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大學生科研成果模板(10篇)

時間:2023-08-02 16:17: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科研成果,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二、調查情況和現狀分析

本次調查的主題為大學生科研成果社會價值性及去向的調查與研究。調查從2012年4月10日開始,至2012年9月9日結束。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訪談調查、觀察調查、文獻調查四種形式先后在海南省海口市和河北省保定市進行調查。問卷調查針對調查地的海南師范大學、海南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華北電力大學的學生以及畢業的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計劃發放問卷200份,實際發放問卷200份,有效回收問卷172份(其中海南省海口市實際發放100份,有效回收90份;河北省保定市實際發放100份,有效回收82份)。同時針對大學生群體、學校科研老師、學校科研機構負責人、社會企業與相關科研代表、政府相關部門等進行了訪談。通過收集材料和資料數據,確保了該項調查研究的代表性、真實性和科學性。

(一)大學生科研成果數量逐漸增多,但科研課題價值性不高

由于國家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核心方面,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在此引導下,高校大力倡導科研創新,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活動,使得高校的科研創新活動日益活躍,而大學的科研實力也得以增強。目前,高校大學生的科研成果數量逐漸增多,然而在這些科研成果數量增長的背后,卻由于科研課題的“輕實際運用,重理論研究”和許多高校認為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不強調所謂的結果,不追求大學生科研成果和社會需要結合的思想觀念,導致了雖然大學生的科研成果數量在逐漸增長,但是科研課題過于空泛,使得科研課題的實用性和社會性大打折扣,價值性不高。

(二)我國高校大學生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產力脫節現象十分嚴重,大學生科研成果社會轉化率不高,社會價值性低

由于大學生在進行科研活動時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偏差,使得大學生科研更重視提出各種理論來解釋問題和各種的數據,卻不去關心這些科研成果究竟和社會實際有多大的需要,導致高校大學生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產力脫節現象十分嚴重。我國高校大學生科研成果提供的大多數還是“實驗型”成果,需要大量進行改進和完善才能達到實用化的要求;但是我國企業的創新以及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也相對薄弱,迫切需要生產型實用化的高校科研成果,現階段兩者的矛盾較為尖銳,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因此,大學生的科研成果社會轉化率不高,大多數并沒有轉換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也沒有滿足社會的需要,社會價值性低。

(三)大學生缺乏對其科研成果去向的關心和了解

大學生科研中往往忙于完成立項、報獎、論文寫作,并沒有考慮其科研成果如何轉化,如何滿足社會需要,重學術輕成果的現象比比皆是,缺乏對其科研成果去向的關心和了解,雖然高校和社會鼓勵大學生做科研,但學校科研室里積累的大學生科研文本與社會汲汲渴求的創新項目,這一對矛盾體,并沒有得到解決。大學生在進行科研項目時并不考慮科研成果未來是否滿足社會的需求,往往只是為了完成科研項目而去做科研項目,所以大多數大學生科研成果就只能束之高閣。

三、大學生科研成果社會價值性低和去向問題探究

(一)大學生科研成果對社會起到的作用較低

在對“你認為大學生的科研成果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大”這一問題中,選擇“沒有”以及“很少”的分別有52人,67人,達到受訪者的69.2%。這種情況是反映社會大眾對大學生科研成果認同度不高,也表明大學生科研成果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滿足社會需要方面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對社會的貢獻不大。

在對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中發現,在“你是否想過將自己的科研活動成果推向社會,產生社會價值”這一問題中,選擇“沒考慮”的受訪者有108人,占到調查對象的62.8%。這說明在大學生科研的過程中,存在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并不考慮其成果的社會價值,也不考慮對社會生產與生活起到的作用,因此導致其科研成果對社會起到的作用較低。

(二)大學生科研成果“質”與“量”不并舉

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參與科研活動,更多的大學生科研作品得以呈現。然而在大學生科研成果的數量增加的背后,卻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大學生科研成果的質量不高,價值性難于保證,這無疑是不利于大學生科研的可持續發展。統計結果表明,曾經參加過科研活動以及認為自己的科研成果對社會貢獻不大或沒有的受訪者占到了63%。這說明大學生的科研成果數量與質量不并舉。在訪談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近幾年來各高校的大學生科研論文數量有了比較大幅度的增加,但其中并沒有多少前沿性或者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我國高校大學生科研成果表面上一片繁榮,但其實在國際或國內前沿領域有重大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卻寥寥無幾。所以即使科研成果數量大幅增多,但其創造出來的科研成果質量以及針對性卻不高。

(三)大學生科研成果去向難與社會需要結合

通過文獻查閱和訪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夠簽約轉化的不到30%,轉化后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又只占被轉換成果的30%,所以高校的科技成果只有少部分能夠取得較大的效益。其次,高校的哲學人文社科類論文與調查報告往往都是老生常談,內容過廣和較為空泛,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看,許多哲學人文社科類論文不能轉換為生產力,也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這些調研報告和理論模型去向大多數被高校束之高閣,很難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所以大學生的科研成果難于社會需要相結合,導致科學研究與社會生產需要嚴重脫節。

四、研究啟示與對策構想

(一)大學生科研成果創新應該緊密與社會需要接軌

大學生科研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科優勢為基礎,發揮學校的學科優勢,選擇有經濟增長潛力、有市場前景以及能滿足社會需要的項目,對那些能夠產生高新技術含量、附加值和效益的項目要重點開發。要主動走出校門尋找科研項目,要了解社會的需求,充分收集和研究社會與市場的信息,在科研活動中,不僅要從技術發展的角度考慮,也要從科研項目的現實可能性考慮,使得科研成果滿足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并且與社會需要緊密接軌。

(二)建立科學的大學生科研成果轉化評估機制

篇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1-0046-02

高等教育是國家創新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國內外創新課程教育模式和教育成果的差距逐漸明晰,國內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一、國內高校創新課程的設置現狀和存在問題

1.國內高校創新課程狀況。自上世紀80年代起,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西南交大等48所高校先后開設了創造工程課,開啟了我國創新課程的大門。目前,國內創新課程的形式以實驗項目和創新活動為主,以東華大學為例,面向在讀本科生,支持校級創新訓練項目的立項研究,從優秀校級項目中遴選國家、上海市級的項目。清華大學開設了“跨學科系統集成設計挑戰”商業競標式的創新課程,要求學生團隊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項綜合商業勘探開發計劃。南京大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課程,開辦“南京大學本科生創新網”,對創新項目的申報、實施、成果進行公示。

2.國內創新課程存在的問題。國內教育界已經開始重視創新課程的設置,但開設創新課程的高校比例仍然較低,還只是小規模試點或實驗,受眾學生范圍較小。目前,以模仿國外教學經驗為主,教師的創新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國高校現有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仍處于灌輸式教學方式,缺乏啟發式、開放式教學。

二、國外創新課程設置情況及典型案例

1.國外創新課程設置特點。國外大學在高教改革中不斷摸索,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就,表現在課程設置上有顯著特點[1]:課程設置呈綜合化和跨學科趨勢。國外研究型大學注重設置綜合的專業和課程,利于學生從本科階段起就進行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得到跨學科研究的訓練,培養創新思維,激發創造潛能。課程設置把培養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哈佛大學的課程分為教師講授課程、學生個別學習課程、討論課程、學生與教師專題討論會四種類型。即使是教師講授的課程,也不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而是努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其中討論課、學生與教師專題討論會占課程的相當比重,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此類課程的比重不斷加大,最后成為課程的主要形式。有效強化學生實踐環節課程。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憑借其科研優勢,采取了利用課余及假期加強學生的工程實際訓練的辦法。在教授指導下,做研究實驗的“本科研究導向計劃”、“本科實踐導向計劃”、“技術創業計劃”等計劃,全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國外創新課程實施模式。國外高校開設創新課程已有豐富經驗,體系也相對成熟。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綜合利用了教學的硬件和軟件資源,把課程的創新貫徹入大學。綜合分析國外創新課程,根據實施模式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類:(1)思維訓練課程。思維訓練課程是以訓練思維為目的,選擇人類思維的生理特點和機制為突破口,通過集中、大量的“思維體操”,來加強學生左右腦的平衡整合效應,強化學生思維的敏銳性、流暢性、變通性、發散性和獨創性。奧斯本的“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和日本的創造性專門學校,也都充分體現了開展思維訓練和創造力培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2]。(2)問題探究課程。西方的教育學家非常重視問題解決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認為這兩種素質是創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嘗試開發了一種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從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以探索性的學習方法為基礎,以獨創性的見解為結果,以創造性人格的培養為最終目的的問題探究課程。(3)著眼于前瞻性問題的“未來課程”。“未來課程”著眼于不斷發展與變化的人類世界,緊密聯系時代特征,及時發掘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課題,靈活安排各類專題課程。該類課程涉及到的課題與時代和未來緊密結合,富有前瞻性、多面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學生無法直接獲得現成的答案,只有通過自己不斷地探索,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學生在這類課程中的最大受益是開發對未來的想象力和預見力[3]。

三、中外創新課程的對比和啟示

1.創新教育理念。國內高校首先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形成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新型教育觀。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學到理論知識,而且還應讓學生運用學到的各種原理與方法,學會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其次要建立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礎的新型教育觀。最后要從共性教育轉向共性與個性教育共同發展,樹立起具有個性空間的新型教育觀。

2.創新教師隊伍。創新教育的關鍵在于有高素質、高度責任心的教師隊伍,能把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并在創造性思維、動手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獨立性方面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訓練。

3.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法,要引入研究性教學手段以創新理論教學,開展教學方面的研究,實施研究性教學,在具體教學形式上,應當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學習規律,實施符合大學生實際需要的多媒體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提問教學法等各種教學方法,把課堂教學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變革為以師生互動為主。同時,要引入體驗性教學手段,提倡實施具有體驗性的實踐性教學,促使大學生積極體驗社會。

4.創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具備導向性與激勵性,創新考核方式,應當全面總結原有考核方式所具有的經驗與不足,借鑒國外經驗,在考核的內容與形式方面大膽創新,通過動態考核和靜態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評、全面考核和重點考核、教師考核和學生考核等全方位的有效結合,全面創新具體的考核方式,從而科學評價教學成效。

四、國內高校創新課程的設置建議

高校創新課程設置要在充分借鑒和吸收國際知名大學的課程設置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體現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和國際化的特點[4]。

1.改革傳統的授課模式。傳統的文化背景固化了“課本和教師都是正確的”思想,然而,教學是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創新的授課模式,應當是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模式的拓展,在具體的討論爭論中,創造出寬松的利于學生成長的文化氛圍。

2.完善課程結構體系。完善的課程體系應當具備合理的課程結構,能平衡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課程的比重,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1)廣泛增設選修課程。通過擴大選修課的比重,把學科的最新成果及教師自己的研究和見解反映到課程中來,同時允許學生在選修方而有更大的自由度,全面培養學生興趣愛好,拓展學生視野。(2)重視創新實踐環節。高校必須理論聯系實際,組織學生進行創新實踐,為學生提供培養思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機會,加強實驗教學,鼓勵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3)改革更新課程內容。緊隨科學發展的步伐而加以動態革新的課程,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課程應在內容上反映該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大學生學會獲取新知識的科學方法。中國高校也應借鑒國外高校的經驗,不斷充實更新科學教育的內容,使課程內容始終體現科學知識發展的最新趨勢。(4)靈活變換考試考核方式。為了更好地實施創新課程建設,必須改變傳統的“一考定論”的考核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考核方法,重視訓練環節,強化課外學習,努力向“考練結合”模式轉化。采取過程考核與最終考核相結合的辦法,讓全體學生得到知識累積和能力培養的雙豐收。同時,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教學模式,強化課外學生學習,進一步改革考試管理體制,同步構建成績管理控制模式,確保整個考核體系公平、公正,有效推動創新課程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興業.美日法三國名牌大學本科生課程體系改革及啟示[J].武漢大學學報,2002,(4).

篇3

大學生科技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力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主體,大學也成為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各大高校為適應技術的發展,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充分利用其學校的人才資源建造的“北航科技園”,為轉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現實基礎;還有部分大學通過“大學生科研立項”這一項目來支持科學技術創新成果的研發,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項目由上及下的推行情況卻不太明朗;而對于絕大多數資金短缺、科技人才資源不乏的理工類高校來說,鼓勵大學生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通過舉辦各種科技創新大賽的階段,獎品也只是為學生素質拓展加分、頒發榮譽證書等,因此現實中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情況不容樂觀。

1.2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意義

1.2.1為科技創新注入了新鮮血液

大學是社會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大學生則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大學生科技成果的轉化為科技創新帶來了新的生機,為科技創新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有利于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1.2.2促進企業的發展

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支持力量是企業。因為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加強技術創新,才是發展之道。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的直接得益者就是企業,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新型的科技創新成果,還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發展。

1.2.3推進國家科技生產力的發展

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落實的表現,有利于將大學生培養成科技創新型人才,同時為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從而推動了國家科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問題

在大學生科技創新轉化過程中,受學校政策和自身經驗認識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還存在很多問題,如下:

2.1大學生缺乏成果保護意識

大學生長期生活在規則相對簡單的學校,對社會的復雜程度缺乏深刻認識,甚至缺乏必要的社會和法律常識,因此在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過程中,極有可能丟失對成果的所有權。有的企業在幫助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的過程中,趁機搶注科技創新成果的專利權,謀取經濟利益。這種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思想過于單純,缺乏對科技創新成果的保護意識。

2.2科技創新以獲獎為目的,缺乏實用性

很多高校為了鼓勵學生科技創新,不惜利用豐厚獎品來吸引學生。比如加素質拓展學分、獲得榮譽證書、獎學金等,在這些物質誘惑的驅使下,很多學生的設計理念就會受到影響。很多學生科技創新的目的漸漸不再是因為喜歡科技創新或是希望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從而方便和服務人類,而是為取得最終的物質獎勵而進行科技創新。目的的轉變自然會影響到科技創新的理念,為獲得豐厚獎品,科技創新便會局限在比賽規則的小框架里,從而缺乏實用性和可轉化性。

2.3科技創新成果經濟效益低

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長期在學校接受知識的教育,對社會涉足不深,因此在科技創新成果的研究過程中,缺乏對社會、對市場的敏感度,甚至對自己研發產品的市場發展前景一片迷茫。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缺乏競爭力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大學生缺乏經濟觀念,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品的生產成本及環保性能等實際問題考慮不夠,造成科技創新成果的經濟效益低,這也是很多企業不選擇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2.4科技成果缺乏轉化渠道

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極低,究其原因,除了大學生社會經驗缺乏,且很難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對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科技創新成果缺乏轉化渠道。很多大學生為了使科技創新成果適應社會市場的發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因此產生了一批有一定市場應用前景的科技創新成果,但是因為轉化渠道不通暢導致科技創新成果被廢置,由此可見缺乏轉化渠道也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問題的重要原因。

3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措施

針對大學生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本文對高校、企業和社會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措施:

3.1培養學生的成果保護意識

針對學生缺乏科技創新成果保護意識,提出了這一措施。從學校來看,在校內可以針對科技創新類的學生,在社團或者校內組建輔導講座,為學生宣講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性,同時培養他們對自己這種無形資產的保護意識和關于知識產權的基本法律知識,讓他們能夠形成系統的成果保護意識和知識產權的知識,從而為保護學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打下基礎。

3.2高校和企業合作,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創新

為解決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出現的經濟效益低的問題,建議高校與企業合作,鼓勵科技創新類學生在企業實習中創新。高校與企業合作,強強聯合,為學生準確敏感獲取市場信息提供了途徑,同時也讓學生對企業的項目成本及生產成本和企業所要求的環保性能有了概念,從而提高科技創新成果的競爭力,提高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率。高校大學生有暑假和寒假,針對如此長時間的假期,很多高校都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高校和企業合作,能夠為學生提供專業對口的實踐單位,同時也能夠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專業的技術人才。

3.3加強對學生科技創新的指導和成果轉化的可行性

科技創新成果因為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以及受學校物質獎勵的誘惑,所以大大降低了實用性,導致轉化率極低。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僅沒有為社會的科技發展做出任何促進作用,還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對此在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成果研究的過程中學校應該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通過對指導老師的獎勵,比如將指導學生科技創新加入職稱評定以及進行合理的物質獎勵。這樣才能夠讓更多的老師積極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可行性做出合理指導,提高科技創新成果的實用性和可行性。

3.4鼓勵企業與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對接

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疏通成果轉化渠道、加強企業與大學生的專業對接,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很多學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沒有及時得到企業的關注,從而影響了成果轉化的進程,不管是對大學生個人,還是對于企業經濟效益的獲得和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遺憾”,因此要鼓勵企業與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專業對接,促進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渠道的疏通。

3.5建設大學生科技創新保障機制

為確保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快速健康發展。首先,申請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主要的資金來源于政府撥款、企業與個人的捐助或贊助等形式,幫助解決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起步難的問題。其次,建立并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教師激勵機制,同時要加強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儲備力量,為科技創新型的大學生社團提供更多的指導與幫助。最后,不斷完善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激勵機制,通過多種形式,例如免試直研、獎勵和政策支持等多種渠道幫助大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3.6積極鼓勵高校師生創辦企業

當前,學校科技企業中的公有制成分偏高,存在很大的體制障礙。要發揮民營科技企業的作用,注重發展股份制科技企業,學校師生可創辦民營企業,通過靈活的形式,鼓勵師生走出校門,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科技創新平臺。

3.7成立科技創新成功轉化中心

轉化中心作為吸引和匯聚全國部屬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基地和國家級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成為連接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橋梁。通過著力打造科技成果孵化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投融資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綜合服務體系,積極開展高校創新成果轉化管理和運營工作;通過承擔高校創新成果轉化工作的規劃、執行和評審工作,指導大學科技園、大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產學研合作服務基地的建設工作,努力構建良好的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氛圍。轉化中心要以高水平規劃設計、高效能建設管理、高起點運作發展,努力孕育最具競爭優勢和活力的創新力量,以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懷在更高層次和更大規模上配置和整合國際創新資源,為地區開發開放、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驅動力。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120-02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已不能適應及滿足企業新的發展要求。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及企業用人要求,眾高校通過開設生涯輔導課程促進素質教育發展壯大。我國生涯輔導在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方面均與西方國家差距較大。缺乏相關實證研究及切實可行的指導經驗,致使眾高校尚未形成適合自身教育理念與培養目標的理論與實踐體系。本文將A大學生涯輔導課程作為實例進行研究,通過分析調查問卷對課程提出對策建議,完善生涯輔導課程,幫助大學生客觀認識自我,設定符合自己發展規劃的學業及職業目標,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增加擇業就業競爭力。

二、生涯輔導課程現狀調查分析

1.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問卷分為個人基本信息與問題兩個部分,本調研前后兩次分別發放問卷710份,課前調研回收問卷638份,課后調研回收問卷702份,獲取有效問卷為473份。在473個有效樣本中,男生為156人,占總體人數的33%,女生人數為317人,占總體人數的67%,調查對象來自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旅游管理及工商管理五個專業,有效樣本中各專業人數分別為109人、104人、52人、47人、161人,所占比例分別為23%、22%、11%、10%、34%。

2.大學新生自我認知及生涯規劃情況描述性分析。利用SPSS17.0軟件對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分析均值得出以下結論:(1)大家對自己目前所學專業基本滿意;(2)在大學生活中大家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大家對自己興趣、能力特長、喜歡的生活方式和類型的了解處于了解與不太了解之間;(4)大家對自己個性的了解程度高于興趣、能力特長及生活方式,絕大多數同學了解自己的個性;(5)大家不太了解自己所適合從事職業的發展方向;(6)大家對自己的生涯規劃并沒有進行很仔細考慮;(7)大家對所選專業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及自己期望從事行業的發展趨勢了解得不夠深入全面;(8)絕大多數同學畢業后的打算是選擇升學或就業。

3.大學新生職業生涯規劃狀況及需求描述性分析。在對影響職業生涯規劃合理制定因素的選擇中,大家認為個人能力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因素之一,其次依次為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對個人與社會的了解程度。可見,個人的主觀能力及社會經濟宏觀環境對職業生涯的規劃起著決定性作用。在職業能力培訓需求方面,同學們對深入第一線到企業參與實習抑或是得到企業人力資源專家的指導比較感興趣,其次為參加職業訓練營、聽取成功人士相關講座及獲得從業能力培訓。同時,大家需要專業人員對其進行職業生涯的設計與輔導及擇業技巧方面的培訓。在進行擇業時,大家一致將薪資水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社會地位、福利待遇分列二、三位。絕大多數同學認為企業在進行新進員工選擇時最注重應聘者個人能力,學歷和學校知名度僅占20%,最不看重應聘者的專業。在大學新生畢業后最想從事的行業調查中,金融保險業,國家機關、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業,房地產業是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四大行業。

三、生涯輔導課程效果評價

通過對前后問卷進行對比分析,直觀展現生涯輔導課程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并對課程做出客觀評價。由總體情況前后對比得出,輔導課程使得大一新生對所選課程的滿意度有所提高;同學們對自身興趣、個性、能力特長、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等有了更加全面準確的了解;大學新生對個人大學期間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目標更加明確具體;更多同學主動給自己的大學生涯制定了詳細、可行的規劃。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看出本次輔導課程達到了預期目的,使同學們在對自身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設定了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生涯規劃,為大學生活以及今后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針對此次課程調研,發現生涯輔導課程還有需要完善及改進之處,以使課程更具針對性,提升課程效果。

四、生涯輔導課程對策建議

通過對課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了解課前大學新生生涯規劃的總體狀況,使課程的設置與開展更具針對性;通過對比前后兩次調查問卷,提出建設性意見方針,以期對大學生生涯輔導課程進行調整與完善,并將其推廣應用于全國高校生涯輔導課程中,現將課程完善意見歸納如下:

1.由課程開設前進行的問卷調查得知,同學們在畢業后的打算大多為就業與升學,因此,課程內容設置方面可適當增加就業信息、就業輔導、面試技巧、考研經驗交流、考研講座等方面的內容,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當前就業與升學形勢,及早為畢業后的生活及工作打好基礎。

2.由所希望得到的職業能力培訓調查可知,學校及相關機構應盡可能創造同學們參觀企業、與企業家及人力資源專家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讓同學們親臨企業現場,聆聽從業人員經驗分享。

3.由同學們需要幫助提高的方面可知,大家普遍缺乏自信心及勇氣,課程應設置相關培訓項目,培養學生自信心,鼓舞學生士氣,提高探索追尋的勇氣。培訓課程的開展恰好可滿足大家獲得專業人員指導生涯設計的愿望,與此同時,在職業生涯輔導模塊適當添加擇業技巧方面的輔導。

4.在最受大學生歡迎的行業中,金融保險業,國家機關、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業,房地產業是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四大行業,因此在輔導課程中應添加對這幾個行業背景、現狀及發展趨勢的介紹與講解,讓同學們的就業視野更加清晰與開闊。

5.課程結束后,同學們對自己自身興趣、個性、能力特長等方面的了解還不夠全面與準確,大部分同學仍然自我認識不全面,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應加重自我認知板塊的篇幅,幫助同學們準確認識自我。

6.培訓課程對于同學們在職業發展方向選擇上的幫助不是很理想,一方面說明同學們對自己的定位有待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說明同學們對于相關行業、職業沒有較為準確全面的認識。因此,課程的側重點應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社會。

生涯輔導課程不僅對大學生個人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與借鑒作用,而且助力于推動高校各項工作的進行,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應協調好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之間關系,推動生涯輔導課程向正規化、系統化邁進。

參考文獻:

[1]張冬梅.大學生生涯規劃團體輔導[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王保義.中西方大學生生涯輔導比較[J].外國教育研究,2007,(9).

[3]金科.大學生生涯規劃現狀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08,(4).

篇5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11-1021-02

【關鍵詞】 課題;吸煙;干預性研究;學生

大學公共選修課是面向全校各個專業、各個年級的學生而開設的跨專業課程。開設公共選修課可以在專業教育之外包容實施素質教育,是實施課程交叉、科學與人文交融和培養“通才”的有效途徑之一[1]。公共選修課的實施為控煙成為綜合性大學一門獨立的課程創造了條件。我國現有13~18歲青少年1.3億, 青少年嘗試吸煙率和現在吸煙率逐年上升。據專家估算, 我國青少年現在吸煙者約1 500萬[2], 嘗試吸煙者不下4 000萬,遭受二手煙霧危害的人數高達6 500萬[3]。為了解大學生的吸煙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有效預防和控制大學生吸煙,2008年下半年三峽大學開設了《控制吸煙與健康促進》全校公共選修課課程。現將有關干預情況及效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三峽大學2008年秋季公共選修課《控制吸煙與健康促進》學生90名,分布在各個年級,涵蓋理、工、文、醫、經、管、法、教育等8個學科門類的35個專業,其中男生60名,女生30名。

1.2 方法 《控制吸煙與健康促進》課程共18學時,每周1次3學時,連續6周。內容以煙草的產生、煙草及二手煙的危害、我國的控煙形勢、國外控煙經驗、《煙草控制框架公約》解讀、戒煙方法為主。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多媒體、板書相結合,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課外作業綜合運用,并以大量圖片和視頻資料充實教學內容。通過課堂教學、課外作業等形式進行控煙干預。在課程開始和結束后,采用參照中國控煙協會編寫的《醫院控制吸煙指導手冊》一書制定調查表對學生進行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學生自己吸煙的情況、對吸煙的看法、對吸煙與有關疾病關系的認識、對公共場所吸煙行為的態度等。

參照WHO 關于吸煙調查研究的推薦標準,確定大學生的吸煙行為定義。現在吸煙:過去30d內吸過煙;每天吸煙:每天至少吸1支煙,且連續或累積吸3個月或3個月以上;每周吸煙:每周至少吸1支煙,且連續或累積吸3個月或3個月以上;不規律吸煙:曾經吸過煙,但未達到每周至少吸1支,且連續或累積吸3個月以上;嘗試吸煙:曾經吸過煙,即使是1支或2支;不吸煙:從未吸過煙,即使是1支或2支[4]。

1.3統計分析 采用Excel表建立數據庫,進行整理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基線調查結果 本組中吸煙者有53人(現在、每天、每周、不規律、嘗試吸煙者分別為5,7,2,10,29人),不吸煙者37人,分別占58.9%,41.1%;男、女生吸煙率分別為75.0%,26. 7%。贊成吸煙的有6名(6.7%),反對吸煙的有52名(57.8%),認為無所謂的有32名(35.5%)。

有4例吸煙者記不清吸第1支煙的年齡,49例吸煙者吸第1支煙時的年齡最小為5歲,最大為22歲,平均15歲。 吸煙原因以好奇而嘗試吸煙占大多數,孤獨時解悶、學大人裝酷、情緒宣泄、同學朋友影響、酒后嘗試、失戀、社交別人敬煙、放鞭炮作為火源成為大學生吸煙的各種原因。有68名學生的家長有吸煙行為,親屬吸煙率為75.6%。在家長抽煙的學生中只有26人不抽煙,占38.2%;相應的吸煙者為42人,占61. 8%。

有39名(43.3%)對“少量吸煙對健康的危害小”表示反對,有82名(91.1%)對 “被動吸煙對健康的危害很小或基本無害”表示反對。有86名(95.6%)認為“醫院、飯店、學校及公共場所應該禁止吸煙”。所有學生支持開設《控制吸煙與健康促進》公選課。對骨質疏松、肺癌、缺血性心臟病、障礙、肺結核、Ⅱ型糖尿病、急性牙齦壞死或潰爛、肺氣腫等認為與吸煙相關或可能相關的知識知曉率為68.8%。當問及身處公共場所如有人在身旁吸煙時,認為無所謂的10人(11.1%),反感的49人(54.4%),厭惡的31人(34.4%)。采取的行動是容忍55人(61.1%),勸吸煙者走開12人(13.3%),勸他不要吸了23人(25.6%)。今后打算經常吸煙的4人(4.4%),偶爾吸煙的52人(57.8%),不吸煙的32人(35.6%)。

2.2 干預結果 實施干預后學生對吸煙行為的態度大為改進,贊成吸煙的2人(2.2%),反對吸煙的88人(97.8%),認為無所謂的人數為0;學生對吸煙與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顯著提高,骨質疏松、肺癌、缺血性心臟病、障礙、肺結核、Ⅱ型糖尿病、急性牙齦壞死或潰爛、肺氣腫等與吸煙相關知識知曉率為100.0%。干預后表示以后絕不吸煙者65人(72.2%),偶爾吸煙25人(27.8%),經常吸煙者為0,并有部分學生表示要勸阻家人抽煙。對公共場所吸煙者的態度表示采取主動勸說阻止的增加到63人(70.0%)。

3 討論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煙草生產國和消費國,吸煙者人數也同樣居世界之最,減少吸煙人數只有2個辦法:一是使已經吸煙的人戒除煙草;二是使青少年遠離煙草。其中后者更為重要[2]。因此,加強高校的控煙工作對減少未來吸煙者的數量,顯得尤為重要。

徐哲懿[5]報道中學生吸煙率為9.8 %;郭麗娟等[6]報道江西大、中、小學生嘗試吸煙率分別為60.0%,22.8%和11.1%;段佳麗等[7]報道北京市大、中、小學生嘗試吸煙率分別為40.0%,21.6%和6.2%。此外有多篇文獻報道,大學生吸煙或嘗試吸煙率在12.3 %~51.1%之間[8-12]。據以上數據推測,有30%~66%的大學生是在大學階段開始抽煙的。部分醫學生在接受醫學教育后,擔心吸煙對自身健康造成危害,有戒煙意愿,因此對醫學生應加強吸煙危害健康的教育、戒煙知識的宣傳和戒煙方法的指導[13]。胡利人等[14]調查研究發現,男醫學生吸煙行為與飲酒行為、喝醉酒、打架行為、參與過賭博4 項危險行為有關,說明控制吸煙教育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也很重要。有學者提出,控煙應該納入高校健康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煙草產生及世界控煙歷史、中國煙草生產銷售及危害情況、吸煙危害健康、抵御煙草誘惑技巧、戒煙方法、《煙草控制框架公約》與中國控煙法律法規介紹等知識[15]。國內大多數高校一般將控煙、學生營養、青春期生殖健康、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預防等項目作為預防某種疾病, 減少或消除該病的致病危險因素, 降低發病率而進行專題健康教育[16]。

在本組中大學生吸煙率為58.9%,男、女生分別為75.0%和26. 7%,均高于國內有關文獻報道[8-12]。在調查家長抽煙與學生抽煙相關性研究中發現,親屬吸煙率高達75.6%,說明家長抽煙是一個普遍現象,在有家長抽煙的學生中,61. 8%的學生有抽煙行為,表明家長抽煙是促成學生抽煙的一個重要因素。本調查采用課程干預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控煙效果,在課程干預后,學生對吸煙行為的認識態度大為改進,有88名(97.8%)學生反對吸煙;學生對與吸煙相關疾病如骨質疏松、肺癌、缺血性心臟病、障礙、肺結核、Ⅱ型糖尿病、急性牙齦壞死或潰爛、肺氣腫等的知識知曉率,由干預前的68%提高到干預后的100%;表示繼續抽煙的人數明顯減少,72.2%的學生表示今后絕不抽煙,表示偶爾抽煙的人數由57.8%降低到27.8%。由于對二手煙危害及控煙法律法規知識的掌握,大學生對公共場所吸煙者的態度表示采取主動勸說阻止的人數由38.9%增加到70.0%,顯著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課程干預是幫助大學生提高對煙草危害性認識、減少煙草危害、促進大學生戒煙的有效方式,值得在高校中大力開展。

4 參考文獻

[1] 殷勝利. 高校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 科技資訊,2009(7):191.

[2] 衛生部履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領導小組辦公室. 2008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禁止煙草廣告和促銷, 確保無煙青春好年華. 中國健康教育,2009,25(1):61-63.

[3] The GTSS Collaborative Group. 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 among young.Tobacc Control, 2006, 14(Supp1 II):ii4-ii19.

[4] 文孝忠,陳維清,梁彩花,等. 健康促進學校初中生控制吸煙干預效果評價. 中國公共衛生,2007,23(7):782-784.

[5] 徐哲懿. 學校預防吸煙健康教育模式的實施與探討. 中國健康教育,2006,22(6):476-477.

[6] 郭麗娟,李艾,金錦揚,等. 江西省學生吸煙和被動吸煙現狀調查. 中國學校衛生,2009,30(1):24-27.

[7] 段佳麗,孔祥波,呂若然,等. 北京市學生吸煙狀況抽樣調查. 中國學校衛生, 2005,26(4):307-308.

[8] 黃杏,陳冬峨,王增珍,等. 武漢大學醫學院學生吸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學校衛生,2007,28(8):687-688.

[9] 裘欣,項海青,程彬,等. 杭州市大學生吸煙狀況及社會心理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7,28(8):688.

[10]張彩霞,陳維清,盧次勇,等. 廣州某醫學院醫學生吸煙相關知識•態度•行為. 中國學校衛生,2005,26(3):192-194.

[11]王泉海. 豫北地區大學生吸煙行為現狀. 中國學校衛生,2007,28(5):408-409.

[12]吳謙,莊貴華,王學良. 陜西省某高校高年級男生吸煙現狀調查. 中國學校衛生,2007,28(7):650-651.

[13]MAZIAK W,HAMMAL F ,RASTAM S ,et al . Characteristics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quitt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yria. Prev Med ,2004 ,39 (2) :330 - 336.

[14]胡利人,丁元林,孔丹莉. 醫學生吸煙與相關危險行為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中國學校衛生,2005,26(3):197-198.

篇6

為了促進我國大學生性心理及戀愛心理類課程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教育部于2011年6月14日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其中專門對大學生性心理及戀愛心理類課程提出了要求,對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認識大學生戀愛心理的特點,了解大學生在性心理和戀愛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形成對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的正確認識。”并提出了四點教學內容:“1.性心理的發展和大學生性心理的特點;2.大學生性心理問題及調適;3.大學生戀愛心理發展的規律特點和常見問題;4.培養健康戀愛觀和擇偶觀。”此外,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教育部建議以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為主。可見教育部對于大學生性心理以及戀愛心理的教學非常重視,大學生性心理及戀愛心理類課程是否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具有理論和現實的研究意義。

近年來,隨著性健康教育在高校課程中的逐漸普及,學者們也相繼對該領域做了各項分析研究,通過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學者關于大學生性心理及戀愛心理問題上的研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于大學生的性觀念、性態度、狀況方面的調查研究;二是對大學生產生的一些性心理問題的調查研究及一些相應的教育對策等;三是討論高校應該怎樣加強大學生的性健康教育,應該如何開展性健康類課程以及如何構建大學生性道德教育模式等等;四是重點研究女大學生婚戀觀、生命孕育觀以及性安全意識等;另外還有一些較少的研究,如大學生婚前、大學生對待艾滋病態度、大學生婚戀觀、醫學類大學生的性態度和性觀念等等。目前還沒有學者對大學生性健康和戀愛心理類課程在高校中的授課效果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有所涉及,本研究正是采取典型抽樣的方法為該領域的研究填補了一項空白。

目前,在我國各大高校中,大學生性心理與戀愛心理類課程的內容和開設方式上的爭論很大,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也褒貶不一。本研究選擇了在全國高校性心理以及戀愛心理類課程教師中較具代表性的方剛博士的“兩性關系與兩性文化”課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以便得出一個對該課程教學效果定量分析的結論。這門課程在北京林業大學的學生、教師和領導當中都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和爭議,目前方剛老師對該課程現有的授課方式主要是以老師的課堂知識傳授為主,課堂討論和學生意見的發表相對較少。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顯示,學生對待這門課程以及對待老師的授課方式態度不同,并且不同專業的學生態度表現出差異性。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選修這門課程的所有學生共166人,其中男生50人,占總數的30.12%,女生116人,占總數的69.88%。在這166名同學中,心理專業學生共有7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56人;非心理專業學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6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樣法由于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以全國選修性心理及戀愛心理類課程的所有同學為研究對象,所以本次調查以選修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方剛博士開設的“兩性關系與兩性文化課程”的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

1.2.2 調查法采用問卷的發放和收集了解學生對待本課程以及老師授課的一些看法和見解。本次問卷的設計者是北京林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胡涌老師及他的部分研究生;問卷的目的是旨在了解和調查當代大學生性別觀念和對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問卷的形式是由選擇題和開放式問題以及學生基本情況三個部分組成,其中,選擇題共25題(其中3個多選題,其余均為單選題),開放式問題有2題,學生基本情況分別是年級、性別和專業的調查;本次問卷共發放16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3 SPSS軟件分析法所有數據均輸入計算機并采用SPSS 17.0系統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首先采用頻數分析并且添加了柱狀圖和餅狀圖的效果更直觀的了解一些選項題體現出的學生態度的大致情況;其次對于一些選項題采用做交叉表的方法分別以專業為變量比較心理專業和非心理專業不同態度的差異性,再以性別為變量比較男生和女生態度不同的差異性;第三運用卡方檢驗的結果顯示心理專業和非心理專業以及男生和女生在選擇每道題時是否有差異,應該說明的是,由于選擇學習此課程的同學中,男女比例以及心理專業與非心理專業的比例不是一比一,因此會產生一點分析誤差,但是不影響整體的調查研究結果。

1.2.4 訪談法通過對一些學生的個別交流和訪談,了解學生們對待這門公共選修課程客觀的看法以及對待老師授課方式的評價和建議,從而反映出這門課程在北京林業大學開設后產生的教育效果。

其他非此專業的老師如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嚴耕教授在課堂上調查學生對于方剛老師的兩性關系與兩性文化課程的認可度,能夠間接反映出同學們的意見和各種態度。

篇7

近年來,昭化區始終堅持素質教育大方向,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實踐能力的同時,以大課間為主線,狠抓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實現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穩步提高。大課間活動是對學生體育課的必要補充,按照《新大綱》的標準要求,學生的戶外活動時間和活動量明顯增加。為落實好新大綱標準,實施素質教育,昭化區在抓好體育課堂教學,注重狠抓大課間活動,每學期進行一次學校大課間拉練檢查,極大地提高了大課間活動質量,同時學校之間也經常交流大課間活動經驗,實現了全區大課間活動的均衡發展。

一、大課間整合策略與方法:

1、“上下午時空分段法”――問題的解決方式

第一階段:出場。當下課鈴聲響后,出場音樂響起,任課教師不壓堂,立即組織任課班級學生在教室門口集合并按照事先排定的順序和路線依次進入操場指定位置,全體教師到場,待集合整齊,音樂停。體育老師進行簡單整隊。

第二階段:集體鍛煉。首先是由中學生做廣播體操,同時小學生在體育老師帶領下進行徒手的基本動作練習(主要是協調性和柔韌性的練習);完成后進行內容的交換,即小學生做操,中學生進行基本動作練習(主要是力量性練習);廣播進行分區對應響應。其次中小學集體練習武術操(成華區武術普及內容,共8套操,分月進行輪換)。再次是中小學集體進行自編韻律操鍛煉。

第三階段:分班活動。各水平段根據要求由各班主任老師帶領進行分班練習(低段以游戲內容為主,中高段以身體素質練習為主)。

第四階段:太極拳及放松。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練習,手語操和你一樣。

第五階段:退場。安全責任崗教師和值周學生進入指定崗位,退場音樂響起,班主任帶領學生按照事先排定的順序和路線依次回到教室,大課間活動結束。

在時間的安排上:我們上午安排40分鐘的大課間,下午安排25分鐘的分班活動。在整個實施過程中,全體師生井然有序,它的意義已完全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課間操或體育鍛煉了,完全成為了學校的一項特殊課程,“上下午時空分段法”的大課間鍛煉模式可謂“一石四鳥”:解決了課間鍛煉規范問題、安全問題、體育鍛煉時間問題;還有一個最大的收獲就是在規范學生行為的同時,激昂了師生的精神和斗志。

2、大課間活動的精神――團結、合作、自信、幸福

伴隨著節奏明快、精神激昂的音樂,全校同學昂首闊步來到操場。歌詞很簡單:一二三四向前走,大家一起向前走,鼓起勇氣向前走,幸福就在你前頭。我們選擇這首歌,是因為它描述出了我們錦江實驗人的精神風貌。

第一句:一二三四向前走――規范精神。同學們邁著整齊的步伐,踏著有力的節奏,橫豎一條線,精神飽滿,規范整齊。正是在這一二三四的節奏中,全校師生從動作的規范逐漸上升到行為的規范,再從行為的規范上升到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規范。

第二句:大家一起向前走――團隊精神,也是合作精神。在我們學校,全體師生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發展的整體。在學校發展過程中,我們強調師生的共同發展。在學校實行大課間的過程中,學校從未要求教師做操,但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全體老師自覺自愿地和學生一起做,做好了學生的表率。大家一起向前走,我們不愿任何一個同學落后和掉隊,也不讓任何一位老師落后和掉隊。我們的老師是蠟燭,照亮孩子們的同時,也照亮自己!我們的老師是園丁,成就孩子們的同時,也成就自己!

第三句:鼓起勇氣向前走――自信精神。因為歷史的原因,我校基礎條件不是很好,前進的道路上也布滿困難,但我們從不自暴自棄,而是認準發展的目標,鼓起勇氣向前走――奮起直追!這樣的自信精神,也同樣激勵著我校的同學們。雖然,大多數同學來自農村,是農民工子女,很多還很貧困,但我們給予的是公平的對待和更多心靈的呵護,我們鼓勵他們用自信的精神鼓起勇氣向前走,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第四句:幸福就在你前頭――幸福精神,也是我們的幸福追求:為孩子們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礎。因為,教育,它應該是增進人的幸福,而不是增加人的痛苦。所以,我們全體老師正努力讓孩子們快樂學習,幸福生活。我們追求教育的幸福,也創造幸福的教育!

3、整合大課間――“閃出光芒、亮出精彩”

(1)、大課間時間為上午第二節課后和下午放學以前,在不同季節我們會隨時調整大課間活動內容,這樣做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得到鍛煉。

(2)、場地和路線方面。學校體育組老師事先分好各班進出場路線和順序,并把課間操場地劃分為了兩個區域,以1~6年級一個區,7~9年級為一個區。強力整頓進入場的規范性,以往學生進入操場是蜂擁而至,現在要求學生必須有秩序的出教室,先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排好隊,再在當堂任課老師和班委的帶領下,井然有序的踏著明快而富有活力的音樂節拍,邁著整齊的步伐擺動有力的手臂,進入操場指定的位置。

(3)、活動過程始終貫穿合理性和趣味性,一改單一的廣播體操鍛煉方式。除了廣播體操以外,很好的開展成華區的三項普及項目(武術、短時網球、國際象棋),并創新體育活動形式,增添了新穎的動感的自編韻律操,開展分班活動,并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增添強度大小不同的鍛煉項目,充分調動了學生們運動積極性的同時,也為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奠定了基礎。

(4)、教師們的積極參與為原本豐富多彩的課間操注入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形成了人人參與、個個爭先、生龍活虎、生氣勃勃的校園體育氛圍。整個課間操做到了組織嚴密、內容豐富、氣氛活躍。

(5)、更重要的是,我校體育組教師定時在大小課間操前后,選擇二年級和四年級、七年級和九年級部分學生,長時間跟蹤部分同學進行脈搏測試、記錄、對比,取出均值,測出我校目前二年級和七年級學生脈搏均值,再測出我校目前四年級和九年級學生脈搏均值,等我校目前二年級和七年級再過兩年到讀四年級和九年級的時候,測出脈搏均值,和目前我校四年級和九年級學生的脈搏均值進行對比,檢驗大小課間操是否促進學生體質健康。

二、課間操的收效:

(1)、整合大課間,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多數學生喜歡課間操。去年九月份我校在舉行開學升旗儀式上,竟有五個孩子暈倒,而在這學期升旗儀式和大型集會上沒有類似現象發生,說明我校學生身體素質提高,這不得不歸功于平時我校大課間操和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2)、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A、通過每年我校都開展的“突發自然災害應急演習”,我校師生只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有序的疏散到操場空曠地帶,沒有一例擁擠和踩踏事件。B、每次活動集合秩序良好,在沒有老師負責情況下,學生隊伍整整齊齊,也少了說話的聲音,使得我校學生在公共場合隨時都養成了集合自覺排隊的好習慣,使我校開展任何活動都有序。C、我校學生課間文明休息,基本消除狂打、追逐現象,學校安全事件逐漸減少。

三、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經過一年多的大課間整合,我校在“上下午時空分段法”上已有了一定的經驗。今后,我校還將繼續探索并嘗試除了自編韻律操、武術之外,整合如空竹,竹竿舞等更多的名族運動的體育項目到大課間中,把課間鍛煉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創新,并且結合學校的自身實際,形成最具有特色的課間鍛煉模式,把屬于我們紅花實驗學校特色的課間鍛煉模式發揚下去,使之形式更加多樣,內涵更加豐富。

四、小結

目前,大課間體育活動已成為我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我校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它在為學校提供素質發展的條件與時空的同時,也有力的推動了學校的不斷發展。

首先,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不斷提高。豐富多采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集體和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還使他們形成了互相激勵,自學奮進的良好習慣,各種優良的意志品質正在潛移默化的形成。

其次,師生身體素質明顯增強,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大課間對自己身體素質與精神狀態的改善大有益處,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三,每天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提供了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校領導與教師之間相互了解的機會,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與戰斗力。

豐富多彩的大課間體育活動,讓孩子體驗到勝利的喜悅,合作的必須,堅持的重要。我們將繼續深化符合我校實際和學生發展特點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我們更有信心發展以快樂為主旋律,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大課間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課間操能否換個面孔》朱夢聰中國教育報

[2]《大課間:體育鍛煉的新天地》李小偉中國教育報

[3]《構建大課間體育活動課程的實驗研究》中國體育教師網

[4]《談課間操改革勢在必行》平湖職業中專網

篇8

2015年7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文中指出“充分認識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和艱巨性”,這引發了教學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對高校思政課過去教育教學模式的反思及對未來發展與改革的思考。本研究基于一線教師的教學觀察,對大學生在學習思政課過程中存在問題進行闡述,并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大學生學習思政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學校不斷重視教學,思政教師自身不斷努力發展,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有很大提升,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滿意度比較高。但是大學生在學習思政課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1.學習興趣不足

很多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不足。在講課的過程中,小部分學生能夠從頭聽到尾,不時與老師對所講問題進行互動;大部分同學聽課以“考試需要”為導向,這些同學一般在聽課的時候會問所講問題是不是考試重點,在書上哪個部分。對于知識延伸部分,往往會溜號,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無用”的內容。還有一小部分同學在上課期間做其他科目的作業,有的同學玩手機或是睡覺,顯得心不在焉。

2.對教學目標認識模糊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曾問過很多大學生,什么是教學目標,很多大學生對教學目標認識模糊。他們學習這門課就想取得好成績,所以通常在每學期的第一節課介紹這門課考試方式及具體要求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聽得比較認真,其實把“取得好成績”作為學習的動因是無可厚非,但很多大學生認為考試目標就是教學目標,在學習每一章的開始介紹教學目標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是一聽而過。

3.對教學內容理解不深

很多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理解不深。筆者通過觀察課堂上很多大學生的表現及他們在考試中對考卷問題分析及作答的過程發現,很多大學生只關注某個理論的結論部分,對這個理論產生的背景、產生的過程及啟示往往不是十分關注。在課上講解和教學內容相關的熱點問題時,一般情況下很多大學生只是簡單知道了這件事情,而對這件事情背后的理論及規律思考不多。

二.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對策

以大學生在學習思政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提出相應的對策。

1.培養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

根據大學生的特點,把對大學生學習思政課興趣的培養對應到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在課上講授具體內容之前,應讓大學生知道什么是思政課,思政課是解決什么問題的,即為什么要學習思政課,思政課和其他課程有什么樣的聯系,思政課和高中及初中所學的政治課有什么本質區別。同時,也應讓大學生知道思政課不僅僅是和社會需求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思政課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以《概論》課為例,我們在講每一章的理論的時候,首先要分析這個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這讓學生明白任何理論都不是生硬的說教,它的產生是有背景有原因的。在以后分析實際問題的時候,就會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在課下的時間里大學生的學習比較自由,又因大學生年輕有活力,喜歡接觸新生事物,所以應結合信息時代展開移動教學,通過多媒體平臺向大學生介紹本課程的學綱、教學目標等內容,推送和課程相關的視頻、書籍,定期向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特征及需要。總之,通過課堂教學和移動教學的每個環節來培養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

2.設計簡單而清晰的思政課教學目標

衡量一堂思政課是否高質量主要是看課程教學目標是否實現了。一個簡單而清晰的教學目標確定了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同時也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要了解什么基本知識,鍛煉什么能力。設計簡單而明晰的教學目標前要對大學生和思政課所在的學科進行充分的了解,如大學生的興趣、特征及需要,學科內容、學院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再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比較具體的陳述描述,作為課程學習的結果,學生學完后能夠做什么[1]。一般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比如了解學科的基本術語;技能目標,比如掌握分析實際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或視角;態度目標,比如建立通過實證研究追求學科知識的興趣。總之,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應簡單、清晰和直接,能清楚地向大學生傳遞思政課的教學意圖。

3.引導大學生深入理解思政課教學內容

篇9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234-03

引言

自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數量猛增,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凸顯。人們常常將此歸結為擴招所致,而忽視了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背后存在著的另一種現象:不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很多企業也找不到合適的人才,企業愿出高薪卻招聘不到滿意的畢業生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對此,有學者指出:“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真正原因恰恰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1],即學生的可雇傭性欠缺。主要原因是傳統教學模式忽視了大學生可雇傭性技能開發,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脫節,考核方法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往往造成學生“以考試為導向的學習”。不可否認,學生的專業成績對就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實際的就業市場中,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可雇傭性[2]。

我國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許多經驗與成果。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教育和教學思想相對落后、教育過程與實踐脫節、教學內容與方式手段更新緩慢、高素質師資缺乏等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共同導致目前很多高校學生就業難的狀況[3]。因此,當前我們的學生培養,應該根據專業特點、課程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提出和構建大學生可雇傭性技能開發體系,為學生開設系統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職業生涯課程,把就業的素質教育和提高可雇傭性技能教育貫穿到大學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即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必須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系統的就業素質教育的研究和規劃,探索可雇傭性的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兩者互動的具體做法。對大學生可雇傭性技能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及其兩者互動的具體措施進行探索研究,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可雇傭性及其構成

可雇傭性就是在學習能力為基礎上發展的與職業相關并嵌入個體的一種綜合能力。對個人而言,可雇傭性包括個人獲得成功就業、維持就業以及獲得晉升的能力,并且擁有可以隨時獲得成功就業的相對機會[4]。普遍意義上的可雇傭性是指雇員獲得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所需要的能力,或者說是雇員獲取保持目前崗位、在企業內部轉崗、在外部勞動力市場能夠有效獲取就業機會的能力。從大學生角度出發,可雇傭性則可理解為:是大學生基于有效就業所必須具有的社會適應性,所應掌握的專業技能以及這種技能與雇傭者需求的適應程度。綜合各種看法,可以認為,可雇傭性是大學生能夠成功謀得并勝任一定工作所需的個性品質、知識、技能等因素的綜合。可以看出,可雇傭性不是一種結果,不僅僅表現為找到一份工作,而是一種終身學習的過程。可雇傭性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為了將可雇傭性轉化為可操作的就業技能,國外學者將其分解為若干構成要素,進行了深入探討。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型是約科和奈特(Yorke, M. and Knight, P.T., 2006)提出的USEM模型,模型中提出的可雇傭性由四個部分構成:(1)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2)技能(Skills),包括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3)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即對自己的看法及個性品質,主要表現為自信心;(4)元認知(Meta-cognition),包括與學生學習相關的自我意識和在行動中或之后的反思能力。

二、可雇傭性融入實踐教學和課堂教學的途徑

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是地方性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可雇傭能力的二個重要環節,采用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良性互動,對于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就可雇傭性而言,并不存在一種通行的適合于所有院校的通用模式。但從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來看,大學生的可雇傭性技能可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教學要素建設等三個方面來開發和提高。

(一) 將可雇傭性融入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高等教育實現人才培養途徑的核心環節。采用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將可雇傭性融入全部課程、融入課堂教學,主要包括課堂講授、課堂互動、第二課堂教學,對于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第一,要將可雇傭性技能的開發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將可雇傭性技能訓練融入到教學內容,在具體知識的學習中通過一定方法和形式獲得可雇傭性技能的提升,要將該學科和其他關聯的學科聯系起來,也要將涉及到的知識點和當前經濟發展和社會現狀聯系起來。第二,探索課堂教學中可雇用性技能開發的教學方法。尋求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可雇用性技能訓練,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合作學習,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導的地位,調動學生積極性、主體意識。以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方法,以提高可雇用技能開發為基礎,對課程進行探索與實踐。第三,分層次、升級式歸類教學內容。將不同課程進行分類,確定出各類課程重點培養技能;將同一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進行層次劃分和歸類,再設計具體提升可雇傭性技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將教學內容和可雇傭性技能開發結合起來。第四,校企合作課堂教學是提高可雇傭能力課堂改革的重要途徑。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尤其是選修課)邀請業界高管人員或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人員提供可行性意見,或者直接參與到課程設置討論中來。按照課程特點和課程內容,安排部分內容由企業雇主、企業高管人員進行講授,但校企合作課堂教學需注意外請講座與教學內容相關性太少的問題。確定與企業合作教學內容,進而探尋企業或雇主參與課程設置和課程設計的良好合作模式,在課堂上將書本知識和具體工作實踐結合起來,使課程教學與行業發展相匹配,形成課程教學有機整體和充滿活力。當然,也可以派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以便積累提高可雇傭能力的課堂教學素材。

(二)將可雇傭性融入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地方性院校應用型專業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是提高可雇傭性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高校服務于社會,就不能采用封閉的辦學模式,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積累經驗。這就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特別是要多采用案例法和演示法,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通過實戰或模擬實戰,來增長學生的實踐經驗,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這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可雇傭性技能人才培養的實踐手段包括校內的課程實驗、案例課堂教學、課程作業、畢業論文與設計、社團活動、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等,以及校外的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通過這些手段,鼓勵和幫助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及實習工作;努力探索并形成“強化技能訓練—理論教學實踐—綜合運用培養”的分層次、階梯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以實踐、實習為載體,突出可雇傭性技能訓練。

三、提高可雇傭性技能開發有效性措施

(一) 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

地方性高校必須努力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采取一切措施,從整體上切實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一要積極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如通過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測評,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培養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二要擴大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廣泛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與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學院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具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教師的比例;三要組建一支“校企互通、動態組合”的兼職教師隊伍,拓寬兼職教師來源,建立校外兼職教師資源庫。

(二)將可雇傭性技能分層次,制定階段性升級式培養方案

可雇傭性技能可分為核心技能、基本技能、高層次技能三個層次,其中核心技能指人際關系、管理思維能力,保證大學畢業生獲得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技能、核心要素,需貫穿于大學四年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的;基本技能是大學生需具備的基礎能力,是高層次技能得以提升的基礎,主要指專業知識運用能力;高層次技能主要指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然后,進行專業化研究,在實際考核中,要根據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和課程的性質,對實踐技能考核設計分階段、分步驟、按等級量化的考核標準。

(三)引導學生自覺建立可雇傭性技能發展檔案

建立可雇傭性技能發展檔案本身就是對可雇傭性技能的鍛煉。通過建立個人檔案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優勢和劣勢,從而可以進行有目的的鍛煉,充分為學習和就業做好準備。建立個人可雇傭性技能發展檔案,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形成可雇傭性技能評價體系,便于進行人才培養質量方案調整。

(四)強化學生職業生涯意識

通過職業生涯干預,幫助大學生及早意識到職業生涯的重要性,學習科學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正確進行職業生涯決策,掌握具體的求職方法。在這些過程中,大學生未來雇主(各用人單位)對聘用人員的評價標準是大學生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依據,因而是高校進行大學生可雇傭能力開發的關鍵點。據此,可以設計出適合在此校大學生特點的職業生涯干預方案,通過一系列的生涯干預,幫助大學生盡早主動地參與培養、提升自身的可雇傭能力。

四、可雇傭性能力培養實例研究——以河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河南大學作為一所省部共建的綜合性普通高校,學校堅持“研究性、應用性、綜合性”的辦學定位。旅游學系是該校實現校地互動較為突出的院系之一,擁有酒店管理、景區管理、旅行社管理等3個本科專業。一直以來,河南大學旅游學系始終把大學生可雇傭性能力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大學生就業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

(一)建立校地合作互動機制,做實可雇傭性培養平臺

為克服提高可雇傭性人才培養面臨的實習基地、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科研及學生實踐活動經費等缺位要素困難,河南大學旅游學系充分發揮專業學科優勢,積極利用各類外部資源,建立了校企、校政合作的互動機制。構建多種社會服務平臺,例如,河南大學旅游科學研究所、河南大學旅游規劃設計院、河南旅游研究咨詢中心、河南旅游管理服務培訓基地等。注重社會服務制度化建設,精心選拔,科學整合,組建旅游管理決策咨詢服務團隊;完善聘請兼職兼課教師制度,創建靈活的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配套政策;建立校企、校政互動合作渠道。

(二)構建特色實踐體系,實現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良性互動

一方面,完善“階梯式”校外實習體系。河南大學旅游學系校外實習體系定位是“了解行業、熟悉管理、服務組織”,把旅游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培養融入到旅游經濟社會發展之中。

校外實習規劃體系主要包括:認知實習、專業實習、自主實習和畢業實習等環節。認知實習包括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和旅游組織認知等環節,一般安排在低年級進行。專業實習采用“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方式,不斷提升學生對旅游專業知識的理解。自主實習是指鼓勵學生利用課余、寒假、暑假等時間,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畢業實習是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綜合性實習,與校外實習體系相適應,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體系。通過旅游學系與學生個人相結合的組織方式,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去,在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崗位,進行頂崗實習,考察檢驗學生的綜合能力。

另一方面,構建校內多層次實驗體系。按照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要求設置各類實驗室,滿足師生落實試驗、實踐環節的需要,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旅游學系建立了數字虛擬旅游管理實驗室、旅游場景模擬實驗室等,使學生在校園里就走進了社會實際,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學校到社會的無縫對接,有序地獲得知識、單項能力、綜合能力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學生素質與旅游管理專業競爭力。

(三)以專業性學生社團為載體,深化可雇傭性能力培養

河南大學旅游學系加強教學實踐環節,積極拓展學生第二課堂,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特點,先后成立了校園導游協會、旅游自愿者協會、旅游創新協會、旅游創業聯盟等多個專業性社團,并根據專業社團的特征有選擇地配備了相關的指導教師。從2005年開始,以專業性社團為載體,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創建品牌專業性活動,每學期開展4—5個專業性活動。單一專業性活動為一個專業量身定制,多層次專業性活動注重旅游管理各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拓展。專業性活動又吸引校外旅游企事業單位共同參與,使學生的社團活動和實習、就業相結合,不斷延伸學生社團活動。專業性社團活動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了獨特作用,河南大學導游協會2006獲得團中央頒發的“全國大學生優秀社團”稱號,旅游協會的“甲骨文旅游商品開發設計”在2009年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得 “創業之星”十強稱號。

結語

當前,社會對于大學的衡量標準也由學歷變成離校學生的可雇傭性,這種轉變要求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應做出全新的調整。當然,由于每個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環境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各高校在大學生的可雇傭性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也各自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水平,我們要從滿足社會需求的角度,結合自己的優勢,基于可雇傭性技能進行培養開發,進一步探索符合市場需要的多元化開發路徑,以幫助和引導大學生能夠獲得職業成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謝志遠.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1):66-72.

[2] 謝晉宇,宋國學.論離校學生的可雇傭性和可雇傭性技能[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21-127.

[3] 牟臨杉.關于可雇傭性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問題[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52-58.

[4] Ward, R. and Atlay, M. et al.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Employability [J]. York:2006,(14):236-237.

Research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LI Feng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073-02

一、引言

一份詳盡明確的課程大綱能夠使教師更順利地完成教學工作,使學習者更加了解自己的角色與責任。撰寫課程大綱是高校教師的重要備課活動。大學教師擬定的課程大綱成了大學課程具體呈現的成品,不但可以成為學生修習這門課的依據之一,也是了解教師對這門課規劃的途徑,對于大學的教學品質具有重要的影響。中國大陸大學在課程大綱的建設上相當落后。迄今為止,我國的許多高校既沒有要求教師提供課程大綱的制度規定,也缺乏此類約定俗成的文化。

上海海洋大學愛恩學院是上海海洋大學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本著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于2002年創辦的中外合作辦學學院,開設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市場營銷兩個專業。到目前已有十多年的辦學歷史。在合作辦學過程中,著重汲取外方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做法,并融合到中方課程中去。其中,對于合作方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課程教學大綱的設計理念和做法的理解、吸收和運用,對師生的教和學的過程均帶來了很大的收獲。本文接下來將以其中一門外方課程《系統需求分析與設計》的課程大綱為例,說明這種面向學生的課程大綱的設計理念和做法。

二、“面向學生”的課程大綱設計理念簡介

傳統的課程大綱是教師安排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的書面表述,也是學校各級教學管理單位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監控的依據。其包括的主要內容見下表1。

可見,在傳統的課程大綱中,每個要素均體現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信息的傳達和表述方式都是以教師作為主體,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習過程的主體“學生”在理解課程大綱時的接受程度。教師在撰寫課程大綱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我”準備怎樣教這門課;學校各級教學管理單位在查收課程大綱,更多時候是為了保障管理文件的完備性,以及在教學質量檢查時段,督查該教師是否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講授到了相關的內容。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大綱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他們希望從課程大綱中獲取什么信息,來進行課程大綱的要素設計。表2是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課程大綱通常包含的要素總結。

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在對新入職的教師進行職業能力培訓時,其中的一份任務描述如下:挑選一門與你的學科領域相近的已有的課程大綱,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成果與大學培養目標的契合度,以及教學方法進行評價。如果你認為該門課程大綱很好,也請進行說明。這份任務旨在讓新教師能夠從實務的角度對課程大綱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從這份入職培訓的任務安排上體現了塔斯馬尼亞大學在教師職業能力培訓上對于課程大綱設計和撰寫能力的重視。

塔斯馬尼亞大學每個學院都有院級的課程大綱模板,包含了表2中的所有要素。每個學院可以根據專業和課程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刪減。當有新開課程時,課程大綱作為主要的交付物,要接受校院兩級的教學委員會的評審。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大綱在教學過程中的成效

本文以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系統需求分析與設計》這門課為例,說明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大綱在教學過程中的成效。

《系統需求分析與設計》是愛恩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是幫助該專業學生達成實踐技能的重要課程,在專業教學計劃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需求分析是系統開發的一個重要前期工作。獲取正確、全面、準確的需求是系統開發獲得成功的前提。而在實際工作中,需求分析往往不能被很好地表達,最終導致系統的失敗。這門課旨在介紹系統需求分析和設計的各種方法、工具、過程,使學生了解其重要性,并能夠運用到實踐中,正確地指導系統開發過程。這門課的理論性較強,同時具有實踐環節的要求。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教師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容易造成“知識灌輸”的結果。

(一)建立了師生之間溝通的渠道

學生拿到課程大綱后,馬上能夠了解到教師的聯系方式、咨詢時間,從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學習課程的信心。

(二)課程學習成果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達成了有效連接

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分為四個方面:知識、技能、溝通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這些不是憑空能夠形成的,必須落實到每一門課的教學過程中。因此,在描述課程學習成果時,會對應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對號入座”,在上述的四個方面分別表述學生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可以達成何種成果。學生是人才培養的對象和主體,必須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能力發展途徑和過程。

(三)幫助學生形成“契約”精神,有效減少課程管理沖突

大綱中對教師需要學生遵守的要求做了詳盡的描述,例如:作業的要求和提交截止日期。教師要做的就是提醒學生,如果有學生遲交或者忘記交,由于有了這樣一份書面的“契約”,學生必須要自己承擔后果。

四、結語

愛恩學院的專業教師經過在合作辦學領域的多年教學,對合作方塔斯馬尼亞大學關于課程大綱的設計理念和做法有了深刻的認識,達成了如下的共識:課程大綱在教學過程占據統領作用,包含教學內容要素(課程描述、學習成果、先修課程、教學進度、作業設置等),是師生之間關于課程教學的一份“契約”,能讓學生獲取這門課的基本信息。愛恩學院的學生從上課伊始,就從教師的教學行為中了解了課程大綱的重要性,以及他們能獲取到的重要信息,學習目標的達成由于有了學生層面的配合能夠相對順利的實現。

愛恩學院在教學改革中,為了進一步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對部分中方課程汲取了塔斯馬尼亞大學的做法,對課程大綱進行了更新。

參考文獻:

[1]張光.高校課程大綱的功能和要件:兼論我國大學課程大綱制度之現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河西区| 威海市| 精河县| 黄龙县| 雷波县| 甘泉县| 五原县| 巴林左旗| 界首市| 兰西县| 辽源市| 闸北区| 象山县| 木里| 凤翔县| 通山县| 宿州市| 沙坪坝区| 许昌县| 崇礼县| 牟定县| 邹城市| 呼和浩特市| 淮安市| 阿图什市| 广安市| 睢宁县| 萨嘎县| 商河县| 阿合奇县| 盘锦市| 尼木县| 清原| 滨州市| 台北市| 安远县| 庄浪县| 南通市| 闽侯县| 云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