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6:14: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動態分析基本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生產效率的測度方法包括兩大類:一是參數法包括計量經濟學法和隨機邊界法。另一種是非參數法如數據包絡分析(DEA)。而Malmquist指數法,不僅可以分析不同時期決策單元的效率演化,而且可以更加詳細地了解提高綜合生產率的源泉,在國外,J.David Cummins,Sharon Tennyson,Mary A Weiss對美國壽險業的效率進行了研究,Mansor S A,Radam以馬來西亞保險企業為樣本對其生產率和效率的變化進行了研究。在國內學者中,陳璐和趙旭各自用malmquist指數研究過壽險和非壽險公司在不同時間段內內的動態效率。由于研究樣本和時間段的差異,各學者對保險企業效率和生產率研究的結論不盡一致。但是,把malmquist指數應用于基本醫療保險,研究其動態效率的文章還不多見。筆者認為,作為公共經濟范疇的基本醫療保險同樣要強調投入產出,只不過其產出指標不應該是商業利潤,資金結余,而應該是覆蓋率,賠付率這些具有公共利益性質的指標。本文試圖運用Malmquist指數法,根據2003~20066年中國基本醫療投入與產出的數據,估計出基本醫療保險的生產率增長及其構成的變化,以評價基本醫療保險近年來生產力水平及其變化趨勢。
一、基本模型與方法
Malmquist指數是由瑞典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Sten 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的,被廣泛應用于投入產出方面的分析,在效率的動態變化的研究領域被廣泛應用。
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可將生產力成長分解為來自技術的進步與相對效率的改善。由于生產技術會隨時間演進而進步,且生產集合或市場也會因時間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因此若能對不同決策單元做跨期分析的模式,將能了解該決策單元在隨時間與市場的改變之際,其本身在生產集合中的相對效率地位,以尋求更積極的改善。
二、投入產出指標的設定和數據來源
醫療保險的投入產出比跟企業業務上的投入產出不一樣,企業考慮的是投入投了多少錢在廣告上面,市場份額收回多少,銷售值是多少,是追求微觀個體經濟利益最大化。而基本醫療保險是政府運作的一項公民福利,怎么來看它的效益呢?從公共經濟學角度看,基本醫療保險的目標是以有限的醫療資源為所有人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即公平和有效地配置稀缺的醫療資源,尋求平等與經濟效率的恰當平衡,可以理解為“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所以我們用覆蓋率來體現醫療保險的廣度,用賠付率來體現保障深度。站在政府的角度,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政府要首先投放一定量資金,本文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社會保障資金,衛生資金以及政府的隱形稅收來衡量政府投入。這些資金會發揮杠桿效應,帶動企業,個人的保險支出,從而搭建起基本醫療保險的大致框架。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設定的投入指標是:
1.政府財政中的社會保障變量:各地區政府財政中的社會保障支出:該指標反映政府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的力度。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在40%-55%,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國家1996年的比例在30%左右,雖然社會保障除了基本醫療保險外,還包括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內容,但他們都對全民健康水平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所以預期該指標體現正效應。
2.各地區人均政府隱形稅收補貼:稅收優惠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國家通過稅式支出,鼓勵和刺激健康保險需求和購買。從經濟學角度看講,稅收既具有替代效應,也有收入效應。如果政府對健康保險的供給方進行稅收補貼,降低供給方成本進而降低健康保險商品的價格,此時稅收產生的替代效應可以增加消費者的購買。如果政府直接對消費者進行稅收補貼,相當于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力,體現的是收入效應。本文中對稅收優惠政策效果的實證分析,其邏輯順序是:第一步,稅收補貼增加了家庭的健康保險需求,第二步,增加的健康保險需求進一步的提高了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和醫療資源的利用率,第三步,醫療資源的利用率又會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賠付率,提高了全民的福利。
3.政府財政中的衛生支出變量:改革開放后,從絕對水平上看,中國政府對衛生的支出總體上呈逐年增加的趨勢。1979-2004年,中國政府財政預算內對衛生的名義支出總量增長約31倍。但是,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之后,2004年比1979年實際增長約7倍,實際增長率為8。2%,要低于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從政府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來看,1983年后至1995年,除了中間少數年份之外,這一比值一直處于下降的態勢,并在1995年達到歷史最低水平(0.66%)。1995年后,情況有所改觀,但是直到2004年,政府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仍只有0。.95%,尚未超過1979年的水平。政府的衛生支出會帶來衛生資源總量的增加,促進醫療保險生產率的增長。
產出變量:
1.醫療保險覆蓋率:該項指標反映政府醫療保險制度的覆蓋面,理論上醫療保險覆蓋率應是100%。
2.醫療保險支付率:該項指標反映醫療保險機構承擔投保人的醫療費用比例。國際上承擔比例普遍在80%左右。
數據來源主要有:2003-200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衛生年鑒》、《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三、實證分析結果
本論文運用deap軟件計算了每一家保險公司全要素生產率逐年變化的情況。從表2和表3列出的2003~2006年基本醫療保險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中,Malmquist指數被分解為EC和TC。EC為效率的進步,衡量了決策單位是否更靠近當期的生產前沿面進行生產,當EC>1時,表明決策單位的生產更接近生產前沿面,TC為技術的進步,代表兩個時期內生產前沿面的移動,這種效應表明了技術的創新。
表1給出了樣本省份2003~2006年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及其分解,Malmquist指數被分解為EC和TC,即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三個時間區間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平均值分別為0.575、0.885、0.82反映了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生產力是在2005年上升后有一點下滑,整體效率是上升的。
進一步分析看,首先,樣本省份的生產力增長主要來源于效率進步。時間越往后,各省份的EC中大于1的值出現的越多。第一期只有7個省份,第二期變成13個省份,第三期20個,這反映了基本醫療保險生產力的提升是以運營效率的提升為主的,在1998年剛實行醫療保險之初,醫療保險基金在繳納與支出經常出現不平衡,醫療保險基金管理被挪用、醫療費用支付長時期滯后等,政府支持力度弱,醫療機構誘導需求嚴重,統籌基金保障程度低,個人賬戶支付能力弱,起付標準較高,限額報銷范圍太大嚴重影響了醫療保險的效率改進。近幾年來政府加強了對醫療服務的管理,制定了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標準,對提供基本醫療保險服務的服務機構、藥店進行資格認定并允許參加職工進行選擇。為配合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國家同時推動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的改革。通過建立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機制和藥品生產流通的市場運行機制,努力實現“用比較低兼的費用提供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的目標,實現了效率改進。
其次,技術進步一開始有提升,之后又下降。三個區間的平均值分別是0.637,0.903,0.768。說明近幾年基本醫療保險的創新力度不夠,雖然政府努力通過加強管理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運營效率,并且確有成效。但是醫改的缺失導致保險人,被保險人和醫療提供者(醫院)之間存在的委托關系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由政府財政投入和經營收入相結合,藥品收益和醫技收益共同核算的補償機制引發的過度用藥和過度檢查的弊端。另一方面,醫療資源提供者的長期單一的局面導致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難以取得合理利用,而一個健全的基本醫療體系不可能沒有社區醫療,其主要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預防、康復、保健、宣教、計劃生育。總之,醫改方案遲遲不能出爐和執行――這種制度性造成的浪費,降低了衛生資源利用的效率,進而影響到醫療保險的技術改進。
第二階段,我們把樣本省份按東西部分開,先來看全生產力指數在三個區間的平均值,東部地區是0.6048,0.9046,0.8545。總趨勢是上升,在2005年有小幅下滑。西部大開發地區是0.5469,0.8689,0.7895,絕對水平低于東部,但發展趨勢相同。再來分析生產力源泉。東部地區EC,TC,TFP的三年平均值分別是1.0135,0.7840,0.7880。西部地區EC,TC,TFP的三年平均值0.9783,0.7576,0.7351,可以看出無論是東部省份還是西部省份,帶動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增加的不僅有“效率改善”的貢獻還有“技術進步”的貢獻,只不過效率改善明顯大于技術進步的作用。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東部地區生產力比西部地區生產力增長得更快。不管是效率的進步還是技術前沿面的移動都要快,這表明東部地區在基本醫療保險的運營和創新上已經領先一步。這當然和東部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優秀的人力資源密不可分。但我們要注意到某些個體,比如北京江蘇的效率進步反而低于云南,這樣的省份。
四、結論
本文通過運用Malmquist指數對基本醫療保險2003~2006年的生產力動態變化進行了實證計算,并把生產力分解為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結果表明,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長期看是增長的,增長主要是由效率的改善實現的。從分地區的角度看,東部地區在基本醫療保險的運營和創新上已經領先一步。從可持續發展的視野看,提高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生產力,前提是要需要醫療改革來理順保險人,被保險人和醫院三方的關系,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基本醫療的創新。
參考文獻:
[1]侯晉,朱磊.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效率的非壽險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4(4):108―112.
[2]李克成.國內壽險公司經營效率實證分析[J].保險研究,2005(2):37―41.
[3]姚樹潔,馮根福,韓鐘偉.中國保險業效率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5(7):56―65.
[4]魏權齡,DEA數據包羅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59-164.
[5]韓松,王穩.幾種技術效率測量方法的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4)147-151.
[6]陳璐.中國保險業效率動態變化的Malmquist指數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5(5):40―44.
[7]趙家敏,康鵬.對我國財產保險業生產率的評價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數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5(11):81-82.
[8]J.David Cummins, Sharon Tennyson,Mary A Weiss. Consolida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US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9 (23) : 325- 327.
[分類號]G350
競爭情報分析是將大量零散的,有時看起來似乎毫無意義的信息集中、對比和重新組合,從而發現新的意義的過程。企業面對的大部分信息都要經過分析處理,否則信息本身沒有任何價值,甚至會暗含風險。分析是競爭情報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要進行競爭情報分析必須選擇相應的方法、工具,科學、嚴謹地逐步展開。
1 競爭情報分析方法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從研究競爭情報之初,就對競爭情報分析產生了興趣。近20年來,出現了大量以競爭情報為基礎的分析技術方面的文獻。有代表性的研究有:Babette E.Bensoussan與Craig s,Fleisher闡述了分析與競爭情報及戰略的關聯,將企業可用的競爭情報分析方法分為24種。他們認為,在使用各種分析方法過程中不只是搜集數據,而要以數據來獲取競爭優勢;分析中可以得到真正轉化為行動的成果;預測與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必須使用競爭情報分析方法。Dale Fehringer認為,競爭情報人員并不缺少情報分析方法,但如何選擇并有效利用各種方法卻是一個難題。ErikGlitman認為,分析方法與工具是全球競爭情報的基本構成要素,需要跨文化邊界地整合不同的分析方法。Peter Read認為,真正有效的分析方法應該具備幾個特征:簡單、顧客參與、個性化、搜集與輸出數據的針對性、良好的邏輯。John J.McGonade與CarolynM.Vella列舉了企業常用的40種競爭情報分析方法。此外,競爭情報領域出現的較新技術,如源自軍事領域的“戰爭游戲法”和“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戰略分析”也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國內學者對于競爭情報分析方法也較重視。現有研究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于某種特定的競爭情報分析工具的研究;第二類是對競爭情報各種分析方法的整合研究。其中第一類有代表性的是王知津與嚴貝妮設計的企業競爭情報戰爭游戲的概念框架。王曉琳研究了競爭情報投資組合分析法。孫建軍與柯青研究了情景分析法,王知津等闡述了利用價值鏈分析法開展競爭情報研究的一般步驟。第二類是對競爭情報各種分析方法的整合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包昌火等的《競爭對手分析論綱》一文,提出能力、市場和時間的CMT三維分析法。吳曉偉等從復雜性、可操作性、正確性、時效性與經濟性5個角度去評價競爭情報分析方法。錢軍總結了37種競爭情報分析方法的譜系關系。
縱觀現有的國內外學者對于競爭情報分析方法的研究,的確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但不足之處也顯見:①對于競爭情報分析的研究僅集中于分析方法的介紹;②囿于靜態的研究視角,多集中于SWOT、定標比超等分析方法的重復介紹,未置于動態復雜環境的視閾下;③指出常用方法與工具的不足,卻未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針對上述國內外研究的現狀與特點,本文從企業競爭的現實環境特點人手,構建基于戰爭游戲法的競爭情報動態分析模型,旨在為企業在動態復雜環境下開展競爭情報分析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2 復雜環境催生競爭情報動態分析方法
2.1 動態復雜環境下企業競爭的新動向
21世紀,由于全球市場化、經濟國際化、商業手段現代化、技術進步飛速化以及制度、市場等原因,使全球企業戰略決策都具有不可預測性、復雜性和快速變化三大特征。企業所處的大環境是一種難以、甚至無法定義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變成了一種動態的競爭,某企業采取的一系列競爭行動,引起競爭對手的一系列反應,這些反應又會影響到原先行動的企業,這是一種競爭互動的過程。在動態競爭中,關鍵問題是“互動”而非“行動”。競爭主要是競爭對手之間的互動,企業的表現不再僅僅取決于對手之間的靜態資源和實力,更重要的是競爭的互動;競爭對手只能在互動中尋求暫時的優勢;尋求暫時優勢的辦法包括改變規則和創新。
2.2 競爭情報分析思維范式由靜態轉為動態
面對企業競爭的新動向,要想在當前環境中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單純依靠利用確定的、靜態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夠了。以戰爭游戲法為代表的競爭情報模擬方法為企業應對不確定性提供了解決方案。戰爭游戲法是為了適應商業環境而由軍事戰爭游戲法演化而來的。它可以幫助一個企業制定實時動態的、戰略的、可操作的、戰術的計劃及實施方案,戰爭游戲法是商業環境下角色扮演的模擬過程。在戰爭游戲法實施過程中,可以看到企業的行動與現實世界的互動情況,也可看到企業資產在企業內外部配置的有效性。通過游戲能夠改變參與者的視角和觀念,更多地從對手和市場的角度考慮競爭戰略和行動,使人們擺脫了慣性思維,是一種放眼長遠利益和長期發展的有力工具。由于戰爭游戲法這種動態、仿真的方法特性,它逐漸成為應對新環境下企業競爭情報的動態有效的分析手段。
3 基于戰爭游戲法的競爭情報動態分析模型
3.1 基于戰爭游戲法的競爭情報動態分析模型
傳統的競爭情報分析是在靜態環境下,以競爭對手分析為主,從競爭對手的識別起步,歷經競爭對手現行戰略分析、對手相關能力分析、對手意圖分析。這種機制是一種正向、靜態機制。但在動態復雜環境中,各種競爭力的關系更加復雜、糾結,若僅僅關注競爭對手動向,而忽視動態環境中其他因素的影響,則分析的結果不具有任何實踐價值。因而需要在靜態分析機制上進行擴展,充分考慮動態競爭環境的影響和作用。利用戰爭游戲法對競爭情報進行動態分析,制定企業動態決策,應當遵循一定的流程,基于戰爭游戲法的競爭情報動態分析模型如圖1所示:
動態的競爭情報分析始于各種競爭力的觸發。第一步要界定競爭環境的要素。行業中每一個企業或多或少地都必須應付各種力量的威脅,宏觀上有政府的方針政策、社會、經濟、技術、市場趨勢等因素,微觀上有行業現有的競爭狀況、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客戶的議價能力、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新進入者的威脅等,這些因素是企業的競爭驅動力,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相應地,這些力量構成了企業所處的外部競爭環境。同時,企業資源、企業能力、企業文化等因素,是內部的競爭環境。企業的競爭環境則是由各種力構成的內外部環境總和。
第二步,跟蹤與監測指標。傳統的競爭情報分析僅僅聚焦于競爭對手的跟蹤與監測,這遠遠不夠。競爭情報動態分析需要對于復雜動態的競爭環境中涉及到的每種力中包含的影響因素進行識別、篩選、細分,進而將這些影響因素整合成影響因素指標體系,進行
跟蹤與監測。
第三步,競爭信號解析與評估。對于各種指標的動態實時變化所釋放的競爭信號進行解析進而評估,這個步驟的首要功能在于創造競爭情報,分析人員在各類指標的基礎上,結合特定的環境背景而得出準確的信號,再由這些信號的解析處理而得到最終的競爭情報。競爭情報動態分析的競爭信號分析歷經信號背景、信號意圖、信號推論、信號信度、信號動機,最終獲知競爭環境中信號釋放者的真正意圖。
第四步,關鍵情報主題識別。通過對信號動機的挖掘,識別關鍵情報主題(KITs),進而確定了情報需求,明晰了競爭情報分析的工作重點,有效的情報分析非面面俱到,而是集中于企業運作的1~2個關鍵領域。識別了關鍵情報主題,則將企業所處的抽象而復雜動態競爭環境成功地轉化成了競爭情報分析的主題。
第五步,信息采集。根據關鍵情報主題確定游戲模擬的主題,圍繞競爭對手、市場環境、第三方等模擬對象進行情報搜集。情報搜集的內容包括市場環境、競爭對手、己方與對方的現實處境、第三方情況等。搜集的信息源非常廣泛,可以是行業研究、年度報告、公司網站、公開出版物等公開渠道。
第六步,競爭情報的戰爭游戲模擬。采集到所需信息后,進行篩選、分析、提取,形成游戲運作的基本信息庫,從而實施戰爭游戲。在實施過程中,把參加游戲的人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扮演本公司、特定的競爭對手、第三方以及消費者等,各方根據自己面臨的競爭對手和商業環境,充分利用游戲前采集的相關信息,提出自己的戰略和規劃,采取相應的行動,再根據消費者的反應和裁判的判定決定勝負。該法沒有專門的規則,現實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在游戲中都可能出現。
第七步,動態競爭分析。通過游戲中本企業、競爭對手、市場、消費者之間直接而實時的互動,明晰本企業與競爭對手之間競爭態勢,以較為激烈的對抗形式完整地展示了企業的整個競爭過程,有助于參與者與分析人員直觀地了解競爭態勢和決策過程中的不足,實現實時動態競爭分析。
第八步,提煉分析結果。游戲后的總結圍繞著本企業分析、競爭對手分析、動態競爭互動分析的結果,一方面提出可能性影響概率表來簡述競爭對手的一系列行為或其他相關事件或趨勢,以及每種預測發生的概率;另一方面,拿出本企業具體的行動方案,包括通過戰爭游戲識別出的開發機會、阻止或壓制競爭對手行動,或者減少其他風險或威脅的行動。
最后,依據動態分析結果,制定企業戰略決策。企業做出本公司的戰略決策或者預知未來本公司戰略方向的變革,實現動態環境中企業決策的制定。
3.2 競爭對手分析模式
了解競爭對手才能獲得真正的競爭智慧,實施競爭情報戰爭游戲可以對競爭對手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結構化、動態的分析,獲得競爭對手未來戰略的最貼近的可能圖景。基于戰爭游戲法的動態競爭分析中競爭對手分析模式如圖2所示:
第一步,確定競爭領域:在同一行業中,識別直接競爭對手、潛在競爭對手、生產替代品的競爭對手;第二步,在宏觀層次上對某個特定競爭對手進行分析:分析競爭對手的不同組成,確定對現有與未來戰略最為關鍵的影響;第三步,在微觀層次上對該競爭對手進行分析:即細化與細致的競爭對手全景描繪,需要嵌入戰爭游戲的情節、腳本才能形成競爭對手未來市場戰略的分析結果。具體包括以下要素分析:①競爭對手市場戰略(包括競爭對手位于或打算進入哪些產品一顧客細分市場;在上述細分市場它如何競爭?在這些細分市場的意圖為何?上述分析結果能夠闡釋任一公司的市場戰略,包括范圍、態勢與目標;②資產;③能力與競爭力;④技術;⑤組織結構;⑥文化;⑦設想;⑧活動/價值鏈;⑨聯盟與專門關系;⑩網絡;⑨未來市場戰略。根據競爭對手的全部信息,構建競爭對手情勢;確定每種情勢的情節、驅動力、邏輯與最終狀態;評估與理解競爭對手情勢;確定競爭對手的結局;確定聚焦公司的不同情勢的可能影響。
3.3 本企業分析模式
在競爭情報動態分析中,一個重要要素是開展游戲的本企業所具備的屬性是否會促使對手們對其行動做出反應,本企業作為戰爭游戲的發起者,其本身要有明確的定位。在實施戰爭游戲和動態競爭分析中,本企業首先需要對自身的幾個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與界定。如表1所示:
本企業分析項目主要包括企業的基本情況、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企業未來的活動方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四個要素,最終以swOT分析、四角分析、盲點識別等分析框架作為總結,形成本企業情勢分析報告,寫入戰爭游戲手冊中。通過四個要素所涉及的問題梳理和回答,使參與戰爭游戲的人員充分了解其所代表企業的真實狀況,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出企業的進攻或反擊等行動。需要注意的是,動態競爭情報分析關注動態競爭環境、競爭對手行動,但絕不意味著忽視企業自身,否則進行的相關分析活動本末倒置,最終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競爭情報戰爭游戲中本企業的情勢分析是動態分析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3.4 競爭互動分析模式
利用戰爭游戲法可以身臨其境地對企業的競爭互動進行分析。游戲參與的基本小組一般有四種:本公司小組、競爭對手小組、市場小組與控制小組。一些游戲還可以設置潛在競爭對手小組,也稱為百搭牌小組。其中,本公司小組代表本企業發動進攻或進行反擊,而競爭對手小組代表主要競爭對手企業進行行動。市場小組代表供應商、用戶等市場相關利益方,其作用是反映企業與競爭對手及其他小組等互動帶來的市場競爭態勢和未來變化趨勢。在每輪游戲結束時,市場團隊都按照企業和競爭對手互動情況來確定企業市場份額的變化。控制小組游戲中并不扮演角色,它提供如資源配置、規則設計、工具等確保游戲順利進行的必要支持和指導,并負責整理及匯報游戲分析的主要結果。
小組在游戲中的互動是現實動態復雜環境下企業競爭互動的全景體現,各小組的互動關系如圖3所示:
如圖3所示,在戰爭游戲的競爭互動中,本公司小組、競爭者小組首先做出行動。競爭對手的行動包括建立的籌碼情況;與其他分組是否同盟;采取防守還是進攻的策略和措施等。本公司小組的行動主要是執行企業戰略。這些行動直接反映給市場小組,市場小組獲知了本公司小組、競爭者小組的商業行動,站在市場的用戶、供應商、相關利益方的立場,在本組專家分析的基礎上,對各種風險、收益進行定量評估,進而響應本公司小組與競爭者小組,形成驅動市場的態勢,并計算出市場份額。在市場小組反應的同時,本公司小組與競爭者小組還要準備下步行動。控制小組在游戲中負責消息傳遞,在一輪行動結束后,形成的各種表格,計算出競爭者小組行動的內在影響,并把市場小組與計算出的影響數據提交給所有的參與者,供其做好下一步行動的準備,進入下一個回合的游戲。控制小組在整個游戲進程中會通過E-mail隨時把各小組的行動傳達給其他參與小組,實現與現實世界一樣“實時”。游戲中的所有參與小組正是通過上述“互動”與
“聯動”的方式,獲知游戲中其他小組的行動,實現競爭互動分析。
4 結語
在動態復雜環境中,競爭優勢是不斷創建與更迭的,企業要保持歷久彌堅的競爭力,需要在競爭互動的過程中利用競爭情報動態分析獲取更多、更新、更強的競爭優勢。本文提出的競爭情報動態分析模型建立在非線性、非連續性的戰爭游戲法實施的基礎之上,利用戰爭游戲法進行本企業分析、競爭對手分析、競爭互動行為分析共同構成了競爭情報的動態分析。本文的研究是一種基礎性的工作,旨在為企業在競爭情報工作中開展競爭情報動態分析做一些理論鋪墊。
參考文獻:
[I]曾忠祿,企業情報管理:戰勝競爭對手的秘密武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137
[2]Bensoussan E B,F1eisher s c,Analysls Without Paralysis:10Tools lo Make Better Strateglc Decisions,New Y0rk:FT Press,2008:23
[3]Fehnnger D,chOOSlng HfId using CI anaJvsis techniques Competitive InteU~gence Magazine,2007,10(6):39-41
[4]Glitman E,Analysis tools:Essential components ofglobal CI,Coinpetiive Jntellingnce Magazine,2008,11(2):50-51
[5]Gljltman E,Merging di盯erent ldnalvsis tools across cultural boundaties,Competltlve Intelligenee Magazine。2006,9(1):40-41
[6]Read P.Analysis frameworks that work
competmve IntelligenceMagazine,2002,5(5):20-23
[7]McGonagle J J,Vella c M,Bottom Line Competitive Inku’lgenee,London:Quiolllm B00ks,2002:120
[8]Pierrette B,chdstlne A H competltl‘ve Inteul。genee,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lon Science and nchnology,2002,36:353-390
[9]王知津,嚴貝妮,謝瑤,等,企業競爭情報戰爭游戲的概念框架設計情報科學,2008,26(10):1441-1446
[10]王曉琳競爭情報分析方法之投資組合分析法,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7(33):88-89
[11]孫建軍,柯青,不完全信息環境下的情報分析方法,圖書情報工作,2007,5l(2):63-66,120
[12]王知津,張收棉,企業競爭情報研究的有力工具――價值鏈分析法,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28(4):439-443
[13]包昌火,謝新洲競爭對手分析論綱,情報學報,2003,22(2):103-114
1 結構動態分析的研究對象
機械動態設計是正在發展中的一項新技術,它涉及到現代動態分析、計算機技術、產品結構動力學理論、設計方法學等眾多學科范圍,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動態設計理論、方法和體系,許多問題尚需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以下結合文獻[1~4]的論述,對機械動態設計發展與現狀作簡要評述。
目前,國外在結構動態分析設計領域的研究十分活躍,特別是美國、西歐等一些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關于結構動態分析設計問題的研究,并將其列為結構設計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結構動態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建立一個切合實際的結構動力學模型;②選擇有效的結構動態設計方法[1]。機械結構動態設計的一般大體過程是:對滿足工作性能要求的產品初步設計圖樣,或就需要改進的產品結構實物進行實體建模,并作動態特性分析。然后,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給出其動態特性的要求或預定的動態特性目標,再按結構動力學“逆問題”方法直接求解結構設計參數,或按結構動力學“正問題”分析方法,進行結構修改與修改后結構的動態特性預測,其結構的修改與預測往往需要反復多次,直到滿足各項設計要求為止,從而得到一個具有良好靜、動態特性的產品設計方案。
2 結構振動系統的建模
2.1 有限單元法。結構振動系統的建模問題是結構動態設計的基礎,目前建模的一種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有限元法,這種方法首先將連續的彈性體離散化,然后從能量原理出發建立起整體控制方程,利用數值方法求解,得到結構的參數。該方法的優點是可在結構設計之初,根據設計圖紙,預知產品的動態性能,預估振動、噪聲的強度和其它動態問題,并可在圖紙階段改變結構形狀以消除或抑制這些問題。該方法是一種近似解法,但就其計算精度來看,基本能夠滿足使用者的要求。對復雜結構,這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分析方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建立在有限元原理上的結構分析軟件已經相當成熟(如:IDEAS、ADINA、NASTRAN、SAP、ANSYS等),它們已卓有成效地應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車和機床等工程結構的動態分析。
然而,對大型復雜結構而言,由于材料物理參數的不確定性,邊界條件的近似處理、接頭及連接處的連接參數估計不準確,以及缺乏阻尼參數等原因,要想直接依據圖樣資料建立一個能準確反映結構動態特性的有限元模型是比較困難的,其計算精度也難以保證。
2.2 試驗模態分析法。近10多年來,由于動態測試、信號處理、計算機輔助實驗等技術的迅速提高,試驗建模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此結構動力學分析的另一種有效的方法是試驗模態分析法。該方法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確定系統動態特性的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它是在結構上選擇有限個試驗點,在一點或多點進行激勵,在所有點測量系統的輸出響應,通過對測量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建立結構系統離散的數學模型。
這種模型能較準確的描述實際系統,分析結果也較可靠,但該法客觀上要求有一個實際模型,因而提高了建模成本,同時由于實測信息的不完整,導致模型的不完備,往往只能反映真實系統的低階模態特性,難以適應大型復雜結構。
2.3 基于試驗數據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法。鑒于上述兩種方法的優缺點,現代的發展趨勢是把有限元方法和試驗模態分析技術有機結合起來,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先驗模型,而用實測的動態數據通過不同方法對其先驗模型進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計算結構的動態特性和響應,進行結構的優化設計[1,5]。目前,一些較復雜結構系統的實驗模態分析和動態特性有限元分析在國內外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用實驗模態分析結果修正機體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在機體有限元建模上已得到實際應用,從而為進行機體動力響應計算奠定了基礎。
基于實驗數據的結構有限元模型修正,近30年來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大量的修正方法,這些方法從修正的對象來說,大體上可分為矩陣型與設計參數型兩大類。矩陣型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據一定的準則和結構動力學關系來修正有限元模型的質量矩陣和剛度矩陣,使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計算的模態參數與實驗結果一致。這類方法首先由Berman等人于1971年提出,而由Caesar(1986)、Kaba(1985)和張(1988)等設法改進。雖然在數學上該方法可達到由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計算的模態參數與實驗結果相一致的目的,但其修正后的質量與剛度矩陣已失去了明確的物理意義,因此修正后的模型很難用于結構的動態設計;而設計參數型直接對結構的材料、截面形狀和幾何尺寸等參數進行修正,該類方法可直接應用于結構動態設計,例如Colluins(1974年)、曾(1991)、陳(1994年,1996年)等人曾用實驗模態參數辨識結構的設計參數,Ewins(1990年)、Link(1992年)等人曾用頻率響應函數進行過結構設計參數的識別。該方法屬于基于“逆問題”直接求解的動態設計方法。關于結構動態設計的“正問題”,即結構修改與修改結構的重分析,是目前較為廣泛的一類動態設計方法。例如:有關結構修改的靈敏度分析(Fox1968年提出),修改結構重分析中用到的基于小參數的矩陣攝動法(Rayleigh為先驅)等等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3 結構動態分析在工程領域的應用
目前對結構進行動態分析時,應用較為廣泛的是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建立模型后,在對結構靜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模態分析、沖擊載荷作用下的結構分析等等。這種分析方法已成功地應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車和機床等工程結構的動態分析。
參考文獻
[1] 陳新.機械結構動態設計理論方法及應用.北京:機械出版社,1997
[2] 張連山.關于國內抽油機發展趨向的幾個問題.石油機械,2003,24(2)
[3] 蕭南平.對游梁式抽油機節能問題的探討.石油機械,2000,25(3)
中圖分類號:TM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1)1210159-02
0 引言
隨著我國電力系統的高速發展,超高壓電網以及特高壓電網已經被投入運行,電力系統的電壓穩定性問題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對電網可靠性和供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對電力系統的電壓穩定性進行分析具有著極其重要的實際意義。電力系統電壓穩定問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靜態分析法主要是通過系統潮流方程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而動態分析法則是通過各種仿真軟件來進行更加直觀的的分析。
1 靜態分析法
電壓穩定靜態分析是將電壓穩定看做是一個潮流方程是否存在可行解的問題,因此潮流方程的臨界潮流解就被看作是電壓穩定的極限。靜態分析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這種方法能夠很容易的給出電壓穩定的裕度指標及靈敏度指標等信息。靜態分析的基本模型就是電力系統潮流方程或擴展的潮流方程。靜態分析的主要方法有靈敏度法、潮流多解分析法、連續潮流法[1,2,3]、奇異值分解(特征值分析)法[4,5,6]以及非線性規劃法[7]等。以上各種分析方法在靜態電壓穩定分析中均用到的比較多,但是本質上都是將電力系統的潮流極限值來當作電壓穩定的臨界點。
2 動態分析法
隨著人們對電力系統電壓穩定性的不斷研究,逐漸意識到對電壓穩定不能只進行靜態的分析,因為電壓失穩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性的問題,在分析種必須充分考慮各種電氣元件的動態特性,才能更深刻的分析電壓失穩的過程及本質。電力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動態元器件,所以一定要準確的考慮各種動態元器件對電力系統電壓穩定性的影響,而且要作基于非線性微分方程的動態分析。電壓穩定動態分析法主要有時域仿真法和能量函數法等[4,7,8]。
1)時域仿真法
時域仿真分析法通常被用來分析電力系統的暫態電壓穩定性,主要是用來分析電壓失穩過程的動態特征和機理,以此來驗證理論的準確性,以及其它電壓穩定性分析方法的正確性。時域仿真分析法是以系統的非線性方程組為基礎,保持系統的非線性特征且考慮系統中各元器件的動態作用,采用微積分方程的方法,利用各種仿真軟件獲取到各種變量隨時間變化的波形圖。目前電力系統動態仿真軟件比較多,常用的主要有MATLAB、PSCAD/EMTDC、PSAPAC、EMTP/ATP、BPA和PSASP等。研究者們對電壓失穩的機理認識是不同的,而且他們建立的仿真數學模型也會存在著很多不同點,因此他們對系統失穩的仿真結果經常存在的差異。時域仿真法考慮到了電網中功率的傳送和電網負荷的極限,并考慮到了系統中元器件的動態特性,所以它是研究系統電壓穩定性的比較嚴謹的分析方法,所以,在電壓失穩原因還未不明確的時候,更應該用這種方法來分析系統電壓失穩的原因。
2)能量函數法
能量函數法是速度很快就能確定系統穩定性分析方法,它是通過計算系統發生故障之后,能量值與臨界能量值之差來分析系統的電壓穩定性。能量函數法能夠識別系統中的電壓穩定薄弱區域,而且能比較系統之間的電壓穩定性,但如果電網中的動態特性比較復雜且損耗較大時能量函數就會失準,所以這種分析方法目前局限于進行電壓穩定性和電壓失穩點的基礎性分析。
3 仿真實例
本文以經典的WSCC三機九節點系統電網為仿真對象,如圖1所示,利用使用時域仿真發來分析SVC對系統電壓穩定性的影響。
圖1 美國西部電網WSCC三機九節點系統
負荷突變是電網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擾動,尤其是在工廠比較多的地方,或者是在季節交替的時期。此本仿真方案選取WSCC三機九節點系統的母線5、母線6和母線8為觀察對象,當系統在時間t=2s時發生負荷突變,系統中的負荷均增長一倍。SVC的安裝點被選取為母線5。仿真結果如圖2到圖5所示。
圖2 系統負荷突增時bus5節點電壓(未安裝SVC)
圖3 系統負荷突增時bus8節點電壓(未安裝SVC)
圖4 系統負荷突增時bus5節點電壓(SVC安裝于bus5)
圖5 系統負荷突增時bus8節點電壓(SVC安裝于bus5)
根據圖2至圖5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當系統中沒有安裝SVC時,在發生負荷突變的瞬間,各母線電壓會大幅的跌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波動后穩定運行在一個較低的電壓水平。
2)當系統中安裝有SVC時,在系統發生負荷突增的瞬間,SVC會迅速響應向系統注入大量無功來有效地減小電壓的跌落,從而能使系統電壓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穩定。
3)裝設有SVC的母線,其電壓恢復效果的最為明顯,靜止無功補償裝置SVC既能使它被安裝的到的母線迅速恢復穩定,也能使其它母線電壓迅速恢復。
參考文獻:
[1]CRAIG A A,TAPAN S K.Determination of power system coherent bus groups by novel sensitivity-based method for voltage stability assessment.IEEE Trans.on Power Systems.2003,18(3):1157-1164.
[2]段獻忠,電壓穩定問題的激勵和建模及使用算法研究,華中理工大學,1992.
[3]Tamura Y,Mori H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Voltage Instability
and Multipe Load Flow Solution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IEEE Trans PAS,1983,12(5).
[4]周雙喜、朱凌志、郭錫玖、王小海等,電力系統電壓穩定性及其控制,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5]Bogovic M.M,Phadke A.G.Voltage Stability Assessment Through Measurement of A Reduced State Vector.IEEE Trans.On PWRS,1990,5(4).
[6]Gao B, Morison G.K. Voltage Stability Evaluation Using Modal Analysis.IEEE Trans.on PWRS,1992,7(4).
[7]何仰贊、段獻忠,再論電壓崩潰現象的機理,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1995,7(1).
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一、注意每個環節
1、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
2、獨立做題,要獨立地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
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要花費一些時間,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過程,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
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作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
二、多進行記憶
很多在學習物理時存在一個誤區,就是物理沒有什么需要記得東西,只需要會做題就可以了。這是不多的,物理中也有很多需要各位同學記憶的東西,如基本概念,常用規律等等,所以在學習物理時要多進行記憶,并且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這樣也可以節省各位很多的時間與精力。
三、重視觀察和實驗
物理知識來源于實踐,特別是來源于觀察和實驗。要認真觀察物理現象,分析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和原因。要認真做好物理學生實驗,學會使用儀器和處理數據,了解用實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要通過觀察和實驗,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總之,只要我們虛心好學,積極主動,踏實認真,在對知識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講求科學的學習方法,多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注重知識的應用,是一定能夠學好高中物理的。
快速提高高中物理成績的技巧分享(一)三個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關于基本概念,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速率。它有兩個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如在勻速圓周運動中),而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指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關于基本規律,比如說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有兩個經常用到V=s/t、V=(vo+vt)/2。
前者是定義式,適用于任何情況,后者是導出式,只適用于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情況。再說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說研究中學問題是常采用的整體法和隔離法,就是一個典型的相輔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談一個問題,屬于三個基本之外的問題。
就是我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總結出一些簡練易記實用的推論或論斷,對幫助解題和學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降低;同一根繩上張力相等;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大;洛侖茲力不做功等等。
(二)獨立做題。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過程。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作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
學習高中物理的小竅門1、見物思理,多觀察,多思考,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講的是“萬物之理”,在我們身邊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識。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好奇之心,注意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多抬頭看看天空,你就會發現物理中的“力、熱、電、光、原”知識在生活當中處處都有。一旦養成用物理知識解決身邊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象的習慣,你就會發現原來物理這么有魅力,這么有趣。
2、學會從“定義”去尋找錯因。
打好基礎。對于基本公式,規律,概念要特別重視。“死記知識永遠學不好物理!”最聰明的學生都會從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尋找錯誤的根源,并且能夠做到從一個錯題能復習一大片知識——這是一個學生學習物理是否開竅的最重要的標志!
3、把“陌生”變成“透徹”!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勢能”“電勢”“電勢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納它,再通過聽老師講解、對比、應用理解它。要有一種“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心和“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研究精神。這樣時間長了,應用多了,陌生的就變成了透徹的了。
4、把“錯題”變成“熟題”!
建立錯題本,在建立錯題本時,不要兩天打魚三天曬網,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尤其注意建立錯題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創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結在里面,力求做到賞心悅目,讓人看了贊不絕口,自己看了會贊美自己的杰作。并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縮小一次錯題的范圍,最后錯題越來越少,直至所有的“錯題”變成“熟題”!以后再遇到類似問題,就會觸類旁通,永不忘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5-0164-02
一、引言
單管共射放大電路是“電子學”課程中最基本的知識點,同時也是最核心的內容。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同學對這一塊知識點的認識比較分散,對共射放大電路幾種組態之間的聯系不太清楚,沒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當學到后續更多其他形式的放大電路時更是無從下手。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對共射放大電路的幾種組態進行深入分析,找到它們的有機聯系,從而引導學生對這一塊知識點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二、單管共射放大電路的整體分析方法
單管共射放大電路的分析通常是按照“先靜態”、“后動態”的原則,首先畫出電路的直流通路,在直流通路里計算靜態工作點并驗證晶體管是否工作在放大區,只有靜態工作點設置合適才可進行動態分析[1]。動態分析時先畫出交流通路,再根據求解問題的特點來選擇圖解法或是微變等效電路法進行分析求解。其中圖解法一般多用于分析輸出幅值比較大而工作頻率不太高的情況。微變等效電路法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將晶體管的特性線性化,建立線性模型,用線性電路的分析方法來分析晶體管電路[2]。本文采用微變等效電路法對放大電路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改進了教學方法,引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將放大電路的幾種組態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對比分析電路,找出彼此之間的聯系和優缺點。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放大電路有一個宏觀的把握,為今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單管共射放大電路的靜態分析
1.基本共發射極放大電路的組成。圖1是基本共發射極放大電路,該電路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放大電路。首先必須讓學生知道電路中每個元件所起的作用。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放大電路的結構。
其中集電極電源U 通過R 和R 分壓后,保證三極管工作在放大區,同時向輸出信號提供能量。集電極電阻R 的另一個作用是將集電極電流的變化轉換為集電極電壓的變化,以實現電壓放大;隔直電容C 和C 起到交流耦合作用,保證交流信號無阻礙的經過放大電路。
2.基本共發射極放大電路的靜態分析。放大電路靜態分析是通過計算基極電流I 、集電極電流I 、集射極電壓U ,來驗證三極管是否工作在放大區。通過對基本共發射極放大電路分析發現該電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由于三極管是一個對溫度特別敏感的元件,當溫度變化時,將使集電極電流I 發生變化,從而影響靜態工作點的穩定性。為了穩定靜態工作點,就想到了用基極電流I 來抑制I 的變化,而在電路中只要R 選定后,I 也就固定不變,因此不能穩定靜態工作點。所以就引出了分壓式偏置放大電路,電路如圖2所示。
3.引入分壓式偏置放大電路的目的。圖2是無旁路電容的分壓式偏置放大電路,在該電路中,基極增加了分壓電阻R 和R ,發射極增加了電阻R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該電路,教學過程中要對比前面的基本共發射極放大電路,弄清楚R 、R 和R 在電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穩定靜態工作點的。
分壓式偏置放大電路的直流通路如圖3所示,為了穩定靜態工作點,通常情況下,R 、R 參數的選取應滿足I ?垌I ,這樣就會使得I ≈I ,而B點電位U ≈ U ,幾乎決定于R 和R 對U 的分壓,而與環境溫度無關[3]。這樣當溫度升高時,集電極電流I 增大,發射極電流I 必然相應增大,因而發射極電阻上的電壓U 隨之增大;因為U 基本不變,而U =U -U ,所以U 勢必減小,導致基極電流I 減小,I 隨之相應減小。結果I隨溫度變化而增大的部分幾乎由于I減小而減小的部分相抵消,I將基本不變,達到穩定靜態工作點的目的。
四、單管共射放大電路的動態分析
放大電路的動態分析的目的是計算放大電路的動態指標,即輸人電阻、輸出電阻和電壓放大倍數。圖4是基本共發射極放大電路的微變等效電路,從圖可以得到其放大倍數的公式如下:
而對無旁路電容的分壓式偏置放大電路進行分析后得到其放大倍數的公式如下:
通過對比兩式不難發現式(1)的放大倍數的值小于式(2)放大倍數的值。這意味著無旁路電容的分壓式偏置放大電路的引入能夠穩定靜態工作點,但它的缺點是使得放大倍數減小了,這對于放大電路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們就想如何在穩定靜態工作點的同時又能保持放大倍數不變,于是就有了旁路電容C,其電路如圖5所示。在交流通路里R被被C短路,其微變等效電路和圖4相類似,得到的電壓放大倍數的表達式和式1一樣。因此,R和C的作用就是在穩定靜態工作點的同時保證了電壓放大倍數基本不變。
五、總結
單管共射放大電路是電子學課程中最基本電路之一[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電路結構入手,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將單管共射放大電路的幾種組態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按照“先靜后動”的原則,讓學生從宏觀上掌握放大電路。這樣可以使教學過程輕松愉悅,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士文,{國華.一種三極管共射放大電路的討論[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3,(12):43-45.
中圖分類號:TH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4-0043-02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資源和能源的供應與需求矛盾日益尖銳,成為了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然而作為資源和能源的運輸工具之一的帶式輸送機已經廣泛應用到了各個能源運輸的領域,而不同的資源運輸環境對帶式輸送機要求也各不相同,為了使用各個環境的應用,各個輸送機的系統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高傾角輸送線路的設計計算理論能夠通用化[1],使得傳統的帶式輸送機具有更大的適用性和更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傳統的輸送系統的理論基礎都是基于靜態剛體理論的,他們僅考慮了平穩的工況下的輸送機的運行狀況,這對于高傾角帶式輸送機設計是不可行的,因為高傾角的輸送機的下運送帶的制動力和上輸送帶的啟動力都很大,若在高傾角的輸送機設計中不考慮這兩種工況,則該設計不適應高傾角帶式輸送機的應用環境。
本文高傾角帶式輸送機的動態分析,主要就是結合高傾角輸送機的動力特征,分析他在機起制動和運行工況中的動力模型,為設計者提供合理的理論依據,實現可靠、安全的高傾角輸送機的設計,這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和工程意義。
1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發展現狀
為了實現在復雜的輸送環境中使用高傾角膠帶輸送方案,國內外很多專家都進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其中,日本研制出了壓帶式的高傾角膠帶輸送機,該設備增加了壓緊輸送帶,增加了帶與傳送軸之間磨損,能耗較大,并且設計結果也比較復雜,只能勉強用于短距離的小傾角。美國曾研制出了一款管狀帶式高傾角輸送機,該設計也僅能用于小傾角,當角度大于60°的場合[2],管狀帶式輸送機中間要架設特殊設計的中間架,并要求增加一定數量的托輥和導輪。該設備對送料的要求較高,裝載點比較單一,不利于多種場合的靈活應用。
我國對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研究較早的有20世紀80年代的太遠重型機械學院提出的基于粘彈性模型建立的帶式輸送機的整體模型[3],對拉緊狀態下的啟動張力的動態過程進行了計算機仿真分析,同時給出了膠帶式輸送機的動態參數的測試方法。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的研究者對膠帶式輸送機的動態過程進行了系統建模,通過研究設備的力學原理和動態模型,分析了段帶過程中的動力學問題。基于此,研究則提出了膠帶式輸送機的橫向震動的理論分析和穩定性條件。并且深入研究了膠帶式輸送機的間距等參數與速度、托輥直徑、張力對輸送帶橫向振動與穩定性的影響,并提出了避免共振的設計方案[4]。
東北大學教授在帶式輸送機的驅動和拉近裝置以及輸送機的整個運動過程進行了數學建模,提出了多驅動系統算法,仿真了啟動與統計[5]過程,據此設計出了人型帶式輸送機通用動態分析軟件。
與國外相比,高傾角膠帶輸送裝置的設計和研究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技術性能上,我國的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研究較晚,目前研究的普通帶式輸送機已經不能滿足高效運輸的要求,為此研究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動態模型,并據此設計出能應用到高傾角輸送要求環境設備已成為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
2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基本結構和力學特點
高傾角帶式輸送機主要應用于長距離或高差較大的礦上原料輸送,高傾角帶式輸送機的主要組成部件與這些部件的作用[6]如下。
1)波狀擋邊輸送帶。承載輸送中的輸送物質。在普通膠帶輸送機的平型帶的兩側加上波狀擋邊,相比于普通的輸送機的帶體具有更大的橫向剛度,當輸送機壓過滾筒在反面向回傳送時,擋邊可以自由壓縮和伸張,以實用于不同形狀的幾何應用。
2)驅動裝置。是輸送機中的動力部分,由電機、減速器、逆止器、傳動滾筒等組成。其中傳動滾筒式是動力傳遞的主要部件,傳動滾筒利用摩擦力帶動輸送機帶運動。
3)改向滾筒、壓帶輪。改變輸送帶運行的方向。
4)托輥。托輥支撐輸送機上承載的物料,保證其能穩定
傳輸。
5)拉緊裝置。在物料傳送的過程中拉緊裝置保證輸送帶和傳動滾筒間不打滑,限制輸送帶在各支承間的垂度,使輸送機正常運轉。
6)跑偏檢測裝置。檢測皮帶運轉狀態的跑偏情況,在跑偏量異常時報警或停機。
7)打滑檢測裝置。通過檢測輸送膠帶和傳動滾筒之間的速度差,執行相應的動作。如:報警、自動張緊輸送帶或正常停機。
8)雙向拉繩開關。用于沿線緊急停機時的制動。
3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力學特性
3.1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靜態特性[7]
取一段輸送帶,慢慢地給其加上載荷,得到的載荷壓力與應變力的關系為輸送帶的靜態特性。已知靜力彈性模量為,力與應力之間的關系式可以表示為。同時存在下列關系式。
3.2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動態特性
根據上面的分析,高傾角膠帶式輸送模型是一個復雜的模型,各個方向上的特性差異較大,那么膠帶式輸送帶在載荷壓力作用下的動力特性也是復雜的,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具體的特性如下。
1)非線性特性。由上式分析得出載荷壓力與應變力不服從胡可定律,動態彈性模量是關于應力的表達式。
2)滯后性。膠帶輸送機的試壓載荷與應力載荷在時間上是不一致的,應力載荷相對滯后,這就是輸送機的滯后性。經驗發現長久使用的膠式輸送帶比新的輸送帶的該特征要明顯,長久使用的輸送帶該特性會穩定下來。
3)蠕變特性。該特性描述的是載荷的應變力與時間的一個關系,在載荷恒力的作用下,應變力隨時間成對數特性,慢慢趨近恒定值。
4)松弛特性。該特性也同樣描述的是載荷壓力與時間的關系,當輸送帶拉伸到一定的長度后,該形變保持不變,即輸送帶的長度不變,此時測得的應力逐漸變小。
5)頻率特性。通過實驗得出輸送帶施加的載荷的應力與頻率之間呈現一定的關系,頻率越高,相應的應力也越大。
4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動態分析方法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啟動過程的設計是該輸送帶設計的重要內容,各個受力過程都是在該過程中達到最大,所以目前對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啟動過程的動態分析已經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
標準的設計主要都是把設備的輸送帶看成一種剛體進行動力學分析,這種設計分析方法只能滿足小型的短距離的工程應用。顯然對于大型的長距離的工程環境這種設計思想完全不能滿足需求,因而對大型的應用場景中必須要采用精確的動態過程的力學分析方法。
高傾角膠帶輸送機與普通的帶式輸送機不同,它是一個復雜的機電系統,其啟動過程涉及到力學性質,阻力,驅動裝置制、動裝置的力學特性等大量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啟動過程總的平衡過程,啟動與制動的連續模型方程,輸送機的粘彈性模型。而對粘彈性模型的動態力學分析方法主要有解析法,數值解法和邊界。要想對如此的復雜過程進行完整的求解幾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對高傾角輸送機的動態模型都是采用的簡化模型來分析模型的固有特性。采用比較理想的模型進行分析求解,在實際工程中都采用輸送帶的連續離散模型進行差分方程的求解。
5 高傾膠帶輸送機的動力學模型
本文提出一種高傾膠帶輸送機的動態力學模型,通過該模型可以分析該系統的各個動態參數。
因為高傾膠帶輸送機上載荷的隨機性,所以該簡化的力學模型[9]屬于一個非線性的離散的震動系統,在分析過程中可以對動態特性進行如下假設。
6.2 工程應用
通過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動態分析可以為系統的設計和工程應用中提供正確的參數值。采用高傾角膠帶輸送機的動態模型分析方法對礦產進行長距離運輸系統的分析,可以準確的設計輸送系統的安全系數,降低了輸送機系統的設備投資,提高了輸送機系統的控制回路的控制精度,合理設計大角度和長距離的功率,并且可以對系統的各個零部件強度進行設計,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王建州,許言威.白坪東翼大巷帶式輸送機日產萬噸提能改造[J].煤礦機械,2014(04).
[2]王愛兵,鄭紅滿,朱維勝,等.大傾角上運帶式輸送機起動過程的動態分析[J].煤礦機械,2008(03).
[3]陳玨,戴建立.長距離帶式輸送機動態分析的發展現狀[J].煤礦機電,2003(01).
[4]于學武.大傾角帶式輸送機在煤礦窄巷道的延長改造[J].起重運輸機械,2006(11).
[5]王新偉,胡志超.大傾角上運帶式輸送機的研制[J].礦山機械,2005(06).
[6]李光布.帶式輸送機系統固有特性的研究[J].起重運輸機械,2005(12).
中圖分類號:O7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項目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及主要技術指標
1.1 研究目標
通過在井下安設監測傳感器,并將監測到的信息通過綜合監控系統傳輸到地面監控中心,同時結合通風網絡在線監測及預警分析軟件,對通風網絡的實時變化進行動態解算,并在系統圖上清晰、直觀、動態地顯示各巷道的風量、風速等,便于通風管理人員實時了解井下通風情況;另一方面實現井下巷道、采掘工作面通風安全狀況的預警,提醒技術人員及時采取治理措施,防范事故發生,為礦井通風安全管理及安全生產提供科學、先進的管理工具及技術手段。
1.2 研究內容及技術關鍵
1.2.1 研究內容
①井下主要通風巷道阻力參數考察
巷道通風摩擦阻力是通風網絡解算的基礎,為了掌握通風狀況和通風阻力參數,必須對通風阻力參數進行測定。通風阻力測定方法主要有壓差計法和氣壓計法,其中壓差計法數據處理簡單且精度高,但所用設備軟件多、攜帶不便、操作復雜,影響測試效率;氣壓計方法操作簡便,省時省力,但測試數據受風流波動影響大,精度較差。考慮到杉木樹煤礦實際情況,加之受到現場實際情況的制約,因此在測試中,兩種測試方法同時使用。
②通風網絡解算模型建立
網絡解算模型的建立是進行通風網絡解算的前提條件。利用測風求阻法借助測定的巷道風量推算出該部分的阻力參數,力求在工作量最小的情況下得到全部巷道的風阻;利用計算機技術快速便捷的進行測風路線的選擇、原始數據處理、精度檢驗和平差處理,使測量數據滿足解算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建立通風網絡解算模型。
③通風異常監測及識別模型研究
一是考察通風條件發生變化時,通風監測參數的變化與井下生產的耦合規律,如巷道風阻、風量、風壓的變化與采掘、運輸、行人、開關風門等的關系,從而建立基于實時監測的通風異常識別模型;二是研究煤與瓦斯突出、風流短路、循環風、風路阻塞等異常情況對通風系統的影響規律,并建立相應識別模型,形成通風系統可靠性動態評價模型。
④礦井通風監測傳感器安設
考察、測試通風監測傳感器(風速、風流壓力傳感器)的監測精度、靈敏度及位置、安裝方式對監測數據的影響,研究監測位置通風參數變化對其它通風地點的影響規律及范圍,調整通風監測傳感器布置形式,并規范傳感器安設及維護方案。
⑤通風在線監測及分析預警系統建設
利用傳感器監測到的實時數據,結合通風網絡在線監測動態解算功能,實現動態解算,并在通風系統圖上清晰、直觀的動態顯示各巷道的風量、風速等,便于通風管理人員實時了解井下各巷道的通風情況;同時實現井下巷道通風情況、采掘工作面通風安全狀況的預警,以及礦井通風系統可靠性指標的動態計算。
1.2.2 技術關鍵
①通風網絡動態解算技術及解算效率與精度研究;②采掘工作面風壓、風量變化與巷道風阻的耦合關系、影響因素等;③巷道風量變化預警研究。
1.3 主要技術指標
①以“采掘工程平面圖”為底圖,繪制通風系統圖;②建立如風門、調節風窗、密閉、主通風機、局部通風機等通風設施圖例庫;③根據礦井已知風量、主通風機負壓、某支路需風量等進行網絡解算;④按通風網路解算結果對分支的風流方向、風量、風阻和風壓等進行標注;⑤實現根據巷道實時監測及動態解算結果進行風速、風量超限或不足等異常情況的預警。
2通風網絡建設方案
2.1基本思路
①測定通風系統基本參數:考察礦井通風系統,對井下主要通風巷道阻力參數進行測定,獲取礦井通風系統網絡結算基礎數據。
②建設礦井通風在線監測分析系統:結合礦井通風系統特征,在現有礦井通風在線監測分析系統基礎上,開發礦井通風在線監測分析系統軟件,并通過在礦井通風系統主要巷道及關鍵地點增設風速、風壓等傳感器,構建礦井通風在線監測分析系統,實現各項功能。
2.2實施步驟
①礦井通風系統基礎參數測試;②礦井通風在線監測分析系統構建;③通風系統在線監測;④通風網絡動態結算;⑤通風狀態異常及通風隱患預警。
2.3關鍵環節
2.3.1測定通風阻力
①測定方法
包括壓差計法和氣壓計法。
②阻力測定設備
③測定內容
測點絕對靜壓、基點大氣壓、測點平均風速、測點大氣狀態、測點距離、測點巷道斷面規格、各測點的標高(由礦方提供)、傾斜壓差計系數及刻度讀數。
2.3.2 在線監控方案
①礦井通風系統在線監控
在礦井的主要進、回風及風流波動較大的巷道安裝風速傳感器,監控風量變化,利用通風網絡解算軟件動態解算風量的變化對其它巷道的影響,并對供風達不到要求的進行提示報警。
②采掘工作面通風在線監控
選取回采工作面和防突掘進工作面作為研究試點,布置相關傳感器,進行通風參數監控,研究通風監控參數的變化規律,如采掘、運輸、行人、開關風門與巷道風阻、風量、風壓的變化等的關系,利用該規律和監控數據對工作面通風安全狀況進行評價。
③關鍵點監控
根據杉木樹礦實際生產的需要,在礦井范圍內選取關鍵點連接處進行風壓傳感器安裝,對這些處于非采掘面的區域的突發瓦斯突出或爆炸事故的風壓進行監控。一旦發生該類突發事故,且該處風壓傳感器報警,說明突發事故會進入進風巷,從而可以及時的進行災變報警。
3項目設備配置要求
除服務器存放機柜和UPS不間斷電源、網線、插線板等輔助設備外,另配置設備如下:
4、項目實施效果
通過建立與礦井現有監控系統兼容的礦井通風在線監測分析系統,實時地采集井下通風監控數據,能實時掌握礦井通風系統安全狀況,提出礦井風網監測與動態分析預警技術,對礦井通風系統進行動態解算,對風流狀態異常及通風隱患進行預警,取得良好效果,為實時掌握礦井通風安全狀況提供了技術手段。從而提高了礦井通風系統可靠性。
杉木樹礦業公司礦井通風在線監測分析系統建設成功后,將從根本上增強企業安全防護實力,提升礦井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進一步提升礦井管控一體化水平。展望明天,杉木樹礦業公司在川煤集團芙蓉公司領導下,切實發揮系統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組織智囊、管理精英、安全保障作用,為把杉木樹礦井建設成真正“高產高效、本質安全、質量效益”的現代化礦井而努力!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關于基本概念、基本規律要熟悉它們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要引入?它有什么用?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和那些其他物理量相似或類同?與誰有聯系?怎樣記憶它?等等。再談一個問題,屬于三個基本之外的問題。就是我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總結出一些簡練易記實用的推論或論斷,對幫助解題和學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降低”;“同一根繩上張力相等”;“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大”;“洛侖茲力不做功”等等。
(二)獨立做題。
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過程。
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作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
(四)學習資料。
學習資料要保存好,作好分類工作,還要作好記號。學習資料的分類包括練習題、試卷、實驗報告等等。作記號是指,比方說對練習題吧,一般題不作記號,好題、有價值的題、易錯的題,分別作不同的記號,以備今后閱讀,作記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五)知識結構。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特征
1.戰略管理會計著眼于長遠目標、注重整體性和全局利益
戰略管理會計應著眼于企業長期發展和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當企業間的競爭已上升到高層次的全局性戰略競爭時,搶占市場份額、擴大企業生存空間、追求長遠的利益目標己成為企業家最為關注的問題。戰略管理會計適應形勢的要求,超越了單一會計期間的界限,著重從多種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且以最終利益目標作為企業戰略成敗的標準,而不在于某一個期間的利潤達到最大。它的信息分析完全基于整體利益,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會用集團利益去交換某個成員企業的利益,有時甚至會為顧全大局而支持棄車保帥的決策。戰略管理會計放眼長期經濟利益,在會計主體和會計目標方面進行大膽的開拓,將管理會計帶入了一個新境界。
2.戰略管理會計是外向型的信息系統
戰略管理會計站在戰略高度,關注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局限于本企業這一個環節,而是研究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企業上家和下家的信息,努力改善企業的經濟環境,強調企業發展與環境變化的協調一致,以求得產業的最優效益。戰略管理會計圍繞本企業,顧客和競爭對手形成的"戰略三角",收集、整理、比較、分析競爭對手有戰略相關性的信息,向管理者提供關于本企業與對手間競爭實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強企業市場上的相對競爭優勢。戰略管理會計強調比較優勢,從相對成本到相對市場份額,它所關注的是相對指標的計算和分析,向管理者提供的是比較競爭成本和比較競爭優勢的信息。戰略管理會計通過對企業內外信息的比較分析,了解企業在市場中競爭地位的變動。戰略管理會計拓展了會計對象的范圍,是一種外向型的信息系統。
3.戰略管理會計是對各種相關信息的綜合收集和全面分析
戰略管理會計為適應企業戰略管理需要,將信息的范圍擴展到各種與企業戰略決策相關的信息,其中包括貨幣性質的、非貨幣性質的:數量的、質量的;物質層面的,非物質層面的,以至有關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來源除了企業內部的財務部門以外。多樣的信息來源和信息種類需要多種信息分析方法,因此,不僅財務指標的計算,而是結合了環境分析法、對手分析法、價值鏈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矩陣地位分析法、預警分析法、動因分析法、綜合記分法等,這無疑是對現代管理會計的豐富。
4.戰略管理會計體現了動態性、應變性以及方法的靈活性
任何戰略決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相應調整,以保 持企業戰略決策與環境相適應,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戰略管理會計采用了較為靈活的方法體系,不僅要聯系競爭對手進行"相對成本動態分析"、"顧客盈利性動態分析"和"產品盈利性動態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產品生命周期法、經驗曲線和價值鏈分析等。
三、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
1.長期、持續地提高整體經濟效益是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
戰略管理會計目標是在戰略管理會計網絡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目標,它是引導戰略管理會計行為的航標,是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運行的動力和行為標準。會計與經濟效益的"血緣"關系正被廣大會計理論工作者和實務工作者所認識,會計的基本目標就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強烈追求;追求經濟效益也是經濟管理和企業生產經營的根本目的。但是,會計的基本目標如果直接作為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這個定義就顯得太寬泛,不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經濟效益從時間角度看有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之分,從空間角度看有局部效益和整體效益之分,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是長期持續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從概念和性質上它與會計基本目標是相一致,從內容上又有別于會計基本目標,它從自身體系的角度提出了更具體、更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基本目標,這使它從本質上有別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分支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