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中醫的知識模板(10篇)

時間:2023-08-30 16:25: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的知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醫的知識

篇1

[中圖分類號] R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1(a)-0118-03

[Key words] Tacit knowled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innovation中醫知識創新是中醫學術發展和創新的源動力。傳統中醫知識體系中涵蓋大量的隱性知識,它的難以意會阻礙了中醫知識的有效傳承,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效果密切關系到中醫知識的傳承與創新,隱性知識應該成為探索中醫知識創新途徑的主要研究對象。本文基于對隱性知識轉化模式的研究,結合中醫知識的特征,對中醫知識創新的途徑進行了研究。

1 理論背景

1.1 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的研究起始于英籍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年),1985年在其代表作《個人知識》中首次明確提出隱性知識的概念[1],認為隱性知識是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緘默的知識,它是與認知主體密不可分的高度個人化的知識。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在波蘭尼的基礎上對隱性知識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隱性知識不僅是一種經驗和技能,更存在于個人信念、價值觀念中。美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P.F.Durcker)將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作比較后認為,隱性知識是一種技能,而學習這種技能的唯一方法是反復地觀察、領悟和練習[2]。由此可見隱性知識是以人為載體的,以個人或組織的經驗、印象、技術訣竅、組織文化、風俗等為存在形式的,難以用語言、文字、圖象等形式清楚表達從而形成傳播和共享的知識。

1.2 中醫隱性知識的特點

在中醫知識中,方劑的適應證、組成、用法、功用等,都是可以編碼的知識,較容易用語言文字表達,從而達到傳播的目的,屬于“顯性知識”。在顯性知識背后隱藏著大量難以編碼的“隱性知識”,例如方劑中劑量加減的變化,以及“異病同治”、“同病異治”、“三因制宜”等原則的具體應用以及中醫理論體系中的藏象、經絡、精氣神以及中藥的性氣味理論是以宇宙創生的規律為核心構建起來,并對其加以闡釋、模擬和利用的,都屬于隱性知識。而對這種知識的認識能否融會貫通、準確把握,是中醫藥的診療過程能否產生切實療效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中醫隱性知識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內隱性 中醫隱性知識的內隱性是指中醫隱性知識主要以專家的經驗、感悟、技術、訣竅等形式存在于個體意識之中,這種難以通過語言、文字等形式清晰表達,這一特性阻礙了中醫知識的轉化和共享。

1.2.2 路徑依賴性 中醫隱性知識作為一種積累起來的經驗性知識,是中醫在學習、摸索和大量的診療等過程中,通過反復嘗試摸索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行為傾向或習慣,而它的積累必須以先前積累的一定存量的隱性知識為基石,前期學習、臨床實踐的過程是形成“基石”的氛圍,高度的個體化差異強化了路徑依賴的特征。不易被語言表達的中醫知識只能保留在個人的頭腦中或者具體的臨床實踐中,必須不斷地激活才能保持有效,否則容易遺失[3]。

1.2.3 個體性 中醫隱性知識與認知者無法分離,是高度個性化的知識。它的傳承以傳承人為主要載體,以其相關著作為輔。傳統的中醫隱性知識主要依靠弟子的領會和感悟傳承隱性知識,能夠通過文字、書籍以顯性知識的方式進行傳播的內容相對較少。

1.2.4 可轉化性 中醫藥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兩者既有明顯的區別,又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兩者并不是彼此分離的獨立部分,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隱性知識產生的方式一種是通過自身直接獲得,另一種是通過他人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后學習獲得。

1.3 知識創新

德魯克首先從商業化的視角解讀知識創新,認為知識創新是賦予知識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1931年,美國學者艾米頓提出[4]:“知識創新是指為了企業的成功、國民經濟的活力和社會進步,創造、演化、交換和應用新思想,使其轉變成市場化的產品和服務。”近幾年我國強化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陸續啟動知識創新工程等項目,促使國內學者對知識創新進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認同知識創新是一個認知提升和經驗積累的過程,可以通過實踐獲得新的認知和經驗,再通過反復的觀察、領悟和練習,從而系統化為某方面的新知識。

2 中醫知識創新

2.1 中醫知識創新的必要性

人類認識不斷深化,經驗不斷積累,知識創新就在不斷進行,從而推動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提升。作為一門學科, 離開了創新就意味著淘汰,因此, 中醫必須遵循科學發展的規律——不斷地知識創新。回顧中醫的發展史可以看出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中醫的河間學派、易水學派、傷寒學派、溫病學派等學派紛呈,無一不是中醫知識創新的產物。知識創新是中醫發展的內在需求。被尊為“醫家之宗”的《黃帝內經》非常強調因時、因地、因人制宜[5]。

2.2 基于隱性知識的中醫知識創新

早在波蘭尼之前我國就有意指隱性知識的古文著作。《周易·系辭上》云: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其中不僅明確指出知識中有部分無法以言語準確表達,更提出通過取象比類、觸類旁通的形象思維方式、通過“立像盡意”的途徑,來解讀“圣人之意”。解讀的過程還需要通過反復的觀察、模仿、實踐、體會等直觀體驗從而將“圣人之意”內化為自身知識技能,這是千百年傳承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認知策略,隱性知識知識管理理論將其上升到方法論的層次,成為研究中醫知識傳承與創新的方法論工具。

由于中醫知識中蘊含了大量的隱性知識,是構成中醫藥知識的重要元素,因此隱性知識是中醫傳承的命脈,促進隱性知識轉化是中醫發展和創新的動力源泉。所以探索中醫知識創新的途徑應該以隱性知識為主要研究對象,加強對中醫隱性知識的理解、學習和實踐,才能奠定“大醫”的基礎,發揚光大中醫藥,從根本上解決中醫藥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6]。

3 創新途徑探析

知識創新最初出現于企業管理范疇,企業管理中根據獲取知識的內部性和外部性,可以把知識創新的途徑分為自主研發、引進模仿和合作研發三種現實途徑模式[7]。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隱性知識還是顯性知識,只有在組織中才能夠實現知識的創新。組織知識動態創造的關鍵是通過個人和組織創造性的互動,從而使得擁有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產生轉化,達到循環動態創新的效果。有關知識創造過程的研究,最具影響力的當屬野中和竹內提出的知識創造的SECI 模型,其中指出知識創造有四種模式:①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社會化,socialization),這個過程可以發生在經驗共享、見解討論的過程中,某人的技能、信念等被他人共享并吸收,最典型的應用就是師徒制;②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該過程中需要個體能夠清晰地將隱性知識表達為顯性知識;③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綜合化,combination),在此過程中不連貫的顯性知識有機結合形成顯性的知識體系;④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內化,internalization),通過這個過程,創新產生的顯性知識被吸收,內化為個人的隱性知識。個人、群體和組織的中醫知識,可以通過社會化、外在化、綜合化、內在化的知識轉換模式,在質量和數量上形成螺旋式提升[8],然后再進入下一輪的轉化過程,這個過程動態呈現動態上升的趨勢,最終從整體上達到中醫知識創新的效果[9]。

野中在進行關于“創造知識的組織”的研究時,也明確指出知識創新是通過不同屬性的知識(顯性或隱性)和擁有不同知識內容的個人相互作用而產生。因此促進中醫隱性知識的外化和顯性知識的內化是達成中醫知識創新的關鍵途徑。結合中醫隱性知識的特點,本文認為中醫知識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達到創新的目的。

3.1 推行師傳徒授機制

師傳徒授是最古老、最典型,也是能最全面、最有效的共享專家隱性知識的方式。在師傳徒授過程中,弟子通過學習、觀察、模仿和親身體驗等方式,能夠直觀地體悟和理解中醫知識的實際運用,從中獲取隱性知識,更好地理解消化專家的知識和技能。

3.2 建立創新學習型組織

知識的創新離不開組織,建立學習型組織,使醫學生在特定學習環境中,通過參與活動、反思、提問、交流、協作等形式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培養。可通過學術辯論會、專題討論會、專家咨詢會、研討式教學辯論會等,促進隱性知識的共享與轉化,例如學術辯論會中每個參加的個體由于認知等各方面的差異會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與見解,通過辯論從而產生頭腦風暴,碰撞出知識的火花。由此可見這種個體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創造性的資源,這些充滿異質性的個體通過彼此交流與溝通信息,發生碰撞,擦出火花,啟迪思維,產生靈感,獲得隱性知識和創新的欲望。

3.3 開展臨床實踐

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脫離實踐只能培養出掌握顯性知識的中醫人才,缺少名師指導和充足的實踐時間,中醫藥方面的學生和工作者很難成長為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中醫診療知識的中醫學人才,必須通過自身加強臨床實踐的體悟、反復揣摩和訓練等途徑才能夠加深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實踐的過程除了能讓個體通過對操作的直接觀察學到難以言傳的隱性知識,還能促進個體動手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4 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知識的創新可以通過促進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的轉化而實現,隱性知識是中醫傳承的命脈,促進隱性知識轉化能有效提升中醫知識創新的成效。分析既往各種傳承模式的優點,結合中醫隱性知識的特點,引入知識管理理念,借助信息手段,建設和運行中醫藥知識管理體系,探索中醫知識創新的途徑,對中醫學術的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 [M].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91-92.

[2] 德魯克.知識管理[M].楊開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86.

[3] Benezech D. Completion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an illustration through the ISO9000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process[J]. Research Policy,2001,30:1395-1407.

[4] 托馬斯·M·科洛波洛斯,卡爾·弗雷保洛.知識管理[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32.

[5] 童思雄.中醫需要知識創新[J].醫學與哲學,2001,22(1):60-61.

[6] 楊志敏,老膺榮,范宇鵬,等.基于中醫知識特點,引入知識管理,探索中醫傳承新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 161-163.

[7] 李作學.隱性知識計量與管理[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58-61.

篇2

隨著國家對中醫護理的高度重視,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中,明確指出了中醫護理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以提高中醫護理技術,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為主線,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1】。所以為了突出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護,加強中西醫護理技術的有機結合,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研究旨在對中醫醫院護士對中醫臨床知識需求情況進行調查,以便更好的制定科學合理的中醫醫院護士繼續教育計劃提供參考依據,進一步提高中醫護理質量,使中醫護理保持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其調查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選取黑龍江省三所中醫醫院護士為研究對象,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以經驗法確定樣本量為600人。其中年齡20-25歲99名,25-30歲158名 ,30-40歲 253名,40歲以上65名。平均為34±4.5,已婚450名,未婚125名。文化程度,中專150名,大專及大學以上425 名。護士(師)315名,主管護師212名,副主任護師 48名,主任護師無。其中黑龍江省中醫醫院(300份)、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0份)、附屬第二醫院(100份)。入組標準:(1)工作年限超過1年的臨床護士;(2)自愿參加本研究者。

1.2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單向選擇題型作為問卷,內容包括兩個部分,即一般資料問卷,中醫醫院護士對中醫臨床知識需求情況調查問卷,此量表共三個維度,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護理操作技能,臨床實際應用。調查時間為為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指導護士匿名填寫,講解目的及注意事項。全部調查問卷共發放600份,剔除填寫不完整的問卷25份,有效問卷575份,有效回收率為95.8%。

1.3調查所收集的資料數據全部經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分析方法采用百分比,均數,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以及X2檢驗等統計推斷。

2 結果

2.1不同職稱中醫醫院護士對中醫臨床知識需求

表1不同職稱中醫醫院護士對中醫臨床知識需求(名)(%)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醫醫院臨床護士對中醫知識的臨床實際應用需求比較大,隨著職稱的增加,對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護理基本技能,臨床實際應用需求較少。經X2檢驗,P

2.2不同學歷中醫醫院護士對中醫臨床知識需求

表2不同學歷中醫醫院護士對中醫臨床知識需求(名)(%)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醫醫院臨床護士對中醫知識的臨床實際應用需求比較大,隨著學歷的增加,對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護理基本技能,臨床實際應用需求較少。經X2檢驗,P

3討論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不同職稱,不同學歷中醫醫院護士對中醫臨床知識需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他一般資料對結果無影響。

由于全國中醫醫院在建立之初,護理人員來自西醫中專護校的比較多。護理學生在校期間開設的中醫藥教育課程較少,普遍感到難以適應中醫臨床護理工作,這就導致中醫護士尚不能完成全部護理任務,同時現有中醫護士中醫護理知識及技能的不足,導致了中醫護理工作不完善。這就提示護理管理者應該在中醫護理基礎理論,中醫護理基本技能,特別是中醫護理理論知識的臨床應用方面對臨床護士進行繼續教育,以便完善各項中醫護理操作如刮痧,耳穴壓豆,拔罐,毫針刺法等,提高護理質量。通過完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運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理論,利用傳統康復護理的方法,配合醫療手段,傳統康復訓練和養生方法,使其臨床護士對病人進行辯證施護,從生活起居,飲食情志,用藥等方面進行整體護理,使患者感到舒適,進而縮短病程,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篇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07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41-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近年在我國廣泛流行,以5~7月為高發期,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最流行的病毒是柯薩奇病毒。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始見手足口病以來,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的報道日益增多,尤其是2008年在國內局部范圍引起了大流行,少數重癥患兒死亡,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同時中醫藥的治療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展現了中醫臨床優勢與特點[6]。現將有關手足口病方面知識進行綜述。

1 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機

張立秋[7]認為本病是由于外感時行邪毒,經口鼻而入,客蘊肺脾,波及營分,外發肌膚而成。肖達民等[8]認為本病的病因是由于小兒為純陽之體,加之嗜食甘肥之品,素體內熱偏盛,復感夏秋時令濕熱邪毒;主要病機是心脾積熱,濕熱蒸騰。高英等[9]認為手足口病因感受疫毒時邪與內傷濕熱蘊結所致。基本病機為衛表被遏和肺氣失宣,故發熱、頭痛、身楚、咳嗽、流涕;心胃火盛,上蒸口舌,故口舌潰瘍;脾胃濕熱熏蒸于四肢,則發皰疹;毒邪耗傷氣陰,則心悸、胸悶、氣短;邪毒熾盛,逆傳心包,內陷厥陰,故壯熱、神昏、抽搐。

總之,中醫基本認為手足口病是由于外感時邪疫毒,內傷濕熱蘊結,衛表被遏,肺氣失宣,心脾積熱所致;主要病位在肺、脾、心三臟,嚴重病例可累及心包經和肝經;疾病存在衛氣營血傳變,但很少深入血分。

2 手足口病的發病特點

手足口病屬于傳染病,具有中度傳染性。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糞便,在發病的第一周傳染性最強。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季達高峰或易流行。有周期流行特點,間隔2~4年。

3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5]

患者和隱性傳染者均為手足口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便、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皰疹液而感染。通常以發病后1周內傳染性最強。

3.1 易發場所。幼托機構是手足口病暴發的主要場所。調查發現,幼托兒童接觸病人后,37%出現顯性臨床感染。家庭與散居接觸者出現顯性感染極少,約5%~10%。

3.2 傳播途徑。日常生活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

3.3 傳播方式。手足口病容易傳染,病菌主要通過口腔進入腸道,傳染媒介可以是食物、水、唾液、空氣、臟手、玩具等。

4 手足口病的易發人群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感染后只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他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還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主要感染對象為4歲以下幼兒,發病率可高達14.23%~32.85%。

5 手足口病的治療方法

該病有自愈特點,一般輕者常可自愈。病程最短3天,最長8天,3~6天者占90.6%。

5.1 中醫對其治療的基本方[4]:金銀花、板藍根、連翹、黃連。若疼痛重、牙齦紅腫則改用或配用板藍根、黃芩、白蘚皮、金銀花、竹葉、薄荷等煎水漱口;若手足紅腫明顯則用黃芩、黃連、丹皮、紅花煎水漱口;若患部瘙癢則用生地、板藍根、白蘚皮、地膚子、忍冬藤、紅花煎水清洗患部。

5.2 中醫對其治療的參考處方[2]。

處方一:白6g、蘆根15g、白茅根15g、生甘草6g;該處方用于舌苔發紅的清熱解毒。

處方二:金銀花6g、麥冬10g、生薏苡仁10g、生甘草6g;該處方用于舌苔發白、發膩的清熱利濕。

5.3 中醫對其預防的措施[1]。

(1)用布做個中藥香囊,把藿香、艾葉、肉桂烘干磨成細粉裝入其內,每天讓孩子掛在胸前,睡覺時放在枕邊,每半個月更換一次香囊內的中藥。

(2)把中藥藿香、艾葉放入敞開的容器內,加入少量水,每天加熱熏蒸房間30分鐘。

(3)艾條1支,每天燃熏房間10分鐘至15分鐘。

6 手足口病的防治措施[3]

預防手足口病需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潔,多引白開水或清涼飲料,多吃新鮮蔬菜和瓜果。同時注意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經常徹底清洗兒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季節,家長應盡量少讓孩子到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以減少被感染機會。此外,還要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防止過度疲勞而降低免疫力。接觸嬰幼兒的家庭成員也要注意個人衛生。

7 結語[9]

綜上所述,中醫藥對手足口病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中醫治療本病的優勢是辨證施治、內外兼顧,起到減輕病情和縮短病程等作用。但目前國內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的研究,基本上是各專家小樣本、回顧性的總結。今后,將挖掘更為有效的、便于推廣的中醫治療手足口病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莉,裴靜怡.避手足口病有方[N].中國中醫藥報.2009-04-01

[2] 鄭筱倩.河南省公布預防手足口病中藥參考處方[N].中國中醫藥報.2010-04-01

[3] 記者,徐亞靜.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必慌[N].中國中醫藥報.2009-04-07

[4] 陳國權.手足口病屬中醫浸瘡[N].中國中醫藥報.2009-03-05

[5] 陳晰.手足口病小常識[N].中國中醫藥報.2009-04-07

[6] 張國梁,李澤庚,劉鍵.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12)

篇4

我國在中醫藥標準的制(修)訂中,如何將中醫藥知識產權轉化為中醫藥標準,如何根據我國國情和中醫藥自身特點及發展狀況,來建立中醫藥知識產權與中醫藥標準的轉化機制、轉化評價指標體系等,應當是我們當前必須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1 標準與知識產權的結合是一個國家和行業發展的戰略選擇之一

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著全球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的競爭也愈趨激烈。僅依靠知識產權的壟斷性或者標準的公用性,已不能滿足企業競爭與發展的需要。專利技術的大量涌現和產業化速度的加快,突破了標準只是普通技術規范的范圍,使得知識產權不但得以進入標準的內容之中,而且還能夠借助標準的平臺尋求更大的利益。目前,利用知識產權的排它性和標準的統一性,讓知識產權借助標準的特殊地位來強化一個國家、一個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已成為國際上無可爭議的事實和趨勢,也是中醫藥行業在制定標準中的不可忽視的一個現實問題。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知識產權政策中明確表示,允許專利技術加入到標準技術中。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和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CENELEC)也同樣如此。這使得知識產權與標準的結合有了法律上的依據[1]。中醫藥行業在其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有意識納入知識產權成分既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推動的結果。

2 現行技術標準阻礙我國中醫藥國際化的進程

據商務部的調查顯示,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每年造成損失約170億美元。在中醫藥方面,由于國際上還沒有中醫藥方面的公認標準,西方發達國家從本國利益出發,利用其技術和資金上的優勢,單方面用自己的標準(主要是西醫西藥的標準)來衡量要求中醫藥,因而,近年來不斷出現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有效成分、包裝、說明書和有毒中藥等標準問題,我國中醫藥國際化進程受到他國設立標準的阻截和排斥。另一方面,一些大型植物藥生產企業和研究單位,以及日本、韓國等漢方藥生產企業,都在積極制定并推出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國際植物藥或漢方藥質量標準,并引導消費者接受他們的標準,為他們的標準國際化、技術許可化作準備。而我國在道地藥材、中醫服務、中成藥制劑等現有標準中技術成分不高、不含知識產權的成分或其技術含量沒有被知識產權制度所確權,難以應對國際上對草藥市場標準的變化,難以推動和保障中醫藥的國際化進程。

3 我國已具備制(修)訂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中醫藥標準基礎條件

中醫藥是我國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衛生資源、優勢的科技資源、有潛力的經濟資源,是最易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領域之一。隨著人類社會回歸自然意識的興起,中醫藥已經被世界許多國家的人們所接受,同時,國際上對中醫藥的標準建立也期盼由我國來主導。我國多年的標準實踐使得我國在制定中醫藥國際標準上占據特殊優勢。

我國實行知識產權制度20多年來,已基本完成了中醫藥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權)的原始積累,與中醫藥有關的專利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截至2006年底,我國申請的中藥專利總數已達到31435件;在中國注冊的商標中明確標注使用在中藥上的有62531條(包括馳名商標84條),其中有一部分為醫療服務類商標;中醫藥的科研隊伍、科研能力和科技投入等逐年增強;我國已完成了中醫藥標準化戰略、中醫藥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工作,目前已基本具備了制(修)訂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中醫藥標準體系的基礎條件。

4 我國必須將知識產權納入到中醫藥標準戰略中來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中醫藥的推廣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形象和標識,并對標準認證進行統一的管理;另一方面,國內外對中醫藥形象和標識的使用處于沒有法定監管依據的局面。對現行各級標準文件的記載以及格式,對一些與標準有關的中醫特有標記符號等,都沒有按知識產權的要求進行規范,更沒有將專利技術納入到中醫藥標準的制(修)訂中去。

目前,我國已經確定了中醫藥標準化發展的目的、規劃和進程,也基本完成了中醫藥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工作,其基本原則與基礎措施也已確定,其中適時地提出了中醫藥標準與知識產權相結合的戰略思想。中醫藥界在制(修)訂標準中一定要與知識產權界密切結合,積極探索一條中醫藥標準與知識產權之間相互依存、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戰略道路,將已經形成的中醫藥知識產權進行有效擴散,并有目的地創造可用于標準方面的技術性知識產權,從而使中醫藥的潛在優勢轉化為我國企業的現實生產力,保持我國在中醫藥上的優勢地位。

5 在知識產權向中醫藥標準滲透時須充分尊重中醫藥自身創新規律

中醫藥領域的技術標準與西方國家的醫學(乃至國外傳統醫藥)技術標準有著本質的區別。無論是中醫藥的標準還是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乃至兩者的結合,其目的都是為了中醫藥完整保存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醫藥標準化與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問題,一定要體現中醫藥的本色,堅持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原則,充分尊重中醫藥自身的創新規律,不但需要具備專業性的知識產權法律知識和中醫藥知識,而且也需要掌握標準化制(修)訂過程中的一般性原則和規律,其提出的思路和策略必須有利于中醫藥自身的發展、有利于中醫藥企業增強自主競爭力、有利于制定的標準成為國際上的通行規則。

在中醫藥標準制(修)訂中介入知識產權成分,不但要考慮把最先進的專利技術納入到中醫藥標準中的前瞻性,而且要運用商標或地理標志制度來形成中醫藥標準的可執行性,還要防止其他國家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來搶占中醫藥標準的制定權,實現中醫藥標準化自身的需要和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平衡。

雖然在國際上知識產權的壟斷性危及標準的普及和實施,ISO、IEC、國際電信聯盟(ITU)已經注意到,提高國際標準的效率和質量必須解決標準與其中的受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之間的關系。2005年5月23日,中國也向世界貿易組織“技術貿易壁壘協定”委員會(TBT委員會)遞交了“標準化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提案。但在國際上還沒有相應措施制定之前,我國在中醫藥標準建立與知識產權的工作中應當首先做好以下兩件事:①建立中醫藥知識產權與中醫藥標準間的轉化機制及其可行性評價指標,為創立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醫藥標準體系提供技術支持。包括中醫藥知識產權與中醫藥標準間的轉化方式、技術篩選確立的標準和條件;評價考核原則與評價方法;促進中醫藥領域創造技術性知識產權的原則與確定、篩選方法;中醫藥標準與知識產權結合的示范模式等。②探索我國中醫藥標準制(修)訂中的知識產權戰略思路與基本策略,為中醫藥標準與知識產權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作出政策上的把握。包括中醫藥標準制(修)訂中的知識產權戰略思想、戰略政策和具體的方法、路徑以及如何構建中醫藥領域技術性知識產權的形成與轉化機制等。

篇5

[分類號]G350.7

知識服務是以信息知識的搜尋、組織、分析、重組為基礎,根據用戶的具體問題和個性化環境,直接融入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提供有效支持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的服務。聯合國開發計劃署(The United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將其簡練歸納為“基于全球先進知識上的建議、專長、經驗和試驗方法等,幫助咨詢用戶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服務的概念被引入國內,引發了國內對知識服務的研究熱潮,但迄今為止,國內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成熟的知識服務。

中醫藥圖書館屬于專業圖書館,建立在研究院所的中醫藥圖書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信息所與圖書館“館所合一”的圖書情報機構,主要服務于科研機構的高素質研究人員及已具備相當專業基礎的研究生。他們從網上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非常強,特別在本專業領域內,獲取電子資源的能力甚至不亞于專業圖書館人員,因而很少會到館使用閱覽室或電子閱覽室。因此,中醫藥“館所合一”的專業圖書館,其知識服務主要體現在知識平臺的構建與服務以及相關標準研制等工作上,而基于數據的知識服務則是我們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

1數據知識服務

1.1數據知識服務的基礎

知識服務是根據用戶的具體問題,對數據進行檢索、篩選、清洗、處理,最終提供給用戶其所需結果的過程,因而在知識服務的發展初期,數據的收集和處理是最基礎的手段。針對這一需求,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聯合全國37家中醫藥及相關學科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已經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中醫藥專業數據庫群,涉及中醫、中藥、針灸、古籍、民族醫藥等各個領域,包括中藥化學實驗數據庫、中藥藥理實驗數據庫、臨床疾病數據庫、臨床個案數據庫、針灸臨床醫案數據庫等。其特色是構建了基于文獻拆分的結構型數據庫群,使文獻數據的挖掘成為可能,為基于數據的知識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這些數據庫已經經過了整合、規范和在互聯網上共享,并提供大量的關聯檢索結果。

由此可見,基于數據的中醫藥知識服務,主要資源是文獻數據,主要模式是結構型數據庫,現階段的研究重心應該轉移到如何利用結構型文獻數據進行知識服務上來,

1.2數據服務

數據服務是最初級的數據利用手段,即將已有的數據直接提供給用戶,由用戶根據自身需要,對數據進行有目的的檢索和篩選,從中選取自己需要的數據資料,然后根據研究目的對數據進行再加工,并最終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這也可以看作是知識服務的雛形。

這一方法要求用戶本身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同時具備一定的情報學和信息學基礎。首先,用戶需要明確自己的需求,并對研究目標進行精準定位;其次需要用戶懂得數據清洗與數據拆分,使加工后的數據符合自身需求;最后還需要用戶具有數據處理能力,以便知識發現與知識創新。該服務模式對數據的利用率極低,用戶必須對數據進行全面檢索,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其他用戶即使需求相同也必須重復這一系列步驟。這種數據服務模式,對用戶要求高、步驟繁雜、數據利用率低,只是知識服務的一種初級探索。

1.3數據知識服務

數據知識服務是較高級別的數據利用手段,即由數據擁有者根據用戶需求對大量數據進行有目的的篩選,再將結果提供給用戶的服務模式。這一模式又可分為有方向性的定制知識服務和無方向性的擴展知識服務。

1.3.1 定制知識服務定制知識服務是根據用戶需求,以用戶欲解決的問題為目標,不僅為用戶檢索并提供數據,更要根據相關知識對提供的數據進行篩選、清洗、拆分、重組,構建相應的結構型數據庫,提供適當的算法與工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一服務模式非常重視用戶需求分析,比起提供用戶需要的數據,它更加關注通過服務解決用戶實際問題。因而,定制知識服務不僅要充分解讀用戶提出的問題,更重要的工作是協助用戶構建恰當的問題。在進行研究設計時提出的問題是否恰當,關系著研究是否具有重要意義,并決定著解決問題的方向和解決方案的制定。選題過于寬泛,則研究方向不夠明確,研究結果沒有針對性;選題過于細化,則可獲取數據資源太少,造成研究結果偏差、缺乏應用推廣價值。因此,作為知識服務者,應該參與到用戶提出問題、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去。

以中藥新藥研發為例:筆者所在研究所(以下簡稱“我們”)在為中藥新藥研發單位提供基于數據的定制知識服務時,反復與用戶討論,明確其需求;然后根據需求,設計數據庫結構,選取適當的數據處理方法及工具,基于中藥單味藥、中藥藥理、中藥化學、中藥方劑、中醫疾病等數據庫,篩選數據,進行數據清洗,建立具有西醫疾病、西醫病理、中醫證候、中醫方劑、中藥飲片、中藥藥理、中藥化學成分等數據元的結構型數據庫,形成數據挖掘平臺,獲得初步結果;再與用戶及相關專家討論,根據專家意見進行數據及工具的調整,最終獲得用戶所需的新藥處方,實現知識發現與知識創新。

篇6

知識發現在總結名老中醫專家經驗中的應用

許多中醫名老專家在對臨床疾病的診療過程中都積累了大量資料,包括癥狀體征特征、臨床檢驗、辨證診斷思維的方法與過程、合并證與并發證、主證與兼證、典型與非典型的證型、診斷用藥、疾病的愈后轉歸等一些重要信息,具備多維時空、非線性、多因素的復雜特征。名老中醫的經驗是將中醫學術思想和中醫臨證思維密切結合的傳統醫學產物。總結名老中醫的經驗不但能豐富中醫學的理論體系,還將推動中醫學的學術進步飛躍發展。傳統中醫學在實踐中已經充分證明了僅僅利用一般的數據庫技術很難把名老中醫那些“活”的臨床經驗繼承下來,必須不斷借助于一些信息化、智能新技術的信息通過數據處理技術,建立一個綜合性、規范性統一的診療信息采集與分析個性化平臺,最大化的將那些名老中醫臨證資料的實時和開放式錄入、存儲,并采用知識發現技術提煉出臨證經驗中蘊含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知識。

知識發現在中醫證候學的應用

自1950年代中醫辨證論治的研究熱潮興起后,中醫證候學的研究在臨床診斷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但目前仍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和方法。辨證論治是以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臨床治療體系為重要支撐,貫穿于對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療效評價、康復等的全過程。“證候”乃是從整體性出發,對疾病外在狀態下特征的一種描述以及對疾病內在變化規律的總概括,是中醫有別于現代臨床醫學診療體系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如何從臨床信息調查和分析中獲取相對可靠的數據來支持中醫證候學理論,以及如何能通過淺顯易懂的科學語言將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按現代主流醫藥界表達出來,是傳統中醫走向全世界的一個重要策略[6]。

知識發現在探索中醫診療規律中的應用

篇7

在中醫界,有許多人士認為: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首列了著名的醫論“大醫精誠”。其實,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首列的是“大醫習業”,其次,才是“大醫精誠”。只有首先懂得怎樣“習業”,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初步擁有學醫的基礎,才有可能達到“大醫精誠”。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首列“大醫習業第一”說:“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鉆研,始可與言醫道者矣。”并指出“涉獵群書”的必要性,即“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若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1]

孫思邈在這篇醫論中,精要地闡發了醫學教育的基本內容,指出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以及學習中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對于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專業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1 重視中醫經典著作和基礎理論的學習,為臨床實踐打下扎實基礎

1.1 習醫者要刻苦學習,鉆研以《內經》為核心的醫學經典著作 中醫實踐,需要強大而精深的中醫理論支撐。沒有深厚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作指導,在復雜多變的臨證實踐中就會如盲人夜行,危機四伏,束手無策[2]。《內經》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中醫學發展史上所出現的許多著名醫學家和不少醫學流派,從其學術思想和繼承性來說,基本上都是從《內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假如把中醫比作一棵大樹,《內經》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只有根底深厚,才能夠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1.2 系統學習仲景學說及本草學方面的臨床基礎理論知識 《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偉大的醫學家張機(字仲景)在繼承了《內經》、《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典籍的基本理論上,編撰而成的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巨著。全書共16卷,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創立了理、法、方、藥比較系統的辨證論治方法,從而使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與臨床診斷治療密切地結合起來,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日益完善。自古“醫藥不分家”,習醫者必須熟知常用藥物的性味功用、有毒無毒、優劣精粗,乃至藥物的炮制、貯藏、煎服、禁忌等,為臨證論治方藥奠定堅實的基礎。

1.3 瀏覽諸家方書以吸取前人經驗 在廣泛瀏覽古今歷代著名醫家方書的基礎上,學習方劑的組方原則,并掌握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方法。對于前人的應用經驗,做到靈活地、有選擇性地吸收運用,以便更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自漢至今,中醫方書可謂汗牛充棟,除了《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之外,還有《普濟方》、《圣惠方》、《局方》等。金元至明清時期,許多著名醫家的著作也是理法方藥俱全,頗多經驗之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高等中醫專業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古醫籍的能力,有選擇性地向學生介紹必讀的古醫籍,指導撰寫讀書筆記、心得、研究論文等。

2 旁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做到“于醫道無所滯礙”

要成為一名好醫生,除了應該具備豐富醫學知識外,還要涉獵群書,熟讀諸子百家,乃至天文、地理、歷法、氣象等文、史、哲方面的知識。中醫學是中國古代的科學理論,中醫治病是中國古代承傳下來的專業技術手段,中醫理念是中國古代賢者的哲思,中醫的思維模式是中國古代杰出科學家通過對人與自然規律的探索,而得出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如果學醫者文史知識匱乏,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一無所知,在學習中就無法真正了解中醫,也無法理解中醫理論精深的內涵,更談不上繼承發揚中醫了。因此,豐富中國古代的文史知識和哲學思想,是打開中醫珍貴寶藏的鑰匙。可以說,文、史、哲、醫,四位一體,反映了中醫人才的知識結構。

3 重視品德教育,培養高尚的醫德

一名好的醫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專業技能,還要具有高尚的醫德。要讀經史,懂得“仁義之道”,“有慈悲喜舍之德”,培養醫者以救治病人為己任、淡泊名利、濟世救人的人生觀。這樣,才有可能達到“蒼生大醫”的理想境地,才能真正的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類,有益于中醫的繼承。

孫思邈關于醫學教育的主張,是極其高明的,也是非常符合醫學教育規律的。尤其是要求醫生在接受醫學教育的同時,應當接受醫德教育的觀點,完全符合醫學倫理學的要求,值得我們中醫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篇8

許多中醫名老專家在對臨床疾病的診療過程中都積累了大量資料,包括癥狀體征特征、臨床檢驗、辨證診斷思維的方法與過程、合并證與并發證、主證與兼證、典型與非典型的證型、診斷用藥、疾病的愈后轉歸等一些重要信息,具備多維時空、非線性、多因素的復雜特征。名老中醫的經驗是將中醫學術思想和中醫臨證思維密切結合的傳統醫學產物。總結名老中醫的經驗不但能豐富中醫學的理論體系,還將推動中醫學的學術進步飛躍發展。傳統中醫學在實踐中已經充分證明了僅僅利用一般的數據庫技術很難把名老中醫那些“活”的臨床經驗繼承下來,必須不斷借助于一些信息化、智能新技術的信息通過數據處理技術,建立一個綜合性、規范性統一的診療信息采集與分析個性化平臺,最大化的將那些名老中醫臨證資料的實時和開放式錄入、存儲,并采用知識發現技術提煉出臨證經驗中蘊含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知識。

知識發現在中醫證候學的應用

自1950年代中醫辨證論治的研究熱潮興起后,中醫證候學的研究在臨床診斷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但目前仍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和方法。辨證論治是以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臨床治療體系為重要支撐,貫穿于對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療效評價、康復等的全過程。“證候”乃是從整體性出發,對疾病外在狀態下特征的一種描述以及對疾病內在變化規律的總概括,是中醫有別于現代臨床醫學診療體系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如何從臨床信息調查和分析中獲取相對可靠的數據來支持中醫證候學理論,以及如何能通過淺顯易懂的科學語言將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按現代主流醫藥界表達出來,是傳統中醫走向全世界的一個重要策略[6]。

知識發現在探索中醫診療規律中的應用

篇9

(2)外科學分論中與中醫學有關的內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遙散和小金丹等中藥治療;腸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針刺雙側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瘡治療使用馬應龍痔瘡膏,苦參湯坐浴;膽石癥治療使用消炎利膽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藥物;膽道蛔蟲病使用烏梅湯驅蟲;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使用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尿石癥使用金錢草顆粒利尿驅石;骨科病人護理涉及中醫骨傷學知識;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采用中醫推拿、按摩、理療等方法。

(3)皮膚病和性病病人護理也涉及許多中醫學知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就提出治療濕疹采用“浸瘡,黃連粉主之”的治療之法;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可以使用中藥雷公藤;系統性紅斑狼瘡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藥治療,還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療;色素性皮膚病(如白癜風)使用中藥丹桃沖劑配合黃芪口服液治療;銀屑病可以使用一些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癢方劑(黃連解毒湯和五味消毒飲)治療。

2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的優勢

2.1培養護生人文素養

中醫作為國粹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一脈相承。中醫的諸多理念就是從我國古代哲學中衍生而來的,譬如陰陽五行理論、相生相克學說、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等。故《素問》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也。”指出學習中醫者須通曉天文、地理和醫道等。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滲透中醫學知識,進而溫習中醫歷史,講敘如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中醫名家的故事,無疑對提高護生人文素養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可彌補醫學院校人文氣息薄弱的缺陷。

2.2促進護生身心健康,為護生人生導航

我校護生絕大多數是女生,在教學中講授一些中醫學知識,可以教會護生預防和治療感冒、腹痛、痛經等常見病,督促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抵抗力。在講授西醫知識的同時穿插一些古代中醫名家的經歷和治病救人的事跡,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有吸引力。

2.3培養護生嚴謹的醫學態度,樹立整體護理理念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整體觀念,這與現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謀而合。在外科護理學課堂上講授古代中醫名家嚴謹的工作作風,對于培養護生認真的醫學態度具有積極作用。現代護理注重整體護理,以實施護理程序為方法,恢復健康為目標,為病人提供計劃性、連續性、系統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會、文化綜合因素的優質護理。中西醫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符合整體護理要求,對于促進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醫在數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疾病和護養病人的經驗,并且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歷來講究醫護不分家,強調“三分治,七分養”,這也符合整體護理觀念。

3外科護理學教學中中醫學知識的滲透方法

3.1邀請中醫護理學教師參與集體備課

教師集體備課是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教師集體研讀教學大綱和教材、分析學情、制訂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動。邀請中醫護理學教師參與外科護理學教研室的集體備課,讓其從中醫角度闡述外科疾病治療方法,而外科護理學教師也提出建議,希望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注入外科疾病中醫治療方法的講解。這樣的備課別出心裁,使教師受益匪淺。

3.2鼓勵學生參加繼續教育學院的中醫職業技能培訓

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開展了諸如中醫按摩、中醫針灸和中醫推拿等項目的職業培訓,并且可以授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和級別認定證書。應動員和支持護生參加這些培訓,使護生醫學技能多樣化,成為擁有一本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多本職業技能證書的人才,而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護理中得到應用,如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等。

3.3改革外科護理學教材,適當增加中醫治療和護理內容

目前,我校高職護理專業使用的外科護理學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護理學》(2版),該教材實用性強,內容翔實,但缺點是對中醫治療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紹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護理”章節適當增加中醫骨傷科治療方法,讓護生了解中醫治療骨傷的方法;對腫瘤病人的中醫護理方法只用一句話帶過,沒有詳細講解中醫治療腫瘤的方法和藥物,護生普遍希望能適當增加這部分內容。因此,可在適當的時候編寫校本教材,增加中醫治療外科疾病的內容,從而適應新形勢下復合型護理人才需求。

篇10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7.033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7-0129-04

Abstract: A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knowledge graph has infiltrated into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nd medical fields, and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real world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knowledge graph,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softwar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the TCM field were reviewed,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graph in the TCM field.

Key words: knowledge graph; TCM; application prospect; review

隨著2012年谷歌第一版知識圖譜的,特定領域的知識圖譜構建成為真實世界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從搜索引擎優化,到新藥發現,知識圖譜在學術界掀起了一股熱潮,并滲透到金融、工業和醫學等領域。這種以科學學為基礎,涉及應用數學、信息學及計算機學等多學科的可視化技術,成為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的新發展方向。本文就知識圖譜的概念、特點及其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現狀、前景進行梳理,以期為中醫藥領域知識圖譜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知識圖譜概念及特點

1.1 知識圖譜的概念

在知識圖譜的定義上,陳悅等[1-2]從其功能角度進行闡釋,認為知識圖譜能夠可視化地描述人類隨時間擁有的知識資源及其載體,繪制、挖掘、分析和顯示科學技術知識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在組織內創造知識共享的環境以促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合作和深入。楊國立等[3]從理論和方法層面,將其定義為把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科學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與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共現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結合,用可視化的圖譜形象地揭示科

學發展進程和結構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屬于科學計量學的范疇。

楊思洛等[4]提出知識圖譜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可包括生物的基因圖譜、教育教學中的認知地圖、探索太空的天體圖、描繪地形的地理信息系統(GIS)圖、模擬人腦的神經網絡圖、各種金屬圖譜等;狹義的知識圖譜主要是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通過文獻知識單元分析來可視化科學知識的結構、關系與演化過程,包括“科學圖”“文獻計量圖”“文獻圖”“知識圖譜”等。

簡言之,知識圖譜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應用數學算法來簡化知識單元結構以達到可視化知識結構關系的一種方法,是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是一種有效的知識管理工具。

1.2 研究對象

知識圖譜所描繪的對象主要包括:①從事科學技術活動和作為知識載體的人,包括科學家、技術專家、項目組、實踐團體或某一知識領域共同體;②顯性或編碼化的知識,如論文、專利、所學課程、數據庫等;③過程或方法,包括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或方法、組織的業務流程,以及相關的知識投入等。

知識圖譜主要源于三大領域:①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數據、信息、知識與知識域可視化研究;②圖書情報領域的引文分析可視化、知識地圖和知識網絡等研究;③復雜網絡系統和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上述領域的研究方向和內容正在走向融合[5]。

2 知識圖譜繪制流程

參考國內外已有研究,目前知識圖譜的繪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版塊[4,6-7]。

數據檢索:繪制知識圖譜的基礎,其數據源在傳統文獻數據庫的基礎上逐漸擴展到出版商、機構聯盟等機構網站的網絡日志、用戶記錄、點擊流數據等。

數據清洗:即對數據的預處理,包括、勘誤等,進行歷時或分時段對比分析時需要對數據M行分段處理;若樣本數據過大或分析目的不同,則需要進行有代表性的抽取。

構建關系矩陣:選擇要分析的知識單元,如關鍵詞、題名、作者等,構建其相互關系,常用方法有共詞分析、共引分析、共作者分析、書目耦合分析、期刊耦合分析等。

數據標準化:根據數據間的相似度對數據進行標準化,常用方法有集合論方法(Cosine、Pearson、Spearman、Ochiai、Jaccard指數等)和概率論方法(合力指數、概率親和力指數等)。

數據簡化:運用因子分析、多為尺度分析、自組織映射圖、尋徑網絡圖譜、聚類分析、潛在語義分析、三角法等方法處理數據以更好地展示各數據單元。

可視化展示:是知識圖譜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通過運用不同的算法,調整相關參數,構建整個圖譜。可通過不同模擬實現可視化,如幾何圖、戰略圖、沖積圖、主題河圖、地形圖、星團圖、簸幅圖等。

圖譜解讀:采用歷時分析、突變檢測、空間分析、網絡分析等方法對圖譜進行解讀,同時需要結合研究者的經驗、知識、學術背景、學術功底等。

3 知識圖譜繪制軟件

目前可用于知識圖譜繪制的軟件非常豐富,根據主要功能可分為2類[4]:一類為通用軟件,如SPSS、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和Pajek、詞頻分析軟件Wordsmith Tools和GIS相關軟件;另一類為繪制知識圖譜的專用軟件,如CiteSpace、Bibexcel、Gephi、VOSviewer、VantagePoint、Network Workbench Tool、NWB、Sci2 Tool、In-SPRIE、SciMAT、Histcite、GeoTime、ColPalRed、Guess、Leydesdorff、Jigsaw、Carrot等。分析各軟件的特點[6,8-9]可以看出,隨著知識圖譜的繪制軟件越來越多,一方面其支持的數據格式愈發多樣,相互之間的兼容性也逐步增強;另一方面,在可視化效果方面也日趨完善,知識展示的真實度、準確度逐漸提高。詳見表1。

4 知識圖譜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

目前知識圖譜的研究中,國外學者主要集中在2個研究方向[10]:部分偏于技術研究,包括可視化工具和算法的開發;部分以應用為主,利用科學計量學理論及相關方法、知識圖譜軟件等進行分析研究。國內研究也可分為2個方向:部分以科學計量學為理論基礎,利用可視化方法研究科學學與管理學、科學技術合作等領域;部分以電子資源數據庫為數據源,通過可視化方式展示某一學科的研究前沿和發展動向。

4.1 應用現狀

醫學領域各學科中采用知識圖譜理論與方法進行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中醫藥領域已有部分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

在學科層面,趙蓉英等[11]以Web of Science為數據來源,運用CiteSpace對中醫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了可視化探索。徐浩等[12]以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中文核心期刊文獻為數據來源,對我國中醫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了可視化分析,但研究僅限于中醫學與醫藥衛生領域之間的合作。楊秦等[13]采用共詞分析及社會網絡方法對中醫外科瘡瘍領域的研究主題及分布進行了探索。

具體在疾病方面,譚火媛等[14]基于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收錄的近10年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相關文獻,對前沿與熱點研究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王淑斌等[15]對中西醫治療2型糖尿病的國內外研究進行了系統梳理。在證候方面,劉俊麗等[16]采用文本挖掘技術,通過數據清洗、實體抽取、構建共詞矩陣并采用Ucinet軟件繪制乙型肝炎熱點研究知識圖譜,分析了子模塊中的中醫證候描述及疾病名稱。秦義等[17-18]基于CiteSpace軟件對氣虛證、血瘀證證候診斷標準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在中藥材方面,郭棟等[19]通過關鍵詞共現網絡和聚類圖對中藥枸杞的育種、種植、采收、加工、儲存等5個領域的研究進行了熱點分析。在治療措施方面,李祖偷[20]對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常用腧穴的演變過程及施穴治療的變遷進行了可視化分析,胡松潔等[21]運用Ucinet軟件對“五行音樂”療法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

此外,張靜[22]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獻關鍵詞,探討了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熱點主題。陳姍姍等[23]對中醫藥傳播發展的研究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榮光等[24]基于中醫電子病歷研究領域的相關文獻,構建了該領域的研究者、研究機構、關鍵詞的共現網絡。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熱點分析,多以期刊文獻為數據來源,多采用CiteSpace軟件構建研究者、研究機構、關鍵詞等信息的共現圖和聚類圖,從不同側面宏觀解釋了中醫學信息的整體結構特點。但針對特定研究目標,尚未形成一套明確的建模策略及技術,導致已有研究結果中也有差異甚至矛盾之處[5]。因此,中醫藥領域知識圖譜理論尚處在針對各學科結構宏觀概述階段,急需解決對多層信息深度整合的知識圖譜建模策略及其技術。

近年來,已有學者在中醫藥知識圖譜構建方法與標準化流程方面進行了嘗試和探索。于彤等[25]提出以中醫藥學語言系統(TCMLS)為框架,以中醫藥領域現有的術語和數據庫資源為內容,構建大型知識圖譜的構想,并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但尚未實現中醫藥知識資源的有效整合及提供全面、及時、可靠的知識服務。阮彤等[26]基于文本抽取、關系數據轉換及數據融合等技術提出了中醫藥知識問答和輔助開藥領域的知識圖譜半自動化構建流程。此外,該課題組對知識圖譜進行了形式化定義,詳細描述了數據驅動的增量式知識圖譜構建方法,同時闡述了以此方法所構建的中醫藥知識圖譜在輔助開方領域的應用,但未涉及其它領域[27]。賈李蓉等[28]以中藥知識圖譜為例,從數據來源、研究內容、圖形化展示等方面探討如何構建中醫知識圖譜,但其應用尚局限于瀏覽檢索方面,對多種數據資源間的映射及數據元等標準未進行詳細論述。張德政等[29]提出了基于本體的中醫核心知識圖譜表示及其構建方法,對中醫本體與知識圖譜的映射方法進行了探索,為中醫知識圖譜的構建提供了較系統的方法流程,但對多源數據的獲取技術及中醫師臨床實際診療數據的研究未進行深入研究。王華珍等[30]以中醫慢性胃炎數據可視化處理為例,引入隨機森林(RF)技術進行可視化前的數據預處理,根據高維中醫數據的特征進行變換和降維,使數據在低緯空間呈現良好的分離性,從而增強了數據的可視化效果。

4.2 應用前景

知識圖譜研究已經滲透到金融、醫學和工業等領域,對知識圖譜定量與定性特征的科學理解已成為大數據時代科學研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挑戰性課題。結合自身知識體系的特點,中醫藥領域的知識圖譜研究應以從事相關領域活動和作為知識載體的人(如臨床醫學領域的醫師)、顯性或編碼化的知識(如癥狀、藥物等)、過程或方法(如辨證論治等)為研究對象,運用圖論、統計學、應用數學、數據挖掘等方法,研究知識之間多維網絡關系及演化規律等一系列問題。

在我國,中醫臨床研究領域的知識圖譜構建研究仍較滯后,研究大多處在術語本體領域的研究層面。知識圖譜在中醫藥領域有著廣闊的前景,如在中醫藥知識體系構架方面,可建立中醫藥知識地圖系統、維基百科系統[25]等;在中醫藥知識的推廣普及方面,可建立基于知識圖譜的信息檢索系統、基于自然語言的問答引擎[26]等;在臨床診療方面,可建立基于知識圖譜的四診信息采集、診斷、處方用藥系統;在醫師診療規律挖掘方面,可\用知識圖譜挖掘中醫師“病-證-治-效”臨床診療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規律。因此,知識圖譜為開展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臨床診療規律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探索解決中醫臨床診療過程中多尺度非完整信息整合的核心技術,建立中醫藥知識圖譜構建的流程和規范將成為研究的熱點。

參考文獻:

[1] 陳悅,劉則淵.悄然興起的科學知識圖譜[J].科學學研究,2005,23(2):149-154.

[2] 陳悅,劉則淵,陳勁,等.科學知識圖譜的發展歷程[J].科學學研究, 2008,26(3):449-460.

[3] 楊國立,李品,劉竟.科學知識圖譜――科學計量學的新領域[J].科普研究,2010,5(4):28-34.

[4] 楊思洛,韓瑞珍.國外知識圖譜繪制的方法與工具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2,20(6):101-109.

[5] 楊思洛,韓瑞珍.國外知識圖譜的應用研究現狀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3(6):15-20.

[6] 肖明,邱小花,黃界,等.知識圖譜工具比較研究[J].圖書館雜志, 2013,32(3):61-69.

[7] 陳超美.科學前沿圖譜――知識可視化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

[8] 鄧君,馬曉君,畢強.社會網絡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的比較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7(8):133-138.

[9] 侯月明,喬曉東,孫衛,等.開源分析工具在中文文獻分析中的應用[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3(3):71-76.

[10] 曹樹金,吳育冰,韋景竹,等.知識圖譜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基于SSCI與CSSCI期刊論文的計量與可視化[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 41(5):16-34.

[11] 趙蓉英,王敏.國際視野下中醫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1,32(7):36-41.

[12] 徐浩,濮文淵,錢愛兵,等.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J].中草藥,2015,46(19):2966-2973.

[13] 楊秦,曾莉,李文林.中醫外科關于瘡瘍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6):535-537.

[14] 譚火媛,魏靜,譚定英,等.基于CiteSpaceⅢ的中醫藥治療高血壓前沿與熱點可視化研究[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6(11):50-54.

[15] 王淑斌.中西醫治療2型糖尿病的知識圖譜分析[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16] 劉俊麗,張秀梅,蔣勇青.基于文本挖掘的乙型肝炎相關文獻知識圖譜分析[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4,35(1):48-53.

[17] 秦義,田元祥.基于CiteSpace的氣虛證證候診斷標準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中醫雜志,2015,56(18):1588-1592.

[18] 秦義,田元祥.基于CiteSpace的血瘀證證候診斷標準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5,17(12):2656-2665.

[19] 郭棟,童元元,S生權,等.基于數據挖掘的枸杞研究熱點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6,23(9):48-51.

[20] 李祖停田元祥,趙建新.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常用腧穴的可視化分析[J].河北中醫,2016,38(9):1372-1377.

[21] 胡松潔,馬彥平.基于知識圖譜的“中醫五行音樂療法”可視化構建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3):534-537.

[22] 張靜.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研究的知識圖譜與主題分析[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7,40(1):51-55.

[23] 陳姍姍,邵英俊.基于中國知網的中醫藥傳播研究的計量分析[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3):6-9.

[24] 榮光,謝晴宇,孟慶剛.中醫電子病歷研究領域科學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7,24(1):99-104.

[25] 于彤,劉靜,賈李蓉,等.大型中醫藥知識圖譜構建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2015,10(3):80-82.

[26] 阮彤,孫程琳,王昊奮,等.中醫藥知識圖譜構建與應用[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6,37(4):8-13.

[27] 阮彤,王夢婕,王昊奮,等.垂直知識圖譜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知識管理論壇,2016(3):226-234.

[28] 賈李蓉,劉靜,于彤,等.中醫藥知識圖譜構建[J].醫學信息學雜志, 2015,36(8):51-53.

[29] 張德政,謝永紅,李曼,等.基于本體的中醫知識圖譜構建[J].情報工程,2017,3(1):35-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渭南市| 会东县| 高青县| 区。| 东乡| 鸡西市| 旺苍县| 阜阳市| 涪陵区| 义乌市| 鹤山市| 离岛区| 灯塔市| 太康县| 昂仁县| 河西区| 周至县| 太湖县| 那坡县| 巧家县| 花莲市| 赞皇县| 安达市| 当涂县| 福鼎市| 安福县| 社旗县| 濮阳县| 黎川县| 调兵山市| 江山市| 长海县| 固阳县| 清水河县| 威宁| 平乐县| 沅陵县| 秭归县| 武冈市|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