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5:58: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前言】隨著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要求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人才具備極強的綜合人文素養。經濟學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學科,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新經濟時代無論在經濟建設方面、生產生活方面都將發揮極大的作用。若想在祖國的建設大業中貢獻力量,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對經濟學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筆者針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職業發展前景”一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經濟學概述
(一)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economics)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針對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人類為謀求進步所從事種種生產經營活動的特殊本質,以及經濟活動中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和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做出的學術研究。經濟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得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實踐,如:生產、交換、配置、消費等。經濟活動必須在一定的經濟規律和經濟關系中進行,經濟關系是指人們在長時間的經濟活動實踐中產生的交錯復雜的關系的總和,在各類經濟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發揮最大功能的是生產關系[1]。
(二)經濟學發展歷程
經濟學是與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相生相伴的一門科學。人類文明發展到奴隸社會階段,經濟活動開始產生,這一時期古希臘開始出現經濟學萌芽,以色諾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主要代表,針對經濟學開始進行系統分析,如色諾芬的《經濟論》、亞里士多德的商品交換理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理論等。伴隨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產生,這一時期經濟學出現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針對農業生產進行經濟討論,政治經濟學理論成熟;歷史的車輪繼續前行,19世紀末期開始,資本主義經濟學開始發展,這一時期,經濟學更加注重對經濟現象的討論和分析,經濟學逐漸脫離政治成為獨立的知識理論體系,20世紀鐘聲敲響之際,經濟學完全取代了政治經濟學,成為了獨立學科。一路走來,經濟學可謂凝結了無數智慧和汗水,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了杰出力量。
二、經濟學研究對象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廣泛、涉及領域多元化的學科,伴隨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呈現動態趨勢,若想了解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必須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以下筆者針對經濟學產生根源和經濟學形式劃分兩個方面闡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基于經濟學根源
經濟學是在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科學,人類在從事任何經濟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必然應用相應的資源,經濟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所以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的欲望之間出現了矛盾,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指導,這種矛盾將是不可調和的。經濟學的產生可謂為上述矛盾開出一劑良方。針對經濟資源的稀缺性經濟學將生產可能性邊界、生產效率、生產成本和生產機會作為研究核心。同時,資源稀缺性為經濟學帶來了四大研究課題:第一,在經濟活動中需要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第二,利用多少勞動力、多少成本、什么樣的技術進行生產?第三,生產出的產品將會去向何處?第四,在該項生產中將會產生什么樣的經濟價值?根據經濟學產生的根源,以上四大問題是其主要研究對象[2]。
(二)基于經濟學標準
經濟學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劃分為不用的部分,如:按照時間標準可以將經濟學劃分為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按照應用的標準會出現政治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但是最為權威的劃分方式是按照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進行區分,按照這一標準經濟學可分為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和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兩部分。宏觀經濟學將國民經濟總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經濟變量的總量是怎么決定與變動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總結為“觀林而不觀木”,即學科術語中的“bird's eye”。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作為研究對象,是針對個體經濟單位行為及經濟變量的個量是怎么決定和變化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歸納為“觀木而不觀林”,即學科術語中的“worm's eye”[3]。
三、經濟學職業發展前景
伴隨社會的全面進步,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發展,經濟學已經成為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學科。因此,經濟學的職業發展前景廣闊。首先,研究經濟學能夠掌握金融相關知識,未來可以在具有商業性質的銀行系統進行發展,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亦可將職業生涯規劃方向著眼于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第二,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狀況,所以就業范疇可以拓展為各類具有經濟性質的行政單位,如財政、審計、海關等部門。第三,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研究經濟學之后可以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方面工作。總而言之,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濟學在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相當可觀。
綜上所述,文章首先對經濟學的定義和發展歷程進行了闡述,然后針對論點系統分析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最后根據全新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發展形勢,分析了經濟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前景。希望通過本文的討論,能夠引發莘莘學子對經濟學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經濟學原理和知識,能夠應用經濟學理論解釋我們日常生活實踐中遇到的經濟問題,全面提高自身綜合人文素養,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
【經濟學碩士論文參考文獻】:
[1]邱海平,張宇,鄭吉偉,等.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展報告(2011年)[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12(01):3-65.
第一派別的經濟學家主張,將馬克思所概述《資本論》研究對象中的生產方式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中介,即生產力不是直接決定生產關系,而是通過生產方式影響生產關系。
將物質生產方式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中介,進而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系。決定一詞意味著單方向的影響,在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系中,代表著只能是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方式不能反過來對生產方式起作用。從時間維度看,具有決定性的事物在前,被決定的事物在后,而具有適應關系的兩個事物可以同時存在,不存在時空的差異。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妥的。在現實的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不存在脫離生產關系的生產方式。一定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必然有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體現其中;反過來,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也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之中,而不能夠存在于其外。按照這樣的理解,手推磨的生產方式,是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同時,封建社會封建地主和農民的有一定人身依附關系的特有的生產關系也就蘊含在這種生產方式之中。同樣,蒸汽磨的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表標志,同時,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建和雇傭工人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也就包含在這種方式之中。與此相適應,揭示封建社會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其直接的研究對象就是手推磨的生產方式。同樣,揭示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其直接的研究對象就是蒸汽磨的生產方式。
二、廣義生產關系學說
第二種派別經濟學家的觀點是則認為,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生產方式理解為生產關系,即一定生產資料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包括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
我們知道,在學術界,廣義的規范性范式是內涵規定性少,外延范圍大。然而,這里定義的廣義更像是總和或綜合的意義。如果真的要給廣義生產關系下定義,也只能是適用于一切社會經濟形態的定義,即一定歷史階段的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系,進一步地,如果廣義的生產關系是由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構成的經濟關系系統,那么,前者與后者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我們不妨看看《資本論》序言中的經典語句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里的生產方式是廣義的生產關系,從而句子前后成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但是,引文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后面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并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個定義抹殺了相適應一詞的內在邏輯關系。所以說,某此學者用廣義生產關系代替生產方式是不正確的,不符合馬克思原意的。如果承認生產方式具有自然和社會二重屬性,也就是承認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那么《資本論》序言中的那句話在邏輯上是可行的,因為這里的生產方式絕不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簡單加總,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個新事物。
三、生產的自然形式和社會形式的辯證統一
[中圖分類號]F31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2-0042-01
范學剛(1977-),吉林省吉林市人,東北電力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教學應用研究。
一、語言經濟學綜述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由于商業經濟發展的緩慢,因此語言和經濟的關系并未凸顯,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自上世紀60年代起,經濟學者Jacob Marschak提出了語言和經濟的關系問題,引起各國學者對于語言和經濟關系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最近三十年是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三十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對于經濟學的研究,同樣語言經濟學的研究也在國外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因此對于語言經濟學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我國語言專業的學者和經濟學者分別從不同專業視角對于語言經濟學展開了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
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語言的發展
(一)經濟影響其他語言區域國家語言政策的設定和語言培養體系的建立
經濟體通過自身經濟實力產生的影響力,影響著其他語言區域國家語言政策的設定和語言培養體系的建立。首先表現在經濟貿易交往中,使用不同語言的貿易雙方,由于經濟實力在貿易雙方中占主導地位,從而導致了語言的主導地位。其次,由于經濟實力強大,經濟貿易的頻率高,從而導致使用該語言的頻率高,被認知度高于其他語言,從而逐步提升和確立語言的使用地位。在經濟貿易活動中,貿易雙方處于主導地位的經濟體,通過商品的輸出過程同時伴隨著語言的輸出,從經濟交往的協商過程到商品的宣傳、包裝、說明等,整個流程都伴隨著語言的應用。在貿易雙方處于非主導地位的一方,為了擴大經濟利益,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目標,滿足經濟需要,必然在語言政策的設定和語言人才的培養上與之相照應。例如,我國在建國初期至上世紀70年代末期培養了大量的俄語人才;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為了吸引外商投資,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了語言政策,建立了新的語言培養體系,我國開始培養大量的英語人才和日語人才,俄語的主導地位下降。
(二)經濟影響著人們對于語言學習的選擇
經濟體通過自身經濟實力產生的影響力,影響著人們對于該語言學習的選擇,從而推動該語言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我國改革開放后,外資的引進,通過經濟交流和外來商品的接觸,讓我們接觸英語的頻率增加,一時間“英語熱”席卷全國。至今,對于英語人才的培養,仍然是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外資的引進,也增加了更多的需要英語的就業崗位,并且英語的就業崗位在薪金上高于普通崗位,由于好就業、待遇好,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學習者主動選擇學習英語。同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總體經濟實力全面提升,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伴隨著國家經濟影響力的提升,在商品輸出的同時,漢語也逐漸為世界所熟悉。經濟實力的提升、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購買力的增強、旅游消費的需求增加,也直接導致了語言的傳播。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漢語的傳播也更為迅速和寬廣,各國對于漢語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更為重視,建立了各自的漢語人才培養體系。到2012年,中國孔子學院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學院。在2013年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里頓宣布成立“十萬人留學中國”基金會,在韓國、日本等國家在公共場所的廣播、標志也在使用本國語言和英語之后開始加入漢語。
語言能力作為勞動能力的一部分,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的要求已經從對于母語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寫閱讀能力發展到對于外語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寫閱讀能力。例如我國實施的職稱外語等級考試,已經將外語能力作為衡量職業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當人們認識到,學習和掌握外語有利于個人的就業和發展,自主選擇影響力相對大的外語進行學習,在這個選擇過程中,經濟因素是其選擇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意義
語言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意義在于兩個層面:其一,通過研究語言對于經濟的作用,從而認識語言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掌握其中的規律,推動經濟的發展;其二,通過研究經濟對于語言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制定語言政策,建立語言培養體系和規劃和實現語言傳播的策略。以語言作為研究的主體,通過探討經濟活動對于語言各方面產生的影響,來認識語言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規律。本文更加側重第二個層面的研究,希望可以通過系統地認識經濟對于語言的作用,從而增強對于影響語言傳播和發展因素的認識,通過對于經濟對于語言影響規律的掌握,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語言的發展規律,有利于我們進行語言投資、語言規劃和語言的保護,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同時也具有較大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清智,黃勇昌.對語言與經濟關系的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77-80.
[2]王清智.論語言的經濟功能[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2,
03:4-5、77.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體系中最高層次,具有不同于其他階段的一些特點,即學習上的主動性與自覺性、研究性與創造性、專一性與廣博性。但網絡信息技術也使部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研究生深陷其中,甚至荒廢學業。本文就網絡環境下如何提高研究生學習素質進行了探討。
一、網絡學習對提高研究生學習素質的意義
學習素質是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現實需要和個人特質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發展而來,對學習的情感、觀念、知識、策略、品格、方法、控制等要素上質量水平的反映。學習素質分為學習動力、學習智力、學習能力和學習品格四個方面,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共同促進學習素質的提高。學習素質是可以通過培養得到改善和提高的。醫學研究生學習素質參差不齊,而且還呈下降趨勢,因此醫學研究生學習素質的提高對成就個人,創建學習型社會,全面建設小康十分重要。
研究證明為研究生提供一個開展網絡自主學習,體驗元認知過程的外部環境,有助于研究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 [1]。盡管學習環境在理論上是合理的,但在實際開發過程中,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如學習前由于研究生所研究課題知識面比較大,研究深度較深,對學習資源的提供有一定的要求,構建真正有效的能提高研究生元認知能力的學習環境還需要不懈地探索。
網絡的發展使得高層次的遠程教育成為可能,部分研究生在學校提供的選修課中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課程,可上網查閱適合自己專業需要的資料。對于研究生來說,只要自己愿意多學,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中總能找到相應的知識。專業教師也可以從網上下載最新材料,編寫講義或教材,及時補充新知識,對研究生的課程建設將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網上系統的醫學研究生教育已是指日可待,現在在網上召開各種學術研討會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研究生們積極參加這種方便的網上學術研討,在網上發表研究成果、與國外師生交流討論.對培養科研能力、激發創新思維大有益處。
二、良好的網絡環境對研究生提高學習素質有促進作用
1.網絡信息技術對醫學專業研究生英語學習具有促進作用
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的英語立體化教學已在全國高校形成規模,為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極為有力的技術支持。
在教學時,通過英語資源收集實現個人資源與全體學生在線共享;通過進行資源演示、借助課件和配套網絡資源實施互動教學;通過資源和FTP服務器中的共享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提升英語聽說技能及人文素養;通過收集學生的精品收錄作為課件資源,供下一屆學生教學使用。
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的英語聽說自主學習環境可以有效引導和輔助學生的自主聽說學習,在外語在線網站上為學生提供了極具特色的英語自主學習欄目[2]。英語信息資源的收集、制作和有選擇地使用是運用網絡技術輔助教學的關鍵。
2.利用網絡媒體提高醫學研究生統計分析能力
統計學是研究生以及所有從事醫學科研工作人員所必須掌握的一門工具。在教學網站上建立具有豐富的課程資料庫、教學錄像庫、典型案例庫、數據集、SPSS教學錄像庫以及統計分析論壇等資源,形成網絡教學模式。開通網絡論壇學生或科研人員可將有關科研設計、方法選擇、數據分析軟件等方面的疑難問題放在網站上供大家探討、解答。通過此方式提高了在校研究生、科研人員分析數據的能力,也為教師提供素材,豐富了教學資源。
3.采用網絡提高醫學研究生網絡檢索手段和技能
網上最具優勢也最富有挑戰性的信息即原始信息的獲取。研究生更傾向于期刊全文、科研報告、實驗數據、藥品試劑等原始資料和具體數據的獲取。網上信息質量良莠不齊,通過優化檢索策略,分析、過濾、評價檢索結果,并對檢索結果進行篩選、甄別,將最有針對性的信息篩選出來,最后能夠整合信息并有效地應用到各自的科學研究之中。評價信息質量可從權威性 、準確性 、客觀性、新穎性等要素入手。通過網絡檢索培養學生的網絡信息意識和獲取網絡信息技巧,掌握網絡檢索手段和技能。
三、網絡使用不當對研究生的生活狀態及學習的負面影響
經歷大學本科學習、找工作、考研或工作后再考研的過程,研究生對社會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認識。個人情感、生活現狀、就業、學習是研究生階段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如果感到對生活不滿意或者學習壓力過大,則很容易在網上尋求疏解。
研究顯示,研究生網絡成癮主要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男生成為高危人群的危險高于女生,此結果與過去大多數相關研究結果相同。心理因素主要表現為缺少友誼具有孤獨寂寞感,對社交具有恐俱感,人際關系敏感具有自卑感,自我控制力差行為具有強迫性,提示神經質、精神質傾向越高者、自尊傾向性越低,越容易成為網絡成癮之高危人群。社會因素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弱、社會和家庭支持低、交際技巧缺乏等具有高的網絡成癮傾向,研究表明愛好賭博、且愛玩游戲、社會客觀支持低又有社交回避傾向者,其網絡成癮傾向的危險比值較高。這可能與研究對象在現實中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而轉向網絡尋求虛擬的社會支持有關。
研究生新生中有感到學習或工作中壓力較大又有精神質傾向和低自尊者,可作為病理性網絡使用高危人群,應給予高度重視和關注,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可能會減少病理性網絡使用的發生[3]。
四、尋找網絡環境下提高研究生學習素質的有效途徑
1. 網絡教學與綜合考核相結合
通過建立教學網站、補充課堂教學,定期開放實驗課內容講座,綜合考核對課程內容的成果,加強教師素質、精選教學內容、改善教學環境保證教學質量。只有不斷地創新、發展,才能使網絡教學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在一體。
2. 構建研究生網絡學習共同體
研究生網絡學習共同體極大地促進研究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學習。知識管理平臺構建研究生學習共同體有很多優勢,給研究生網絡學習共同體提供技術支持,其社會性軟件使網絡學習共同體更人性化、協作化,具備的知識庫實現網絡學習共同體的資源共享,確保研究生之間的交流及向科研型方向發展[4]。
3. 研究生知識構建平臺
網絡環境為研究生提供了一個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將計算機網絡技術融入到研究生教學和科研中,為研究生和導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互動交流平臺,建立網絡教學平臺,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效率;各個學生能實現單獨指導;資源共享,拓展了學術視野,提高了學習興趣,豐富了知識儲備,培養了科學的思維能力,為研究生個人知識構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5]。
4. 運用了信息網絡技術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統
國內醫學研究生教學過程和手段落后,如教學方式單一,臨床實訓場地空間受限,臨床醫學教研信息流通不暢、缺乏共享和交流的平臺。要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統,全面實現教育管理工作的網絡信息化,使人員、機構、課題(項目)、成果、權限等系統有機結合、相互關聯,而不是孤立的系統,充分發揮計算機軟件管理的優勢,有效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建立實時交互式教學系統,開辟各類醫學專題論壇,實現研究生醫教研信息的共享與交流[6]。
綜上所述,建立合理的網絡平臺,合理利用知識儲備資源,拓寬研究生的視野,使研究生教育更加多元化、科研人員之間交流更加通暢,推動科研水平進一步提高,促進研究生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姜英杰.元認知研究的歷史源流與發展趨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2):156-161.
[2]武宇峰, 姜冬蕾.網絡信息技術輔助下醫學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12(06):657-660.
[3]汪為聰.醫學研究生新生網絡成癮心理相關因素分析[J].醫學教育探索, 2008(05):465-467.
[4]胥碧.淺談基于知識管理平臺構建研究生網絡學習共同體[J].中國科技信息, 2010(02):100-101.
[5]劉振生.基于Web2.0的研究生知識建構環境創設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 2012(04):70-72.
[6]郝宗山,包國峰, 宋雪玲等.網絡平臺下醫學研究生臨床教學新模式的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 2009(09):30-31.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19
在教學過程當中,高中數學老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培養,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然而,抽象的數學知識使相關聯的知識點之間聯系非常密切,學生們在一定時期內難以完全掌握學習技巧,而情景教學就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情景教學的內涵
情景教學法旨在為學生設立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升學習的積極性。情景教學方法是在特定的環境中讓學生們做出適當行為反應,而情境所發揮的功能則是為人們帶來一定的刺激,從而創造出有利于記憶的環境。數學情境則是為數學的教學和學習專門營造的特定環境。在這個環境當中,通過數學教師的引導手段,學生做出相應反射,從而產生相應的學習行為。數學情境教學方法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們對數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能夠取得相當程度上的有效成果。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情景教學的積極影響
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進行知識灌輸,而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思維的限制,甚至會由于無法跟上教學進度而產生厭學心理。在如今的教育體制進一步改革的條件下,數學情境教學方法對學生們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第一,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表現出主動熱情的學習態度,能夠體現出學生們在數學中獲得了一定的樂趣。
第二,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為教師和學生們創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營造出愉悅的課堂氣氛。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規定著學生們學習的方向,學生們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而情境教學模式的融入,使得這種地位關系調換,在教學方向正確的情況下,增加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成分,這樣一來,不僅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解放,對于教師而言也同樣獲得了嶄新的教學視野。情景教學有利于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自主發揮,教師在自身教學思想和學生們的學習思想相互碰撞的同時,對相應知識的傳授也顯得更為鮮活,從而為整個課堂創造出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將教師與課堂融為一體,使課堂教學更為深入地開展下去。教師是課堂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整個課堂的有效進程起著重要作用,情景教學法讓教師得到了良好的平臺,將教師深入到教學主體當中,從而充分發揮自我效能。
第三,情景教學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們對于數學知識的實際理解以及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高中數學的學習不應僅僅局限于高考應試,也不應只限于為了讓學生考上較好的院校,而更應當為了學生們在未來更好地發展。而數學邏輯思維的養成和實際創造能力的形成,能夠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情景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能夠得到有機結合,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聯系到實際生活當中,并對其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學生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數學知識,并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和發展性的思維。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的深化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開展,對現代高中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達到這種要求,情景教學方法的引入成為實現實質性目標的有效方式。情景教學與高中數學教學的相互融合,體現了相應的積極作用。情景教學方法無論是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是為教師創建更好的教育平臺,還是在良好課堂氛圍的創設中以及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進一步掌握等方面,都產生了相應的積極影響。可見情景教學法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而高中數學老師作為學生們的引導者,更需要充分認識到該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從而充分發揮其對數學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通過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理解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2 材料器具
顯微鏡、載玻片、棉花纖維、吸水紙、吸管、酒精、量筒、計時器、水蚤等。
3 課前準備
配制濃度為5 %、10 %、15 %、20 %的酒精溶液,在池塘用小網捕撈水蚤或購買水蚤等。
4 重點和難點
(1)滴加幾滴清水及不同體積分數的酒精(5 %、10 %、15 %、20 %)到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水蚤心臟跳動并記錄心率。
(2)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理解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3)形成摒棄不良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5 教學策略
通過對照實驗,比較不同體積分數的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進而填寫實驗記錄表格,繪制心率變化曲線圖,直觀地認識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6 教學過程
見表1。
7 閱讀材料
酒的歷史跟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一樣源遠流長,酒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合理飲酒怡情健體,飲酒失控危害健康,輕者造成臟器損傷,重者則可危及生命。酒精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7.1 損害神經系統
長期過量飲酒,會抑制或麻痹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質出現萎縮現象,引起精神異常和運動失調,各種認知功能也由此而受到影響,造成智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7.2 損害內臟
過量飲酒可導致心臟功能減弱,形成酒精性心肌炎;會使胃部受損,出現胃潰瘍、胃出血及其他并發癥;胰腺發生炎癥;肝細胞受損,形成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使肝臟抗感染力下降等;還會損害肺,造成肺水腫、呼吸急促、缺氧、紫疳等。
7.3 損害動脈
長期過量飲酒,能促進內源性(肝臟)膽固醇的合成,使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濃度升高,造成動脈硬化,同時可引起高血壓和冠心病。酒精還使小腸對維生素的吸收率降低,造成動脈營養缺乏癥等。
7.4 影響和遺傳功能
酒精會損害性器官,造成減退,生殖細胞活性減弱,女性懷孕期間飲酒會影響胎兒發育,造成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異常、顏面畸形、先天性心臟發育異常、體形發育障礙等。
7.5 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
飲酒會影響消化系統功能,使營養吸收不暢,導致低血糖、貧血、造血障礙及許多并發癥。
7.6 出現心理問題 自制力減弱
飲酒者情緒易激動、焦慮、抑郁、亂發脾氣、判斷力控制不佳、精神恍惚、易與人發生沖突、對外界刺激敏感、有高犯罪率。配偶與子女常成為暴力行為發泄攻擊的對象,造成親友疏離。飲酒或醉酒狀態下開車極易發生車禍。
7.7 可導致死亡
田徑運動在傳統的中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教材所占的比例最大,在學校體育教學中被認為是其他體育項目的基礎,田徑教材以它特有的發展各種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優勢,確定了其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在全國上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體育素質教育已成為今后學校體育教育的中心,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特點。在中學體育田徑課的教學中,全面增強學生健康體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強化體育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思想代表著當前中學體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改革傳統教學,從健身角度出發,娛樂與健身相結合,改變教材枯燥乏味為有趣性,使教材更為豐富多彩,從而適應素質教育要求,是當前田徑教學工作的最緊迫任務。
1、新課程標準對我國中學田徑教學的影響
1.1新的課程標準為中學田徑教學提供拓展空間
1.1.1 新課標“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為中學田徑教學觀念提供拓展空間繼承與發展是此次基礎課程改革的特點。新課程標準更為徹底的摒棄了以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那種“學科中心論”的教學模式,更為充分地突出了教學中心是學生這一主體。同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將“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學校體育目標而言,強調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又必須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要求我們中學體育課程不僅要為學生在校期間發展體質、健康地學習與生活、進行體育鍛煉提供理論與實踐方法指導,更要為學生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地基礎。基于田徑是所有體育運動的基礎, 必修課與健康課應該主要安排田徑項目的基礎練習以及田徑科學健身相關的理論教學,包括運動創傷的預防和處理、如何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等,提高學生的體育人文素質。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要特別注重學生健康觀念、和意識的培養,使其積極地保持和增進健康的能力與態度。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一教學理念和國際上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1.2 新課程標準為田徑教材內容提供拓展空間
新課標對體育教學內容并沒有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各地、各校和教師可以選擇多種不同的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達成課程學習目標。以“課標”為依據的田徑教學, 首先確定的是教學目標, 然后是選擇學習內容, 教師以不同的學習內容及手段去實現這個教學目標。
1) 田徑項目向生活化、實用化的教材化方向發展。
2) 田徑項目向簡化化的教材化方向發展。
3) 田徑項目向游戲化的教材化方向發展。
4) 田徑項目向理性化的教材化方向發展。
5) 田徑項目向文化化的教材化方向發展。
1.2 新課程標準使田徑教學的學習評價更加科學化
表1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與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在學習評價上的比較
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與“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在教學評價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評價注重體育測量,拘泥于掌握動作的質量并強調最終成績的評定,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應考而學。學生的身體條件,基礎情況,進步程度完全被忽視,學習的評價只是起到一種甄別學生的作用。
新課標指導下的學習評價是多元化的、科學的評價。它不僅僅要了解學生的體能與運動技能的情況,更要了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學習目標不僅僅是一個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同一標準,還應包括個人的努力程度。新課標體現了尊重個性的價值,特別強調對過程的評價,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能“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這就給教師在田徑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留下空間。
在田徑內容的考試中,不再完全是量化考試,而更注重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多元的評價:(1)對身體素質方面的評價:注重學生進步情況,例如800M,甲從學習前4分25秒提高到3分50秒,而乙由于從學習前3分40秒降低到3分50秒,那么可認為甲的成績應高于乙的成績,并對二者給予評語式評價,指出甲的進步,并與乙進行交談,了解退步的原因,幫助乙分析原因,重新進步,從而達到評價的真正目的;( 2)對運動技能方面的評價:對于跳躍、投擲等帶有一定技術類的田徑內容,不必只注重實際測量成績,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求學精神,克服困難、挑戰自我、堅持不懈進行學習與練習的精神等各方面對學生下評語式評價;(3)綜合評價: 能在老師的指引與幫助下,知道田徑各個內容的健身價值,逐步學會根據個人情況用田徑內容科學的鍛煉身體。在教師的鼓勵下能“勝不驕敗不餒”,從勝利中總結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2、新課程標準下中學田徑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4-0065-02
目前已有許多重要的神經影像技術,這些成像技術得到的數字化圖像使得自動化提取與分析客觀與定量的圖像信息成為可能。在過去十年里,隨著無損害的神經成像技術,特別是fMRI技術的發展,對人腦的功能特化和功能網的研究已取得迅速進展。雖然對這些腦活動的研究結果必須加以小心地解釋,但將人的損傷研究結果與動物實驗研究的結果進行比較,許多從神經成像技術得到的結果已被證實。并且我們期待在未來的研究中神經成像技術可以為我們對大腦如何產生心理的根本機制的理解作出更進一步的貢獻。
一、神經影像技術簡介
1.腦電圖與事件相關電位
腦電圖(EEG)的原理是大腦的活動會在頭皮上產生微弱電位,通過高度靈敏度的電極和放大器可以探測人們在不同認知和行為狀態下的腦電活動。例如:在深度睡眠狀態下,腦電的特點是高低振幅交替出現[1]。腦電圖可以用于尋找大腦功能上是否存在不正常。
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是從總體的腦電信號中提取一部分具有認知功能的成分,這些成分是嵌在腦電波中極微弱的信號。參照一定的物理模型,通過高分辨率腦電記錄到的頭皮電位的分布,根據所觀測到的成分,可以計算出不同的認知過程所引起的大腦激活的位置、強度和方向。
2.腦磁圖
腦磁圖(MEG)與腦電圖采集原理相似。在被試進行某種認知加工過程中當大腦達到興奮狀態時,通過分析其產生的磁信號得到一張磁場圖。也可以讓被試進行與一些加工過程相反的加工,得到另一張電磁圖,再與這張圖相對比來確定在相反的認知加工中激活模式的不同。與EEG相比,MEG的突出優點是其源定位更直接和精確。這是因為腦電數據受顱骨和各種腦組織的導電性和形狀的影響較大,這些因素是難以控制的;而MEG測量的感應磁場卻不受干擾地穿過顱骨和腦組織達到表面。
3.正電子斷層掃描技術
正電子斷層掃描技術(PET)是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核醫學技術。它可獲得正電子標記藥物在人體中的三維密度分布,以及這種分布隨時間變化的信息,真正實現了功能成像。PET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在PET實驗中,首先要在沒有認知活動的基線條件下通過注視放射性元素得到基線水平的腦部血流圖,然后在實驗條件下再次注射放射性元素得到一張任務狀態的腦血流像,與基線條件下的相比較“亮”的區域被認為是由實驗任務所激活的區域。
4.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原理與傳統的磁共振成像基本相同:在認知加工過程中,大腦皮層特定區域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新陳代謝過程迅速增強,激活的腦區消耗大量的能量,這樣就會導致大腦局部血管血流增加,形成腦區磁場的不均勻性(也稱梯度)。這種微觀磁場梯度變化會使磁共振信號增強,增強的程度與血液磁化(血氧濃度)率有關。因此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又叫血氧水平相關成像[2]。fMRI是目前最為有效、應用最普遍的腦功能成像技術。它的出現進一步拓寬了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領域。
5.光學成像技術
目前較成熟的光學成像方法是測量局部氧代謝和血流改變引起的內源性信號。基于內源性信號的光學成像技術有兩種類型。一種采用可見光作為光源,可直接觀察腦組織表面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并借此推測神經元活動。另一種內源性光學成像技術以近紅外為光源,由于近紅外穿透性較好,無需開顱就可觀察腦組織活動,因此可直接用于人腦的研究。這種技術被稱為近紅外譜分析技術(NIRS),NIRS已開始用于語言和記憶等高級功能的研究。相對于可見光作為光源的成像技術,NIRS的缺點是時間和空間分辨率不夠理想,且不能記錄深部的核團,因而在認知神經科學中的應用還不夠普遍。
二、神經影像技術對心理學的貢獻
各種神經影像技術的出現為研究心理與腦的關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現在,每年都會有數以千計的論文應用神經影像技術來研究心理的相關腦區。神經影像技術的心理學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認知功能的定位
早期對大腦認知功能的研究是通過動物實驗、對腦損傷病人的研究得出的,隨著無創傷技術的發展,大量關于認知功能的腦區定位的研究成果斐然。例如:恐懼位于杏仁核、社會性心理過程由中央前額皮層負責、記憶是由于海馬的作用。但是功能定位所提供的數據不僅限于定位本身,例如:在Kosslyn等的研究中使用PET腦成像技術發現表征與視知覺之間擁有相同的腦激活模式,因此認為這兩種現象具有相同的認知過程。認知功能定位并不是腦成像研究的最終目的,但是通過定位可以為認知過程的神經網絡和多刺激多中介的情緒系統的結構提供重要的數據。
2.作為一種因變量
神經影像數據可以作為與行為研究數據對等的因變量來對心理過程進行分析。每一種心理活動都會涉及大片腦區的激活,在執行不同活動時,被激發的腦區有所不同。在研究高級心理過程時,利用神經影像技術所觀察到的腦區激活在時間或空間上的完全或是不完全的重合可以為解決這兩種認知理論的對立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在某些研究中,當傳統的行為研究數據,例如反應時沒有顯著的區別時,神經成像數據可以作為一種因變量。例如:“后悔”與“失望”在行為上并不容易區分,由于它們都是由消極后果引起的強烈負性情緒,通過觀察在兩種情況或是兩種實驗操作條件下激活的不同腦區,可以幫助分離這兩個過程。
三、神經影像技術的局限
對已發表期刊論文信息進行挖掘和分析,是了解經濟學研究全貌或某一學科或領域研究現狀和趨勢的基本方法。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從未停止過。比如在研究領域方面,黃泰巖和張培麗(2008、2014)通過對 CSSCI 來源期刊經濟類排名前 20左右期刊的專題性分類統計,對歷年中國經濟研究熱點問題進行追蹤和分析。儲鳳玲(2013)通過對 20062012 年《經濟研究》發表的 963 篇論文的 JEL 編碼分析,對經濟學研究熱點領域進行研究。姜春林和杜維濱(2010)利用 19982007 年 SSCI 影響因子排名前十位的期刊,對國際經濟學界的主要研究領域進行了分析。研究方法方面,成九雁和秦建華(2005)對 19792004 年間《經濟研究》刊載的 3902 篇論文中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肖金川等(2014)基于 20012012 年五大英文頂級經濟學期刊,對國際頂級英文期刊應用的計量方法進行了更為細致的統計分析。此外,劉俊婉等(2004)對 19982002 年間經濟學領域重要期刊、機構、論著和作者的影響力等方面信息進行了綜合分析。從研究方法來看,現有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兩種:第一是采用詞頻分析法、共線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等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年載文量、著者、研究領域、文獻來源、文獻被引頻次等特征進行統計分析(李穎,2005);第二是選定特定數量的相關領域期刊或權威期刊,對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作者以及引文等信息進行統計分析,這種方法問題針對性較強,但是樣本信息匯總的工作量較大。
以上研究現狀可以看出,現有研究存在三個不足:首先,大多是針對研究領域或研究方法等單一信息的分析,而綜合信息研究文獻較少,尤其是對近期文獻成果的研究更為少見。其次,在樣本選擇上,選擇單一期刊或多種期刊,選擇方法缺乏統一的標準,沒有考慮單一期刊發文導向對樣本質量的影響以及不同期刊樣本的可比性問題。最后,研究領域的確定上也較為隨意,不具備系統性和可比性。本文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經濟學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并從以下方面出發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突破:首先在樣本選取上,選擇國內公認的經濟學領域權威期刊,增加樣本容量的同時,增強樣本的可比性。其次,在經濟學研究領域分類上,采用國際上通用的 JEL 文獻分類方法對研究領域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對研究領域、應用研究方法和研究隊伍構成三個方面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基本涵蓋了現有研究中關注的基本問題。
二、樣本選擇
目前,人文社科類期刊被普遍認可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簡稱 CSSCI),二是北京大學的人文社科期刊排名。一般認為,《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分別作為兩大系統中經濟學、管理學和綜合性社科期刊中排名第一的期刊,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經濟學(季刊)》作為綜合性經濟學科中除《經濟研究》以外排名最高的期刊,也是大多數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的 A 類或重點期刊。因此,本文選取《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組成四大期刊進行統計研究。
分析顯示,這四大刊物是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等國內經濟學類學術獎獲獎論文的重要來源期刊。國內經濟學領域的長江學者、杰出人才、優秀博士論文得主、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幾乎都在此四刊上發表過論文。2012 年,這四刊全部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印證報告(2012)》(簡稱 CAJ-IJCR)2012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科期刊),其中,《經濟研究》復合影響因子 11.555,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復合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經濟學(季刊)》國際他引影響因子 0.253,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國際他是影響作用最高的期刊。因此,這四刊的選題取向、研究方法和學術規范對中國經濟學研究起著重要的導向或引領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中國經濟學發展取向。
三、研究隊伍結構和布局
對四大刊物的作者信息匯總分析凸顯了經濟研究的方式和隊伍構成的一些新的取向和特點。首先,多人或多機構合作研究已成為應對重大問題的重要科研方式。本文的作者信息按發表文章的作者人次和機構計算,對于跨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其所屬學校或機構的原則進行計算。統計結果為,作者人次總數為 2640 人次,平均每篇文章作者為 2.35 人次。其中 2012 年每篇文章作者為四人次及以上的數目為36 篇,占當年總數 9.8%,;2013 年 40 篇,占當年總數 10.5%,;2014 年 47 篇,占當年文章總數 12.4%,。這表明,經濟學領域的合作研究和團隊化研究正在不斷增強。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式持續嚴峻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既有高校擴招、人才結構失衡等客觀原因,也有畢業生自身定位不準、期望過高等主觀因素,其中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缺乏是造成其就業難的突出原因之一。正如智聯招聘副總裁趙鵬所言:“現在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成績、知識和經驗的欠缺,而是職業規范和職業意識等職業素質的缺乏,企業招聘人才的標準有接近七成的權重是放在應聘者的職業素質上。” [1]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能順利通過專業測試,但終因不善溝通、不注重細節、不夠踏實等職業素養的欠缺最終失去好的就業機會,因此必須重視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而隨著科技競賽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越發受到重視,覆蓋面日益廣泛成果日益突出,有必要探討科技競賽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之間的關系,以期充分發揮科技競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作用。
一、職業素養的概念與素質冰山理論
(一)職業素養的含義及重要意義
所謂職業素養,就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是指勞動者通過不斷學習和積累,在職業生涯中表現并發揮作用的相關品質,一般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職業技能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它既包含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專業應用能力,也包含道德意識、職業認同意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抗挫折意識等諸多方面。
大學生作為準社會人,校園是他們走向社會的最后準備基地,雖然社會上不同職業的行規業律各不相同,但各個行業對求職者的基本職業素養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培養愛崗敬業精神和奉獻意識,具備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具備了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在職場開辟出屬于自己的天地。
(二)素質冰山理論
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引入了素質冰山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1973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該理論認為人的素質像一座冰山,冰山水面以上容易了解與測量的一小部分是包含知識、技能等的外在表現部分,而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則是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和內在動機等內在的、難以測量的,但卻對人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的部分。根據素質冰山理論在大學生的職業素質中,浮在水面部分代表大學生的行為、資質、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等方面,是人們看得見的,稱為顯性的職業素養,這些可以通過各種考試、成績、資質證書等來證明。而冰山隱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則它代表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是人們看不見的、隱性的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共同構成了一個人所應具備的全部職業素養,“隱性職業素養決定、支撐著外在顯性職業素養,”[1]決定大學生就業能力及職業發展能力的關鍵。
二、科技競賽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影響
影響和制約職業素養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等。大學生科技競賽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實際運用,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它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影響不容忽視。通過對我二級學院近三屆畢業生中在各級各類科技競賽中獲獎的164名學生就業數據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學生的就業率均高于當年畢業生平均水平;隨著競賽參與面和獲獎人數增多,簽約率逐漸超過平均水平并且對口就業率明顯高于當年平均水平。綜合對這些畢業生的訪談和跟蹤調研,我們認為科技競賽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顯性方面和隱形方面都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一)對顯性職業素養的影響
(1)融會貫通,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在科技競賽過程中,學生往往是以項目的形式參與比賽,因此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其所學的全部專業知識精華,并進行協調整合加以運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在這一個過程中就加深了對平時書本上所學的一知半解的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進而達到強化理論基礎的效果。
(2)反復實踐,鍛煉實際操作技能。一個項目最終能夠參加比賽之前要經過無數次的調試和糾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親自動手參與解決問題,這樣就在實踐中檢驗了理論知識也鍛煉了自己的實操能力。
(3)實戰應用,明確專業適用領域。我們現在教考一體的模式使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多停留在書面, 對所學知識與將來的工作聯系也是一知半解,通過競賽中的實際應用,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到自己掌握的知識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解決什么問題。
(二)對隱性職業素養的影響
(1)激發學習興趣,樹立職業自信。通過參與競賽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和熱情,進一步加強對專業的認識,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尤其是在一些全國性科技競賽中,與全國高水平學校同臺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
(2)承受挫折,磨練意志,培養職業責任意識。這些科技競賽從準備到復賽決賽整個過程一般都需要幾個月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遇到問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對于90后的學生來說,用如此長的時間專心來做一件事情,實現一個目標,是對其耐心的很好鍛煉。而在比賽團隊中,大家都能全心投入,不辭辛勞,更培養了學生為項目負責的責任感。
(3)分工合作協調運轉,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科技競賽一般都以團隊為單位進行,每個隊員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還要兼顧到其他隊員的工作狀況,團隊經過仔細磨合之后才能成為一個堅強的整體。
(4)自主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創新開拓精神。學生在參與競賽訓練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發現問題,尤其是在比賽現場,老師不可能時刻在身邊,這就強迫他們自主尋求解決方案,不再過分依賴老師的引導,學會了“邊學邊干”的學習方式。
(5)了解專業基本需求,輔助明確職業方向。通過參與競賽,學生基本可以了解到本專業相關工作內容和對個人素質的要求,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是否與未來可能的職業選擇匹配,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職業方向。
三、鞏固和強化科技競賽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影響
首先是在競賽準備過程中針對每個同學的特點,強化職業素養教育,比如有的同學做事缺乏耐心和持久性,可以安排一些細致的工作進行磨練,有的同學個性靦腆,不善交流,缺少自信,針對這部分同學要經常為他們搭建平臺,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還有的同學缺少合作精神,則可以適當設置難題,讓他認識到別人的強項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第二,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發現,學生在去用心回憶和分享比賽準備和參賽過程的時候體會會更多更深刻,因此應該要求在比賽完成后要求學生對比賽的體會進行總結和分享,讓他們更好的意識到此次比賽給他們帶來的變化,同時可以利用交流座談、宣講會等形式,擴大這些影響的波及面,使更多的學生意識到科技競賽對職業素養的影響。第三,在組織競賽過程中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合作,讓學生以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形式參與比賽,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職場環境,從各個方面提早體驗職場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