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5: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文化底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經濟全球化、產品日新月異的今天,“文化”在產品設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和韻味,運用中國文化元素進行產品設計,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將我國傳統文化融入產品設計中,創造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異彩紛呈的產品。也將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通過產品潛移默化的顯現在世人面前,逐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若某種產品視覺形態中蘊含一定的文化特質,在社會中推廣企業價值觀及產品應用則占取很大優勢,現今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對產品的價值和審美觀產生了新看法,在產品設計中運用傳統元素的理念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產品不僅要滿足實用功能性,還重視存在于產品中的文化內涵及寓意。這是在產品設計中融入文化,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
一、產品設計及文化概念
產品設計是人們為了滿足生存需求而進行的造物活動,它將人抽象的設計想法實施并創造出產品實體的過程。將產品形象符號化通過不同材質、技術工具等載體予以具體化。產品設計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文化價值觀。
產品文化,是以企業生產的產品為載體,服務于企業并體現出企業文化理念。產品文化直接作用于消費者,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實用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的要求。產品文化屬性是人通過設計物對自身和他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進行的文化改造行為。產品文化含量,則取決于設計者的文化素養和設計消費者的文化習慣的共同作用。
二、傳統文化概念及元素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集體共有的文化性格和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積累的文明成果,經演化匯集成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各種歷史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反應。它反映出民族本質特色和時代精神,具有一定傳承價值,并體現出中華民族某個特定時空的社會形態。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是華夏五千多年文明沉淀下來的瑰寶。從遠古的石器,歷數陶彩、青銅、漆器、陶瓷和金銀器具、紅木家具、文房四寶乃至民間的皮影、剪紙、泥塑,蠟染、木雕等各種富有情趣的藝術品,另外古文、詩詞、音樂戲劇、國畫書法、文化思想、吉祥圖案等都是讓設計師不斷汲取靈感的巨大寶庫。提煉并借鑒這些元素的材料、造型、色彩、思想觀點等,產品會更具穩重性和民族藝術特色。
三、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眾所周知的北京奧運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云”圖案,蘊含著傳統吉祥文化內涵。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以漢代的“漆紅色”色彩產生視覺沖擊力。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云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現代工藝設計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與產品設計相結合的藝術魅力,體現出別樣的人文情感。
2006年度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中,最受矚目的紅點設計概念至尊獎授予了源自德國制造而又蘊涵著“八卦”理念的“陰陽”椅。中國傳統的陰陽八卦與家具設計相融合,完美體現出產品設計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良好默契感。
另外在產品包裝、廣告設計方面應用同樣廣泛,例“國窖1573”原漿酒紀念品的包裝設計,從造型、材質、色彩、寓意等方面都有相當的深度和層次。每個產品的色彩與內外包裝造型相呼應,傳統表現形式上加入新創意、賦于新內容,給人以古樸、真摯情感,恰到好處體現了產品價值。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為日本“自在”紙坊創作的一系列海報,整幅海報汲取中國傳統藝術繪畫表現手法,運用了傳統手造紙的毛邊,宣紙竹紋變化及水墨畫的隨意筆觸和虛實關系,構成自然繪畫意境的疏散意象,水墨元素與主題映照的畫面中,表現出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給人以視覺沖擊力和氣韻之感。
四、如何塑造產品傳統文化內涵
國際設計師喬治亞羅說:“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沒有文化內涵的產品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產品設計要融合傳統文化,并不是簡單相加或對文化生搬硬抄和模仿,而是要真正深刻了解文化寓意,結合產品風格合理巧妙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特質,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做到產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塑造好產品形象并提升傳統文化價值,使其具有強烈的民族感的同時也能體現產品現代感。
(一)從思維方面尋取傳統文化
中國的意象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一個好的無形創意思維,運用到產品設計上,有形表達出人類心靈需求。我們倡導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得以延伸發展,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將傳統文化精髓以現代設計形式來表達,把其象征寓意融入設計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設計藝術的主流,產品設計更具文化性與社會性。
(二)合理借鑒、運用傳統元素形式
在設計語言日趨國際化的今天,由于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傳統,其人文風俗和文化底蘊各有秋色,這些文化元素是形式與內涵的完美結合。我們應該利用產品設計來詮釋與重現這種美。
第一,在對形的處理上“刪繁就簡”、“以簡代繁”。在產品設計中,提倡用最簡潔的圖形語言傳達豐富的思想內涵,這種手法是對文化圖形的整體或局部,進行高度概括、藝術提煉和抽象簡化。另外,傳統裝飾藝術有多種藝術形式,內容豐富,處理“形”的手法各具特色,值得學習和借鑒。
第二,將傳統紋樣予以抽象化、分解或變形,使之成為具有現代設計形式并內涵寓意。它為產品設計提供了眾多素材,豐富了產品設計形式。
第三,傳統藝術注重形式感,包括造型的獨特性、排列的秩序感,畫面空間的設計感和點、線、面等形式要素的組合關系,并講究對稱、均衡、比例、線條、色彩等帶給人的視覺美感,這對產品設計具有很大的啟發性。
(三)設計“人”為核心
在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大量工藝產品之中,體現出了豐富的美學思想和以服務人為先的重要性。雖然自先秦諸子以來,造物的工藝就一直被歸于“形而下”“人為上”的范疇,但從先輩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現出了他們為大眾服務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馬克思所說,他們是按照美的規律和人性的善良來創造的。以人為核心進行外延,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設計。幾千年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環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消費品蘊藏著的不同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追求,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們對自我實現的不同追求。
五、總結
產品設計,它不只是一件存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其真正意義是指引人們在生活中的審美趨向和情感歸屬。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們民族獨有的財富,它始終延續、一脈相承。我們應不斷傳承它的造物精神和文明精髓。在現代設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著力于對民族審美意識和心理的把握,站在時代高度進行傳統文化與產品設計的綜合創造,這樣的產品才能流露出自然東方文化氣韻,也是我們民族產品設計更好發展的立身之本,安身之策。
參考文獻:
[1]張駿.《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中》[J].《中國科技信息》,2005.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3-0020-04
Abstract:Carefully examine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s value orientation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may discover that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ource which forms as the body China martial arts culture, its rich connotation an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have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s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being esthetic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has both”, fitness in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inside and outside to minor i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to unite”, or the moral category “honored esteems martial arts Germany”, “the heavy righteousness light advantage” and so on to manifes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load bearing broad and profound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martial arts; value; cultural inside story
中華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式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它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形態,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審視中華武術的文化底蘊,不僅是對中華武術內涵的回歸與吸納,更是一種超越與發展。中國武術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在中華歷史上綿延數千年,中國武術一直深受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角度去研究中華武術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助于中華武術的傳承與發展。
1 何謂中華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武術包括武術套路、摔跤和散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它基于人類生存競爭的攻擊自衛本能,首先在原始巫術中獲得最初的載體,后來并附在狩獵、戰爭、祭祀以及個人尋仇、宗族械斗、保鏢護院和突發應急中獲得長足發展,最后還進一步通過禮儀民俗、樂舞百戲、手搏角抵、露臺爭交、騎射相撲、街頭賣藝、文學作品等等多種領域分別多向展開。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既有客觀社會內涵并又表現得極為個性化的綜合實用技藝。它扎根于我國的民族文化之中,是以技擊為核心,武為外形,講究形神兼備,內外雙修的一種以防身、健身、修身為目的的融合多種表現形式的幾乎純個人的一種傳統修煉行為。中華武術不僅具有豐富的內容體系,完整的鍛煉系統,獨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更浸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等諸多社會文化形態的影響,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審美觀、健身觀、教育觀、人生觀、宇宙觀等都在中華武術中有所反映。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起源于過去、融合現在與未來的動態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其中崇尚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則,又是修養境界。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自強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準,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影響,也為中國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它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如是說。
2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武術的聯系
2.1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和影響了中華武術的發展
中國傳統哲學和中醫基礎理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都對中國武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武術萌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發展與演變過程亦帶有顯著的傳統文化烙印。中華武術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養氣之說,同時又融匯了道家的守靜致柔、釋家的禪定參悟等諸多理論,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文化”。此外,它還融匯易學、哲學、兵學、美學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觀念,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博采眾家之長,逐步形成了獨具風格和特點的武術文化體系。中華武術的思想理論與實踐理論都深深地扎根在中國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它比其他體育項目更富哲理性、科學性、藝術性,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的智慧。“文化既包括思想觀念,又包括風俗習慣;既包括心靈的習慣,又包括身體的習慣。”[1]中華武術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強調道術圓融、體用不二、由技入道和以身載道,是民族傳統文化在武技――“道”的體現。它講究剛柔相濟,內外兼修,以獨特的技藝,強身健體,防身自衛。也飽含著哲理,深蘊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對習練者有培養意志,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多武術流派都采用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哲理,如伏羲《易經》、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的三經學說等等。歷史上許多武術家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古代的哲學思想來分析解釋自己演練的拳法,并能融會貫通地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拳種。明末出現的所謂“內家拳”,以及后來的太極摯、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種對拳理的解釋,都與古代哲學思想密切相連,含有豐富的哲理性。如老莊的行氣理論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其后成為中國武術內功訓練的基本理論。老子所揭示的某些哲理,諸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大巧若拙等,后來被中國武術的各種拳派普遍吸收,更被包括太極拳在內的諸內家拳派奉為技擊原則。可見,中華武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總體氛圍中孕育發展的,它浸潤著民族的性格氣質,蘊含著中華民族對搏擊之道的獨特悟解,以一種近乎完美的運動形式詮釋著古老的東方哲學思想,追求那種完美而和諧的人生境界。
2.2 中華武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的貢獻
中華武術作為一種社會行為,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被滲透了民族的風格、習慣、心理、感情等因素,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淀著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擊、健身、欣賞、娛樂、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價值表現體系。武術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廣泛的影響力[2]。中華武術的傳承,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如明代拳師陳元資東渡日本,傳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礎。中華武術在當今世界各民族體育活動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比如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朝鮮的跆拳道,菲律賓的棍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武術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華武術交流工作的開展,使世界從文化的層次上來了解武術,增加武術的影響力,不僅讓世界人民充分享受到武術文化這一寶貴的遺產,還增進了國際友誼。通過習武可以便人體悟和理解這些民族遺產,民族文化、精神,通過發揚和傳播中華武術,不斷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使全世界都知曉武術,了解中國。目前中國武術已風靡了歐美及其他地區,其中美國已成立了“全美中國武術協會”, 舊金山等城市還成立了“少林功夫學校”。 “功夫”、”太極”、“武術”的漢語拼音――“GongFu”、“TaiJi”、“WuShu”已成為英語中的常用詞,中華武術承載著的中國傳統文化也隨之得到傳播。
3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審視中華武術蘊含的文化內涵
3.1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價值哲學的重要范疇,它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具有實踐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決定、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因而對主體自身、主體間關系、其它主體均有重大的影響。價值取向可理解為價值導向或價值體系,實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即靈與肉)的關系的平衡與和諧作為最高的追求目標。在這一觀念引導下,中國人形成了重整體、重直覺、重關系、重實用的思維方式。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指向社會和人生。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3]。道家談“性命雙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達到一種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佛家講“法身慧命”,講挖掘、呈現“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輝的部分呈現出來。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秉持一種以和諧為基本原則的價值觀念。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2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下對中華武術文化底蘊的審視
中華武術的文化內涵體現在它的審美觀、健身觀、道德觀等幾個方面,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對它的影響。
3.2.1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下中華武術之審美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陰陽,剛柔之氣和擬物制像等等的哲學思想內涵,生發出豐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藝術范疇,奠定了中國傳統審美觀念。中華武術在幾千年的漫長發展過程,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精髓,逐步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體現,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武術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傳統的美學價值觀是中華武術千百年來澤惠大眾的本質。在中華武術中,無論是在技擊攻防的形態特征上,還是在節奏韻律、意境追求上,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美學的思想內涵。
(1) 技擊美
《莊子》中有幾處談及自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與“無為”的相一致。“無為”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清靜無為”。在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的影響下,中華武術蘊含著以“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后發先制”等的技擊指導思想。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武德兼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4]。中華武術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現形式有兩種: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動作。寓攻防于表演中形成武術獨特的美學,正如人們所說:技擊是武術的靈魂。當練習者見到了自己創造性的掌握了攻防格斗技術而引起的精神愉悅,這便是最初的審美萌芽。后來歷經武術家將其攻防格斗的技藝加以進一步的提煉、概括、加工和程式化,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套路形式,使其既具有“技擊”的特點,又符合生命的自由活動形式,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賞心悅目,振奮人心,甚至可以激發出人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振興民族的愛國精神。從美學角度來看,中華武術的美主要表現形式表現為兩大類:一種是剛陽之美,給人的感覺如急流猛浪,它表現了武術運動中的巨大威力與能量,能夠劇烈的激感,外家拳多屬此類,如少林寺少林拳。另一種是陰柔之美,如行云流水,它更多的展現出事物的和諧統一,內家拳多屬此類,如陳家溝太極拳。中華武術的剛陽、陰柔之美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太極拳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是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武術文化中的體現。少林寺的少林拳則是受到佛教禪宗的哲學的影響,發展成為內外兼修的絕技[5]。可見武術之美的體現蘊含著傳統文化美的內涵,是通過習武者的動作、功架和神態等外在形象與內在氣質來展現的,以此引起習武者自身的體驗和觀眾的感受,使人歡快而愉悅。
(2)節奏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氣”是一種無形的、連續的存在。它通過“聚”而形成具形的萬殊,通過散而回歸起自己。“氣”對于人類來說就是生命、活力、人體美、人性美、人格美。中華武術中陰陽二氣的運用,使武術運動形神兼備,內外合一,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如八卦掌的動態有快慢(速度)、輕重(力度)、剛柔(程度)之分,亦有大小、伸縮、起伏之別。八卦掌的靜態有高低曲直之分,俯仰開合之異。演練時整套動作如龍戲水,如燕穿云,使人產生產生了“觀其形,悅其目”的藝術效果和“咫尺之內面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山之峻”的美感。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的影響,武術運動中的一舉手、一投足、一亮相,每個動作的變換,每次恰當的停頓,每個眼神的隨勢而動,無不來自于對自然界的洞察,無不能體現自身神、形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之美。中華武術演練時體現動靜對立變化并相互作用,無論是飄逸靈巧、快如霹靂、動若疾風還是穩似磐石,都是使生命運動始終保持均衡和諧的狀態,這種美的狀態,也是中華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人們通過觀賞武術的運動形式,能看到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和人體強大的生命力,從而引起我們的審美愉悅。
(3)意境美
意境是中華民族尚“道”重“意”的文化心理在學藝術領域潛心營造的深幽的藝術境界,是中華民族于哲理思維的表現。所謂意境美,意者,是習武者主觀的思想感情;境者,是習武者所描繪的畫面形象景致。意境則是習武者的思想感情在演練時所呈現的感人景象,它凝結著節奏、和諧、統一的結構,自我欣賞和被欣賞的美學價值,從而使武術藝術本質和價值不僅僅顯示在技術上的熟練,而且身心總是處在一種新的體驗之中,即達到了意境美。中華武術的意境是指套路中所體現的并經過藝術加工的攻防格斗技術其中所顯示的精、氣、神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界。意境美在美學意義上標志武術運動超越了純自然狀態,進而跨入了文化創造領域,使武術運動具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意義和更濃郁的民族特色。意境美離不開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高超技藝和傳神精彩的形體表達。體現了中華武術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演練中,以勢奪人,以形娛人,以神感人,一氣貫穿始終的內在審美特征。中華武術追求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神明之境。如形意拳中的意境美,在于形意統合,神兼備、天人合一,在其中的高度統一中,領悟到處世的哲理,體會到生活的樂趣。意境可把無生命的動作人格化,把自然界的動作活靈表現,形成“物我兩忘”,人與自然的統一與協調。
3.2.2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下中華武術之健身觀
“和”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清靜淡泊、順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國文化修身養性、形神兼備理念影響,重視養生成為中國傳統體育的又一個特征。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個人修養,中庸和諧、整體把握等一些思維方法和基本理論,使中華武術形成以追求“健”和“壽”為目的的內向發展。在健身觀上,中華武術一貫強調以內為主的內外兼修,不像西方體育那樣張揚。修身養生產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達到祛病強身目的的體育活動,如五禽戲等氣功導引術和如融進身心合一、動靜結合的太極拳等。在傳統文化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響下,中華傳統武術把搏擊的技擊性與養生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強調武術要“以心合意,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氣、形,神”相和諧于一整體。并要使人的身體與整個自然和諧,并與四季變化相適應。中國傳統醫學提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的觀點,認為三者一體,互相依存。武術則將傳統醫學的這些理論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之中,逐漸形成了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性情、外練筋骨的養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3.2.3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下中華武術之道德觀
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基礎。“從社會學角度講,倫理道德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內在需要。倫理道德關系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活動形式,就是協調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重要手段。”[6]武術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因而在其發展的貫徹中,勢必被賦予傳統文化的內涵。源遠流長的中華武術在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蘊含著深邃道德觀念。
做人有道德,習武講武德。所謂武德,即武術道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武德是中華武術的靈魂,崇尚武德是中華武術界優良的傳統。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俠有義則正,武有德則成。中華武術中重視武德的特點是極其顯著的,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社會的倫理本位思想是相互映照的。中華武術在幾千年的實踐發展過程中,習武者不斷從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和智慧,逐步形成的武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武術界向來強調“德”的作用。“末習武、先修德”,“未曾習武先學禮”是中華武術的傳統,由于受到“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及其他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影響,武德觀表現出“愛國、守信、重義、有禮”等思想。因為在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義”思想,認為是人生品德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所以要求習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與宏大的胸懷和氣魄。技擊時以制取對方為主,盡量避免殺人取命。以武會友,更是講究點到為止。再如:武術的抱拳禮就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武術禮節,當代武術本著為和平與友誼服務的宗旨,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屈左手拇指,寓意虛心求教,永不自大;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受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影響,“武德”內涵不可避免地有歷史的局限性。如帶有封建色彩的三綱五常思想的“傳男不傳女”、“為朋友兩肋插刀”“爭正宗排異己”、“師命不可違”等,這是我們在認識中華武術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去其糟粕,武德中優秀的精華才能得到充分肯定與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價值觀的核心是“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見死不救非為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礪志警句和豪言壯語,是中華武術習武者的道德觀體現,也培養了他們刻苦、勇敢、助人、愛國、見義勇為、俠義心腸、精忠報國等武德。在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中孟子倡導的“大勇”成就了中華武術的尚俠好義的傳統。像荊軻、關羽、岳飛、戚繼光等,正是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興亡緊緊地連在一起才鑄就了永恒。他們是文武兼備、盡忠報國、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都得益于武德文化的薰陶,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出傳統文化所弘揚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的人生極高境界。
結束語
中華武術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剝離與凸顯出來的民族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土壤。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下,中華武術文化內涵以技擊、強身養生、修身養性三者有機結合而體現出其獨特的審美觀、健身觀和道德觀。而內外兼修、神形兼備、注重武德,歷來為武術文化的第一要義。在練習中凸顯出的自強不息、自我修養、人格完善的傳統文化精神,使中華武術不光成為技擊、健身之道,更成為了精神修養、人格凈化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ZK(#]白全貴等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值[M]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 劉軍 中華武術的文化內涵和對外傳播[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3)
[3] 趙玉華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探析[J]東岳論叢, 2008,(10)
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就是發展文化產業,因其具有投入少、產出高和可持續發展等優點。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時間雖然長,但其發展速度卻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農村傳統文化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為背景,是農民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之中逐漸累積的思維、認知和價值觀等結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主要指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按照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動和過程。農村文化事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都在農村傳統文化建設之內。r村傳統文化產業對農村文化事業具有加強作用,能夠促進對傳統優秀農村文化的傳承,有效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繁榮農村經濟。
2 目前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高,創意不足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阻礙就是部分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現代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強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輕商”的中國式傳統思想影響,部分人對文化產業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夠接受,認為文化不能淪為商品,覺得發展文化產業就是對文化的破壞,人們對文化產品消費力受到極大的影響,不利于整個文化產業的前景發展。當前學界和業界都不能對怎樣發展文化產業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還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認為文化產業就是第一、二產業,沒有意識到文化產業其中的特殊和價值。此外,我國目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普遍創意不足,沒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創意”的核心。
2.2 結構性矛盾突出,缺乏內生動力
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范圍覆蓋比較廣泛,既有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制造,又包含有第三產業中的文化服務行業等。按照制造行業的角度而言,文化產業對于占有比重高達60%的重工業而言,其規模和生產設備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務不到位
對于農村傳統的文化產業發展而言,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機構不完善。部分地方雖然設有管理機構,但是由于人員配備不足、素質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務不到位。管理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要求進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導致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不能實現健康發展。
3 加快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迅速發展
要想發展好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就必須要借鑒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方法,需要政府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以及城市文化產業統籌發展,充分展現自身優勢,以利于兩者協調發展。
3.2 完善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有關部門要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進行探究,明確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以及發展機制,要充分結合該區域文化生產的實際情況、資源以及拓展空間,致力于促進和城市文化產業間的要素流通和優勢互補,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完善。
3.3 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滿足農民文化需求
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必要條件。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主要體現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體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漸完善該區域文化設施,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做好鄉鎮的文化互動場所工作,激發農民群眾的熱情,充分發揮服務功能和加大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建設的投入。
3.4 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
發掘和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不可或缺。對于已有產業既要鞏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競爭力,而且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發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之中。管理機構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機制,有計劃、有組織地吸引、挖掘、培訓人才,使高素質人才從內心里想留在農村,為文化產業的建設做貢獻。
4 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學的管理和文化產業人才的支撐。需要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切實貫徹有效的發展方法,保證我國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能夠不斷發展前行。
參考文獻
一、云南特殊生態環境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是民族文化賴以形成和發展的條件之一。越是文化發生發展的早期,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對文化的影響越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員同樣不可避免地要與生態環境發生聯系,甚至其依賴程度遠大于其他文化。例如:南方氣候溫和,江河眾多 ,水源充足,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多以游泳、賽龍舟等水鄉體育為主;北方內蒙古地區,草原遼闊,蒙古族人民擅長騎馬、射箭、摔跤;中南、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高山峻嶺,以狩獵為生,善于各種射獵、跑 、跳、攀、爬技藝;東北地區的寒冷氣候,為各種冰雪項目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一)云南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部,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面,屬于中國地勢三個梯級的第二階梯西南山原,山嶺與谷地高差極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具有復雜多樣性 :第一,緯度和地勢造成南北差異較大。北部、西北部為高原游牧區;南部和西南部為亞熱帶作物和水田農業區。第二由于有適宜的氣候、豐富的物產和眾多的高山河谷,云南自遠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棲繁衍的地方 ,民族遷徒的走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經過不斷地交流、融合與分化,并以各 自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基調,形成了同一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有規律分布,同一地區不同民族交錯雜居,卻又界限分明、井然有序、和睦共處的格局。但高山縱橫,江河湍急,高山峽谷相間,交通十分困難,又使云南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相對封閉、獨立的自然生態活動區。第三,云南的立體地形、氣候形成了立體生態。各民族分居住壩子和河谷地區、居住半山區居住高山區三種類型。氣候為亞熱帶與山區的高溫帶并存。
不同的居住條件、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第四,云南民族不僅有起源上的差異,也由于發展過程中的條件差異,造成了文化多樣性的生成土壤。居住于云南內地的民族,由于交通的便捷和外來人口的流動頻繁,社會的開放程度較高,對異文化的吸收較多,文化的發展較快。如白族、納西族、回族等。居住于邊遠山區的民族,與外界的接觸相對較少,社會變遷程度低,文化的形成易受傳統和自然地理的影響,文化更具有原發性和地域性特征。對于一些文化較為豐富而成系統的民族來說,抗變遷的能力更強一些,如傣族。總之,云南復雜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復雜多變的社會歷史條件,多種族群的遷徒、交匯、碰撞,是眾多民族形成的條件,同時也是包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內的云南民族文化形成的條件。
(二 )豐富多彩的云南少數 民族傳統體育
云南擁有 25個少數民族 ,l5個是其獨有的民族。居住于壩區或河谷的有白、回、納西、蒙、壯、傣、阿昌、布衣、水、滿和少部分彝族共 l1個民族,傳統體育項 目主要有賽龍舟、秋千、賽馬、武術、丟包、東巴武術、、霸王鞭等,壩區由于水土肥美,生活相對富庶,傳統體育項目多體現為娛樂性和健身性 ;居住于半山區的有哈尼、瑤、景頗、布朗、德昂、拉祜、基諾和部分彝族共 9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射弩、秋千、扭棍、摔跤、拔腰、布朗球(藤球)等,傳統體育項目多為生產生活的再現,主要為傳授生產技藝和勞動技能;居住于高山、高寒山區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獨龍和部分彝族共 7個民族,傳統體育項 目有吹槍、爬桿、溜索、上刀桿、打陀螺、蘆笙舞等,這些少數民族多為游牧民族的后裔,長期生活在崇山峻嶺,險惡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勇敢、強悍的性格,傳統體育項目也多表現為狩獵、攀爬和與大自然的抗爭以及對民族性格的培養等。
二、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既是民族文化也是體育文化。作為民族文化,它是少數民族自己創造、發展起來的,具有明顯的本 民族的文化特質,與民族文化的其他部分有著許多相同的共性,是一個民族的代表和象征;作為體育文化,它也具備了體育運動的總體特征和基本內核。由于云南特殊的自然生態環 境,造就了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獨特的個性特征。這是它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特殊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是構成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根據。
(一)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樣性特征
把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相對于中華民族多元體育文化的其他部分,它是獨立的一員,具有自身的個性特征。然而,它又是由若干不同層次、不同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組成。因此 ,多樣性可以說是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第一個鮮明特征。
云南少數民族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經過分化、融合、重組,最終形成各個獨立的民族。雖然發展程度不同,人口多寡不等,但每個民族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的、不同的祖先崇拜、不同的節 Et習俗等等 ,因而產生了不同的且內容豐富的傳統體育文化。例如,源于生產生活的有彝族的“扁擔秋”、“打陀螺”,拉祜族、傈僳族的“射弩”,傣族的“打篾彈弓”,怒族、獨龍族的“過溜索”等;源于宗教祭祀的有白族的“繞三靈”,哈尼族的“跳芒鼓舞”,傣族的“賽龍舟”,傈僳族的“爬刀桿”,佤族的“跳木鼓舞”等;源于節日習俗的有白族的三月街“賽馬”,哈尼族“苦扎扎”節的“打磨秋”,傣族的“丟包”等;源于軍事活動的有景頗族的“刀術”,德昂族的“武術”等。云南有的民族,如彝族、哈尼族等,有許多不同的支系,這些支系也有著不同的傳統體育文化。例如昆明、楚雄一帶彝族的“跳腳舞”與撒尼人的 “阿細跳月”,其動作特征就有很大的區別。云南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也因各自居住的生態環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類別的傳統體育。例如生活在高寒山區的怒族,生活環境的險惡和生存的需要,弩就成為他們必備的生產工具,同時也是一種靈物崇拜,射弩就是一種生存技能;傣族生活在相對富庶的壩區,悠然 自得,傳統體育中多以游戲性項 目為主,身體直接對抗的項目較少。娛樂、休閑就是傣族傳統體育的特色。幾乎云南的每一個民族都有特色鮮明的傳統體育項目和文化。豐富的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呈現出了多樣性的顯著特征。
(二)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文化 的 自然性特征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然性特征主要是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與發展較少受到來自內地中心文化的影響,傳統體育文化的產生具有原發性。這種自然性特征取決于云南自然地理因素和社會發展程度。從地理位置來看 ,云南處于我國西南邊陲,地處偏僻,地形險惡,信息傳遞較慢;從社會的發展來看,較之內地的情況,云南民族社會發展程度不高且參差不齊。因此,與云南民族文化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與發展處于相對封閉狀態,與內地主流體育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成為一種自然性的、邊緣性的傳統體育文化。也正是如此,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以較好保存,形成了鮮明特色。人們可以在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比照中,一眼就能認出屬于哪個民族的傳統體育。例如石林彝族的摔跤、哈尼族的打磨秋、撒尼人的“阿細跳月”、白族的“打霸王鞭”、傣族的“孔雀拳”、納西族的東巴武術等等,已成為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另外,對于外來文化 ,在學習和傳播過程中一些文化因子會產生衰減或變異。同時,土著文化也有較強的同化力,使得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 ,并保持其文化特色。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傣族的龍舟競渡和白族的賽龍船表現出對龍文化的認同感,舟船的制作都為龍型。但傣族的舟型為龍頭、象牙、孔雀尾翅,將龍舟與傣族的吉祥物結合起來,成為特有的舟型;白族的賽龍船是為紀念一位與蟒蛇同歸于盡、為民除害的白族勇士,與內地漢族為紀念屈原的傳說不同。
(三)云南少數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 民間性特征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民間性特征,首先表現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未分化性。云南民族文化大多處于原生狀態,尚未分化出雅文化,大多屬于民間文化。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 ,與原始思維方式相適應,它包含和交織在民族社會的生產、宗教、教育、醫療、娛樂和戰爭行為之中屬于渾然一體的、尚未分化的自然體育形態。作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意義無不與全民族社會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反映和服務于全民族社會的生產生活。可以說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創造者是本民族全體成員,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民間文化特性。其次,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大都依賴于各類民俗節 Et。民俗節 Et是全民族參與的活動,傳統體育成為民俗節 Et的主要活動內容,表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例如哈尼族的“六月節”蕩秋千、白族的“繞三靈”打霸王鞭敲金錢鼓、傣族潑水節的龍舟競渡、傈僳族“刀竿”節的上刀竿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進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四年一度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化、規范化發展。
(四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 育文化 的親和性特征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親和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對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尊重和吸納方面。云南各個民族都能以一種尊重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文化,而不是采取敵視,甚至消滅而后快的態度。因此,在居住模式上才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在民族性格、社會價值觀上才表現出崇尚團結、熱情好客的文化品質;在傳統體育文化上才呈現出各個民族不同類型、不同特色、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對異文化的吸納方面,云南各個民族都能在長期的歷史交往中,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來豐富、發展 自己的文化。例如從納西族文化、白族文化、彝族文化、傣族文化、佤族文化等可找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因子;傣族的龍舟競渡、白族的賽龍船受中原龍文化的影響較大;云南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蕩秋千、打陀螺的傳統習俗,只是文化含義、游戲方法和規則有所差異;由于是相鄰民族,傣族的耍刀和景頗族得長刀舞在動作上也頗為相似。當然,對異文化的吸納并非原樣照搬,總是在吸納的過程中或多少地進行了一些民族化、本土化的改造,為本民族的成員所認同,這樣才成為本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三、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地位及其現代意義
今天的中國社會,正經歷著社會的轉型,傳統文化同樣面臨著轉變的過程。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把握發展變化的限度,棄其糟粕、保留精華,這關系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存亡問題。因此,正確看待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和現代意義尤為重要。
第一,從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征的形成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積累、傳承的結果,無不與民族文化的各個部分有著密切的聯系,成為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同樣具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作用,也是建設云南民族文化的寶貴資源,是不可以現代體育文化全盤代替。云南民族文化必須吸取各民族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才能建設起來。
第二,從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個性特征來看,作為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可成為旅游資源中的人文景觀將其轉變為經濟優勢,在云南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同時,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還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秀的文化品質以及社會價值來豐富云南民族文化內涵,為建設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貢獻 。
第三,從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征的表現來看,云南少數民主傳統體育既區別于其他少數民主傳統體育,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構成了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巨大變化,民族傳統體育有了發展變化的空間。就中國國情、云南省省情而言,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狀況,在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戰略以及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特定歷史時期所具有的健身娛樂功能、教育功能、民族凝聚功能將促進國家安定和民族團結,可為我國體育事業的整體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施維達,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5
2.姚重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
摘要: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傳統圖案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了解傳統圖案的風格特點及形成因素,才能對其繼承和創新,并應用到現代服裝圖案設計中,進一步提高現代服飾文化。本論探討了中國服飾文化中的圖案與服裝設計的關系。
關鍵詞:圖案設計;圖案紋樣;服飾圖案
中國擁有56個民族。分布地域的遼闊,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生產方式的不同,審美情趣的差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傳統圖案豐富且有文化意蘊。中國民族圖案從形式到內容,從創意到工藝制作都有許多優秀的東西值得學習和借鑒。對于我們的服裝設計師來說,那應該是無盡的寶藏,而這寶藏正是我們進入世界服裝先進行列的文化根基。
一、傳統圖案元素分析
1.原始服飾圖案的發展特色
原始服飾有大量的裝飾物,其中有頭飾、頸飾和腕飾等,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等,當時惡劣的環境下佩戴這些飾物,不僅是為了裝飾,也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
2.商代服飾圖案的發展特色 我國的服飾圖案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歷程,有著悠久的歷史。服飾圖案據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記載是商代。那時,奴隸主身著的是帶有雷龜紋的服裝。圖案的裝飾主要表現在服裝的領口、袖口、前襟、下擺、褲角等邊緣處及腰帶上;表現形式主要是規則的回龜紋、菱形紋、云雷紋,而且是以二方連續構圖形式來表現的至今,這種二方連續構圖形式仍普遍地運用于服飾圖案設計中。
3.周代服飾圖案的發展特色
到了周代,隨著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紡織業也應運而生,于是出現了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的刺繡品。人們用它制作服裝,于是出現了冕服。從十二章花紋表現形式和象征意義來看,這些紋樣并沒有排出當時人們圖騰崇拜的心理,同時,也表明人們已不是僅僅把圖騰崇拜作為唯一的服飾圖案裝飾了,而且已能夠運用各種自然界的物象紋樣來裝飾自己,表現出了奴隸社會人們的審美意識。
4.秦漢服飾圖案的發展特色
秦漢的圖案以瓦當圖案最為精美,瓦當圖案以動物、植物、文字符號和幾何紋為多,取材多與吉祥、辟邪有關。服飾圖案除了十二章紋樣的繼續延用外,在圖案造型的選擇上,突出了龍、鳳的寓意。在服飾圖案的表現上,龍、鳳紋樣不僅具有了很強的工藝化、裝飾化特點,更具有審美價值,而且在設計上也更加追求藝術造型的完美性了。綜上所述表明,服飾圖案的運用經歷了最原始的一種蒙昧美的追求,圖騰的崇拜,權力、地位的象征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5.隋唐代服飾圖案的發展特色
隋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并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于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正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后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的服飾圖案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后代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二、圖案元素在現代服裝中的應用
1.局部使用圖案
將圖案用于服裝的某些部位,如領部、袖口、門襟、下擺等部位,整件服裝以清地為主,局部用圖案點綴來驅散了單調感,服裝上圖案有變化但不零亂,突出重點,主次分明。這種裝飾方式可以說手法眾多,特別在吸納民族服裝裝飾方式的同時,更要注重服裝紋樣的細部構思,運用二方連續的幾何紋樣相拼藝術,使紋樣在服裝組合中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或奔放、或粗狂、或細膩、或工整的特點。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在開幕式上的服裝主要運用了最能體現出中國風情的中國。
2.重復使用圖案
為滿足一些追求完整、統一美的消費者的需求,在服裝設計時可采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元素進行上下、左右、前后、內外的整體配合,形成一種整體感。最典型的是奧運會頒獎禮儀服裝采用的“青花瓷”系列禮服,以瓷器裝飾圖案為主題圖案,展現中國悠久的文化,設計別具匠心,精致的青花瓷花紋,點綴在禮服上,美輪美奐,讓人不禁陶醉其中。使“青花瓷”成為2008年最流行的中國元素.奧運頒獎禮儀小姐身著青花瓷花飾的旗袍展現了最溫婉的中國風情。奧林匹克公園里豎起青花瓷雕,連北京奧運支線地鐵候車大廳里也布滿了青花瓷元素的陳設,作為中國文化的青花元素得到全面升華。
3.高科技使用圖案
采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替代手工加工,如利用電腦繡花進行機械刺繡,在面料上進行仿挑花、打籽等刺繡效果印染等加工方法,可節省時間;也可在面料上進行刺繡圖案數碼印刷;水晶燙片也可以快速地將設計圖案實現在面料上,形成華麗的珠串效果。將這些機械化生產的圖案用于現代服裝,也能體現民族圖案對現代服裝服飾的貢獻。
三、結論
民族圖案應用于現代服裝中,嚴格意義上說不是普通商品,更是中國歷史文化變遷的一把標尺,具有相當的價值,圖案應用于服裝使中國服飾文化享譽中外,自古至今都頗受人們青睞和推崇,同時服飾圖案寓意的深刻內涵,已深入人心,成為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裝飾,即使普通大眾也喜愛有加。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設計師們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敏銳地捕捉時代氣息,洞察時代的步伐,是傳統的審美經驗和新時代的審美信息融會貫通,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服飾圖案,圖案設計應用于服裝設計也成為了慰藉人們精神的文化產品之一。©
參考文獻:
[1]《圖案基礎設計》.廣西美術出版社.1997
一、當前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校園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途徑,它可以深刻影響學生的思想、學生文化素質,為學生個人發展提供重要推動力。但是,目前校園文化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影響著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1],不利于培養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好學生。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具體表現為下列三個方面:
1.校園文化受到低俗文化沖擊嚴重,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校園文化對于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十分深刻,它不僅可以讓學生自身文化素質得到較好提升,同時還為學校贏得良好的社會口碑,讓學校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但是,由于校園開放性逐漸加大,社會對校園的滲透越來越明顯,校園文化受到社會上不良文化的侵入也隨之而來。社會上不良的風氣在校園盛行起來,學生也受到這些不良風氣影響,從而沾染上低俗習慣,造成素質降低,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2.校園文化底蘊不夠濃厚,不能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
校園文化底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校園風氣的形成。目前我國很多高校成立時間較短,沒有形成自己的校園文化底蘊,從而影響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校園文化底蘊對于學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對于那些新建立的學校,需要根據學校自我發展方向,積極從事到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讓學生在校園文化中吸收豐富的精神營養。
3.學校對于校園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高,沒有把它納入到校園發展綱要中
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學生和校園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影響著校園的社會形象,對生源建設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力。但是,當下很多學校都下大力加強硬件設備和實驗室建設,而對校園文化建設沒有重視起來,這不利于學校的長足發展。一個學校如果沒有好的文化底蘊做支撐,科研精神、創新精神、社會引領精神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建立,會導致學校出現學術造假等現象,學生不能潛心做科研,從而影響學校的健康發展。所以,需要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大力度,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深入到校園文化,讓更多學生都能從校園文化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和認知水平的提升,為更好地進行學習和創新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校園文化的欠缺對于學校發展影響嚴重,制約著學校健康發展和學生自我水平的提高[2]。將傳統文化滲入到校園文化中,可以很好彌補校園文化底蘊不足的問題,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來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1.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提高校園文化底蘊,讓嚴謹治學理念牢固樹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嚴格治學、嚴以修身、嚴于律己。要求學生和教師“日三省吾身”,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積極彌補自己的缺陷。同時,在校園中引入我國傳統文化,讓學生按照傳統文化要求約束自己,學習知識,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綜合人才。2.傳統文化的引入可以讓校園拒絕低俗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將傳統文化引入到校園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讓學生在校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從而對自己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更好的規劃,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創新,這樣,學生就不會受到低俗文化的入侵,專心致志于科學研究和興趣培養,促進學生自我綜合能力的提高。3.傳統文化可以凈化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于學習目的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傳統文化中的激勵因素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正向作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些作品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有著很好的啟迪作用,奮發學習的理念得到牢固樹立,能促進學校良好學習風氣的建立,并且對于提升校園文化水平,提高學生對于校園歸屬感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所以,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很有必要,它是學校和個人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做法
優秀文化對于校園文化建設至關重要,需要學校和學生共同努力,積極構建良好的校園風氣,使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各個方面,提升高校的社會形象。
1.高校要積極主動引入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發展不能只關注硬件設備、校園建設等硬實力的內容,同時還要關注校園軟實力建設,讓高校不僅有頂尖的科學技術,同時也有深厚的校園文化。具體來講,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經常舉辦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活動;要增開大學語文和其他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讓學生奮斗有了更為清晰的方向,這樣學生就不會被低俗文化所影響,逐步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的品格。
2.學生要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用優秀文化來規范自我行為
校園文化建設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同時還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讓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有更為清晰的認識。這樣,學生就可以按照傳統文化來要求自己,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審視和糾正,積極學習,汲取豐富的文化營養,對那些低俗文化堅決拒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傳統文化熏陶中獲得最大益處,促進自己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
3.積極舉辦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吸收傳統文化營養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將各種傳統文化形式如戲曲、國畫、書法、武術、太極等引進校園;舉辦文化藝術節,通過歌舞、戲曲、歌劇等形式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出來,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活動中逐步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提升自己的修養,也使校園形成了濃郁的弘揚傳統文化的氛圍。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要讓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第一是要覆蓋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各個學段,是固本工程;第二是要融匯于教材體系中,是鑄魂工程;第三是要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中國人打底色的工程。”弘揚傳統文化,學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課堂是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教師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引領者。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校園建設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提升學生素養,樹立良好的校園形象,保障學校健康持久的久發展。
參考文獻:
1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作用
一是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廣大師生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進一步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發展和弘揚。廣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國、了解了家鄉,激發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國學教育能使廣大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二是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通過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些學校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扎實推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教育,都使學生能夠有機會反復品味優秀傳統藝術的內涵,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進一步提升。還有的一些學校舉辦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營造儒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提高文學藝術鑒賞水平的同時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對于提升校園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學生形象乃至提升學校形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保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僅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也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國學教育、道德行為養成教育使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傳統體育、傳統文化理念等在校園生根發芽,使大量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可以代代相傳、蔭澤后人,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使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發揚和光大。
2讓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互溝通,形成共識
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頭腦,就是要用中華民族積淀幾千年的優秀文化熏陶、感染、影響學生,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切實提升校園文化體系的整體建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開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要途徑。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真正做到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學生頭腦。第二,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一是積極倡導國學教育,培養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底蘊。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加強國學教育對于傳承中華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準,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學教育活動,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蘊。二是組織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開展社會實踐,培養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挖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實踐活動,著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三,創建學生傳統文化社團,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載體。學生社團組織是改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學校應組織指導學生依托傳統文化活動項目創建學生社團,不斷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載體。第四,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搭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承民族文化血脈,構建尊重包容、和諧發展的人類文化生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校應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傳承、保護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護好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就是守護好我們的精神文化家園。
作者:毛硯單位: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首先閱讀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圖書。通過閱讀理解那些經典圖書,提高自己文化底蘊,結合我們現在的社會需要,來判斷我們該怎樣的去做。
2、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樹立榜樣,學習榜樣的奉獻精神。達到愛國愛民,建設國家,小到拾金不昧,幫老愛幼。這都是在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像學雷鋒服務底層需要幫助的人,學習那些革命先烈,樹立報國的志向。
3、在自己的家里我們同樣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像三字經里有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例中學習關心家里的老人,照顧老人;替父母分擔家務;對親朋有禮貌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4、學好我們的傳統文化,例如唐詩宋詞,我們可以去才加詩詞比賽,勇敢的去奪魁。綻放自己的風采,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魅力。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
(來源:文章屋網 )
首先感謝教辦領導,各大媒體的朋友們參加我們今天的活動。
再過幾小時,____就要開幕了。而我們__今天卻舉行了一次教工才藝博覽會。我想借這個機會講三層意思:
第一,我們的教師多才多藝。今天各年級組的老師為全校奉獻了一臺精彩的文藝演出,讓大家度過了一個美好的下午。從剛才的表演可以看出,我們的老師都是多面手。我們這個以女教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可以用這樣的話來評價:我們的老師進既得了廚房,也上得了廳堂;既站得穩講臺,也上得了舞臺。感謝工會策劃了此次活動,感謝各位級組長的精心準備,也感謝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
第二,今天的表演還有一個別開生面的地方,就是我們各年級組的語言節目《夸夸我的年級》。非常好!羅丹有句名言:我們的身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平時都很忙,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優點、特長,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很少用欣賞的眼光去觀察我們身邊的同事,沒有真心的去贊美他們并向他們學習,再加上文人相輕的毛病,常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今天這一夸,你看夸出了多少好人好事!我們的老師心靈是那么的美好,他們的師德是那么高尚,他們的教學技巧是那么的高超!他們是那樣的任勞任怨,精益求精,顧全大局……今天的這一夸,既是一種發現,也是一種交流。這些人就是我們身邊的同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每個人都優點、特長,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我希望將今天的這種風氣帶到我們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多欣賞,少指責;多學習,少妒忌;多鋪臺階,不挖陷阱。那么,我們的辦學理念——“和諧”就一定會落實在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中,我們的和諧校園就一定能建成。
書籍是人類的智慧積淀、流傳與延續。書籍裝幀是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戲曲的開場鑼鼓,既以熱鬧火紅的聲響來招徠和吸引觀眾,又引導讀者進入劇情。
書籍設計具有與其他藝術門類不同的特征,書籍設計不只是簡單的視覺形式上的元素堆砌,而是設計者對書籍的二度開發和藝術創作,是設計者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展現著設計者的個性和文化底蘊。
我國是書香之國,我國古代早就存在悠久的書籍設計藝術和豐厚的書卷文化。我國的古典書籍從色彩調賦、材料應用,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意蘊。今天,在經歷了學習和借鑒西方現代設計理念的基礎上,設計正在向傳統回歸,把握這種時代特征,設計師更需認真學習和融合本土的文化藝術, 既要不失中國氣質、中國味道的含蓄和意境,又能融合現代人對書籍設計的審美要求。
一、傳承具有東方的、中國氣質的書籍設計。
從外觀上看,書籍設計也是一種“形式”設計,包括開本的形式、紙張的形式、裝訂的形式、工藝的形式等等。
1, 中國傳統書籍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形式之精華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的演變展示著民族智慧的足跡:中國最早的書籍――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青銅器銘文、竹簡、帛書、石經也是古代書籍的載體形式,紙成為書籍載體的主要材料后,紙質寫本書籍的裝幀形式豐富且變化多樣,最早的寫本書延用了簡策和帛書的形式,即卷軸裝。緊隨其后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相繼出現,各領,均別具韻味。線狀書的出現終達到了我國書籍設計水平的高峰。線裝是我國傳統裝訂技術史上最為進步的形式,其整體形態具有典雅的中國民族風格的裝幀特征:書的封面及封底材料多用紙或織物,封面左邊大多有白色簽條,右邊訂口處以清水絲線縫綴;版面分行、界、欄、牌。行分單雙,界為文字分行,欄有黑紅之分的烏絲欄及朱絲欄,牌為記刊行人及年月地址等,并且大多書籍配有插畫,墨香紙潤,版式疏朗。素雅而端正,不刻意追求華麗講究總體和諧而富有文化書卷之氣,凝聚了深厚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意蘊。線裝書的出現,形成了我國特有的裝幀藝術形式,具有極強的民族風格,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中國書”的象征。
縱觀我國古代書籍設計的各種形式,分析和研究當時這些優秀的創新之作,對當下的書籍設計者來講是文化對心靈的滋養,是本土設計的源泉。
2,現代書籍設計形式上的文化意蘊與傳統文化繼承間的和諧統一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只局限于簡單地使用幾個中國元素,傳統文化傳承真正的核心是文化,需要設計者用心的研究、理解和提煉。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為第一。中國傳統書籍,其裝幀多“大美”而空靈,滲透著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現代裝幀設計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 將使整個設計缺乏現代的審美情趣;一味地追求現代,又缺失傳統文化的“氣韻”, 也會偏離現代人對裝幀美的需要。只有不懈地追求“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爭取做到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和與追求,充分吸收傳統文化書籍裝幀形式的精華,使具有中國深厚傳統文化典雅的氣韻, 與現代的美學要求有機地融合才是設計者追尋的方向。
當代我國書籍裝幀藝術已經趨向了個性鮮明、銳意求新的設計水準,但是如果沒有東方的、中國的氣質和文化意蘊作為支撐,會是蒼白空洞的,是沒有靈魂的,要在國際設計界扎根和立足很難。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結合傳統裝幀形式和現代工藝創作出的夾板裝《朱熹千字文》,就是以現代設計工藝完成了對古代木板印刷形式的演繹,像這樣的作品,它的創作根基就是來自傳統,又有時代感。在書籍設計中尋求傳統文化與創新的平衡是每一個設計者都應研究的課題。
二、書籍設計中的文化意蘊與設計者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
書籍設計雖然具有從屬性的一面,但它并不是簡單的書稿內容的模擬,一個書籍設計師,要想用視覺設計抓住書魂,他首先就必須是一個愛書的人,是一個能夠真正把握書的本質的人。設計者的文化底蘊,是設計成功必備元素的基底,文化意蘊是受文化熏陶所稟賦的知識內涵與品位,其意義就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涵養,是靈魂的詩意的棲居。知識是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突擊學習和提高的,而文化博大精深,漫無邊際,只能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可能達到一定的造詣和功力。
縱觀書籍設計的發展史,對書籍設計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均是具有較高文化品位與深厚文化內涵的大文人、大學者等。是魯迅先生率先大力倡導和實踐現代書籍裝幀藝術,作為詩人、學者、戰士的聞一多,也是一位書籍裝幀大師,《紅燭》就是他自己苦心構思設計的,《猛虎集》是徐志摩生前的最后一本詩集,聞一多選用鮮黃的底色、濃黑的花紋,恰似一張虎皮,咄咄逼人,強烈鮮明,很具氣勢。錢君先生是我國書籍裝幀藝術的前輩,豐厚的文化底蘊、詩文書畫和音樂方面的修養融匯于心,使他的作品別具韻致,更有一種震人心魄的穿透力。當代設計師只有明確自己所擔負的文化責任,并站在歷史的基礎上來設計未來,才是新的時代賦予設計者的光榮使命與職責。
綜上所述,傳統與現代交替、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交替,書籍設計只有踩在歷史文化意蘊的傳統上,才會邁出強有力的設計的步伐;書籍設計師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會使用作品產生更具涵義的藝術張力,才能使當代書籍設計更具迷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