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8 05:00:18
導(dǎo)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朱自清散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朱自清先生是抒寫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這篇散文,主要是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來揭示無微不至的父愛親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細膩入微,謀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與眾不同的趣味。《背影》開篇點明題旨:“我與父親不相見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題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來,而是采用反襯的筆法,把體現(xiàn)父愛的其他種種表現(xiàn)細數(shù)一番。先寫父親在祖母去世和丟了差使的“禍不單行”的逆境里,怎樣強忍沉重的心情反過來安慰“我”,其次又寫父親在奔波謀生的繁忙中,怎樣無可奈何地委托旅館的茶房送“我”登車去北京念書;再次又寫父親終于改變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復(fù)曲折地寫完父親對我的關(guān)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體現(xiàn)父親的最動人的“背影”這一特寫鏡頭推到讀者面前,讓讀者和“我”一同灑下感動的淚水。“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布棉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的流下來了……”這里作者細致刻畫了父親蘊含著深厚慈愛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讀者與“我”一起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
朱自清先生還是散文領(lǐng)域卓越的風(fēng)景畫家,《荷塘月色》就是膾炙人口,傳誦一時的名篇。作者用語言的丹青點染風(fēng)景,用委婉細膩的筆調(diào),富有層次地開拓詩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讓讀者領(lǐng)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讀者并不是一開篇就將如煙如夢的荷塘月色表現(xiàn)出來,而是引領(lǐng)讀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繞了三個彎子,那就是作者對月下荷塘的想、尋、愛。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接著由“想”而沿著荷塘尋去,當(dāng)尋到荷塘之后卻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獨處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寫一番。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側(cè)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從作者的思緒中眼波里來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愛,為正面描寫荷塘月色做好了鋪墊。然后才去慢慢地揭開月下荷塘的面紗。主體部分,作者不惜與以工筆細描,著力點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寫荷葉荷花清香,用一連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動的擬人,將荷葉的卓然風(fēng)姿、荷花的晶瑩美麗描繪得無比美妙。接著作者又捕捉微風(fēng)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著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筆化靜為動,形象地傳遞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處精妙在于雖未提到月光,但荷葉荷花的景狀無不因淡淡的月光而顯現(xiàn),使讀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寫荷塘上的月色則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流葉子與花上。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葉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是籠著經(jīng)紗的夢”則為虛擬。“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認為這樣的月色正恰到好處,有一種朦朧的美。接下來,作者又寫到“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其色調(diào)可謂濃淡相宜,更妙是寫“景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作者運用通感使視覺轉(zhuǎn)換為聽覺,生動展示出了荷塘月色的飄逸之美。總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構(gòu)思,極美的文筆,為我們展示精妙無比的風(fēng)景畫,抒寫了與眾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藝術(shù)手段,是建立在他對客觀事物的精細觀察之上,否則就不可能妙筆傳神,也不可能書寫出與眾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指出:“作家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于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例如《綠》中,朱自清先生對梅雨潭的綠就作了加倍的描寫。先用博喻說是“象拖著裙幅”“象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象最嫩的皮膚”“象濕潤的碧玉”然后又多方比較,說是北京什沙海地綠楊“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碧草與綠葉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經(jīng)過這樣反復(fù)的渲染,梅雨潭的綠于是成了世界上最宜人的景色,從而讓讀者跟著作者一道“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再如《匆匆》,作者對時光的易逝就加倍進行描寫“太陽他有腳即可,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zhuǎn)。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望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到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腕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經(jīng)過作家如此一番的加倍描寫,使人們不能不在“平常身歷之境”中萬分地驚異于時光之易逝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論敘事、寫情、狀物、抒情,無不委婉細膩,娓娓動人,表現(xiàn)在他對客觀事物加倍地描寫,巧妙地描寫,拆開來與拆穿來描寫,展現(xiàn)了客觀事物的“錙銖淄澠之別”,抒寫了與眾不同的趣味。他的具有嫻熟藝術(shù)技巧的散文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xué)藝術(shù)中的瑰寶,是中國散文藝術(shù)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白雪茫茫 銀裝素裹 萬里雪飄 千里冰封 白雪皚皚 冰天雪地 寒氣襲人 寒冬臘月 冰清玉潔 滴水成冰 瑞雪紛飛 冰封雪蓋 漫天飛雪 雪虐風(fēng)饕 朔風(fēng)凜冽 寒氣逼人 雪上加霜 陽春白雪 冬日夏云 冬溫夏清 無冬無夏 秋收冬藏 冬裘夏葛 十冬臘月 冬寒抱冰 雪中送炭 霜露之感 冷暖自知 冷若冰霜 冰寒于水 歲暮天寒 天寒地凍 冰天雪窯 冰山難靠 冰雪聰明 冰魂雪魄 春冰虎尾 凜若冰霜 雪窖冰天 漫天風(fēng)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曲曲折折 裊娜 輕紗 凝碧 波痕 點綴
朱自清散文好句:
1、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2、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分;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分。但是,聰明的,你通知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fù)返呢?
3、過來的日子如輕煙,被和風(fēng)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5、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響,也沒有影子。
6、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
7、那電燈下的人物,只覺像螞蟻一般,更不去縈念。這是最后的夢;可惜是最短的夢!黑暗重復(fù)落在我們面前,我們看見傍岸的空船上一星兩星的,枯燥無力又搖搖不定的燈光。我們的夢醒了,我們知道就要上岸了;我們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8、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yōu)槌脸亮耍瑚龅乃猓駢粢话悖荒桥既婚W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別有風(fēng)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0、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1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12、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13、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1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旳,有羞澀地打著朵兒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15、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16、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抽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共同,聯(lián)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
17、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
18、洗手的時分,日子從水盆里過來;吃飯的時分,日子從飯碗里過來;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來。
19、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20、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旳,有羞澀地打著朵兒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1、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22、"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fēng)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zhuǎn)的曲子,跟清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23、他的從容,他的沉默,他的獨斷獨行,他的一去不回頭,都是力的表現(xiàn),都是強者適者的表現(xiàn)。決不婆婆媽媽的,決不粘粘搭搭的,一針見血,一刀兩斷,這正是白種人之所以為白種人。我真是一個矛盾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最要緊的還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誰也是上帝之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24、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象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象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
25、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26、我向來總覺得孩子應(yīng)該是世界的,不應(yīng)該是一種,一國,一鄉(xiāng),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國的孩子叫西洋人為"洋鬼子".但這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竟已被撳入人種與國家的兩種定型里了。他已懂得憑著人種的優(yōu)勢和國家的強力,伸著臉襲擊我了。這一次襲擊實是許多次襲擊的小影,他的臉上便縮印著一部中國的外交史。他之來上海,或無多日,或已長久,耳濡目染,他的父親,親長,先生,父執(zhí),乃至同國,同種,都以驕傲踐踏對付中國人;而他的讀物也推波助瀾,將中國編排得一無是處,以長他自己的威風(fēng)。
27、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
2、這時我們都有了不足之感,而我的更其濃厚。我們卻只不愿回去,于是只能由懊悔而悵惘了。船里便滿載著悵惘了。直到利涉橋下,微微嘈雜的人聲,才使我豁然一驚;那光景卻又不同。右岸的河房里,都大開了窗戶,里面亮著晃晃的電燈,電燈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閃閃不息,正如跳舞著的仙女的臂膊。我們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搖籃里一樣,倦了的我們便又入夢了。那電燈下的人物,只覺像螞蟻一般,更不去縈念。這是最后的夢;可惜是最短的夢!黑暗重復(fù)落在我們面前,我們看見傍岸的空船上一星兩星的,枯燥無力又搖搖不定的燈光。我們的夢醒了,我們知道就要上岸了;我們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載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載自《荷塘月色》
4、柏林的街道寬大,干凈,倫敦巴黎都趕不上的;又因為不景氣,來往的車輛也顯得稀些。在這兒走路,盡可以從容自在地呼吸空氣,不用張張望望躲躲閃閃。找路也頂容易,因為街道大概是縱橫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最大最闊的一條叫菩提樹下,柏林大學(xué),國家圖書館,新國家畫院,國家歌劇院都在這條街上。東頭接著博物院洲,大教堂,故宮;西邊到著名的勃朗登堡門為止,長不到二里。過了那座門便是梯爾園,街道還是直伸下去--這一下可長了,三十七八里。勃朗登堡門和巴黎凱旋門一樣,也是紀(jì)功的。建筑在十八世紀(jì)末年,有點仿雅典奈昔克里司門的式樣。高六十六英尺,寬六十八碼半;兩邊各有六根多力克式石柱子。頂上是站在駟馬車里的勝利神像,雄偉莊嚴,表現(xiàn)出德意志國都的神采。那神像在一八零七年被拿破侖當(dāng)作勝利品帶走,但七年后便又讓德國的隊伍帶回來了。
一、也許是因為朱自清是一個詩人,他的散文也存貯著一種詩意。“文學(xué)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工,要算他了。”這是郁達夫?qū)χ熳郧迳⑽闹性娨獾馁澷p。
朱自清一生是平凡的,但他又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詩。在他的散文中也因為他本身是一位詩人而帶有詩人型。在他散文天地里,有著詩人的瘋狂,聯(lián)想和想象猶如千姿百態(tài)的群鳥,在不以表面的物質(zhì)世界為限的空間里翱翔。朱自清總是積極的自覺的,有目的的按照美的旋律對表象進行分解和組合,不斷涌現(xiàn)出他的奇思妙想,充分體現(xiàn)其主體生命色彩的詩意。追求詩意,這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大特點。
豐富奇特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中詩的特點之一。黑格樂認為,對藝術(shù)家而言,“如果談其本領(lǐng),最杰出的藝術(shù)本領(lǐng)就是想象。”朱自清的散文同詩一樣充滿了想象,就充滿了奇妙的魅力。他在散文中善于張開想象的翅膀,飛向一個全心渴求的意境。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首先寫在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緊跟其后寫荷花時,用了這樣的詩句:“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羞澀的打著朵兒;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是荷花,但在朱先生的想象中,是魔術(shù)家的手指,在我們面前輕輕一點,就出現(xiàn)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迷人世界。寫清香,作者將其想象為遠處高樓上的歌聲;寫葉子并肩挨著,想象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寫月光照在葉子和花上,薄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時,作者想到的是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罩著紗的夢。這樣的想象,真叫人感慨萬千,這樣的想象,真是奇特之至。
想象力是人認識世界的一種能力,它成為審美反映的樞紐。“我意在表現(xiàn)自我”是朱自清提出的一條美學(xué)原則,從藝術(shù)哲學(xué)意義上看,這就包括抒情散文在內(nèi)的一切藝術(shù)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藝術(shù)規(guī)范,是美文區(qū)別于一般散文的一個規(guī)定。藉厚流暢的情感,是朱自清散文中詩的特點之二。他的散文,語言極為凝練,很講究單調(diào)的和諧和押韻。富有音樂感,并隨著情感的起伏波動,從而自然而然形成了節(jié)奏感。如在《春》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節(jié)奏的起伏,情感的回蕩,不能不叫人心靈為之震顫。散文語言在聲調(diào)和節(jié)奏方面的要求是和諧而富有韻律的,雖然散文不講究音韻和對偶,但是所有好的散文作品讀起來都是瑯瑯上口的。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和《春》,其文句錯落有致,節(jié)奏分明和韻,使人時時感到一種自然的韻律所在,感情美,文字美,聲調(diào)和節(jié)奏也是極其優(yōu)美的。正好一位作家說過:“不但詩講究節(jié)奏,散文也該講究這些,講音調(diào)的和諧。”
多樣的藝術(shù)手法,也是朱自清散文中詩的特征之一。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可以說是最少受到拘束,它可以抒情,可以議論,也可以幾種手法融合在一起。總之,就是出于再現(xiàn)現(xiàn)實,表達情感的需要,作者完全可以自由的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采用他所以為恰當(dāng)?shù)乃囆g(shù)表現(xiàn)手法。中國作家大都以自然景物之感受,一般不脫離現(xiàn)實,不甚對自然景物作擬人化之描寫。然而朱先生卻在自己散文中超越現(xiàn)實充分運用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如在《荷塘月色》《春》中就表現(xiàn)出來,表明他有別于中國的一般散文家。
二、作者的情意就在文中藝術(shù)境界中表達出來,這種境界能引發(fā)作者的想象并使讀者在思想感情上受感染。如《背影》一文,為何打動了那么多讀者的心?就在于作者描寫出了一個深遠的意境。構(gòu)造意境是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點。
朱自清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頗具盛名的詩人、散文家,尤以散文卓著。他的散文以構(gòu)思縝密,布局精巧,抒彩濃郁以及語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表現(xiàn)著散文的藝術(shù)魅力,他豐富的散文結(jié)構(gòu)藝術(shù)經(jīng)驗需要我們認真地總結(jié)和學(xué)習(xí)。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說自己喜歡寫散文的原因,就在于散文的“自由”與“隨便”。朱自清散文作品收放自如,放收有序,作品緊湊集中,切合主題。概括地講,朱自清的散文的特點,可以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他精妙的構(gòu)思和縝密的結(jié)構(gòu)上。
一、精妙的構(gòu)思
朱自清的散文藝術(shù)特點,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集中體現(xiàn)在“文眼”的安設(shè)和線索的貫穿上。正如高爾基說:“除了觀察,研究、了解,還必須‘構(gòu)思’,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這是把許多細節(jié)聯(lián)成一個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體??沒有‘構(gòu)思’藝術(shù)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
(一)“文眼”的設(shè)置
所謂“文眼”,就是指作者經(jīng)過藝術(shù)性的概括與集中,把作品的思想與形象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的“焦點”。比如:《春》這篇散文,就是從不同的方面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生機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了充分的贊美。作品率先寫了對春天的盼望,緊接著勾畫出春天的輪廓,然后分別細致地描寫了春草、春花、春風(fēng)、春雨四幅春圖,最后,作者從春天的自然景物描繪轉(zhuǎn)到春天人們的活動描寫。作為作品的“文眼”:“一年之計在于春”,也是作品詩意的核心。這一“畫龍點睛”之句,沒有雕琢、粉飾卻是最具功力。
(二)線索的運用
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里,我們都會看到一條將許多生活片斷,關(guān)聯(lián)起來并服務(wù)于主旨的線索,以此達到與結(jié)構(gòu)的完美統(tǒng)一。
二、嚴謹縝密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
朱自清散文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不僅僅體現(xiàn)在藝術(shù)的構(gòu)思上,我們通過他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結(jié)構(gòu)嚴密性同時還表現(xiàn)在它的服務(wù)性,整體性,多元性特點。
(一)服務(wù)性
作為形式美的因素,結(jié)構(gòu)是為表現(xiàn)作品思想內(nèi)容服務(wù)的,是為作品主旨思想服務(wù)的。比如《背影》,就是以“背影”為核心,對所有材料進行藝術(shù)性地剪裁、加工和布局,對它們進行取舍、整合,然后有機地組織安排,來表現(xiàn)父親舐犢之情這一思想主題的。再如《春》中,作品主要由盼春、描春、頌春三個部分構(gòu)成,其中以“描春”為重點。“春”是全文的中心,是全文的線索脈絡(luò),也是全文的結(jié)構(gòu)。開篇以“盼春”開啟全文,繼寫“描春”再現(xiàn)春天的生機盎然的景象,最后的“頌春”照應(yīng)開頭,很好地服務(wù)了春意盎然的“春”。在《春》這篇散文里,作者通過情感表達的層層推進,采用了謹嚴有致結(jié)構(gòu),很好地實現(xiàn)了內(nèi)容和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二)整體性
縱觀朱自清的散文,不乏看上去互不關(guān)聯(lián)的材料,卻按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的作品。如:《南京》一文,是介紹南京古城風(fēng)光,順著游蹤,敘寫大小景點,不論是賞玩、還是遐想,還是憑吊,都表達了對古城的“時代侵蝕的遺痕”的時代感傷。《羅馬》一文,則是用了由點到面的布局,以羅馬市場為中心,先寫羅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繼而寫“市場東邊”的斗獅場,再寫“斗獅場”南面的卡拉浴場,把羅馬星羅棋布的古跡按順序連綴在一起來敘寫開來。如這類記游的散文還有《松堂游記》、《萊茵河》、《威尼斯》等等。
(三)多元性
朱自清的散文結(jié)構(gòu),不僅具有整體的美,而且還富有變化的美。他往往從主題表達的需要出發(fā),運用對立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法則來營構(gòu)他的作品。如:同樣是懷念自己妻子的作品:《冬天》與《給亡婦》,它們的結(jié)構(gòu)就不同。《冬天》這篇散文,作者用懷念亡婦時的溫馨和甜蜜,掩飾著內(nèi)心的楚痛,作者故采用了“顧左右而言他”的橫斷面結(jié)構(gòu)。而《給亡婦》,懷念則是一腔悲痛,因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瑣事,以內(nèi)心的懷念和哀思為主線,一氣貫通地抒發(fā)感情。因此特定的情緒,特定的題材,創(chuàng)造了特定的結(jié)構(gòu)。由上觀之,朱自清先生嚴謹縝密的散文結(jié)構(gòu),不僅體現(xiàn)在精妙的構(gòu)思上,也體現(xiàn)在多元的結(jié)構(gòu)技巧上;不僅表現(xiàn)為服務(wù)于思想內(nèi)容,也表現(xiàn)了結(jié)構(gòu)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杜運通,趙福生.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品選[M].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
[2] 馮錫瑋.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比較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5年版.
我們在《春》中感受到了無窮的生命力,在《荷塘月色》中品味了一次優(yōu)美的月色,甚至無形的時間都被朱自清給予了輕盈的步態(tài)和頑劣的脾性。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朱自清散文集》的文章真是名不虛傳,統(tǒng)一以美相稱。這月下的荷塘仿佛與世隔絕,靜的連掉一根針也能聽見。
風(fēng)比做渺茫的歌聲。把蝴蝶比作眼睛,星星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578-01
朱自清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fēng)格。他創(chuàng)作的"美文"奠定了散文大師的地位,其行文如詩,辭藻平實而飽含真情,描寫清淡而韻味悠長,敘述隨意而其文意卻絲絲入扣,行文流暢且極具內(nèi)涵。清麗雋永的詩意美是構(gòu)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之一。
1.慎密精巧的構(gòu)思
慎密精巧的構(gòu)思是作品散發(fā)詩意的一個特征。朱自清的散文在構(gòu)思上是十分講究的,他的散文,結(jié)構(gòu)精巧,布局合理,善于從敘述中將讀者緩緩帶入作者設(shè)計好的意境,行文慎密而嚴謹,精煉而流暢,活潑而巧妙。
散文《背影》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作者善于捕捉瞬息間的生活感受,以"背影"為線索,選取的材料均匯于"背影"這一焦點上。背影,刻下了父親飽經(jīng)憂患,半身潦倒的印記,濃縮了父子之間難以言喻的感情,是慈父愛子的象征。
父親的背影是兒子經(jīng)常見到的,但作者選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yè)、家境衰敗的情況下,在車站送別兒子時穿過鐵道,爬上月臺買橘子留下的那個背影。這個背影,是在一個特殊環(huán)境下活動著的背影。它既是父親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寫照,還是作者感情的觸發(fā)點和凝聚點。父親肥胖而吃力的"形",慈愛和迂執(zhí)、艱難和努力、老境頹唐。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憐惜、懷念,全都凝聚在這個背影里了。文章四次寫"背影":開頭設(shè)疑--點出背影,造成懸念,使?jié)庵氐母星闅鈶嵒\罩全文;中間敘事--望父買橘,刻畫背影,令人感動;父子分手--惜別背影,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結(jié)尾思念一一讀父來信,浮現(xiàn)背影,照應(yīng)開頭。這樣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組織,表達作者的感情,同時反復(fù)照應(yīng)標(biāo)題,使文章一氣呵成。
朱自清高超的藝術(shù)構(gòu)思還體現(xiàn)在"設(shè)眼有致"。許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確定全文基調(diào)的關(guān)鍵語句,通常我們稱之為"文眼"。因而,透過文眼可以比較準(zhǔn)確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確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實情感。
散文《春》就有這樣的特色:朱自清將文眼"一年之計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無斧鑿之痕,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巧妙地安排花草、樹木與人們的行為來顯示春天的氣息。首先,他以生物從睡醒之后來描寫活潑可愛的情景,依次由小草從土里鉆出來變成嫩嫩的、綠綠的,田野里、園子里可以看到人們在活躍的踢球、賽跑、捉迷藏的景象;接著,由各季樹木的開花,看到成千成百的蜜蜂在喧鬧著;又從輕風(fēng)里看到小鳥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和流水、短笛之聲相應(yīng)和,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再接著,由樹葉綠得發(fā)亮、小草青得逼眼,而烘托出安靜和平的夜;最后,他以天上的風(fēng)箏多,地上的人們漸漸活躍而領(lǐng)悟到"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個文眼的實際內(nèi)涵。作者用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及健壯的青年,除了給大地活潑的印象之外,還帶來了振奮和希望,因為春天充滿了希望。
結(jié)構(gòu)的嚴謹和布局的精妙以及設(shè)眼,有致成為作品引人入境時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技巧,而正是有了這些手段和技巧,才使得讀者于平實的語言中走進作者的心靈空間,讓人深思,回味無窮。
2.畫面美
朱自清的散文具有一種可堪入畫的藝術(shù)特色,意境刻畫情景交融。無論是梅雨潭的綠色,還是清華園的月光,無論是一處勝跡,還是一幅景色,都描寫得逼真如畫,朱自清的散文常常兼有詩情與畫意,文筆細膩,但不是濃妝艷抹;構(gòu)圖簡潔,但樸素中顯出典雅。
在《春》里,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以盼春、迎春、頌春的歡快激情作為內(nèi)在線索,描寫春天的畫面。如對花的描寫,"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作者用畫家的眼睛,既描繪了各種果樹的花,又描繪盛開的野花。在《匆匆》里,為了描畫時間飛逝的流,把太陽的移動擬人化。"早上,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步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作者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個活生生的淡淡的畫面。在《綠》中,他筆下的景色都在躍躍飛動,千姿百態(tài),引人入勝。梅雨瀑從巖石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fā)亮的水便呈現(xiàn)于眼前了","扯"和"鑲"描繪瀑布流處山澗的狀態(tài),既準(zhǔn)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體感。"仿佛是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那"厚積著的綠","她松松的皺纈著,像托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對"綠"的刻畫形象逼真,把那奇異的綠色寫得可以追尋,可以擁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饋贈,寫出"綠"的生動畫面。在《荷塘月色》中,寫"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的裙",荷葉中"點綴著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瀉在花葉上, "楊柳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寫樹縫里漏出的一兩點燈光,"是渴睡人的眼"。通過這些生動形象地描述,畫出了一幅清幽靜謐的荷塘夜景,把"荷塘"和"月光"描畫得出神入化。在《南京》、《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文中類似的描畫比比皆是,將繽紛艷麗的色彩和栩栩如生的形態(tài)融為一體,真稱得上是妙手丹青。
3.靈活多變的技巧運用
朱自清先生遺下的詩、散文、論評共26冊,約190萬字,但家喻戶曉,享譽始終不衰的,卻是他的散文。他總共寫作了130余篇散文,很多散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模洞骸贰毒G》《匆匆》《荷塘月色》這些經(jīng)典作品更是長時間的出現(xiàn)在中小學(xué)的語文課本或課外讀本中,足以見得大家對朱自清先生散文的喜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借用比喻、擬人、通感、對比等修辭,虛實相生,于幻化之中見情韻。活用疊詞,回環(huán)反復(fù),于音韻之中見其綺麗。采用“工筆描繪”的手法,融情入景,貯滿詩意。朱自清散文中常見的修辭主要有:
一、多樣的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辭方法。比喻可以把未知的事物變成已知的,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濕,可以把抽象的事說得很具體,把平淡的事物說得很生動。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比喻繁多,而且別出心裁,獨具風(fēng)致。《荷塘月色》中就有眾多的比喻:
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③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④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⑤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些比喻中,絕大多數(shù)是明喻,用“像”“如”“仿佛”之類的詞表明“本體”與“喻體”的關(guān)系,也有暗喻如⑥用睡眼來描寫燈光,還有譬喻如②將荷花用多種事物做比,④則是寓美于丑,更顯獨特。這些比喻的運用使得文章自然親切,通俗易懂。
另外,喜歡用女性意象做比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比喻的一大特色。如前文中的①。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的是《綠》這篇散文。作者把梅雨潭的綠稱為“女兒綠”,因此文中有大段的以女性意象為主的比喻: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
2、比擬
把物當(dāng)作人寫或把人當(dāng)作物寫,或把甲物當(dāng)作乙物來寫,就叫比擬。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常見的是把物當(dāng)做人來寫,即擬人的修辭手法用得比較多。《春》中就俯拾即是: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與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
擬人手法的應(yīng)用使每一種事物都和人一樣具有了不同的特性,可以使文章生動活潑,富有情趣,更易理解。
3、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辭格。
《綠》中,作者將梅雨潭的“女兒綠”與其他地方做對比時這樣寫到:“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除了上述修辭手法外,朱自清散文中還用到了很多其他的修辭手法。例如:
通感:“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疊字、疊詞的運用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語言的音樂美,常在文中使用疊字、疊詞,使得詞句流暢、和諧、瑯瑯上口。疊字的藝術(shù)效果在于“借聲音的繁復(fù)增進語感的繁復(fù)”,“借聲音的和諧增大語調(diào)的和諧。”同時,還可以使語言的行進速度放慢,使文章柔美、平穩(wěn)、舒緩。例如《荷塘月色》中的“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層層”、“粒粒”、“脈脈”、“密密”、“靜靜”、“彎彎”、“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等等,雖然形式不同,但都運用得恰到好處。
郁達夫曾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朱自清先生用委婉細膩的描寫,精雕細刻的語言,多種多樣的修辭,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詩意美,也使他的許多散文成為公認的美文。了解朱自清散文中的修辭,有利于我們更好的閱讀和理解他的文章,也為我們的學(xué)習(xí)和寫作提供了借鑒的模板。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6-0343-01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中,他以長詩《毀滅》奠定了他的新詩人的地位,以小說《笑的歷史》顯示了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才華。接著,他又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作為開篇,致力于散文的創(chuàng)作。他的“藝術(shù)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蹤跡》(詩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標(biāo)準(zhǔn)與尺度)等。經(jīng)過艱苦的藝術(shù)磨煉,朱自清終于成為一位有杰出建樹、有獨特風(fēng)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對于創(chuàng)建白話散文作出過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對于“五四”以后以及當(dāng)代的散文作家?guī)缀醵籍a(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
1 真摯深厚的感情流露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實,作者抒發(fā)的感情愈真實,就愈能見其真摯的美。只強調(diào)抒情的技巧則失其真,也必然失其美。朱自清偏重借敘事抒情的散文,感情委婉,細膩,纏綿,真切,一方面是注意到選材的詳略、筆墨的濃淡、布局的虛實,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因為“有時磅礴郁積,在心里盤旋回蕩,久而后出;這種情感必極其層層疊疊、曲折頓挫之致。”歸根結(jié)蒂,朱自清的“抒情小品”,在“五四”以后有別于周作人的沖淡,有別于俞平伯的纏綿,有別于徐志摩的矯飾,之所以能獨樹一幟,“另有種真摯清幽的神態(tài)”,這與他在抒情與敘事的結(jié)合中追求“真摯”的“聲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2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畫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較大的比重。在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筆描繪各種風(fēng)景畫、風(fēng)俗畫,他重視以形傳神,尤重形似,主張“以形為本”,“不求形似就無所謂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種繪畫的美。他的寫景作品確實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綠》),悠悠春風(fēng),瀟瀟春雨,青青春草,艷艷春花(《春》)——經(jīng)過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帶上了“個人”的色彩,現(xiàn)出一種繪畫美,使感情的抒發(fā)也愈具真切、細致。
3 精巧緊縝密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
散文的藝術(shù)魅力,集中地體現(xiàn)在藝術(shù)構(gòu)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gòu)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縝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gòu)合理。“設(shè)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tǒng)的藝術(shù)經(jīng)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剪裁才會有詳略,結(jié)構(gòu)才會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shè)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gòu)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shù)辯證統(tǒng)一起來的“凝光點”。
4 靈活多變的技巧運用
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練,靈活多樣。他既注意“形與神、虛與實、張與弛、動與靜、詳與略”等藝術(shù)手法的巧妙結(jié)合,又注意“對照、排比、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應(yīng)用。
擅用白描手法,是朱自清散文創(chuàng)作,尤其是他后期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寫父親、寫亡婦、寫葉圣陶、寫韋杰三等,都是平平實實地述其行狀,描其神韻,表現(xiàn)了很高的藝術(shù)造詣。其中最典范的便是《背影》中描寫父親“背影”的文字:“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段文字,作者抓住幾個細節(jié),將父親爬鐵道買橘子的艱難動作真切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寫得平靜自然,沒有任何修飾,平平道來,簡潔勾勒,但情景細致,情感含蓄,人物神態(tài)栩栩如生。這種白描手法,在《給亡婦》、《兒女》、《我所見的葉圣陶》、《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揚州的夏日》、《倫敦雜記》等篇章中均運用得非常出色,形成了簡煉、流暢、樸素、平實的語言特色。
通感手法是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大量運用的另外一種手法,而且是現(xiàn)代散文作家中運用得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這么兩句:“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的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緲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前句寫荷花的“清香”,本來是訴諸嗅覺的,他卻用“遠處高樓上緲茫的歌聲”這種聽覺來形容,讓人感覺到香氣的悠遠、飄緲,若有若無,形象生動;后句寫“光”和“影”的和諧,卻用“梵婀玲上的名曲”來比喻,將視覺通感為聽覺。在《綠》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這里則是視覺與觸覺的通感,用“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形象地描繪了潭水的柔滑、細膩。
結(jié)束語: 在“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中,有“名士風(fēng)”,有“紳士風(fēng)”,有“隱士風(fēng)”,而朱自清卻能夠獨樹一幟,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建立了“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fēng)”。必須指出,朱自清的這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fēng)”,正是“五四”以后我國白話散文嶄新的民族風(fēng)格。朱自清認為,“中國文學(xué)向來大抵以散文學(xué)為正宗”,現(xiàn)代散文的發(fā)展,“正是順勢”。他的許多文章在“民眾文學(xué)”、文學(xué)的“通俗化”、“雅俗共賞”、語言的“談話風(fēng)”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學(xué)主張,大多圍繞著關(guān)于散文的民族形式的問題。不僅在理論上如此,朱自清還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努力通過文學(xué)的民族形式來體現(xiàn)散文的民族風(fēng)格。如在藝術(shù)構(gòu)思方面講究“眼”的安設(shè);在抒情方面善于創(chuàng)造情景交融的境界,追求真摯美、繪畫美和“理趣”美;在結(jié)構(gòu)方面注重貫穿線索,運用對立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法則,把“明斷”與“暗續(xù)”統(tǒng)一起來;在語言方法對口語進行大膽的藝術(shù)錘煉,追求樸實平易、雅俗共賞的作風(fēng)。他在我國古代散文的基礎(chǔ)上,繼承傳統(tǒng)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并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造,建樹了他散文的中國作風(fēng)和中國氣派。
參考文獻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五四”以來最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論記人、敘事、說理、抒情,都如實抒發(fā)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廣大讀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蘊美向來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最高追求,這種內(nèi)在美是通過怎樣的外在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呢?語言的運用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現(xiàn)在語言藝術(shù)的運用上。
一、精選口語入文,體現(xiàn)樸素美
關(guān)于散文的語言風(fēng)格_朱自清強調(diào)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確提出要用“活的口語”寫文章。認為這樣的文章才能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親切有味。”
《春》里,他不說春天來臨,各種花競相開放,爭妍斗艷,而說“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似的。”
《綠》里,不說梅雨潭的綠美麗純潔,令人心醉,而以與“綠”談心的方式說“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送你一個名字,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朱自清先生為使口語入文,把北京話作為挑選和提煉口語的標(biāo)準(zhǔn)。在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恪守這個標(biāo)準(zhǔn),因而他的散文語言與今天的普通話幾乎一樣,活躍在中國人的交際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個性化的北京話口語
《春》里,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幾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fēng)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草“偷偷地”“鉆出來”,寫出了小草在人們不在意的時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時從暗處鉆出來,充滿了孩童情趣。“坐著”、“躺著”、“打滾”、“踢球”、“賽跑”、“捉迷藏”,一連串動詞無不童趣盎然。“兩個”、“幾腳”、“幾趟”、“幾回”這些不定量的數(shù)量詞,表明孩子們在天然的運動場上隨意玩耍,直到盡情盡興為止。“輕悄悄”寫出了春草的柔和,“軟綿綿”寫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們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勁兒表現(xiàn)出來。春天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孩子們?yōu)榇汗庠鎏頍o限生趣,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畫面躍然紙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話獨具特色的簡短句式、反問句式
《松堂游記》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擠著我我擠著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來上一棵,疏不是?誰愛看?這兒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來得好。”
論《吃飯》里,“可是法律管不著他們嗎?官兒管不著他們嗎?干嗎要怕任呢?”、“誰怕誰?”,句式簡短,充滿感情,樸素自然。
風(fēng)華從樸素中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話,平易自然,堪稱樸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疊詞、雙聲疊韻詞語、兒化詞、整散句,構(gòu)成音韻美
(一)疊字疊詞的巧妙運用,形成獨有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
疊字疊詞,在我國古典詩詞歌賦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它造成一種走月流云的音韻美或反復(fù)回環(huán)的抒情氣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疊字疊詞隨處可見。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來來去去”、“老老實實”、“疏疏落落”等,使語言鏗鏘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開頭就點明題意:“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日”原是時間名詞,這里是表示時間的量詞,重疊后有濃厚的形容詞意味,更顯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識的,襯托出“心里頗不寧靜”;“月亮漸漸地升高了”,“漸漸”,表明夜已深了,因為“心里頗不寧靜”,所以就愈感到時間過得慢:“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迷迷糊糊”寫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帶上門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飾披大衫這個動作的,實際也是寫“我”當(dāng)時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靜無聲,而多少還帶有“憂心忡忡”那種思緒,語意雙關(guān),意味深長。
《綠》里,“仿佛一只蒼蠅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雙聲,“晶瑩”、“溫潤”是疊韻,這些詞的運用,也使作品構(gòu)成一種音韻美。
(二)富于變化的長短句、整散句的交錯運用、較有規(guī)律的停頓、抑揚有致的句調(diào)、層次,使文章?lián)u曳多姿,鮮活生動。
朱自清寫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難。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個討厭的字,例如:‘樓上正中一間大會議廳’,‘樓上正中是——’,‘樓上有——’‘——在樓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給讀者整個印象,或者說更具體的印象。再有,不從景物自身而從游人說,例如“天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架風(fēng)車”。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語言才呈現(xiàn)出一種“語言的音樂旋律”。
《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fù)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誰呢?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xiàn)在又到哪里呢?”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個字,常常形成排比問而不答,飄忽即過。詞語的色調(diào)也極婉轉(zhuǎn),輕盈的燕子,婀娜的楊柳,嬌艷的桃花。組成一幅多美的畫圖。“去——來”、“枯——青”、“謝——開”既有詞義上的對比,又有音韻平仄上的變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語氣詞綴在句尾,從語言的音樂性上,賦予他的藝術(shù)語言以“既能悅目,又可賞心,兼耳底,心底音樂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愛花的人,大都只是將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擱在架上:架子橫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夠放下一個架子,架子上至多擱二十多盆花罷了。有時候院子里依墻筑起一座‘花臺’,臺上種一株開花的樹: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種的。”
作者圍繞“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順序清楚地將一般家庭“愛花”的方式列舉出來,層次清楚。又使文章回還往復(fù),音韻之美,自然天成,美不勝收。
三、運用繽紛修辭,鋪展裝飾美
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詠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論是樸素美的“淡妝”,還是裝飾性的‘濃抹’,都使語言生動形象至極,尤其是繽紛的修辭,仿佛優(yōu)美的旋律縈于耳際,久久繞梁。
(一)善于運用多種常見修辭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綜合運用比喻、擬人、反問、對比、夸張、排比和反復(fù)等修辭手段,把語言裝飾起 來,以增強語言的魅力和藝術(shù)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既照應(yīng)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則寫出霧在深夜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搖曳之態(tài)。
《綠》里寫梅雨亭“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寫出亭子凌空欲飛的氣貫長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太陽有“腳”,能“挪移”。這是擬人;“于是一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一組排比句,用具體的事件,細膩獨到的筆觸,形象地勾勒出時間的逃去如飛;這些修辭手段,營造出一種和諧的輕靈美。
(二)善于運用常人難以使用的修辭手段
通感常出現(xiàn)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聲描繪出“清香”飄渺,似有似無的荷之清香,動靜相宜,虛實相生。后一句則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lián)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進入詩境一般。
《綠》里,“這里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著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冷人想著所曾觸到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綜合運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辭手段,多角度、多側(cè)面地從視覺、觸覺等方面形象地表現(xiàn)出梅雨潭水綠的波狀、情致、柔潤、清亮,令人嘆為觀止!
四、慧聚等閑言語,洋溢綺麗美
朱自清親情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以感情表達的真摯動人取勝,他的每篇親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藝術(shù)品,也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身邊瑣事”,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將抒情、敘事、描寫、議論熔于一爐,委婉纏綿,綺麗動人。
《背影》敘寫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樁樁平凡無奇的事,但一旦將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匯總起來,凝聚到“我”身心為之一震的年邁父親的“背影”上,那種子對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噴火口”,從而產(chǎn)生了催人淚下的藝術(shù)感染力。這種如話家常般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zhì)樸,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對的不是一場單純的父子別離,而是父與子,子與父的靈魂交流、人格碰撞、倫理順逆、代溝差異的重新審視與評估,多角度、多層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綺麗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