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鄉村規劃的類型模板(10篇)

時間:2023-08-14 16:42: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鄉村規劃的類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鄉村規劃的類型

篇1

摘要:本文在半定規劃中的Gauss-Newton搜索方向的基礎上研究一類特殊的二次半定規劃(QSDP)求解問題,基于矩陣論和和凸規劃理論中原始-對偶算法的NT搜索方向將此類二次半定規劃問題轉化為求解線性半定規劃的最小二乘問題, 為了驗證此理論的可行性本文驗證了Gauss-Newton搜索方向在最小二乘問題中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關鍵詞 :半定規劃;二次半定規劃(QSDP);最小二乘問題;線性最小二乘問題(LQ);Gauss-Newton方向

中圖分類號:O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001-03

1 引言

近年來,半定規劃(SDP)是最優化理論領域發展較完善、應用最廣泛的規劃.伴隨著半定規劃的發展,原始對偶內點算法已成為解決此類問題最有效的算法中的一員.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線性半定規劃的日趨成熟,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考慮更為復雜的半定規劃——非線性半定規劃,其中最為簡單的一種規劃就是二次半定規劃(QSDP).它在系統論、控制論等諸多領域具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憑借著矩陣理論和原始對偶算法中NT方向的相關理論可以將二次半定規劃轉化為線性半定最小二乘問題,使得二次半定規劃在證券,金融風險分析,穩健性二次優化等領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半定規劃的原始對偶內點算法中目前為止已經被驗證的應用最為廣泛的搜索方向主要有如下四種:①AHO方向[1];②K..S..H方向[2];③H..K..M方向[3];④NT方向[4].其中NT方向和H..K..M方向已被人成功地推廣到某類二次半定規劃上[6,12].到目前為止NT方向被認為是此四個方向中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的搜索方向.在找尋搜索方向時采用牛頓法,借助對稱化將互補松弛條件用來求解KKT系統,搜索方向的合理性雖然得到了保障,但求解的過程不僅增加計算的復雜性而且容易導致KKT系統的不穩定.故而此方法還尚待完善.在文獻[5]中SergeKruk等學者提出了用于求解線性SDP的新搜索方向即Gauss-Newton方向.若改用此方向可以避免松弛條件的對稱化過程,計算的復雜性就得以降低,系統的穩定性也相應的增強.基于此,,本文選取具有特殊算子的一類QSDP,以NT方向為基礎將其推廣成二次半定規劃中的Gauss-Newton方向,并運用優化中的相關理論證明了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唯一性.

為了便于描述,我們做如下規定:(X,λ,Z)表示搜索方向,λ表示拉格朗日乘子,μ表示為障礙參數,Q(X)=PiXPi為具有半正定性質的自伴隨算子.記X·Q(X)=tr(X·Q(X)).

2 QSDP的Gauss-Newton搜索方向的存在唯一性

二次半定規劃的一般形式為

min1/2Q(X)+C·X

s.t.Bi·X=ai(i=1,…,k)(1)

X≥0

其中Q是Sn到Sn的具有半正定性質的自伴隨線性算子,X≥0規定X為半正定矩陣,Bi是n階實對稱陣(i=1,…,k),且B1,…,Bk是線性無關的,ai為n維列向量.

基于算子的選取不同導致二次半定規劃的類型不同.故而,本文選取Q(X)=PiXPi,來探討此類QSDP問題中的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性及其唯一性.由凸規劃中的Wolf對偶理論可得原始規劃相應的對偶規劃為

再由KKT條件以及類似于文獻[6]的處理方法利用松弛條件對上述半定規劃(2)進行改寫,得到了擾動方程組

上述系統(3)的解被稱為中心路徑,記為(X(μ),λ(μ),Z(μ)),其中μ為中心路徑參數.

若規定原始對偶算法中變量X,Z迭代過程產生的下一步步長分別為X,Z,故此步長變量在理想情形下即為如下系統的解[7]

正是因為系統(4)的非線性,zhang等學者在文獻[8]中利用互補松弛條件的對稱化這一技巧將此系統轉化為線性系統.但這一過程卻大大增加了系統計算的復雜性,在1998年Kruk于文獻[5]中將此非線性系統問題轉化為最小二乘問題來考慮,并在文中嚴謹地證明了求解此類問題的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基于上述事實,本文將此方法加以推廣用以求解下列最小二乘問題(5),并推導出求解系統(3)相應的Gauss-Newton方向,最后論證該搜索方向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系統(4)可等價地改寫為如下最小二乘問題:

由文獻[6]中的NT方向,定義如下矩陣

(V+WX)(V+WZ)=μI(6)

WX=WXT≥0

從而系統(6)可等價轉化為

由于問題(7)中含有非線性項WX,WZ,直接求解此最小二乘問題很繁瑣.文獻[5]已經證明忽略問題中出現的非線性項WX,WZ不會改變該問題本身固有屬性,并忽略此項后,因為所取范數的類型決定了該最小二乘問題的最優解,故當所給問題的范數類型確定時問題也隨之被唯一確定.這里選取由內積導出的范數.內積做如下定義::

〈A,B〉=tr(V-1AV-1B),?坌A=AT,B=BT.

此內積可被看作是由障礙函數f(V)=-lndet(V)的Hessian矩陣誘導出的局部范數.因為f的Hessian矩陣V的值是一個線性的算子?塄2f(V):HV-1HV-1.所以我們就相應的得到如下最小二乘問題[7]

這里最小二乘問題的范數取F-范數[9].為了方便敘述,

此類最小二乘問題的解被研究者們稱為殘差,(WX,λi,WZ)也就是Gauss-Newton搜索方向,下面我們來驗證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性及其唯一性

定理1 最小二乘問題(9)中Gauss-Newton方向(WX,λi,WZ)是唯一的.

證明 不妨設WX和WZ為變量, 故問題(9)是一個限定在多面集上可行的凸二次優化問題,而且它的最優值的下界為0.針對此類問題的最優值存在性的論證可見文獻[10],這里就不在贅述.對于這樣的一個問題的最優值的存在性見文獻[10]是為大家所熟知的.故,本文只驗證此類最小二乘問題解的唯一性.在證明之前先做如下處理:忽略問題(9)中目標函數包含的U,U-1這兩項,得到的簡化系統我們稱其為問題(9)的相似系統,即

如果問題(10)只存在零解,我們便可以推出問題(9)有唯一解.因此下面主要驗證問題(10)只存在零解.因為問題(10)

綜上所述,WX=WZ=0是問題(10)的唯一解.從而問題(9)的解也是唯一的.即Gauss-Newton方向(WX,λi,WZ)是唯一的.證畢.

3 問題與總結

本文以線性半定規劃的Gauss-Newton方向以及二次半定規劃(QSDP)的NT搜索方向的理論為基礎,將Gauss- Newton方向從LSDP推廣到一類特殊的QSDP,并驗證了Gauss-Newton方向的存在性及其唯一性.但本文中只給出了與原始問題等價的線性最小二乘問題,在文獻[11]中研究者A.Bjorck提出了用矩陣QR分解簡化求解此類問題,若可以將其推廣并應用到本文所提的優化問題中,便將進一步完善本文所提理論的系統性.

參考文獻:

〔1〕F.Alizadeh, J.P.A.Haeberly and M.L.Overton. Primal dual methods for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convergence rates, stability and numerical results[J]. SIAM J. Optim. , 1998,8(3):746-768.

〔2〕R.D.C. Monteiro. Primal dual path following algorithms for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J]. SIAM J. Optim. , 1997,7:663-678.

〔3〕M. Kojima, S. Shindoh and S.Hara. Interior point methods for the monotone semidefinite complementarity promble in symmtric matrices[J].SIAM J.Optim. , 1997,7:86-125.

〔4〕M.J.Todd, K.C.Toh and R.H.Tutuncu. On the Nesterov-Todd direction in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J]. SIAM J. Optim. , 1998, 8(3): 769-796.

〔5〕S.Kruk, M.Muramatsu, F.Rendl et al. The Gauss-Newton direction in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J]. 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 2001, issue 1:1-28.

〔6〕游揚,張圣貴.一類二次半定規劃內點算法的K..S..H搜索方向的存在唯一性[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1):16-20.

〔7〕E.de Klerk, J.Peng, C. Roos,T.Terlaky. A scaled Gauss-Newton Primal-Dual Search Direction for Semidefinite Optimization. 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

〔8〕Y. Zhang. On extending some primal-dual interior point algorithms from linear programming to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 1998,8(2):365-386.

〔9〕陳寶林.最優化理論與算法(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0.

篇2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727-5123(2009)03-032-02

Improve rural planning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ought

【Abstract】 Rural planning is based on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population, economy,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conduct scientific arrangement,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in planned, targeted promotion, content,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purposes,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long-term goals, short-term objectives and achieve the goals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study and solve rural planning problems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adhere to the forefro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plann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ought

鄉村是指農村鄉集鎮之村民居住和從事各種生產的聚居點。它有別于城鎮,具有獨特的發展特征,其規劃也有特殊性。必須用科學發展觀,搞好鄉村規劃。

全市縣以下建制鎮和鄉村建成區面積8805.01公頃,建成區戶籍人員645140萬人,建成區暫住人口149913人;村莊現狀用地面積17732.33公頃,戶籍人口2090280人,暫住人口27186人。2008年未行政村27186個,自然村6587個,其中,200人以下的3438個,200人至600人2330個,600人至1000人380個,1000人以上的62個。去年我市有規劃的行政村115個,有規劃的自然村個數69個,投入268.40萬元,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23個村。為統籌城鄉發展,用科學發展觀和現行的《城鄉規劃法》法律體系搞好鄉村規劃,是貧困山區探索村莊規劃,農民看得懂、村委用得著、政府管得住的必經之路。

1編制村莊規劃原則內容

1.1編制村莊規劃要因地制宜。而涉及鄉村規劃的國家級法規《城鄉規劃法》和規章《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四川省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及《村莊整治技術規范》《鎮規劃標準》。按照這兩個標準的指導,鄉村規劃一般應參照村莊整治技術規范的相關內容進行編制;而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市也通常是按照村鎮規劃標準進行編制。在山區應堅持“就地、就近、分散”的原則,編制深度上也應因村制宜。對于布局高度分散、無30戶以上聚居點的,可只達到示意圖的深度;對于布局相對集中、有30戶以上聚居點的,應按法定要求編制。今年各鄉鎮人民政府組織村民委員會抓緊編制村莊規劃的自然村個數69個。

1.2編制村莊規劃要重點突出以下內容。一是明確主要居民點的布局與規模,提出村民安置方案,以及需在本村外安置的村民數量與安置方式建議。二是落實受災農戶安全可靠的建房宅基地選址,確有必要的,同時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三是統籌安排主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農業生產設施項目及布局和規模,估算投資需求并提出建設時序與資金籌措建議。此外,對于因安全、生計、用地等原因村莊確需整體搬遷的,要進行充分調研和科學論證,并嚴格按標準和程序報批。

1.3深化村莊規劃管理機制。按照《城鄉規劃法》的基本要求,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進展,科學編制縣(市)域村鎮體系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完善村莊規劃編制內容。要不斷完善村鎮規劃管理制度,規范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發放,方便農民辦事。

2村莊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

《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意味著城鄉規劃不僅要考慮城市,還要兼顧鄉村,要實現“城鄉統籌”。今年將完成200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給規劃行業帶來了一次變革。

構建多部門協調的工作機制,關于城鄉統籌,村鎮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為確保村莊規劃的順利開展,全市應成立村莊規劃編制協調小組編制市域城鄉體系規劃,指導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縣區要組織鄉鎮編制鎮鄉總體規劃,以此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如巴州區成立一個由規劃、國土、農業、農委組成的村莊規劃工作小組,為各鄉村提供指導和技術支持,并負責柏林村、塘壩村、保豐村人居環境治理規劃編制、審查等各項工作的跟蹤、協調、督促和檢查。在去年完成27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基礎上,今年計劃再完成100個。

城市與農村不能割裂開來,要統籌考慮,否則就會造成城鄉結合部布局混亂、農村發展落后,城鄉二元化結構更加明顯,農村發展的滯后也會嚴重沖擊和影響城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就無從談起。”規劃不能就“城市”論“規劃”,應該是就“城鄉”論“規劃”。《城鄉規劃法》的最重要的一個亮點就是強調“城鄉統籌”。意味著規劃的內涵和任務發生變化,新的城鄉規劃,要研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的教育及社會保障體系等等。

早在2004年,中央就提出了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統籌人和自然科學發展,它對城鄉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底巴中市將完成50%編制工作。去年1月1日,《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要求城鄉規劃不僅要考慮城市還要兼顧鄉村,要城鄉統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的村容整潔。

巴中市在新一輪的城鄉總體規劃(2010~2020)的編制中,已將城鄉統籌發展、村莊建設作為總體戰略階段的研究專題之一。市縣總體規劃修編的編制階段,也將提出城鄉統籌發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管理策略。對不同類型的村莊,實施不同的規劃管理策略,通過發展控制,避免新的城中村的出現,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3村莊規劃應體現實用性

巴中市原有約2325個行政村(包括行政村管轄的自然村)分布在1區3個縣的188個鄉鎮。由于地處不同區位,其建設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對此,不能簡單地用城市規劃的手法來撤并。規劃農村,農村規劃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模式。根據巴中市制定的《巴中市村鎮規劃編制審批工作實施辦法》,巴中的村莊規劃內容分為村莊布點規劃、新村建設規劃和舊村改造、人居環境整治規劃三部分。根據不同的類型,規劃部門進而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不同的村莊規劃技術導則,將全市村莊分為發展型、保留型、搬遷型三種類型。如南江子庫村,平昌龍泉村,楊柏仙人巔村,巴州區柏林村、塘壩村。村莊規劃的內容與其遍地開花,不如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問題,抓住主要矛盾,辦好一件事,謀劃一個發展思路,解決好一個問題,具體歸納為五個“一”的發展思路,即:①一個目標:如柏林村和諧農村建設,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合理發展)和人與人的和諧(文明的提高)。②一個中心任務:如子庫村經濟發展,抓住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方向,帶動農家樂的餐飲接待業。③一條主導產業鏈:如楊柏村、仙人巔村綠色農業延伸產業(農業產品淺加工、綠色服務業)。④)一個窗口:如塘壩村能夠反映自然生態及豐富資源的窗口,通過一個重新整合的村落風貌,來表達這個窗口的形象。⑤一種新面貌:平昌龍泉村,清江鎮的柏林村、塘壩村、保豐村新的物質環境與精神面貌;物質環境包括生產環境的改善、生活環境的美化、生活物質內容的豐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滿足感增加、對未來充滿希望。盡管大巴山是欠發達地區有諸多制約發展的欠發達因素存在,但其村莊規劃卻不應是“欠發達”的。該地區的柏林村村莊規劃憑借其獨特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產業基礎、民俗風情和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在規劃布局、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環境利用和資源開發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傳統文化,創造具有鮮明山鄉村特色和濃郁鄉土文化氛圍的村莊規劃。

4編制村莊規劃目的

為了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巴中市編寫了《巴中市村莊規劃編制細則》,明確村莊規劃應注重體現以下三點:

農民看得懂的規劃:規劃成果的圖文表達方式應力求簡明扼要、規范、平實、通俗易懂,充分體現村民的意愿,讓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當主人、作主體、唱主角,確保廣大村民關心規劃、理解規劃、支持規劃。

村委用得著的規劃:規劃要符合本地實際、體現村的發展方向、具有較強可操作性,可直接指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完善科教文體醫療設施。

政府管得住的規劃:發揮規劃龍頭作用。村莊規劃是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實施規劃管理的操作依據,是統籌城鄉發展,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切實可行,真正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篇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78205);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課題資助項目(2013)

作者簡介:葉昌東(1983-),男,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發展與城鄉規劃、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中國城鄉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對城鄉規劃建設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多規融合的規劃管理以及對生態、綠地等要素的重視。文章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鄉規劃專業的需求變化,結合農林院校在風景園林、國土研究、鄉村研究等方面的學科優勢,提出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的特色化教育應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生態景觀設計、土地利用、鄉村規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農林院校;城鄉規劃;教育特色化;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TU9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1-0018-04

城鄉規劃專業與社會經濟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全國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5個,城市化率從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3-4倍[1]。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帶來對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國許多高等院校紛紛開設了城市規劃專業,從20世紀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約140余所,學科背景由單一的以建筑學為主向地理學、風景園林、測量學等多學科發展。開設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主要有三種類型[2-4]:一是有傳統建筑學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區域分析、宏觀分析為主的有地理學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風景園林學科為依托的農林院校。第一種類型的院校以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為代表,其重視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訓練,培養的學生擅長物質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設計,設計思維能力強;第二種類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為代表,其重視區域分析及宏觀社會、經濟分析,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第三種類型的院校以北京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為代表,其注重城市規劃中的生態規劃、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等領域的研究[5]。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對城市規劃人才的需求會有所差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大體來說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城市發展以物質性大規模的土木建造為主,對擅長物質城市空間形態建筑的院校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需求較迫切。第二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發展的主要任務逐漸過渡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人居環境、解決城市社會問題等,為擅長社會調查、宏觀經濟分析、區域規劃的地理學研究的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提供了發揮空間。第三階段,即目前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全球廣泛關注的話題,中國30多年來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12年黨的十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到來為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一、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鄉規劃社會需求的特點

生態建設是現代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從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產生開始,霍華德在其田園城市理論中就表達了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強調農田、綠地等要素在城市總體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機疏散、生態城市、綠帶控制、生態可持續發展等規劃理念中,均突出強調了生態環境建設的內容;目前全社會對生態環境建設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最新的城市規劃理論包括新城市主義、精明增長、緊湊城市、低碳城市等從不同的側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國經歷了30余年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時期,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是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目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圍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四個方面來展開。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的加大,也必將使城市規劃專業的社會需求發生重大轉變,其轉變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

城鄉統籌規劃體系的內涵是將城市和鄉村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規劃。城市和鄉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鄉區域的中心,為城鄉區域提供現代化工商業服務設施;鄉村是城市的發展腹地,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勞動力資源和空間(特別是生態環境空間)。2008年《城鄉規劃法》取代原來的《城市規劃法》,標志著城鄉統籌規劃體系的正式建立和實施,城鄉統籌規劃體系有三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是將村莊規劃納入到統一的規劃編制管理體系中;其次是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更加突出城鄉一體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鄉村層面的規劃。近年來新農村建設規劃、美麗鄉村規劃、村莊整治規劃等一系列鄉村層面的重要規劃在全國鋪開,是城鄉統籌規劃體系實踐的體現,它為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多規融合的規劃管理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規劃管理強調多規融合。負責城鄉空間規劃布局的主要有建設部門的城市(鄉)規劃系統,國土部門的土地利用規劃系統,以及發改部門的產業發展布局規劃系統。多規融合的規劃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協調一致,要求多學科、多層次人員的參與。目前廣泛開展的“兩規銜接”〔包括城市(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包括城市(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多規融合”〔包括城市(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旅游規劃等〕模式正是順應了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視生態、綠地等空間要素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城市規劃重視生態、綠地等空間要素的布局,生態、綠地空間要素是城市空間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作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間載體,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環境質量等。當前在城市(鄉)規劃工作中開展的一些生態、綠地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如綠地系統規劃、綠道網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評選等,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時期人們對生態、綠地等空間要素的重視。

(四)構建節約型城鄉空間布局模式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城鄉空間布局模式強調節約理念,節約型城鄉空間布局主要是針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長期粗放式增長所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構建節約型內涵式的城鄉空間布局模式;節約型城鄉空間布局主要從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四個方面對新時期城鄉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的優勢

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學科優勢,可以在相關領域發揮更加深遠的影響和作用。從學科發展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開設城市規劃專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風景園林為主要依托的生態學優勢

風景園林專業是農林院校的傳統優勢學科,農林院校開設的城鄉規劃專業大多依托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科優勢,如北京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與城鄉規劃聯系緊密的風景園林專業的傳統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此外,農林院校在植物、園藝、農業、林業等生態學研究領域的優勢也有了展示的空間,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城鄉規劃實踐中也將大顯身手。

(二)以土地為核心要素的國土研究優勢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鄉規劃的核心內容,在這方面農林院校有較強的優勢。負責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門主要有規劃建設部門和國土部門,其中國土部門與農業部門有密切聯系。1986年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農村土地和城鎮土地分屬農業部和建設部主管,因此農業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全國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中農業院校占多數。

然而由于國土部門和建設部門在土地規劃和管理方面往往難以保持協調一致,因此,在學科建設上土地資源管理和城鄉規劃專業的整合與聯系一直不太緊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多規融合管理模式下,國土部門和建設部門在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鄉規劃方面的協調將得到加強,這也為密切兩個專業的聯系提供了機遇,為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

(三)以鄉村為重點的地域空間研究優勢

鄉村是農林院校在地域空間上的重點研究領域,有長期從事鄉村區域研究的深厚基礎,是農林院校突出的學科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城鄉規劃重點是城鄉統籌,而鄉村區域規劃研究是城鄉規劃的薄弱環節,這就更需要農林院校在鄉村研究中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城鄉統籌的規劃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生態文明建設時期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教育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堅持特色化發展的方向。結合學科優勢,農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應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生態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是農林院校城市規劃最具特色的專業,其專業教育的重點主要包括:

1.綠地系統規劃

隨著生態文明在城鄉建設實踐中日益凸顯的重要性,綠地系統規劃已由過去僅作為總體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上升到單獨的規劃類型;空間上也突破城市內部公園綠地的局限,向區域性生態綠化網絡系統的方向發展。城鄉建設對綠地系統規劃的重視帶來對相關領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綠地系統規劃應當進一步作為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核心優勢和特色進行培育。

2.園林景觀設計

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將帶來對園林景觀設計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園林景觀設計是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3.生態環境規劃

宏觀生態環境規劃是城鄉統籌規劃體系新的內容,農林院校在生態環境相關研究領域具備較強優勢,可以作為城市規劃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內容,農林院校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面具備較強優勢,應當加強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整合,開拓新的發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國土空間布局。國土空間布局的優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多規融合”的背景下,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相關專業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統。由于具備地理空間信息的存儲、查詢、分析、展示等綜合功能優勢,目前地理信息系統在城鄉規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態文明建設中,隨著規劃空間的不斷擴大,地理信息系統將具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鄉村規劃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鄉村規劃是城鄉規劃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層規劃,規劃實踐工作量大,社會需求多,將成為促進城鄉規劃專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林院校在鄉村規劃領域具備較強的優勢,應當在鄉村規劃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鄉村規劃同樣應當作為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城鄉規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林院校的城鄉規劃專業在其中應當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農林院校應認清新時期城鄉規劃要求的變化,發揮自身的優勢,明確專業發展定位,找準學科發展方向。本文從社會實踐需求角度出發,分析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鄉規劃的新特征,立足農林院校的學科優勢,提出了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特色化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員以啟示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單賽賣,韓立云.“ 建設熱”時代背景下城市規劃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風景園林類高校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3):16-19.

[3]馮維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構想——融合建筑學與地理學的城市規劃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慶蘭,鄧清華,宋建陽.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區域與城市規劃模擬實驗課程改革構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鄭瑋鋒.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規劃高等教育是否應該更加專業化——法國城市規劃教育體系及相關爭論[J].國際城市規劃,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篇4

第二,整合各類資源,城鎮建設活起來。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2010年以來,自治區本級財政整合各類資金,先后投入約54億元, 實施了22個小康示范鎮、100多個小城鎮“五個一”工程(即一套規劃、一條道路、一批排水排污設施、一個中心廣場或一批小游園、一項垃圾處理設施工程建設)、1000多個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周邊村屯兩延伸”、101個新型城鎮化示范鎮建設、100個鄉改鎮的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等,各地按照小城鎮(村莊)整治標準建設,鎮區(村莊)道路、給排水、供電、綠化等主要指標均已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先后投入81.34億元,實施了鄉鎮文化站、敬老院、健身設施等公共服務工程,覆蓋98個縣(市、區)、480個鄉鎮,惠及約200萬群眾。努力拓寬小城鎮融資渠道,讓更多的個人或企業參與到小城鎮建設中。

篇5

鄉村規劃以現狀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鄉村景觀和文化為主體,經濟生產與景觀觀賞相結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合理配置,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鞏固拓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切實提高鄉村居民的經濟收入,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1鄉村景觀規劃的主要構成要素

1.1 鄉村聚落性景觀

鄉村聚落景觀是由鄉居建筑和鄉村生活環境組成,是鄉村基礎性的環境景觀,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觀賞價值。鄉村聚落性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原有的村莊肌理,盡可能少破壞原始的村莊形態,在這個基礎上,控制建設用地的擴張,對村莊聚落的風貌和基礎設施進行規劃設計。鄉村生活環境景觀主要體現在庭院,街道,鄉村的公共活動空間,比如廣場,公園,戶外體育、文化設施場所等等。這些環境是村民生活接觸最密切的,優美的景觀能給村民帶來最直接的積極感受。

1.2 鄉村生態性景觀

植被、水系、自然保護區等構成鄉村生態性景觀,是鄉村的不可建設用地,以保護為主,規劃為輔。植被包括道路綠化走廊,森林綠地,生態防護林以及大面積的植被斑塊,在保護作為前提下,景觀規劃設計應當將這些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統一的布局和設計,創造出宜人合理的開放空間,與鄉村生活環境相協調。水系指的是河流、濕地等,通過對水系進行生態設計和規劃布局,創造出優質靈動的水體景觀。

1.3 鄉村生產性景觀

鄉村生產性景觀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的景象上,除了表現農村的生產景象外還包括農作物的生長景觀。鄉村的生產性景觀構成是由生產者為主導的生產過程的自然體現,它的生產性質和生產過程決定了鄉村的生產性景觀特色。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農田可以看作一種斑塊類型,它的設計內容有:大小、類型、數目、格局等,農田的整體風貌和農作物的生長景觀,讓鄉村生產性景觀兼具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

2 鄉村景觀規劃的內容

為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突顯特色產業園、休閑觀光園、景觀帶、農家樂、景觀節點等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美麗鄉村景觀,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托鄉村自然環境、產業特色、歷史文化,有針對性的提出各個鄉村適宜的發展線路。

2.1 村落景觀

村落,是一個包含了社會、生態、文化和村落形態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介于此處是在鄉村景觀宜游性的表達,將其定義為狹義上的村落景觀,即鄉村范圍內具有較高欣賞價值,能夠吸引旅游者,使之獲得美的享受的景觀資源,如古建筑、古樹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這些元素相互組合成不同的景觀層次,從而形成“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節點之一。形成村落景觀的要素形式多樣,若按照其構成物質的基本形態分,則可以得到點、線、面三種基本形態。

1)點

點在村落景觀中通常是指比較集中、規模不大的區域。點雖小,但無論在村落布局上還是景觀效果上會形成強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標志性,點可以是一棟建筑、一座古橋、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樹,通過一系列的點狀空間形成的村落景觀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間的目標點或結束點,是整個鄉村外部空間區域的視覺焦點。通過不同節點的組合,形成豐富的村落景觀,是“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內容。

2)線

線是點運動的軌跡,又是面運動的起點,在形態學中,線還具有寬度、形狀、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線本身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表現性,在村落景觀營造中,線性空間作為造景藝術的一個基本單元,不僅是決定空間形態的輪廓線,而且還可以刻畫和表現村落內部的結構和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鄉村中最為常見的線性景觀,在連接各景觀要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村落景觀的各要素都是沿著線性空間展開,通過曲直變化、動靜結合,形成優美、豐富的村落景觀。

3)面

面是點與線的集合,即點的擴大或線的累加,是景觀中分布范圍最廣、連通性最好的景觀單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觀諸要素的特征,決定著景觀的性質,對景觀的動態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例如,鄉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歷史條件和不同區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和審美價值,如江南地區傳統的鄉村建筑多以黑、白、灰為主,正是與當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相統一。

2.2 農業觀光園

鄉村農業觀光園是以休閑、觀光為主題,以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等高科技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集休閑游樂、旅游觀光、生態建設、農業生產、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也是推動現代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發展的有效形式。農業觀光園因其廣泛的資源,多樣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觀光,成為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將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使鄉村現有的農業產業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使鄉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風情、技藝得以延續和傳承。在觀光園景觀設計中,圍繞農業生產,結合休閑旅游和鄉村發展,充分利用資源特征,策劃各種參與性活動,并以農產品為出發點,科技為支撐,結合地方特色文化,營建地域性人文田園景觀,突出“綠色旅游”、“體驗健康”、“享受自然”、“傳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題特色鮮明,構建生態環境好、文化底蘊濃、充滿生機情趣的休閑農業園。

2.3 旅游配套服務設施規劃

1)公共服務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咨詢中心、餐飲、超市、醫務室、電話充值點、公廁、停車場、加油站等,是指為游客在旅途中應對日常事件、突發事件,增加其逗留時間和消費的設施,此類服務設施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的特點,同時又是游客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關系到“美麗鄉村”的整體形象。因此,在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上,可以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的措施,根據鄉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務半徑,設置游客咨詢中心、公廁、超市等,將各種服務設施遍及進行整個村域,構成完整的服務設施系統。

2)旅游標識系統

旅游標識系統主要是反映鄉村的景觀節點、服務點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導游客能夠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鄉村入口、道路沿線、重要節點附近設置指示牌、標識牌,增加特色鮮明的景觀元素,加強標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時獲得相關的導游信息。在標識景觀設計中,根據鄉村所處的區位、資源、環境,充分運用當地的材料,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設施。

3 結束語

鄉村景觀規劃是一門多領域、多學科相融合的綜合體。隨著鄉村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下引發了種種矛盾與問題,如何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鄉村景觀建設問題,處理好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景觀建設的關系,一直是困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難題。同時,對于現有鄉村,如何延續傳統村落肌理文脈,使景觀建設與文化建設同步和諧發展是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閆艷平,吳斌,張宇清,冶民生. 鄉村景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 防護林科技,2008,(05).

篇6

近一、二十年來,我國規劃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受到重視,而且,隨著發展的需求,規劃系統不斷地補充與完善,業已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體系。

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即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綜觀規劃層次體系,可以看出,還有一定地域范圍內規劃沒有納入進去。或者說是沒有明確地納入進去,這便是實踐中可以看到的矛盾較突出的城鄉結合部地域(地帶)。廣義上看,我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鎮)聚落。而城市(城鎮)與鄉村的交融地帶便客觀上產生了一種特定涵義上的“城鄉結合部”,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

實現國家的城市化(或城鎮化)的快速增長必須重視城鄉結合地帶的有序控制和科學規劃,變無序的混亂、自發狀態為有序的合理組織狀態。

2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兩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的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

我們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的系統安排。

這是基于以下的認識所給出的:

2.1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客觀存在。

2.2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可以用空間來刻畫的地域范圍。

2.3城鄉結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與鄉村的本質性內在聯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圍是一種模糊性的。

2.4城鄉結合部不是城市部分與鄉村部分的簡單疊加,而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空間范圍。

2.5城鄉結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個地帶,也可以是其它形態,這要看反映城鄉結合的關聯度依據是如何界定的。

2.6城鄉結合部既然是一種空間范圍,相應也便有了各種物質載體,也有一些諸如文化等領域的精神載體。因此,同樣需要用系統學的原理與方法作為理論指導。

2.7城鄉一體化歸根結底是一種較為獨特的規劃形式。它與其它各類規劃應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應納入規劃法律體系之中。

3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的總結反思過去種種規劃類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3.1認識之一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3.2認識之二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3.3認識之三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么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

3.4認識之四

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的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

上述四點認識在筆者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感受頗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們在黑龍江省訥河市、甘南縣、延壽縣、五常市等地參編市縣域城鎮體系和總體規劃過程中,即感受到城鄉結合部的一些矛盾無法用城鎮體系規劃或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來解決。

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再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的,而沒有以“融合”、

“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諸如:

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并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4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序列中地位的認識

城鄉一體化規劃由于其規劃的對象與一般的規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項規劃是明確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須在規劃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規劃對象是一種區域(地域)。這就決定了它屬于一種區域規劃的類型。但又由于規劃對象的范圍確定性差的特點。在界定規劃對象(即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時,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規劃對象的范圍,這需要引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導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義上的省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區域規劃,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專題規劃。因此,也決定了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劃定城鄉結合部的范圍,因此,與傳統規劃程序有別。

其次,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各種物質與精神因素與廣義上的區域規劃總體上一致,但由于該區域的要素流動性較強,是一個各項要素均活躍的區域,因此,它應該在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方面有自身的需求。這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兩方面的認識,可以設想,城鄉一體化規劃應該說是一種區域規劃的變種。因此,它便應屬于區域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5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的確立都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做后盾,才能不斷地發展與完善。本文僅就城鄉一體化規劃前述的內容根據長期實踐的認識加以理論框架的建構,以期對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正確發展能有所啟示與指導。

5.1根基性理論

由于城鄉一體化概念的確立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理論走向二十一世紀時提出的,相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又再次賦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內涵。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便是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根基性理論。

5.2基礎性理論

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是區域規劃的一個變種,因此,區域規劃理論的某些原理與方法便是它所應遵循的基礎性理論。

5.3方法學理論

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對象是一個有特色的開放的地域系統,因此,系統學理論必須引入。運用系統工程理論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城鄉結合部區域的總體部署,是唯一解決這一特定地域上存在各種問題的一把鑰匙。

5.4技術學理論

因為城鄉一體化的概念是沖破現行的行政體制界限的,所以在進行各種要素的配置上須綜觀城市與鄉村兩大地域的特征。在布局規劃上更應注重與城市規劃、城鎮規劃、鄉村規劃步調一致。

5.5相關性理論

由于城鄉結合部的位置處在城鄉交叉地帶,具有或向城市,或向農村過渡的兩個方向。因此,

諸如,邊緣學理論,交叉學理論、門檻理論,社會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技術學理論都應該成為指導規劃實踐的理論。

6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討

6.1規劃內容

規劃范圍的界定、規劃的依據、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的期限、規劃所采用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簡介、城鄉結合部的現狀調查及研究、城鄉結合的宏觀區域環境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總體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規劃一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居民點體系規劃(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職能分工結構規劃、空間地域結構規劃)、措施的操作建議、可行性的分析與研究。

城鄉結合部的宏觀區位分析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范圍界定圖、城鄉結合部區域現狀評價圖、

篇7

鄉村有景觀嗎?鄉村有園林嗎?鄉村需要景觀園林嗎?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觀開始深入人心的現代,對于中國規劃建筑界,這些問題已經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眾所周知,鄉村既是人類聚居環境的基本細胞,也是中國絕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區。鄉村園林以鄉村景觀為背景,鄉村景觀在客觀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氣候、動、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觀方面包括經濟發展程度、社會文化、生活習俗,鄉村園林正是在這種綜合的景觀中孕育、演變、發展、生成,所以鄉村園林與鄉村景觀密不可分,故而,鄉村景觀園林也就成為本文的論題。根據人類聚居環境學理論(劉濱誼1999),作為鄉村人類聚居環境的基本背景,鄉村景觀園林作為鄉村規劃的基礎背景,它對整個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態環境的保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規劃、建設決定著鄉村環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鄉村景觀園林,表面看上去樸實無華,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其內在卻是豐富多彩、形態各異、耐人尋味的,其中,不乏有許多優點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當今中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鄉村景觀園林在鄉村人類聚居環境規劃建設中的作用、地位日漸重要。對于迅速城市化的鄉村地帶,鄉村景觀園林正處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對于當今那些步入病態衰敗的城鎮,理想的鄉村景觀園林無疑將成為“治病”“健身”的一帖靈丹妙藥。

在學術界,德國、荷蘭、奧地利、美國、日本、韓國等工業先進國家早已關注鄉村景觀園林這一領域,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幾乎還是一片空白。

2鄉村景觀園林的含義

“鄉村景觀園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對其研究的范圍和研究的對象,目前還尚無完整而確切的定義。單單從字面上看,它由“鄉村”和“景觀園林”兩個概念組成。這里用“鄉村”而沒用“農村”一詞,主要因為農村是與農業產業聯系在一起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地域,如今在農村,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從事非農事活動,因此,用“農村”來界定范圍具有一定的難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無人聚居地帶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鎮)建成區以外的地區,是一個空間的地域系統。“景觀園林”的定義可以分解為“景觀”和“園林”兩個方面。對于“景觀”,從景觀規劃設計學科角度,筆者曾有闡述:扼要地講,景觀包含著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類聚居環境,并且與社會、文化、習俗、人類精神、審美密不可分(劉濱誼1990,1996,1999)。對于“園林”,張家驥先生在《中國造園論》一書中匯總了許多專家學者對“園林”的理解和定義(張家驥1991),并在此基礎上對“園林”下了定義:“園林是以自然山水為主題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為物質為表現手段,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視覺無盡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因此,廣義的鄉村景觀園林是非城市化地區人類聚居環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審美價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

需要說明的是鄉村景觀園林的界定是相對于城市化而言的,過去許多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目前已成為城市園林,它們不在筆者所研究的范圍內。

3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目標

鄉村景觀園林存在著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傳統鄉村景觀園林伴隨著農耕文明而出現,隨著工業文明及當今后工業文明的進化,鄉村景觀園林同樣也在走向現代。其演變的根本動力是鄉村人們生活的演變,鄉村景觀園林始終與廣大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環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長期以來一直未引起學術界和規劃設計界的關注重視。

從歷史的演變著眼,就鄉村景觀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關系而論,鄉村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長期以來人們普遍以為中國傳統園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這是極為片面的。根據不斷的考古發掘和對古代詩歌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其實全世界最早的園林應該是原始聚落中及周邊的園圃和樹木綠化等實用性的園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國園林最早的雛形,并對后來發展起來的恬淡素靜的文人村居園林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就是明清之際的文人園,也不斷從鄉村園林中得到啟發,從中汲取營養(劉天華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鄉村園林在中國園林發展歷程中,起著基礎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鄉村園林為江南文人園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素材、豐富發展了中國古代園林文化,這是確定無疑的。

從現代人類聚居環境建設入手,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增長的進程中,村鎮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截止1998年底,全國有建制鎮17015個(不含縣城關鎮),集鎮29118個,村莊3557700個,隨著撤鄉建鎮和拆村并點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建制鎮比上一年增加480個,集鎮減少1206個,村莊減少101635個(1998年村鎮建設統計公報)。這種鄉村城市化不是意味著把鄉村變為城市,而是在于節約用地和提高鄉村居民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因此,隨著鄉村城市化的不斷進行,鄉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許多傳統的聚居村落也將隨之消失。鄉村城市化使鄉村景觀園林正在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變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價值的傳統鄉村景觀園林已經或將要遭到扼殺的命運;另一方面,鄉村城市化已經或將要產生出新型的鄉村景觀園林。新一代的鄉村景觀園林應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鄉土文化,創造出具有鄉村特色而非城市發展模式拷貝的現代鄉村景觀園林,以改變當今新建村落的平庸無味、千村一色的狀況,這是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基本目標。

4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動態

國外許多工業先進國家在這一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如德國、荷蘭、奧地利以及美國和日本在鄉村景觀(RuralLandscape)、鄉村地區的規劃與建設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經驗。但由于現有的資料和技術手段有限,對當前國外在鄉村景觀園林領域的研究成果沒有更詳盡的資料,但僅此還是可以看出,國外非常注重對鄉村景觀的系統研究。

在國內,有關鄉村景觀園林的產生和發展,尤其是對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幾乎都是一片空白。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是關注中國傳統園林的研究。盡管如此,仍然存在與之相關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4.1傳統地方性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結合農村園林的實例對江河流域的農村園林的產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別進行了闡述(舒楠1997,陳志華1999)。此外還有對徽州古典園林有較為詳細的研究(程極悅1987,肖國清1988,殷永達1993,張浪1996),這些文章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例。

4.2傳統鄉土建筑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彭一剛院士的《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一書(彭一剛1994)為代表,該書的視點不只停留在鄉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傳統村落的研究,對村鎮的景觀進行了分類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構成鄉村景觀園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陳志華教授等人編寫的《浙江省新葉村鄉土建筑》和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持的《諸葛村鄉土建筑》兩套鄉土建筑叢書的有關章節也闡述了鄉土文化和鄉村景觀的關系(陳志華1998)。

4.3歷史文化傳統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兩本書為例(劉沛林1995,1997),作者從風水的角度闡述了風水思想與風景、園林、建筑及城市設計的關系,在風水對園林規劃的啟示”一節中,著重論述了鄉村園林的一種類型—水口園林。在中國古村落的景觀建構中,分別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園林、村落點景建筑等進行了闡述。

從上述的研究成果來看,雖然有一些與鄉村景觀園林有關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統、很不完善。鄉村景觀園林尚未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課題來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調查、分析論證。

4.4空間格局演變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從人類聚居環境學的角度,選取從古至今的村落實例,分析鄉村景觀的構成元素,對空間化、時間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變發展(劉濱誼,毛巧麗1998)。

4.5現代人類聚居環境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一書為例(劉濱誼1999),以生態意識、大地景觀等現代思想為世界觀,以“設計結合自然、現代宏觀區域景觀規劃等理論方法為導向,書中重點分析闡述了歐、美等國現代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與實踐。

5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內容

雖然鄉村景觀園林只是鄉村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它卻涉及到社會、經濟、文化的各方面。鄉村景觀園林所要研究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歷史、地理、建筑、民俗、社會結構、景觀、環境、藝術等等。綜合上述分析,筆者提出了下列鄉村景觀園林的主要研究內容:

5.1鄉村景觀園林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過程。

5.2鄉村園林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鄉村城市化和現代化對鄉村景觀園林所造成的影響沖擊。

5.4鄉村景觀園林與社會形態的內在關系。

5.5鄉村景觀園林與鄉村經濟的內在關系。

5.6鄉村景觀園林與鄉土文化的內在關系。

5.7鄉村景觀園林的基本類型。

5.8鄉村景觀園林的空間格局特點。

5.9鄉村景觀園林的藝術處理。

5.10鄉村景觀園林的未來發展模式。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重點不在于保護傳統的鄉村園林,而在于尋求鄉村景觀園林規劃建設的規律和特點,嘗試地探索未來鄉村景觀園林的發展模式,以便能切實有效地指導今后鄉村規劃中的鄉村景觀園林規劃設計,創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諧的鄉村人類聚居環境。

6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方法

國內有關中國造園理論的論著很多,在此基礎上采用文獻資料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于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文獻資料是了解鄉村景觀園林形態構成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包括地方史書、地方志、家譜等,這些文獻資料對村落的選址、布局、發展等都有詳細的記載。目前鄉村景觀園林需要大量的基礎性研究,這就必須建立在大量實證的基礎上,然后從社會、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來進行分析、比較,找出規律。由于傳統鄉村景觀園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則,隨著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來自外界人為規范的約束。因此,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鄉村景觀園林進行實地調查和測繪,并結合對當地居民的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在居住方式和價值觀上的變化,以及他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對于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景觀園林,受到來自村鎮規劃標準和農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響,因此,還需要認真領會政策、法規的精神。通過對鄉村景觀園林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通過實證對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和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景觀園林進行分析、比較,研究鄉村景觀園林的內容和形式的演變;總結歸納鄉村景觀園林的基本類型;分析鄉村景觀園林的構園特色;找出鄉村景觀園林成園藝術的規律和特點。鄉村景觀園林研究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解決的,它在景觀建筑學、生態學、地理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基礎上進行多學科、多角度交叉綜合研究。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方法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有待于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7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意義

鄉村景觀園林有別于城市景觀園林,城市景觀園林是通過人工再現自然,而鄉村景觀園林則是運用自然,更為樸素地保留著更多的自然真跡,從藝術追求而論,如果說,城市景觀園林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那么,鄉村景觀園林則是雖由天作,宛自人開”,各自的藝術傾向不同,并無藝術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從自然美的角度來看,鄉村景觀園林遠比城市園林自然優美。“師法自然”只有從鄉村景觀園林中才能獲取第一手的靈感源泉,而目前國內的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界在這一領域幾乎還處于一片空白,因此,對于鄉村園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7.1建立鄉村景觀園林的觀念意識

鄉村園林雖然早就出現,但是由于人們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對鄉村園林沒有產生足夠的重視,以致于長期以來沒有人對它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通過建立鄉村園林的概念,使人們對鄉村園林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從事鄉村園林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以填補國內在鄉村研究領域的空白。

7.2發掘保護傳統鄉村景觀園林環境

中國現存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大多為明清時遺留下來的,而鄉村園林由于長期以來受外界干擾少,因此,有的鄉村園林還保留著宋元時期的風格,這對中國傳統園林是一個很好的補充。713創造現代中國鄉村景觀園林通過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探討鄉村居民對園林的需求,以及鄉村園林對大地景觀環境和改善生態的重大作用。鄉村園林不僅具有樸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們的平凡生活保持著最為直接和緊密的聯系,因此,通過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根據鄉村的功能要求、景觀要求和經濟條件,創造出優美的鄉村園林藝術形象,這對于我國未來鄉村規劃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①劉濱誼,風景景觀工程體系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②劉濱誼等譯,圖解人類景觀——環境塑造史論1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③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④張小林,鄉村概念辨析.地理學報,1998,[6]:365~370

⑤張家驥,中國造園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劉天華,中國古典園林之美—畫鏡文心.生活1讀書1新知三聯書店,1994

⑦農村與景觀.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村規劃與發展中心編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鄉土文化與農村園林.建筑師,1997[78]

⑨程極悅,徽商和水口園林——徽州古典園林初探,建筑學報11987[10]

⑩肖國清,論徽州古典園林藝術1中國園林,1988[2].張浪等,徽州古典園林的研究1中國園林,1996[6]

ω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篇8

鄉村有景觀嗎?鄉村有園林嗎?鄉村需要景觀園林嗎?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觀開始深入人心的現代,對于中國規劃建筑界,這些問題已經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眾所周知,鄉村既是人類聚居環境的基本細胞,也是中國絕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區。鄉村園林以鄉村景觀為背景,鄉村景觀在客觀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氣候、動、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觀方面包括經濟發展程度、社會文化、生活習俗,鄉村園林正是在這種綜合的景觀中孕育、演變、發展、生成,所以鄉村園林與鄉村景觀密不可分,故而,鄉村景觀園林也就成為本文的論題。根據人類聚居環境學理論(劉濱誼1999),作為鄉村人類聚居環境的基本背景,鄉村景觀園林作為鄉村規劃的基礎背景,它對整個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態環境的保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規劃、建設決定著鄉村環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鄉村景觀園林,表面看上去樸實無華,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其內在卻是豐富多彩、形態各異、耐人尋味的,其中,不乏有許多優點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當今中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鄉村景觀園林在鄉村人類聚居環境規劃建設中的作用、地位日漸重要。對于迅速城市化的鄉村地帶,鄉村景觀園林正處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對于當今那些步入病態衰敗的城鎮,理想的鄉村景觀園林無疑將成為“治病”“健身”的一帖靈丹妙藥。

在學術界,德國、荷蘭、奧地利、美國、日本、韓國等工業先進國家早已關注鄉村景觀園林這一領域,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幾乎還是一片空白。

2鄉村景觀園林的含義

“鄉村景觀園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對其研究的范圍和研究的對象,目前還尚無完整而確切的定義。單單從字面上看,它由“鄉村”和“景觀園林”兩個概念組成。這里用“鄉村”而沒用“農村”一詞,主要因為農村是與農業產業聯系在一起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地域,如今在農村,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從事非農事活動,因此,用“農村”來界定范圍具有一定的難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無人聚居地帶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鎮)建成區以外的地區,是一個空間的地域系統。“景觀園林”的定義可以分解為“景觀”和“園林”兩個方面。對于“景觀”,從景觀規劃設計學科角度,筆者曾有闡述:扼要地講,景觀包含著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類聚居環境,并且與社會、文化、習俗、人類精神、審美密不可分(劉濱誼1990,1996,1999)。對于“園林”,張家驥先生在《中國造園論》一書中匯總了許多專家學者對“園林”的理解和定義(張家驥1991),并在此基礎上對“園林”下了定義:“園林是以自然山水為主題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為物質為表現手段,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視覺無盡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因此,廣義的鄉村景觀園林是非城市化地區人類聚居環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審美價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

需要說明的是鄉村景觀園林的界定是相對于城市化而言的,過去許多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目前已成為城市園林,它們不在筆者所研究的范圍內。

3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目標

鄉村景觀園林存在著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傳統鄉村景觀園林伴隨著農耕文明而出現,隨著工業文明及當今后工業文明的進化,鄉村景觀園林同樣也在走向現代。其演變的根本動力是鄉村人們生活的演變,鄉村景觀園林始終與廣大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環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長期以來一直未引起學術界和規劃設計界的關注重視。

從歷史的演變著眼,就鄉村景觀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關系而論,鄉村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長期以來人們普遍以為中國傳統園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這是極為片面的。根據不斷的考古發掘和對古代詩歌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其實全世界最早的園林應該是原始聚落中及周邊的園圃和樹木綠化等實用性的園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國園林最早的雛形,并對后來發展起來的恬淡素靜的文人村居園林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就是明清之際的文人園,也不斷從鄉村園林中得到啟發,從中汲取營養(劉天華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鄉村園林在中國園林發展歷程中,起著基礎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鄉村園林為江南文人園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素材、豐富發展了中國古代園林文化,這是確定無疑的。

從現代人類聚居環境建設入手,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增長的進程中,村鎮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截止1998年底,全國有建制鎮17015個(不含縣城關鎮),集鎮29118個,村莊3557700個,隨著撤鄉建鎮和拆村并點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建制鎮比上一年增加480個,集鎮減少1206個,村莊減少101635個(1998年村鎮建設統計公報)。這種鄉村城市化不是意味著把鄉村變為城市,而是在于節約用地和提高鄉村居民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因此,隨著鄉村城市化的不斷進行,鄉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許多傳統的聚居村落也將隨之消失。鄉村城市化使鄉村景觀園林正在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變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價值的傳統鄉村景觀園林已經或將要遭到扼殺的命運;另一方面,鄉村城市化已經或將要產生出新型的鄉村景觀園林。新一代的鄉村景觀園林應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鄉土文化,創造出具有鄉村特色而非城市發展模式拷貝的現代鄉村景觀園林,以改變當今新建村落的平庸無味、千村一色的狀況,這是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基本目標。

4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動態

國外許多工業先進國家在這一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如德國、荷蘭、奧地利以及美國和日本在鄉村景觀(RuralLandscape)、鄉村地區的規劃與建設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經驗。但由于現有的資料和技術手段有限,對當前國外在鄉村景觀園林領域的研究成果沒有更詳盡的資料,但僅此還是可以看出,國外非常注重對鄉村景觀的系統研究。

在國內,有關鄉村景觀園林的產生和發展,尤其是對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幾乎都是一片空白。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是關注中國傳統園林的研究。盡管如此,仍然存在與之相關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4.1傳統地方性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結合農村園林的實例對江河流域的農村園林的產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別進行了闡述(舒楠1997,陳志華1999)。此外還有對徽州古典園林有較為詳細的研究(程極悅1987,肖國清1988,殷永達1993,張浪1996),這些文章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例。

4.2傳統鄉土建筑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彭一剛院士的《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一書(彭一剛1994)為代表,該書的視點不只停留在鄉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傳統村落的研究,對村鎮的景觀進行了分類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構成鄉村景觀園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陳志華教授等人編寫的《浙江省新葉村鄉土建筑》和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持的《諸葛村鄉土建筑》兩套鄉土建筑叢書的有關章節也闡述了鄉土文化和鄉村景觀的關系(陳志華1998)。

4.3歷史文化傳統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兩本書為例(劉沛林1995,1997),作者從風水的角度闡述了風水思想與風景、園林、建筑及城市設計的關系,在風水對園林規劃的啟示”一節中,著重論述了鄉村園林的一種類型—水口園林。在中國古村落的景觀建構中,分別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園林、村落點景建筑等進行了闡述。

從上述的研究成果來看,雖然有一些與鄉村景觀園林有關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統、很不完善。鄉村景觀園林尚未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課題來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調查、分析論證。

4.4空間格局演變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從人類聚居環境學的角度,選取從古至今的村落實例,分析鄉村景觀的構成元素,對空間化、時間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變發展(劉濱誼,毛巧麗1998)。

4.5現代人類聚居環境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一書為例(劉濱誼1999),以生態意識、大地景觀等現代思想為世界觀,以“設計結合自然、現代宏觀區域景觀規劃等理論方法為導向,書中重點分析闡述了歐、美等國現代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與實踐。

5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內容

雖然鄉村景觀園林只是鄉村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它卻涉及到社會、經濟、文化的各方面。鄉村景觀園林所要研究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歷史、地理、建筑、民俗、社會結構、景觀、環境、藝術等等。綜合上述分析,筆者提出了下列鄉村景觀園林的主要研究內容:

5.1鄉村景觀園林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過程。

5.2鄉村園林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鄉村城市化和現代化對鄉村景觀園林所造成的影響沖擊。

5.4鄉村景觀園林與社會形態的內在關系。

5.5鄉村景觀園林與鄉村經濟的內在關系。

5.6鄉村景觀園林與鄉土文化的內在關系。

5.7鄉村景觀園林的基本類型。

5.8鄉村景觀園林的空間格局特點。

5.9鄉村景觀園林的藝術處理。

5.10鄉村景觀園林的未來發展模式。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重點不在于保護傳統的鄉村園林,而在于尋求鄉村景觀園林規劃建設的規律和特點,嘗試地探索未來鄉村景觀園林的發展模式,以便能切實有效地指導今后鄉村規劃中的鄉村景觀園林規劃設計,創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諧的鄉村人類聚居環境。

6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方法

國內有關中國造園理論的論著很多,在此基礎上采用文獻資料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于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文獻資料是了解鄉村景觀園林形態構成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包括地方史書、地方志、家譜等,這些文獻資料對村落的選址、布局、發展等都有詳細的記載。目前鄉村景觀園林需要大量的基礎性研究,這就必須建立在大量實證的基礎上,然后從社會、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來進行分析、比較,找出規律。由于傳統鄉村景觀園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則,隨著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來自外界人為規范的約束。因此,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鄉村景觀園林進行實地調查和測繪,并結合對當地居民的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在居住方式和價值觀上的變化,以及他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對于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景觀園林,受到來自村鎮規劃標準和農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響,因此,還需要認真領會政策、法規的精神。通過對鄉村景觀園林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通過實證對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和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景觀園林進行分析、比較,研究鄉村景觀園林的內容和形式的演變;總結歸納鄉村景觀園林的基本類型;分析鄉村景觀園林的構園特色;找出鄉村景觀園林成園藝術的規律和特點。鄉村景觀園林研究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解決的,它在景觀建筑學、生態學、地理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基礎上進行多學科、多角度交叉綜合研究。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方法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有待于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7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意義

鄉村景觀園林有別于城市景觀園林,城市景觀園林是通過人工再現自然,而鄉村景觀園林則是運用自然,更為樸素地保留著更多的自然真跡,從藝術追求而論,如果說,城市景觀園林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那么,鄉村景觀園林則是雖由天作,宛自人開”,各自的藝術傾向不同,并無藝術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從自然美的角度來看,鄉村景觀園林遠比城市園林自然優美。“師法自然”只有從鄉村景觀園林中才能獲取第一手的靈感源泉,而目前國內的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界在這一領域幾乎還處于一片空白,因此,對于鄉村園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7.1建立鄉村景觀園林的觀念意識

鄉村園林雖然早就出現,但是由于人們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對鄉村園林沒有產生足夠的重視,以致于長期以來沒有人對它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通過建立鄉村園林的概念,使人們對鄉村園林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從事鄉村園林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以填補國內在鄉村研究領域的空白。

7.2發掘保護傳統鄉村景觀園林環境

中國現存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大多為明清時遺留下來的,而鄉村園林由于長期以來受外界干擾少,因此,有的鄉村園林還保留著宋元時期的風格,這對中國傳統園林是一個很好的補充。713創造現代中國鄉村景觀園林通過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探討鄉村居民對園林的需求,以及鄉村園林對大地景觀環境和改善生態的重大作用。鄉村園林不僅具有樸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們的平凡生活保持著最為直接和緊密的聯系,因此,通過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根據鄉村的功能要求、景觀要求和經濟條件,創造出優美的鄉村園林藝術形象,這對于我國未來鄉村規劃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①劉濱誼,風景景觀工程體系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②劉濱誼等譯,圖解人類景觀——環境塑造史論1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③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④張小林,鄉村概念辨析.地理學報,1998,[6]:365~370

⑤張家驥,中國造園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劉天華,中國古典園林之美—畫鏡文心.生活1讀書1新知三聯書店,1994

⑦農村與景觀.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村規劃與發展中心編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鄉土文化與農村園林.建筑師,1997[78]

⑨程極悅,徽商和水口園林——徽州古典園林初探,建筑學報11987[10]

⑩肖國清,論徽州古典園林藝術1中國園林,1988[2].張浪等,徽州古典園林的研究1中國園林,1996[6]

ω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篇9

鄉村有景觀嗎?鄉村有園林嗎?鄉村需要景觀園林嗎?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觀開始深入人心的現代,對于中國規劃建筑界,這些問題已經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眾所周知,鄉村既是人類聚居環境的基本細胞,也是中國絕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區。鄉村園林以鄉村景觀為背景,鄉村景觀在客觀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氣候、動、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觀方面包括經濟發展程度、社會文化、生活習俗,鄉村園林正是在這種綜合的景觀中孕育、演變、發展、生成,所以鄉村園林與鄉村景觀密不可分,故而,鄉村景觀園林也就成為本文的論題。根據人類聚居環境學理論(劉濱誼1999),作為鄉村人類聚居環境的基本背景,鄉村景觀園林作為鄉村規劃的基礎背景,它對整個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態環境的保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規劃、建設決定著鄉村環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鄉村景觀園林,表面看上去樸實無華,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其內在卻是豐富多彩、形態各異、耐人尋味的,其中,不乏有許多優點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當今中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鄉村景觀園林在鄉村人類聚居環境規劃建設中的作用、地位日漸重要。對于迅速城市化的鄉村地帶,鄉村景觀園林正處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對于當今那些步入病態衰敗的城鎮,理想的鄉村景觀園林無疑將成為“治病”“健身”的一帖靈丹妙藥。

在學術界,德國、荷蘭、奧地利、美國、日本、韓國等工業先進國家早已關注鄉村景觀園林這一領域,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幾乎還是一片空白。

2鄉村景觀園林的含義

“鄉村景觀園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對其研究的范圍和研究的對象,目前還尚無完整而確切的定義。單單從字面上看,它由“鄉村”和“景觀園林”兩個概念組成。這里用“鄉村”而沒用“農村”一詞,主要因為農村是與農業產業聯系在一起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地域,如今在農村,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從事非農事活動,因此,用“農村”來界定范圍具有一定的難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無人聚居地帶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鎮)建成區以外的地區,是一個空間的地域系統。“景觀園林”的定義可以分解為“景觀”和“園林”兩個方面。對于“景觀”,從景觀規劃設計學科角度,筆者曾有闡述:扼要地講,景觀包含著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類聚居環境,并且與社會、文化、習俗、人類精神、審美密不可分(劉濱誼1990,1996,1999)。對于“園林”,張家驥先生在《中國造園論》一書中匯總了許多專家學者對“園林”的理解和定義(張家驥1991),并在此基礎上對“園林”下了定義:“園林是以自然山水為主題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為物質為表現手段,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視覺無盡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因此,廣義的鄉村景觀園林是非城市化地區人類聚居環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審美價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

需要說明的是鄉村景觀園林的界定是相對于城市化而言的,過去許多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目前已成為城市園林,它們不在筆者所研究的范圍內。

3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目標

鄉村景觀園林存在著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傳統鄉村景觀園林伴隨著農耕文明而出現,隨著工業文明及當今后工業文明的進化,鄉村景觀園林同樣也在走向現代。其演變的根本動力是鄉村人們生活的演變,鄉村景觀園林始終與廣大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環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長期以來一直未引起學術界和規劃設計界的關注重視。

從歷史的演變著眼,就鄉村景觀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關系而論,鄉村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長期以來人們普遍以為中國傳統園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這是極為片面的。根據不斷的考古發掘和對古代詩歌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其實全世界最早的園林應該是原始聚落中及周邊的園圃和樹木綠化等實用性的園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國園林最早的雛形,并對后來發展起來的恬淡素靜的文人村居園林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就是明清之際的文人園,也不斷從鄉村園林中得到啟發,從中汲取營養(劉天華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鄉村園林在中國園林發展歷程中,起著基礎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鄉村園林為江南文人園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素材、豐富發展了中國古代園林文化,這是確定無疑的。

從現代人類聚居環境建設入手,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增長的進程中,村鎮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截止1998年底,全國有建制鎮17015個(不含縣城關鎮),集鎮29118個,村莊3557700個,隨著撤鄉建鎮和拆村并點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建制鎮比上一年增加480個,集鎮減少1206個,村莊減少101635個(1998年村鎮建設統計公報)。這種鄉村城市化不是意味著把鄉村變為城市,而是在于節約用地和提高鄉村居民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因此,隨著鄉村城市化的不斷進行,鄉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許多傳統的聚居村落也將隨之消失。鄉村城市化使鄉村景觀園林正在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變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價值的傳統鄉村景觀園林已經或將要遭到扼殺的命運;另一方面,鄉村城市化已經或將要產生出新型的鄉村景觀園林。新一代的鄉村景觀園林應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鄉土文化,創造出具有鄉村特色而非城市發展模式拷貝的現代鄉村景觀園林,以改變當今新建村落的平庸無味、千村一色的狀況,這是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基本目標。

4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動態

國外許多工業先進國家在這一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如德國、荷蘭、奧地利以及美國和日本在鄉村景觀(RuralLandscape)、鄉村地區的規劃與建設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經驗。但由于現有的資料和技術手段有限,對當前國外在鄉村景觀園林領域的研究成果沒有更詳盡的資料,但僅此還是可以看出,國外非常注重對鄉村景觀的系統研究。

在國內,有關鄉村景觀園林的產生和發展,尤其是對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幾乎都是一片空白。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是關注中國傳統園林的研究。盡管如此,仍然存在與之相關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4.1傳統地方性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結合農村園林的實例對江河流域的農村園林的產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別進行了闡述(舒楠1997,陳志華1999)。此外還有對徽州古典園林有較為詳細的研究(程極悅1987,肖國清1988,殷永達1993,張浪1996),這些文章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例。

4.2傳統鄉土建筑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彭一剛院士的《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一書(彭一剛1994)為代表,該書的視點不只停留在鄉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傳統村落的研究,對村鎮的景觀進行了分類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構成鄉村景觀園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陳志華教授等人編寫的《浙江省新葉村鄉土建筑》和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主持的《諸葛村鄉土建筑》兩套鄉土建筑叢書的有關章節也闡述了鄉土文化和鄉村景觀的關系(陳志華1998)。

4.3歷史文化傳統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兩本書為例(劉沛林1995,1997),作者從風水的角度闡述了風水思想與風景、園林、建筑及城市設計的關系,在風水對園林規劃的啟示”一節中,著重論述了鄉村園林的一種類型—水口園林。在中國古村落的景觀建構中,分別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園林、村落點景建筑等進行了闡述。

從上述的研究成果來看,雖然有一些與鄉村景觀園林有關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統、很不完善。鄉村景觀園林尚未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課題來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調查、分析論證。

4.4空間格局演變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從人類聚居環境學的角度,選取從古至今的村落實例,分析鄉村景觀的構成元素,對空間化、時間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變發展(劉濱誼,毛巧麗1998)。

4.5現代人類聚居環境與鄉村景觀園林研究

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一書為例(劉濱誼1999),以生態意識、大地景觀等現代思想為世界觀,以“設計結合自然、現代宏觀區域景觀規劃等理論方法為導向,書中重點分析闡述了歐、美等國現代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與實踐。

5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內容

雖然鄉村景觀園林只是鄉村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它卻涉及到社會、經濟、文化的各方面。鄉村景觀園林所要研究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歷史、地理、建筑、民俗、社會結構、景觀、環境、藝術等等。綜合上述分析,筆者提出了下列鄉村景觀園林的主要研究內容:

5.1鄉村景觀園林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過程。

5.2鄉村園林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鄉村城市化和現代化對鄉村景觀園林所造成的影響沖擊。

5.4鄉村景觀園林與社會形態的內在關系。

5.5鄉村景觀園林與鄉村經濟的內在關系。

5.6鄉村景觀園林與鄉土文化的內在關系。

5.7鄉村景觀園林的基本類型。

5.8鄉村景觀園林的空間格局特點。

5.9鄉村景觀園林的藝術處理。

5.10鄉村景觀園林的未來發展模式。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重點不在于保護傳統的鄉村園林,而在于尋求鄉村景觀園林規劃建設的規律和特點,嘗試地探索未來鄉村景觀園林的發展模式,以便能切實有效地指導今后鄉村規劃中的鄉村景觀園林規劃設計,創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諧的鄉村人類聚居環境。

6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方法

國內有關中國造園理論的論著很多,在此基礎上采用文獻資料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于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文獻資料是了解鄉村景觀園林形態構成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包括地方史書、地方志、家譜等,這些文獻資料對村落的選址、布局、發展等都有詳細的記載。目前鄉村景觀園林需要大量的基礎性研究,這就必須建立在大量實證的基礎上,然后從社會、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來進行分析、比較,找出規律。由于傳統鄉村景觀園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則,隨著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來自外界人為規范的約束。因此,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鄉村景觀園林進行實地調查和測繪,并結合對當地居民的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在居住方式和價值觀上的變化,以及他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對于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景觀園林,受到來自村鎮規劃標準和農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響,因此,還需要認真領會政策、法規的精神。通過對鄉村景觀園林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通過實證對傳統的鄉村景觀園林和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鄉村景觀園林進行分析、比較,研究鄉村景觀園林的內容和形式的演變;總結歸納鄉村景觀園林的基本類型;分析鄉村景觀園林的構園特色;找出鄉村景觀園林成園藝術的規律和特點。鄉村景觀園林研究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解決的,它在景觀建筑學、生態學、地理學、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基礎上進行多學科、多角度交叉綜合研究。鄉村景觀園林的研究方法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有待于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7鄉村景觀園林研究的意義

鄉村景觀園林有別于城市景觀園林,城市景觀園林是通過人工再現自然,而鄉村景觀園林則是運用自然,更為樸素地保留著更多的自然真跡,從藝術追求而論,如果說,城市景觀園林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那么,鄉村景觀園林則是雖由天作,宛自人開”,各自的藝術傾向不同,并無藝術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從自然美的角度來看,鄉村景觀園林遠比城市園林自然優美。“師法自然”只有從鄉村景觀園林中才能獲取第一手的靈感源泉,而目前國內的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界在這一領域幾乎還處于一片空白,因此,對于鄉村園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7.1建立鄉村景觀園林的觀念意識

鄉村園林雖然早就出現,但是由于人們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對鄉村園林沒有產生足夠的重視,以致于長期以來沒有人對它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通過建立鄉村園林的概念,使人們對鄉村園林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從事鄉村園林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以填補國內在鄉村研究領域的空白。

7.2發掘保護傳統鄉村景觀園林環境

中國現存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大多為明清時遺留下來的,而鄉村園林由于長期以來受外界干擾少,因此,有的鄉村園林還保留著宋元時期的風格,這對中國傳統園林是一個很好的補充。713創造現代中國鄉村景觀園林通過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探討鄉村居民對園林的需求,以及鄉村園林對大地景觀環境和改善生態的重大作用。鄉村園林不僅具有樸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們的平凡生活保持著最為直接和緊密的聯系,因此,通過對鄉村園林的研究,根據鄉村的功能要求、景觀要求和經濟條件,創造出優美的鄉村園林藝術形象,這對于我國未來鄉村規劃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①劉濱誼,風景景觀工程體系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②劉濱誼等譯,圖解人類景觀——環境塑造史論1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③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④張小林,鄉村概念辨析.地理學報,1998,[6]:365~370

⑤張家驥,中國造園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劉天華,中國古典園林之美—畫鏡文心.生活1讀書1新知三聯書店,1994

⑦農村與景觀.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村規劃與發展中心編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鄉土文化與農村園林.建筑師,1997[78]

⑨程極悅,徽商和水口園林——徽州古典園林初探,建筑學報11987[10]

⑩肖國清,論徽州古典園林藝術1中國園林,1988[2].張浪等,徽州古典園林的研究1中國園林,1996[6]

ω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篇10

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既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實現國家的城市化(或城鎮化)的快速增長必須重視城鄉結合地帶的有序控制和科學規劃,變無序的混亂、自發狀態為有序的合理組織狀態[1]。

1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2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2]。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筆者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2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并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做出明確性的展開研究。因為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所以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須早提上議事日程。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而沒有從“融合”、“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相比,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應該及時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3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序列中地位的認識

城鄉一體化規劃由于其規劃的對象與一般的規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項規劃是明確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須在規劃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是它的規劃對象是一種區域(地域)。這就決定了它屬于一種區域規劃的類型。但又由于規劃對象的范圍確定性差,而模糊性強,在界定規劃對象(即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時,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規劃對象的范圍,這需要引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導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義上的省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區域規劃,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專題規劃。因此,也決定了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劃定城鄉結合部的范圍,因此,與傳統規劃程序有別。二是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各種物質與精神因素與廣義上的區域規劃總體上一致,但由于該區域的要素流動性較強,是一個各項要素均活躍的區域,因此它應該在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方面有自身的需求[3],這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三是基于上述2方面的認識,可以設想,城鄉一體化規劃應該說是一種區域規劃的變種。因此,它應屬于區域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4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容與方法

規劃內容:規劃范圍的界定、規劃的依據、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的期限、規劃所采用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簡介、城鄉結合部的現狀調查及研究、城鄉結合的宏觀區域環境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總體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居民點體系規劃(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職能分工結構規劃、空間地域結構規劃)、措施的操作建議、可行性的分析與研究)[4]。城鄉結合部的宏觀區位分析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范圍界定圖、城鄉結合部區域現狀評價圖、城鄉結合部發展方向方案圖、城鄉一體化規劃總圖、城鄉一體化規劃專項規劃圖、(經濟(產業)發展與布局圖、人口和勞動力發展與布局圖、環境評價及控制圖、資源可持續利用意向圖、居民點(聚落)體系規劃圖、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布局圖)。

規劃方法:在系統分析總原則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時分析(縱向與橫向、定性與定量、定位與模糊、近期與遠期、宏觀與微觀、現實與理想、總體與階段)。

5參考文獻

[1] 王洪躍,張雄.湖北省城鄉一體化評價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6):397-3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善县| 石棉县| 米林县| 汉沽区| 沿河| 潮安县| 荔波县| 白河县| 云南省| 康定县| 鄢陵县| 晋州市| 德阳市| 青田县| 同德县| 西平县| 兰坪| 湘乡市| 汾西县| 汕头市| 五台县| 拉萨市| 肥东县| 桂林市| 宽甸| 阳谷县| 蒙自县| 通河县| 廉江市| 临泽县| 林甸县| 确山县| 汶川县| 新宾| 长治市| 青岛市| 浦县| 天等县| 夏河县| 长治县|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