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4: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氧化鐵的化學元素,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1-0039-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14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推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化學課堂,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而達成這一目標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從“主線”與“暗線”的視角出發,“主線”即知識線,是直接用文字、插圖等形式寫在教材里的知識的串聯與整合,反映著知識的縱向、橫向聯系,是學科知識傳承的載體,是貫穿一節課上、下的紐帶;“暗線”即思想、方法線,是從某些具體的化學事實性知識以及對化學知識認識過程中總結、提煉上升的化學觀點和學科精髓,是對化學學科本質、規律及價值的再認識,是統攝一節課的靈魂。厘清教學的“主線”與“暗線”有利于教師在教材中找到教學的抓手和知識點的落腳點,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構建知識網絡、鍛煉思維能力、領悟思想方法,為終身發展所需科學素養奠定基礎。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選自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五章第二節,教學的“主線”是鐵的冶煉,以氧化鐵鐵的轉化核心知識點為主線,按照煉鐵原料的選擇、煉鐵的反應原理、反應裝置的選擇和優化、尾氣的處理、生成物的驗證、工業煉鐵等知識要素的邏輯順序設計。“暗線”設計有兩條,一條是圍繞“化學元素觀”展開的學科思想、方法“線”:煉鐵反應原理的提煉上升、實驗裝置的選擇和優化、尾氣方法的設計、反應產物的檢驗證明;另一條線是情感態度“線”,從遼寧艦鐵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產鐵量最大的國家進口鐵礦最多的國家煉鐵鐵礦的選擇,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環保意識。
為了使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順利達成,對于學生上課用的學案改成了“活動案”形式,即上課的每個環節用一張32K紙的學案,便于教師及時批閱點評,學生方便交流討論,從教師“教為主導”到“教為引導,學為主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和同伴互助下,主動地構建關于現實知識的過程,真正體現“生本”的課堂、“體驗”的課堂、“合作”的課堂、“愉悅”的課堂。
三、目標設計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一些常見金屬礦物(鐵礦、鋁礦等)的主要化學成分;
(2)通過鐵的冶煉,使學生了解工業煉鐵的原理、設備、原料,從而將書本上的化學知識與工業生產相結合;
(3)認識鐵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工業上鐵的冶煉原理的探討與研究,掌握金屬的冶煉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于實際生活的能力;
(2)學習從日常生活事物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
3. 情感與態度
(1)通過我國鋼鐵冶煉和使用的歷史介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過對冶鐵原理的分析,培養學生安全操作意識和良好的環保意識。
四、過程實錄
活動一:猜一猜――“暗線”創設情境,牽出“主線”,讓學生“心動”
以“猜謎游戲”引入新課,活躍課堂氣氛。
1. 純氧氣體中,火星濺;藍色溶液里,換紅妝。――打一元素名稱。
學生:鐵
2. 展示圖片――猜猜它是誰?
學生:遼寧艦
教師:這是我國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鐵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是?
學生:中國
投影:依次揭示排名:第一名是俄羅斯,第二名是巴西,第三名才是中國。
設計意圖:不直接揭示答案,讓學生經過反反復復的猜測,形成認知沖突,使得他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課堂中來。
4. 產鐵量最大的國家是?
學生:堅定的說是中國,但有些學生卻是帶著懷疑的態度等待答案。通過表格“鋼鐵企業世界前10強”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目前產鐵量最大的國家是中國,而且從2000年到2013年我國產鐵量發展速度很快。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5. 進口鐵礦石最多的國家是?
學生猜測:中國,因為中國人口多,用鐵也多。但也有學生提出異議,中國是產鐵量最多的國家,不需要進口很多鐵礦。學生之間展開辯論,課堂繼續升溫。教師以柱狀圖揭開謎底,更加直觀,解釋盡管中國擁有豐富的鐵礦石儲量,但大部分鐵礦的質量不高,加上技術有限,提煉鐵礦石的成本相對比進口鐵礦石的價格要高一些,因此我國還需要進口大量鐵礦,是進口鐵礦石最多的國家。我國主要向含有高純度鐵礦石的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鐵礦。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
6. 現有三種鐵礦石可供選擇,用于煉鐵:赤鐵礦、磁鐵礦、黃鐵礦。你選擇煉鐵的礦石是?為什么?
提示:Fe、O、S的相對原子質量,學生小組討論后,通過同純度礦石含鐵量的高底和是否含有硫等有害元素選擇了赤鐵礦、磁鐵礦。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認識常見的鐵礦的同時,討論研究出適合煉鐵的礦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理論運用于實際的能力。
過渡:今天如果我們選擇其中的赤鐵礦來煉鐵,它的主要成分氧化鐵,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變成鐵呢?
活動二:想一想――“主線”逐漸明晰,隱含“暗線”,讓學生“腦動手動”
學生:通過觀察兩種物質的化學式,比較出氧化鐵比鐵多了氧元素,提出若能有一種物質能把氧元素奪走就好了。
教師:向大家介紹一種比鐵更具魅力的物質,它就是一氧化碳。它有一項超能力――還原性,能“順手牽氧”。氧化鐵化學式中含有3個氧原子,那就要有3個一氧化碳分子牽走這三只“氧”,接下來就是把二氧化碳前面加上3和鐵前面加上2就行了。接著請學生模仿這個化學方程式在電子白板上進行展示寫出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設計意圖:含鐵化合物中獲取單質鐵的反應原理既是幫助學生建立初級“化學元素觀”的基礎,也是引導學生對金屬氧化物本質的認識,是由煉鐵的原理提煉、上升到一般金屬礦物冶煉規律總結的教學切入點和著力點。同時利用學校現有電子白板設備,通過現代信息手段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師:反應原理有了,那一氧化碳和氧化鐵反應的裝置是什么樣子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裝置選擇的世界吧!
投影:PPT展示反應裝置圖,學生參照之前制取氣體的發生裝置的選擇條件開始討論,最終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狀態、反應條件、安全角度進行考慮,選出適合此反應的裝置圖,固體和氣體反應且需要加熱。
設計意圖:此處對于實驗裝置的選擇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暗線”的重點線索之一。之前,學生學過了實驗室制取氧氣、二氧化碳、氫氣的方法,對于“固體+固體反應,需要加熱”或“固體+液體反應,常溫”的裝置已經非常熟悉,但是煉鐵的反應是“固體+氣體,需要加熱”,裝置相對于之前有所不同,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都有待于學生進行思維碰撞產生具體的解決方法,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接下來我們來玩個游戲:大家來找茬――找出投影中的裝置圖(見下頁圖1)與課本圖的不同之處。看誰找得快。
設計意圖:課堂進行到此時,可能有部分學生注意力開始分散,利用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活動三:畫一畫――“主線”“暗線”交融,小組PK,讓課堂“活動”起來
教師:這些不同之處有一個比較重要,那就是尾氣處理裝置,因為一氧化碳是有毒氣體。那尾氣究竟該如何處理呢?請學生從活動案三中右圖中給出的儀器中選擇合適的儀器,設計合理的尾氣處理裝置,在圖上作補充,并說出設計的依據。先小組討論,然后每組一名代表進行展示,提醒學生可以自己畫圖,也可以從系統自帶軟件里拖出儀器。
設計意圖:既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也能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我們都知道實踐出真知,剛才都是紙上談兵,接下來我們就真的來煉鐵。
活動四:議一議――實驗佐證“主線”“暗線”,形象直觀,讓學生“情動”
鐵是怎樣煉成的呢?請同學生帶著以下問題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見圖3)。(為了使全體學生清楚的看到實驗,將課前準備好的攝像頭對準實驗投影在屏幕上。)
設計意圖:此實驗在以往的課堂中通常是以動畫或視頻的形式呈現,通過改進書本上的實驗裝置將實驗真實地演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生動,既有助于加深印象,也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1. 歸納實驗步驟。
學生歸納:(1)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2)裝:裝入藥品并固定裝置;(3)通:向玻璃管內通入純凈的一氧化碳氣體;(4)點:給氧化鐵加熱;(5)熄:熄滅酒精噴燈,停止加熱;(6)停:待玻璃管冷卻后停通一氧化碳。
2. 玻璃管中的固體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紅色或紅棕色固體逐漸變成了黑色。
3.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實驗中會出現什么現象?
學生:檢驗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4. 已知灼熱的鐵會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鐵,實驗結束前應如何操作,才能保證制得的鐵粉較純?
學生:等到裝置內溫度冷卻至室溫。
教師:書上的裝置,通一氧化碳至裝置冷卻。
5. 如何驗證實驗中產生了鐵?
學生:物理方法――磁鐵吸引;化學方法――取樣分別和稀鹽酸或硫酸銅溶液反應。
實驗:
(1)通過實驗證明反應中生成了鐵。利用磁鐵吸引,取出黑色固體與試管和培養皿中,在試管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生成;在培養皿中加入少量硫酸銅溶液,有紅色固體生成。
(2)尾氣燃燒,通過直觀的現象讓學生知道尾氣處理的重要性。
過渡:同學們想知道工業上是如何煉鐵的嗎?學生回答想。
活動五:憶一憶――視頻展示工業煉鐵,升華“主線”“暗線”,讓學生“聯動”
觀看工業煉鐵的視頻前,要求學生預習活動案五,比比看誰看得最認真,誰的記憶力最好,誰記錄的最正確。學生觀看視頻,教師巡視,批閱學生的活動案,選擇一位學生的活動案利用實物展臺進行集體講解。
1. 工業煉鐵的設備是什么?
學生:高爐
2. 焦炭在高爐中有兩個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嗎?
學生:提供熱量,生成一氧化碳
3. 為什么要鼓入熱空氣?
學生:提供氧氣,保持爐溫
4. 石灰石在煉鐵的過程中起什么作用?
學生:除去雜質二氧化硅
5. 出鐵口低于爐渣出口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爐渣的密度小于鐵水
6. 設備中主要有哪幾個反應?
C+O2CO2 CO2+C2CO
3CO+Fe2O32Fe+3CO
7. 從出鐵口出來的是純鐵嗎?
學生:不是,混合物,是生鐵,含碳量2-4.3
過渡:最后讓我們用一句話來談談本節課的想法。那我就先說,算是拋磚引玉吧!
活動六:談一談――課堂總結“主線”,詩歌優化“暗線”,讓學生“感動”
教師:明代民族英雄于謙著有一首《石灰吟》,今天在課堂上老師也現場改編一首《詠生鐵》: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脫氧留鐵身手顯。同學們,你們也來試試吧!
學生1:紅的進去,黑的出來。
學生2:冷的進去,熱的出來。
……
設計意圖:以改變詩歌的形式示范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本節課的感受,既是對本節課的內容的總結,也提高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
五、教后反思
本節課按照“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議一議”、“憶一憶”、“談一談”六個環節進行授課,“主線”“暗線”貫穿其中,學生的學案也按照這六個環節設計成了活動案,即每個環節一張32K學案紙。活動案短小輕便,便于上課及時檢查批閱和展示,有利于控制學生上課的注意力,促進學生至始至終積極主動參與化學課堂,而且可以直接通過實物展臺進行集體講解,將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精彩的回答可以原生態的在課堂上展示出來,真實、及時、生動,學生課堂發言踴躍,思維活躍,課堂氛圍靈動融洽。
同時本節課除了利用化學課堂上常有的實驗、視頻、Flash 動畫播放等,還通過游戲、電子白板、實物展臺、攝像機等現代信息手段進行有機結合,優化教學過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調動他們上課的積極性,讓整個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總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化學課堂是需要教師有全新的教學理念,精心設計教學的“主線”“暗線”,“主線”根據具體的化學專業知識,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暗線”培養學生化學學科特有的思維習慣、思想方法、人文涵養等,因此課堂上一定要利用我們的學科特點讓學生“心動、腦動、手動、情動、聯動、感動”,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各個環節,使得化學課堂處處散發活力。
2合理安排無機化學實驗內容
在進行實驗課堂教學時,選擇先易后難的實驗教材,讓學生在進行無機化學實驗時有個難易程度的轉換,通過一些簡單好操作的實驗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更加愿意更深層次的去鉆研無機化學實驗教程。特別是在進行一些基礎操作時,教師需要合理安排好順序,先將基礎要領實驗程序給學生交代清楚,教會基礎操作時,在進行復雜的化學實驗時相對來說會輕松許多。將基礎操作要領教會以后,可適度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更新和變化實驗內容,不要多次出現重復的無機化學實驗,同時還可以在安排一些相類似的化學元素,讓兩者在實驗時有個很好的銜接作用,如在進行氧化鐵的化學反應時,在做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反應后,緊接著進行氧化鐵的化學實驗,讓二者實驗之間有個很好的銜接,也正好給學生進行很好的比較,觀察在進行實驗時,二者有何異同點,從而加深學生對氧化鐵的印象,增強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
3加強對實驗實際操作的演示
對于化學專業的學生一開始就進行無機化學實驗有時會不知所措,也不清楚具體的實驗流程,導致課堂上的實驗效率比較低,因此教師在進行無機化學實驗時,可以先進行模擬操作,對一些簡單基礎實驗步驟加以演示,讓學生看清和了解具體流程后自己進行實際操作,這樣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就會有示范可借鑒,不會手忙腳亂,使得無機化學實驗課堂效率大大提高。特別是在學生遇到一些難點地方,教師可以讓學生集中匯總,然后結合學生的難點進行歸類,選擇有代表性的實驗步驟進行演示,幫助學生解決在無機化學實驗課堂中的困難,克服實驗過程中的每個問題,這樣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教師還可以進行鼓勵式實驗教學,鼓舞學生在原有的實驗基礎上加以創新,提高實驗課堂的有效性,真正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化學知識的樂趣,從而培養無機化學實驗的學習興趣,更加愿意開展實驗課堂比賽,推動實驗課堂教學課程的有序進行。
4增強綜合性設計實驗的內容
在大學里進行無機化學實驗課堂時,許多實驗題材的進行大多是為證明化學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化學原理,從而真正掌握化學原理的來龍去脈,幫組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從而更加感受到化學的魅力。教師在進行這些驗證性實驗時,需要有個難易的梯度,保證讓學生在實驗操作時,用一些簡單的實驗內容來驗證實驗結果,讓學生真正理解理論知識,從而更好的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化學問題,增強化學實驗的實用性。
5改革和創新實驗的考核方法
實驗技能的高與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在無機化學實驗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學生要想更好的步入社會,就需要有高超的實驗技能,更需要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培養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教師需要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實驗教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更需要主動積極的參與到無機化學實驗課堂中來,學會獨立自主的進行化學實驗。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的實驗情況進行合理的評價和考核,在考核過程中,一定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機制,通過民主的方式進行考核,多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確保實驗課堂的有效性,在給予學生合理的評價之后,教師多多進行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
1.引言
涼山州會理縣會理石榴自古便美名遠揚。唐朝時期即為皇帝預定貢品,每年由南詔王送入宮中。1966年,關河鄉將會理石榴中的上品單果重達1公斤以上的菜籽園石榴寄送主席;北京開亞運要了6000個會理精選石榴。可以說這是會理人民的驕傲。改革開放以來,會理石榴獲得長足發展2009年9月國際石榴節在會理召開。目前,已實現產業化經營,種植面積達24.38萬畝,果農收入超過10億元,果品年產量穩定在25000萬斤以上,遠銷北京、哈爾濱,廣州、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并出口東南亞各國及俄羅斯等國,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2],素有中國“石榴之鄉”之美譽[3]。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往往在土壤中含量很少,有效性低。因此,微量元素有時成為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限制因子[4],故研究其土壤之養分是有實際意義的。
1.1 石榴的價值
石榴除能食用外,還存在很高的藥用價值。我國中醫以為,石榴性平、味甘、微酸澀,產菜生津止渴、止瀉澀腸之功效。對津液不足,咽干口渴,胃陰不足及慢性痢疾等癥有較好的療效。
石榴的營養特殊豐碩,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果實中含有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有機酸、糖類、蛋白質、脂肪,以及鈣、磷、鉀等礦物質。石榴堪稱全身是寶,果皮、根、花皆可入藥。其果皮中含有蘋果酸(鞣質、生物堿等成分,有關試驗表明,石榴皮有顯明的抑菌跟收斂功能,能使腸黏膜收斂,使腸黏臘的分泌物減少,所以能有效地醫治腹瀉、痢疾等癥,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有較好的克制作用。另外,石榴的果皮中含有堿性物資,有驅蟲功能;石榴花則有止血功效,且石榴花泡水洗眼,還有明目標后果。
1.2鐵元素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
鐵是一種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Fe,它的原子序數是26,是地殼含量第二高的金屬元素。鐵的相對原子質量是55.847,鐵的密度為7.9g/cm3。鐵元素活潑,常見的價態為+2和+3,相對來說,鐵的+3價化合物較為穩定。二價鐵離子呈淡綠色,在堿性溶液中易被氧化成三價鐵離子。三價鐵離子的顏色隨水解程度的增大而黃色經橙色變為棕色,純凈的三價鐵離子為淡紫色。二價和三價鐵均易與無機或有機配位體形成穩定的配位化合物,正如本實驗的鄰菲羅啉。金屬在土壤中各種形態存在與活性有著密切關系,并直接影響金屬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以及對植物的吸收利用[5]。鐵(Fe)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之一,在土壤中僅次于氧(O)、硅(Si)、鋁(A l)而成為第四大元素。土壤有效Fe是土壤對植物供鐵的重要指標,土壤有效Fe不足會導致植物缺鐵黃葉癥[6]。
鐵在植物生理上有重要作用。鐵是一些重要的氧化—還原酶催化部分的組分。在植物體內,鐵存在于血紅蛋白的電子轉移鍵上,在催化氧化—還原反應中鐵可以成為氧化或還原的形態,即能減少或增加一個電子。鐵不是葉綠素的組成成分,但缺鐵時,葉綠體的片層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嚴重時甚至使葉綠體發生崩解,可見鐵對葉綠素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缺鐵時葉片會發生失綠現象。鐵在植物體內以各種形式與蛋白質結合,作為重要的電子傳遞體或催化劑,參與許多生命活動。鐵是固氮酶中鐵蛋白和鉬鐵蛋白的組成部分,在生物固氮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物正常的含鐵量為50~100mg/kg,豆科作物含鐵量比禾本科作物高。 不同植物對缺鐵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一般地說,在根際區有還原能力并能分泌出某些能螯合鐵的有機物質的植物(如麥類植物能分泌麥根酸)能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鐵,因而較少發生缺鐵現象;而有些植物(如旱稻)由于其根際是氧化態的,所以極易遭受缺鐵的危害。由于鐵在植物體內難以移動,又是葉綠素形成所必需的元素,所以最常見的缺鐵癥狀是幼葉失綠。失綠癥開始時,葉片顏色變淡,新葉脈間失綠而黃化,但葉脈仍保持綠色。當缺鐵嚴重時,整個葉尖失綠,極度缺乏時,葉色完全變白并可出現壞死斑點。缺鐵失綠可導致生長停滯,嚴重時可導致植株死亡。
因此,鐵是葉綠素的穩定元素。
葉綠素分子含有一個卟啉環的“頭部”和一個葉綠醇的“尾巴”。卟啉環中的鎂原子可被H+、Cu2+、Zn2+所置換。用酸處理葉片,H+易進入葉綠體,置換鎂原子形成去鎂葉綠素,使葉片呈褐色。去鎂葉綠素易再與銅離子結合,形成銅代葉綠素,顏色比原來更穩定。人們常根據這一原理用醋酸銅處理來保存綠色植物標本。
因此鎂是葉綠素的組分,但很不穩定,而鐵不是葉綠素的組分。
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1
金屬材料
一、幾種重要的金屬
1、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和它們的合金。
2、金屬的特性:大多數金屬是銀白色,銅是紫紅色,金是黃色:在常溫下,大多數金屬是固體,汞是液體。
3、金屬的共性:有光澤,有導電性和導熱性,有延展性。
4、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用途,還需考慮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料是否易回收、對環境的影響等。
二、合金
1、合金:在金屬中加熱熔合某些金屬或非金屬,可以制得具有金屬特征的合金。合金是混合物。
2、生鐵和鋼是鐵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鐵。區別是含碳量不同。
3、合金的硬度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大,熔點比純金屬低。
4、鈦和鈦合金是21世紀的重要金屬材料,抗腐蝕性能非常好。
三、金屬之最
1、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鋁。
2、人體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鈣。
3、目前世界年產量最高的金屬是鐵。
4、導電、導熱性最好的金屬是銀。
課題2
金屬的化學性質
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1、鋁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阻止鋁進一步氧化,因此鋁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4Al
+
3O2
==
2Al2O3
2、銅在高溫時能與氧氣反應。2Cu
+
O2
2CuO
3、“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金在高溫時也不與氧氣反應。
二、金屬活動性順序
1、置換反應: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置換反應。置換反應中有些元素的化合價改變。
2、(1)鐵與鹽酸反應:Fe+
2HCl
==
FeCl2
+
H2
鐵與稀硫酸反應:Fe+
H2SO4
==
FeSO4
+
H2
現象:產生氣泡,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綠色。
鎂與鹽酸的反應
Mg
+
2HCl
==
MgCl2
+
H2
鎂和稀硫酸反應
Mg+
H2SO4
==
MgSO4
+
H2
鋅和鹽酸反應
Zn+
2HCl
==
ZnCl2
+
H2
鋅和稀硫酸反應(實驗室制氫氣)
Zn+
H2SO4
==
ZnSO4
+
H2
鋁和鹽酸反應
2Al+6HCl
==
2AlCl3+
3H2
鋁和稀硫酸反應
2Al+3H2SO4
==
Al2(SO4)3+
3H2
(2)鋁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的現象:浸入溶液中的鋁絲表面出現紅色物質,溶液由藍色變為無色。2Al+
3CuSO4===
Al2(SO4)3+3Cu
(3)鐵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的現象:浸入溶液中的鐵絲表面出現紅色物質,溶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Fe
+
CuSO4
==
FeSO4
+Cu
(4)銅絲浸入硝酸銀溶液中的現象:浸入溶液中的銅絲表面出現銀白色物質,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Cu
+2AgNO3==Cu(NO3)2+2Ag
3、常見金屬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鉀
鈣
鈉
鎂
鋁
鋅
鐵
錫
鉛
氫
銅
汞
銀
鉑
金
4、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越強。(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鹽酸、稀硫酸中的氫。(3)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注意:鹽必須可溶;兩種金屬的活動性相差越遠,越容易反應。
課題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金、銀等金屬有單質形式存在,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一、鐵的冶煉
1、原料:鐵礦石、焦炭、石灰石
2、原理:在高溫下,利用一氧化碳把鐵從鐵礦石里還原出來。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
Fe2O3
+
3CO
高溫
2Fe
+
3CO2
一氧化碳還原四氧化三鐵
Fe3O4+
4CO
高溫
3Fe
+
4CO2
3、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反應的現象:紅色粉末變黑,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4、實驗注意事項:
(1)實驗開始先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熱:目的是排盡管中空氣,防止加熱時發生爆炸。
(2)實驗完畢后先撤去酒精燈,繼續通CO: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倒吸,炸裂玻璃管。
(3)尾氣(含有CO)的處理:點燃或用氣球收集。
二、金屬資源保護
1、金屬的腐蝕和防護
(1)鐵生銹的條件:鐵與氧氣、水發生化學反應。鐵銹(主要是Fe2O3.xH2O)很疏松,不能阻止里層的鐵繼續與氧氣、水反應,因此鐵制品可以全部銹蝕。
(2)防止鐵制品生銹的方法:保持鐵制品表面的潔凈、干燥;在鐵制品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如涂油、刷漆等。
2、金屬資源保護的措施:(1)防止金屬腐蝕
(2)回收利用廢舊金屬
(3)合理有效地開采礦物
(4)尋找金屬的代用品
第九單元
溶液
課題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義
: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由溶質和溶劑組成。被溶解的物質叫做溶質,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叫做溶劑。
3、最常用的溶劑是水。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劑,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4、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兩種液體互相溶解時,把量多的叫溶劑,量少的叫溶質。如果其中一種是水,把水叫做溶劑。
5、乳濁液:小液滴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如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6、乳化:洗滌劑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細小的液滴,隨著水流走。
二、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
(1)溫度基本不變:氯化鈉溶于水;(2)溫度降低:硝酸銨溶于水;
(3)溫度升高:
氫氧化鈉固體、濃硫酸溶于水。
課題2
溶解度
一、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1、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溶液叫做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飽和溶液。
2、相互轉化
不飽和溶液變飽和:增加溶質、蒸發溶劑、降低溫度(除熟石灰和氣體)。
飽和溶液變不飽和:增加溶劑、升高溫度(除熟石灰和氣體)。
3、結晶的方法:
(1)冷卻熱的飽和溶液:硝酸鉀從溶液中析出。
(2)蒸發溶劑:氯化鈉從溶液中析出。
二、固體的溶解度
1、定義: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2、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小;熟石灰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壓強的增大而增大。
課題3
溶質的質量分數
一、定義:溶質的質量分數是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
二、公式: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液質量×100%
三、稀釋問題
1、原理:稀釋前后溶質質量不變。
2、公式:濃溶液質量×a%=稀溶液質量×b%
四、配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的步驟
計算、稱量、溶解、裝瓶。
第十單元
酸和堿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
石蕊和酚酞叫做酸堿指示劑,簡稱指示劑。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變紅色,遇堿溶液變藍色;無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變色,遇堿溶液變紅色。
一、常見的酸
1、鹽酸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有揮發性。打開濃鹽酸,瓶口有白霧。用于金屬除銹,人的胃液里有鹽酸,可以幫助消化。
2、硫酸是無色、油狀液體,不揮發。濃硫酸有吸水性,常做干燥劑(不能干燥氨氣),用于金屬除銹。
3、濃硫酸有強烈的腐蝕性。能奪取紙張、木材、皮膚、衣服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4、濃硫酸溶于水時放出大量的熱。在稀釋濃硫酸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斷攪拌。切不可把水倒進濃硫酸里。否則會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飛濺。
5、濃硫酸沾到皮膚或衣服上,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
6、酸的化學性質
由于酸溶液中都有H+,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1)酸能與指示劑反應,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使無色酚酞不變色;
(2)酸能與多種活潑金屬反應,生成鹽和氫氣;
(3)酸能與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4)酸和堿能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
(5)酸能與某些鹽反應,生成另一種酸和另一種鹽。
鐵銹與鹽酸反應: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鐵銹與稀硫酸反應:Fe2O3
+
3H2SO4==
Fe2(SO4)3+
3H2O
鐵銹與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的現象:鐵銹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
二、常見的堿。
1、氫氧化鈉
(1)、氫氧化鈉俗名苛性鈉、火堿或燒堿,有強烈的腐蝕性,如果沾到皮膚上,要用較多的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氫氧化鈉是白色固體,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熱。有吸水性,在空氣中易潮解,常做干燥劑(不能干燥CO2、SO2、HCl)。氫氧化鈉可除油污,如爐具清潔劑中就含有氫氧化鈉。
(3)氫氧化鈉在空氣中不僅吸收水分而發生潮解(物理變化),還能和CO2反應而發生變質(化學變化),所以必須密封保存。
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工業上制氫氧化鈉:Na2CO3+Ca(OH)2==
CaCO3+2NaOH
2、氫氧化鈣
(1)氫氧化鈣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是白色固體,微溶于水。氫氧化鈣可做建筑材料、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氫氧化鈣的水溶液俗稱石灰水,可用來檢驗二氧化碳。
(2)生石灰與水反應可制熟石灰,反應放出大量的熱:
CaO
+
H2O
==
Ca(OH)2
生石灰可做干燥劑。
3、堿的化學性質
由于堿溶液中都有OH-,所以堿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1)堿溶液能與指示劑反應,使紫色石蕊變藍色,使無色酚酞變紅色。
(2)堿能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3)堿和酸能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
(4)堿能與某些鹽反應,生成另一種堿和另一種鹽。
課題2
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
一、中和反應
1、由金屬離子(或NH4+)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叫做鹽。
2、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氫氧化鈉與鹽酸的中和反應
NaOH
+
HCl
==
NaCl
+
H2O
氫氧化鈉與硫酸的中和反應
2NaOH
+
H2SO4==
Na2SO4+2H2O
二、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以中和酸性;硫酸廠的污水中有硫酸,可以用熟石灰中和;胃酸過多,可服用含有堿性物質的藥物;被蚊蟲叮咬后(蚊蟲能分泌蟻酸),可涂上含有堿性物質(如NH3.H2O)的藥水。
三、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法——pH
1、檢驗溶液的酸堿性,用酸堿指示劑。
2、表示溶液的酸堿度,用pH,pH的范圍在0~14之間。酸性溶液的pH
3、測定pH最簡便的方法是使用pH試紙。
4、測定pH的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將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即可得出溶液的pH。
5、農作物一般適宜在pH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長;因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的pH
5.6。
第十一單元
鹽
化肥
課題1
生活中常見的鹽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NaCl,工業用鹽如亞硝酸鈉(NaNO2)有毒;碳酸鈉(Na2CO3,俗稱純堿、蘇打);碳酸氫鈉(NaHCO3,又叫小蘇打);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一、氯化鈉:
1、用途:是重要的調味品;醫療上的生理鹽水是用氯化鈉配制的;公路上的積雪可以用氯化鈉來消融。
2、粗鹽提純的步驟:(1)溶解:用玻璃棒攪拌,加速溶解;(2)過濾:玻璃棒引流;(3)蒸發: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防液滴飛濺;待蒸發皿中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
二、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
1、用途:碳酸鈉用于玻璃、造紙、紡織和洗滌劑的生產。碳酸鈣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還用作補鈣劑。碳酸氫鈉是發酵粉的主要成分,能治療胃酸過多。
2、CO32-或HCO3-的檢驗方法:加鹽酸,產生氣泡;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證明物質中有CO32-或HCO3-。
碳酸鈉和鹽酸反應
Na2CO3+2HCl==2NaCl+H2O+
CO2
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
NaHCO3
+HCl==NaCl
+H2O
+CO2
三、復分解反應
1、定義: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一定不變。
2、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可以發生。鹽和鹽反應、鹽和堿反應還要求反應物都可溶。
四、四種基本反應類型
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
課題2
化學肥料
一、化肥簡介
1、氮肥
(1)、作用:使作物葉色濃綠。
(2)、常用氮肥:尿素、氨水、銨鹽、硝酸鹽等含氮化合物。。
2、磷肥
(1)、作用:促進作物生長,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2)、常用磷肥:磷礦粉、鈣鎂磷肥、過磷酸鈣等含磷物質。
3、鉀肥
(1)、作用:促進作物生長,增強抗病蟲害和抗倒伏能力。
(2)、常用鉀肥:硫酸鉀和氯化鉀等。
4、復合肥料
同時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營養元素的化肥叫復合肥料,如磷酸銨和硝酸鉀(KNO3)等。復合肥料能同時均勻地供給作物幾種養分,有效成分高。
5、使用化肥的利與弊:使用化肥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但不合理使用會污染環境。
6、使用農藥的利與弊:使用農藥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同時也會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二、化肥的簡易鑒別
1、銨鹽能與堿反應,放出氨氣。據此可以檢驗銨態氮肥,同時注意這類氮肥不能與堿性物質混合。
2、區分常見化肥的方法
氮肥
鉀肥
磷肥
看外觀
白色晶體
灰白色粉狀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
無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放出
第十二單元
化學與生活
課題1
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
食物的成分中有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六大類,稱為營養素。
一、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
瘦肉、魚、雞蛋、牛奶、豆類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有些物質如甲醛等會與蛋白質發生反應,破壞蛋白質的結構,使其變質。
二、糖類:是主要的供能物質。
淀粉屬于糖類,稻、麥、馬鈴薯等富含淀粉。蔗糖存在于甘蔗、甜菜中,白糖、冰糖和紅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
三、油脂:在常溫下,植物油脂呈液態,稱為油;
動物油脂呈固態,稱為脂肪,二者合稱油脂。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質。
四、維生素:調節新陳代謝,預防疾病,維持身體健康。
缺乏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癥;缺乏維生素C,會引起壞血病。水果、蔬菜富含維生素。
課題2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一、常量元素:
在人體中含量超過0.01%的元素,稱為常量元素。如氧、碳、氫、氮、鈣等。青少年缺鈣會得佝僂病,老年人缺鈣會發生骨質疏松。
二、微量元素:在人體中含量小于0.01%的元素,稱為微量元素。
1、必需微量元素:如鐵、鋅、硒、碘、氟等。缺鐵會引起貧血:缺鋅會引起食欲不振,發育不良;缺硒會引起癌癥;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大;缺氟易產生齲齒。攝入過多或過少均不利于人體健康。
2、非必需微量元素:如鋁、鋇、鈦等。
3、有害微量元素:如汞、鉛、鎘等。
課題3
有機合成材料
一、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無機化合物。少數含碳的化合物如CO、CO2、CaCO3等看作無機化合物。
二、小分子與有機高分子
有些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小,稱為小分子:有些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大,從幾萬到幾十萬,甚至高達幾百萬或更高,稱它們為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簡稱有機高分子。
三、有機合成材料
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膠等屬于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等屬于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簡稱合成材料。塑料有熱塑性塑料和熱固性塑料。
四、“白色污染”與解決方法
1、“白色污染”的危害:廢棄塑料帶來的“白色污染”會破壞土壤,污染地下水,焚燒含氯塑料會造成空氣污染。
2、解決方法;
除大多數呈醬黃色外,還有醬紅、紫紅、紫色、褐色等,并伴有窯變現象,因而產生色彩斑斕、奇幻美妙的裝飾效果。北宋當陽峪窯《窯神碑》中提到的“慶云紫”,應是指色調泛紫的醬釉瓷器,
而“銅色如朱”則是指色偏紅的醬釉瓷器。在此本文對當陽峪窯醬釉瓷器的燒造工藝、造型特色、釉面特征、
燒造時間加以探討。
成型與裝燒工藝
從窯址出土的瓷器看,醬釉是當陽峪窯僅次于白釉的重要產品,產量之巨大,造型之豐富,在宋代瓷窯同類產品中首屈一指。這些醬釉瓷器在胎釉原料的選取與制備、成型方法、裝燒與燒成等具體制作工藝技術方面,與所謂定窯“紫定”器物相比,既有繼承與學習的因素,又有不斷改進和創新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當陽峪窯醬釉瓷器的成型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轉盤拉坯,即所謂“輪制”,碗、盤等圓形器皿皆采用此法;二是捏塑或模具成型,主要用于器身上的一些部件和裝飾。
當陽峪窯址出土的匣缽數量眾多,形態各異,有缽形、漏斗形、筒形及盤形等。從一些匣缽內還粘連有醬釉殘片看(圖1),當陽峪窯醬釉瓷器普遍使用匣缽燒制。其裝燒方法主要為四種:一是匣缽單燒法,即一件匣缽中只裝一件器物,然后匣缽依次上摞。如梅瓶、小口瓶、花口尊等單件琢器及較為精細的碗、盤、盞、缽等往往采用此方法燒制。二是匣缽套燒法,即根據匣缽的高度及空間的情況將器物按大小次序合理排列放置,這是為充分利用窯位空間而采用的一種裝燒方式。如型號不同的唾盂(圖2)及蓋碗、直腹缽、碗式缽等即采用此方法燒成。三是支釘間隔摞燒法,即將大小不同的同類型的碗疊摞在匣缽內,每件器物之間用支釘相隔。視匣缽和器物大小,一般一個匣缽內裝3~6件左右。如有些碗類即采用此法燒成,碗內可見細小支釘痕,有的碗底上還粘有支釘。四是澀圈疊燒法,即瓷坯在疊燒時不用墊具間隔,為避免粘連,將器物底心醬釉刮掉一圈來放置上面一件器物的圈足,器底內心有釉,相疊處無釉,成為澀圈。
以上各種裝燒方法的運用,一方面有效防止了氣體及有害物質對坯體、釉面的破壞及污損,從而保證了醬釉瓷器的燒成質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單窯的裝燒量,既充分利用了能源,也降低了成本。但從窯址出土的大量醬釉瓷器殘片來看,當年燒制醬釉瓷器較其他品種的成品率可能還低些,說明燒制醬釉瓷器的難度還是很大的。
造型特色
當陽峪窯醬釉瓷器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造型豐富。總體來看,當陽峪窯醬釉瓷器以碗、盤、碟、盞、缽、壺、直口缸、蓋盒、唾盂、雙系罐、燈、器蓋等日常生活用品最多,另外梅瓶、小口瓶、花口尊等陳設用瓷也較為多見。
質地上明顯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胎,質地潔白堅實、胎薄體輕、精巧秀美的高檔醬釉瓷器制作極其規整,與定窯生產的所謂“紫定”極其相似,難分伯仲;另一類是粗胎、質地顏色較雜、器體厚重、質樸耐用的普通醬釉瓷器,其風格與觀臺磁州窯歸入黑釉瓷器類的呈醬褐色、棕紅色、醬紅色產品類似。
但從造型上看,這些醬釉瓷器并非完全受原料條件的限制。實際上,無論質地粗與細抑或胎體薄與厚,其制作都是從實際功用出發,同時兼顧藝術審美的要求,做到線條優美,收放有致,將宋瓷所獨具的細膩與優美表達得淋漓盡致。
首先以碗、盤、盞、缽為例。當陽峪窯醬釉瓷器中,以此類數量最多,且可分為大小不同的多種形式。其中碗既有大敞口、深斜腹、小圈足、覆扣呈斗笠狀的斗笠碗(圖3),也有直口、深腹、大圈足的墩式碗,還有斜腹、圈足、口沿呈花瓣式的葵口碗。盤見有帶圈足的葵口折腹式與花口斜腹式,以及不帶圈足的葵口淺腹平底式等。盞托式樣繁多,但基本為帶托的碗形,圓唇,圓腹,托一般呈碟形,有的還帶花口。缽多為圓口內斂,弧腹內收,小平底,亦有帶圈足的,以及圓唇葵口內斂式的。此類醬釉瓷器,無論碗、盤還是盞、缽,從其成型標準上看,都遵循著上薄下厚、厚處撐重的原則。這一特點,從窯址出土的醬釉瓷片斷面上看得尤為清晰,器物從口部向下,由薄漸厚,形成上輕下重的合理支撐(圖4)。
其次以壺、尊、瓶、唾盂為例。壺呈葫蘆式,盂形口內斂,束頸,削肩,肩頸部附有對稱的繩索狀曲柄,垂腹,圈足,為宋代創新壺式之一。尊造型多樣,其中一種為六瓣花口,卷荷葉形翻沿如盛開的花朵,長直頸,溜肩,瓜棱式鼓腹,喇叭形圈足,造型新穎別致(圖5)。瓶分為兩類:一類是瓶體修長秀美者,特征為矮梯形小口,短束頸,圓肩,瘦長腹,隱圈足。因瓶體修長,時稱“經瓶”,是盛酒的用具。另一類是瓶體短碩圓渾者,特征為盤口,細頸,豐肩,鼓腹,腹下漸收,圈足,給人以穩重大方之感,應為插花之用的花器。唾盂作為衛生潔具,出土數量較多,特點是大寬沿,沿面微弧,似漏斗形碗狀,束頸,下承圓腹,圈足(圖6)。此類醬釉瓷器不論是哪一種造型,都十分注意口、底、身三部分的表現效果,尤其是器身部分弧線變化順暢自然,表達入微,完全合乎藝術欣賞的標準,整體形狀演繹非常完美,令人嘆為觀止。
釉面特征
醬釉與白釉、黑釉、青釉等一樣,都屬于單色釉,也稱一色釉或一道釉。由于釉里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燒成后就出現了不同的色澤。醬釉的顏色產生,主要是因在釉中加入了一定的鐵,且釉料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到了5%以上。但釉層對光的選擇性吸收和選擇性散射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故造成醬釉的呈色工藝原理非常復雜。“要使其充分顯示某種色調,必須從各方面注意,因釉料的化學組成、燒成氣氛、燒成時間、燒成溫度、顆粒細度、微量元素,以及燒窯時的操作方法,坯體在窯中的擺放位置,甚至氣候等對呈色均有影響,忽視任何一環,都將達不到目的。”因此,有人認為黑釉燒過火就成為醬色釉的觀點,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科學檢測的結果表明,在北方同一窯場燒制的醬釉瓷器與黑釉瓷器,它們的化學組成有明顯的區別,醬色釉的鈣含量比黑釉要低得多,前者的平均值只有后者的一半;助熔劑總含量,也是醬色釉比黑釉明顯較低,前者的平均值只有后者的80%左右;醬色釉的鐵含量略高于黑釉;即使是同一器物上的醬色釉和黑釉,它們在鈣含量、助熔劑總含量以及鐵含量上也存在上述差別;醬色釉的鋁含量比黑釉要高。醬色釉瓷由于其助熔劑含量較低,故燒成溫度比黑釉瓷要高50℃左右。另外,醬色釉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粘度比較大,不易流釉,故底足處的釉層與器口處差不多同樣厚。從當陽峪窯址出土醬釉瓷器標本的外觀看,其釉面通體均勻一致,上下釉層厚薄一致,與上述檢測結果十分吻合。這也正是當陽峪窯醬釉瓷器燒成的難度所在。其純熟高超的技術表現絕非一般高溫色釉所能相比。
如果仔細觀察當陽峪窯址出土的醬釉瓷片就會發現,其釉層斷面明顯分成兩層,第一層是極薄的棕紅色表層,第二層是介于釉表與胎之間較厚的棕黑色基礎層。早在20世紀30年代,西方學者就已經注意到了此現象。當時在焦作煤礦英國福公司工作的英國工程師司瓦露(R?W?Swallow),曾專事搜集過當陽峪窯瓷片,同時進行大規模的調查與發掘,帶走大量瓷器和標本。1943年,瑞典鐵路工程師卡爾貝克(Orvar Karlbeck)受司瓦露的邀請,曾于1934年也到焦作進行窯址考察與發掘,撰寫了《關于焦作窯陶瓷器的記錄》一文,主要介紹了他親自考察當陽峪的情況和當時窯址的概貌,并將親眼所見的顏色釉瓷器加以詳細說明。他寫到:“棕色瓷器很少被發現,司瓦露也沒能得到很多,而我在當陽峪也只發現了一塊。那是一塊很大的瓷片,是在一個窯爐口外邊的廢棄堆中發現的,它混在一些鈞窯風格的瓷片里。很顯然就是這座窯爐燒制的,這對解釋那種高質量的瓷器非常重要。如果在別處發現這塊瓷片,我可能會認為它的年代非常晚。司瓦露收藏的瓷片里,多為杯子的碎片,有些底部很平而且不上釉,另一些高圈足不上釉,胎體極薄而且是真正的瓷器。杯上先裝飾一層很厚的黑色釉,外面還有一層極光亮的接近栗色的棕色釉,這證明了窯工技藝非常高超。可惜只發現了瓷片,我還從來沒見過這種有趣而又吸引人的完整器物。”從中可以明確兩點:一是所謂棕色瓷器,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醬釉瓷器。可能是因為采集區域的不同,當時窯址上還很難發現此類瓷片。二是卡爾貝克將醬釉瓷器的釉面裝飾方法分析為兩步,即“先裝飾一層很厚的黑色釉,外面還有一層極光亮的接近栗色的棕色釉”,這就完全將觀察到的現象變為了施釉的工藝特點,因此造成了錯誤的分析與解釋。正因如此,后來繼續有學者將此句翻譯成“先施一層護胎釉”,那就更是以訛傳訛了。
那么,當陽峪窯醬釉瓷器斷面的黑色夾層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是有意識燒成的嗎?實際上,醬釉瓷器的燒造離不開化學元素鐵,其千差萬別的顏色都是在“鐵”這一著色氧化物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鐵作為中國古代高溫顏色釉的主要著色元素之一,對釉的著色作用不僅取決于原料的配方,還與許多工藝條件密切相關。雖然同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但由于化學組成上的差異,它們的顯微結構完全不同。用高倍光學顯微鏡對醬色釉的斷面作進一步觀察的結果表明,棕紅色的表面層中含有大量赤鐵礦和磁鐵礦晶體,這些晶體發育良好,呈羽毛狀或棕櫚葉狀,有些大晶體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醬色釉的色調主要由這一表面析晶層所決定。燒成溫度、二次氧化及冷卻速度,對釉面棕紅色析晶層的形成及其色調變化均有一定影響。表層下面的棕黑色層中存在著液相分離區,這對釉面鐵析晶層的形成顯然有著直接的關聯。因此,我們所看到的醬釉瓷器的斷面,并不是施了兩種釉,而是氧化鐵在不同條件下化學反應變化不統一的結果。
雖然都稱為醬釉,但釉色有深淺之別,亦有泛紫或呈紅、褐、赭的色調之差。尤其是在自然光下,醬釉色調會隨著光線的強弱、明暗變化產生色彩斑斕、奇幻美妙的細微變化,有的艷如熟透的柿子,有的赤紅如赭土,有的細膩如調制的芝麻醬……這種釉面顏色的美妙變化在名品輩出的宋瓷中可謂獨具一格,也正是醬釉瓷器的真正魅力所在。它強調的不是人工雕飾,而是自然天成。當陽峪窯醬釉瓷器盡管在胎質上有粗細之分,但“釉料配方比較成熟穩定”。側光下觀察釉面可見極細小的橘皮紋,釉色凈潔、雅致而有活力。撫摸釉面會感覺細膩如玉、如脂。在保證釉面勻凈的質地美基礎上,同時追求醬釉顏色的色調變化美。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見到的當陽峪窯醬釉瓷器多為內外一致的一色釉,口沿頂部因垂流而呈米黃色,下面往往為漸變的黃褐色帶,之后才是醬色。此外,當陽峪窯還燒制出了多種二色釉的醬釉瓷器,即在一件器物上施兩種不同顏色的釉。最常見的是在器物的內壁施白釉,而在外壁施醬釉(圖7)。也有的琢器是上部施醬釉,而下部施白釉,或者反過來上部施白釉而下部施醬釉(圖8)。還有的器物是外壁施醬釉而內壁施黑釉。這些裝飾手法的運用,使醬釉瓷器古樸中顯靈秀,粗獷中見雅致,給單調的醬釉瓷器賦予了豐富的內涵。
當陽峪窯醬釉瓷器的燒造時間
對于當陽峪窯醬釉瓷器的燒造時間,從20世紀30年代至本世紀初的70多年的發現與研究過程中,由于實物發現不多而極少被人提及。目前從窯址考古發掘、碑文記載及墓葬出土等情況分析,當陽峪窯醬釉瓷器主要燒造于宋代,北宋哲宗元符(1098~1100年)與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達到鼎盛,金代亦有少量燒制,元代以后衰落。
根據窯址的科學考古發掘結果,當陽峪窯的醬釉瓷器主要燒造于宋、金時期。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當陽峪瓷窯遺址進行了首次較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00余平方米,清理作坊、過濾池、轆轤坑、窯爐、水井、灰坑等各類遺跡百余處,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瓷器標本。當陽峪窯地層堆積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宋代、金代和元代堆積,而細白瓷、醬釉瓷、絞胎瓷和三彩等主要出土于宋代堆積層,金代地層也有出土。金代和元代堆積以粗白瓷和白地黑花瓷為主。鈞瓷主要出土于元代堆積層。從宋代堆積層出土的這些醬釉瓷器數量較大,質量極高,制作工整,釉面光潤,大大拓寬了人們對當陽峪窯醬釉瓷器的認識,徹底改變了世人一見醬釉瓷器便將之歸于“紫定”的看法。尤其是對于此前在全國各地墓葬和窖藏中發現的醬釉瓷器,有許多學者開始進行重新思考與仔細分析,并分別從特征與產地等角度進行深入對比與研究。
玉髓的特性
玉髓的顏色豐富多彩,有些品種具有奇特的花紋和美麗的圖案,令人稱奇。玉髓的產量很豐富,價格低廉,但卻不影響其以獨特的美征服大眾。在古代,它是王公貴族、富商大賈的專享,如今卻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流行于大眾中的玉石品種。
玉髓質純時,是白色的,但自然界中玉髓所含微量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呈多樣性,如Fe、AL、Ti、Mn、Mg、K、Na、V、綠泥石、赤鐵礦、鈉云母、鐵錳質等等,使玉髓顏色變得豐富多彩,美麗動人。玉髓的硬度為莫氏6.5左右,密度2.58~2.64,折射率1.53~1.54;質地半透明至微透明,呈玻璃光澤至油脂光澤,韌性較好,幾乎可見各種顏色。
玉髓的主要顯微結構是隱晶質結構和纖維狀結構及纖維放射狀結構。由于形成環境有規律的改變,玉髓礦物的生長發育狀態亦發生有規律的改變,隱晶質結構―放射狀結構―微粒結構(石英),循環往復,形成了灰白色調略顯差異的條帶狀構造和環帶狀構造,加上夾雜進來的不同微量礦物和化學元素分布的不均勻性,這種條帶和環帶的差異就更加明顯突出。當所含其他礦物質分布不均,或呈有規律地分布時,則會出現各種圖案或條帶狀花紋,十分美麗異常。
玉髓的分類及品種
依據玉髓的顏色、花紋及內部包體特征等,可將其分為狹義玉髓、瑪瑙、碧石三類。各類中又有多個品種。
1.狹義玉髓:指顏色均一、因雜質較少而紋帶不明顯的玉髓。多為半透明狀,質地純凈、顏色鮮艷美麗,因而是受歡迎的工藝美術及首飾材料。其顏色有白、紅、黃、褐、綠等。其品種以顏色劃分有紅玉髓、肉紅玉髓、綠玉髓、蔥綠玉髓、墨玉髓、白玉髓等等。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紅玉髓與紅寶石一起被定為7月生辰石,象征熱情、仁愛和威嚴;綠玉髓則和祖母綠一起,被定為5月生辰石,象征幸運和幸福。被稱為“澳洲玉”或“英卡石”的玉石即是澳大利亞所產的綠玉髓,其綠色青翠欲滴,美觀喜人,可與翡翠媲美,而價格卻便宜得多。
2.碧石:指成分中含有粘土礦物和氧化鐵等礦物雜質的髓,又被稱為肝石。其雜質含量常達15%以上。因質地不純,通常表現為不透明或微透明,且光澤亦稍暗于狹義玉髓。碧石的顏色也很豐富,其品種以顏色分,有紅碧石、綠碧石、白碧石、黃碧石等。事實上,碧石質地常不均勻,其顏色也較多變,除有單色品種外,也常見雜色品種。一種在暗綠至綠色底色上帶有紅色、棕紅色斑點的碧石被稱為“血滴石”或“血星石”“血石”,因色彩對比度大,視覺效果強烈,非常美觀。在很多國家的習俗中,它與海藍寶石一起被定為3月生辰石,象征沉著、勇敢和聰明。當碧石中有兩種以上顏色組成各種條帶狀或風景圖畫狀花紋時,則被統稱為“圖畫碧石”,也可具體地分為條帶狀碧石、風景碧石等,這種碧石多直接被用作觀賞石。
3.瑪瑙:指具有明顯的同心層狀紋帶、平行紋帶或各種花紋圖案的玉髓,通常不含或極少含有粘土質雜質。瑪瑙的花紋式樣繁多。“瑪瑙”一詞來源于佛經,梵文譯音“阿斯瑪加波”,意為“馬腦”,因其色彩紋理似馬腦而得名。又因為此“馬腦”屬于玉類,因而古人詮釋其義而有“瑪瑙”一詞。
(1)瑪瑙的分類與品種
古人常根據其花紋及顏色,給予具體的名稱。因此其名稱雜而且多,如“錦紅瑪瑙”“竹葉瑪瑙”“曲蟮瑪瑙”“醬斑瑪瑙”“夾胎瑪瑙”“纏絲瑪瑙”“柏枝瑪瑙”等等,不一而足,望其名而知其紋和色。
現代瑪瑙分類,同樣考慮其花紋特征和顏色,將瑪瑙按不同顏色、不同花紋圖案、不同特殊光學效應,以及特殊包裹物等不同特點,分成四類多個品種,具體如下:
Ⅰ類:按突出的顏色特征劃分
此類瑪瑙顏色較為單一,以一種顏色為主,而顏色的深淺或不同色調顯現出其美麗的紋帶。根據其主體色調通常分為紅瑪瑙、藍瑪瑙、紫瑪瑙、綠瑪瑙、黃瑪瑙、膽青(鬼頭青)瑪瑙、白瑪瑙等品種,其中天然藍瑪瑙、紫瑪瑙、綠瑪瑙很少見,市場上所見基本均為人為染色品。
紅瑪瑙主要有褐紅、醬紅、紅、橙紅等色。古代所稱的“赤玉”,是瑪瑙中最好的品種之一。行話“瑪瑙無紅一世窮”,就是說瑪瑙中若沒有紅色,價值便不高。這是因為真正天然產出的紅瑪瑙并不多,尤其是大塊的紅瑪瑙,自然價高。現今有了熱處理和染色技術,紅瑪瑙便很常見并且物美價廉,但已非天然品了。
Ⅱ類:以突出的花紋圖案劃分
此類瑪瑙以花紋圖案見長,據其紋帶或花紋圖案的不同特征可劃分為以下品種:
縞瑪瑙:指具有縞狀紋帶的瑪瑙。縞,原指白色絲制品,其紋理細密如絲。縞瑪瑙即是指具有非常細的平行紋帶的瑪瑙。此品種一般顏色較有限,有單一顏色而不同色度組成細紋的,也有兩種顏色相間的品種。其中最著名的品種是“纏絲瑪瑙”,是一種具有紅色或褐紅色與白色相間的細密平行條紋的品種,極似在紅色的線軸上纏繞了白絲線,非常美麗。在很多國家的珠寶習俗中,它和橄欖石一起被定為8月生辰石。又因以其纏綿之態,象征著夫妻幸福,有“幸福石”之稱,備受青睞。
縞瑪瑙以不同的顏色,還可有多個品種,如黑白縞瑪瑙、紅縞瑪瑙、褐白縞瑪瑙、棕黑縞瑪瑙等。其中以紅縞瑪瑙和紅白縞瑪瑙最佳。
帶狀瑪瑙:指具有較寬平行紋帶的瑪瑙。通常條帶為單色的不同色調,或為兩種相間排列的顏色組成,少有兩種以上顏色的。根據其不同的顏色,也可分為多個品種。此外一種漆黑色瑪瑙帶有一條白帶的品種,被稱為“合子瑪瑙”。
天然圖案瑪瑙(風景瑪瑙):瑪瑙中的不同顏色、花紋以及不透明雜質等的組合,形成了花鳥魚蟲、人物、動物、植物等圖案及云海、日出、山水等畫面。真正有豐富意境的瑪瑙天然圖案并不易得,多是可遇不可求,因而價值亦較高。天然圖案瑪瑙較少用作雕刻玉料,除非主題設計的需要。通常多被直接用作觀賞石,或置于案頭,或放入水中,或把玩于股掌之間,其樂無窮。
天然圖案瑪瑙中,獨豎一幟的要數“苔蘚瑪瑙”或稱“水草瑪瑙”,較多見,古即有之。它系半透明至透明白色或乳白色的瑪瑙,含有不透明的氧化鐵、氧化錳或綠泥石等雜質,其雜質形成似苔蘚、水草、柏枝狀的圖案,顏色以綠色為多,因而得名。但也可見褐色、褐紅色、黃色、黑色等單色或是不同顏色的混雜色等。常可見到組成的圖案或如湖中水草飄搖,或像水邊樹木雜草倒映,或似山野層林盡染等等,酷似天然景象,美觀而神奇。
我國南京著名的雨花石,就是含有SiO2的礫石,有許多是“天成幻出”的藝術珍品,被稱為“華夏一絕”和“金陵一絕”。其中的精品,絕大多數即為天然圖案瑪瑙。在小小的一塊瑪瑙鵝卵石中,可觀賞到神似的古今風物、中外勝跡,令人驚贊。
此外,“云霧瑪瑙”特指有云霧繚繞或云遮霧罩之感的瑪瑙。“龜背瑪瑙”特指其花紋形似龜背紋的瑪瑙。同樣,根據花紋圖案的形似,還有“火炬瑪瑙”“蘑菇瑪瑙”“城廓瑪瑙”等等。
Ⅲ類:具特殊光學效應的瑪瑙
此類瑪瑙較少見,主要是指瑪瑙中具有某些特殊光學效應的品種,通常可見到兩種:火瑪瑙與閃光瑪瑙。
火瑪瑙:這種瑪瑙其結構呈層狀,層與層之間有薄層包裹物質,如氧化鐵的薄片狀礦物晶體,當光照射時,產生薄膜干涉現象,會閃出火紅色的暈彩,故稱其為火瑪瑙。
閃光瑪瑙:由于光線的照射,使瑪瑙條紋產生相互干擾,出現明暗變化(拋光后更容易發現)。當入射光線照射角度變化時,其暗色影紋亦發生變化,十分好看并有趣。新疆產的瑪瑙及南京的雨花石中都發現過這一品種的瑪瑙,但較稀少。
Ⅳ類:以奇特包裹物聞名的瑪瑙
瑪瑙中有封閉的空洞,其中含有水或水溶液,這種瑪瑙即稱為水膽瑪瑙。將這類瑪瑙搖晃時汩汩有聲,以“膽”大“水”多者為佳。透明度高且無裂紋和瑕疵的水膽瑪瑙,是極好的玉雕材料。
北京玉器廠利用瑪瑙的色彩變化,雕制了作品“山巔流瀑”:一只憨態可掬的小鹿,跑到潭(水膽)邊飲水,情趣盎然。長城工藝美術廠的作品“太白醉酒”水膽瑪瑙工藝品,刻劃了酒仙詩人李太白醉臥酒壇(水膽)的生動形象。上述作品對瑪瑙中水膽的利用,可謂達到極至。天然水膽瑪瑙尤其是質量好的極為稀少,因而其成型工藝品才成了稀世之珍。
(2)瑪瑙的選材及分級
瑪瑙的選材要求通常是:有突出條帶紋者,以紋帶越清晰、越細密,則越珍貴;有突出顏色者,以紅色、藍色、紫色且色正者最珍貴;有突出之圖案者,則以既有意境、又有形似者最珍貴;有特殊光學效應者,則以其特有的光學效應越強烈、越明顯者越珍貴;而水膽瑪瑙則以其“膽”大“水”多且透明度高者珍貴。而所有品種,都要求盡量少有裂紋,無裂紋最好;即便有,也應少、短、淺,不影響觀賞。此外,除水膽及可利用的美觀砂心外,最好無砂心;若有,也要在應用過程中作為雜質剔去。砂心大而不美者,則為廢料。
(一)典例分析
【例1】(肇慶)按下圖組裝儀器,關閉止水夾,通電使紅磷燃燒。請回答下列問題。
(1)燃燒的現象是。
(2)紅磷燃燒一段時間后,自動熄滅了,你認為原因是。
(3)冷卻后,松開止水夾,你觀察到的現象是。
【分析】本題通過對課本實驗裝置的變形,考查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的應用及實驗現象的判斷。(1)紅磷在電熱棒點燃下發生燃燒,產生大量白煙,然后火焰慢慢熄滅。(2)紅磷燃燒一段時間后,自動熄滅了,是由于集氣瓶內的氧氣已消耗完。(3)由于紅磷燃燒消耗集氣瓶內的氧氣,使瓶內壓強減小,冷卻后,松開止水夾,可以發現燒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氣瓶內(或燒杯的水面下降),集氣瓶中的水約占集氣瓶容積的1/5。
【答案】(1)產生白煙,火焰慢慢熄滅(2)集氣瓶內的氧氣已消耗完(3)燒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氣瓶內(或燒杯的水面下降),集氣瓶中的水約占集氣瓶容積的1/5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有關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實驗現象及注意事項等。試題常通過設置多種多樣的實驗裝置,考查同學們對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的掌握程度,也有的考查對實驗產生的誤差進行分析。
【例2】(日照)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紅磷在氧氣中燃燒時,產生大量白煙
B.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白光,生成黑色固體
C.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時,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D.硫粉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火焰,聞到刺激性氣味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氧氣的典型化學性質正誤的判斷,重點考查幾種典型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正誤的判斷。解答此類題既要掌握幾種典型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又要仔細辨別其在空氣中與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差異。根據四種典型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可知,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不是黑色固體,因此B不正確。
【答案】B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氧氣的性質及用途正誤的判斷。常通過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考查物理性質及用途;通過典型實驗的操作、現象及注意事項,考查化學性質及應用。
【例3】(本溪)根據以下常用的實驗儀器,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部分儀器的名稱:②;⑧。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選用的儀器有①②⑤⑥⑦,還缺少的一種儀器是,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實驗結束后,發現收集的氧氣不純,原因可能是(答一點即可)。
【分析】本題通過給出常用儀器考查制取氧氣所用儀器選擇的判斷。(1)根據所給儀器可知,②是試管,⑧是水槽。(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需要加熱,而所給五種儀器沒有酒精燈,因此還缺少酒精燈。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據此可寫出化學方程式。實驗結束后,發現收集的氧氣不純,要從實驗操作的角度去考慮,可能是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就收集,也可能是實驗開始前集氣瓶預先未裝滿水等,答出一條即可。
【答案】(1)試管水槽(2)③(或酒精燈)2KMnO4K2MnO4+MnO2+O2 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就收集(或集氣瓶事先未裝滿水等)
【點評】此類題主要通過給出常用儀器或實驗裝置,考查制取氧氣所用儀器或裝置選擇的判斷。常結合給出的儀器或裝置,考查制取氧氣所用儀器名稱、實驗藥品、反應原理、實驗步驟、反應裝置、收集方法、驗滿方法、檢驗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二)專題演練
1.(貴陽)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兩種氣體是()
A.N2、O2B.N2、CO2C.O2、H2OD.CO2、H2O
2.(廣州)下列關于空氣中各組成成分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空氣中的O2只有點燃時才能發生化學反應
B.空氣中的CO2是導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C.空氣中的N2可作為生產氮肥的原料
D.空氣中的稀有氣體沒有任何使用價值
3.(淮安)為了得到較純凈的氮氣,某同學采用燃燒法除去一瓶空氣中的氧氣,下列物質中最適宜選用的是()
A.紅磷B.硫粉C.蠟燭D.鐵絲
4.(重慶)下列關于O2的說法不科學的是()
A.常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空氣中的O2
B.硫在O2里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C.工業上將空氣液化后再進行分離來制取O2
D.加熱KClO3制O2,可用MnO2作催化劑
5.(昆明)某同學觀察演示實驗后,做的下列筆記不正確的是()
A.硫在氧氣里燃燒,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氣里燃燒,發出白光
C.鐵絲在氧氣里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D.紅磷在空氣里燃燒,產生大量白煙
6.(南寧)實現“低碳經濟”的一種策略,是節約能源。如下圖所示的四種制取氧氣的方法中最節能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咸寧)據探測衛星發回的數據分析,火星大氣中95%是二氧化碳,其余為少量的氮氣、氫氣,還找到了有液態水存在的證據。根據以上信息,某同學作出如下推斷:①火星大氣是混合物,②火星大氣與地球大氣成分相似,③火星上鋼鐵不容易生銹,④火星環境適宜人類生存,⑤火星上溫室效應顯著。你認為正確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8.(陜西)下圖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兩種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甲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乙裝置收集氧氣時需要用帶火星的木條來驗滿,這是利用了氧氣的性。甲、乙兩種制取氧氣的方法相比,乙方法的優點是。
9.(呼倫貝爾)結合下圖所示實驗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應選用裝置作氣體發生裝置(填字母,下同),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若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則選用的氣體發生裝置為,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通過查閱資料得知:①實驗室可用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來制取氨氣;②一氧化氮氣體難溶于水,在空氣中容易發生反應2NO+O2=2NO2 。
那么,在實驗室里制取氨氣應選擇的氣體發生裝置為;收集一氧化氮氣體應選擇的裝置是。
(3)如果用F裝置干燥氧氣,則F裝置中應裝入的液體為;氧氣應從端進入F中(填“a”或“b”,下同);如果用裝滿水的F裝置收集氫氣,則氫氣應從端進入F中。
10.(天津)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按要求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圖中帶有標號的儀器名稱:a。
(2)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應選用的裝置為(填序號),檢驗二氧化碳已收集滿的方法是。
(3)實驗室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較干燥的氧氣時,應選用的裝置是(填序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若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移出水面,然后再。
(4)實驗室還可以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氣。常溫下,在試管中分別加入下列物質,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不能使木條復燃的是。
A.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
B.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少量二氧化錳
C.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少量硫酸銅溶液
D.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和少量紅磚粉末
二、水與常見的溶液
(一)典例分析
【例1】(海南)下列關于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礦泉水是純凈物B.過濾可除去水中的固體雜質
C.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的D.將硬水降溫可降低水的硬度
【分析】本題綜合考查與水有關的知識及應用。由于礦泉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離子,如Ca2+、Mg2+,還有一些微量元素等,因此礦泉水不是純凈物,而是混合物,A不正確;過濾是一種從液體中分離出不溶性固體的方法,利用它可將不溶于水的固體雜質與水分離開來,B正確;水循環系統雖使水的總量保持不變,但是淡水的量卻不斷減少,因此水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的,C不正確;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煮沸或蒸餾的方法,降溫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Ca2+、Mg2+,D不正確。
【答案】B
【點評】此類題常將電解水實驗現象及結論、硬水的檢驗、凈化水的方法、水資源及利用等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也有將溶液及相關概念與水的知識相融合進行綜合考查,主要考查對此部分基礎知識內容掌握的能力。其中,水的利用、防止水污染、節約用水的方法等,常結合當年與水有關的重大事件及生產生活實際來考查。
【例2】(陜西)下表是KNO3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請回答下列問題。
濕度/℃020406080100
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
(1)分析表中數據,歸納出KNO3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規律:。
(2)20℃時,在裝有5gKNO3晶體的試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蕩,此時所得溶液為溶液(填“飽和”或“不飽和”)。再將該試管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使試管內溶液溫度升至60℃,此時試管內的溶液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
(3)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KNO3溶液時,溶解過程所需要的儀器有。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溶液及溶解度知識的綜合應用。 (1)根據所給KNO3各溫度的溶解度數據可知,KNO3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根據20℃時KNO3的溶解度為31.6g,可知100g水溶解31.6gKNO3剛好形成飽和溶液,那么,20℃時10g水最多只能溶解3.16g KNO3晶體,不能將5gKNO3全部溶解。而60℃時KNO3的溶解度為110g,即60℃時10g水最多能溶解11gKNO3,顯然,在60℃時5gKNO3晶體能全部溶解在10g水中,形成不飽和溶液,其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5g∶10g=1∶2。(3)配制溶液時,溶解過程需在燒杯內完成,為了加快溶解還需用玻璃棒攪拌,因此,需要的儀器是燒杯和玻璃棒。
【答案】(1)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飽和1∶2(3)燒杯和玻璃棒
【點評】此類題常以溶解度及曲線為核心,綜合考查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判斷及相互轉化、比較幾種物質溶解度的大小、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判斷,及分離可溶性物質時適用的結晶方法等,為中考必考內容。
(二)專題演練
1.(西寧)下列關于溶液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無色透明的液體一定是溶液B.溶液中只能有一種溶質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D.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質均相同
2.(玉溪)在室溫下,將下列物質各5g分別放入50g水中攪拌后觀察,現象最相似的是()
A.Fe2(SO4)3、KMnO4B.CuSO4、NaCl
C.CuO、MnO2D.NaOH、NH4NO3
3.(北海)下列關于溶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將植物油與水混合形成溶液
B.氣體、液體、固體均可作溶質
C.配制溶液時,攪拌可增大溶質的溶解度
D.將6%的氫氧化鉀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為3%
4.(南寧)如圖所示,將水分別滴入裝有氫氧化鈉固體和硝酸銨固體的兩支試管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硝酸銨固體溶解時會吸收熱量
B.氫氧化鈉固體溶解時會放出熱量
C.A、B兩只燒杯的溶液中都有固體析出
D.A、B兩只燒杯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都保持不變
5.(湘潭)右圖為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據圖回答:
(1)t3℃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關系是。
(2)a點的含義是。
(3)t1℃時,將A物質40g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攪拌,形成溶液的質量是g。
(4)將t1℃時A、B、C三種物質飽和溶液的溫度升高到t3℃,三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是。
6.(西寧)今年我國南方多個省份遭受大范圍持續干旱,災區飲用水安全備受關注。
(1)除去水中難溶性固體雜質的操作是。
(2)檢驗水樣是硬水還是軟水,可用的物質是;測定水樣的酸堿度可用。
(3)下列關于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水是有機物,能賦予生命B.愛護水資源,要節約用水,還要防止水體污染
C.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D.水中氧元素含量很高,能提供人體所需的氧氣
7.(天津)溶液在生產和科研中具有廣泛的用途,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上沾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為汽油能油污(填“溶解”或“乳化”)。
(2)喝了冰鎮汽水以后,常常會打嗝。這種現象說明氣體的溶解度與有關。
(3)某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下圖所示:
20℃時,要使接近飽和的該物質的溶液變為飽和溶液,通常可采用三種方法,它們分別是、、。
8. (沈陽)小玉幫助老師配制KNO3的飽和溶液,以備全班實驗使用。此時實驗室溫度為25℃,老師提供的藥品是含有少量NaCl的KNO3固體。
(1)她查閱了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1所示。25℃時,KNO3的溶解度是g。經分析,KNO3中混有少量NaCl的提純方法是,用此法獲得了足量的KNO3固體。
圖1圖2
(2)小玉配制700gKNO3飽和溶液的過程如下:
①計算。
②稱量。準確稱量KNO3固體g。
③量取。用 (填“100mL”、“500mL”或“1000mL”)量筒量取蒸餾水,操作如圖2所示。
④溶解。將KNO3和水分別加入大燒杯中,攪拌使固體完全溶解。
請指出小玉在配制溶液過程中的操作錯誤:。由于以上錯誤操作,他配得的不是KNO3飽和溶液,要得到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他可能采用的方法是。
最后小玉將配得的飽和溶液裝瓶,貼上標簽備用。
9.(永州)如下圖所示,圖1是教材中水電解實驗裝置,圖2是我市化學老師針對圖l實驗自創的新裝置。
圖1圖2
圖2的創新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先將裝置固定在鐵架臺上,向其中注入250g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氫氧化鈉溶液作電解液,以增強溶液的導電性,用注射器將電解液注滿移液管并倒立在裝置的兩極,連接好導線,開啟直流電源至16V,約4分鐘,產生一定量的氣體時,關閉電源,隨即檢驗兩極產生的氣體。
請你結合上述圖示和操作步驟,回答下列問題。
(1)配制250g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氫氧化鈉溶液,需固體氧氧化鈉g。
(2)圖2中與電源正極相連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的氣體是(填化學式),檢驗此氣體的方法是。
(3)你認為圖2的創新實驗相對圖l來說,所具備的優點組合是(填字母編號)。
①實驗時,手不用直接接觸有腐蝕性的電解液②使用注射針頭作電極,兩極距離近,反應快③非常方便兩極氣體的檢驗④所用實驗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見的物品改制而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河北)已知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AgCl)沉淀和硝酸鈉。為測定某生理鹽水的溶質質量分數,將生理鹽水樣品與足量的硝酸銀溶液混合,有關實驗數據如下表:
反應前反應后
實驗數據
生理鹽水樣品的質量加入硝酸銀溶液的質量過濾后剩余溶液的質量
130g40g167.13g
(1)反應后生成氯化銀的質量為g。
(2)計算該生理鹽水的溶質質量分數。
三、碳及其氧化物
(一)典例分析
【例1】(重慶)下列有關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C可以將CuO 中的Cu 置換出來B.在一定條件下CO2 能夠轉變成CO
C.CO2 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變紅D.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單質
【分析】本題綜合考查碳的單質及其氧化物的組成、性質及應用。由于C單質具有還原性,可以將CuO 中的Cu 置換出來,因此A正確;CO2與C在高溫時反應可以生成CO,因此CO2 可以轉變成CO,B正確;由于酸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CO2只有與水反應才能生成酸,因此CO2 不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變紅,C不正確;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單質,因此D正確。
【答案】C
【點評】此類題常將碳的單質及其氧化物的組成、性質和用途融合到一起,進行綜合考查。重點考查碳的典型單質的性質及用途,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及二者的相互轉化。
【例2】(瀘州)下圖是實驗室用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并驗證其性質的實驗裝置圖,試根據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裝置A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裝置C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2)裝置D中觀察到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它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3)實驗室用裝置E來收集二氧化碳時,二氧化碳應從通入(填“c端”或“d端”)。
【分析】本題綜合考查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質的應用。(1)儀器a是長頸漏斗;裝置A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其所用藥品是碳酸鈣與稀鹽酸,據此可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C裝置后,由于二氧化碳與石蕊試液中的水反應生成碳酸,可使石蕊試液變成紅色。(2)根據蠟燭會熄滅,聯想生活知識,可利用二氧化碳來滅火。(3)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用E裝置來收集時,應將二氧化碳從c端通入,瓶內空氣由d端排出。
【答案】(1)長頸漏斗 CaCO3+2HCl=CaCl2+CO2+H2O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2)滅火(3)c端
【點評】此類題常通過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考查與二氧化碳性質相關的應用,重點考查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藥品、反應原理、檢驗、除雜質、干燥方法及其性質的應用。
(二)專題演練
1.(南通)下列有關碳及其氧化物的說法錯誤的是()
A.CO與CO2 可用澄清石灰水區分B.CO具有還原性,可用于鐵的冶煉
C.CO2的過多排放可導致酸雨的產生D.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昆明)關于CO和CO2的說法錯誤的是()
A.CO2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CO能燃燒、具有毒性和還原性
C.CO2不供給呼吸的性質和CO的毒性都會致人死亡
D.CO和CO2性質和用途的較大差異,是因為組成它們的元素的種類不同
3.(南充)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檢驗、制備和用途能達到目的的是()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溶液變為藍色
C.用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備大量二氧化碳
D.將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火焰立即熄滅,證明瓶內原有氣體就是二氧化碳
4.(海南)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下列除去二氧化碳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A.點燃混合氣體B.將混合氣體通過灼熱的氧化銅
C.將混合氣體通過濃硫酸D.將混合氣體通過氫氧化鈉溶液
5.(郴州)將3g碳和6g氧氣放入一密閉容器中,點火燃燒后,容器中的氣體為(填“純凈物”或“混合物”);當恢復到原溫度時,容器內的壓強(填“增大”、“減少”或“不變”)。
6.(昆明)右圖中“”表示A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B,“―”表示相連的兩種物質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反應。
A、B、C、D各是一氧化碳、木炭粉、氧化銅、氧氣中的某一種物質,請你推斷(用化學式表示):B是,D是。
7.(昆明)請回憶你觀察過的“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并根據下列教材圖示回答問題。
(1)寫出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
(2)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為了進一步探究試管中剩余固體的組成,待試管冷卻到室溫后,取剩余固體于燒杯中,再加入過量的稀硫酸,充分反應后過濾:①若濾紙上留有黑色、紅色固體,而濾液為無色,則濾液中的溶質是,說明試管中的剩余固體為。②若濾紙上留有黑色、紅色固體,而濾液呈藍色,此時濾液中的溶質是。
8.(昆明)請回憶老師做的“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實驗,并結合下圖回答問題。
甲、乙兩同學共同收集滿兩瓶質量相同的二氧化碳氣體,并分別將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燒杯中,請分析回答:
①甲同學用甲圖的傾倒方式向燒杯中傾倒足夠的二氧化碳,我們觀察到兩根蠟燭是由下而上熄滅,請你告訴我們,為什么是由下而上熄滅?。
②乙同學用乙圖的傾倒方式向燒杯中傾倒足夠的二氧化碳,我們觀察到蠟燭都沒有熄滅,請你聯系學科知識分析,用乙圖的傾倒方式為什么二氧化碳沒有進入燒杯?。
9.(聊城)根據下列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
(1)實驗室制取CO2時,從長頸漏斗中加入的試劑名稱是;用裝置A還可以制取(填一種氣體即可)。
(2)收集CO2的裝置是。
(3)如圖E所示,向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是且密度比空氣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
10.(河南)碳是形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質是中學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1)“低碳生活”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為了減少的排放量(填化學式)。
(2)右圖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填標號)。
A.碳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
B.碳原子核內質子數為6
C.碳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D.碳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01
(3)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化合物,甲和乙中含有碳元素,丙能作干燥劑。它們之間有如下圖所示的轉化關系(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則甲的化學式為,丙轉化為丁的化學方程式為。
(4)上面右圖是某趣味實驗裝置圖。擠壓膠頭滴管后,可觀察到氣球脹大的現象。請分析其原因,并寫出化學方程式:。
(5)利用下圖裝置可做CO還原Fe2O3的實驗,并檢驗該反應生成的氣體產物。已知由A裝置制取的CO氣體中混有少量的CO2。
①CO與Fe2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氣體通過裝置的順序是:A (裝置不能重復使用)。
③從環保角度考慮,對以上裝置的改進措施是。
(6)稱取12.5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雜質不參加反應)放入燒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鹽酸,二者恰好完全反應。反應結束后,稱量燒杯中剩余物質的總質量為58.1g(不包括燒杯的質量,且氣體的溶解忽略不計)。試計算石灰石中雜質的質量分數。
四、金屬與金屬材料
(一)典例分析
【例1】(本溪)為驗證鋅、鐵、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張麗和王宇同學設計了不同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都達到了實驗目的。他們所用的試劑有鋅片、鐵片、銅片、硫酸鋅溶液、硫酸亞鐵溶液、硫酸銅溶液。實驗方案如下:
實驗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實驗操作
(1)方案一中選擇的金屬是。
(2) 方案二中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李軍又設計一個新的方案,也能達到實驗目的。即將三種金屬同時放入一種溶液中,該溶液中的溶質在物質分類上和前兩位同學所用的不同,他選擇的溶液是。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驗證三種金屬活動性順序實驗方案所需試劑的判斷。(1)驗證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如果選擇一種金屬放入兩種溶液中,則應選擇中間的金屬和兩邊金屬的鹽溶液,因此方案一中應選擇的金屬是鐵片。(2)如果用兩種金屬同時放入一種溶液中,則應選擇兩邊的金屬和中間金屬的鹽溶液,因此應選擇的金屬是鋅片和銅片,鹽溶液是硫酸亞鐵溶液,其中鋅能與硫酸亞鐵溶液發生反應,據此可寫出化學方程式。(3)如果不用金屬與鹽溶液是否反應來驗證,還可以選擇金屬與稀酸能否反應及反應速率快慢來判斷。如將三種金屬同時放入稀鹽酸中,根據銅不反應、鋅比鐵反應的速率快,也可驗證出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答案】(1)鐵片(2)Zn+FeSO4 =ZnSO4+Fe(3)稀鹽酸(或稀硫酸)
【點評】此類題是中考必考內容,主要考查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判斷,多通過給出金屬與酸、鹽溶液反應的現象,確定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也有通過實驗探究,考查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比較兩種金屬活動性順序,既可用金屬與鹽溶液能否反應來判斷,也可通過兩種金屬能否與稀酸反應或與稀酸反應的快慢來比較。若要排出三種或三種以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則應選擇采取逐個比較的方法來進行,直至排出金屬活動性順序為止。同時,在應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決實際問題時,還要抓住其適用的范圍、限制條件及置換規律。
【例2】(衡陽)金屬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保護金屬資源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職責。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大力開采礦物以保障金屬材料的使用
B.提高廢舊金屬的回收利用率
C.在金屬制品上刷漆、涂油等防止金屬腐蝕
D.用特種塑料代替金屬制造機器的零部件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金屬資源的保護及防止銹蝕的方法等正誤的判斷。要合理有計劃地開采金屬資源,不宜提倡大力開采金屬資源,因此A不正確;保護金屬資源,一方面要回收廢舊金屬,另一方面要提高廢舊金屬的回收利用率,因此B正確;在金屬制品上刷漆、涂油等方法,都可以防止金屬的銹蝕,因此C正確;可以通過尋找金屬替代品的方法來保護金屬資源,如用特種塑料代替金屬制造機器的零部件等,因此D正確。
【答案】A
【點評】此類題常將鋼鐵銹蝕的原理及保護金屬資源的常見具體方法等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試題多以生產生活實例情境作為考查對象,主要考查同學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專題演練
1.(遵義)下列各種物質中,都屬于金屬材料的一組是()
A.陶瓷、塑料B.不銹鋼、汞C.鐵、氧化鐵D.橡膠、玻璃
2.(玉溪)按圖中所標要求組裝好以下Ⅰ~Ⅲ裝置,擱置一段時間后,觀察所產生的現象。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Ⅰ、Ⅱ裝置中左邊液面下降,右邊液面上升
B.Ⅱ、Ⅲ裝置中左邊液面上升,右邊液面下降
C.Ⅰ、Ⅲ裝置中左邊液面上升,右邊液面下降
D.Ⅰ裝置中左邊液面上升,右邊液面下降,Ⅱ裝置中左邊液面下降,右邊液面上升
3.(赤峰)某同學將金屬氧化物知識整理如下:
有銀白色固體附著,這說明。
(2)乙同學認為上述實驗不足以得出四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想再補充一個實驗,請你和乙同學一起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達到探究目的。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結論
(3)通過以上探究,四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11.(陜西)秦始皇陵銅車馬、青銅仙鶴、樹下仕女圖等10件頂級國寶,聚首“2011西安世園會”。
(1)秦始皇陵銅車馬出土時表面有一些銅銹,銅銹的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Cu2(OH)2CO3]。銅生銹除了與氧氣和水有關外,從堿式碳酸銅的化學式推知,還與空氣中的有關。
(2)青銅仙鶴的主要成分是銅合金。一般來說,合金與組成它的純金屬相比,其性能會發生改變,改變之一是。
(3)樹下仕女圖的主要材料含有天然纖維,除天然纖維外,現代人們還使用合成纖維。鑒別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常用的化學方法是法。
12.(昆明)100g某硫酸銅溶液恰好與5.6g鐵完全反應。求:
(1)生成銅的質量。
(2)反應后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結果精確到0.1%)
五、酸堿鹽
(一)典例分析
【例1】(廣州)下列物質能夠反應,且沒有明顯現象的是()
A.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B.Fe2O3加入NaOH溶液中
C.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分析】本題通過酸堿鹽之間的相互反應,考查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判斷及應用。解答此題,一定要抓住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及常見的酸堿鹽溶解性表來判斷。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能反應且有白色沉淀產生,因此A不符合;Fe2O3加入NaOH溶液中不反應,因此B不符合;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是酸堿中和反應,有水生成,無明顯現象,因此C符合;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會變渾濁,能發生反應,且有明顯現象,因此D不符合。
【答案】C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酸堿鹽的性質及應用,除通過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外,還可以通過酸堿鹽的鑒別、除雜等多種方式來進行。解答此類題的關鍵,就是要抓住常見酸堿鹽之間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檢驗、鑒別及除雜等相關原理來完成相應的問題。
【例2】(樂山)如下圖所示,X溶液與AgNO3、Na2CO3、
Na2SO4三種溶液發生反應均生成白色沉淀。則X可能是下列哪種物質的溶液()
A.HNO3或KNO3
B.HCl或H2SO4
C.BaCl2或CaCl2
D.NaOH 或Ca(OH)2
【分析】本題通過常見酸堿鹽之間反應的實驗現象,考查酸堿鹽性質的應用。解答此題可利用排除法。酸不能與Na2CO3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因此可排除A、B;NaOH 或Ca(OH)2不能與Na2SO4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可排除D;C中BaCl2可分別與AgNO3、Na2CO3、Na2SO4三種溶液發生反應,均生成白色沉淀,CaCl2可與AgNO3、Na2CO3兩種溶液發生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只要是BaCl2或CaCl2中的一種能與三種溶液發生反應均生成白色沉淀即可,因此C正確。
【答案】C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典型酸堿鹽的性質及應用。解答此類題一定要選準突破口,利用特殊現象將答案范圍縮小,然后再按實驗現象逐一判斷,確定出正確答案。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掌握常見酸堿鹽的典型性質。
(二)專題演練
1.(昆明)下列對酸、堿、鹽性質的歸納不正確的是()
A.酸能與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B.堿能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C.酸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
D.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2.(本溪)下列物質長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質量明顯減少的是()
A.大理石B.氫氧化鈉固體C.濃鹽酸D.氯化鈉固體
3.(昆明)下列鑒別化肥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用觀察法可鑒別氮肥和磷礦粉
B.用聞氣味的方法可鑒別碳酸氫銨和氯化銨
C.用加硝酸銀溶液的方法可鑒別硝酸鉀和氯化鉀
D.用加入熟石灰研磨的方法可鑒別硫酸銨和氯化銨
4.(山西)物質的性質決定其保存方法。固體氫氧化鈉具有以下性質:①白色固體,②有腐蝕性,③易吸收水分,④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由此可知,氫氧化鈉固體必須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天津)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如下表所示,其中顯酸性的是()
CuO粉末
9.(昭通)有一包固體可能含有CaCl2、Na2SO4、Na2CO3、KNO3中的一種或幾種。現對其進行如下實驗:
①取少量固體于試管中,加適量蒸餾水,固體完全溶解形成無色透明溶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加過量稀硫酸,有氣泡產生;
③所得溶液少量,滴加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底。
分析以上實驗現象,對原固體組成的判斷正確的是()
A.肯定有Na2CO3,無CaCl2
B.肯定有Na2CO3、Na2SO4,無CaCl2
C.肯定有Na2CO3、Na2SO4,可能有KNO3、CaCl2
D.肯定有Na2SO4,可能有KNO3、CaCl2
10.(郴州)構建知識網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下圖是鹽酸與不同類別物質之間反應的知識網絡。
(1)圖中M應為類物質。
(2)實驗室常用M與稀HCl反應制取CO2,寫出M的化學式:。
(3)鹽酸能與堿反應的實質,是鹽酸中的與堿中的OH-反應生成H2O(寫離子符號)。
(4)工業上常用稀HCl除鐵銹(主要成分Fe2O3)的化學方程式是。
11.(郴州)要除去NaCl樣品中少量的Na2SO4和CuCl2雜質,請根據所提供的試劑:NaOH溶液、稀HCl、BaCl2溶液,分析并完成下列有關問題。
(1)第一步:取NaCl樣品溶于水,加入過量的試劑,完全反應后,過濾,除去樣品中CuCl2雜質;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2)第二步:在第一步所得濾液中加入適量的試劑,完全反應后,再過濾,除去樣品中雜質。
(3)第三步:在第二步所得濾液中加入足量的稀HCl,完全反應后,再進行操作,最后得到NaCl固體。
12.(永州)某白色固體可能由氫氧化鋇[化學式為Ba(OH)2]、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兩種組成。為確定該固體物質的成分,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下列探究活動,請你認真閱讀有關信息,回答相關問題。
【查閱資料】(1) Ba(OH)2是一種強堿,具有NaOH相似的化學性質。
(2)部分酸、堿、鹽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不溶
【提出猜想】猜想I :該固體是NaOH。
猜想Ⅱ:該固體是Ba(OH)2。
猜想Ⅲ:該固體是Ba(OH)2、NaOH的混合物。
【設計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取少量樣品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硫酸鈉溶液
有白色沉淀出現
表明原樣品中一定含有(填化學式)
②向①中繼續滴加硫酸鈉溶液,直至沉淀不再增加為止,靜置后,用pH試紙檢測溶液酸堿性
溶液呈強堿性
表明原樣品中還含有氫氧化鈉
【問題討論】
(1)實驗步驟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實驗步驟②得出的實驗結論(填“正確”或“不正確”)。
(3)如果在上述實驗中用稀硫酸代替硫酸鈉溶液,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均相同,你可以判斷出猜想是成立的。
專題Ⅱ 物質構成的奧秘
一、化學物質的多樣性
(一)典例分析
【例1】(本溪)生活中的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A.金剛石B.可樂飲料C.合金戒指 D.生理鹽水
【分析】本題通過給出實物圖示,考查屬于純凈物的判斷。解答此題還是要通過給出的物質來判斷其所屬的類別。金剛石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屬于純凈物;可樂飲料、生理鹽水均屬于溶液,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合金戒指是由金屬材料制成,合金一定是混合物。
【答案】A
【點評】此類題常通過給出物質或物質的實物模型以及物質的微粒圖示,來考查物質屬于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的判斷。此類題除本題的考查方式外,還有的單獨判斷物質屬于純凈物、單質或化合物、氧化物還是有機物,或者按一定規律排列物質的順序等。解答此類題一定要對每種物質的組成各個擊破,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例2】(株洲)對物質進行分類,是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在下面的四種化合物中,與另外三種不屬于同一類別的物質是()
A.MgSO4B.NaNO3C.NaHCO3D.P2O5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簡單分類的判斷。解答本題應先判斷物質所屬類別,然后判斷其中不同的一種物質。MgSO4、NaNO3、NaHCO3均屬于鹽,P2O5屬于氧化物,與前面三種屬于不同類別。
【答案】D
【點評】此類題除本題的考查方式外,還有的給出物質判斷物質所屬類別,如單質、氧化物、酸、堿、鹽或有機物等。在判斷物質的類別時,可以借助一些規律:酸中一定含有氫元素,堿中一定含有氫、氧元素,氧化物一定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是氧元素。
(二)專題演練
1.(銅仁)下列各組物質,均屬于純凈物的是()
A.臭氧乙醇B.空氣C60
C.鹽酸食鹽D.天然氣石油
2.(衡陽)下列各種“水”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A.蒸餾水B.自來水C.海水D.礦泉水
3.(烏魯木齊)下列物質中屬于化合物的是()
A.石油B.石墨C.天然氣D.乙醇
4.(海南)下列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A.H2O2B.O2C.O3 D.KMnO4
5.(荊門)臭氧(O3)層能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紫外線,從而保護地球生物,臭氧屬于()
A.單質B.稀有氣體C.化合物D.氧化物
6.(益陽)繼“分子足球”C60之后,科學家又發現另一“分子足球”N60,N60屬于()
A.化合物B.混合物C.金屬單質D.非金屬單質
7.(蘭州)現有①粗鹽、②液態氧、③純堿、④潔凈的海水。對上述物質的分類正確的是()
A.鹽―①B.單質―②C.堿―③D.純凈物―④
8.(河南)某物質不含碳元素和氫元素,它不可能是①酸、②堿、③鹽、④有機物中的()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玉溪)下列圖示中的液體物質,可以看作純凈物的是()
A.河、湖水B.蒸餾水C.灌南湯溝酒D.自來水
10.(寧夏)下列一定屬于純凈物的是()
A.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B.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
C.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D.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11.(撫順)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B.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C.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一定不是化合物
D.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12.(昭通)請將下列物質進行分類(填序號):①苛性鈉、②過氧化氫溶液、③冰水混合物、④純堿、⑤甲烷、⑥金剛石。
屬于有機物的是,屬于單質的是,屬于堿的是,屬于混合物的是。
二、微粒構成物質
(一)典例分析
【例1】(西寧)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構成物質的粒子只有分子和原子
C.氣體易被壓縮,說明構成氣體的分子在不斷運動
D.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分子的大小發生了變化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構成物質的粒子的理解及認識。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A正確;構成物質的粒子除分子和原子外,還有離子,因此B不正確;氣體易被壓縮,主要是氣體分子間間隙大,壓縮后分子間間隙變小的緣故,因此C不正確;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分子間間隙的大小發生了改變,不是分子本身的大小發生了改變,因此D不正確。
【答案】A
【點評】此類題主要考查構成物質的粒子間的區別和聯系,因此,準確理解和掌握構成物質的三種粒子間的區別和聯系,是答好這類題的關鍵。
【例2】(衡陽)下列解釋中不正確的是()
A.將25m3的氣體加壓到0.024m3的鋼瓶中――分子間有間隔,且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大
B.液態氧和氧氣都能支持燃燒――同種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相同
C.緝毒犬能根據氣味發現――分子在不斷運動
D.變癟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能鼓起來――分子受熱體積變大
【分析】本題通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考查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的應用。能將25m3的氣體加壓到0.024m3的鋼瓶中,說明分子間有間隔,且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大,因此A正確;液態氧和氧氣都能支持燃燒,是由于構成液態氧和氧氣的分子相同,同種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相同,因此B正確;緝毒犬能根據氣味發現,是由于構成的分子在不斷運動,因此C正確;變癟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能鼓起來,是由于分子受熱后運動速率加快,分子間間隙變大的緣故,不是分子本身受熱體積變大造成的,因此D不正確。
【答案】D
【點評】此類題除本題的考查方式外,還利用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來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解答此類題一定要抓住題給信息來判斷與分子或原子的哪種基本特征有關。
(二)專題演練
1.(長沙)交警在查“酒駕”時,先請司機打開車窗,若聞到酒精氣味,則要求司機必須接受酒精含量的測試。交警能聞到酒精氣味是因為酒精()
A.分子間有間隙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斷運動D.分子可分
2.(衡陽)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級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使福島第一核電站遭到破壞,引起核輻射污染,其主要污染物有銫―134、銫―137和碘―131,它們與作為相對原子質量標準的碳―12一樣,屬于()
A.分子B.單質C.原子D.離子
3.(懷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唯一粒子
D.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粒子,而離子不是
4.(山西)下列物質由分子直接構成的是()
A.鐵B.水C.氯化鈉D.金剛石
5.(天津)將100mL水與10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體積小于200mL。下列對此現象的解釋最合理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B.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是很小的
C.分子是不斷運動的D.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6.(玉溪)用原子、分子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現象或事實,其中正確的是()
A.NH4HCO3加熱分解生成NH3、水和CO2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B.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不同――構成物質的原子不同
C.在不補充氣體的情況下,自行車的車胎熱天比冷天更漲滿――分子的大小與溫度有關
D.20℃時,向100mL水中加入10gNaCl晶體溶解后,液體體積沒有明顯變化――分子間沒有間隔
7.(沈陽)下表列出了幾種原子中的粒子數: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核內質子數等于中子數B.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C.原子只由質子和電子構成D.原子中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
8.(湘潭)今年3月,地震引發了日本核電站的核泄漏,為中國核電站的快速擴張和核安全敲響了警鐘,應該思考如何安全利用原子能。下列有關原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中的質子數與中子數一定相等
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D.原子不顯電性是因為在原子中不存在帶電荷的粒子
9.(湖州)知識梳理有助于我們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如圖是某同學學習物質結構層次后以氧氣為例進行的梳理,下列選項中與a、b、c相對應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電子B.原子核、原子、核外電子
C.原子、核外電子、原子核D.核外電子、原子核、原子
10.(南通)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下列有關水分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受熱時水分子的體積逐漸變大
B.降溫時水分子的化學性質發生改變
C.反應時構成水分子的原子種類發生改變
D.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分子是可分的
11.(廣州)某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圖中“”和“”分別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每3g物質Ⅰ與1g物質Ⅱ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g物質Ⅲ
B.每3個物質Ⅰ分子與1個物質Ⅱ分子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個物質Ⅲ分子
C.每3萬個物質Ⅰ分子與1萬個物質Ⅱ分子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萬個物質Ⅲ分子
D.每3n個物質Ⅰ分子與n個物質Ⅱ分子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n個物質Ⅲ分子
12.(濟南)通過微觀分析來解釋宏觀現象是化學學科的特點,下列有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A.水發生分解反應,是破壞舊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變化
B.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原子也可以分
C.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
D.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參加反應的物質間離子的互換
三、認識化學元素
(一)典例分析
【例1】(張家界) 頭發的成分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根據分析證明:健康人的頭發每克約含鐵130mg、鋅167~172mg、鋁5mg、硼7mg等。這里的鐵、鋅、鋁、硼是指()
A.分子B.原子C.單質D.元素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元素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生活中的物質成分比較復雜,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組成,都是指物質的元素組成,是通過元素組成來說明其成分或比較其含量的。
【答案】D
【點評】此類題通常設置一定情境,考查元素知識的應用。解答此類題一定要抓住元素的特征去判斷,元素不但可以組成物質,而且還有種類及質量大小的區分,但沒有數量的區分。
【例2】(玉林、防城港)下圖中,A、B分別是氧元素和鈣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C、D分別是兩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請根據有關信息完成以下填空。
(1)氧元素的原子序數是。
(2)的相對原子質量是40.08(填元素符號)。
(3)氧元素屬于元素(填“金屬”或“非金屬”)。
(4)C代表的粒子在化學反應中易電子(填“得到”或“失去”)。
(5)如果D代表的粒子的化學符號是Cl―,則x=。
【分析】本題綜合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應用。(1)根據元素周期表中各部分表示的含義,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可判斷出氧元素的原子序數是8。(2)根據元素周期表中下邊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對應可查出上邊的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因此相對原子質量是40.08的是鈣元素,其元素符號是Ca。(3)根據氧元素的名稱偏旁,可判斷出氧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4)根據C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其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為2,在化學反應時容易失去這2個電子。(5)根據D的粒子結構示意圖,可知如果是原子時,x應為7,如果獲得1個電子,則x應為8。
【答案】(1)8(2)Ca(3)非金屬(4)失去(5)8
【點評】此類題常將原子結構示意圖與元素周期表相結合,對相關知識進行考查,是中考命題的一種新方式,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應用。解答此類題既要利用原子結構知識,也要利用元素周期表的變化規律,且元素周期表的某些變化規律可以通過原子結構來體現。
(二)專題演練
1.(柳州)在下列物質中,含有金屬元素的是()
A.H2OB.FeCl3C.H2SO4D.CO2
2.(天水)科學家測定,正常情況下人類頭發的化學組成為:45%的碳、28%的氧、15%的氮、7%的氫和5%的硫等。這里的碳、氧、氮、氫、硫泛指()
A.單質B.原子C.分子D.元素
3.(銅仁)今年3?11日本強烈地震引發核泄漏后,在我區出現一股搶購食鹽的不良之風。其實我國食鹽來源廣泛、蘊藏豐富,因此搶購食鹽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已知氯化鈉中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氯元素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電子,形成陰離子
B.氯元素的核電荷數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