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4: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理教師教學反思,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1―0018-03
2004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全面培訓與考核。所謂教育技術(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是指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作為合格中小學教師的標準,明確提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重視“課堂教學的資源配制”、“終身學習”及利用先進的評價手段促進教學的評價、反思與總結。如今,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能力已有長足進步,教育技術能力也已成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教學案例和教改成果。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的構成已由傳統的教師、學生、教學材料三要素轉變成教師、學生、教學材料和信息技術四要素。通過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多層面、全方位溝通和交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師生共同成長。2011年,教育部重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課程性質在原來基礎中增加了“生活性”和“實踐性”的表述,明確要求地理教學內容必須聯系生活,突出反映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現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并把地理課程定性為“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作為長期參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關注地理教學的教師,筆者深深體會到基于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地理課堂教學迎來了教改良好機遇,我們擁有先進的教學工具和理念,更需要重視如下幾個環節的教學,加強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形成創新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一、更重視課堂框架設計,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的主導是教師。有效教學是建立在充分的教學準備之上,這支點就是教學設計。作為一名具備教育技術能力的地理教師,僅僅依靠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從注重教學設計入手,把教師、學生、教學材料和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起來,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讓地理課堂更具吸引力。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五章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部分的教學,需要學生掌握結構化的整體知識,并養成良好的觀察學習與生活學習的習慣。為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從有層次的框架問題入手,利用網絡資源和生活觀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認識到保持自然環境整體性和諧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框架問題如下:
內容問題:
1.自然地理環境由哪幾個要素組成?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了哪些新功能?
3.什么是生產功能?什么是平衡功能?
單元問題:在學校或周邊,你最關注的自然景觀是什么?做一次這一觀景的環境探究或調查,制作一張景觀物質循環示意圖,在課堂上展示。
基本問題:怎樣才能讓自然與人類保持既平衡又發展的關系?
這是三個層次的問題。最低層的是內容問題,基本上是自然地理環境相關的、必須掌握的知識。可以通過教材或書本找到準確的答案;中間層的是單元問題,從學生關注的自然景觀入手,關注身邊的事實,利用自己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理解,制作成物質循環結構示意圖,在班級上展示交流;最高層的是基本問題,把人類因素引入到自然環境之中,讓學生從人類發展的視野中思考自然環境的平衡與發展。提出這個開放的問題,不一定要學生得出準確的答案,但這個問題絕對是學生長久關心的問題,也是社會必然重視的課題。
二、更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支持學生的自我發現與發展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有效學習的內因。現階段,教學的內容、信息量和手段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不在教師的教,而在學生的學。為此,學生學的動力發掘就成了教改的重點。從學生角度看,有用才能產生興趣,而興趣就是學的動力。教學借此興趣的驅動,讓學生保持更持久的學習注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地理其實就在身邊,只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重視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就一定能對地理教學產生興趣。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變化》。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人口的數量、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合理容量。這正好是一次開放式興趣教學的機會。“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一對夫妻只生一個” 和人口問題,正引起社會的關注,也是今年“兩會”的焦點。為了幫助學生建構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知識,形成良好的人口發展觀,在單元教學中,要求學生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討論如下單元問題:客家地域文化對人口變化有什么影響?從學校地處客家地區入手,關注地域文化與人口的關系,從學生身邊的事實感悟人口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加深對“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和反思,明白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和不進行計劃生育可能產生的后果。教學結束時,又拋出本單元的基本問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究竟能養活多少人?讓學生關注的不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是人類的本身。全球的發展不能只著眼于自己,還要放眼世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計劃生育”是肯定的,但怎樣的計劃生育才是合適,才能讓地球養活更多的人,還要讓人們過得更幸福?
三、更重視充實教學內容,關注知識與社會熱點的關系
當今社會信息無處不在,這對教師來說確實是巨大的挑戰。就是教師比較自信的專業知識,也要不斷地了解和學習。不然,學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了,比教師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信息更是拓展教學的基礎,通過豐富的信息資源,不但能了解自己專業知識的前沿,跟上新技術和新知識發展的步伐,還能更好地充實課堂教學。其中,因時、因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引入現時社會熱點充實教學,就是其中一法。教學從熱點處切入,從解決問題后淺出,豐富課堂,解決問題。
比如,為了加深學生對空氣污染的關注,分小組組織學生關注人民網《全國多地受霧霾天氣影響》的網絡專題開展探究活動。通過基于《霧霾天氣》的項目學習,引導學生關注專題欄目中專家的觀點,了解霧霾的成分及來源和各國治理霧霾的辦法,關心網民對霧霾天氣的評價。指導學生協作學習,寫好心得,在班級開設的環保專題交流會上發表個人的意見。盡管這只是一次課外探究活動,但加深了學生對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的補充學習,豐富了課堂資源,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明白氣象災害有些直接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相關,拓展了氣象災害的學習范圍,也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確實是大家共有的責任。
四、更重視教學方法多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學方法的優劣取決于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如今,教學方法的多元已成為共識,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模式各自都發揮作用,相得益彰。需要教師直接傳授和解答的,使用傳統的講解、實物演示,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就很好。但一些教學內容需要通過廣泛的閱讀、利用實驗或社會調查,以幫助學生獲取直觀的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更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和基于項目的學習。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時區日界線相關的知識只要運用《圖1.2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直接講解,讓學生認識時區的劃分方法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來由,運用生活實例,讓學生重復進行時區計算和日界線東西兩側的日期變更,直觀、實用,教學效果不錯。但同一章節中,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學習內容比較抽象,不但需要學生認真觀看三球儀運行演示,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給地球帶來哪些問題,對天氣和氣候產生多大的影響。開展一次基于《誰讓我們的四季變得如此多姿多彩》的項目學習,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查找晝夜長短與太陽高度變化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利用網絡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更深入地了解天氣和氣候變化的各種因子以及四季變化的地域性和差異性。在這個項目學習過程中,不但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多聯系實際、多拓展知識,還能讓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交流更多,發揮特長,發掘潛能,形成創新思維和學習自信,更能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課堂空間,為后面《天氣與氣候》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更重視教學有效評價,體現評價激勵作用和教育公平
教學評價功能包括導向、鑒定、改進、反饋、展示激勵及檢查監控功能。在傳統教學中,熟悉和了解學生一直是教師常用的診斷性評價,并以此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只是這種評價方式僅憑教師的經驗,缺乏數量的指標體現,難免有失準確。但教師擁有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之后,教學評價可以借助網絡或計算機平臺,利用系統而規范的評價量標體系,對學生進行比較準確的評價。還可以利用平臺提供的評價資源對學生進行適時、且貫穿始終的評價記錄與反饋,客觀真實地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表現,數量化的再現評價結果,采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學習,激勵學生成長。教師也可以利用過程性評價的結果,調節教學難度、速度及方法,更好實現地教學目標。現實性、安置性、診斷性和終結性的教學評價用得較多,而過程性評價用得較少,會出現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成績重視不夠,影響到評價的激勵功能發揮的結果,最終還可能影響到學生的有效學習與健康成長。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變化》單元,為了了解學生對人口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需求,在開展項目學習以前,利用預先訂制好的《人口相關內容學習需求評價量表》,對學生做了教學前期的診斷性評價。結果發現學生已具有不少與人口相關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常識,但對《人口的變化》相關的知識缺乏系統化和結構化,絕大部分同學都非常關注我國的人口問題。在項目學習的過程中,適時使用《小組行動準則》、《學習交流與反饋記錄》、《項目成果評價量規》及《成果交流注意事項》等評價工具,讓學生在參與學習和交流時,明白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小組學習與討論,為完成學習任務多做自己的貢獻。更重要的是,這次項目學習的全部量規都在開展各環節學習之前出示,讓學生明白評價要求、自己該學什么、該做什么,還提醒學生在項目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得到加分獎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成果交流展示和項目總結,使用了學生自我評價、小組相互評價和教師綜合評價的三元評價,對學生個人、小組進行客觀評價。
通過使用這些多元評價,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有效教學。學生通過常態化的、規范化和客觀真實的評價,開始學會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特長解決問題,為了小組和團隊,盡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難,實現目標。課后反饋中,不少學生認為,這樣的學習不但重視了基礎知識的掌握,促進自我能力的發展,還在開放性學習中學會自我約束和行為規范。多元評價讓評價過程更透明、更實際,評價結果更客觀、公平和公正,心服口服。筆者明顯發現不少平時考試成績一般,活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得到肯定的機會更多,最后的評價分數更好。
從2001年開始,江蘇省南京市啟動了小班化教育試驗。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投入小班化教育教學的實踐和管理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和實效。2009年,筆者所在學校江蘇省南京市華電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建設了數字地理教室。數字地理教室為我們進行小班化教學和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優質的平臺。下面,筆者就三年來地理分組教學的實踐過程,來談幾點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數字地理教室與普通教室基本配置的差異[1]
同普通教室相比,數字地理教室多了以下基本設施:①核心設備:數字星球教學系統;②多媒體教學系統:包括多媒體中控臺、交互式電子白板等設備;③常規模型:三球儀、地球儀、地形地貌等;④木器類:可多種組合的學生特制桌椅、燈箱等。正是數字地理教室有了以上設備設施,分組教學在我校地理課上才成為常態。
二、新課程形勢下小班化地理教學中分組活動的優勢
(1)分組活動教學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掌握學科核心知識。地理課上的許多核心知識通過學生分組進行活動效果更佳。比如,在學習“地球傾斜著繞太陽公轉”時,教師指導學生把各組圍成的圈子當成太陽,然后各組派一個學生代表模擬地球開始繞著自己的小組轉圈。因為參與活動的學生要考慮地球公轉時的方向、傾角,所以有一定的難度,不易正確掌握。但6個小組一比賽,肯定就有做得比較好的學生。然后教師也按標準來模擬一下,既做了示范,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無形之中就把這個難點簡化并加以掌握了。
(2)分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分享更多的信息。新教材正文減幅而閱讀材料及活動明顯增加。正因如此,我們分組活動才能達成目標。如“我國的地勢特點”一課中,教材需要學生討論“我國地勢特征對自然環境和經濟活動的影響”。這個課題面很廣,也有難度,若以常規授課,一課不夠。采取分組活動就事半功倍了,實踐證明,分組活動教學使學生收集和分享的信息量明顯增加。
(3)分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探究式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2]。要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習慣,著眼點就在“過程”上。此時采取合理、科學、獨到的分組活動進行教學就顯得極為重要。以“我國的自然資源”為例,我們就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學習來進行教學。
(4)分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地理學科素養,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如2010年春,我校報名參加了金陵晚報組織的“虎鳳蝶――讓我們的紫金山自由呼吸起來”大型環保活動。學生們身穿紅馬甲,手提垃圾袋,穿行在樹林和草叢中,給上下山的游客和自己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環保課。
三、新課程形勢下小班化地理教學中分組活動的反思
(1)由于生源素質不整齊,有時會導致分組活動教學效果不理想,具體表現為:學生準備不足、學生討論不充分、學生發言針對性不強,等等,最終無法達到教學目的。
(2)分組活動教學需要各活動小組人員比較固定,在數字地理教室上課時效果不錯。但其他學科主要在教室按傳統方式上課,這會影響學生分組活動時一些好習慣的養成。
(3)分組活動教學對地理教師要求比較高,因需要精心準備各種素材,會占用教師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會影響青年地理教師進行分組活動教學的工作積極性。
教學是講規律的,無論選擇或創新哪種方法進行教學,只要遵循教育規律,切合實際,都難能可貴。我們有理由相信,一位樂于學習、勇于創新、善于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的地理教師肯定會學有所得,教有所成,桃李滿天下。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40116
“同課異構”的教學理念為現代教研方式帶來了新的思路。針對地理教學實際,“同課異構”立足于教師集體備課,將教學設計、教學行為進行再次自我設計,重點突顯創新性設計,重新呈現出獨特的教學特征、教學理念、教學方式,適應學生現有的興趣特點及知識構造,達成自主性、創造性教學目標,形成深受學生喜歡的、指導教師教學的地理教學方案,體現教師對新課程、新理念的獨特理解。
一、同課異構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1.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原有的地理教學理念已不能完全適用于現代教學機制,重組教學機制、創新教學模式成為當下地理教學的要務。“同課異構”教學理念融入地理教學活動,解決新課程實施中“來源于課堂、根植于課堂、還原于課堂、運用于課堂”的實際問題,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以生為本”、“直面問題”、“課例教研”等實施策略,開展具有實效的教學研究活動。
2.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現代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視角來考慮實際問題,綜合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及主觀感受,創設更具人性化的教學模型,便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在地理教學中,應依據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來考慮教學方式,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應用能力為綜合考慮要素,教學設計也應從學生的基本學情入手,根據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對待某一課程知識點的自我掌握能力及理解情況)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避免將學生置于“零起點”進行課堂預設。
3.地理教師的個體差異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因素及教師的個體差異直接影響地理教學效益。其中,地理教師的個體差異主要是基于地理課程理解程度,體現在課程內容挖掘、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問題設計、課堂氛圍營造等方面。造成個體差異的基本成因與教師的教育認知、專業知識、課堂管理、性格特征等因素具有密切聯系,對學生的主觀學習也會有所影響。在教學實踐中,不同教師對同一問題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造成課程內容設計、專業知識傳授等方面也會呈現出不同。
二、同課異構的基本策略
1.研究教材,人人初備
在個人備課階段,教師應認真研究地理教材,結合新課程標準、教師用書、高考考試說明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方面來考慮如何教學(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比如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及應用能力,擬定合理化的教學目標及備課方案。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優差生的等級劃分),標注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策略,設計合理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方案。
2.研討教法,集思廣益
教師需要注重“教法、學法、練法”,基于合理化的教學目標及實踐方案,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案。教師要“心中有書”,考慮“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等問題;結合地理課程標準,深入學生內部,掌握學生學習動態,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法、板書、作業等,并指明課程重點內容;結合學生的心智水平、知識結構、學習習慣等實際情況,適時提供有效指導,配合課堂提問(設問)、試題分析、練習說明等,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及思考環境,逐步改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動腦,強化學生記憶,實現知識遷移,培養學生能力。
3.創新設計,個性教學
個性化教學應有以下內涵:一是注重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引導者,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自身專業知識,融合創新教學方法,滿足創造性教學需求,形成教學性,這也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二是注重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個別差異為基礎,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與方法。三是注重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以人為本”就是強調要強化人的素質,教學工作必須為素質教育服務,而素質教育追求的是個性的解放和發展,我們要在個性化教學中使學生個體的人格得到健康完整的發展。四是注重學生自身學習風格的形成。教學中不能讓所有學生按照同一學習模式、學習策略進行學習,只有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才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提高。
4.教后反思,感悟升華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對于地理教學而言,課后思考與課前設疑、課堂提問占據同等地位。在地理教學中,當教師完成備課、課堂教學等流程后,應進行及時、有效的課程反思、分析、研究、總結,為接下來的課程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三、同課異構要處理好兩個關系
1.處理好集體備課與個人教學特色的關系
考慮集體備課資源共享效益,整合個體教師對待教學設計的主觀意見,注重引入集體交流、課程整體把握環節,就教學問題達成共識。既要體現教師的集體智慧、互幫互助的功效,也需注重個性化教育色彩,協調兩者的關系,便于提升地理教學設計效益。
2.處理好“求同”、“存異”兩者的關系
依據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同課異構既要追求教學理念的一致性,又要充分肯定不同的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四、同課異構的實踐反思
1.經由“同課異構”教學模式,讓參與同課異構的教師共同成長
在此期間,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引入不同的教學策略及實踐方案,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方法及參考標準,在突顯教學個性化需求及實踐性要求的基礎上,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批判性繼承不同教學方案的優勢和價值,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2.同課異構優化了教研方式,提高了地理教師集體備課的熱情
要想營造一個濃烈、富有激情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自己要有激情。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帶著呆板、沉悶的氣息,那一定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課堂氛圍無論如何都不會輕松、歡快起來。筆者認為,教師如果想給營造一個好的課堂氛圍,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動起來”,用充滿熱情的語調、富有激情的肢體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熱情。
筆者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偶爾會來一次“人來瘋”。筆者會提前幾分鐘進入教室,搖頭晃腦、四肢并用地大聲演唱歌曲。如,教材八年級上冊開始系統講中國各個地域的相關知識,筆者就為學生演唱了《彩色的中國》這首歌:“輕輕打開地圖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國。碧綠的是平原,金黃的是沙漠,長長的是長江,彎彎的是黃河。寶島臺灣像小船在東海上漂,神州處處好,神州處處好,我愛你啊彩色的中國……”由于學生初一年級音樂課上已經學過這首歌,便紛紛跟著筆者哼唱起來。就這樣,還沒正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情緒便被筆者帶進來。
二、引入生活,情景構建
筆者在和其他教師同仁的交流中,發現了一個不小的問題: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次數很少,也很少開展課堂活動,甚至不少教師仍在采用傳統、單一的按照教材逐字逐句講解的方法,這似乎在教育教學不斷改革、不斷進步的今天有些落后了。筆者認為,一名好的地理教師,要懂得如何將地理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或者說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十分重視地理與當今時事的結合,選擇恰當的時機、采用適當的方式將國內外的焦點、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和學生共同探討。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教學中,提出經濟發展中的不當行為造成了環境污染,引入霧霾問題,然后與學生探討自己的哪些行為會加重空氣污染,帶來負擔。并結合國家做出的戰略調整,引發學生思考哪些企業要做出整改,如何整改,有污染的企業所設地址的風向、風口的選擇,以及對人們生活、身體的危害等。偶爾還會設置諸如“防霧霾口罩真的管用嗎”這種小型辯論賽讓學生自主思考,閃耀智慧。如此,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愛上地理。
三、聯系實際,運用知識
中圖分類號:TP39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1-0000-01
Talking on the CAI Geographic Coursewar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Li Hongwei
(Chongqing Yubei District,Experimental No.2 High School,Chongqing40112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more and more teachers making use of CAI in geography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 skills.CAI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eachers to stress important points,to break through difficult points,to improve efficievcy in taeching 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but also be good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inking ability,to cultivate the spi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making full use of CAI in geography teaching could promote th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CAI Geographic Courseware;Geography Teaching;Application;
Reflection
多媒體教學即CAI教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各級學校的教學工作已經向多媒體環境和超文本信息的組織方式方向發展,在一個計算機系統內,能同時呈現出聲圖并茂的教學氛圍,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活動的內容,也使傳統的“人一人”的教學模式向“人-機-人”的教學模式轉化。CAI地理課件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方式,更是一種別致的教學過程和模式。多媒體教學分為兩個類型,分別是:輔助式和主體式。目前,在、地理教學中就運用的是輔助式CAI,在教學課堂中的某個或幾個環節,如模擬式輔導、演示、練習、測試、復習中發揮主導作用,是針對教學某一部分內容的需要而間接嵌入的,是教學者優化課堂教學模式選擇的教學媒體之一;而對于主體式CAI教學是最近出現的網絡教學類型,在國內目前還不普及。
一、CAI地理課件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一)CAI地理課件在教學的應用,可以有效創設學習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對所學內容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思維變得活躍,充分發揮其自身在上課中的積極主動作用。興趣作為一種有著積極作用的情緒,其在一定的氣氛中很容易產生。因此,CAI課件的創設的與授課內容相對應的學習氣氛,不僅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感覺,還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
(二)CAI地理課件在教學的應用,可以達到“突出重點、化繁為簡”的目的。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除了要通過語言來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借助教學教具,比如地圖、掛圖等等,有些掛圖內容繁多,不易突出重點,并且都是靜態和無聲的,因此給學生的印象是孤立的、缺乏聯系的。而運用CAI地理課件教學不僅彌補了地圖教學的不足之處,還使課堂密度隨之加大,提高了課程質量和效率,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CAI地理課件在教學的應用,可以達到“形象直觀,化靜為動”的效果。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具只是掛圖和結合課本的插圖,所以不可能直觀地感受到地理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因此學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比較抽象的知識,在課堂上就會被動,從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進一步深度的理解。多媒體CAI采用了動態模擬,讓靜止圖變成動態圖,在觀察整個變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邊觀察、邊操作、邊思考和討論,不僅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求知欲,而且體現教師主導和發揮學生能動性的作用,促使教與學結合組成有機的整體。
(四)CAI地理課件在教學的應用,創設了“化遠為近,生動逼真”的情境。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知識只局限在書本上,不管教學者怎么發揮語言才能和教具演示,都不能夠直觀、生動地體現自然地理環境發生的變化和演變過程。在CAI課件中只要適當的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視頻影像,就能把傳統課堂上十分遙遠的地理事物變化和現象呈現在學生思維中,比如火山爆發、地震、海底地形等,較好的讓學生領略到大自然的奇觀,如宇宙空間、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等。
二、CAI地理課件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的反思
CAI地理課件在輔助地理教學上凸現的強大功能優勢,受到廣大師生青睞。但要認識到居于輔助地位的地理教學CAI技術,并不是主導地位。在其沖擊普通教學模式時,我們要對CAI地理課件在實際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反思。
(一)教學的現代化不等同于大量運用多媒體技術而對傳統教學媒體進行忽視。多媒體教學是“輔助”并不是“取代”。雖然音頻、視頻資料及新穎的教學方法很豐富,能激發學生興趣,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用多媒體方式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眾所周知,“聽”和“說”是人與人之間最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人類接受的信息來源約80%來自視覺和聽覺,在教學中應用夸張的手勢、恰當的比喻、幽默的語言、隨即而來的黑板示意圖,這樣對學生的感染力更強一些。所以在實際教學要考慮選材的科學及針對性,多媒體輔助作用應該為促進教學使用,而不應為“嘩眾取寵”使用。
(二)優質課不同于多媒體課件。CAI具有快捷、方便、貼近生活、呈現信息量大的特點。但是在實際教學教師如果盲目地準備無用的、不完全的信息課件,就會讓學生認識和接受的只是片面信息,導致“信息泛濫”,影響其掌握主要的內容。因此老師應該運用獨特教學的魅力,淵博的知識及感染力的講解來增加學生的求知欲,并且抓住教學的重點,所以在創設課件時必須以學習目的為宗旨,形式和內容而結合,并且應該做到惜“色”如金,必要時用多媒體課件來吸引學生興趣,達到“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目的。
三、結束語
實踐證明,多媒體輔助教學(CAI)在地理教學中發揮越來越大作用,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加強新技術學習,積極適當的制作地理課件,而且要探索如何揚長避短,因教師、因課、因學生所運用的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使其發揮最好的效果。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只是輔助作用,它的最終目標是為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全面素質而服務的。本文對CAI地理課件在地理教學中應用進行了總結,并根據其應用對其進行了反思。
參考文獻:
[1]潘信國.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與創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3
1.調查設計
為了解地理實習生的反思意識以及他們在實習期間具體的反思行為,采用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法,針對參加完頂崗教育實習的江西師范大學2008級地理師范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90份,收回問卷68份,均為有效問卷,占總問卷數的75.6%。
2.調查結果(表1~表3)
3.調查結果分析
自主反思不夠合理。實習生在實習期間進行教學反思不夠積極,很多都是以回憶性思考或者教學日志的形式呈現,如果能將教學情況和教育心得以教學日記或者隨筆形式及時記錄下來,才能成為教學反思的真正源泉。
反思方式太過單調。大部分實習生的反思都是自我剖析式的,通過對自己課堂的回憶來反思收獲。如果能將反思的角度輻散開,將周圍的人和事納入反思的源泉,通過與學生、教師和隊友的交流或者閱讀教育類的書刊雜志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這種反思才是真正意義上可以幫助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學反思。
反思缺乏恒心。在訪談中還發現,地理實習生存在一個很大共性:剛開始實習時積極性很高,能主動進行教學反思,但隨著實習時間的深入,反思頻率越來越低,反思深度也越來越淺。教學反思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貴在恒心,重在堅持,只有長期的堅持反思,自己的專業素養才會持續性成長。
二、提高地理師范生教學反思能力的幾點建議
1.提高對教學反思的認識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職業發展有重大意義。但當前師范生培養面臨的一大問題便是教師教育在大學課程中所占比例太小,導致師范生專業素養不夠硬,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師范生的專業化意識,也正是即將走向實習崗位的實習生所要端正的態度。實習生在走上講臺之前就要明確自己的教師生涯應該走研究型、反思型的專業化發展之路,時刻做好開展教學研究和進行教學反思的準備,培養良好的專業素養。
2.重視地理教育實習
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職前教育的必經階段和基本形式。它既是對學生參加工作前所學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以及實際職業技能等綜合素質的實踐演練和檢驗,又是幫助師范生完成從學生到教師角色轉換的實踐性環節,更是實現師范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所以,實習生在教育實習之前必須要在思想上提高對教育實習的重視。“國培頂崗”實習由于實習時間長、自主性高,對實習生職業生涯的意義更是重大,實習生應該充分利用實習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3.掌握教學反思的方法
(1)教學日記。即教師把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所讀、所思,以記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例如,實習生的反思日志:我拿著地球儀,開始講南極、北極、經線、緯線……學生一臉茫然、迷惑不懂。這時一個排球從桌子底下滾了出來(班級為迎接學校排球比賽,給每組學生配備了一個排球),我正要批評時,靈機一動:用排球比作地球儀。索性讓學生把排球都拿到桌上來,在上面標出南極、北極,畫出經線、緯線,分辨出東、西、南、北半球等,師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學內容。這樣,既巧妙避免了師生沖突,又讓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一舉兩得。
反思:意外也是一種資源。面對意外,教師要冷靜,變廢為寶,巧妙利用。教師一方面應具有相對完善的知識結構,對地理知識及其邏輯結構準確把握;另一方面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才能在動態的互動中“活而不亂、形散神不散”。
(2)教后感。即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和體驗的自我評價與對話,是改進教學策略、積累教學經驗、提升教學水平的好方法。教后感可長可短,長可千言,短可幾百字,可總結經驗之得、可反思敗筆之處、可分析問題原委、可指定補救措施,還可捕捉課堂上的機智亮點等。
例如,“大氣的熱力狀況”教后感:通過地球與月球表面溫度差異的導入,提出本課的核心問題,使學生快速、自然地進入學習情境,具有啟發意義。與成因相關的即時檢測、即時反饋、即時總結,起到即時鞏固的作用。承轉語言簡潔流暢,講課思路清晰。此為本節課成功之處。
一、有關課堂導入的評價
這堂課的導入我先后展示了學生熟悉的2014年南京青奧會的會徽和第26屆大運會的會徽圖片,并設問:為什么南京、深圳能夠在眾多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取得這些重大賽事的舉辦權呢?從而引出這些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能力。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又是由兩股力量推動的,分別是區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而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上完課后,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覺得這樣的引入太過牽強,很是不妥。我想還不如呈現我們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發展變化圖,讓學生分析城市發展的原因,這樣聯系鄉土實情,學生會感到知識就在身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然后擴大到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一般過程,并舉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例子探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原因及過程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二、有關教學過程的評價
總體來說,教學過程是成功的。強調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注重培養學生從人文地理資料和圖表數據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生學習熱情高,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例如,在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推進階段的分析中,我采用了深圳成長的實際案例,讓學生通過案例,分小組合作探究、對比分析深圳工業化推進的兩個階段發展的主導產業是什么?工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工業總產值增長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閱讀完案例后,先要自行消化,然后在材料中查找他認為必要的信息,這無形中加深了他對知識的理解;捕捉這些信息后,再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探究,提出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是能力上的提升;同時老師加以引導,層層深入,讓學生在合作討論、分析材料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課堂效果大大提高。
三、有關區域地理研究思想構建的評價
必修三“區域地理”教學的核心是通過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讓學生掌握分析區域發展的基本思維方法。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動力及發展規律。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相關問題的研究只是手段而非實質,教師需要高屋建瓴地在方法和思想上加以引導,因此在最后的課堂總結部分我梳理了分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一般思路(見圖1),這樣更有助于學生抓住本節課的靈魂。
四、有關黑板板書的評價
這節課我采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式,多媒體的展示有課堂容量大、更形象生動等優勢,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就是“瞬時性”,不利于學生構建較為完整和系統的知識體系。黑板板書就起著這樣一個“中流砥柱”的“主旋律”的作用。在本節課教學過程的進行中,我按照邏輯關系在黑板上書寫相關知識要點,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板書,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更有利于達成課標的要求。
五、有關教材整合的評價
一、中學地理強化地圖教學的意義
地圖不僅是聯結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紐帶,也是啟迪人們認識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規律的鑰匙。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間性的,借助地圖就比較容易闡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變規律性。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圍、形狀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異。例如,某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圍、形狀、面積、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運用地圖,才能確切地建立起這些地理事物的空間的概念。地理事物的規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變的感性認識的深化和發展。例如,把植被分布圖和氣候圖相對照,就可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氣候對植被分布的巨大影響,再如,講授城市和居民點的分布時,若與交通路線、自然資源、地形地貌相對照,就會使學生發現,城市是在交通較發達、地勢較平坦、資源較豐富等自然和社會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地圖符號、經緯網都是地圖上有形的要素,它們形象直觀,便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觀察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當重視培養學生運用地圖進行分析、對比、綜合、判斷和推理的能力。這樣運用地圖就為發展學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中學地理地圖的分類和特點
1.教學地圖的種類。教學地圖又稱學校地圖,通常是指專供各級各類學校教學使用的地圖。根據教學的內容和要求,教學地圖可分為教學掛圖、地圖冊、課本附圖和插圖、填充圖、地球儀等。
2.教學地圖的基本特點:教學地圖內容上的專用性。教學地圖針對性強,主要考慮教學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圖形式顯示的地理知識,地圖上均予表示。為了便于教學,其內容和形式都體現了地理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教學地圖取材的現實性。教學地圖的內容少于一般參考地圖,做到重點內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書,以便滿足學生課外自學的需要。教學地圖既要滿足教師講授的需要,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取材要繁簡適當;教學地圖表現手法的鮮明性。教學地圖層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號、線條簡單粗重,色彩鮮艷奪目,富有表達力和感染力;不僅易讀、易記,而且還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中學地理地圖教學的一般步驟
1.讀圖拿到一張地圖表,首先要讀“圖名”,也就是這幅地圖的名稱,對圖有個整體印象,從圖名中找到關鍵詞,這一步驟往往是學生所忽略的,教師應嚴格要求學生讀“圖名”,再讀“圖例”及圖上的各種說明,要求詳細,注意發掘圖中隱含的信息,以免造成信息的遺漏。第三,要看清主圖與副圖、各種圖表之間的關系。
2.析圖和判圖。對地圖的分析過程是綜合歸納讀出的各種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在讀圖時,盡可能找出規律,按一定順序讀圖,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沿線讀圖,這里的線可以是鐵路線、公路線、河流,也可以是經線、緯線等,如長江的主要支流及分布。還可以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讀圖。在讀圖過程中要注意動態圖與靜態圖的區別,對于動態圖可以按時間順序或空間運動來讀圖。
3.圖表再現。圖表再現可以是簡單的回憶過程,如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更高一層的應使學生能掌握通過已知的文字、數據信息分析比較后,繪制圖表,把抽象概念具體化。
4.閱讀地圖要注意部分和整體相結合。在中國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分區圖時,要注意與全國地圖相對照。在世界地理教學中,閱讀分國地圖,要注意該國所在的大洲地圖,以加深和理解整體和局部的位置關系。
四、中學地理地圖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1.注重文字語言向形象化語言的轉化。初學讀圖時,理解課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圖的能力,往往習慣于讀書而不習慣于讀圖。因此,開始讀圖時應從文到圖,把課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圍、大小、形狀、高低、水系、城鎮、交通線等,在地圖上找出來;即把文字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觀念。這是依靠課文輔助讀圖的過程。
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歌唱祖國》,同時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國各大地形區和河流圖片來創設情境,讓學生跟隨音樂一起唱這首歌。激昂的旋律,壯麗的景色,會平息學生一切雜念,會讓學生激動,也會讓學生對我國地勢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國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地理圖形,展示我國各種地形的圖片,讓學生在看圖的同時,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國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還可以讓學生照圖片記憶山脈名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讀圖、識圖,發現和總結規律
學情分析
正比例數是學生第第一次涉及到一個具體的函數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初中數學中的一種簡單最基本的函數,為后面學習一次函數打下基礎,根據學生基礎和知識層次制定不同的要求,提倡同伴間互相合作,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中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作正比例函數的圖象,能掌握、運用正比例函數的性質;過程與方法:通過作正比例函數圖象的過程,發展學生的觀察、概括、歸納的能力,感知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描點作圖題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正比例函數的圖象特征和性質。教學難點:正比例函數的圖象特征和性質的概括和歸納。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提出問題
問題1 昨天我們初步學習了正比例函數,你能寫出兩個具體的正比例函數解析式嗎?什么叫正比例函數?(學生隨便寫出兩個正比例函數解析式,如y=2x、y=-2x等。回顧正比例函數概念,開放性地先讓學生寫出幾個簡單的正比例函數解析式,既是為了幫助學生回顧正比例函數的概念,也是為了后面研究函數性質提供畫圖象的具體函數。)
問題2 函數都有哪幾種表示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表格法和圖像法。為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做好鋪墊。)
問題3 針對函數y=kx(k≠0),大家還想研究什么?應該怎樣研究?(教師引導學生自然合理地提出要研究的問題――研究函數圖象,研究步驟:列表、描點、連線。通過回顧,引導學生自然合理地提出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研究任務和研究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k>0的函數性質
問題4 讓我們從具體的正比例函數y=2x的圖象研究開始,畫圖象怎樣畫?
(在學生說出畫圖象的步驟后,教師ppt演示。學生對剛接觸畫圖象,為避免學生因在列表、連線等細節上出現錯誤,教師示范,為后續學生獨立作圖提高準確性。)
追問1:看一看,畫出的圖象是什么?追問2:其他的正比例函數圖象也是一條直線嗎?請三人小組分工,分別取k為1、3、4,每人在練習紙上畫一幅正比例函數圖象。(類比y=2x的圖象畫法,做出函數圖象。讓學生畫圖象,觀察、發現圖象可能是直線。)
問題5 請組內討論交流,你們的圖象有什么共同點?(教師深入組內傾聽學生的發言,發現學生的盲點和誤區,給予指導。實物投影展示組內的三幅圖象,各組互相補充發言,引導學生逐步完善共同點,得出k>0的正比例函數性質,是一條經過原點的直線,經過一三象限,從左到右直線上升,y隨x的增大而增大。互相合作,共同進步,注重因材施教,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而逐步突破本節難點。)
問題6 同學們通過合作學習,已經找到了k>0時的正比例函數性質了,同學們還想探究什么?追問1:怎么探究?(引導學生類比學習,組內分工,分別取k為-1、-3、-4,每人在練習紙上畫一幅正比例函數圖象,尋找共同點,得出k
三、初步應用,鞏固新知
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正比例函數y=kx(k
2.對于正比例函數y=kx,當x增大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則k的取值范圍( )
A.k0 D.k≥0
3.點(2,y1),(4,y2)為y=-3x圖象上的兩點,請比較y1、y2的大小。(引導學生說出三種做法,提高學生對性質靈活運用的能力)
四、綜合應用,深化理解
1.同學們剛才都找了組內圖象的共同點,再看看這些直線有什么不同點嗎?追問1:看看直線的傾斜程度與什么有關?有什么變化規律?組內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說出直線的傾斜程度不同,發現k的絕對值越大,直線的傾斜程度越小,動畫演示。乘勝追擊,適時拔高本節內容,讓同學們再進行一次攀登,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觀察、比較能力。)
追問2:你還有什么發現嗎?(引導有能力的學生得出,當k互為相反數時,兩個函數圖象分別關于x、y軸對稱。為能力較強的同學提供一個更高的高度。)
2.我們知道y=2x的圖象是一條經過坐標原點的直線,你有畫這幅函數圖象的簡便畫法了嗎?正比例函數y=kx(k=0)的圖象是____,它一定經過(0, )和(1, )點。你如何畫下列函數圖象(1)y=x (2)y=-0.5x。
五、小結
參照下面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通過相互交流分享觀點:(1)正比例函數的圖象是什么?怎樣用簡便方法畫正比例函數圖象?(2)正比例函數有哪些性質?(3)我們是怎樣對正比例函數的性質進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