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景觀文化模板(10篇)

時間:2022-07-12 15:20: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景觀文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景觀文化

篇1

改建以遺址保護為核心,結合歷史文脈和特殊的溝谷地形,以真愛體驗為主題,緊扣人文特色和情感脈搏,以幸福產業為主要方向,為婚戀男女提供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體驗活動及配套服務,從而弘揚社會正氣,傳頌愛情的忠貞不渝。將其打造成為集遺址保護、旅游開發、文化產業建設為一體的中國第一個體驗式愛情主題公園。

窯遺址公園景點分析

新改建的寒窯遺址公園將成為定情婚禮紀念的圣地,園區以各種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國傳統愛情文化,經典愛情故事。園區可分為:遺址區、婚慶區和休閑娛樂區。

1寒窯遺址區

滿足旅游觀光、體驗歷史民俗文化等需求。位于曲江池東南鴻固塬鴻溝坡岸,此處是秦漢時代宜春苑,山林悄靜,悠美自然,主要景點有:寒窯遺址、鵲橋、海枯石爛、寒窯故事館、寒窯遺存窯洞、廊橋、思夫亭、三姐泉、貞烈殿、柳林寺和妖馬洞、土遺址保護現場等。其中寒窯遺址、思夫亭、三姐泉、貞烈殿、柳林寺、妖馬洞、寒窯遺存窯洞等在原有景點的基礎上進行了修復和維護,既保留了原有景點的持續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創新。如寒窯遺址,保留要洞外寶釧菜園及織布、耕種、研磨等生活、生產用具。保留王寶釧當年生活起居的“茹苦洞”,洞內重要的設施就是一個土炕,室內光線幽暗,采光就靠炕對面一尺見方的小窗,炕下有2㎡大小的空間。窯洞底層增加了根據《五典坡》的劇情演繹來的“別窯”“探窯”,內塑王寶釧斟酒別夫和王母探女的塑像。還增設了采用幻影成像技術和傳統繪畫藝術制作的王寶釧生活場景室,畫面中可以感受到王寶釧的剛毅、忠貞和勤勞。再如,柳林寺的文昌閣外每天都有情景劇拋繡球表演,外挑的廊檐常作為表演時的彩樓來使用。三姐泉邊游客可以體驗古時轆轤取水的生活場景,如有興致還可感受用三姐泉井水沖泡的別具風味唐茶,觀摩唐茶制作的過程,感受古風古韻,夢回大唐。海枯石爛以我國傳統疊山造景手法而造就園林藝術景觀。成語“海枯石爛”出自我國宋朝王奕《法曲獻仙音•和朱靜翁青溪詞》“:老我重來,海干石爛,那復斷碑殘礎?!本皡^內疊石堆山,層戀起伏,上鐫刻著中國文化中歌頌愛情的經典名句,通過古人詩詞渲染我國勞動人民人們堅貞不渝、情比金堅的愛情的觀念,詮釋中國的愛情文化。“寒窯•故事”展示館占地面積972m2,采用現代影像藝術的手法,幻影成像展示王寶釧與薛平貴愛情故事,通過藝術的展現手法,融現代影像技術、網絡技術和聲光電等高端技術于一體,向游客多角度、全方位展現了薛王二人相遇、相知、彩樓拋繡球、戰場立功、婚后別離、幸福相聚等場景。游客可以通過不同的場景模擬和現代技術體驗王寶釧的愛情故事。新建的廊橋連接著園區南北,其造型結合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回廊和三孔橋的形態,象彩虹,象門洞,象回廊,確保了物質上的銜接和視覺上的通透。真可謂是“美景壯新區,喜虹橋繪彩,奇洞通幽,頗顯恢宏氣象;熏風輝勝地,看玉柱凝光,長廊映日,堪夸時世繁華?!备叽蟮睦葮虿粌H是對愛情主題的詮釋,更彰顯了曲江新區在文化產業建設、城市內涵豐富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園區對溝谷地貌、黃土崖壁進行了保護、加固和展示,游人可以現場參觀,感受寒窯遺址原始黃土溝壑的地貌,這種保護和展示既具有文物價值,又具有自然價值。

2婚慶產業區

位于曲江寒窯遺址公園南側,溝谷以北,可滿足更多青年的婚慶需求,在此不僅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愛情含蓄表達的魅力,同時也能體會到西式浪漫愛情里的張揚與直率。主要景點有:驚世奇緣、玉潔樓、飲馬池、歐洲風情教堂、金緣閣酒店、在水一方、許愿池等。玉潔樓取冰清玉潔之意,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女性美德的較高評價,體現了中國婦女對愛情忠貞不渝,從一而忠的傳統道德觀念。是為紀念王寶釧而建的明清時期關中地區典型的四柱三間格局的牌樓,牌樓西側有著名書法家石題寫的“曲江寒窯”的牌匾,東側有清嘉慶十一年御賜的“玉潔樓”牌匾。飲馬池據傳是薛平貴西征凱旋后,駕紅鬃烈馬趕回寒窯與王寶釧團聚,途經此處飲馬,故曰飲馬池。對玉潔樓和飲馬池的保護和維修可以延續人們心目中寒窯形象。驚世情緣位于公園主入口右側崖壁上,采用陜西民間藝術剪紙與現代浮雕藝術以醒目的紅色塑造的氣勢雄偉壯觀的景觀墻。整體長270m,高11m,結合園區愛情文化,景觀墻融合古今藝術手法,表現了世界文明史上“伏羲與女媧”、“亞當與夏娃”“、白蛇傳”“、海的女兒”、“羅密歐與朱麗葉”、“牛郎織女”、“灰姑娘”、“牡丹亭”、“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10大愛情故事。金緣閣酒店前有一座名為“在水一方”的小島,其上有一株旱柳,猶如一位佳人,佇立水中央歷經歲月,生機盎然,好像在暗示島的主人對自己的愛情期待。許愿池傳說會使人愿望實現,帶給人們幸福,很多游人都會在此池邊擲硬幣以求愛情美滿,婚姻幸福,家庭和諧。歐洲風情教堂四周綠草茵茵,風景如畫,為相愛的男女提供純歐式的婚禮服務。金緣閣酒店是婚慶區的主體建筑,位于歐洲風情教堂旁。用“金玉良緣,一生相伴”來表達對在此舉辦婚禮情侶的美好祝愿??膳e辦各類西式婚禮,戶外冷餐,沙龍等。店內紅色水晶燈組璀璨奪目,唐朝宮廷畫和氣勢恢宏的實木雕刻壁畫,使您的古典唐風婚禮更具奢華。

3娛樂區

亦叫寒窯新街,建筑面積2533m2,建筑風格是關中民俗院落式,區域內有古牌樓、照壁等民風淳樸的建筑形式。整個區域分為商業南區和商業北區和戲樓。戲樓是該區域的中心建筑,凸顯了以文化為靈魂的核心主題。游客每天可以在此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戲曲節目,有時還能觀賞到名家大腕表演的經典秦腔劇,凸顯秦風、秦韻。其中商業南區以婚慶及相關產業為主,商業北區以餐飲文化為主。

4主入口

穿過玉潔樓的牌樓,游客一眼就看見一池流水映入眼簾,據說這是薛平貴騎紅鬃烈馬經此,下馬飲水。由于有工作人員不斷打撈清理,池水清澈,池中喂養的有黑天鵝和鴛鴦及快樂自由的小紅魚??吹竭@些自在的水禽,公園的愛情逐漸清晰起來。繼續向前就是通透的入口設置。3.5次入口緊靠新開門南路,與壹影婚慶影視基地相連。在新開門南路上,游客即可領會到以王寶釧和薛平貴愛情故事為題材的皮影雕塑。

植物景觀分析

植物景觀不僅能創造優美環境,還能改善我們的生活。按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各種喬、灌花、草等植物,發揮植物在景觀中的功能性和觀賞性。寒窯主要植物配置有:旱柳、五角楓、白玉蘭、七葉樹、柿樹、鋼竹、榆樹、國槐、銀杏、油松等喬木,紅葉李、小葉女貞、連翹、發青等花灌木。在植物景觀的營造上,著重做好以下幾點: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首先就是要了解當地地理、氣候、土壤、光照、濕度等情況,再根據植物的常綠、落葉、觀葉、觀花,以及植物的開花期、綠葉期、顏色、高度等特性,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寒窯遺址公園原有不少有特色的植物,他們不僅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歷經滄桑而烙上了歷史的印記,見證著一個城市的發展。對于這些植物的保留,可以強化景區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在寒窯遺址公園中有很多這樣的植物,如:月老金桂、被譽為連理枝的古槐、在水一方小島上的旱柳等。植物與天然地形、溝壑、水、窯洞等結合起來,可達到環境與植物的和諧共融。植物景觀與燈光、日光、月光、湖面、水面等相結合會形成如詩如畫美妙的景色。西安曲江寒窯遺址公園是我國首個以愛情為主題的全景體驗式公園,園區種植有三葉草、薰衣草、荷花、百合、玫瑰、相思樹、連理樹、棗樹、松柏等表達愛情的草、花、樹。

寒窯遺址公園景觀設計特色

愛情是一個永遠鮮活的主題,值得每個人一生銘記。“姻緣際會苦難全,相守寒窯佳話傳。金桂枝繁紅線掛,樓臺演繹勸貪錢”,結合寒窯的文化、周邊環境及所取得的成績,基于對西安曲江寒窯遺址公園的分析,我認為其景觀文化的特色在于:

1挖掘歷史內涵,傳承中國文化

寒窯遺址公園景觀文化本著修復、展示、體驗的原則和修舊如舊的手法,使遺存的三姐泉、思夫亭、貞烈殿、寒窯舊址、妖馬洞等景點煥發出新的歷史韻味。圍繞不同遺址表達的文化內涵,在“民德歸厚”戲樓、露天劇場和臨時舞臺有形式多樣的文化表演。另外,園區內的燈光音樂、水體綠化、藝術雕塑、楹聯藝術創作等都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地解讀了寒窯文化。

2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陳

寒窯遺址公園的展陳內容包括民間傳說和遺址窯洞,王寶釧愛情及其故事的傳頌是非物質文化的內容。展陳方式有文字、圖像、雕塑、影像、多媒體等手段。如對王寶釧生活的展陳,采取舞臺布景加實物模型的形式進行展陳。將一口窯洞分為兩個空間,前部空間通過一些生活、生產模型來表現王寶釧的生活場景。后部空間,通過舞臺布景的形式,展現王寶釧倚門而立,望著滿天飛舞著大雪的荒野,翹首期盼夫婿薛平貴的回歸。這充分表達了王寶釧對愛情的執著,對親人回歸的期盼。

3強化愛情主題

篇2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景觀設計是時間與空間藝術的融合,設計的內容涉及自然生態環境、人工建筑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等各個領域。景觀設計,顧名思義就是將建筑、雕塑、綠化諸要素綜合進行的空間環境設計,最通俗的解釋就是美化自然景色。景觀設計的空間位置包括建筑的內外、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道路之間、建筑與綠化之間的這些空間位置。

一、現代景觀設計思路

以傳統文化為前提,把現代化的基本要求與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賦予現代化以民族特色,體現了古樸與現代的融合。首先要要尊重自然。自然有其自身的演變和更新規律,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自我維持和自我恢復能力,生態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動性來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增強場地的自我調節能力,發展可持續的、生態的當代景觀。景觀的設計體現了人們對其的需要,更體現了設計者的文化素養,沒有文化內涵的景觀是經不起推敲的。景觀中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景觀所處地域、環境的特色和歷史政治經濟多個方面,體現了城市的文明和人文,也體現了一個地區的人們對景觀文化和環境的把握方式、程度以及審視的角度。 景觀和文化自古就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引導景觀設計,提升著景觀的層次和立意,發展和繁榮其規模;而同時文化又依附于景觀,沒有景觀的實施以及物化載體形式的表達,文化則無法保留,更得不到傳承和發揚,因此景觀承載著文化。

二、景觀設計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在逐步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對環境景觀、建筑、室內等設計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人們更希望看到它們具有本土的文化特色。我們的環境景觀設計需要傳承自己的文脈,表現出自己的精神文化。景觀作為城市景象景觀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也就是創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義,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城市的對抗。

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 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是鄉村也成為景觀”。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度將人束縛在君權之下,人被束縛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得人如母親襁褓之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活和生存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里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的城市,同時不斷的向鄉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

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得歌爾的棲居概念。棲居的過程實際上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在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息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和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的。與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場所是無處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具體,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

三、現代化景觀設計原則

經歷過文化的沉淀和積累,記憶和經歷不斷浮現疊加的小區,才會成為城市的永恒。景觀規劃設計本身,不僅僅是一個場所,一個空間,只有充分正確地考慮了“人”因素,才能使設計的場所煥發生命力,成功的景觀設計正是在承受住社會洗禮考驗后自身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真正體現。

1.傳統文化的吸收

將本土文化進行自我延續,還能樹立起獨特的景觀形象,推動我國與世界的進一步交流。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一定要轉變,時代是發展的,我們不能抱著傳統不放,思維也要不斷的轉換。景觀設計應立足本民族文化,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并進行創造性地設計,才能滿足觀賞者的愿望,實現景觀的個性及特色。傳統的東西我們要繼承但也要有所取舍的保留發展,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引申意義,從中提取最有特色的元素,通過和時代的結合、拓展、再創造,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和特征。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天人合一的的和諧思想,以及有法無式的理念。在景觀設計中,可使用風景開合、空間對比、引導與暗示、藏與露、滲透與層次、疊石觀水等藝術手法,創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景觀空間意韻。還可遵循“中和”的傳統理念,從山水詩詞、山水繪畫及其理論中獲取啟迪,將其融入景觀設計中,將空間創造同人與自然的關系巧妙地結合起來,實現寫意與寫實、自由與規整和諧統一的效果。

2.新興文化的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閉起來。我們要發展就要開放,就要吸取。但是面對大量涌入的外來文化藝術,我們一定要持去偽存真的態度,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一切,認真研究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深入剖析外來文化藝術的歷史經驗和成功之處,尋求吸收和利用的最佳切入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優秀的世界文化藝術與中國的民族文化藝術結合起來,并加以融匯貫通。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讓人類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走出一條創新的景觀設計發展道路。

3.精神文化的賦予

景觀為人所用,是生活發生并具有特性的空間,它不僅包含著構成空間的一系列物質要素,還承載著人們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在對景觀的認知過程中,如果片面的強調景觀的空間關系、功能、結構組織和系統等各種抽象內容,而忽視景觀作為“家園”這一層面更深刻的意義,景觀可能將會失去其可見、實在的具體性質,甚至包括不可替代的人文特性。這些具有普遍性的集體認同是一個地域不可或缺的深層文化,它們顯現于那些人們所熟知的“核心”文化景觀,而這樣的“核心”文化景觀就成為了人們在景觀存在中得到歸屬感的情感寄托。盡管景觀的形式是多樣的,但景觀文化依然是我們欣賞和繼承的重點。景觀設計通過對文化的抽象概括來衍生形式,再通過形式反映文化。文化元素與景觀的聯系至關重要,通過文化賦予景觀深層次的含義,加深景觀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突出景觀所處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俗,從而使其成為城市對外宣傳的名片。

總結:文化是各國各地域具有豐富內涵的精神產物的歷史積淀,我們不能膚淺地認為只是簡單地搬弄幾個傳統的文化符號表現在現代景觀設計上,而是要抓住文化的本質,才能很好地將它運用到現代景觀設計之中。應該嚴格按照相地、設計理念、設計形式的順序逐步展開景觀設計。結合場地特色和周邊環境確定設計理念,結合人們的生活方式、使用需求、審美意識,通過藝術手法將最具代表性、地方特色性和歷史延續性的景觀元素運用到設計之中,確保將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文化功能有機的統一起來,進而營造出滿足使用功能性和藝術審美的文化景觀。

參考文獻:

[1]馬德志.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J].中國石油大學出版. 2011(2).

篇3

人類生活的景觀環境與景觀環境中的人類,因地域的“文化性”而彼此互為影響并同存同在、同生同滅。人類的生存需要空間,人與空間的彼此聯系就是環境。拋開人類生存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文化性的相同是人類群體生存的基本前提,不同群體的人因共同的認識,彼此聚集、相互關聯而獲得生存的條件。由于人的文化性的影響,不同的地域內才形成了不同的景觀形態。

在漢語中景觀指某地區或某種類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創造的景色。設計實踐中,我們可以理解“景觀”為“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但實際上要確切定義這個名詞是很困難的。我們在研究時可以把它理解簡單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包含客觀存在并能被人所感知的事物,另一方面它是對客觀事物進行主觀感受的結果,即對“景”與“觀”的分別解釋。

這里的解釋是從建筑學及風景園林學中的概念延伸來的,它區別于地理學和生態學中的“景觀”概念。在生態學中,景觀設計的目的是保護及創造合理的景觀生態格局,創造符合生態原則的環境空間。廣義的景觀規劃設計現在已經涵蓋了視覺景觀、環境生態、人文景象的內容,但是我們在研究城市景觀時,是以景觀建筑學的理論為基礎展開的。

2.景觀中的文化性

2.1 景觀中的文化認識

文化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梢哉f,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使用著文化,學習的知識屬于文化,課后去衛生間也有相應的廁所文化,和同學玩鬧則有游戲文化,回到家打開電腦有網絡文化,晚上休息時還有睡眠文化,夢中的夢境預示著什么,會告訴我們什么,這些統統屬于文化的范疇。但同時,我們又會感覺文化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卻很難給人以存在感,也就是說,你無法去觸摸,去感知它的存在,它是一個概念,并不能夠等同于“飛機”“電腦”“蘋果”這樣擁有著實物的名詞。

景觀文化大體具有兩種內涵,一種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一種是它通過外在所表達的內涵。也就是深層意義。以北京故宮為例,它是明、清兩代帝王的皇宮,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它融合了景觀中各個景觀的內容,是無可比擬的古代杰出建筑群落,同時還是世界上保存最大、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建筑群。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無論是從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莊嚴、富麗堂皇,那種彰顯著皇家氣派無疑為它的藝術性增光添彩,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所在。而另一方便,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特征,顯示著明代匠師們在建筑造詣上的巧奪天工。故宮不僅是皇權的象征,同時也代表著儒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是一種文化底蘊的展現,還是留給我們后人佐以歷史考證的見證。人文景觀中的文化內涵包容性之廣,底蘊之深厚,是值得我們以學習和崇敬的。

即使在一個時期的景觀,也會不盡相同,清朝修建的頤和園彰顯了皇家園林的氣派,遠在西方的英國,卻是塔樓、雉堞,體形凸凹起伏的古堡,不能不說是地區造就的差異。它們所代表的文化內涵也不盡相同。清代崇尚的是皇權的至高無上,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表現出來的是皇帝的個人獨斷專權。英國則是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的鼎盛時期,當時是由維多利亞女王在位,還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依靠剝削勞動人民來榨取剩余價值,但這時勞動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2 景觀中的文化特征

首先,任何的物質都需要占據一定的空間,不論其形態大小,其中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則必須具有固定性和不可位移性。其次,景觀中的文化性也是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每一個景觀都是時代的產物,它必定會帶著時代的色彩以及特點,長城用來防御外敵侵入,在現代卻是旅游觀光景點,原有的防御意義早已失去;烽火臺具有軍事傳遞功能,現代也早已失去原來的功能;但無論如何,它們原本想要表達的文化內涵得到了傳承,世人根據史料以及觀察其特征判斷出原來的意義。不僅為史料增添了可性度,同樣也為歷史的考證帶來了依據。

2.3 文化性在景觀中的重要意義

建筑、道路、橋梁、廣場、綠化等人文景觀以及文物古跡等歷史遺存,它們都有自身的文化魅力。任何人文景觀都是歷史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符號。古代長城是歷代勞動人民汗水的結晶,它記錄著歷史,象征和代表著一種意義和價值。

景觀因附帶的歷史文化有了新的人文價值,從而富有生機和活力。景觀的歷史人文價值是發展變化的,它的內涵在于發現、保存這種意義和價值。景觀是某種意義和理念的載體,這種理念和意義通過一系列的外在表現出來的。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具體說就是景觀的實際存在,如景觀的亭臺樓閣、雕欄玉砌、碑刻石雕以及布局等等,都可看作是實際的存在意義,正是這實際的存在構成了景觀的文化內涵。作為旅游景觀,僅有這些還差的很遠。現代人都希望在特定景觀中看到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獨特儀式和活動。旅游景觀是有具體的人群經營管理的,景觀文化中意義的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過景觀團隊的經營來實現的。簡而言之,景觀是文化的一種印記,它是人類附加在大自然上的勞動果實,是當時人類智慧的結晶,還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

3.結論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交流的頻繁,人們越來越

講究對所生活、居住的環境的要求,對景觀的欣賞更多是它的深刻意境和造型的文化內涵,我們尋求的是時代和歷史完美結合的作品。經過以上的分析闡述,我們可以看到理想環境的塑造將永遠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最初的設計構想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人與自然的參與活動而漸漸豐富其中的內容,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塑造。

景觀設計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這應該是當代設計的宗旨,也是這個時代的精神。設計應與科學、藝術一起不斷的深入、不斷的發現,用以為人類提供更新、更進步的思想和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思維空間。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不斷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

篇4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6-0083-01

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文化的轉型,價值觀念、評判標準的多樣化,也同樣造成了我國當前景觀建設的混亂,如何在景觀設計中傳承傳統文化,保留傳統文化,亟待需要解決?,F在從采用傳統形式、傳統形式的再生以及引用其它文化符號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什么是景觀符號

景觀符號(landscape symbols),所謂景觀符號是指得到人們認同和審美上認可的事物的總稱。從符號學的角度看,任何事物均可能轉變成代表他物的符號或象征。但是,本文主要認可在特定人群心中產生共鳴的符合集合。例如中國的萬里長城、約旦的佩特拉古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基督像、秘魯的丘比丘印加遺址、意大利的古羅馬斗獸場、墨西哥的奇琴伊察瑪雅城邦遺址和印度的泰姬陵在2007年7月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大雁塔、兵馬俑、黃帝陵、西安城墻、延安、秦腔、碑林、秦嶺、半坡遺址、羊肉泡饃在2007年10月被評為陜西十大文化符號。

二、什么是傳統形式

在景觀設計時,我們可以利用傳統景觀符號的形狀和尺度,保證能指上對傳統有所保留和象征,而在景觀符號所傳達的意義和景觀功能上有多種變化。

沿用傳統的意義如果景觀符號的形式與意義之間有著很強的映射關系,形式既使只有少許的改變也會影響到景觀符號的意義,同時意義的主題也是一些永恒的、普遍性的、共同性的內容,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傳統符號原型,即符號的所指與能指相一致。它們通常都會是一些代表民族的文明、歷史,或者象征民族本身的圖騰之類的景觀符號元素。例如:龍,自我們祖先設計了這種形式之后,在華夏大地上,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區域應用它,都是對它傳統意義的一種沿襲。因為,在我們看來,它就是華夏民族歷史與文明的象征,是炎黃子孫的代表符號。

三、怎樣在景觀符合中傳承傳統文化

由于技術、材料、社會需求和社會觀念的發展,某些傳統景觀符號完整、具體的形式成為不適宜或者不必要時,我們就可以通過采用局部、抽象或簡化以及單個景觀符號形式重新組合等手法使傳統形式得以再生。

(一)采用傳統形式的局部

這種情況是指引用傳統景觀符號的局部形式,如某個面或某個構件來代替整體。通常是該種景觀符號的形式在我們使用的地域內和時代里為大家所熟悉和了解,我們采用的局部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讓景觀使用者接觸到局部就能聯想起整體的形式。

當傳統景觀符號表現為一個實在的形體,而且呈現出某個明顯的觀賞面,該立面通常正對人們的視線或者占據形體的主要位置,可以暗示整個形體或者表明某個場景的開始,此時, 我們就可以通過對此立面的引用來代替整個景物。

這種方法是指采用景觀符號中的某一兩個元素,而這個元素是整個景觀的視覺中心或功能結構中心,在人們的心目中可以起“借代”的作用。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設計一個轆轤與井臺,代表一個帶有清涼水井的傳統農家庭院的景觀。又或者我們可以運用一個輪船上的“舵”或者“帆”代表整艘輪船。

(二)傳統形式的抽象、簡化

當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形象的、簡單的整體概念和意象時,傳統形式太過具體、繁瑣,細節意義無需表達,因此,我們就可以把整體形象抽象和簡化,只留一個視覺外輪廓或者簡化的形體。這種情況下,我們采用傳統形式有可能是引用它的意義,也有可能只是用它代表某個時代的文明,又或者僅因為視覺上的樣式美。

保留了傳統景觀符號的整體形狀,但把一些繁瑣的細節,或者反映不適合當代價值觀念的一些內容去除,通過一些現代的手法、技藝或材料加以體現,使之成為符合時代文化觀念的景觀,但同時它又使人時刻的陷入對歷史、對傳統文化的遐想中。

四、結論

篇5

二、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再創造

地域特色源于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體化特征,歷史文脈的傳承從傳統地域的更新發展中獲得延續。因此,在解決復興與發展問題時,我們可以嘗試:(1)繼承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材料與細部;(2)繼承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空間營造手法,全新的空間卻依然保持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空間意境和場所感;(3)繼承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哲學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雖然景觀的材料與細部是全新的,空間營造也是全新的,但傳統園林的造園精神猶在;由此為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復興與發展探索一條統一的出發點。比如可以針對浙北的江南水鄉、浙中的大家風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征進行分析,在新農村的建設設計過程中,結合地域文化景觀的特征,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設計風格。在創造現代地域文化景觀小品方面,我們應該對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進行理性傳承而不是簡單地對傳統景觀小品的模仿、抄襲。設計過程中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時尊重當地生活習俗,滿足現代生活需求,以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色再創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包括探尋地方材料、傳統技術在現代條件下的運用;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構造方式加以創造性地發展傳承。如筆者設計的景觀休息座椅的材質,便是運用了江南水鄉常用的木質材料,因木材種類繁多,有天然優美的花紋,相對于石材與金屬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溫暖舒適感,可以表達出自然、古樸、人情味的設計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視覺和觸覺效應。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色的小品設計再創造,概括起來有再現、復興與發展三種類型。

(一)再現

運用現代材料、技術、造型手法、工藝色彩以及細部裝飾等進行景觀小品再現設計,必須與地域文化、歷史環境結合起來才有意義。具有浙江傳統地域文化的景觀小品在造型方面應具有江南水鄉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筆者設計的這組景觀小品造型靈感來自于江南古鎮屋檐角的彎曲弧度,結合了現代審美的需求。其特色不僅具有江南古鎮的文化底蘊與古樸氣息,也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并且能與周圍的地域環境相融合。而一些現有的設計小品造型生搬硬套與地方歷史文化不協調、與環境不融合、只有外殼而無內涵的景觀小品,失去了設計最初的意義,不值得提倡。

(二)復興

采用有機更新的方法對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小品進行再改進,賦予傳統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現昔日風采。其特點是在保存和恢復傳統景觀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現代技術加工手段、先進的材料對景觀小品進行有機更新,使小品在具備現代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同時能滿足現代人們生活需求,重新煥發其景觀小品自身的魅力。現在大部分景觀空間中的小品材料運用的較為單一,很少見到用新型材料對舊物的翻新。若以筆者自繪的景觀小品為例進行復興延伸,那么在考慮木質材料的同時,是否也可以運用較為新型的材料進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滿足地域文化審美需要的同時跟上科技的步伐。復興不是傳統意義的簡單復活,而是將傳統與時代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傳統地域景觀小品新的時代精神與內涵,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展現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發展

從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出發,追求與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融合,強調地方、民族特色的創造。是從傳統地方紋樣中汲取精華,在地方性景觀小品創作中加以發揚和拓展,在發展地方傳統特征的同時,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現代功能和內容,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體現了新的時代精神。

篇6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應注意的內容

(一)合理利用自然條件

在實踐過程中,景觀設計必須不斷繼承、發揚和體現不同區域的地方特色,在合理利用各種自然條件的同時,注重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尤其是地形、氣候植物和動物等的合理利用,是現代景觀設計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二)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各種工程的不斷開發和實施,使土地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質破壞。一旦土壤的結構發生改變,土地結構的穩定性便會逐漸降低,使生物的棲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嚴重的還會改變光照的特性等。因此,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中,必須高度重視各地區原有地形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倒塌、不穩定等情況出現,從而提高景觀環境的穩定性。

(三)合理利用氣候

一般情況下,氣候條件是通過對光照條件、空氣溫度、濕度等,給人的視覺和觸覺感受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點,務必做到合理利用氣候,以保證整個景觀的視覺效果和感觀效果。在某些情況下,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可以通過人為的方式來調理環境的微氣候,提高環境質量,以改善人的生活舒適程度。例如:在居住環境中的景觀設計,南方設置有很多開敞的室外活動空間,與南方的氣候有著密切聯系。

(四)合理利用植被

在植被的合理利用方面,主要是指鄉土植物和城市植物的選擇。其中,鄉土植物作為本地區的土生物種,在各地區的自然環境中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較多的采用鄉土植物,不但不可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保證它們的正常生長,還能很好的展示地域特色。而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植物的選擇具有一定指向性,例如:在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受到植物功能特殊性的限制,使得地域文化的挖掘和體現以其它景觀設計有著很大差異。因此,在合理利用地域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必須注重原生生態系統的有效保留,才能確保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篇7

一個城市的形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城市形成之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始終處在動態的演變之中。所以,城市與時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同樣的,城市街道景觀也與時間有著緊密聯系,它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理想狀態的景觀是不存在的,而人們對于理想景觀的看法也會隨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著變化。街道景觀和城市的文化環境有著密切聯系,共同構成了城市街道景觀的空間地域文化特征。

1.2文化途徑

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城市街道景觀外在的表現著城市的文化內涵,承載著人們的文化和理想。在城市街道景觀中,文化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對城市街道美的欣賞與追求由來已久,不同的文化類型和自然地理條件成就了不同的城市街道景觀。文化傳統的差異使得各個地方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上有不同的風格。如:西方人崇尚田園之美,在城市景觀中傾向于天然元素的人工化,而在中國,南北方文化的差異也造就了不同的景觀風格。

2文化與街道景觀的關系

城市街道景觀反映出文化,而文化又改變著街道景觀,文化與街道景觀之間有著互融的關系。城市街道景觀所具有的雙重屬性體現在:(1)城市格局和建筑物等共同構成了景觀的物質實體,其背后是歷史文化的不斷發展;(2)城市街道景觀存在于人的腦海中,通過親身體驗、互聯網、電影、報刊等途徑形成對這個城市的印象。

2.1城市街道景觀的生長

城市街道景觀不是靜止不變的,它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之中。在分析城市街道景觀的過程中還應該加上時間因素?;ú輼淠居凶约旱纳L周期,能夠繁衍生長。作為文化,景觀也存在文化的生長,即文化積淀。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這種文化也不斷走向豐富和成熟。

2.2人為的因素

作為文化的主體,人在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在上文已經有所論述,本節以實例說明。政府的決策者、投資人以及設計者等對街道景觀項目有著各自的要求和意見,這些要求和意見都會對城市街道景觀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樣子有重要影響。人的因素常常會被人們忽視,在街頭咖啡屋里休閑的人們同樣也是景觀中的一道風景??磁c被看是人們交往的一種方式,身著旗袍、長褂、西裝都會給街道帶來不一樣的風景。人,讓城市變得更加生動。

3街道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3.1忽略了時代文化精神

人是城市街道景觀的使用者,因此,景觀的存在應該致力于滿足人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景觀的設計應該與當代人的審美觀念相符合,將這一要求反映在具體的景觀設計中,即:城市街道景觀應該具有相應的時代文化精神。而在當前,有些設計者片面的追求歷史感,思想局限于傳統的形式,對于時代精神的體現則考慮的較少,這些設計也難以受到人們的喜愛。

3.2街道文化景點堆積

一個城市的特色體現著其歷史文化,將歷史文化融入景觀設計中則更能彰顯城市的特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城市也積累了豐富的文化。一般而言,歷史越悠久,其文化的積淀也會越深厚。在設計中,面對如此之多的歷史文化,設計者常常希望能夠將它們全面的表現出來,企圖表現出豐富的歷史文化,而這也可能造成歷史景點堆積的弊端,給人一種又多又亂的感覺。

3.3缺乏人文關懷

人,作為城市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景觀的使用者和觀賞者。在街道空間設計的過程中,要將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視人的體驗感受,以其為主線,塑造出具有人情味的街道。而在現代化城市中,面對復雜的道路環境,設計者們往往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了交通功能的優化上,將交通環境作為一個工程實體,而不是將其作為一個公共空間來看,忽略了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得城市給人一種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感覺,忽略了人文關懷。

篇8

中國傳統文化、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綿延流傳下來的文化。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體現在有形的物質文化和無形的精神文化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然淳樸、寧靜淡雅的審美情趣,設計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傳統藝術,雖然在“形”上每個時期的變化往往大相異趣,但我們仍能感受到在這些形式多樣的造型中所特有的精神氣質,不論是彩陶上稚拙的鳥紋和蛙紋、青銅器上的獰厲的饕餮、還是漢代漆器上飄逸的鳳紋,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淘洗之后,仍然承現出一種驚人的生命活力,感動著我們現代人。

2.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 科學的因素是指景觀的自然性, 作為地球上生物圈的一部分, 它具有天然存在、發展的屬性;藝術的因素是指景觀被賦予一定的歷史和文化, 具有傳承性和表達性。景觀設計不但可供欣賞,緩解壓力和疲勞,還可以劃分空間、清新宅氣、展示地方文化和城市風貌。因此, 在設計中把現代人的生活同自然、歷史及文化連為一體是每個景觀設計師的使命。

3.中國傳統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具有不可逆的傳承性。設計,是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而藝術與科技,又同屬于廣義的文化范疇。我們可以說,任何傳統文化,都必然對藝術與科技的發展,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并且通過藝術與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間接,都對現代設計產生連帶的巨大影響。任何時代的設計都是與當時的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會對設計產生影響。

3.1 傳統文化圖案的運用

傳統的紋飾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十分廣泛, 無論是作為底紋,主體圖案還是邊飾或角飾, 都能透露出一股古樸、清新的氣息。在景觀設計中對傳統圖案的運用多用于石刻和手繪。例如,歷代古都故宮的道路、欄桿、扶手、墻壁都刻有龍風紋樣和祥云圖案;西安大雁塔北廣場的文化柱上的佛像圖案。

漢字本身是一種藝術形象, 具有美和抒發感情的特性。漢字源于圖畫, 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提及: “ 既是字, 又是畫” 漢字可以說是物象符號化, 語義圖案化的典范, 在設計中適當運用文字象形這一歷史成果, 仍不乏產生耐人尋味的構想。例如,西安大雁塔北廣場的漢字書法鋪裝,讓平常的地面成為了一道耐人尋味的文化景觀;同時大雁塔的許多行道燈柱不僅在造型上采用了唐代燈柱與現代設計結合的形式,而且燈柱上都寫著唐代的詩詞歌賦,讓人在游覽的過程中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唐文化的氣息。

3.2 傳統文化色彩的運用

傳統的民族色彩, 受中國文學、戲曲的影響, 如戲劇臉譜, 民間木版年畫的色彩, 特別是國人偏愛的“ 國色”―― 紅,用來加強滿足視覺的要求和表現吉祥、熱烈、喜慶的傳統氣氛。受民族的因素和居住條件的影響, 形成了人們對紅、綠傳統色彩的特殊喜愛,有時景觀色彩運用要根據各個城市的氣候地理條件決定,南方的景觀就比較淡雅、綠色為主,著名的園林景觀設計就是典型代表。例如,蘇州拙政園的主要色彩為灰、白、綠。而北方景觀設計色彩運用比較大膽、強烈。例如,北京的前門大街上掛滿了紅色的燈籠,同時燈籠的造型采用了鳥籠的形式,色彩與造型都同時蘊含著濃濃的中國文化。

景觀中的色彩設計應該因地制宜,它是不斷變化的,特別是園林景觀植物隨著晨昏、四季、朝霞暮靄不斷地起著變化,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紅葉醉人、碩果累累,冬季白雪皚皚、枝干遒勁。很多通過植物色彩設計的景觀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意蘊,運用不同或相同顏色的藤蔓植物,組成所需要的圖案造型,雖然是造型迥異,但是由于材質的相同可以達到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讓人感覺有“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與意境。所以,景觀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表達色彩時的考慮,不能孤立的進行,而應綜合“天時”、“地利”、“材美”、“工巧”等諸多影響因素,才能應用得恰到好處。

3.3 傳統文化意境的運用

“琴、棋、書、畫”作為中國傳統元素曾經一貫被設計師運用到景觀設計當中。通過各種巧妙的“借景”、“虛實”的種種方式,使建筑群與自然山水的美溝通匯合起來,而形成一個更為自由也更為開闊的有機整體的美,充分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的境界。例如北京的頤和園、蘇州拙政園。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天人合一的的和諧思想,以及有法無式的理念。在景觀設計中,可使用風景開合、空間對比、引導與暗示、藏與露、滲透與層次、疊石觀水等藝術手法,創造步移景異的景觀空間意韻。

中國的傳統文化表現在藝術上,可以概括的說就是“含蓄、內斂、不露鋒芒卻博大精深”,傳統文化元素中是中國人文思想的意向載體,它所追求的和諧、節制、樸素和含蓄的思想是與中國傳統的人文、自然、哲學觀一脈相承,是基于儒、道、釋三家互補交融、兼容并蓄的觀念的注解,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審美觀,更重要的是它們體現了中國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印證著中華民族內在的積養、品行和操守。

可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很多元素都可以在景觀設計中運用,它的宗旨就是讓景觀設計與時俱進的同時與中國傳統文化并行。

4. 結語:

在當今這個設計風格多樣化發展的背景下,應該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價值,避免盲目的追求形式,膜拜西方模式和風格。只有重視、保護、利用好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恰當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才能凸顯中國景觀設計的獨特意境,同時利用景觀這個載體來傳承傳統文化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感染力,同時也具有強大的宣傳力,使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時使人們生活在自然、生態又有歷史人文氣息的環境下。

將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在景觀設計中的理念, 既富有傳統神韻而又突破了中國傳統風格中沉穩有余,活潑不足等常見的弊端, 追求設計的新意而又不忽略傳統文化風格的體現, 使傳統的文化藝術更富有韻味、現代味, 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更展現一種民族自豪感。透過傳統文化的歷史延伸脈絡, 我們可以看出, 景觀設計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地受到不同時期的文化的沖擊而更新拓展, 它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 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之所在。

參考文獻:

陳軍、楊志運 . 論中國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 . 藝術空間.2010(11)

篇9

we are explicit already view demand body now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a

city.The city special features comes from the particular and natural condition, the backlog of the history culture.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ative culture, passing the reading concerning its nature and the humanities histories, real object of or literalness.From here feelingplace spirit:A kind of inside power of the natural process and the humanities process that comes from the region, is a motive and reason that designs the form back, also is design should express and body now of amenity essence belong to sex.Such design is to belong to the native son, belonging to the life of the native son, certainly also belonging to the local nature and the history process.

關鍵詞:景觀設計目的, 城市特色,本土文化

Keyword:The view designs the purpose, the city special features, native cultur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景觀設計目的

隨著環境意識的逐漸加強以及人們藝術修養、文化修養的提高,景觀已經進入人們關注的視野。比如“景觀豪宅”、“公園式學校”、“花園城市”等廣告語不時躍入眼簾,這也說明關注景觀的不僅是市民,而且開發商、城市政府等都在重視環境和景觀品質,紛紛邀請景觀設計師進行專項規劃設計。于是,景觀設計也成為景觀師、建筑師、規劃師和藝術創造人關注的重點。

在城市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城市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重重困難之際,景觀的塑造要應對各種挑戰,如:如何保護好各種生態資源,如何充分發揮城市景觀的作用,如何提供足夠的公共活動設施,如何保留一定規模的綠色開敞空間和視線走廊,保持開闊的空間和視野,如何充分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和輪廓,如何保證良好的交通聯系等等。景觀設計的目的是創造多功能平衡發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能得以保護的綠色空間。應該說是多者兼顧,而最為首要的是展現城市風貌,體現本土文化。

·城市特色

景觀的設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要充分體現城市特色的。但現狀:城市的特色越來越難以追尋。人們在呼吁保護城市特色,也有的號召“打造”城市特色,無可奈何的是,中國經濟轉型時代的城市特色業已形成,那就是現在我們面對的各個城市都差不多、混亂的“新面貌”。這其中的癥結是對城市自然條件,歷史文化的輕視,即對本土文化的忽略。

因此說: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是城市特色獨具的靈魂。

許多城市因江河湖海而魅力無窮。意大利的威尼斯因它美麗的海灣與縱橫180條運河相連的118個島嶼,構成舉世無雙的水城;而它多次易主的歷史和發達的商業文化,使這成為永遠閱讀不盡的詩篇。長江嘉陵江交匯處的壯麗山城重慶,漓江之濱宛如仙境的桂林,是吸引無數人追尋奧秘城市美景的去處。自然條件,無論是優是劣,啟迪著建設者的智慧。

許多城市因歷史文化而光芒四射。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只說它的現代文化遺存,像世界級的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米羅、達利等人的藝術活動及其遺跡;高迪如夢如幻的教堂、公園和宅??;特別值得我們回味的是,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德國館這座不起眼的小平房,這是現代建筑大師德國人密斯·凡·德·羅的經典作品,就連里面的椅子,也是密斯設計的經典的現代家具。人們像朝圣一樣,朝拜巴塞羅那的這座文化名城的文化遺存。再說我們的天津,它在近代史中與北京的特殊關系所形成的下野政治人物的故居,它的九國租界,它在中國現代文明啟蒙中不可替代的領先地位……近代文化遺存,形成了城市特色,奠定了它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許多城市因處理自然條件和文化遺存的智慧而令人贊嘆。大自然給人們的,并不都是良好的條件,有的城市面臨的是極為惡劣的條件,比如印度干熱沙漠地帶的古城杰伊瑟爾梅爾,哲學般的處理陽光與陰影的智慧,使得人們爭取生存的同時,創造了城市的特色:為防止風沙直穿,它有狹窄彎曲的街道;為爭得更多的陰涼,沿街建筑層層出挑;為白天通風夜晚乘涼,形成以天井和屋頂平臺交錯的獨特城市肌理——天井“黑洞”。這里所舉的一些例子,主要是從城市設計的大角度、宏觀的方向來說明對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的合理利用與改造,它們都是積極的,有持續發展的可塑性。其中最可貴、最能動的因素還是人處理城市的智慧,在時間的長河里,人們創造了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留住了讓市民引為驕傲的文化遺存,城市獨具的特色,也就盡顯其中了。從這個程度上來說,城市建筑和景觀設計都完全圍繞了城市原有的歷史、人文特色來進行,本土化也隨處可見。

在我們身邊,中山岐江公園是一個很好的設計實例。

這是一個有“經歷”的地方,屬于“曾經”或者“昨天”,殘舊而融合,人們的力量與意志已經匯同于“造化”。 “懷舊”是一種現成可觸的情緒。即使是面對較簡陋的工業,我們仍在舊址感悟到工業的“設計”力量。歧江公園是一個充滿時間感覺的地方。不同年代的工業水平,造型差異、材質趣味,近距離“并置”,類似“琥珀”對時間的儲藏。

當接觸到岐江公園這個設計的時候,讓我一下子意識到:我們挖空心思尋找千年古跡和傳統形式、以求地方文化和精神的時候,突然發現,這種精神就在腳下、就在眼前。岐江公園個性鮮明,與傳統嶺南園林相比,岐江公園徹底拋棄了園無直路、小橋流水和注重園藝及傳統的亭臺樓閣的傳統手法,代之以直線形的便捷步道,充分提煉和應用工業化的線條和肌理。與環境主義及生態恢復相比,岐江公園借鑒了其對工業設施及自然的態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時,與之不同的是,岐江公園的設計強調了特定時代和特定地域的文化含義和自然特質,尤其在新的設計中強化場地及景觀作為特定文化載體的意義,通過再生的物質和精神設計,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寫到這里,不得不說在岐江公園設計的影響下,在最近的公園方案設計中我們有意識的認知到場地周圍地域文化對場地的影響,注重本土文化是成功景觀設計的前提之一。閱讀關于場地的自然及人文歷史,實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種源于當地的自然過程及人文過程的內在的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和原因,也是設計所應表達和體現的場所的本質屬性。這樣的設計是屬于當地人的,屬于當地人的生活,當然也是屬于當地自然與歷史過程的。比如歷史遺存在場地內的古跡;當地的自然資源——江河水系與場地內的溪流融會貫通;當地的特產物種在場地內恰當的環境進行安排;當地的戲劇文化在場地內也有相對應設計……使人們親近和進入這個公園并尋找到克服城市生活嘈雜、緊張、疲憊之后的欣喜,愉快,尋找到適合休憩和使人們舒緩平和的空間氛圍,尋找到屬于孩子、老人、戀人和釣魚者們的那些場所,這些既是設計的根本前提,亦為目標。她們都是原生的、自然的、本土的,充分的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共生。

·結語

景觀中的文化內涵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文化也具有民族性。通過民族形式的發展,形成民族的傳統。因地、因時制宜地選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設計手法是體現景觀中文化內涵最主要的因素。任何一處景觀做出來,應具備本土特色、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看到的特色。真正好的作品將是使人們身歷其境,不由得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歷史和人文的氣息。我們應發掘場地固有的景觀特色,以專業眼光去觀察、認識場地固有的特性,最好的景觀設計看起來就像沒有經過設計一樣,只是對場地景觀資源的充分發掘、利用。我國景觀的現狀,常見的是一些類似“愚公移山”、“精衛填?!钡捻椖?,盡管北方城市受資源型缺水威脅,南方城市受水質性缺水困擾,但大規模的山水式園林建設卻沒有因此受到限制。對地域性景觀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營造景觀類型,是現代景觀設計的前提條件,也是體現景觀特色的主要方面。充分了解本土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脈,營造既符合國際一體化潮流、又具有本土特性的景觀作品,才是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篇10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歷史的主要承載體,具備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因此希望它“不變”;但作為城市街區,它有必須完全融入城市,與城市共生長,否則街區就會死亡而使保護無從談起,這樣它又必須不斷地改變。究竟什么要“不變”、什么要“改變”呢?

1文化景觀的空間構成

1.1城市格局

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個城市的規劃思想。我國不少城市格局構圖方正,主次軸線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勢變通、靈活的實例,形成別具一格的景觀特色。歷史街區是一個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整體布局方式與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對應,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街區的街區布局形式是這個城市傳統城市格局的縮影。

1.2傳統街巷

傳統街巷是歷史街區文化景觀中的重要內容,對歷史街區的空間布局的影響最為廣泛而深刻。歷史街區的街巷空間是較為封閉、內向的,它們的主要作用是將歷史街區內部各個要素在空間上形成相互聯系的整體,并協調和有效地發揮城市的諸多功能。例如,街巷在承擔交通運輸任務的同時,也是組織市井生活空間的主要場所。

1.3空間節點

(1)廣場。廣場是街區中主要用來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場所,屬于公共開放空間。中國古代城市廣場的概念較弱,一般城市沒有專門建設供人們進行各種公共活動的廣場,廣場的功能往往是依附于其他的功能,如依附于廟宇、宗祠等宗教建筑進行祭拜等宗教活動;定期的集市貿易或經常性的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戲臺前提供給人們看戲的空地等等?,F在歷史街區中留存至今的也多是這一類的廟宇、宗祠和商業性的集市廣場。如南京夫子廟廣場、山西靈石靜升鎮文廟廣場等。

(2)交通節點。通常是指街巷道路的交叉點。由于傳統街區多是在自發的情況下逐漸形成,街巷常常彎折成曲尺形,或是和緩的曲線形。道路的交叉點不是簡單的十字形,而多是風車形、丁字形、人字形等相互交錯的一種形式,節點的空間景觀豐富多變,有些也兼具景觀節點的效果。

(3)院落節點。指建筑或圍墻圍合成的半私密空間,院落節點是外部空間序列的終端。歷史街區文化景觀中的院落節點空間是與人們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地方,也是歷史街區文化景觀關注的焦點。

(4)點綴性景觀節點。通常指以標志性景觀如古井、名木、牌坊、雕塑、碑刻等存在的節點,是歷史街區文化景觀的重要標志點,人們在這里可以交往、進行信息的傳達。

2文化景觀的空間傳承

對于歷史街區文化景觀的傳承包括顯性景觀及隱性景觀的傳承。顯性文化景觀是以一定的物質或空間存在,是人們日常可以觸及的,因此人們對它們也比較熟知。隱性文化景觀是以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要素等為主,有些以一定的物質載體體現其內容,可有些是無形的,體現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一個脈絡。本文側重從顯性要素對文化景觀的空間傳承展開論述。

2.1城市肌理的傳承

在我國城市的歷史街區中,城市肌理對城市建筑有著極大的控制力,無論建筑的解決方式多么出色,都無法克服它們所在地城市肌理的限制,它是建筑在城市空間深層結構上的形態依據。要傳承城市肌理的價值形態,首先要理解中國傳統城市空間或場所空間的內在秩序,這種秩序是一種連續的、積極的、包容性的空間。中國的城市強調中軸線和左右對稱,這是同其社會組織結構相適應的;城市主要靠封閉的外墻與院落形成城市空間,這些都是其歷史發展的城市文脈所延續下來的。

2.2城市軸線的傳承

城市軸線可有實軸和虛軸之分。實軸通常以建筑的空間序列組織來表現,虛軸通常以道路系統(交通軸線)或綠化系統(生態軸線)的形式來組織。軸對稱的設計思想是我國自周代以來至清代長期延續的設計模式,大到城市設計、各個街區,小至院落建筑都依照這一規則:即將主要建筑物安排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左右取得均衡對稱,而軸線上的建筑依地位而高低起伏,呈現出雄偉肅穆的氣勢。我國許多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都是對稱式,以鐘樓、鼓樓的連線或者牌坊的序列為軸線,城市由此延伸發展,街道或者與其平行,或者與其垂直,整個城市沿軸線左右對稱,形成規則平穩的布局。保留下來的不僅有北京、西安等文明古都,還有平遙、興城等歷史悠久的小鎮。

2.3城市天際線的傳承

天際線即空間的天際輪廓線,是城市總體形象的輪廓。在城市特色的構筑過程中,城市輪廓是城市空間形態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它有最典型的建筑群構成。

歷史街區的天際線往往是城市特征的重要標識。是在城市宏觀層面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的主要語素之一,因此在歷史街區中要強調對歷史街區天際線的有效保護,對形成該天際線的整個地區的建設和環境改變都要采取審慎的態度,實施一定的建設規劃控制。由于我國歷史街區大多是較為低矮平緩的天際線,由此在現代城市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城市天際線傳承的難度可想而知。主要通過以下3種途徑的“建設規劃控制”。

2.3.1高度控制

具有典型特征的歷史性天際線,往往有著名建筑物優美的輪廓成為構圖的最突出主導因素,對新建設的高度的控制,防止其高度超出主要建筑,形成喧賓奪主的態勢,是最有效的防止破壞歷史性天際線的措施。對于低矮建筑群體中的新建筑高度同樣給予控制,防止其高度突破原有建筑群形成輪廓線,破壞歷史性天際線的基本態勢。

圖1的兩張照片都攝于江南水鄉古鎮南潯。形成一對比景觀特色。(a)圖中,建筑層高控制在兩層以內,坡頂屋面高低起伏,富有層次。(b)圖中。一突兀的馬賽克貼面高層建筑打破了整體輪廓線的塑造,不符合傳統的視覺心理。

2.3.2視線控制

對歷史性天際線的識別一般均具有某一個或幾個最佳的視點。在這些視點方向上形成了該城市著名的、獨特的天際線,并帶給人們以一定的方向感和認同感等心理意義。歷史街區的城市天際線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和獨特的景觀構成。因此,必須在以這些視點為基準的視線通廊內控制新建設的高度、體量等,保證視廊通暢。

2.3.3對新地標建筑的控制

對有可能成為新地標的建筑對其視距、高度、體量、材料、色彩等采取審慎控制。

2.4街巷空間的保護

街巷空間是歷史街區居民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物質載體之間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街巷的家庭化使用,使得街巷空間充滿了多色彩、多情調的公共生活,同時也使歷史街區的環境體現出一種場所精神。保護歷史街區文化景觀不僅僅是延續原有的物質環境。同時也包含著對于社會網絡和生活網絡的延續。轉歷史街區內部的街巷格局常常具有該地段乃至整個城市的個性。在我國,坊、街、巷、路網格局從古沿續至今,但不同的地區又有著不同的特征。同為江南城市,蘇州以前河后街、河路相間的街巷格局為特征。而揚州的居住地段道路格局是以方格框為骨架,魚骨式街巷為主脈,在魚刺兩側為盡端式的巷子。這幾種街道格局是與封建經濟的社會、封建家庭的統治以及廳堂式民居布局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歷史風貌的重要體現。

蘇州桐芳巷小區的改造設計(圖2)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語匯。如傳統的建筑形式與細節,并不是完全的仿古建筑,但坡屋頂、白粉墻、花窗、庭院、風火墻等,都帶有明顯的傳統文化印記的符號。這是一種“有形”的景觀視覺控制。除了建筑風貌的重塑,還有哪些保持城市傳統街區的完整記憶、增強城市的特色及個性的規劃思路呢?桐芳巷保留了原有的街區格局與空間尺度。在建造新建筑的同時力求延續原有的空間氛圍,使居民有鄉情可尋。內向圍合的總體布局不僅僅體現在每一個院落中,整個街坊的4個沿街面布置較高的商業公建,而在內核布置居民住宅,形成大街繁華、小巷幽靜的氛圍。鄰里空間、內向圍合、樹木、墻等都是景觀空間設計的元素。新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洛隆县| 固安县| 开化县| 皋兰县| 延川县| 钟山县| 枣强县| 惠水县| 尤溪县| 桦甸市| 屯门区| 合山市| 庆城县| 永吉县| 靖安县| 河东区| 永平县| 芜湖县| 克拉玛依市| 肇源县| 呈贡县| 宜章县| 紫云| 巩留县| 泽库县| 高平市| 叙永县| 莱州市| 丽江市| 屏边| 汝南县| 大名县| 延庆县| 内黄县| 墨脱县| 平遥县| 吴堡县| 马尔康县| 合阳县| 新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