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6: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 金融危機給社會經濟和社會和諧穩定帶來的影響。
當前,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強和深入,逐漸形成了國際金融秩序,使全球經濟發展處在同一個頻率上。特別是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出現,直接造成了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發展和穩定有著及其嚴重的影響,其結果會出現工廠倒閉,失業率增加。據有關部門預測,全球失業率由過去的百分之三點幾,上升到百分之五點幾。這樣,就會有大量的失業人員在為了尋找工作而奔波。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這場金融風暴中受到的影響不言而喻。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經濟是基礎,穩定是前提,只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才能進步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但是,一旦人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崗位,對于社會就會產生一系列反應。一是,經濟危機造成一部分人經濟收入不穩定,甚至失去經濟來源。我們知道,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不斷得到提高,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推動了世界經濟的進步和發展。隨著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造成一部分的企業倒閉。這其中,有一些人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可以彌補由于失業造成的經濟損失,但是,帶來的影響卻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工人會下崗失業,失去經濟收入。二是,經濟危機給社會穩定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大量的失業人群為了尋找新的工作而奔波。這樣就打破了原來的平衡狀態,其中,一些人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是,總覺得不如原來的工作稱心如意,心里不滿意。而一些原來有工作的人群,由于失去工作機會,又一時沒有找到新的工作崗位,心理上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開始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把一些不滿發泄出來。同時,大量的高校畢業生也是參與崗位競爭的主力,更加給就業形勢帶來影響,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將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二、 金融危機給交警工作帶來的影響
金融危機發展成經濟危機后將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作為社會系統工程的交警工作也將會受到極大的沖擊。交警工作展現政府們形象的窗口,也是維護政府形象的一線單位。在這場經濟危機中,將是考驗交警部門的應對能力,以及檢驗交警工作是否真正負的起自身社會職能的一道考題。我們知道,交通事業在社會發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命脈。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的不斷進步,機動車數量和駕駛員隊伍也在以相當的速度在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道路交通行列里來。機動車參與到道路交通之中來主要是跑運輸經商,車越多管理起來越難。這樣,就使交警部門的管理任務越來越沉重。駕駛員隊伍作為從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對交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駕駛員隊伍的素質也是影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駕駛員隊伍整體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交通管理工作的穩定與發展的趨向走勢。
在這里,我們首先來對駕駛員隊伍進行分析。作為駕駛員隊伍本身組成復雜,且走東闖西,見識廣,思路開闊,思想接受新事物快,因此,要管理好駕駛員這個群體非常困難。我們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農村駕駛員,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當今,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購買了農用車,在做好農耕的同時,也開始駕駛車輛跑運輸經商。雖然走上了經商之路,但是,他們的思想還沒有真正的與當前發展的形勢相適應,特別是在參與到道路交通行為之中后,無牌無證駕駛、農用車載人、闖信號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不斷發生。在他們眼里經濟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可以把交通法律法規置之度外。這也是農用車駕駛員隊伍不好管理的重要原因。筆者在對一些農用車駕駛人進行采訪時,一些人這樣說“一年也跑不上幾趟城里,還花那些錢干什么,掛牌辦證太貴”,真是讓人感到十分無奈。這些人涉及人群廣,但是,思想跟不上形勢發展,若強制措施,必然會引發警民矛盾,給當前社會穩定和諧帶來影響。一是常年從事運輸行業的駕駛員。這類人群山南海北都能到達,接觸的人多,各種事情都經歷過,管理起來也非常困難。這當中的部分駕駛員對于交通法律法規非常明白,但是,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卻明知故犯,屢屢違法道路交通法律法規。他們有的從事貨物運輸,有的是從事旅客運輸。特別是涉及到當地經濟發展的問題,使交警部門非常難以管理。在當前,嚴峻的形勢下,加強對這些駕駛員管理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是新加入到運輸行列里來的駕駛員隊伍。這些駕駛員原先在從事其他工作,可能由于受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
其次,對交警工作進行分析。一是服務態度問題。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是一個服務加管理的工作。交警服務態度對工作開展影響非常大。在實際工作中,個別民警服務態度不好,執法中態度冷、橫、硬、推,使群眾很有意見。二是執法程序不合理。在實際工作中,民警在執法程序上不盡合理,沒有真正落實有關規定,授人以柄。三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民警還沒有認識到當前金融危機給交警工作帶來的影響,仍然停留在過去正常的管理思路之中。如果這種思路不調整,工作就會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四是大局觀念不高。有的民警大局觀念不強,眼光只停留在自己工作的環境內,沒有將本職工作與社會大環境相結合,影響到交警工作在社會大形勢下的形象。五是工作不到位。交警工作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廣大群眾對交警工作要求有著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一些工作不能達到群眾的意愿。比如事故責任認定的公平公正和肇事追逃工作的時間性,因此,群眾就會產生不滿情緒,這樣對交警工作非常不利。
三、 應該采取的措施
面對當前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沖擊,交警工作作為代表國家行使執法權力的部門應該緊跟形勢的發展,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從大局出發,著眼社會發展穩定大形勢,充分發揮自身工作優勢和社會職能,應對由于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影響。
(一)積極加深認識,提高全局觀念。作為交警部門要緊密結合當前形勢,從社會穩定發展這個大局來認識交警工作應該發揮的作用。特別是要做好民警的政治思想工作,結合孟建柱部長有關應對金融危機的講話精神,以及當前正在開展的執法 教育培訓活動中提到的學書記以及同志和孟建柱部長的講話精神。不斷提高思想認識,維護社會穩定。在這當中,領導干部要深刻認識當前形勢,要有大局意識和政治意識,把握工作重點,積極把廣大民警思想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轉變工作思路,維護社會穩定。執法工作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也是廣大群眾關注的一項工作,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政府形象和社會穩定和發展。面對當前嚴峻的社會形勢,作為交警部門要從維護社會穩定這個大局出發,在路面執勤中,把嚴管重罰改為以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方式,對于一些輕微違法行為做到不扣不罰。對于一些嚴重交通違法行為要最大限度的進行教育,在處罰的同時,要耐心講明白嚴重違法的危害,使被管理者做到心服口服。
金融危機繼續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金融危機發生的一般原因是資本全球化運動和價值實現過程中矛盾的尖銳化。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不僅同發達國家一樣有生產過剩、金融過度膨脹的問題,還有本國貨幣與國際貨幣之間的矛盾。商品價值、金融資產價值和國際價值的實現這三重矛盾相互交織和日益發展是金融危機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的一般前提。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對稱依賴或中心主導與外圍從屬的經濟體系,則是金融危機在發展中國家產生、發展的現實基礎。在資本主義生產由中心向外圍擴散,中心對資本的壟斷和對商品市場的控制加強時,發展中國家內部生產過剩、金融過剩和與外部聯系中的國際價值實現問題正不斷深化發展。由于歷史造成的經濟脆弱,在國內要求經濟改革與經濟增長的壓力下,發展中國家極易陷入依賴外部推動、三重矛盾日益發展的狀況。這就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因西方資本流入和出口發展而快速增長,又因對外收支狀況惡化和西方資本回流而爆發金融危機以至金融危機反復發作的原因。
21世紀初期世界金融危機的發展前景最終取決于世界經濟中各地區、各國之間相對經濟實力的變化。前述世界經濟運動的模式已經表明,世界經濟運動的狀況和金融危機的發生與否根本上在于中心與外圍依存關系的發展,從本質上看,這就是兩部分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狀況。市場經濟的競爭法則也就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經濟主體以實力為基礎的博弈。貨幣金融壟斷是經濟實力的集中體現,就是競爭優勢;處于壟斷地位的一方總是支配著另一方和整個經濟運動的方向,這就是世界運動的法則,也就是決定世界金融危機走勢的基本規則。
世界經濟中經濟實力反映為科學發展、生產力水平、經濟規模、金融市場規模和其貨幣是否充當國際貨幣。科技發達、經濟和金融規模大、貨幣為主要國際貨幣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從經濟金融到文化都對經濟實力較弱的國家產生影響。這種客觀規律決定著世界經濟和金融運動的發展趨勢,也決定著世界金融危機發展的前景。未來世界金融危機問題根本上取決于世界體系中各地區和各國經濟實力的消長變化。
世界金融危機集中于發展中國家這一趨勢將很難改變。首先,如前所述,世界經濟格局不會有大的變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仍將處于嚴重不對稱的地位。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1975-1995年,除東亞少數所謂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和中國之外,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相對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都處于連續下降狀態。西方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得益者,發展中國整體經濟地位下降。1997-1998年的金融危機又給予東亞經濟嚴重打擊,從而使中經濟全面受挫。目前,發達國家占有世界財富的3/4,最不發達國家則增加到49個。從歷史來看,金融危機發生后,在經濟格局不變、依存狀況總體上不變而作部分調整時,幾乎所有受危機打擊的發展中國家都不得不再度依賴外部資本流入和外部拉動。
其次,許多發展中國家存在大量的外部債務(見表1),國內經濟結構和社會調整面臨諸多困難,出口創匯又因技術革命發展滯后和西方國家的限制十分艱難,當西方資本流入時,可能導致新的生產和金融失控,而不會產生較多國際收益。這勢必成為新危機的隱患。
表1 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和負擔率
年
份 債務額(億美元) 債務出口率(%)
1980 1990 1998 1980 1990 1998
所有發展中國家 6095 14728 24651 85.3 155.8 146.2
東亞及太平洋 941 2861 6978 93.1 113.4 107.4
歐洲及中亞 755 2210 4354 44.8 96.9 126.7
拉美及加勒比 2573 4754 7358 201.9 256.1 202.5
中東及北非 838 1830 2058 41.4 119.1 137.4
南亞 380 1299 1645 160.5 317.5 201.0
撒哈那南部非洲 609 1774 2258 66.4 209.8 232.1
再次,經濟全球化將繼續發展。國際資本和國際貨幣的多元化,以及西方國家之間的經濟與金融競爭總會對世界金融貿易和資本運動產生難以預料的擾動和沖擊。在世界經濟不對稱結構和發展中國家債務沉重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和出口方向的多元化不僅不會緩和或抵御這種沖擊,反而可能嚴重化。如果實行金融和資本自由化,再度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發展中國家認識到這種危險性。
金融危機與經濟周期分離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傳統的金融危機主要是由經濟危機發生而引起的,金融危機所反映的是實物經濟嚴重過剩的狀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推動西方經濟長驅直入金融資本主義,也促使一些處于工業化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加速發展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在所有發達國家和一些所謂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占據重要地位,成為金融危機的主導因素。金融危機所反映的是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后的崩潰。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機和90年代的金融危機都是如此。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印經貿合作現實意義
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不僅是亞洲地區的重要經濟體,而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對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據中國海關統計,2008年中印雙邊貿易總額為518億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據印度《金融快報》報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長表示,由于對來自美國產品需求疲軟,而對中國產品需求旺盛,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
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貿易雖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仍保持了較為旺盛的活力。中國和印度是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陰霾之下發展最快的兩個國家,而這兩個經濟體的發展模式卻迥然不同。印度力圖仿效中國的成功,希望在制造業領域為其日益龐大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而中國則試圖仿效印度在IT、醫藥產業等知識含量比較高的領域取得成功。中印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印關系的新亮點,也有助于提升亞太地區應對金融風暴襲擊的信心。
二、金融危機對中印經貿合作的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金融危機和經濟發展周期的雙重打壓,在此情況下,中印兩國雖然經濟仍在增長,但增速明顯下降,外部金融動蕩加劇,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惡化。中印經貿合作的主要行為體是企業,但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民眾消費信心下降,企業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導致大量企業倒閉,許多企業收縮生產規模。一些已經上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簽署的協議可能作廢,中印經貿合作受到沖擊。例如中國是全球鐵礦石第一大需求國,印度是繼澳大利亞、巴西之后中國的第三大鐵礦石來源國,其鐵礦石出口的80%銷往中國,并占據其對華貿易的70%以上。經濟危機使中國鋼鐵生產大幅下滑,盡管全球鐵礦石價格已大跌,但中國企業的鐵礦石需求整體萎靡,對印度鐵礦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趨勢,從而進一步增加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印度則求助于對中國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傾銷政策,沖擊兩國經貿關系。經濟危機主要帶來的不良影響是:
(一) 印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中印貿易雖然發展迅速,但印度對中國的商品準入和企業投資長期持懷疑態度,并頻繁采取投資審查和反傾銷等措施。相關資料顯示,印度對華實施反傾銷的數量僅次于美國。
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呈上升趨勢。印度雖然自詡自身增長模式是內需驅動型,一度自認所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甚至認為金融危機為其提供了趕超中國的機會,因為依靠出口驅動增長的中國受到沖擊較大。但現實情況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機中獨善其身。印度經濟也遭遇盧比貶值、股市縮水、企業倒閉、資本流動性緊張等問題。
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增長、扶持本國企業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尤其針對中國發起了多起反傾銷行動。特別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后雖對部分產品放寬條件,但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不言自明。
(二) 發展模式之爭加劇
目前,國際社會上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歐盟為代表的福利資本主義、日本為代表的發展型國家資本主義及新興國家的中國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紀90年代后,歐日經濟問題較多,其發展模式已偏向美國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美國模式”即“華盛頓共識”,其宗旨是強調市場自由原則,主張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場化。“中國模式”特指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主動創新、大膽實踐,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的協調發展、國家的和平發展的一整套思路、經驗和理論。中國模式強調務實,反對意識形態為綱;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強調統籌政府和市場兩個大局。“印度模式”與中國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體制下推進經濟的自由化,逐步放松傳統的政府管制,鼓勵私營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并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金融危機下中印經貿合作的對策
(一)挖掘經濟互補性,深化經貿合作
與“安全困境”相比,經濟領域的共贏機會更多。中印發展模式雖然不同,但互補性強。中國勞動力效率高,印度資本效率高,兩者結合將產生“經濟增效”作用。未來雙方可著重加強以下領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結構的互補。從商品構成看,印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中國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樣化,且附加值較高,如重型機械。由于雙方經濟的整體發展模式及具體產業發展層次存在差異,這種商品貿易的互補性可以持續下去。二是相同產業內的互補。兩國在相似部門如化學藥品、機械設備及紡織業等領域開展產業內貿易也完全有可能。兩國可結合自己的發展特色,不斷提高各自在相似產品價值鏈的不同層面上的比較優勢,不斷擴大同一產業內的互補性。例如,中印在紡織品出口領域的競爭使中國企業從印度進口紡織原料,而自己生產和出口服裝。這樣,兩國通過紡織業內部貿易得以將競爭轉化為合作的新機遇。三是IT服務領域的互補。印度軟件發達,中國硬件發達,兩國在IT領域建立合資企業有相當廣闊的前景。
(二)推動企業走出去,加強相互投資合作
印度對中國始終抱有戒心,在諸多“敏感”領域對中資企業投資設限。金融危機發生后,印度為疏緩嚴重的資本流動性緊張問題,放寬部分領域的外資進入限制,并鼓勵企業海外融資。2008年10月,印度證券管理委員會宣布解除對外資最高40%的投資限額規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國外資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將放寬外國資本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凡是印度資本占 50%以上的合資企業所建新的企業一律被看做印度企業。按照原來的法規,凡有外資加入的印度企業建立的新企業仍被看做合資企業。按照新規定,所有印度資本占多數的新建企業將不受到政府關于外資對不同行業投資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舉措無疑為中國企業進軍印度提供了機遇,經濟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勢必可作為雙邊關系的穩定器。另外,兩國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實力較以前大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實力雄厚,在經濟生活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僅塔塔和安巴尼兩家家族企業的銷售額就占印度GDP約5%。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可憑借雄厚財力,通過注資、并購和直接投資等方式,加快進軍國際市場。國際金融危機下,許多西方大公司資產縮水,甚至面臨破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較之前大幅下挫,為中印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參考文獻
[1]文富德. 印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及其經濟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學學報, 2009(4).
經濟決定金融,這是自然經濟發展規律。今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__縣以煤炭為主的支柱產業處于停產、關閉狀態,全縣60余座煤礦從去年6月份停產整頓以來,除5、6家國營煤礦恢復生產以外,其余至今不能生產,停產面積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85%。與此相關聯的4家洗煤廠、1家焦化廠全部停產,運輸業、餐飲業、服務業的產業鏈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全縣整個經濟蕭條,工業經濟連續回落,使農信社貸款投放、到期貸款回收及資金組織等工作難度加大。信用社的各項工作面臨很大困難。
(一)資金組織工作難度加大。去年一月份__聯社一個月就完成了全年存款任務,反觀今年,到2月末存款僅比年初上升了__5萬元,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__全縣經濟是支柱產業撐不起梁,附屬產業登不上堂;而農民手中的糧食更是沒有賣上好價錢,春耕備耕都顯得捉襟見肘,根本沒有多余資金存入信用社,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金融危機給信用社資金組織工作帶來的難度有多大。
(二)貸款投放信用風險加重。受金融危機影響,宏觀經濟趨緊,經營環境惡化,農副產品價格急劇下滑,銷售渠道嚴重阻滯,糧價低,賣糧難的問題十分突出,就業難度加大,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長預期下降,農村中小企業則是市場疲軟和經營面臨困難,就那__來說以煤炭為主的支柱產業處于停產、關閉狀態,整個煤炭產業不景氣,與此相關的產業鏈也嚴重萎縮,信貸違約和行業貸款風險加大,再加上信貸風險分類的不準確及隨意性,無疑是雪上加霜,農村信用社貸款投放的信用風險進一步加劇。
(三)經營利潤收入空間縮小。在如此蕭條的經濟形勢下,央行為應對金融危機大幅度調整貸款利率,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盈利空間逐漸縮小;而長期以來農信社收入單一,存貸款業務是農信社主營業務,也是信用社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農信社盈利水平的高低,往往是靠存、貸款市場占有“份額”和貸款利率的高低來決定的;再加上信用社要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實現存款大幅增加,貸款大幅發放,不良貸款大幅下降,實現收入最大化,都將付出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信用社的經營收入可謂是內外交困,給農信社收入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
(四)深化改革面臨阻力增加。當前農信社深化改革正處在關鍵階段,金融危機的不期而至給農信社的改革帶來的沖擊不可說不大,對農信社實現穩定發展已構成很大的威脅,在信用社各項經營都面臨很大考驗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推動信用社深化改革,增資擴股,進一步壯大信用社實力,進而組建農村信用合作銀行,向現代銀行邁進,面臨的阻力可想而知。
但對我們農信社而言挑戰與機遇共存,下面就自己的認識談幾點建議:
二、幾點建議
(一)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開展組織資金工作。在目前整個經濟疲軟的形勢下,僅靠過去那種單一的搞突擊、依靠個人力量攬儲的方式顯然已經遠遠不夠。需要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資金組織形式。一是要改變長期以來,重業務發展輕宣傳報道的思想,加大宣傳力度,突出宣傳農村信用社的性質、地位、作用和辦社宗旨,資金實力以及社會信譽度,塑造農村信用社在整個農村金融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提升市場份額;二是實施新的考核機制,把任務細化分解到從聯社主任到基層每一位員工,形成人人有壓力、個個有任務的氛圍,直接與工資掛鉤;三也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問題,應下大力氣抓好網絡電子化建設,盡快實現通存通兌和卡業務的開辦,靠優越的服務設施和服務水平來爭取存款;四是積極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涉農資金、教育資金以及預算外資金和國家投入的農業專項資金等存入農村信用社。
(二)樹立風險控制的經營理念。依法合規經營是企業的生存之道,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要時刻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一是要強化信貸管理,把好增量貸款的投放關,嚴格按照職權范圍、相關規定和程序發放貸款,確保新發放貸款的“安全性”;二是要繼續施行“控大放小”策略,嚴格控制大額、大戶貸款,放開放活農戶小額貸款;三是要在調查中,充分利用現代影像手段,通過拍攝圖片、影像資料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確保信貸投放的可靠性、科學性。
一、中印經貿合作現實意義
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不僅是亞洲地區的重要經濟體,而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對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據中國海關統計,2008年中印雙邊貿易總額為518億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據印度《金融快報》報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長表示,由于對來自美國產品需求疲軟,而對中國產品需求旺盛,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
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貿易雖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仍保持了較為旺盛的活力。中國和印度是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陰霾之下發展最快的兩個國家,而這兩個經濟體的發展模式卻迥然不同。印度力圖仿效中國的成功,希望在制造業領域為其日益龐大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而中國則試圖仿效印度在IT、醫藥產業等知識含量比較高的領域取得成功。中印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印關系的新亮點,也有助于提升亞太地區應對金融風暴襲擊的信心。
二、金融危機對中印經貿合作的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金融危機和經濟發展周期的雙重打壓,在此情況下,中印兩國雖然經濟仍在增長,但增速明顯下降,外部金融動蕩加劇,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惡化。中印經貿合作的主要行為體是企業,但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民眾消費信心下降,企業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導致大量企業倒閉,許多企業收縮生產規模。一些已經上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簽署的協議可能作廢,中印經貿合作受到沖擊。例如中國是全球鐵礦石第一大需求國,印度是繼澳大利亞、巴西之后中國的第三大鐵礦石來源國,其鐵礦石出口的80%銷往中國,并占據其對華貿易的70%以上。經濟危機使中國鋼鐵生產大幅下滑,盡管全球鐵礦石價格已大跌,但中國企業的鐵礦石需求整體萎靡,對印度鐵礦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趨勢,從而進一步增加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印度則求助于對中國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傾銷政策,沖擊兩國經貿關系。經濟危機主要帶來的不良影響是:
(一) 印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中印貿易雖然發展迅速,但印度對中國的商品準入和企業投資長期持懷疑態度,并頻繁采取投資審查和反傾銷等措施。相關資料顯示,印度對華實施反傾銷的數量僅次于美國。
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呈上升趨勢。印度雖然自詡自身增長模式是內需驅動型,一度自認所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甚至認為金融危機為其提供了趕超中國的機會,因為依靠出口驅動增長的中國受到沖擊較大。但現實情況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機中獨善其身。印度經濟也遭遇盧比貶值、股市縮水、企業倒閉、資本流動性緊張等問題。
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增長、扶持本國企業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尤其針對中國發起了多起反傾銷行動。特別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后雖對部分產品放寬條件,但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不言自明。 (二) 發展模式之爭加劇
目前,國際社會上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歐盟為代表的福利資本主義、日本為代表的發展型國家資本主義及新興國家的中國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紀90年代后,歐日經濟問題較多,其發展模式已偏向美國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美國模式”即“華盛頓共識”,其宗旨是強調市場自由原則,主張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場化。“中國模式”特指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主動創新、大膽實踐,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的協調發展、國家的和平發展的一整套思路、經驗和理論。中國模式強調務實,反對意識形態為綱;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強調統籌政府和市場兩個大局。“印度模式”與中國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體制下推進經濟的自由化,逐步放松傳統的政府管制,鼓勵私營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并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金融危機下中印經貿合作的對策
(一)挖掘經濟互補性,深化經貿合作
與“安全困境”相比,經濟領域的共贏機會更多。中印發展模式雖然不同,但互補性強。中國勞動力效率高,印度資本效率高,兩者結合將產生“經濟增效”作用。未來雙方可著重加強以下領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結構的互補。從商品構成看,印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中國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樣化,且附加值較高,如重型機械。由于雙方經濟的整體發展模式及具體產業發展層次存在差異,這種商品貿易的互補性可以持續下去。二是相同產業內的互補。兩國在相似部門如化學藥品、機械設備及紡織業等領域開展產業內貿易也完全有可能。兩國可結合自己的發展特色,不斷提高各自在相似產品價值鏈的不同層面上的比較優勢,不斷擴大同一產業內的互補性。例如,中印在紡織品出口領域的競爭使中國企業從印度進口紡織原料,而自己生產和出口服裝。這樣,兩國通過紡織業內部貿易得以將競爭轉化為合作的新機遇。三是IT服務領域的互補。印度軟件發達,中國硬件發達,兩國在IT領域建立合資企業有相當廣闊的前景。
(二)推動企業走出去,加強相互投資合作
印度對中國始終抱有戒心,在諸多“敏感”領域對中資企業投資設限。金融危機發生后,印度為疏緩嚴重的資本流動性緊張問題,放寬部分領域的外資進入限制,并鼓勵企業海外融資。2008年10月,印度證券管理委員會宣布解除對外資最高40%的投資限額規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國外資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將放寬外國資本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凡是印度資本占 50%以上的合資企業所建新的企業一律被看做印度企業。按照原來的法規,凡有外資加入的印度企業建立的新企業仍被看做合資企業。按照新規定,所有印度資本占多數的新建企業將不受到政府關于外資對不同行業投資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舉措無疑為中國企業進軍印度提供了機遇,經濟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勢必可作為雙邊關系的穩定器。另外,兩國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實力較以前大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實力雄厚,在經濟生活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僅塔塔和安巴尼兩家家族企業的銷售額就占印度GDP約5%。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可憑借雄厚財力,通過注資、并購和直接投資等方式,加快進軍國際市場。國際金融危機下,許多西方大公司資產縮水,甚至面臨破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較之前大幅下挫,為中印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參考文獻
[1]文富德. 印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及其經濟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學學報, 2009(4).
一、中印經貿合作現實意義
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不僅是亞洲地區的重要經濟體,而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對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據中國海關統計,2008年中印雙邊貿易總額為518億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據印度《金融快報》報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長表示,由于對來自美國產品需求疲軟,而對中國產品需求旺盛,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
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貿易雖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仍保持了較為旺盛的活力。中國和印度是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陰霾之下發展最快的兩個國家,而這兩個經濟體的發展模式卻迥然不同。印度力圖仿效中國的成功,希望在制造業領域為其日益龐大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而中國則試圖仿效印度在IT、醫藥產業等知識含量比較高的領域取得成功。中印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印關系的新亮點,也有助于提升亞太地區應對金融風暴襲擊的信心。
二、金融危機對中印經貿合作的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金融危機和經濟發展周期的雙重打壓,在此情況下,中印兩國雖然經濟仍在增長,但增速明顯下降,外部金融動蕩加劇,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惡化。中印經貿合作的主要行為體是企業,但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民眾消費信心下降,企業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導致大量企業倒閉,許多企業收縮生產規模。一些已經上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簽署的協議可能作廢,中印經貿合作受到沖擊。例如中國是全球鐵礦石第一大需求國,印度是繼澳大利亞、巴西之后中國的第三大鐵礦石來源國,其鐵礦石出口的80%銷往中國,并占據其對華貿易的70%以上。經濟危機使中國鋼鐵生產大幅下滑,盡管全球鐵礦石價格已大跌,但中國企業的鐵礦石需求整體萎靡,對印度鐵礦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趨勢,從而進一步增加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印度則求助于對中國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傾銷政策,沖擊兩國經貿關系。經濟危機主要帶來的不良影響是:
(一) 印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中印貿易雖然發展迅速,但印度對中國的商品準入和企業投資長期持懷疑態度,并頻繁采取投資審查和反傾銷等措施。相關資料顯示,印度對華實施反傾銷的數量僅次于美國。
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呈上升趨勢。印度雖然自詡自身增長模式是內需驅動型,一度自認所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甚至認為金融危機為其提供了趕超中國的機會,因為依靠出口驅動增長的中國受到沖擊較大。但現實情況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機中獨善其身。印度經濟也遭遇盧比貶值、股市縮水、企業倒閉、資本流動性緊張等問題。
為了刺激本國經濟增長、扶持本國企業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尤其針對中國發起了多起反傾銷行動。特別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后雖對部分產品放寬條件,但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不言自明。
(二) 發展模式之爭加劇
目前,國際社會上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歐盟為代表的福利資本主義、日本為代表的發展型國家資本主義及新興國家的中國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紀90年代后,歐日經濟問題較多,其發展模式已偏向美國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美國模式”即“華盛頓共識”,其宗旨是強調市場自由原則,主張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場化。“中國模式”特指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主動創新、大膽實踐,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的協調發展、國家的和平發展的一整套思路、經驗和理論。中國模式強調務實,反對意識形態為綱;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強調統籌政府和市場兩個大局。“印度模式”與中國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體制下推進經濟的自由化,逐步放松傳統的政府管制,鼓勵私營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并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金融危機下中印經貿合作的對策
(一)挖掘經濟互補性,深化經貿合作
與“安全困境”相比,經濟領域的共贏機會更多。中印發展模式雖然不同,但互補性強。中國勞動力效率高,印度資本效率高,兩者結合將產生“經濟增效”作用。未來雙方可著重加強以下領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結構的互補。從商品構成看,印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中國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樣化,且附加值較高,如重型機械。由于雙方經濟的整體發展模式及具體產業發展層次存在差異,這種商品貿易的互補性可以持續下去。二是相同產業內的互補。兩國在相似部門如化學藥品、機械設備及紡織業等領域開展產業內貿易也完全有可能。兩國可結合自己的發展特色,不斷提高各自在相似產品價值鏈的不同層面上的比較優勢,不斷擴大同一產業內的互補性。例如,中印在紡織品出口領域的競爭使中國企業從印度進口紡織原料,而自己生產和出口服裝。這樣,兩國通過紡織業內部貿易得以將競爭轉化為合作的新機遇。三是IT服務領域的互補。印度軟件發達,中國硬件發達,兩國在IT領域建立合資企業有相當廣闊的前景。
(二)推動企業走出去,加強相互投資合作
印度對中國始終抱有戒心,在諸多“敏感”領域對中資企業投資設限。金融危機發生后,印度為疏緩嚴重的資本流動性緊張問題,放寬部分領域的外資進入限制,并鼓勵企業海外融資。2008年10月,印度證券管理委員會宣布解除對外資最高40%的投資限額規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國外資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將放寬外國資本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凡是印度資本占 50%以上的合資企業所建新的企業一律被看做印度企業。按照原來的法規,凡有外資加入的印度企業建立的新企業仍被看做合資企業。按照新規定,所有印度資本占多數的新建企業將不受到政府關于外資對不同行業投資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舉措無疑為中國企業進軍印度提供了機遇,經濟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勢必可作為雙邊關系的穩定器。另外,兩國大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實力較以前大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實力雄厚,在經濟生活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僅塔塔和安巴尼兩家家族企業的銷售額就占印度GDP約5%。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可憑借雄厚財力,通過注資、并購和直接投資等方式,加快進軍國際市場。國際金融危機下,許多西方大公司資產縮水,甚至面臨破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較之前大幅下挫,為中印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參考文獻
[1]文富德. 印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及其經濟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學學報, 2009(4).
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獨立的市場主體,經濟則是理性自私的人為實現個人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相互獨立的行動的最終結果。這種假設實際上取于物理學,假設人無限接近甚至等于牛頓學說中的原子,不存在過大的個體差異、選擇差異。在2007-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此種觀念與假設曾長期驅動美國及世界其他主要金融市場去監管化的政策方向,從根本上忽略了節點風險,更無法預防整體風險。
經濟學的又一個重大假設是,經濟本質上是穩定的,價格只是發生微小且隨機的變化,所以波動很快就會被市場力量這只“看不見的手”平息下來。戴維•歐瑞爾認為,這種假設與金融史相悖,他一一分析并駁斥了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利昂•瓦爾拉斯和維弗雷多、帕累托三人奠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基礎的論證:杰文斯只接受和分析事實上不存在的理想化市場,其中,每個個體決策的基礎是“對自己的要求或私利的單方面關注”,“交換的意圖眾所周知”,而且市場參與者之間存在著“完全自由的競爭”;價格機制跟鐘擺運動一樣,將最終停止在理想的供求平衡狀態。
瓦爾拉斯直接將數學原理用于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家熊彼特高度贊賞瓦爾拉斯的貢獻),他的學生帕累托則在老師學說基礎上拓寬了其數學基礎。戴維•歐瑞爾指出,此三人將穩定性的概念從物理學和工程學范疇引入到經濟學,但沒有且無法證明他們列出的方程組具有穩定解,他們可用的數學工具僅僅適用于研究靜態系統或只適用于周期性波動的系統。
一、唱響“樹信心”主旋律,發揮黨報引導輿論的主力軍作用
在國際金融危機面前,廣大人民群眾都關注經濟形勢,新聞媒介特別是黨報發揮著無法比擬的作用,其中經濟報道成為更有力地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
總理說“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在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媒體輿論導向正確與否,關鍵看經濟報道能否樹立讀者的信心。
信心來自歷史觀、全局觀,黨報要幫讀者提高認識。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受歷次大的外部沖擊的經驗看,每一次大的外部沖擊都成為中國充分調動各種資源、促進經濟體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推動中國經濟邁上新的臺階的重大機遇。同時,面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在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重啟積極財政政策,并出臺了總額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這些事實和論述是讓人臨危不懼的好材料,都要好好宣傳。地方黨報還要結合當地實際,系統闡述當地的希望所在。《臺州日報》在轉載《人民日報》相關文章、新華社相關電訊的同時,組織撰寫、發表“堅定信心渡難關”系列評論員文章,多角度、多層次闡述臺州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優勢、實力、有效舉措和成果,讓讀者受到鼓舞;擇機發表《危機就是商機》《金融危機怕什么》等原創時評,辯證看問題,分析得很到位,從而給人以信心。
信心還來自當地不斷產生的新優勢、新舉措和新成果,相關內容要給予充分報道。臺州新的增長點在沿海產業帶、沿江發展軸,這是在新的起點上建立的、適應當前國際形勢的產業集群,優勢明顯。《臺州日報》即在頭版開辟“沿海產業帶系列報道”和“沿江發展軸系列報道”專欄 ,發表《只有夕陽企業,沒有夕陽產業》等系列報道,以翔實的數據、可以預期的前景,讓讀者心中有底。《臺州日報》還在頭版開辟“堅定信心渡難關”系列報道專欄,發表《著著妙棋解困局》《畝產千萬元的“奧秘”》等文章,報道有關部門、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舉措和成果。其他如《溫嶺:民資“鳳還巢”打造總部經濟》等報道,也讓讀者眼前一亮。第二版還開辟了“縣市精彩之筆”專欄,發表《為企業“彎道超車”開路》《開發式扶貧助低收入農戶脫貧》等經濟報道,成為各地借鑒樣本。今年5月,臺州核電站成型,《臺州日報》及時發表《核電的優勢在哪里?》系列報道。此外,沿海電氣化鐵路開通,讓臺州經濟進入“鐵路時代”;臺州―臺灣海上直航開通,讓臺州在“海西經濟區”建設中邁出實質性一步,《臺州日報》都給予充分報道,讓讀者真真切切看到希望的曙光。
信心還來自“人”的堅強與智慧。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報道離不開對人的關懷。只有從“人”的角度審視經濟活動,經濟報道才能進入問題內核。當前經濟新聞就特別著力于表現經濟變革背景下企業家的作為和普通民眾的生活,以彰顯人文關懷的主旨。《臺州日報》在經濟報道中也不是每天“形勢” 、“數據” 、“措施” ,而注重“見人”。頭版除了“對話70后企業家”專欄,讓思想新銳、引領的企業家直接出來說話外,還開辟“金融危機下的人才故事”專欄,報道各類扎根企業的人才,如何與企業風雨同舟,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轉化為克難發展的動力。曾在改革開放中叱咤風云的老企業家能否在抵御金融危機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具有風向標意義,是一群特殊的人。比如曾被譽為“國寶”的企業家邱繼寶,他的企業飛躍集團是臺州在金融危機下率先遭遇滑鐵盧的大企業,企業前途和他個人態度成為群眾關注焦點,《臺州日報》適時讓他“露臉”并跟蹤報道企業改制進展,很快平息了謠言和社會恐慌心理。其他版面的不少轉產、創業故事,也可欽可佩,如《三門縣一建筑老板回鄉當“牛倌”,投資5000萬元,打造國內最大肉牛養殖基地》等報道就成為鼓舞人心的又一股力量。
二、辯證看問題,增強經濟報道的權威性,保持和提升黨報的公信力
在金融危機之下,各種信息紛繁復雜,各種專家各執己見,各類學說互相矛盾,讓讀者如霧里看花、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黨報作為主流媒體,理應成為激濁揚清的主力軍、實事求是的代言人。
《臺州日報》在給讀者樹信心的同時,就不回避當地的困難和問題。頭版開辟的“第一關注”專欄,要求在第一時間發表第一重要的新聞,包括“利空消息”。但把握有技巧,一是尺度,不渲染;二是講透,不遮遮掩掩。如《如何看待-17.1%――臺州前四個月外貿出口形勢透析》等報道,直面現實、直面困難,給讀者最真實的信息和科學的分析,受到普遍好評。
如果說外貿出口形勢嚴峻只是各地的普遍現象,大家可以共進退,讀者都有思想準備,那么臺州民營經濟“低、小、散”,無法抗風浪,在金融危機面前舉步維艱,則是臺州的特有現象,特有劣勢,許多干部一說到這方面就底氣不足,就打退堂鼓。當地黨報又該如何揭開這560萬人民心頭的“傷疤”?在金融危機之下,揭示當地經濟運行深層次矛盾的報道,稍有不慎就會被讀者“放大”。但“傷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不敢面對它。對地方黨報來說,關鍵是與當地黨委政府合拍。臺州新一屆市委領導審時度勢,認為當前經濟形勢為深化改革提供了新契機,金融危機可對民營經濟形成“倒逼機制”,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因此做出“打造民營經濟創新示范區”的戰略部署。《臺州日報》積極跟進,開展“解放思想,打造民營經濟創新示范區”大討論活動,發表了《 民營經濟產業要從“獨子”向“多子”轉變》等文章,從解放思想角度剖析民營企業自身和環境的種種弊端,并提出對策,與讀者一起思考;同時在頭版開辟“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經濟新聞大獎賽”專欄,以典型引路,同樣催人前進。
三、深入淺出,增強經濟新聞的可讀性、指導性
金融危機之下全方位對危機進行分析報道,對經濟新聞進行深度追蹤報道,不僅可以體現黨報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同時可以從金融危機呈現給社會的表面現象中剝離出真正的實質,增強可讀性和指導性。
但深度報道不是“深奧報道”。以往,黨報的經濟新聞很容易產生“內行不愛看,外行看不懂”的不良效果,言論尤其如此。究其原因,是因為黨報的視角過于宏觀,動輒探究體制機制,言必經濟規律如何如何,高高在上令人難以親近。如今不少優秀的經濟言論,雖然也是在觀察經濟現象,研究經濟運行,探索經濟規律,卻找準了更有現實針對性的切入口,以小見大、寓理于事,用通俗的語言把經濟現象講深講透,既揭示了事件的本質,又有一定的詮釋深度和理論高度,可讀性大大增強。
深度報道不僅包括經濟評論,還包括適合讀者需求的“解讀” 、“調查” 、“觀點”等“淺出性”報道。
改革開放30年來,浙江發揚“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嘗遍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發展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但是這一次,光靠吃苦耐勞也許不足以應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由此說,當前民營企業亟須發揚“新四千精神” :千方百計提升品牌,千方百計保持市場,千方百計自主創新,千方百計改善管理。《臺州日報》即在頭版開辟“新‘四千精神’引領突圍――對話70后企業家”專欄,發表《把總部留在中國,把工廠建在世界》等系列文章,用臺州一批70后企業家的所想所思,詮釋“新四千精神” 。這樣的文章,既是對逆勢發展的先行者的總結和肯定,也是給更多正在危機中艱難爬坡的當地企業提供啟示。
《臺州日報》頭版另一個專欄“暖春之旅―臺州制造業深度調查”,先后發表了《“臺州造”汽車:逆流迅跑為哪般?》《臺州造船業:是拋錨還是遠航?》等文章,詳細報道了臺州轎車、摩托車、縫紉機以及塑料業、造船業、模具業、制鞋業等制造行業的困難、對策和出路,深入淺出,滿足了相關人士的閱讀欲望。
“臺州大講堂”邀請的經濟界名人也是《臺州日報》報道重點。如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把脈臺州民營經濟,就有《解放思想才能成功突圍》的分析性報道,視角獨特、觀點新穎,很受讀者喜愛。
四、服務也是“三貼近” ,努力為廣大普通民眾服務
“三貼近”是老話題,也是黨報多年的追求之一。在金融危機之下的經濟報道強調“三貼近”,不光是為了擴大宣傳效果,更為了讓讀者覺得可親、可信、可學、有用。
據報道,截至2009年5月25日,中央政府投資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及衛生、技術改造及技術創新、農田水利等農村民生工程四大類重點項目投資預算2348億元。數據是抽象的、枯燥的,但這些項目的“落地”必將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各地黨報的報道應該是具體的、鮮活的。新聞工作者應當具有濃厚的百姓情懷,為基層群眾服務,成為維護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聲的模范。《臺州日報》以“經濟短波”的形式,將各地在 “養老保險”、“醫療統籌”、“民房規劃”、“種糧補貼” 以及“家電下鄉”等方面做得實的新聞及時報道出來,傳遞政府實實在在的民生理念。
文章編號:1003-4625(2009)03-0074-03中圖分類號:F831.59文獻標識碼:A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保護,美國第三大投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華爾街新一輪金融危機由此爆發,當日道瓊斯指數(Dow&Jones)、標準普爾(S&P 500)、納斯達克(Nasdaq)收盤比前一個交易日分別下跌4.4%,4.7%,3.6%。此后美股一路下行,投資者對市場的迷茫和恐慌使得金融市場動蕩加劇。截至10月10日,美國三大股指道瓊斯指數,標準普爾、納斯達克分別比危機前一個交易日下跌21%、28.1%、27.1%。并且道瓊斯指數在10月6日至10月10日這一周還創下了道指歷史上最大周跌幅。此次美國股市短期內大幅下挫是繼1929年經濟大蕭條,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黑色星期一”,1997年8月15日亞洲金融危機后最為嚴重的一次。
道瓊斯工業指數變化率(%)
美國股市下挫令美國陷入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熊市之一,也使得這場由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此次金融危機不斷從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蔓延,流動性的危機更導致冰島銀行體系的崩潰和整個冰島國家陷入破產邊緣。
一、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機制
由于全球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24小時不間斷交易,金融市場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國家和地區其接受和釋放金融危機信號就越快。因此金融危機一旦爆發,首先通過一國金融市場傳導到另一國金融市場,進而再向實體經濟蔓延。一般認為,金融危機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傳導的。
(一)季風效應(Monsoonal Effect)
季風效應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Masson分析金融危機的傳導路徑時認為金融危機的傳導途徑通常有三種:季風效應,溢出效應和凈傳染效應。所謂“季風效應”是指由于共同的沖擊引起的危機傳導。比如主要工業國家實施的經濟政策會對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相似的作用和影響。也有學者將這一現象稱為“共同危機”(Common Shocks)(Rudiger,Yung,Stijn 2000)。在這種共同危機的作用下,Corsetti, Pesenti, and Roubini(1998),Radelet and Sachs(1998)分別用實證的方法證明了美國利率政策的變化是導致拉丁美洲大規模資本流動的主要原因。同樣的,此次金融危機在次貸危機的共同沖擊下而引發了全面的流動性危機,這也印證了季風效應是危機傳導的途徑之一。
(二)溢出效應(Spillovers)
溢出效應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金融溢出,另一種是貿易溢出。由于一國與他國經濟的聯系主要是通過貿易和金融,因此金融溢出和貿易溢出成為金融危機傳導的兩個重要途徑。當一國發生金融危機時,該國出口、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入都會大幅減少。比如1997年發生在亞洲的金融危機,泰國方面就備受金融和貿易的雙重打擊。泰國貨幣受到重挫后,與其有著貿易往來的各國也就相繼卷入這場危機中。Geriach和Smets (1994)研究了金融危機貿易聯系途徑的傳導機制,他們證明如果一國的貿易伙伴或者競爭對手貨幣貶值,則投資者預期改變,一國的貨幣也要發生相應的貨幣貶值,否則本國經濟將遭受投機性攻擊。Glick和Rose(1998)用實證研究表明貿易溢出是解釋危機傳導的重要途徑。受此次金融危機影響,美國國內需求急劇下降,與美國貿易較多的國家出口大幅度減少,使得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比如,玩具巨頭合俊集團的破產,在金融溢出和貿易溢出的雙重作用下金融危機加快了從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蔓延的速度。
(三)凈傳染效應(Pure Contagion)
所謂凈傳染傳導是指金融危機是由宏觀基本面數據不能解釋的原因所引起的。其主要涉及的是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和多重均衡理論(multiple equilibriums)。在這一框架下,一國陷入危機后會引致另一國經濟走向“壞的均衡”,然而這種新均衡的特征卻是貨幣貶值,資產價格下降,資本外流和壞賬增加。Diamond 和 Dybvig’s (1983)建模對銀行擠兌事件進行了分析,證明了存款人是持有還是提取存款取決于其他存款人所采取的行動。因此在經濟危機發生時,這種均衡只有一種壞的結果,存款人由于恐慌心理而發生銀行擠兌。此次當金融危機使得冰島銀行體系陷入全面崩潰時,其主要存款人所在國英國立即查封了該國在英國的資產,以此避免冰島金融危機通過凈傳染效應使得英國金融業受到沖擊。
(四)羊群效應(Herd Behavior)
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投資者一般認為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其他國家也會發生類似的危機。Calvo 和 Mendoza證明了信息不對稱性以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高額費用是導致羊群效應的原因。Agenor 和 Aizenman(1998)證明了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是沒有能力負擔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費用的。因此小投資者更愿意根據其他投資者的決策來作出自己相應的決策。小投資者往往跟隨大的投資者作出決策。當金融危機發生時,大投資人減持或賣出資產或投資組合時,小投資人會跟進減持和賣出,這就導致所謂的羊群效應。
二、華爾街金融危機背后的原因探討――道德,誠信,監管缺失
美國對于金融監管的態度有兩種經濟學觀點。一種是加強金融監管,第二種是放松金融監管。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就持第二種觀點。1929年的大蕭條后到20世紀80年代將近50年的時間里美國的金融監管實行的是加強監管“Regulation”為主。在這50年里美國建立了一整套對銀行的監管體系。20世紀80年代以后基本上是以放松監管“Deregulation”為主。在這期間美國金融市場蓬勃發展,新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不斷涌出,然而卻沒有相應的監管制度對其進行有效的約束。
8年前Ghosh就撰文指出了華爾街的這一弊端,D.N.Ghosh(2000)指出華爾街的繁華不是在有秩序地設計下建立起來的而是在不斷追求利潤的創新中發展和壯大的。Fred Hirsch 在他的“Limits to Growth”一書中指出華爾街“自我利益的實現為整個充滿競爭的市場提供了動力,然而道德、誠實和自我約束也是這個系統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強大的華爾街繁華下,沒有人去認真地研究這一問題。不幸的是這一次金融危機光顧了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
三、美國金融危機的實證研究
數據的選取:我們選取了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的法國CAC 40指數,英國富時100指數,德國DAX指數,道瓊斯指數和上海上證綜合指數。以周平均指數計量,共145個觀察值。我們選取了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股票指數作為分析的對象。我們用股票市場指數來判斷一國經濟和另一國經濟的關聯程度,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兩國股指變化有因果關系說明兩國經濟關聯程度較大,反之,說明兩國經濟關聯程度較小。
(一)單位根檢驗平穩性
由Granger 因果關系的定義知,所檢驗的時間序列必須保證嚴格平穩的前提,否則容易出現“偽回歸”,所以在進行Granger 因果檢驗之前先對單位根進行檢驗。這里采用的是LLC的ADF單位根檢驗。
yit=?琢yit-1+■?茁ijyit-j+x′it?啄+?著it
假設檢驗: H0??琢=0,H1??琢
H0假設存在單位根。如果接受原假設H0,而拒絕H1,說明序列yt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的;否則說明序列yt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的。
Null Hypothesis: Unit root (common unit root process)
Date: 10/20/08 Time: 15:54
Sample: 1 145
Series: DOWJONES, CAC40, DAX, FTSE100, SSE
Exogenous variables: Individual effects
Automatic selection of maximum lags
Automatic selection of lags based on SIC: 0
Newey-West bandwidth selection using Bartlett kernel
Total (balanced) observations: 720
Cross-sections included: 5
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H0說明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的。5%顯著水平的臨界值是1.645。
(二)Granger葛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yt=?琢0+?琢1yt-1+...?琢iyt-i+?茁1xt-1+...+?茁ix-i+?著t
xt=?琢0+?琢1xt-1+...?琢ixt-i+?茁1yt-1+...+?茁iy-i+?滋t
使用聯合假設:
?茁1=?茁2=...=?茁i=0
虛擬假設H0?X不是引起Y的葛蘭杰原因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10/20/08 Time: 15?48
Sample: 1 145
Lags: 4
從上面的Granger 因果檢驗可以看出在10組數據中,涉及上海上證綜合指數的4組數據中全部為單向因果關系,沒有雙向因果關系,而剩余的6組不含上證綜指的數據中有2組數據具有雙向因果關系,2組數據具有單向因果關系。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與美國和歐盟關聯性較弱。
(三)脈沖響應分析
**F檢驗10%顯著水平的臨界值分別為1.99,表示具有雙向因果關系。*表示具有單向因果關系。
結論:由以上分析可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股指變化更具有因果關系的特征,而中國股指變化與上述四國因果關系較弱,說明中國經濟與其他幾國經濟的關聯程度較低。從脈沖分析圖可以看出危機發生后,中國受到美國市場的沖擊最小而其他幾國市場受到沖擊后脈沖圖下滑趨勢明顯。通過分析我們認為經濟關聯程度高的國家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并且沖擊的程度越大;相反,經濟關聯程度低的國家受危機沖擊的程度要小。
參考文獻:
日本資產泡沫、美國的房地產泡沫都是由于金融機構積極提供貸款所導致的。但是何種因素促成了金融機構的樂觀主義呢?
美國與當年的日本都是發生在經濟高度依賴家庭消費這一背景下,并且以作為信貸擔保的資產價格無限上升為前提,結果導致了金融活動背離了根據實體經濟的合理價格來提供融資這一金融基本原則。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前,有很多對日本信貸活動過度依賴資產擔保的批評,但發生在美國的這次危機也是以同樣錯誤導致的。特別是美國,出售抵押貸款證券并且從資產負債表衍生出的機制非常發達,易于進行大范圍的融資。
從泡沫破滅來看,美國和日本一樣,正如前IMF副總裁斯坦利•費舍爾所說的那樣,
“金融市場所有的風險最終歸于銀行”。但是在美國由于各種投資銀行和基金在房地產貸款的分割、證券化以及廣泛銷售等方面的作用巨大,所以被稱為“影子銀行”。同時,包含評級公司在內的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意識都不是很強,其中還涉及到了道德的缺失及金融機構自身各種報酬制度等相互糾結的復雜原因。
筆者認為,日美兩國金融機構積極發放貸款的背后有一些共同的因素:A,傳統客戶即制造行業的資金需求下降;B,長期奉行的寬松貨幣政策;C,金融領域各種管制的放松。這三個原因是相互聯系的。其中,A產生于日美相似的產業結構變化,C也在這次危機發生之前被視為理所當然。
但是關于B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疑問,即在中央銀行的政策運行過程中是否應該更加關注資產價格的動向呢?對資產價格產生最大影響的是長期利率,長期利率受經濟增長和中長期通貨膨脹的影響。盡管如此,中央銀行包含可控預期的短期利率動向一定是可以對投資者的風險判斷施加影響的。
從淹沒在泡沫中的借款方來看,兩個國家實施積極借貸的主體是不同的。日本主要是房地產開發企業、建筑業企業、大型零售商等公司部門,而美國是以不擁有固定住房的低收入者為主的家庭。兩國的共同點就是與傳統資金需求者相比風險性更高的借款人增多。這當然可以看成是出貸方積極發掘客戶的結果,其背景卻是兩國經濟高度發達的情況下維系經濟增長不得不依賴非制造業部門的發展這一難題。特別是美國,家庭過度負債已經成為美國大規模財政赤字和經常收支項目赤字的重要原因,同時對于世界金融、外匯市場的動蕩以及在支撐世界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也應該重新加以評估。
危機的擴散及應對措施
日本因泡沫破滅引起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了銀行部門,這經常被與發生在1990年代初美國的儲蓄貸款協會(SL)危機和北歐各國的銀行危機作對比。于是,在對策方面,諸如刺激經濟的金融和財政政策的實施不夠充分,在處理不良資產方面花費時間過長等批評多有所聞。但是,在1990年代前半期對日本經濟的預期持樂觀判斷的觀點為數不少,再加上當時也沒有處理銀行各種不良債權的市場,即使不考慮政治上的困難,政府資金的早期注入也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日本的不良資產的處理花費了十年以上的時間。
在此期間,日本經濟持續著歷史上少有的低迷,有很多觀點都認為要從處理不良資產的低速度上去尋找原因。但是,筆者認為,發生在1990年代的日本經濟停滯是各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僅僅從處理不良資產的方式上來尋求原因是不合適的。另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處理不良債權的時間與經濟的低迷僅僅有著部分聯系。
與日本泡沫破滅的危機不同的是,本次美國的危機通過次級貸款的證券化在很短的時間內擴散到了世界各個金融及資本市場,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在很短的時間內紛紛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政府注資和各種刺激計劃等政策。
盡管如此,到現在仍沒有看到這次危機迅速結束的征象。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本次危機的程度及影響范圍空前巨大。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如果要在短時間內處理資產或證券的話,必然引起外匯市場的波動及總交易額的萎縮,進而對整個實體經濟如房地產價格等帶來消極的影響。與日本一樣,對金融機構實施援助還面臨著政治方面的強大阻力。
金融系統不健全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程度及范圍
20世紀90年代初的日本經濟和2007年的美國經濟(世界經濟也幾乎同步)都到達了繁榮的頂峰。由于在此期間形成了資產泡沫,金融混亂和實體經濟惡化相互影響,并進一步導致了相應的不良后果。但是,日本在1998年以后就有了銀行惜貸的傾向,從整個1990年代來看,企業資金需求本身已經相對不足,多數以家庭貸款為中心的房地產信貸都是由政府系統的金融機構提供的,所以可以說銀行提供信貸的壓力相對較小。
相應地,本次全球金融危機首先表現在英美兩國的消費占GDP的70%的基礎上,最近10多年發達國家對家庭消費者信用的依賴程度逐漸提高,從1997年到2007年,美國、英國、日本家庭負債率分別從1997年的96.2%、107.1%、132.1%增長到141.6%、186.1%和145.6%。其次,由于美英兩國金融已經成為支持近幾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更是擴大了危機的嚴重程度,對此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在過去10年里,美國、英國、日本的GDP年平均增速為3.1%、2.9%和1.1%,而金融業則分別了貢獻了0.8%、1.4%和0.1%。
關于今后的金融規制、監督和會計原則
在日本有這樣一種認識,20世紀90年代的資產泡沫破滅是由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擴張性銀行活動和保守的監管制度之間的失調所導致的。于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對不良資產的嚴格審查,實行了早期改正措施,重點實施對大型銀行的審查并制定了融資手冊等措施。不依賴擔保品的價值而是以企業的現金流作為融資標準開始成為監管的核心內容。
在本次金融危機中,伴隨著美國政府資金的注入,開始實行對主要銀行財務內容的審查和職員薪酬制度的重新評估,但是真正的監管方面的改革才剛剛開始。與日本一樣,正如IMF主席斯特勞斯•卡恩所說的那樣,問題的本質是“市場規律和金融監管的失敗”。
鑒于本次危機的程度之深和范圍之廣,今后世界范圍內對金融監管進行正式改革將包括如下的結構性內容:第一,在某種程度上將監管對象由原來的以商業銀行為主擴展到投資銀行,甚至也會把對沖基金、評級公司等金融機構納入其中;第二,將修正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委員會的有關監管制度;第三,還將重新構筑起國際性的監督體系。
基于以上觀點,在今年4月初的倫敦20國首腦峰會上已經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方案,但我認為如何變成實現還有很長一段曲折道路要走。
在此,對這個寬泛的課題試著提出兩個具體的看法:
第一,無須贅言,金融機構既是資金轉移的媒介也是資金進行最佳配置的中介,也就是說,對經濟順利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因此,金融機構的穩定運營極其重要,需要為其建立起相應的規制和監督框架。
但是,金融機構也有其獨特的一個方面,作為從事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民間企業經常處于收益最大化的壓力之下。其結果,與其他產業一樣要不斷地推出創新型產品,于是各種金融監管也不得不經常地兼顧金融機構的創新因素。金融機構在本次危機中所產生的風險就是這二者之間不平衡的結果,或者說監管讓位于創新的結果。但是是否真的能建立起一種既能很好地服務金融創新又能確保整個金融體系穩定的監管安排呢?高盛行政總裁(CEO)
布蘭克(Blankfein)曾經說過“最近幾年的金融業務變化減少了以10年為單位出現的風險,但是同時也增加了以20~30年為單位所出現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