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1: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云計算基礎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現在,有一些人將云計算、Web 2.0、軟件即服務(SaaS)、在線備份和企業網格等概念混為一談。盡管人們還無法明確定義云計算,但我認為有些東西肯定不應被稱為云。
SaaS是運行在服務提供商共享的基礎架構上的應用軟件,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接口訪問使用,Google的一些應用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和Oracle和SAP等公司多年來一直提供的大型企業級應用程序托管服務是不一樣的,這種應用程序是它們客戶專用的。SaaS是一種新的軟件提供模式,但由于應用程序是由服務提供商而非客戶端用戶所建立的,所以它并不是云。
一、隱喻的理論基礎
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名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了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本質上更是人們的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是通過概念之間的跨域映射實現的。隱喻和認知語言學密不可分。
二、“云計算”概念
最近,一個比較常用的新生計算機隱喻就是“云計算”?!霸朴嬎恪笔且环N基于因特網的超級計算模式,在遠程的數據中心,幾萬甚至幾千萬臺電腦和服務器連接成一片,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各自的需求進行存儲和運算?!霸朴嬎恪笔菍Ψ植际教幚?、并行處理和網格計算及分布式數據庫的改進處理,是一種網絡計量式服務的計算模式。在“云計算”模式中,用戶所需的應用程序并非運行在個人計算機上,而是運行在互聯網大規模服務器集群中,所有的數據也存儲在互聯網數據中心。
三、“云計算”隱喻分析
我們知道,大自然會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對自然現象的感知會成為人們認知世界的一部分。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的變化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比如陽光明媚的天氣會使人心情舒暢;陰云連綿的日子又會使人感覺沉悶。天空中的云朵千變萬化,自然會激發人們無窮的想象?!霸啤边@個隱喻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概念化過程,而云的相關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具有系統性的,因此,人們在認知不熟悉的事物時會聯想到有相關特點的自然現象“云”。那么,業界為什么只用“云計算”而不采用“森林計算”或是“海洋計算”呢?首先我們可以根據一些相關的漢語成語和英語慣用說法來了解下“云”的基本含義。
1.“云”喻數目眾多:當人們看到天空中云朵漫漫,數不勝數時,就自然和“眾多”這一義項產生聯系。例如:“云山云?!?、“賓客如云”。在英語中有這樣的說法:The mosquitoes were coming in clouds.
2.“云”喻不實際、虛幻:云具有飄忽不定、變幻無窮的特征。人們對云的這種體驗產生了“不實際、虛幻縹緲”這一義項。如“云詭波譎”、“過眼煙云”、“風云變幻”。He was lost in the clouds.
綜上所述,在本質上,云是不透明的;云通常也是大規模并且有一定距離的;云可能是重疊的,它們可能會動態地相交或分裂。正是基于以上特點,在計算機網絡理論應用中,很長時間以來“云”本身在網絡圖中一直用以表示黑匣子設備或者實體,這些黑匣子設備或者實體對外的接口是為人熟知的,但是其內部的路由和處理方式對于網絡用戶完全不可見。由“云計算”概念可知,“云計算”是基于因特網系統平臺的;“云”是數據存儲和應用程序的服務中心;“云”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計算資源,包括硬件和軟件。因此,“云計算”內部的事物是不透明的,沒有具體的邊界,而且是動態的、大范圍、大規模的網絡數據傳輸。
根據概念整合理論,在“云計算”這一概念形成之前,首先存在兩個輸入空間:源域(自然物質云)空間和目標域(計算機網絡“云計算”)空間。兩個空間之間的對應元素存在部分映射關系:第一,源域中的云通常規模巨大,而目標域中的“云計算”則是由大規模的集群化服務器提供服務的;第二,自然物質云是不透明的,而“云計算”是在因特網中進行的,人們是看不到其內部結構的,此外,人們還常常用云狀圖來表示網絡設備;第三,自然云是大范圍交錯重疊分布的,而“云計算”的數據傳輸正是通過大范圍交錯相織的互聯網實現的。當然,自然云會給人帶來虛幻的印象,但在“云計算”這個隱喻中并無明顯的相似特點對應。其次,類屬空間和每一輸入空間之間進行映射,這時與對應元素映射關系無關的特點就會被排除掉。兩輸入空間元素的相似的結構組織會映射在類屬空間里,在云和“云計算”的概念里,這種相似結構分別是數量、性質、方式。兩個輸入空間中的對應元素是產生映射關系的基礎,用實線表示,而兩個輸入空間中的元素與類屬空間和合成空間中元素之間的映射關系用虛線來表示。源域空間云的相關特性與目標域空間“云計算”的相關特性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間,在組合關系過程中相關的元素會合二為一,不相關的元素則會以獨立元素的形式出現,因此產生以下概念:“云計算”是通過大量計算機終端實現的;“云計算”是一種后臺服務;“云計算”是一種覆蓋廣泛的網絡服務。再經過概念完善和擴展的認知運作過程形成層創結構,在“云計算”這個層創結構里,人們便會有以下理解:“云計算”非常高效便利,使網民能夠共享無限的公共資源和實時的網絡服務。這樣“云計算”的概念就逐漸清晰了。
[關鍵詞]云計算 軟件即服務 圖書館學
[分類號]G250.7
1 引
言
2009年,信息技術(Inform~ion Technology,IT)的發展再一次強烈沖擊著圖書館學。產生這次沖擊的技術有許多,其中名稱最浪漫的是:云計算。
云計算是一個產生于IT領域的概念。根據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博士的定義,可以將互聯網當作一片云,云計算就是“以公開的標準和服務為基礎,以互聯網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數據存儲和網絡計算服務,讓互聯網這片‘云’成為每一個網民的數據中心和計算中心”。
當前絕大部分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架構于IT之上,IT不僅決定了圖書館信息服務的能力,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圖書館的組織結構與運行成本。因此,當圖書館人獲悉IT領域可能出現一種穩定性、易用性和經濟性更佳的基礎設施、平臺或服務模式時,他們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圖書館界最先關于云計算的報道仍然來自博客。2009年年初,邁克爾?斯蒂芬在博客文章“圖書館如何使用云”對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做了初步的展望,不久又將云計算列入2009年的圖書館界的10大技術趨勢。Keven在總結2008年圖情十大技術進展時,也將云計算列入其中。接下來是圖書館應用層面跟進。2009年4月23日,OCLC高調宣布即將推出基于WorldCat書目數據的“Web級協作型圖書館管理服務”,這被公認為是一項云計算服務。由于OCLC在圖書館界的深遠影響,此舉預示著云計算在圖書館領域廣泛應用的開始。緊接著,學術期刊也不甘落后,《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年第3期發表的一組年度綜述中,劉煒將“亞馬遜的云計算”作為從2008年國內外圖書館界眾多的技術進展中選取的典型內容之一。綜述中所涉及的與圖書館學相關的云計算研究除了邁克爾?斯蒂芬的研究外,還有Tech Source在美國圖書館協會的網站上編發的多篇涉及“云”的技術介紹。隨后《數字圖書館論壇》發表了孫衛的文章《圖書館在云時代的思考》。文章的主要篇幅是介紹云計算技術本身,但在結束部分仍對云計算與圖書館的關系進行了思考,討論了“全國性的聯合編目云計算環境”、“地域性的總分館圖書館自動化云計算環境”、“利用虛擬機技術,把各自圖書館的多種應用和服務整合成內部云計算環境”等問題。2009年7月,一貫關注技術進展的《大學圖書館學報》高調刊出一組有關圖書館和云計算的文章,包括劉煒的《圖書館需要一朵怎樣的云》、胡小菁、范并思的《云計算給圖書館管理帶來挑戰》和王文清、陳凌的《CALIS數字圖書館云服務平臺模型》。這組文章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云計算與圖書館學研究的密切關系,描述了云計算在圖書館應用的巨大潛力,云計算應用可能導致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在具體項目中的應用。
盡管國際圖書館界對云計算反響熱烈,但不同的聲音也隨處可見。正如當年數字圖書館技術出現后,圖書館界出現很多質疑聲音一樣,圖書館人研究云計算的嘗試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質疑。一些典型的質疑包括:對云計算技術和研究本身的質疑,對圖書館學家或圖書館管理者關注云計算的質疑,對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前景的質疑,等等。為了推動圖書館利用新的云計算技術與提升服務能力、降低運行成本,有必要對并圍繞這些質疑進行一些討論。
2 幾點辯護
2.1
云計算是不是一場新的炒作
客觀地說,當前人們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云計算是一場炒作:一個有些響亮的名稱,被人描繪出動人的前景,眾多大小企業紛紛跟進,涉及IT的行業探討應用,等等。類似的炒作,在IT發展史上屢見不鮮:大企業提出新的概念,引得他人跟進,使自己獲得名聲、資金,或使自己領跑某一領域。云計算的概念出現后,我們的確看到有企業“搭車”,將自己早已使用的基于Web的服務冠名云計算。正因為如此,云計算出現后人們看到的是一派亂象。以云計算的概念論,云計算出現時間并不長,Matrix已總結了云計算的20個定義,而在這20個定義之外的定義更是俯拾皆是。以至有了惠普公司副總裁Andy Isherwood的打趣:“很多人在投身云的潮流,但我沒有聽到兩個人說同樣的事情”。這樣的亂象,很難使人不去懷疑這一概念的“炒作”特征。
但是,我們既要看到IT發展史上有過許多炒作,更要看到IT發展史上有些“炒作”對技術進步和信息服務的重大影響。Web 2.0就是一個有炒作之嫌的概念,但這一概念對人們重新思考網絡信息服務,理解互動、共享和網絡精神功不可沒。退一步說,適度炒作概念其實也能動員社會對于技術的關注,吸引企業界投入研發資金,最終推動技術的進步。1993年美國政府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后,社會反響了了。但經戈爾副總統演繹為“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是被大肆炒作后,NII理念得到迅速的普及,對因特網的發展和普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今天,云計算已經不是學者書齋中的概念,也不是個別企業的單兵突進。云計算已經吸引了眾多大型IT企業的關注。例如,在云計算標準制定領域,2009年1月,云計算標準制定組織“開放云聯盟”(OCC)成立,思科、雅虎成為其首批成員。2009年4月,包括AMD、思科、惠普、IBM、英特爾、微軟等眾多知名企業支持成立于1992年的標準化組織“分布式管理任務組”(DMTF)組建“開放云計算標準孵化器”。IT企業之外,公共媒體也對云計算表現出極大熱情。云計算文獻已經出現在BBC、《經濟學家》等重要媒體上。如2008年10月《經濟學家》發文評述云計算問題,其中一段被人們廣為引用的文字是:“云的崛起不僅僅是使技客們(Geeks)得到又一個興奮的平臺。它無疑將改變信息技術產業,也將深刻地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公司的經營方式。它將使數字技術滲透經濟和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并在前進的道路上創造出一些棘手的政治問題”。
云計算概念的“浪漫”是很多人質疑它是炒作的理由,但作為一名學者,應該透過名稱表面,去考察它的實質。云計算的實質就是它代表了建立IT基礎設
施的基本方向。在缺乏IT基礎設施的年代,一個組織需要IT能力,首先是購買服務器等硬件,購買信息系統軟件,雇傭IT管理員,然后才能開展信息服務。而這些硬件和軟件以及IT管理人員,實際并不屬于組織的核心業務。有了云計算基礎設施后,組織若需要獲得IT能力,需要的只是聯網、選擇供應商和付費,然后就可開展信息服務。就是說,TT硬件和軟件能夠成為如供水、供電一樣的基礎設施,用戶無需一次購置大量IT設備并配備維護人員,而是通過互聯網,按需付費地從提供云計算的專業公司獲取軟件運行、數據存儲等服務。Nicholas Cart最早將云計算導致的IT模式變化與供電基礎設施相比較,他形象地說道:“今天,我們正處在另一個新紀元巨變中,一個世紀前發生在發電上的一切正發生在信息處理上。由個別公司建造與運行的私有計算機系統,正經由公共網格即互聯網、被中心化的數據處理廠所提供的服務排擠掉。計算變成了公用事業……如同電力公用事業,新的計算公用事業正達到遠超過大多數公司以自己系統所能達到的規模經濟”。如果看不到這種變化的前景,我們可能失去重要的機會。
2.2
圖書館學是否應該關注云計算
有人不認可圖書館學家應該關注云計算,大致有這么一些理由:云計算是亞馬遜、谷歌、SUN這些大公司的項目,離圖書館太遙遠,圖書館學家沒有必要關注;圖書館學應該關注圖書館的理論研究、圖書館的服務與管理,而不是云計算一類技術;圖書館學研究必須堅持自己的核心內容,跟著IT走將迷失自己,等等。對此,我想表達的觀點是:
2.2.1
云計算離圖書館并不遙遠
云計算是一種規?;腎T服務,因此更適合于大企業運作。但云計算有多種類型,至少包括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如果說PaaS和IaaS更適合大企業運作的話,那么SaaS則幾乎適合任何規模的組織。不但圖書館服務企業可能提供SaaS,圖書館本身也適合提供SaaS,如總館通過SaaS向分館提供服務。如果認可云計算的寬松概念,即將XaaS(x代表所有IT設施)都看成云計算,那么云計算早已在圖書館運用。如,書目數據庫或全文數據庫商很多年前就以網絡數據庫取代了光盤版,早期的鏡像版也越來越多地被網絡版所取代,這可以看成將圖書館接入了數據庫云。很多軟件提供商不斷嘗試改變軟件提供模式,通過提供IT服務取代簡單地銷售軟件產品;比如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1LS)托管平臺,在廠商的服務器上安裝管理軟件、由廠商負責維護,圖書館通過網絡瀏覽器實現業務的自動化管理。以前這種軟件即服務的產品主要面向中小型圖書館,或者只限于圖書館的某些輔助應用,如WebFeat Express就提供托管型的跨庫檢索系統。由于云計算服務可望從基礎設施層面解決許多長期困擾圖書館網絡信息管理和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如硬件和軟件的更新總是趕不上技術的進步,高薪聘用的IT管理人員始終無法融入圖書館服務團隊,等等??梢灶A料,會有越來越多的圖書館試水云計算,通過云計算來提升圖書館網絡信息管理與服務的水平,降低管理與服務的成本。
2.2.2
關注信息技術是圖書館學的傳統 現代圖書館學是伴隨著分類編目等圖書館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越來的。計算機出現后,圖書館人對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IT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并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遲早啟動對于圖書館相關IT的研究,可以推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并推動圖書館學站上學科高地。美國國會圖書館于1960年代后期及時啟動機讀目錄研究,產生了MARC這樣的對圖書館自動化和圖書館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優秀成果。云計算作為一項技術,首先是IT專家和企業所關注的問題。但它的可能應用領域包含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因此有前瞻性的研究者應該考慮研究它。事實上,云計算出現后很快見到圖書館學家對云計算的關注。2008年10月,Jason Griffey在《圖書館雜志》旗下的netConneet雜志發表文章,提出“云圖書館員”(Cloud Librarians)的新概念。他認為,“圖書館建筑物不會消失,我們仍將有許多資料需要照料。建筑物將越來越具有當前的雙重性質,即倉庫與聚會場所,而我們的服務與內容將存在于云中,遠離任何物理場所”,也就是說,云計算的到來將使圖書館員依托云而非實體圖書館提供服務,成為“云圖書館員”。2009年5月,英國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供應商Talis公司的Richard Wallis等人討論云計算,提出了“云計算圖書館”(Cloud Computing Libraries)的新概念,這表明Talis試圖找到一個能夠聚合云計算在圖書館應用的新的術語。為什么這些圖書館學人如此敏銳地關注云計算?因為他們知道,IT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圖書館的社會生存基礎,技術的每一次進步幾乎都給圖書館事業帶來新的挑戰,都值得圖書館人關注,云計算技術也不例外。
2.2.3 云計算給圖書館管理帶來挑戰
因為云計算將改變圖書館的IT基礎設施,因而它將超越IT本身,而成為一個與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相關的問題。圖書館也許不能成為基礎設施層面甚至平臺層面的云計算提供者,而只是云計算的應用者。但是,面對迅猛而來的云計算,不可能設想云計算提供商能解決圖書館應用層面的所有問題。圖書館界一方面需要研究云計算與圖書館的關系、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前景等基礎性問題,豐富圖書館學的理論;另一方面,也是更為緊迫的理論問題,是對于云計算應用的行業管理問題。如果圖書館管理者(包括行業管理者和單個圖書館的管理者)有能力駕馭云計算,這種先進的IT基礎設施將為圖書館帶來巨大的利益。但這只是一種可能。從云計算的基本理念及圖書館應用云計算的可能框架分析,云計算給圖書館管理所帶來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加特納公司所指出的云計算七大風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rmbrust等人的技術報告《云之上:云計算的伯克利評論》所討論的云計算的十大障礙。馬里蘭大學的Jaeger等人討論的云計算的八個“規則”。所有這些問題,可能在圖書館云計算這個領域給圖書館管理帶來挑戰。也就是說,圖書館應用云計算并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前方的道路可能比以往圖書館自動化、數字圖書館的進程存在更大風險。這就需要圖書館界迅速應對云計算給圖書館管理提出的挑戰,對應用云計算所導致的管理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面對云計算應用可能導致的圖書館管理的挑戰,圖書館學家需要盡快啟動對于云計算管理問題的研究,積聚理論資源,為國家、行業或圖書館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思想、管理規則和解決方案。
2.3
云計算在圖書館應用的展望
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是一個新的課題,在大量研究與實踐完成之前,我們無法預料所有可能的應用領域。但這不妨礙我們展望一下云計算在圖書館應用
前景:
?軟件即服務(SaaS)。SaaS是最早出現也是目前最為普遍的云計算類型。SaaS的基本理念是將軟件置于運營商的服務器上,由運營商對其進行維護與升級管理,購買軟件的用戶只是購買通過網絡使用該軟件的權限,并不在本地安裝該軟件。過去已有的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包括大量屬于Web 2.0的圖書館應用,例如在圖書館服務中采用Conduit在線服務生成的瀏覽器工具條、利用即時通訊工具QQ、MSN及Mee,bo、“曬網”等在線服務提供實時參考咨詢等,基本都屬于這種類型。只是由于市場不夠成熟,這些“服務”僅為免費服務,不是典型的SaaS。
?計算機集成系統(ILs)?;谠频腎LS其實也是一種SaaS,現有ILS有很多是系統提供商利用Web對用戶提供服務,用戶支付一定維護費用。但是ILS不同于一般軟件,它對于書目數據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更多地系統提供商仍將系統與數據保存于本地服務器,只是通過Web對系統進行遠程維護或升級,如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的Millennium。但是,由于OCLC擁有幾乎是全球最完整的英文書目數據,因而它有能力推出完全基于云計算的ILS。2009年4月23日,OCLC宣布即將推出基于WorldCat書目數據的“Web級協作型圖書館管理服務”。這一項目將給用戶提供完全基于云計算的ILS,即從軟件到數據到用戶和書目數字的存貯均完全建立在云之上,用戶只要接入網絡就可使用ILS的所有功能,不再需要服務器和存貯器。OCLC這一項目的目標是以Web級協作型圖書館管理服務完全取代各類型ILS,它對圖書館自動化產生的影響將是驚人的。
?云存貯。對于圖書館而言,云計算最大的問題應該來自存貯。網絡時代,圖書館的信息服務依賴于數字資源。由于圖書館服務的特點,圖書館所收藏的數字資源數量大、有永久保存的必要,這對圖書館的基礎設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對這一挑戰,當年圖書館自動化的先行者美國國會圖書館再一次表現出對于信息技術的遠見卓識。2009年7月,國會圖書館宣布進行為期一年的試驗,在他們的國家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和保存計劃中測試云技術對永久保存數字內容的應用,可以預料,這一試驗將對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產生巨大的影響。
>> 云編輯:概念與實踐 編輯與編輯意識 全媒體時代“云”編輯助廣電編輯系統轉型 淺析“音樂編輯”的概念 編輯部的故事云 云報紙編輯的轉型探索 “云”概念淺析 孔子編輯活動與編輯思想 編輯魅力與編輯部文化 淺析“國土云”的構想與實踐 云計算寶典技術與實踐 云計算的理想與實踐 影視后期編輯過程中易混淆概念的整理與分析 編輯與版面語言 與編輯的交往 編輯與數字出版 探討云編輯技術在廣電行業的實現 給編輯人的信:出版的未來,云知道? 《語言學名詞》編輯實踐與思考 編輯制作專題書目的思考與實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REEVE R. Cloud publishing[EB/OL].(2008-11-08)[2011-10-01]. .
[5] 劉成勇.關注“云出版”[J]. 出版參考,2010(21):1.
[6] 張宏偉.云出版與數字出版產業化[R/OL].(2011-09-04)[2011-10-01].
[7] 王化兵.方正阿帕比推出云出版服務平臺[J].出版參考, 2011(13):26.
[8] 王海艷.百家報業加入云出版平臺, 數字報盈利摸石頭過河[EB/OL]. (2011-07-06)[2012-01-26]. .
[9] 關少.云計算[EB/OL]. (2007-12-17)[2012-01-27]. http:///view/1316082.htm.
[10] KINSMAN M.Publishing on the cloud[EB/OL]. (2010-07-29)[2011-10-01].http:///2010/publishing-cloud-0.
[11] 劉霄.中國數字出版行業即將進入云出版時代[N].中華讀書報,2011-07-06(2).
[12] 呂志軍, 黃照平.基于業務流程再造理論的數字出版模式創新[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11(1):61-63.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7-081-02
1 引言
云計算是自1980年以來,從大型計算機轉換到客戶端服務器的過程。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網格計算(Grid Computer)、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等傳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
其特點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機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上,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與互聯網更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2 云計算的概念界定
對云計算的定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提供以下定義供讀者參考。百科名片上的定義: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聯網上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經常關系到通過互聯網來提供易擴展且通常是虛擬化的資源。狹義云計算是指通過網絡把工廠的基礎設備交付和使用模式以需求、易擴展的方法獲取所需資源;在廣義上來講,云計算指的是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過網絡按需、易擴展方式獲得所需服務。
它的這種服務于IT、軟件互聯網是息息相關的。甚至它意味著可以把計算能力看做是一種商品,目前云計算商業化產品主要四大類:(1)基礎設施服務產品;(2)平臺服務產品;(3)軟件服務產品;(4)云軟件產品。
本人認為云計算就是把存儲個人電腦、移動電話和其他設備上大量信息和處理器資源集中在一起,協同工作在極大的規模上可擴展信息技術能力,向外部客戶作為服務來提供的一種計算方式。
3 云計算的體系架構
目前業界普遍共識認為云計算包括三層服務架構體系:
(1)共有云端:共有云端服務提供者只是邏輯和法律上擁有和管理的權利。服務器和用戶可以完全脫離,用戶可以按需靈活的購買服務;
(2)專(私)有云端:專(私)有云端用戶仍然需要進行IT基礎設施建設,獨立擁有和管理服務的能力,但是用戶開發和使用應用的效率更高;
(3)混合云端:混合云端綜合了共有云端和專(私)有云端共同優點,當然在建置步驟上會先從私有云端開始,待一切運作穩定后在對外開放,企業不斷可提升內部IT使用效率,也可籍由對外的公共云端服務獲利。
基礎設施虛擬化:構造真正的云計算。真正的云計算:與底層硬件無關,沒有固定CPU概念,也沒有固定或靜態的RAM概念的服務器實體。這就是在調動水平上與管理程序緊密結合,但與處理器,NUMA(非一致存儲訪問)優化或RAM運行無關的操作系統。
筆者認為甄別(判斷)是不是云計算有三條標準:
(1)用戶所需的資源不再客戶端而來自網絡;
(2)服務能力具有分鐘級或秒級的伸縮能力;
(3)具有較之傳統模式5倍以上的性能價格比優勢。
4 云計算模式分析
云計算的服務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基礎設施即服務(Laas);(2)平臺即服務(Paas);(3)軟件即服務(SaaS)。
SaaS:基礎設施即服務;
SaaS(Infrastructure-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消費者完全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基礎設施,利用Internet獲得所需的服務。
PaaS:平臺即服務;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PaaS實際上是指以軟件研發平臺作為核心理念來操作的服務,以SaaS的模式服務于所需用戶,所以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種應用,同時PaaS形式促進著aaS的發展,尤其是SaaS應用的開發速度的加快。
SaaS:軟件即服務;
SaaS(Sa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是由Internet系統提供的軟件模式。
5 云計算存儲技術原理分析
云存儲與云計算一樣,必須經由網絡來提供隨機分派的儲存資源,重要是網絡必須要有具備良好的QoS機制才行,對于用戶來說具備彈性擴展與隨使用需求彈性配置的云存儲,可節省大筆的存儲設備采購及管理成本,甚至因存儲設備損壞所造成數據遺失的風險,也可因此避免,總之,不論是端點使用者將數據備份到云端,抑或企業基于法規遵循,或基他目的數據歸檔和保存,云存端皆可滿足不同需求。
云存儲操作執行的運作機制如下:
(1)客戶端透過CDMI接口創建一個CDMI容器,并將其轉換成一個OCCI導出型態,CDMI容器Object ID會回報結果。
(2)客戶端接著透過OCCI接口創建一個虛擬機,并藉由該Object ID附加一個CDMI類型之儲存容量。OCCI虛擬機ID會回報結果。
(3)接著客戶端以OCCI虛擬機ID進行CDMI容器對象導出信息的更新作業,如此才能讓虛擬機存取該容器。
6 云計算安全問題與策略
云計算安全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1)云計算服務提供商他們的網絡存儲安全如何,會否造成數據泄密。
(2)客戶在使用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時的安全性。
(3)客戶要保管好自己的帳戶,防止他人盜取你帳號而讓你埋單。
(4)用戶隱私保護問題。
在“云”計算機環境下,網絡犯罪人員利用租用的虛擬機以隱瞞犯罪行為,為公安司法機關犯罪取證帶來困難。
惡意軟件,惡意代碼能夠搶先控制惡意硬件,防病毒軟件失效。
云計算安全技術隱憂:
(1)在特定的服務中,不同客戶之間的數據溢出
(2)供應商系統遭到大量惡意軟件攻擊
(3)惡意人群操作“導致的資料外泄”
(4)共享信息的不安全
(5)黑客盜取供應商系統的數據
囿鑒如此,云計算安全管理應采用如下策略:
應采用身份驗證策略、網絡安全策略、內容安全策略、數據安全策略、狀態事件監控策略、安全管理策略等,前四個是云安全重點關注方向,是今后云計算應用對現代密碼學、信息與信息處理、軟件開發提出了新課題,開辟了科研新方向。
7 云計算應用前景展望
在云計算產業發展前景廣泛被看好,數據中心專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如何“化云為雨”,尋找云計算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使云計算這一新興技術與產業發展、經濟發展、市場發展緊密結合,切實促進產業和經濟的轉型升級,成為當前迫切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如果能夠重視云計算技術的投入和支持,我們有望扭轉現在我國軟件產業在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和產品被國外所壟斷的局面,取得信息技術上的主導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目前云計算應用呈現三大發展趨勢:(1)發動驅動力從“政策引導”轉為“市場拉動”(2)業務創新源從“技術導向”轉為“應用導向”。(3)競爭聚焦點從“單一應用”轉為“平臺構建”
從我國云計算應用總體實施環境看,呈現出三大特點:(1)即國家提升云計算戰略定位,加快統籌推進;(2)地方謀求云計算先發優勢,紛紛搶位布局;(3)應用需求進入集中爆發期,市場潛力巨大。
引言
電信業的重組促使了運營商正式轉型為全業務運營模式,而全業務運營的市場競爭中,各運營商的重點都放在了業務提供速度的提升、服務的因人而異的定制個性化、差異化以及精準化的運營管理。
就過去的業務網絡架構而言,業務系統規模的擴張勢必增加投資費用以及管理費用,業務能力的重用性以及開放性并不理想,容易造成重復的建設,而且產品推出的周期都會受到極大影響,并且業務網絡暫時無法提供融合業務,所以并不能提供全業務運營能力。中國移動在各類運營商中最先SDA業務網絡架構,使得統一管理、現有平臺的定位等部分問題得到解決,但是依然缺乏SDA業務網絡提供融合業務建設方面指導。
在零九年開始,云計算概念成為了IT領域最熱門的概念之一,在業界紛紛出現各類運營商提出的自家對云計算概念的理解以及自家推出的云計算產品。云計算是一種資源交付、使用模式以及計算模式,在此模式的運用中,數據、應用以及IT資源都可以通過服務方式以網絡為媒介提供給各個用戶使用。云計算同時也是基礎架構方法論的其中一種,可以提供給用戶使用高度虛擬化資源。
一、云計算
1.1架構
云計算的架構主要分為基礎架構和服務架構,基礎架構主要提供出快速部署和靈活拓展的云平臺;服務架構則是在基礎架構的基礎上提供各類云計算服務。而云計算架構又可以分為基礎差、平臺層以及應用層三個層次。
基礎架構的構造主要由硬件設備的資源虛擬化、管理的自動化、軟件版本的標準化以及服務流程的一體化等手段來完成,用來為眾多用戶提供一定水平的服務?;A架構又可以細分為靈活的基礎架構、企業云計算管理平臺、端對端服務申請管理平臺和中心服務IT管制四個子層。靈活的基礎架構主要利用了虛擬化技術來實現物理設備內部資源共享以及動態調配,主要由服務器池、存儲資源池和SAN等基礎的資源組成;企業云計算管理平臺主要負責IT資源自動分配、管理以及回收的工作,達到資源的部署和管理的自動化;端對端服務申請管理平臺通過工作流引擎將企業中各個部門的合作進行協調工作,在端到端之間進行流程管理,從而顯著提升了管理效率。
云計算的服務模式大致劃分為基礎設施即服務、平臺即服務以及軟件即服務三類基本服務?;A設施即服務簡稱laaS,是將儲存和計算能力等基礎IT資源作為標準化的服務項目提供給終端用戶使用的一種服務;平臺即服務簡稱PaaS,是針對開發環境抽象和對有效服務負載的封裝服務,擁有強大的靈活性,可是受制于提供服務的供應商的能力大?。卉浖捶蘸喎QSaaS是一個通過多重租用根據需求提供服務的完整應用程序,“多重租用”即是指云星宇基礎層基礎設施上的軟件,可以同時為多個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
二、云計算的應用
云計算主要應用在各類資源的共享及分配管理,架構分為基礎層、平臺層以及應用層。
1、基礎層。基礎層可以為各類平臺提供基礎軟件與硬件資源、資源共享、資源管理、動態配置以及流程管理等服務。它可以利用虛擬化技術,虛擬化整合系統架構、全業務網絡基礎層的IT資源、應用程序基礎設施、數據以及數據庫、借口、網絡、桌面系統以及業務流程、有效的節約了成本并提升了工作效率。
2、平臺層。平臺層可以達到平臺能力的、調用以及申請的能力,主要根據全業務網絡功能的需求才用以SOA為基礎的方法重新構建全業務網的功能框架,整合各平臺以及提供各平臺的能力。以云計算為基礎的全業務網架構在平臺層使用了SOA架構方法,融合了現有的SDA的控制區域,打造出具有服務能力的注冊平臺,把重心放在了平臺與平臺之間的業務上邏輯處理工作。
3、應用層。應用層主要提供SaaS服務,以用戶的需求作為工作根據,將平臺層中的各類業務系統提供的應用提供給終端用戶使用。在全業務網架構中,應用層擁有快速提供融合應用的巨大優勢,因此地位十分重要。
結語:本文主要在全業務網運營方面,研究了云計算架構以及全業務網絡功能的框架,并且提出了以云計算為基礎的全業務網絡架構建設。在全業務網絡建設中利用云計算模式,可以帶來良好的融合業務環境,擁有了實現平臺資源、I務管理、業務交付以及業務提供的融合統一的能力。同時,可以覆蓋多種網絡將業務進行自動統一,全面地滿足全業務運營各方面的需求。
參 考 文 獻
在《“智慧的地球”――IBM 云計算 2.0》中,IBM 公司對于云計算概念的理解進行了如下闡述:“云計算是一種計算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應用、數據和 IT 資源以服務的方式通過網絡提供給用戶使用;云計算同時是一種基礎架構管理的方法論,大量的計算資源組合成 IT 資源池,用于動態創建高度虛擬化的資源以供用戶使用”。IBM公司將云計算視作是一個虛擬化的 IT 資源池。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于云計算概念的定義:“云計算是互聯網上的應用服務及在數據中心提供這些服務的軟硬件設施,互聯網上的應用服務一直被稱作‘軟件即服務’,而數據中心的軟硬件設施就是所謂的‘云’”。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信息技術實驗室對于云計算概念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資源利用模式,它能以簡便的途徑和以按需使用的方式通過網絡訪問可配置的計算資源(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服務等),這些資源可快速部署,并能以最小的管理代價或只需服務提供商開展少量的工作就可實現資源”。這一定義以技術化的語言較為全面地概括了云計算的技術特征。
北京“2008 IEEE Web 服務國際大會”提出,根據對象身份來定義的云計算概念:“對于用戶,云計算是‘IT 即服務’,即通過互聯網從中央式數據中心向用戶提供計算、存儲和應用服務;對于互聯網應用程序開發者,云計算是互聯網級別的軟件開發平臺和運行環境;對于基礎設施提供商和管理員,云計算是由 IP 網絡連接起來的大規模、分布式數據中心基礎設施”。
雖然云計算的概念至今未有較為統一和權威的定義,但云計算的內涵已基本得到普遍認可。狹義來講,云計算是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通過網絡以按需要、易擴展的方式獲取所需資源,提供資源的網絡就被成為“云”,對于使用者來說,“云”可以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廣義來講,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通過網絡以按需要、易擴展的方式獲取所需信息化、軟件或互聯網等相關服務或其他服務??傊朴嬎闶且环N分布式并行計算,由通過各種聯網技術相連接的虛擬計算資源組成,通過一定的服務獲取協議,以動態計算資源的形式來提供各種服務。
2.云計算的發展
在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的日新月異,在全球各界因經濟衰退、歐債危機、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放緩而不斷努力尋求降低成本、推動創新的道路的背景下,云計算的應用正在迅猛發展。Google、IBM、亞馬遜、微軟、雅虎、英特爾等 IT 業巨頭已經全力投入到云計算爭奪戰之中,將云計算作為戰略制高點。云安全、云殺毒,云存儲、內部云、外部云、公共云、混合云、私有云等概念先后形成出現。美國“互聯網和美國人生活研究項目”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約有 70%以上的互聯網網絡用戶在使用云計算服務。從 2011 年到 2015 年,云計算仍處于起步或初級階段,但會是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到 2020 年才可能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社會化,進入趨于成熟的階段。
以下是幾家公司有相當大影響的云應用:亞馬遜提供用于計算的彈性計算云(EC2),以及用于存儲的簡單存儲服務云(S3),它們都屬于Amazon的基礎設施層服務(AWS)。Google 是提供云計算服務的一大云服務商,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云計算使用者之一,Google云計算的三大應用是:分布式文件系統(GFS)、分布式計算框架以及分布式數據庫(BigTable)。IBM 公司在 2007 年 11 月推出了“藍云”,為其客戶提供即買即用的云計算平臺。
3.云計算的核心技術
云計算在技術上是通過虛擬化技術架構起來的數據服務中心,實現對存儲、計算、內存、網絡等資源化,按照用戶需求進行動態分配。用戶不再是在傳統的物理硬件資源上享受服務,而改變為在虛擬資源層上構建自己的應用。
(1)數據存儲技術
為保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經濟性,云計算存儲數據采用了分布式存儲的方式,并采用冗余存儲的方式確保存儲數據的高可靠性,即為同一份數據存儲多個副本或采用多份備份法,采取并行的方法為大量的用戶提供服務,云計算的數據存儲技術也具有高傳輸率和高吞吐率的特點,Google、英特爾、雅虎等廠商采用的都是這種數據存儲技術。
(2)數據管理技術
為實現云計算系統對大量數據集進行處理和分析,進而向云計算用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云計算的數據管理技術必須要實現高效的管理大數據集。同時,還要實現在規模巨大的數據中找到特定的數據。云計算的特點是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存儲、讀取之后再進行大量的分析,數據讀操作的頻率遠大于數據更新的頻率。云計算中的數據管理是一種讀優化的數據管理。因此,云計算系統的數據管理多數采用數據庫領域中列存儲的管理模式,將表按列劃分后進行存儲,Google 的 BigTable 數據管理技術就是比較成熟的技術。
(3)編程模型
云計算上的編程模型要確保簡單,以保證用戶能通過編寫簡單的程序就實現特定的目標,輕松的體會云計算提供的服務。同時也要求這種編程模型后臺復雜的并行執行以及任務調度向用戶和編程人員透明。
(4)云安全
云安全融合了網格計算、并行技術、未知病毒判別等等最新的信息安全概念和技術,是當今信息安全的全新體現。通過網狀的大量客戶端對網絡中的軟件行為異常進行檢測,獲取互聯網上木馬、惡意程序等的動態情況,實時推送到服務端進行分析處理,然后再將解決方案分發到客戶端,從而及時實現安全處理。
云計算的其他相關技術還有:設備架構技術,包括節點互聯技術、數據中心節能技術;資源管理技術,包括數據存儲技術、數據管理技術;任務管理技術,包括任務調度技術、數據切分技術;改善服務技術,包括可行性技術、容錯性技術;以及云安全技術、并行計算技術、負載均衡技術、虛擬機技術等。
4.結論
引言
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的商業零售業多次重新洗牌。先是現代化的百貨店取代了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供銷社,成為零售市場的主流形態。后來是各種類型超市和家電大賣場為代表的專業專賣店崛起,并逐漸成為零售業的主流業態。現在,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信息技術引爆了零售業的又一次變革,它甚至改變了整個商業生態環境,改變了傳統商業的基礎和概念。
2012年主打網絡超商概念的一號店實現銷售額68億元,較2011年增長250%,由網上超市購買日用品已成為很多人,尤其是城市白領的日常購物選擇,網上超市已開始威脅傳統超市的生存。數據顯示,過去的5年,中國社會零售總額增長了1.8倍,而網絡零售總額則增長了19倍。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全年交易額4.5萬億元,增長幅度是GDP增幅的五倍,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已達到8.1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27.9%,占中國GDP的比例超過15%。2009年淘寶在11月11日發起“品牌商品五折”活動,此后每年“雙十一”成為中國網絡購物節,當日銷售額從2009年的1億元到2010年的9.36億元,2011年的52億元,2012年飆漲至191億元,2013年已突破了350億元。馬云甚至預言,到2020年,中國電子商務銷售額將占中國零售市場份額的50%。以電子商務消費為基本特征的一個瞬息變化、發展活力倍增的新的商業時代正在全面發展,我們將其定位為“云消費”時代。
本文試從“云消費”理論基礎入手,探討云消費概念下商業零售業發展環境的新的變化,中小商業企業的新的發展機會,以及由此帶來的現代零售革命。
“云消費”基本概念的提出
(一)信息化時代社會變革的基礎研究
近年來,隨著全球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關于信息化時代社會變革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形成了諸如“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商業模式”、“執行客戶時代”、零售“全渠道”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觀點和概念。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提出了“大數據時代”的概念,他在《大數據時代》(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一書中前瞻性指出,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在一份名為《大數據:下一個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前沿》的專題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 譽稱“日本戰略之父”的大前研一則提出了“數字化商業模式”的概念,認為如何在數字社會中創建持久發展的公司,并建立自己獨特的經營模式,是21世紀的創新型企業家面前的最大挑戰。IBM公司在《2013年IBM全球首席高管調研報告》中,提出了“執行客戶時代”的概念,認為在社交、移動計算、大數據和云計算“帶領”下,客戶主導權不斷上升,企業正在迎接一場從“以客戶為中心”向“客戶主導型企業”的轉型,首席執行客戶時代已來臨。近年越來越多的商業企業認識到零售業“全渠道”的概念,就是以信息共享為基礎,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而非零售商的角度重新架構、打通商業渠道,使消費者隨時隨地能夠獲得充分的消費需求?!叭馈币渤蔀?013年1月美國零售聯合會全球零售大會(NRF EXPO)的主題詞之一。上述觀點的共同點是,都認識到信息化社會對人類社會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從市場、企業的角度,看到如何應對這種變化的新的商機,認識到消費者正從過去的消費客體日益成為主體和中心。在此基礎上,以消費為核心,我們提出“云消費”的概念。
(二)“云消費”以“云”為基礎
“云消費”的基礎是“云”,在信息技術產業專業領域指由互聯網連接的計算機群,每一計算機群包括幾十萬臺甚至上百萬臺計算機,就像成片的云連接成大片的云,在龐大的云系統中,用戶可以共享資源、軟件和儲藏設施。以云為基礎,在信息科技領域生發出一系列云概念,如云計算、云安全、云存儲、云服務、云搜索、云應用、云設備、云處理等。其中“云計算”概念已經形成廣泛的共識。正如谷歌前 CEO埃里克·施密特博士所指出的,云計算與傳統的以PC為中心的計算不同,它將計算和數據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這使得計算力和存儲獲得了很強的擴張能力,并方便了用戶通過多種接入方式方便地接入網絡獲得應用和服務。其重要特征是開放式的,不會有一個企業能控制和壟斷它。自2006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101 計劃,并正式提出云概念以后,亞馬遜、微軟、惠普、雅虎、英特爾、IBM等公司紛紛宣布了各自的云計劃。目前,全球軟件巨頭微軟公司內部80%的業務已經使用云計算??梢哉f,云計算是繼1980年代大型計算機到客戶端-服務器的大轉變之后的又一巨變,代表了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有無限擴展空間、具有大量虛擬化資源的新的IT服務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三)“云消費”的三大核心特征
電子商務服務的本質是滿足消費。21世紀以來,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跨時間、跨空間整合資源成為可能,商業信息傳遞突破時空障礙、物流網絡逐步實現全通聯,制約消費的一系列障礙正在逐漸消失,為此,使消費亦得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障礙,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商業的成長機理,代表了現代商業的未來走向。筆者認為,基于現代信息互聯技術,以無限擴展的云為基礎,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現代消費方式就是“云消費”?!霸葡M” 在技術層面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云內容”、“云終端”、“云支付”。
消費“云內容”即消費突破傳統店鋪存儲、面積、陳列限制,突破線上線下、有形與無形的界限,突破商品與服務的界限,一切為了消費者,從消費者出發,消費者所想即所供;消費“云終端”即凡是消費者接觸的任何店鋪或智能電子平臺(網上商店、交互電視、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等)都可以作為提供消費的便捷終端;消費“云支付”指消費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儲蓄卡、信用卡、智能公交卡、手機儲值卡、支付寶網銀賬戶、消費儲值卡等),無障礙購買商品和服務,現金支付、信用支付、信貸支付一體化,支付便捷安全,且資金互通共享。
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交易方式變化歷程
本文試從交易成本理論入手,探討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交易方式的變化。所謂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指“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成本”(羅納德·哈里·科斯,2009)。通俗地說,只要存在社會交往,就會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實質上是體現社會關系的成本。制度經濟學派、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列佛·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認為交易成本主要有六方面的成本,包括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成本和違約成本。在這一系列成本中,核心線索是信息的搜尋、獲得及契約保障的成本。
應用交易成本理論,本文認為現代企業的經濟活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內部交易階段、外部交易階段和“云消費”時代階段。
(一)內部交易階段企業內部交易效率高于外部交易
云圖書館這一概念,其實最早是作為一個“附屬品”出現的,是來源于2008年10月,Jason Griffey在《圖書館雜志》旗下的Net Connect雜志發文提出“云圖書館員(Cloud Librarians)”新概念,他提出未來的圖書館不同于現有的圖書館,雖然圖書館建筑物不會消失,但是所起的作用會越來越小,主要用途將會是用來存儲和管理資料,或進行交流的聚會場所,到2009年5月,英國Talis公司的Richard Wallis、Google的Frances Haugen等專家,提出“云計算圖書館”的新概念,這可以視之為云圖書館的前身。而真正將云圖書館作為圖書館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進行系統、科學的研究,則是2011年1月由OCLC、Hathi Trust數字圖書館、紐約大學Elmer Holmes Bobst圖書館、及研究型館藏獲取和保存聯盟四方聯合策劃和實施的云圖書館計劃(Cloud Library Project)。
2.云計算技術在云圖書館中的應用
最近幾年,云計算的研究迅速發展,提到云圖書館就離不開云計算技術,正是有了這種技術的應用才成就了云圖書館,云計算的強大計算能力和海量存儲能力為數字圖書館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在云計算技術環境下,應用的計算與存儲都將從終端轉移到云端,弱化了圖書館終端設備的處理需求,所有復雜的數據計算都無需終端硬件系統的支持,服務器的日常維護由最專業的團隊來提供,這樣可以大幅度降低圖書館設備購置與設備維護的成本。
云圖書館所提供的云服務將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和應用程序都匯集于云端,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利用這些資源創建個性化空間,用戶之間的關系不但平等,還可以自由地進行知識交流,為知識自由的實現提供了平臺,更好地實現了資源共享。
3.云圖書館員在云圖書館中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
3.1云圖書館員的定義
最早提出“云圖書館員”概念的是Jason Griffey。2008年10月,Jason Griffey在《圖書館雜志》旗下的Net Connect雜志發文提出“云圖書館員”(Cloud Librarians)的新概念。他認為:“圖書館建筑物不會消失,我們仍將有許多資料需要照料。建筑物將越來越具有當前的雙重性質,即倉庫與聚會場所,而我們的服務與內容將存在于云中,遠離任何物理場所”云計算的到來將使圖書館員依托云而非實體圖書館提供服務,成為“云圖書館員”。胡新平在《云圖書館構想》一文中也指出:“云計算環境下,傳統圖書館的參考咨詢、定題服務、科技查新等服務將繼續存在,并演變成為基于互聯網的云圖書館的一個常規服務,其服務對象不僅是機構內的者,還包括為更多、更廣泛的讀者提供服務,傳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將成為云圖書館服務的提供者。”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云圖書館員是應用云計算技術,為更廣泛的服務對象,提供云服務時代的信息資源檢索、咨詢服務的工作人員。
3.2云圖書館員需要具備的素質以及如何發揮作用
云圖書館中的館員除了和傳統館員一樣需要熟練掌握與圖書館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技術以外,還有以下更高的要求。
了解云計算與云安全技術
云圖書館員需要掌握的信息技術主要有兩大塊,一是基于XML、Ajax技術的Web2.0網絡軟件的使用,例如:博客(Blog)、即時通訊(IM)、維基(Wi-ki)、簡易信息聚合(RSS)、社會網絡服務(SNS)、標簽(TAG)。掌握了這些軟件,云圖書館員可以更為高效地與用戶進行互動和交流,準確了解用戶的需求。二是了解云計算技術和云安全技術,由于云圖書館的數據存儲和服務器等硬件設備都向云服務供應商租賃,由其代為建設、管理和維護,因此云圖書館員并不需要掌握諸如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網絡存儲(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虛擬化(Virtualization)等云計算技術。但是為了提高云服務意識和技能,云圖書館員有必要對這些云計算技術加以了解,才能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的務。此外,由于云服務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云圖書館員也有必要了解相關的云安全技術,與云服務提供商的安全技術專家保持聯系,切實保障用戶的利益。
Platform Strategy during Cloud Computing Era
ZHANG Qiang
(TravelSky Technology Limited,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Cloud computing is in the spotligh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Google. Information service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instead of information process. It is a strategic work of many companies to build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during cloud computing era.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loud computing and several main classes of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has a deep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key component and technology of platform strategy . In then end, the paper brings us the main philosophy of platform strategy.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strategy; business as a service; software as a service; platform as a service;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近幾年來,一個新的名詞“云計算”悄然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特別是2008年,Gartner推出了未來三年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技術排行榜,云計算排在虛擬化技術后名列第二。與此同時,云計算的始做傭者Google推出了手機開源平臺Android,前端瀏覽器平臺Chrome,會同已有的Google Apps,Google App Engine,Google File system,Big Table ,MapReduce等核心技術,基本完成了云計算平臺的戰略部署; Amazon在推出EC2(Elastic Computing Cloud)之后,又推出了S3(Simple Storage Service)服務,其云計算的戰略部署已經初見成效;支持“云端”的微軟在2008年年低了其云計算平臺Azure services Platform;另外還有IBM的Blue Cloud,SUN的,國外廠商的快速反應和發展讓我們有了“濃云密布“的感覺。然而云計算到底是什么?云計算的核心是什么?它是一種技術還是一個商業概念?在云計算時代,中國軟件業未來的戰略應該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深深的思考。
1 認識云計算
目前國內外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云計算定義,很多資料把它當著一種技術來討論,其實云計算不是一種單一的計算機技術,還是多種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復合體,是在網格計算、公用計算、軟件即服務以及電子商務等技術和服務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計算模式和商業服務模式。
云計算作為一種新的計算模式有別于傳統的主機集中處理模式,也不同于客戶服務器模式,它吸取了兩者的優點,具有主機集中處理模式的易管理和易部署的特點,也具有分布式并行處理模式的可擴展性,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把服務提供給消費者。虛擬化技術、網格計算技術和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模式(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等技術的發展為云計算模式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同時云計算做為一種新的商務服務模式以服務作為核心理念,把信息,軟件,平臺和各種計算資源商品化和服務化,降低了信息處理和信息服務的成本。
2 云計算平臺的主要類型
目前很多資料一般把云計算平臺劃分為七種應用類型:SaaS軟件即服務,象的CRM;公用/效用計算,象Amazon的AWS、Sun的存儲云、IBM的“藍云”;云計算領域的WEB服務,象GoogleMaps;平臺即服務,這種形式的云計算將開發環境作為服務來提供給用戶,也就是說,用戶可以在供應商的基礎架構上創建自己的應用軟件來運行,然后通過網絡直接從供應商的服務器上傳遞給其他用戶,這類云計算服務包括的和全新的GoogleApp Engine;管理服務供應商(MSP),象用于電子郵件的病毒掃描服務;服務商業平臺,它實際上為用戶提供了一種交互平臺,主要是一些電子商務網站;云計算集成,云計算服務的整合還只是剛剛開始,提供一種通用的“云計算總線”(bus in the cloud),通過把多家SaaS供應商聯合在一起來為客戶提供完整的服務。
然而從層次的角度來劃分,目前云計算平臺主要有三個層次:基礎設施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主要提供計算中心,硬件資源,系統軟件等基礎設施服務,是云計算最普遍的一種應用模式,目前IBM,SUN,HP廠商都提供類似的服務;平臺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主要提供應用開發和運行平臺服務,GoogleApp Engine是該類服務的典型模式;各種軟件信息服務(X as a Service),例如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主要提供應用軟件服務,是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模式的一種最新發展,業務服務(Businessas aService),主要提供各種商業服務,淘寶的電子商務平臺都是該類服務的典型代表,信息服務(Information as a Service),主要提供各種信息服務,Google的搜索服務是該類服務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