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8 14:38: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骨折康復訓練的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504-02
老年群體因骨質疏松已經成為骨折易發群體,且受某些因素的影響老年骨折愈合速度較慢,這樣老年群體一旦發生骨折不僅會影響其活動,嚴重的甚至要長期臥床,影響其機體功能,此外,在康復過程中老年患者還會面臨各種并發癥,影響患者身體健康的同時還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基于此種現狀,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與護理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一環。我院選取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就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復與功能康復及護理措施進行了探討,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齡為62-89歲,平均年齡為(76.8±9.4)歲。52例骨折患者按骨折類型分為經頸型骨折18例,頭頸型骨折患者15例,頭下型骨折患者12例,基底型骨折患者7例。52例老年骨折患者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壓患者24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2例。
1.2 治療方法 5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9例采取保守治療法,有28例進行螺紋釘及多根螺釘加入固定治療,另有15例患者行股骨頭與全髖置換術進行治療。52例患者住院時長為23d-46d,骨折術后均實施精心的護理與康復訓練,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較高。
1.3 康復訓練內容 ①術前康復環節:術前康復訓練主要是針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該類型骨折的老年患者進行術前康復訓練能夠切實提高患者的臨床手術治療效果,還影響到患者術后的功能康復情況。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前康復訓練包括日訓練過程中每次訓練患肢股四頭肌各舒張與收縮30單元左右,且每天保證進行肌肉訓練3-4次,且每次康復訓練時長為30min左右;日訓練還要進行患肢踝關節的背伸與跖屈鍛煉,該項鍛煉中要保證患者持續最大耐力[1]。這兩種康復訓練方式要按照醫護人員叮囑,在無疼痛的情況下進行,且訓練的強度、時間、速度等根據患者情況調整[2]。②術后康復訓練環節:該環節的康復訓練一般在術后患者引流管拔出后進行,其康復訓練方法仍采用術前康復訓練方式,但是訓練強度與訓練量要在術后康復訓練中逐步加大加強,醫護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康復情況,并對患者的康復訓練進行調整,切不可操之過急,引起副作用。術后康復訓練環節還包括參照患者的手術方法,于術后7天左右時添加運用下肢功能康復器進行康復訓練。在應用康復器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要將患者的患肢置于儀器上,保證位置準確,康復訓練之初從康復器一檔開始每天3次康復訓練,每次持續2小時左右,后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二到四檔的訓練,每次康復訓練要保證患者無痛苦。此外,患者的患肢訓練過程中還可以進行抬肢練習,該訓練能夠保證患者的協同訓練,增強患者全身的功能鍛煉,利于患者的康復治療。③出院后康復環節:老年骨折患者康復時間較長,出院后患者為保證肢體功能無障礙化仍要繼續康復鍛煉,出院前醫護人員對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與安全護理措施,并在患者出院一段時間后對患者進行康復回訪。
2 護理要點
2.1 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可以通過護患關系的建立與關注老年患者生理需求兩方面[3]。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方面,醫護人員應該注重對待患者的態度,對待反應較慢的患者要注重放慢語速,保持耐心;老年患者常伴有心理重負,醫護人員要常關懷患者,并在治療的每一環節都保證患者的知情權,醫護人員在與患者接觸時要注重與患者進行情感溝通,了解患者的焦慮原因,并予以適當的心理指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醫護人員還要關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針對不同的患者予以個性化的關注與護理。對患者的生理關注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進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推進康復訓練工作的進展。此外,對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還要針對患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狀況、疼痛敏感性及合并疾病病情等予以關懷。
2.2 專科護理 專科護理工作主要包括牽引護理、術后引流、感染預防等護理環節。其中牽引護理主要是對患者進行皮牽引與骨牽引兩方面護理,牽引護理應該進行位置控制,如患者牽引時肢體一般呈內旋位,肢體外展的角度要控制在20-30度,還要注意避免患者牽引繩的斷裂與滑脫[4]。術后引流管的護理要保證負壓、堵塞情況及引流液的顏色記錄等護理環節。感染護理主要是針對患者骨牽引針眼感染的預防護理,在護理過程中要保證針眼的清潔、干燥。
2.3 并發癥護理 老年骨折患者常出現的并發癥有壓瘡、尿路感染、墜積性肺炎及深靜脈栓塞等[5],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定時對患者進行翻身或按摩,并保證患者肌膚干爽;還要幫助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并做好清潔;并進行靜脈輸液,或協助患者進行肢體活動。
2.4 功能鍛煉 老年骨折患者的護理還要進行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復護理,該環節護理要叮囑患者堅持康復訓練,醫護人員還要予以科學化的指導,以保證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參考文獻
[1] 鐘振美.3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及護理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10,13(1):118-120.
[2] 孫玲.中老年骨折護理的研究與總結[J].中外醫療,2011,30(25):127-128.
骨折患者術后的功能訓練與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關系密切,如果能讓患者住院期間及時掌握功能訓練方法,對其后期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前期研究[1-2]顯示康復教育指導及訓練能有效提高骨折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但鄉鎮醫院接受的患者知識水平一般,對康復訓練方法接受能力有限,需要醫護人員以通俗語言進行指導和教育。鑒于此,我院抽選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因骨折就診的患者80例,分析比較康復教育指導對患者功能訓練依從性及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現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診于我院的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在傷后24h內入院,自愿在我院接受治療,入院后經臨床診斷和影像學檢查確認具有手術指征。按照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觀察組中男16例,女24例;年齡28~73歲,平均(56.3±9.6)歲;摔傷17例,墜落傷11例,交通傷12例;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20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25~78歲,平均(53.1±10.2)歲;摔傷14例,墜落傷18例,交通傷8例;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21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受傷原因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照手術計劃接受手術,術前后給予常規護理:生命體征監測、用藥及手術指導、預防并發癥、術后康復指導等。術后2~5天即可開始康復訓練,具體時間由主管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酌情調整,由被動運動至主動運動,循序漸進。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以通俗化語言對患者進行康復教育指導:早期教育,入院后及時反饋真實病情,告知治療計劃、治療內容、實施方式、預期治療結果,提示患者治療期間如何配合醫護人員實施治療;術前后指導,在早期教育基礎上給予恰當的術前后心理護理,環節心理壓力、改善不良情緒,積極預防并發癥,提醒患者術后定時改變、排便,防止褥瘡、腸梗阻等并發癥;輔助教育,病房通過電視播放骨折基礎知識視頻、手術介紹視頻、術后康復指導建議等視頻,使患者熟悉掌握康復要點,同病房患者還可相互溝通、監督,相互糾正、鼓勵。訓練前期以抬臂/抬腿、站立、撫摸、旋轉等被動運動為主(術后2天至術后20天),中期訓練以站立上舉、前屈、行走等主動運動為主,并逐漸增加活動范圍,此階段訓練持續至術后70天,后期訓練即在主動訓練基礎上輔以器械,增加肌力,為患者重回社會活動而努力,此階段主要在患者出院后進行,故需要住院期間對其進行指導加之術后隨訪進行監督。
1.3觀察指標
1.3.1依從性評估患者術后能主動完成80%以上的功能訓練,其他部分經提醒后完成者為完全依從;主動完成訓練內容不足40%,經反復提醒仍不能完成者為不依從;介于上述兩者之間者為基本依從。總依從率=完全依從率+基本依從率。1.3.2生活質量評估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為評估標準,術前、術后6個月分別進行評估,包括生活狀態、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4個維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1.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分別以率(%)、(珔x±s)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康復訓練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總依從率為97.50%,與對照組70.00%比較顯著較高(P<0.05)。見表1.
2.2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6月生活狀態、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增加,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本次研究中入選患者均無嚴重內科疾病,骨折未危及生命,故入院后及時反饋溝通病情,有利于患者積極主動加入訓練,也有利于增強患者的康復意識。鄉鎮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骨折后常常具有恐懼心理,不愿早期康復訓練,不下床不自理,完全臥床時間過長,容易造成肌無力,后期康復訓練可能達不到理想效果;部分患者對手術情況和病情不了解,誤以為術后進行訓練會影響手術效果和傷口愈合,經過康復教育指導即可糾正此種心理困擾,利于患者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合理的訓練。另外,兩組患者中均有患者為盡早出院,術后過于主動訓練,甚至挑戰身體極限,此時需要醫務人員盡早制止、引導。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經康復訓練教育指導后依從性和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張麗紅[3]等相關研究指出綜合康復訓練對改善膝關節骨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顯著作用,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同時在鄉鎮醫院指導患者時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邱江燕.尺橈骨雙骨折患者行康復訓練對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0):79,45.
[中圖分類號] R27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b)-0192-03
隨著交通、建筑等行業的不斷發展,膝關節周圍骨折的不良事件不斷增多[1]。膝關節周圍骨折主要有股骨髁上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手術是治療該類骨折的主要方式[2]。臨床上通常以復位、固定以及功能鍛煉為原則來對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其中良好的復位和固定能為患者骨折愈合創造良好的條件,而功能鍛煉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選取本院行膝關節周圍骨折術的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早期綜合康復訓練方式及施行意義,取得一定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行膝關節周圍骨折術患者82例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1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25~73歲,平均(48.62±9.83)歲;骨折部位:16例股骨髁上骨折,15例髕骨骨折,10例脛骨平臺骨折。對照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26~70歲,平均(48.39±9.17)歲;骨折部位:17例股骨髁上骨折,14例髕骨骨折,10例脛骨平臺骨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康復方法,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并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予以患者康復指導,指導患者進行關節、肌肉鍛煉。研究組患者應用早期綜合康復訓練方法,其內容主要如下。
1.2.1術前康復護理 ①心理康復護理: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交流,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向患者講解復位、固定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方法,耐心地解答患者的問題,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護理人員重點向患者講解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讓患者了解早期康復訓練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激發患者主觀能動性,爭取患者主動配合進行康復鍛煉。②術前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骨折相關的知識,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并著重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并通過展示圖片、播放視頻或現場演練的方式講解相關步驟,保證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相關訓練技巧。
1.2.2術后康復護理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康復鍛煉,逐漸增加活動強度和活動量,且囑咐患者不可屈膝、下蹲,盡可能地鍛煉肌肉和關節。①被動訓練:護理人員予以關節被動訓練,術后1~2 d,進行關節屈伸被動運動,屈伸角度為30°,每天訓練1 h左右,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患者身體狀況,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和屈伸角度。②主動訓練:術后1~2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踝關節屈伸訓練,鍛煉50~100次/d;術后3~6 d,護理人員將患者膝關節墊30 cm左右,指導患者進行伸直膝關節訓練,鍛煉50~100次/d;術后6~8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取坐位,進行直腿抬高、膝關節伸屈訓練,鍛煉100~200次/d;術后9~10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屈膝屈髖訓練,鍛煉100次/d;術后1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抱小腿中下部屈曲訓練,鍛煉100~150次/d。③恢復期康復指導: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如果骨折線相對模糊,骨折位置對位正確,則形成骨痂、拆除外固定后進行康復訓練。如果患者膝關節存在較嚴重粘連情況,則予以理療,并進行伸屈牽引膝關節的訓練。給患者應用關節松動術,向外、向內側推動髕骨關節,上下推動髕骨,脛關節內旋、外旋、前后及側向滑動,術后予以冰敷以減輕炎癥。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主動屈伸受累關節,并逐漸增大屈伸角度和鍛煉次數。④心理指導:護理人員主動詢問患者康復訓練情況,傾聽患者主訴,耐心地解釋相關問題,并告知患者堅持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充分利用健康肢體完成康復鍛煉。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讓患者家屬了解康復訓練對患者身體康復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家屬多支持、鼓勵患者,從旁監督、協助患者努力完成康復訓練。
1.3觀察指標
術后第3個月進行隨訪,采用膝關節活動范圍(ROM)、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標準評價患者膝關節情況。膝關節ROM是指膝關節活動時可到達的最大弧度,用量角器進行測量。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標準主要包括跛行、支撐、交鎖、不穩定、疼痛、腫脹、爬樓梯、下蹲8個內容,滿分100分,分數越低,表明膝關節功能越差。兩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如下。優:患者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范圍≥91°;良: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范圍為61°~90°;一般:患者臨床癥狀減輕,關節活動范圍為31°~60°;較差: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關節活動范圍≤3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組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的比較
研究組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組成結構,對運動的要求較高,且膝關節骨折通常導致膝關節結構及其周圍組織受損[4]。因此,許多患者行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存在膝關節功能障礙,通常表現為關節活動障礙、軟組織腫脹、壓痛等癥狀,使得患者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5]。相關研究指出,術后早期綜合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骨折處愈合,能避免骨痂硬化持續升值,可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6]。有學者指出術后1周是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最佳康復訓練時期[7]。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存在較大差異(P
綜上所述,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志林,李景進.中藥熏洗法配合常規術后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3, 41(5):116-118.
[2]潘艷,周玲,胡三蓮,等.圖譜法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5):519-521.
[3]張英霞,德琳.兔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的時機選擇研究[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5,21(1):44-46.
[4]張麗紅,孟立芳.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7):3054-3056.
[5]單志文,徐建華,劉會娟,等.穴位按摩配合訓練器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5,37(4):602-603.
[6]李肖媚.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研究[J].吉林醫學,2013,34(27):5561-5561.
[7]田艷玲,邵雯君,肖艷波,等.早期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寧夏醫學雜志,2013,35(8):747-748.
[8]周水利.中西醫綜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9):132-134.
[9]肖星明.\談康復訓練在膝關節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8):4292-4293.
[10]趙曉梅.早期功能訓練指導預防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膝關節僵硬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2):209-210.
[11]陳紅明.功能康復鍛煉在膝關節周圍骨折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5):93-94.
[12]Yau DT,Chung RC,Pang MY,et al.Knee muscle strength and visual acu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odifiable predictors of falls in patient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a prospective study[J].Calcif Tissue Int,2013,92(3):287-295.
[13]Meyer C,Szalay G,Alt V,et al.Triple fracture dur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4,22(11):2662-2664.
[中圖分類號] R274.3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種嚴重的脊柱損傷,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傷。盡早手術治療可解除對脊髓的壓迫,恢復椎管內徑,重建脊柱的穩定性。經后路減壓椎弓根釘內固定術結合植骨融合術,不僅起到了早期支撐固定的作用,同時減少了內固定的應力,防止后期的內固定松動和矯正度丟失,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2004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腰椎爆裂骨折51例,均采用經后路減壓植骨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術后分期進行康復訓練,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本組51例患者,男38例,女13例;年齡25-54歲,平均年齡35.7歲。 致傷因素:交通事故27例,高處墜落21例,重物砸傷3例。受傷部位: L119例,L221例,L39例,L42例。脊髓損傷學會(ASIA)分級;A級,2例,B級12例,C級18例,D級16例,E級3例。
2術后康復訓練
2.1術后早期(0-4周)
2.1.1預防早期并發癥的康復指導術后平臥24小時預防刀口血腫,同時進行雙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6回,間隔5到十分鐘。待麻醉消失后即進行雙下肢踝關節的屈伸運動,十組/日,5-10 回/組,以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指導直腿抬高運動3次/日,3次/組,抬高角度30°逐漸增加角度和抬高時間直至抬高70°以上,以預防神經纖維粘連。術后24小時協助患者平衡翻身預防褥瘡發生。截癱患者被動完成上述訓練。
2.1.2增加肌肉力量和四肢各關節活動度的訓練術后第一天開始指導進行四肢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各關節屈伸運動,如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運動。術后一周加強四肢各關節活動康復訓練,如肩、髖關節外展內收運動。術后二周進行腹背肌靜力收縮運動,如雙手拉吊環做引體向上運動。上述功能鍛煉均在腰椎不負重,椎體各關節不活動下進行。
2.2術后中期(5周-12周)在鞏固和加強早期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治療性的站立,步行訓練,維持脊柱、骨盆、下肢的應力負荷防止骨脫鈣。方法:患者先戴腰圍俯臥于床上,然后上肢支撐跪于床邊慢慢退下床,起身站起。逐步進行站立平衡練習,步行練習。上床方法則采取“爬上床”的方法。
2.3術后后期(13周-1年)X線復查顯示骨塊達到骨融性后進行以下康復訓練:
(1)腰背肌的鍛煉方法:
①挺胸法:患者仰臥,用雙肘支撐胸部,使腰背部懸空。
②五點支撐法;患者仰臥,用頭部、雙肘和雙足支撐全身,使背部盡量懸空后伸;
③三點支撐法:雙臂置于胸前,以頭及雙足撐在床上而全身騰空后伸;
④四點支撐法:以雙足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一拱橋狀;
⑤背伸法:患者仰臥,抬頭,胸部離開床面,雙上肢向背后伸,兩膝伸直從床上抬起兩腿。上述方法應逐步進行,以患者能耐受為限度,不可操之過急,用力過猛。
(2)功能性步行訓練 方法:可做起下床進行家中活動,術后16周取下腰圍進行戶外活動,應避免久坐,腰部劇烈運動。截癱患者此期逐步離床坐輪椅繼續康復訓練。
二、結果
本組病例均獲10-24個月(平均13個月)隨訪。1例患者術后8個月出現螺釘松動,主要因過早負重有關。51例患者均達良好骨性愈合,其中2例截癱患者借助輪椅恢復部分生活自理,49例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術后按ASIA損傷分級平均提高
1-2級(見表Ⅰ)。
三、討論
腰椎骨折分為單純壓縮性骨折和爆裂骨折。單純壓縮性骨折多采用非手術治療。要求手術早期進行腰背肌鍛煉。而爆裂性骨折由于手術相對復雜,骨性愈合時期長,術后的康復訓練則是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正確的康復訓練指導是造成植骨塊移位,內固定物松動,腰背肌萎縮的主要原因。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護理模式的轉變,要求護士不僅僅是醫囑的執行者,病情的觀察者,更是康復訓練的指導者,健康行為的促進者。為患者制定并指導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評價的康復訓練方案是手術成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全面履行護士職責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費俊梁,王黎明,蔣純志,王大林.椎弓根螺釘固定結合可注射型人工治療嚴重腰椎爆
裂性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2008,3:10•3.
[2] Marino RJ.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ds for neuroagiral classficication of spinal cord
作者:李貞,戎娜,趙曉娟
隨著近年來我國交通、建筑事業的快速發展,由車禍、高處跌落等外傷因素導致的骨折發生率逐年遞增,而對于滿足手術指征的骨折患者臨床一般推薦進行手術治療,盡可能的達到解剖學復位以及妥善固定,使患者骨折康復后盡可能的恢復正常骨骼結構形態與功能[1,2]。但骨折患者術前術后往往存在局部疼痛等癥狀,不僅對患者心理情緒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骨折術后的康復進程或導致不良結局的產生[3]。疼痛管理是近幾年臨床應用的新興學科,其旨在通過藥物、行為、心理等多方面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或疼痛敏感感知,而中醫疼痛控制護理是一種基于現代護理與傳統醫學的新型護理模式,其在骨折、腫瘤等疾病的疼痛控制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現,本文通過對80例骨折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探討中醫疼痛控制護理模式對創傷性骨折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5.2±8.4)歲;其中四肢骨折22例,椎體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3例。觀察組40例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18~61歲,平均年齡(46.1±9.0)歲;其中四肢骨折24例,椎體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部位1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已通過我院倫理道德委員會審核;經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原發性骨折,均滿足骨折外科手術治療指征。
1.3、排除標準
已排除繼發性骨折、惡性腫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
1.4、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接受常規骨折住院護理干預,包括常規住院指導、藥物護理、術后管理、生活護理與心理護理等,可采用注意力轉移法減輕患者對疼痛的感知,必要情況下結合止痛鎮痛藥物進行疼痛控制。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中醫疼痛控制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中醫情志護理。采用中醫情志護理積極疏導患者緊張、焦慮、恐懼情緒,利用中醫情志的情志相勝、陶冶情志、順應四時、疏導調神的特點改善患者心理狀態;(2)中醫膳食管理。鼓勵患者以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若老年患者可在食材中添加山藥、大棗、百合、冬菇、丁香等制成藥膳,改善患者消化功能與營養狀態;(3)耳穴壓豆療法。選擇患者的膝關節、神門穴、皮質下、腎上腺及交感等耳穴進行壓豆,首先對穴位進行消毒,并將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固定于穴位上,按壓穴位3~5min,自覺疼痛加重后再持續按壓3min,患者每日按壓2~3次;(4)穴位貼敷。選擇患者的命門、關元腧、腰陽關、腎腧等穴位進行貼敷,中藥材選擇肉桂、吳茱萸、檳榔、丁香按照1∶1∶1∶1配比制成藥粉,應用姜汁調制成糊狀并應用透氣小敷貼貼于穴位上,每次貼敷30~60min,每日貼敷1次。
1.5、評價標準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1d、3d、7d時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2組患者疼痛情況,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記錄2組患者術后主動康復訓練開展時間、計劃康復訓練量完成比、初次主動訓練有效維持時間并比較;評價2組骨折患者康復效果,其中優:患者術后未發生任何并發癥,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康復后無后遺癥;良:術后未發生并發癥,功能恢復良好但存在輕微障礙,無后遺癥形成;可:患者術后無嚴重并發癥、后遺癥,且存在明顯的功能障礙,生活受到影響但基本能夠自理;差:發生嚴重并發癥,存在嚴重的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計算2組患者術后康復優良率結果。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應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情況比較
護理前2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1、3、7d后觀察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2組患者干預后骨折康復訓練開展情況比較
觀察組主動康復訓練開展時間、計劃康復訓練量完成比、初次主動訓練有效維持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2組患者骨折術后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骨折患者術后康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上常的人外傷疾病,大多由于不慎跌倒導致髖部直接撞擊地板所造成。這種骨折因為是關節內骨折,如果植入物對骨折處固定力不足常會造成骨不愈合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最后讓老年人失去活動能力,需要用輪椅助行,甚至要長期臥床[1]。久而久之,褥瘡、道感染、周邊血管阻、吸入性肺炎、中風等因長期缺乏活動所產生的并發癥將接踵而至,并且消耗醫療資源很大。選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治療及康復訓練,療效明顯,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39例)和對照組(39例)。其中康復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8.7歲。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7.9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上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護理及一般康復指導。康復組除按常規治療護理外,還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觀察兩組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情況。。生活質量評價:參考美國醫學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質量量表(SF-36)測評患者的生活質量。SF-36有36個條目,8個維度,包括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得分范圍均為1-100分,得分高說明生活質量好。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數理統計軟件SPSS19.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分析,并進行卡方檢驗,P
2康復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促進患者恢復體力,增強肌力,增大關節活動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為預防術后假肢脫位,康復鍛煉根據不同的手術人路不完全相同。(1)術后1~2天:早期鍛煉可防止出現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減少深部靜脈血栓發生機會,預防并發癥。但運動量不宜過大,以床上鍛煉為主。(2)術后3~4天:可以進行健肢的屈伸、患髖伸直狀況下患肢的內收和外展運動,并進行抗阻的內收和外展等長肌力練習,即在股骨內側和外側給予阻力,讓患者主動外展患肢。(3)術后4~5天:可訓練患者床邊坐起、站立和行走。(4)術后6~7天:可進行臥-立轉移訓練。允許患者坐高椅,保持膝關節不高于髖關節;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如廁,或在輔助下身體后傾患腿前伸如廁訓練;坐位時身體向后靠和腿向前伸。避免患肢架在健肢上(蹺二郎腿),避免身體前彎超過90o。(5)術后1周以上:上下樓梯和跑臺慢步走練習(適用于骨水泥固定患者)。
3結果
兩組在疼痛程度、行走功能、關節活動度的比較,康復組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內因為老年人股骨頸骨質疏松、脆弱,再加之股骨頸細小,則不需太大外力即可造成骨折。其外因則多由于老年人摔倒后臀部觸地所致,或下肢突然扭轉而骨折[2]。青壯年患者一般不存在骨質疏松,股骨近端骨質十分堅強,常需較大暴力才能發生骨折,如車禍、高空墜落等[3]。少數患者也可因過久負重勞動或行走而發生疲勞骨折。股骨頸骨折可分為若干類型,通常從骨折的發生部位、骨折線的走行以及骨折斷端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不同角度出發歸類,各有其優勢,綜合使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對于選擇最優化的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4]。同粗隆間骨折一樣,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保守治療適應于無移位穩定性好的股骨頸骨折及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原則,除促進骨折愈合外,要使患者及早進行肢體的功能活動,以免患者長期臥床發生肺栓塞、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瘡等并發癥。老年髖部骨折保守治療死亡率高達6.1%,而手術治療死亡率為0.9%,且保守治療股骨頸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頭壞死的概率較大。此外,保守治療肢體恢復活動的時間較長,往往遺留髖內翻和患肢肌肉關節韌帶攣縮,導致肢體功能受到影響,很多患者因此而最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因此,目前認為,除非是穩定的不完全骨折,若患者無明顯的手術禁忌癥,均應考慮手術治療,減少患者的臥床時間,減少發生骨折并發癥。本組資料顯示,康復訓練能促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肢關節功能的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晶,王勇. 96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護理研究[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03:183-184.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e effect of synthetic rehabilitation on malfunction of knee joint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Method] Randomly pide 41 cases into 2 groups,the treatment one takes synthetic therapy of warm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CM fuming and healing exercise;the control one only healing training;to make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m with two methods of joint movement,pain scores and manual muscle check.[Result] The synthetic rehabilitation can obviously improve knee joint function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esp.to joint movement degree,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mpares from pure healing exercise.[Conclusion] The synthetic rehabilit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knee joint malfunction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
Key words: knee joint;malfunction;synthetic rehabilitation;joint movement degree;unarmed manual muscle
筆者自2005年至2008年采用溫針灸結合中藥熏洗、康復訓練綜合治療骨折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骨折后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41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齡6~65歲,股骨髁上骨折6例,股骨髁間骨折3例,髕骨骨折1例,脛骨平臺骨折7例,脛腓骨骨折2例,病程4周~48周。治療組22例,年齡:5~62歲,男11例,女11例,股骨髁上骨折7例,股骨髁間骨折3例,髕骨骨折2例,脛骨平臺骨折5例,脛腓骨骨折5例,病程3周~52周,均為骨折內固定術后,病情平穩轉康復科治療病人。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溫針灸、中藥熏洗及康復訓練。對照組:單純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2.1 溫針灸
患者仰臥位,膝下墊枕,呈屈曲位,選梁丘、血海、內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曲池、足三里、阿是穴,每次選5穴,用28號1.5寸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刺入穴位,針刺得氣后在針柄處插入1寸艾條,點燃艾條,燃盡后再插入一寸艾條,燃盡拔針。每周3次,2個月為1療程。
2.2 中藥熏洗
采用伸筋草、海桐皮、木瓜、鉤藤、丹參、秦艽、防風、獨活各30g,紅花、乳香、沒藥各9g。諸藥裝布袋,加水1500ml,加陳醋500ml,沸后煎20min,待水溫降至不燙皮膚時,藥汁熏洗,藥袋敷膝關節30min。1次/1d,每周5次,2個月為1療程。
2.3 康復訓練
①膝關節CPM(continunous passive motion),每次30min,每日2次,逐漸增加終止角度;②關節松動術,包括髕骨松動,使髕骨上下左右滑動,屈曲受限者,重點使髕骨下滑,伸展受限者,重點使髕骨上滑。脛骨關節松動,使脛骨前后移動,屈曲受限者向后滑動脛骨,伸展受限者向前滑動脛骨。采用關節松動3、4級手法,病人稍感疼痛為度,每次30min;③肌力訓練,疼痛明顯者用靜力性收縮為主,疼痛不明顯者采用等張收縮,根據病人肌力情況,采用助力、主動、抗阻的運動方式。每次30min;④牽引,用股四頭肌訓練器,屈曲小于90度時選坐位,屈曲大于90度時選俯臥位,調至膝屈曲最大范圍處加合適鐵餅重量,持續10min。1次/1d,每周5次,2個月為1療程。
轉貼于
3 療效觀察
3.1 評定標準
采用普通測角器測量膝關節主動活動度,測定健側和患側膝上15cm處大腿周徑,采用徒手肌力測定肌力(MMT),治療2月后關節ROM減去治療前關節ROM為關節ROM改善度數。數字疼痛分級法(NRS):此法是由0到10共11個數字組成,病人用0至10這11個數字描述疼痛強度,數字越大疼痛程度越來越嚴重。
3.2 療效標準
優,膝上15厘米處大腿周徑增加>2cm,膝關節活動度增加>40度,屈伸肌肌力5級。良,膝上15厘米處大腿周徑增加1~2cm,膝關節活動度增加15~40度,屈伸肌肌力4級。差,膝上15厘米處大腿周徑增加
3.3 治療結果
見表1、2。表1 兩組方法對骨折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功能的療效比較(略)表2 兩組方法對關節度數和疼痛的改善情況(略)
4 討論
骨折后常出現局部腫脹、疼痛,而康復醫師在為病人行關節松動時又會引起內部黏連組織的撕裂及炎癥反應,會加重疼痛和腫脹,病人難以堅持康復治療達到做好療效[1]。常規理療如超短波,低、中頻也不適于局部有金屬內固定患者,溫針灸、中藥熏蒸適合內固定術后患者。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下合穴、梁丘屬足陽明胃經,共奏補氣養血、解痙止痛功效。血海、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穴位,可養血祛風,取其血行而風自滅之義,使筋脈得養。陽陵泉為八脈交會之筋會,主筋病,血海為下病上治之義[2]。諸穴合用,溫經通絡止痛。灸法依據“寒者熱之”理論,熱量通過針身直達病所,溫經止痛。針刺、艾灸合用,能改善局部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炎性滲出吸收,降低關節炎癥部位IL1 TNF含量,提高患者痛閾[3]。中藥熏洗方能祛風、散寒、除濕、活血消腫止痛。
參考文獻
[1]伊清.綜合康復治療骨折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5):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and rehabilitative stage after surgery for fracture around knee.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with fracture around kne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All 26 cases in group A receive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rehabilit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including active and passive functional training; 20 cases in group B ha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active functional training at early stage; and 19 cases in group C with correct and stable position confirmed by Xray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30d later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removal. Lysholm scale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ysholm scale and ROM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B (P
[KEY WORDS] Fracture round kne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ctive training; Passive training; Lysholm scale; ROM
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周圍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臨床上可見膝關節周圍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腫脹、壓痛及關節活動障礙。膝關節周圍骨折的常規治療有復位、固定和功能訓練三大原則[1,2],其中復位和固定是以恢復骨折解剖關系、早期愈合為目的,功能訓練的目的是在不影響固定的情況下盡早恢復患肢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囊等舒縮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骨質疏松、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因此,康復介入的時機和方法對改善患者關節功能進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作用[3]。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綜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進行康復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65例,隨機分為3組,綜合康復組(第1組)26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18~65歲,平均36.4歲,骨折類型(AO分型)為A型;脛骨平臺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24~61歲,平均32.3歲,為A型骨折;髕骨骨折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齡28~51歲,平均37歲,為橫斷型骨折。早期只接受主動功能訓練康復組(第2組)20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齡23~55歲,平均38.4歲,為A型骨折;脛骨平臺骨折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齡20~66歲,平均40.1歲,為A型骨折;髕骨骨折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齡18~61歲,平均32歲,為橫斷型骨折。恢復期康復組(第3組)19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24~58歲,平均34.4歲,為A型骨折;脛骨平臺骨折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齡21~64歲,平均30.6歲,為A型骨折;髕骨骨折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齡18~63歲,平均34歲,為橫斷型骨折。所有病例選擇均為單一閉合骨折,無其他內科疾病。
1.2 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行切開復位DHC鋼板固定,脛骨平臺骨折行切開復位支持鋼板固定,髕骨骨折應用克氏針張力帶固定,基本達到解剖復位和堅強固定。第1組進行術前康復教育及早期主動和被動功能訓練綜合康復治療,第2組只接受術后早期主動功能訓練康復治療,第3組在手術30d后X線檢查骨折部位對位正確、穩定、拆除外固定后介入康復治療。
1.2.1 術前康復教育及指導 心理康復是機體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體康復。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向患者解釋骨折后的復位和固定由醫師來完成,而功能訓練是在醫師指導下必須靠患者本人完成。反復強調早期功能訓練是該手術成功的關鍵,爭取患者的積極配合。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訓練方法,如股四頭肌訓練法:患者平臥,下肢伸直同時繃緊大腿;練習膝關節:先試行在腘窩部位墊一軟圓枕,使足跟部位離開床面;患肢部分負重:先讓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計力量等。充分利用健側肢體進行模擬訓練。
1.2.2 術后早期主動功能訓練 (1)患肢未被固定關節各個方向的全幅運動,每個關節15~20次/d。(2)術后1~2d指導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伸屈動作50次;3~5d膝關節墊高(20~40cm)練習膝伸直50~100次;6~8d直腿抬高訓練或坐床邊伸屈膝關節100~150次;9~11d雙手抱股部屈髖屈膝100次;12~14d雙手抱小腿中下部屈曲150次。(3)術后14d,此時手術部位拆線,輔以理療促進血液循環,消腫,開始髕骨被動活動,上下推動髕骨和向內側、外側推動髕骨各15次(對髕骨骨折患者力量要輕柔)。(4)骨折外固定2~3周后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關節屈伸主動運動,同時緩慢溫和地牽伸攣縮、粘連關節周圍軟組織,20~30次/d。(5)4~6周后,患肢行定負荷的康復訓練:采用階段負荷的方式,按體重的25%、50%、75%、100%逐漸增加負荷量及上下階梯訓練。
1.2.3 術后早期被動功能訓練 在配合患者主動訓練間隙的同時進行關節活動范圍(rangeofmotion,ROM)被動功能訓練(表1)。表1 術后關節被動訓練活動范圍術后天數訓練次數每次時間(h)屈伸(°)
1.2.4 恢復期康復組 患者X線檢查骨折對位正確、穩定、骨折線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拆除外固定進行康復訓練。(1)患肢各關節ROM訓練和膝關節CPM治療。(2)對膝關節僵直粘連患者施以理療配合膝關節屈曲功能牽引,每次30min。(3)關節松動術治療,根據關節解剖結構及運動受限方向,對構成膝關節的髕股關節進行髕骨上下推動和向內側、外側推動,股脛關節進行長軸牽引、前向后滑動、側向滑動及內外旋,每次30min。手法結束后,冰敷10min防止關節腫脹、骨化性肌炎。(4)做受累關節屈、伸主動運動,幅度和力度要增大,每天30~50次,肢體行走負荷訓練同上。
1.3 康復評定標準
術后第6個月各組所有患者門診隨訪進行Lysholm[4]膝關節評分系統評定,共有8項,滿分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絞鎖(15分)、不穩定(25分)、疼痛(25分)、腫脹(10分)、上下樓(10分)和下蹲(5分)。84分以上為膝關節功能正常,66~84分為尚可,低于65分為較差。采用普通測角器測量膝關節活動范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第3組與第1、2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Lysholm評分和膝關節活動范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嚴密觀察膝關節修復過程,采取早期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是肢體功能恢復的保障。康復訓練應重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和緊張、驚恐、疼痛等,在安慰同時向其解釋早期功能訓練對膝關節功能恢復是非常重要的,從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積極配合治療。
膝關節手術內固定為骨折的愈合創造了條件,是康復訓練的基礎,制動是骨折術后的主要治療措施之一,但由于制動本身造成機體關節囊、韌帶、肌肉等組織發生形態結構、生物化學及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病理改變[5],最終影響關節和肢體的功能。術后早期的主動訓練可促進機體靜脈及淋巴回流,減少關節內粘連和關節外肌肉的粘連、攣縮,有利于預防關節活動障礙,促進功能恢復。術后第3天開始被動活動,肌肉收縮促進血液、淋巴循環,有利于局部滲出液吸收,減輕水腫和粘連,防止失用性肌萎縮,肌收縮所產生的生物電有助于鈣離子沉積骨骼,促進骨折愈合。同時等長收縮訓練使肌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并能使骨折端產生縱向的擠壓力,使骨端保持良好接觸;等長收縮時肌肉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環血管擴張,利于組織攝取營養;同時亦可使骨痂的組建和排列完全符合生理功能的需要,使受損的關節得以磨造與塑形。踝泵運動使下肢肌肉收縮,擠壓深靜脈,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尹清等[6]通過研究得出康復開始時間不同對患者的康復療效影響顯著,骨折后1個月內是進行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機,患者基本能完全恢復膝關節功能;而骨折4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則療效欠佳,患者只能恢復部分膝關節功能。曾海輝等[4]比較膝部骨折術后不同時期介入康復治療對關節活動范圍的影響,認為早期介入康復對改善膝關節活動范圍有非常重要作用。王國新等[7]分析研究髕骨骨折后影響屈膝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結果證實:關節制動時間與1個月和3個月后屈膝功能恢復呈負相關,提示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膝關節功能評分和ROM評定可以看出,第1組經康復治療后,患者關節功能評分均為優,其中有6例總分100分,膝關節ROM平均達到110.3°;第2組經康復治療后,患者關節功能評分18例為優,其余2例為良,膝關節ROM平均達到105.2°,此兩組保證獨立坐站的轉移及正常步態,但患者要達到理想的療效,出院后仍需按家庭康復計劃漸進增強肌力、肌耐力,提高關節穩定性和本體感覺。而第3組患者治療時已出現不同程度關節粘連,主要采用理療配合屈曲功能牽引、ROM訓練、CPM治療和關節松動技術等,理療配合功能牽引有利于緩解痙攣,使攣縮及粘連的纖維組織產生更多的塑性延長;關節松動技術牽伸關節韌帶、肌肉和皮下組織,松解關節內粘連,促進關節液流動,緩解關節疼痛,增加本體感覺反饋,從而改善關節活動范圍。第3組較治療前有明顯進步,但達到優者只有5例,其余14例為良,膝關節活動度平均達到89.9°。第3組與第1、2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功能評分、RO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主動活動是訓練的根本,被動活動則是前者的準備和補充[8]。關節長時間固定制動對關節功能有明顯影響[9],連續被動活動關節可增加關節軟骨細胞的營養和代謝活動,加速關節軟骨損傷的修復;同時可促進血腫及滲液的吸收,維持鄰近肌肉或肌腱的活動幅度,預防和減輕粘連[10]。董紀元等[11]報道,連續被動活動膝關節功能訓練對恢復膝關節功能非常重要。20世紀70年代初,Salter等[12]設計了CPM裝置,即滑膜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裝置,在關節內與關節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粘連未完全機化時,可較快恢復功能。膝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能否較好地修復是關節功能康復的關鍵。在制動情況下關節軟骨的損傷只能靠纖維組織修復,極少形成纖維軟骨,而關節軟骨自身缺乏有效再生修復能力,最終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和疼痛。
通過對3種膝關節周圍骨折療效比較結果發現,第1組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膝關節活動范圍最佳,第2組稍差,第3組結果最不理想。可見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粘連僵硬,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另外第1組骨折關節活動范圍及Lysholm膝關節評分均高于第2組,因此不能排除是由早期CPM的作用造成的差異。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膝關節骨折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粘連僵硬,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并且正確的心理指導,及時的主動、被動功能訓練的綜合康復治療是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最佳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海峰,高薇,王健,等.LISS在膝關節周圍粉碎性骨折中的運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6): 5051.
2 田濤,朱健奎,傅強.微創內固定系統在膝關節周圍骨折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13:117118.
3 Dalury DF,Jirane KW,Pierson J,et al.Thelongtermoutcome of total kne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oss of motion[J].J Knee Surg,2003,16(4):215.
2 曾海輝,區正紅,燕鐵斌,等.早期康復介入對膝部骨折術后關節活動范圍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19(9):664665.
3 范衛民,陶松年,王道新,等. 四種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物的力學對比及療效評價[J].中華骨科雜志,25(4):229231.
4 尹清, 武繼祥, 劉宏亮, 等. 綜合康復治療骨折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6:304306.
5 王國新, 江鐘立, 李濤, 等.髕骨骨折后影響屈膝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7,16(4) : 223224.
6 王亦璁. 骨與關節損傷[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1122.
7 姚雨,徐本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治療與康復的臨床體會[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2(2):142.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護理措施,以期找到最佳的臨床護理方法。方法 選取于該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5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依循隨機平均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于此基礎上施行術后康復護理措施,比較兩組各項觀察指標。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完成情況、康復知識掌握程度,觀察組完成率均為92%,對照組分別為56%及6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4%,觀察組則為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于臨床應用術后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提升療效及預后效果,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升護理服務滿意度,具推廣意義。
[
關鍵詞 ] 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1(c)-0088-03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癥,多發于老年群體。隨著年齡的增大,人體骨質因鈣化進程加快而普遍存在骨質疏松癥,且老年人多因身體機能下降而平衡能力低下,跌倒或摔跤等意外事件均易造成股骨頸骨折[1]。目前臨床上針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其中髖關節置換術是應用于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治療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衰退,術后極易發生并發癥,預后療效難以保障[2]。多項臨床研究結果[3-4]證明,術后護理有助于降低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繼而保障術后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為探討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護理措施,以期找到最佳的臨床護理方法,為術后護理提供參考依據。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該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50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護理資料,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該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5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8.24±5.34)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者32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者18例。依循隨機平均分配原則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當患者同時罹患其它病癥時,但臨床診斷結果認為該病癥于住院期間不需給予針對性護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康復路徑流程實施時,可納入;②患者身體無其它部位發生骨折;③術前活動水平較好,可以接受術后的康復訓練。
1.2.2排除標準①年齡<60歲,或>90歲;②患者體質較弱,術前運動不便者或長期臥床者;③合并肺部感染病癥或肺功能欠佳者。
1.3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措施為:①術前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手術流程及術后飲食護理事項,闡明麻醉用藥注意事項;②術前行常規血糖及血壓檢查,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進入手術室前30 min給予抗生素予以靜脈滴注;③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依循醫囑按時給藥。觀察組于此基礎之上施行術后康復護理措施,以保療效。主要內容如下所示:①心理康復指導。患者多因意外事故而導致股骨頸骨折,經濟負擔及行動不便均會促使患者產生急劇的心理落差,心理上難以承受當前現狀。情緒壓抑、精神萎靡、易暴怒均是臨床護理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現象,為了規避這一情況,應調動患者積極的心理因素,以心理康復推動機體康復進程。②針對病患實際制定功能康復計劃。術后先行對患者身體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據此為患者制定相應的術后功能康復訓練計劃,幫助患者列出功能訓練進程表。而后將進程表給患者及其家屬閱覽,爭取取得上述兩者配合。③康復訓練的執行。功能訓練有助于提高患者肌力及關節穩定性。護理人員在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時,可隨時觀察患者反應和表情,如果患者出現疲勞和不耐受癥狀應當立即停止指導,讓患者臥床休息。另外,術后患者若是擔心自己手術切口出血或關節脫位等原因不愿接受訓練,應當提前向其闡明早期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緩解患者擔憂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早期功能訓練。④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術后幫助患者取正確以防止手術切口裂開、骨折錯位等。固定好各種引流管,保證其暢通,每天定時前來更換引流袋。幫助患者按摩雙下肢,待術中麻醉藥物失效后指導患者進行足趾、踝關節屈伸活動,以幫助靜脈血回流,減輕下肢腫脹癥狀。術后第1~3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收縮練習及踝關節背屈鍛煉。以踝關節背屈鍛煉為主,訓練方式為:踝關節屈伸5 s后再放松5 s,而后再繃緊—放松—繃緊,如此環轉練習,每組20~30次,每次2~3組。注意循環漸進,不可急于求成,同時指導患者于肢體活動中自我調整呼吸。術后4~14 d主要以患肢肌主動舒縮活動為主,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消除肢體腫脹,也可輔助下肢關節被動活動器以增強恢復效果,1 h/次,2次/d。同時進行起坐訓練及下地行走訓練,初期可于護理人員的引導下讓患者站立于床邊進行站立練習,如患者站立超過30 min之后無不適感則可進行獨立行走訓練。⑤術后后期康復訓練。一般情況下,患者多于術后治療后2周切口愈合并拆卸,部分患者已經可以下床獨自活動。該段期間主要進行離床功能練習。⑥出院康復指導。患者出院前2 d,護理人員教授患者正確使用雙拐或助步器,指導其如何上下樓梯、穿褲襪,以及一些其它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以防止髖關節脫位。
1.4觀察指標
①康復訓練完成情況及康復知識掌握程度。②髖關節功能評定:將患者疼痛感、活動度、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動分別予以單項評分,分數為0~100分。以90~100分為優, 80~89分為良,70~79分為尚可,70分以下為差。③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④護理滿意度: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于患者出院前分發填寫,采取匿名方式,分為非常滿意、滿意、較為滿意和不滿意4項,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較為滿意)/總人數。⑤住院時間[5-6]。
1.5統計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完成情況及康復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分析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完成情況及康復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均是觀察組其完全完成和完全掌握所占百分比更大,均為92%,對照組則分別為56%和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積分對比分析
比較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積分,觀察組優13例(52%),良8例(32%),尚可4例(16%);觀察組9例(36%),良8例(32%),尚可4例(16%),差4例(1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分析
觀察組肺部感染及泌尿性感染各1例,均占4%,對照組肺部感染及泌尿性感染各3例,均占12%,且5例術后并發關節僵硬(20%),兩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比較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度為96%,對照組為8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分析
觀察組患者于術后平均住院時間15~25 d,平均(20.15±3.24)d;對照組于術后平均住院時間20~48 d,平均(30.54±5.55)d,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083 7,P<0.05)。
3討論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康復訓練完成情況、康復知識掌握程度、髖關節功能積分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施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一般研究結果[7]相同。由此可見,針對性的護理與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提升護理滿意度。且結果表明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住院時間更短,提示該種護理措施有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臨床研究證明[8-10],術后護理質量與患者術后康復進度具相關性,康復不僅僅與疾病本身和手術操作存在聯系,同患者的心態及術后康復護理措施也密切相關。筆者認為成功的手術自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基礎,而高質量的護理措施卻也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療效的保障。結合該次研究結果及多年臨床護理經驗,筆者認為于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護理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事項: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于患者轉入普通病房后便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站在患者角度了解其心理和情緒變化,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煩惱,適時給予心理疏導。一方面向患者介紹術后注意事項和康復方法,闡明醫院醫護人員和其家屬均會幫助其進行鍛煉,另一方向患者介紹本院成功案例,以增強其康復的信心。②術后早期康復訓練。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功能,可有效避免關節囊及附近組織出現粘連與攣縮情形。同時可軟化瘢痕,促進機體關節及雙下肢的功能恢復。在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應當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依循漸進性及全面性原則,運動項目均是由簡至易,由少到多。③術后后期康復訓練。隨著患者病情好轉運動量可不斷加大,而運動時間也可適當延長,所有訓練活動均需患者保持正確的和站姿。患者運動后可能會出現下肢腫脹、發青,告知患者屬于正常現象,休息或抬高患肢可緩解。
綜上所述,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護理過程中,針對病患實際給予術后康復護理,有助于提升療效,保障預后效果,縮短療程,降低經濟支出,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和應用。
[
參考文獻]
[1]耿麗娟.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12):62-63.
[2]尉煜.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0,26(5):90-91.
[3]周翠鳳.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4):156-157.
[4]劉伯萸.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J].環球中醫藥,2013,5(z1):15-16.
[5]劉俊蘭,蘭靜,范立想,等.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6):72-73.
[6]黃瑢,陳巧利.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7):142-143.
[7]姜菊生.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0):1398.
[8]王保良,白臘敏.老年性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0,7(7):118-119.
康復醫學護理是一門針對功能障礙的學科,而骨科則是治療運動系統疾病的學科,骨科與康復醫學護理有著密切的聯系[1]。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大,骨科醫師對康復護理的認可和支持,是骨科康復以及護理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主要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間在我院治療骨折的3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上肢骨折患者20例,下肢骨折14例,60歲以下13例,60歲以上21例,患者術后1~8周均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康復鍛煉。征求患者意愿后,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比較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完成手術后給予康復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聯合康復訓練給予干預,完成治療后,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骨折康復情況,具體體現如下:
1.2.1主動鍛煉:
對于有能力進行活動的患者,則應指導并且鼓勵其進行主動鍛煉,并且叮囑患者切勿急功近利地過度鍛煉,而是要謹小慎微地進行身體鍛煉,才有利于促進患者骨折的愈合。
1.2.2被動運動:
對于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要對其進行適當的被動鍛煉。由于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只能依靠別人或者是部分肢體的協調而運動。被動運動的方法主要包含針灸、理療、按摩、推拿以及借助工具等。對患者進行被動鍛煉時要根據患者的體力來拿捏力度,以免造成二次損傷,以不痛或者是稍微疼痛作為鍛煉的界限,力度不宜過大,否則達不到鍛煉效果。
1.2.3助力運動:
由于此類患者的自身力量不足,需要得到外力協助,尤其是在起床時應該給予患者幫助。在護理過程中要對患者進行指導和鼓勵,給予適當的協助。在使用運動器之前要先檢查其安全性。
1.2.4實用性康復鍛煉固定帶:
此類器具是專門給予情況比較特殊的患者量身定做的,其使用方法比較簡單明了。實用性康復鍛煉固定帶可以對患者起到腫脹消退的作用,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幫助恢復患者的肌肉彈性,并且可以促進患者的神經感覺的恢復,將康復護理的“代替”轉化為“自主”,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
1.3臨床效果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實施3~8周的護理后,對兩組患者骨折愈合的情況進行觀察與對比。①痊愈:患者相關臨床癥狀、體征在治療后均消失,采用X線片對患者進行檢查,骨折患者愈合良好。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臨床體征在治療后有所緩解,通過X線片對患者骨折情況進行檢查,愈合效果一般。③無效:沒有達到上述標準。
1.4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工作,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數據對比,若P<0.05,則表示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經過1~8周或者是更長時間的康復訓練后,觀察組痊愈10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4.11%;對照組痊愈7例,有效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0.58%,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患者進行為期1~3年的回訪發現,患者的康復狀況比較良好,并且患處沒有出現嚴重惡化的情況。
3討論
3.1骨科手術康復鍛煉期的護理原則:
患者要主動配合醫護人員,而醫護人員在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中要盡量表現得可愛可親,平易近人,便于取得患者的信任。在護理過程中耐心向患者及時康復訓練的方法和步驟,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正確有效地進行康復鍛煉,促進骨折愈合和傷肢功能的恢復進程[3]。
3.2提高康復訓練護理的策略:
醫院和科室要正確定位顧客就康復護理,培養良好的醫德和醫風,增強醫護人員對患者負責、對健康負責、對生命負責的責任感。建立良好的教育機制,并且多舉例正反面的典型醫療案例,以引起護理人員對護理學科的重視。建立學習響應機制,采用獎優罰劣的方式來增強護理人員對護理康復鍛煉的重視程度,才能不斷改善骨科康復鍛煉的質量。時刻提醒護理人員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引導其想醫師學習,多看書本,積累扎實的理論知識,并且多從實踐中汲取經驗。醫院定期開展關于康復訓練的培訓、講座、會議或者是學術交流活動等培訓活動,以扭轉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護理活動的態度,以促進醫護人員在護理工作中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綜上所述,在骨科醫療護理工作中,不僅僅要重視康復鍛煉,還需要給予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護理服務。因此,應該在開展康復訓練中,醫護人員要注意綜合多方面的護理知識和護理技巧,有效保護患者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金永紅,李美鋒.健康教育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12,10(1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