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生命科學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03-14 07:01: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命科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1.2非生物專業學生對“你選修生命科學課程的目的”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3是對問卷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的結果,其對應的卡方值為31.265,p<0.001,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3可知,出于主動目的積極獲取知識的需要而選擇該課程的同學占到總人數的54%(“喜歡”占26.2%和“就業需要”占27.8%);為滿足短暫利益(獲得學分)而選擇的占16.7%;另有近29.4%的學生只是被動的接收學校的要求.其中有趣的現象是,工科學生有29.4%(“喜歡”占8.0%和“就業需要”占21.4%)的學生是出于喜歡或就業目的而主動選擇該課程的,有10.4%的受訪工科學生是被動接受該門課程的(“獲得學分”占4.0%,“學校要求”占6.4%);文科學生有23%的人是出于學校的要求而被動接受,另有12.7%的學生為了“獲得學分”而被動接受,出于“喜歡”或“就業需要”主動選擇的學生只占24.7%,這一比例略低于工科學生.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學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的行為動機.價值觀是一個上位的心理特征,它解決的是人認識一件事情是否“有價值”的問題,但“有價值”的上位概念之下還有一個行為動機取向,同樣有動機高低之分.從一定意義上講,良好的學習目的性(動機)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行為)與教學效果呈正向關.從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的行為動機取向看,有近五成學生是被動和消極的.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許多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價值的認識不高,因此不能端正學習行為動機.二是可能與我國學生長期以來被動接受教育所形成的“缺乏自主意識”的個性特質有關,因此,造成29.8%的學生學習目的是聽從于“學校要求”,16.7%的學生學習目的是為了“學分”.華東師范大學對學生進行訪談后的研究也證實了學生中存在學習通識教育課程是為了“混學分”的嚴重的現象.[3]近幾十年來,盡管我國教育界的有識之士一直在呼吁要加強學生素質教育,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但應試教育主宰教育的情況并沒得到根本的改變,學生不知如何學習,如何選擇,如何思考的問題依然是學生學習行為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1.3非生物專業學生對“你對生命科學課程學分與學時安排的要求”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4是對問卷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的結果,其對應的卡方值為24.256,p為0.004,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4可知,無論工科還是文科,亦不分男女生,均傾向于素質通識課的學時數以16-24學時為宜.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命科學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對選修“生命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從表4呈現的問卷結果看,47.6%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16;39.7%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24;7.9%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32;4.8%的學生要求“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為48.換句話說,隨著“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的增加,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的訴求呈遞減趨勢.這一結果與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對非生物專業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有很大的差異性.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問卷調查的結果是,1.44%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24學時;11.78%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32學時;4.31%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40學時;71.26%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48學時;11.21%學生希望“生命科學”課程授課64學時.[2]合肥學院非生物專業學生與蘭州大學非生物專業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知產生如此之大的偏差,究竟是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還是兩所高校學生學習負擔的不同所帶來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盡管學生對授課學時要求的多寡,并不一定邏輯地反映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但作為一門既有豐富內容又與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生命科學”課程的有效教學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學時做保證的.在歐美發達國家的許多著名大學,非生物專業的學生選修“生命科學”課程授課學時高達80學時.從中不難看出,“生命科學”課程一定量的授課學時在實施通識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中重要意義.

1.4非生物專業學生對“‘生命科學’課程是否需要實驗配套”的問卷結果及分析表5對應的卡方值為22.754,p為0.007,差異極顯著.說明組別與選項之間呈現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由表5可知,有75.4%的受訪者贊同開設配套的實驗課,亦有18.3%的學生沒有明確的態度,另外還有6.3%的受訪者明確拒絕開設實驗.同樣,蘭州大學非生物專業學生在回答“‘生命科學’課程是否要配套開設實驗課程”時,認為需要開設的占65.52%,不需要開設的占34.48%.[2]這說明合肥學院非生物專業學生和蘭州大學非生物專業學生回答這一問題的比例沒顯著性差異.對此題進行問卷的目的是想了解非生物專業的工科男女學生和文科男女學生是否認知“生命科學”是“什么樣的學科”,進而意識到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能提高自己哪方面的素質.從表面看,“生命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通過實驗途徑加以獲得或強化,“生命科學”課程實驗是否配套似乎僅僅是為了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問題.因此,對學生不愿意開設配套實驗可以簡單看成是學生對“生命科學”專業認同度不高,不愿意動手實踐以掌握專業知識和提高技能.事實上,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學校開設“生命科學”實驗大多是驗證性,但是實驗過程卻是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這個“探索性”過程中,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分析科學問題的思維模式、解決科學問題的毅力品質,以及在“探索性”地成功實現實驗目標后的心理體驗等等特質的養成將使學生終生受用.因此,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生命科學”的認知水平,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問卷調查結果對我們有效開設“生命科學”課程的幾點啟示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已受教育界廣泛認同,其意義和價值是不容置疑的.生命科學對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身和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學科,它甚至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但從調查結果來看,許多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價值認知尚不盡于人意,心理定位也有所偏差.換言之,“生命科學”課程要想實現有效教學,必須在學生的“認知”和“心理定位”兩方面加以引導.

2.1注意加強對學生學習“生命科學”課程的價值和必要性的引導心理科學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價值”和“必要性”的認知是任何人學習行為的原動力,并具有強烈的可持續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在開設“生命科學”課程前,精心準備“緒論”課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緒論”課的講授中,一是要強調開設“生命科學”課程這門通識課程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把這一心理定位清晰地展示給學生,是為了努力糾正非生物專業學生認為“‘生命科學’”課程是一門了解奇異大自然的‘科普課’”的認知誤區,使學生的心理定位回歸理性.二是教師要充分思辨“生命科學”課程這門通識課程與全面提升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了解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等生物學知識與培養人對自然的熱愛之間的邏輯關系;美化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景觀的多樣性與滿足人本身對物質的需求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之間的邏輯關系;學習和掌握生物知識與培養人的科學創造能力,建立一個基本的對事物認知、判斷、運用的思維模式的邏輯關系;通過對生命科學的學習與人多種思維方式形成之間的邏輯關系;等等.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生命科學”課程的過程中,對“生命科學”課程的“價值”和“必要性”有一個科學的心理期待和較為理性的邏輯思考.

篇2

2熒光探針

熒光探針在熒光成像技術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熒光探針需具備優良的光物理性質,以便于激發和檢測,且不與生物基質同時被激發,還要有較高的熒光量子產率和摩爾消光系數。熒光探針的溶解度要大,便于溶于緩沖液或細胞培養液中,且熱、光性質比較穩定,有特異性標記位點。熒光探針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進入細胞內。熒光探針大致分為兩類,包括化學類和生物類。化學類包括有機染料、納米材料(金納米粒子、半導體量子點等)及金屬配合物等。生物類包括藻膽蛋白、分子燈標及基因編碼熒光蛋白等。熒光探針在化學、光學、生物學等領域應用廣泛,但是,目前仍缺少有效的分子探針識別疾病分子水平上的獨特位點,故從分子水平上進行病理研究比較困難。

3熒光成像技術的應用

3.1蛋白質、金屬離子的檢測

生物體的生理狀態可以通過蛋白質表現出來,生命活動離不開各種酶的作用,而酶大多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故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在認識生命活動過程中至關重要。劉亭延等采用熒光成像技術構建了一種檢測人血清蛋白質的新方法。該方法以碳量子點為標記染料,以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出人血清蛋白,優化實驗條件,最終得到清晰的電泳圖。段相國等建立了一種HCVNS3/4A蛋白酶在小鼠體內瞬間表達的模型。金屬離子在生物學中起重要作用,金屬離子與熒光探針結合,在熒光顯微鏡下可觀察細胞內金屬離子的變化。Michael等選用Indo-1為模板,合成了一系列檢測Ca2+的熒光探針,可用于確定活細胞定位置的Ca2+濃度。Sare等合成了Zn2+的熒光探針,并應用到細胞中Zn2+的檢測識別中。人們還建立了Mg、Cu、Hg、Cd等離子的檢測模型。熒光成像技術應用于蛋白質及細胞內金屬離子檢測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熒光探針不能通過細胞膜、成像過程對細胞造成損害、檢測方法不統一等,因此,建立統一、低損害的熒光成像檢測技術仍是極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

3.2腫瘤疾病的檢測和診斷

目前,腫瘤的臨床診斷主要依賴于顯微形態學觀察,從而在細胞層面上了解腫瘤細胞的類型與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檢測手段不斷進步。熒光成像技術以其操作方便、標記靶點多、靈敏度高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腫瘤跟蹤成像研究中,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價值。高苒等建立了一種小鼠腫瘤模型,利用熒光顯微鏡和活體熒光成像儀可直接從整體和細胞水平上觀察腫瘤,了解宿主與腫瘤間的作用。至今為止,人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但該技術應用于體內時需要考慮復雜的體內環境,動物組織會產生背景噪音,影響該技術的發展應用。

3.3藥物新劑型研究

為了提高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發展藥物新劑型尤為重要。熒光探針的不斷發展使熒光成像技術在這一領域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可用于對藥物運輸過程、細胞屏障跨越方式、藥物釋放過程等的觀測研究,它的迅速發展也大大促進了藥物新劑型研究的迅速發展。陳剛等研究了熒光探針經內耳給藥后的轉運通路,在熒光成像系統下追蹤了整個運輸過程。鐘華等構建了一種裝載抗癌藥物阿霉素的新型納米膠囊,采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實時跟蹤觀察藥物投遞釋放過程,為新劑型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平臺。目前,類似的研究雖然較多,但仍處于理論研究階段,諸如熒光探針毒性、生物體內相容性等問題還沒有解決,沒有合理的規范,難以規模化生產。

篇3

2意碼(關鍵概念)

意碼是長時記憶的最主要的編碼方式。對信息編碼的方式往往取決于學習任務的性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新舊知識的連貫性,在講解清楚新知識的同時,也要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讓他們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深刻的意碼,新知識才能在學生頭腦里留下較深的印記,留下明顯的檢索線索。意碼即關鍵概念。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對意碼的內涵(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外延(反映具有這種本質特征的事物的范圍)的理解和掌握。可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關鍵概念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例如,學習“酶”的概念,其內涵是“酶是有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特殊蛋白質”,其外延是“酶有多種多樣,有光合作用的酶、呼吸作用的酶、消化作用的消化酶和蛋白質生物合成的轉錄酶等,酶還有高效性和特異性等特性。在掌握意碼的基礎上,需要用最精煉的語言,抓住概念內涵、實質和教材的核心內容,使之成為提綱。然后針對提綱進行強化記憶,形成長期記憶。如“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可作為研究生命從微觀到宏觀知識提綱。要本著刪繁就簡的原則,在縱觀教材和對知識集中梳理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系統的基本內容。與此同時,要盡可能把反映知識間內在聯系及異同的“骨架”和精髓提煉出來,交給學生,使之形成知識網絡。學生在學習時應主動、積極地掌握知識網絡,逐步學會自己搭建知識的“骨架”,并將知識串聯成“知識鏈”,再從“知識鏈”衍射,形成“知識網”。如圖2是以“果蠅”內容作為“知識網”的衍射中心發散成網。黑腹果蠅是遺傳學家喜歡的實驗材料,雌雄容易識別,可以安排“有序”、有目的地,讓學生感性理解遺傳學的基本理論。實驗復習整理時需要綜合利用實驗材料,完成系列實驗。

3聲碼(聽和讀)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其聲學環境的好壞將會影響師生之間的交流,甚至影響教學質量的優劣。圖形不是語言,教師授課中很多抽象的知識用生動的、抑揚頓挫的語言來描述,可使教學效果更好,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民主的、和諧的教與學的環境。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回憶所學的生命科學的知識,還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增加一個“聲碼”環節,讓教師的聲音縈繞在學生的耳旁。把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變成口訣、順口溜、歌謠……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教師做好了聲碼,學生的記憶負擔就輕了。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自由、積極、有序的自我監控下,真正沉下心來讀讀課文[3]。在課堂上講故事也是重要的教學設計環節,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逐漸從感性過渡到理性,教師鼓勵學生聽聲音講故事,既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并體驗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藝術。在教學中運用聲碼時,必須首先肯定它的表現目的,還要了解聲碼表現力的范圍,必須考慮使用聲碼背景,讓聲音和畫面密切結合,發揮聲畫結合的表現力。可以把實驗操作的過程做成視頻,然后配上音樂,在舒緩的音樂聲中既可陶冶學生的情趣,又能夠讓學生更加愉快地接受知識。

篇4

2對創新實驗大賽的思考

創新實驗大賽是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創新實驗大賽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運用、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集中體現。在競賽過程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流程、完成實驗方案、分析實驗數據、總結實驗結果,需要借助團隊的力量相互協作[6]。創新實驗大賽在形式上是比賽,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追求達到更高、更新的目標要求[7]。因此,以創新實驗大賽作為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載體,提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團隊協作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科研興趣,調動起學生對專業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8]。創新實驗大賽可有效促進教師教學與科研水平的提升創新大賽涉及生物及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或科學研究熱點,參賽的雖然是學生,但指導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指導教師需要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并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科科研上的優勢,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9]。通過參加創新大賽,可以加強指導教師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總結交流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相互促進,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在指導競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尋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推動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保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創新實驗大賽可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和創新創新大賽的組織和開展,引導和推動各高校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體系及教學方法的改革[10]。在創新大賽中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反映出學校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同時也可以檢驗教學效果。因此,高校以創新大賽為契機,針對競賽中反映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研究,實施相應的教學改革,進一步改善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調整實驗項目,不斷優化教學、完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科學性和多向性,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創新實驗大賽持續發展的幾點設想一是建立學科競賽實踐基地。根據競賽需要,學校依托現有實驗條件引導企業參與,建立學科競賽實踐基地。企業不僅為學生提供學習、實踐機會,同時承接學校組織賽事、賽前培訓等重要工作。并引進企業資金來支持大學生的學科競賽活動,搭建起大學生科技成果轉變成生產力的平臺[11]。二是建立競賽培訓環節。可以利用假期集中培訓,也可在日常教學中融入與學科競賽有關的內容,或舉辦學術沙龍、科技成果報告會,了解學科前沿,培養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12]。三是完善競賽激勵制度。從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并重的原則出發,充分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13]。對于學生可以考慮給予適當的獎學金或創新實踐學分;對于指導教師可計入一定的教學工作量和給予一定的教學獎勵津貼;對于參加集體可在教學管理評估中給予一定指標和權重[14]。

篇5

微生物學是大學生接觸生命科學領域比較早的一門課程。第一次課是全書的緒論,也是學生進入課程的第一印象,對以后的學習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們采取以下幾個方法進行嘗試:首先,提出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比如,天花病毒與康熙帝繼承帝位有什么關系?目前大家知道最難治療的疾病有哪些?你如何認識艾滋病?等等。一下子就將同學的興趣及求知欲調動起來了。整個教學過程將不斷解決這些提出的問題。其次,以微生物領域的奠基人巴斯德(Pastuer)和科赫(Koch)的科研故事為主線,講述微生物的誕生及科學家所起的重要。比如強調巴斯德的開創性工作:否定自生學說、疫苗的研制等。在否定自生學說的過程,巴斯德如何對待傳統觀念,建立細菌學說。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故事膾炙人口。狂犬病一旦發作,致死率幾乎100%。巴斯德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體內后,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即后來的減毒疫苗)給狗注射,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后,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這里同樣可以提出問題供同學思考,巴斯德為什么猶豫以后,才給孩子注射?比如埃博拉病毒能不能像巴斯德一樣做了這個實驗后應用到患者身上?同學們會給出各種不同的答案,最后老師總結并點評。巴斯德主要擔心的是他的所謂疫苗的安全性,但當時沒有其他辦法。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現代疫苗的研究必須經過一系列的療效和安全實驗。首先在動物體內實驗,然后在臨床上實驗,經過一、二、三期臨床階段實驗才可能廣泛應用于普通患者。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如類似埃博拉病毒這種重大傳染病發生時,經特批可能縮短一些時間。講到科赫,主要強調科赫定律的產生以及科赫實驗室的團隊力量。科赫定律(Koch’spostulate)在當前的流行病學的病原體確定方面有重要的應用,而團隊合作精神是科研工作的基礎。另外,突出我國科學家在微生物領域的貢獻。比如湯非凡發現沙眼衣原體,獲得國際上的盛譽,讓同 學們為自己的國家自豪。最后,課程要緊密聯系實際。比如2009年課程教學過程中,無錫太湖藍藻的爆發;2010年教學過程中,全球禽流感爆發等。對這些現象同學們有感性的認識,進而引出相關的知識點,容易激發起同學究其所以然的學習動力,更容易投入。

(二)保持學習的新鮮感

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保持學生學習的新鮮感。首先適當介紹當前本學科的最新進展,比如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PLOSONE等學術雜志關于細胞結構、碳素循環、進化的進展等有關本課程介紹知識的進一步發展,讓同學們覺得科學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有很多的未知領域。這樣有同學就會去查閱,增加新的知識。又如學到了病毒這一章,EV71(腸道病毒71)病毒引起手口足病(hand-foot-mouthdisease),這是現實生活當中亟待解決的難題。通過這個鮮活的例子,同學們學習到正鏈RNA病毒的相關知識,就覺得很容易接受了。

二、科學安排教學內容

對課程統籌安排,同學能夠自覺的安排自學。比如顯微鏡的相關知識,消毒滅菌的相關知識,相對比較簡單,就可以一帶而過。而對于比較難懂且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就要重點介紹,比如病毒的相關知識,補充了HIV(艾滋病病毒)、HBV(乙肝病毒)、禽流感(如H5N1)及埃博拉病毒的相關知識,同時這些又與自身的健康息息相關,學生非常感興趣。

三、多種途徑強化學習

(一)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微生物學的內容與其他學科,比如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及免疫學等聯系比較多,尤其與生物化學的聯系非常緊密。我們注重相關知識的回顧,讓同學逐步清楚學科是聯系的,各有側重。這樣也可以推動對其他生命科學課程的學習。其次注意課程內容前后的聯系,比如緒論中講到科赫定律,在講到病毒的時候,SARS病毒的確認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再次講解,同學們印象就深刻了,而且教學安排上也能夠前后呼應。

(二)現代課堂教學手段的應用

現代教學板書已經退居其次,主要起到提綱及提醒的作用。現在課堂教學要用好多媒體(PPT)及視頻教學。好的PPT可以節省課堂很多板書的時間,增加信息量。尤其對于實行三學期教學的學校,顯得尤為重要。而好的視頻不僅形象,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最成功的是選取了豪斯醫生(Dr.House)的一集內容,該集是講述豪斯醫生如何分析嬰兒感染哪一種病原微生物的,并對癥下藥。在視頻開始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影片出現過哪些病毒及微生物的名稱?抗生素為什么會濫用?病原傳播的途徑是什么?有的同學在臨近畢業的時候說,老師,我現在還清楚的記得那節課。我了解了很多微生物的知識,很形象直觀,簡直是豪斯醫生和醫院的所有人在給我們上了一節課。教師的問題讓我們抓住了問題的核心。

(三)與科研工作相聯系

課程教授的過程中注意課本與實際科研的聯系。比如我們目前從事的科研工作包括了特定環境中菌的分離純化、生物質能源的利用、植物病毒的研究。當講到這些方面,可以介紹科研的情況,取得的成果及研究的體會,讓同學們認識到科研并不神秘莫測,反而因此想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的沖動。我們積極協助并指導有能力的同學開展科研活動。比如每年開展的全國大學生創新活動,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及校級大學生創新活動,我們都給同學在相關領域提出指導性意見。生命科學學院及我們自己的課題組也有相應的創新項目供同學申請。

(四)及時解決學生的提問

目前可以通過很多交流途徑與學生溝通,及時解決同學在學習中的問題。比如我們開通了博客,設立了專門的課程信箱,利用課程網站介紹最新的知識,等等,使大多數同學對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篇6

人的一生是從搖籃到墳墓,因此擁有生命是人的前提,發展生命是人的根本,關注生命是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今教學目標重要趨向。然而,由于科學理性主義和應試教育的影響,現今的語文教育觀重外物而輕視生命本體,生命意義的喪失和缺乏使得課堂教學成為一種訓練活動,成為一種知識中心主義的課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吸收知識,開啟智力,陶冶性情。同時教育情境的創設要求生命化語文課堂傳統打破語文課堂時間的封閉模式,教學活動應靈活掌握時間,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步驟,調整節奏;并且努力作到課堂內的時間與課堂外的時間自然銜接,讓課堂外的時間在課堂內自由流淌,從而在相對的意義上延長活動時間,促進個體生命主動發展。

(三)生命課堂的對話教育構建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廣闊神奇的語言天地里,我們可以與古人、今人、偉人、巨人,與自然、社會、人生進行心靈的對話和精神的溝通。通過“對話”交流活動,讀者才能悟得文章的真義,內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從而達到促進學生主體的自我建構和生命成長的目的[張永昊、周均平.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對話教育首先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讓學生來探討文章的真諦,教師主要起引導的作用。必要的知識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新審視教學的本質、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以及學習方式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在語文教育中建構生命課堂,使學生讀到過讓他激動不已、欲罷不能的教材,感受過心靈與情境的自由交往與融合,走進過無拘無束的想象空間,從而引發過探究未知的沖動和欲望,產生過令他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品味過審美過程所產生的悅心悅意,最終實現語文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鄔志輝.關于減輕學生負擔的深層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1998年.

2、曹明海、宮梅娟.理解與建構—語文閱讀活動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張永昊、周均平.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篇7

    當前,我國水資源的短缺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可以說已經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200立方米,低于3000立方米/人的平衡線,屬于輕度缺水的國家;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人口眾多和傳統工業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加劇了缺水問題;嚴重的水污染又使缺水問題日益突出。專家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16億的高峰,再加上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到那時,中國將成為嚴重缺水的國家。因此,水污染防治是水資源保護的當務之急。 

    目前我國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國家統計的12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八五”末期削減了15%左右,部分地區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遏制。但是,總體形勢仍相當嚴重,我國污水的排放量已從80年代的310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620億噸,占全國年用水總量的10%以上,自凈能力已是杯水車薪;受污染河段已超過總河長的1/3;水生態系統蛻變嚴重。這不僅見于統計數字,甚至于每個居民都能接觸感覺到。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有限的水資源被污染,使得供需平衡雪上加霜;我國南方嚴重的水污染已經使相當多的地區出現水質型缺水,使守著滾滾長江的太湖流域缺水喝;我國西部大開發,隨著資金的投入,工礦業的發展,水污染加劇已見端倪,如此下去,將使那里十分缺乏的水資源難以為繼;西南地區水資源量較為豐沛,但日益加劇的水污染已成隱患。因此,在21世紀對我國的水污染防治,需要高度的重視、創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 

    一、水污染產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機理 

    (一)水污染產生的原因 

    回顧半個多世紀對水污染的斗爭,全世界,尤其是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創造幾千億的產值,治污就需要逾千億的投入,而污染日趨嚴重的形勢還難以遏制!污染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指導工業化的西方經濟學指導思想已不能適應現代工業化的新發展。從亞當·斯密和李嘉圖起,西方經濟學的指導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自然資源,尤其是稀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代代最大限度地開發,后代不就所剩無幾了嗎?如何符合代際均衡的原則,怎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呢。多創造社會財富是沒錯的,但是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害物,我們能夠允許財富和害物的創造并行發展嗎?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什么是利潤呢?從經濟學上來講,利潤是產出減去投入的凈所得,治污的投入也是投入。如果治污的投入不被考慮在內,高利潤、高污染的產業導向就會使污染愈演愈烈,人們的真正受益就越來越小。 

    目前水污染的重要指標是富營養化,實際上有機營養物就是食物,正是人類至今還缺乏的東西;目前水污染的另一重要指標是重金屬,實際上這些重金屬正是珍貴的工業原料。因此20世紀提出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并重,主要出于照顧人們對傳統經濟的認識;從21世紀的知識經濟理論來看,僅從經濟效益-利潤來看,對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水污染也是減少利潤的。過去的情況,只不過是由于認識片面,政策不同,改變了利潤的分配罷了。在新世紀人類開始了對水污染認識的第四階段-清潔生產、資源循環階段,就是從大系統看問題,工業生產和污染不一定是孿生兄弟,可能優生,即只有生態型生產這個獨生子。 

    (二)排污就是用水 

    過去人們只認為從水體中取水,改變了水資源的量是用水,水體在量上有承載能力問題;而向水體排污,改變了水資源的質則不是用水,水資源在質上不存在承載能力問題,這種思想是不科學的,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人類不管從量上還是質上改變水資源,都是對水資源的利用,鑒于水資源已是短缺資源,量和質都要合理利用,科學配置,都要受到限制。排污實際上是擠占了環境用水,所謂“環境用水”就是必要保持一定量的凈水-即維持水體的自凈能力。而“生態用水”則是維持植被、動物群落和地下水等整個生態系統要素的用水。 

    二、當前水污染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的水污染形勢有了新的發展。 

    (一)以前主要是工業的點源污染,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化肥農藥使用量的大大增加,農業面源污染開始逐漸與工業點源污染平分秋色。 

    (二)以前主要是城市污染,而隨著鄉鎮“五小”企業的迅速發展,農村污染開始逐漸與城市污染平分秋色。 

    (三)由于多年排污的積累,江河湖庫的內源污染迅速上升,水生態系統嚴重蛻化,自我修復能力大大降低。 

    三、以新經濟與科學觀點防治水污染的具體措施 

篇8

早期哲學家意指的“自然”(Physis)特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性”(Nature)、“本原”(Arche)、“太初”。這種最初存在的東西在事物運動變化過程中始終起作用,它們賦予事物質料,是最原始的“基質”,并內涵引導形成事物運動和存在的秩序的“原則”。這一“自然”存在與中醫和氣功等傳統文化的“氣”或“元氣”概念是一致。近代以前,這種存在之物只能存在于哲學家的主觀思維和意識對象之中,與物理科學的實證實驗對象無緣,但是現在前沿的量子物理學已為這種以前只能靠思辯或“神秘”體驗去把握的存在對象提供了客觀實證的物質基礎———量子真空零點能全信息場。從一元論宇宙發生論和科學認識的客觀信息性上,只能將這一本體的客觀存在稱為“信息場”、“本體信息”,它是未顯現的宇宙“隱信息”、“所有信息”(全信息),中華傳統文化稱其為“道”、“無”。它通過生成“氣”來化生宇宙萬物世界。〖信息生命科學〗的“信息”即是立足于這一“量子真空零點總信息場”(“道場”)的宇宙本體信息而言。

2堯信息生命科學對氣功堯中醫和武術基礎的野氣冶理論解讀

(1)信息生命系統中與先天“炁”和后天“氣”生成世界萬物的暗物質暗能量宇宙本體隱信息源———“道•氣”場,布達佩斯俱樂部的歐文•拉茲洛將其比喻為“微漪之溏”,顯性世界只是本體宇宙“池溏”背景上的微漪。這一混沌的生成本體,老子給了其恰當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25章)。著名量子物理和科學思想家戴維•玻姆創造了隱含序(Implicateorder)的概念,與顯現序(Explicateorder)相對,表達了這一宇宙本體的特征;(2)氣功修煉和醫學實踐中對生命“先天元氣”的提取和運用;(3)元氣的本體信息多維復合一體性的物理奧秘———縱波磁旋構成的撓場;(4)傳統文化中的天(地)、道(德)、無極(太極)、性(命)都與這一本體信息場相應。3堯結論和建議在道(氣)一元的基礎上,運用信息生命科學整合中醫、氣功和武術等,是傳統文化創新的科技之路。

參考文獻

[1]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戴維•玻姆著,洪定國等譯.整體性與隱纏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2.

篇9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社會不斷發展,小學生的學習節奏也隨之不斷加快,因此,關注小學生在語文生命課堂中的預習情況已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語文預習是小學語文生命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生命課堂教學進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已成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現筆者將研究小學語文生命課堂中的課前預習策略。

一、以生命教育為導向,激發學生對語文預習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說過:“在語文生命教學的進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指導他們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自己認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當討論某一問題時,看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討論的最終結果一樣時,就會增加對語文預習的興趣”。可見,對于廣大小學生而言,學好語文的一個前提就是充分認識到預習的作用,并掌握科學合理的預習方法,而要達此目的,就必須激發學生對語文預習的興趣。一些學生在語文生命課堂教學的進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預習的重要功效,沒有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其根本原因就是很多學生對語文預習缺乏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以生命教育為導向,激發學生對語文預習的興趣。在小學語文生命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語文預習的興趣,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在語文生命教學進程中必須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從本質上而言,語文生命教學的本質就是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倘若教師不能在教學進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那就根本談不上是什么生命教育。因為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字,需要記憶的知識點相當多,這樣就讓很多小學生對語文學習逐漸喪失了應有的興趣。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生命課堂的特征,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舉措,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興趣。譬如,在生命課堂教學中,對一些學生較為陌生的課文進行教學時,教師完全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實施懸念教學法、提問教學法去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對語文課文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培養其自讀能力

筆者發現一些學生在語文生命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自讀能力也不是很強,因此部分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進程中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這明顯與語文生命課堂教學的本質相違背。因此,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教學進程中,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不斷培養其自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具體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指導學生誦讀課文。教師在語文生命課堂的教學進程中,應指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問題:認真閱讀課文兩到三遍,仔細思考課文的主旨是什么?學生在剛開始接觸課文時,一定要認真指導他們將課文讀通順,然后從整體的角度去感知,對課文的整體內容形成初步的印象。

第二、指導學生析讀課文。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進程中,教師應充分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指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其能在獨自閱讀的進程中理解課文的內容,譬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可給學生布置預習思考題目:“小女孩究竟點燃火柴幾次,每次點燃火柴時他都看到了什么場景?”“最后賣火柴的小女孩結局究竟如何?”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認真閱讀課文,這正是語文生命課堂所倡導的,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以此培養其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全文,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就會一一解決,課文的內容也就能夠理解透徹了。

第三、指導學生賞讀課文。語文生命課堂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而培養自讀能力的前提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譬如一些課文的段落寫得十分精彩,可指導學生認真反復地閱讀課文中的精彩段落,譬如舒慶春先生的文章《草原》,第一自然段中寫作者初次看到美麗的草原景色,文辭優美,意蘊豐富,教師可在這篇課文的生命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預習《草原》這篇文章,認真思考舒慶春先生筆下的草原美景究竟是怎樣的?”讓學生預習這篇課文時,可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想象草原美景的樣子,直到最后能夠背誦。在語文生命課堂中指導學生掌握賞讀課文的方法,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其語文預習能力。

第四、根據教學重點幫助學生設計預習提綱。一些學生對語文預習缺乏興趣的重要因素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沒有形成良好的自讀能力。而要做到此點,對于廣大小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必須要借助教師的指導才能達成目的。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教學進程中務必要根據生命課堂的特征結合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設計預習提綱,才能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才能有效培養其自讀能力,進而幫助其形成語文預習的良好習慣。譬如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制定出以下預習提綱:①朗讀。放聲朗讀《詠柳》,一定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注意句尾的押韻;②認真思考。一定要注意詩歌中一些關鍵字詞的理解,譬如對“妝”字、“綠”字、“裁剪”一詞的理解,認真思考每句詩的含義,弄清楚每句話的大意;③解釋、質疑、想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每句詩,并提出一系列問題,最后借助想象去領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④背誦和朗讀。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詩歌,最后達到背誦的目的;⑤默寫詩歌。學生在背誦詩歌后,讓其默寫詩歌;⑥要求學生回憶預習的全部過程,并運用這一過程繼續學習第二首詩歌《宿新市徐公店》。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時代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師如能參考上述策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定能有效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

作者簡介:曾清生(1963-),男,漢族,湖南省衡陽縣大安鄉中心小學,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篇10

《世界中世紀史》在高校歷史學科的專業必修課中,起到了銜接《世界古代史》與《世界近代史》課程的作用,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除傳授基礎知識之外,還應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史學研究的新動態。若將疾病史內容引入教學,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引導學生關注學界動態。

一、引入生態文明教學的必要性

疫病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疾病的發展史。麥克尼爾指出:“傳染病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早于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定會和從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以及決定因子。”[1]P.339

除以上現實意義外,將發生在6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瘟疫”作為切入點引入教學,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結合生態環境問題審視瘟疫發生地區或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同時,通過對研究過程的介紹,可讓學生大致了解相關研究的基本思路,有利于學生今后發展。

近年來,史學界之所以逐漸加大了對環境史的關注,尤其是對疾病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科技相對落后的古代社會,一旦發生瘟疫,必然引起一系列不利影響。541年爆發的“查士丁尼瘟疫”及其復發對拜占庭帝國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導致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羅馬帝國版圖的計劃破產。

綜上所述,在《世界中世紀史》課程教學中引入與“查士丁尼瘟疫”相關的研究動態與成果,有助于學生了解這一時期拜占庭帝國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政治、軍事的發展情況。

二、“查士丁尼瘟疫”教學的步驟和方法

《世界中世紀史》的教學對象主要是以歷史學本科專業的學生為主,在將“查士丁尼瘟疫”引入課堂教學時,應從瘟疫來源、癥候、傳播路線、瘟疫性質及其影響等方面講授。

(一)強調搜集和研讀與“查士丁尼瘟疫”有關的史料

應從本科教學階段就讓學生們了解,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和主要對象。由于迄今尚未出現與“查士丁尼瘟疫”有關的考古發現,因此該時期拜占庭史家作品是不可或缺的資料。6世紀拜占庭著名史家普羅柯比的《戰史》[2]對“查士丁尼瘟疫”做了詳細敘述。此外,阿伽賽阿斯的《歷史》[3]等作品則記載了“查士丁尼瘟疫”在不同階段在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對相關史料的搜集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步與最為重要的一步。《世界中世紀史》課程屬于歷史學本科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主要針對剛入學不久的歷史專業學生,筆者發現,初入歷史專業不久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一方面這是可喜的現象,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在提出問題或想法時忽略了論據的重要性。通過在“查士丁尼瘟疫”教學中強調史料,有助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二)確定“查士丁尼瘟疫”的發源、傳播路線和性質

首先,確定瘟疫首次發生的地點。根據普羅柯比的記載,“查士丁尼瘟疫”最初出現在北非的培琉喜阿姆[2]Book2, P.453,此地地處埃及與外界聯系的交通要道。在疾病史研究過程中,明確疫病發源地十分關鍵。

其次,考察瘟疫傳播路線。根據史家記載,“查士丁尼瘟疫”從北非沿東西兩條路線分別傳到了巴勒斯坦、敘利亞、意大利、高盧等地[4]PP.136-138。而瘟疫傳播的媒介主要是商船和軍隊。由此可見,對瘟疫傳播路線的考察可以增強對這一地區的貿易和戰爭形勢的了解。

第三,通過患者癥狀分析瘟疫性質。根據普羅柯比的描述,患者的腹股溝處出現了膿包,大部分學者據此將“查士丁尼瘟疫”確定為鼠疫。但由于相關史料中缺乏具體的人員死亡數據,學界對它的關注度遠低于中世紀后期的“黑死病”。比對不同史家記載,可對瘟疫性質進行微觀分析,對“查士丁尼瘟疫”的性質進行判定是進一步研究其所造成影響的基礎。

(三)研究“查士丁尼瘟疫”的社會影響

將“查士丁尼瘟疫”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進行分析是疾病史研究的核心內容。

“查士丁尼瘟疫”的最直接影響是拜占庭帝國人口的大量減少。據普羅柯比記載,瘟疫高峰期中君士坦丁堡每天死亡人數可達5000乃至10000人。[2]Book2, P.469拉塞爾估計“查士丁尼瘟疫”使拜占廷帝國的人口下降了40%—50%。[5]P.196在古代農業社會中,人口的多寡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志之一。人口的急劇減少會引起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連鎖反應。

“查士丁尼瘟疫”在導致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的同時,也對帝國經濟造成了不利影響。安戈爾提到:“查士丁尼瘟疫在帝國境內頻繁的復發給帝國帶來一系列的災難,尤其是破壞了帝國的經濟和人口基礎。”[6]P.26城市在拜占廷帝國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城市人口的絕對減少自然會對社會經濟會造成危害。[5]P.181可以說,6世紀地中海東部城市所出現的衰落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

此外,“查士丁尼瘟疫”也對帝國軍隊和對外戰爭造成了不利影響。軍隊規模一般是與總人口成正比的,人口的絕對減少必然會造成軍隊規模的縮小。因此,在“查士丁尼瘟疫”的影響下,在役士兵以及征募人數的共同減少導致拜占庭帝國軍隊人數的絕對下降。兵源不足不僅是羅馬帝國晚期軍事史的主題之一,從6世紀開始也一直困擾著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在軍隊人數下降的情況下,戰略形勢從公元6世紀中期開始急轉直下。查士丁尼一世試圖重建舊日羅馬帝國版圖的希望破滅,拜占庭帝國的疆域逐漸收縮。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6世紀前期與后期的疆域范圍進行對比,增強學生的縱向對比能力。通過分析“查士丁尼瘟疫”對帝國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影響,響,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態環境與歷史進程之間的關聯性。

三、小結

對“查士丁尼瘟疫”的分析與研究,是對拜占庭帝國及其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的研究,同時也是從疾病史的角度對拜占庭帝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所進行的綜合研究。將其引入教學過程中,可以令學生接觸到當今史學界研究的熱點,同時有利于學生初步掌握就某個特定問題進行歷史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并可幫助學生認識生態環境對于人類歷史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去思考問題。

參考文獻:

[1][美]麥克尼爾.瘟疫與人[M].余新忠、畢會成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2]Procopius, History of the wars, translated by H.B. Dew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Agathias, The Historie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short explanatory notes by Joseph D. Frendo, Einband: Luderitz & Bauer, 1975.

[4]Michael Maa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Josiah C. Russell, “That Earlier plague”, Demography, V.5, N.1, 196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吉安县| 阆中市| 安龙县| 桃江县| 崇义县| 宕昌县| 鹤庆县| 大同县| 平舆县| 平邑县| 吉隆县| 民乐县| 宁海县| 马山县| 昭觉县| 乌海市| 永济市| 德安县| 乐都县| 根河市| 乌拉特中旗| 大同县| 融水| 汤原县| 阳谷县| 凤台县| 东海县| 溧水县| 肥城市| 西吉县| 岳池县| 青海省| 尚志市| 朝阳市| 乌鲁木齐市| 墨竹工卡县| 澜沧| 鸡东县| 土默特左旗| 屏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