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生態自然觀的科學基礎模板(10篇)

時間:2023-08-03 16:09: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自然觀的科學基礎,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生態自然觀的科學基礎

篇1

關鍵詞:馬克思;自然觀;生態文明

Key words: Marx;conception of na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6-0246-01

1馬克思自然觀在本體論方面蘊涵的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自然觀在本體論意義上明確自然界的先在性和人對自然的從屬性。世界的存在是“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自然觀在明確自然的先在性的同時,也指出人對自然的從屬性,即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首先依賴于自然,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一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即使人類意識的能動性再巨大,也都不能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和被制約性。因此,人類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這與當代生態文明思想不謀而合,進一步說明了馬克思自然觀對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自然觀認為,自然界一方面為人類的生活提供生活資料,另一方面又為人類的生產提供生活資料。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不可缺的自然物質前提。自然界同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既是人類生產的基礎,也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既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基礎,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人類存在于自然界“之內”,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是休戚相關、生死與共、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有機整體,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純消費與被消費的關系,所以不能把人類擺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因此,人類要尊重和保護自然。馬克思自然觀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

2馬克思自然觀在辯證法方面蘊涵的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在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考上,充滿了辯證的思維方法。馬克思自然觀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學的、機械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孤立了人與自然的聯系,把自然界視為靜態的“固體”,將動態的人類演進與靜態的自然界相分離。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去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看到“自然的歷史”和“歷史的自然”及其辯證統一關系,這只能引導人們毫無顧忌地迫害自然,破壞生態環境。馬克思提出了全新的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的思維方式。馬克思自然觀表明,人們應該以辯證的思維方式去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去分析和處理生態問題。“辯證法的規律就是從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概括出來的。”“在自然里,同樣的辯證的運動規律在無數錯綜復雜的變化中發生作用,正像在歷史上這些規律支配著似乎是偶然的一樣。”馬克思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處的關系,自然界不僅提供了生活資料,而且為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提供了勞動對象,同時自然界為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提供了勞動資料和勞動場所。馬克思不僅僅單純闡述了人依賴于自然,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利用自然、改變自然界,同時也深刻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有機整體,人類存在及其活動既是自然界永恒運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又構成一個特殊的部分。

馬克思自然觀從辯證法的角度為人類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學依據,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它是人類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和構建科學生態文明理論的基本思想原則。

3馬克思自然觀在認識論方面蘊涵的生態文明思想

實踐是貫穿哲學認識論部分的核心,實踐的觀點也是貫穿馬克思自然觀的核心。因此,馬克思的自然觀與認識論的結合可謂天衣無縫。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實踐是人所特有的活動,是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一直是通過勞動同自然界發生作用。勞動實踐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樣態和取向。本質地看,實踐觀具有深刻的生態文明內涵。勞動實踐是自然系統長期演進的產物,人連同人的勞動實踐是屬于大自然系統的,勞動實踐是大自然系統中物質變換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環節。馬克思從實踐論的角度看待自然界,所有的自然和環境的變化,都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結果,都在人的社會生活之中。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統一,這其中蘊涵著深刻的自然生態文明思想,是實踐觀應有的價值規范,體現了自我與萬物、人性與物性、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文明理念。

馬克思指出,勞動實踐“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這就是說,勞動實踐不僅是人從自然系統中獲取物質能量的方式,而且是人與整個自然系統實現生態平衡和穩定的運行機制。通過調控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來實現自然系統的良性循環,并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馬克思自然觀揭示了世界生成的本性,揭示了世界由自然界成為“人化世界”的生成過程,強調了人類實踐活動對自然界的作用,包含著深刻的生態思想。它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在生態優化中的作用和人類生存范式等重大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中,要以馬克思自然觀為指導,采取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而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F6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011-02

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為人類開辟了廣闊的活動范圍,大大增強了人類影響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科學在創造巨大社會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影響人和人類未來發展的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隨著人們對自身實踐活動的反思和對不利于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后果的逐漸重視,生態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的自然觀是生態意義上的自然觀

自從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在《有機體普遍形態學》中首次提出“生態學”概念后,批判人類中心主義,關注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倫理學,以及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觀點加以修正和揚棄,構建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和形態的環境倫理學相繼出現。在如何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態環境為價值軸心的生態中心主義,后者是以人類為價值軸心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自然學說是人類中心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雖然沒有明確使用“生態”和“生態問題”這些詞語,但是,他們對人和自然關系的論述無不顯示出他們對生態問題有著精辟的見解,包含著深刻的生態哲學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都在關注和思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對于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極為豐富的社會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方面的科學思想和觀點。當自然觀涉及到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共生共存的研究層次時,也就成為生態自然觀了。哲學,無疑是生態哲學;自然觀,無疑是生態自然觀。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哲學從實踐出發,確立了人的具體的真實的存在,闡發了人與自然界的本真關系和人對自然應該采取的“實踐態度”。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二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離不開自然界,要靠自然界來生活。關于人的自然屬性,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馬克思說:“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也說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馬克思說: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在進行自己的對象性的活動,他“本來就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并不是說人對自然是一種動物式的服從關系,而是基于人類實踐活動的自由自覺性建立的對自然界的自由的態度,這意味在我們對自然的“參與”中應成為自然界的“保管者和看護者”。“保管”不是占有,不是對自然面面相覷,甚至虎視眈眈。我們總是“依寓于”自然中,總是以實踐的方式與所交往的自然界相親熟。

人始源地依寓于自然之中,與自然界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必然地要進行物質的交換和循環。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自然界稱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認為它給人提供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和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離開這種“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人的一切物質生產活動便無法進行,人的生命也無法延續。作為人的外部環境的自然,首先主要地表現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自然環境、自然條件,即活動要素。這是在外部自然條件下把人自身的自然能力激發起來的自然,是人的自身自然支配外界自然物質的自然,是兩種自然在人的活動、人的勞動中的統一。在這里,自然毫無疑問表現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要素,但又不是作為勞動過程的幾個要素相并列的單獨的要素。自然滲透在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者和整個勞動過程中。

(二)人與自然以勞動為中介相互改造

勞動是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的立足點。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勞動不斷改造、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類的烙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了自己。人使自然變化,自然又使人多方面地變化,二者相互作用。那種利潤驅動下的,以對自然單方面的征服為價值追求的,只考慮向自然索取,完全不顧人的持續健康、環境的持續清潔和資源的永續利用的異化勞動,擾亂了自然界物質的正常循環,造成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扭曲。“……西班牙的種植場主曾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以為木灰做肥料足夠讓最能盈利的咖啡樹施用一個世代之久,至于后來熱帶的傾盆大雨竟沖毀毫無掩護的沃土而只留下裸的巖石,這同他們又有什么相干呢?”正是這種逐利的短視行為造成了對生態的破壞,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帶上了污染和破壞的特征。

特別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對自然界的破壞性更突出地體現在人的勞動異化中,資本主義勞動表現出反自然、反人類的一面。勞動者與自己的勞動條件相異化,勞動過程同時成為破壞勞動條件的過程,危害人類本身的過程同時成為危害自然的過程。人類在試圖征服自然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由征服者變成被征服者。面對工業文明實踐活動基礎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矛盾與對立,面對世界范圍內生態、社會與人的發展的尖銳矛盾,人們開始意識到人類必須自覺地回到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中來。“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

人類活動的每一步成功,都意味著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人越是主動地去改變自然,越是受制于自然,實踐愈深入,受制愈深刻;而受制愈深刻,認識的難度就愈大。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既然自然界存在著客觀規律,我們在勞動中就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只有不斷地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人類才能維持生態平衡,免遭自然的報復。

二、生態自然觀的新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自然觀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闡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作用,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社會化思路,這些充滿生態智慧的光輝思想,在全球生態危機日趨惡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價值,是解決當代生態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指南,同時生態自然觀也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一)生態自然觀是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相對應,是對工業文明的總結和時代性揚棄,是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與自然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理念和態度。痛定思痛,人類開始對自身的文化價值進行反思,對發展戰略進行重新選擇,對自身的生產行為進行調整。在此過程中,生態自然觀成為人類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在恩格斯看來,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有著深刻的認識根源:人類往往能夠看到眼前的勝利和直接的結果,而忽視難以察覺到的長遠的利益和間接的影響。由于人們還不善于從總體上進行橫向的綜合研究,因此,常常忘記自身也屬于自然界這個整體,把人類與自然界絕對對立起來,往往以征服者、支配者自居,想不到自然對掠奪式開發也會做出反應。實踐證明,人類一旦撇開自然界的制約性去任意從事物質生產活動,自然就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人類甚至毀滅整個人類。

篇3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生態危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這種關注從某個角度上講已遠遠超過了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民族種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人類越來越關注自身共有的生態環境和生存家園--地球。對生態危機的關注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原有的思維方式、生產及消費方式、發展模式、意識形態、倫理觀、發展觀,以及世界各國經濟、文化、政治發展前途和命運。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使得任何國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后50年全球環境遭到空前嚴重破壞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態學家、政治家稱為20世紀人類犯下的三大愚蠢行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地球日”發起人蓋洛德·納爾遜曾精辟說道:來自自然的威脅(生態危機)是比戰爭更為危險的挑戰,從德國和日本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從被毀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環境相繼出現"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破壞、酸雨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物質擴散、人炸、土壤侵蝕、森林銳減、陸地沙漠化擴大、水資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十大全球性環境問題。全球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正殘酷地撕毀人類關于未來的每一個美好愿望和夢想,這一影響不僅會殃及一代、兩代人,而且將影響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環境問題及生態危機從以下一些數據和事實我們就可窺見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動植物物種消失的速率較過去6500萬年之中的任何時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約每天有100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20世紀以來,全世界哺乳動物中3800多種中已有110種和亞種滅絕,另外還有600多種動物和25000余種植物正瀕臨滅絕。生態學家指出,迄今為止,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復至少要一億年以上。水污染使人類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據統計有17億以上的人沒有適當安全飲用水供應,30多億人沒有適當的衛生設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項調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的死亡人數達2.5萬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亞因植被破壞、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災使得100萬人因饑餓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陸12個國家持續旱災,使得約3500萬人瀕臨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國古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目前年斷流最長達227天,與此同時,長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積加速,湖體面積和容量正逐年銳減,洞庭湖1825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949年減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時湖面面積僅為2653平方公里,據此縮減速度,洞庭湖將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成為又一個"羅布泊",從中國自然地理圖冊上消失。目前,長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悲劇在不遠的將來又將可能在長江重演。今年我國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沙塵暴天氣,再次使得中國人感受到了環境破壞程度之深和距離之近。

全球環境惡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經濟損失。據估計,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民幣,這相當于20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僅1998年長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600億人民幣,而每年全世界因環境污染和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低于2.5萬億美元。因此,生態學家指出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已直接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續發展,生態危機已經超越局部區域而具有全球性質,來自于生態危機的威脅,已遠遠超過戰爭、瘟疫,保護地球家園已刻不容緩、迫在眉睫[1]。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不能只消極地適應,而應該是積極地作用于自然界。在這一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才能形成對自然界本質的認識。因此,自然觀既不象唯心主義所說的那樣,只是人的思維的自由創造;也不象機械唯物主義所說的,只是思維對自然界的消極反映。構成自然觀基礎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2]。

任何時代的自然觀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與當時的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反過來,它又對自然科學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在歷史上,最先出現的是神話形態的自然觀,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心主義自然觀的對壘日趨明顯。唯心主義自然觀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唯物主義自然觀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形態。在古代,人們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普遍聯系、不斷運動的整體,由此形成樸素的自然觀。近代科學深入自然界的各個細節進行孤立靜止的考察,由此產生形而上學自然觀。現代科學則日益廣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種聯系,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發展著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這一科學的自然觀對整個自然科學和哲學日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生態自然觀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相對于自然世界來說,人類社會有本質不同。人不僅有自然屬性,更有社會屬性。生態文明的自然觀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界理解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認為自然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是有機的、內在的、動態發展的,因而,人對自然不可能做出完全客觀而又絕對準確的描述,人對自然的認識過程只能是一個逐步接近真理的過程。所以,在生態文明時代,人類在自然面前將保持一種理智的謙卑態度。人們不再尋求對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圖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技術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助手。

高度認可并維護自然的內在價值是生態自然觀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生態自然觀看來,人雖然是大自然進化出來的具有較高價值的存在物,但并不是自然界中惟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人的價值只是自然價值的延伸和升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內在價值也不可能大于作為整體的自然的內在價值。人與自然界的其它存在物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之鏈上的環節。因此,人類應珍惜并努力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和價值的多樣性。生態自然觀還高度重視人在大自然中的獨特價值和主體地位。在它看來,人的這種獨特價值和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人是大自然中惟一具有道德意識的存在物,能夠認識到大自然創造、維持和促進眾多生命的潛能和趨勢,并能夠用道德理想來約束自己對待大自然的行為,自覺地維護和促進大自然的這種潛能和趨勢。因此,在生態文明時代,人們將超越工業文明時代那種認為保護環境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的膚淺的環保觀點,把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視為實現人的價值和主體性的重要方式。生態文明將從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確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關心其它物種的命運視為人的一項道德使命,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視為人的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種新的存在方式[3]。

所以,生態自然觀的產生及發展對大到世界,小到每個人都有積極的意義,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身為當代有志青年的我們,更應該去學習和了解生態自然觀,在將來的生活中時刻注意生態的重要,并以自己的行為去感染身邊的每個人。

參考文獻:

篇4

長期以來,哲學家們為世界的本原問題爭論不休,但絕大多數哲學家在這場爭論中都承認世界是由物質與精神構成的,從物質存在的本體論來看,理解世界1(物理體態的世界)、世界2(精神狀態的世界)和世界3(思想的客觀內容世界)內容需要從哲學發展中尋找。1967年,波普爾在《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論》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統闡述了“三個世界”理論[1]。他認為世界至少包括三個在本體論上涇渭分明的次世界:“世界1”是物理世界或物理體態的世界;“世界2”是精神狀態的世界[2]。“世界3”是思想的客觀內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學思想、詩的思想和藝術作品的世界, “世界3”還包括通常意義的“精神產品”凝結在通常意義的“物質產品”中的部分,即人工世界。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發展, 全球多數國家正在跨越工業化過程,三個世界所表述的內涵本身同時也在發展。國內學者李伯聰將人及人類社會并入世界2。世界3由傳統的知識世界也從王克迪[3]所說的“編碼文本”或到孫慕天[4]所指的“符碼世界”等客觀知識世界發展到人工物構成的人工世界。而理解世界1、世界2和世界3三者之間的關系,必須從三者的相互交叉作用中去認識和解讀。

首先,在世界1和世界2的關系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為重要,人類社會經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過程中人類形成了自己獨有自然觀。

其次,理解世界2和世界3的關系,以自然和人類及其社會演化的視角,從人與自然發生關系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即世界2通過抽象、加工轉化為世界3。

再次,理解世界1和世界3的關系。以自然演化的視角,證實了物理體態的世界與人的思想的客觀內容世界是通過世界2建立的。

通過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在世界1與世界2的相互作用。并且人類在世界1的基礎上,分別形成了具有世界1“常態”和有別于世界1“非常態”[6]世界2(人類文明形態),豐富了世界1;在世界2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人類在自身發展進化的基礎上,通過世界2將對世界1的認識、觀察、抽象并用人類自己的方式固定下來,符號化為世界3――科學;在世界1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世界1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介是世界2,世界1與世界2在各自演化中發生了沖突,其根源在于世界2與世界3相互作用不當而引起。

三個世界的延伸――新世界3:站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及其生態思想的立場上,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的自然觀――生態自然觀。從自然和人類及其社會演化出發,分析、認識科學和技術的本質,在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中,找出同時符合二者利益規律科學認識的本質,即如何把威脅人類安全的“非常態”變成可見的狀態、可動的狀態和可控的狀態。建立符合自然演化規律的人與自然統一人類自然觀。

隨著人類的誕生和進化,人類從沒間斷過對自身發展和確立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的追求。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不斷謀求自身發展及其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并建立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在“兩個文明”建立過程中,人類自然打破了生態自然的平衡,在人類不斷謀求自身單向度發展的自然生態中,人類自身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其原因是人類建立的工業文明及其形成的自然觀是機械論的,機械論自然觀認為,自然不是人類的家園,它與人類沒有任何精神意義上的聯系[5],人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只有通過征服和控制自然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其實質是割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聯系,導致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隔離。

人類的能動性與自然的受動性發生關系以來,人類通過自身對生態自然(天然自然,卡爾?波普稱之為世界1)規律的認識、經驗和歸納建立了人類自然(人工自然,卡爾?波普稱之為世界2),進而又建立了包括生態自然在內的人類社會及其文明(卡爾?波普稱之為世界3)。這樣,自然界構成,即由生態的自然(天然自然)、人類自然(人工自然)組成,即世界1、世界2和世界3。生態的自然是自然中的世界1和世界2的一種交叉互補平衡。但隨著人類自身為了追求自身發展和確立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人類不斷謀求自身發展及其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及其社會經過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在“兩個文明”建立過程中,人類自然打破了生態自然的平衡,其過程是世界2大幅度增幅建立在對世界1資源的索取、破壞。其結果是世界2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世界1增長和修復速度。自然中的世界1和世界2不在是一種交叉互補平衡的生態平衡,而是世界2在無限擴大和世界1無限縮小的單向度發展。歸根結低是世界2與世界1的矛盾,需要世界3對世界2與世界1的矛盾調節,并建立新的自然觀和文明形態――生態文明。

基于此,馬克思進一步看到了要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與環境、與生態的矛盾,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類走出人類文明越發展生態破壞越嚴重的“二律背反”的怪圈,就必須對我們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馬克思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生態文明提供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為進一步發展馬克思理論,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向自然的復歸”,建立生態文明新的發展理念。“生態文明”需要科學解讀,有助于對社會“生態文明”的外延的拓展理解和全面解讀“生態文明”深刻的社會寓意;“生態文明”更需要哲學解讀,必將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紀樹立編譯.科學知識進化論――波普爾科學哲學選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3]王克迪.信息化視野中的“三個世界理論”[D].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0.

篇5

摘 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體現的自然觀,就其本質來看是在于它的實踐性。馬克思對兩種自然觀的論述,目的在于從更深層次挖掘唯物自然觀的涵義,由此我們能夠對馬克思自然觀的實質進行分類和解釋。馬克思的自然觀是人與自然的交互運動的體現,其中馬克思自然觀的實踐本性正是在此運動中展現,同時這種自然觀具有內在的自我限制性。馬克思的這種實踐性所決定的自然觀,毫無疑問,對指導我國的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自然觀;實踐性;人化自然;自我限制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043-03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下稱《手稿》)是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體現,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標志。馬克思在其中反復闡述他的自然觀,誠如阿爾都塞在《保衛馬克思》中談到的,馬克思的《手稿》應該被“當作馬克思思想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看待,它同思想發展的其他各階段一樣,雖然預示著未來的發展,但也確定了一個不可變更、獨特的現在。”[1]因此我們以《手稿》為例作為研究馬克思的前期的自然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有人認為,馬克思在《手稿》中的自然觀從本體論維度、認識論維度、價值論維度分析自然觀;也有人指出,馬克思自然觀從人化自然、自在自然等多個層次去理解,摒棄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局限性,但是過于簡單地解釋馬克思的自然觀整體性質,從總體上,對其內容特征和內在結構簡單化了,應該從哲學更深層次去闡釋其應有之義。在馬克思《手稿》中簡述的自然觀,是建立在承認自然界的客觀獨立性的基礎,去分析人與自然的交互運動的體現,在其中會發現馬克思自然觀內涵更為豐富、更有內在邏輯的實踐性。

一、兩種自然觀的探究——唯心與唯物的交鋒

要對馬克思自然觀的本質進行分析,在邏輯上,我們要探討的就是馬克思是如何看待自然的,將這個問題還原為“自然”的界定。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兩種不同的自然觀進行了區別,其中之一就是唯心主義的自然觀念。這種唯心主義的自然觀是以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為代表,自然界是絕對精神的演化和體現,他引用黑格爾的話——絕對觀念、抽象觀念“作為自己的反映的直接觀念,從自身釋放出去,就是說,把自身作為自然界從自身釋放出去。”[2]換句話說就是:“決心把那只是作為抽象、作為思想物而隱藏在它里面的自然界從自身釋放出去。”[3]因此,在唯心主義自然觀者看來,自然界是蘊含在思想里面的,物質世界只是作為自我意識的運動。“黑格爾把自然界看成是‘絕對精神’外化或異化的結果,并且這種‘絕對精神’把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統攝在理性之下。”[4]也就是說,關于自然界的解釋依據是精神而不是外在的感性。

另外一種: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認為物質世界是第一位的,人的意識對外界的感知,說明了物質的第一性。馬克思對以什么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才是真正的自然科學的回答,事實上就是對這種觀點予以的肯定。因為馬克思按費爾巴哈語:“感性(見費爾巴哈)必須是一切科學的基礎。”[5]真正的科學是只有以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為出發點的,因而現實的科學只能從自然界出發,同時,人是自然科學的直接對象。“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關于凌駕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了。”[6]馬克思更是列舉了“大地創造說”被“地球構造說”致命打擊和“創世說”被“自然發生說”抨擊的例子,來說明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合乎歷史現實性。

馬克思十分明智地論述這兩種自然觀,或者說是對這兩種自然觀念的對比,其主要目的在于說明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更深一層涵義——為人與自然的交互關系提供一種基礎性的邏輯出發點,為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交互關系。

二、馬克思自然觀的實質——人與人關于自然的交互聯系

(一)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

“人和自然的實在性,即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已經成為實際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7]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物,“他本來就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構成部分之一。人來源于自然,人本身作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這種存在是以人為對象的。恩格斯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8]人作為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繼而繼續與這個環境一起發展,由此人類并非是自然的征服者,近代以來在牛頓的機械論和笛卡爾哲學的“二元論”鼓動之下,人與自然被認為是完全對立的,雖然由此而發展了巨大的物質文明,然而這種哲學的局限性造成的更為劇烈的破壞或許能夠將物質文明的發展光芒遮蔽住。而馬克思卻將人與自然統一起來,在人與自然中間重新連接起紅線,將人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容納在同一個軌道之中,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9]。

(二)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

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產生的必要前提,那么很顯然,人的發展離不開自然,因為一個來源的衍生物必然不能離開產生它的基礎,而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產物。馬克思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人離不開自然界:自然和人是“互為對象性的存在物”。在《手稿》中,他說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具有能動的性質,體現為認識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而這兩個力量在人身上化約為了天賦、才能和欲望。另一方面更為突出,“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0]這意味著人受制于他的對象,因為這種對象是不依賴于他,并且他的欲望卻需要這種對象,同時這種對象正是對其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馬克思舉例說,“饑餓是自然的需要”,為了使自身的饑餓的感覺得到滿足,“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也就是身處他自身之外的對象[11]。

因此,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說,人是自然的產物,事實上,已經涵蓋了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觀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離不開自然;人能夠反作用于自然,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而對其自身之外的對象進行作用,這事實上也是人擺脫自身之外的對象的限制的表現。

三、馬克思自然觀的實踐性及其內在邏輯

人擺脫自身之外的對象的限制意味著人對自然的獲取和人對自然的改造,而這種獲取和改造便是人的實踐性,人和自然這種“互為對象性的存在物”的關系,使人具有自然性,同時也將自然附帶了人的影子。這種只有與人相結合的自然對人來說才有價值,馬克思說:“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12]因此脫離了人的自然,對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那么由于人作為能動的、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存在物,自然會作用于他的對象,“馬克思眼中的自然界不是消極被動的自然界,人與自然之間一直發生著相互作用”[13]。而其中起本質作用的是人的實踐性。正如對馬克思異化勞動這個關鍵概念的考察必須“從馬克思關于人的觀點出發去接受這項使命,并且從人的本質中得出我們熟悉的經濟概念的必然性和內容。”[14]對馬克思自然觀的理解也必須從人的觀點去發現。

“人和自然的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基礎。”[15]而實踐則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同時人的本質的實現也是實踐活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論證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關系。這是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的基礎與前提,也促使馬克思逐漸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世界觀轉變。”[16]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是實踐,因為人與自然的交互關系是依靠實踐來實現的,這種實踐的交互性使人更加具有了自然性(人天生就有自然性,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自然成為了“人本學的自然界”。從人的角度來看或者從人的實踐性來看,自然在這個意義上必然地是“人化的自然”,那種交互運動和作用是他們關系的本質實現。“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17]說人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即是說人具有能動的實踐的特性,而正是人的這種實踐本質的注射,使自然感染了人的實踐本性,因此馬克思的自然觀是以實踐為本質的。

當我們將實踐定義為馬克思自然觀的本質時,我們是考慮到了離開人的存在的自然是純粹抽象的毫無意義的,自然正是因為人而具有意義,按馬克思本人的話:“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同時我們更應考慮的是這一點,我們不能因為事物一個性質的存在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性質,而在此,我們就很容易忽視人的主導性作用的部分,或者說沒能夠將這種人的能動性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談自然,必須立足人的現實性,而人的現實性就是實踐性,因此,自然只有作為實踐的一部分,只有在實踐中,對人而言才具有意義,也只有在實踐中,自然對自身才具有意義。”[18]人的實踐才是自然的更高層次的存在,我們談這種存在之時并非將自然的獨立性抹殺,而僅僅是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交互往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正是這種以自然為對象的實踐或者說對自然的“介入”才真正實現了自然本身的存在。“人們在世界中是主動的,而不只是他們周圍世界的消極接受者。”[19]當然,我們的本意并非將人推崇為征服和強占的野蠻動物,而是強調這一點:人的實踐性正是自然得以對人來說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的實踐性是自然界的唯一有生命力的、唯一能夠有不斷的創造力的,對世界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東西。如同上文說的,實踐性也僅僅在自然的范圍之內,因為人脫離不開自然的束縛,除非他是在冥想,從物質決定意識這一意義上,人即使在冥想也拋不開自然的魅影。

四、馬克思自然觀實踐性本質之于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意義

“像黑格爾一樣,馬克思認為人是通過在世界中的活動來改變自身和世界的。但與黑格爾不同,他認為這一變化作為實踐活動發生于實際的世界中,而不僅僅發生于思想中。”[20]在《手稿》中我們所領會到的是自然的兩種區分以及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導致了“人化自然”,而這種“人化自然”的實質就是人的實踐性。但是我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實踐本性導致了馬克思自然觀的一種內在自我制約性,因為這種實踐性必然是在自然的范圍之內活動,而且為了人的更好、更自由的發展,這種實踐性被限制也是情理之中。

馬克思的這種自然觀之實踐本質的內在自我限制性,換句話說這種自然觀內在地將自身限制在一個范圍之內,這個范圍具體來說就是人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是天然地處在一個“搏弈”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此消彼長,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使這個過程發生區別于以前的狀態:自然的發展被人的發展所嚴重制約,甚至人的發展已然使自然發生了難以回復的倒退發展。因此我們當今的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必須去探求這個人與自然發展的平衡點,實現人與自然“和解”,也就是說如何能夠將人類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處在“雙贏”的狀態。不過從人的角度出發,事實上這種“雙贏”或許是永遠不存在的,因為我們所言的自然的發展永遠是對來人說的,脫離了人的自然將是無。當然這種平衡點的狀態的尋求還有待進一步地研究,然而馬克思的這種自然觀就其突破了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意義上來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資運用、較為深刻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14〕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48,149-150.

〔2〕〔3〕〔5〕〔6〕〔7〕〔9〕〔10〕〔11〕〔12〕〔1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5,115,89,92,92,105,105,106,116,107.

〔4〕霍芳霞,王雁.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批判思想的真實意蘊探微.商業時代,2012,(14):26.

〔8〕馬恩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4-375.

〔13〕王貴賢,田毅松.“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導讀.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49.

〔15〕楊連云.論人的實踐本質.河北學刊,2003,(4):63.

〔16〕徐水華,劉勇.論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的內在生成邏輯.前沿,2011,(5):186.

篇6

1.2中西傳統自然觀的差異中國傳統自然觀在很大層面上體現在以儒道禪學派為主的傳統哲學發展過程中,道教與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促進了佛教自然觀的產生,把自然與佛教意境充分結合了起來。之后發展的禪宗思想更是主張崇尚自然,利用自然形象表達其主張思想。西方自然觀主要可分為希臘自然觀、文藝復興自然觀和現代自然觀,視自然為神圣、為必然、為有機整體。文藝復興自然觀并不承認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并以人的意志為中心對自然進行人為擺置,而現代自然觀人為自然是一直變化前進的。綜述來看,中國傳統自然觀講究天人合一,西方傳統自然觀講究實證和本體認識。

1.3中西傳統自然觀的價值意義中西傳統自然觀各具特色及利弊,對其優劣評判尚無明確的標準,但不可否認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自然觀基于對自然的觀察及把握,具有整體性及象征性的優勢。西方受傳統自然觀的影響,將本體與現實對立,互相作用于對現實世界的解釋,用思維設想來規范世界。無論對于中國還是西方來說,傳統自然觀都需要進行新的變革和完善,在互相融合和滲透的過程中,形成現代科學自然觀。

2中西傳統自然觀對現代園林要素的影響

2.1石景設計中國園林注重以山水為景觀園林建設構架,假山堆砌及疊石一般作為景觀園林的主景,借助有限的空間與山石的對比,加深制造園林的山林氣氛,顯現出園林高于自然的特點。西方園林對石的運用主要是以雕塑的方式體現,全園以石雕為核心,各式各樣的石雕遍布全園,在分布格局上與園林整體規則對稱符合,構成空間序列。

2.2理水分布受中國傳統自然觀影響下的景觀園林在水的布局上分為集中于分散兩種形式,以水池為中心,增強空間開闊感及寧靜感,水池偏于園林一側,形成山水環抱格局,增強了環境的幽深感。西方自然觀影響下的景觀園林對水的運用則主要體現在噴泉設計上,錯綜復雜的噴水設計,加深了水對景觀園林的靈魂效果。

2.3建筑要素中國園林在景觀建筑方面利用建筑物做到整體空間環境的點綴,以山石、花木組成的半建筑空間組成了整個的景觀園里建設空間。西方園林強調主從關系,強調幾何與秩序的統一,建筑以石為主,磚石結構建筑廣布全園,建筑體積龐大,注重立體石面的劃分處理,具有相當的美學原則。

3中西傳統自然觀對現代景觀園林設計的啟示

篇7

中圖分類號:D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165(2012)03011006

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作為兩種不同的文明形態,在發展觀、自然觀、價值觀、技術觀和消費觀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科學發展觀與經濟發展觀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不同的文明形態有著不同的發展觀,而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實踐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一)工業文明的經濟發展觀單純追求經濟的┰齔お

工業文明的經濟發展觀將社會的發展等同于經濟的增長,并最終歸結為GDP 的增長,并以此作為發展的最高目標、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高低快慢的重要乃至唯一尺度。至于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壓根就不在考慮之列。這是一種生態缺位的經濟發展觀。在這種發展觀指導下,為了實現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對地球資源進行掠奪性地開采利用,無所顧忌地排放,絲毫不顧及環境資源的承受能力,結果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也使人類陷入生存和發展危機之中。許多地方出現了這樣的怪圈:生活水平提高了,身體素質下降了;經濟指標上升了, 環境污染嚴重了;經濟建設發展了, 生態資源破壞了,最終導致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局面。對此,美國在1991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指出:“我們不能無視在錯誤指導下的經濟增長,這會使我們的自然環境付出代價。一個健全的經濟和一個健全的環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二)生態文明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構酈

科學發展觀不再以經濟增長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把生態環境的改善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人們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主張“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的承載能力和承受能力”;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納入目標體系;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生共贏的文明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將過去那種征服自然、統治自然的觀念和行為,轉化為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這是在對經濟發展觀理性反思的基礎上,對社會發展方式的重新調整,對社會發展理念的重新規范。人類只有自覺地擔負起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的責任,尋求與大自然的和諧發展之路,才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生態危機、發展危機和生存危機,才能改變有物質而無幸福的生活,實現真正的發展和真正的幸福。

二、有機論自然觀與機械論自然觀

自然觀是人們對待自然的根本觀點和看法,核心是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一)工業文明奉行機械論自然觀

機械論自然觀秉承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認為有理性的人是超然獨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唯一主體,而其他非理性的自然萬物都只不過是由人類操縱和主宰的對象,供人使用的工具。“機械論自然觀及其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割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系,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定位在了一個對立而不是和諧的基礎上,從而奠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統治自然的認識基礎。”[1]受機械論自然觀的支配,工業文明借助于現代科學技術,堂而皇之地對地球進行掠奪式地開發,榨取式地利用,肆意地污染,無所顧忌地排放,處處以主宰者、統治者的身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為所欲為,不可避免地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步步逼到了對立的極限。

(二) 生態文明秉持有機論自然觀

有機論自然觀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界視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認為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個物種,既不可能超脫于自然界之外,更不可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而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類是自然之網上的一個紐結,同其他自然萬物處于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之中,時時刻刻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與交換。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和動物一樣)依賴無機自然界來生活,而人較之于動物越是萬能,那么,人賴以生活的那個無機自然界的范圍也就越廣闊。”[2]自然界不僅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也是人的“精神的無機自然界”。自然界的美、神、奇不僅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和美的意境,讓人悅耳、悅目、悅心、勵志,是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而且是激勵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索的動力之源,是啟迪技術創新永不枯竭的源泉。不管將來科學技術如何發達,人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界。人與自然不僅具有同根同源的共生性,更具有利益上的相關性,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如果自然界被摧毀,生態環境被破壞,動植物物種日漸消失,自然之死帶來的必將是人類之亡。

三、肯定自然界的內在價值與否定自然界的內在價值

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就是非工具性價值,就是不是作為對人和其他生命的有用性或作為他物的手段或工具而存在的價值。存在就是為了“它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了生存這一目的,它要求在生態反饋系統中,維持或趨向于一種特定的穩定狀態,以保持系統內部和外部環境的適應、和諧與協調的價值”[3]。人對自然價值的看法不同,決定了自然在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與之相應的對待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不同。

(一)工業文明否定自然界的內在價值

工業文明價值觀從“經濟的視角”來看待自然的價值,認為“自然界的價值就在于它們的存在是否對人類有利,能否為人類所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因而只具有效用價值、工具價值而不具有內在價值”[4]。在他們看來,自然界只不過是為人類免費提供所需的資源庫和垃圾處理場,一種為我所有、為我所用之物,至于自然萬物本身的存在及其運行規律是不需要考慮的。這就為人類無節制地開采和濫用自然資源的行為提供了“價值合理性”支撐。于是,人類就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對自然界進行榨取式地開發利用,無所顧忌地排放廢棄物,而不管自然界能否承受得起。正如羅爾斯頓所說:“我們現代人在開發利用自然方面變得越來越有能耐,但對大自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卻越來越麻木無知……在一個價值僅僅顯現為人的需要的世界中,人們很難發現這個世界本身的意義;當我們完全以一種徹頭徹尾的工具主義態度看待人工產品或自然資源時,我們也很難把意義賦予世界。”[5]這樣一來,人類利用自然變成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變成了破壞自然,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二)生態文明肯定自然界的內在價值

生態文明不僅承認自然界的工具價值,更重視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在生態文明價值觀看來,“自然界不可能以人為目的、為人而存在。它本身就是目的,存在就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4]。事實上,不僅非人的物種具有內在價值,就是河流、山川、土壤、巖石等非生命自然物也具有內在價值。這不僅因為它們自主自在地生存,而且“這種自主的存在和自主生存是合理的, 是以它自身為尺度進行評價的”[6],具有以自身為主體的價值。所以,自然界也是目的和手段、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的統一。誠如羅爾斯頓所言:“生態系統是一個網狀組織。其中,內在價值之結與工具價值之網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7]而且由于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存在,因此,自然的價值并不是人類所賦予的,而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就要維護自然的生存和發展權利,自覺調整人類改造自然的方式,變征服自然為尊重自然,掠奪自然為保護自然,主宰自然為敬畏自然,在自然生態閾限內去獲取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努力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健康運行。

四、協調型技術觀與征服型技術觀

技術觀是對技術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包括對技術本質、特征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等。技術觀受發展觀、自然觀和價值觀的支配,有什么樣的發展觀、自然觀和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技術觀,從而就會有什么樣的對自然的作用方式,也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環境影響。

(一)工業文明的征服型技術觀

在工業文明的經濟發展觀看來,技術純屬經濟領域的活動,活動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謀取經濟利益,追求產值利潤的最大化,至于對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壓根就不需要考慮。這是形成征服型技術觀的政治基礎;而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立起來的工業文明自然觀和否定自然界內在價值、認為自然界是為人而存在的工業文明價值觀則是形成征服型技術觀的認識基礎。正是這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催生了征服型技術觀。

征服型技術觀認為技術是人類用來操縱、征服和統治自然的工具。認為只要憑借先進的技術手段,人類就可以在自然界面前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地去征服、主宰、奴役自然,瘋狂地掠奪資源能源,肆意地干預自然進程,挑戰自然規律。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技術是“一種解蔽方式”,這種解蔽方式的根本特征是“強求”、“促逼”和“限定”。“限定”自然界按照人的要求改變自身的形態和進程,“促逼”自然界中原不可能發生的狀況通過技術手段展現出來,“強求”自然界無條件地滿足人類各種正當和不正當的需求,根本不考慮自然界的承受能力,結果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失衡和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的產生與征服型技術的濫用直接相關。人類文明的轉型需要一種新的技術觀作支撐,這就是生態文明的協調型技術觀。

(二)生態文明的協調型技術觀

由于科學發展觀把生態環境的維護和改善作為發展經濟的前提,有機論自然觀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價值觀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主張維護自然的生存權利,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這就決定了生態文明的技術觀是協調型技術觀。協調型技術觀強調尊重自然的生態規律,反對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強行干預自然進程,隨意擾亂自然節律,擺布自然狀態;主張放下高舉的征服自然之劍,學會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同時,注意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為了維護自然環境的安全,協調型技術觀堅持以預防為主的源頭治理,在技術原理的構思、技術方案的設計階段就堅持節能、降耗、減污的指導思想,進行綠色設計,實施綠色制造,進行清潔生產,使產品的孕育過程就是綠色的、環保的。協調型技術觀還把生態無廢物原則引入技術系統,注重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使原材料在生產鏈條中多次、反復、循環利用,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流動,力爭做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協調型技術觀一改過去僅以經濟效益作為評價技術的標準,而將生態指標納入評價體系,對技術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生態關照,把技術對經濟的促進控制在自然資源能源、生態系統可承載能力的基礎之上,力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實現技術活動的生態化。

五、生態消費觀與消費主義消費觀

消費觀是指消費者對消費內容、消費目標、消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總的觀點和看法。不同的消費觀決定了人們采取不同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從而對社會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合理正當的生態消費是刺激經濟健康、持續增長的動力,而不合理的消費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把人類置于生存危機之中。

(一)工業文明的消費主義消費觀

消費主義消費觀把消費看作是刺激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手段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標志。在這種消費觀主導下,消費發生了異化:一是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實際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不斷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虛假需求和永無止境的消費欲望。無限的欲求導致了揮霍無度的浪費,加速了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二是人們消費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價值和時尚價值。許多物品在它們的使用價值還沒有被完全消耗之前就被拋棄了,原因是它過時了,或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了。消費什么和怎樣消費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些人不顧社會經濟條件,當然更不會顧及地球資源能源的承受能力,為所欲為地消費。美國占世界總人口不足5% ,但卻消費了世界不可再生資源的33%。[8]一個美國人消耗的資源是一個非洲人的100倍。[9]這種消費所形成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活方式,加速了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對自然環境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生態危機從表面來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錯位,其深層問題則是人性的危機。它是欲望獲得了獨立資格且成為人的標志,而人則淪為欲望的奴隸受欲望的驅使。”[10]

(二)生態文明的生態消費觀

生態文明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提倡生態消費觀。首先,生態消費是適度消費。適度消費是滿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費,是人的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消費。它消費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滿足的是人的實際生活需要,追求的是健康而富足的生活。適度消費是在自然資源、能源可承受基礎上的消費。地球資源、能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不是屬于少數有錢人的,而是屬于全社會所有人的;不是僅僅屬于這一代人的,而是屬于子孫萬代的。所以,任何人只有合理使用的權利,卻沒有揮霍浪費的權利。適度消費是與國情國力相適應、與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消費。其次,生態消費是有利于環保和健康的綠色消費。綠色消費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環保、節約資源。消費時選擇使用那些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既不污染環境、自身也不被污染,既有利于環保、又有利于健康的綠色產品;消費過程中不僅把產品的使用價值用干榨凈,還要使其在其他環節上進行循環再利用,盡可能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排放。再次,生態消費是注重大自然精神價值的消費。與單純追求物質欲望滿足的消費主義不同,生態消費更加注重大自然對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倡導人類摒棄貪欲之心,放下征服之劍,親近自然,駐足欣賞大自然的綽約風姿;尊重自然,細心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融入自然,用心領悟大自然的神奇意境……人類只有從單一的、狂熱的物質消費中掙脫出來,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六、結語

盡管作為兩種不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在諸多方面有著本質的不同,但每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都是對前一種文明形態的“揚棄”[11],因而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人們回到烈火洪荒的原始文明階段,而是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生共贏的文明發展道路,統籌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協調發展。這就離不開工業文明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生產資料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唯其如此,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銳鋒,劉帶. 生態技術缺位的原因分析[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7(4):25―30.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9.

[3]余謀昌.生態哲學 [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79.

[4]李銳鋒,羅天強.論和諧社會的生態支撐[J].與現實, 2007(3):186―188.

[5]張德昭,徐小欽.重建人和自然界的價值論地位[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3):14―18.

[6]余謀昌.生態系統整體性與河流倫理[N].黃河報,2004―09―29(05).

[7]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54.

[8]戴斯?賈丁斯.環境倫理學[M].林官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78.

篇8

21世紀以來,全球生態危機不斷加劇,從生態哲學的視域系統挖掘和審視的生態自然觀,為人類生態危機的解決尋找良策,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生態自然觀在當今時代體現出巨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一、生態自然觀的基本內容

(一)自然對人的先在性思想

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物質性,自然界優先于人類存在,并且不依賴于人的意志為轉移。因而自然界的規律是客觀的,它是物質世界天然就有的,而不是人類所創造的。認為,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的自然界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既相輔相成,又統為一體。人類存在于自然界,無法脫離對自然界固有的倚賴,同時,人類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長期分化的產物。并且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馬克思明確指出了人是有天賦、才能和欲望的“能動的自然存在物” [1],這是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與自然界其它存在物的根本區別所在。不過這都是第二性的,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即使人的精神意志再堅定,理性再深邃,能動性再強大,自然界相對于人類都是先在的,是不依賴于人并且存在于人之外的“先在”。

(二)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思想

認為,勞動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是聯結人與自然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2]。人類必然要把自然界作為勞動的對象,通過勞動實現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進而滿足人類自身生存的需求。換句話說,人與自然之間通過勞動獲得物質變換,就是“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按照對自己都有用的方式來改變自然界現有的物質形態” [2]。馬克思談到:“聯合協作的生產者,即社會化的人,將合理地調節他們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將其置于他們的共同操控之下,而不是讓其成為沖動的力量來統領自己”[3]。也就是說,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在勞動實踐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自覺調整和控制來實現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交換的良性循環,而且還能按照自然客體的規律和屬性,按照人類自身的需要、目的、思想以及觀念來進行生產活動。

(三)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思想

馬克思認為自然循環中的重要一環,是生產勞動過程中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人們生產和消費所產生的廢棄物,則通過固有的物質代謝過程以解體的形式歸還于自然界。但是,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是掠奪勞動力和土地技能的進步;在特定時間段提高土地產能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產能持久根源的進步 [4]。所以,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大量對人體有害而短期內又難以被自然界物質代謝而解體的廢棄物排給了自然界。馬克思1868 年在致恩格斯的信中也明確提到: “耕作起初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濫砍濫伐等,終使土地荒蕪。”[5]因此,資本增殖的內在動力和外在競爭壓力,使“盲目的掠奪欲”彌漫于資本主義生產者的大腦中。而在盲目掠奪自然資源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必然導致現有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惡化,這也必然激化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

二、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以生態自然觀為指導

(一)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

馬克思已明確,人們身邊的感性世界“是工業、社會狀況和歷史的產物,是人類世代活動的結果,其每一代都屹立于前一代所處的根基上,進而發展前一代的人類活動” [6]。這啟示我們:首先,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公平,其結果將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在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客觀條件下,我們仍需借助資本的力量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但發展的過程中不能陷入“資本的邏輯”,即只為了資本增值而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因此,要通過科學的制度建設保證全體公民共享改革發展的勞動碩果。其二,把建設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對我們的要求。人類的發展以自然界物質條件為基礎,并與整個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基于當代社會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其在給人類帶來不斷增長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追求。而科學發展觀的目標就在于以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人與自然間的真正諧調,最終有益于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有機平衡。

(二)強化全民生態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前提

認為,在本體論上,人起源于自然界,孕育于大自然母親的襁褓中,是自然界分化的產物;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員,屬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自然界,人對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賴性。因此,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它可以喚起人們的生態理性,有助于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以的生態自然觀為指導,還能夠使人們深入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的地位,強化社會成員的生態環境意識,增強人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第一,要改變人類征服自然的傳統觀念,樹立生態道德價值觀;第二,在大力倡導公民低碳環保、培養綠色生活習慣的同時,鼓勵公司企業研發綠色產品,加快全民綠色產業鏈的步伐;第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以生態保護為導向,形成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生態技術價值取向。

(三)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

在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復雜紛繁的矛盾中,馬克思指出:“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這里的“人同自然的和解”指的就是人和大自然的關系,即天人關系,也就是如今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生態問題。而“人同本身的和解”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社會關系的問題。因此,要達到這種和解,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需要強化的措施包括:明確黨和政府的生態職責,加強生態執法、生態立法,完善環境法律法規,促進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建立和保障不同地區和群體的人在自然資源中享有分配、占據和使用上的關系協調機制、生態補償機制,構建合理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而從國際視野來看,還需要積極倡導全球民主和資源公平,堅持生態問題上權利和義務的相統一,克服并改變資本邏輯、強權邏輯主導全球范圍內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通過變革資本主義中全球權力關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在堅持和維護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權、環境權的前提下,處理好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在生態資源分配和使用上的利益矛盾。

綜上可知,的生態自然觀具有深遠的前瞻性,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南。的生態自然觀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只有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諧統一。因此,在生態自然觀指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強化全民生態意識,才能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強. 環境利益思想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201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程平.馬克思恩格斯環境倫理思想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D].安徽大學,2012.

[4]王睿.馬克思的環境思想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J].科學社會主義,2013(01).

[5]吳宏亮.生態文明理論形成的歷史觀基礎――馬恩生態社會發展思想探要[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篇9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品,它是人類與環境進行物質聯系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食品科學是以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為目的同時兼顧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門自然科學,它充分體現了服務人、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義精神。自然辨證法生態自然觀中,堅持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的長遠、整體利益,實質上是以人為本的生態自然觀。而食品科學正體現了自然辨證法生態自然觀的要求和思想。

1食品生產應遵循生態自然觀

在辨證唯物主義生態自然觀認為,人要與自然和諧一致,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是天然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在進行食品生產,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時,必須尊重自然,與自然協同進化。農業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可也給我們生存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污染,蓄積在蔬菜、糧食中的各種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以前看來遙不可及的食物農藥殘留、重金屬指數超標等問題,如今已現實地擺在每個人餐桌面前。對于農產品,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源頭污染是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在水、土、氣環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質對農產品構成污染的主要物質歸納起來有四類,分別是: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生物污染和由普通營養引發的污染物。這四類物質都可能通過食物鏈,在農產品中富集,進而造成食品污染,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因此,我們在進行食品生產過程中,應遵循生態自然觀,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食品中的污染物來自于環境污染,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須從治理環境入手。

2食品科學服務于人

食品科學是以滿足人的第一生理需求為目的,包括了食品的開發、生產、加工等過程,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和目標,它的發展方向隨著人們不斷變化的觀點和需要變化的,充分體現了食品服務人的精神。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對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今天的“食”,已不僅僅是解決饑餓問題,人們開始從健康、衛生、營養、科學的角度注重飲食生活。在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盲目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更講求衛生、安全、營養均衡的食品,食品科學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從單一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轉向到今天的多樣的低熱卡值食品、綠色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除了說明食品的發展為了服務人類而趨向多元化,更體現它關心不同人群的健康。

3食品安全是為了保證人的生存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食品安全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維護系統和最基本的物質資源,是關系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國在基本解決溫飽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質的安全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近年來在歷屆全國“兩會”上,食品安全問題幾乎成為熱點,人民群眾反映也非常強烈。在食品的研發與生產中,食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內容,它充分體現著自然辯證法中生態發展觀的人本實質。目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化、食品安全檢驗檢疫都是著眼于保證食品的安全性,讓消費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目標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為根本落腳點,是從根本上維護人們的利益,是實實在在的以人為本,從而維護人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主導者的地位。

4追求食品營養是注重人的發展

如果說講求食品安全是保證人的存在,那么追求食品營養則是注重人的發展。食品營養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科研工作者和生產者需要進一步考慮的科學研究問題。科學的營養指標是食品科學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首先許多食品的生產都是為了滿足人體的基本營養需求,保證個體營養均衡,提高社會整體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它還要迎合消費者的營養理念,這樣的食品才更受青睞更有市場。食品科學為滿足不同人群的營養需要,也開發一些適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種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為了滿足對營養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為兒童設計的加鈣、加鋅奶粉,為女士設計的補鐵奶粉等等。我國即將出臺的《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辦法》更是為了保證廣大消費者對食品的營養特性有知情權,方便大家憑借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簽更加科學地選擇健康食品,讓消費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學的營養就是為了提高廣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體營養吸收更趨于合理化,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護,真正做到關心人的發展,突出可持續發展的主題。

5食品科學的發展應兼顧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滿足人類生理需求的同時,還應該向著滿足人類心理需求的方向發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營養,還有更多被討論的是食品如何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如何通過食品的色、形、味、口感等感觀功能去迎合消費者的審美心理,是食品科學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問題。

食品的開發、加工、生產應本著服務于人,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首先是滿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為最基本的出發點,同時還要兼顧各個消費群體的需要和大眾人群的心理需求。食品科學的價值也就在于它能滿足人的需求,脫離人的需要談食品,顯得空洞而沒有了方向。因為沒有人的需求作為指導,食品科學的發展也就迷失了方向。因此,食品科學的發展體現著服務于人,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義精神的同時,它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人類。

自然辯證法的生態觀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是為了更好的維護人類自身的利益,是以人為本的自然觀。食品的生產是為保證人作為生態系統的調控者的存在,從而展現了它服務人的人本主義精神,體現著生態自然觀的本質要求和辯證法思想。

參考文獻:

[1]史賢明.食品安全與衛生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79-181,184-186.

[2]劉靜玲.食品安全與生態風險.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15-16.

[3]張文學,楊立剛.食品安全的環境責任界定[J].生態經濟,2003,6:2-4.

[4]孫明,劉曉庚.化學物質的應用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3,24(8):176-177.

篇10

[中圖分類號]B84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1-0098-02

生態系統指由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它是個開放的系統,為了保證自身的穩定,必須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生態系統也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它屬于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各種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斷增大,在破壞與保護、生命與金錢的痛苦交織中,人類逐漸意識到了生態系統的真正價值,人類才真正開始關注生態系統的現狀,并將其納入倫理道德體系中,形成一種全新的生態倫理道德,這一切都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命運。

一、當前生態系統的現狀

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不但擁有了空前強大的建設和創造能力,也擁有了巨大的破壞和毀滅力量。一方面,由于人類的各種活動增大了向自然資源索取的速度和規模,導致了生態失衡,帶來了一系列災害。另一方面,由于自然規律的反饋作用,人類本身也遭到“報復”。因此,當今世界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經把生態環境問題作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來研究。

人類目前正面臨著一場空前險惡的生態危機。所謂生態危機,就是指生態破壞、環境惡化、臭氧層損耗、氣候異常、資源匱乏、疾病蔓延、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二、系統科學地“看”生態

系統科學就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的基礎理論和應用開發的學科組成的學科群。它主要考察各類系統的關系和屬性,并揭示其活動規律,探討其有關系統的各種方法和理論。系統科學的方法和理論正在從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向社會科學領域廣泛轉移。

生態系統依其不同的結構實現其一定的功能,而系統的特定功能的實現要具備一定的結構。若要調整生態系統的結構,就有可能會改變系統的功能;而要改變生態系統的功能,就必須改變系統的結構,人類片面追求經濟價值使其結構和功能發生混亂,導致了一系列的生態危機。這些都表明,人類解決生態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理論認識的問題,而更多的是社會經濟的問題。客觀地說,現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異化是導致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

(一)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異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之所以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危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擁有了一種特殊的能力,它不同于自然界的意志自由,它被稱為人的主體能動性。而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異化,就是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而被置于對立面的狀態,并且在這種狀態中,人的“自由意志”發揮已不再是“以人為目的”,而成了一種實現外在過程的工具,因此,當這種工具把自然與人的分離與對抗推向極端的時候,就導致了生態危機的發生。

(二)人的主體能動性異化的表現形式

異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從人的價值觀念來看,當前片面地強調自然的價值性,一味地索取和占有,主觀地推崇財產私有,導致自然服從于人,物質的發展以不斷實現價值增值為最終目的;第二,從人的生產方式上來看,當前世界人類一味地追求功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片面地發展生產力,一味地追求最大利益;第三,從人的意識形態上來看,奢侈、貧窮、霸權、強權等這些都是私有制度的產物。

三、非線性的思維“救”生態

通過系統科學地“看”生態,全面分析生態問題,我們可以得出,要想科學和諧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且有效解決生態問題以及生態危機,就必須改變和突破人類以往所具有的線性思維和觀念。從非線性思維角度出發,建立一種全新的“大自然觀”、全新的“大生產觀”、全新的“大社會觀”。

(一)建立一種全新的“大自然觀”

我們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必須改變以往狹隘的自然觀,建立一種全新的“大自然觀”,它對自然的解釋和評價采用一種系統整體的方法,并且重新審視人的作用和位置。我們要意識到社會的發展不僅包括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提高,也包括全新“健康”的生態系統的建立。

(二)建立一種全新的“大生產觀”

我們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必須改變以往狹隘的生產方式,不斷擴大和豐富生產的內容和范圍。要想建立一種全新的“大生產觀”,我們就必須實現社會生產與自然生產、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的有機結合,建立一個將兩種生產和兩種生產力協調統一的大生產觀。

(三)建立一種全新的“大社會觀”

我們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除了改變自然觀和生產方式,還必須改變與我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整個社會制度,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建立全新的“大社會觀”。

綜上所述,要想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關鍵還在于人性的提升。當我們人類學會“真正的利他主義精神”時,我們的自然觀、生產方式、社會制度自然而然會得到全新的改變。

四、展望

從系統科學角度分析了生態系統的各要素及其功能,當改變系統的結構時,功能隨之改變,同樣,當其功能發生改變時,其結構也要發生改變。其系統每個要素的重要性都不能忽視,但不能過多盲目地關注某一要素。例如,盲目任意地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導致了生態危機等一系列問題。非線性科學的誕生及發展,使系統簡單性與復雜性互生互換,使有序和無序巧妙地融為一體,使人類既繼承了線性世界理論,又對非線性世界理論進行了創新,為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許多重大問題提供了科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楊通進.環境保護的倫理基礎——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8.

[3]余謀昌.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武杰.跨學科研究與非線性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方世南.生態環境與人的全面發展.哲學研究,2002,2.

[6]景楓,焦君紅.生態環境危機中的利益思考,道德與文明,2002,2.

[7]苗東升.非線性思維初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8]利潤珍.非線性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渭源县| 阿鲁科尔沁旗| 潢川县| 左贡县| 隆德县| 武城县| 桂东县| 石门县| 荔浦县| 普宁市| 卫辉市| 赤峰市| 麦盖提县| 岢岚县| 城固县| 平度市| 青神县| 浦城县| 策勒县| 横山县| 英德市| 凉山| 鹤壁市| 修文县| 乌兰察布市| 宁河县| 泸溪县| 军事| 林周县| 晋中市| 汝南县| 子洲县| 丹凤县| 天津市| 泰来县| 桓台县| 文登市| 蓬安县| 太白县|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