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社會統計學筆記模板(10篇)

時間:2023-07-23 09:16: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會統計學筆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社會統計學筆記

篇1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不同的學科研究的領域可能相同,但是研究的角度是不一樣的。要弄清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濟學看問題角度的不同之處,首先我們要弄清兩門學科的定義,研究對象,研究內容。

“勞動社會學”是一門立足勞動社會,研究勞動者、勞動者行為、勞動關系、勞動組織、勞動制度和勞動社會的過程,揭示勞動社會的結構、功能及運動規律的分支社會學”豍在生產和勞動的世界里,勞動者不僅僅進行經濟行為,而且進行廣泛的社會活動。勞動社會學就是以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和視角來對這些活動進行分析。“勞動經濟學是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勞動力需求和勞動力供給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豎勞動經濟學以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手段來研究勞動領域的現象和問題。它將注意力投向人們工作的范圍以及變換工作的行為,如就業、失業、勞動力供求、人力資本投資等。

籠統的說,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濟學都研究勞動領域的現象和問題。勞動經濟學和勞動社會學都對勞動者行為、勞動組織等感興趣。但是,兩者觀察和研究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

在勞動力方面,勞動社會學中用“勞動者”代替“勞動力”更加合適。勞動經濟學與勞動社會學在研究勞動力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區別:在勞動社會學中,勞動者被看成是一個復雜的社會人,他們的性別特征,民族特征,社會關系特征等都將被考慮進去。例如,研究勞動者的社會結構,社會化過程等。 在勞動經濟學分析中,勞動力被假設為同質的,在勞動市場上工人可以相互取代,一般不考慮勞動力各種社會特征,而把關注點集中在生產率這一概念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簡化分析,便于建立經濟模型。勞動社會學認為人是復雜的。每個勞動者在勞動社會中都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而角色之間的社會關系也就成了勞動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者的行為選擇會受到與其他人互動和交流的影響,并不是獨立的。“勞動社會學的重要任務是揭示勞動者與各社會變量之間的關系。”豏例如,企業文化對勞動者行為的影響,職業聲望對勞動者擇業的影響等等。這種社會變量會涉及到他人的評價、態度和看法,而這些態度和看法的產生過程又離不開勞動者之間的互動。在勞動經濟學中,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人們的行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而且人的行為選擇是不受其他人影響的,是獨立的。勞動經濟學主要研究勞動力與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和規律。

總的來說,勞動社會學更加注重勞動者的社會特征、“社會性”,勞動者之間的互動,影響。而勞動經濟學更加關注勞動力的經濟特征,“獨立性”。

在社會分工方面,勞動社會學關注的是職業分層,例如職業聲望和職業地位對勞動者擇業的影響,職業分層造成的社會分化、收入差距擴大等。勞動社會學認為任何一項職業都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并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資源和社會報酬,正是這些職位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報酬促成了職業分層。而勞動經濟學主要關注勞動分工。經濟學認為職業分工能夠使勞動資源效用最大化,提高生產率,是因為發揮了勞動者的比較優勢。

在對工資的研究方面,勞動社會學關注同工同酬、收入差距、地區不平等、工資歧視等社會問題。而勞動經濟學把工資看成是經濟成本,看成是勞動力的價格、報酬。主要研究工資決定理論,如效率工資,工資與生產率之間關系等等。

總的來說,勞動社會學關注的是社會效益,如何使社會運行在最佳水平;而勞動經濟學注重的是經濟效益,如何以最小的勞動投入獲得產出最大化。

在就業和勞動力流動方面,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濟學也有不同之處。勞動經濟學假設勞動力擇業主要是基于工資報酬、經濟水平考慮,以此來構造勞動供給模型,工資高,則勞動力供給多。勞動經濟學認為勞動力流動也是因為較高的工資報酬水平驅動,通過構造勞動力模型,計算流動凈收益現值。我們可以看出,勞動經濟學還是著眼于經濟效益來對勞動力流動和就業進行研究的。而勞動社會學認為,勞動者擇業不僅僅考慮工資報酬,還會考慮地緣關系,業緣關系,職業聲望高低等因素。勞動者可能更傾向于選擇職業聲望更高的工作,選擇擁有適合自己企業文化的工作。

關于失業方面的研究,勞動經濟學主要研究失業類型和失業原因。在失業類型方面,勞動經濟學通過構造貝弗里奇曲線表明失業人數怎樣在經濟周期中的變化。在失業原因方面,勞動經濟學通過斯蒂格勒模型、麥克爾模型等工作搜尋模型來解釋失業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勞動經濟學更多的使用構建經濟模型的形式對失業進行研究。而勞動社會學可能會偏重于研究失業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考慮建立積極的就業制度(包括用工制度、雇傭制度、退休制度等)保障勞動者就業機會,以及建立失業保障制度,保障失去工作的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勞動社會學與勞動經濟學在研究問題的角度上有很大區別:勞動社會學以社會學視角和基本原理研究勞動領域的問題,更加關注勞動者得社會特征、勞動者之間的互動、勞動制度的社會效益等。而勞動經濟學主要是以經濟學視角研究勞動領域問題,通常是通過建立經濟模型,運用計量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更加關注效率、成本、經濟收益。但是兩門學科都是屬于勞動科學的兩個方面,他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互相交叉和滲透,研究勞動領域問題時,應該運用多角度進行全面分析。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注釋:

篇2

一、學習統計軟件對培養創新型統計人才的重要性

1、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當今的信息化社會,大量信息充斥在我們周圍,無論是在政府統計部門還是企業統計部門,已經都離不開計算機和統計分析軟件,計算機和統計軟件相結合的信息處理,逐漸成為統計相關部門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可見,社會需要能夠熟練使用統計分析軟件的本科生、研究生,我們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所以統計分析軟件是每個統計學學生的必修課。

2、統計學科自身發展的需求

20年前,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學習經濟計量學、多元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課程都要進行手工計算,最多使用計算器輔助,本文由收集整理使得計算速度非常慢,也無法處理復雜的問題,這無形中已經阻礙了統計學在實踐中的應用。隨著電腦的普及,統計軟件開發和應用得到快速發展,鑒于統計分析軟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現在的經濟和統計研究中,已經是沒有統計軟件寸步難行。所以,教會學生使用統計分析軟件,已經成為統計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統計教學中加強統計軟件分析課程,省去了繁雜枯燥的計算過程,有利于培養統計專業本科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提高學生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直接提升統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和工作能力,提高社會對統計專業的認可度。

4、為其他學科提供技術支持

近年來,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相關專業都在積極開設統計分析軟件課程,在統計應用軟件的支持下統計分析方法不再顯得那么冰冷和難以接近,其他學科出于應用的目的也完全能夠通過軟件駕馭統計分析方法。所以非統計專業的學生同樣需要開設統計分析軟件課程。

二、統計軟件的分類

統計分析軟件有很多種,一般本科高校通常會開設excel、spss、eviews、sas、r等,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軟件高年級學生可以自學的程度對其進行以下分類:

1、可以進行自學的軟件

例如:excel,各高校給低年級學生開設的計算機基礎相關課程中涉及到該軟件,所以學生在了解基本電子表格知識和工具欄菜單操作的基礎上,又學過統計學原理,參考excel書籍,自己按圖索驥應該沒有問題。嚴格來說excel不能算作統計應用軟件,他只是帶有部分簡單的統計分析和圖表分析功能,并且不用另外再進行特別安裝,任何一臺裝有office的電腦都可以直接進入excel界面直接操作。

2、可以在老師指導下,在統計專業課程中穿插學習的軟件

例如:spss、eviews等專業軟件,這類軟件一般會在多元統計分析、經濟計量學、時間序列等課程中理論部分講完后,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在機房半自學即可完成,因為雖然是專業軟件,但是多為菜單操作,只要理論部分理解好,操作起來較為簡單。

3、需要老師全程在機房上課教授的軟件

例如:sas,這類軟件的特點是軟件包較大,功能較多,入門較難,學生自學較為困難,即使想穿插在專業課程中進行,學時也不夠,所以必須獨立開設為軟件課程。

三、統計軟件課程的特點

1、軟件多為全英文,學生有畏難情緒

統計軟件除了excel以外,多為英文版本,有的軟件雖然聲稱已經漢化,其實也僅僅是前兩層菜單漢化而已,其主體應用部分仍為英文。因為統計學的專業詞匯較為生僻,學生不熟悉,也不愿意去記,因此學習時往往有為難情緒,這已經成為了學生學習統計軟件的主要障礙。

2、操作性較強,易學易忘

軟件課程操作性強,老師在前面做一步,學生在下面也做一步,老師做完了,學生也跟著做完了,如果當時就讓學生重新操作一遍,他們也能夠作對,都覺得很簡單,甚至不愿意多花精力練習。但是間隔了幾次課之后,再考察學生做一遍,很多同學就忘記了,所以學習統計軟件必須要做課堂筆記,記清楚每個步驟,而且要多做練習,這樣才能熟悉軟件應用的特點。

3、學習統計軟件必須有統計學基礎

雖然軟件課程注重的是操作,不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去計算推導,但是學生必須了解各種統計分析方法的原理內涵,然后才能正確解釋軟件給出的分析結果,最后才能較為恰當的運用分析結果得出一定的結論。例如,如果學生沒有學過假設檢驗,或者學過忘記了,那么很多統計分析的結果是否有效判斷起來就會有困難。很多同學只會死記硬背:p檢驗值越小越好,t、f檢驗值越大越好……這樣往往會得出不恰當的結論。

4、實踐性較強,需要大量案例

由于軟件操作所有的運算都由電腦完成,給我們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給學生添加大量實際的、有趣的案例。這樣作,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轉貼于

四、高年級大學生的特點

1、計算機基礎較好,所以往往忽視軟件課程

當代的大學生普遍計算機基礎較好,有些學生在小學就開始接觸電腦,在上大學之前很多學生可謂精通電腦,這使得他們往往在心里忽視軟件課程,認為沒什么好學的,只要自己翻翻書什么都能解決。但是,每當要交實驗報告時,就會問個不停,既擠占了真正有問題的同學的學習時間,又增加了老師的教學工作量。

2、英文不好,看著軟件就頭痛,失去學習興趣

有部分高年級的學生,英文基礎不好,一看英文就頭疼,所以對全英文的軟件馬上就失去了興趣。也就不想認真學習,只是在記憶操作步驟,企圖期末考試蒙混過關。他們沒有意識到社會對應用型統計人才的真正需求。

3、精力不易集中,聯網教學控制難度大

在機房上課的共同特點就是學生精力不易集中,因為大家都在網上,而且機器或者全部背對老師,或者部分背對老師,很難監控學生是在聽課還是在網上做其他活動。所以教師要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能的話教師上課要多走動。

4、軟件應用可開發性強,學生缺乏學習能動性

任何一個軟件,老師都不可能也沒必要把所有菜單的所有選項全部示范給學生,所以軟件課堂教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學生一定要多練習,多琢磨,自己可以嘗試不同的選項有什么樣不同的結果。但是,目前很多大學生很多都缺乏學習的能動性,老師教什么就做什么,自己一點都不肯多想想,作業抄襲。

五、教師在統計軟件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選擇合適的教材

選擇合適的教材,教師“教”和學生“學”都會輕松不少。軟件課程的教材不太好選,既要有理論部分,又不能占得篇幅過多,還要有上機操作部分,主要步驟和結果解釋要清楚,盡量減少學生記筆記的次數。

2、用課堂控制類軟件,控制學生聽課

學生如果看不見老師,只聽見聲音,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會產生困意,所以不能只坐在電腦前不動,要在幕布上指點,多走動,提高學生注意力。

3、請學生記住操作步驟,記筆記

現在,很多學生沒有記筆記的習慣,不太會學習,不知道那里應該標記、那里應該添加內容,過分相信自己的頭腦,所以老師要時時提醒那里應該標記,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課后復習。

4、案例教學,提升興趣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明白統計分析方法的用途,除了教材上的案例,教師最好針對當今的熱點問題,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形成案例,并隨時更新。

篇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如何科學地測定社會經濟現象,如何科學地設置指標,如何對社會經濟問題進行統計分析顯得尤其重要。統計理論和方法已經滲透到許多學科領域,統計學成為當代最活躍的學科之一。統計方法已成為經貿、金融、管理等許多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統計學》作為普通高校經管類專業必修核心基礎課程之一,其培養目標是能為社會輸送具有統計思維和統計應用能力的經管人才。統計活動主要分為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等三個步驟。作為研究客觀事物數據特征和數量關系的方法論科學,它是各專業、各行業整理分析數據所必須使用的一種重要工具,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

但是,由于教學理念的影響和條件的制約,作為應用型統計人才培養起點和基礎的高校統計學本科教學中存在較多的問題。目前大多數經管類統計學教學,仍偏重于統計理論知識講授,忽視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偏離了該門課程的培養目標。獨立學院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院校,如何改進經管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方法,如何適應時展的需要,為社會輸送更高質量的畢業生,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1 當前統計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

客觀的說,在中國,社會經濟統計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從無到有并逐步發展不過幾十年時間,它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在當前的統計學教學過程中,仍重視統計理論的學習,而統計實踐的教學相對落后,因而培養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只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對統計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改革創新,才能對癥下藥,解決上述問題。

1.2 缺乏靈活的教學模式

目前,各獨立學院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從教學目的方面來看,許多教師往往只注重統計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傳授,很少考慮如何使得學生養成統計思維模式,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統計實踐水平。而從教學內容上看,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內容大多是抽象地介紹概念、理論與方法,很少涉及到統計與學生所學專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因此,造成學生對統計學的意義和作用難以深入理解。從教學方式上分析,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經管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仍較為普遍,學生機械的記筆記、背筆記,考試考筆記,這樣的教學方式縮小了學生思考、分析、判斷的空間,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3 缺乏科學的考核方式

統計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要注重學科交叉,以學科的整體發展與綜合化發展為出發點,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對統計學的影響及在統計學領域中的運用。獨立學院的經管類專業的統計學課程多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考核內容多注重對基本知識點的考察,而忽視對統計方法綜合應用能力的測試。在這樣的考核方式中,學生通過短期突擊強化可能能夠取得不錯的考試成績,但是卻未必得到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統計學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2.1 案例教學法的引入

案例教學法是實現統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手段。統計案例一般可分為調查型案例、描述型案例、解題型案例、綜合型案例等。這種教學法的特點在于:教學內容以實際案例為研究對象,可以在課前引入與所學章節內容相關的小案例,由案例需要解決的問題引出本部分需要學習的統計原理和方法;也可在章節結束后,由教師根據所講內容編寫一些案例,由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或解答,教師做歸納和總結;或者也可讓學生自己通過調查研究,收集案例素材,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專業指導。要尋找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的案例,要使案例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協調一致,通過案例教學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對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要做好案例教學,教師在課前必須做充分的準備,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2.2 項目教學法的運用

統計學作為一門方法論的學科,收集、整理、分析數據是統計工作的主要過程。在案例教學法中,學生要研究的問題和觀察的變量往往是給定的。然而在實際研究工作中,這些步驟包括數據獲取過程往往是最困難的。因此,我們可以將項目教學法引入。美國學者R.L.奧特與M.朗格內克將統計學理解為“從數據中學習的科學”,這一學習過程包含四個環節,即1.設計數據收集過程;2.準備用于分析的數據;3.分析數據;4.解釋數據分析的結果。兩位學者提出的從數據中獲取知識的“四步法”體現了項目教學的精髓。

與案例教學法相比,項目教學法更加重視學生的數據收集(包括二手數據或次級資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養,它要求學生就某一個實際問題設計一份調查問卷,進一步組織調查從而獲得數據。由于調查環節在實證研究中往往是最耗費時間和經費的,因此,它從根本上決定了一項實證研究的質量乃至成敗。數據收集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干中學”。教師需要在問卷設計、調查組織、數據收集方式方法等方面給予學生指導。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調查問卷設計、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設計問卷、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技能,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應用統計理論開展統計調查和分析的調查研究能力。

2.3 軟件操作能力的培養

統計學的教學活動多半是圍繞著數據展開的。由于概念多、圖表多、公式多、計算過程繁瑣、難教難學、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使統計學教學面臨嚴峻的困境。隨著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大大減輕了統計運算的工作量,同時也使計算結果更為精確。因此,統計學教學的重點應由統計理論的傳授逐步轉向統計應用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在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基本原理后,大量的復雜的計算可交由計算機去完成。目前現有的統計分析軟件有Excel、Spss、Minitab等,但是Excel是最易得的,無論是在多媒體教室或機房或者學生自己的計算機上,一般都安裝有現成的Excel軟件,在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節省學生大量的時間,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一些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具體化、簡單化,可以完成那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難以完成的任務,并且教師的課堂操作、演示還可以激發學生課后動手的興趣。

2.4 考核方式的轉變

教學觀念的改變將會引導教學過程進行改變,教學過程的改變包括要求考核方式也必須做出相應改革。以前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學生、學校三方只關注最后的結課考試的書面成績,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應包含全方位的考核因素:課堂討論、案例分析、調查研究、數據分析、書面考試等形式,全方位的考核有利于學生全程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具體的考核可分為:理論知識部分可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實踐部分可以用撰寫調查報告、案例分析考評和計算機操作等形式。通過多種考核形式與方式,將大大提高學生的統計學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水平。

3 結語

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的學科。對于獨立學院經管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數理基礎相對薄弱。傳統的教學方式加大了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難度。對現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需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各獨立學院應改革現有的教學方式,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強化實踐能力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既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又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適應社會各行業所需要的實用型統計人才。

【參考文獻】

[1]谷冠鵬,等.基于研究過程的統計學教學模式[J].旅游學刊,2006(12):63-66.

篇4

在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領域,SAS統計軟件被譽于國際標準軟件之一,并被廣泛應用于醫藥衛生、金融、管理、生產、科研等領域。熟練應用SAS軟件成為統計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統計專業大學生應該掌握的“謀生本領”。在我院,SAS統計軟件已經被設為統計學專業的一門選修課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本人深刻體會到,為了有效地進行SAS統計軟件的教學,不能簡單地照搬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要針對SAS教學的特點,盡量采用一些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應注意將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下面結合SAS教學的特點,簡要論述教學中內容與形式結合的問題。

1 SAS教學的基本內容與形式

從內容來看,SAS軟件的具體教學包括:SAS軟件的安裝和運行;SAS數據集的管理;SAS的描述統計功能;區間估計和假設檢驗;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與對應分析;聚類分析與判別分析;屬性數據分析等。課程主要介紹使用Insight模塊、Analyst模塊和編程方法來完成常用統計分析功能。

對于SAS的這些教學內容,首先要求教師要全面、系統地掌握與SAS相關的統計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透徹理解SAS這些基本內容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熟悉SAS軟件的特點、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同時,還要求教師能熟練操作幻燈機、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器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站在一定高度來指導學生。

SAS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還要求能運用這些知識進行上機操作。針對這一特點,教學過程主要采取的是機房上課的形式,即由教師主講,學生單人單機進行操作。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因這門課程涉及到的統計理論知識較多,包含信息量大,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來進行輔助教學。在傳統統計學教學中,大量的統計數據運算往往是一大難點。運用多媒體教學只需借用一定的SAS軟件,就可以將大容量的統計數據運算由計算機處理完成,能大大縮短演示圖表、統計計算的時間,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通過調用SAS統計軟件,就可以把學生帶入模型模擬的場景,各種模型曲線及趨勢圖就會呈現在學生面前,形象生動,能達到普通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的效果。

2 SAS多媒體課件的制作

能否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課前的多媒體課件制作是關鍵。根據SAS統計軟件教學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制作多媒體課件應注意如下基本問題。

首先,對課程所要講授的內容,課件要列出重、難點,闡述所用到的統計原理和基本思想,并力求做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其次,課件中應包含SAS基本操作的步驟。不同于其他課程,SAS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因此在課件中應圖解出SAS各種統計方法的基本操作步驟,以方便學生對SAS操作的學習。學生只有在學會基本操作的基礎上,才能靈活運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課件對輸出結果要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由于SAS軟件結果輸出的圖表較多,且為全英文顯示,學生對輸出結果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解釋清楚圖表中各項指標和專業術語的含義。最后,課件應補充適當的內容以適應科技發展和深化教學改革的需要。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有時教材版本與機房所裝版本并不相同,教師有必要對不同版本的SAS軟件的功能和操作變化作一些補充,不斷的充實教學內容。

3 SAS多媒體的演示與教學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而多媒體的演示則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關鍵。在SAS軟件教學中,進行多媒體演示要注意以下問題:

篇5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過窄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上需要愈來愈多的綜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出的學生既要具備一定的統計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又要具備能夠運用現代統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而目前在統計學教學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現象,相當于老師在教室讓學生想像著如何開機床的道理是一樣的,以至于學生創造能力、應變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統計學教學仍然是以教師在教室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輸,“啟發式”教學方法,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都無異于紙上談兵。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忽視發展與變化,案例多年來一層不變,教會了理論知識,卻忽視了應用知識。

在教學手段上,統計教學至今還沒有與現代計算機教學相結合。教學中幻燈、多媒體、網絡等電化教學手段運用太少。

3.考試形式和方法過于單一

目前統計學課程的考試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閉卷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雖然這種考試模式較充分地考慮了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并將其與學生的認識發展過程相結合,易于組織教學,但它由于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論脫離實際。由于考試內容嚴格按照考試大綱,主要以課本上理論知識為主,這就導致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前沿知識較少,甚至教師課堂講課本,學生課后背課本,其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培養。

二、統計學教學改革途徑

1.合理設置課程,調整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教學中,幾乎每堂課都是老師唱主角,講課滿堂灌,學生除了記筆記之外很少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雖然很多,但能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印象的卻很少,更不要說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了。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內容上要有所選擇和側重,突出重點,讓出更多時間給學生自學,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

統計學與數學、會計學、市場營銷學、計算機等多門學科息息相關,讓學生通過統計課程的學習對專業技能要有真實的幫助。在課本方面應有所側重,比如會計專業的統計學課本中應增加更多財務方面的統計應用知識,市場營銷專業的統計課本側重市場調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題中學生遇到與其他學科相關聯的問題,可以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其他有關課程,從而擴大知識領域,豐富知識內涵,培養其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教師應注意將講授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問題探究式教學、訓練與實踐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結合起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傳授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本班作為樣本采集的對象,由教師設計模擬課題,學生在設計調查方案的基礎上,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在校園內正式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調查目的、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調查方法的選擇,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計算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學生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的整個過程,熟悉工作程序,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深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師講課的過程中也要多注重課本知識在學生身邊事物的應用分析,舉例子也要切記用學生看得到摸得著的真實案例做為導入內容,這樣才會拉近學生與統計之間的距離,認識到學習統計學這門課程的深刻意義。

3.考核方式也要改變

傳統的統計學考核方式主要圍繞書本知識在理論和方法上做文章,從教學到考核以“書”為本,考試一過關,好像就認為掌握了統計學的知識,具備了統計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其實不然,因為統計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學生的統計素質和能力很難通過筆試考出來。統計學從內容上主要包括兩大組成部分:理論知識和綜合應用。統計學的考核應圍繞這兩部分內容而展開,當然這兩部分內容各有側重。

(1)理論知識的考核

統計學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種類、特點、原則和程序等,這部分可筆試進行,但要注重把理論知識盡量轉化為實際問題去測試,考查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程度。

(2)綜合應用能力考核

1)撰寫調查報告。調查是統計的經常性工作,無論在政府機關,還是在企事業單位,都需要開展調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實情況。調查的結果往往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去反映,調查報告既體現學生的寫作水平,又反映他們的專業水平。在非統計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讓他們對調查工作親身感受,并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去考核他們,這樣會比單純說教方式更好。

篇6

一、統計教學與EViews軟件結合的必要性

統計學作為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方法論學科,在財經類或經濟管理類非統計專業中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或專業核心課普遍開設。然而,目前我國在非統計專業統計學教學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在統計學教學中,往往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造成學生學完統計學之后,難以理解統計學的意義和作用,具體的應用更是無從著手,致使“上課抄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現象十分普遍,統計學對專業的幫助自然也無從談起。第二,基礎教學課程受課時限制不能系統開設,統計學學習難度增加。在財經類或經濟管理類非統計專業雖開設了統計學課程,但這門課程的基礎教學課程,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計算方法等因受教學時數的限制不能系統地開設。因此,學生對于統計學中的大量公式推導內容的學習相當吃力,增加了學習難度,致使學生對統計學課程普遍產生厭煩情緒。第三,無法適應統計信息大量化和統計分析方法復雜化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對統計信息大量化、決策科學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顯然,傳統的手工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已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同時,統計分析方法也日益復雜性,傳統的計算器計算無法勝任如此繁瑣的工作。

將軟件使用引入統計學教學中,可以解決傳統統計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問題,迅速提高學生的統計素質。1999年6月,由國家統計局統計教育中心主任王吉利率領的中國統計教育赴韓國考察團,在對韓國的統計教育情況進行考察調研后也提出,我國的統計教育也應大力開展計算機統計應用分析軟件的教育。

EViews是當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計量經濟學軟件之一。EViews是Econometric Views的縮寫,直譯為計量經濟學觀察,或稱為計量經濟學軟件包。它的本意是對社會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的數量規律,采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和技術進行“觀察”。EViews是QMS(Quantitative Micro Software)公司研制的在Windows下專門從事統計分析、做圖、數據處理、預測、模擬和建模的工具。EViews的Windows版本,除具有Windows軟件的共同特點之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簡捷直觀。采用窗口方式管理程序運行的全過程,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同時也使簡單的操作具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易于操作。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可以通過對“菜單”、“對話框”的操作完成,無須自己編寫程序。只要掌握基本windows操作方法,粗通統計分析原理,就可以應用軟件得到具有專業水準的統計分析結果。

教學簡單。EViews 的命令語句、子命令及選擇項的選擇,絕大部分由“對話框”的操作完成,教學中無須花大量時間記憶統計分析的各種命令、過程、選擇項等。資源共享。EViews還具有強大的圖表功能以及數據庫的互接功能,可以實現與其他應用程序的資源共享。

方法豐富。提供了從簡單描述統計到多因素統計分析等各種不同的統計分析方法,還有強大的編輯功能,可產生各種統計報表和形象直觀的統計圖形。顯然,統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EViews的特點,決定了在統計學教學中探討與EViews教學結合的必要性。

二、EViews軟件在統計實踐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EViews軟件在統計教學實踐中是否可行,本文將通過具體案例來闡述EViews軟件在統計實踐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收入消費關系是學生較熟悉的經濟現象,現以城鎮居民1985~2006年間的收入消費關系為例,對其相應的統計指標進行分析,以增強非統計專業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總共包括3個原始經濟變量,即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現價)YT、全年人均消費性支出(現價)XT以及消費價格指數CC(1985年為基期)。本文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86~2007)。

(一)文件建立和數據處理

首先,在EViews中建立Workfile,即點擊File/new/Workfile,便出現對話框。然后,輸入數據的頻率,以及開始和結束的日期。本文采用的是時間序列,因此在Workfile frequency欄中點選Annual項,然后在Start date中輸入1985,End date中輸入2006。

然后,點擊Quick/Empty Group(Edit Series),此時打開一個空白表格,則可在表格上輸入數據,并把3列數據分別命名為YT、XT和CC。由于YT和XT數據沒有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現將對其進行消費價格指數化處理,生成新的時間序列IT和CT,即點擊Quick/Generate Series,此時出現一個對話框,在對話框中輸入生成新變量的公式:IT=YT*100/CC和CT=XT*100/CC,即可得到新的時間序列IT和CT。

(二)一般統計檢驗

在對經濟變量IT和CT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可對它們進行一般統計檢驗。同時選擇IT和CT變量,然后,點擊Open/as group打開數據組。接著,點擊View/Descriptive Stats/Common Sample,此時出現關于兩個變量IT和CT的統計量表格。下面以IT為例對相關統計量進行描述:

1、均值(Mean)。IT=IT,其中N為樣本容量。IT的均值為1525.528元。

2、中位數(Median)。是中心位置的量度,當觀測值個數為奇數時,中位數是當數據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時,位于中間的數據點。當觀測值個數為偶數時,中位數一般是兩個中間數據的平均值。IT樣本觀測數為22,IT中位數為1363.655元。

3、最大值(Maximum)。該組數據中的最大值。IT最大值為3090.407元。

4、最小值(Minimum)。該組數據中的最小值。IT最小值為739.1元。

5、標準差(Std.Dev)。σIT= ,IT的標準差為692.9551元。

6、偏度(Skewness)。S= 3,如果概率密度函數是對稱的,S值為0;正的S意味著序列分布有長的右拖尾(右偏),負的S意味著序列分布有長的左拖尾(左偏)。IT偏度為0.826468,表明IT分布為右偏。這可以從均值和中位數的比較進一步證實這一點。

7、峰度(Kurtosis)。K= 4。對于正態分布,K=3。如果K值大于3,分布的凸起程度大于標準正態分布;如果K值小于3,分布相對于標準正態分布是平坦的。IT峰度為2.592805,表明分布相對于標準正態分布是平坦。

8、JB統計量(Jarque-Bera)。正態分布比較正式的檢驗:JB= S2+ (K-3)2。其中,S和K是IT的偏度與峰度,M是產生樣本序列時用到的估計系數的個數。在零假設下,JB統計量服從自由度為2的x2分布。如果JB統計量大于該x2分布的臨界值,則拒絕服從正態分布的原假設。IT的JB統計量為2.656506,其拒絕正態分布的概率為73.506%,可認為IT不服從正態分布。

(三)參數估計及統計參數檢驗

利用EViews進行參數估計與上述一般統計量計算是十分方便的。建立IT和CT的線性回歸方程,其中β為回歸系數,C為截距。

CT=C+β*IT①

在EViews主菜單上選擇Quick/Estimate Equation,出現Equation Specification對話框,先后輸入被解釋變量CT、截距C和解釋變量IT。在Method欄選擇Least Squares(最小二乘法),得到參數估計及統計參數值。

在給定α=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回歸方程式①通過了F統計檢驗,系數β和截距C都通過了t統計檢驗,而且修正的擬和優度R2(Adjusted R-squared)高達0.998847,說明回歸方程擬和較好,可用于解釋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消費之間的關系。如我國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697668,表明城鎮居民每增加一元可支配收入時,有0.697668元用于消費。

從以上案例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將統計學的基本理論與EViews的具體使用有機結合是可行的,使學生在運用EViews進行統計分析時,既能了解相應統計方法的理論基礎,又能迅速提高學生的統計實踐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統計素質。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統計教學實踐中運用EViews軟件可以達到以下學習效果:

(一)激發學習熱情

EViews軟件與統計教學相結合,這區別于以往統計教學中的枯燥學習過程。而且,EViews軟件簡單易學,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能有成就感,激發出更大的學習熱情。

(二)提高應用能力

對于學生,尤其是經濟與管理類的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其更需要掌握的是如何運用,而不僅僅是純粹的、抽象的統計理論。而且,非統計專業統計學的教學時間非常有限。如果結合EViews軟件,可以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既掌握統計學的基礎知識,建立統計思想,又能熟練地應用統計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

(三)提高教學效率

統計教學與EViews軟件教學內容相結合,避開了統計算法教學的困難,通過EViews軟件完成數據計算、分析、制表、制圖等,與過去使用計算器處理的數據量無法相比。而且,利用現代先進的方法操作,節省更多的時間,可增加更多的教學內容及較復雜的實驗設計等內容。

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力推廣統計實驗教學,在統計教學中引入軟件教學,如EViews,是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和方法綜合應用能力的根本途徑。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設計實驗,注重實效。把計算機基礎、數據庫等課程作為統計學的先行課,并加強計算機應用環節的教學,同時加強統計電算化教學,并建立統計模擬實驗室,從而有利于統計實踐課程或案例教學的實施,提高學生對統計學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提高教學效率。第二,培養觀察能力,鼓勵創新求異。學生可以自行設計實驗,在課外采集樣本,課堂內外相結合上機操作實踐,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討論,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統計素質、計算機實踐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目的。第三,加強知識銜接,注重整體架構。統計教學與軟件使用相結合應加強知識點銜接,保證知識架構完整。此外,應根據財經類非統計專業的學生不同專業的要

求,設計相應的案例分析。在保證統計學知識架構完整性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懷偉.統計學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張曉峒.EViews使用指南[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3、張權中.對普通財經類高校非統計專業統計學教學的思考[J].銅陵學院學報,2006(5).

篇7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4-0-02

中職教育是面向職業就業的教育,是為實現學生今后在專業崗位上的專業技能進行專業知識、技術的教育,主要是培養生產建設方面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幾乎所有中職學校都將這一目的作為自身教育的目標。統計學課程是經濟管理類的專業課之一,也是經濟管理專業課中比較重要的知識構成部分,將收集,整理以及對社會經濟特征的分析結合在一起。但是因為課程內容的原因,很容易使學生對嚴密的體系,豐富抽象的概念,以及復雜繁瑣的運算感到枯燥。所以,在統計學教育中,應該依據專業培養計劃,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教育力度,與實際結合,將應用能力培養作為第一目的,保證學生掌握統計學知識,可以在日后的經濟問題的處理中充分應用。

一、統計學教育現狀

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科學,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如今中職學校的統計學教育一般作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存在于眾多學科教育中間,統計學課程的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輔助其他科目的學習,對于很多會計、經濟方面專業的中職學生,統計學是需要掌握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但如今,統計學科目的教育在中職學校并沒有很好的效果,統計學現今的不良發展狀況除了由于統計法規宣傳不夠、專業人才質量和實際社會需求不成正比、統計數據質量不好以外,還有就是因為教育模式、機構、功能、標準、資源、過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職學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礎知識水平不高,個人能力不強,在理解統計知識的時候存在一定困難,實際操作能力也比較弱,再有是因為不是主要專業課,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這門課程。為了提高中職統計學教育的質量,我們要從專業的角度對這類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原因,確定問題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中職學校統計學科目教學的穩定發展。

二、中職統計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統計學教育目的不明確

社會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對具備良好素質和實際業務水平的應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這就要求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時不但要保證學生掌握專業的統計知識,還要有相當強的實際應用能力。但是現在的統計學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論知識教育,忽略學生的個人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學生的創造應變能力,動手實踐管理能力,探究解決問題能力都相對較低。

(二)統計學教育教學方式單調

現在國內的統計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在課堂口頭講授為主,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不能夠很好的應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方式,師生之間幾乎沒有互相交流。在統計學的教育中,對理論內容的重視,而對實踐能力,教學發展變化方面的重視不夠。 教學內容一成不變,沒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過去的形式上,不能運用現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內容,影響學生的知識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沒有新意

現在統計學考試基本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或許可以促進學生明確的發展過程,使教學組織變得較為容易。但是因為考試內容嚴格依照大綱要求,不能考核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不了學生的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統計學教育改革的對策

(一)調整課程設置,完善教學內容

在過去的統計學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師為主,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在課堂上一味地記課堂筆記,幾乎沒有思考知識的時間,雖然教師講了滿滿一堂課的內容,但是學生的記憶卻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識與并能實際應用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統計學教育中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細致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的部分,增加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興致。

統計學作為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與多門學科存在聯系,包括數學,會計學,市場營銷以及計算機等學科都有關系,通過統計課程的學習要達到幫助其他課程的知識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學的時候依據不同學科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在會計專業教學中要加強統計教學教育中的財務應用的統計知識;在進行市場營銷的統計教育時要提高對市場調查統計的教學內容,以此擴大知識范圍,不斷豐富知識儲備,進而構建學生的主動思考的習慣,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現教育實踐的互相融合

中職統計學教師應該將多種教育技術、教學方式結合起來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可以通過基本的講授,課堂的啟發,問題的探尋,實踐的進行,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幾方面來實現教育目的。在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同時要提升學生實際水平能力的培養,加強技術應用能力。

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個班集體看成一個樣本,確定設計模擬課題,讓學生進行調查。由學生自己設計調查方案,自行進行小組分配,自行進行調查統計。包括調查目的,對象,單位以及調查的方法,數據的整合,最后的計算完全由學生獨立完成。對撰寫調查報告,數據的統計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學生參與,掌握工作程序,通過自身的實踐加強理解認識,更好的吸收專業知識理論,提升教學效果。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盡量將課本所講和實際生活兩者相結合,在教學中盡量運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類比教學,最好是真實存在的事情,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接近統計學,進行統計學學習,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識到學習這門功課的意義。

(三)改變考試方式

過去的教育成果檢驗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學生對書本內容的掌握,尤其是書本理論知識以及介紹的方法,所有考試的內容都和學習的書本有關,正確的回答出書本理論知識的問題,并不意味著掌握了統計應用能力,統計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中涵蓋的專業素質和技術能力是普通考試檢測不出來的。一般統計學只是理論和實際應用兩部分組成,所以考核也要對這兩方面進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統計學知識理論,這方面的概念、定義、統計作用、研究方法、特點、原則、工作步驟等都是考試的內容,最好將抽象的概念知識通過實際問題體現出來,保證學生通過理解概念來回答問題。

其次是考查學生的實際綜合能力,調查的最終目的是獲得調查結果,通過報告的形式進行反饋,不管在什么地方,調查報告是最好體現事物根本特征和發展狀況的體現,這就考驗著學生的寫作和專業知識兩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對不是統計專業的學生進行授課的時候,采用調查報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現代教育教學工具的輔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統計學教育中,計算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除了要在教學中保證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統計學理論,還要鍛煉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統計調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依照教學的階段性特點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鍛煉學生進行圖表繪制,計算統計指標,使用統計軟件的能力。所以,在對統計學知識能力進行考察的時候,將是否能使用計算機類的現代辦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項,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實施創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職學校中普及并提升統計學教育是今后教育發展的必然,需要領導的支持與重視,以及相關部門的配合幫助才有可能實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學教育指導中的實際教學方式細節的看法。

第一,要強調統計學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統計學教育中將抽樣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斷、非參數統計與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時與教學案例相結合,爭取可以系統全面地給學生講解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和統計方法。第二,是統計學教育的基本途徑,目前來看一般學校的統計學教育都是以《應用統計方法》作為選修課,以培養塑造學生的統計意識,傳授學生統計方法,一般的統計學教育把課時控制在54到72小時為宜。第三,是統計學教育的目標,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對《應用統計方法》進行學習,從基礎上了解統計學,構建基本的統計意識,可以采用兼得的統計方法,將應用廣泛的表格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統計工作中。第四,是統計學教育題材的選取,這方面可以根據教師的教學習慣,教學目的,學生水平,教育實踐自行確定,一定要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爭取達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進行統計學教育的老師一定要加強自身學習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統計學的不斷創新發展,對教師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隨時掌握相關技術的更新。最后要進行統計學習評價,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由學到做,由理論到實踐,變革傳統考試方式,將調查報告的制作撰寫作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學生可以從統計的各個方面掌握統計要點,提升統計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現學習成果。

在中職學校的職業性教育過程中,專業構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進行實踐教學,這一點被獨立出來,提升了實踐教學在教學建設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學校都開設了統計學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統計學的社會教育進程。另外,加強統計學教育可以實現統計工作者的價值最大化,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的發展。通過全文分析我們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對教育教學觀念進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職學生心理特點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變當今統計學教學的不良現狀,使之成為應用性強的專業學科。

參考文獻:

[1]王新華,劉紅紅.統計學教育學改革的研討[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4).

篇8

統計學是一門收集、處理、分析、解釋數據并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的科學,它幾乎被應用到所有的學科領域[1]。作為一種決策工具,可以幫助企業進行數據分析,了解企業的發展現狀,促進企業管理持續改進、不斷創新,因而統計技術能幫助企業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有效性,如在設計階段的市場預測、可行性分析、方案設計、小批量生產等;在銷售階段的營銷策略研究、預期銷售額的測算、顧客回報率的評價和風險分析等[4]。因而,應用統計學課程被設為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專業必修基礎課程,對經管類的學生而言,培養其統計思維,訓練其應用統計方法,使用計算機工具解決社會經濟和管理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但長期以來,統計學的教學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其結果是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公式概念,應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普遍欠缺,不會用統計方法或濫用統計方法的現象特別嚴重。利用統計軟件Excel和SPSS在經濟管理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結合Excel和SPSS開展統計學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經管類專業“應用統計學”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經管類專業統計學教學存在著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是缺乏與統計軟件的有機結合。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統計軟件在統計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但目前的經管類專業統計教材基本上都遵循從基本概念到計算公式、例子等編著方式,形式上更像數學類教科書,具有豐富統計學案例及計算機軟件如Excel、SPSS等為工具解決統計問題的教材更是鳳毛麟角。而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也是對基礎強調得比較多,軟件介紹以及上機操作應用較少,學校不安排實驗課程或實驗課時量較少,這使得統計軟件的應用成為統計教學中的瓶頸問題,這一問題與市場的需求相違背。

二是經管類學生數理基礎較薄弱,在學習應用統計學前,就對課程產生恐懼感,認為該門課程枯燥難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統計學的積極性。學生基本上會為了應付考試而對概念和公式進行死記硬背。大部分高校統計學的教學方式仍采用傳統單向灌輸方式。教學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老師“一張嘴”、“一支粉筆”在“黑板”上推演,學生則在課堂上“埋頭記筆記”,課后“背概念”、“做習題”等,課堂氣氛較沉悶,這種機械式“教”和“學”的方法不利于學生統計思維的訓練機統計分析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要的經濟管理人才的新要求不相符合[6]。

三是高校經管類課程基本上都采用了小組案例分析或小組作業講解的教學方式,然而小組內完成作業的往往就一兩個同學,搭便車現象無處不在,掌握所學知識點的也往往就一小部分同學,小組作業變得華而不實。

二、結合統計軟件開展應用統計學教學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經管類專業“應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應用統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相背離。應用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解釋統計資料,并能從中得出結論的基本技能。教師在講解應用統計學這門課程的時候,應緊密結合這一目標,盡量減少數理上的推到論證,著重講解統計方法的應用及其在計算機上如何實現,讓學生在Excel、SPSS等計算機軟件操作過程中去體會數據整理、分析的統計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統計理論講授的枯燥性,統計軟件的將統計數據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Excel2007或2010、漢化版SPSS操作界面友好,操作方法簡便、輸出結果簡潔,還可以進行不同程度的美化。最重要的是Excel和SPSS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就可以進行統計分析,省去了人工進行復雜數學計算的過程,也省去了畫圖的過程與時間。而且Excel和SPSS更注重菜單式操作,不需要編程實現計算,學生更容易掌握。順應統計學的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對統計人才的能力要求,結合統計軟件開展統計教學體現了以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統計分析的能力。

三、結合統計軟件開展統計學教學的方式與途徑

1.選擇適用的教材

不要選用數理推導過多的統計教材,而應加強案例教學,側重介紹統計方法的適用性和對統計軟件的輸出結果進行解釋與推斷。國內教材如賈俊平編著的《統計學基礎》內容編排得較為不錯,注重案例教學,但只有一些基本的Excel操作步驟,缺乏SPSS軟件的操作步驟。然而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結合統計案例,通過Excel和SPSS軟件來進行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吸收和消化。比如,講解關于調查問卷的設計,如果純粹從理論上講解問卷設計的方法、原則,難免落于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可以拿些現實中的問卷以幻燈片的形式放映出來講解、剖析并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的教學形式更鮮活生動[2]。當然,多媒體課件的設計、統計學案例的準備以及在Excel和SPSS軟件中演示也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分小組開展統計學基礎學習與課后鞏固,并采用抽查組內成員的形式進行考核

對于經管類學生,開展這門課程的最重要意義是使他們形成統計學思維,利用統計學來解決實際的經濟和管理類問題。因而在對應用統計學這門課程的考核,不應僅僅停留在基礎理論概念等的考核上,更重要的是考核學生對方法的掌握與應用程度[5]。結合我院學生應用統計學學習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完成作業,抽查個人到講成習題講解的方法來完成考核。具體的考核方式有以下幾個步驟:1)將全班同學按5-7人的規模進行分組;2)每完成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就給各小組布置上機操作的作業;3)安排習題課,從每組中抽點一位同學講解老師布置給所在小組的作業;4)要求學生不僅小組完成作業,而且組內成員必須掌握解題方法,并且能講出來讓全班同學明白;5)根據學生習題講解的表現情況給出相應的成績評定,并把此成績作為小組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這種方式,加強了團隊內的合作,迫使組內的同學自己動手操作,掌握數據分析、數據解釋與數據推斷的過程,杜絕搭便車的現象。而且以小組作業的方式在課堂上讓同學們自己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一方面分享了學習經驗,鞏固了應用統計學的基礎,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總結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

3.采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將采集到的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的真實事例,加以典型化處理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案例,以供學生們分析、思考、討論并作出各自判斷的一種教學模式[3]。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統計學的案例教學法可分幾個階段進行:

1)案例討論前的準備階段。教師根據課堂教(下轉第243頁)(上接第240頁)學要求選好案例,在理論課講解完成后,教師將相關案例發給學生,給予學生以充足的課外時間了解案例的背景,統計數據的構成,指標之間的關系等。師生雙方的充足準備是案例教學成果的重要基礎;

2)案例分析討論階段。學生通過分析案例,提出問題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探討可利用的統計方法,找出問題的主要原因,并根據案例中提供的數據和材料進行分析、解釋、判斷,進行決策等。

案例分析過程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討論過程,教師要善于在討論過程中啟發和引導。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吸納知識、運用知識的主動出擊者。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辨、分析應用理論知識的綜合能力。

四、結論

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應用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選用適當的教材,使傳統的理論教學與Excel和SPSS等軟件有機結合,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分組展開統計課后練習與知識鞏固,使學生養成互幫互助、共同分享,以及自主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合理設置統計案例,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經管類的應用統計學教師,應結合統計思想、統計軟件和統計案例的教學法來進行應用統計學的課程講授。不僅要有扎實的統計理論基礎,還應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從經濟管理的專業出發,設計符合學生專業的案例;具備熟練應用Excel和SPSS統計軟件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加強知識的深度,拓寬知識的廣度。

應用統計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更重視對軟件輸出結果的理解和分析,對統計分析結果的理解及其現實意義的解釋比工具的掌握更為重要。做到讓學生學會用數據來分析管理的現象和經濟意義,為決策提供參考的依據。順應社會對統計人才的能力要求,切實提高學生應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賈俊平.統計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袁俊.企業統計方法的實踐與應用[J].機械工業標準化與質量,2002(10):23-27.

[3]羅亞非,朱遠程.經濟管理專業“應用統計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統計教育,2005(08):

19-21.

[4]歐陽敏華,祝建文.SPSS軟件在非統計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J].統計與咨詢,2007(5):72-73.

篇9

《生物統計學》文字教材是我們在積累了多年教學經驗、教學素材的基礎上撰寫的,并根據學生接受情況和學科發展需求不斷修訂和更新的。自1997年編著第一版《生物統計學》以來,我們已經出了四版。在第一版中,教材內容主要側重于各種統計方法的應用,在統計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紹和公式的簡單推導,對較復雜的公式則只給出公式,主要目的是讓從事生物學及相關學科的讀者全面了解統計學原理,并結合實例,重點了解和掌握各種常用統計方法。

2000年,在對第一版進行增補的基礎上,我們又出版了第二版《生物統計學》,不僅對原有章節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而且還增加了統計學詞匯和術語索引,并在書后附上了各章思考練習題的部分答案。

2005年第三版《生物統計學》內容進一步豐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區組設計、倒數函數和通經分析等,為了與統計軟件的迅速發展保持同步,對全書的統計學名詞和術語增加了英文標注,重排了中英文對照索引,以便于讀者的學習和檢索。

在此基礎上,本教材被多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生物類相關專業作為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考研參考書目,讀者和用戶的反映都比較好。為此,《生物統計學》(第四版)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并于2008年出版。這一版教材在前三版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強化基礎、突出重點、注重應用、通俗易懂”的特點,做了較大的調整:一方面更加突出了非統計專業本科教學的重點,精簡了多元統計分析等較深的內容和幾個不常用試驗設計及統計分析的方法,增強了教材的針對性[4];另一方面,章節調整上主要考慮方便于課程教學的因素,使內容更加循序漸進;第三,內容調整上兼顧生命科學領域的各個專業資料,更換了部分例題和習題,增強了本書的學科適應性。可以說,我們的《生物統計學》文字教材在十余年的不斷修訂中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成為了一本適用于生命科學各分支學科的、理論性與實用性并舉的工具書。

二、深化多媒體教學實踐,完善立體化教材的教學手段

《生物統計學》是數學和生命科學交叉的一門學科,所以教材中有大量的數學公式、邏輯推導、數據計算等,相對于生命科學的其它分支學科來說比較抽象,甚至難于理解。所以以前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時,學生的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有時還會出現因聽不懂而昏昏欲睡的現象。如何把《生物統計學》課程上好,把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一直是困惑著統計學老師的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等院校的辦學條件和設施也越來越好。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許多高校得到了普及,我們也從2002年開始采用PowerPoint課件進行《生物統計學》的課堂教學。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著重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立足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也就是說,生物統計學的PowerPoint課件緊扣教學大綱,基本和教材保持一致,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用手忙腳亂地記筆記,而主要是對當堂講授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同時PowerPoint課件上的內容也不完全是文字教材的“大搬家”,而主要是根據教學思路,借助動畫、圖形、色彩、聲音等形象性的手段,來傳達統計分析知識的邏輯關系和理性思維[5],使課件的動、形、色、聲等有機融合為一體,對學生的視覺、聽覺形成多感官的刺激,讓學生在賞心悅目的過程中輕松接受和掌握了統計學的知識。

(二)開闊思維,擴增課堂信息量

多媒體教學過程摒棄了傳統板書中老師在黑板前“奮筆疾書”,學生在下面“無奈等待”的局面,節約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因此我們在制作PowerPoint課件時,在原有文字教材基礎上又補充了部分生命科學相關的例題,比如在第四章“假設檢驗”中,我們以孟德爾第一遺傳定律的數據分別進行了二項分布的假設檢驗和頻率的假設檢驗兩種檢驗計算,又在第五章中對同一例題再次進行了χ2檢驗計算,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增進對統計學理論的理解,促進對統計方法的活學活用。

三、編撰配套教輔教材,加強立體化教材的鞏固與應用

隨著生物統計學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廣泛應用,目前已涌現出許多版本的生物統計學教材,但關于生物統計學的教學輔導書卻非常少,許多讀者在理論學習之余,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教輔材料進行知識拓展和課后訓練。為此,在出版《生物統計學》(第四版)的同時,我們同時編著了《生物統計學學習指導》,作為配套的教輔材料和參考書,進一步加強了原教材知識內容的拓展、細化和訓練。這本《學習指導》每個章節的安排與原教材相同,內容包括目的要求、內容概要、本章重點、難點評析、例題解析、習題解答、自我測驗等六部分內容。這本教輔材料主要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一)突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

針對生物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運用凝練的語言突出了主要教學內容和重點,以便于讀者進行重點掌握和課后復習;同時針對難于理解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講解,對概念內涵、公式推導等來龍去脈進行了詳細闡述,有助于讀者理清思路,加深對統計原理的理解,掌握統計公式的推導,將統計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二)精選例題進行詳細解析

我們在多年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生物統計學素材,根據本科生、研究生及高校教師的實際情況,精心選擇、編寫了各類典型例題,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逐步求解,幫助讀者鞏固理論知識,熟練掌握解題步驟。

(三)加強課后的習題訓練

本書在選擇典型例題同時,對《生物統計學》(第四版)每章的思考練習題做出了較為詳盡的解答,同時訂正了第三版思考練習題參考答案中的部分錯誤。另外在習題答案后還精心選擇了一些填空、判斷、名詞解釋、單向選擇、計算等題型,方便學生對各章的概念、公式、統計方法進行自我測驗,以促進讀者熟練掌握生物統計學的理論知識,強化統計方法的應用,使生物統計學的實用性得到充分體現。

四、構建網絡課程平臺,實現立體化教材的時空突破

現代社會是信息的社會,網絡的普及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課程是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與學理論的課程。2003年,我們借助我校資助的網絡課程平臺,開始建設基于Web的《生物統計學》課程。在網絡課程中,我們設計了課程簡介、教師簡介、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教材及參考書籍、授課教案及教學課件、練習與思考、相關鏈接等幾個模塊,其內容不僅包括了教材本身,還包括部分教學資源在內,可以讓學生對《生物統計學》課程擁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幫助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和習題訓練,鞏固課堂知識,有效解決了學生“吃不了”和“不夠吃”之間的矛盾,實現了學生普遍性和特殊性學習需求的統一,充分發揮了網絡課程的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優點,實現了《生物統計學》立體化教材的時空突破。

幾年來,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已初步形成了適合我校特點的《生物統計學》立體化教材建設的構架(圖1)。這次教材建設不僅使我校本科生物統計學課程質量得到了一次較大的提升,使課程的教學資源得到了極大豐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教材改革,也使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有效促進了教學過程的師生互動,切實提高了我校《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基本素質。

同時,為了順應生命科學對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要求的提升,我們的《生物統計學》立體化教材建設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今后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roblem oriented care on rehabilit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fter laparoscopic radical gastrectom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0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radical gastrectomy in Sheng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way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40 case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On the bs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roblem oriented care.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surgery, life quality evaluati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after surgery, hospital stays, diet recovery time, bowel sounds recovery time, postoperative anal exhaust tim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On admission,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1 week after surgery,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had all enhanced than on admission in the two groups, and 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On admission,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1 week after surgery,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had all reduced than on admission in the two groups, and 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dopting problem oriented care for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radical gastrectomy can promote their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al recovery, 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also improve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o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Problem oriented care; Laparoscopic radical gastrectomy; Quality of life; Rehabilitation

胃癌在我國惡性腫瘤中發病率較高,在消化道腫瘤中居首位,每年我國所有惡性腫瘤患者中約1/4死于胃癌[1]。目前,手術切除是胃癌的首選治療方法。傳統的開腹手術具有較明顯缺點,包括手術創傷大、術后愈合慢、并發癥多等,限制了其臨床應用。與傳統手術相比,腹腔鏡胃癌根治手術具有明顯優點,包括手術創傷及出血量小、術后恢復快、患者住院時間短且經濟負擔較小等,在臨床已得到較廣泛應用[2]。目前,隨著醫療技術及理念的進步,生存時間不在是評價治療效果的唯一標準,生活質量成為癌癥患者越來越關注的問題,護理在手術療效及患者康復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3]。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作為循證醫學的基礎,是一種先找出患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再制訂對應護理對策的科學護理方式[4]。本研究對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患者40例行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于我院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患者80例臨床資料。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胃鏡檢查,取活檢組織經病理確診為胃癌。排除有肺、心、腎等重要器官病變的患者;有肝臟或其他部位侵犯征象的患者。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5.9±7.2)歲;腫瘤位置:18例位于胃底及賁門部,13例位于胃體部,9例位于胃竇及幽門部;手術方式:16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術,13例行遠端胃大部切除術,11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術。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56.7±7.9)歲;腫瘤位置:17例位于胃底及賁門部,13例位于胃體部,10例位于胃竇及幽門部;手術方式:15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術,14例行遠端胃大部切除術,11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術。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患者全麻下給予氣管插管,取仰臥位,略分開雙腿。常規消毒鋪巾,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然后植入腹腔鏡器械,行腹腔探查,完成腫瘤的定位并清掃淋巴結。上腹部建立輔助切口約5 cm,將網膜整塊移除,行全胃或胃大部分切除術,重建消化道。術后常規放置腹腔內引流管,止血、沖洗、縫合創口。標本送病檢。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2.1 成立護理小組 首先根據護士的年資及技術水平等,對科室護士進行分組,每組設1名組長,6名組員。實施護士長行一級管理,組長行二級管理的方式,實現逐層遞進式監督、管理,促進良性競爭[5]。事先由護士長召開座談會,要求所有組員一同參與,對研究組成員進行集中培訓,明確各成員分工以及集中討論制度[6]。

1.2.2.2 評估患者并提出問題 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應主動地進行自我介紹,建立與患者及患者家屬的信任關系。由責任護士全面評估患者情況,掌握患者的一般信息、疾病情況、手術情況及護理需求等,采用自行設計的健康需求問卷調查患者對胃癌病因、手術治療情況及術后康復方法等掌握情況,同時,調查患者對自我護理重要性的認知情況。詢問進行自我管理目前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哪些因素會阻礙其進行自我管理?評估胃癌術后患者焦慮抑郁狀況。

1.2.2.3 告知患者疾病危害和行為改變益處 ①術后6 h待患者病情穩定后,責任護士對患者及患者家屬再次強調留置導管的目的及意義、留置時間及管理方法,增強患者對管道的自我保護意識[7]。采用活動掛圖、教育展板或健康手冊的形式傳授胃癌患者術后康復的健康知識,包括臥位、飲食、術后治療、切口及管道護理、并發癥預防等內容,告知患者預防胃癌復發等知識,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指導患者家屬胃癌術后護理的基本方法,使其參與到術后護理中[8]。②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自我管理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鼓勵患者參與到自我管理中來,告知患者健康的行為方式與用藥同等重要,患者行為改變的短期效應,并向患者展示循證證據,以鼓勵他們參與治療和護理。

1.2.2.4 制訂目標及具體行動 與患者一起共同制訂干預計劃,包括個體化的自我管理目標,鼓勵患者尋求親戚朋友的支持。術后快速康復的護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早期進食:囑家屬在患者清醒后6 h,即可以給予其溫開水漱口,潤濕口腔,以減少口干情況。術后10 h可給予生理鹽水口服,每2小時1次,每次20~30 mL。術后1 d給予流質飲食,可選擇的流質包括米湯、稀粥、藕粉、果汁及清淡的菜湯等[9];進食過程中需觀察患者有無出現惡心、嘔吐等情況,待其排氣后即可給予半流質飲食。待患者飲食恢復正常后,向其介紹盡量食用抗癌的食物。②早期運動:在患者麻醉未清醒前,指導家屬幫助患者行被動的下肢運動,輕輕按摩患者小腿腓腸肌。術后待患者清醒后,告知患者開展術后早期運動的目的及意義,指導其運動方法,爭取得到患者配合[10]。鼓勵患者行可耐受的輕微活動,包括自主活動四肢及翻身等活動,活動頻率為每2小時1次,根據患者情況,家屬可予以協助。術后2 d即可鼓勵患者下床活動。③早期鎮痛:術后觀察患者,待其病情穩定后,指導家屬對其足底和四肢進行局部按摩,從而改善局部血運,增加患者被動活動量,減少疼痛。指導患者及家屬規范使用鎮痛泵[11]。④心理護理:指導患者行情緒自我控制管理。護士采取誘導式提問的方式,深入患者的內心境界,引導患者傾吐自己當前心境,在溝通的過程中,護士指導患者在情緒波動最明顯時釋放壓抑已久的情緒,可以采用哭訴的方式宣泄內心的負面情感。在病房中播放柔美的輕音樂,舒緩患者情緒。護士指導患者每日養成記錄自我照護項目的工作,即找一本空白的筆記本,寫上日期,按照從清晨醒來直至晚上入睡這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事件,包括膳食構成、身體不適癥狀、情感狀況等內容。護士則仔細地查閱患者每天所記錄的日記情況,并摘錄其在自我照護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踐行錯誤的行為模式[12]。在自我照護操作方面,若從其日記中發現存有不足之處,護士可開展現場示范,以保證患者能實時掌握相關理論及技能。

1.3 觀察指標

1.3.1 兩組術后一般情況及胃腸功能比較

觀察指標包括留置尿管時間、住院時間、飲食恢復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

1.3.2 生活質量評價

于患者住院時及術后1周采用SF-36簡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13]調查,包括8個維度36個條目,分為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兩類,維度包括軀體健康、軀體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軀體疼痛、情緒角色功能、精力及總體健康。評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狀況越好。

1.3.3 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評價

于患者住院時及術后1周采用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14]、抑郁自評量表(SDS)[14]進行焦慮、抑郁評分。SAS量表共20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標準分=粗分(20個條目得分相加后得粗分)×1.25;其中,輕度焦慮為5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一般情況及胃腸功能比較

觀察組術后留置尿管時間、住院時間、飲食恢復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入院時生活質量評分各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1周兩組生活質量較入院時均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術后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況比較

兩組入院時所有患者均有焦慮、抑郁情緒,且有中、重度焦慮及抑郁者各8例,每組各4例。術后1周觀察組焦慮28例,抑郁26例,且均為輕度;對照組焦慮32例,抑郁34例,且有1例兩項評分均為中度水平。

兩組入院時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1周兩組焦慮、抑郁評分較入院時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術后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是首選的胃癌根治手術方法,具有各種優點,包括切口小、愈合快、組織粘連較少、瘢痕小等[15],但是仍難以避免術后疼痛,加之引流管的刺激造成患者惡心、嘔吐等癥狀,給患者帶來痛苦。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嚴重者甚至影響手術療效和術后康復 。因此,制訂合理有效的護理方案,提高護理水平,是保障患者術后早期恢復和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化县| 东宁县| 南昌县| 云和县| 元阳县| 宝兴县| 石家庄市| 壶关县| 万山特区| 容城县| 泾川县| 贵德县| 辽阳市| 容城县| 蚌埠市| 平顺县| 右玉县| 原平市| 三门县| 凤冈县| 门头沟区| 焦作市| 兰坪| 瓦房店市| 耒阳市| 西安市| 岳普湖县| 泰州市| 崇明县| 新干县| 宜黄县| 宝兴县| 岢岚县| 探索| 敖汉旗| 肥西县| 河间市| 华坪县| 文登市| 宝应县|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