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國際經濟動態模板(10篇)

時間:2023-06-27 15:54: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際經濟動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希臘議會通過財政縮減計劃。2011年6月29日,希臘議會通過了中期經濟緊縮計劃, 該計劃包括要在2015年之前再削減284億歐元的開支,并且要完成一個500億歐元私有化改造。根據希臘政府與歐盟和IMF達成的協議,希臘需要在2011年平衡收支280億歐元, 具體措施主要是出售一批國有資產,以及一系列增稅措施,針對對象為公務員薪金、 酒吧和餐館, 以及用于供暖的燃油消費; 同時還將個稅起征點從1.2萬歐元降低至8000歐元。

信用評級加重歐債危機。國際信評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7月13日宣布, 將愛爾蘭政府外幣和本幣債券評級由 “Baa3”下調一檔至 “Ba1”的垃圾級, 評級前景為“負面”?;葑u在7月13日宣布將希臘信用評級從B+下調至CCC。7月5日, 穆迪將葡萄牙評級下調至垃圾級。這樣, 歐元區已經擁有三個 “垃圾級” 的債務國家了。大公國際將美國國家信用。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7月14日, 中國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將美國國家信用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大公國際預測,美國政府債務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長速度都將高于8%,大幅度高于同期經濟增長率,2011年至2015年美國政府債務上限至少還需要上調5.5萬億美元, 才能滿足政府的融資需要,用以彌補美國赤字及償還利息等各項資金缺口。美國公共債務占GDP比重目前約為112%,美國的戰爭費用、福利支出從不會因經濟增速下降、財政收入縮減而減少,相反是不斷增加。

透過現象看國際金融新變化

1、傳統金融中心地位在下降

金融中心一般要有強大的經濟腹地,如果這個區域經濟能長期穩定增長,靠近經濟中心的金融中心也將受益。20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美國經濟一直在復蘇邊緣,歐洲深受債務危機困擾,日本經濟雖曾一度有所好轉,但在大地震沖擊下,又陷入衰退。與此對應的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卻與發達經濟體處在不同經濟周期,國際資本大量涌入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和歐洲的金融中心受到一定沖擊,在各個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但仍占據了主導地位。從銀行業來看,全球2/3的銀行資產還是集中在美國和歐洲,它們獲得了全球投資銀行收入的3/4。從股票市場看,全球股票市場市值的2/3仍集中在美國、歐洲、日本、香港和新加坡。從債券市場看,超過70%的公募和私募債券以及80%左右的未到期的利率衍生產品在美國和歐洲的金融中心交易。外匯交易中,96%的貨幣對中包括美國或者歐洲貨幣,美歐占據了全球70%的外匯衍生品市場份額。然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崛起也讓美歐感受到了威脅。

2、新興經濟體的金融中心地位在上升

全球多中心的格局將更加明顯。在倫敦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數(GFIC)中可以發現這個現象。倫敦、紐約、香港仍排前三。亞洲的金融中心進步很快,上海、孟買、首爾等金融中心排名在上升。全球金融中心前20中有8個是亞洲的金融中心,相比而言,北美有6個,歐洲有5個。而在2007年3月的GFIC1中,前20名中只有3個是亞洲的金融中心。未來,亞洲等新興經濟體將在經濟發展、財富管理、資金融通等方面創造出巨大的金融需求,這些國家的金融中心將獲得發展良機。從經濟增長情況看,1990年美國和歐盟的GDP占全球的2/3,但到2009年,只占全球的50%左右。根據IMF 《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到2012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平均增長率在6.4%,先進經濟體將只有2%左右。未來,新興經濟體仍需要大量的金融活動支持,在股票籌資額等金融市場指標上將增長十分迅速。中國的上海、深圳和香港證券交易所以及印度證券交易所全進入2010年全球股票融資的前十名。

3、國際合作減緩了金融監管上的競爭

監管環境是決定金融中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穩定而有效率的監管不但可以推動金融中心保持創新動力,而且是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條件。具體來說,政府制訂的監管規則和程序是市場參與者選擇經營地址的重要考慮因素。監管環境同樣也會影響市場效率和市場創新動力。好的監管環境不但有利于消費者,而且有利于金融市場發展,幫助減少由于市場無效和監管套利帶來的市場扭曲風險。自從里根和撒切爾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放松管制運動以來,監管者一直力推金融自由化。但是這次金融危機給全球金融業很大教訓,金融政策制訂者更加重視金融監管,對未受監管的產品和市場的風險容忍度在下降。同時,全球監管者也逐步認識到監管必須是全球性的,因為如果不是全球性的,就會出現監管套利。二十國峰會責成金融穩定理事會會同國際標準制定機構,制訂金融改革政策建議,修改金融部門標準。可見,未來各金融中心在金融監管的要求上將趨于一致,金融中心之間的監管差距和套利也將逐步減少。過去依靠輕監管和低稅收發展起來的金融中心將在國際政治壓力下艱難生存,要么維持現狀,要么遵守國際準則。

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動態的對策分析

對于在未來 國際金融秩序如何去做 ,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應對國際金融動態:

1、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調整。雖然我國的經濟體制與政治基礎已決定了此次全球化的金融危機不可能對我國產生致命性的打擊,但是危機也說明我國經濟發展缺乏必要后勁的事實,出口發展型經濟模式具有強烈的外部性與易受外在經濟環境的感染性,而且,在危機自保意識的驅動下,這一受制于人的模式也恰好給進口國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危機輸出通道 " 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性債權國,我國不得不言不由衷地與美國同臺共舞的事實就是這一問題的寫照。我國政府需要在優化社會保障制度及其功能最大釋放的基礎上,以擴大內需為手段來平衡我國的內外經濟循環系統,從而擺脫受外部經濟環境的掣肘是當下我國進一步融入國際金融秩序, 并贏得足夠話語權先決性條件。

2、堅持人民幣國際化道路。盡管人民幣國際化是對一個國家貨幣政策及金融監管能力的系統性檢驗與評估,具有很大的風險性,但是其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亦具有強大的戰略意義,如它可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能夠使我國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對世界其他國家資源的利用,促進我國的對外貿易,轉移國內的經濟壓力,形成對美元的相對抗衡等。我國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 因為缺乏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就不可能單純憑借政策的推進而獲得人民幣持續國際化的成功;二是必須不斷地完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提高市場流動性,從而為非居民交易鋪設便利條件;三是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四是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從而帶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五是提高我國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 以應對人民幣國際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篇2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1-02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45

經濟發展的歷史,事實上就是人類和環境相互作用、相互限制、相互促進的歷史。從使用自然的棍棒到自己制造石器,從發明使用火、弓箭、陶器到馴養家畜,從單純的農業生產到手工業、商品及城市經濟的出現,直到后來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經濟發展到今天,體現了人類高度的智慧,彰顯了科學技術對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影響。

但是,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不但影響甚至已經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對經濟發展亮出了紅牌。一個自然環境惡劣、空氣污染嚴重、交通擁堵的城市或地區,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受到牽制和壓抑,因為這樣的自然經濟環境,不可能吸引投資商和大量的消費群體。可以說,自然用它必然的規律和鐵的事實,在提醒人類,瘋狂發展經濟的結局將會使人類與自然玉石俱焚。

要使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可以說,通過創新驅動保護生態環境,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唯一出路。

一、只有創新驅動才能從根本上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減輕經濟發展對自然的破壞

(一)新能源是經濟發展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根本保證

縱觀2016年新能源領域十大創新關注點,歸納起來,新能源有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新的能源管理觀念,像能源互聯網智能技術,就是新觀念新技術背景下的能源管理,就是通過互聯網這一電子新技術,實現能源分布使用等信息的及時反饋和科學的選擇控制;二是新的能源利用系統,像智能戶用分布式光伏系統、光伏應用終端、大規模風電消納技術和電動汽車的動態無線充電技術,這些新的利用系統將促進能源的科學利用;三是新的能源來源,像自主第三代核電技術、太陽能薄膜電池、氫燃料電池汽車、鋰―氧電池等,這些環保性能高的新能源將逐漸取代舊能源;四是新的能源回收系統,像動力電池的系統管理技術,能源回收將從另一端實現能源的節約利用。不難看出,新能源中的這些創新熱點對環保的重視。

(二)新材料將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與自然相協調

新材料被稱為“發明之母”和“產業糧食”,可見新材料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材料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生態環境材料”是新經濟形勢下產生的新提法,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的材料,它主要是針對舊的材料使用過程提出的。舊的材料使用過程,就是“將大量的資源提取出來,又將大量的廢棄物排回到自然環境”,這種過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人類已經吃到了苦頭。

(三)新工藝將節省能源并減少污染

提倡綠色新工藝,從根本上消除污染。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設備,不但可以改善生產過程中產生廢氣廢水的狀況,還可以節省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所以說,新工藝對保護生態環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需要國家相關的部門和單位花大力氣進行改造。

二、只有創新驅動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放生產力,有條件和精力正視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一)創新能夠提高勞動效率,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只有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下的勞動生產,才能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徹底解放勞動者,為勞動者創造培訓、提高的環境和條件。如果勞動者總是疲于奔命,根本不會有時間和精力去提高素質,而素質低下的勞動者,不可能關注生態環境。

(二)改進和創新生產工具,能夠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對生產工具進行新一輪的創新改造,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須完成的新課題。那些嚴重破壞和污染環境的舊生產工具,必須從生產活動中退出,新一輪生產工具的變革,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題。

(三)重新認識勞動對象,能夠使勞動者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充分表現在勞動對象的擴展程度上。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的勞動對象從陸地、海洋、天空一直擴展到了外太空,這是人類對自然的勝利,也是人類盲目擴張的結果。人類必須重新科學地認識勞動對象,強化人與自然共存共生的思想觀念,才能進一步提高保護自然的意識和能力。

三、只有創新驅動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形成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引導世界經濟在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健康發展

(一)創新強國,可以在國際競爭中倡導保護生態環境的新經濟常態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才能在經濟發展中引導新的方向。要想在國際經濟生活中有發言權,就要創新發展自己的經濟實力。

(二)在“一帶一路”的國際產能合作中,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推向全球。

“一帶一路”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國家級頂層戰略”,它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尋求共同發展的國際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和平、發展、互信、融合、包容”的經濟合作和政治發展中,必然會把這種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推向世界范圍。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夢想,在保護生態環境這一點上,在經濟合作中更容易達成共識。

(三)創新觀念,以人為本取代以物為本,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引領世界經濟的新潮流。

舊的經濟發展觀念過度重視經濟的發展,片面強調GDP的高速增長,忽視了人的需要和利益,甚至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損害,這種損害直接表現在破壞環境給人類的正常生活帶來的威脅。因此,要想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回到以人為本的軌道上來。保護生態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健康經濟的新常態,也是世界經濟的新潮流。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到科技日報社考察時強調,要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主旋律,全面推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局面。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解決這個問題,是發展“以人為本”的經濟新常態的首要問題。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將從根本上清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束縛和桎梏,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篇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市場的整合,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為了能夠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利益,紛紛組織或者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也順應區域化的發展潮流,于2002年11月4日與東盟10國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并計劃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使得資源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了有效配置,同時也給雙方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效應。本文就雙邊貿易的動態經濟效應進行深入分析, 以期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起到一定啟示作用。

一、競爭促進效應

Devarajan & Rodrik (1991)認為,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貿易自由化不但會帶來基于比較優勢的資源配置效應,還會有各種競爭促進效應,競爭促進效應的存在使得貿易自由化的福利影響大大增加了。大市場理論也認為,共同市場可以把那些被保護主義分割的小市場統一起來,結成為大市場,通過大市場內的激烈競爭,實現大批量生產的利益。并且大市場的建立會導致機器設備的充分利用、專業化、最新技術的應用和競爭的恢復,所有這些因素都會使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下降,再加上取消關稅所引起的價格下降,這必將導致購買力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的增長又導致價格的下降、工資的提高和購買力的增加。

在中國國內,盡管一些產品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大,但卻廣泛存在著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產品在這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消失,價格居高不下,市場陷入高利潤率、高價格、低資本周轉率、小規模生產的惡性循環中。中國加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后,可以把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國內市場整合成為一個大市場,從而以共同市場的模式打破市場狹小、廠商寡頭或多頭壟斷的局面,使得區域內一些行業的競爭加劇,使這些產品價格明顯下降,迫使生產廠商轉向大規模的生產。生產的逐步擴大又會使消費者實際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者福利增加,從而帶來了正的經濟效應,出現大市場――競爭激烈――大生產――大量消費的良性循環。因此,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會帶來為正的競爭促進效應。

二、規模經濟效應

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能夠將本國與其他成員國的市場結合成為統一的區域市場,而更大的區域市場會增加在經濟范圍內或產業范圍內實現規模經濟的機會。市場的擴大不僅可以使生產廠商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實現靜態規模經濟,而且能夠帶來累計產量的增加,實現動態規模經濟效應。中國與東盟結成自由貿易區后,可以把原來分散的小市場結成統一的大市場,使企業擺脫市場規模的限制,獲得穩定的市場,據以實現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實現過程如下:

圖中,Da和Dc分別代表東盟和中國對某種產品的需求曲線,Da+c為兩個市場的總需求曲線。假定東盟和中國該產品的平均成本曲線分別為ACa和ACc。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前,兩個市場分別實施PwPa和PwPc的進口稅,國內生產點分別為M, N。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后,中國由于低價格優勢占領了整個自由貿易區市場,產出擴大,引起平均成本下降,生產就在一個較低的價格Pfta下進行。由此東盟的福利收益就為消費者剩余的增加,即為生產效應A和消費效應B兩部分,而中國福利收益則包括C, D, E三部分,其中 C+D 是消費者剩余的增加,由于規模經濟使成本下降,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更多的產品,E是生產廠商從規模經濟中得到的收益??梢姡袊@種福利水平的提高與傳統的貿易創造效應不同,它并不是來源于向更低成本供給國生產的轉移,而是來源于由于規模生產而使生產成本的降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規模經濟的效應表現為成本的降低。特別是對東盟這種市場較小的經濟體,可以通過與擁有龐大市場的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來擴大市場,增加出口,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最終形成完全專業化的生產,使得規模經濟效應更加明顯。

所以,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后,由于規模經濟的擴張,生產和技術效率的提高導致了產量提高、價格下降以及市場擴大,從而引起一國規模報酬遞增行業的國際擴張。又由于成本的降低,消費者可以在更低的價格水平上購買到該種商品,同時還可以通過伙伴國之間的貿易,享受到由于產品多樣化所帶來的福利效應。

三、投資刺激效應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擴大了雙邊貿易的市場規模,還改善了投資環境。2006年,東盟國家來華實際投資總額為419億美元,其中新加坡來華實際投資額達300億美元,占東盟國家當年來華投資的71.6%。截至2007年底,東盟國家來華投資累計達450億美元,同比增長50%。在東盟來華投資增長的同時,中國政府對國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也正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的投資額從1991年底的1.5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底的15億美元。

可見,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投資刺激效應方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消除雙方的投資障礙,實現投資自由化由此所形成的區域市場會對生產廠商產生巨大的吸引,他們將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資,以滿足區域市場的需求。另外,相互提供的投資優惠政策將促進雙方投資量的增加,進而完善投資結構。

同時,自由貿易區建立后,還能夠有效地規避區域內各個國家以及生產廠商為爭奪投資所進行的無序競爭。區域市場范圍的擴大與區域市場的協調也會使區域內的投資環境更為優越,可以有效地避免區域內資金外流。因此,在自由貿易區內,中國出于目前的投資優勢會吸引大量來自東盟國家的投資;而經濟的迅速增長也會使中國成為一個重要的資本出口國,大幅增加對東盟的投資額,從而使得中國和東盟國家獲得較大的投資刺激效益。

四、增加貿易額效應

自1990 年以來,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以年均約20%的速度遞增。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2025億美元)較加入WTO 之初的 2001 年(376.83億美元)增加了4.4倍,進口額增加4.2倍、出口額增加4.5倍;進出口總額較上一年(2006年)增長25.9%。同時,2007年中國對東盟的雙邊貿易中中方仍然持續逆差,但較上一年略有減少。至2007年底,東盟由連續多年成為的中國第5大貿易伙伴上升為第4大貿易伙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國也成為東盟的第4大貿易伙伴。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擴大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增加貿易額的效應。自由貿易區能夠促進雙邊貿易產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將資本和勞動力從邊際生產力低的地區流向邊際生產力高的地區,生產要素配置將更加合理,要素利用率也得以提高,從而增加產品生產產量。生產廠商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并實現規模經濟,更激烈的競爭環境將使生產廠商致力于更多的創新活動,從而促進區域內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的加速增長。

五、結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保持著穩定的增長,這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提供了現實的物質基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雙方帶來一系列正的動態經濟效應,競爭的加劇使得生產廠商擴大生產規模,帶來一定的規模經濟。而中國和東盟國家雙方投資額的增長都會對雙方經濟、貿易的發展帶來較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使得各成員國獲得比一國時更大的經濟利益。

參考文獻:

[1]保羅?R?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彼得?羅布森.國際一體化經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3]宮占奎,孟夏,劉晨陽.中國與東盟經濟一體化:模式比較與政策選擇.北京: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2003.

[4]許寧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京:紅旗出版社,2003.

[5]胡均民.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趨勢與效應分析.戰略與改革,2005(3).

篇4

經濟下行壓力主要來自過去我們透支了“政策紅利”。

首先,地方政府利用大規模的中央財政投資、寬松貨幣政策的支持以及銀行信貸迅猛擴張等所引領的追求高速增長的時代,不僅無法維系下去,而且,它也透支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空間。

其次,政府主導的投資績效并沒有跟老百姓的實際收系起來,相反貨幣寬松的結果造成市場對貨幣未來購買力下降的擔憂與日俱增,從而導致大眾脫媒、追求高收益的理財愿望越來越強烈,房地產價格的飆升、影子銀行業務的膨脹都是由這種抗衡未來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理財行為而帶來的資金成本上升的結果。本來國家寬松貨幣政策的意圖是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居民債務負擔以提升企業的投資和居民的消費意愿,但結果反而是雙雙收到壓抑,更增加了投資與消費之間的落差,嚴重拖累了經濟的復蘇的步伐。

第三,全力過度集中在政府手里,反而增加了市場資源配置的交易成本,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并滋生了的現象。另一方面,資金軟約束的問題又會導致地方政府過度圈地、過度投資的問題,留下了“與民爭利”的不良印象,從而讓中國高速經濟增長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目前,反腐倡廉的整頓讓我們更加意識到了過度依賴地方政府投資模式所帶來的嚴重的后遺癥。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從過去的“過度作為”退化到今天的“不作為”,使得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關系難以再發揮當年曾有過的提升地方經濟活力的作用。

第四,由于政府投資的范圍有限,直接獲得政府采購訂單支持的企業,往往局限在少數資源型壟斷行業和從事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的國有企業,大多數民營企業則受到海外金融危機的影響失去了很多關鍵性的商業訂單,于是,它們將自己30多年打拼下來的產業資本轉向了投資“稀缺資源”的金融資本。這種日趨嚴重的“產業空心化”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后續的轉型和創新的效果。

第五,追求GDP增長的粗放型投資方式也嚴重破壞了我們生存的環境。先發展后治理的模式,在中國今天急需培育我們自己消費的環境下,大量中高收入的消費群體,會因為空氣嚴重污染問題而移居海外,這會導致中國目前的產能過剩問題的解決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遇

首先,“中國制造”的標準化規模生產模式要漸漸開始向“中國智造”的差異化服務業延伸。做到這點,我們必須學會用好人才的本領。要讓大學生和海歸人才充分利用好他們的語言駕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去開拓中國企業所需要的海外市場,避免國內因產能過剩而導致的企業之間惡性競爭的行為泛濫成災。為了培育中國經濟強國戰略所需要的“人才紅利”,今后我們更是需要依法治國,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發揮好稅收杠桿的激勵機制,并創建更多像上海自貿區的商業平臺,讓年輕人的創業精神能夠在上面更好地發揮出來。

其次,中國企業要走出去,爭取海外市場的投資紅利,以此替代出口紅利受阻所造成的中資企業產能釋放的壓力,同時,為了提升我們自己財富管理的主導權和其安全性,中國的人民幣也要伴之而行。這種新型的爭取“全球化紅利”的戰略,也可以從和李總理最近頻繁的海外之行中,和其他國家首腦所簽署的投資合作備忘錄和人民幣互換協議中體會到。顯然,金磚銀行、亞洲投資銀行、思路基金等都是這種全球化紅利的轉變形式。為此,中國自身的金融開放也會加快推進,以配合中國企業和中國資本走出去的戰略。

第三,中國經濟已不再是過去解決就業作為主攻方向的格局,沒有必要再把所有的企業都“養起來”而刻意去搞“成本洼地”的資源補貼。今天相反應該為淘汰落后產能而培育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未來,中國企業、甚至金融機構的破產將成為新常態,它預示著中國市場正在通過這種“資源配置紅利”的釋放,讓勝出的企業和機構能夠分享更多的資源(以前被劣質企業所占有和濫用),從而變得更有國際競爭力和健康的造血功能。這對改變今天中國股市的“政策市”格局,迎來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和國民財富創造能力的“價值市”至關重要。

第四,中國“新常態”經濟的最大看點就是政府職能轉變所釋放的“制度紅利”。這將是決定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的轉變,實現中國經濟的再平衡。

篇5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中國經濟學家 陶冬

CSFB研究報告2004年6月11日

5月份中國工業產出的同比增長率為17.5%,而4月份這個數字為19.1%,這顯示出當局在使投資和經濟減速方面已經取得了成果,考慮到去年同期因SARS在統計上引起的低基數效應,這一緊縮速度還被低估了,在投資數據方面也與此類似。在CPI(消費者價格指數)仍未突破5%的情況下,不會馬上加息。這一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6月份的CPI同比增長數據,以及美聯儲加息的可能性。估計在兩三個月內這將變得明朗。

實際上經濟緊縮的過程已經開始,突出表現在對銀行信貸實行事實上的“窒息療法”:企業非常明顯感覺到銀根緊縮。但是預期此后仍會有更進一步的緊縮措施出臺。例如信貸配額、升息、甚至類似于上一個周期中的行政措施。這在未來12~18個月內將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產生長期影響。

抽回過剩流動性,疏通貨幣傳導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夏斌

國研網2004年6月4日

中國貨幣政策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當央行調控意圖需要放松貨幣時,“松”的貨幣未必能流到央行調控意圖中的行業和企業,到央行調控意圖需要緊縮貨幣時,也未必能從央行調控意圖中的行業和企業收回貨幣。這時總量與結構的矛盾,導致多少年來簡單數量調控在市場上積累了大量的多余流動性。

在中長期我國必須加快金融改革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穩步、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巧妙、逐步地抽回市場多年積累的流動性,在近期按照市場原則,相機抉擇,確確實實推進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政策,以提高央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配合政府其他部門的政策手段,繼續貫徹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容偏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于保平

國研網2004年6月4日

2003年全國糧食缺口接近5000萬噸,和國家現有的糧食庫存量相比是不應該引起較大幅度的糧食價格上漲的。因此,2003年10月開始出現的糧食價格上漲,并非單純由于當年糧食減產,應該和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展緩慢,糧食的宏觀調控機制仍不完善有關。因此,目前的糧食價格波動,很難排除國有糧食部門推波助瀾,想在流通體制改革上重回老路的因素。2003年當年糧食生產出現比較大的缺口,國有糧食庫存如果不出庫,是比個體糧販囤積居奇還要嚴重的問題。

同時,糧食的宏觀調控機制也有待完善。當糧食價格出現比較大的波動,國家糧食庫存充足,怎樣運作來平抑價格波動,目前還沒有形成有效和規范的常規和應急方案。建議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為減少和避免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干擾,可以考慮賦予糧食主產區糧食出口權和糧食主銷區糧食進口權。

【金融】

金融改革應有清晰方向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財經》主辦“新聞媒體與金融改革高級研討會”2004年6月1日

中國20多年來的金融改革的問題一直沒有減少,例如中國政府實際上希望金融部門部分行使財政職能,發展和支持不具備比較優勢的大型企業,并利用資本市場為國企改革和脫困服務,片面地強調支持大型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后,造成了實體經濟最有活力的部門與金融部門之間的背離。銀行業支持的國有企業在真正的市場當中是不賺錢的,貸款就形成壞賬。

這些現象的原因與對金融改革的方向以及金融本質認識不清有關。金融的基本作用是配置資金,金融是個服務行業,最優金融體系取決這一體系如何把動員起來的資金進行最佳配置,獲得最高的回報率和競爭力。與發達國家高技術和重化工業主導的產業結構不同,中國有競爭力的是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的部門或者是資本密集型部門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生產環節,相應的金融體系應該以中小型的地區性的金融機構為特性。

上市融資應承擔更多真實成本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貝多廣

篇6

中圖分類號:F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0-02

一、緒論

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常賬戶失衡問題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經常賬戶失衡問題的研究領域,正在開展一場“文藝復興”運動,經常賬戶作為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實際資本的流動,與該國的國民收入賬戶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當前全球經常賬戶總額是19世紀80年代中期的兩倍,而凈國外資產的頭寸則增加到了當時的三倍(Bracke等,2010)。經常賬戶失衡的狀況正在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持續進行中,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處于經常賬戶赤字的一端,而與此相反,一些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則處于巨大的貿易順差之中,這兩者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于國際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因素的研究,都只考慮了發達國家和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而忽略了世界了另一極—發展中國家,這大大影響了我們發現潛在的影響經常賬戶失衡的其他因素。鑒于這樣的背景,筆者認為很有必要使用更加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樣本更加大的模型來進一步研究國際經常賬戶失衡的原因。

二、文獻綜述

關于全球經常賬戶失衡的決定因素的理論研究,最早的是Sachs在1981年通過跨期理論對其進行了研究,隨后Obstfeld和Rogoff在1984年,Milesi-Ferrett和Razin在1996年,以及MariaMilesi-Ferretti和Razin在1998年都使用了跨期方法對該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跨期理論的前提假設是,當前消費與除了凈產出或者凈資產之外的資產的現值是相等的。因此,Chinn等人在2011年指出,當前消費行為的改變主要是受到利率變化、資產的預期值的影響。而資產的預期值又是受到生產力變化、投資和政府收支的影響。Obstfeld和Rogoff在1996年的研究說明了,跨期理論模型提出了經常賬戶決定因素的多樣化的通道,通過收入的變化、生產力的變化以及流動性的變化來解釋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因素。而Sheffrin和Woo在1990年的研究則將注意力轉向了用跨期理論來解釋國際經濟中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因素,他們注意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可能會對人們的消費或者儲蓄產生影響。

實際上,關于經常賬戶失衡問題的研究,在理論上可以分成兩個派系。第一種派系是不均衡理論,這種觀點認為,經常賬戶的失衡是處于一個不斷振蕩的趨勢之中的;而第二種派系則稱之為均衡理論,該理論則認為,經常賬戶失衡其實是一種均衡的狀態,這些影響因素的改變是獨立的。在不均衡理論中,Obstfeld和Rogoff在2005年和2009年強調了折舊和貿易收支的大小對于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而Blanchard等人在2005年指出,國內凈國外資產頭寸的變化使得實際的調整和金融體系的調整變得很有必要。因為凈國外資產頭寸包括國外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以及經常賬戶余額的變化。

另一方面,均衡理論則將注意力放在了資本賬戶上。在金融資產供給和需求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上,Caballero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中指出由于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金融市場不穩定和頻繁的金融危機,導致本國金融市場上的金融工具對于儲蓄者缺乏吸引力。這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危機主要包括墨西哥1994年的危機,1997年的東亞金融風暴,1999年巴西的金融危機,阿根廷在2002年的金融海嘯以及土耳其2003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這些危機或者金融市場的振蕩,造成了美國的流動性赤字,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全球儲蓄過剩理論,Bernanke和Clarida在2005年分別提到了這個問題,而Miller等人在2011年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在這些金融危機之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采用了更加謹慎的金融政策,而發達國家豐富的投資機會使得資金更多的流向了他們,從而使得全球經常賬戶失衡變得更加嚴重。

三、實證分析結果

(一)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

表1所描述的是發展中國家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的結果,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貿易開放度和實際資本開放度與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呈正相關關系。而實際有效匯率和凈國外資產占GDP的比重的系數表明,它們與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這說明了凈國外資產頭寸會隨著外資流入的增加而增加,這很好的印證了跨期理論的原理。另一方面,實際有效匯率的系數說明,隨著實際有效匯率的上升,人們儲蓄的傾向也會逐漸降低,因此,這將使得經常賬戶余額朝著赤字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商品物價指數的系數與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呈正相關的關系,這印證了發展中國家物價指數的上升會增加經常賬戶余額的實際情況。與許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類似,發展中國家是主要商品出口國,因此,隨著國內商品物價水平的上升,出口創匯收入也會逐漸增多,這對于改善經常賬戶有著很好的作用。

(二)系統廣義矩估計

表2給出了系統廣義矩估計的完整結果,在這個估計中,我使用了與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相同的解釋變量組合。另外,為了消除差異廣義矩估計中可能存在的有偏性和誤差,系統廣義矩估計利用了比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更多的信息,以降低某些解釋變量的內生性的問題,它將弱外生變量的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列入估計方程,然后得出一致性的估計。表2中的符號含義與表1相同。

表2所得出的結果和相關系數與差異廣義矩估計非常類似。例如,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開放程度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的影響,與表一中的結果幾乎是相同的。表2中顯示,在系統廣義矩估計中,貿易開放程度和實際資本開放度對于經常賬戶平衡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表2中的數據表明,外生變量的微小變化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的變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另外,滯后一階解釋變量對于原解釋變量有著十分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它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

表2:系統廣義矩估計結果

四、結論和建議

經常賬戶失衡的本質,以及經常賬戶失衡的潛在影響因素在國際宏觀經濟的研究中,仍然有著非常大的爭論。本文將經常賬戶的影響因素放到國際經濟的大環境中進行分析,并且使用了兩個計量經濟學的實證模型,以獲得更加準確的經常賬戶決定因素的影響機制。其中一個模型是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另一個模型是系統廣義矩估計。本文主要是用來解決在以往的文獻中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遺漏變量帶來的誤差、內生性和未觀測到國家的影響所帶來的有偏性。所有的估計結果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外生決定因素的微小改變對于經常賬戶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樣本所示的發展中國家中,商品物價指數、貿易開放程度和實際資本開放程度與經常賬戶占GDP的百分比有著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實際GDP增長率、實際有效匯率和凈國外資產占GDP的百分比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的變動并不存在非常顯著的關系。廣義矩估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內生性、同時性和漏變量偏差對于統計結果的影響。

總之,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了一些比較新的經常賬戶的決定因素,比如商品物價指數、貿易開放度和實際資本開放度。由于數據的限制,本文沒有將資本控制變量和國際風險管理變量作為解釋變量,這兩個變量對于經常賬戶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擴展影響因素,從而更加全面的分析經常賬戶失衡的原因。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給出一些政策建議,對于還處于低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應當加快改善國內金融市場環境,加強開展人才的海外培訓計劃,建立更加穩定的金融市場,以改善經常賬戶的現狀。同時,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發達國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應當加強地區同盟的建立,加強相互間的經濟合作。最后,發展中國家應當在改善國內市場的前提下,加快國內經濟的市場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李揚,何海峰.美國經常賬戶失衡:表現、理論與政策—兼駁伯南克“世界儲蓄過?!闭揫J].國際金融研究,2009(l2):56-60.

[2]翟曉英,劉維奇.中國經常賬戶失衡問題研究—基于金融發展程度-消費-經常賬戶路徑[J].國際金融研究,2012(8):38-49.

[3]蘇飛.資金流動、國際金融整合與經濟增長—基于新興市場國家面板數據[J].國際金融研究,2012(3):48-56.

[4]趙夫增.經常賬戶失衡格局下的世界經濟共生模式[J].世界經濟研究,2006(3):13-20.

[5]張建清,張天頂.經常賬戶失衡的調整: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經濟,2008(10):12-21.

[6]Bracke,T.,Bussiere,M.,Fidora,M.and Straub,R.2010.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Global Imbalances.The World Economy,33,1140-1174.

[7]Bussiere,M. and Fratzscher M. Financial Openness and Growth:Short-run Gain, Long-run Pain[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16): 69-95.

[8] BERGIN, P.R. 2006. How well can the 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explain the exchange rate and current accou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5, 675^701.

[9]Chinn,M. and Ito,H.2011.The Chinn-Ito index-A de jure measure of financial openness.

[10] Chinn,M. D. and Prasad E. S. Medium-term Determinants of Current Account in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 (59): 47-76.

[11] Das, Debasish Kumar Determinants of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MPRA Paper No. 42419, posted 03. November 2012

[12] Grossman, G.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1991.

篇7

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傳媒經濟學研究發展迅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該領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學科歸屬不清、研究進路不明、傳媒經濟本質存在爭議等問題,①在研究方法上同國外傳媒經濟學研究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國傳媒經濟學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相對來說,美國傳媒經濟學研究起步較早且已處于比較成熟的階段,其研究雛形可以追溯至1925年,當時,威斯康星大學教授杰米提出了“廣播經濟學”的概念,此后,廣告經濟學、電信經濟學、電視經濟學、報業經濟學等概念也相繼被提出,并得到了日益深入的探討。②1987年,《傳媒經濟學刊》在美國創刊,并發展至今,成為唯一被SCI收錄的傳媒經濟學雜志,它作為美國傳媒經濟學研究發展的重要標志,代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主流方向。

本文對2004年~2008年《傳媒經濟學刊》所刊文章從研究主題上進行分類,并對每一研究主題進行具體分析,以期提供美國傳媒經濟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并為我國傳媒經濟學研究提供有益線索。

《傳媒經濟學刊》的研究主題

2004年~2008年,《傳媒經濟學刊》共99篇,研究范圍相當廣泛,從宏觀層面到微觀層面,從傳媒政策的制定和演進到傳媒產品的定價、廣告的具體投放等,都有所涉及。筆者對這些研究主題進行詳細分類,確定五個相對集中的研究主題:傳媒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傳媒公司的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盜版問題與版權保護、市場結構與傳媒表現、文化折扣與電影海外票房收入。

傳媒公司的多元化戰略。一般意義上,“多元化戰略”是指一個企業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業中進行經營,而且向不同的行業市場提品和服務。1958年,安道夫(Ansoff)提出多元化戰略,此后,多元化戰略逐漸成為公司戰略研究中的重點內容,其中,實施多元化戰略的動機、實施多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因素、企業多元化的績效等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隨著研究的擴大與深入,以及傳媒經濟學本身的發展,多元化戰略的問題進入了傳媒經濟學者的視野,并日益成為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所在。公司多元化戰略包括產品多元化、市場多元化、投資區域多元化和資本多元化。傳媒公司在實行多元化戰略時是選擇一種,還是選擇其中幾種同時進行?傳媒公司的多元化戰略是否會導致傳媒經濟績效的良好表現?傳媒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同其他類型公司如制造業企業的多元化戰略是否有本質上的區別?這些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

有學者研究了出版公司的多元化戰略,通過選取澳大利亞、歐洲、北美的大型出版公司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國家的大型出版公司實行多元化戰略的內容是不同的,如北美的出版公司大都集中于它們的母國市場,更多地實行產品多元化戰略,而歐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的出版公司同時實行產品多元化戰略和地區多元化戰略。③相關產品多元化戰略及地區多元化戰略會導致傳媒集團良好的經濟績效,然而,過度的多元化尤其是不相關的過度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將會導致傳媒集團經濟績效的下降。④

對于傳媒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同其他類型公司如制造業企業的多元化戰略是否不同,有學者認為傳媒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同其他類型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在本質上是不同的。⑤也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傳媒產品在雙重市場上進行二次售賣、產品本身的公共性等特點對傳媒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并無影響,因此,傳媒公司的多元化戰略與其他類型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并無本質上的不同。⑥

應該說,學者們對于傳媒公司的多元化戰略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討。但是已有的研究在樣本的選取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樣本的選取集中于大型的傳媒公司、樣本的收集主要來自歐美國家等。未來的研究對于樣本的選擇可以更加多元化。

傳媒公司的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國際市場進入模式是指以某種特定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它具體可分為非股權模式和股權模式。非股權模式包括出口模式和契約模式,而股權模式則包括合資和獨資兩種模式,獨資可以通過新建和并購進行。⑦進入模式的不同將會影響公司進入海外市場后的經濟績效,因此,傳媒公司在國際擴張時要對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進行謹慎選擇。

公司在選擇國際市場進入模式時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環境因素、交易成本因素和全球戰略因素。⑧有學者選擇環境變量中的兩個具體指標即文化距離和東道國風險,檢驗它們對傳媒公司進入模式的影響,該研究選取1981年~2001年美國廣告公司在海外市場投資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文化距離和東道國風險對美國廣告公司的進入模式的選擇有重要影響,當東道國與母國文化距離較大以及東道國風險較大時,美國廣告公司會選擇以合資方式而不是并購方式進入。⑨

并購模式與其他進入模式相比有哪些優勢?已有的大量文獻認為并購可以實現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以及其他協同效應的產生,這也是傳媒公司選擇并購方式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動因,但是并購是否必然導致上述種種優勢的產生,有學者進行了檢驗,該學者選取1998年~1999年11家傳媒公司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與已有文獻不一樣的結論。⑩

20世紀90年代初就有學者對傳媒公司的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進行了研究,如探索美國傳媒的國際市場問題(Dupagne,1992)、跨國公司的發展問題(Gershon,1993)以及特定市場的進入問題(Holtz-Bacha,1997)。至今,這一問題仍然是學者們的關注熱點。

盜版問題與版權保護。版權是否應該進行保護以及如何進行保護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研究者認為版權保護會導致把一部分人排除使用之外,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因而主張不應該實行版權保護;也有研究者認為版權保護是為了保護作者、音樂家和傳媒產品生產者的權利,否則就沒有辦法讓他們進行創作,因此,盡管會出現不必要的福利損失,但還是要進行版權保護。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版權保護變得日益艱難,這一問題的研究也變得更加緊迫和重要。有研究者認為應將傳媒產品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不同的傳媒產品在受到非法使用時,其遭受到的經濟損失是不同的,因此,該研究提出應針對不同類型的傳媒產品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法律。也有研究者提出應該從社會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待版權保護,版權保護的不應該只是版權所有者的權利,也應該保護使用者和渠道擁有者的權利,以使得社會整體福利最大化。

研究者在對盜版問題以及如何進行版權保護的問題上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對已有的研究來說可謂有所突破,其應用到現實的情況如何,仍需要進一步檢驗和審視。

市場結構與媒體表現。經濟學根據不同的市場結構特征將市場劃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四種類型,公司所處的市場結構決定公司的行為和經營,因此,傳媒經濟學家十分關注傳媒公司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的行為表現。市場結構如何影響媒體表現?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何?有學者認為市場競爭與媒體表現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因為在集中的媒體市場中媒體有充足的資源去開發多元化節目。有學者則認為市場競爭與媒體表現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這些學者認為在一個集中的市場中,媒體會爭取獲得最大數量的受眾,因而會導致節目的同質化。

市場結構與傳媒表現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很多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卻得出矛盾的結論。筆者認為,可以選取不同的傳媒類型,嚴格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傳媒表現的變量,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

文化折扣與電影海外票房收入?!拔幕劭邸笔侵赣捎趯徝廊の?、生活方式、價值觀、語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傳媒產品在進行跨國傳播時因不被他民族觀眾認同或理解而帶來產品價值的折損,傳媒經濟學家對于文化如何影響媒介產品的欣賞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盡管他們的焦點是在經濟變量而非文化意義上。在解釋美國傳媒產品為何主導全球市場時,Hoskins和Mirus(1988)發明了“文化折扣”一詞:“扎根于一種文化的特定的電視節目、電影或錄像,在國內市場很具吸引力,因為國內市場的觀眾擁有相同的常識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會減退,因為那兒的觀眾很難認同這種風格、價值觀、信仰、歷史、神話、社會制度、自然環境和行為模式。”具體到電影這一傳媒產品,文化折扣和電影出口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系、不同類型的電影是否會遇見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等,這些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

結語

通過對2004年~2008年《傳媒經濟學刊》發表的文章進行梳理,發現當前美國傳媒經濟學研究呈現以下特點:

(一)研究視野開闊,研究視角多元化。傳媒經濟學研究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對于同一問題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旨在檢驗、補充和發展已有的理論。

(二)研究范式遵循經濟學研究范式。傳媒經濟學研究主要是理論型研究和應用型研究,遵循經濟學研究范式,對于與傳媒相關的經濟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

(三)研究方法有實證分析、規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其中,實證分析占多數。這5年里《傳媒經濟學刊》共刊文章99篇,其中,實證分析的文章有66篇,約占總體的66.7%。

(四)研究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向性。研究問題如傳媒產品的版權保護、文化折扣與電影出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競爭、傳媒產品的定價及付費模式,等等,這些問題無一不緊扣現實進行研究,旨在提供解決方法和可能性建議,現實指向性強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研究對象的選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選取《傳媒經濟學刊》一本期刊作為研究對象,而忽略了其他相關的研究成果,未來可以選取更多的期刊進行研究,以提供當前美國傳媒經濟學研究的全面圖景。

注 釋:

①顧永波、殷曉蓉:《略論當前中國傳媒經濟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新聞界》,2008(5)。

②陳中原:《傳媒經濟學研究的簡要回顧》,《新聞大學》,2005(1)。

③Hans van Kranenburg、John Hagedoorn、Jacqueline Pennings:《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and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2)

④Jaemin Jung、Sylvia M.Chan-Olmsted:《Impact of Media Conglomerate’Dual Diversification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5(3)

⑤Chan-Olmsted,S.M.、Chang,B.H.:《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f global media conglomerates:Examining its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3(2)

⑥Michael Stephan:《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f Global Media Conglomerates:A Comment》,《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5(3)

⑦Pan YG、Tse DK:《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Market Entry mod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y》,2000(2)

⑧W.Chan Kim、Peter Hwang:《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Entry Mode Choi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y》,1992(1)

⑨Jaemin Jung:《Acquisition or Joint Ventures:Foreign Market Entry Strategy of U.S Advertising Agencies》,《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1)

⑩Stephanie Peltier:《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Media Industries;Were Failure Really Unforeseeable?》,《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4)

洪浚浩、杭敏:《傳媒經濟學》,魯曙明、洪浚浩主編《傳播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吉莉安•道爾:《理解傳媒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Robert G. Picard:《A Note on Economic Losses Due to Theft,Infringement,and Piracy of Protected Works》,《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3)

Benjamin J.Bates:《Commentary:Value and Digital Rights Magagement-A Social Economics Approach》,《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8(3)

Shu-Chu Sarrina Li:《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Media Performance of Taiwan’s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4)

篇8

關鍵詞:臨空經濟 機場 城市 發展

臨空經濟研究理論綜述

(一)臨空經濟的內涵

臨空經濟也叫空港經濟,是隨著航空運輸的快速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型區域經濟體系。關于臨空經濟的內涵,國內外均有不同解釋,但總的來說大體都指圍繞機場建立經濟區,發展相關優勢產業,從而成為地區增長極的新經濟模式。

國外由于經濟的優先發展,發達程度較高,在臨空經濟出現的早期,就紛紛為這種現象命名,如“航空城”、“機場城”、“航空商務聚落”或“機場聚落”等。而學術界普遍接受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John D. Kasarda于1992年首次提出的“空港都市區”這一概念。

在國內,不同專家學者從不同側面,如經濟角度、產業角度、區域角度、機場角度等對臨空經濟這一新經濟形態的概念、形成條件、產業選擇、空間布局等進行了探索和界定,在理論上提出了一些發展臨空經濟的觀點和建議。從我國臨空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空港城”與“臨空經濟區”的研究內容基本相同。國內學者普遍認為,相比其它提法,“臨空經濟區”的概念能更準確、恰當地反映我國臨空經濟的發展現狀,即臨空經濟區是指大型空港(機場)依托比較優勢(主要是區位優勢)吸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經濟要素,以及生產、流通、貿易、休閑等活動向機場周邊地區不斷集聚,并通過政府引導和自我積累強化發展起來的多功能經濟區域。從國內外的實踐來看,臨空經濟區大多集中在空港周圍6-20公里范圍內,或沿空港交通走廊沿線15分鐘車程范圍內。

(二)臨空經濟研究的理論基礎

在國外,雖沒有關于臨空經濟的特定理論研究,但是卻早有因區位條件不同而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區域發展理論,包括輸出理論、資源秉賦決定論、區位發展延遲假說、區域發展倒U字型假說、區域創新擴散理論、空間成長階段理論等。而國內也開始對臨空經濟區的空間結構、形成機制、發展路徑、經濟效應等方面進行有關理論探討,這些理論及其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輸出基礎理論應用。主要為運用其“區域外生產需求的擴大是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區域輸出需求的增加能對區域經濟產生乘數效應”這一主導思想,研究擁有機場這個特殊資源稟賦的空港城市在擴大區域外部需求、與更多區域進行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上的優勢條件等。

增長極理論應用。增長極的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增長的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上,該理論在世界各國區域發展中曾經得到了廣泛的采用,在臨空經濟領域的相關研究主要以機場為中心和“增長極”,分析機場周邊經濟及其對區域經濟方面的相互影響。

經濟發展階段理論應用。主要以其理論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與臨空經濟區形成發展之間的關系,臨空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不僅與機場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也需要所依托城市和區域的經濟、社會等條件的支持。

點軸開發理論應用。根據點軸開發理論,臨空經濟區將成為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而臨空經濟區與城市之間的交通帶將會成為新的經濟發展軸。

(三)臨空經濟的發展模式

在對國內外比較成熟的臨空經濟區研究中,特別對其各自的產業空間結構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可以發現其內在的空間結構現象多為雙核(多核)型空間結構現象,簡稱雙核結構模式。雙核型空間結構由空港區和區域中心城市及其連線所組成。并將其歸為以下三種基本類型:空港在市區之內;空港在市區之外;空港區一部分在市區之內,另一部分在市區之外,即混合式。從臨空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雙核型空間結構是區域發展中一種比較有效的空間結構形式。

臨空經濟區的發展雖多建立在雙核結構模式理論的基礎上,但因其各自地理區位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所處階段的不同,在其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也不相同?,F階段,國內臨空經濟的發展主要采用五種模式:航空城的發展模式;機場自由區的發展模式;機場商務區發展模式;機場物流園區的發展模式;機場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而構建臨空經濟區的主要運行機制有市場主導和政府主導兩類。就我國現有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路徑來看,構建臨空工業園區是采用最多和最直接的臨空經濟發展方式。

臨空經濟研究動態

(一)國外臨空經濟研究前沿

國外關于臨空經濟的研究一般都是以機場與城市間的關系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包括直接和間接經濟影響兩大方面,主要采用模型分析和案例分析兩種研究方法。國外關于臨空經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專業研究人員從經濟理論視角出發的研究。此類研究主要以機場與城市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側重于對機場及臨近地區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應的評價,包括:“第五波理論”,該理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繼海港、河流、鐵路、高速公路這四波依次興替之后,世界最新交通樞紐暨經濟重鎮的崛起,已主要依托于空運和航空港樞紐;機場服務業及其相關功能設施的發展對機場功能和機場業發展趨勢的影響;機場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機場對當地就業率、城市經濟增長模式和政策的影響;“空港商業城”概念的提出,“空港商業城”指的是以機場為中心,在周邊建設倉儲區、辦公區、購物中心、會議中心乃至住宅區和高爾夫球場等設施的綜合性區域;臨空產業發展研究,臨空產業既包括臨空物流、臨空工業,也包括臨空商業、臨空農業等。

另一類是機場研究咨詢報告。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歐洲機場社會和經濟影響力》的研究報告。該報告認為歐洲的機場對它們附近的地區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力,并將機場的總體經濟影響力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直接影響――雇員和員工收入,收入全部或大部分依賴于機場的運營;間接影響――雇員和員工收入,收入主要是從產品、服務及供應鏈中產生;誘導影響――雇員和員工收入,收入主要是由受到直接和間接影響的員工花費他們的收入而產生的某些經濟范圍;催化影響―雇員和員工收入,機場發揮了更廣泛的作用,如提高了商業生產率和吸引經濟活動,比如對內投資和旅游。

其他一些國外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主要是以一個或幾個特定機場為研究對象進行的。如美國蒙特里機場聯合會建立了機場經濟影響研究模型,從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誘導影響三個方面,對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里地區六個機場對區域經濟重要性的影響研究。研究表明大型現代化機場的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支持作用。

(二)國內臨空經濟研究熱點

縱觀國內有關臨空經濟方面的研究狀況,研究熱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即宏觀尺度的新經濟形態研究;中觀尺度的臨空經濟研究,主要是航空城(空港城)規劃建設的研究;微觀尺度深入機場企業或園區內部的研究。

臨空經濟的宏觀尺度研究。此類研究主要是從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等理論出發,較為系統地研究臨空經濟區發展的內在規律,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臨空經濟區的產業結構、空間結構、發展模式、與城市和區域的關系、管理體制和發展戰略等方面,包括: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條件;臨空經濟區的演化規律;臨空經濟產生的機理;臨空經濟區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臨空經濟區空間布局結構;發展臨空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臨空經濟區發展戰略等。

臨空經濟的中觀尺度研究。臨空經濟的中觀尺度研究主要從規劃建設航空城角度出發,在對國外機場地區綜合開發實例進行調查和分析后,進一步研究國外機場地區綜合開發中各種功能設施的開發特征和地域特征,歸納機場地區綜合開發的概念內容,提出航空城概念的理論和事實依據,闡述建設航空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臨空經濟微觀尺度的研究。臨空經濟的微觀尺度深入機場企業內部或產業園區的具體規劃建設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中樞機場和空港物流園區的研究上。這類研究以案例分析為主,一般以一個或幾個特定的臨空經濟區為研究對象,內容主要集中于臨空經濟區的建設規劃、產業選擇、經營管理和發展戰略等方面。

(三)對現有研究的簡要評析

現有研究大多從案例分析和規劃建設角度等方面闡述、歸納和總結臨空經濟的內涵與發展規律,這為認識臨空經濟現象、探究其運行與發展機制、解釋臨空經濟區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提供了依據與經驗。但臨空經濟的相關理論研究還不夠系統和深入,從研究內容上看,現有的研究一般停留在基本概念、特征等初級理論研究階段,缺少多學科交叉視角對臨空經濟區的空間結構、形成機制、發展路徑、經濟效應等進行系統研究,同時也缺少定量研究。例如,旅游產業在臨空經濟中的作用及其特征,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但具體針對這類臨空產業的定量研究較為少見。

研究展望

總體來看,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國內臨空經濟的理論研究明顯落后于實踐,在該領域內面臨許多前沿性問題需要研究并予以解決,因此必須通過加快推進其理論研究,以引導臨空經濟的實踐,未來一段時期以下方面問題可能會引起理論界和實業界更多的關注。

一是臨空經濟相關影響的量化研究。臨空經濟的量化研究可以揭示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真實“貢獻”,而要量度臨空經濟對某一區域或地區的社會經濟影響力,需要大量的、詳細的和統一口徑的基礎統計數據,以及相對標準和有效的分析方法。通過量化研究可以將現有臨空經濟研究以定性研究為主過渡到定性與定量研究結合的高級階段。

二是臨空經濟區主導產業的確立與培育研究。在臨空經濟區形成臨空產業集群,必然有某一類產業是集群中起牽引帶頭作用的主導產業,這類產業具有高度的臨空指向性,在臨空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是臨空經濟區重點培育發展的對象。但在不同機場、不同地區的臨空主導產業可能會有所差別,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結構和區位特點等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后才能確定。

三是臨空經濟區綜合管理模式研究。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和臨空經濟區發展的初期階段,政府通常會設立臨空經濟區的管理機構,通過政府的規劃性干預來推動臨空經濟區的發展。但政府主導型的管理模式只能是一種過渡形式,還必須結合市場導向和需求,采用某種更為靈活、高效的管理方式,減小臨空經濟區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培育其自生能力。

四是臨空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在以機場為核心帶動整個臨空經濟區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從臨空經濟的形成期到成長期,再到成熟期各個階段,如何分階段處理好區域內經濟發展與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把培育和改善臨空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條件、環境條件和人文因素放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這將成為臨空經濟區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1.John D. kasarda. Time-Based Competition &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Fast Century [J].RealEstate Issues. 1998/1999, Winter Issue, Vol.23(4)

2.肖李春.臨空經濟區發展研究[D].四川大學,2008.

3.孫延海.國外臨空產業發展新趨勢[J].港口經濟,2008(6)

篇9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3)04—00088—04

奧運會作為最高級別的體育盛會,呈現給世界的是競技運動能力的最高水平。2012年倫敦奧運會早已落下帷幕,中國代表團獲得排名金牌榜第二和獎牌榜第二的好成績,這一成績打破了我國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創造的32枚金牌的海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紀錄。成績的獲得固然離不開廣大體育運動工作者的努力付出,但是繁榮發展的競技體育背后帶來的是我國群眾體育的明顯滯后,全民體質的逐年下降、眾多慢性疾病的高度頻發等,無不彰顯著長期大力發展競技體育而忽視群眾體育所帶來的弊端。本文以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為主線,根據競技運動的主要特點,多角度分析競技體育在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旨在使用我國體育運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 競技運動的概念界定

何為競技運動?至今,我國體育運動理論界也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競技運動的概念問題不單純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競技運動本身生存和發展關系非常直接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勞動是競技運動起源的內在條件,游戲是競技運動起源的人性本能,戰爭是競技運動起源的外在動力,宗教是競技運動起源的精神土壤。在我國,將競技運動亦稱為競技體育已被大多數人所認同,儼然已是當代體育的核心部分。它以比賽作為基本的形式,且具有多種多樣的社會功能,與社會有著廣泛的結合面,從而產生多方面的效益。一般把競技運動概念解釋為“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人體在體格、身體能力、心理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取得優異成績而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比賽”。在這種觀點的導向作用下,直到今天,只要一提到競技運動,人們就會認為這是指以“奪標”、“爭冠”為目的的高水平競技運動。高水平競技運動,亦稱“精英運動”,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高水平的運動表演或成績主要服務于經濟、政治或其他社會目的。任海等通過研究將競技運動概念定義如下:競技運動是一種具有規則性、競爭性及挑戰性娛樂性和不確定性的身體(身體性)活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不管是在高水平競技運動中還是學校體育或群眾體育中,都有競技運動形式存在,也就是說,競技運動在當今社會是各項體育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2 我國競技運動的主要特點

1959年3月,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在德國舉行的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得了中國競技體育史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從此以后,國際各種競技運動會上就常常會看到中國人的身影以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并且聽到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回蕩在賽場上空。中國自1979年回歸到奧運比賽場后,逐漸形成了以競技運動為核心的體育運動發展模式。

在我國競技體育的管理模式上,在借鑒多國競技體育發展經驗的基礎與考慮我國的國情出發,從建國初開始我們就采用了舉國體制。舉國體制就是舉全國之力發展體育,其形成是歷史背景和社會發展階段等共同決定的,在建國初期和后來很長一段發展時間都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乃至國際形象的提升帶來了舉足輕重的影響。舉國體制是以政府為主導,主要通過行政手段管理競技體育事務,統一配置競技體育資源的管理體制。在我國競技體育運動發展過程中,舉國體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競技運動的舉國體制是中國有別于其他國家的主要特點,是中國社會主義的一大特色。倫敦奧運會后,舉國體制究竟應該如何改革才能更加適應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是一個值得廣大體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3 我國競技運動發展態勢的展望

總書記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表彰總結大會上提出我國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這為新時期體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前進道路。中國體育將面臨一場廣泛而重大的功能百分比的再分配,實現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化,而競技運動的改革是其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倫敦奧運動會后,應該重新審視高水平競技體運動在整個競技運動的地位。打破競技“為國爭光”的思路,對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進行革新,重新對國家體育總局的組織形式、組織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體制進行調整和完善。我國綜合實力的高低,可以通過很多方法和途徑去證明,在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數量只是其中的途徑之一,而不是唯一。

3.1 競技體育的管理模式將得到改變

傳統上我國競技體育管理一直采用的是舉國體制的管理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推動和運動項目職業化、市場化的發展,俱樂部和各行業協會將成為主導競技體育發展的主要力量,國家體育總局將成為一個獨立的管理部門,而不應該成為市場的主體,各俱樂部根據市場需要,培養優秀運動員、運動隊,組織不同級別的比賽,做賽事宣傳與推廣,讓不同地域的優秀運動員進行人才市場選擇與流動,讓人才、項目等都拿到市場上進行選擇,優勝劣汰,走上職業化發展道路。

3.2 競技體育應與群眾體育結合,改善國民體制健康與慢性疾病的發生

競技體育必將與群眾體育更多的結合,競技體育獨大的傳統格局將被打破,多種競技體育項目群眾化將成為趨勢,改善國民體質與部分慢性疾病。目前,影響國民體質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體育運動較少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居民身體活動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其后果就是居民體質降低,身體健康水平的低下,慢性疾病高發。中國進入慢性病高負擔期,目前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2.6億人。八成國人懶得動,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纏上崛起的中國,給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電子產業和網絡的快速發展,給予了電子游戲的發展動力,電子游戲在各個群體中廣受歡迎,開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一種產業。廣大青少年是電子游戲的狂熱追隨者,而長期的沉溺于游戲之中,勢必造成一系列的嚴重后果。青少年的體質與健康關系著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的興衰,青少年體質問題以及慢性疾病的運動療法將成為中國體育的主流發展趨勢之一。因此喬玉成通過體育鍛煉、平衡膳食、戒除不良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人的體質水平,通過發展科技消除對人類體質發展不利的基因,以抵消人類進化過程中所產生的退化。

3.3 競技運動應進行市場改革,妥善處理運動員退役安置問題

高水平競技運動應該進行市場改革,在競技運動發展同時考慮運動員選材、文化教育、職業培訓等問題,妥善解決運動員退役、就業安置等問題。高水平競技運動作為一種可供觀賞的商品,其價值具有特殊性。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高水平競技運動的作用體現可表現為發揮政治外交功能、振奮民族精神、刺激科技進步、促進文化傳媒的發展、滿足娛樂需要等方面。盡管我國高水平競技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巨大,但當今其在我國的發展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高水平競技運動作為一種職業,其發展水平如何往往可以由從事這項運動的人數多少來判斷。我國長期以來競技運動員主要來自于家庭貧困的孩子和有一技之長的青少年,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價值觀、就業觀、人生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近幾年高水平運動員退役之后的安置與保障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的社會現狀,使得更多地青少年與學生家長在選擇從事競技運動時多了一些顧慮。此外,在我國實施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下,能吃苦耐勞、刻苦訓練的孩子和舍得孩子吃“苦”的家長也越來越少,同時在全民體質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高水平運動員的選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我國舉國體制下的高水平競技運動員究竟有多少人可能很難統計。大多數高水平運動員由于缺乏系統的文化學習,除了運動技能本身以外,沒有其它額外的生存技能,雖然目前部分省市體育局定期對運動員組織一些技能培訓班,但由于個人認識、文化背景、訓練安排等因素影響,真正對運動員就業所帶來的幫助有限。計劃經濟時代,可以由政府出面進行工作的安置,而今市場經濟時代,高水平競技運動員的就業朝著自主選擇出路的方向發展。如何保障這些運動員退役后的二次就業問題,將是我國體育界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因此,在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基礎之上,如何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生存技能在一段時間內將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3.4 競技體育的社會推廣將與休閑體育的發展緊密結合

休閑體育是人們在閑暇時間以增進身心健康,豐富和創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為目的的身體鍛煉活動。對增進健康、強健體魄,預防疾病與康復,提高文化素養與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生活內容與加強人際關系,以及促進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義和作用。隨著節假日的增多,居民的休閑時間將越來越多,體育將成為人們休閑時的一個必要手段,層出不窮的運動游戲和運動項目將滿足人類社會在休閑時代所需要的身體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隨著奧運會成績的取得,使得國人一段時期內會增加對體育項目的喜愛與參與,調查發現,對我國部分城市居民參與的體育項目的調查顯示,羽毛球、乒乓球等項目位居居民最喜歡的項目前列。同時,非奧運會項目但能廣泛開展的有比較好的群眾基礎的項目也受到了廣大居民的喜愛,將成為今后群眾體育發展的方向。比如太極拳、氣功、五禽戲、健身操、快走、慢跑、跳繩等運動形式,節奏不是太快,適合那些常年受慢性病折磨的群體。競技運動融匯于全民健身運動中,可以激發廣大鍛煉者的積極性,提高運動的實效性。在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的今天,應該多方面創新大眾健身與競技運動結合的形式,一方面普及多種競技體育項目,為競技體育項目培養更多更基層的優秀后備人才,另一方面創設更多深受群眾喜愛的非奧運項目,培養特色項目,使其普及化,如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的“僵尸舞”,剛開始只起源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后來經過黑龍江省群眾體育比賽推廣,現已推廣到東北三省,其整齊劃一的動作、對身體各方面的鍛煉也深受居民的喜愛,成為了當地居民體育鍛煉的必備之選。今后應該動員社會力量創新大眾健身與競技體育運動結合的形式,以群體運動的形式組織,以競技運動的形式表現,使我國競技體育運動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3.5 競技運動將繼續加強運動風險管理,切實做好運動員的保障工作

運動風險伴隨著競技運動的發展而存在,近幾年我國運動風險事件頻發使得更多人關注競技運動的負面效應,也使得諸多體育活動的開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就各體育院校的運動會而言,很多學校的運動會只成了形式擺設,減少開辦次數或是不得不開。普通群眾對于運動技術風險的不了解、運動隊過份追求運動成績而忽視運動風險等都是影響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運動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運動員在從事競技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將大打折扣。作為體育職能部門,必須加強運動風險管理、風險識別、風險規避等問題,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有效降低和避免風險發生幾率,加強運動員的個人保險、保障工作。

4 小結

競技運動的定義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界定,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結合與發展將成為競技體育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將競技體育整合不同的體育運動形式發展,將對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體質健康帶來促進作用,競技體育的發展涉及的方面很廣,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勢必受到諸多方面的阻隔與挑戰,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軍事利益、社會利益等,這就需要廣大的體育從業者轉變意識,適應發展,使得我國的競技體育運動能早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胡亦海.競技運動起源辨識、歷程斷想、功能啟迪[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5):5—8.

[2]田麥久,雷厲,田烈.我國競技體育理論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12(7):46—52.

[3]周愛光.對競技運動概念的再認識[J].中國體育科技,1999,35(6):5—6;10.

[4]任?!案偧歼\動”還是“精英運動”?——對我國“競技運動”概念的質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6):1—6.

[5]趙建新,王浩,楊永晶.競技運動與競技體育差異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1,26(6):89—92.

[6]布賴恩·麥克利克,劉文浩.美國的體育與競技運動:兩者的比較與對照[J].體育學刊,2000(3):123—128.

[7]孫科,杜成革.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及其變革走向[J].體育學刊,2012,19(1):19—24.

[8]劉玉鋒.八成國人懶得動,“生活方式病”纏上崛起中國[EB/OL].http:///20120902/n3521 16619.shtml.2010—09—02.

[9]劉建和,毛俐亞,岳海鵬,等.影響北京奧運后中國競技體育走向的幾個因素(論綱)[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1—5.

篇10

一、經濟法的產生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早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現代民法的淵源——羅馬法即產生;而直到20世紀初德國出臺扶持卡特爾的《鉀礦業法》才徐徐拉開經濟法發展的序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的生成晚于其他法律部門,原因在于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出現晚于其他法律部門所調整的社會關系。

在中國,法律的現代化尚未成熟,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可以看作是一種“變法”式的法制現代化過程。我國的經濟法產生于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對生產資料和資本的集中控制,對市場中生產、經營者行為的管理,均需要以經濟法為依據。為適應社會現實,我國從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移植了大陸法系經濟法,結合國情進行修改,形成了最初的經濟法律體系。

二、經濟法調整對象之靜態性

鑒于上文提及的經濟法產生的必要性及社會需求,此處不再論述否定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觀點,僅以肯定經濟法作為部門法的獨立性為前提對其調整對象進行分析。

關于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爭論大致可以分為老諸論和新諸論兩個時期。老諸論存在于20世紀70年代末至1992年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前。這些觀點主要包括學科經濟法論、大經濟法論或稱大縱橫統一論、縱橫統一論、縱向經濟法論、行政經濟法論、宏觀經濟法論、計劃經濟法論等。新諸論始于199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行。這些觀點分別是新學科經濟法論、新縱橫統一論、新密切聯系論、經濟運行協調論、需要干預論、行政隸屬論、國家經濟管理論、國家干預經濟論等。

以上關于經濟法調整對象的所謂老諸論和新諸論,實際上很多觀點在本質上具有相同之處。我們大致可以將它們分成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是學科經濟法論,即否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只在學科上承認經濟法的獨立性(本文不做討論);第二是縱橫統一經濟法論(包括管理協作論、密切聯系論、經濟運行論、需要干預論等),即認為經濟法不僅要調整所有的縱向經濟關系,而且還要調整一部分橫向經濟協作關系;第三是行政經濟法論(包括縱向經濟法論、行政隸屬論、國家干預經濟論、國家經濟管理論等),認為經濟法只調整國家經濟管理關系,即只調整宏觀的縱向經濟關系,不同時調整經濟組織內部的縱向經濟關系。

三、經濟法調整對象之動態性

經濟法調整對象的“靜”表現在與政策、制度相比,法律具有更為明顯的穩定性。也就是說,法律的制定、執行并非統治者隨心所欲的活動,它是在一種穩定的原則指導下進行的國家重要活動。

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告訴我們,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才是絕對的——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也不例外。本文認為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空間因素。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實行不同的經濟體制,其對本國經濟市場的宏觀調控及監督管理范圍、力度也不同,調控和監管的效果也將不同。即便在相同的經濟體制下,各國、各地區不同的國民經濟狀況也會導致不同的宏觀調控及監管措施的出臺,經濟結構產生變化,經濟法調整或重點調整的對象必將不同。

(二)時間因素。同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會體現不同的國民經濟狀況,不斷提出新的經濟制度以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相對應的,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控和監管方式將不斷調整,由此引起的經濟法調整對象范圍的變化時時都在發生。當一國或一地區面臨重大社會變革(如戰爭、動亂、瘟疫)時,其經濟市場往往受到巨大沖擊,經濟法調整對象的重心也會發生轉移。

正如前文所述,中國的經濟法是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發展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的。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中國經歷了計劃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中國經濟在短短30年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應的,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范圍、重心也處在動態的變化中。

筆者預測依據經濟法調整對象范圍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動態性,近年我國經濟法將繼續著力于宏觀調控關系,同時增強對市場監管關系的調整,建立以反不正當競爭及反壟斷為核心的調整對象體系。

四、總結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產生時間較晚,發展較不完善,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其中,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確認尤為關鍵。學界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觀點大致可分為三種,筆者更贊同行政經濟法論;同時認為結合中國經濟市場和經濟轉型時期,其調整對象可分為宏觀調控關系與市場監管關系。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范圍不是永恒靜止的,而是暫時靜止、不斷變化的。任何微小的空間、時間變化都將引起經濟法律制度的變化,從而導致經濟法調整對象或調整對象重點的變化。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應當動靜結合看待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本文預測近年經濟法調整對象重點將向市場監管轉移,建立以反不正當競爭及反壟斷為核心的調整對象體系。

參考文獻

[1]彭杰.論經濟法的調整對象[J].法律與社會雜志,2008(02).

[2]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3]張國軒.中國大陸經濟法調整對象探討[J].澳門理工大學學報,2005(01).

[4]張國軒.經濟法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建昌县| 临西县| 永济市| 扎囊县| 炉霍县| 平遥县| 马公市| 彰化县| 姚安县| 四川省| 新河县| 韶关市| 乾安县| 桃江县| 中西区| 福建省| 宾阳县| 娱乐| 衢州市| 金湖县| 太康县| 龙胜| 安泽县| 南昌市| 丹棱县| 榆林市| 英超| 中西区| 方正县| 获嘉县| 开江县| 沾益县| 玛曲县| 延庆县| 阜康市| 祁连县| 奉节县| 景宁| 巩留县| 永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