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09: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古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4-0714-03
“用藥須使邪有出路”,語出清•周學?!蹲x醫隨筆•卷四•證治類•用藥須使邪有出路》[1]。這一名言傳承百余年矣。于今已成為中醫治療學說之一。讀書臨證有感,不揣淺陋,芻言管見。
1讀醫心得 嘉來學獎后進
夫該書卷一“升降出入論”[1]先論及: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氣之來路,而能開邪氣之出路。病在升降,舉之、抑之;病在出入,疏之、固之。于卷四•證治類,以“用藥須使邪有出路”篇名出現曰:凡治病,總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斯一治療學說也,就筆者案頭所及:王新華《中醫歷代醫論選》,施杞、顧丁《歷代中醫學術論語通解》,黃自立《中醫百家醫論》,邢玉瑞、張喜德《中國醫術名家精華之二•中醫治法精華》等醫著均有輯錄,名之治療學說、治病準則、用藥心得、治法精華,無不對這一學說以高度評價?!吨嗅t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一書則在“扶正與祛邪的運用”節引用之,并指出“選擇具體的祛邪方法時,要注意使邪有出路?!保?]筆者瀏覽中醫院校教材經典科目及有關名著,窺及“用藥須使邪有出路”這一治療學說,確有其理論依據。如《內經講義•治則治法》[3];《傷寒論》:“當以汗解,宜桂枝湯”,“可發汗,宜麻黃湯”,“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當溫之,宜四逆輩”[4];《金匱要略•緒言》:對于某些邪實之證,原書特別注重“因勢利導”的治則這一段落[5];《溫病學•溫病的治療》[6];葉天士《溫熱論》、《三時伏氣外感篇》;《溫病條辨•中焦篇》“凡逐邪者,隨其所在,就近而逐之”,“逐邪者,隨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導之”[7];張子和“汗、吐、下”三法;吳又可治療疫癥理論等等論述,咸可征之乎。據《中醫大辭典》記載,是書撰于1891年,為作者研讀古醫書的心得,有一定參考價值[8]。僅中醫治療學而言,其嘉來學獎后進之心可謂切至。
2名醫經驗 發前人所未發
無庸違言,中醫治病,大凡當分有邪無邪,有邪者宜祛邪。欲去邪,必使其有逐出之路,邪之出路不外三途:一是從肌表透散,二是從二便而去,三是從口中排除[9]。對此,近代當代名醫經驗(包括醫案醫話)談及的正不少。例如《近代名醫學術經驗選編•葉熙春專輯》推薦:一肺癆挾感者,病體骨瘦如柴,肌膚甲錯,加以形寒怯冷,高熱鴟張,舊恙新感,正虛邪實,辨證并不費事,用藥動則掣肘,葉老略加襯思,則處以大劑透表,發汗解肌之品,囑多加水煎,略滾數沸,趁熱倒入面盆,頭蓋面巾,任憑藥氣熏蒸,令藥性從口鼻毛竅而入。兩劑后患者邪卻熱退[10]?!吨炝即横t集•通下療法在溫熱病中的應用》記錄:朱老為外地會診一陳姓患乙腦的8歲男孩,原已服大劑白虎湯及注射抗驚厥,解熱等藥,癥情日劇,辨之為病在氣,陽明熱盛,徑投通下為主之劑。一劑而腑通神清,三日漸復。曰此通下排毒,使邪有出路之捷效也[11],由江蘇省中醫院中西醫結合腎病專家余承惠主任醫師指導,丁德經氏執筆的“中醫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思路與方法”一文,介紹了以基本方清熱利濕,解毒泄濁以祛邪,在此基礎上宏觀調整機體陰陽平衡,又多途徑給藥,如配合藥浴、灌腸等方法,促進毒素的排泄[12]。《名老中醫醫話•魏長春醫話》曰:治病需從生理自然,用藥當視病勢所趨。祛邪應乘勢利導切忌截病出路云云[13]。凡有這一些,發前人所未發者也。至于從口中排除一法,是指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滯或食物中毒等采用的涌吐法。竊以為現代科技方法拿來為我所用已成中醫界共識,若乃掌握象《現代中醫急診內科學》所示之氣管插管術、洗胃術及其中的涌吐胃毒法[14],則既保持了中醫特色,又能應手取效也夫。
3日新其用 賦予時代氣息
讀《中華中醫藥學刊》[15-18]近年報道的有關文章,知不乏此類佳作。李巧穎“通因通用”與腎炎蛋白尿的治療一文認為:腎炎蛋白尿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免疫復合物及其介導的炎癥,故蛋白尿的清除用“堵”的方法是不行的,應強調從根本入手,通因通用,在治療上要重視免疫復合物的及時排出(在辨證論治基礎上貫穿清熱利濕,化瘀通絡),以免閉門留寇。童舜華,陳祖皋“治療腸傷寒經驗”言及:古訓“濕溫以便干為邪盡”在臨床上有一定指導價值,然而濕溫便干也常可因濕熱蘊結胃腸,濕郁氣滯,腑氣不通,宿垢不得下達而致,此非邪盡之征,(仍宜)行氣導滯,通利腸腑,給邪氣以出路。李戰煒“伏邪臨床治思路探討”例舉運用伏邪理論指導臨床,自擬“麻杏二三湯”即麻杏石甘湯、二陳湯、三子養親湯三方基礎上加減變化,于每年三伏天堅持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其中“麻杏”走上焦,向外,向上透邪,“三子”出下焦,其勢向內向下,“二陳湯”走中焦,化中焦脾之痰濕,三方合用,使上中下三焦氣機調暢,鼓動了整體的功能,以驅除體內的伏痰。張會永“解讀李玉奇教授脾胃病臨床經驗”,談到李玉奇論脾虛泄瀉時說:泄瀉嚴重時,可酌情加入芡實、石榴皮等,不可過早收澀,以免關門留寇,反生嘔吐等。趙育芳、魏佳平總結葛琳儀主任醫師經驗:“清”法治療邪熱內盛的慢性胃炎患者,在清的基礎上,強調保持大便通暢非常重要,大便通暢則氣機通暢,邪有去路,并寓急下存陰之意。以上各家之言,真是見仁見智,各有千秋,且日新其用,賦予時代氣息。
4方論方解 拓寬用藥視野
溫習教材《方劑學》之方解及文獻摘要中的方論,知其不少古方含“用藥須使邪有出路”之義[5],散寒祛濕,益氣解表的敗毒散,方解云:方中人參亦屬佐藥,用量雖小,卻具深義:一是扶助正氣以驅邪外出;二是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主治寒積腹痛的溫脾湯,附《成方便讀》方論:參、甘以培其氣,當歸以養其血,“病因寒起,故以姜、附之辛熱,使其走者走,守者守,祛寒散結,纖悉無遺,而后硝、黃導之,由胃入腸,何患乎病不去哉?”蒿芩清膽湯,則采擷《重訂通俗傷寒論》之點睛句:使以赤苓,俾濕熱下出,均從膀胱而去”?!扒噍锬X清芬透絡,從少陽膽經領邪外出?!薄缎髡摲健贩里L通圣散,附文獻摘要《醫方考》云:“風熱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敝髦螣崛霠I分證的《溫病條辨》清營湯,點明:佐以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輕宣透邪,使營分之邪透出氣分而解。此即葉天士所說“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理。謂治肺癰成膿之葦莖湯:“桃仁活血逐瘀,且潤燥滑腸,與瓜瓣配伍,可泄痰瘀從大便而解”。破血下瘀的桃核承氣湯,引《醫門棒喝•傷寒論本旨》之說:“此即調胃承氣湯加桂枝、桃仁,引入血脈而破瘀結也。硝、黃、桃仁,咸苦下降,佐桂枝、甘草辛溫甘緩載之,使徐行入于血脈,導瘀血邪熱由腸腑而去……大黃得桂枝辛甘而不直下,庶使隨入血脈以攻邪也?!痹餄裥袣?,軟堅化痰的指迷茯苓丸,釋之:本方較二陳湯少橘紅、甘草、多枳殼、風化樸硝。……加入風化硝則不僅軟堅消痰,而且能蕩滌中脘之伏痰,使痰濁從大便而下。以上摘錄之方論方解,誠究心于平昔,斟酌于臨時,則對拓寬給邪以出路的用藥視野必有得益焉。
筆者曾于1983―1984年跟上海奚九一教授進修,蒙奚老親炙口授,“因邪至瘀,祛邪為先”診療脈管病方法,迄今記憶猶新。近年來外科每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人應邀會診,急性期選用其所創經驗方清營解瘀湯口服加大黃糊劑外敷,亞急性期合用下瘀血湯,加野葡萄根Ampetopsis brevipedum cuiata(maxim)搗爛外敷。結果:急性期15例臨床治愈,亞急性期20例中,12例治愈,顯效7例,改善1例[19]。會診婦產科“包塊性異位妊娠”的患者以《中醫婦科學》宮外孕Ⅱ方加減,同時用消散加水楊梅根[20]外敷,紅藤湯保留灌腸,10天為1療程,臨床觀察到用藥2個療程后包塊大多數能吸收。由于氣候多變,冷暖不齊,加之飲食失調,門診遇熱痧,寒痧之痧癥者不少,謹按《實用中醫內科學》的處理方法[21],外治:刮痧、刺痧,內治:清熱解毒、化濁除穢;散寒除濕、芳香祛穢。門診隨訪50例,全部有效,發作次數減少乃至癥狀消失。因上呼吸道感染,迭用抗生素后菌群失調致咳嗽,又腹瀉的患兒,投理中化痰丸合麻杏甘石湯加車前草6~10g,馬鞭草3~6g,黃毛耳草10~15g,(palib) chum 囑胡蘿卜汁佐餐,宣肺理中,果獲咳止瀉停之效。由此可見用藥須使邪有出路,這一治療學說,宜其指導臨床各科治療也哉。
中醫治療學是治療原則與治療方法的綜合,內容甚為豐富,以第7版教材中醫內科學為例:治療原則可概括為辨證論治,治病求本,動中施治,醫護結合和八法運用。治療方法包括內治法和外治法兩大類,其中各含有具體的方法[22]。矧《讀醫隨筆》中關于中醫治療學的論述,上面言及的《中醫歷代醫論選》[22]第六章治療學說篇即有綜述節:用藥須使邪有出路,新病兼補,久病專攻說;治療原則節:補瀉參用,發明欲補先瀉夾瀉于補之義;治療方法節:和解法說,斂散升降四治說略,斂散并用,斂降并用諸篇。蓋用藥者,治法也,須,須要也,使邪有出路,治則也。“用藥須使邪有出路”,此乃對中醫治療學的重要貢獻。醫者茍能揣摩該書上列諸篇,參合各家治療學說,庶幾悟其真諦,識其臨床實踐意義云耳。
參考文獻
[1]鄭洪新.周學海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98,240.
[2]王新華.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740.
[3]程士德.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經講義[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165-171.
[4]段富津.方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
[5]李克光.金匱要略講義[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4-5,34-35,58,66,73,86,196,264.
[6]孟澍江.溫病學•溫病的治療[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31-36,45,58,66,73,86,196,264.
[7]清•吳鞠通.溫病條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2:59,66.
[8]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319.
[9]刑玉瑞,張喜德.中國醫術名家精華之一,中醫治法精華[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52.
[10]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浙江省中醫藥研究所,近代名醫學術經驗選編•葉熙春專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1.
[11]朱良春.朱良春醫集•通下療法在溫熱病中的應用[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132.
[12]丁德經.中醫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思路與方法[J].中醫雜志,2007,48(1):108.
[13]劉強,王維澎選輯、周鳳梧審訂,名老中醫醫話[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666.
[14]陳鏡合,岑烈芳,梅廣源,等.現代中醫急診內科學[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546,553.
[15]馬淑然.劉燕池教授從濕論治肥胖病經驗[J].中醫藥學刊,2006,24(2):219.
[16]李戰煒,王秀蓮.“伏邪”臨床治療思路探討[J].中醫藥學刊,2006,24(9):1686-1687.
[17]張會永.從《脾胃論》發揮到萎縮性胃炎以痛論治學說――解讀李玉奇教授脾胃病臨床經驗[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2):208-212.
[18]趙育芳,魏佳平.葛琳儀主任醫師“清”法治療慢性胃炎經驗[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2):274.
[19]尚德俊,王嘉桔,張柏根,等.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6,498.
[20]歐陽惠卿.中醫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9.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1.018
辨病論治和辨證論治歷來是中醫爭論的焦點。縱觀風濕病的發展歷史會給我們哪些啟示?本文從風濕病的歷史與現狀闡述如下。
1 風濕病歷史發展不同時期的辨證和辨病的特點
1.1 內經時期明確疾病概念、奠定辨病論治基礎、產生辨證論治的萌芽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最早是通過臨床觀察,總結臨床特征,確定病種并賦予病名。這是產生辨病的過程,而后在確定疾病的基礎上,根據同一疾病不同個體、不同時期表現的不同狀態,在辨病基礎上的進行辨證。這是中醫認識疾病的一般規律?!秲冉洝酚涊d了中醫風濕病的發展基本上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薄秲冉洝穼⒅w關節肌肉疼痛、重著、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的一類病證統稱為痹證,這是辨病產生的基礎。在痹證這一疾病的框架下,由于感邪的種類不同、個體的體質不同,疾病的表現又各具特點。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边@體現了辨證論治的萌芽。《內經》除了將痹證在證候特點上做了區分,在發病部位、轉歸預后也做了詳盡地描述。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曰:“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边@段文字不僅描述了風濕病病位、發病過程,而且確定了病因、臟腑歸屬,對后世臟腑辨證治療風濕病奠定了基礎??梢姟秲冉洝穼Ρ宰C的概念、分類、病因病機、預后與轉歸諸方面皆有翔實的記載,創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痹證理論體系,是中醫治療風濕病的基礎和理論淵源。其中既有辨病論治的思想,也有辨證論治的萌芽。
1.2 東漢張仲景開創辨病論治體系下辨證論治、專病專方的先河 張仲景繼承與發展了《內經》確立的痹證理論基礎并進一步在臨床創立了獨特、實用的辨病辨證治療體系。如《金醫要略?中風歷節病篇》:“諸肢節疼痛,身體魁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明確將具有遍歷關節疼痛,甚則不可屈伸,關節腫大或變形等特點的疾病謂之歷節病,較《內經》時期統稱為痹證更為明確。并在疾病診斷明確后提出辨證施治方劑,風濕歷節病治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寒濕歷節病治以烏頭湯。這是典型的先辨病、再辨證的論治模式。再如《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第三》:“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蝕于上部則聲,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砍嗳瑛F眼,……赤小豆當歸散主之。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升麻鱉甲湯主之。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此段文字對狐惑病(即白塞病)的描述十分精準,寥寥數語抓住了白塞病口腔(蝕于喉)、外陰潰瘍(蝕于陰)、皮膚血管炎(面赤斑斑如錦紋)、白塞眼?。砍嗳瑛F眼)等區別于其他疾病的特征性表現,并根據不同受累臟腑提出了專方治療。這是典型先辨病、再專方的論治模式?!督饏T要略》是風濕病臨床辨病思維體系創立及藥物臨床治療學的開山之祖,不僅開辟了辨病治療風濕病的先河,并且首次在辨病基礎上進行辨證論治、專方治療,此治療模式對后世醫家影響深遠。
1.3 晉唐時期繼承與發展辨病辨證論治 這一時期在發展辨病論治的基礎上,病證結合論治也有所發展。其中多部著作如《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均按病名劃分疾病,既有辨病論治,按病列方,也有在辨病基礎上辨證論治,按證列方。同時對疾病的特點作了深入的探索。如《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上》:“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其三氣時來,亦有偏多偏少,而風濕之氣偏多者,名風濕痹也?!睆娬{濕邪在風濕病中的地位。再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諸風方賊風第三》:“夫歷節風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節蹉跌,變成癲病,不可不知。古今以來,無問貴賤,往往苦之,此是風之毒害者也?!敝赋鰵v節病有病程長,后期患者有關節改變形狀的特點,而且開創了風濕病毒邪致病理論的先河。王燾在《外臺秘要》中首次提出“白虎歷節”的病名,“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蓄于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疾晝靜而夜發,發則徹髓,痰疼乍歇,其痛如虎之嚙,故名曰白虎之病也?!薄盁岫練鈴呐K腑中出,攻于手足,則欣熱赤腫疼痛也……”??梢姰敃r對各種風濕病的認識較前更為精準,并且在風濕病病機、治療上均有拓展、進步。創立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方劑,如獨活寄生湯、防風湯等,并在藥物外敷、藥酒等領域有所突破。
1.4 宋金元明清時期確立辨證論治核心地位 宋代以后,官方控制醫藥,機械地規定疾病方藥,偏離辨證論治,產生了較大時弊。同時理學漸成聲勢,在理學格物致知思想方法的影響下,普遍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最好選擇。因此在此社會背景下,在各抒己見,學術爭鳴的氛圍中,醫家以各自的實踐經驗,從不同方面豐富了辨證論治的內容,中醫風濕病辨證論治理論產生了突破性的進展。如金元四大家李東垣提出脾胃虛弱內生痹病學說,運用安胃湯建中治療風痿痹:“安胃湯,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證。”朱震亨首創痛風論,認為血熱、痰濁為發病關鍵?!陡裰掠嗾?痛風論》:“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寒涼外傳。熱血得寒,汗濁凝澀,所以作痛?!薄兜は姆?痛風》:“四肢百節走痛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證,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边@一新的學說對后世除痰化濁、活血化瘀法治療痹證產生深遠影響。明代溫補學派強調了從臟腑氣血治療痹證的重要性,如李中梓理血行痹,提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念。張景岳峻補真陰,認為“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薄爸伪灾?,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利,則寒邪隨去,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而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薛己平調氣血,《古今醫案按》在痹篇中記載了他運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丸、六味丸等治療的四則效案。溫病學派的崛起,完善了熱痹理論,清?吳鞠通《溫病條辨》:“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熱者,亦復不少……?!比~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風濕客邪,留于經絡”“風濕發熱,萃于經絡”。尤其是濕熱致痹、暑邪致痹,從絡病論治等觀點令人耳目一新。清?王清任、唐容川突出論述了瘀血致痹的理論。王清任《醫林改錯》:“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湯?!碧迫荽ā堆C論》:“身體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風,古曰痹證。虛人感受外風,客于脈分則為血痹?!庇纱丝梢姎v經金、元、明、清的不斷發展,風濕病由最初的外邪論漸漸發展為內外合邪論,由單純感受風寒濕邪漸漸發展為內傷氣血、痰瘀互結、寒熱錯雜等復雜理論框架,由辨病基礎上簡單辨證漸漸發展為臟腑經絡辨證、八綱辨證、衛氣營血等完整的辨證治療體系,辨證論治終于徹底超越了辨病施治的模式而躍居于整個醫療活動的主導地位。辨證治療風濕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然而對疾病具體特性的研究衰減了。
2 傳統辨病辨證在現階段的局限性
明末清初,隨著西方醫學知識得以在中國傳播,并漸漸成為醫療的主體。辨證論治漸凸顯其局限性。首先,辨證論治有一定的模糊性、隨意性,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其次,辨證對于認識疾病的本質無實用價值,有悖于中醫“辨證求因” “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如關節疼痛、畏寒、得溫痛減,辨證屬寒痹,然而此情況可見于骨痹、燥痹、痹等多種疾病,辨別寒熱可針對性用藥,但對把握整體疾病特點并無幫助。再次,有些情況無證可辨,如體檢時發現白塞病引起動脈瘤,患者并無不適,舌脈無異常,醫生常無從下手。傳統辨證論治在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顯得力不從心。
原有的辨病方式也有諸多局限性。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醫家只能根據四診采集的癥狀、舌脈,以主癥、病因為診斷標準來辨病。中醫病名往往是模糊的、籠統的,不能反映某種疾病全過程的總體屬性、特征和規律,因而難以反映出某疾病特有的病因、病機和發生、發展、轉歸的一般規律,對臨床指導作用不強。如膝關節腫痛,下肢肌肉萎縮,中醫叫鶴膝風。可見于西醫的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多種疾病,各種疾病的特點、轉歸均不同,鶴膝風的診斷對臨床幫助不大。
3 現代中醫辨病辨證的新模式
由于中醫病的概念是模糊的、籠統的,證的內涵和外延也不確定;而西醫病的概念是清晰的、確定的,并具有固定發展變化規律?,F代中醫既可利用現代醫學手段去認識疾病的病理演變過程和發展規律,也可運用中醫傳統理論認識疾病過程中的變化,病證結合的辨病辨證新模式應運而生。
中醫辨病辨證的形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先辨病、再辨證。首先明確西醫疾病,在此前提下,確定邪氣的性質、特點以及正氣虛損的類別和程度,然后將該病分型或分期分別擬定相應的方藥進行治療,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如馮興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分為濕熱痹阻型、寒濕痹阻、瘀血痹阻、肝腎虧虛型[1]。顏文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早期治脾,祛風除濕;急性期清熱解毒;中晚期補腎壯骨[2]。病證結合模式近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不僅有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病證結合優化方案的研究[3],還有基于病證結合的中藥網絡藥理學研究等[4]。發展模式從單純專家經驗向循證醫學方向發展。另一種是先辨病、再專方、后辨證。首先確定西醫病名,再以中醫基本理論分析疾病本質的病機特點,據此立法組方,作為主治疾病的基本方,即專病專方。在專方基礎上兼顧具體病例的個體差異、病程長短及邪正消長態勢進行辨證加減。如房定亞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本質是內毒、濕熱為患,創制驗方“四妙消痹湯”,成為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治療之專病專方[5]。汪履秋認為風邪、痰濕之邪在致痹的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丹溪的上中下通用痛風方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基礎方[6]。在專病專方基礎上研制出大量有效、方便的中成藥,使傳統中藥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此外現代中醫積極推進中醫病名改革,參照西醫疾病診斷標準,建立新的中醫疾病分類標準,如痹、大僂、筋痹、骨痹、燥痹、皮痹等,使現代中醫風濕病的內涵更為科學、豐富[7]。
縱觀風濕病的歷史發展,辨病與辨證一直交織在一起。大部分是以辨病為主、辨證為輔。實踐證明,此模式符合人類認識疾病的思維發展模式,受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條件限制而各具特色,而總的趨勢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隨著醫學探索的不斷前進,現代中醫仍會面臨新的問題、新的挑戰。辨病與辨證會以不斷變化的姿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4 參考文獻
[1] 錢之華,張宏宇.馮興華老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經驗[J].新中醫,1999,31(12):6-7.
[2] 艾英.顏文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1994,21(4):153.
[3] 李為農,胡蔭奇,申洪波,等.病證結合優化方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22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0,51(12):1089-1092.
[4] 牛旭艷,李健,呂誠,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熱證“藥-證對應”機制的網絡藥理學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8):299-303.
[5] 賀登峰,楊彤麗.房定亞治療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驗拾零[J].山西中醫,2003,19(5):5-6.
[6] 姚華,汪悅.汪履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驗鱗爪[J].
我國是最早使用音樂給人體治病國家之一。戰國到清代的歷代文獻中均有大量相關論述和臨床實例的記載 [1],早在《呂氏春秋?適音》中就有:“故樂之務,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適”[2],說明那時的古人已認識到音樂可以調節人的心境與性情,進而使人的行動更得體,更符合禮教。隨著歷史的發展,作為養生怡情的媒介,音樂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診病治病的手段。
1五音
《靈樞》中最古的音階僅用五音,即宮、商、角、徵、羽。古人通常把宮作為音階的第一級音,把五音與五臟相配: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相傳五音是由中國最早的樂器“塤”的五種發音而得名,相當于現在的12356 do、re、mi、sol、la。
2音樂療疾
用音樂治療疾病最早見于《內經》。在《內經.金匱真言第四》中有: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哀者也,過憂傷肺,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角為肝之音,調而直也,叫呼也,過怒傷肝,可用角音之悲涼使之哀傷,以治過怒;徵為心之音,和而美也,喜也,過喜而傷心,可用徵音之火熱使之驚恐,以治過喜;羽為腎之音,深而沉也,吟者也,過恐傷腎,可用羽音使之思索冥想,以治過恐。其中詳細地記載了宮、商、角、徵、羽五種不同的音階調治疾病的內容。用心、肺、肝、脾、腎五臟的生克關系,結合宮、商、角、徵、羽五音和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對人體發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作了論述。本文試從中醫理論的視角來解讀中醫五音用于治療疾病的機理。
3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最主要的基礎理論之一,也是音樂療法與中醫學相通的共同法則。陰陽和諧、平衡是中醫學和音樂共同追求的目標。中國古代音樂的音調變化、高低寬窄、音色清濁、音量強弱、層次疏密、節奏快慢、結構繁簡等無不遵循陰陽變化的規律[3]。節奏分離、音響強烈的刺激型音樂屬陽;節奏輕緩、旋律圓潤的安靜型音樂屬陰。其中眾多過渡型和混合型的音樂,即是陰陽變化的反映[4]。
4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也是中醫學最主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是中醫五行、五臟、五志理論的支架。五行學說認為,自然萬物包括人同處于世界的五行結構之中。古人根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規律,把自然界中的聲音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并將五音與五行、五臟、五志有機地結合起來。即“肝,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在音為羽,在志為恐?!笨梢?,中醫很早就認識到聲調的不同對人體五臟生理或病理活動以及人的情志變化有著相應的不同影響。它不僅豐富了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內涵,還構建了聲學與醫學相關理論的框架。
《靈樞?憂恚無言》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诖秸?,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闭f明喉嚨、口腔是發聲的主要器官。而喉嚨、口腔又通過經絡與五臟緊密聯系,人體只有五臟氣血充盈,運行通暢,才能正常發出聲音。可見,五臟與聲音有密切關系。五臟精氣充足、氣機調暢是發出各種聲音的先決條件,即“五臟外發五音”。由于五臟的形態結構不同,所藏精氣有別,參與發聲作用不同,所以五音又分別與五臟有選擇性的相應關系,即“五音內應五臟”。既然人的臟器在不同的季節具有不同的生理狀況,而音樂又起源于對自然意境的模仿與再現,所以在臟器與樂音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的相生相克關系,即可以用“五音”譜寫的相應樂曲調式來刺激和補益相應的臟器功能,這可以稱之為中醫順情音樂療法[5] 。具體的說來,可表現為以下五種情況:
(1)角為春音,屬木主生。正角調式能促進體內氣機的上升、宣發和展放,具有疏肝解怒、養陽保肝、補心利脾、瀉腎火的作用??捎糜诜乐胃螝庥艚Y、肋脹胸悶、食欲不振、低下、月經不調、心情郁悶、精神不快、煩躁易怒等病癥。
(2)徵為夏音,屬火主長。正微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上升,具有養陽助心、補脾利肺、瀉肝火的作用??捎糜诜乐涡钠商?、內臟下垂、神疲力衰、神思恍惚、胸悶氣短、情緒低落、形寒肢冷等病癥。
(3)宮為長夏音,屬土主化。正宮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的穩定,調節脾胃之氣的升降。具有養脾健胃、補肺利腎、瀉心火的作用??捎糜谥委熎⑽柑撊酰滴蓙y、惡心嘔吐、飲食不化、消瘦乏力,神衰失眠,肺虛氣短等病癥。
(4)商為秋音,屬金主收。正商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的內收,調節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具有養陰保肺、補腎利肝、瀉脾胃虛火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肺氣虛衰、氣血耗散、自汗盜汗、咳嗽氣喘,心煩易怒、頭暈目眩、悲傷不能自控等病癥。
(5)羽為冬音,屬水主藏。正羽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的潛降,具有養陰、保腎藏精、補肝利心、瀉肺火的功效??捎糜谥委熖摶鹕涎住⑿臒┮庠辍㈩^痛失眠、夜寐多夢、腰酸腿軟、低下、陽痿、腎不藏精、小便不利等病癥[6]。
5樂者,亦為藥也
名醫朱震亨曾經說過:“樂者,亦為藥也。”音樂與中醫藥親如手足,互相滲透。樂療之理即藥療之理,用樂如用藥,樂有歸經、炮制,五行選樂廣為應用;樂有升降浮沉、四氣五味、配伍、反佐及個體差異。草木無情而樂有情,載道養生則“用藥不如用樂矣”。音樂能改變氣質、陶冶性靈、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富于人文關懷而又高于藥物的功用。在古希臘傳說中,太陽神阿波羅是掌管音樂和醫療的神。據說,當他同時撥動詩琴的兩根弦時,就可以使受箭傷的人減輕疼痛。當時,人們默認音樂和醫療歸屬于同一個神,它們都可以治療病痛。
音樂治療融人本精神和生命科學于一體,迅速發展成一門現代學科。中國先民們早就開始探索宇宙旋律與生命節奏的秘密。音樂療法是中醫治療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與中醫有著不解之緣。
由此可見,音樂對人體狀態的調節及疾病的治療有一定作用。中醫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中五行對應五臟、五音的理論蘊涵著豐富的音樂治療思想,為音樂治療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LIU Gang.Music therapy walksalonein an awkward position.Goat City Evening Paper,2000(3):17.
[2] 鐘志廷.中國音樂治療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5,22(4):395397.
[3]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