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環境污染狀況模板(10篇)

時間:2023-07-02 09:19: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環境污染狀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實施“產業結構減排、工程治理減排、監督管理減排”的主要方案,突出重點,落實責任,強化監管,確保全市“十二五”期間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圓滿完成。一是突出抓好重點減排設施的運行監管,主要抓好城市污水處理和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的運行監管,為實現減排目標打好堅實基礎;二是深入挖掘減排潛力,大型鍋爐要強制安裝脫硫和脫氮裝置,努力實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減排目標;三是大力推進減排工程建設進度,盡快形成減排能力;四是加大結構調整和環境執法力度,堅決淘汰、關停落后產能;五是加強領導,完成減排考核獎懲機制,推動減排工作深入進行。

2加強水資源保護

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污染源調查和評估,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工作,進行化界立標,為依法強化水源地管理奠定基礎。加強水源地日常環境監管,強列打擊污染水源的各種環境違法行為。開展飲用水源地污染治理,重點解決水源地各種環境污染問題。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逐步解決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污染和農村水源問題,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3加強大氣污染防治

強化環境執法力度,堅決取消超標單體燃煤鍋爐。發展集中供熱,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嚴重的火電機組,積極推進現有火電機組和大型鍋爐脫硫脫硝治理,完成大氣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嚴格控制電廠和重點污染源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4加強固體廢棄物處置

加強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建立和完善危險廢棄物收集、運輸、處置的全過程環境監管體系;加強對鉆井泥漿和落地油的處理,制定石油開采、產生固廢的集中處置方案,防止采油作業生產中泥槳和落地油對水體及土壤的污染;強化生產垃圾污染治理,加大城市垃圾利用、處理、處置的力度,積極采取措施,推進固體廢物分類回收和利用體系建設,鼓勵并支持固體廢物再利用,提高固體廢物利用率;建立重金屬污染防控體系,防止重金屬污染水源和土壤。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徹底從源頭控制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

篇2

1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1.1農村垃圾成為農村污染的主要來源。馬山縣現有123個行政村,農村常住人口約40萬人,按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為0.2公斤計算,農村每天就產生生活垃圾約為4萬噸,全年生活垃圾約為1440萬余噸,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工業垃圾和建筑垃圾。隨著農村城鎮化的進行,垃圾的量還會快速增長。

1.2農村垃圾從成分上來看,主要為:

(1)固體污染[2]:由于農村沒有對垃圾進行集中處理,更別提對垃圾進行分類了,可循環與不可循環垃圾并沒有分開,因而出現垃圾亂扔的現象。小巷內衛生被忽略,缺少清潔工清潔。固體廢物長期露天堆放,其滲出液和濾瀝所含的有害物質會改變土壤性質和土壤結構,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有礙植物根系生長,或在植物體內繼續,通過食物鏈影響到人體健康。廢物堆,經雨水浸淋,滲出液和濾瀝亦會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還有,垃圾中的細粒、粉末隨風揚散,污染大氣,危害人們身體健康。

(2)水體污染[2]:許多農村有淀粉廠,工廠將廢水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導致多處河流遭到污染,政府部門沒有采取措施治理,使河流長期受污,且路過人們隨手向河流扔垃圾,使河流污染更加嚴重,不時發出陣陣惡臭,有些河流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發黑,水體發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進而變成沼澤,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水體污染影響工業生產、增大設備腐蝕、影響產品質量,甚至使生產不能進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響人民生活,破壞生態,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損害很大。 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人們通過飲水或食物鏈,污染物進入人體,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水質污染后,工業用水必須投入更多的處理費用,造成資源、能源的浪費,食品工業用水要求更為嚴格,水質不合格,會使生產停頓。

(3)大氣污染[2]:由于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許多家庭進入了小康水平,因此公路上越來越多摩托車、汽車、轎車,汽車尾氣也相應增加。其次,仍然存在部分家庭用煤,污染大氣環境。周邊工廠排放廢氣,沒有進行正確的處理。大氣污染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疾病;對植物可使其生理機制受壓抑,成長不良,抗病蟲能力減弱,甚至死亡;大氣污染還能對氣候產生不良影響,如降低能見度,減少太陽輻射而導致城市佝僂發病率增加;大氣污染物能腐蝕物品,影響產品質量。煙囪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氣體,或汽車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使酸雨的形成可能性增大。

(4)噪音污染[2]:由于公路上汽車數量增多多,喇叭聲也增多,使得交通噪聲成為農村的主要噪聲來源。工廠興建廠房發出工業噪聲,建筑機械發出的噪聲,對工人及周圍居民帶來較大的影響。噪聲對人體最直接的危害是聽力損傷,而且能誘發多種疾病,其次會對正常生活和工作干擾,例如影響人的睡眠,造成疲憊。噪聲能對動物的聽覺器官、視覺器官、內臟器官及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病理性變化。

(5)污染[2]:許多建筑外墻多處使用玻璃幕墻、釉面磚墻、磨光大理石和各種涂料等裝飾,光污染不僅有損人的生理功能,而且對人的心理也有影響。光污染還會破壞植物體內的生物鐘節律,有礙其生長,導致其莖或葉變色,甚至枯死;對植物花芽的形成造成影響,并會影響植物休眠和冬芽的形成。

(6)光白色污染[2]:自“禁塑”之后,仍有商店菜市場超市為吸引顧客購買,還在使用塑料袋,在農村白色污染隨處可見。白色污染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增塑劑和添加劑的滲出會導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損害人體健康;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由于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白色垃圾幾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災事故不斷發生,容易造成重大損失。

1.3農村垃圾處理狀況:農村垃圾規范收集處理困難大,問題多,且不同的地方和村莊有不同的情況。目前農村垃圾的處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少數村自己選擇簡易垃圾填埋場所就地填埋,處置的主要方式為集中堆放和無防滲層的簡單填埋;二是大部分農村垃圾都是隨地堆放,主要傾到地點是“六邊”:路邊、河邊、村邊、田邊、塘邊、屋邊;三是部分農村企業的工業廢棄物隨意傾到在工廠企業的附近[3]。

2農村環境污染的問題所在

由于農村垃圾的收集處理受地域的限制較大,政府環衛綜合管理執法機構工作重心又在城鎮,而負責屬地管理的基層鄉鎮政府又無強制處理權,往往造成行政管理服務主體缺失。《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八條中指出,村民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引導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但這一規定在許多地方都沒有得到落實,容易形成農村社會事務組織主體缺失[4]。垃圾處理作為一項社會事業,離不開每一位村民的支持、參與和配合,在組織動員不足的情況下,村民對公共事務和公共產品漠然處之,不做積極配合,進一步在社會公共事務中形成參與主體缺失。這三個方面的主體缺失,最終導致再好的工作模式也無法落實到位,不能形成良好的長效工作機制。

3環境污染防治機制

農村垃圾治理,看似小事,實則關系重大,不容輕視。要做好這項工作,就要切實樹立起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認真遵循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結合各個縣域、鄉鎮和村莊不同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扎實工作,努力從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治理模式等方面予以推動[5]。以下為推進城鄉環衛垃圾處理幾點應對措施:

(1)形成了戶、村、鎮、縣四級配合聯動的工作機制,可以概括為“戶分類――組保潔――村莊收集――鄉鎮中轉――縣城處置”的模式。

(2)對垃圾進行了減量化、分類化、生態化的科學處理,對垃圾進行分揀后,總量80%可生態處置垃圾作堆肥處理,3%-5%左右可回收垃圾進入回收再利用環節,只有2%-5%左右的建筑垃圾被回填處理和10%-15%不可利用垃圾被運往縣垃圾處理場集中處理,大大減少垃圾了處理量,節約了垃圾處理成本[6]。

(3)實行了縣、鄉、村和企業、社會多方投資的資金籌措渠道,一般由市縣財政投資建設垃圾衛生填埋場或垃圾焚燒場,垃圾日常處理費用按處理量由相關鄉鎮、村和農村居民戶按比例分擔,上級單位在對有關人員工資予以補助。

(4)調動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戶的積極性,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 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農業循環經濟等。例如, 通過建立綠色補償機制, 鼓勵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技術; 培訓農戶掌握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標準, 引導農戶采用清潔生產方式; 研究和建立有機肥補償機制、物業化管理機制, 引導村民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組織, 利用組織力量推廣污染防治技術, 開展污染治理[7]。

(5)由政府來承擔, 如提供信息平臺、營造良好的交易環境等。利用農村秸稈、畜禽糞便、人糞尿及其他生產生活廢棄物進行堆肥或通過沼氣池發酵等技術工藝生產優質有機肥, 不僅可以減少化肥使用, 還可以充分利用農村生產、生活廢棄物, 實現循環利用, 改善環境[8]。鼓勵生產和使用有機肥, 是農村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的有效途徑。據估計, 我國年產秸稈7.95 億t, 年產畜禽糞便2.92 億t, 總量為1087 億t,二者之比為2.72∶1, 可生產優質堆肥7.06 億t, 可滿足0.314 7億hm2一季作物基肥使用( 每667 m2 1.5 t) ; 或者可生產優質生物有機無機復混肥13.11 億t,可滿足1.1 億hm2 一季作物基肥使用( 每667 m2 0.8 t) 。物業化管理機制。

(6)充分調動了農村居民參與環境治理和保護的積極性,切實做好群眾組織動員工作,充分發揮廣大農村居民在社會公共事務中的主體作用和主人翁精神。

農村在城鎮化過的程中垃圾處理存在很多問題,但政府一直在為解決這些問題做著不懈努力,在不斷摸索中前進。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垃圾的危害,特別是受過教育的青少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意識的避免垃圾對環境的污染,說明隨著農村的城鎮化,人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覺悟都有很大提高,在政府的領導下,鄉鎮垃圾處理問題解決將很快得到解決,而不再重復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參考文獻(1-3來自網絡)

[1]陳軍. 《農村垃圾處理模式探討》. (江蘇環境科技,增刊第2期,2007.12,百度文庫,http://)

[2]曾興華、李建. 《農村垃圾處理調查報告》. (環衛科技網,http://)

[3]林莉君,賈婧.《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嚴重滯后》. (科技日報,2011.3.14)

[4]方敬忠、黃長安. 《論農村垃圾處理無害化處理模式與對策》. (環衛科技網,http://).

[5]劉勛. 《羅江:“金點子”破解農村垃圾處理難題》. (德陽日報,2010.12.24)

篇3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來,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肉類產量平均以每年11%的速度遞增,禽類產量平均以17%的速度遞增[2](P156-232)。畜禽養殖業目前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表1,2006年海南全省牛的存欄數為149萬頭,豬334萬頭,羊94萬頭,禽類3370萬只。海南省北部和西部豬、牛、羊的存欄量比其他三個地區多,兩地區之和超過全省總量的50%以上;東部雞的存欄量遠遠超過其他四個地區,占全省總量的52%(表1)[3](P92)。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的全國畜禽養殖排污指數[4](P55,77,78)和海南省畜禽養殖量估算,2006年海南省畜禽糞便產生量約為1400萬噸,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1.14萬噸)的1228倍。畜禽養殖COD產生總量為50萬噸,遠超過工業廢水與生活廢水COD排放量(9.9萬噸)[5](P5-7)。

二畜禽養殖業對環境污染的類別

(一)大氣污染

畜禽排泄物發酵后會產生具有揮發性的惡臭氣體,對環境和大氣產生嚴重污染,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會使人心情浮躁,食欲不振,精神不振,惡心嘔吐,甚至形成疾病,嚴重影響養殖場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

(二)水體污染

畜禽的排泄物經廢水、雨水沖刷后可污染地表水,且通過滲漏等方式構成地下水的污染,這種污染是難以治理與恢復的,人畜飲用這種水會發生中毒癥狀。另外,畜禽糞便進入地表水后,還易形成水質的“富營養化”,導致水中藻類過量繁殖,使水體缺氧變黑發臭,最終使得水中魚蝦死亡。由于污染問題逐漸呈現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近年來因此類問題產生的環境案逐年上升。

(三)土壤污染

據資料顯示,一個10萬只雞場每年產生糞便2500噸,一個500頭豬場每年產生糞尿5300噸,一個500頭的牛場每年將產生糞尿5500噸[6](P130-132)。未經處理的糞便直接施用到農田,尤其在過量施用時,可導致土壤孔隙堵塞,嚴重影響土壤質量并可造成作物減產甚至毒害作物。在畜禽規模化養殖時,飼喂畜禽所用的飼料一般都使用了一定的微量元素添加劑(如硒、砷、銅等),這些微量元素會隨糞便排出,未經處理直接施用的糞便會使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累積。這不但會影響作物的生長,而且會在作物中大量富集,最終將間接影響到人類健康。另外,畜禽排泄物亂堆亂放,不能及時清理,不但污染土壤,還會進一步形成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

(四)生物污染

畜禽排泄物中還有大量病原體、寄生蟲卵和微生物,如不及時處理會滋生蚊蠅,造成人畜傳染病,嚴重影響人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已有200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中國已發現的“人畜共患病”有120多種[7](P30-31)),其中較為嚴重的至少有90余種。通過禽類傳染的24種,通過豬傳染的25種,例如禽流感、豬流感等疾病,其傳染源之一就是畜禽的排泄物。

三海南省畜禽養殖污染產生原因及狀況

(一)畜禽養殖方式逐步演化為規模化和集約化

在我國傳統的種、養型農業生態系統中,畜禽養殖規模小,產生的糞便可在系統內部利用轉化。如家禽的糞便可直接供給豬食用,家畜的糞便可通過堆漚后施用于農田,提高土壤的生產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產品需求量逐漸增大,畜禽養殖開始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這使得畜禽業脫離了種養型的農業生態系統。同時,農業生產大量使用高效化肥,養殖業的廢棄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廢棄物的處理失去了原有的出路,從而出現畜禽廢棄物堆積和集中排污問題,導致養殖業污染形成。

(二)部分養殖場選址不合理

目前,畜禽養殖規模化逐步取代家庭養殖模式,畜禽用地需求逐漸變大,而多年以來的農業用地規劃大多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用地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生產的發展[8]。由于沒有養殖的專業用地,許多養殖場都建在村莊內、人口居住區附近,甚至河流旁,噪聲及臭味直接影響周邊環境。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和固體排泄物污染,直接影響周圍的居民生活,引發了許多矛盾糾紛。海口、澄邁、陵水等市縣大部分養豬場距離民房和附近水源地的最小距離都在1000米以上。據不完全統計,海南省70%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與居民區距離大于500米,其中有54%與居民區距離大于1000米。但有些養豬規模在1000頭以下的小豬場與居民區的最小距離只有100米,甚至一些地方的小規模化養豬場就在居民區內[9]。

(三)畜禽糞便處理能力弱

目前,畜禽養殖大多為中、小型養殖規模,比較分散,因此不具備條件購置集中處理設施,處理方式比較粗放,科技含量低,不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例如有些養雞場的雞雛糞便直接出售喂豬,人吃豬肉就有可能導致食物鏈污染,對人體造成危害[10](P10-36)。有些畜禽養殖場雖然建有沼氣工程,但對沼液、沼渣處理不當,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我國目前所建的沼氣工程,所產的沼液、沼渣的量并不比處理前的污染量小,二次污染比較嚴重[11](P85-88)。

四畜禽養殖污染的防治建議

近年來,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畜禽養殖排泄物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逐步被關注。人們對已造成的污染開始治理,并進行了有效的防范。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可達到經濟循環零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一)預防措施

1?發展生態養殖,推廣“零污染”養殖生態養殖主要是指豬舍內設置地下或地上墊料發酵床,填充鋸末或秸稈等農副產品墊料,豬糞尿直接排放在墊料上,利用微生物發酵,形成好的菌類培養基料和高檔有機肥料。這可使豬場環境清潔、無臭味、病菌少、無污水排放,對周圍環境“零污染”,同時可降低豬群疾病發生率,提高飼養效益。另外,有些植物可作為除臭劑栽種在養殖場內,如月季、杜鵑、桂花、梅、桃樹等。2?依法關閉和遷移不符合規定的養殖場農林部門作為畜禽養殖業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幫助企業落實治理措施。對于建在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和城鎮中居民區等人口集中地區的畜禽養殖場應施以搬遷或關閉,并禁止在區域內新建養殖場。3?政策扶持,獎懲分明[12](P96-97)養殖場污染治理工程是能源與環境的綜合型工程,其社會、環境效益較其經濟效益更為明顯。對于計劃要建治污工程的養殖場,應優先提供農信貸款,并在養殖用地、治理技術、工程資金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政府對養殖業補助方面應重點考慮已建污水治理工程的畜禽養殖場。對已完成治理工程并通過驗收的養殖場,應給予一定獎勵。

篇4

作者簡介:張慶紅(1973-),女,新疆財經大學統計信息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經濟統計。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9)12-0008-03

從新疆工業化歷史演變軌跡可以看出,新疆走了一條以資源開發、重化工業優先發展、國家(政府)直接投資推動下的工業化道路,建立了依托資源優勢,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的資源型產業體系。自1992年以來,新疆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都是最大的,而且有不斷加大的趨勢,2006年達到了48%。這種以依托資源優勢建立的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型工業結構的資源型產業體系,能源、資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強化了工業污染程度,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一、水污染概況

從表1可以看到,近幾年新疆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呈不斷上升趨勢。從2002年到2006年,廢水排放總量年均增長7.0%,工業廢水排放量年均增長4.0%,生活廢水排放量年均增長8.4%,城鎮生活污水已經成為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而且占廢水排放總量的比重不斷加大,由2002年的66.4%上升到2006年的70.0%。

從表2可以看到,新疆廢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斷加大。近幾年,生活COD排放量占COD排放總量的比重均在40%以上, 2006年的比重為44.8%;雖然生活氨氮排放量占氨氮排放總量比重有所下降,2006年的比重仍達到了81.5%,生活氨氮排放仍然是氨氮排放的最主要來源。而目前新疆城鎮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還比較低,2006年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43.8%,為歷年來最高。2006年新疆污水處理廠共有26座,按照已經運行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處理能力計算,生活污水處理率可達60%以上。但目前大多數地州市已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在運行機制、收費政策、監督管理、污水管網配套等方面都存在問題, 部分污水處理廠由于經費等原因運行不正常,制約了污水處理率的提高。

從行業廢水排放情況來看,近幾年,全區工業廢水排放量位于前位的行業主要是造紙及紙制品業、電力及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這3個行業排放的廢水占全行業廢水排放量的40%以上。全區工業廢水COD排放量位于前位的行業依次為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3 個行業的COD排放量占全行業COD排放量基本上都是80%以上,其中造紙及紙制品業占50%以上。在今后的較長時期內,這4 個行業都將是工業廢水治理的重點。

從各地區廢水排放量情況來看,近些年,新疆廢水排放量居前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烏魯木齊、伊犁州、巴州、昌吉州、石河子市,以上五地州市廢水排放量占全區廢水排放總量基本上都在60%以上,是全區廢水排放的主要區域。

二、大氣污染狀況

工業污染是新疆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近幾年,新疆工業廢氣排放量增長迅速。從2002年的2512.17億標立方米上升到2006年的4517.42億標立方米,年均增長15.8%。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迅速向上攀升。

從2002年到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年均增長15.7%,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長迅速,年均增長20.7%;城鎮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長較慢,年均增長4.0%。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所占比重不斷加大,由2002年的65.2%上升到2006年的77.3%,而城鎮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所占比重在不斷下降,由2002年的34.8%下降到2006年的22.7%。

新疆煙塵排放總量和工業粉塵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加,從2002年到2006年,煙塵排放總量年均增長9.7%,工業煙塵排放量增長迅速,年均增長16.9%,城鎮生活煙塵排放量從總體上看增長較慢。工業煙塵排放量所占比重不斷加大,由2002年的51.3%上升到2006年的66.2%。工業粉塵排放量增長較快,年均增長15.1%。

新疆大氣污染嚴重,主要是由于新疆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重工業產品產量不斷增加。此外,新疆能源消費仍以燃煤為主的關系也很大。

從各地區來看,近年來,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居前位的是烏魯木齊、昌吉、哈密、伊犁。從各行業來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主要集中在電力及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這5個行業,電力及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是所有行業中排放量最大的,尤其是2005年、2006年該行業排放量占全區的49.47%、49.22%。

工業煙塵排放量居前位的是烏魯木齊、伊犁、吐魯番、塔城。從各行業來看,工業煙塵排放量主要集中在電力及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幾個行業,其中電力及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排放量是最大的,而且有不斷加大的趨勢,由2003年的41.1%上升到2006年的51.02%。

工業粉塵排放量居前位的是塔城、巴州、阿勒泰、喀什、哈密。從各行業來看,工業粉塵排放量主要集中在非金屬礦物制造業、煤炭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上這5個行業占全區工業粉塵排放量的90%以上,其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由2003年的91.3%下降到2006年的

62.93%。

三、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情況

從表3可以看到,近幾年新疆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排放量、綜合利用量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年均增長8.5%,排放量年均增長15.7%,綜合利用量年均增長6.6%,而處置量下降速度較快,年均下降11.5%。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固體廢物處置是固體廢物處理的主要方式,近幾年新疆采用這兩種處理方式處理工業固體廢物的數量占工業固廢產生量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

從各行業來看,固體廢物產生、排放和綜合利用比較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采選業(主要包括煤炭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電力及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

四、新疆環境污染治理概況

(一)“三廢”排放及處理率情況

從表4來看,近幾年新疆工業廢水達標率和城市生活廢水處理率都有所提高,而工業廢氣主要污染物SO2、煙塵、粉塵的去除率有所下降,尤其是SO2的去除率由2002年的18.94%下降到2006年的3.42%,而SO2的排放量由2002年的29.61萬噸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52.99萬噸。工業廢氣主要污染物中粉塵的達標率略有下降,煙塵的達標率穩定上升,SO2的達標率在連續兩年上升后又連續兩年回落。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除了2006年以外,其他年份都是上升的。這說明新疆在治理工業廢水上的力度是比較大的,但工業廢氣尤其是SO2的治理力度還遠遠跟不上新疆城市化、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速度。

(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情況

從總體來看,新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先升后降,2006年是最低的,為31.9億元,這幾年都沒有超過40億元。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新疆生產總值比重也持續下降,由2002年的2.19%下降到2006年的1.05%,新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嚴重不足,這與新疆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極不相符。

五、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1、伴隨著新疆經濟的高速發展,新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新疆廢水及其主要污染物、廢氣及其主要污染物和固體廢物的產生和排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區污染治理水平和“三廢”綜合利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2、新疆結構性和行業性污染較突出。隨著新疆經濟開發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尤其是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和化工工業的發展,新疆環境污染呈現出結構性和行業性特點。“三廢”的排放行業比較集中,工業廢水主要集中在造紙、化工及食品加工業,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主要集中在電力、化工、非金屬與金屬冶煉等行業,工業固體廢棄物主要集中在采選業、電力及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與金屬冶煉等行業。

3、隨著新疆經濟快速增長、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新疆工業技術水平和“三廢”處理能力提高,環境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新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遠遠跟不上環境污染的發展速度,新疆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從環境污染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新疆環境污染治理的形勢比較嚴峻。

(二)政策建議

為扭轉新疆環境質量隨經濟增長而下降的發展趨勢,實現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本文結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1、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趨于工業化,對環境質量的改善是不利的,但是工業化進程勢在必行。因此,在工業化進程中,必須促進工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加快舊設備更新換代的能力和速度,推行工業低排放的清潔生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2、繼續加大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新疆環境保護工作卓有成效,但是環境污染治理對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沒有明顯地凸現出來,主要是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能力不足。因此,必須繼續加大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提高污染治理投資在GDP中所占的份額,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能力。

3、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規。建立合理的環保政策和法律體系,完善環境保護法規,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經驗交流。依法治理環境,以法律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責任編輯:方涵)

參考文獻:

[1] 楊云彥.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4.

篇5

中圖分類號:[S9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281-02

一、引言

由于陸源污染的研究依據及相關數據較多,加之海上污染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很少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導致很多學者認為陸源污染是影響渤海環境的主要因素。但是這些不能消除海上污染對渤海環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伴隨著康菲漏油事件在國內各界引起的關注以及思考,為了引起群眾與相關部門對海上污染的重視,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影響渤海環境的海上污染狀況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來預防和治理海上污染。

二、研究現狀

我國關于渤海環境污染及環境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發表的文章多研究渤海污染與經濟的關系,從經濟角度分析渤海環境問題。海上污染的具體方面,林賢在2007年[4]、余江[5]等人在2006年對海水養殖自身污染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2008年,林鳳翱等人對渤海赤潮發生的歷史、現狀及發生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在污染治理方面,2009年,王書明等人對渤海污染和關于污染的治理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回顧[1];2010年,潘書策將日本成功治理瀨戶內海的方法與我國渤海的治理工作進行了對比,為渤海的治理工作做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2]。同時,韓俊松等人利用風險評估理論以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研究出單位區域傳播污染事故分先的評估運算方法。然而專門將海上污染作為研究對象,對海上污染進行綜合性研究的仍然很少,因此,需對各方面的文獻與資料進行研究與總結。

三、海上污染主要表現形式、特點及在渤海的主要表現

1.海上污染的特點

筆者通過分析總結,得出海上各類污染有以下三個特點:

(1)擴散速度快、污染范圍廣且影響深。由于海上污染在廣闊的海域,海水的水平流動與垂直交換能力均比近海岸地域強烈,因此海上污染源產生的污染物質能夠較快擴散,甚至有些污染物沉于海底,很難清理。

(2)離海岸遠。大多數的海上污染源與陸地距離較遠,導致預防監測及污染的控制與治理方面比較困難,因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船舶進行海上巡邏并及時處理海上污染源。

(3)很難界定海上污染源的影響程度。海上污染的界定比較困難,一方面,由于海上污染的污染源來源于海上,污染一旦形成,很難將污染影響從海洋污染中明確的分離出來;另一方面,由于海上污染的影響范圍廣、擴散速度快等特點,導致很難確定海上污染的污染影響及污染范圍。

2.海上污染的表現形式

(1)海上工程與石油開采。海上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不僅會破壞海洋的原生態環境,還會改變洋流路徑,造成海底生態環境的破壞。石油開采主要源于海上石油開采事故和石油平臺正常作業的漏油等造成的海底管道破裂及井噴等。渤海灣是我國的第二大油區,大概有200億噸的石油儲量,其中占較大比例的是質量較高的輕質油。我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表示,渤海灣將會成為我國石油主產區之一。

(2)船舶污染。船舶污染指其在航行、裝卸貨物及停泊過程中由于船舶碰撞、擱淺或者船舶自身事故導致的沉沒等,造成生活污水和船舶垃圾及產生的化學物品、廢氣等而對水環境造成的污染。渤海海域的船舶污染分布較為分散,在近岸地區分布較多。總體來說,船舶污染對海洋環境影響較小,但是近年來,天津、曹妃甸、大連三地建立了30噸原油碼頭,導致油類和化學品等專業化的船舶頻繁出入,加大了船舶污染事故的發生。

(3)海水養殖污染。在海水養殖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固液態廢物,會導致養殖水體及其鄰近水域污染含量超過正常水平,水體功能隨之受到影響。[4]近年來,在渤海沿岸地區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雖然渤海灘涂面積很大,沿岸有遼河、海河等流入海,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是魚蝦的主要索餌和產卵的場所。但是養殖的密度較大,且一些漁民向海里撒化肥及抗生素等,造成海水養殖生態系統物流和能流循環受阻。養殖產生的大量殘餌、魚蝦糞便及生活垃圾等的排放,產生大量氮磷營養物質,導致渤海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提供適宜的生態環境。

四、日本成功治理瀨戶內海的啟示

1.瀨戶內海的治理歷程

跟渤海一樣,瀨戶內海是半封閉式的內海,氣候干燥少雨,原是天然魚倉,是日本列島最富足海灣[3]。直到1940年代末日本戰敗后,為了經濟發展,工業布局向沿海集中,瀨戶內海沿岸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導致瀨戶內海成為了各種工業部門的共用下水道,工程任意排放未經處理的富含大量銅、鉛、汞等重金屬廢水。1955年以后,瀨戶內海污染越來越嚴重,成為了水俁病的發生地。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著手治理瀨戶內海,到1980年代初,瀨戶內海水質已基本恢復到良好狀態,海洋漁獲量超過1950年,前后30年的時間,成功把瀨戶內海還原成基本清潔的海域。迄今,該海域和沿岸資源、環境都得到恢復和發展,地區經濟發展已超過1960年代的水平。

2.主要治理手段及借鑒

(1)對各級政府部門的職責都作了明確的分工。如全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由環境廳協調,海上污染事宜由海上保安廳處理,其他各個省廳、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要負責各自管轄海區的污染監測。還建立了海區沿岸13個府縣和5個市的知事、市長參加的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制度。在防止海洋污染的過程中,這種聯席會議發揮著非常重大的作用。

(2)大力加強內海環境調查與監視、監測的投資。上世紀70年代,整個瀨戶內海共設數700個觀測站,自動化監測設備可以連續觀測,并多次開展海洋污染綜合調查,對瀨戶內海的污染現狀、如何治理一目了然。

(3)成立了防止瀨戶內海水質污染研究會、海洋生物環境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許多省廳和地方政府的研究所、大學和民間團體也都從事著與防止海洋污染有關的環境科學研究工作,這些相關的科研配套機構為海洋的生態保護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

(4)社會各階層的宣傳。社會各階層都在宣傳保護瀨戶內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半官方的瀨戶內海環境保護協會對瀨戶內海的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民間環保組織更是大量誕生,規模之大居全世界之首。

(5)為了切斷污染源頭,將污染嚴重的化工廠遷離瀨戶內海,并大大減少填海造地面積,瀨戶內海的大部分區域都被規劃為國家公園,建立了800多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五、海上污染預防與治理的對策

1.加強海上檢測力度,多樣化檢測手段。渤海污染仍需要以預防為主,首先,要加強船舶的安全檢查工作,提升沿海航行船舶的安全狀況。其次,強大的海監力量、網絡式的海監巡邏系統是預防的主要手段。除去巡邏船巡邏外,還可以在在沿海和渤海海域建立船舶交通管理系統,有效減少船舶事故發生。最后,可以在渤海地區廣泛設立海洋污染監測站點,尤其是在主要航道與養殖場周圍,通過衛星遙感等系統及時發現污染源。

2.充分發揮海島的作用。海島被譽為“永不沉沒的航母”,將海島作為海上檢測的重要根據地和中轉站,通過加強海島建設,縮短海上污染治理的反應時間,對海上污染做出最快速的反應。建立各種檢測機制,加強陸源污染物的產生、輸移以及排放的監管,嚴格控制沿海地區各項工程的審批和建設制度,在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傾廢管理、漁業污染事故監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3.發揮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知識依靠傳統的政府和市場很難解決渤海海上污染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人來共同參與,充分發揮我國NGO組織的積極作用。NGO既不是政府,也不是經濟體,不依靠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的NGO及民間組織在環境保護以及污染監測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具有巨大的差距,充分發揮NGO的作用,加強政府與NGO的合作,不但可以減輕政府負擔,而且可以動員更多的人力與社會資金進入到渤海治理的進程中。

4.政府投入與支持是重要保障。渤海環境的治理工作仍是政府的職責,海監力量的建設、人員的福利、海島的建設等多方面均需要政府足夠的重視與資金。NGO組織的順利運轉與宣傳,也需要政府多方面的配合。

六、結束語

影響渤海環境的海上污染預防與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社會各界尤其是相關的政府部門不僅要反思在渤海治理過程中的失誤與不足,還應該從國外的先進經驗中獲得一些具有借鑒意義的措施,為渤海的治理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王書明,周艷,李巖.渤海污染及其治理研究回顧[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42-44.

[2]潘書策,張焱.參考成功經驗――治理渤海污染[J].世界海運,2010(2):42-44.

[3]林鳳翱,盧興旺,洛昊,等.渤海赤潮的歷史、現狀及其特點[J].海洋環境科學,2008,27(2):1-5.

[4]林賢.海水養殖自身污染的現狀與對策[J].科技資訊,2007(15):143.

[5]余江,楊字峰,葉長鵬.海水養殖環境污染及控制對策[J].海洋湖沼通報,2006(3):111-118.

作者簡介:高天航,22歲,男,河北石家莊人,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2008級海洋經濟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是海洋經濟,環境與資源經濟學。

篇6

[中圖分類號] X8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2)-11-62-1

在對廠區的大氣環境的質量進行評估時,應明確影響廠區大氣環境的污染因子,以及相關的污染因子的變化趨勢和狀況,污染因子是對廠區大氣環境質量產生主要影響的,并且是潛在影響環境質量變化的污染物,一般多使用污染物的符合系數的計算法確定出大氣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并將占據較大比例的因子確定為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重視了現實環境中的污染因子,然而卻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占據比例并不大,但會對廠區的大氣環境質量產生潛在深遠影響的污染因子。由此,因重視廠區大氣環境中的各項污染因子,同時對相應的污染物進行密切的監測,從而實現對廠區大氣環境變化趨勢的預測。

1廠區大氣環境污染監測

某鋼鐵廠大氣環境的污染物監測應按照國家規定,實現對廠區以及生活區大氣定點監測,其監測的項目有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吸入顆粒物PM10和氮氧化物NOx等,在廠區的污染物監測過程中實行廠區與生活區大氣環境的定點和定時監測,基于功能區以及所處地區的常年主導風向和廠區地址的分布特征,實時設置大氣環境的監測點,并通過對污染物監測數據的搜集、整理、比較和評價等,客觀分析出廠區大氣環境質量狀況。

2廠區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分析

2.1廠區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現狀

廠區污染物濃度排放標準應遵循一定的水平和標準,就廠區而言,應執行環境空氣標準GB 3095 1996二級監控標準。根據此標準實現對廠區大氣環境污染狀況的達標程度進行分析:2008年廠區大氣環境的污染物監測數據,并與相關的標準分析,明確到二氧化硫的大氣濃度達標率為93. 7%,與2007年相比上升了2. 2%,一氧化碳的達標率為95. 3%,同比下降了2. 5%,氮氧化物年達標率為90. 3%,同比上升了6. 7%;而吸入顆粒物年度達標率為85. 7%,取代了TSP,成為了廠區內大氣污染的指標。

2.2污染物空氣污染指數分析

根據廠區從2007年至2008年的大氣環境質量的監測報告為依據,并通過對廠區首要污染物的統計,明確了廠區內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季節變化分析,廠區大氣環境主要污染受季節變化顯示冬季:PM10為70,SO2為60,NO2為40,春季:PM10為80,SO2為60,NO2為40;夏季:PM10為70,SO2為45,NO2為35;秋季:PM10為60,SO2為45,NO2為32。從以上數據可了解到,二氧化氮在整年的API的平均值都小于五十,達到了國家廠區大氣環境規范的標準,而吸入顆粒物整年的平均值大于五十小于一百,也達到了國家規范標準,二氧化硫在整年的變化而言,夏季呈現最低,API的平均值小于五十,其他季節則超過五十小于一百,也達到了規范的標準,廠區內不同季節污染物的變化趨勢十分明確。

廠區內大氣環境的季節變化規律表示如下:吸入顆粒物的API的平均數值為春> 夏>冬> 秋;二氧化碳的平均值為冬季和春季數值較為接近,而夏季以及秋季的值相對較低。二氧化氮的API日平均值排序為冬> 春> 夏> 秋。這種季節性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污染源的分布范圍和位置決定的。夏秋兩個季節從海邊吹來的新鮮空氣,并且從海面上吹來的空氣污染較小且濕度較大,便于污染物的濕沉積,而春季和冬季季風多從陸地吹向海洋,空氣渾濁,污染較大,并且較為干燥,由此可了解到,夏秋兩個季節的污染程度將小于春冬兩個季節。

3廠區大氣環境污染變化趨勢

明確廠區內大氣環境的關鍵影響因子。通過利用相應的模型,分析廠區大氣環境污染原始數據,從而確定了相應的污染參數和污染因子,影響廠區內大氣環境變化的關鍵污染因子見表1。

從同統計表中可了解到,對廠區大氣環境質量產生影響的污染因子TSP(PM10)、SO2、NOx、SO3的污染指數在Pi> 1、a

篇7

從各地區公報顯示,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良好,比上年有所提高,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較重;全國酸雨分布區域保持穩定,但酸雨污染仍較重。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提高,與上年相比,達標城市比例上升了6.2%。浙江仍以87.9%的酸雨平均發生率居各地區最高,但是比去年有所下降。從已公布城市數據看,陜西、吉林、山東酸雨平均發生率幾乎為零。

水環境:山西劣Ⅴ類超50%

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204條河流409個國控斷面中,Ⅰ至Ⅲ類、Ⅳ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9.9%、23.7%和16.4%。長江、珠江總體水質良好,松花江、淮河為輕度污染,黃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為重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依然突出,在監測營養狀態的26個湖泊(水庫)中,富營養化狀態的占42.3%。從各地區公布的數據看,青海水質最好,Ⅰ~Ⅲ類水高達100%。

從城市飲用水達標情況來看,天津、陜西、山東監測點水源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的標準限值,達標率為100%。山西最低,全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總體水質達標率僅為74.5%。

污染物排放:天津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8.57%

從廢水的排放情況看,浙江在已公布城市中最高為39.48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1.74億噸,占55.07%;生活廢水排放量17.74億噸,占44.93%。從工業廢水排放量所占比例看,有4個地區超過40%,其中浙江為最高55.07%。從生活廢水的排放比例看,有5個地區超過了60%,海南更是高達84.24%。

2010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1238.1萬噸,比上年下降3.09%;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185.1萬噸,比上年下降1.32%。從主要廢氣二氧化硫排放情況看,跟去年相比山東的排放總量仍然最高,為153.78萬噸。

從工業固體廢物看,河北省量最多,為31688.21萬噸。另外,山西、山東也較多,分別為18270.32萬噸、16038.5萬噸。從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看,天津最高,為98.57%。利用率最低的是青海,僅為42.2%。

篇8

關鍵詞:

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工業廢水;污染物;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

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資金投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和消除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規模和結構對污染治理效果起著基礎性的作用[2]。本文利用統計數據,對河南省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狀況以及與工業廢水排放進行分析,以期為提高環境污染治理效益、資金的合理配置等方面提供參考。

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狀況分析

本文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對河南省2005-2012年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狀況進行分析,污染治理投資概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河南省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量呈上升的趨勢,但占GDP的比重卻在減小,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3],與國際上大體控制環境污染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1%-2%的標準相差甚大[4]。通常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分為工業污染治理、“三同時”項目環保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部分[5]。表1表明有70%以上的投資金額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三同時”項目投資,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在2007年達到338132的最高值,2012年降至148347的最低,總體投資較低且呈降低的趨勢。

2.工業廢水排放分析

2.1.工業廢水和污染物排放量變化表2為2005-2012年河南省工業廢水、COD、氨氮的排放情況。工業廢水排放量從12.35億噸增加到13.74億噸,大體增長平緩;COD、氨氮的排放量則分別34.26萬噸、5.36萬噸降低到17.9萬噸、1.3萬噸,說明工業廢水污染物去除率在不斷的提高。

2.2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董小林(2013)[6]將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治理單位污染物所投入的資金。

3工業污染物排放與污染治理投資關系

3.1工業廢水排放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分析圖2為治理工業廢水投資及工業COD、工業氨氮排放量的關系。首先,投資量與污染物的排放呈降低的趨勢,而COD的排放量始終高于氨氮,且兩條曲線均高于工業廢水治理投資曲線,說明河南省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偏向工業,河南省廢水治理任重而道遠;其次,2007年、2011年的治理廢水投資額有所增加,造成COD、氨氮的明顯下降,而2010年投資相對較少,導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出現略微反彈。說明增加治理工業廢水的投資能較好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3.2PCII與工業廢水治理投資關系由圖3知,COD與氨氮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曲線緊隨治理工業廢水投資的變化而變化,2007年和2011年的投資金額增加,結果是二種污染物的治理效果得到明顯改善;2010年投資金額稍又降低,其治污效果也明顯降低,呈正相關。

4.結語

(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規模偏小、總量不足是造成河南省環境質量狀況較差的主要原因,其中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體偏低且逐年減少。(2)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控制已初見成效,而工業廢水排放量仍大體平緩增長,在當前水環境矛盾異常突出的形勢下,要達到或超出既定目標,必須進一步加大工業廢水的治理投入。(3)工業COD的排放量顯著高于氨氮的排放量,而氨氮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曲線表明其治理效果更好;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與治理工業廢水投資呈正相關關系。

參考文獻:

[1]周濤.我國環保投資結構對工業污染治理績效影響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學,2014

[2]張霞.湖南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結構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03):232-235

[3]董文福,傅德黔,努麗亞等.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發展及存在問題[J].中國環境監測,2008,24(4):87-89

[4]吳舜澤,陳斌,逯遠堂等.中國環境保護投資失真問題分析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3:112-117.

篇9

一、長江三角洲地區環境保護投融資狀況

 

本文研宄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高,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大。1978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兩省一市國內生產總值為645.77億元,占全國GDP3624.1億元的17.82%,到2008年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65185億元,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1.09%。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積極調整發展戰略,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環境支撐,加強區域生態環境包括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長江沿岸、長江口及近海海域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項目的共同建設、共同保護和共同治理,推進區域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共建、信息共享和污染綜合治理,推進排污交易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發展循環經濟。

 

2007年,長三角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618.6億元,占長三角地區當年GDP56710.44億元的1.09%,并占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18.3%。從環境保護投融資的構成來分析,長三角地區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占47.67%,而全國同項指標為43.32%;其次是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額占37.54%,比全國同項指標的40.36%要低2.82個百分點;再次是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占14.79%,比全國同項指標16.31%水平要低1.52個百分點。在長三角地區不同城市環境保護投資額狀況中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浙江顯得低一些,僅為40%左右。3個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基本上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左右,其中江蘇(1.24%)略高一些。

 

作為節能減排重要措施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2007年全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額為552.4億元,占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16%;長三角地區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91.5億元,占該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14.79%,同時占全國環保投資中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16.6%。其中,上海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13%,江蘇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16.7%,浙江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12%。長三角地區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的總體比例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區域內江蘇在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方面相對投入較多。

 

予以肯定,建議上海已在實行“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固體廢物安全處置策略與發展了垃圾填埋和機械生化處置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城市的長遠發展制定更為綜合性的固體廢物減量化戰略;在確保為市民提供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體、可持續的能源、高效的交通方面不斷努力,并在處理這些問題逐步積累經驗為世界許多城市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二、珠三角地區①環境保護投融資狀況

 

為提高研宄樣本之間的可比性,本文將泛珠三角地區中地域相鄰、發展具有代表性的廣東、福建、廣西、海南作為珠三角地區研宄樣本。2007年該地區研宄樣本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312億元,占該地區當年GDP47512.46億元的0.66%,并占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9.21%。從環境保護投融資的構成來分析,該地區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占50.61%,比全國同項指標占比43.32%要高出7.29個百分點;其次是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占25.22%,比全國的16.31%要高8.91個百分點;再次是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額占24.17%,比全國同項指標40.36%要低16.19個百分點。在該研宄樣本中,環境保護投資額投入最多的是廣東省,但從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當年GDP比重指標來分析,最高的是海南省達到1.22%,最低的是廣東省僅占0.49%。

 

珠三角地區研宄樣本的財政支出中的2007年環境保護支出總計55.83億元,分別占當年全國的地方財政支出和全國地方財政支出中環境保護支出的0.15%和5.81%。在各地區比較中,廣西2007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當地GDP的1.10%,該比例與上海同時期相近。而在統計分析年度上海GDP達到12188億元,而廣西GDP僅是5955.65億元;上海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中財政投資為20億元,而廣西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中屬于財政投資的為14億元,比較這兩個地區,可以看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財政支出中的環境保護支出額相對較高。

 

三、環渤海灣地區②環境保護投融資狀況

 

本文研宄的環渤海灣地區樣本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從表3的數據分析可得:2007年,環渤海灣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736.1億元,占該地區當年GDP54079.13億元的1.36%,并占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21.73%。從環境保護投融資的構成來分析,環渤海灣地區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占56.69%,比全國的同項指標要高13.37個百分點;其次是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額占28.11%,比全國的同項指標要低12.25個百分點;再次是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占15.22%,比全國同項指標要低1.09個百分點。環渤海灣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中各省市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比例平均在55%左右,該情況與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基本相同。其中該比例最低的城市是天津(33.6%),最高的是北京(73.5%)。

 

環渤海灣地區各地的工業污染投資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比重差異較大。其中,北京的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僅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4.37%,而天津的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25.3%,山東的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20.98%。這種現象明顯與地區的產業發展與結構密切相關:北京的第二產業中的工業產值當年為2082.76億元,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的22.26%,而山東的第二產業中的工業產值當年為25965.91億元,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的51.66%。因此,對地區的工業污染源治理的投資一般是隨著該地區第二產業中工業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的增加而增加。一個地區的工業,尤其是污染型的重工業發展程度越高,環境污染治理中的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所占比重越高。

 

2007年環渤海灣地區的財政支出中的環境保護支出總額為113.24億元,分別占當年全國的地方財政支出與全國地方財政支出中環境保護支出的0.30%和11.78%。比較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三大經濟圈,可以看出,環渤海灣地區的財政支出中環保支出占全國地方財政支出中環保支出的比例最高(11.78%),其次是長三角的地區(10.38%),再次是珠三角地區(5.81%)。

 

四、東北地區與西部地區環境保護投融資狀況

 

近年來振興東北地區與開發西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在振興與開發的進程中環境保護投融資也成為十分重要的配置方式。東北地區是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構成,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從表4可以看出,2007年東北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234.7億元,占該地區當年GDP16315.83億元的1.44%,并占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6.93%。從環境保護投融資的構成來分析,東北地區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占64.04%,比全國的同項指標要高13.37個百分點;其次是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額占18.11%,比全國的同項指標要低12.25個百分點;再次是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占17.85%,比全國同項指標16.31%要高1.54個百分點。

 

2007年東北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為7791.06億元,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0.98%。該比例要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的1.36%。相比較,長三角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是1.09%,由此可見,地區平均生產總值高的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也略高些,也就是說,地區經濟實力較強的區域,其環保投資相對所占的比例要高些。同時,環渤海灣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上述指標均高于東北地區同類指標。另外,2007年東北地區的財政支出中的環境保護支出總額為105.52億元,分別占當年全國的地方財政支出與全國地方財政支出中環境保護支出的0.28%和10.97%。

 

從表5中可分析出,2007年西部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達到336億元,占該地區當年GDP31694.86億元的1.06%,并占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9.93%。雖然環境保護投資額絕對數較低,但占GDP的相對比例略高,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區工業相對落后和旅游資源開發對環境保護需要所致。從環境保護投融資的構成來分析,西部地區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中,位居首位的是用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為157.4億元占46.85%,比全國的同項指標要高3.53個百分點;其次是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額108.6億元占32.32%,比全國的同項指標要低8.04個百分點;再次是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70億元占20.83%,比全國同項指標要高4.5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中各省市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比例,除了西藏地區之外,平均在46%左右。2007年西部地區的財政支出中的環境保護支出總額為271.26億元,分別占當年全國的地方財政支出與全國地方財政支出中環境保護支出的0.71%和28.22%。

 

五、結語

 

(1)本文的統計分析數據佐證和分析了,環境保護投融資的運行狀況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包括區域環境污染狀況、經濟總量與結構、政府投入和其他投資者的偏好等。

 

篇10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11-014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072

1 概述

近年來我國國力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然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整體生態環境的質量不斷下降,特別是各大城市相繼出現了霧霾,部分水資源受到嚴重的污染,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雖然我國政府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環保措施,加強了對環境污染的改善,但治理效果仍不理想。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環境監測工作。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環節,通過監測盡早發現環境污染的狀況,盡早采取防治措施,就能提前避免環境污染,降低環境污染問題帶來的嚴重影響。環境監測不僅為環境保護提供準確而有力的數據支持,還能預測環境保護的效果,在環境保護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

2 環境監測的概念和分類

2.1 環境監測的概念

環境監測是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的重要手段,也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環境監測,簡單來說就是對影響環境的各個因素進行評估,對影響環境質量的各個數據進行測定,據此對目前環境污染的范圍和程度有一個比較合理的掌握,然后再對環境污染變化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地預測。環境監測的步驟一般包括現場調研、優化布點、數據處理以及分析測試等,監測的設備一般是高端的環境監測技術設備,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以便做出更為科學可靠的環境保護方案。

2.2 環境監測的分類

環境監測可以按照監測的對象、部門、區域以及目的分為四類:第一,環境監測可以根據監測對象的不同分類,包括對生物、光照、土壤、水質、空氣進行監測,對衛生、噪音、放射性進行監測等,其中對衛生方面的監測主要是對一些危害人體健康疾病進行監測,如病毒、寄生蟲等,這些監測對象都會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第二,環境監測可以根據監測部門的不同分類,一般情況下環境監測部門包括生態環境監測、衛生監督、氣象和資源監測部門等,這些部門主要是對各個領域的環境狀況進行監測并獲取相關的數據,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第三,環境監測可以根據監測區域的不同分類,當環境監測部門對某一工廠或企業進行環境污染的抽檢時,可以根據監測區域進行分類,在監測的過程中分為廠區和區域監測兩類,獲取更為詳細真實的監測數據;第四,環境監測可以根據監測目的的不同分類,一般情況下主要是將環境監測分為特定目的環境監測和監視性環境監測兩類,監視性環境監測的主要監測內容是污染源和環境質量等,根據分析監測出的數據,環保部門不僅可以對污染問題和質量狀況變化趨勢進行預測,還可以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效果和質量進行評估,屬于常規監測。

3 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作用

3.1 環境監測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關系

隨著我國工業化生產不斷加強,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如果不重視環境污染問題,我國經濟就不能持續發展。近年來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而在環境保護工作落實中,環境監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環境監測可以對環境污染狀況進行分析,讓環保人員對污染范圍、污染程度有一個實質性的掌握,并預測污染狀況的變化發展趨勢,為環境保護工作指明方向。除了對環境污染的預測,處理污染物質工作也不能離開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可以對污染源、污染物質進行科學分析,讓環保部門根據污染物質的性質采取適宜的處理措施。因此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環保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環境監測的幫助。

3.2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和重要手段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對環境污染進行預防和治理,是環境保護工作最主要的工作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切實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首先就必須要了解h境污染的程度、范圍等情況。例如,環保部門要對某個城市的霧霾狀況進行治理,那么首先就要派遣環保人員進行對空氣質量的監測工作,派遣統計人員對近年來霧霾產生的地點、時間、范圍以及嚴重程度進行統計,根據得出的數據分析霧霾產生的原因,進而找出適宜的治理方法進一步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此外,對環境進行監測有助于讓環保人員及時了解環境狀況,比如空氣質量狀況、土壤狀況以及水質狀況等,根據環境監測中得出的結果,環保部門對目前環境的整體狀況有了一定的掌握,隨后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有效應對。隨著我國對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環境監測不僅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環境監測工作中會使用先進的監測設備、科學的監測方法,不僅使環境保護部門對環境污染狀況、企業污染物的排放狀況有實質性的掌控,檢查企業污染物的排放有沒有符合相關要求,也可以確定企業污染物的種類和特質,幫助企業治理污染。

3.3 環境監測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的數據

環境監測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獲取大量關于環境狀況的數據,這是環境污染預防和治理的重要依據。現階段我國環境監測技術水平呈上升趨勢,數據監測設備基本和發達國家水平相同,大大提升了監測數據的精準度,讓環境保護的措施更加符合實際。在開展對某個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之前,環保人員首先要對該區域的環境污染情況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然后制定合理的監測計劃,確定監測的范圍進行監測,這樣環保人員就能根據監測的數據了解該區域的污染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適應的措施,開展環境保護工作。例如,環保部門要對某個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進行空氣治理,環保人員首先需要通過環境監測得出空氣污染指數,然后對該城市企業污染氣體排放量、市政建設產生粉塵量、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垃圾野外焚燒量等數據進行監測分析,進而確定主要的空氣污染源,針對污染源的性質采取處理方法,制定合理的空氣保護方案,最后落實環境保護各項措施。環境監測為環境保護指明工作方向,不僅可以準確地監測出污染物在指定區域的分布情況及其遷移轉化的狀況,還能夠預測污染物的發展變化趨勢,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3.4 環境監測能及時調整工作計劃,有效應對突發污染事件

環境監y通常貫穿于整個環境保護工作中,在根據環境監測的數據結果采取有效的防治和治理措施后,環保人員一般定期對環境狀況進行再度監測,結合環境保護的進展和效果,將監測后的數據與監測前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這有利于環保人員及時發現環保措施中的不足和遺漏之處,及時調整工作的重心、方法、手段,讓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性大大提升。我國目前處于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反環境保護法規的經濟活動、社會活動與行為或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引起的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時有發生,而環境監測則可以在事故發生時及時監測受污染的范圍和污染嚴重程度,同時找到污染源并確定其特性,為事故的處理部門提供必要的處理依據,快速制定應急處理方案,縮短處理時間,有效應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

3.5 環境監測有助于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提升環保參與度

目前我國整體生態環境的質量不高,環境污染現象嚴重,環保不僅要靠環境保護部門實施,我們公民也要參與到環保工作當中來。目前我國大部分公民都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但對于霧霾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的認識度還不足,人們對于環保僅有一個籠統的概念,對于采取什么措施進行預防不夠關注。環境監測能夠獲取環境污染的各種相關數據,然后由環保人員分析整合并制作成比較直觀易懂的表格、圖示等,人們通過這種簡單的展示方法,快速而全面地了解到關于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相關知識,進而樹立環保意識,自發參與到環保工作中來。

4 如何提升環境監測工作的有效性

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環保工作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提升環境監測的有效性,保證環保工作的穩定運行。第一,環保部門要提高環境監測水平,掌握環境質量的變化規律,提高環境質量綜合分析水平,提高監測報告的時效性;第二,增強環境監測相關人員的綜合業務能力,提高監測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定期對環境監測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掌握先進的監測技術,提高設備操作技能,鼓勵監測人員隨時學習,提高監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提升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以此優化人才結構;第三,做好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管理工作,環境監測的數據是環保工作進行的依據,因此要保證監測數據的精確性、完整性、全面性和可比性,對于監測報告要認真分析評估,避免出現嚴重錯誤;第四,完善環境監測部門的規章制度,引入科學的管理機制,對監測人員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貫徹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提升環境監測的服務能力,為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5 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要重視環境污染問題。現階段我國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對環境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和綜合治理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為了保證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政府及有關部門必須加大對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投入,加強對環境的監測,提升環保工作的效率。環保部門應進一步發揮環境監測在環保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環境監測水平,增強環境監測相關人員的綜合業務能力,做好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管理工作,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優化我國環境保護機制。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新民市| 潞城市| 顺义区| 舟山市| 喀什市| 新源县| 二手房| 抚宁县| 镇康县| 南京市| 雅江县| 大悟县| 柯坪县| 滁州市| 建水县| 永嘉县| 礼泉县| 林甸县| 万宁市| 阳高县| 江西省| 浪卡子县| 铜鼓县| 镇雄县| 呼伦贝尔市| 万载县| 荆州市| 浪卡子县| 尖扎县| 滦南县| 建宁县| 泗水县| 丹棱县| 客服| 友谊县| 龙口市| 新宁县| 贵州省| 吐鲁番市| 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