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學習生物的方法模板(10篇)

時間:2023-11-30 10:13: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習生物的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學習生物的方法

篇1

高一學習生物的學習方法實驗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應認真掌握實驗的理論和技巧,對大綱和課本中規定的實驗、實習應逐一過關;每次實驗后認真繪圖,寫實驗報告,以鞏固所學知識。課本上的實驗示意圖,是實驗過程的形象表示,集中體現了實驗的要求、步驟和目的,具有很高的認知價值。考生可以實驗示意圖為中心線索,把實驗的相關知識串聯起來。這樣學習,知識不僅記憶牢固,而且便于應用,不會混淆。

觀察法。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知覺。學習生物要從觀察開始,因為觀察是獲得感性知識的一個主要途徑。如果你仔細觀察周圍的世界就會發現許多奇特的生命現象。例如,綠色植物的葉子為什么昌綠色的?為什么有的樹木葉子一到深秋主不變成黃色或紅色?等等,如果你能運用學過的生物學知識作出科學的解釋,那樣知識就學活了。

比較法。有些生物概念和生物現象很相近,容易混淆,可列成表格,分門別類地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使知識精確地分化。例如,對五門脊椎動物——原生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可以各門的代表動物的生活環境、構造和生理(包括運動、消化、呼吸、排泄、循環、神經和生殖)以及本門動物的主要特征,畫成棋盤式表格逐一進行比較。

歸納法。知識的概括性越強,越便于遷移。知識越系統,越便于記憶和應用。在總復習中,對知識進行梳理歸納,使之條理化,對于記憶和應用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學完了花、果、種子形成的知識后,可歸納成圖表式的知識系統。

高一如何打好高中生物的基礎一、落實考試說明要求正確處理好說明與課本之間的關系

考試說明(下稱“說明”)是高考生物命題的基本依據,也是指導高考復習的綱領性文件。每年的“說明”都清楚地闡明了當年考試性質、內容、形式及試卷結構和題型示例。因此,考生必須認真學習,深入研究。以高考說明中要求的能力層次為依據,以考試說明所列出的知識點條目為線索,對照課本中的有關知識點和內容逐條復習,以明確考試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內容。根據近幾年高考生物試題的特點,生物命題的思路是:“遵綱不循本”,即知識點的考查一般遵循說明不超越課本,但能力要求不一定是課本涉及的,可能會超越課本。也就是要求考生在復習時對知識點的處理應源于課本,但對能力的要求應高于課本。

力求抓住五點:①知識點,②考試點,③能力點,④應用點(聯系工農業生產、國防科技、日常生活、環保知識的實際),⑤結合點(各章節的結合),要正確處理好“說明”與“課本”的關系。

二、重視課本,夯實雙基、突出主干知識,抓好學科內綜合

夯實“雙基”,立足點首先放在課本上,課本是生物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生物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藍本”,應該重視課本的基礎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課本中生物術語、概念、定律都具有規范性、權威性,抓住課本的知識點,把握好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對相關知識進行橫向拓寬、縱向加深。

縱向著重在“理解”,應有層次、有序,橫向著重的是“滲透”,應有意識、有機。對課本中的知識點要進行提煉、梳理、歸類、對比,將隱藏在紛繁內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領、規律、原理、知識間的聯系整理出來,使知識系統化,構建知識網絡體系;同時對以往學習中的薄弱環節或未掌握的知識進行補缺強化。

立足課本,可以用專題形式進行復習,抓好學科內綜合,構建知識網絡體系,特別是那些反映生物學科主干知識內容、反映學科思想的內容和能夠與高等教育相銜接的內容,要穩扎穩打、腳踏實地。要理清知識的發生和本原,在教師幫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過分類、整理、綜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有了牢固的基礎,就可以從容應對高考,以不變應萬變。

三、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①復習時要突出主干知識、重點內容

主干知識內容不僅包括學習的重點,同時是高考試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考點內容。如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細胞內的物質代謝、動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的基本定律、伴性遺傳、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遺傳育種、生態系統、免疫、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態工程等等。對這些主干知識內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決新情景的問題。要力求做到知識點、能力點、薄弱點、應用點和考查點心中有數,那種不分主次泛泛復習以及題海戰術,無疑都是有害的。

②重視實驗能力培養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其培養目標與學生學習方式、能力、技能和態度有著緊密的聯系,與研究性學習的培養目標和學習方式是相輔相成、交互作用的。因此,我們在復習時要重視實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掌握好與生物實驗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③要講究科學的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指導著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思維方法在學習中的具體表現。現階段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關鍵性復習階段,講究科學的思維方法很有必要。正確的思維方法,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知識的運用,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分類、系統化、具體化、歸納、演繹推理等基本思維方法,一定要掌握好,并且牢牢抓住。

④強化訓練、多思善問

能力考查是近年來高考的“主旋律”,現階段能力提高可以通過強化訓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達到及時檢查復習的效率。現階段強化能力的訓練,老師認為應該以做中等難度題為主,在保證準確的情況下,力求提高解題速度。應當檢查自己是否具備適應高考的題型和題量,還有適應高考的審題、題意分析等各種能力。

考生應當接觸新情景的習題,加強識讀圖表能力的訓練,善于從圖、表提供數據的處理過程中理解試題,作出正確結論,以提高解題質量。善于歸納總結,想一想該題運用了哪些概念、原理?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屬于哪一類,彼此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經過比較,以少勝多,抓住了代表性,就可以以一當十。這就要求考生找出題目原型,摸索解題規律,以后再做類似習題就可以運用規律性方法解題。

另外,現階段的訓練試題涉及的知識面廣,有時要用到整本書,甚至跨課本。解這類試題,必須站在知識的全局和整體的高度來思考問題。對一些一時想不通的問題,一定要問,問老師、問同學,千萬不要輕易放過。

四、分析失誤、查漏補缺

現階段還應該把復習重點放在分析失誤、查漏補缺上。查漏補缺的目的是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方法是,對照自己平時練習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自己在知識、思維、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練習,進行查漏補缺。特別要重視在“雙基”知識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識的覆蓋面。

還應該把自己做過的各類試卷中錯誤的部分裝訂成差錯本,復習時仔細看看,邊看邊思考,找出易錯知識和易錯原因;檢查是否能夠活用知識,有無臨場應變的能力。檢查自己對前期所犯的錯誤有沒有真正弄懂,錯誤有沒有重犯。只有這樣做,才能提高復習效率

高一生物學習方法1、首先要培養起對生物的濃厚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反復的看書。

其他的理科或許看書還起不到特大的作用,惟有生物,是一定要看課本的,包括大字,小字,注釋等等,反復看,畫上不同的重點,比如主干知識,第一遍看了沒記住的,第二遍看了沒記住的,做題時提到的等等。并且生物是理科中和生活聯系最緊密的。

2、作對比。

比如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C3和C4植物,酶合成調節和酶活性調節,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等。

3、注意總結。

學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總結,比如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各種育種方法等等。

4、流程圖和背誦結合。

上課認真聽講,就會發現其實很多生物過程老師講的很細致,結合課本,在腦中反復想動態的畫面和流程,比如有絲和減數分裂,有氧呼吸三個過程,三大生物工程。

篇2

烴的衍生物主要包括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這幾類物質,是高中階段有機化學部分的核心內容,也是有機考試題中的重要考查對象。 因此,學好本部分內容尤其重要。但是,烴的衍生物知識點多,密度大,關系復雜,怎樣才能學好本部分知識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抓官能團,理解物質的結構與性質間的關系。

官能團是指決定化合物特殊性質的原子或原子團。這一概念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官能團對物質性質的決定作用。因此,抓住各種官能團的性質,理解物質的結構與性質間的關系,是學好本章的關鍵。

(1)結構決定性質。一般來說,物質結構中有什么樣的官能團,該物質就具有該官能團所具有的性質。如:-CHO能發生銀鏡反應,故可推知甲酸、甲酸鹽、甲酸酯均能發生銀鏡反應,因為它們的分子結構中都含有-CHO。 又如: 下列各化合物中,能發生酯化、還原、加成、消去四種反應的是(A)

A.

B.

C. CH3—CH=CH—CHO

D.

[解析] A物質含有-OH可發生酯化,含-CHO可被還原也可發生加成反應,與-OH相連的碳的鄰碳上有氫原子,所以,A物質還可以發生消去反應。

在學習官能團決定物質性質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具有相同官能團的物質,由于受其它原子或原子團的影響,又會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如:苯酚和乙醇的官能團都是羥基,但是苯酚顯示弱酸性,乙醇卻無弱酸性。這是因為羥基受到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分子中的O-H鍵比乙醇分子中的O-H鍵易斷裂。又如:醛、羧酸、酯的分子結構中都含有羰基,但因為它們所處環境的不同,在性質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醛中的羰基可與H2加成,而羧酸和酯中的羰基卻不能與H2加成。

(2)物質的性質反映其結構。由物質的性質信息可以推測官能團或物質種類。如:

①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錳酸鉀褪色的有機物常含有“C=C”或“CC”等

②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含有“—CHO”。

③能與Na發生反應產生H2的有機物含“-OH”或“-COOH”.

④能與Na2CO3或NaHCO3溶液反應產生CO2的有機物含有“-COOH”.

⑤能與NaOH溶液反應的有“酚羥基”和“—COOH”。

⑥能與三氯化鐵溶液發生顯色反應,顯紫色的有機物必有酚羥基。

⑦能發生酯化反應的有機物含有“-OH”或“-COOH”。

⑧能水解生成醇和酸的有機物含有酯基。

⑨能發生水解反應的物質有鹵代烴,酯等。

⑩能與氫氣加成的有碳碳雙鍵,碳碳叁鍵,醛或酮中的碳氧雙鍵及苯環。

二、抓常見類型的有機反應

烴的衍生物一章幾乎囊括了所有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如: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加成、取代、消去、水解、酯化等。因此,學好有機反應 弄清反應的條件、反應的部位,理解反應的實質、掌握反應的規律,也是學好本章的關鍵之一。

1、加強對比,弄清反應的條件。

(1)溫度不同,反應類型不同。

如:2CH3CH2OH CH3CH2OCH2CH3+H2O(取代反應)

CH3CH2OH CH2=CH2+H2O(消去反應)

(2)溶劑不同,反應類型不同。

如:鹵代烴與強堿的水溶液共熱發生的是取代反應(也屬于水解反應),生成醇,而與強堿的醇溶液共熱則發生消去反應生成不飽和烴。

CH3CH2Br + NaOH CH3CH2OH + NaBr

CH3CH2Br+NaOH CH2=CH2+NaBr+H20

(3)催化劑不同,反應進行的方向不同。如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4)催化劑不同,反應進行的程度不同。

如:CH3COOC2H5+H2O CH3COOH+ C2H5OH

CH3COOC2H5+NaOH CH3COONa+ C2H5OH

這是因為酯在堿做催化劑的條件下水解時,生成的羧酸被堿中和,使得酯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動,故此時的水解程度大。

弄清了反應條件對反應的影響,就可以根據反應條件推測反應類型、反應物、生成物種類。如:

①反應條件為濃硫酸加熱的反應有:醇的脫水(170℃,為消去生成烯的反應)、酯化反應。

②反應條件為稀硫酸加熱的反應有:酯的水解。

③反應條件為“NaOH水溶液,Δ”的反應有:鹵代烴的水解或酯的水解等

④反應條件為“NaOH醇溶液,Δ”的只有鹵代烴的消去

⑤反應條件為“銅或銀,Δ”的只有醇的氧化

⑥連續氧化為醇醛酸的衍變:

R—CH2—OH R —CHO R—COOH

2、認清反應部位,理解反應實質,掌握反應規律。

學習有機反應,不能單純地死記硬背反應方程式,而應該弄清反應的來龍去脈,認清反應中價鍵的斷裂部位、連接部位,理解反應的實質,掌握反應的規律,才能更好地進行基礎知識的遷移應用,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如:①.酯化反應的實質:羧酸分子中脫去羥基,醇分子中脫去羥基中的氫原子,羥基和氫原子結合成水,其余部分連接成酯。

只要理解了反應的實質就很容易寫出CH3CO18OH和C2H516OH在濃硫酸存在下加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H3CO18OH+C2H516OH CH3CO16OC2H5+H218O

②.鹵代烴及醇發生消去反應的實質是:從分子中相鄰的兩個碳原子上脫去一個鹵化氫或一個水分子,從而形成不飽和化合物。

例:下列物質中不能發生消去反應的是:( B C )

A. B .

C. D.

解析:由消去反應的實質知:分子中至少得有兩個碳原子,并且與連有鹵素原子或者羥基的碳原子的相鄰碳原子上得有氫原子。

③.醇類發生催化氧化反應的實質:醇分子中斷裂O-H鍵及和-OH相連的一個C-H鍵之后形成了新的C==O雙鍵。由此還可以總結出醇類發生催化氧化反應的規律是:連有羥基的碳原子上有一個H則生成酮,有兩個H則生成醛,若無H則不能發生催化氧化反應。

例:下列物質中能發生催化氧化反應生成醛的是:( BD ),生成酮的是:(A ),不能發生催化氧化反應的是(C)

A. B.

C. D.

三、編織網絡,理清各類物質間的聯系。

每一類烴的衍生物都有各自的特性,但相互間又有一定的聯系。并且在考題中往往不是以單一的知識點出現,而是以綜合題的形式考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以此考查同學們的綜合應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此外烴與烴的衍生物之間緊密聯系,彼此制約,相互轉變,有其內在規律,只有掌握烴及其衍生物間的轉化,才能理清知識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才能達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烴與烴的衍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總結如下:

(1)各類有機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篇3

我是一個初中生物教師,長期從事初中生物教學,我認為,如下的一些方法對初中生生物學科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一、先記憶,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識要點

與學習其它理科一樣,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但是初中階段的生物學還有著與其它學科不一樣的特點:面對生物學,同學們要思考的對象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無機物以及他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系。因此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學的邏輯規律,既所謂先記憶,后理解。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這時要著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群體之間的聯系(因為生物個體或群體都是內部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二、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2.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3.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于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后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4.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于知識的記憶。

5.衍射記憶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系。這種方法多用于章節知識的總結或復習,也可用于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系在一起。

三、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有利于知識形成整體網絡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四、用生物學的基本觀點統領生物學的學習

樹立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可以更迅速更準確地學習生物學知識。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樹立以下生物學觀點:

1.生命物質性觀點

生物體由物質組成,一切生命活動都有其物質基礎。

2.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3.生物的整體性觀點

系統論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這一思想完全適合生物領域。不論是細胞水平、組織水平、器官水平,還是個體水平,甚至包括種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體現出整體性的特點。

4.生命活動對立統一的觀點

生物的諸多生命活動之間,都有一定的關系,有的甚至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生命活動。

5.生物進化的觀點

生物界有一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所謂產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謂發展就是生物的進化。生物的進化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的規律。

6.生態學觀點

基本內容是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五、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系,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聯系這些實際。聯系實際的學習,既有利于扎實掌握生物學知識,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1.聯系自然實際

居住地附近的農田、草地、樹林、公園、花園、動物園、庭院、路旁都會有許多動植物在那里生活,學習有關知識時,到這些地方去參觀考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處。當學到生物與環境的知識時,更要想到保護當地的動植物資源和保護周圍的生態環境。

2.聯系生活實際

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就更為重要。生活實際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識和未來的生活行為兩類。生活常識可幫助我們理解生物學知識,生物學知識也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為。

參考文獻:

篇4

1.首先在談論學習方法之前,我想同學們要在學習態度上做到以下三點:

1.1培養學習生物要有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的第一位老師,有了興趣,才會積極而愉快地投入,沒有興趣,就沒有記憶。而我們生物是需要記憶的。興趣是如何培養的呢?首先要多觀察多聯系,因為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體。我們人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生物體,我們身邊的其他各種生物或生物材料也很多。另外,每節教材也有問題探討、資料分析、與生活聯系、知識鏈接等材料。都是學習興趣的好素材。

1.2與老師盡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如果一個學生了解喜歡這個老師,那么這個老師所教的這門功課成績他肯定不會差。他可以成為你們學習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能使你的學習事半功倍。

1.3要避免上高中后弦松口氣的做法:我們要從高一抓起。高一是起點,是基礎。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學習就不困難,就象登一座山,看上去很高,有些怕,等到沿著階梯一步步上來,其實并不困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認為學習的最重要的習慣就是堅持。

2.高中生物的學習方法

2.1突破難點。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識一目了然。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紡錘體、核仁、核膜的變化,我們若將其總結為"前期兩現兩消,后期兩消兩現",則其他過程就容易記住了。動物體內三大物質代謝過程復雜,可總結為" 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轉化"。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如遺傳學解題,可將其化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小題,依次解決。

(2)抽象問題形象化。思維越離開具體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識,與現實聯系少,理解起來困難。這時,要盡量借助某種方式,使之與實際聯系起來,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間結構復雜,老師很難講清楚,但出示一個DNA模型,幾分鐘即可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借助圖形、表格、模型、標本、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

2.2構建知識網絡。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抓住生命基本特征這根主線,理清每個章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把所學內容有機地與人類的生產實踐、日常生活相結合,此外,還要密切關注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

(1)把握知識的縱向銜接,使知識連成一片。生物知識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礎中,了解生命的物質基礎為掌握生命的結構基礎作了鋪墊,而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結構基礎又給理解細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筆;又如遺傳和變異這一章,不知道分離規律的實質根本無法繼續學習自由組合規律。

(2)關注知識的橫向聯系,使知識更加系統化、立體化。生物學科中的章節之間既有遞進關系也有并列關系,內容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因此,我們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這根主線,豐富知識的內涵,擴大知識的外延,把生物知識匯成一張完整的網絡。

2.3建立良好的學習常規。建立良好的學習常規:是學好生物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我們所說的學習常規,是指我們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幾個步驟,包括預習、聽講、復習和作業,總結等步驟。

(1)預習: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后發現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通過這樣的預習,為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并且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

(2)聽講:很多優秀學生的經驗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點,即學生的主要功夫應下在課堂上。爭取在40分鐘的時間里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任務。聽課時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是聽思路。老師講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思路,因此,聽課時要注意聽老師是怎樣引出新課題的,又是怎樣把新課題展開的,怎樣講解的,怎樣歸納小結的。第二是聽聯系。老師講課時,一定會聯系許多過去學過的舊知識,使學過的舊知識成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上課時注意聽這種聯系,不但可以復習鞏固舊知識,而且對于學習新知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三是聽重點、難點。每一節課都有每節課的重點內容,有的課還有一些難點內容。對于重點知識,老師會反復強調,會不斷地從不同的角度去講解,會圍繞重點提出一些問題,以便讓同學們理解和掌握。有時老師會明確指出哪些內容是重點,是必須掌握的。

2.4完善理論體系。生物學的理論是大量的,它們貫穿在各個章節之中,如細胞學說、自然選擇學說、基因理論等,因此,在學習生物學時,除了專用名詞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論也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內容。

(1)用科學的理論來解釋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為什么人會有"白化病"、"病"?為什么要禁止近親結婚?為什么說人不是上帝或神創造的,而是從古類人猿進化來的?為什么人類要保護鳥類?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都應當運用正確的理論去合理解釋,從而使人們能夠自覺破除迷信、反對。

(2)注意理論與生物基本概念的聯系。理論的掌握必須建立在對諸多概念的正確理解上。例如了解生態平衡理論的,離不開對種群、群落、生態系統、食物鏈、營養級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論間的聯系。生物學各種理論互相支持、互相補充,在廣大生物科學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理論又不斷更新、不斷充實,使人們認識的生物世界越來越接近真實。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把某個理論放在整個生物理論體系中加以考慮,并通過實例來深化、拓展,使自己對生物理論的掌握更加完善,運用起來更加精確。

篇5

(1)順序觀察順序觀察包括兩層意思。從觀察方式上來說,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最后用顯微鏡。用顯微鏡觀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從觀察方位上來說,一般采取先整體后局部,從外到內,從左到右等順序。

(2)對比觀察對比觀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質。

(3)動態觀察對生物生活習性、生長過程、生殖發育的觀察都屬于動態觀察。動態觀察的關鍵是把握觀察對象的發展變化。例如觀察根的生長,在幼根上等距畫墨線后的繼續培養過程中,重點就是觀察各條墨線間距離的變化,從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長的結論。 (4)邊思考邊觀察觀察是思維的基礎,思維可促進觀察的深入,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帶著問題觀察,邊思考、邊觀察。

做筆記的方法俗話說得好,“一個好腦殼比不上一個爛筆頭”。一個人的記憶總是有限的,要想使學到的東西長期儲存、隨時提取、應用自如,就要隨時做讀書筆記。做筆記的方式很多,在生物學學習中,主要有閱讀筆記、聽講筆記和觀察筆記三種。

閱讀筆記閱讀筆記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抄寫筆記,做這種筆記應注意抄后校對,避免漏誤,標明出處。②卡片筆記,一般應具有資料類別、編號、出處、著者姓名,正文等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張卡片寫一個內容,并及時進行分類歸檔或裝訂成冊。③批語筆記,即在書頁空白處隨手記下對原文的個人意見和心得體會等。④符號筆記,即在原文之間標注符號以對原文加深理解。作符號筆記應注意兩點:一是符號意義必須明確,并且要貫徹始終;二是符號不能過多過密,否則重點難以突出。⑤概要筆記,即對某本書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寫出其重點內容。

聽講筆記即聽報告、聽講座和課堂聽課的筆記,做這種筆記的突出矛盾是記的速度趕不上講的速度,為此要做到“三記三不記”即重點問題、疑難之處,書上沒有的記;次要問題、易懂之點、書上有的不記。

觀察筆記即在生物課內外對生物形態和生命現象進行觀察時所作的記錄。做這種筆記要注意細節,注意前后比較和過程變化,并要抓住特征。

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在實際運用時,既可先分析后綜合,也可先綜合后分析,還可以邊分析邊綜合。

比較和歸類的方法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篇6

“新課引入”是每節課的重要環節。藝術性地引入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

二、課堂教學體現趣味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滿堂灌。在教學過程中,傳道者頭頭是道,受業者卻索然無味,昏昏欲睡。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引發學生對生物的興趣,讓學生成為樂知者呢?在此我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方法,羅列如下,以求拋磚引玉。

(一)抽簽提問

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問,則要講究藝術性。抽簽提問法,打破傳統課堂提問模式,使學生感到新意,增加了學習的興趣。而且抽簽提問有一個好處,就是使人人都感覺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此會認真看書,積極動腦思考,不敢懈怠。

具體做法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提出問題,制造懸念;第二步,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和思考;第三步,抽簽提問,讓學生列出不同意見;第四步,討論分析問題并自由發言;第五步,老師歸納總結。

(二)穿插趣聞

生物和生活聯系較緊密。因此,在生物教學中,適時地穿插趣聞或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看相關的視頻,會提高學生興趣。比如 “信息激素”的教學,就可以穿插一段視頻——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1904年做的有趣試驗: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把一頭雌蛾裝進紗布袋,再將這個紗布袋放在叢林黑屋的桌子上。第二天,竟有40多頭雄蛾闖進房來圍著雌蛾轉(據測定,雌蛾所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引誘11公里以內的雄蛾前來交尾)。

然后就此讓學生發揮想象,是否可以利用昆蟲的性外激素或人工合成昆蟲激素類似物作為性引誘劑來防治害蟲以及這種做法的意義。這些趣聞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三)跟社會“熱點”相結合

生物是自然科學的前沿學科,也是一門新興學科。當今自然科學的許多重大發現許多都是關于生物學方面的。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補充一些“熱點”問題,能極大地激發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

例如:克隆技術,試管嬰兒,環境污染等問題。尤其是環境污染,離生活很近,只要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有污染。例如,每年長江兩岸所排放的污水達到63億噸。目前,兩極地帶也面臨著極大的壓力。據調查,科學家們在許多極地動物體內甚至在愛斯基摩人乳中發現了有害物質以及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酸雨問題和溫室效應。科學家認為,今后50年內全球氣溫將升高2—8度。假如真是如此,恒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等幾大三角洲將淹沒在海洋之中,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國將不復存,荷蘭將從地球上消失。并且,人類的經濟生活和健康狀況將受到嚴重威脅,生態物種也將大量滅絕。所有這些,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從自身做起改善環境污染呢?這樣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了。

(四)列舉數字

高中生物課本中有許多問題只用了“高”“大”“多”等詞,不夠形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透徹。如果能盡可能地對一些單位問題用數字進行補充說明,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篇7

近十年來生物學已經被列入高考的范圍內,而且分值越來越高,由以前的72分增加到了90分,恢復了生物學的地位。在此基礎上,作為一名生物老師有必要和同學們共同研究如何學好高中生物。下面,我來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要學好高中生物課,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還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針對生物科學的特點,學好高中生物課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掌握基本知識要點,“先記憶,后理解”

與學習其它理科一樣,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但是,高中階段生物學還有著與其它理科不一樣的特點。對于生物學來說,同學們要思考的對象即思維元素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以及它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系,因此同學們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學的邏輯規律,即所謂“先記憶”。高中生物常用的記憶方法有簡化記憶法、聯想記憶法、對比記憶法。要深刻理解重點知識,讀書做到“六個W”, 對于一些重點和難點知識,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讀書時要時時思考“六個W”,這六個W分別是:Who―誰或什么結構;What―發生了什么變化或有什么;How―怎樣發生的;When―什么時間或什么順序;Where―在什么場所或結構中發生的;Why―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大家在思考中經常將這六個W連起來肯定會有不小的收獲,這就是“后理解”。這就像畫畫時,先要畫出形,然后才能畫出神。

二、要重視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學的內容不僅包括大量的科學知識,還包括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生物學知識的學習,還要重視學生生物科學研究的過程,并且從中領會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因為現在高考總會有一個大題是讓我們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實驗,所以現在的生物學課程很注重科學家發現某個問題并探究的過程。

三、要重視觀察和實驗,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

沒有觀察和實驗,生物學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同樣,不重視觀察和實驗,也不可能真正學好生物課。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觀察生命現象,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這就要求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加強對學校生物實驗室的關注,能讓學生實際操作。

四、 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生物學是一門與生產和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科學。我們在學習生物學知識時,應該注意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解所學知識的社會價值,并且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去解釋一些現象、解決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做到聯系三個實際:聯系自然實際;聯系生活實際;聯系生產實際。

五、學會思考生物問題

學習生物不僅要認識和記住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要善于通過分析綜合、對比判斷,研究生命現象的特征與成因,思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就要懂得學會思考分析生物問題。如:運用綜合的觀點觀察現象、分析聯系、找出規律,比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判斷、比較異同、認識本質,如DNA和RNA的區別、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及聯系等,形成鮮明而準確的印象。學生學習時要善于觀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質疑,做生活和學習的有心人。

六、學會記筆記

篇8

教學中我注意到,農村學生對于高中生物教材中諸如“你能夠說出多少中富含蛋白質的食品?”“為什么DNA能夠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螢火蟲發光的生物學意義是什么?”等問題的回答總是存在障礙。仔細調查發現,農村學生在學習生物學方面存在的障礙還不止于此。由于地處偏遠,信息相對閉塞,加之課外閱讀量小,農村學生生物知識極其匱乏,面對高中知識量的增加和學習要求的提高,這些學生還表現出學習方法不靈活,閱讀能力差,不善于表達,學習自信心嚴重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生物學習成績的提高。為了讓這些學生理解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識,提高他們的基本生物科學素養,我嘗試了創設支持性學習情境、改變學生學習策略等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創設支持性學習情境

根據高中生物教學內容的需要,通過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和當地農業生產實際,補充背景知識,穿插新聞事件,講小故事,等等,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素材,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鍛煉自己,提高認知技能。

1.1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農村學生有著更多、更直接的生活體驗,這是農村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優勢所在,但能將這些生活體驗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環境改善等問題結合者并不多。針對這樣的特點,我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巧設問題情境,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著重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蘋果和馬鈴薯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在學習細胞呼吸的原理及應用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家里邊的蘋果、馬鈴薯都儲藏在哪里?”“走近儲藏蘋果和馬鈴薯的地方,你聞到的味道一樣嗎?為什么?”待學生回答完畢后,我順勢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蘋果儲藏過程中,你聞到了很濃的酒味,說明儲藏條件合理不合理,為什么,如何改進?”有了這些問題做鋪墊,學生在學習有關水果、蔬菜保鮮中,在降低有機物消耗的知識時,便順暢多了。

1.2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面對學習障礙重重的農村學生,教師的課堂引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教師有較為完備的學科知識儲備,而且學科知識相對超前,能夠提前預計學生學習的困難,在支持學生學習新知識方面有著先決優勢,從而在教學設計環節就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課堂教學中著重提高學生排除學習障礙的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要不斷加強教學基本功,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善于觀察、樂于指導的水平和技能;其次,在師生關系建立上,改進課堂評價,增加激勵性語言比重,從初始的提出問題限時閱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再到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都要致力于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逐步形成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最后,在新授課、習題課和復習課中,運用增加問題密度,舊知引新知,比較,歸納等不同的方法,低起點、密臺階,不斷提高他們提取信息、總結歸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9

一、培養遷移能力讓物理學知識系統化

在實施新課程的進行過程中,高中教師要讓物理學知識網絡化化、系統化,這就需要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遷移能力.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即將先前已學得的經驗(如概念、原理、技能、技巧、技術、態度、方法等)改變后選用于新情景.桑代克和布魯納認為,愈具有意義和組織的經驗,愈抽象的原則和統整的經驗愈容易發生遷移.因而,對布魯納而言,學習學科的架構知識是形成學習遷移的基礎.所以除了學習學科的內容外,也應重視學科知識的建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通過建構知識、技能結構,形成遷移的基礎.學習遷移要基于正確而穩固的知識結構、技能結構.因為根據遷移規律,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實現遷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學習越扎實、雄厚,就越容易產生遷移,效果也越顯著.在日常教學中,作為物理老師首先必須要讓學生把基礎知識掌握,牢記.建立起一個最基本的知識結構框架.這樣就會在提高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拓展和遷移起到積極地作用.這將大大有利于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建立科學穩固的知識結構是將相關的知識通過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世界上事物處于相聯系之中,物理學知識就是以有機的聯系來揭示物質的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因此,建立知識結構是符合物理科學的特點的.建立物理學知識結構的程序是:確定知識點及其認知層次,確立點、線、面、體的知識體系,使知識形成網絡.例如,教師在教授力學的時候,教師應該抓住主線:首先,解說離的基本知識;再次,介紹運動的基本理念及規律;最后,介紹力與運動的關系,還有分析力學問題的基本思路.此時,在安排一個階段性的復習,學生就可以建立一個牢固的知識體系.學生牢固建立這一知識體系后,再研究自由落體、拋體運動、圓周運動、衛星運動等等時便容易產生遷移了,而且從中又可以培養其學習遷移能力.形象一點講,明確了知識的層次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而后將他們有機的組織起來,建立起科學而穩固的知識網絡,知識可以活化起來,就容易產生遷移了.而學生的技能結構的建立則也貫穿于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的過程細節之中,關鍵是教師在平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方法和技能的總結、比較、歸類,并經常創造給學生以訓練提高的機會.

二、用新課標理念提高學生物理能力

在新的教學形勢下物理教學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通過物理教學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與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物理思維與方法.高中物理學科具備較強的方法論性質,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極大地促進了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其他學科的發展.物理科學方法是物理知識發展的產物和手段,它蘊藏于物理知識這個載體中,兩者互為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方法教育和知識教育的整合與提高促成了物理素養.一般來說,要對一個人進行能力高低的判定,主要看他掌握了多少方法以及對這些方法的運用程度.方法的合理運用是提升能力的最基本途徑,是衡量能力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首先要讓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在運用科學方法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高中物理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以及能力素質情況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注意突出物理的學科以及教學特點.考慮到物理學科的上述特點,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會學生利用圖像來演示過程和反應規律的方法,并引導他們學會如何根據圖像進行物理過程的分析,發掘出所蘊含的各種規律,明白并掌握圖像中的各種參數所表達的含義.

作者:王朝民

篇10

對剛剛跨入高三的同學們而言,充分認識高三的學習對自身發展的重要價值以及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至關重要,有助于克服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和挫折,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此外,同學們還應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包括品質和學業),接納自己,賞識自己,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我們對高三的學習充滿信心。青少年時期,人的可塑性非常大,只要同學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理想不懈地奮斗,發掘潛能,一年的時間可以從很大程度改變我們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

二、立足教材,夯實基礎

學習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抓基礎,對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實驗操作的基本過程等基礎知識要逐一弄清,達到融會貫通、熟能生巧的地步,從而應加強對“雙基”的強化訓練。特別是基層薄弱學校的學生,基礎差的學生,不要盲目追求高、新、難知識的復習和訓練。在復習中,講究知識的梳理,注重掃描,加大知識的外延。如復習到細胞分裂時,可結合高中階段所學過的分裂方式(二分裂.無絲分裂. 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比較復習。同時也要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知識先串成鏈,再織成網,使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將所學知識濃縮其中,了解各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講究方法、提高效率

復習方法得當,效率才高。歸納起來一般可采用下列兩種復習方法。

1、比較復習法

在復習中,使學生能運用比較法進行知識的橫向和縱向比較。如病毒與原核細胞的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高等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比較;三大營養物質的來源和去路的比較,三大營養物質均可來自食物,除蛋白質外,均可貯存,均可由其他物質部分轉化;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的比較,比較它們進入生態系統的途徑、形式及回到無機自然界的途徑、形式;還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較,三大遺傳規律的比較,各種育種方法的比較等等。

2、串連復習法

復習時可把分散在各個章節中的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如有關基因的知識主要分布在必修2第1、2、3、4、5、6章具體介紹了基因的發現,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基因的本質,基因的表達,基因的突變等。復習時,可以把這些知識串起來復習,使知識更系統化,這樣可提高學生解綜合題的能力。

四、關注熱點、聯系實際

近幾年理綜高考的重要特點之一便是科技應用類試題比例不斷增大,在未來的高考中這一點會繼續體現。多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遇到的、了解到的各類問題。高考生物試題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立意命題的,力求比較真實和全面的模擬現實。復習時,要從各種媒體中獲取生命科學發展中的重大熱點問題。

五、加強實驗、拓展遷移

高考實驗題力圖通過筆試的形式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同時力圖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設計來鑒別考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新教材中實驗,實習內容比以前大大的增加了。任何一個實驗都包含著一定的實驗思想和方法,這些思想和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生物科學的研究當中,能否將學到的實驗思想和方法遷移到新的實驗情景中或相關的生物探究實驗中,是高考對考生實驗能力考查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實驗復習時,要求學生要認真領會每個實驗的設計意圖和總結實驗方法。

六、講練并重、粗講精練

要堅持講解與練習有機結合的原則,既不能“以講代練”,也不能“以練代講”,要“精講精練”,使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應注重三個環節:

講:針對性要強,除重點、關鍵外,側重講單元練習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注意知識的綜合交叉,突出能力的培養,培養應變能力。

練:以定時作業為主要的形式,讓學生在解題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適應高考的要求。課間練習、單元考試、綜合訓練,題目的難度、梯度更應靠近高考的要求,考試內容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于教學大綱,試題設計注重能力型和應用型。

評:教師講評練應突出重點,重在指導。不是重復、重演一遍,不能以題論題。在講評中,要注意知識的縱橫聯系和加大覆蓋面的教材組織,努力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目的,同時要突出規范表達的訓練指導。

七、調整心態,培養素質

健康積極的心態是提高復習效率的重要保證,也是高考成功的關鍵,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科學素質的培養同樣重要,特別對同學們今后的發展也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南阳市| 高唐县| 兴化市| 乡宁县| 旺苍县| 平陆县| 龙川县| 应用必备| 石棉县| 彝良县| 磐石市| 三亚市| 襄垣县| 安义县| 沙坪坝区| 房产| 枞阳县| 隆安县| 新营市| 海宁市| 沅陵县| 兴仁县| 凯里市| 阿克苏市| 东辽县| 榆社县| 普洱| 潞城市| 兴城市| 忻州市| 合阳县| 云南省| 雷山县| 汉寿县| 新泰市| 乐清市| 额济纳旗| 安多县| 林西县| 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