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臨床研究統計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 目的 探討疏血通與阿司匹林聯合治療法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0年8月—2013年1月來該院接受急性腦卒中治療的患者100例,根據隨機分組法原則,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0例病例。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治療,觀察組采用阿司匹林與疏血通聯合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CRP)濃度、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使用spss 13.0軟件包對比較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的CRP水平為(11.03±3.69),對照組治療后的CRP水平為(16.01±4.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治療效果上看,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疏血通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腦卒中CRP水平,促進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且治療可靠性、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疏血通;阿司匹林;急性腦卒中
[中圖分類號] R27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0(b)-0124-02
[作者簡介] 何紅梅(1972.7-),女,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腦血管病。
目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老年疾病已經成為臨床上的常見疾病,急性腦卒中作為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約占腦卒中發病率的70%,其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和發病率較高等特點[1],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對急性腦卒中的治療主要以阿司匹林藥物治療為主,其具有明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是臨床研究發現,長期大劑量的使用阿司匹林,會造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從而影響治療效果。為探討疏血通與阿司匹林聯合治療法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選取2010年8月—2013年1月間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疏血通與阿司匹林聯合治療法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53~72歲,平均年齡(66.2±5.3)歲,來院時間距發病時均已超過6 h,根據隨機分組法原則,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0例病例。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治療,觀察組采用阿司匹林與疏血通聯合治療。兩組使用相同的神經營養劑15 d,根據病情,必要時使用脫水劑。在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齡(62.17±5.84)歲,平均病程(1.62±0.16) d。在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齡(65.94±5.38)歲,平均病程(1.63±0.27) d。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阿司匹林治療。患者入院后,接受急性腦卒中常規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進行藥物治療,即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44021505),口服,首藥劑量為300 mg/d,隨后劑量調整至100 mg/d。
觀察組:采用阿司匹林與疏血通聯合治療。阿司匹林使用方法和使用劑量同對照組患者,使用250 mL0.9%氯化鈉注射液將疏血通6 mL稀釋后靜脈滴注給藥,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5 d,兩組使用相同的神經營養劑15 d,根據病情,必要時使用脫水劑。
1.3臨床觀察指標
分別以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CRP)濃度、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作為觀察指標,治療效果評價,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價,基本治愈:NIHSS評分改善≥91%;顯著有效:NIHSS評分改善46%~90%;有效:NIHSS評分改善18%~45%;無變化:NIHSS評分無改善或惡化≤17%;惡化:NIHSS評分惡化>18%;死亡。采用免疫比濁法對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RP水平進行測定。
1.4統計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結果
2.1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RP水平具體變化情況
經研究得知,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RP結果對比差異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RP結果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情況
通過觀察得知,經治療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經研究得知,觀察組在胃腸道癥狀、中樞神經系統、肝損傷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上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腦卒中屬于中醫“中風”范疇,中醫理論認為該病多是由于臟腑失調疏血通注射液以地龍和水蛭組方,地龍中的蚓激酶可直接溶解纖溶酶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同時水蛭中所含有的水蛭素、抗血栓素和肝素等有效成分具有明顯的抗血栓、抗凝作用[3]。CRP是反映缺血性腦卒中嚴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臨床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CRP水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4]。目前臨床上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和營養神經治療方法為主[5]。阿司匹林作為為臨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其可有效的降低腦卒中的病死率,但是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阿司匹林抵抗,因此,該藥物在臨床中的使用會受到限制[6-7]。通過該次研究可以了解到,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觀察組的CPR結果得到了明顯改善,優于對照組,這表明通過采用阿司匹林與疏血通聯合治療,可取得顯著療效,使患者疾病癥狀得以改善。另外,還可從研究中發現,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更好,這表明該次研究的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更為有效,可以控制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臨床療效。
進一步說明了在傳統阿司匹林單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有效的降低了單純西藥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楊麗陽,涂燕芬[8]等通過活血化瘀藥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現,中西醫聯合治療法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與該次臨床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疏血通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腦卒中CRP水平,促進臨床療效的提升,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非常低,安全性與可靠性均較高,可大大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使用價值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熱孜萬古麗·吐爾汗,迪麗努爾·吐爾洪. 疏血通配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70例[J].陜西中醫,2013,34(11):1467-1468.
[2]Yao M. NIHSS scores in ischemic small vessel disease: a study in CADASIL[J]. Cerebrovasc Dis,2012,34(5):419-423.
[3]吳健,俞龍,徐燕萍,等.不同劑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5):4-6.
[4]孫利軍,曹曉嵐,駱豐.6O例老年中風急性期辨證治療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11,3(2):59.
[5]田 英,張梅,劉翠萍,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CRP變化和臨床意義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3):337-338.
[6]王小沙.腦血管病與活血化瘀療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6):861-864.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本院門診患者120例, 隨機分為免煎顆粒組與傳統湯劑組各60例。免煎顆粒組男46例, 女14例;年齡29~78歲, 平均37.4歲;血清膽固醇(TC)增高33例, 三酰甘油(TG)增高53例,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增高23例,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13例。傳統湯劑組男43例, 女17例;年齡33~76歲, 平均36.8歲;TC增高36例, TG增高51例, LDL-C增高17例, HDL-C降低14例。兩組間性別、年齡、病情、文化程度、職業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依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及《血脂異常防治建議》[4]制定:①TC≥5.7 mmol/L。②≥1.7 mmol/L。③LDL-C≥3.6 mmol/L或≤1.0 mmol/L。符合其中1項或1項以上者。中醫證候診斷標準依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痰濕內阻型、肝膽郁滯型、肝腎陰虛型和脾腎陽虛型。
1. 3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按以上診斷標準, 符合高血脂癥患者, 有合并其他疾病的, 在不影響本項目的治療及觀察的前提下可以入組。自愿接受本試驗,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5] :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6個月內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嚴重創傷或重大手術后患者。③繼發性高脂血癥。④由藥物引起的高脂血癥及純合子型高膽固醇血癥患者。⑤正在使用肝素、甲狀腺素和其他影響血脂代謝藥物的患者, 及近2周曾采用其他降脂措施的患者。⑥合并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 4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標準確定。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TC下降20%以上, 或TG下降40%以上, 或HDL-C水平上升0.26 mmol/L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改善, TC下降10%~20%, 或TG下降20%~40%, 或HDL-C水平上升0.1 ~0.2 mmol/L。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或改善不明顯, TG、LDL-C、HDL-C水平未恢復正常。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治療方法固本調脂湯組方:黃芪20 g、羊藿10 g、丹參10 g、澤瀉10 g、山楂10 g。免煎顆粒組服用由免煎顆粒配成的固定劑量固本調脂湯, 1劑/d, 分2次服用, 10 d為1個療程, 共3個療程。傳統湯劑組服用固本調脂湯的水煎劑, 水煎服, 1劑/d, 分2次服用, 共3個療程。
1. 6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TC、TG、HDL-C、LDL-C)的變化。
1. 7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自身對照用獨立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2結果
2. 1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兩組治療后TC、TG、HDL-C、LDL-C與治療前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兩組療效比較治療后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8.33%, 對照組為76.67%,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脂血癥多與肥胖及氣、痰等有關。固本調脂湯中黃芪補中益氣、固表斂汗、利水消腫, 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代謝、利尿、強心、降壓等作用;羊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 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壓、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冠脈流量等作用;澤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 具有降血脂、利尿、抗脂肪肝等作用;丹參活血調經、祛瘀止痛、養血安神, 具有改善冠脈血流量、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的修復和再生等作用;山楂消食導滯, 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諸藥合用, 健運脾胃, 復其升清降濁之功, 且祛瘀化痰, 除其血脈中濁脂凝痰, 因而用于高脂血癥效果顯著。
本研究顯示, 固本調脂湯對于治療高脂血癥效果顯著, 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體現了傳統中醫重要獨特的療效。免煎顆粒劑型療效明顯優于傳統湯劑, 質量穩定, 易于攜帶保存, 服用方便快捷, 適合臨床大量推廣。
參考文獻
[1] 鐘瑞坤.中藥免煎顆粒優劣淺談.北方藥學, 2011, 8(6):73-74.
[2] 王永慧, 葉方, 杜士明, 等.中藥免煎劑的研究進展.醫藥導報, 2011, 30(6):773-775.
[3]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85-89.
【關鍵詞】 穩定型心絞痛;復方龍血竭膠囊;隨機對照試驗;心血瘀阻證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Compound Longxuejie Capsules for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ith cariac blood stasis syndrome. Method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ositive drug parallel controlled,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was adopted. 418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ith cariac blood stasis syndrome were randomly chosen and pided into two groups:test group (31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04 cases). The tes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pound Longxuejie Capsul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mpound Danshen Capsules. Treatment course of each group was 28 days. Results The antiangina effect and changes electrocardiogram in tes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but wa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effective rate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dosage reduction of glycerol trinitrate (P>0.05). The test group had no obvious side effect. Conclusion Compound Longxuejie Capsules was proved saf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stable angina pectoris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ith cariac blood stasis syndrome.
Key words:stable angina pectoris;Compound Longxuejie Capsule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ariac blood stasis syndrome
冠心病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而引起的發作性胸痛或以胸部不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臨床綜合征。穩定型心絞痛是指冠心病患者在勞累、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加重心絞痛發作,而在休息和硝酸甘油等治療后緩解,且這種情況一般在大于3個月內不變。該病是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中醫藥在預防和治療穩定型心絞痛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研究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臨床研究批件(第2004ZL04482號文)及其相關法規,由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等5家單位,對中藥、天然藥物6類新藥制劑——復方龍血竭膠囊進行了治療穩定型心絞痛(心血瘀阻證)多中心臨床研究,并與復方丹參膠囊進行隨機、雙盲對照,以評價復方龍血竭膠囊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入組418例患者均為2006年1月-2006年9月間在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就診的患者。試驗組(A組)314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201例,平均年齡59.10歲;對照組(B組)104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62例,平均年齡59.24歲。2組在年齡、性別、職業、婚況、病歷來源、病程、病情、體征、各種病史等方面均衡性良好,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其療效和安全性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和國際心臟病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報告《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Ⅰ、Ⅱ、Ⅲ級)及心血瘀阻證診斷標準[2]。
1.3 入選標準
符合冠心病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Ⅰ、Ⅱ、Ⅲ級)診斷,中醫辨證為心血瘀阻證患者;每周發作2次或以上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電圖檢查有缺血性改變或運動試驗陽性;年齡在38~70歲之間;獲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均可納入。
1.4 排除標準
經檢查證實為重度穩定型心絞痛患者(Ⅳ級)或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臟疾病、重度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癥候群、頸椎病所致胸痛患者;合并重度高血壓(3級)、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房顫、房撲、陣發性室速、室上速、病竇等)患者;合并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近4周內做過手術;1個月內參加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
剔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要求服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2 治療與觀察方法
2.1 病例分組
該試驗為隨機、雙盲、陽性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由統計單位應用SAS統計分析軟件生成隨機編盲方案,將藥物按盲底統一編號。各中心根據入組時間順序,按照編號發放藥品,藥品編號為隨機號。
2.2 治療方法
A組:復方龍血竭膠囊(云南云河藥業有限公司提供),3粒/次,每日3次,餐后半小時服用。B組:復方丹參膠囊(云南云河藥業有限公司提供),3粒/次,每日3次,餐后半小時服用。療程均為28 d。
2.3 觀察指標
主要療效指標:心電圖改變、心絞痛積分、硝酸甘油停減率及部分病例運動心電圖改變;次要療效指標:血脂(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安全性指標:血、尿、便常規化驗;心電圖;肝功能(ALT);腎功能(BUN、Cr)檢查等。
2.4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制定,分顯效、有效、無效、加重。
疾病療效主要根據穩定型心絞痛癥狀及心電圖進行判定。①顯效:心絞痛等主要癥狀消失或達到顯效標準(心絞痛積分減分率≥70%),心電圖恢復至正常心電圖或達到大致正常;②有效:心絞痛等主要癥狀減輕或達到有效標準(心絞痛積分減分率≥30%),心電圖S-T段降低,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主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者;③無效:心絞痛等主要癥狀無改善(心絞痛積分減分率<30%),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④加重:心絞痛等主要癥狀加重(心絞痛積分減分率<0),心電圖S-T段降低0.05 mV以上,主要導聯倒置T波加深(達25%以上者),或直立T波變平坦或平坦T波變倒置,以及出現異位心率、房室傳導阻滯或室內傳導阻滯。
在綜合療效判斷時,若心絞痛等主要癥狀療效與心電圖療效不一致時,應以療效低的結果為綜合療效。
中醫證候療效主要根據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判定;心電圖療效根據疾病療效標準中對應的心電圖療效標準;心絞痛療效主要根據心絞痛積分的減分率判定。
2.5 統計學方法
數據管理員采用EPIdata3.0軟件編制數據錄入程序,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由兩個數據管理員獨立進行雙份錄入并校對。統計分析采用SAS軟件進行分析。配對t檢驗(或秩和檢驗)比較組內前后差異。2組治療前后的變化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ANOVA)進行比較。多中心2組治療前后的變化采用χ2檢驗(或CMH檢驗)或非參數檢驗。
3 結果
3.1 疾病療效、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1、表2)
結果表明,無論是否考慮中心效應,疾病療效和中醫證候療效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疾病療效比較[例(略)]表2 2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例(略)]
3.2 心電圖、運動心電圖療效分析
PP數據集中A組,總有效率為63.03%;B組總有效率為53.92%;A組和B組治療后均可使心電圖明顯改善,且A組明顯優于B組。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8 8)。在以中心為分層因素的CMH檢驗基礎上,通過Logit估算,2組總有效率之比的95%可信區間,PP數據集的結果為1.127 7(0.934 7,1.360 5)。統計結果見表3;2組運動心電圖指標比較見表4。表3 2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例(略)]表4 運動心電圖主要指標2組治療前后比較(略)
表4結果表明,2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心電圖主要指標中運動總時間、S-T段壓低0.5 mm時間和誘發心絞痛時間治療后明顯延長;A組中壓低S-T段恢復時間明顯縮短,組內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2組治療后運動心電圖部分指標有所改善;各指標變化值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3 心絞痛療效分析
2組在改善心絞痛癥狀方面均有明顯的療效,PP數據集中無論是否考慮中心效應,2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4 8)。在以中心為分層因素的CMH檢驗基礎上,通過Logit估算,2組總有效率之比的95%可信區間,PP數據集的結果為1.139 3(0.992 6,1.307 6)。結果見表5。
表5 2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絞痛療效比較[例(略)]
3.4 硝酸甘油停減率分析
治療前后各訪視點硝酸甘油片使用量,經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時間點效應有統計學意義,表明2組治療前后使用量均有明顯較少,分組間差別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737 5)。結果表明,使用復方龍血竭膠囊和復方丹參膠囊治療穩定型心絞痛(心脈瘀阻證),在減少和停用硝酸甘油方面2組均有明顯療效,A組和B組治療后均可減少硝酸甘油用量,A組停用率64.94%,B組停用率66.10%。2組停用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6。表6 2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硝酸甘油停減率比較[例(略)]
3.5 安全性評價
所有觀察病例中有3例輕度不良反應發生,A組2例,B組1例,表現為上腹脹、惡心等癥狀,疑與藥物有關,無需停藥可自行消失。2組藥物對肝腎功能、血尿糞常規、心電圖均無不良影響,表明試驗藥安全性良好。
4 討論
冠心病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屬中醫“胸痹”、“真心痛”范疇,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以心血瘀阻為突出表現,因而對本病的心血瘀阻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是其基本治療方法。
復方龍血竭膠囊具有活血化瘀、通竅止痛之功效,主治穩定型心絞痛(心血瘀阻證),癥見胸悶刺痛、絞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時或心悸不寧,舌質紫暗,脈沉弦。
本研究結果表明,使用復方龍血竭膠囊和復方丹參膠囊治療穩定型心絞痛(心血瘀阻證),2組均有明顯療效,A組和B組治療后均可使心絞痛癥狀、缺血心電圖、運動心電圖、中醫證候和硝酸甘油停減率明顯改善;A組在心絞痛療效和缺血心電圖改善方面明顯優于B組。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安全性方面,所有觀察病例對心、肝、腎功能及血液指標均無明顯不良影響。提示復方龍血竭膠囊在治療穩定型心絞痛(心脈瘀阻證)方面是有效和安全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21
急性腦梗死是造成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血漿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Hcy)不僅可以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同時也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導致脂質過氧化和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從而增加腦梗死的發病率。盡管采取了一些治療措施,在某種程度上對于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卻不能夠有效預防急性腦梗死的復發,更加不能夠抑制其他有關心腦血管類疾病的發生 [1]。選擇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急性腦梗死病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于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組成實驗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45~78歲,平均(70.6±4.6)歲;另隨機選取60名健康者組成對照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44~76歲,平均(71.2±5.2)歲。兩組受試者均通過全面體格檢查,排除心肌梗死、腦卒中、糖尿病、肝功能障礙、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胃部疾病以及近期服用多種維生素的可能性,并且兩組受試者在飲食習慣、年齡以及性別構成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1.2 方法 分別給予兩組患者相同的舒適環境及相同的食物。兩組在入院后第1、20天,采用美國DP公司的2000IMMULITE全自動分析儀測定兩組受試者血漿Hcy水平,第20天測受試者血漿的維生素B12 水平、葉酸水平。血漿Hcy正常值為5~15 μmol/L,葉酸正常值為3~17 μg/L,維生素B12正常值為174~878 μg/L[2-3]。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血漿Hcy、維生素B12、葉酸水平比較 給予相同食物及環境20 d后檢測,實驗組血漿Hcy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同時實驗組維生素B12水平以及葉酸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20 d后兩組血漿Hcy、維生素B12、葉酸水平比較(x±s)
組別 血漿Hcy
(μmol/L) 維生素B12
(μmol/L) 葉酸
(μg/L)
實驗組(n=60) 20.08±8.72 235.46±159.86 4.86±5.23
對照組(n=60) 13.62±2.13 327.45±129.55 7.74±2.43
2.2 兩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分別對研究對象第1天、第20天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進行比較,實驗組第1天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x±s) μmol/L
組別 第1天 第20天
實驗組(n=60) 25.61±2.72 20.08±8.72
對照組(n=60) 12.87±2.20 13.62±2.13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動脈的粥樣硬化,目前,急性腦梗死的二級預防策略雖然已包括控制引發已知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例如吸煙、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癥等;同時還包括血管再通治療以及抗血小板的有關治療等措施。但是,盡管這些措施在某種程度上對于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卻不能夠有效預防急性腦梗死的復發,更加不能夠抑制其他有關心腦血管類疾病發生的可能性[4]。Hcy是一種含有硫基的氨基酸,它并不是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不能夠在人體內自主合成。蛋氨酸是人體內20種必須氨基酸之一,Hcy為蛋氨酸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隨著科技發展,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急性腦梗死的預防、治療以及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血漿Hcy的代謝異常已經成為急性腦梗死發病的獨立高危因素。本研究通過有關檢測發現實驗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平均血漿Hcy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健康人群,同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維生素B12、葉酸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群,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高濃度的血漿Hcy水平可增加急性腦梗死的發病性,據統計,大約超過40%的腦梗死患者已經患有高Hcy血癥。大多數專家學者經過分析研究得出結論,Hcy可通過以下幾種機制引發急性腦梗死:(1)Hcy能夠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其作用機制是過氧化氫作用以及超氧化氫作用;(2)Hcy促進血凝塊形成主要是通過改變膠原因子來實現的;(3)Hcy能夠有效阻止動脈血管的擴張,同時不僅能夠使動脈血管更容易受損,還能夠在血凝塊以及血小板共同作用時導致血管阻塞;(4)Hcy還可引起平滑肌細胞的增生,促進血管壁的增厚;(5)Hcy含硫小體可在血凝塊形成的過程中促進血小板的聚集。近年來,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血漿Hcy水平升高是青年腦卒中發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同時血漿Hcy的升高與纖溶系統中纖溶酶原激活物的異常以及動脈斑塊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6-7]。
腦梗死作為可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據統計,我國平均每年有超過200萬的患者因腦梗死死亡,而腦梗死的發病率更是高達120/10萬。國內外學者合力研究表明,性別、年齡、種族、高血壓、高脂血癥均為腦梗死引發因素,但近年來血漿Hcy水平的升高已經成為腦梗死的首要高危因素[8]。
同時,經國內外權威學者分析研究發現,腦梗死患者的Hcy水平升高,主要是有遺傳與營養兩方面因素,遺傳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的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活性的降低,基本上無法改善;而營養方面的影響因素則主要是由于維生素B12與葉酸的缺乏,醫生可以通過改善患者飲食,添加相應食物來緩解血漿Hcy水平升高,經臨床研究分析及驗證發現維生素B12與葉酸可有效抑制并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漿Hcy水平的升高[9-10]。通過分析探討可發現,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已成為急性腦梗死發病的高危以及首要獨立性因素,而對患者飲食進行補充維生素B12以及葉酸的調整,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所以,血漿Hcy水平高,同時維生素B12、葉酸水平偏低,則會引發急性腦梗死。急性腦梗死發病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 蔡曉斌,朱治山,張明之,等.基于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的降纖酶方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9,29(10):2124-2127.
[2] 黎四平,龍健靈,陸小梅.動態監測D-二聚體在腦梗死溶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08,10(9):1229.
[3] 方玉才,邢小中,蔣洪平,等.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變化[J].檢驗醫學,2008,23(2):190-192.
[4] Huang H W,Guo M H,Lin R J,et a1.Hyperhomocys-teinemia is a risk fator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J].J Neuml,2007,254(3):364-367.
[5] 李亞,李忠,何曉民.高同型半胱氨酸及其相關檢測與冠心病關系的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6):676-677.
[6] 李志,劉卉萍,張瑾,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和同型半胱氨酸檢測的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6):653-644.
[7] 趙凱.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體水平變化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9):1007-1008.
[8] 丁欽慕.急性腦梗死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3):39-40.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109
高血壓屬于臨床常見的疾病, 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 患者會出現病理學變化, 如心律失常, 在該疾病中房顫具有較高的發生率。據有關學者研究表明, 誘發房顫的主要因素與心房肌纖維化存在相關性[1]。如果不采取及時的治療措施, 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為此, 本次研究實驗選擇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高血壓合并陣發性房顫患者84例, 給予部分患者在胺碘酮單用治療上加用貝那普利治療,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高血壓合并陣發性房顫患者84例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調查對象, 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后均被證實為高血壓合并陣發性房顫[2]。按照入院就診時間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30例, 女12例, 年齡最大85歲, 最小47歲, 平均年齡(61.3±5.2)歲。實驗組患者中, 男28例, 女14例, 年齡最大82歲, 最小45歲, 平均年齡(62.5±5.0)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胺碘酮(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1021872)單用治療, 用法用量:0.2 g/次, 3次/d, 連續用藥1個月為1個療程。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貝那普利(揚子江藥業集團廣州海瑞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10072)聯合治療, 用法用量:10 mg/次, 1次/d, 連續用藥1個月為1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血壓控制水平以及左心房內徑改善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和統計。
1. 4 療效判定標準[3] 患者經治療1個月后, 高血壓恢復正常水平, 經心電圖檢查, 房顫癥狀全部消失為顯效;患者經治療1個月后, 高血壓接近正常水平, 經心電圖檢查, 房顫癥狀得到明顯好轉為有效;患者經治療1個月后, 高血壓未達到上述標準, 經心電圖檢查, 房顫癥狀未見任何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中, 顯效30例(71.4%), 有效11例(26.2%), 無效1例(2.4%), 總有效率為97.6%;對照組患者中, 顯效26例(61.9%), 有效10例(23.8%), 無效6例(14.3%), 總有效率為85.7%,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血壓控制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者的左心房內徑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左心房內徑為(36.2±5.3)mm, 治療后為(33.5±3.5)mm;治療前對照組患者左心房內徑為(37.2±5.3)mm, 治療后為(35.1±3.5)mm;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左心房內徑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高血壓在臨床心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 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使該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發展趨勢。與此同時, 在該疾病中, 較易出現房顫。據相關資料表明, 該疾病引發的房顫發生率>30%[4], 如果不能及時的治療, 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 選擇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治療效果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胺碘酮作為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 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 該藥物可以有效抑制心房內的鈉離子形成和心肌傳導纖維, 同時使竇房結自律性得到明顯降低, 進而使患者的心律失常得到明顯改善。但是單用胺碘酮, 其治療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貝那普利屬于RAS抑制劑, 可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和血小板聚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與此同時, 該藥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壓[5]。兩者藥物聯合使用, 其效果最佳, 同時提高治療效果。結合本次實驗數據的結果可以看出, 實驗組患者采用胺碘酮聯合RAS抑制劑治療, 較比采用胺碘酮單用的對照組,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血壓控制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 左心房內徑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在高血壓合并陣發性房顫治療中應用胺碘酮聯合RAS抑制劑, 其治療效果顯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壓水平, 同時使患者的左心房內徑得到明顯減小, 在臨床上應用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海花. RAS抑制劑與胺碘酮聯合治療高血壓合并陣發性房顫的療效分析.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1):64-65.
[2] 王秀.高血壓合并陣發性房顫采用胺碘酮聯合RAS抑制劑治療的臨床體會.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19):150-151.
[3] 朱長友.胺碘酮聯合RAS抑制劑治療高血壓合并陣發性房顫的臨床研究.醫學信息, 2015(36):46.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4(b)-013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nshen injectable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angina pectoris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Method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single-blind and positive-controlled method was used. 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of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and symptoms and signs in TCM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2.2%, 94.8%, respectively, which was much better than 67.9% and 70.5% of the control group, separately, (P
[Key words] Danshen injectable powder;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注射用丹參成分為丹參,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注射用粉針中藥制劑,具有活血通脈之功效,為進一步觀察注射用丹參安全性與有效性,2012年3月―6月間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作為協作組負責單位,協同全國共14家單位進行多中心、隨機、單盲平行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與中醫辨證: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7年《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及《第2屆全國活血化瘀研究學術會議修訂瘀血證診斷主要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辨證為血瘀證患者;②符合西醫冠心病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Ⅰ~Ⅲ級診斷;③年齡男在40~70歲之間,女在45~70歲之間;④心絞痛發作次數≥2次/周的患者。
排除病例標準:①合并Ⅱ級以上高血壓、重度心律失常、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②經檢查證實為3個月內患Ⅳ級心絞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以及其它心臟疾病;③妊娠、哺乳期婦女;④合并精神病,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患者;⑤已知過敏及嚴重過敏體質者。
剔除病例標準:①納入后未曾用藥或無任何可評價記錄的病例;②嚴重違反納入標準的病例。
隨機分組:按照3∶1隨機分為注射用丹參組和丹參注射液組。借助SAS統計軟件列出流水號為001~480所對應的隨機編碼表。
2 藥品與研究方法
藥物:治療組應用注射用丹參(規格:0.4 g/支),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生產,生產批號:110520;對照組應用丹參注射液:(規格:每支10 mL),四川升和藥業股份公司有限生產,生產批號:1104125。
給藥方法:①篩選導入期:7 d;②用藥方法:治療組: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稀釋。1支/次,1次/d。對照組: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稀釋。10 mL/次,1次/d;療程:14 d;③合并用藥:試驗期間禁用一切與試驗藥物效用相似的中西藥品,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藥、他汀類調脂藥。
觀察指標:①一般資料:包括人口學資料以及一般臨床資料。②安全性指標:包括生命體征、血、尿、便常規+潛血、心電圖、肝腎功能、凝血四項。③主要療效指標:心絞痛療效、中醫證候療效。次要療效指標:硝酸甘油停減率、中醫相關癥狀、心電圖、西雅圖心絞痛量表。④不良事件觀察:試驗期間如實填寫不良事件記錄表,記錄不良事件的發生時間、嚴重程度、持續時間、采取的有效措施和轉歸。
統計分析:列出總體和各中心入選及完成病例數,確定三個分析數據集:全分析集(FAS)、符合方案集(PPS)、安全數據集(SS)。采用SAS 9.1.3軟件分析。
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及1996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修訂的《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制定。
3.1 心絞痛癥狀療效標準
顯效:心絞痛消失或減少2個級別(心絞痛積分減少≥70%);有效:心絞痛減少1個級別(心絞痛積分減少≥30%);無效:心絞痛無改善或心絞痛積分減分率
3.2 中醫癥狀療效判定
臨床痊愈:治療后積分減少≥90%者;顯效:治療后積分減少≥70%、
3.3 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者或ST段的降低,以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 者;無效: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加重:治療后ST段降低加重,T波加深,或T波由平坦變為倒置。
3.4 硝酸甘油停減率
停藥:治療后完全停服;減量: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藥物用量50%以上;不變:治療后減少藥物用量不足50%;增加:治療后增加藥物用量30%。
3.5 西雅圖量表評價
對5大項19個條目逐項評分以及SAQ總分,再將得分按如下公式轉化成標準積分,標準積分=(實際得分-該方面最低得分)/(該方面最高分-該方最低分)×100,評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機體功能狀態越好。
4.2 安全性分析
①用藥后對照組有1例出現AST升高,考慮與合并應用他汀降脂藥相關,停藥后恢復正常。
②治療組無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有1例出現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8%,1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為0.8%;兩組不良事件與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5 討論
丹參性微寒味苦,歸心、心包、肝經,有養血安神,活血祛瘀,涼血消癰之功用。古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說。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含有丹參酮和丹參素、原兒茶醛、鎂丹參酚性酸B、丹參酸乙等,其具有多種作用[3-5]: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 擴張冠狀動脈;還有較好的氧自由基清除、保護線粒體、改善能量代謝作用;使鈣超載減輕,心肌細胞膜穩定,從而調節TXA2/PGI2平衡,進而對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損傷進行改善;還能使側支循環的開放增加,心肌營養血量增加,心絞痛得到緩解,心肌對缺氧的耐受性提高等作用。
注射用丹參是丹參經現代工藝制成的粉針劑型,質量穩定性較高。該研究顯示,注射用丹參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血瘀證有較好療效,且臨床應用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西雅圖量表評分比較提示應用注射用丹參可以提高心絞痛患者生活質量與機體功能。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3):195-20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1-45.
[3] 高楓,孫桂波,馬博,等.丹參活性成分作用機制研究的新進展[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9,25(4):90.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75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576-02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在去甲基化后生成S-腺苷蛋氨酸,經酶水解反應獲得的產物,正常人每天能產生同型半胱氨酸約為20mmol,有70%-80%以二硫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白蛋白是其主要載體,只有1%作為游離形式存在于血液循環中[1]。隨著對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的深入,結合流行病學調查,多項研究表明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獨立危險因素。筆者通過對比心血管疾病患者和正常體檢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探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心血管疾病檢測方面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觀察組),男性50例,女性32例,年齡56-83例,平均(65.3±8.4)歲,其中冠心病27例,高血壓36例,高血脂11例,心絞痛8例;另抽取同期健康體檢者80例(對照組),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齡51-76例,平均(61.7±7.5)歲,排除惡性腫瘤,心、腦、肝、肺、腎功能不全,內分泌系統、消化疾病。
1.2檢測方法兩組患者均于清晨采取空腹靜脈血2ml,并于1h內進行離心分離血清,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飲食,檢測方法為循環酶法,儀器型號:日立7170生化分析儀,同型半胱氨酸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參考范圍:3-20μmol/L,輕度升高:20-30μmol/L,中度升高:31-100μmol/L,重度升高:>100μmol/L。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均值為(25.21±4.62)μmol/L,明顯高于對照組(11.73±3.06)μmol/L(P
3討論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環系統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臟和血管(動脈、靜脈、微血管)的急、慢性病變,一般與動脈粥樣硬化具有密切聯系。目前應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評價指標很多,包括載脂蛋白中apo-A、apo-B等,一些新的指標如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也逐漸應用于臨床[2]。同型半胱氨酸的血清濃度升高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測定,可有效預測心血管疾病嚴重程度,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血清水平,能進一步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研究證實同型半胱氨酸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但確切機制并未闡明,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可對內皮細胞直接造成損傷,不僅促進細胞內活性氧生成,同時能降低細胞內活性氧清除酶活性;②通過增加細胞周期素D、E、A表達,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③血小板NO的合成在同型半胱氨酸影響下,其限速步驟左旋精氨酸轉運、NOS活性均受到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增強;④同型半胱氨酸與LDL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中具有協同效應,損傷NO系統而加強LDL氧化;⑤激活凝血因子Ⅻ、Ⅴ,抑制抗凝血因子Ⅲ、Ⅳ活性,干擾硫酸肝素合成,減弱抗凝作用等。
呼吸衰竭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且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比較常見。機械通氣是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機械通氣方式有常頻通氣和高頻通氣兩種,為探討兩種通氣方式孰優孰劣,筆者對我院NICU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所收治的41例呼吸衰竭新生兒采用不同機械通氣方式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NICU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所收治的41例呼吸衰竭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均符合1986年全國新生兒會議所制定的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1]。41例患兒肝腎功能均正常,均在生后6 h內人院。男29例,女12例;出生體重1100~2600 g,平均1408 g;胎齡28~36周,平均32.4周。41例原發病均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隨機分為觀察組21例,對照組2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胎齡、體重及病情等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上機前均常規檢查血氣分析、血糖、肝腎功、心肌酶、床旁X胸片等;多參數監護儀監護心率、呼吸頻率、經皮血氧飽和度等。常規治療原發病、補液、營養支持、抗感染等。呼吸支持應用英國產SLE5000嬰兒呼吸機具有常頻和高頻通氣功能,并顯示肺順應性(C)、膨脹系數(C20/C)、阻力(R)、平均壓(MAP)、每分通氣量(MV)等肺呼吸力學參數。觀察組采用高頻震蕩通氣方式進行治療,參數設置:HFOV頻率8~12赫茲,平均壓10~14毫帕,振幅調至看到患兒胸壁下部有合適的振動為止;對照組采用常頻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lMV)進行治療,呼吸機參數初調:RR40~60次/min,PEEP4~6 cmH2O,PIP15~25 cmH2O。兩組吸入氧濃度(Fi02)0.3~0.5。監測記錄兩組通氣治療前及治療后2、12、24、48 h及撤機前的呼吸系統動態順應性(C)、氣道阻力(R)、肺膨脹系數(C20/C)、每分通氣量(MV)、平均氣道壓(MAP)等指標。同時檢測腦血流變化,采用美國產SPECTRA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3.5~5.0 MHz,在安靜狀態下仰臥,探頭從前囟探測,當顯示大腦中動脈(MCA)后,獲取MCA的血流參數,血流參數為收縮期峰值速度(Vs),取3個心動周期的均值。統計兩組氣漏、腦室內出血發生率及病死率等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兩組通氣治療前及治療后2、12、24、48 h及撤機前的呼吸系統動態順應性(C)、氣道阻力(R)、肺膨脹系數(C20/C)、每分通氣量(MV)、平均氣道壓(MAP)、大腦中動脈收縮期峰值速度(Vs)等指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所得數據經方差齊性檢驗后,以成組設計的兩獨立樣本t檢驗;統計氣漏、腦室內出血的發生率、病死率等,采用卡方檢驗,均以P
2 結果
2.1 兩組在呼吸系統動態順應性、氣道阻力、肺膨脹系數、每分通氣量、平均氣道壓方面,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兩組在腦血流方面的比較,以大腦中動脈收縮期峰值速度為監測指標,上機前經統計學分析,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上機后2 h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2.3 兩組患兒在氣漏、腦室內出血、病死率的比較:觀察組發生氣漏1例,腦室內出血3例,而對照組發生氣漏4例,腦室內出血6例,經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呼吸衰竭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機械通氣是目前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機械正壓通氣會改變患兒的生理狀態,導致相關性肺損傷,其機理在于[2]:①肺泡過度擴張,引起肺泡-毛細血管界面組織的損傷, 甚至肺泡破裂(肺間質氣腫和氣漏);②動態肺過度充氣必然導致內生性呼氣末正壓(PEEPi), 使肺泡壓力在呼氣末也在整個呼氣過程保持正壓, 從而降低吸氣肌收縮效率和異常增加無效呼吸功耗;③ 降低心輸出量, 引起低血壓,從而引起腦血流的改變,在新生兒引發腦室內出血的報道也比較常見。為了減輕機械通氣的并發癥,人們對機械通氣方式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高頻通氣與常頻通氣方式不同,它是一種小潮氣量、低周期壓力變化和超生理呼吸頻率的肺泡通氣方式[3],可以在短時間內使肺泡均勻膨脹,改善氣體交換及肺順應性,從而改善氧合及促使二氧化碳的排出,可以有效地避免肺泡過度擴張所致的氣壓傷和慢性肺部疾病的發生。本文有21例患兒進行高頻通氣,20例患兒進行常頻通氣,兩組在不同通氣時間呼吸系統動態順應性、氣道阻力、肺膨脹系數、每分通氣量、平均氣道壓等呼吸動力學參數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常頻呼吸機參數設置有關,41例呼吸衰竭患兒原發病均為呼吸窘迫綜合征,對照組采用了小潮氣量和允許性高碳酸血癥肺保護性通氣策略,縮小了兩組的差異。
然而在減少并發癥方面,本次研究,高頻機械通氣有其一定的優越性,觀察組發生氣漏1例,腦室內出血3例,而對照組發生氣漏4例,腦室內出血6例,經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通過以上討論可以得出,高頻機械通氣和常頻機械通氣相比,更與機體的正常生理狀態接近,可以減少呼吸機在氣漏和腦室內出血的并發癥,在新生兒階段,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全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2004:461-465.
[2] 魏東光,陶金海,竇海云,等.高頻呼吸機對兩型呼吸衰竭治療作用的比較.山西醫藥雜志,2000,29(5):413-414.
[3] Mcgettigan MC, Adolph VR, Ginsberg HG, et al. New ways to ventilate newborns in acute respirtory failure. Pediatr Clin North Am, 1998, 45(2):475-509.
Analgesic 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stimulation 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hen Yuliu Liang Peiwen Lin Xinxiao Wei Yifei Sun Weidong Cheng Ting
Wangjing Hospital, China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on the use of analgesics and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Seventy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in our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o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5 patients in each group.After surgery,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ase analgesia, whil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 until the 7 th day after surgery.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and knee pain threshold after surgery, the time of the first use of remedial analgesics and amount of remedial analgesics after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Results On the 1 st day after surger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knee VAS score and pain threshol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 On the 3 rd and 7 th day after surgery, knee VAS score was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pain threshold was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ime of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remedial analgesia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dosage of remediation analgesics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early pai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hich can delay the time of the first use of remedial analgesics after operation and reduce the dosage of analgesic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Keyword: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ostoperative analgesics;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surgery;
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可以通過矯正患膝關節畸形、改善患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目前解決膝骨關節炎末期最有效的治療方法。TKA術后,患膝局部由于受到傷害性刺激發生炎性反應,產生大量炎性因子,直接作用于外周感覺神經纖維使機體產生疼痛,嚴重影響患膝術后功能康復[1-3],降低手術療效。研究[4-5]表明, 經皮穴位電刺激能有效緩解術后早期疼痛,減少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量,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且具有安全無創、操作簡便、花費少等優點,越來越多地被臨床醫師和患者選擇。本研究旨在評價經皮穴位電刺激對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的療效及安全性, 為中醫治療TKA術后早期疼痛提供臨床思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于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二科行單側TKA手術患者70例按隨機數字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5例,試驗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對照組男性10例,女性20例,2組比較沒有顯著差異(χ2=0.287,P=0.582)。經spss軟件統計分析,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術前患膝疼痛VAS評分和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前基數的比較(xˉ±s;n=35)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提出的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 初次行單側TKA手術;②年齡55~75歲;③符合手術標準, 無重大內科病;④無精神疾病,智力正常,無溝通障礙,能配合醫生完成患膝關節功能運動鍛煉時VAS評分及痛閾, 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吸毒,對酒精、嗎啡、非甾體抗炎藥或局部麻醉藥有過敏史者;②長期使用鎮靜藥品、阿片類藥品,有酒精濫用史者;③患有其他部位疼痛者;④依從性差, 不能遵醫囑者。
1.4 剔除標準
①試驗期間,出現其他病情或病情加重者;②中途退出實驗者;③發生感染影響本次試驗數據者。
1.5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 明確無明顯手術禁忌癥后,由同一手術醫生團隊在手術室完成手術操作,術中麻醉方式及麻醉用藥相同, 術后,予以對照組手術患者自控靜脈泵鎮痛至術后48 h, 術后1~5 d靜脈滴注10 m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日1次。根據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酌情使用鹽酸布桂嗪注射液50 mg肌注并記錄首次使用時間及術后使用量。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鎮痛的基礎上,予患肢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至術后7 d, 日3次,30 min/次。用韓式穴位神經刺激儀(南京濟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HANS-200F)在患膝足三里、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委中及雙側合谷、內關等穴位進行2/100 Hz交替電刺激,強度取患者感覺刺激部位有酸脹疼痛感為宜,一般約5 mA。
1.6 觀察指標
①VAS 評分法[6]:用數字0~10表示, 疼痛程度隨著數字的增大而加重。分別記錄患者術后第1,3,7天患膝疼痛VAS評分進行評估;②痛閾值:用低頻電子脈沖刺激儀(深圳市訊豐電子有限公司型號XFT-2001D)分別測得患者術后第1,3,7天患膝痛閾值進行評估;③鹽酸布桂嗪注射液首次使用時間及術后肌注藥量;④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術后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情況的人數進行評估。
1.7 統計方法
用SPSS 23.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ˉ±s)表示,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組間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術后VAS評分比較
術后第1 d 2組患者患膝疼痛VAS評分組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 d、7 d, 試驗組患膝疼痛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xˉ±s;n=35)
2.2 術后患膝關節痛閾值的比較
2組患者術后第1、3、7天的患膝痛閾值,分別用t檢驗對2組患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2組患膝痛閾在術后第1 d無統計學差異 (P>0.05);在術后第3、7 d試驗組痛閾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患膝關節痛閾值的比較(xˉ±s;n=35)
2.3 術后首次使用鹽酸布桂嗪的時間、用量及術后不良反應的比較
試驗組術后首次使用鹽酸布桂嗪的時間明顯較對照組延后(P<0.05),而在鹽酸布桂嗪的使用量上,試驗組平均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首次使用鹽酸布桂嗪的時間及 用量的比較(xˉ±s;n=35)
術后試驗組惡心嘔吐2人,食欲減退8人,便秘3人,頭暈頭痛2人,對照組惡心嘔吐9人,食欲減退16人,便秘10人,頭暈頭痛8人,組間比較均具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術后試驗組出現皮膚瘙癢皰疹1例,對照組出現0例,組間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術后不良反應的比較(n=35)
3 討論
TKA術后疼痛會使患者產生緊張情緒,降低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積極性,影響術后患膝關節功能康復。因此,臨床工作者越來越重視術后疼痛問題的解決[8]。目前,雖然臨床有多種治療TKA術后疼痛的方式,如自控靜脈鎮痛、硬膜外鎮痛、連續外周股神經阻滯及靜脈注射等。但這些技術中主要還是以阿片類藥物鎮痛為主,患者使用后會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9]。近年來,針刺鎮痛在臨床研究中得到肯定,且鮮有不良反應的報道。故本文探究了經皮穴位電刺激對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及術后不良反應的影響。
經皮穴位電刺激由中國的傳統針灸演化而來,鎮痛效果與電針一樣,用于術后鎮痛,不僅能減少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量,還能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0-13]。王建偉等[14]對比進行經皮穴位電刺激和不進行經皮穴位電刺激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的影響,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早期疼痛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首次追加鎮痛藥物的時間晚于對照組(P<0.05),靜脈鎮痛藥物的用量少于對照組(P<0.05);術后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暈、尿潴留)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王仙銳等[15]在中藥熏洗的基礎上結合TEAS輔助肛周常見疾病手術后鎮痛,結果試驗組疼痛評分、創緣水腫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現代研究認為針刺鎮痛與傳導通路、神經遞質、免疫學炎癥因子等多方面有關聯。目前,大家較為認可的是韓濟生院士提出的“閘門控制學說”和“神經化學學說”。前者認為針刺信號能夠抑制脊髓傳遞痛覺信號,產生鎮痛效果。后者認為機體受到針刺刺激后,能夠產生化學鎮痛物質,達到鎮痛效果[16]。至于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的機制,筆者認為,一方面由于針刺本身具有養心安神,和胃止嘔的功效,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如邵雷等[17]發現,針刺內關穴和足三里穴能有效改善惡心、嘔吐的癥狀,促進腸蠕動;另一方面,由于針刺可以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減少鎮痛類藥物的使用,從而降低了鎮痛藥物的副作用。
另外,研究指出針刺穴位具有相對特異性[18-21],選取患膝足三里、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委中及雙側合谷、內關進行經皮穴位電刺激。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具有理氣活血、通經止痛之功效,對全身氣血運行都有調控作用,研究發現[22],針刺合谷穴可升高人體痛閾值;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委中穴是治療膝骨關節局部常用穴,梁丘穴是足陽明胃經之郄穴,具有通利關節、活血止痛的作用。血海為足太陰脾經血液匯集之處,具有生血活血的作用;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具有健脾祛濕、益氣固本、消腫止痛的作用,陽陵泉屬于八會穴中的筋會穴,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委中穴為膀胱經氣血的匯合之處,是腰背下肢氣血的總開關,具有疏經調氣、活血止痛、強健腰膝的作用。TKA術后針刺局部諸穴可以促進患膝血液循環,改善患膝腫脹疼痛。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為臨床“止嘔第一穴”,具有養心安神、醒神開竅,和胃降濁之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可以起到補益脾胃、調補氣血的作用。二穴配伍具有養心安神、和胃止嘔的功效。諸穴配伍,既能通過舒經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減輕TKA術后疼痛,又能通過養心安神、和胃止嘔的功效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第1 d, 2組患者患膝疼痛VAS評分和痛閾值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這可能與術后自控靜脈泵鎮痛有關,也可能由于樣本量不夠大所致;術后第3 d和第7 d, 試驗組患膝疼痛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痛閾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經皮穴位電刺激干預術后鎮痛可有效改善術后疼痛情況;相對于對照組,試驗組術后使用補救鎮痛藥物的時間明顯延后,術后補救藥物使用量減少(P<0.05),同時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說明TEAS可以輔助術后鎮痛,延后術后首次使用補救鎮痛藥物的時間,減少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量,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本次試驗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23-29],且整個治療過程,操作簡便、安全無創,值得臨床借鑒。另外,我們發現有1例患者在使用經皮穴位電刺激時,出現皮膚瘙癢皰疹的現象,這可能與刺激強度的選擇有關,臨床治療時可根據通過調節刺激參數改善患者不適情況。
綜上所述, 經皮穴位電刺激可以有效緩解TKA術后患者早期疼痛, 延后術后首次使用補救鎮痛的時間,減少鎮痛類藥物的使用;同時,還可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等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除此之外, 經皮穴位電刺激具有操作簡便、安全無創,相對安全等特點。
參考文獻
[1] GROSU I,LAVAND?HOMME P,THIENPONT E.Pain after knee arthroplasty:an unresolved issue[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4,22(8):1744-58.
[2] CHAN EY,BLYTH FM,NAIRN L,et al.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following hospital discharge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2013 Sep;21(9):1257-63.
[3] 周宗科,翁習生,曲鐵兵,等.中國髖、膝關節置換術加速康復——圍術期管理策略專家共識[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16,9(1):1-9.
[4] 萬有.針刺鎮痛與針麻鎮痛及其機制研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3,19(2):65.
[5] 韓濟生.針麻鎮痛研究[J].針刺研究,2016,41(5):377-387.
[6]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7):273.
[7] GONZálEZ DELLA VALLE A,SHARROCK N,BARLOW M,et al.The modern,hybri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primary osteoarthritis at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J].Bone Joint J.2016 ,98-B(1 Suppl A):54-59.
[8] 陳飄飄,謝文鵬,呂文學,等.經皮穴位電刺激改善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臨床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9,14(6):1586-1589.
[9] 王曉龍,王文波,張偉.針刺法用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鎮痛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15):59-62.
[10] WNAG Y,YIN LM,XU YD,et al.The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effective biomolecules:retrospect and prospect[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2013:608026.
[11] 李小梅.經皮穴位電刺激的臨床鎮痛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11):826-829.
[12] 司俊麗,肖建斌,招偉賢.經皮穴位電刺激在針藥復合麻醉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09,30(7):1174-1175.
[13] 胡先華,謝亞寧,路志紅,等.經皮穴位電刺激輔助全身麻醉減少鎮痛藥及其副作用的隨機對照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8):3478-3483.
[14] 王建偉,張文生,劉世平,等.經皮穴位電刺激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效果觀察[J].陜西中醫,2017,38(7):962-964.
[15] 王仙銳,李鎮.經皮穴位電刺激加中藥熏洗用于肛周疾病術后鎮痛5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3(17):37.
[16] 韓濟生.針麻鎮痛研究[J].針刺研究,2016,41(5):377-387.
[17] 邵雷.B超顯象觀察針刺足三里對胃蠕動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1991(1):13-14.
[18] 李忠仁.試驗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71.
[19] 張吉.針灸鎮痛機制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6.
[20] 陳以國.疼痛病機及針刺鎮痛機理[M].中國函授通訊,1997,16(1):13-14
[21] 張蓉,李峰,李珩,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針灸治療選穴特點及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4):357-358.
[22] 王婧,田素領,吳嬌娟,等.合谷穴穴性剖析[J].中國針灸,2017,37(5):565-566.
[23] 周帥亮,岑玨,郭艷明,等.經皮穴位電刺激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20,28(2):15-18.
[24] 趙秋燕.術前經皮穴位電刺激改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恢復質量[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15.
[25] 周茂俊.經皮穴位電刺激對腹腔鏡手術患者鎮痛效果及應激反應的影響[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9.
[26] 王安平,陳新,岳新霞.經皮穴位電刺激復合靶控輸注對甲狀腺手術中的鎮痛效應及應激反應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23):2604-2606.
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門診或住院患者,共收集100例,年齡均在2至7周歲之間,均由兒科診斷為過敏性哮喘,在治療前進行肺功能測定,并記錄最大肺活量(FVC)、1秒鐘用力呼氣量(FEVI)、用力呼氣流量(FEF)的數值。兩組患兒年齡、肺功能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2 治療方法
兩組取穴均為肺俞、膏肓、定喘;所用穴位貼敷藥物均為本科研制,由延胡索、甘遂、細辛、白芥子按一定比例研成細末,用生姜汁調成糊狀。貼敷時間為0.5~2小時不等,以患兒能耐受為佳。一般患兒背部貼敷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燒灼熱痛感。治療組貼敷時間選在“三伏天”,每伏1次;對照組貼敷時間在“三伏天”后至10月之前,每10天為1次,共3次。兩組患兒均以連續3年為l療程,均在治療1個療程,即連續3年后的10月份進行肺功能檢測,并記錄FVC、FEVl、FEF的數值。
3 治療結果
3.1 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后每年哮喘發作次數比較:見表1。治療組治療后發病次數比治療前有明顯減少,對照組治療后發病次數較治療前也有所減少,但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3.2 肺功能變化:兩組患兒治療前肺功能指標FVC、FEVI的數值均接近預計值的80%,而表示小氣道功能的FEF則明顯低于預計值的80%,提示在哮喘緩解期仍存在小氣道通氣功能障礙。這與現代醫學研究相符。治療后肺功能均提示有改變,但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