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信息加密技術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11-05 16:44: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信息加密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信息加密技術論文

篇1

因為信息數據是通過計算機進行存儲與傳輸的,所以數據安全隱患產生的第一步就是計算機中存在的安全風險,包括硬件與軟件的安全問題:第一、操作系統出現漏洞,內部含有竊取信息的程序或者木馬,其數據信息被盜取與修改都是在使用者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發生的;第二、計算機病毒,如果計算機沒有安裝殺毒軟件,則會讓電腦處于危險狀態,很多病毒會隨著數據的傳輸或者程序的安裝而進入計算機,從而實現竊取與篡改計算機內信息數據的目的;第三、硬件不穩定,計算機硬件的不穩定如磁盤受損、缺少恢復程序等,會造成傳輸或存儲的數據丟失或錯誤,從而對信息數據造成危害。還有就是網絡安全隱患,主要是網絡的傳播不穩定和網絡存在安全漏洞,這也是存在安全隱患最多的一環,不過這一般和人為安全因素有很大的聯系,人們會利用網絡安全的漏洞進行數據的竊取與篡改。

1.2人為安全隱患

因為利益驅使,為了盜取或者篡改重要信息,出現了很多非法入侵他人電腦或者網絡系統的行為,如黑客、傳播病毒、電子詐騙、搭線竊聽、掛木馬等,這些人為的破壞行為其目的性就比較強,往往攻擊力強、危害度比較大,一般是涉及竊取重要的經濟情報、軍事情報、企業重要信息或者是進行國家網絡系統的惡意攻擊等,給個人、單位,甚至是國家都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也是必須加以防范的安全隱患。

2計算機信息數據的加密技術

2.1存儲加密法

存儲加密是用來保護在存儲過程當中信息數據的完整性與保密性,包括密文存儲與存取控制。而密文存儲是通過加密算法的轉換、附加密碼進行加密、加密模塊的設置等技術實現其保密作用;存取控制是通過審查用戶資料來辨別用戶的合法性,從而通過限制用戶權限來保護信息數據不被其他用戶盜取或修改,包括阻止合法用戶的越權行為和非法用戶的入侵行為。

2.2傳輸加密法

傳輸加密是通過加密來保護傳輸中信息數據流的安全性,實現的是過程的動態性加密,分為端—端加密與線路加密兩種。端—端是一種從信息數據發出者的端口處制定加密信息,只要是從此端口發出的數據都會自動加密,加密后變成了不可閱讀與不可識別的某些信息數據,并通過TCP/IP數據包后,最終到達傳輸目的地,當到達最終端口時,這些信息數據會自動進行重組與解密,轉化為可以閱讀與識別的信息數據,以供數據接收者安全的使用;線路加密則有所不同,它是完全不需對信源和信宿進行加密保護,而是運用對信息數據傳輸的不同路線采用不同加密密鑰的手段,達到對線路的保護目的。

2.3密鑰管理法

很多的數據信息進行加密都是通過設置密鑰進行安全防護,所以密鑰是能否保護好信息數據的關鍵,如果密鑰被破解,則信息數據就無保密性可言,故對密鑰的保護非常關鍵,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密鑰管理法,它在密鑰形成的各個環節(產生、保存、分配、更換、銷毀等階段)進行管理控制,確保密鑰的安全性。

2.4確認加密法

確認加密法是通過對信息數據的共享范圍進行嚴格控制,來防止這些數據被非法篡改與偽造。按照不同的目的,確認加密法可分為:信息確認、數字簽名與身份確認三種。數字簽名是根據公開密鑰與私人密鑰兩者存在一定的數學關系而建立的,使用其中任一密鑰進行加密的信息數據,只能用另一密鑰進行解密,從而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如發送者用個人的私人密鑰對傳輸信息數據進行加密之后,傳送到接收者那里,接收者必須用其公開密鑰對數據進行解密,這樣可以準確的知道該信息的發送源是那里,避免信息的錯誤。

2.5信息摘要法

信息摘要法是通過一個單向的Hash加密函數來對信息數據進行處理,而產生出與數據對應的唯一文本值或消息值,即信息的摘要,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它是在信息數據發送者那里進行加密后產生出一個摘要,接收者通過密鑰進行解密后會產生另一個摘要,接收者對兩個摘要進行對比,如果兩個有差別,就表面數據在傳輸途中被修改。

2.6完整性鑒別法

完整性鑒別法是將事先設定的某些參數(如口令、各相關人員的身份、密鑰、信息數據等)錄入系統,在數據信息傳輸中,通過讓驗證對象輸入相應的特征值,判斷輸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要求,來對信息數據進行保護的技術。

篇2

當前形勢下,人們進行信息數據的傳遞與交流主要面臨著兩個方面的信息安全影響:人為因素和非人為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指:黑客、病毒、木馬、電子欺騙等;非人為因素是指: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如火災、電磁波干擾、或者是計算機硬件故障、部件損壞等。在諸多因素的制約下,如果不對信息數據進行必要的加密處理,我們傳遞的信息數據就可能泄露,被不法分子獲得,損害我們自身以及他人的根本利益,甚至造成國家安全危害。因此,信息數據的安全和加密在當前形勢下對人們的生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通過信息數據加密,信息數據有了安全保障,人們不必再顧忌信息數據的泄露,能夠放心地在網絡上完成便捷的信息數據傳遞與交流。

1信息數據安全與加密的必要外部條件

1.1計算機安全。每一個計算機網絡用戶都首先把自己的信息數據存儲在計算機之中,然后,才進行相互之間的信息數據傳遞與交流,有效地保障其信息數據的安全必須以保證計算機的安全為前提,計算機安全主要有兩個方面包括:計算機的硬件安全與計算機軟件安全。1)計算機硬件安全技術。保持計算機正常的運轉,定期檢查是否出現硬件故障,并及時維修處理,在易損器件出現安全問題之前提前更換,保證計算機通電線路安全,提供備用供電系統,實時保持線路暢通。2)計算機軟件安全技術。首先,必須有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統。作為計算機工作的平臺,操作系統必須具有訪問控制、安全內核等安全功能,能夠隨時為計算機新加入軟件進行檢測,如提供windows安全警報等等。其次,計算機殺毒軟件,每一臺計算機要正常的上網與其他用戶交流信息,都必須實時防護計算機病毒的危害,一款好的殺毒軟件可以有效地保護計算機不受病毒的侵害。

1.2通信安全。通信安全是信息數據的傳輸的基本條件,當傳輸信息數據的通信線路存在安全隱患時,信息數據就不可能安全的傳遞到指定地點。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改進,計算機通信網絡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但是,信息數據仍舊要求有一個安全的通信環境。主要通過以下技術實現。1)信息加密技術。這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技術措施。我們一般通過各種各樣的加密算法來進行具體的信息數據加密,保護信息數據的安全通信。2)信息確認技術。為有效防止信息被非法偽造、篡改和假冒,我們限定信息的共享范圍,就是信息確認技術。通過該技術,發信者無法抵賴自己發出的消息;合法的接收者可以驗證他收到的消息是否真實;除合法發信者外,別人無法偽造消息。3)訪問控制技術。該技術只允許用戶對基本信息庫的訪問,禁止用戶隨意的或者是帶有目的性的刪除、修改或拷貝信息文件。與此同時,系統管理員能夠利用這一技術實時觀察用戶在網絡中的活動,有效的防止黑客的入侵。

2信息數據的安全與加密技術

隨著計算機網絡化程度逐步提高,人們對信息數據傳遞與交流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信息數據的安全與加密技術應運而生。然而,傳統的安全理念認為網絡內部是完全可信任,只有網外不可信任,導致了在信息數據安全主要以防火墻、入侵檢測為主,忽視了信息數據加密在網絡內部的重要性。以下介紹信息數據的安全與加密技術。

2.1存儲加密技術和傳輸加密技術。存儲加密技術分為密文存儲和存取控制兩種,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信息數據存儲過程中信息數據泄露。密文存儲主要通過加密算法轉換、加密模塊、附加密碼加密等方法實現;存取控制則通過審查和限制用戶資格、權限,辨別用戶的合法性,預防合法用戶越權存取信息數據以及非法用戶存取信息數據。

傳輸加密技術分為線路加密和端-端加密兩種,其主要目的是對傳輸中的信息數據流進行加密。線路加密主要通過對各線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鑰進行線路加密,不考慮信源與信宿的信息安全保護。端-端加密是信息由發送者端自動加密,并進入TCP/IP信息數據包,然后作為不可閱讀和不可識別的信息數據穿過互聯網,這些信息一旦到達目的地,將被自動重組、解密,成為可讀信息數據。

2.2密鑰管理加密技術和確認加密技術。密鑰管理加密技術是為了信息數據使用的方便,信息數據加密在許多場合集中表現為密鑰的應用,因此密鑰往往是保密與竊密的主要對象。密鑰的媒體有:磁卡、磁帶、磁盤、半導體存儲器等。密鑰的管理技術包括密鑰的產生、分配、保存、更換與銷毀等各環節上的保密措施。網絡信息確認加密技術通過嚴格限定信息的共享范圍來防止信息被非法偽造、篡改和假冒。一個安全的信息確認方案應該能使:合法的接收者能夠驗證他收到的消息是否真實;發信者無法抵賴自己發出的消息;除合法發信者外,別人無法偽造消息;發生爭執時可由第三人仲裁。按照其具體目的,信息確認系統可分為消息確認、身份確認和數字簽名。數字簽名是由于公開密鑰和私有密鑰之間存在的數學關系,使用其中一個密鑰加密的信息數據只能用另一個密鑰解開。發送者用自己的私有密鑰加密信息數據傳給接收者,接收者用發送者的公鑰解開信息數據后,就可確定消息來自誰。這就保證了發送者對所發信息不能抵賴。

2.3消息摘要和完整性鑒別技術。消息摘要是一個惟一對應一個消息或文本的值,由一個單向Hash加密函數對消息作用而產生。信息發送者使用自己的私有密鑰加密摘要,也叫做消息的數字簽名。消息摘要的接受者能夠通過密鑰解密確定消息發送者,當消息在途中被改變時,接收者通過對比分析消息新產生的摘要與原摘要的不同,就能夠發現消息是否中途被改變。所以說,消息摘要保證了消息的完整性。

篇3

隨著計算機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換工具。與此同時,由于計算機網絡具有開放性、互聯性、連接方式的多樣性及終端分布的不均勻性,再加上本身技術弱點和人為疏忽的存在,網絡安全也就成為當今網絡社會的焦點中的焦點,人們在廣泛的應用網絡的同時更加關注私有數據的安全性。數據安全是指以為實現電子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建立信息處理系統而采取的技術上和管理上的安全保護。現代的電腦加密技術就是為適應網絡安全的需要而應運產生的,是保證信息保密性的有效措施。

1、影響計算機網絡數據安全的因素

1.1 網絡漏洞

目前的操作系統支持多用戶和多進程,若干個不同的進程可能在接收數據包的主機上同時運行。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是傳輸的目標,這樣使得網絡操作系統的漏洞成為網絡漏洞,從而導致整個網絡系統的薄弱環節受到黑客的攻擊。

1.2 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蔓延范圍廣,增長速度快,附著在其他程序上。如果帶毒文件被共享,其他機器打開、瀏覽時就會被感染,進而成為滾雪球一樣的連鎖式傳播。可能使系統死機或毀壞,造成數據的損失。

1.3 服務器信息泄露

由于計算機系統程序的缺陷,在對錯誤處理不正確的情況下,利用這類漏洞,攻擊者可以收集到對于進一步攻擊系統有用的信息,從而導致數據的不安全。

1.4 非法入侵

非法侵入者通過監視等非法手段,獲取攜帶用戶名和口令和IP包,然后通過使用它而登錄到系統,非法侵入者可以冒充一個被信任的主機或客戶,并通過被信任客戶的IP地址取代自己的地址,竊取網絡數據。

2、數據加密技術的原理

在計算機網絡實際運行中,所有的應用系統無論提供何種服務,其基礎運行都想通過數據的傳輸。因此,數據的安全是保證整個計算機網絡的核心。數據加密的基本過程是按某種算法,對原來為明文的文件或數據進行處理,使其成為不可讀的一段代碼,通常稱為“密文”,使其只能在輸入相應的密鑰之后才能顯示出本來內容,通過這樣的途徑來達到保護數據不被非法人竊取、閱讀的目的。

3、數據加密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方案

3.1 確定加密目標

使用數據加密技術首先要明確網絡中的哪些方面需要使用數據加密,即要明確如下問題:一是在服務器、工作站、筆記本等可移動存儲設備或手持智能設備上會出現哪些機密信息;二是機密信息在各類存儲設備上的什么位置及以什么文件類型保存;三是機密數據在局域網中傳輸是否安全;四是進行WEB瀏覽等網絡通信是否包含機密信息,從而鎖定加密目標。

3.2 選擇加密方案

3.2.1 對稱數據加密技術

對稱數據加密技術是使用加密密鑰與解密密鑰是相同的密碼體制。該加密技術通信的雙方在加密和解密時使用的是同1個密鑰。在通信雙方能確保密鑰在交換階段未泄露的情況下,可以保證信息的機密性與完整性。典型的算法有DES及其各種變形。DES是一種對二元數據進行加密的算法,將信息分成64位的分組,并使用56位長度的密鑰,另8位用于奇偶校驗。它對每1個分組使用一種復雜的變位組合、替換,再進行異或運算和其他一些過程,最后生成64位的加密數據。對每一個分組進行l9步處理,每一步的輸出是下一步的輸入。以此類推,直到用完K(16),再經過逆初始置換,全部加密過程結束。該技術在運用中主要策略是:假如A要向B發送密文(DES)和密鑰SK,可以用B公布的公開密鑰對Sk進行RSA加密,向B一起發送其結果和密文,接受數據后,B首先用自己的私鑰對SK 進行解密, 從而取得A 的密鑰SK。再用SK 解密密文。從而實現了密鑰傳輸的安全問題,保證了數據的安全。

3.2.2 非對稱數據加密技術

非對稱式加密就是使用不同的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通常為“公鑰”和“私鑰。其中“公鑰”是可以公開的,不用擔心被別人知道,收件人解密時只要用自己的私鑰即可以,這樣就很好地避免了密鑰的傳輸安全性問題。典型的算法有lISA體制。其加密過程如下:① 為字母制定1個簡單的編碼,如A~Z分別對應于1—26。② 選擇1個足夠大的數n,將2個大的素數P和q的乘積定義為n。③ 找出1個數k,k與(P—1)×(q一1)互為素數。數字k就是加密密鑰。④ 將要發送的信息分成多個部分,一般可以將多個字母分為一部分。在此例中將每一個字母作為一部分。⑤ 對每部分,將所有字母的二進制編碼串接起來,并轉換成整數。⑥ 將每個部分擴大到它的k次方,并使用模n運算,從而得到密文。解密時找出1個數k 使得k x k 一1 rnod((P一1)×(q一1)),且p k× k 一1臺皂被(P一1)X(q一1)整除。k 的值就是解密密鑰。

3.2.3 公開密鑰密碼技術

開密鑰加密技術使用兩個不同的密鑰,一個用來加密信息,稱為加密密鑰;

另一個用來解密信息,稱為解密密鑰。加密密鑰與解密密鑰是數學相關的,它們成對出現,但解密密鑰不能由加密密鑰計算出來,加密密鑰也不能由解密密鑰計算出來。信息用某用戶的加密密鑰加密后,所得到的數據只能用該用戶的解密密鑰才能解密。其計算過程如下:①用加密密鑰PK對明文x加密后,再用解密密鑰sK解密,即可恢復出明文,或寫為:DSK(EPK(x))=x②加密密鑰不能用來解密,即DPK(EPK(x))≠x③在計算機上可以容易地產生成對的PK和SK。④從已知的PK實際上不可能推導出sK。⑤加密和解密的運算可以對調,即:EPK(DSK(x))=x

篇4

2 網絡通訊中信息安全存在的風險

計算機和互聯網是網絡通訊的載體,然而隨著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網絡通訊中信息的安全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些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網絡的操作系統、網絡的開放性與虛擬性和應用平臺等方面,我們將對這些方面存在的信息安全問題進行分析。

2.1操作系統的安全

每一臺計算機都有操作系統,都知道如果一臺計算機沒有操作系統是無法使用的。網絡通信中主要的信息安全問題就在于網絡的操作系統,操作系統的穩定性決定著網絡通信的安全性,一旦系統出現漏洞,就容易被入侵,信息泄露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會出現計算機無法使用的情況。然而對系統操作存在的安全問題,主要有對操作系統的不了解、操作技術的不熟練、違反網絡通信安全保密的相關規定、網絡通信的安全意識不強以及對密鑰設置的不規范、長期使用同一個密鑰等原因,這些原因都有可能造成網絡通訊中信息的泄露;所以,我們要對網絡通訊加強管理,保證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的泄露。

2.2網絡的開放性與虛擬性帶來的安全問題

網絡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網絡是一個開放性和虛擬性的平臺,然而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會有一些人利用網絡的這一特點進行違規甚至是違法的操作,比如使用一些手段對重要的通訊信息進行攔截或竊聽,甚至是對信息的改變和破壞。網絡的通信線路,一般都沒有進行相應的電磁屏蔽保護措施,這就使得通信過程中信息容易被攔截和竊聽;這對網絡通訊中信息的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2.3通訊軟件的應用

人們在網絡上進行信息交流,一般都需要通訊軟件;然而這些通訊軟件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漏洞,這就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更容易遭到病毒或黑客的入侵,對通訊過程中信息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應該對信息進行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防止信息被竊取,保證通訊過程中信息交流的安全。

3 加密技術

一個完整的密碼體制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明文、密文、密鑰、加密變換、解密變換;對信息的加密過程是將明文通過加密算法進行加密,再經過網絡鏈路傳輸給接收者,然后接收者利用自己的密鑰通過解密算法對密文進行解密,還原成明文。

3.1對稱加密技術

對稱加密技術,就是對信息加密與解密采用相同的密鑰,加密密鑰同時也可以當做解密密鑰用。這種加密技術使用起來比較簡單,密鑰比較短,在網絡信息傳輸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但這種加密技術的安全性不是很高。

在對稱加密技術中運用的加密算法有數據加密標準算法和高級加密標準算法,而數據加密標準算法最常用。對稱加密技術有一定的優勢也有一定的弊端,優勢是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密鑰比較短;缺點:一、通訊雙方在通訊時使用同一個密鑰,這就給信息通訊帶來了不安全因素,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常常一個傳送者給多個不同的接收者傳送信息,這就需要多個密鑰,這對信息的傳送者帶來煩瑣;二、對稱加密算法一般無法鑒別信息的完整性,也無法對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身份進行確認,這對信息在傳輸過程中帶來了不安全因素。三、在對稱加密技術中對密鑰的管理是關鍵,因為在對稱加密技術中信息的傳送者和信息的接收者是采用相同的密鑰,這就需要雙方共同對密鑰進行保密。

3.2非對稱加密技術

非對稱加密技術,就是對信息的加密與解密采用不同的密鑰,然而這種加密技術是針對對稱加密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所提出的一種加密技術;非對稱加密技術又可以稱為公鑰加密技術,意思是加密密鑰是公開的,大家都可以知道的;而解密密鑰只有信息的接收者才知道。在非對稱加密技術里,最常用的密碼算法是RSA算法,運用這種算法對信息進行加密,信息盜取者就不可能由加密密鑰推算出解密密鑰,因為這種算法將加密密鑰與加密算法分開,使得網絡用戶密鑰的管理更加方便安全。

4 加密技術的應用

4.1信息傳輸過程中的節點加密

對信息的加密方式有很多,有在傳輸前對信息進行加密,有在傳輸通道對信息進行加密等等。簡單介紹一下傳輸過程中的節點加密,節點加密是指信息傳輸路徑中對在節點機上傳輸的信息進行加密,然而節點加密不允許信息以明文的方式在節點機上進行傳輸;節點加密是先把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解密,再對已解密的明文用另一個密鑰進行加密,這就是所謂的節點加密,由于節點加密對信息加密的特殊性,使得這種加密方式相對于其他加密方式的安全性比較弱,所以一些重要的信息不采用此方法來進行加密。

4.2信息傳輸過程中的鏈路加密

鏈路加密是指在鏈路上對信息進行加密,而不是在信息的發送端和接收端進行加密;鏈路加密是一種在傳輸路徑中的加密方式。鏈路加密原理是信息在傳輸路徑中每個節點機都作為信息接收端,對信息進行不斷的加密和解密,使信息最終到達真正的接收端。這種加密方式相對于節點加密較安全,運用相對比較廣泛。然而這種鏈路加密也存在弊端,由于運用這種方式進行加密,使得信息在傳輸過程中進行不斷地加解密,信息以明文的形式多次出現,這會導致信息容易泄露,給通訊過程中信息的安全帶來危害。

4.3信息傳輸過程中的端對端加密

端對端加密是指信息在傳輸過程中一直以密文的形式進行傳輸,在傳送過程中并不能進行解密,使得信息在整個傳送過程中得到保護;即使信息在傳輸過程中被攔截,信息也不會被泄露,而且每條信息在傳輸過程中都進行獨立加密,這樣即使一條信息被攔截或遭到破壞,也不會影響其他信息的安全傳輸;這種加密方式相對于前兩種加密方式可靠性更高、安全性更好,而且更容易設計和維護,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不過[ dylW.net專業提供教育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此種加密方式存在一點不足,就是不能夠對傳輸的信息在發送端和接收端進行隱藏。由于端對端的加密方式可靠性高、安全性好、價格便宜,在信息傳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更能確保信息在網絡通訊中的安全傳輸。

5 結束語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通訊在日常生活中的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竊取網絡通訊信息的人越來越多,對通訊信息攻擊的手段也層出不窮,攻擊技術也日益增強,使得各種網絡信息安全問題日益惡化,問題更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可見網絡通訊中的信息安全技術有待提高。然而,由于我國網絡信息技術起步晚,改革初期發展慢,給網絡通訊安全埋下了隱患;雖然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也暴露出嚴重的網絡通訊信息安全問題;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網絡信息交流的防御能力,防止信息在網絡通訊中被泄露;為大家營造出一個安全、快捷、舒適的網絡通訊環境,即能促進網絡通訊的發展,也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5

所謂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 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 實現整個商務(買賣)過程中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目前,因特網上影響交易最大的阻力就是交易安全問題, 據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 在被調查的人群中只有2.8%的人對網絡的安全性是感到很滿意的, 因此,電子商務的發展必須重視安全問題。

一、電子商務安全的要求

1、信息的保密性:指信息在存儲、傳輸和處理過程中,不被他人竊取。

2、信息的完整性:指確保收到的信息就是對方發送的信息,信息在存儲中不被篡改和破壞,保持與原發送信息的一致性。

3、 信息的不可否認性:指信息的發送方不可否認已經發送的信息,接收方也不可否認已經收到的信息。

4、 交易者身份的真實性:指交易雙方的身份是真實的,不是假冒的。

5、 系統的可靠性:指計算機及網絡系統的硬件和軟件工作的可靠性。

在電子商務所需的幾種安全性要求中,以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最為關鍵。電子商務安全性要求的實現涉及到以下多種安全技術的應用。

二、數據加密技術

將明文數據進行某種變換,使其成為不可理解的形式,這個過程就是加密,這種不可理解的形式稱為密文。解密是加密的逆過程,即將密文還原成明文。

(一)對稱密鑰加密與DES算法

對稱加密算法是指文件加密和解密使用一個相同秘密密鑰,也叫會話密鑰。目前世界上較為通用的對稱加密算法有RC4和DES。這種加密算法的計算速度非常快,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對大量數據的加密過程。

最具代表的對稱密鑰加密算法是美國國家標準局于1977年公布的由IBM公司提出DES (Data Encrypuon Standard)加密算法。

(二)非對稱密鑰加密與RSA算法

為了克服對稱加密技術存在的密鑰管理和分發上的問題,1976年產生了密鑰管理更為簡化的非對稱密鑰密碼體系,也稱公鑰密碼體系(PublicKeyCrypt-system),用的最多是RSA算法,它是以三位發明者(Rivest、Shamir、Adleman)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的。

在實踐中,為了保證電子商務系統的安全、可靠以及使用效率,一般可以采用由RSA和DES相結合實現的綜合保密系統。

三、認證技術

認證技術是保證電子商務交易安全的一項重要技術。主要包括身份認證和信息認證。前者用于鑒別用戶身份,后者用于保證通信雙方的不可抵賴性以及信息的完整性

(一)身份認證

用戶身份認證三種常用基本方式

1、口令方式

這種身份認證方法操作十分簡單,但最不安全,因為其安全性僅僅基于用戶口令的保密性,而用戶口令一般較短且容易猜測,不能抵御口令猜測攻擊,整個系統的安全容易受到威脅。

2、標記方式

訪問系統資源時,用戶必須持有合法的隨身攜帶的物理介質(如存儲有用戶個性化數據的智能卡等)用于身份識別,訪問系統資源。

3、人體生物學特征方式

某些人體生物學特征,如指紋、聲音、DNA圖案、視網膜掃描圖案等等,這種方案一般造價較高,適用于保密程度很高的場合。

加密技術解決信息的保密性問題,對于信息的完整性則可以用信息認證方面的技術加以解決。在某些情況下,信息認證顯得比信息保密更為重要。

(二)數字摘要

數字摘要,也稱為安全Hash編碼法,簡稱SHA或MD5 ,是用來保證信息完整性的一項技術。它是由Ron Rivest發明的一種單向加密算法,其加密結果是不能解密的。類似于人類的“指紋”,因此我們把這一串摘要而成的密文稱之為數字指紋,可以通過數字指紋鑒別其明文的真偽。

(三)數字簽名

數字簽名建立在公鑰加密體制基礎上,是公鑰加密技術的另一類應用。它把公鑰加密技術和數字摘要結合起來,形成了實用的數字簽名技術。

它的作用:確認當事人的身份,起到了簽名或蓋章的作用;能夠鑒別信息自簽發后到收到為止是否被篡改。

(四)數字時間戳

在電子交易中,時間和簽名同等重要。數字時間戳技術是數字簽名技術一種變種的應用,是由DTS服務機構提供的電子商務安全服務項目,專門用于證明信息的發送時間。包括三個部分:需加時間戳的文件的數字摘要;DTS機構收到文件摘要的日期和時間; DTS機構的數字簽名。

(五)認證中心

認證中心:(Certificate Authority,簡稱CA),也稱之為電子商務認證中心,是承擔網上安全電子交易認證服務,能簽發數字證書,確認用戶身份的、與具體交易行為無關的第三方權威機構。認證中心通常是企業性的服務機構,主要任務是受理證書的申請、簽發和管理數字證書。其核心是公共密鑰基礎設(PKI)。

我國現有的安全認證體系(CA)在金融CA方面,根證書由中國人民銀行管理,根認證管理一般是脫機管理;品牌認證中心采用“統一品牌、聯合建設”的方針進行。在非金融CA方面,最初主要由中國電信負責建設。

(六)數字證書

數字證書就是標志網絡用戶身份信息的一系列數據,用于證明某一主體(如個人用戶、服務器等)的身份以及其公鑰的合法性的一種權威性的電子文檔,由權威公正的第三方機構,即CA中心簽發。

以數字證書為核心的加密技術可以對網絡上傳輸的信息進行加密和解密、數字簽名和簽名驗證,確保網上傳遞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以及交易實體身份的真實性,簽名信息的不可否認性,從而保障網絡應用的安全性。

四、電子商務的安全交易標準

(一)安全套接層協議

SSL (secure sockets layer)是由Netscape Communication公司是由設計開發的,其目的是通過在收發雙方建立安全通道來提高應用程序間交換數據的安全性,從而實現瀏覽器和服務器(通常是Web服務器)之間的安全通信。

目前Microsoft和Netscape的瀏覽器都支持SSL,很多Web服務器也支持SSL。SSL是一種利用公共密鑰技術的工業標準,已經廣泛用于Internet。

(二)安全電子交易協議

SET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它是由VISA和MasterCard兩大信用卡公司發起,會同IBM、Microsoft等信息產業巨頭于1997年6月正式制定的用于因特網事務處理的一種標準。采用DES、RC4等對稱加密體制加密要傳輸的信息,并用數字摘要和數字簽名技術來鑒別信息的真偽及其完整性,目前已經被廣為認可而成了事實上的國際通用的網上支付標準,其交易形態將成為未來電子商務的規范。

五、總結

網絡應用以安全為本,只有充分掌握有關電子商務的技術,才能使電子商務更好的為我們服務。然而,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仍是今后一段時間內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篇6

1、數據加密的歷史起源

香農在創立單鑰密碼模型的同時,還從理論上論證了幾乎所有由傳統的加密方法加密后所得到的密文,都是可以破譯的,這一度使得密碼學的研究陷人了嚴重的困境。

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結構代數、可計算性理論學科研究成果的出現,使得密碼學的研究走出了困境,進人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當美國的數據加密標準DES和非對稱密鑰加密體制的出現,為密碼學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之后,用于信息保護的加密的各種算法和軟件、標準和協議、設備和系統、法律和條例、論文和專著等層出不窮,標志著現代密碼學的誕生。電腦因破譯密碼而誕生,而電腦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人類的想象。

2、數據加密的基本概念

所謂計算機數據加密技術(Data Encryption Technology),也就是說,通過密碼學中的加密知識對于一段明文信息通過加密密鑰以及加密函數的方式來實現替換或者是移位,從而加密成為不容易被其他人訪問和識別的、不具備可讀性的密文,而對于信息的接收方,就能夠通過解密密鑰和解密函數來將密文進行解密從而得到原始的明文,達到信息的隱蔽傳輸的目的,這是一種保障計算機網絡數據安全的非常重要的技術。

二、數據存儲加密的主要技術方法

1、文件級加密

文件級加密可以在主機上實現,也可以在網絡附加存儲(NAS)這一層以嵌入式實現。對于某些應用來講,這種加密方法也會引起性能問題;在執行數據備份操作時,會帶來某些局限性,對數據庫進行備份時更是如此。特別是,文件級加密會導致密鑰管理相當困難,從而添加了另外一層管理:需要根據文件級目錄位置來識別相關密鑰,并進行關聯。

在文件層進行加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因為企業所加密的數據仍然比企業可能需要使用的數據要多得多。如果企業關心的是無結構數據,如法律文檔、工程文檔、報告文件或其他不屬于組織嚴密的應用數據庫中的文件,那么文件層加密是一種理想的方法。如果數據在文件層被加密,當其寫回存儲介質時,寫入的數據都是經過加密的。任何獲得存儲介質訪問權的人都不可能找到有用的信息。對這些數據進行解密的唯一方法就是使用文件層的加密/解密機制。

2、數據庫級加密

當數據存儲在數據庫里面時,數據庫級加密就能實現對數據字段進行加密。這種部署機制又叫列級加密,因為它是在數據庫表中的列這一級來進行加密的。對于敏感數據全部放在數據庫中一列或者可能兩列的公司而言,數據庫級加密比較經濟。不過,因為加密和解密一般由軟件而不是硬件來執行,所以這個過程會導致整個系統的性能出現讓人無法承受的下降。

3、介質級加密

介質級加密是一種新出現的方法,它涉及對存儲設備(包括硬盤和磁帶)上的靜態數據進行加密。雖然介質級加密為用戶和應用提供了很高的透明度,但提供的保護作用非常有限: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沒有經過加密。只有到達了存儲設備,數據才進行加密,所以介質級加密只能防范有人竊取物理存儲介質。另外,要是在異構環境使用這項技術,可能需要使用多個密鑰管理應用軟件,這就增加了密鑰管理過程的復雜性,從而加大了數據恢復面臨的風險。

4、嵌入式加密設備

嵌入式加密設備放在存儲區域網(SAN)中,介于存儲設備和請求加密數據的服務器之間。這種專用設備可以對通過上述這些設備、一路傳送到存儲設備的數據進行加密,可以保護靜態數據,然后對返回到應用的數據進行解密。

嵌入式加密設備很容易安裝成點對點解決方案,但擴展起來難度大,或者成本高。如果部署在端口數量多的企業環境,或者多個站點需要加以保護,就會出現問題。這種情況下,跨分布式存儲環境安裝成批硬件設備所需的成本會高得驚人。此外,每個設備必須單獨或者分成小批進行配置及管理,這給管理添加了沉重負擔。

5、應用加密

應用加密可能也是最安全的方法。將加密技術集成在商業應用中是加密級別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接近“端對端”加密解決方案的方法。在這一層,企業能夠明確地知道誰是用戶,以及這些用戶的典型訪問范圍。企業可以將密鑰的訪問控制與應用本身緊密地集成在一起。這樣就可以確保只有特定的用戶能夠通過特定的應用訪問數據,從而獲得關鍵數據的訪問權。任何試圖在該點下游訪問數據的人都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三、數據加密技術展望

數據加密技術今后的研究重點將集中在三個方向:第一,繼續完善非對稱密鑰加密算法;第二,綜合使用對稱密鑰加密算法和非對稱密鑰加密算法。利用他們自身的優點來彌補對方的缺點。第三,隨著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盤、數碼相機等數碼產品的流行,如何利用機密技術保護數碼產品中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降低因丟失這些數碼產品帶來的經濟損失也將成為數據加密技術的研究熱點。

四、結論

信息安全問題涉及到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安全,世界各國已經認識到信息安全涉及重大國家利益,是互聯網經濟的制高點,也是推動互聯網發展、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的關鍵,發展信息安全技術是目前面臨的迫切要求,除了上述內容以外,網絡與信息安全還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的技術與知識,例如:客技術、防火墻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病毒防護技術、信息隱藏技術等。一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應該根據具體需求對上述安全技術進行取舍。

參考文獻

[1] Christof Paar,Jan Pelzl,馬小婷,常用加密技術原理與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09.

[2] Dafydd Stuttard,石華耀,傅志紅,黑客攻防技術寶典:Web實戰篇,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05.

[3] 徐立冰,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04.

[4] 九州書源,電腦黑客攻防,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08.

[5] 科爾伯格(Collberg C.),納美雷(Nagra J.),崔孝晨,軟件加密與解密,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05.

[6] 段鋼,加密與解密,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07.

篇7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安全已成為信息化社會的一個焦點問題,因此需要一種網絡安全機制來解決這些問題。在早期,很多的專業計算機人員就通過對網絡安全構成威脅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已經開發了很多種類的產品。但縱觀所有的網絡安全技術,我們不難發現加密技術在扮演著主打角色。它無處不在,作為其他技術的基礎,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論文講述了加密技術的發展,兩種密鑰體制(常規密鑰密碼體制和公開密鑰密碼體制),以及密鑰的管理(主要討論密鑰分配)。我們可以在加密技術的特點中看到他的發展前景,為網絡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運行環境。

一、常規密鑰密碼體制

所謂常規密鑰密碼體制,即加密密鑰與解密密鑰是相同的密碼體制。這種加密系統又稱為對稱密鑰系統。使用對稱加密方法,加密與解密方必須使用相同的一種加密算法和相同的密鑰。

因為通信的雙方在加密和解密時使用的是同一個密鑰,所以如果其他人獲取到這個密鑰,那么就會造成失密。只要通信雙方能確保密鑰在交換階段未泄露,那么就可以保證信息的機密性與完整性。對稱加密技術存在著通信雙方之間確保密鑰安全交換的問題。同時,一個用戶要N個其他用戶進行加密通信時,每個用戶對應一把密鑰,那么他就要管理N把密鑰。當網絡N個用戶之間進行加密通信時,則需要有N×(N-1)個密鑰,才能保證任意兩者之間的通信。所以,要確保對稱加密體系的安全,就好要管理好密鑰的產生,分配,存儲,和更換。常規密碼體制早期有替代密碼和置換密碼這二種方式。下面我們將講述一個著名的分組密碼——美國的數據加密標準DES。DES是一種對二元數據進行加密的算法,數據分組長度為64位,密文分組長度也是64位,使用的密鑰為64位,有效密鑰長度為56位,有8位用于奇偶校驗,解密時的過程和加密時相似,但密鑰的順序正好相反。DES算法的弱點是不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性,因為其密鑰容量只有56位。由于這個原因,后來又提出了三重DES或3DES系統,使用3個不同的密鑰對數據塊進行(兩次或)三次加密,該方法比進行普通加密的三次塊。其強度大約和112比特的密鑰強度相當。

二、公開密鑰密碼體制

公開密鑰(publickey)密碼體制出現于1976年。與“公開密鑰密碼體制”相對應的是“傳統密碼體制”,又稱“對稱密鑰密碼體制”。其中用于加密的密鑰與用于解密的密鑰完全一樣,在對稱密鑰密碼體制中,加密運算與解密運算使用同樣的密鑰。通常,使用的加密算法比較簡便高效,密鑰簡短,破譯極其困難。但是,在公開的計算機網絡上安全地傳送和保管密鑰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在“公開密鑰密碼體制”中,加密密鑰不同于解密密鑰,加密密鑰公之于眾,誰都可以用;而解密密鑰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它們分別稱為“公開密鑰”(publickey)和“秘密密鑰”(private一key)。

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鑰,每個用戶保存著一對密鑰──公開密鑰PK和秘密密鑰SK,因此,這種體制又稱為雙鑰或非對稱密鑰密碼體制。

在這種體制中,PK是公開信息,用作加密密鑰,而SK需要由用戶自己保密,用作解密密鑰。加密算法E和解密算法D也都是公開的。雖然SK與PK是成對出現,但卻不能根據PK計算出SK。在公開密鑰密碼體制中,最有名的一種是RSA體制。它已被ISO/TC97的數據加密技術分委員會SC20推薦為公開密鑰數據加密。RSA算法既能用于數據加密,也能用于數字簽名,RSA的理論依據為:尋找兩個大素數比較簡單,而將它們的乘積分解開則異常困難。在RSA算法中,包含兩個密鑰,加密密鑰PK,和解密密鑰SK,加密密鑰是公開的,其加密與解密方程為:

其中n=p×q,P∈[0,n-1],p和q均為大于10100的素數,這兩個素數是保密的。

RSA算法的優點是密鑰空間大,缺點是加密速度慢,如果RSA和DES結合使用,則正好彌補RSA的缺點。即DES用于明文加密,RSA用于DES密鑰的加密。由于DES加密速度快,適合加密較長的報文;而RSA可解決DES密鑰分配的問題。

三、密鑰的管理

1.密鑰管理的基本內容

由于密碼算法是公開的,網絡的安全性就完全基于密鑰的安全保護上。因此在密碼學中就出先了一個重要的分支——密鑰管理。密鑰管理包括:密鑰的產生,分配,注入,驗證和使用。它的基本任務是滿足用戶之間的秘密通信。在這有的是使用公開密鑰體制,用戶只要保管好自己的秘密密鑰就可以了,公開密鑰集體公開在一張表上,要向哪個用戶發密文只要找到它的公開密鑰,再用算法把明文變成密文發給用戶,接收放就可以用自己的秘密密鑰解密了。所以它要保證分給用戶的秘密密鑰是安全的。有的是還是使用常規密鑰密碼體制,當用戶A想和用戶B通信時,他就向密鑰分配中心提出申請,請求分配一個密鑰,只用于A和B之間通信。

2.密鑰分配

密鑰分配是密鑰管理中最大的問題。密鑰必須通過安全的通路進行分配。例如,在早期,可以派專門的人給用戶們送密鑰,但是當隨著用戶數的膨脹,顯然已不再適用了,這時應采用網絡分配方式。

目前,公認的有效方法是通過密鑰分配中心KDC來管理和分配公開密鑰。每個用戶只保存自己的秘密密鑰和KDC的公開密鑰PKAS。用戶可以通過KDC獲得任何其他用戶的公開密鑰。

首先,A向KDC申請公開密鑰,將信息(A,B)發給KDC。KDC返回給A的信息為(CA,CB),其中,CA=DSKAS(A,PKA,T1),CB=DSKAS(B,PKB,T2)。CA和CB稱為證明書(Certificate),分別含有A和B的公開密鑰。KDC使用其解密密鑰SKAS對CA和CB進行了簽名,以防止偽造。時間戳T1和T2的作用是防止重放攻擊。

然后,A將證明書CA和CB傳送給B。B獲得了A的公開密鑰PKA,同時也可檢驗他自己的公開密鑰PKB。對于常規密鑰進行分配要分三步:

(1)用戶A向KDS發送自己的密鑰KA加密的報文EKA(A,B),說明想和用戶B通信。

(2)KDC用隨機數產生一個“一次一密”密鑰R1供A和B這次的通信使用,然后向A發送回答報文,這個回答報文用A的密鑰KA加密,報文中有密鑰R1和請A轉給B的報文EKB(A,R1),但報文EKB(A,R1)是用B的密鑰加密的,因此A無法知道其中的內容,它也沒必要知道。

(3)當B收到A轉來的報文EKB(A,R1)并用自己的密鑰KB解密后,就知道A要和他通信,同時也知道和A通信應當使用的密鑰R1。

四、結束語

從一開始,我們就是為了解決一些網絡安全問題而提出了密鑰體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加密。所以,不言而寓,密鑰就是在各種傳送機構中發揮他的作用,確保在傳送的過程中信息的安全。雖然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不同,但密鑰體制本身是相同的。主要有數字簽名、報文鑒別、電子郵件加密幾種應用。我們在問題中找到了很好解決信息加密的方法。我們從加密技術一路走來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出加密技術在不段的發展和完善中。并且就兩個經典的算法DES和RSA做出了扼要的介紹。在論文中間也介紹了密鑰的分配,這也是加密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更加完美的加密體制或算法。

參考文獻:

[1]段云所:網絡信息安全講稿.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1

[2]劉曉敏:網絡環境下信息安全的技術保護.情報科學,1999

篇8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因特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的重要技術特征是利用網絡來傳輸和處理商業信息,因此該模式的安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網絡安全和交易安全。計算機網絡安全主要是針對計算機網絡本身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實施網絡安全增強方案,以保證計算機網絡自身的安全性為目標;交易安全則緊緊圍繞傳統商務在互聯網絡上應用時產生的各種安全問題,在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基礎上,如何保障電子商務過程的順利進行。計算機網絡安全與商務交易安全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商務交易是電子商務的核心,是運營價值鏈的根本,因此交易安全對于電子商務來講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

    一、電子商務交易存在的安全問題

    當許多傳統的商務方式應用在Internet上時,便會帶來許多源于安全方面的問題,如傳統的貸款和借款卡支付/保證方案及數據保護方法、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對日常信息安全的管理等。電子商務的大規模使用雖然只有幾年時間,但不少公司都已經推出了相應的軟、硬件產品。由于電子商務的形式多種多樣,涉及的安全問題各不相同,但在Internet上的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最核心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交易的安全性。一般來說商務交易安全中普遍存在著以下的安全隱患:

    (一)竊取和篡改信息。由于未采用加密措施,數據信息在網絡上以明文形式傳送,入侵者在數據包經過的網關或路由器上可以截獲傳送的信息。通過多次竊取和分析,可以找到信息的規律和格式,進而得到傳輸信息的內容,造成網上傳輸信息泄密。當入侵者掌握了信息的格式和規律后,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和方法,將網絡上傳送的信息數據在中途修改,然后再發向目的地。這種方法并不新鮮,在路由器或網關上都可以做此類工作。

    (二)假冒和惡意破壞。由于掌握了數據的格式,并可以篡改通過的信息,攻擊者可以冒充合法用戶發送假冒的信息或者主動獲取信息,而遠端用戶通常很難分辨。由于攻擊者可以接入網絡,則可能對網絡中的信息進行修改,掌握網上的機要信息,甚至可以潛入網絡內部,其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二、電子商務的交易安全要求

    (一)信息的保密性。交易中的商務信息都需要遵循一定的保密規則。因為其信息往往代表著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商業機密。而電子商務是建立在一個較為開放的互聯網絡環境上的,它所依托的網絡本身也就是由于開放式互聯形成的市場,才贏得了電子商務,因此在這一新的支撐環境下,勢必要用相應的技術和手段來延續和改進信息的保密性。

    (二)信息的完整性。不可否認電子商務的出現以計算機代替了人們大多數復雜的勞動,也以信息系統的形式整合化簡了企業貿易中的各個環節,但網絡的開放和信息的處理自動化也使如何維護貿易各方商業信息的完整、統一出現了問題。而貿易各方各類信息的完整性勢必影響到貿易過程中交易和經營策略。因此保持貿易各方信息的完整性是電子商務應用必備的基礎。

    (三)信息的不可抵賴性。在交易中會出現交易抵賴的現象,如信息發送方在發送操作完成后否認曾經發送過該信息,或與之相反,接受方收到信息后并不承認曾經收到過該條消息。因此如何確定交易中的任何一方在交易過程中所收到的交易信息正是自己的合作對象發出的,而對方本身也沒有被假冒,是電子商務活動和諧順利進行的保證。

    當然,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還有許多要求,比如交易信息的時效界定問題,交易一旦達成后有無撤消和修改的可能等。相信在電子商務的發展中必將涌現各種技術和各項法律法規,規范人們的需求并幫助其實現,以保證電子商務交易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三、電子商務交易安全防護技術

    (一)加密技術。保證電子商務安全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使用加密技術對敏感的信息進行加密。現在,一些專用密鑰加密(如3DES、IDEA、RC4和RC5)和公鑰加密(如RSA、SEEK、PGP和EU)可用來保證電子商務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和非否認服務。然而,這些技術的廣泛使用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密技術本身都很優秀,但是它們實現起來卻往往很不理想。現在雖然有多種加密標準,但人們真正需要的是針對企業環境開發的標準加密系統。在電子商務領域應用較為廣泛的加密技術有數字摘要、數字簽名、數字時間戳以及數字證書技術。加密技術的多樣化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但也同時帶來了一個兼容性問題,不同的商家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標準。

    (二)身份認證技術。在網絡上通過一個具有權威性和公正性的第三方機構認證中心,將申請用戶的標識信息(如姓名、身份證號等)與他的公鑰捆綁在一起,用于在網絡上驗證確定其用戶身份。前面所提到的數字時間戳服務和數字證書的發放,也都是由這個認證中心來完成的。

    (三)支付網關技術。支付網關,通常位于公網和傳統的銀行網絡之間(或者終端和收費系統之間),其主要功能為:將公網傳來的數據包解密,并按照銀行系統內部的通信協議將數據重新打包;接收銀行系統內部傳回來的響應消息,將數據轉換為公網傳送的數據格式,并對其進行加密。支付網關技術主要完成通信、協議轉換和數據加解密功能,并且可以保護銀行內部網絡。此外,支付網關還具有密鑰保護和證書管理等其它功能(有些內部使用網關還支持存儲和打印數據等擴展功能)。

    交易安全是電子商務正常健康運營的關鍵所在,不同性質的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最為安全和行之有效的防護技術,對于加密、身份認證以及支付網關技術不斷的加強測試,加強優化為安全運營構筑強有力的屏障。

    電子商務是因特網爆炸式發展的直接產物,是網絡技術應用的全新發展方向。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電子”技術平臺為傳統商務活動提供了一個無比寬闊的發展空間,其突出的優越性是傳統媒介手段根本無法比擬的。然而交易安全問題仍然是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一部分人或企業因擔心安全問題而不愿使用電子商務,安全成為電子商務發展中最大的障礙,因此,在探索電子商務交易安全的道路上理論界和企業界要不斷的尋求突破和創新。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16-0000-01

E-commerce Information Security Analysis

Wei Wei,Liu Yang,Li Xiaojuan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Kaifeng475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electronic commerce be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E-commerce security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But the security problem is the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This paper di-

scussed electronic commerce security problem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 this study.

Keywords:E-commerce;Security;Key;Digital signature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全球迅速進入了信息與數字化的時代。在信息化的不斷推進過程中,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也應運而生,并在近年來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商務模式。這種模式對管理水平、信息交換技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安全體系的架構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建立一個安全、便捷的電于商務應用環境,對信息提供足夠的保護,已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問題。

一、電子商務安全性需求分析

(一)信息真實性、有效性。電子商務作為貿易的一種形式,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將直接關系到個人、企業和國家的經濟利益和聲譽。

(二)信息保密性。對交易中的商務信息有保密的要求。如網銀卡的賬號和用戶名被人知悉,就可能被盜用;訂貨和付款的信息被競爭對手獲悉,就可能喪失商機。因此,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一般均有加密的要求。

(三)信息的完整性。是指保護數據的一致性,防止數據被未授權者建立、修改、嵌入、刪除、重復發送或由于其他原因被更改。

(四)信息的不可抵賴性。電子商務系統應充分保證原發方在發送數據后不能抵賴;接收方在接收數據后也不能抵賴。

(五)不可拒絕性。不可拒絕性是保證授權用戶在正常訪問數據資源時不被拒絕,也就是為用戶提供穩定可靠的服務[2]。

(六)訪問控制性。訪問控制性或稱可控性規定了主體的操作權限,以及限制出入物理區域(出入控制)和限制使用計算機系統和計算機存儲數據的過程(存取控制),包括人員限制、數據標識、權限控制等。訪問控制性可用防火墻等技術及相關制度措施等實現。

二、電子商務過程中的信息安全技術――密碼技術

目前,使用廣泛的密碼技術優點在于實現相對較為簡單,不需要對電子信息(數據包)所經過的網絡的安全性能提出特殊要求,對電子郵件數據實現了端到端的安全保障,密碼技術是實現電子商務安全的重要手段,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加密技術、密鑰安全和數字簽名三大技術。

(一)加密技術。電子商務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是加密技術,貿易方可根據需要在信息交換的階段使用。所謂加密就是使用數學方法來重新組織數據,把明文轉換成密文的過程[3]。加密技術可以分為兩類: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

1.對稱加密技術又稱為“私有加密”,其特點是數據的發送方和接收方使用的是同一把密鑰,對信息的加密和解密是相同的,并在通信中嚴密保護密鑰。

2.非對稱加密技術又叫做“公開密鑰加密”,非對稱密碼體制將數據的加密與解密設計成不同的途徑,使用不同的密鑰,算法和加密密鑰都可以公開,只要求對解密密鑰保密。

(二)密鑰安全。由于公鑰和算法是公開的,所以攻擊者只要知道了私鑰就能破譯密文。因此私鑰管理成了公鑰系統安全中薄弱的環節,從私鑰管理途徑進行攻擊比單純破譯密碼算法的代價要小得多[4],因此如何保護用戶的私鑰成為了防止攻擊的重點。

下面是實現密鑰安全的幾種常用方法[5]。

1.在服務器中保存用戶密鑰。將用戶的密鑰集中存放在特殊的服務器中,用戶可以通過一定的安全協議使用口令來獲得自己的私鑰和修改自己的私鑰和口令。這種方式稱為私鑰存儲服務(Private Key Storage Service,PKSS)[6]。在DCE-PKSS等協議中就定義了這樣的服務,這時用戶私鑰的安全程度取決于用戶口令的好壞和PKSS服務器的安全。

2.用口令加密后存放在本地軟盤或硬盤。將私鑰用戶口令進行加密后存放在軟盤或硬盤中。例如電子郵件安全PGP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私鑰環文件來存放用戶的私鑰,在每對公開私有密鑰對中的私有密鑰部分是經過用戶口令的單向函數[7]加密后存放的。私有密鑰環只存儲在創建和擁有密鑰對的用戶機器上,并且只有知道口令的用戶可以訪問私有密鑰環。

3.介質存儲。介質用于保護用戶證書和私鑰。利用介質存放用戶的私鑰比使用口令方式有更高的安全性。介質提供了讓非授權人更難獲取網絡存取權限的能力。例如:U盾。

(三)數字簽名。在書面文件上簽名是確認文件的一種方法,數字簽名的有以下兩種功能:1.難以否認自己的簽名,文件已簽署這一事實得到確認;2.簽名不易仿冒,從而確定了文件是真的這一事實。數字簽名與書面文件簽名有相同之處,采用數字簽名能確認以下兩點:(1)信息是由簽名者發送的;(2)信息在傳輸過程中未曾作過任何修改。

數字簽名可用來防止電子信息因易被修改而有人作偽,或冒用別人名義發送信息,以及發出(收到)信件后又加以否認等情況發生。

三、結束語

我國應盡快對電子商務的有關細則進行立法,否則就會使該電子商務行業變得混亂,不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大多數系統都將銷售商的服務器和消費者的瀏覽器間的關系假設為主從關系,這種非對稱關系限制了在這些系統中執行復雜的協議,不允許用戶間進行直接交易,而且客戶的匿名性和隱私尚未得到充分的考慮。綜上所述,電子商務的安全技術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電子商務要真正成為一種主導的商務模式,還必須在安全技術上有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應根基.電子商務安全技術分析與探討[J].現代企業文化,2008,(32):131-132

[2]管有慶,王曉軍,董小燕等.電子商務安全技術[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8

[3]芮廷先.電子商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4-106

[4]StaHing W.楊明譯.密碼編碼學與網絡安全原理與實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篇10

 

1 引言網絡技術,特別是Internet的興起,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信息技術(IT)產業,隨著網絡技術和Internet的普及,信息交流變得更加快捷和便利,然而這也給信息保密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研究人員在信息加密,如公開密鑰、對稱加密算法,網絡訪問控制,如防火墻,以及計算機系統安全管理、網絡安全管理等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究成果。

本論文主要針對網絡安全,從實現網絡信息安全的技術角度展開探討,以期找到能夠實現網絡信息安全的構建方案或者技術應用,并和廣大同行分享。

2 網絡安全風險分析影響局域網網絡安全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其中人為因素危害較大,歸結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構成對網絡的威脅:

(1) 人為失誤:一些無意的行為,如:丟失口令、非法操作、資源訪問控制不合理、管理員安全配置不當以及疏忽大意允許不應進入網絡的人上網等,都會對網絡系統造成極大的破壞。

(2) 病毒感染:從“蠕蟲”病毒開始到CIH、愛蟲病毒,病毒一直是計算機系統安全最直接的威脅,網絡更是為病毒提供了迅速傳播的途徑,病毒很容易地通過服務器以軟件下載、郵件接收等方式進入網絡,然后對網絡進行攻擊,造成很大的損失。

(3) 來自網絡外部的攻擊:這是指來自局域網外部的惡意攻擊,例如:有選擇地破壞網絡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偽裝為合法用戶進入網絡并占用大量資源;修改網絡數據、竊取、破譯機密信息、破壞軟件執行;在中間站點攔截和讀取絕密信息等。

(4) 來自網絡內部的攻擊:在局域網內部,一些非法用戶冒用合法用戶的口令以合法身份登陸網站后,查看機密信息,修改信息內容及破壞應用系統的運行。

(5) 系統的漏洞及“后門”:操作系統及網絡軟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無缺陷、無漏洞的。科技論文。另外,編程人員為自便而在軟件中留有“后門”,一旦“漏洞”及“后門”為外人所知,就會成為整個網絡系統受攻擊的首選目標和薄弱環節。大部分的黑客入侵網絡事件就是由系統的“漏洞”和“后門”所造成的。

3 網絡安全技術管理探討3.1 傳統網絡安全技術目前國內外維護網絡安全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類:

Ø訪問控制機制;

Ø身份鑒別;

Ø加密機制;

Ø病毒防護。

針對以上機制的網絡安全技術措施主要有:

(1) 防火墻技術

防火墻是近期發展起來的一種保護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技術性措施,它用來控制內部網和外部網的訪問。

(2) 基于主機的安全措施

通常利用主機操作系統提供的訪問權限,對主機資源進行保護,這種安全措施往往只局限于主機本身的安全,而不能對整個網絡提供安全保證。

(3) 加密技術

面向網絡的加密技術是指通信協議加密,它是在通信過程中對包中的數據進行加密,包括完整性檢測、數字簽名等,這些安全協議大多采用了諸如RAS公鑰密碼算法、DES分組密碼、MD系列Hash函數及其它一些序列密碼算法實現信息安全功能,用于防止黑客對信息進行偽造、冒充和篡改,從而保證網絡的連通性和可用性不受損害。

(4) 其它安全措施

包括鑒別技術、數字簽名技術、入侵檢測技術、審計監控、防病毒技術、備份和恢復技術等。鑒別技術是指只有經過網絡系統授權和登記的合法用戶才能進入網絡。審計監控是指隨時監視用戶在網絡中的活動,記錄用戶對敏感的數據資源的訪問,以便隨時調查和分析是否遭到黑客的攻擊。這些都是保障網絡安全的重要手段。

3.2 構建多級網絡安全管理多級安全作為一項計算機安全技術,在軍事和商業上有廣泛的需求。科技論文。“多級”包括數據、進程和人員的安全等級和分類,在用戶訪問數據時依據這些等級和分類進行不同的處理。人員和信息的安全標識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用“密級”表示數據分類具有等級性,例如絕密、秘密、機密和無密級;另一部分是用“類別”表示信息類別的不同,“類別”并不需要等級關系。在具體的網絡安全實現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多級網絡安全管理:

(1) 可信終端

可信終端是指經過系統軟硬件認證通過、被系統允許接入到系統的終端設備。網絡安全架構中的終端具有一個最高安全等級和一個當前安全等級,最高安全等級表示可以使用該終端的用戶的最高安全等級,當前安全等級表示當前使用該終端用戶的安全等級。

(2) 多級安全服務器

多級安全服務器上需要部署具有強制訪問控制能力的操作系統,該操作系統能夠為不同安全等級的用戶提供訪問控制功能。該操作系統必須具備很高的可信性,一般而言要具備TCSEC標準下B1以上的評級。

(3) 單安全等級服務器和訪問控制網關

單安全等級服務器本身并不能為多個安全等級的用戶提供訪問,但結合訪問控制網關就可以為多安全等級用戶提供訪問服務。對于本網的用戶,訪問控制網關旁路許可訪問,而對于外網的用戶則必須經過訪問控制網關的裁決。訪問控制網關的作用主要是識別用戶安全等級,控制用戶和服務器之間的信息流。科技論文。如果用戶的安全等級高于單級服務器安全等級,則只允許信息從服務器流向用戶;如果用戶的安全等級等于服務器安全等級,則允許用戶和服務器間信息的雙向流動;如果用戶的安全等級低于服務器安全等級,則只允許信息從用戶流向服務器。

(4) VPN網關

VPN網關主要用來保護跨網傳輸數據的保密安全,用來抵御來自外部的攻擊。VPN網關還被用來擴展網絡。應用外接硬件加密設備連接網絡的方式,如果有n個網絡相互連接,那么就必須使用n×(n-1)個硬件加密設備,而每增加一個網絡,就需要增加2n個設備,這對于網絡的擴展很不利。引入VPN網關后,n個網絡只需要n個VPN網關,每增加一個網絡,也只需要增加一個VPN網關。

4 結語在網絡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任何一臺計算機都不可能孤立于網絡之外,因此對于網絡中的信息的安全防范就顯得十分重要。針對現在網絡規模越來越大的今天,網絡由于信息傳輸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其信息安全性日益凸顯,本論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重點對網絡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統展開了分析討論,相信通過不斷發展的網絡硬件安全技術和軟件加密技術,再加上政府對信息安全的重視,計算機網絡的信息安全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 胡道元,閔京華.網絡安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黃國言.WEB方式下基于SNMP的網絡管理軟件的設計和實現[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3,20(9):92-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权县| 米林县| 从江县| 且末县| 买车| 陵川县| 正安县| 怀来县| 惠东县| 澳门| 美姑县| 临武县| 温宿县| 泗阳县| 定兴县| 郯城县| 海丰县| 北川| 安国市| 专栏| 南木林县| 苗栗市| 丰宁| 静海县| 体育| 岳普湖县| 海南省| 北海市| 江达县| 息烽县| 罗江县| 桂东县| 七台河市| 沁源县| 九龙县| 水富县| 青川县| 溧水县| 镇沅| 新安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