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8: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影像技術重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7-0255-02
0 引言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稱作結構主義,最早是由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提出的。可以概括為,學生在某種情況下,借助別人(身邊老師或者是同學)的幫助,運用常用的學習工具,通過意義建構這種方法來學習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也可以運用在學習過程中作為教學設計原則,運用到《電視技術》教學課程中。實踐證明,作為一項教學實踐活動,不僅非常有意義,而且十分有效。
1 把學生當作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重心
把建構主義運用到學習過程中的教學設計原則,它把學生當作整個學習過程的重心,認為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因為學生積極創造采用意義;老師在意義建構中主要幫助與鼓勵學生。我認為《電視技術》這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能引起學生對相關電視知識的興趣性,然后把意義建構運用到所學的電視原理知識中。
1.1 把工作重心放在學生的興趣上 任何事物都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因起主要作用,外因起輔助作用,學習也是如此。只有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興趣,從而產生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學習好。怎樣讓學生對電視相關知識產生主動性、積極性呢,關鍵在于要讓學生全身投入到教學課程的學習中。這在實踐中包涵兩個方面,一是要以在教學的開始能夠引用到好多例子或者是知識使同學們對今天所學的課程產生興趣,讓同學們對所學的課程產生積極性、主動性;二是通過某種途徑或者是鏈接,使學生的興趣與所學的知識有效地結合起來,讓老師所講的每一節課都對同學們產生主動性、積極性。
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效果,老師的備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在生活中或者是教學中同學們都有他們比較感興趣的內容,老師們可以想辦法把這些相關的興趣與教學內容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每次教學任務完成后都要有一個總結,發現同學們的興趣有什么新的變化,發現同學們更多的興趣,從而讓這些看似與教學無關的興趣通過某種方式與老師的下一教學任務相結合。只有這樣去安排教材,學生才會真正投入到學習中。
筆者從《電視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與同學們課堂上的交流與溝通發現同學們最感興趣的還是電視機的內部組成部分,因此我會搜集與電視機內部組成結構有關的教學資料使之與課程的教學有關,讓同學們對課程產生積極性、主動性、興趣性。
①先讓學生以電子技術知識思考電視信號為什么會被接收或者是還原;進而讓老師對同學們所思考后的答案進行質疑和推斷并反問學生,然后讓同學們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熱烈討論并給出答案,讓同學們變成學習的主動者、積極者,從而不斷進步;最后老師對同學們所有的答案和假設進行歸納,從而對電視原理進行討論研究,特別提醒同學們把電視機和收音機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區分開來。②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出電視機經常出現的故障是什么,而且常常是哪些地方容易出現故障,出現故障后要怎么解決;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出快速有效檢查和修復故障的方法,要求同學們對所總結出來的知識進行牢記,并以此促進同學們對電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③以一個經常出現的故障為例,讓同學們想想故障出現在哪里,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去具體檢測和維修。這樣才會讓學生產生學習下節課的興趣,充分調動同學們學習下一節課的積極性。
1.2 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相關的電視知識能夠靈活地運用到各種實際環境中 這樣可以有效地檢驗同學們對專業知識所掌握的的程度,從而讓同學們對所學的專業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從而通過實踐不斷促進他們的學習。
掃描原理是由行振蕩、行推動、行輸出三部分組成的。老師在講述完行震蕩原理后,最好不要馬上進入到下一個行推動原理的講述中,而是讓同學們設想行震蕩的表現形式通常是什么,為什么。通過這樣的學習,從而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的知識架構更加牢固。貫穿于整個教學的是,當同學們上完一節關于電路檢修故障的課后,要讓同學們馬上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多找幾個有故障的電視進行檢測維修,然后進入到下一個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中。首先是老師引出專業知識,然后讓同學們進行思考,總結出專業性知識,最后再加以鞏固,進而在實踐中不斷鞏固自己的知識。
1.3 讓同學們學會以自我反饋的形式學習專業性知識 自我反饋是一種過程。運用到學習中就是同學們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對別人(老師或者是同學)的某種錯誤的觀點或者是自己的某種錯誤的理解進行反思糾正。自我反饋是同學們不斷學習進步的表現。讓學生經常把自我反饋應用到所學的知識中,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加正確的知識,而且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
嘗試多個讓學生學檢波電路的自我反饋過程。
①讓學生對之前所學的電子電路進行思考,得出電視機檢波電路的作用。老師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所做的回答表現出來的反饋內容進行檢波知識的學習;針對有問題的學生,讓他們對自己剛才的回答進行自我反饋,從而自己從中找出自己的錯誤,總結出正確的知識。最后由老師得出總結,而且提醒同學們不要混淆各種檢波電路之間的區別。②老師以相應檢波電路出現的故障為例對同學們提出相應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檢波出現故障時通常考慮到是什么原因。③讓學生體驗各種情形和實際測試的狀況,而且對測試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思考。這部分使學生對前兩部分產生自我反饋。④當學習完檢波電路的相關知識,老師要讓同學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操作,最后共同反思總結。進行實踐操作的目的是讓同學們能夠把所學的專業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從而鞏固自己所學的專業性知識。
在課后作業中發現,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同學們都對檢波的原理、表現形式和如何檢修都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問題表現和它們檢查方式這些方面都會促進同學們鞏固相應的專業性知識。在上述過程中,同學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充分地發揮出來。
2 強調在一定的情景中學習,同學們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
理論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讓同學們深入到一定的實踐中,才能讓他們在實踐中找到真理;如果同學們早已知道理解現在所學的知識,可以對原先的認識結構加以改造和重組。以教學的實踐經驗為依據,在引入新方法的同時,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生動的狀況,來刺激他們對新方法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創造一種舒適的學習環境,更容易讓同學們把現在所學的知識與先前知道的知識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應給學生創造積極、活躍的氣氛,使學生可以從各種方面去主動思考,讓新知識及時運用與以運用的影響產生自我反饋。
只有在學完一節課后,馬上把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中,這樣對學生來說才是最有效的。所以維修實驗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課程組成部分。通過維修實驗,同學們可以對自己以前的認識加以糾正,從而獲得正確的認識。如果沒有把維修運用到實踐中,學生們所學的知識是不全面的,不牢固的。老師要在一種非常舒適的環境中讓同學們進行維修實驗,在這種環境中,同學們才會以一種平常的心態去重新檢驗自己所學的和所理解的理論知識,進行自我反饋,從而鞏固自己的專業性知識。
3 鼓勵同學們多進行實踐操作,把專業性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
建構主義者認為,同學們在建構中起關鍵性作用,對建構產生主動、積極的影響,讓同學們把建構主義運用到學習中是最關鍵的。讓同學們靈活運用意義建構就是讓他們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性質、表現形式和解決方法。
3.1 讓同學們多用逆向思維去分析解決問題 在維修實驗的開始,同學們似乎發現很難,原因不是說它有多么復雜,多么困難,真正原因在于同學們往往把自己的好多主觀思想運用到實驗中,被自己的傳統理念所約束。正向思維是同學們以所學的電視原理為依據,檢查發現故障出現在什么地方,從而解決問題。但是逆向思維是以故障問題為中心,為出發點,從而找出電路問題原因,發現其中的原理。逆向思維可以運用到維修思路中。事實證明,好多事情如果是用正向思維去分析、解決,會發現很復雜很困難,然而嘗試著用維修思維去分析解決,反而會更加容易。因此,老師在維修實驗中除了讓同學們掌握正向思維外,還要求同學們能更加熟練地把逆向思維運用到實踐中去。
3.2 鼓勵同學們多對維修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總結 當同學們進行維修實驗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老師要很快發現這些問題,并對問題的產生進行總結,從而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讓同學們有一個自我反饋的過程。因為學習目標明確,就可以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這些問題解決后,學生的書本知識水平與實際維修技能會進一步鞏固。
3.3 鼓勵學生不斷總結,進行“協作學習”,讓知識合理建構 當鼓勵學生進行維修實踐時,讓學生學會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而且將實踐經驗合理地分類;并且讓學生常常做到當知識積累到一種程度時靜下來思考,把自己的知識邏輯化,讓以后更好地運用。鼓勵學生把一些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與同學們一起商量,以促進學習使大家共同受益。鼓勵學生養成常常和同學交流學習經驗與維修經驗的習慣,這樣不但能借助別人的經驗來鞏固自己的知識,關鍵是通過交流與討論,可以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問題,讓所學的知識得到合理建構。
4 作出總結
傳統的教學方法所看重的是按教學進度傳授道理,但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知識建構產生困難。學生只有把所學的知識消化和吸收,才可以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然而老師按計劃把知識傳授完,和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是不一樣的。所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常常只善于應付考試,不是懂得知識的實際運用。
實踐得出,老師只要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教學,并且注重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幾個方面:安排好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對學習內容感興趣;讓教學過程組織成為自我完善的循環過程;給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合理建構所學知識,讓學生掌握知識,并應用于實踐。
參考文獻:
一、項目化教學的概念及特點
1.什么是項目化教學?
項目化教學是指以完成一個項目工作為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環節,它屬于“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一種。項目化教學講究“以學生為本,以項目為中心”,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精心組織學生真實參加到某個特定項目的設計、實施、評價等過程,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一項作品,學生得到完成這項工作的親身體驗,并從這些經歷中獲取到經驗與技能,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多種能力從而得到提高。
2.項目化教學的流程
第一,明確項目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按學生的特質分成學習小組,由教師提出任務,學習小組共同進行討論;
第二,制定計劃:根據討論結果,各小組制定出解決問題的工作計劃,教師逐一審查并給予指導性建議;
第三,實施計劃:各組成員按制定的計劃進行詳細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務;
第四,檢查評估:采用多元化評價機制,包括有學生自我評價、組間互評、教師評價;
第五,歸檔和應用:對項目進行過程中的各種材料進行記錄歸檔,并進行總結實踐結果
3.項目化教學的特點:
第一,實踐性:教師在設計項目時,所選的內容應當盡量針對就業崗位技能需求,學生通過完成項目更容易感受到所學的知識具有的實用性。
第二,自主性:提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內容和展示形式的決策機會,學生可以自主、自由地進行學習,有效挖掘學生的創造力潛能。
第三,發展性:長期項目與階段項目相結合,構成實現教育目標的認知過程。
第四,綜合性:具有學科交叉性和綜合能力的運用的特點。
第五,開放性:學生圍繞項目的主題內容所采取的探究方式具有開放性。
第六,評價多元性:項目型教學注重學生在活動中能力的形成、發展過程,評價標準具有多元性。
二、項目化教學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實訓教學中的實施
我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專業技能實訓項目教學計劃中,把學生的技能實訓實習分成了三個階段(六個學期):第一階段是通用技能階段,實訓內容是無線電裝接技能實訓、電子基本技能訓練;第二階段是專業技能階段,實訓內容是音響設備組裝、調試與維修實訓、電工基礎實訓、彩色電視機維修、技能等級考證強化訓練;第三階段是企業生產實習階段。不同階段的實訓,都安排了不同的項目內容,難度階梯式漸進,學生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實訓,為走上企業進行生產實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實施項目化教學包括項目選取、項目分析、項目方案制定和項目方案實施四個環節,下面結合我校專業技能實訓階段的項目“彩色電視機維修”作為案例來簡單闡述技能實訓過程中的項目化教學。
1.項目選取
項目選取是項目化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選取時通常會依照就業崗位對人才的技能需求,結合所學課程內容來進行設計。設計出的項目,既要包含了所學課程教學內容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要能讓學生了解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體驗項目完成的過程,獲取直接經驗,提升其團隊協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為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我校通用技能實訓階段的項目“彩色電視機維修”是在第四學期開設的,本學期開設的專業課程是《彩色電視機維修》,該項目的選取考慮到:第一,項目內容包含了《彩色電視機維修》中的彩電原理與維修知識;第二,每個學生家里都有彩電,學生很趕興趣。學生只要認真完成項目,對于彩電維修中常見的故障處理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2.項目分析
首先,將項目的總體目標告知全體同學,特別是對各個項目組的組長進行重點宣講。在這個實例中,項目的總體目標是:通過項目“彩色電視機維修”,讓學生體驗維修彩電這個項目的完整流程,綜合運用《彩色電視機原理與維修》這門課程中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鍛煉團隊的協作能力。根據總體目標,在項目組長的主持下,把項目分解成子任務,填寫在項目分析表1內。
3.項目方案的制定
項目實施方案是開展項目活動的指南,在制定過程中,各組組長需要集合全組智慧來共同完成。本案例中設立了四個流程,每個流程可以各指定相關的負責人,由負責人負責完成該流程中的對應內容,并及時寫出一份該流程的研究報告,與全組人員溝通并修訂,直至最后生成一份較為科學合理的項目方案。
4.項目方案的實施
一個項目能否順利實施,這主要取決于是否有合理的成員分工以及組員之間的協作情況。項目化教學通常是按組為單位,根據項目中的目標由各小組獨立來組織安排本組的活動。活動中按分工各成員之間是相對獨立的開展工作,但同時也與本組其他成員保持溝通,以使小組能順利完成項目。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本例中,計算機操作能力強的組員可以負責資料的查詢,理論知識強的組員可以負責知識的儲備,文字表達能力強的組員可以負責表格的設計與結論分析等。
三、項目化教學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實訓教學中的多元化評價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合理的評價方式來較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實訓教學中,評價要注重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能力的變化,因此可以從評價的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這三個方面來進行考慮。
1.評價的主體
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培養出能適應崗位技能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評價的主體應是變化和多元的。評價時主體是多樣化的,可以是教師、學生、管理者或實習單位;評價信息也應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包括組員自評和組間互評。
2.評價的內容
在評價內容可以從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應用能力、綜合職業能力這四個方面來考慮。
(1)基本知識
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電工技術、電子技術、儀器儀表、數字電路以及各專門化方向限選課程等領域的常識性內容。
(2)基本技能方面的評價
包括計算機應用能力、常見電路的裝接、調試與維修等方面技能熟練程度的評價。評價的重點是考慮學生的操作速度、動作規范度及正確性。
(3)應用能力的評價
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集體協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促進學生自主再學習、再提高。
(4)綜合職業能力的評價
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專業技能來分析故障并排除故障在能力。綜合評價是激勵學生運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沒有一個標準的統一答案。
3.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在評價時可以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如學習態度、作業完成情況、項目參與度、實訓報告等,每一次評價或測試要盡量涵蓋多種相關的能力要素。
實訓教學采用項目化教學法,需要教師從過去的“傳授”轉為“引導”,指導學生由過去的只管接受、驗證一個實驗內容的正確與否轉變為學生的主動參與,這也需要教師不斷的自我學習、積累。只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化的學習,終將能使學生成為職業競爭中優勝者。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理論、策略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摘要】 目的 觀察鞘內注射抗生長抑素血清(asss)對佐劑性關節炎(aa)大鼠痛閾、電針(ea)鎮痛及中樞β內啡肽(βep)水平的影響,探討其可能的鎮痛機制。方法 以aa大鼠為炎癥痛模型,以痛閾為指標觀察鞘內注射asss對痛閾和ea鎮痛的影響;以放免法測定aa大鼠下丘腦、脊髓中βep含量,觀察鞘內注射asss及ea鎮痛對其影響。結果 鞘內注射asss可顯著降低aa大鼠痛閾,并使ea鎮痛效應明顯降低;ea鎮痛可提高下丘腦和脊髓βep含量,鞘內注射asss可使中樞βep水平進一步顯著升高。結論 內源性生長抑素在痛覺調制中起重要作用,有顯著的鎮痛效果并與增強ea鎮痛作用密切相關;其鎮痛機制可能與中樞βep水平相關。
【關鍵詞】 電針;鎮痛;關節炎,實驗性;生長抑素;β內啡肽
effects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antisomatostatin serum on electric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βendorphins in rats with 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 zhang hao, wang jian, chen xinyong, et 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antisomatostatin serum (asss) on electric acupuncture (ea) analgesia and βep in rats with 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 (aa), and explor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analgesia. methods aa rats were taken as a model of pain caused by inflammation, and pain threshold as the index, the effect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asss on pain threshold and ea was observed; the levels of βep in spinal cord and hypothalamus were detected byusing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intrathecal asss remarkably reduced the threshold of pain, lower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ea. ea increased the βep level in spinal cord and hypothalamus, which further raised the levels of βep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onclusion endogenous somatostat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algesic modulation with notable effect of pain relief an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nhancement of ea, the mechanism of analgesia might be related to βep level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key 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analgesia; arthritis, experimental; somatostatin; betaendorphin
生長抑素(ss)是在體內廣泛分布的一種神經肽,文獻報道ss有減輕癌痛作用,與痛覺調制關系密切[1]。以往的研究結果顯示,鞘內注射外源性ss有鎮痛和增強電針(ea)鎮痛的作用[2]。為進一步探討內源性ss對鎮痛的作用,本實驗以佐劑性關節炎(aa)大鼠為炎癥痛模型,觀察鞘內注射抗ss血清(asss)對aa大鼠痛閾和ea鎮痛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動物與分組 健康雄性清潔級wistar大鼠40只,體質量(200±20)g,2~3月齡,購自山東大學實驗動物部,許可證號為scxk魯20090001,動物處理符合國際疼痛研究學會準則。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大鼠分為4組:aa模型加正常兔血清(nrs)組(aa+nrs組)、aa模型加asss組(aa+asss組)、aa模型加ea鎮痛加nrs組(aa+ea+nrs組)、aa模型加ea鎮痛加asss組(aa+ea+asss組),每組10只大鼠。實驗過程中篩除不符合實驗條件及死亡的大鼠9只。
1.1.2 主要試劑和藥品 完全弗氏佐劑(cfa),sigma公司產品; asss為sigma公司產品,購自北京博奧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atalog number: bs1132),效價為1∶13 000;β內啡肽(βep)放免試劑盒購自第二軍醫大學神經生理學教研室;100 g/l水合氯醛溶液購自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1.1.3 主要儀器及來源 針灸針(規格為15 mm×0.30 mm,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hans疼痛治療儀(hans100a型,南京聯創濟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bwe410a型熱痛刺激儀(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光源為12v/35w鹵素燈,刺激溫度為45~60 ℃,可調);jy 1002型電子分析天平(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聚乙烯pe10導管(美國parsippany公司);微量進樣器(上海光正醫療儀器有限公司);ddl5冷凍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生產;sn695b型免疫計數器:上海核所日環光電儀器有限公司生產。
1.2 方法
1.2.1 鞘內埋管與處理 100 g/l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3 ml/kg)麻醉后,暴露大鼠髂前上棘對應l3~l4腰椎間的棘突間隙,刺破黃韌帶后將聚乙烯pe10導管緩慢植入蛛網膜下隙,到達腰膨大。有黃色腦脊液流出后封住外口,縫合并將管固定于皮下。篩除術后運動障礙的大鼠。鞘內埋管后3 d造模,造模后第1~7天在相同時間捆綁、電針。第7天處理完畢后測痛閾,鞘內注射血清后測定即刻及15、30、45、60 min痛閾。鞘內注射時先吸取5 μl生理鹽水(ns),再吸取5 μl nrs或asss,將10 μl液體于3 min內注射入鞘內。aa+nrs組:捆綁7 d后鞘內注射5 μl nrs+5 μl ns;aa+asss組:捆綁7 d后鞘內注射5 μl ns+5 μl asss;aa+ea+nrs組:電針7 d后鞘內注射5 μl nrs+5 μl ns;aa+ea+asss組:電針7 d后鞘內注射5 μl ns+5 μl asss。測完痛閾后處死大鼠,迅速分離下丘腦和脊髓組織。分離脊髓腰段時檢查鞘內注射位置,篩除定位不準大鼠的實驗數據。
1.2.2 模型建立 無菌條件下,在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cfa 0.1 ml(內含1 g/l滅活結核桿菌),用指腹輕按注射點片刻松開。造模后大鼠關節活動受限,活動減少并跛行或抬腿不能著地,踝關節紅腫,痛閾降低,形成aa大鼠模型。造模前、造模后1 d分別測定大鼠右后足的基礎痛閾和造模后1 d痛閾。
1.2.3 針刺方法 取大鼠右側腰3、5夾脊穴(脊柱正中旁開0.3 cm),用15 mm×0.30 mm華佗牌針灸針直刺至肌層,覺沉緊后接hans疼痛治療儀,電針為疏密波(疏波2 hz,密波100 hz),強度為1 ma,持續30 min。每天1次,連續7 d。
1.2.4 觀察指標 ①痛閾:大鼠穩定后,用bwe410a型熱痛刺激儀強光照射其右側足墊部,測定縮爪反射潛伏期(pwl)作為痛閾。每隔3 min測1次,取3次平均值。注射血清前及注射血清后即刻、15 min、30 min、45 min、60 min各測痛閾1次。測試要求環境安靜,室溫(22±2)℃,均在上午8∶00~12∶00進行。②βep水平:處死大鼠,迅速取下丘腦和腰段脊髓,在ns中煮沸5 min,稱質量,置于1 mol/l冰醋酸中勻漿,放置100 min后,再加入1 mol/l的naoh,低溫離心,上清置于-80 ℃冰箱保存待測。βep檢測采用放射免疫法,在山東省中醫院核放射科檢測。
1.2.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以±s表示,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一般線性模型的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及調用多元方差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等。
2 結 果
2.1 各組大鼠基礎痛閾和造模后1 d痛閾比較
各組大鼠造模后1 d痛閾均顯著高于基礎痛閾(t=29.17~122.51,p<0.01),說明造模成功。基礎痛閾和造模后1 d痛閾各組之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基礎痛閾和造模后1 d痛閾(t/s,±s)組別 n基礎痛閾造模后1 d痛閾
2.2 鞘內注射asss對aa大鼠痛閾及ea鎮痛的影響
aa+asss組鞘內注射asss 15 min后痛閾開始降低,aa+nrs組痛閾則無明顯變化,aa+asss組注射后15、30、45、60 min與aa+nrs組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f=2.88~14.04,p<0.05、0.01)。aa+ea+nrs組大鼠痛閾穩定且高于aa+nrs組,注射后30、45 min時兩組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f=4.35、14.04,p<0.05)。aa+ea+asss組注射asss后痛閾降低,注射后30、45 min與aa+ea+nrs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f=4.35、14.04,p<0.05);aa+ea+asss組大鼠與aa+asss組比較,注射前及注射后即刻、30 min兩組痛閾差異有顯著性,aa+ea+asss組痛閾明顯高于aa+asss組(f=2.88~4.35,p<0.05)。見表2。
2.3 鞘內注射asss對aa大鼠中樞βep水平的影響
aa+asss組與aa+nrs組相比較,下丘腦和脊髓βep水平顯著升高(f=9.93、49.55,p<0.01)。aa+ea+nrs組大鼠下丘腦和脊髓βep含量顯著高于aa+nrs組,aa+ea+asss組下丘腦和脊髓βep含量也明顯高于aa+asss組(f=9.93、49.55,p<0.01)。見表3。表2 鞘內注射asss對aa大鼠痛閾的影響表3 鞘內注射asss及ea對aa大鼠中樞βep水平的影響
3 討 論
ss的鎮痛作用在臨床和實驗研究中均有報道。放射免疫測定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顯示,ss在腦和脊髓參與ea鎮痛的部位非常廣泛[3]。以往的研究表明,鞘內注射外源性ss可顯著提高痛閾和ea鎮痛作用。本實驗觀察到,鞘內注射asss中和其中的ss后,大鼠的痛閾明顯降低,這表明當內源性的ss被免疫中和時,痛閾明顯下降,提示內源性的ss在痛覺調制中起重要作用。齊魯醫學雜志2010年10月第25卷第5期 med j qilu, october 2010, vol.25, no.5
針刺鎮痛是一種理想的鎮痛方法,在臨床廣泛使用[4]。針刺時使用電針儀可加強鎮痛效果,我們稱為ea鎮痛,其作用已被國際學術界公認。ea鎮痛效應的電針參數涉及單次電針時間、頻度等。研究結果表明,每天1次的ea頻度和低強度的刺激是適宜的,其鎮痛效應較佳,而不同頻率ea鎮痛可選擇性地影響相關的神經遞質的釋放[56]。在本實驗中,我們選用2100 hz的ea頻率,電流強度1 ma,每次30 min的單次ea時間,每天1次、連續7 d的ea頻度。結果表明,這種ea鎮痛參數能很好地兼顧ea鎮痛的即時效應、后效應及累加效應,同時能最大程度地激活中樞內與痛覺調制相關的各個部位并促進與實驗相關的多數神經肽的釋放,利于本研究的順利完成。
本實驗觀察到,ea夾脊穴可顯著提高大鼠痛閾,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鞘內注射nrs并ea鎮痛組和非ea鎮痛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當鞘內注射asss中和其中的ss后,ea鎮痛的效果明顯減弱,可見內源性的ss在ea鎮痛作用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實驗結果還表明,ea鎮痛可使大鼠下丘腦和脊髓組織βep水平顯著提高,當鞘內注射asss中和其中的ss后,可進一步升高其水平,說明內源性ss鎮痛及ea鎮痛的機制可能與中樞βep釋放密切相關。
我們以往的研究證實,鞘內注射ss的鎮痛作用可被納絡酮阻斷,提示鞘內注射外源性ss可能通過激活阿片系統而實現。經典阿片肽家族包括腦啡肽、強啡肽和內啡肽,各種阿片肽都有鎮痛作用。然而,納洛酮并非某一種阿片肽的專一受體阻斷劑,且納絡酮具有一定藥理作用,如影響細胞膜ca2+流動、環磷腺苷酸代謝和潛在的抗γ氨基丁酸活力等,因此使用專一性更強的拮抗劑即抗血清,進一步研究內源性ss在鎮痛和ea鎮痛中與各種阿片肽之間的關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madrazo i, francobourland r e, leonmeza v m, et al. intraventricular somatostatin14, arginine vasopressin and oxytocin: analgesic effect in a patient with intractabale cancer pain[j]. appl neurophysiol, 1987,50(1/6):427431.
[2]吳富東,張永臣,單秋華,等. 鞘內注射生長抑素對炎癥痛大鼠痛閾和電針鎮痛的影響[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31(6):485487.
[3]劉玲愛,宋朝佑,王靜明,等. 電針大鼠“足三里”時腦內12個核團生長抑素含量的變化[j].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1998,4(2):102105.
[4]劉傳圣,張維,徐鳳和,等. 銀質針導熱療法治療椎管外軟組織疼痛的效果[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9,45(6):527531.
針對醫學影像,利用全網服務器向患者提供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有效解決了大規模數據網絡傳遞等重難點技術問題,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便捷。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在臨床會診中心、手術室、內外科中廣泛應用,使得醫學影像技術更好地服務于診療工作,進一步提升了醫療技術水平。
1 醫學影像的簡介
醫學影像技術是當代醫學主要的構成部分,而且是當前醫學技術中發展最迅速的技術之一。其主要由醫學影像分析處理技術、醫學成像顯示技術和醫學圖像壓縮傳輸技術構 成[1]。傳統醫學成像技術是以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物理學技術為理論指導,以成像機理將其劃分為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X射線成像、放射性核素、超聲成像、磁共振成像、紅外線成像及放射性核素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成熟,利用三息攝影為基礎的三維成像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醫學診斷技術的準確度和清晰度。
2 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處理方法及流程介紹
在臨床疾病診斷過程中,不管是采用功能影像技術還是結構影像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在臨床醫學診斷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醫學影像后怎樣開展后處理,這是醫學科研人員和臨床工作人員重點思考的課題之一。
2.1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處理方法 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是在影像學檢查結束后,為了對患者病情進行更加全面、準確的分析,應該對影像進行后續處理與加工的技術。后處理技術主要是全面分析、識別、分割、分類及解釋醫學影像技術呈現出的結果。該技術的額目的在于更好地分析患者病情,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準確的影像識別。
醫學影像后續處理方法主要分為兩類,①直接處理技術,這一技術在患者影像學檢查完成后,在影像設備上采用軟件技術直接進行處理,例如在MRI和CT設備上直接生成血管成像等。但是這一處理方法的缺點在于無法改變影像,只有檢查人員基于自身多年處理經驗對病理學進行處理。②脫機應用工作站處理,該處理方法是在工作站或把膠片通過掃描儀對已經生成的醫學影像進行數字化處理后,再對其進行影像后處理。例如多維影像(以MRI/PET/CT,SPECT)進行融合,同時采用專門軟件自動識別、分割影像圖。這種影像后處理方法的優勢在于處理后的結果對于醫護人員而言可靠性、準確性較高。
2.2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處理 對于醫學影像技術而言,其同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密切相關,尤其是在醫學圖像分析處理和圖像壓縮傳遞環節中,這一關系表現得更加密切。醫學圖像分析處理的流程示意圖,見圖1。
圖1 醫學圖像分析處理的基本流程
3 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具體介紹
善于利用計算機軟件處理醫學影像,其目的在于為臨床醫學提供更加精確、可靠的判斷依據,從而才能更加深入分析患者病情。按照醫學影像特點和后處理的目的,醫學影像的常見方法包括影像增強、影像分割、影像配準與融合、影像可視化、影像數據壓縮等。
3.1醫學影像增強 通過相關設備獲取的醫學影像主要分為CT片、X線片、MRI、B超等,然而這些醫學影像成像普遍都是灰度圖像。對于臨床專業技能強、經驗豐富的專家而言,便能夠從圖像中總結分析出患者準確的病情情況。然而,由于成像設備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醫學影像質量的降低;即便是獲得了高品質醫學影像資料,但是對于臨床技能和經驗不足的醫護人員而言,便難以從中分析出患者具體病情。所以,應該利用t學影像增強技術。醫學影像增強主要是開展信噪比增強操作,對感興趣對象區域或邊緣予以突出,從而為患者病情分析和相關計算提供依據。
3.2醫學影像分割 在醫學臨床實踐和研究過程中,為了獲取患者組織的功能或病理相關信息,一般需要準確測量人體某一種器官和組織的截面面積、邊界、形狀及體積等方面。醫學影像分割操作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不同人體解剖結構不同,且采用設備獲得的醫學影像具有不均勻和模糊特征。基于此,采取分割技術重點突出醫學影像中能夠體現出患者病理的重要信息,從而有助于醫護人員按照醫學影像分析患者病理狀況。
3.3醫學影像配準與融合 醫學影像成像模式較多,不同成像模式的影響包含了不同的病理、生理、解剖學或功能等方面的信息[2]。為了增強診斷可行性和效率,采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方法對包括不同信息的醫學影像進行人工綜合方法,這就是醫學影像配準和融合。
將具有不同信息來源的影像通過配準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多模式圖像,便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為醫護人員在臨床診療、治療方案設計、外科手術和療效評價方面更加準確、全面。例如,把密度分辨率最高、顯示鈣化和骨質結構最佳的CT同軟組織對比分辨率最高的MRI,或者把解剖結構顯示清晰的CT或MRI與顯示功能和代謝改變的SPECT或PET影像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圖像,增加了更多有價值的診斷信息,更加準確定位了病灶,或者更加直觀地顯示了形態結構,使得醫務人員能夠從代謝功能和心態學兩方面全面判斷患者的病灶。
3.4醫學影像可視化及壓縮 對于醫學影像處理技術而言,醫學影像可視化是一種價值較大的模塊[3]。醫學影像可視化的過程便是把CT、MRI等數字化成像技術獲得人體信息在計算機上以三維模式呈現出來,利用三維模擬表現出傳統手段難以獲取的結構信息是該技術的最終目的。醫學影像可視化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方法,能夠有效彌補影像成像設備在成像方面的缺陷,在輔助醫務人員診斷、引導治療和手術仿真等方面發揮著重大價值。
當前,多排螺旋CT的廣泛應用,CT/MRI在臨床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尤其是在數據采集與傳輸技術在三維世界中實現可視化的影像成為可能。為了適應CT/MRI技術的改革浪潮,作為臨床醫生和放射科醫務人員必須深入了解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并靈活運用到臨床實踐中。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是醫學影像有效的補充,將其同傳統影像診斷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醫療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醫學職業教育是直接為地方衛生事業服務、融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于一體的職業教育,承擔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具有實踐性很強的行業特點。而影像技術專業又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且該課程涉及理、工、醫等領域,課程技術種類多,學習內容抽象難懂,不易理解,因此,此項學科的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醫學影像學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是理、工、醫結合的產物。現在培養醫學影像復合型人才的問題,已經引起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論界和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越來越密切的關注。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類數據存儲與處理的硬件環境有了質的飛躍;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和數據庫等學科的發展,又為數據處理提供了有力的軟支持。因此,借助于已有的各種計算方法,更加充分、高效和客觀地提取出醫學圖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醫生的診斷效率己勢在必行。計算機輔助醫學圖像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產生的一門充滿活力的交叉學科。
為了縮短教學與臨床的距離,以更好地適應臨床實踐的需要,我們對周口市市、縣、鄉各級醫院醫學影像科室進行了調查,確定臨床對中職影像人才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我們為使“校院結合、工學交替”教學模式順利進行,以更好地與臨床影像工作對接,特制定了符合中職教學特點的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定位為各級醫療機構X線、CT等醫學影像技術崗位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課程圍繞醫學影像技術崗位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醫學影像診斷學及醫學影像設備學進行設置,課程改革基于影像技術崗位工作過程,突出“教、學、做”一體化,最終形成“校院結合、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第一年的基礎課程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在校內進行;第二年的專業課教學在我校醫學影像實訓基地和臨床教學醫院(周口市中心醫院)交替進行,且學生利用周六、周日時間,分批次進入教學醫院完成專業課技能見習,強化訓練臨床基本技能。醫院臨床指導教師一對一地對學生開展真實病例教學,學生直接接觸患者進行臨床實踐,這使見習效果明顯得到增強,既縮短了學生進入醫院實習的適應期,又為其臨床頂崗實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并且通過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將課堂教學改為臨床真實教學環境,利用先進齊全的儀器、設備,加上醫學影像技術人員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充足的臨床病例資源,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和臨床實踐,以增強教學效果。第三學年的頂崗實習在實習醫院進行,由實習醫院實訓指導老師帶教,按照實習的教學大綱,明確實習操作項目,強化學生對專業技術的實踐,指導學生把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于臨床工作中,并接受醫院和學校的雙向考核。實習結束以后,由各科帶教教師按照項目操作給出各科成績,醫院根據學生的操行表現評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級。實習返校后參加畢業綜合考試,這樣培養的學生能適應醫學影像崗位的工作。
同時注重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理論教學應為臨床實踐服務,學好該課程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為臨床診斷奠定基礎。教學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是醫學教育的總趨勢和最終目標,應將目前醫院檢驗科常規應用的檢驗技術與開展的檢驗項目作為檢驗崗位需求的技能標準,做到教學內容與臨床崗位需求的接軌,使理論教學更好地適應當代臨床的發展。
醫學影像領域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其教學課程的設置應遵循連續性和系統性。例如,應先讓學生掌握信號分析基礎理論知識,然后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種電子技術知識的學習之后,重點掌握醫學成像設備的特點與成像原理;軟件方面,完成計算機應用和基本語言程序設計的學習后,結合醫學圖像處理技術重點培養醫學圖像分析技能。因此,要合理安排以上相關課程的順序,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較為熟練的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達到在具有較廣知識面的同時具備一定專業深度的水平。
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學借助各種不同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使醫生能觀察到肉眼不及的人體內部器官結構,并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活體標本,達到活體診斷和介入治療的目的。因此,基礎專業理論和臨床相關學科知識及專業本身各內容如何合理安排教學和突出重點至關重要。以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與臨床相結合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其獲取的豐富影像資料、體現計算機強大后處理和圖像重建能力都是傳統放射學無法比擬的。多媒體影視資料可以更直觀地顯示設備的檢查過程,部分甚至可代替現場實習,緩解教學實習與臨床工作的矛盾,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為了真正做到“校院結合、工學交替”,我校特指定了本學年的實施方案,我們將組織2011級學生進行階段培養,通過理論教授,實驗室練習,到實習醫院實地操作演示及練習,醫院實地操作考試等途徑,使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理論知識易于理解。
總體框架如下:
第一步:2012年9月~2012年10月15日
進行理論教授與實驗室實踐練習
第二步:2012年10月15日~11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醫院進行現場教授與獨立操作
第三步:2012年11月15日~12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醫院進行現場操作考試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89-02
隨著醫學基礎理論、信息科學、醫用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設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并向廣深發展。我國地域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不同醫院的醫學影像技術設備和水平有較大差異,即使在同一醫院也可能使用多種型號的檢查設備。同時影像設備使用是各自為政、相互否定、互相對立,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是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根源之一。而醫學影像技術與臨床學科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也應不斷完善規范化建設,達到診斷治療的要求。要真正做好醫學影像技術規范化建設工作,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首先必須使規范化工作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認同,使各級領導認識到規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嚴肅性,對該項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和支持,使工作順利地開展起來。同時做到責任到人,在具體工作中認真做到定人定崗定責任,這樣只要出現問題就可由相關人員具體負責解決處理。
2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抓好落實
首先按照國家《執業醫師法》、《護士管理法》、衛生部《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有關條例,要求各級各類從事影像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對于新進人員要求具備一定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及時申報重點培訓各類專業許可證,參加有關國家級考試考核,持證后方可正式上崗。各影像科都應有完備的醫療設備質量管理制度、監督機制、故障應急預案、維修檔案等質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學化、有章可循。設備保養制度、設備維修申請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墻,并抓好落實。對各項檢查的原則、步驟、方法、程序、結果、照片質量、報告書寫規范、發放報告流程、復查流程等等影像檢查進行質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達到改善影像人員的專業水平,規范各影像檢查的標準化流程以
及影像科的科學化管理之目的[1]。
3 加強技術人才的素質建設
眾所周知,醫學的發展是以醫學設備的發展為前提的。站在現代醫學影像學知識及技術飛速發展的高度,深刻理解醫學、工程學和技術學的多元結合是當今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的重要保障。現代醫學影像學科應以醫師為主,高素質的專業群體,加上各專業合理的梯隊建設是未來科室發達興旺的根本。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參加各種在職培訓學習、進修深造、遠程醫學教育網絡、專業學術活動等,重點學習與普遍性學習相結合,必要時外派技術骨干到國內外強勢學科進行重點學習,視情況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院授課,進行普遍性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去適應,才能進一步進行應用和開發,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設備。加強培訓,持證上崗。通過學習提高全體醫、技、護人員對影像工作的認識,從科學角度來看待該項工作。堅持人才是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培養與引進并重,加速培養年輕的后備力量,按照國際慣例進行不同等級醫師、工程師、技師的規范化培養,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不斷優化影像系統的人才隊伍結構,增大碩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結構合理。如本系統無合適人選,寧可從國內外公開招聘,千萬不可遷就某個人或局部利益,否則定會阻礙學科發展,甚至對學科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2]。當然還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道德、素質教育為核心,不斷探索和拓展醫師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努力實現醫師思想政治素質的不斷提高。
4 合理使用設備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費用達到快而準確地診斷疾病為目的,為患者盡量減少負擔,充分利用先進設備。在影像學領域內各項檢查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借鑒性,要在應用上盡量做到刪繁就簡,互相補充,這樣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診斷水平。同時醫生應如何合理使用這些高科技設備,既能準確及時地診斷病情,又能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這就必須依據實際情況,掌握各種設備的優缺點,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地使用各項影像設備,提高圖像質量。
5 明確工作流程
扣緊從接診到發報告的每個環節,盡量縮短各環節的耗時,利用信息的傳遞,使每個環節運作流暢。同時對當日工作量、各機房工作量等進行統計,使各影像設備得到更好的發揮。
6 完善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
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書的格式是一種形式,它反映的內容必須要符合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要求。縱觀目前國內外的診斷報告書,形式各種各樣,大小與繁簡程度也不一致。這就要求醫學影像科室人員要通過審閱病歷,了解病情,全面觀察,系統分析,結合臨床進行鑒別、對照、綜合,按照規范化的基本格式寫出報告做出結論。
7 加強規范化防護
首先應健全防護管理機構及工作人員防護檔案,在勞保、休假上給予照顧,落實責任、常抓不懈[3]。要熟悉設備的性能,掌握設備操作規程和防護知識,堅持使用最優化的原則[4],購置鉛圍脖、鉛圍裙,添置鉛帽、鉛眼鏡及各種必備的防護用品,對于工作間無鉛門的及時給予安裝,各檢查門前增加電離輻射標志,各機房門外增添有文字注釋的工作指示燈,并和設備聯動。盡量減少患者和自己不必要地照射。對每一患者的治療總劑量、治療次數和重要器官的劑量進行監控;攝片時,對受照部位的面積應嚴格控制在僅大于膠片(或電子暗盒)面積的10%范圍內,并使用濾板[5]。對同位素室核醫學科放射源實行嚴格進貨,嚴格保管,嚴格登記,對放射廢棄物嚴格按規定處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8 討論
醫學影像學對臨床醫學的發展及臨床工作的開展都是舉足重輕的,重視其建設與發展,必將對臨床醫學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我們應該本著“以患者為本”的原則,重視各個環節的工作,盡快把醫學影像技術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上來,使醫院的資源合理利用、接近并達到國際標準,必將對臨床醫學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為讓更多的百姓受益創造條件,為醫院的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戴建平,祁吉. 醫院管理學(醫學影像管理分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67-108.
[2] 劉玉清,醫學影像學發展方向和學科探討[J]. 醫學文選,2002,2(1):2-3.
[3] 段閔江,張壽清,王咨士. 加強醫院放射衛生防護規范化管理的做法[J]. 預防醫學雜志,2006,2(24):53.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058-01
近20年來,醫學影像學從普通的X線迅速發展到CT、MRI、ECT、PT、PET、DSA等集診治兼備的綜合性性學科。無論是醫學影像的成像技術,對疾病的反應,還是PACS數字信息化的應用都在不斷快速發展。醫學影像學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將所學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知識與臨床癥狀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影像診斷思維。由于涉及的學科種類繁多,要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和要求,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筆者從多年的五年制本科和七年制研究生的教學中體會到,學員對影像學在醫學教學中的重要性認識、合理的教學方式、影像學與解剖等相關基礎學科的邏輯聯系、理解影像技術的成像原理以及重點病例影像特征的歸納總結是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幾個最重要的環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
恩格斯曾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對毫無經驗的醫學生而言,醫學影像學對他們今后工作有多大的需要,并不十分清楚,更認識不到影像學在臨床診治的重要性。我們選擇臨床常見的原發性肝癌病例,從患者就診,基本的臨床表現、病史和相關的生化檢驗結果提供給學生,同時把前期學過的在病例分析的過程中可能相關的理論知識提供給學生,就如何選擇合適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根據以前所學的解剖學和病理學知識應如何分析,何種影像學表現提示何種腫瘤性疾病展開討論和分析,病變的定位和診斷等,逐步介紹給學生,使其切實感受影像學在臨床病例診治中運用重要性,在課程學習之前使之形成如下意識:影像學是基礎醫學的延伸,臨床醫師在對患者進行診治時,需要決定推薦或者選取最合理的檢查方法,需要綜合分析來自臨床和各種影像設備的圖像資料,才能作出合理的診斷;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前沒有相關專業的影像學知識就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專科醫師。
使學員認識到影像學在臨床診斷中的重要性后,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何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和維持長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PACS教學具有形象生動、信息量大等優點。以三維功能處理圖像,讓教學活動顯得更生動形象,圖像信息信息更顯豐富,有利于形象演示病變的定位和多角度的形態。同時PACS系統利于學生的自習和復習,學生可自行在每個端口查閱圖像資料,提出問題,結合每位學員的不同情況和要求,予以因材施教,提高學習效率,對影像學產生興趣,實現良好教學效果。
醫學影像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癥狀的聯系紐帶,它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的基礎上,研究活體組織器官形態功能的臨床醫學,是一種特殊的視診手段,需要在正確掌握人體解剖的基礎上,完成立體活體組織到平面圖像的認識,由人體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認識。認識正常結構的影像表現,形成較深刻的認識,是識別病理改變的前提。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從活體組織到平面圖像、從人體解剖到影像解剖、從正常組織影像到病變組織影像的授課邏輯順序,貫徹從感覺到感知、再到認知、最后掌握的教學過程,是實現學生對醫學影像學良好掌握的有效方法。
醫學影像學在現代醫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下,成為現代醫學領域發展最快、涉及范圍最廣的學科之一。醫學影像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需要教授學生大量影像圖片資料。而傳統的膠片式教學主要依賴于傳統膠片,信息量少,只能提供靜態的信息,費時費力且圖像質量參差不齊,已逐漸地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數字化教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可以全數字化的采集、傳輸、重現醫學影像資料,極大地方便了醫學影像教學。
一、醫學影像學
醫學影像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包括X線、CT、MRI、介入放射學、超聲及核醫學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形象思維學科,其特點是有大量的圖像數據,通過對影像資料的分析、對比,結合其他臨床知識進行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療效的觀察。鑒于這一特點,臨床教學中也以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圖片及圖像資料為主,包括正常及疾病狀態的圖片,從而熟悉各種器官的不同成像技術所得的圖像的正常與異常表現。
二、傳統醫學影像學教學
現代醫學影像學與以往相比,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影像學知識和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包括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還要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掌握分子生物學,大量的內、外、婦、兒等臨床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具備物理、數學及計算機知識。醫學影像學涉及的內容如此之多,課時卻相對較少。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總是先帶領學生復習理論知識,再讓學生結合理論閱片觀摩,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醫學影像圖像只能簡單地描述、講解,然后指導學生自己觀察、體會、分析,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不好。另外,大量膠片的反復使用會造成膠片模糊、損壞、丟失、錯放等現象,同時由于觀片燈視野所限,膠片質量、閱片距離、個人視力差異等因素,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
(一)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的建立
PACS(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圖像儲存與傳輸系統①,是數字化醫學影像信息采集、存儲、傳輸的管理系統,是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建立的基礎。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指在主計算機網絡平臺引導下,教學內容會被實時顯示在各個教學終端的多媒體終端上,學生可以通過這一途徑隨時觀看到患者的臨床資料、影像圖像及報告。這種方式,使得教學資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共享,豐富學生的臨床經驗。利用電腦,教師可以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將講授內容隨時編寫成電子課件,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課后自學②。
(二)數字化教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隨著PACS的迅猛發展,更多教師認識到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作用,并積極參與到實現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教學中來③。Dundas認為由于PACS具有可存儲功能,能將導入的數字圖像進行保存,同時它還允許訪問以前的圖像進行比較,PACS這一技術為影像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④。
1.醫學影像教學數字片庫的建設
基于PACS系統的醫學影像教學數字片庫的建設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1)按照系統進行分類,如呼吸、循環、骨骼肌、消化、泌尿、中樞、五官等;(2)按照檢查手段進行分類,如X線、CT、MRI、介入放射學、超聲及核醫學等;(3)按照患者的信息進行分類。
2.數字化教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優勢
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通過計算機和網絡臨床實踐中采集到的真實圖像信息直接傳輸到學生面前,還可以對這些圖像進行有效的管理及保存,為臨床醫療中的需要提供了方便,也進一步提高了原有教學層次。數字化教學具有如下多方面的優點:
(1)圖像質量高、信息量大;
(2)為影像學生的實習提供了有利條件,提高了效率;
(3)為教師和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提供了便利條件;
(4)為學生學習新知識、課外復習及自習提供了有利條件;
(5)影像資料信息可長期保存;
(6)對于重點內容、關鍵圖片、典型征象顯示突出、直觀。
“看圖識病”是影像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能幫助學生建立多維立體的觀圖思維,改變他們傳統的平面思維,解決了傳統平面圖像對學生閱片造成的干擾,提高了他們的實習效率。這種方式下,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對觀察的圖像進行調節、測量模擬實際工作中的場景,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習慣實際工作的特點,提高動手能力,為進入臨床工作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使學生觀察到傳統方式無法觀察的新信息。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的另一優勢在于使同一病例不同時期的各種影像資料和臨床資料可以同時顯示,學生對疾病的理解過程是立體的,對疾病發生、發展的認識能更生動,對不同病程下的影像圖像的理解更深刻,便于學生橫向聯系和縱向比較,加深學生感性認識。
同時,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還具有方便共享的特點,不同醫院間、同醫院不同科室間(尤其是各影像科室間、影像科室與臨床科室間)、不同地區間甚至是不同國家間也能達到設備和資源的共享。
四、結術語
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最大程度地實現了醫學影像資源共享,從根本上改變了醫學影像的教學思維,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豐富了教育教學手段,促進了基礎教學和臨床教學的實際結合,真正讓學生掌握了識圖看片的能力,必將在醫學影像學臨床與教學工作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注釋:
①羅敏,王小林,羅松等.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的綜合布線和網絡系統的設計[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6):493-497.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242-02
現如今,如何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同時,提高對影像的獨立分析與判斷能力,為今后更好地勝任臨床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醫學影像學是一門以影像為主的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學科,是介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從形態學到功能、分子影像學,從靜態到動態,從二維到三維,從定性診斷到定量診斷,從單純診斷到診斷治療并重,現代醫學影像與傳統醫學影像學相比,有許多新特點、新領域。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醫學影像學成為臨床醫學中發展較快的一門學科,在臨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近20年來,從傳統X線診斷學到現代醫學影像診斷學經歷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該課程的教學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筆就可以完成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21世紀教學的需要。因此,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如何高質量地完成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
學習現代醫學影像學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內容,而且要具備一定的物理、數學、計算機知識,有扎實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學基礎,同時也要了解和掌握內、外、婦、兒等臨床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現代醫學影像學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使人體內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體解剖、生理功能狀況及病理變化,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標本或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達到活體診斷和介入治療的目的。其獲取影像、處理影像、分析與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傳統放射學科無法比較的。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廣泛應用,醫學影像診斷已從顯示宏觀結構發展到反應分子、生化水平的變化;從顯示形態改變到反映功能變化;從單純診斷向治療方面發展。尤其超聲醫學在現代醫學四大影像診斷技術(CT、MRI、同位素掃描和超聲醫學)中發展更為迅速,在各種影像診斷學中,以其儀器體積小、便于移動、價格相對便宜、對人體無創傷以及可以重復檢查等優點,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僅靠四五年系統學習與實習很難系統掌握全部內容。在現有學制的情況下,強調專業知識的培養,必然影響基礎理論和相關臨床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知識面過窄,影響學生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反之,會造成學生專業知識少,一時難以適應影像科工作,又會影響學校和學生的聲譽,甚至影響學生就業。因此,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臨床相關學科知識,及專業本身各內容如何合理安排和突出重點,需要組織醫學影像學專家、老師、有相當工作經驗的影像畢業生及在校學生進行深入討論,改變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的學制與培養方法。隨著影像診斷技術不斷提高,目前醫學影像學在臨床應用日趨廣泛,且臨床地位日趨重要,專職從事醫學影像學診斷的醫務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隊伍也日益壯大。
二、醫學影像學發展與教學內容更新
自倫琴1895年發現X線,放射學形成到現在,影像專業雖然只有百年歷史,但其發展著實令人驚嘆。不僅CT、MRI軟硬件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數字影像給普放、介入嶄新的發展機遇,現在幾乎人體每個系統都與影像有著密切的關系;DSA、CT、MRI、USG等導向下的治療更使介入治療“無孔不如、無孔也入”,各種微創治療在國內外開展得如火如荼;現代影像學已不再單純是反映人體解剖和病理改變的經驗學科。它不單可提供質的診斷,還可區分量的差別,已深入到活體功能研究(腦、心、肝、腎等功能成像)、反映活體生化代謝及分子生物學改變等領域,分子影像學已經悄然興起。現在世界上每年都會涌現許多新的影像成果和專著。而我們的影像學教材,盡管不斷改版與更新內容,仍然明顯落后于醫學影像學的發展。一些內容沒掌握已經過時,一些內容學了臨床已不再應用,一些臨床常用的內容反而沒學的現象經常遇到。因此,醫學影像學教師加強學習與交流十分重要,這樣既利于及時補充學術界公認的重要內容、刪除過時內容,也利于啟發學生探索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三、基礎理論學習與學習能力培養
現代醫學影像學橫跨諸多學科,在知識時代不僅本身隨影像設備和檢查技術不斷發展,相關學科的進步也在有力地推動著影像學學科的發展。學生時代再長、學生再用功,掌握的內容仍然是有限的。這就使得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尤為重要;這就使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專業基礎學科顯得尤為重要,它們不僅是影像的基石,而且知識更新相對較慢。只有醫學基礎扎實,自學與終生學習能力較強者,才能最終成為醫學影像學科的佼佼者。
四、講授式教學與啟發式教學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已逐漸為各大院校采納。教學模式概括起來可分為講授式教學與啟發式教學兩種,前者教師先講授基本原理、概念、定義,如龕影、充盈缺損的定義及影像征象,附以圖像、文字說明加深基本知識的理解,以使學生有效地學習。后者教師先提出問題,由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的影像教學系統及手頭資料,進行檢索、學習,教師可及時回答個別問題,也可通過投影儀呈現共同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講授式教學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學時易控制,適合基本原理、概念和定義等內容的學習。啟發式教學應學生主動、教師引導,注重學習過程,利于提高學生對影像知識的分析能力、自學能力及運用能力。實際教學過程中哪些內容適合講授式教學,哪些內容適合啟發式教學,兩種方法如何相互結合,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尚需在影像多媒體教學中不斷探索提高。
五、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
傳統的考核多注重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而不是學習知識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學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學習技能能力的高低。學校以此判定教師工作的好壞,醫院以此評價學生的優劣。這種考核只能反映一定時期的教、學結果,不能反映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難以適應醫學影像快速發展的需要,這不僅使教師的教學方法陷于陳舊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學習能力、發展潛力大、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長期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和培養。因此,如何將傳統的考核知識與技能與考核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本領相結合,也已成為學校和醫院教學中關注的問題之一。總之,現代醫學影像學涵蓋學科領域廣、知識更新速度快、學生學習任務重,目前確實有必要站在發展的角度,從學校培養學生的近期和遠期效果綜合審視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目的與考核機制。
六、加強醫學影像學學科建設與課程體系的改革,促使優化課程群的形成
21世紀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修訂必然涉及到教學內容的更新。為了適應我國目前各影像學科或從事這些學科的技術人員專業獨立性的特點,應該加強醫學影像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以滿足培養新世紀高級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的需要。通過整合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在放射診斷學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形成醫學影像學課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診斷學為核心、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的醫學影像學課程體系。
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順應現代教學發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學模式。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學經驗的進一步的積累,多媒體教學必將更好地促進醫學各學科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加速醫學教育現代化進程。
總之,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醫學影像學教育也面臨更大的挑戰,舊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面對21世紀醫學影像的發展,我們要順應時代,推陳出新,總結經驗,不斷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內容與知識充實學生,以培養更多的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呂發金,謝鵬,羅天友.分子影像學及其對醫學影像學的影響[J].重慶醫學,2005,34(5):775.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是由多門學科交叉而形成的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是探討和研究以及使用醫學影像設備對人體進行檢查的一門技術,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的必修課程之一。本門課程主要包括:X線檢查技術、數字X線檢查技術、超聲檢查技術、影像核醫學檢查技術等,既包含部分醫學內容也包含物理、化學內容,是檢查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臨床醫學領域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教學模式的改革
《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核心,建立了“預習式臨床見習-理論―實訓-實習”四位一體的教、學、做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將學生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在反復訓練中得以加強,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在上述4個環節中得到提高。具體內容如下:
1.預習式臨床見習
在普專影像技術專業學生開課的第二學年第一學期,將本專業學生分組去附屬醫院影像科室,進行臨床觀摩見習,提前接觸影像設備,提前接觸病人。見習半年后于第二學期初,開始課堂講授影像檢查技術的理論內容,完成“先看后學再練習”的第一步,為下一步理論學習做好鋪墊。此教學方法我們稱之為“預習式臨床見習”。
2.理論教學
采用現代的教育理念,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理論教學為主線,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觀察和獨立思考的環境。充分利用附屬醫院及網絡中的各種影像臨床病例資源、多媒體教學片、電子圖片庫積極開展現代化教學。把部分理論課堂內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檢查室、MRI檢查室等科室去講授,實現“課堂與實訓地點一體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放射技士(師)考試所要求掌握的內容貫穿其中,滲透考試的題型及知識點,以提高學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師)考試中的應試能力。
3.實訓教學
改革實訓環節,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專業實踐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關鍵[1]。采用“模擬臨床實訓”的教學模式。影像實訓中心有2個專業多媒體教室,4個先進的閱片室,3個X線檢查技術實訓室分別安裝有2臺200mA、1臺500mA國產X線機,1個胃腸造影實訓室并配有1臺X-TV及1個示教室,1個CT實訓室等,為學生實踐訓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實訓教學采用“學生操作教師輔導式”、“學生自己操作”、“綜合設計性實訓”等教學方法。在理論及實訓課程結束之前2個月,組織學生進行崗前強化培訓,培訓的重點是針對臨床上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查操作方法,以縮短學生與畢業實習的距離。
4.畢業實習
第三學年,將學生安排到省內外46所二級甲等以上實習醫院進行畢業綜合實習,進一步掌握各種醫學影像檢查方法的操作,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隨著醫學影像設備的不斷更新,數字化X線機、CT機、彩超現已普及到許多基層醫療機構,MRI也廣泛用于縣級醫院。針對臨床實際的發展變化,《醫學影像檢查技術》課程體系和知識內容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按照高職高專“影像技術專業”職業崗位對能力的要求,掌握各種影像檢查方法,突出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勢在必行。為此,教研組將教學內容做了重大的調整,刪除掉了超聲檢查技術內容(因我校本專業開設了超聲診斷技術這一獨立課程)把教學重心放在X線檢查技術、CT檢查技術、MRI檢查技術、X線照片沖洗技術、放射診斷影像質量管理的實踐教學上,通過對學生進行各種影像檢查技術的強化訓練,既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使學生掌握了各種臨床應用影像檢查技術。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將放射技士(師)考試所要求掌握的內容貫穿其中、滲透考試的題型及知識點,實施“課證融合”以提高學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師)考試中的應試能力。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上,建立了《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六大教學模塊:第一模塊X線檢查技術重點進行攝影和技術及造影技術教學;數字X線攝影技術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處理教學;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注重攝影和減影設備及造影器材的教學。第二模塊CT檢查技術,重點講述CT成像原理和CT掃描技術。第三模塊MRI檢查技術,重點講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掃描技術。第四模塊影像核醫學檢查技術,重點講述核醫學成像原理和檢查技術。第五模塊X線照片沖洗技術,重點講述照片人工沖洗技術、自動膠片沖洗技術和激光打印膠片技術及操作注意事項。第六模塊放射診斷影像質量管理,著重從質量管理學的角度講述質量管理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采用院校結合、理論課堂搬入臨床影像科室的教學方式,將70%以上的課程安排在附屬醫院相關科室進行,在醫院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影像技術崗位綜合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突出了工學結合的特色。
1.講解法和示范法
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教學中,講解法主要是教師運用語言向學生講解,說明所學攝影技術要領、做法、要求等,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示范法則是教師通過具體的動作示范向學生演示所學攝影技術,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雖然兩種教學方法側重點不同,但正確運用都能一定程度上啟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其對教材的理解,從而加速他們對知識、技能的掌握。
2.角色扮演法
技能訓練由學生之間模擬操作,一名學生扮演醫生,另一名學生扮演病人,使學生既能體驗到醫生的責任,又能體會到病人的感受,加深了學生對病人的理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德理念。
3.實訓基地場景教學法
“學校與附院相結合,理論講授與實訓相融合”,把部分理論課堂內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檢查室、MRI檢查室、核素掃描室去講授,為學生技能培養提供了真實的學習場景。
4.強化實訓法
統一安排實訓內容,充分利用空間、時間、人力、物力,以強化學生技能操作,保證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各種影像檢查操作的方法。
5.現代教學方法
廣泛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中的各種影像臨床病例資源、多媒體教學片、電子圖片庫積極開展現代化教學。采用模擬教學軟件開展模擬實訓,購置了《醫學影像多媒體教學系統》,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動畫、圖片、文字于一體,給學生一個交互式的教學環境和實訓環境,通過交互式操作實現啟發式引導學習,并通過多媒體、實踐性實訓完成實踐性教學。
同時還采用網絡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校園網和互聯網等進行教學,如在網上組織教學討論;課程組教師采用提供給學生資料名稱或搜索途徑,由學生自行查找,再組織課堂討論的方式擴充教學內容。在課程網站提供了與影像檢查技術相關的資料,學生可以下載或瀏覽,這樣有利于學生吸收更多的信息,讓更多學生共享教育資源,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了該課程學習的開放性。
四、考核內容的改革
采用“筆試+技能操作+平時作業+實踐報告”的綜合考評。實行嚴格的教考分離,通過測評,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術能力。加大實踐考核的權重,使其考核總分值與理論考試成績持平。考核內容以臨床放射技士所應掌握的技術標準,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臨床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改革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