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綠色建筑分析模板(10篇)

時間:2023-11-26 15:22: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綠色建筑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綠色建筑分析

篇1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綠色建筑的定義:

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可的綠色建筑的定義是:綠色建筑是指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活動空間,同時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其目標是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高效的工作、居住、活動的空間,同時盡可能地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綠色建筑主要體現在節能高效、舒適環保、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一、綠色建筑的發展及現狀:

1969年,美國建筑師伊安·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的出現標志著生態建筑學正式誕生。

1992年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推廣,綠色建筑逐漸成為發展方向。

隨后,在美國、香港、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相繼提出了各自的綠色建筑標準。

國外在綠色建筑理念上已經做出了大量的示范和實踐。比較典型的如:英國BRE的環境樓(Environmental Building)為21世紀的辦公建筑提供了一個綠色建筑樣板。該大樓為三層框架結構,建筑面積6000m2,其設計新穎,環境健康舒適,不僅提供了低能耗舒適健康的辦公場所,而且還有用作評定各種新穎綠色建筑技術的大規模實驗設施。該大樓最大限度利用日光,南面采用活動式外百頁窗,減少陽光直接射入,既控制眩光又讓日光進入,并可外視景觀。采用自然通風,盡量減少使用風機。采用新穎的空腔樓板使建筑物空間布局靈活,又不會阻擋天然通風的通路。頂層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調。白天屋面板吸熱,夜晚通風冷卻。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進一步幫助冷卻,安裝綜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統,可自動補償到日光水準,各燈分開控制。建筑物各系統運作均采用計算機最新集成技術自動控制,用戶可對燈、百頁窗、窗和加熱系統的自控裝置進行搖控,從而對局部環境擁有較高程度的控制。環境建筑配備47m2建筑用太陽能薄膜非晶硅電池,為建筑物提供無污染電力。該建筑還使用了8萬塊再生磚;老建筑的96%均加以再生產或再循環利用;使用了再生紅木拼花地板;90%的現澆混凝土使用再循環利用骨料;水泥拌合料中使用磨細粒狀高爐礦渣;取自可持續發展資源的木材;使用了低水量沖洗的便器;使用了對環境無害的涂料和清漆。

我國的綠色建筑理論和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對管理與評估工作的研究也是剛剛開始,目前已有的評估工具最新的有國家建設部于2005年10月出臺的《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和為《綠色建筑技術導則》提供評價標準的于2006年6月出臺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我國在綠色建筑建設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11年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數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綠色建筑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良性發展的態勢,根據《2013-2017年中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1]顯示,截至到2011年底,我國取得綠色建筑標志的項目達353項,2647棟建筑,3488萬平方米,其中設計標識項目330項,建筑面積為3272萬平方米;運行標識項目23項,建筑面積為216萬平方米。其中2011年,全國獲得綠色建筑標志的項目是241項,1950棟建筑,建筑面積2504萬平方米。

二、綠色建筑分析

綠色建筑設計:

綠色建筑的特性往往體現在一些細節上,這樣,綠色建筑的設計就尤為重要,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應該從如下方面出發:

(一)以合理的設計達到建筑建造的節約。在建造的設計過程中,在滿足結構要求的基礎上節約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例如水泥中添加一些添加劑減少水泥的用量;另外還可通過建筑體形設計達到節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狀、長寬比和朝向,合理設計建筑的墻體、門窗、屋頂、熱緩沖區及有效遮陽,提高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同時,也對建筑材料的節約有著重大意義。

(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例如,太陽能的利用:設計太陽能住宅,最簡單的光電效應可以將太陽能直接變為電能。利用這個原理硅太陽能電池廣泛應用在計算器、收音機、汽車上,此外,太陽能熱水器的設置也可以很好的將太陽的熱能很好的收集利用。風能的利用:例如利用風力發電,通過獨立運行方式,通常是一臺小型風力發電機向一戶或幾戶提供電力,它用蓄電池蓄能,以保證無風時的用電。

(三)選擇環保的建筑材料。環保型材料主要分為:1.基本無毒無害型。如石膏、滑石粉、砂石、木材、某些天然石材等。2.低毒、低排放型、對人類健康不構成危險的裝飾材料。如甲醛釋放量較低、達到國家標準的大芯板、膠合板、纖維板等。

環保裝飾材料主要有:1.環保地材:植草路面磚是各色多孔鋪路產品中的一種,采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制成。2.環保墻材:新型加氣混凝土砌磚,可用木工工具切割成型,用一層薄沙漿砌筑,表面用特殊拉毛漿粉面,具有阻熱蓄能效果。3.環保墻飾:草墻紙、麻墻紙、紗綢墻布等產品,具有保濕、驅蟲、保健等多種功能。4.環保管材:塑料金屬復合管,是替代金屬管材的高科技產品,其內外兩層均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中間為鋁,兼有塑料與金屬的優良性能,而且不生銹,無污染。5.環保漆料:生物乳膠漆。 6.環保照明:。通過科學的照明設計,利用高效、安全、優質的照明電器產品,以達到節約電能、保護環境為目的。

綠色施工:

綠色施工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體現,是綠色施工技術的綜合應用。在建筑施工現場減少對場地的干擾,減少對綠色植物的破壞,減少噪音,減少環境的污染,減少水資源的利用等等。從而實現實施科學管理,保證施工質量,消減污染,滿足環境需求,最終實現綠色施工體系。

在許多情況下,建造和清除擾亂了場地上現存的自然資源,代之以非自然的人造系統;建造和拆除所產生的廢棄物占填埋廢物總量的比重較大;在建造過程中散發出的灰塵、微粒和空氣污染物等會造成健康問題。而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施工方法則能夠顯著減少對場地環境的干擾、填埋廢棄物的數量以及在建造過程中使用的自然資源,綠色施工可以通過切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最大程度地減少施工活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同時,還可將建筑物建成后對室內空氣品質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實施綠色施工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經濟:

綠色建筑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但是,綠色并不意味著高價和高成本。例如,新疆有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墻壁由當地的石膏和透氣性好的秸稈組合而成,保溫性很高,再加上非常當地化的屋頂,就是一種典型的鄉村綠色建筑,其造價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謂價廉物美。

綠色建筑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雖然其初始投資成本高要比傳統建筑高5%~10%,投資回報一般需要較長時間,但是從長遠出發能帶給生產者一定的收益,節約能源消耗,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護了環境,為后代和同代人了節約了能源。所以,綠色建筑的推廣在當前形勢下是勢在必行的。

結束語:21世紀人類共同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對于建筑來說亦必須由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轉向高效綠色型發展模式,綠色建筑正是實施這一轉變的必由之路,是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前瞻產業研究.《2013-2017年中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

篇2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項目概況

該項目位于華東夏熱冬冷地區,由5幢23-29層高層組成,基地總用地面積30323m2,總建筑面積98095m2,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積約83822m2,地下部分建筑面積約14273m2。該項目參照當地相關節能設計標準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 50378-2006進行設計,可容納居住戶數804戶(圖1)

圖1北立面效果圖

二、創新實踐

1、 政府管理制度的創新

項目實施綠色建筑技術體系體現的是政府管理制度的創新。建筑節能技術的推進是一個由政府引導、在市場環境中逐步實現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其中政府建設管理應實現由主導到引導的角色轉型,實現建筑節能機制培育與政策落實,實現建筑節能規范化與科學化的創新。

該市建設管理單位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對項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積極努力倡導建設綠色地區,并力圖通過綠色保障房項目的示范作用,推動該市綠色建筑的發展。當地建設管理部門還與高等院校進行合作,為綠色建筑的推行與發展提供技術服務。

2、宜居概念的提升

環保節能是該項目設計的重要理念,宜居概念有了新的內涵。

(1)項目選址的優越性

項目坐落于該市新城。該新城是該市東南部具有唯一性的城市大型山水公園式新城,山環水抱,自然山水優勢極為顯著。

新城在區位上是老城區和東部三鎮的銜接點,屬于新劃入中心城區的城市新區。一方面新城納入中心城區,其自身的山水環境優勢決定新城將作為城市的大型城郊旅游目的地,服務于該市域甚至更廣泛的地區。

(2)文脈傳承與發展

與其他在建重點地區比較,新城的特點重點在山水,稱為“城市的后花園”。作為城市新區的項目建設,需要傳承傳統山水要素影響下的建筑風貌形式,創造有地域特征的新建筑,另一方面作為城市新區,需要延續當代的創新精神,保持建筑風貌的多樣性。

該市住宅立面造型為“現代風格,中式氣質”,線條明快的粉墻,圖案分明的門窗,質感深切的欄桿臺基,中式建筑的淡雅素凈與現代住宅的簡潔明快相互交融,實現將傳統的中國式建筑風格納入現代住宅中。

(3)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集約型的設計理念:在滿足功能適用的前提下,盡量將平面布局做到緊湊,提高建筑面積有效使用率,控制住宅套型面積標準。其項目根據基地規模特征,五棟高層東西成橫條狀布置,以節約用地,人均居住用地指標11.78m2。項目充分利用地塊北側道路以及綠化帶,布置高層住宅,從東到西,由低到高,形成良好的天際線。

走向自然的設計理念:古羅馬時期維特魯威就提出“對自然的模仿和研究應為建筑師最重要的追求,自然法則可導致建筑專業基本的美感?!苯ㄖO計要尊重自然,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資源進行設計。該項目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合理設計建筑體形、朝向、樓距和窗墻面積比,使住宅獲得良好的日照、通風和采光,并根據需要設遮陽設施。并在設計階段,結合CFD技術進行室內自然通風模擬及室內空氣齡的計算,根據模擬結果進行合理的戶型調整,以保證室內自然通風的效果和室內的空氣質量。

適宜技術應用的設計理念:綠色建筑不能等同于高科技、高投入的高端技術與設備的應用,而是要提倡采用基于傳統建造技術和適宜性技術相結合的最基本的設計策略和技術措施。我國幅員遼闊, 從南到北經歷多個氣候帶, 溫度、濕度、風力、光照、太陽照射角度等諸多條件不盡相同, 采用能源的構成狀況也不相同,能源耗費情況互有差別。 因此, 只有區別對待不同地域的建筑項目, 因地制宜, 根據建筑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技術方案, 并嚴格按照節能技術方案進行施工, 才能保證建筑節能技術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綠色低碳技術措施

1、場地的可持續性利用設計

(1)場地選擇與規劃:該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歷史文化遺存遍布,交通便捷,生態、人文和區位優勢明顯,是一塊宜居、宜商、宜游的風水寶地,具有完善的規劃儲備及用地條件。該地區也是該市打造生態休閑與高檔居住相結合,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和城市知名度的重點地區。

(2)地下空間利用:基地總建筑面積98095m2,其中地下部分建筑面積約14273m2,占總建筑面積的15%,主要使用功能為停車場、配電間、進排風機房等,地下空間利用合理。地下空間結合綠地設計采光井,充分利用自然光采光。

(3)景觀綠化:小區有較高的綠地率,景觀結合小區組團結構設計,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點,采用70多種植物,形成了喬、灌、草多層次的植物群落;地面停車位和非機動車道均為透水地面,室外透水地面面積比為58%,利于降低熱島效應,改善建筑室外活動空間的熱環境和熱舒適狀況。

(4)公共服務與交通: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人口規模約5.5萬人,規劃發展成為集旅游、休閑、度假、居住、服務、運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綜合區。實現居住區、公共建筑區出入口500米可達公交站點的住區比例為100%,實現住區出入口可達公共綠地、教育設施的住區比例為100%。

2、 節能與能源利用

(1)在建筑總平面設計時,結合主導風采用有利于自然通風的方案設計。住宅的臥室、起居室(廳)、書房等居住空間開口面積不小于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0%。廚房的外窗可開啟面積不小于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0%。

(2)建筑按節能65%的標準設計。本工程的墻體材料(除剪力墻外)外墻分戶墻及樓梯間采用190厚三排孔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塊,其余內墻選用190厚加氣混凝土砌塊。建筑東、西、南向窗采用中置遮陽斷橋鋁合金節能窗(5+19A+5);北向窗采用鋁型材單框斷熱橋中空玻(5+16A+5)。

(3)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可再生能源。63.2%住戶安裝太陽能熱水,結合建筑設計實現陽臺壁掛式安裝。

(4)建筑采用高效用能設備和系統,地下汽車庫所選風機均為雙速風機,平時作排風用時,其全壓均小于600Pa,單位風量耗功率均不大于0.32。

(5)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燈具和低損耗鎮流器等附件,照明功率密度不僅滿足國標現行值要求而且滿足國標目標值要求。

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1)推行模擬和遵循自然規律的設計模式,對項目水系統進行綜合規劃,使之建成后的水體環境具有較強的本土適應性,并對城市水系統具有“低沖擊”特征。本著“節流為先”的原則,裝修住宅均采用節水器具。所有用水器具均滿足《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節水型產品技術條件與管理通則》GB/T18870的要求。

(2)收集地面徑流、屋面等混合雨水經雨水管收集后進入雨水收集池,經處理后回用于綠化用水,多余的雨水經小區內雨水管網排入市政雨水管。綠化灌溉主要采用微噴灌的節水灌溉方式。

(3)給排水系統管道均采用優質管材和高性能防泄漏閥門避免管網漏損。在需要計量的場合均安裝了計量水表,實行水表的分戶計量。所有計量水表均選用了高靈敏度計量水表,計量水表安裝率達100%。

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1)項目全部采用預拌混凝土,所用建筑材料均為就地取材或就近預制加工。

(2)住區全裝修比例100%,土建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減少了建材的浪費。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質含量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見圖2)。

圖2建筑內部裝修效果圖

(3)在建筑用鋼方面,用HRB400替代HRB335鋼材。

5、室內環境質量

(1)在設計階段,結合CFD技術進行室內自然通風模擬及室內空氣齡的計算,根據模擬結果進行合理的戶型調整,以保證室內自然通風的效果和室內的空氣質量。進行每一房間的窗地比計算,以保證每一房間的采光和日照環境,房間的采光系數不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的規定。

(2)本項目采用中置遮陽卷簾作為外遮陽措施。建筑東、西、南向窗全部采用中置遮陽,防止夏季太陽輻射透過窗戶玻璃直接進入室內。

6、運營管理

(1)在平時的運營管理中,制定并實施節能、節水、節材與綠化管理制度,進行分戶、分類的計量與收費。按照高質高用、低質低用的梯級用水原則,制定節水方案;采用分戶、分類的計量與收費;建立物業內部的節水管理機制。

(2)小區采用技術先進、實用、可靠的安全防范系統與設備監控系統。

四、增量成本分析

綠色建筑在提升建筑品質和降低資源、能源消耗的過程中會帶來一定的建筑造價成本的增加,但是在保證一定環境舒適度的條件下卻可以較大地節省建筑的運營費用。綠色建筑建設不僅要研究提高資源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要考慮各種綠色建筑技術的成本與收益,不同的節能技術由于不同的技術復雜程度及產業化水平,其造價與節能效率差異巨大。

對于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確定,首先需要得到該項目在達到目前相關設計標準要求的條件下的建造成本,然后再確定該項目達到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要求情況下的建造成本(綠色建筑成本),并針對每一項因為采用了新措施或者新技術而引起造價變化的內容進行統計。建筑節能標準和相關規定標準較高,建筑按節能50%的標準設計為強制性標準。表1為此項目綠色技術增量成本分析表,其增量成本是在節能50%設計標準之上的增加值。

表1項目綠色技術增量成本分析表

五、總結與發展

綜上所述,采用了適用的綠色生態技術,有助于綠色建筑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綠色、節能、環保平板式太陽能集熱器在高層住宅上的綜合利用,并結合建筑設計實現陽臺壁掛式安裝,提高安全性能,運行穩定,日利用率高;中置活動遮陽百葉窗解決高層遮陽的同時提高了高層建筑遮陽安全性問題;利用被動式節能(利用對圍護結構、自然通風和采光等進行模擬優化)等手段實現低成本綠色建筑技術的集成運用,對今后綠色住宅建筑技術的大量推廣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以此項目為典范,為保障房項目的綠色、低碳之路明確了方向,必將開啟保障房建筑全面走向綠色的序幕。

篇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green buildings, analyzes its connot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綠色建筑,綠色觀念已經受到各個階層人員的重視。我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綠色建筑的本質在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綠色建筑在中國的興起,既是形勢所迫,順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又是應運而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我國建筑業運行質量和效率,實現建筑乃至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組成部分。綠色建筑作為一個新興產物,對環保、節能的設計,值得探索、研究和嘗試,這一道路是漫長艱辛的,更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只有健康有序的才能再生,綠色建筑作為我們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空間,基本上包括四個特征,第一節約資源,第二利用可再生資源,第三材料循環再利用和再生,第四避免向外界環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這是四個基本的原則。我們國家公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把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綠色建筑評估規定的定義,顯然“四節一環保”是構建綠色建筑的核心體系,是我國綠色建筑事業的根本發展方向。

1 綠色建筑定義

當環境問題危及國計民生的時候,人們才開始反省自己在改造生存環境的同時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F在國際社會開始進行各種形式的活動來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改善環境。建筑作為人類經濟生活的重要活動,更被時代賦予了強烈的使命。把綠色生命的概念賦予建筑是為了讓建筑有健康和再生的機理,使建筑與生態系統聯系起來,從而為人們提供舒適并可持續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建筑是人類生活,工作,娛樂的主要場所,但是建筑在從規劃設計開始中,到施工,運行,后期的裝修入戶,及至最終拆遷的生命周期內,除規劃設計外,其他階段都伴隨著資源利用,能源輸入,以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來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環人們意識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結果。正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2 綠色建筑的特征

與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

2.1 建筑本身、其耗能大大降低。

2.2 綠色建筑尊重當地自然,人文,氣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沒有明確的建筑模式和規則。

2.3 綠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綠地,陽光,空氣,注重內外部的有效聯通,其開放的布局較封閉的傳統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區別。

3 綠色建筑的內涵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筑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于建筑行業的技術不斷完善,建筑師也可大膽的嘗試各種方法,即基于對建筑的可持續性與生態的考慮,如何將城市景觀環境建筑與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建筑形態與環境。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可持續性或生態在這里并不只是時髦的詞語和概念,它們在建筑上的實現是建立在強有力的技術研究與資金支持上的;是嚴謹科學與建筑師創造力相結合的產物;走向真正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建筑的實踐也是一個不斷總結學習的過程。

4 綠色建筑的節能設計理念

4.1 圍護結構的設計

設計復合墻體,采用新型保濕隔熱、蓄熱功能的墻體材料及復合化應用材料,高效熱輻射材料和密閉材料等。做好內外保溫體系。使用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和低輻射玻璃代替單層玻璃,降低門窗熱耗。對于屋頂保溫,可采用加氣混凝土、水泥珍珠巖、浮石砂或采用架空保溫屋面。

4.2 合理進行暖通空調的設計

根據建筑的特點、功能和當地的氣候特點,設計高能效的暖通空調設備系統,如:熱泵系統、蓄能系統和區域供熱,利用自然冷源(地球)設置地源熱泵,在大片的綠地中打百米管井,建立冷源場地,為大廈夏季提供冷源等。

4.3 充分考慮建筑場地

選址里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氣候、文化、經濟、交通、能源供應等儲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充分考慮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對地形地勢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等,以減少建筑設備的依賴,達到最為經濟、合理的效果。

4.4 采取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

建筑外部環境對建筑能耗也有影響,如在建筑周圍布置植被,水面等以改善局部微氣候,避免熱島效應,從而達到減少建筑內部能耗的目的,設計出低耗能建筑。

4.5 合理使用建筑材料

綠色建筑合理使用建筑材料,盡可能利用當地技術、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盡可能用無污染、對人體建筑健康影響較小的,可再生的環保材料。

4.6 加強對新能源的利用

在綠色建筑中,新能源的利用對節約傳統能源起著作用。大量使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生物能等非常規、可再生并且綠色無污染的能源成為發展的趨勢,符合綠色建筑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例如,在建筑頂層設置太陽能吸收板,實現太陽能庭院燈及太陽能路燈照明系統;利用高溫地熱能發電或直接用于采暖供熱和熱水供應;借助地源熱泵和地道風系統利用低溫地熱等技術。

4.7 推進既有建筑的改造

我國既有建筑規模很大,由于建造時間比較早,為加快建筑及城市建設的“綠色化”升級,對既有建筑改造成為了重中之重。對舊建筑盡量進行拆除而不是炸毀,盡量回收利用一些還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對舊建筑進行改建,與新建綠色建筑相比,潛力更大,取得效果更快。

4.8 最大限度控制水資源的消耗

在建筑內部設置中水設施,對各類廢水進行處理,處理之后的中水用于沖而和綠化灌溉;在建筑外部鋪設透水性強的廣場磚,同時對雨水進行有組織收集。

5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中的不足

5.1 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

目前國內相關部門對綠色建筑的重要內涵仍沒有達成廣泛的深入的認識,片面地認為加強建筑內外的綠化就是綠色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綠色建筑;而且多數人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提倡綠色建筑的必要性,未將綠色建筑與節約國家能源、可持續發展相聯系。

5.2 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不夠

目前,我國關于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理論研究多數停留在關于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工程實踐則更少。在綠色建筑物的綠色設計、循環能源的利用、室內環境設計,綠化配置等技術上仍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發。

6 結語

文章系統的闡述了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背景、綠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以及綠色建筑發展的必要性和發展現狀,進而提出了一些綠色建筑行之有效的節能設計,有助于把握其發展方向,促進綠色建筑的科學、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參閱《建筑創作》, 08/2007;

篇4

Abstract: green architecture is defined as the human provide a healthy, comfortable working, living and activities of space, and to realize the maximum efficiency of energy, minimally affect the environment of buildings. Its connotation is through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dvanced applicable technology of the integrated, greatly reduce the building to the nonrenewable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ollution, and provides the user with a healthy, comfortable, and natural harmonious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Design method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綠色建筑是指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以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為目的而建造的一種住宅,所以一般又稱其為環境共生建筑。 不僅有利于小環境及大環境的保護,而且將十分有益于人類的健康。為了達到既有利用環境,又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目的。

1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面臨著人口劇增,資源過渡消耗。氣候變暖。環境污染和生態被破壞等問題的威脅。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對城市建設而言,實施綠色建筑設計,顯得突出重要。

1、綠色建筑設計應該從中國國情出發。

建筑行業資源消耗巨大,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同時增加環境負荷。我國的消費增長速度驚人,資源再生率也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各地區在氣候、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民俗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而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現有建筑面積400多億平方米,預計在今后30年內,還要建設400億平方米的新建筑,因此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是一項意義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

2、以低耗為核心發展中國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的本質是在建筑活動的全生命周期內,在減少資源的消耗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設健康環保的人居環境,合理使用資源為主要的綠色建筑主張例如: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在混凝土中埋設光導纖維,可以經常地監視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的受力狀況,自我修復混凝土可得到實際應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過多功能的組織進行呼吸,可凈化建筑物內部的空氣,并降低溫度。

2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2.1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2進行綠色建筑設計要考慮到應用環保節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術的原則

綠色建筑是一個能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調節系統。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層的材料和結構,一方面作為能源轉換的界面,需要收集、轉換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層必須具備調節氣候的能力,以消除、減緩、甚至改變氣候的波動,使室內氣候趨于穩定,而實現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有賴于未來高新技術在建筑中的廣泛運用。

2.2.1綠色建筑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木材),盡量使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無放射、低揮發、低活性材料;另外,對油漆、膠水、粘合劑、地板磚、地毯、木板和絕緣物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性能優良外,還開始強調沒有毒性物質的釋放。

2.2.1注重對外墻保溫節能材料的使用。外墻保溫節能材料屬于保溫絕熱材料,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調而言,通過使用絕熱維護材料,可在現有的基礎上節能50%~80%。

2.2.3綠色建筑主張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利用空調冷凝熱作為生活熱水的輔助熱源,利用太陽能和地熱能產生的熱水作為日常生活用熱水。利用太陽能光電系統來支持日常生活用電。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即人的關心,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3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3.1整體環境的設計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3.1.1引入綠色建筑理論。

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3.1.2加強環境綠化。

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間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入設計規范。當前,環境綠化主要包括小區周圍環境綠化和建筑立體綠化。

小區周圍環境的綠化。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

立體綠化。引入“土地空間化”的概念,包括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陽臺綠化。墻面綠化主要是在強烈陽光直射面爬滿綠色藤狀植物,避免陽光直射墻面,降低外墻表面溫度,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性。

3.2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

3.2.1建筑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表面積與建筑的體積比,它與建筑的熱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熱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減少體形凹凸變化,盡量采用規則平面形式。

3.2.2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

3.2.3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樓梯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預留量、樓段板承重的預先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預留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③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

3.2.4建筑節能設計。要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能源。

3.2.5建筑智能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智能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綠色建筑在“高標準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狀態下持續發展。

篇5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綠色建筑普及與推廣

通過現在的社會形勢能夠讓建筑設計師及房地產、工業開發商通過一些簡單清晰的方法,可以明確的估算出綠色建筑的經濟性。深入挖掘出綠色建筑的經濟特征,從而提高人民發展綠色建筑的主觀能動性。驗證綠色建筑在環境、生態、社會、健康等多方面的效益。使人們對于綠色建筑經濟回報的可能性認識有個深切了解,剖析綠色建筑對經濟社會的巨大影響,使公眾從客觀的被接受要發展綠色建筑,到主觀意識上提倡發展綠色建筑,從而推動綠色建筑的普及與推廣。

二、綠色建筑的必要性

在人們時不時的都能說上一句“注意節能、環?!边@樣的口號情況下,可見節能環保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建筑物作為能源消耗的大戶,更應該引起建筑設計師的密切關注。我國的建筑設計行業有關節約能源的規范規定是從《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93開始的,這部規范提出從保證室內熱環境的角度來節約能源。僅僅提出了一些保證室內熱環境的驗算方法及要求,尚沒有具體的實施措施。但是讓建筑設計師接觸了節能意識。2005年《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的推出,提出了要求建筑節能至少50%,建筑節能問題這才真正引起了建筑設計師的重視,才感覺到國家對于節能問題的執行力是刻不容緩的,在隨后的建筑設計中建筑設計師才通過一些措施來實現建筑節能,再通過具體方法計算這些措施是否能達到建筑節能50%的效果。《綠色建筑評定標準》GB/T50378-2006的出臺比較系統的講述了綠色建筑的評定依據。綜觀這些規定標準陸續發行,說明我國對于建筑節能這一塊的重視,因為綠色建筑的核心是建筑節能,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大力推行綠色建筑,建筑節能是重中之重。然而建筑設計師對于建筑節能的初步認識實施卻是在節能標準推出后達十年之久。從建筑設計師真正開始實施建筑節能標準至今又有七八年了,在執行了建筑節能之后,我們城市中的建筑是否符合綠色建筑標準,其經濟效果如何呢?建筑設計師并沒有一套相應的理論方法來驗證。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建筑設計師只是盲目的根據國家一些標準法規來設計,只是要求能夠滿足國家規范標準即可。無法根據一定理論標準來評價自己設計出去的節能建筑是否真正經濟可行,更別談綠色建筑的經濟性如何了。作為建筑設計師的我有必要也有責任來搞清楚這個問題,因此選擇了“從建筑設計角度談綠色建筑的經濟性”作為一個課題來討論。

三、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理論、效益和費用分析理論

全壽命周期評價的概念是指對給定的某種產品或者服務,調查和評估在其生產、使用和消亡的過程中所對應的環境影響及相應的社會成本。全壽命周期是個寬泛的概念,具體到綠色建筑領域,其基本概念可以簡單地用圖表2.1表述:

圖表3.1全壽命分析示意圖

綠色建筑成本效益評價指標分為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大類。在綠色建筑規劃、設計和施工階段采取節能、節水等措施,雖使設計和建設成本有所增加,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因持續產生資源節約效益而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采取減少污染、生態保護與環境改善等措施,雖然增加了一定的建設和運營成本,但減少了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減輕了所在地市政公用設施的處理負荷,并通過改善物理環境以及周邊生態環境,使居住健康和舒適性要求得到更好的滿足。建立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如下圖:

圖表3.2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所談論的綠色建筑經濟性主要基于以上所說的全壽命周期理論,在進行費用和效益分析時也是以其為依據。

由于綠色建筑具有外部性特點、環境資源具有稀缺性特點,在進行技術經濟分析時需以綠色建筑的特征為基礎,在全壽命周期內,以最經濟的方式滿足使用功能,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的狀態。在技術經濟分析理論中,費用效益分析方法正是這樣一種理論,將外部不經濟(外部成本)、消費者剩余(外部收益)等思想與技術經濟分析方法相結合。費用效益分析是鑒別項目的經濟效益和費用的系統方法,是經濟學家用來評價項目合理性的最普遍應用的方法。費用效益分析法是建立在帕累托(Parero)準則基礎上,費用效益分析的實質就是通過對總費用與總效益的比較,從中選出最好的方案,這種方法決定了費用效益分析是一種既重要又實用的經濟分析方法。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從全社會的角度考察項目的費用和效益,不僅要識別和估算項目發生的經濟費用和效益,還要識別和估算項目引起的外部效果,例如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

四、綠色建筑經濟性評價體系的構建

4.1“綠色建筑經濟性評價”中忽略有關“節地”方面的分析和評價

合理選址是決定建筑是否節地的首要條件,也是決定綠色建筑外部安全環境的重要前提。為了有效達到節地的目的,綠色建筑在規劃和建設中應符合有關部門制定的相關指標。由上述結論可以看出,節地這一環節對于建筑設計師來說并沒有選擇余地,選址意見書一般是由建設單位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完成的,建設單位拿到土地以后,通過設計任務書把設計項目委托給某一設計單位進行方案及施工圖設計。因此設計階段一般都按照有關設計任務書的指標來優化完成設計的,與普通建筑對土地使用和優化的內容并無太大差異,尤其是在經濟性方面的表現并不十分明顯。為了突出重點,明確綠色建筑經濟性,在綠色建筑經濟評價中不涉及關于“節地”方面的分析和評價。

4.2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的經濟性分析

節材與材料利用主要體現在采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型結構所產生材料資源大幅度節約。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及利用相對落后發達國家。因此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的經濟效果在整個綠色建筑生命周期里所占比重不大,集中體現在在初始投資階段和拆除回收階段,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的內容主要為可循環建材部分和廢棄物原料及既有可利用結構、材料。其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材料節約的費用、可循環建材的回收價值、可利用既有材料所節約的價值等。

4.3節能與能源利用中強調電能的節約與利用

篇6

1、某建科大樓項目概況

某建科大樓是我國首創以自主創新技術體系為核心的低成本綠色建筑,它具有1.82萬m2的總建筑面積,地上建有12層,地下有兩層,包括實驗、研發、辦公、學術交流、休閑、生活輔助設施和地下停車場。大樓從設計建設的過程中一共采用了4O多項綠色建筑技術,其中包括自然采光、人工濕地、風光互補、發電幕墻、種植屋面等。某建科大樓在宣傳的過程中始終打著節能環保的旗幟。在2009年4月投入使用以后,建科大樓獲得了多個獎項,同時也成為了我國綠色建筑的教育基地。大樓的建設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環境和經濟效益,表1為某建科大樓的計量數據統計。

表1 某建科大樓各項實測計量數據統計

2、綠色建筑的起源及基本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各種建筑也隨之增加,眾多的城市建筑政策使得環境進一步的惡化。1960年以后,未來建筑應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是全世界所有建筑設計者都在考慮的問題。在這種前提下綠色建筑的理念應運而生,意大利的以為建筑學家將建筑學和生態學結合在一起,于是生態建筑學便出現了。

生態建筑涉及很多的方面,它是多學科與多工種的結合,同時它又是一門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它是將人類社會和自然平衡互動作為發展的基點。

3、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原則及策略

3.1綠色建筑整體環境的設計

整體環境的設計是建立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的,它并不僅僅指某一個建筑。整體環境的設計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①地形地質。水文氣候、植被生長等。整體環境的設計方法主要有:綠色建筑理論。城市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實際情況,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并且利用現有的資源。一方面,調整不合理的布局劃分、空間結構以及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沿襲繼承城市的歷史文脈和自然地理特征。②加強綠化。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的重要影響,從而開始改造環境,綠化不僅可以創造空問、美化環境還可以創造出良好的生活氛圍。環境協調。在建筑的過程中要從整體出發。例如:靠近城市河道的建筑應當充分的利用水資源,建設一些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者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建筑,要考慮到景點的視線,使內外景點相互交融;靠近歷史保護區的建筑要尊重其歷史,讓其珍貴的歷史文化與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相互交融,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3.2綠色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

建筑的體型系數就是指建筑物的表面積和建筑體積之間的比,和建筑的熱工性能關系密切。直面建筑在耗能方面要大于曲面建筑,在體積相同的時候分散的布局模式熱耗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的大,設計時要盡量的減少建筑外墻的面積,減少墻體的凹凸變化,最好采用規則平面的形式,同時要采用合適的墻面開窗示意圖。

外墻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到采光、通風等因素,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使用,設計時采用明廳、臥、衛、廚的設計方法,外墻的設計要提高室內溫度的穩定。采用好的材料,使用效果更好的隔熱磚,現代房地產實業有限公司用秸桿稻草研制了稻草板,并推廣使用。建筑節能設計。利用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同時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

3.3綠色建筑應遵循的原則

節約能源在綠色建筑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并且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布局要適應當地的環境,在設計、建造和材料的選擇中,都要合理的利用資源。同時要減少資源的使用,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生態和諧綠色建筑要做到生態和諧,在建筑的同時要考慮到動物、植物甚至微生物的關系。強調和諧相處,和諧一致、動靜互補與自然統一。綠色建筑在建造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建筑朝著節能的方向發展,綠色建筑便出現了。設計科學,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點的核心同時也是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這是因為人是社會的主題,綠色建筑的建設也是為人所服務的,而不能夠以犧牲人為代價。要充分的考慮到居住者的健康和居住感受。從而做到科學的設計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設計的重要原則,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因地制宜,不能夠照搬照抄。目前我國的很多綠色建筑設計都是從西方照搬照抄過來的,這也是目前十分普遍的現象。設計者們認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我們就能夠拿過來用,但是這是錯誤的,因而從實際出發就顯得至關的重要。綠色建筑的設計要考慮到眾多的因素,如:氣候、光照、通風等。因而在我國很不適應,從而需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設計。

3.4 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策略

關心尊重自然。我們一切的建筑所需都來自自然,在建筑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自然的“感受”。并且正確、合理、高效的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同時還要調整不合理的資源結構,著有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從而做到關心和尊重自然。整體協調設計。整體協調就是把建筑看做自然的一部分,用整體的觀念看待綠色建筑。同時要處理好生態環境和建筑的關系。生態建筑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如:化學、物理、光照、熱度、社會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等。人類的建筑觀是整體的生態建筑觀,以科學和技術為保證??沙掷m設計??沙掷m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可持續設計就是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眼前的生態環境而且也要考慮到后期的循環利用和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這就要求設計具有靈活性與彈性。從而來適應未來的發展。構建建筑生態鏈生態建筑設計在生態建筑工程領域的具體的體現就是構建生態鏈,同時也是是重要的技術保證。所謂建筑生態鏈就是根據生態學的原理,為提高效率和以社會需要為主體,對兩種以上的物質與能量供需鏈接進行的設計,并且開創為一種新的系統的創新的活動,它更加的注重效率和可持續性。

4、結束語

發展生態建筑是應對建筑全球化挑戰,提高建筑健康性、舒適性的迫切需要,也是轉變建筑設計、建設方式,緩解資源和環境約束矛盾的必然選擇。本文結合深圳建科大樓的建設具體的分析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分析對我國的綠色建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從而促進我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green building, analyzes its status, and puts forward its energy-saving measures.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于建筑行業的技術不斷完善,建筑師也可大膽的嘗試各種方法,即基于對建筑的可持續性與生態的考慮,如何將城市景觀環境建筑與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建筑形態與環境。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可持續性或生態在這里并不只是時髦的詞語和概念,它們在建筑上的實現是建立在強有力的技術研究與資金支持上的;是嚴謹科學與建筑師創造力相結合的產物;走向真正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建筑的實踐也是一個不斷總結學習的過程。

綠色建筑已經成為發展趨勢,也是各國研究的重點,它涉及到學科很多,比如建筑、材料、環境、能源等,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各部門協同合作。但是,它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滿足人們對健康舒適的要求,從國家層面上考慮,也是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對它的節能措施我們還應繼續深入研究,造福后代。

1 發展綠色建筑的概念及現狀

1.1綠色建筑的概念

隨著人類生產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居住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建筑的主題就是———綠色,這是世界建筑發展的主流方向。綠色建筑符合現在節能以及健康的要求,近幾年得到飛速發展。綠色建筑最早是由西方的建筑師提出的,早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隨著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西方一些建筑師提出了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建筑思想。到六十年代時,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提出了“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這被叫做生態建筑。到八十年代,隨著世界性的能源危機的出現,人們把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加入到生態建筑的定義中去,最終被稱為綠色建筑。當今綠色建筑更是融入了高新技術、新材料等元素,國內外都在推廣綠色建筑這一設計理念。

1.2 我國綠色建筑節能方面的現狀

綠色建筑在我國起步較晚,這和我們的生產力低下有關。近幾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建筑在我國得到飛速發展,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標準。

但在節能方面我們依然面對很大的困難,節能減排的措施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施工過程中高能耗、高污染、大浪費的問題一直很嚴重。設計之初就沒有環保措施,在材料的選擇上沒有改變,高新技術和材料沒有應用,這樣造出來的“綠色建筑”就是空殼。

1.3 鼓勵提倡綠色建筑的必要性

a 建筑工程耗用大量的自然資源,同時對自然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根據統計,建筑工程通常會用點百分之四十的自然資源,和百分之四十的能源,另外產生的建筑垃圾可占垃圾總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這嚴重影響著可持續發展,所以,必須改變這種局面,提倡低能耗、低浪費的綠色建筑勢在必行。

b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共識,對任何國家都很重要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建筑量也猛增,這幾年的發展已經耗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很多都是不可再生,這嚴重威脅著我們未來的發展,早在2001年就有國土部的負責人表示,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么我們現有的資源不僅不能滿足后代,就連當代人的需求都不能滿足?,F在很多城市都出現了能源和資源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高能耗的建筑行業進行改變。

2 綠色建筑的節能策略

石油的價格節節攀升給我們敲響了能源危機的警鐘,這也使得綠色建筑的節能尤為重要。建筑業的節能不是減少材料的使用,而是用有限的資源,制造出最大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其利用的能源要求是清潔的低碳的,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2.1 整體規劃,綜合考慮,設計之初就融入節能意識

建筑的規劃和設計是最早的一步,對于節能措施建設至關重要。選址是設計之初比較重要工作,傳統的選址僅僅考慮采光和風向的問題,但是,我們的建筑設計師們必須整體考慮,包括建筑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對當地日常生活的影響,能源供應等。如果設計之初就沒有充分考慮這些,那么施工中進行補救就很難,甚至無法補救,所以必須在設計之初進行全面考慮,做出最優的規劃。

2.2 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減少能源浪費

傳統建筑使用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綠色建筑則要求盡可能使用可再生資源,這是綠色建筑最初節能設計中的重要措施。在當下能源危機的形勢下有著重要意義,充分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能等能源,負荷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簡單介紹幾種自然資源的利用:

2.2.1 太陽能

從根本上說,所有的能源都源于太陽能,這是自然給我們的饋贈。太陽能的開發也是建筑業最早使用的技術之一,傳統的利用時盡量擴大采光面積,減少電能的利用。在現在,太能電池可以為我們提供更為清潔的能源,另外,利用太能采暖供熱也已經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設計的建筑能更好的采光,能充分接受太陽光。

2.2.2 風能

由于氣流產生的風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這也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能源。風能在建筑上的利用還是轉化為電能為主。在條件允許的地區,可以利用風能發電,為人們提供日常用電。通常風電的發電機組安裝在建筑的底部,采風的裝置安裝在建筑的上部,這種設計必須在最早的設計時加入。現在市場上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產品,而且正在朝著多樣化發展。

2.2.3 地熱和生物能

地熱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一種能源利用方式,它主要的作用是在冬季取暖,在城市和農村都比較實用。生物能的利用主要還是在農村,由于農作物的秸稈可以燃燒,可以用來取暖,同時國家大力提倡沼氣池建設,也為生物能的利用提供了更多途徑。

2.3 做好保溫隔熱,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建筑物的結構都多有鋼筋和沙石建造,本身的散熱量很大,造成的能耗很大,保溫和隔熱措施可以降低建筑物的熱量散失。比如可以把單層玻璃換成雙層的,保溫效果顯著增強。這樣可以減少取暖的能耗,另外,鼓勵新材料的使用,使用更為綠色的材料,增強保溫性能。

2.4 遮陽措施

篇8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究竟什么是綠色建筑?《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定義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主要包含三點,一是節源,二是環保,三是健康。節源與環保其實是二位一體的因果關系,健康是標準,不能因為節能而降低健康與舒適度的標準,當然舒適度標準是適度不是奢華。為鼓勵具有遠見的開發商、業主積極參與綠色建筑事業,但是反對一些開發商投機取巧,以綠色建筑為幌子,打概念牌。建設部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及《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業主可據此申請綠色建筑評估認證。

綠色建筑的實現需要八個體系的技術的支撐,分別是護結構系統;太陽輻射的利用與控制系統;自然通風與采光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高舒適度、低能耗的室內環境控制系統;降低噪聲的技術與構造系統;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提供高舒適度的其他技術系統如人工智能。

支撐綠色建筑的技術有低技與高技之分。所謂低技術不是指低效技術,通常指常規的、經多年使用后證明經濟實用的技術,如建筑設計時通注重于地域和氣候特點,選擇良好朝向、合理組織自然通風、合理設計天井解決大體量建筑采光通風問題、合理設計遮陽隔熱,利用綠化防熱、設計下沉庭院解決地下室通風防潮問題,架空地板、隔熱屋頂等構造處理技術、雨水收集作為綠化澆灌用水與消防用水等。 “高技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高技術建筑也是處于不斷的運動發展之中,永遠是相對而言的,現今比較盛行的高技術有如下幾種:高效外墻外保溫技術(如圖1所示透明隔熱墻);雙層皮玻璃幕墻系統(如圖2);光伏建筑一體化(見圖3、圖4);太陽能集成屋面(圖5);可調遮陽技術(圖6,圖7,圖8);可呼吸幕墻(圖9);高效門窗系統與構造技術;太陽光導入技術;置換式全新風系統;中央吸塵系統;地板輻射采暖制冷系統;能量活性建筑基礎與地源熱泵系統;同層排水系統;中水循環及雨水回收再生利用系統;智能樓宇自控系統;后面幾種因為基本上是純技術系統,與建筑設計結合不緊密,只要技術本身足夠成熟,可全面推廣使用,不作詳細說明。

1.透明隔熱墻簡稱TIW(transparent insulation),由保護玻璃、遮陽卷簾、TIM層、空氣間層、吸熱面層和結構墻體組成,空腔內的遮陽卷簾可調節抵達墻面的太陽輻射量,同時也增強夜間的保溫性能,真正做到冬暖夏涼。TIW與通過窗戶的直接得熱結合起來,就可得到日夜較穩定的太陽能供暖。據統計使用TIM的建筑,已能完全或部分地取消常規采暖,深色的表面在TIM后面,故使建筑立面的藝術效果也得到了改善。

圖1 透明隔熱墻原理(上)與應用TIW的德國Windberg青年教育中心(下)

2.雙層皮玻璃幕墻(Double-Skin Façade,簡稱DSF)也稱為智能型玻璃幕墻系統,主要解決大面積玻璃幕墻建筑在夏季出現過熱、高層建筑自然通風組織困難以及外遮陽維修清洗困等難問題。其做法是在雙層玻璃幕墻增加可調節遮陽簾。夏季利用遮陽與夾層通風將過多的太陽輻射熱排走,從而減少建筑物的空調能耗;冬季時打開百葉,關閉通風,形成溫室效應。雙層皮幕墻作為一種較新的幕墻形式,在辦公建筑中應用較多,近來,國內一些高檔建筑也開始了使用各類DSF的嘗試,如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范樓,清華大學環境節能樓、上海久事大廈等。雙層皮幕墻種類繁多,最為常見的是根據通風方式的不同,分為外循環式和內循環式兩種。

圖2雙層皮幕墻構造軸側示意圖3 德國弗萊堡太陽能光電板生產廠接待中心(BIPV應用)

3.伏建筑一體化(BIPV)是近年來利用太陽能發電的一種新概念,它在建筑維護結構上,墻體、屋頂,鋪設光伏陣列,產生電力,參見圖3,圖5。這種系統有諸多優點:如有效利用建筑外表面,無需額外用地或加建其它設施,緩解電力需求,減少房間得熱降低夏季空調負荷。光伏墻體一體化結構由光伏電池陣列、陣列與外墻面間的空氣冷卻流道、固定支架、空氣入口、空氣出口以及 圖4BIPV結構示意圖

墻體組成,自然通風冷卻流道能降低電池的溫度,保證光伏發電效率不下降,參見圖4。

圖5 太陽能光電板與屋頂集成實例:德國法蘭克福兒童之家

4.可調遮陽 可以根據季節、時間的變化以及天空的陰晴情況,任意調整遮陽板的角度控制太陽輻射得熱,在寒冷季節,為了避免遮擋太陽輻射,爭取日照,還可以拆除。這種遮陽靈活性大,使用科學合理,因此近年來在國內外建筑中應用較廣。雙層皮玻璃幕墻技術整合了可調遮陽技術實現幕墻對外界氣候的調節。自控可調遮陽常用于公共建筑,對于辦公建筑之類公建的百葉調節主要是使室內照度分布均勻及避免產生眩光,因此 圖6 可調遮陽構造示意

自控可調遮陽控制機制一般是光控。它的優點是能自動根據室外日照情況自動調節遮陽板的角度甚至遮陽的收縮,使室內具有良好的光環境,節約照明能耗,但造價高。

圖7 應用可調遮陽技術的辦公建筑一圖8 應用可調遮陽技術的辦公建筑二

5.可呼吸幕墻主要是針對高層建筑由于高空處氣流流速快,氣壓大無法直接開窗組織自然通風這一問題而出現的解決技術,過渡季節可依靠其自然通風無須開啟新風系統,采暖和制冷季節使用著如感覺室內氣悶可隨時開啟自然通風享受清新的空氣。可呼吸幕墻經常與雙層皮幕墻混為一談,雙層皮幕墻有可呼吸功能,但可呼吸幕墻不一定是雙層皮,如南京商茂世紀廣場的呼吸幕墻便是單層,構造見圖9,在玻璃與地板之間設置一個可控制的通風盒,當通風口關閉時,盒子就相當于矮窗下墻,通風口開啟時不占室內空間,而且其開啟關閉對室內外立面沒有影響,記得有年冬天對南京的一些高檔寫字樓調研時,其他寫字樓內都感覺氣悶有異味,但在商茂,打開通風盒,頓時和風徐徐,神清氣爽。這項技術對幕墻的整體造價增加不多,高層辦公建筑可優先考慮。

圖9 南京商茂世紀廣場呼吸幕墻構造

根據筆者多年的設計與技術管理工作經驗,現實中綠色建筑設計最大的難點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因地制宜、針對當地的氣候特點創造出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的建筑語言。實際設計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強調建筑的空間性和實用性,合理消化和運用合適的建筑技術解決所要面對的問題,如上文提到的雙層皮幕墻技術,在不同地區應用時構造處理上還不同,南方建筑以隔熱為主,宜考慮采用外循環雙層皮幕墻方式;而北方建筑以采暖保溫為主,宜考慮采用內循環。圖10是一個風口構造,是適應沙漠性干熱氣候很好的建筑技術,通過蒸發吸熱降溫,同時還增加了室內的相對濕度。但這種技術是不適合杭州這種夏季濕熱的氣候。 圖10適應沙漠性干熱氣候的建筑技術

二、要倡導建筑節能設計中那些適宜技術即低技術。雖然高技術是發展方向,但在實際操作時,建筑師應通過自身的努力,在設計上就可很好地控制住一些氣候要素對建筑的不利影響,目前在這方面有大量的經濟可行的做法但在中國尚屬“空白”。建筑師在考慮節能設計時一定要考慮是否還有更省錢的方法,真正讓人感到為節能投資是值得的。如根據各個不同朝向選擇恰當的遮陽方式,可減少大部分通過窗戶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得熱,顯著減少夏季空調冷負荷及空調能耗,遮陽設計同時考慮怎樣擴大晝光照明的范圍和改善室內光環境質量,杭州夏熱冬冷適合采用可調遮陽,滿足不同季節甚至不同天氣室內對太陽輻射的不同需求。綠化防熱投資不多,但效果卻非常顯著,如圖10能清晰看出爬山虎對西強的降溫效果。我曾在論文《綠化的防熱作用》[1]中通過模型計算分析得出夏季如圖11所示棚架綠化能減少西墻66%得熱,防熱、節能效果非常顯著。

雖然現在空調技術已經很發達,但最舒適的環境還是空氣清新、陽光和煦的大自然。所以自然通風永遠要優先考慮,自然通風可以降溫可以借用氣候最好的季節改善室內居住條件。設計時應合理組織自然通風并設法延長利用自然通風的季節。一個優秀節能建筑可以不補充冷熱能耗,但是必須要補充新鮮空氣。

篇9

關鍵詞:綠色建筑;環保節能;綠色建筑設計;設計要點

綠色建筑工程具有一定復雜性和系統性,需要對生態技術方式和生態策略進行合理運用,在強化決策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生態意識的基礎上,優化設計方式,從而改善生態建筑設計效果,最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并為社會群體提供更優質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我國的主要產業中,建筑行業對于資源以及能源的消耗量比較大,尤其是生產時會產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來源。所以建筑行業在進行改革時,應該朝著環保的方向發展,綠色建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其主要的特點就是環保與節能,隨著綠色建筑的出現,可以對資源以及能源起到節約的作用,同時還能夠讓人與自然達到更加和諧統一的效果。

1 綠色建筑與綠色建筑設計的基本概念

在進行生態建筑建設的時候,能源節約是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也就是說進行資源、能源的節約、實現無污染、無害化。在選擇建筑材料的時候應該盡量選擇那種能夠再生和降解的資源,并且還應該保證材料本身是沒有輻射和污染的。在設計綠色生態建筑的時候,應該將各種手段充分的利用起來,這樣能夠給人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人們更加健康舒適的生活,保證自然索取以及回報的平衡,這樣能夠保證能源利用的高效和和諧。。為人們營造一個更加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在綠色建筑拆除以后,更加不會影響到自然環境的變化,同時也不會對其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可以說綠色建筑是基于環保理念下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在建筑行業與環保行業相互作用下的重要產物。人們通過對綠色建筑的設計,可以促進生態環境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當前建筑行業中也已經將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作為主要的工作目標。在綠色建筑中,主要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并且從科學化的角度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將資源得到更加高效的應用,同時還十分重視對廢棄物的循環使用。在建筑功能方面也變得更加豐富,可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居住要求,以達到效果最佳的目的。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可以為使用者提供舒適的享受。綠色建筑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將自然資源以及能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將對環境產生的負面效果降到最低。

在對綠色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其基本前提是綠色建筑。所以在設計前,應該充分的考察綠色建筑周圍的環境,對自然地質情況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加以全面地考慮,這樣才能滿足客戶所提出的要求,并且進行科學的設計。在對綠色建筑進行設計時,主要應用的方式和選擇的材料都是符合綠色這一特點的。可以為人們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將能源的消耗以及成本降到最低。在對綠色建筑進行設計時,還應該充分的對自然環境以及建筑自身的情況進行考慮,將各種資源進行合理化的應用,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等多方面效益共同發展的目的。

2 開展綠色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

2.1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對綠色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人員是建筑中的主體,因此以人為中心進行建筑設計是最核心的發展目標。在綠色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并且在現有的基礎上加以進一步的改良。例如空氣質量應該良好,對于噪音以及電磁的輻射等情況加以有效的控制,這樣才能降低對人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為人們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可以說健康的人居環境是綠色建筑進行設計時一直追求的目標。從設計的細節上來看,在綠色建筑設計中所應用的材料都是無毒的,并且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墻面以及吊頂是建筑中的主要部分,采用綠色的施工材料,可以有效的降低對人們身體造成的損害。

2.2 堅持能耗最低的原則

2.2.1 建筑材料生產運輸過程中能耗最小化。綠色建筑的理念不僅僅在于建筑物本身及其建筑施工過程,更是要追溯到施工材料的生產過程中去。由于建筑市場對材料的選擇決定了施工材料發展的方向,所以在進行建材選擇時,要在滿足施工要求的同時,盡量選擇生產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和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比如金屬材料等,以實現建筑業的良性持續發展。此外,為減少施工材料在運輸環節的能耗,在選擇材料時,要將注意力向本地生產、運輸線路短、成本低的施工材料傾斜。

2.2.2 建筑使用過程中消耗能源最小化。建筑的使用過程一般都比較長,這個階段的能耗水平在建筑從施工到拆除整個過程各個階段中是最高的。提高建筑節能水平,就要以使用階段為重點。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提高建筑整體節能水平。通過對建筑平面布局、平面形狀、進深、體形系數、表面面積系數、長寬比和朝向等形體設計及墻體、門窗、屋頂、熱緩沖區等部位的優化設計,都可以有效改善建筑保溫隔熱性能,降低建筑能耗。

2.3 大力推廣新型清潔能源的利用

為降低能源壓力,人們已經在多方面開發新型能源應用。光伏太陽能以其資源豐富、清潔環保的特性稱為新世紀重點開發的新型能源之一。加大太陽能在建筑行業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常見的有在屋頂、墻壁、玻璃等部位使用太陽能設備,通過光電轉換,將太陽輻射轉換為熱能和電能,供建筑正常運轉使用。除此之外,風能也是我國重點開發的新能源之一。我國幅員廣闊,風能資源充沛,通過風力發電設施,可以將風能變為建筑使用的電能。

2.4 堅持環境負荷最低化原則

2.4.1 選擇環保型建筑材料。當前建筑行業在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廢棄物,并造成巨額資源、能源消耗。針對這個問題,設計人員在選擇建筑施工材料時,不僅要考慮經濟成本,還要考慮環境成本,盡量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選擇對周邊環境污染少的施工材料,常見的有生態水泥、綠化混凝土、高性能長壽建筑材料、家居舒適化和保健化建材等。多使用預制構件,避免產生建筑垃圾。

2.4.2 施工工藝科學合理。施工方法、施工工藝可以認為是各種資源、材料的使用、加工方法。通過合理的優化設計,使用更加環保的施工方法,提高材料使用效率,降低廢棄物產生。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若想要將綠色生態策略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應當充分做好建筑材料的選擇工作,將先進的建筑技g形式運用于建筑設計中,盡可能選取節能環保型材料,從建筑環境以及建筑設計實際需求出發,優化綠色生態建筑理念,從而全面提高綠色建筑設計效果,為社會群體提供更加優質的建筑環境,進一步推進建筑行業的穩定持續發展。

篇1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omestic present has built and has design more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respectively from the quarter, water saving, material saving, energy saving etc, all aspects of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 different star multiple projects incremental cost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Keywords: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incremental cost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節能低碳思想在國際社會的認同,綠色建筑理念在我國也逐漸受到重視??偫碚f過:目前,我國正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發展綠色建筑面臨極好的機遇。要抓住機遇,從規劃、法規、技術、標準、設計等方面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行動”,千萬不要喪失機遇。

2006 年,我國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評價標準將綠色建筑分為三個等級: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綠色建筑。2008年開始進行國內綠色建筑的申報和評審。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1 不同星級綠色居住建筑綠色技術應用情況統計

2008年2011年4月期間,全國范圍內獲得綠色居住建筑設計以及運行標識的共48個項目,筆者對這些綠色居住建筑項目進行了整理分析。并以一星、二星、三星為劃分原則,對這些項目應用的綠色技術進行了統計分析。

1.1一星級綠色建筑綠色技術應用情況統計

統計的一星級綠色建筑包括:保利麓谷林語、翡翠綠洲、綠地香頌住宅、金都•城市芯宇、金都•漢宮、康居住宅小區三期工程、綠地•國際花都、綠地•新都會、綠地逸灣苑、寧波灣頭城中村安置房項目、青城國際、無錫萬達廣場、雅戈爾太陽城一期項目。

根據一星級綠色建筑的綠色技術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情況詳見圖1。

由圖1可以看出一星級項目采用的技術主要集中在合理利用地下空間、圍護結構、通風、日照、采光、住區配套等常規被動式設計手法上,雨水收集利用和非傳統水源利用也應用較多,較少的樓盤采用的高成本低效率技術如:能量回收、可再生能源利用、室內空氣質量檢測裝置等,其實達到一星級標準完全可以不采用這些技術。

1.2二星級綠色建筑綠色技術應用情況統計

統計的二星級綠色建筑包括:大屯路224號住宅、裕豐?英倫、海山•金谷天城、金山谷、京華城中城、綠地寶里住宅、綠地江橋保障房、萬科金色水岸、仁恒海河廣場、萬科府前花園A組團、萬科中糧假日風景、止泊園、中新科技城240A地塊、中新生態科技城人才公寓、中新置地239地塊、中洋•現代城、曹妃甸國際生態城央企生活服務基地。

根據二星級綠色建筑的綠色技術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二星級項目采用的技術主要集中在圍護結構、合理利用地下空間、通風、日照、采光、住區配套等常規被動式設計手法上,部分樓盤采用的高成本低效率技術如:能量回收、中央空調、室內空氣質量檢測裝置等。

在優選項中絕大部分選擇了可再生能源利用、非傳統水源利用、地下空間利用這三個方面。 但是通常情況下,達到二星級,優選項滿足兩條即可,即利用了地下空間再增加一條(可選用“采暖或空調能耗不高于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這條)則可以滿足,無必要同時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非傳統水源利用這些成本高實施難度大的技術。

1.3三星級綠色建筑綠色技術應用情況統計

統計的三星級綠色建筑包括:上海萬科城花新園、南京騁望驪都華庭、上海朗詩、天津仁恒河濱花園、深圳萬科城、蘇州東環路長風住宅項目、蘇州金域緹香住宅項目、萬科時尚廣場住宅項目、萬科珠海賓館改造項目、萬通地產-世茂濕地公元、新疆締森君悅海棠綠筑小區、北京市中糧萬科長陽半島。

根據三星級綠色建筑的綠色技術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情況詳見圖2。

由圖2可以看出三星級項目采用的技術比較分散,在節地、節水方面比一、二星級做得好。節能采用了一些高成本低效率的技術如:能量回收、新風系統等。三星級項目在優選項中絕大部分選擇了可再生能源利用、非傳統水源利用、地下空間利用、采暖或空調能耗不高于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這幾個方面。

2 不同星級綠色居住建筑增量成本統計分析

筆者共收集到31個綠色住宅建筑的成本增量樣本,其中有8個一星級住宅建筑、9個二星級住宅建筑、14個三星級住宅建筑。下面對這些樣本進行總結和分析說明。

2.1一星級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統計分析

統計部分已獲得設計一星級標識的居住建筑增量成本,包括廈門、深圳、合肥、寧波、武漢等多處地方的9個居住建筑項目,包括廈門國際藍灣、光明新區同富裕第二期安居工程、光明集團保障性住房、光明辦事處保障性住房、光明辦事處保障性住房、新羌廣深客運專線(光明段)拆遷安置房、綠地合肥新里海頓公館、金都漢宮、寧波江北區灣頭城中村改造安置用房。

增量成本最低的是新羌廣深客運專線(光明段)拆遷安置房項目,僅為28元/m2,最高的是廈門國際藍灣,為60.7元/m2,平均增量成本為36.4元/m2。由此可知,各個不同項目之間的增量成本分布比較評價,相差較小。

2.2二星級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統計分析

統計部分已獲得設計二星級標識的居住建筑增量成本,包括北京、天津、重慶、廣州、上海、南寧、新疆等多處地方的9個居住建筑項目,包括仁恒海河廣場一期工程、萬科朗潤園、新疆庫爾勒住宅項目、西部明珠、華源博瑞、藍海庭、萬科府前花園A組團、大屯路224號住宅、南寧裕豐•英倫項目。增量成本最低的是廣州的萬科府前花園A組團項目,僅為31元/ m2,最高的是北京的大屯路224號住宅項目,為230元/ m2,平均增量成本為154元/ m2。由此可知,各個不同項目之間的增量成本相差較大。

2.3三星級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統計分析

統計部分已獲得設計三星級標識的居住建筑增量成本,包括北京、天津、成都、蘇州、上海、珠海、武漢等多處地方的14個居住建筑項目,包括萬科城花新園(一期)、萬科城花新園(三期)、綠地合肥新里海頓公館、綠地西安項目住宅(海珀蘭軒)、深圳萬科城四期、萬科珠海賓館改造項目、萬科天津生態城項目、萬科長陽半島、萬科蘇州玲瓏灣、萬科高爾夫花園、萬科蘇南金域堤香、萬科五龍山、萬科蘇南長風住宅、萬科天津濱海時尚項目。

增量成本最低的是萬科天津濱海時尚項目,僅為34.5元/ m2,最高的是綠地合肥新里海頓公館,為448元/ m2,平均增量成本為168元/ m2。由此可知,各個不同項目之間的增量成本相差較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市| 隆子县| 新野县| 嘉峪关市| 清流县| 富民县| 嘉荫县| 揭西县| 西丰县| 临桂县| 江川县| 宜君县| 图木舒克市| 甘洛县| 故城县| 正镶白旗| 邵阳县| 贵阳市| 古蔺县| 鹤庆县| 乌鲁木齐县| 蓬莱市| 礼泉县| 花莲市| 扎兰屯市| 齐齐哈尔市| 宣威市| 陆丰市| 沅江市| 五华县| 南汇区| 股票| 昆明市| 安福县| 红桥区| 泽库县| 合川市| 宁津县| 沈阳市| 景宁|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