技能

4.1搞好個人衛生

教會留守兒童平時的個人護理。比如,及時剪去指甲,指甲過長非常容易滯留骯臟的微生物等,特別不衛生。衣物的清洗也要及時,不要把臟衣服扔在一邊就好幾天不管了。做到及時清洗,及時晾曬,晾曬的時間不宜過長。總的來說,老師要引導留守兒童保持自我衛生的意識,要養成講衛生的良好習慣。

4.2學會打掃房間

教會留守兒童經常打開窗戶讓陽光和新鮮空氣充滿房間。教會他們學會分類整理每個抽屜,沒用的東西拿出來。把臟衣服放到洗衣機里或是專門裝臟衣服的筐筐里。把隨處亂扔的鞋子放到鞋架上。及時整理桌子和椅子,把抹布弄濕擰干,電腦、桌子、椅子、書架、窗臺、鏡子、窗戶等等全部擦兩次。清理角落時要有耐心,那里的灰塵會比較多。打掃地上的垃圾和灰塵,桌子下面,床下面是重點照顧對象。緊接著拖一下地,噴點空氣清新劑。房間就會煥然一新。

篇9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非凡社會群體。具體而言,是指和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

一、留守兒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問題

1、人格發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功能。留守兒童的父母有的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外出打工夫婦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斷裂或缺位,許多孩子出現了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慮緊張、缺乏平安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頑皮任性、沖動易怒、神經過敏、逆反心理強等新問題。

2、學習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部分“留守兒童”陷入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看到沒上過什么學的父輩照樣能在外打工掙錢,留在農村的孩子們覺得“這書讀不讀也沒啥區別”。

3、思想品行新問題較多。父母由于長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又由于監護人的非凡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

4、平安隱患較多。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平安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平安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平安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平安隱患無處不在。

二、留守兒童教育新問題產生的原因

1、城鄉二元制結構造成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在打工地入學的高昂費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響教育銜接,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經濟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絕大多數農民沒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

3、家長(或監護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關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4、農村學校課程設置和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新問題的方法

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新問題的根本所在。

2、農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門應加快解決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入學就讀的新問題。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實保障農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權利,免除不合理收費,使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和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

3、構建一個以“留守兒童”為中心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保護網絡,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因人落實教育保護方案。

學校方面摘要:開展法制平安講座,促進“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的開展。適當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充分利用學校閱覽室、圖書室、喜好小組等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老師要加大家訪力度,隨時洞察學生心理,通過家訪、座談、結對幫扶等辦法,給這些學生以更多關心。針對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在情感發展上缺少支持的目前狀況,教師要及時進行角色置換,由單純學習上的指導者轉換為關注和疏導他們學習、生活、情感、心理等新問題的臨時父母;抓住節假期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使學校、家庭產生合力效應。

家庭方面摘要:留守兒童父母應主動配合學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將自己在外打工的情況、聯系方式等告知學校,并主動地和學校加強聯系,以便及時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要加強和子女的交流和溝通,最好每周聯系一次,還要經常和臨時監護人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要利用打工的淡季,盡可能多回家和孩子團聚,做到掙錢和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

篇1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沒有條件隨父母流動到城市,只好繼續留在在農村。他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照料,這類未成年的特殊群體稱為留守兒童。簡而言之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或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這些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們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存在哪些問題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留守兒童在他的作文里這樣寫道:“‘個人就是一個家,一個人想,一個人笑,一個人哭。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愛什么是母愛,就連他們的樣子都記不清了。我考試從來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說了,上學期我考了最后一名,這學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這是許多留守兒童的心聲,讀后不免讓人揪心。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里,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豐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雖然有:定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教育。

第二,心理人格問題

據大部分有關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最突出的問題。由于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愿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

第三,道德品行問題

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所以他們的自制力和自控力特別差,如果沒有及時給予指導,很容易走入誤區,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會給農村的教育以及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能否解決好這一問題意義重大。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真正落實和質量的提高。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1.從家庭教育角度講。首先,父母在委托監護人之前,應該慎重考慮被委托人是否具備監護能力。其次,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第三;如果條件允許,盡可能的將孩子帶到自己務工的地方上學,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成長。最后,提高父母對孩子教育問題的認識。2.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講。學校教育應該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努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3.從社會的角度看。留守兒童較之普通兒童只是由于生活環境中約束因素、溝通與指導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種被周圍不良環境影響的更高的可能性。4.從政府的角度看。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協作才能完成。5.從國家的體制與制度角度看。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保證,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不為”,而非不能。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對家庭、學校而且對我們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目前各項教育遠未善學校教育還沒有條件深入到留守兒童學校生活之外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教育任重而道遠。由于“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年齡,他們的數量、他們的生活和教育狀況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社會的影響,我們理應給予積極地關注。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城鄉一二元體制的一個衍生物。本文主要以英德市大洞鎮苗花管理區的留守兒童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社會侵害等方面的內容作為調查和分析的重點,發現該管理區的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與父母關系緊張、生理與心理健康欠佳、容易受到社會上的各種侵害等問題。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兒童問題的嚴峻性與解決該問題的重要性,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一些構想與對策,從而更新社會與家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認識,使社會及廣大家長廣泛關注留守兒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板桥市| 灌云县| 德格县| 安西县| 浏阳市| 石楼县| 苍梧县| 西藏| 房产| 内黄县| 根河市| 乡城县| 南宫市| 郁南县| 中西区| 忻州市| 山东| 高密市| 改则县| 深泽县| 封丘县| 巫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 双柏县| 古浪县| 东海县| 新泰市| 济源市| 宣恩县| 遵义市| 盐山县| 蓬莱市| 安丘市| 平邑县| 惠安县| 汝城县| 隆昌县| 龙门县| 蛟河市| 周宁县|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