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4: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口腔醫學的職業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國當前的口腔醫學教育模式是參照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醫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只有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完善課程體系,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完善考評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才能提高口腔醫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的口腔醫學人才,為我國口腔醫學衛生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一、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傳統觀念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和繼承知識的地位,這樣就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大多為繼承型、單一型、匠人型、技能型人才。而口腔醫學作為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創新型、復合型、文化型、藝術型人才。教育理念的變革應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借鑒紐約大學牙學院的一些先進教學理念,例如將口腔導論課程放在第一學期開設,為學生后期的學習指明方向;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醫院做志愿服務,清楚醫院的診療流程;讓學生利用寒暑假到醫院見習,提前進入實習狀態,培養臨床思維等。
二、完善課程體系
從國外發達國家口腔醫學教育來看,基本都是在“大醫學”教育框架下進行的專科學習,知識結構包括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開設的課程包括:自然科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口腔臨床醫學、人文科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行為科學、醫學美學、公共關系、衛生經濟、衛生管理、衛生資源等。而我國口腔醫學教育在課程設置上缺乏完整性,如人文科學、行為科學、公共關系、衛生經濟等方面的課程,一般的口腔醫學院校都沒有開設,還需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結構。同時,臨床課程的設計要具有真實性、開放性和創新性,內容上要緊密聯系臨床,緊跟口腔醫學的發展,能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實驗課的教學需編寫配套的實驗教程。另外,還應結合口腔助理醫師、執業醫師考核的內容進行教學,以確保學生順利通過考試。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傳遞的知識系統、面寬,但由于筆記不全而很難在課下理解消化,長期下去學生失去學習口腔醫學的興趣,更不可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1)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基本流程為:選擇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臨床真實病例——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查找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進行組內討論——課上進行組間討論——小組陳述討論結果——教師總結補充。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于PBL教學法對學校配套資源,教師業務素質,學生自律性、學習能力、時間分配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不適宜在所有課程中均引入PBL教學模式。(2)TBL教學法是在PBL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以促進團隊協作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包括:團隊組建、課前準備、個人測試、小組測試、綜合能力練習等,是一種有組織、有步驟的將理論教學內容以團隊合作形式呈現,并得到更高層次的理解和運用,不但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還很好的挖掘了學習者的個人潛能。(3)CBL教學法即病例教學法,通過引入真實而典型的臨床病例,讓學生置身于病例之中,在診斷、治療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培訓學生的臨床技能、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習慣。(4)微課教學模式以其短小精焊、實用高效的特點備受教育界的青睞,因其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且還可以不斷的重復觀看,在口腔醫學教育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于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記憶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加強實踐教學
(一)讓學生盡早進行專業操作技能訓練
組織學生接受口腔醫學操作技能訓練,如在仿頭模上進行操作技能訓練,大一學生每周至少1.5天,大二學生每周至少2.5天。
(二)充分利用實驗室對學生操作技能進行系統、全面的培訓
首先在前幾節實驗課要讓學生熟悉牙科常用器械,用高速手機在樹脂牙上進行簡單操作;其次利用微課或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上實驗課之前學習每次實踐技能操作的教學視頻;再次加大實驗課的比例,使其接近國外發達國家口腔醫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為1:3,同時延長實驗室的開放時間,每周開放確保6天時間,每天從早7點到晚10點,并有專業的教師進行指導,學生可以隨時到實驗室進行操作訓練;最后對操作技能進行量化考核,不但對操作技能的相關理論進行考核,還要對實驗教學的步驟進行考核。
(三)在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進行綜合技能培訓
綜合技能培訓包括:實驗室技能操作強化訓練、臨床志愿服務、臨床觀摩學習等,為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奠定基礎。
五、完善考評方式
我國多數口腔醫學院校采取終結性考評方式,而忽視過程性考評。終結性考評雖然簡單明了,但輻射面并不寬,也只能反映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而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無異于空中樓閣。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生上理論課的表現和上實驗課的實驗操作、儀器使用、實驗報告書寫、數據獲取、實驗結果表達以及具有口腔特色的實驗作品等進行的綜合評價,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終結性考評與過程性考評應相結合,二者取長補短,共同發揮作用。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改革的主體是教師,打造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雙師型教師是醫學院校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搭建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競爭平臺,為每一位教師定制職業生涯規劃;其次從提高薪資待遇和人性化管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再次對教師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職業素養培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培訓模式;最后注重教師隊伍年齡、職稱、學歷、男女的結構比例,形成科學合理的人才梯隊結構。綜上所述,基于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口腔醫生的要求,進行口腔醫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但每個院校都應結合各自的特點有序開展。同時,口腔醫學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找準契合點,采取有效措施穩步深入推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122-02
現代口腔醫學教育是以培養能適應新世紀口腔醫療衛生工作發展需要,掌握扎實的口腔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具有一定的臨床思維和科研能力,并且具有知識的自我更新技能,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口腔醫學人才為目標。隨著口腔專業知識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授課式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口腔醫學教育的改革和進步勢在必行。
瀘州醫學院口腔醫學院(瀘州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通過在教學和臨床過程中引入循證醫學思想,鼓勵學生從循證角度完成臨床知識的學習和科研思維的建立,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循證醫學內容
在口腔醫學本科教學過程中增加循證醫學內容,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加循證的思考。學院要求教師在教學備課、課堂知識傳授過程中不能只復述教材內容,而是需要將教學內容與當前最佳、最新的臨床證據相協調。口腔醫學院每個學科備課組進行教學研討會時,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事先檢索醫學科技文獻,了解當前科技發展動態,并搜集臨床證據,力圖科學判斷、評價、引用這些信息,做到授課時能夠客觀及時地將這些內容引入到教學中去。
二、循證醫學指導口腔臨床工作
臨床的生產實習是一名口腔醫學生能夠合格畢業,邁向工作崗位,成為一名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的重要過渡學習期,是決定其在畢業后能否勝任實際醫療工作的重要環節。口腔醫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雖然理論知識比較好,但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掌握不夠,難以適應社會需求與現代醫學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幫助醫學生學會自我更新知識及臨床技能的能力,實現通過學習新技術、新理論推動口腔醫學向前發展的目的。口腔醫院在學生實習轉科過程中,鼓勵其循證醫學原理,在臨床醫療實踐和決策中將最佳的臨床證據融入到判斷中。對于臨床上的疑難病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獲取最新的證據來指導實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臨床新問題的能力
三、開展循證醫學的科研活動
在教改過程中,口腔醫學院在研究生的課程中開設循證醫學的專門教學工作,邀請校內校外專家進行循證醫學知識的講座,培養既有廣博知識又有實際臨床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組織研究生進行循證醫學實踐,包括提出問題、檢索證據、評價證據、結合經驗對臨床操作的合理性進行效果評價,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
討論: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上世紀后半葉在臨床流行病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臨床醫學基礎學科。循證醫學強調的研究證據主要來自臨床以病人為主的臨床研究。通過可靠的臨床證據,同時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實際意愿,三者結合制訂相應的治療措施。通常講的最佳醫學證據,首先是指綜合若干隨機對照試驗做出的系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如果缺乏相應的系統評價研究結果,那可以采信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結論。就真實性(valid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而言,系統評價的偏倚(bias)相對較小。其次是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循證醫學模式的興起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更深、更廣的要求,也帶來了對于醫學教育模式的根本變化,循證醫學教育(evidence-based medical education. EBME)應運而生。
循證醫學教育提倡的是“終身的、自我導向的學習過程,在此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參與的學生進行有關指導、學習、研究、啟發、實踐。對循證醫學的實踐是循證醫學教育發展的關鍵,也是評價循證醫學教學效果成功與否的指標。當前,不少西方國家已將循證醫學列入了醫生繼續醫學教育的內容,并將其作為制定治療指南的主要依據。作為代表當前醫學教育實踐的學習方向,美國70%以上的醫學院校開辦了循證醫學課程。通過教學教會學生面對臨床上的患者,需要慎重、準確地應用可獲取的最佳臨床研究證據,同時結合個人的專業技能特長和長期實踐經驗,綜合患者的價值觀和自身意愿,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訂出具體、合理的治療方案。
口腔是一門專業技術性強、操作相對獨立的學科。患者在口腔醫院就診時,經常只需單一醫生,首診即能完成全部治療且很少涉及轉診、會診。由于患者對口腔知識的缺乏,口腔醫生對于病人推薦的治療方案往往就是最終的治療方案。因此口腔醫生能否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法,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療效果,這就需要口腔醫生在執業過程中應該有高度的職業責任心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口腔醫學的臨床證據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臨床技術水平的發展而變化。受科技條件的限制,當前一些看似最佳的證據,可能多年后證明并非正確或最佳。以往的高等口腔醫學傳統的教學方法,重知識傳授、重教科書、重課堂教學,由此培養出來的醫學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訓練雖然可以滿足臨床需要,但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明顯不足。由于高校招生數量增加、口腔醫院的診療椅位有限,以及當前的醫療環境限制,口腔醫學生在實習階段能夠實際操作的患者數量相對減少。在較少的實習機會下,要想提高學生的診療水平,就要改變以往的經驗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教學改革緩解實習的局限,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循證醫學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技巧和方法,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循證醫學的學習,讓口腔醫學生能在畢業之后的醫療工作中發現問題、歸納問題,針對問題尋找答案,給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并實現終身學習,更好的服務于患者,服務于社會。
瀘州醫學院的“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歷來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學校教改辦指導下開展的大學生循證醫學科研活動,對以研促學、提高大學生崗位勝任力和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從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趨勢看,對醫學生的要求不再是僅僅掌握口腔醫學專科知識,而是要成為以專業能力為主的,具有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的人才。循證醫學教學是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的良好模式,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形成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保證,將對現代口腔醫學教育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口腔循證醫學作為一門新生學科,人們對其的認識和掌握需要一個過程。循證醫學理論應用于口腔醫學教育同樣存在一些問題。當前大量的高科技口腔材料、設備、技術及新治療方法不斷被引入和投入應用,給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多的幫助和更大的施展平臺,但這些新技術材料的正確使用方法,預后指標等臨床效果尚不明確。目前部分相關病種和新技術可查詢到的高質量的隨機對照文獻較少,許多臨床有效的療法目前尚無可靠的臨床證據作為依據。目前證據的缺乏一方面影響了循證醫學的具體實施,但也給基層醫學院校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在教學工作中,由于本科生教學時間有限,尚無法在本科教育中進行系統的循證醫學教學,只能在專業課和醫學統計等課程中進行介紹。
四、結語
通過我院的教學改革實踐以及循證醫學的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他們對口腔醫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對科研的熱情,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能在日后的獨立口腔臨床工作中自覺運用循證醫學理論,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使社會和患者受益。
參考文獻:
[1]陶軍,楊天德,劉禹蓮.循證醫學與臨床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9):549-551.
[2]杜曉巖,吳江,李善昌,等.創建口腔醫學教學新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2,22(5):69-370.
[3]劉建平,陳薇.循證醫學在口腔醫學研究中的應用[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4,32(6):533-536.
[4]鄭家偉,葉晨,徐菱,等.開展口腔循證醫學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67-70.
[5]楊燕方,劉海霞,張紅妤,等.PDCA循環管理結合循證醫學教學法在口腔本科生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9):100-101.
[6]張彥聰.運用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創新型口腔醫學人才[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9):49-50.
[7]陳進,李靜,李幼平.循證醫學教學――高等醫學創新教育實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3,3(4):273-276.
專業掃描?口腔醫學
【歷史沿革】1728年,第一本牙科專著《外科牙醫學》的問世,標志著牙科從牙匠向牙醫學發展。1840年美國第一個牙科學院的成立,牙醫學教育從醫學院中獨立出來,使現代牙醫學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中葉后,牙醫學發展開始超越牙齒本身疾病的范疇,而擴大到整個咀嚼器官和口頜系統。牙醫學向口腔醫學發展,不少國家牙醫學院更名為口腔醫學院,牙醫學研究機構更名為口腔醫學研究機構。不久前美國國立牙科研究NIDR,更名為國立牙科和顱面研究院NIDCR。21世紀口腔醫學將經歷向口腔科學的發展。目前我們對幾乎所有的牙病和口腔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和規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多數治療技術是不完整和不徹底的。20世紀70年代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而分子生物學滲透到口腔醫學還是近十幾年的事。21世紀將從分子水平揭示口腔疾病的本質,口腔醫學將全面發展為口腔科學。
【名詞解釋】口腔醫學是指學生通過學習口腔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口腔及頜面部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訓練,具有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修復和預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培養目標】本專業意在培養具備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醫學知識,掌握口腔醫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操作技能,能在醫療衛生機構從事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修復和與預防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課程設置】主干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主要課程:物理學、生物學、口腔解剖生理學、口腔組織病理學、口腔材料學、口腔內科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復等學科的畢業實習,一般安排36-42周。
【修業年限】五年。
【授予學位】醫學學士
學校盤點?排名靠前的學校
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能力被評為A+等級的學校有: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
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能力被評為A等級的學校有: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國醫科大學。
學科評估排名: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浙江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重慶醫科大學。
名校推薦?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
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醫院為院系合一體制,是天津醫科大學所屬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其宗旨是培養高等口腔醫學人才,普及和提高口腔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水平。天津醫科大學是后建立的第一所高等醫學院校,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具有現代化的先進設備,為完成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四項基本任務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全院職工23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師49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30余人。設有7個教研室,1個中心實驗室下設7個實驗室和3個教學診室,擔負全院的教學工作。每年面向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20余名,七年制、五年制各30名學生,同時每年招收部分留學生。
近年來該院師生在國際、國內專業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10余篇,出版論著、譯著、教材10余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教育部科研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各級別科研課題約50項。獲得專利4項。獲國家級科技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2項。其中《遺傳性乳光牙本質致病基因的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填補天津市醫藥衛生新技術空白項目85余項。
該院重視發展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與美國密歇根大學、澳大利亞昆蘭士大學、日本昭和大學、東北大學、廣島大學、日本大學松戶齒學部、芬蘭OLUE大學,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學等10多個口腔醫學院校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姊妹院校合作關系,聘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為名譽教授、客座教授來學院講學、指導臨床和共同進行科學研究。近年來該院從國內外引進、培養博士生近20名,為醫院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問必答?關于報考
問題1.口腔醫學畢業生應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掌握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
掌握口腔醫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和醫療技能;
具有口腔及頜面部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和急難重癥的初步處理的能力;
具有口腔修復工作的基本知識和一般操作技能;
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口腔醫學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初步能力。
問題2:口腔醫學相近專業有哪些?
口腔醫學、口腔修復工藝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口腔護理。
口腔修復工藝是中專里面的專業,口腔醫學是普通全日制大專專業。口腔修復工藝和口腔醫學相輔相成,一個側重實踐一個側重理論。
問題3:口腔醫學和口腔醫學技術有什么區別?
口腔醫學,是系統地學習口腔醫療的各個方面;口腔醫療技術是新方法、新儀器、新理論等等的開發
問題4:口腔專業考研除了英語和政治、口腔綜合外還要考哪些?會考西醫綜合(病理、生理、診斷、生化、內外科)嗎?
不同的學校要求不一樣。而且口腔綜合的內容也不一樣。應該具體打聽你想考的學校的具體命題內容和形式。下面給出幾個學校的口腔專業的考試內容和形式,以供參考。
中山大學口腔專業:口腔綜合包括口腔解剖學、口腔病理學、牙體牙髓病學、口腔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形式為選擇題、名解、簡答題、問答題、病例分析題。
它的培養對象是己經完成本科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學制四年,授牙醫學博士學位(Docto:of
DentalSdence,DDS)。培養目標是可以獨立執業的通科牙醫[1]。我國本科口腔醫學的培養對象是高中畢業生,學制5年。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醫院的通科口腔醫生。基于培養對象、學制、培養目標的諸多不同,我國的口腔醫學教育和美國的牙醫學教育在課程設置、學科體系和課程的具體內容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美國牙醫學院《口腔預防學》是開設的第一門口腔臨床課程,開設時間是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牙學院實行一年四學期制,第一學年3個學期在該學期開設的第二門臨床課是《牙體治療學》第一學年的第三學期開設《固定修復學》。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設《牙髓病學》、《正畸學》《牙周病學》,《全口義齒》。牙科學院的學生入學的第一年就開始了口腔專業的理論教育和操作技能訓練。還得立刻學會在患者模擬裝置旁開展實際的治療工作。美國口腔醫學教育之所以重視此點,是因為希望學生能從一開始就認識和熟悉牙科診所中的醫療環境。在第三個學期時學習重點已經放在仿真頭模訓練,并要求學生制作簡單的牙科技術制成品,以訓練他們手指的靈活性。因此在臨床前培訓結束時,學生己實習了所有的治療方法,通過教學模型的幫助,學會了患者的安置,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工作原理,器械選擇和保養,衛生條件和放射學基本知識。在指定教學大綱方面,教育者十分重視學生必須學會所有的工作技術和治療方式,因為這些都是他畢業數年后在自己的診所中所要應用的,所以最新的工作方法和新技術材料都必須及時納入課堂學習中去[2]。
我國口腔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現行教學計劃共分為為政治理論和人文素質課程、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口腔醫學課程和方法能力訓練課程。政治理論和人文素質課程主要為各種政治課程和體育課程等,公共基礎課程主要為英語、物理和化學等,醫學基礎課程主要為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等相關基礎醫學內容,口腔醫學課程包括臨床醫學課程和口腔醫學專業課程,其中臨床醫學課程488學時,口腔醫學專業課程916學時;方法能力訓練課程包括手術學基礎、計算機、文獻檢索、醫學統計學等課程,共計274學時;最后還包括臨床醫學見習12周,口腔醫學實習43周。現行課程體系設計雖然兼顧到了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知識素質、人文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培養,但是口腔醫學專業課程主要集中于第四學年,當開始學習專業課程時,前三學年學習的諸多內容可能早已遺忘,或者記憶已經不準確,造成學習口腔專業課程過程中以前所學知識浪費。同時在前三學年中,雖然名為口腔醫學系本科生,但是不具備基本的口腔知識,實際上只能稱為醫學院學生,更不能作為一名口腔醫學生為周圍人進行口腔知識宣教。
目前國際上對醫生的基本要求由7項標準組成:醫生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的基礎科學:交流能力;臨床能力;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評判性思維與研究。醫學院校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設計等方面必須保證畢業生達到以上7方面的核心素質要求[3]。借鑒美國口腔教育模式,為達到這一標準我國口腔教育體制應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課程設置結構應依據口腔醫學必備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目標與實際需要等關系性,考慮醫學模式的轉變,與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相適應。適當減少某些基礎課程課時,鼓勵學生自學;適當增加選修課和必修課,如口腔醫學史、口腔生物學、醫學心理學等;避免教學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如材料、微生物、預防與口內,技工與口修相互交叉重疊的內容;根據培養目的的不同,根據不同層次如專科、本科、七年制、研究生,不同專業如口腔醫學、技工工藝學、口腔護理學對課程的側重點不同,設置合理的課程結構。為防止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進入專業學習前或在當中,安排一定的臨床見習,由研究生或有經驗的教師負責講解,讓學生對專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鉆研專業的積極性和以后接待病人的能力必然得到提高[4]。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口腔專業人才要求具備綜合醫療、器械、技工、審
美等多方面的能力,實踐能力的養成是口腔人才培養的特色與核心環節。針對國內學生動手
能力差、機會少的現狀,應增大了參觀、見習課的比例,并強化學員的基本功訓練。通過具
體的實踐,使學生逐步掌握相關課程的技術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員逐步掌握口
腔醫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經過系列訓練,使學生進入口腔專業課學習時,就具備了一定的操
作基礎,對專業課的學有益處。樹立早期專業意識,實現專業教學全程化。安排臨床參
觀見習,使學員早期接觸臨床,樹立口腔醫師意識,加上后期的基本操作訓練,更增加了學
生的學習興趣,為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操作基礎。從前期口腔基礎課程、基本操作訓
練到專業課、臨床實習,口腔專業教學延續不斷,實現了專業教育全程化,構建了新的口腔
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劉虹,米大麗,羅春芳,等.口腔內科學實驗教學改革一一PBL法在口內實驗教學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0,10(9):76-75
作為一門新興專業,口腔醫學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社會對此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很多醫院和義齒加工廠對此專業人才的專業技能要求也有所提供。為此,必須加快口腔醫學教材建設,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創新型和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口腔醫學專業人才。
一、加強實踐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實踐型人才培養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只有在具備扎實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必須不斷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指導學生創新。這種創新型教師隊伍不僅僅要具備深厚的知識功底與實踐能力,還要有相當深厚的教育能力與教育背景,在臨床實踐中深入創新要素。學校應當為口腔醫學隊伍制定出更為完善的教師培養計劃,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創新型教育培訓,并在先進理念的基礎上更好地指導實踐教學。有條件的學校還應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企業技能培訓活動,并且要求每位教師都應當在義齒加工企業進行實習,了解先進的實踐教學知識,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二、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
口腔醫學是一門教育很強實踐性與技術性的學科,強調學科知識的實踐應用,必須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加強操作技能方面的訓練。因此,口腔醫學的培養方案應注重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在德智體方面都應當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需要,并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與職業素養,能夠勝任在醫療異構和義齒加工企業內的工作需要,掌握扎實的口腔恢復技術技巧,制作精密修復體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成為醫療前沿中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此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還應當加強對課程體系的調整與改革,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將重點放在技能型和實踐型人才的培養上,讓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專業性的口腔醫學知識,并增加學生實踐和動手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要盡量減少講授和演示方面的教學環節,增加綜合性實訓課時,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提高操作能力與專業技能,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理實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快地適應崗位需求,更好地在工作崗位中作出貢獻。
三、建立健全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加快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學校應當充分重視實踐教師隊伍的建設,不斷優化教師培養體系,讓他們在實踐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另外,還需要運用一系列的獎懲措施,讓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提高,增強教師隊伍的動手實踐能力,鼓勵更多的教師參與到教育科研工作中,完成實踐教學課題的研究。教師還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與敬業精神,在實踐教學中強調奉獻,當然這也需要學校給予大力支持,給更多實踐創新型教師以更多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讓每位教師都積極地參與到實踐型教師隊伍建設中來。
四、改編口腔醫學實驗大綱與教程
在貫徹與落實口腔醫學培養目標的過程中,應當充分依據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鼓勵更多教師積極參與到學術研究和醫學研究會議工作中,參與醫學新思想和新技術的交流,并經常性地組織口腔內科學、口腔解剖學、口腔外科學等不同學科門類的教師共同研究,一起撰寫教育教學內容,讓教師擁有更寬的視野與空間,實驗課程的學術研究成果也必定更加豐富。教師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綜合實驗中,激發學生探究和探索的欲望與興趣,這樣學生的實踐效果也會顯著提高。例如,很多高校在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教學工作中,突出技術應用型特點,并花大心思搞好實驗教程的撰寫,并以此為前提形成專業特色,盡管這些學校的實踐課程僅占50%左右,但仍然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提高。
五、組織學生參與技能比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踐課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手段,但實踐課畢竟課時有限,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業余時間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技能比賽活動,讓他們在業余時間也刻苦努力地學習課程知識。基于此,很多口腔醫學專業教師可以通過技能比賽的途徑,讓學生廣泛地參與進來,并且加強對學生在比賽前后的輔導,全方位跟蹤學生的比賽過程,找出學生在比賽中表現中的優缺點,并對踏實認真、實踐能力強、專業水平高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讓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得以提高。
結語
口腔醫學教材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也是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必須作為高等院校口腔醫學專業改革的重點內容。要依據市場需求和口腔醫學發展的趨勢,深入探討教材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從學生的需求和利益出發積極探討,對教材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路徑和方法進行詳細探討與安排,以培養更多高素質口腔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 78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3.01.026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實施,將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更好地適應了中國衛生醫療事業對于醫學人才的需求。基于勝任力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有效手段已在諸多領域得到了良好的應用。筆者將基于勝任力的管理理論引入口腔醫學生的本科培養模式之中,并結合口腔醫學專業特點和學生培養的規律,進行了理論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以勝任力為導向的口腔醫學本科精英培養新模式。
1 勝任力概述
勝任力一詞,來源于英語中的“competency”,其原意是能力、技能。被譽為“勝任力研究之父”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在1973年最早將勝任力的理念引入學術界[1]。勝任力是指能將某一工
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潛在的、深層次特征。隨著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勝任力的這一內涵被不斷拓展,也被廣泛地應用于除人力資源管理外的其他領域。
從大學口腔醫學生培養的角度來看,勝任力可以概括為口腔醫學生在畢業之后的某個特定工作崗位、組織環境和文化氛圍中的績優者所具備的可客觀衡量的個體特征及由此產生的可預測的、指向績效的行為特征,是判斷一名學生是否能夠勝任未來某項工作的特質,是決定并區別未來業績好壞差異的個人特征。勝任力的特征中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則是需要后天培養形成的。在本科教育階段,高等學校或教育機構應該著重培養后天特征,結合人才市場用人需求,站在學生個體可持續發展的立場上,有意識地規劃和設計培養其勝任力,從而確保受教育的口腔醫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獲得進入該行業的勝任能力[2]。
2 口腔醫學生勝任力培養的特點
口腔醫學生的勝任力培養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主要是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這與企業員工的勝任力培養截然不同,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性。同時今后還要面對口腔醫療臨床實踐,因此除注重對學生的口腔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之外,還需同時注意對學生抗壓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創造力和發散性思維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兼顧學生的個性培養,以便培養出術業有專攻且素質全面的口腔醫學生。
筆者認為學生的勝任力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表現在外的表面層,體現在口腔專業知識技能、思維集中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等,這些知識、能力與行為易被培養和評價;二是潛在層,如發散型思維、挑戰風險的意愿與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相對不易被挖掘與感知,被認為是人的“潛能”;在潛在層與表面層之間還應存在著一個中間層,中間層的勝任力介于表象和潛在的能力之間,這種能力就是本科勝任力培養的著重點,如口腔醫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人際溝通交往能力等[3]。
3 以勝任力為導向的口腔醫學生培養模式
口腔醫學生的勝任力培養應當側重學生中間層能力的培養。而在當前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經濟結構亟待轉型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口腔醫學生勝任力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是: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3.1 對口腔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也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應對經濟全球化下嚴酷的國際競爭壓力,提升綜合國力,就必須要擁有領先于世界的科學技術,依靠創新性人才。
口腔醫學生雖然仍處在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和積累,但也不能忽視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鍛煉。即便是口腔醫學生階段的創造活動很難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新穎產物,他們的創新可能很多在人類歷史上并非首創,但就學生個體而言卻是具有首創的意義。
3.2 對口腔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隨著中國口腔醫學生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原本的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已有相當部分從原有的理論研究或創新型人員轉向產業一線的應用型人員。產業應用型人員需要能夠很好地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要勝任這類應用性工作,口腔醫學生需要具備過硬的實踐動手能力。從培養模式的角度出發,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口腔醫學生實訓、實習環節的教學實施,使口腔醫學生既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善于將書本知識或其他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創造效益[4]。這樣培養的口腔醫學生才能真正與社會需求
相符合,口腔醫學生的實踐素質提高了,才能使高校成為促進口腔醫療事業發展的有利推手。因此應當在本科階段多舉行有創新意義的競賽、活動等,鼓勵口腔醫學生進行大膽的探索。
3.3 對口腔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醫學作為一個古老的學科,為人類的生存與安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人們的心目中,醫生一直是一個恪守誓言、富于同情心、勇于承擔責任、積極服務于民眾的受人尊重的社會職業。人們也一直認為,醫學的職業精神會通過醫學教育傳承給醫學生,醫生在服務于大眾的社會實踐中會秉承與踐行這種價值觀和責任感[5]。然而,近幾十年來,社會民
眾常譴責醫學界偏離了職業精神、違背了倫理規則。因此,對于口腔醫學生人文素養中的職業精神及醫風醫德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不僅要培養出醫技精湛的醫生,更要培養出品格高尚的仁者。
4 基于口腔醫學本科生勝任力培養的實踐
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具體如下。
4.1 通過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創新勝任力
的培養,全覆蓋勝任力內涵
首先,打破以前的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分離的模式,創建“一貫制”教學模式,通過課程改革,在培養全程中引入專業知識學習,開展早期接觸、反復接觸臨床教學改革等,加強學生醫學專業知識方面的勝任力培養。
通過引入早期接觸、反復接觸科研環節,培養創新理念和能力,并實行了創新班主任輔導低年級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多段式”導師制和大學生科研計劃等項目,同時開設科研設計訓練課程,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科研能力和臨床實踐應用等職業發展能力進行重點培養。
根據國情、校情,循序推進教育國際化,開拓學生國際視野,豐富創新能力培養方式。通過建設
國際化口腔專業全英文課程、邀請國際醫學大師進本科生課堂、開展國際交流營、舉辦各類國際學術會議等舉措,營造教育國際化的學術氛圍,為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樹立成就導向、學習國際先進學術知識、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增強自信心等各方面勝任力的培養搭建了國際化平臺。
4.2 優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勝任力培養
組織出臺口腔醫學各科實踐教學標準。依托四川大學新增的“實踐及國際課程周”課程,設立了臨床技能訓練、科研能力提升、國際視野拓展、社會實踐鍛煉四大教學模塊,保證參與學時的個性化選擇,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結合多段式導師制及創新班機制,由各科學術帶頭人牽頭、優秀的導師指導,自主開展研究創新性實驗項目,實施國家及學校“三大實驗計劃”,使學生早期接觸科研,培養他們對科研的興趣。
組織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林則杯”口腔技能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獨立創新思想和持之以恒精神;通過“三館一廊一雜志”即:“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標本陳列館”、“圖書館”、“華西口腔校友長廊”、“《中國口腔醫學信息》雜志學生采編部”的持續建設工作,同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有機的結合起來,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華西醫院為平臺建設示范實習、實訓基地,訓練了學生的醫療技術,更是強化了對學生醫德醫風的教育,全方位提升了學生對口腔醫療崗位的實踐能力,拓展了實習范圍。兼顧口腔醫學生的職業特點,除在常規的業務科室輪轉外,還在消毒供應室、制作中心等科室實習,實現口腔人才的全面發展。
4.3 弘揚醫學職業精神,塑造高尚人格勝任力
弘揚作為靈魂的醫學職業精神,倡導的是人文醫學的回歸,向醫學科學、醫學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體現出應有的人文理念[6]。在教授臨床技能的
同時抓好實習醫生的醫德教育,使學生在向醫生的角色轉變過程中全面完善自己,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務工作者[7]。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開設了臨床前技能培訓課程,完全模擬臨床實景,同學們通過醫生與患者的角色扮演,體驗換位思考,全面了解接診患者的全過程,大大提升了同學們的醫患溝通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以醫生的身份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的能力。華西口腔醫學院同時要求帶教老師在平時的臨床實習接診過程中,時刻重視對實習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口腔醫學生醫德教育工作最廣泛、最基本的途徑。
5 結束語
對于中國醫療事業單位來說,每一名口腔醫學生都是各個高校培養的“產品”,而評價這個“產品”的核心標準之一就是其能否勝任工作崗位。本文從勝任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口腔醫學生的培養模式及口腔醫學生勝任力培養的三個要素,并總結了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對口腔醫學精英人才的培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
gence” [J]. Am Psychol, 1973, 28(1):1-14.
[2] 胡潁, 徐剛. 基于勝任素質的大學生能力培養[J]. 中國集體經濟,
2007(3):179.
Hu Ying, Xu Gang. Competence-based ability cultivation for col-
lege student[J].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2007(3):179.
[3] 貝. 勝任素質理念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啟示[J]. 寧波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08, 30(5):98-101.
Chu Bei. An enlightenment of competence to talent training in col-
leges[J]. J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 Edition, 2008, 30(5):98-
101.
[4] 郭朝暉, 曹歡. 勝任力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J]. 合作經
濟與科技, 2011(412):102-103.
Guo Chaohui, Cao Hua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ollege talents with
competence as the focus[J]. CO-Operative Economy Science, 2011
(412):102-103.
[5] 徐龍. 加強社區全科醫生教育和管理初探[J]. 實用全科醫學, 2006,
4(6):694.
Xu Long. A probe into the edu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com-
munity general practioners[J]. Applied J General Practice, 2006,
4(6):694.
[6] 于雙成, 金祥雷, 于雅琴. 美國醫學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
景及本質特征[J]. 醫學與哲學: 人文社會醫學版, 2011, 32(12):
11-14.
Yu Shuangcheng, Jin Xianglei, Yu Yaqin. Analyz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me-
dical education reforms in USA[J]. Medicine Philosophy: Huma-
nistic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2011, 32(12):11-14.
[7] 郝福良, 張旭東, 董玉英, 等. 加強醫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口腔
醫師[J]. 醫學教育探索, 2010, 9(6):821-822.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醫學的對象是人,在臨床工作中,需要將醫學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統一,病與人相統一,心理和情感融入疾病診治過程當中,加強醫患之間認知和情感交流[1]。因此,要求具有更高的人文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口腔醫學專業作為醫學的一級學科,肩負口腔的疾病預防、診療以及科研等,促進醫學從注重醫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模式向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醫學生全面的發展,在醫學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在此,就醫學、口腔醫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徑進行闡述。
1醫學的特點
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認為行醫是一種使命,要求對待患者用心如同用腦。“用心”與“用腦”是醫療過程中兩條并行不悖的準則,“用心”追尋醫學的人文屬性,體現于敬畏生命、感知人性,體察患者痛苦,尊重患者權利;“用腦”追尋醫學的科學屬性,蘊含著對真理的探尋、對創新型的追求。醫患溝通是用心和用腦的過程,雙方的誠意是溝通的前提和基礎,需要“誠于中而形于外”。在共同的理念下,學習提高并應用溝通知識和技能,在科學與人文兩道光輝同時照耀下,醫學的“善”之本性才能真正實現。作為醫學的傳承者,醫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而且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
2醫學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質,由多種因素構成,比如知識、信仰、觀念、意志和情感等,表現于氣質、人格、修養及綜合能力,屬于內在品質和潛能。其內涵包括人文的知識、精神及行為三方面。其中,知識是人文素養的前提和基礎,精神是內在養成和精神追求,行為則為具體行動和實踐[2]。在醫學中,人文素養主要體現在尊重患者生命、維護患者尊嚴。對臨床醫學生醫療實踐醫學人文素養現狀調查結果顯示,醫患之間和醫際溝通方面人文素養不足,大多數醫學生對人文素養的教育現狀不滿意[3]。對某校口腔醫學院本科五年級120人實習學生的一項調查發現,90.8%同學認為口腔醫學人文教育在校培養期間奠定了臨床實習的溝通基礎,89.8%同學認為人文素質養成與實習環境熏陶以及教師言傳身教相關。楊叔子院士曾說,人文教育可以熏陶高潔人性,練就非凡靈性;科學有助于練就嚴密靈性,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交融,才可以培養出具有高素質、完整人格的人才,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其必要性。
3口腔醫學人文素養培養途徑
張大慶教授認為,培育人文精神需要多種形式和多種途徑,如文化知識傳承、人文環境熏陶、社會實踐活動、政策制度規約等實現。下面將從環境、教師、學生等角度討論分析。
3.1校園文化
校園是培養醫學生專業知識、理論、技能和人文教育的主要環境[4],學生作為校園文化主體,體現了校園精神,以課外活動為主要手段。醫學院設置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配置資源,并設置傳播文化的廣播臺、學會、團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豐富的人文活動,多專業、多個年級學生共同參與的課外活動,思想的交流,文化素養相互滲透,營造了良好的學風、校風、教風。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在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中耳濡目染,在課堂內外可持續的提升。
3.2醫院文化
醫院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的修繕、凝練其物質和精神文化。其中,醫院良好的人文環境,對臨床醫生和醫學生的文化修養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5,6]。在步入臨床工作時,學生將已經積累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融入醫院文化環境,不僅可以加強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且利于醫學生樹立和鞏固“不忘初心”,救死扶傷的價值觀,培養其人民服務精神。同時,提高儲備專業知識、臨床實踐和醫患溝通能力,從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醫院的院徽、院容、設施建設、網絡、媒體宣傳及醫護人員的服務質量等都體現了醫院的物質文化[7]。醫院的物質文化建設可以促進醫院的精神文化建立和傳播[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位醫務人員需要掌握精湛醫術,具有端正的科研精神、高尚的道德。醫學生在這樣良好的醫院環境中實踐,顯性教育和隱性的教育相結合,融入醫院人文環境,進而培養和提高自身人文素養[9]。
3.3帶教老師
就教師而言,其人文素養包括學識和人格魅力,其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學識包括研究本專業的廣度和深度,對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準確把握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教師人格魅力所折射的價值觀、審美等是學生構建人文素養的重要參照。教師要不斷深入認識和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實習帶教老師既傳授知識和技能,又需要有意識的培養實習生的良好醫德、醫風、人文素養等。因此,帶教老師的思想情操、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等都將影響學生[9]。帶教老師需要根據口腔專業特色,不斷挖掘,把專業知識與人文相結合,相關的人文內容融合于專業課程當中,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人文素質言傳身教,率先垂范,融合專業教育和人文素養的教育,對醫學生的素質培養起到重要作用[10,11]。當前,醫學教育中,教師需要教授理論課和實驗課,完成實習生和規培生教學等工作,逐步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人文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各個環節,運用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教育模式,如采用小組討論式、啟發式等教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其表達觀點、交流思想的能力。
2口腔修復學教學改革設想
2.1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教學要達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的目的,就需運用動畫短片及真實的錄像讓學生對操作過程進行詳盡的了解、分析,然后模擬,最后由教師對重點環節作點評。理論教學中,對概念性的知識盡量配以圖片講解,可使學生獲取的信息貼近臨床實際,生動、直觀,達到多接觸、早接觸臨床的目的;同時,讓學生明確工作崗位中必需的技術和操作,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2.2實訓地點的變化臨床操作技能的培養離不開臨床實踐,實踐教學要突破實驗室的局限,把教室搬到診室,是增強實戰能力的重要舉措。對于一些重點、典型的病例,可分組、分批到醫院口腔診室,觀摩帶教教師的操作全過程,包括常規的義齒設計、牙體預備、印模制取、戴牙等,回到課堂后,針對容易出現錯誤的環節,組織討論,再回到實驗室模擬操作,并將自己的學習體會、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和解決辦法寫成實驗報告,以鞏固學習效果。
2.3教學內容的改革開展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支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體驗式教學,關注本專業最新技術動態和觀念變化,結合高職口腔醫學專業學生能力,及時將新知識、新技術引入教學中;按照未來崗位的要求精選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經濟、社會現狀同步發展,尤其要精心編寫實驗教程,將完成各種崗位任務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需求的共性要求(如幾類全冠修復的牙體預備特點)重新組成核心訓練課程內容,并形成獨立的綜合實訓課程,而不是單一訓練一項技能,以便學生系統掌握技術要領。根據我們多年來對醫療機構的調研,可將口腔修復職業崗位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劃分為6個工作模塊:(1)口腔檢查與義齒設計;(2)牙體缺損的固定修復治療(包含樁核設計與蠟型制作);(3)固定義齒的牙體預備技術;(4)活動義齒的設計與牙體預備技術;(5)固定義齒與活動義齒印模制取技術;(6)各類義齒試戴與戴牙后相關問題的處理。以上6個工作模塊是工作的基本內容,體現了崗位技能的精髓,應根據難度大小安排課時、制定技能標準。每個工作模塊就是一項工作任務,實際工作任務可能是多個模塊的結合。這種模式克服了以往實驗教程專注于技工操作、混淆了高職口腔醫學專業與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弊端。口腔修復職業崗位調研證明,學生只要完成以上6個模塊實訓,就基本可以勝任崗位實際工作,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專業實踐技能和提高解決臨床問題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口腔修復科 進修醫師 教育質量
口腔修復學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通過人工修復體來修復口腔及頜面部各種缺損的一門學科,它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屬于生物醫學工程范疇。口腔修復學是以醫學、口腔醫學、口腔臨床醫學及應用材料、工藝、材料力學、生物力學、工程技術學以及美學等為基礎的專門學科。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口腔健康越來越重視,對口腔醫療單位以及口腔醫療工作者的診療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各基層醫院紛紛派送各層次人員來我院進修學習。這一方面是基層醫院醫師進一步深造、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也是醫學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修醫師的培養不僅是醫院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修醫師業務能力的提高也能反映醫院的綜合水平。本文將近年來我院口腔修復科進修醫師培養中實行的教學管理方法進行總結。
在進修醫師教育中我們實行“三段式”教學方法,即將進修醫師學習時間不均勻地分為3個階段。
(1)第一階段:基本訓練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講解、示教及手把手示范,使進修醫師掌握修復基本理論及一些基本操作。
作為教學醫院的口腔修復科,我科每年都承擔來自部隊和地方大量進修醫師的教育工作。為了保證科室進修醫師的整體水平和保護患者的利益,我們對申請進修的醫師的學歷、職稱、所在醫院、專業、工作經歷以及是否取得口腔醫師資格證進行嚴格審查,杜絕一些非口腔醫學專業、未從事過口腔修復臨床工作、未取得口腔醫師資格證的醫師進入臨床,接診患者。但由于進修醫師大部分來自基層,其原有的教育程度、工作時間不同,原單位所擔負的醫療任務也有所區別,因此,進修醫師在知識背景、工作能力、年齡層次等方面差異很大。
根據這種情況,在進修醫師進入科室后,我們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學習環境,針對個人制訂進修計劃。口腔修復科臨床操作多而精細,同樣的牙體、牙列缺損,可以進行不同修復設計,需要應用多種修復材料。在臨床操作中大多需要醫師對患者口腔內的牙齒進行磨改,這屬于創傷性治療,存在潛在的醫療風險,一旦發生醫療差錯,很難更正和彌補。因此,這一階段教學要求帶教教師不放眼也不放手,更多地采用多媒體教學、椅旁示教教學、手把手示范、仿真樹脂牙操作訓練等教學方法,重點在于基本技能的培訓和基礎知識的鞏固。治療典型修復病例時帶教教師要系統講解理論知識,組織并鼓勵進修醫師進行病例討論,在強化其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臨床思維能力閉。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將臨床專業知識與臨床科學研究證據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為每個患者制訂最佳口腔修復方案。重視進修醫師的發展與創新,通過指導模擬病例書寫,使他們的臨床經驗得到進一步積累,為下一步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
(2)第二階段:綜合提高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在于培養進修醫師的分析、判斷、綜合處理能力,要求帶教教師放手不放眼,使進修醫師在理論上得到提高、臨床工作能力上過關,實現“匠一師”的轉變。
在教學中,建立“提問—討論一實踐”學習模式,充分調動進修醫師的主觀能動性。鼓勵進修醫師提出問題,在處理典型口腔修復病例時對進修醫師多提問,對重點問題多示教、多講解。然后組織進修醫師對問題進行討論,將討論的結果與臨床相結合,運用于實踐中,既提高了進修醫師的臨床技能,又充實了他們的理論知識。我們除將有關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技能、經驗傳授給進修醫師外,還教授他們如何獲得知識、總結經驗,使進修醫師實現“牙匠一牙科醫師”的轉變。引導進修醫師學會如何實踐循證醫學、查詢和應用他人從事循證醫學的結果、采用他人指定的循證醫學的方法,使進修醫師的臨床知識和技能及時得到提高和更新翻。針對進修醫師多數具有一定的臨床經驗、技能,臨床操作敢于動手,但操作流程多不規范、臨床思維比較單一的特點,將學習目標定為對缺牙設計的宏觀掌握和臨床實際操作的標準化。為了學進度、集中示教、把關,我們采用由高年資本院醫師脫產帶教進修醫師的方法。前期,帶教教師選擇典型病例進行標準化示教、講解,進修醫師將接診患者的檢查情況、診斷以及初步治療方案報告給帶教教師,經確認后由進修醫師進行臨床操作,在這一過程中強調臨床操作步驟的規范性,避免進修醫師盲目追求治療患者的數量,忽略臨床操作的標準化。后期,安排進修醫師觀摩科室中有業務特長的專家、教授的診治操作,細心揣摩,對照提高。
口腔修復學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通過人工修復體來修復口腔及頜面部各種缺損的一門學科,它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屬于生物醫學工程范疇。口腔修復學是以醫學、口腔醫學、口腔臨床醫學及應用材料、工藝、材料力學、生物力學、工程技術學以及美學等為基礎的專門學科。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口腔健康越來越重視,對口腔醫療單位以及口腔醫療工作者的診療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各基層醫院紛紛派送各層次人員來我院進修學習。論文百事通這一方面是基層醫院醫師進一步深造、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也是醫學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修醫師的培養不僅是醫院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修醫師業務能力的提高也能反映醫院的綜合水平。本文將近年來我院口腔修復科進修醫師培養中實行的教學管理方法進行總結。
在進修醫師教育中我們實行“三段式”教學方法,即將進修醫師學習時間不均勻地分為3個階段。
(1)第一階段:基本訓練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講解、示教及手把手示范,使進修醫師掌握修復基本理論及一些基本操作。
作為教學醫院的口腔修復科,我科每年都承擔來自部隊和地方大量進修醫師的教育工作。為了保證科室進修醫師的整體水平和保護患者的利益,我們對申請進修的醫師的學歷、職稱、所在醫院、專業、工作經歷以及是否取得口腔醫師資格證進行嚴格審查,杜絕一些非口腔醫學專業、未從事過口腔修復臨床工作、未取得口腔醫師資格證的醫師進入臨床,接診患者。但由于進修醫師大部分來自基層,其原有的教育程度、工作時間不同,原單位所擔負的醫療任務也有所區別,因此,進修醫師在知識背景、工作能力、年齡層次等方面差異很大。
根據這種情況,在進修醫師進入科室后,我們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學習環境,針對個人制訂進修計劃。口腔修復科臨床操作多而精細,同樣的牙體、牙列缺損,可以進行不同修復設計,需要應用多種修復材料。在臨床操作中大多需要醫師對患者口腔內的牙齒進行磨改,這屬于創傷性治療,存在潛在的醫療風險,一旦發生醫療差錯,很難更正和彌補。因此,這一階段教學要求帶教教師不放眼也不放手,更多地采用多媒體教學、椅旁示教教學、手把手示范、仿真樹脂牙操作訓練等教學方法,重點在于基本技能的培訓和基礎知識的鞏固。治療典型修復病例時帶教教師要系統講解理論知識,組織并鼓勵進修醫師進行病例討論,在強化其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臨床思維能力閉。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將臨床專業知識與臨床科學研究證據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為每個患者制訂最佳口腔修復方案。重視進修醫師的發展與創新,通過指導模擬病例書寫,使他們的臨床經驗得到進一步積累,為下一步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論文百事通
(2)第二階段:綜合提高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在于培養進修醫師的分析、判斷、綜合處理能力,要求帶教教師放手不放眼,使進修醫師在理論上得到提高、臨床工作能力上過關,實現“匠一師”的轉變。
在教學中,建立“提問—討論一實踐”學習模式,充分調動進修醫師的主觀能動性。鼓勵進修醫師提出問題,在處理典型口腔修復病例時對進修醫師多提問,對重點問題多示教、多講解。然后組織進修醫師對問題進行討論,將討論的結果與臨床相結合,運用于實踐中,既提高了進修醫師的臨床技能,又充實了他們的理論知識。我們除將有關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技能、經驗傳授給進修醫師外,還教授他們如何獲得知識、總結經驗,使進修醫師實現“牙匠一牙科醫師”的轉變。引導進修醫師學會如何實踐循證醫學、查詢和應用他人從事循證醫學的結果、采用他人指定的循證醫學的方法,使進修醫師的臨床知識和技能及時得到提高和更新翻。針對進修醫師多數具有一定的臨床經驗、技能,臨床操作敢于動手,但操作流程多不規范、臨床思維比較單一的特點,將學習目標定為對缺牙設計的宏觀掌握和臨床實際操作的標準化。為了學進度、集中示教、把關,我們采用由高年資本院醫師脫產帶教進修醫師的方法。前期,帶教教師選擇典型病例進行標準化示教、講解,進修醫師將接診患者的檢查情況、診斷以及初步治療方案報告給帶教教師,經確認后由進修醫師進行臨床操作,在這一過程中強調臨床操作步驟的規范性,避免進修醫師盲目追求治療患者的數量,忽略臨床操作的標準化。后期,安排進修醫師觀摩科室中有業務特長的專家、教授的診治操作,細心揣摩,對照提高。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