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18: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家庭教育規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家庭這一中介因素來實現的。正是家庭在教育當中所具有的這一特殊的角色,使家庭也具備了其特有的功能;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家庭相對于社會和個人的特殊地位,也決定了家庭對于教育具有的特殊含義。在反思和比較中重新審視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我們可以發現教育與家庭之間的關系有了一系列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確立了家庭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既使家庭成為重要的教育政策目標,也使家庭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擔當者,并通過相應的政策來保障和發揮家庭所特有的教育意義。本文正是通過這一視角,系統分析家庭在《教育規劃綱要》中的政策意義。
一、家庭與教育的關系發生新的轉變
長期以來,大多家庭與教育之間的關系總是處于一種兩元分離的狀態。一方面,教育直接聯系的兩極是學生個人和社會整體,家庭若隱若現地游離在教育事務邊緣;同時,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學校而非家庭。這就造成家庭被學生——學?!鐣@條封閉的線索而架空,即使有心也無力涉入。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將教育看成是嚴格的國家行為,從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等各個方面都是由國家規定確立的。不難看出,家庭的教育功能是被忽視的,家庭能夠提供的教育資源是被淡化的,家庭對于教育的直接需求也沒有被作為主要的考慮對象。然而,當前由于社會運行方式的轉變以及教育自身的變革,家庭與教育的關系也開始逐漸轉變,筆者認為這些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投入的力度逐漸增大
當前家庭對教育的投人主要表現在教育機會的選擇以及教育內容的實施兩個方面。一方面,家長們曾經關注的重點是“有學上”,而如今則是越來越追求“上好學”。為進人理想的幼兒園家長連續數天排隊報名,為進人名校家長毫不吝嗇高價擇校費,有些家庭通過購買房產、改變戶口來選擇“好學校”,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甚至有些家庭花費巨額費用讓孩子出國留學。另一方面,家庭不再如同以前將教育內容完全當成是學校的課程,而是要求盡力在課余時間里對學校教育進行鞏固和補充,讓孩子參加補習班,以提高學校課程學習的成效;讓孩子參加各種課外興趣班,學習各種在學校中不予教授的內容。由以上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現如今的家庭相比于以前在教育投入中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并且有繼續增溫的趨勢。
(二)家庭全面涉入教育系統之中
在參與教育的廣度層面上,家庭從以前的既無意識也無能力轉變為現在的主動地融入孩子接受教育時空的全部環節之中。過去,家庭常常將教育看作單純的學校責任,界限分明地將學校與家庭一分為二,即便要求對教育負責,也僅僅是在孩子的幼年階段,家庭對孩子進行簡單的保育和啟蒙。但是如今,家庭開始主動與學校建立緊密的持久性的聯系,以求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教育情況,提高孩子的教育成效。另外,隨著家校聯系日益密切,家庭也逐漸開始左右教育的目標設立、內容選擇、方法模式,甚至是教育的管理。再一方面,家庭對于孩子教育的關注從以前的短期階段性發展到孩子整個接受教育的過程當中,從學前教育到基礎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家庭對于教育的關心和投入幾乎滲透到孩子接受教育的各個階段。如今家庭對于孩子教育的影響以一種立體的時空網覆蓋了教育的各個領域和時期。
另外,農村地區教育中的性別差異,不能僅僅只是簡單地歸納為“男尊女卑”的原因,在轉型期社會的背景下,制約女性教育發展的因素呈現復雜性。揭示農村家庭教育策略中的性別意識產生的原因,是本文的探究焦點。為了排除經濟因素的干擾,本文選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江蘇北部農村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對農村家庭及學校教師的訪談,從影響家庭教育策略制定的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方面,明確農村地區家庭內部的資源分配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農村地區教育發展中兩性差異產生的原因。
二、影響農村家庭生育意愿的社會原因
上世紀80年代初,計劃生育政策伴隨著嚴格的賞罰制度在全國范圍實施。在實施過程中,為解決部分農民的實際困難,1984年又制定了面向農村地區的二胎政策。雖然有國家政策的許可,但是各省市在執行中,針對本地的具體情況又制訂了很多的附加條件,因此各地農村容許生育二胎的政策條件有不同。例如,在國家的二胎政策中規定,第一胎生育了女孩的農戶,事隔5年可以容許生育第二胎。但是在江蘇農村的計劃生育規定里,僅僅只是生女孩還不夠,還必須是三代單傳的農戶才有條件容許生育第二胎。為了控制生育二胎,在江蘇農村地區實行嚴格的定期檢查制度。計劃生育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每月都會帶著B超機下到農村基層,讓符合生育年齡的婦女去做B超檢查,以防止計劃外懷孕。特別是頭胎生育了女孩的婦女,更是重點檢查的對象,被要求必須接受檢查。對于生育了男孩的婦女,相對要求寬松些。雖然有嚴格的人口管理制度,但是在調查中發現,采取種種手段超生的家庭也存在。我們訪談的村民周媽媽是一位13歲男孩的母親,當她談到計劃生育辦公室每月光臨的檢查時,她說:“規定所有的育齡婦女都得去,但是我們可以不去。”問她為什么可以不去?周媽媽自豪地說:“因為我們家是男孩子嘛,計劃生育的B超檢查主要是針對生了女孩子的人家。”周媽媽還給我們講述了她全家幫助哥哥生二胎的經過。周媽媽1985年初中畢業時,因為哥哥出外躲避計劃生育檢查生二胎,農田沒有人耕種,同時要為超生的孩子準備罰款,家里沒有更多的錢供她讀書,為此她放棄了上高中,與父母一起幫助哥哥種田。筆者問周媽媽“:為什么要幫助哥哥家種田呢?”周媽媽回答說:“因為我只有這一個哥哥?!毖酝庵馐羌依镏挥羞@一個男孩子。從周媽媽的敘述中可以得知,當初她的學習成績不錯,因為哥哥出外躲避二胎,周媽媽不僅放棄了讀高中,而且在哥哥不在家的日子里,一直為哥哥無償地耕種農田。筆者問周媽媽:“你當時心里有沒有覺得不公平的想法?”周媽媽回答得很干脆:“沒有?!痹谶@里,生男生女似乎不是個人的利益,而是關系到家庭的整體利益。在國家近幾年的全國人口普查中,農村地區男女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調已是不爭的事實。
雖然在訪談中,老師家長都說沒有重男輕女的現象,但在這一地區流傳著一句古老的俗語:“生兒能養娘”。與這句話相對應,同時還流傳的另一句話是“:生女能養娘,拋灰能泥墻”。在S村小學訪談時,當筆者就農村家庭中男女性別意識上的差異請教該校詹校長時,詹校長非常含蓄地、借用以上古老俗語給我作了回答。在有兩個孩子的村民伍大姐家訪談時,筆者問伍大姐:“人家都是一個小孩兒,你兩個會不會辛苦點?”伍大姐回答說:“辛苦也高興呢,農村誰都想要兒子嘛!”多家訪談中也發現,農村想生男孩的意愿依然很強,但是通過調查也發現想生男孩的期望不僅僅只是為了“生兒能養娘”,更多的是反映了與當地農村文化相關聯的一種生育觀念。先生在1946年寫就的《生育制度》中,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評述道:“無后所引起的不利,倒不一定是祖宗的羹飯無人照顧……,事實上會因為無后發生缺憾的還是社會的完整,也就是我們個人在分工結構里生活的順利進行”。這個社會如果限定為農村的宗族社會時,對家里有無男孩與個人生活的關系,可以有真實的理解。隨著農村對修家譜、修祠堂等活動的重視,宗族活動逐漸成了維系各家社會關系的紐帶。按照當地農村的習俗,每年的清明節都要祭祖,內容主要是祭祀、續家譜和修繕祖墳。祭祀活動,由同宗同姓的人家采取輪流坐莊的方式舉辦。凡是年滿16歲至61歲的男子,每人每年都要交份子錢,并負有舉辦祭祖活動的義務。這里的俗規是:年滿61歲的老人被稱為退休,可以不交份子錢,不擔負舉辦祭祖活動的責任,只要去參加活動就可以了。試想一下,家中只有女孩的人家,當父親達到61歲的所謂退休年齡后,因為家里沒有男丁的存在,只能做祭祖的邊緣人士,由此在宗族內部的地位可想而知。
毫無疑問,在以男子為主要參與者的農村各種傳統文化活動中,家有男子與家庭在村里的地位是有密切關系的,想生男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兒能養娘”之意,更為重要的是關系到這個家庭在村里的生活和宗族內的地位。以上也驗證了前面訪談對象伍大姐所說的“:農村誰都想要兒子嘛!”的更深層次原因。
三“、男孩智力優勢”論
雖然農村家庭的生育愿望中有很強的性別偏向,但是嚴格的人口管理政策及高額的超生罰款,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突破、都能承擔的。學校的男女性別比,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教育領域中的男女差異,也可以由此一窺家庭對女孩的教育投資狀況。根據江蘇省的統計,2004年在江蘇省的各級各類學校中,從小學到大學的在學總人數中,女生都占了一半或將近一半(見表1)。這是全省的平均值,在農村學校里女孩和男孩的比例是否也呈現這種分布趨勢呢?據筆者調查所知,在S村小學,獨生子女約占60%,在S村中學,獨生子女約占70~80%。通過這些村級小學和村級中學里的獨生子女占有情況,可以知道這一地區的計劃生育工作的實施結果非常明顯。這個地區獨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在調查中發現,兩個孩子的家庭往往是先生了女孩又想要男孩的家庭,所以這里的家庭規模也就是1~2個孩子的家庭構成。S村小學的獨生子女性別比是:男孩約占60%,女孩約占40%,這說明家中只有一個女孩的家庭,隨著獨生子女人數的增加也在增多,是否由此可以推斷說:女孩的教育也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有一個新的變化呢?但是據調查,在當地農村從幼兒園到中學的男女比例差異很大,各個學校的男女生分布情況大致如下:(1)S村幼兒園,男女差異不大,總體上男孩稍稍多些;(2)S村小學,男生約占60%,女生約占40%;(3)S村中學,男女大致相同;(4)鎮上的私立C中學,女生大約占全部學生總數的1/5;(5)鎮重點高中L中學,女生約占1/4。年級越高女生人數越少,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女生減少的現實呢?就男女學生比例懸殊的問題,筆者訪問了女生比例最低的鎮重點高中L中學的宋老師:筆者:你們學校男生女生的比例是多少?宋老師: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男女生比例越來越小,就是男的越來越比女的多。幼兒園大家都去,到了初中之后,一個是生理因素,到了初三男孩子越來越聰明,女孩子智力發育早。像我們到了高中,我們這些班上女孩子一般占1/5。
到了大學里可能就不足1/5了。筆者:會不會是說需要學費,家里需要保個男孩子?宋老師:這一個就是說智力的問題,還有就是傳統的觀念,重男輕女。女孩子就是在農村,一聽說要幾千塊,不去。所以女孩子上到高中就少點。這樣子無形當中,一部分人才就流失了。宋老師是一位有著30多年教學經歷的老教師,他認為,造成初中之后女生劇減的原因之一主要還是女孩的自身問題,即智力因素。這個觀點,在這個地區非常普遍,在當地其他學校的訪談中,當筆者問及學校中男女性別失衡的原因時,也被老師們反復地用“男孩智力優勢論”進行歸因解釋。在農村學校中,作為有文化階層代表的老師的意識,會對鄉村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男孩智力優勢論”會影響到家庭教育策略的制定,使得女不如男的農村社會傳統想法得到強化。與此同時,僅僅強調智力因素,也會掩蓋農村家庭資源中的男女分配不均的問題。
四“、保男顧女”的家庭資源分配原則
從社會性別的視角分析,男女兩性原本是沒有差異的,男女兩性的差異是在后天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對男女兩性的性別期待不同,使得男女兩性的教育呈現不同的教育模式,由此形成了教育環境中的不公平因素。因此,“男孩智力優勢論”,僅僅只是兩性教育環境中的不平等現象的反映。但是“男孩智力優勢論”的想法,在這個地區似乎已成為定論,智力因素是導致女孩升學的唯一障礙嗎?我們一般會認為經濟因素是造成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但是在S村中學的訪談中,該校的楊校長談到了他們學校防止輟學的管理辦法。為了防止因為經濟原因輟學的學生出現,學校不僅從制度上把關,還實施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如前文提到的鎮重點高中L中學的宋老師,向我們介紹了L中學對家庭困難學生所實施的幫助舉措。我們這三年搞了人性化教學,學校內部搞了個陽光工程,專門輔助貧困生。黨員、干部每個人負責個貧困生,包學、包生活。其他教師就捐款,扶助他們。這一屆高一就有四十幾個貧困生,學校首先是學費免掉,生活費學校在特困生的基金中拿出來。食堂里給優惠卡,每周兩到三次葷菜。保證不因為學生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作為學生直接監護人的家長,對于女孩的教育投資意識又是采取怎樣的措施呢?在農村學校的訪談中,校長、老師都是異口同聲地強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很高,家庭的積蓄很多用于孩子的教育。為了了解家長對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意識,我們訪問了有兩個孩子的村民柳大姐,柳大姐19歲的女兒初中畢業后就出外打工了,兒子16周歲在重點高中讀高一。就她女兒最后沒有升學的原因,柳大姐做了如下的解釋:女兒出去打工了,女兒讀到初中。成績好呢,不讓她讀了,沒有這個經濟(條件)。筆者:她想讀嗎?柳大姐:她想讀,但是沒有這個經濟。筆者:當時參加考試了沒有?柳大姐:就初中畢業吧,沒有參加中考,就叫她放棄了。
筆者:她跟你們生氣沒有?柳大姐:生氣,我說媽媽就這個本事,不能偷給她???筆者:不能借點嗎?柳大姐:借不到,我們姊妹家都這樣。而且借了要還的,不是一天兩天,沒有有錢的親戚。筆者:你大哥是木匠應該條件還不錯吧?柳大姐:他也有兩個女兒,一個讀大學一個讀高中。筆者:那你跟女兒說,她有什么反應呢?柳大姐:只好拉到吧,(說)投到你這個胎沒有投好。說以上話時,柳大姐流露出很無奈的表情,她一再強調家里沒有錢。對于考入重點高中的兒子她滿懷希望。但是她也知道沒有經濟能力供兒子讀大學,她希望在外打工的女兒能夠資助弟弟的大學費用,將來弟弟工作后再還姐姐的借款。筆者:工作了就好還(姐姐)了。姐姐說重男輕女的時候,弟弟在不在?柳大姐:我說給他聽的。筆者:弟弟聽后怎么說呢?柳大姐:弟弟脾氣有些壞,就說:“你叫她考???”我給他說,姐姐成績好沒有讓她上,我們重男輕女。筆者:為什么說給他聽呢?柳大姐:叫他好好學習啊,我們在農村吃了苦了,讓他將來不要在農村受苦。筆者:爸爸怎么說?。苛蠼悖核职质裁炊疾粏枴?/p>
楊善華等學者在對青浦、太倉、宜賓三地農村的調查結果中指出:“在多子女和家庭貧窮的條件下,按照中國農村以往重男輕女的習俗,首先剝奪的肯定是女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江蘇北部的農村經濟狀況,與同省南部地區相比有差異,但在全國來說還是屬于中上程度。另外柳大姐家,只有兩個孩子的小規模家庭,因為兒子在家庭里的優勢地位,為了保證兒子上學,父母不惜犧牲女兒的受教育權利,這是一種家庭內部資源分配的權衡之計。在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研究中,在對1949年至2001年期間我國教育地位獲得的研究中發現:“在各個歷史時段,男性都較女性獲得了較多的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5-010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1
[本刊網址]http://
一、二戰后“回歸家庭現象”和嬰兒潮
出現在戰后的結婚潮和嬰兒潮是出乎意料的。當時的社會學家預測,在戰后隨著女性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和工作機會的增多,結婚年齡和生育年齡應該往后推遲,并且生育更少的孩子。而事實是出乎意料的,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從1940年的21.5歲下降到了1950年的20.3歲,到1956年下降到歷史性低點20.1歲。在1960年20到24歲的女性的結婚率達到了四分之三。對于男性來說,平均結婚年齡從1940年的24.3歲下降到1956年的22.5歲,而在馬薩諸塞殖民地時期是26歲,20到24歲的結婚率從1940年的27%上升到1955年的51%。這一時期不僅結婚年齡提前,生育年齡也提前,生育數量也在提高。從結婚到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平均時間間隔在1955年到1959年只有13個月,而在大蕭條初期長達2年。20到24歲的女性的生育率從1940年到1957年上升了幾乎一倍。
之前由于蕭條和戰爭,平均結婚年齡被往后推遲。戰爭結束后,這一人群開始進入婚姻和提前結婚的年輕一代形成疊加效應,形成婚姻潮,造成了家庭的在數量上的急劇擴張和“嬰兒潮”的出現。
這樣就形成了美國戰后的一個回歸家庭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年輕人更注重家庭生活,愿意較早組建家庭,忠于婚姻,離婚率出現下降,愿意較早和較多的生育。在家庭中一般建立明確的性別分工,丈夫外出工作,掙錢養家,妻子一般做全職太太或從事兼職工作,把更大的精力和時間照顧家庭和兒女,這種家庭也被稱之為核心家庭。這種趨勢持續了20多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從20世紀40年代一直到60年代初,相對于他們的歐洲盟友來說美國人的結婚率更高,而結婚年齡也更低。
對于戰后年輕人為什么抱著極大的熱情回歸家庭?有的學者認為,家庭的急劇發展是和平與繁榮回歸的必然結果。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社會的家庭和生育意識很強烈,獨身和不要孩子的夫婦不被社會所認可和接受。二戰后優越的條件使之前被壓抑的婚育行為一下子釋放出來。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伊萊恩?泰勒?梅教授從冷戰的時代背景出發,考察年輕人回歸家庭的現象。二戰后的美國盡管結束了蕭條和戰爭,但不久冷戰開始,美國國內矛盾激化,美國面臨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危機。美國政府認為,讓年輕人回歸家庭,擴大和宣傳一對夫妻兩個以上孩子的核心家庭,有利于緩解國內的隔閡,增強國內凝聚力。以后的發展也確實核心家庭加強了來自各個國家的白人移民,特別是白人中產階級之間的融合。對外可以通過宣傳“美國式生活方式”和“美國夢”來增加資本主義制度的吸引力。在普通的美國年輕人當中,面對冷戰時代的國際國內狀況和對未來的不確定,充斥著焦慮的情緒,渴望回到家庭尋找安定。“戰后的美國人強烈渴求擺脫過去,確保未來?!?/p>
二、對住房的需求和選擇
新組建的大量家庭造成住房上的巨大需求,據粗略估計,美國當時迫切需要500萬套住房。家庭的成立往往要求購買住房,不能像單身時那樣去租房,這種核心家庭在選擇住房時往往把家庭和孩子當做主要的考慮因素。對于住房,一般要求良好的社區環境,足夠的空間以滿足四口之家的需要,由于孩子數量的增多和孩子在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要求住房足夠的空間,以及周邊良好的兒童成長和教育的環境和社區環境。
以維萊頓衛典型代表的郊區住宅恰好滿足了這種需求。1951年,美國統計署計算出最具有“平均”特點的美國人是:男性,30歲,已婚,2個孩子,年薪3000美元,一個冰箱,一臺收音機,以及一套分期付款的住房。這個美國人就住在萊維敦?!白罹摺骄攸c的美國人”是戰后初期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核心家庭男主人?!白≡谌R維敦”體現了中產階級核心家庭對住房的要求。
核心家庭傾向于離群索居,遠離父母、親屬朋友,注重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成長。要求住宅滿足四口之家的生活需要,足夠的家庭私密空間、良好的兒童成長環境。
萊維敦住房高度濃縮了在當時被認為是現代化時髦象征的牧場主式住房。牧場主式住房的間隔約60英尺,保證了住戶的私密性和足夠的空間。整套住房的空間很開闊,能滿足家庭生活的需要。萊維敦對牧場主式住房的濃縮在當時被很多雜志稱為美國新模式,有一期文章將其題為“濃縮革命”(ARevolution in Epitome)。以萊維敦為代表的郊區社區還特別注重為兒童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有人這樣形容這一類社區:“這是一個孩子們可以盡情玩耍的地方,在操場上、游泳池里、球類場地上都可以聽到他們縱情的歡笑聲;這是一個父母自愿工作的地方,他們對孩子的愛可以體現在社區會議上,球類運動場上,學校活動上;這是一個教師和管理者關注學生的地方,人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教室里,包括午后2點半后,在體育競賽和音樂會上,總之,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社區?!?/p>
由于萊維敦的設計和建造,充分考慮了當時中產階級核心家庭的需求,而深受歡迎。萊維敦不僅昭示了美國戰后居住的主導趨勢,還昭示了美國戰后家庭的主導趨勢。比如在第三個萊維敦的1.2萬個家庭中,絕大部分是年輕家庭,平均有兩個不滿18歲的孩子,每6個家庭中不到1個是父母與他們住在一起,65%的男性戶主是白領職業。有人這樣評價萊維敦:“他是養育子女的理想之地,是一個不斷產生希望與信心的地方,特別是年輕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時更是如此。所以,每當有房出售,買主多半是一家有新生兒的年輕夫婦。”以萊維敦為代表的郊區社區的建造,使大量中產階級家庭移居郊區,并且推動了的中產階級居住文化的發展。
三、聯邦政策的推動
美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冷戰的考慮來解決住房問題。哈里?杜魯門在接任總統后不久,就直言不諱地宣稱:“在我們證明在我們的民主體制內可以為我們的人民提供體面的住房之前我們怎么能指望在歐洲推廣民主呢?”美國政府把支持的方向放在了郊區。通過大力發展郊區住宅,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家庭的住宅需求,而且推動的美國人向家庭回歸,從而營造了50年代“美國夢”的一個顯著特征。
美國聯邦政府除了大力支持公路建設等基礎設施以支持郊區發展外,還推行住宅抵押保險制度和住宅補貼制度鼓勵家庭到郊區購買住房。美國政府對于購買住房進行補貼,對首付、利率和償還期等方面施行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明顯向郊區傾斜。比如20世紀40年代聯邦住宅管理局對獨戶住宅和多戶住宅的保險比率為4:1,50年代這一比率為7-1。而在中心城區往往只能租房或尋求高利率的貸款。
中心城區建筑密度大,住房面積一般相對狹小,家庭生活空間難以跟郊區的獨戶住宅相比,城里的公寓還不歡迎帶小孩的家庭入住。而這一時期在郊區大量興建的獨戶住宅是為核心家庭而設計。萊維敦是當時最普遍的郊區住宅,這種房間數量較多,除了夫妻的臥室之外,家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臥室、浴室和廁所。由于家庭強調集體生活,各種為全家一起活動的家庭起居室增多。這種郊區住宅既強調了團結與和睦,又不失個性和隱私。
職業生涯規劃起源于美國20世紀初開展的職業輔導運動,歷經近百年的時間,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系統的職業生涯理論模型。由于職業生涯規劃符合學生實際需要,因此在世界各國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許多國家以立法的形式或者以制度保障紛紛推進職業教育的開展,比如美國國會1994年通過了《學校就業法案》、德國將職業教育納入法規、日本開展了“進路教育”、澳大利亞開展中學生職業教育等。職業規劃的觀念形成了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滲透到家庭的模式。雖然我國有很多學者提出了職業教育的理念,但是卻很少有學校或者家庭對學生進行職業方面的教育。趙士果在2009年對徐州523名高中生的職業規劃調查中發現,父母在孩子職業生涯規劃上的指導嚴重缺位。
一、家庭教育中職業生涯規劃缺失的現狀
筆者采用自編問卷的形式,在網絡家長群中隨機選取了濟南市市區普通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共150個家庭做了關于家庭教育中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家長對孩子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中是否涉及職業生涯規劃兩大部分。
針對“你了解自己孩子的興趣特長嗎”這一問題,46.8%的家長選擇了“非常了解”,33.5%的家長選擇了“比較了解”,19.7%的家長選擇了“一般了解”;針對“你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嗎”的問題,50.5%的家長選擇了“非常了解”,46.5%的家長選擇了“比較了解”,僅有3%的家長選擇了“說不好”;針對“你了解孩子的能力特征嗎”的問題,33.2%的家長選擇了“非常了解”,35.7%的家長選擇了“比較了解”,31.1%的家長選擇了“說不好”。
這說明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更多是興趣特長、性格特征方面,對于孩子的能力特征卻顯得了解偏少。
對于“是否和孩子談論過未來的職業取向”這一問題,88.6%的小學家長會和孩子談及將來長大了想干什么的話題,但是是一種沒有目的性的交談;20.5%的初中生家長、33.3%的高中生家長會和孩子談及職業的話題。對于“是否為孩子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98.6%的小學生家長、97%的初中生家長和90%的高中生家長表示不了解職業生涯規劃。那么,“孩子選擇職業首先會考慮到什么因素?”56.6%的家長會選擇穩定、有保障,23.4%的家長會考慮到孩子興趣,8.9%的家長表示順其自然,11.1%的家長會考慮到孩子的能力。
此種結果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家長很少會和孩子談及職業的話題,對職業規劃的知識了解更少。在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背景下,父母大多談的是好好學習,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至于學什么專業,從事什么工作,做父母的很少會與孩子談論。
二、家庭教育中職業規劃缺失的后果
家庭中職業規劃的缺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問題有:孩子的學習動機不足,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進入高中階段,文理科選擇的隨意性;高考填報志愿的盲從性;進入大學后,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生活茫然;擇業時的盲目性。
(一)學習動機不足
學習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動力。學生的學習動機由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組成。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指學生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有了解和掌握知識的需要,并在此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緒。學習的外部動機是指在學習活動本身之外獲得的學習動機,比如獲得獎勵、避免懲罰、在同學中具有威信、為了就業等。
在石紹華(2002)做的中學生學習動機調查中發現,只有約三分之一(30.3%)的學生對學習本身感興趣,有19.4%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有50.3%的學生是出于外部動機而學習。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要靠外部動機。在學習外部動機的內容上看,就業和學生的前途息息相關,也是最能激發學生動機的。艾凡思在1992年對生涯教育對學生成績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就業引導的教育對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很有幫助。而在一份后進生的學習動機調查中顯示,后進生學習的動機主要是為了“不受老師和父母的批評”“考試及格”“不上學在家里沒有意思”,也就是說其內部動機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不足的。
(二)文理科選擇偏差
文理科的選擇很大意義上決定了高考填報志愿的方向。高中階段文理科的選擇應該按照學生個人的興趣特點以及學生擅長的科目來選,但實際上有不少學生在選擇文理科時非常隨意。有的學生選擇某個科類班級只是因為特別喜歡這個班級;有的學生是聽取了老師的建議,認為理科生高考時錄取分數低,且將來就業面廣;有的學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隨意選擇。這很可能使得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因為學習自己不擅長的內容而學習效率不高,致使自己喪失學習興趣或者形成對自我的負面評價。
(三)填報志愿盲從
沒有職業規劃,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將十分迷茫。有一份調查顯示,每年的高考填報志愿,平均有高達67%的學生和72.9%的家長對所選學校不了解,有69.1%的學生和73.8%的家長對所選專業不了解。一個剛考入大學的學生來咨詢轉專業的事情,筆者問他為什么轉專業,他說:“是媽媽讓轉的?!惫P者問:“你怎么看?”學生半天沒有說話,筆者又問:“你覺得自己適合什么專業?”學生陷入了沉思。很多學生上大學不知道選擇什么專業適合自己。在一次大學的職業測評中,有一個學習文科專業的學生測試的結果是適合學習理工操作性專業,他自己非常認可。他自從上大學以來就沒有快樂過,就是感覺不喜歡這個專業,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可是四年的大學已經過了一半的時間。
(四)大學生活茫然
“新浪網”對大學生所學專業滿意度的調查顯示,65.5%的學生想換專業,華南師范高教研究所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數據。但是更為可怕的是,假如可以重選專業,有78.8%的學生還是不知道選什么。人在沒有興趣的狀況下學習,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這影響了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職業生涯規劃的滯后,使得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之后不知道干什么,無所事事,或者別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盲目陷入各種考證熱中。大學生在三四年級才開始考慮就業的事情,一方面縮短了自己職業探索的時間,另一方面增加了就業的盲目性。
(五)擇業盲目
從學校畢業走向工作崗位時,若不能對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及適合的工作崗位有充分了解,就會增加擇業難度,對自己的發展前景失去信心。在對上海市某高校畢業生的調查中顯示:有37%的學生對就業前景感到迷茫,沒有信心,3%的學生甚至沒有想過就業前景;在談到職業發展方向問題時,有31%的學生認為不好確定,有6%的學生認為比較模糊。
三、家庭教育中職業生涯規劃的改進
職業生涯規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遵循著一定的發展規律。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金斯伯格對職業生涯的發展進行過長期研究,他將人的職業發展階段劃分為幻想期(0~11歲)、嘗試期(11~17歲)和現實期(17歲以后的青年期)。美國另一職業指導專家帕森斯提出職業選擇要完成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和人-職匹配三個任務。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根據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幫助孩子完成各階段的任務。
(一)幻想期:0~11歲
這一階段處于兒童時期,兒童在這個時期對周圍的事物非常好奇,特別是當他們看到一些職業表現時,喜歡模仿和問究。此時期職業需求的特點是:孩子單純憑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考慮自身的條件、能力水平,更不會考慮社會需求,完全處于幻想之中。
家長要學會用孩子的理想(夢想)引導孩子,陪孩子做一些職業角色扮演的游戲。比如問孩子:“你想做這個事情,現在你需要做什么準備???我們一起準備好不好?”在這一階段,家長除了要幫助孩子完成對職業的一些基本認知以外,還要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比如:多肯定孩子,肯定孩子生活中出現的能力特征、性格特征、品行特征;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使孩子對自我的價值有充分的肯定。
(二)嘗試期:11~17歲
這是少年兒童向青年期過渡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長發育和變化,是吸收知識和增長能力的黃金時期。人們開始獨立思考問題,價值觀念逐步成形,對社會生產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探索意識。在職業需求上呈現出的特點是:表現出一定的職業興趣,并開始審視自身各方面的條件和能力;開始注意職業角色在社會上的意義、地位,以及社會對該職業的需要。這個時期的學生基本上是處于初中、高中階段。家庭里要有一個重視孩子職業夢想的氛圍,家長可以經常拿出這個話題來討論,并做到以下幾點。
1.幫助孩子了解自己
使用測評工具是了解孩子職業興趣取向、生活價值取向、性格和能力特征等基本特征的最簡便方法。職業興趣取向可以使用《霍蘭德職業能力測驗》,通過測試知道自己理想的職業和適合的職業;性格和能力特征可以使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要了解生活價值取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孩子未來想過何種生活。
2.幫助孩子了解專業和工作
在職業興趣確定之后,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搜集這方面的資料,進一步對從事這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進行了解,當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距離所喜歡的工作所需能力還有一大段距離時,往往能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在閑暇時間,父母還可以帶領孩子親自體驗他所喜歡的工作。
3.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
時間規劃分為一生的時間規劃和一天的時間規劃。一生的時間規劃可以讓孩子看到每個年齡階段應該做的事情,以未來的視角看清現在需要做的事情;一天的時間規劃可以讓孩子看到一天24小時是如何度過的,應該怎樣合理安排時間。
(三)現實期:17歲以后的青年期
【中圖分類號】G6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33-0-02
引言:現如今,我國高等教育幾乎已惠及到了每位學生,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在高等學校接受教育,致使高校畢業生數量“水漲船高”,社會就業競爭激烈。在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大。為了能夠讓同學們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各大高校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空前。從概念上講,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求職者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喜好、特長等因素相結合,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同時為自己實現職業目標而確定具體行動方案。由于同學家庭教育環境不同,在職業選擇時表現千差萬別,毫無疑問,家庭教育是影響職業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著重研究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影響。
一、不同的家庭環境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
1.民主型父母
民主型父母對孩子管教和關心程度比較維和,即不會想方設法的去嬌慣孩子,更不會對孩子加以嚴格的控制。他們管教孩子的時候,會對孩子的行為有明文規定和要求,也會嚴格執行,同時這些要求和規定一般不會苛刻,它是依據孩子的期望與能力設立的。[1]民主型父母對于孩子自我約束和自主調控能力的培養高度重視,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的本位原則,但也會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重視親子間的雙向溝通,對于孩子的意見能認真聽取,細細考量,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有不當的行為習慣出現時,會盡可能的給孩子講道理,并加以適當的引導,在不傷害亦不縱容孩子的前提下,將問題妥善解決;當孩子有合理要求時,會努力滿足,注重孩子自覺性的培養,強化孩子自立自強、勤奮的優良品質;當孩子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時,父母會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和鼓勵。他們喜歡給孩子講道理,通過交談說服的方式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自己犯了錯誤時,會主動承認錯誤,并加以改正,通過身體力行的行為模式予孩子以正確的行為引導。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酷愛言行身教,喜歡以示范的管教方式去培養孩子的行習慣,經這種父母培育的孩子,自我約束能力很強,即便是長大后,父母不再身邊時,亦然對自己掌控有加,在擇業的時候,能主動考慮父母的建議。由于對溝通的注重,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再有“代溝”,就好像是朋友之間的交往,有什么問題時也能做到坦誠布公地交流解決。
2.專制型父母
專制型父母是屬于那種低關懷、高控制的類型,他們喜歡給孩子灌輸服從的思想,對孩子往往缺少關心、照顧。在他們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就如同自己的財產,具有從屬性,常常會采用一些粗暴的惡劣手段,把自己的想法強行的灌輸給孩子,以達到孩子認同自己的目的。他們對孩子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毫不重視,每遇到需要抉擇事情的時候,父母總是一廂情愿的全部代勞了,甚至對子女的擅自做主給予嚴厲批評。
3.溺愛型父母
溺愛型父母常以百依百順的方式培養孩子。他們幾乎不會向孩子提任何要求,孩子有著高度的自由,對于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總是會想方設法以滿足孩子,并且很少去考量孩子提出的要求的合理性。父母溺愛孩子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過分的遷就和庇護。溺愛型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有的父母就算是家里的經濟并不寬裕,也會盡自己的能力去滿足孩子的愿望。不論孩子的提出的要求是否正確,都盡力滿足,也不愿孩子有一絲的不滿意。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子女幾近完美,毫無瑕疵,令人汗顏的是,他們總是喜歡無限放大自己孩子的優點,對缺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以滿足自己和孩子的虛榮心。二是對孩子過分呵護。有的父母處處維護孩子,生怕孩子受委屈,總是對孩子呵護備至、好像他是一個時刻需要照顧的小動物,一不小心就會受到傷害。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經常是樣樣包辦,使得孩子自理能力往往甚是缺乏。
4.忽視型父母
忽視型父母是對孩子采取“放養”的態度。這種父母對孩子沒有什么具體要求,他們的管教方式讓人感覺有種“放任”的味道。他們很少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盡可能少和孩子進行交流,更別說是思想的溝通了。對于子女的去處以及生活習慣了解不多,總是熱衷于忙自己的事情,在他們的生活中,孩子并不充當其生活的構成元素,與孩子談心的時候幾乎不存在。這類父母不注重關心孩子的需求,對于孩子良好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也很不注重,對孩子的獎罰往往憑自己的興致或情緒,隨心所欲。忽視型父母其實是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中心的,在孩子撫養孩子方面存在很多興趣因素,他們主要是以自己興趣愛好為中心來建設家庭的。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協調性差。在他們的思維觀念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是撫養與被撫養的關系,沒有情感可言,撫養孩子是一種僅僅是在履行義務,不論孩子做的有多好,都難以得到家長的關愛和鼓勵。
二、不當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對不同的家庭環境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進行分析之后,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不當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規劃造成的不良影響。[2]
(1)不當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個性、社會性的發展有所限制。
如今,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眼中就是掌上明珠。由于對自己孩子的愛,他們十分渴望能把孩子塑造成有素質有涵養的人才,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然而,往往就是因為父母的這種心理,造成急功近利的現象,致使孩子的發展和成就總是不能樂觀滿足父母的胃口。在他們心中,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發展,卻不曾想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適合往哪個方向發展。由于很多孩子總是活在父母小心翼翼營造出來的和諧世界中,當這些孩子被輸送到社會上時,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在各方面都顯得難以適從,限制了自己的成長。
(2)不當的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獨立能力的培養不利。
目前有很多大學生在學業和就業方面存在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棘手問題。有些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終日與網絡游戲為伴,逃課曠課的情況也非常普遍,有時甚至有不能自已需要父母到身邊陪讀的現象出現。這些與大學生獨立能力匱乏有著密切的關系。而獨立能力的形成和培養都與大學生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關系密切,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自我管理、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
三、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幾點建議
從上述可知,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與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對于大學生培養和發展甚是不利。為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以更好的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1)父母應該因材施教,適時施教,并結合社會的發展態勢,對孩子進行家庭教養,專制型父母在給予孩子愛和適當限制的同時,還應該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與尊重,使得孩子能夠更自信的生活和學習,當孩子取得成就時,應予以鼓勵,不論是物質上還是口頭上的鼓勵,都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做對孩子將來的就業將會有很大幫助。
(2)大學生已逐漸成人,他們在和家長的交往中更多強調的是平等性。[3]父母應該適時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從“父母”的角色轉變為“朋友”的角色將更利于孩子的發展,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朋友來看待,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在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平等對待時,將會更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化,已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步入大學殿堂,并且在進入大學之前,已經有了較高的知識水平和社會涵養,這些成就都甚是喜人。[4]而且,大學生活區一般設立在的城市附近,大學生們在接受校園知識時,也能感受到現代城市文明的氣息。然而,目前我國很多父母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是溺愛型的,讓人十分擔憂,就算這些孩子進入大學學習了,也很難面對我國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所以,家長們應該深思和改變,使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家庭教育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古代社會中女子文化教育的產生及其發展狀態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父權家長制的社會政治結構、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結構、男尊女卑的文化背景是女子教育賴以生存的土壤,它是以提高女子修養、培養男權社會需要的“賢妻良母”、維護傳統家庭和社會穩定為取向的。
女子教育觀念的形成始于先秦,經歷兩漢和唐朝的發展,直至明末清初才基本成熟,這種目的性、指向性極強的女子教育觀對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形成了相對完備的教育思想體系,劉向《列女傳》所樹立的各類才華超群的婦女典范即為后代女子教育所推崇的標尺。“言行儀表符合封建禮儀道德的母親,用以教育后代,以興教化:行為儀表,言則中義,養子孫,以漸教化,即成以德,致其力業?!雹?/p>
中國古代的女子教育十分有特色。首先體現在教材上。女子教育有一套比較系統的教材?!爸泄排畬W諸書,失傳已久。自片語散見六經諸子外,以班昭《女誡》為最先,劉向《列女傳》,鄭氏《女孝經》《女訓》《閫范》《女范》各有發明,近世藍鹿洲采輯經史子集為婦人法式者,謂之《女學》,頗稱詳贍。”②其次體現在技藝上。技藝教育主要是女紅,包括紡織、漿染等。女紅伴隨女子一生,對社會生活有著巨大影響。第三是女子的德育。這主要是女德和母德教育,即如何做賢淑女子和賢惠母親的教育。作為研究清代女性的最好參考書――《紅樓夢》。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清代上層社會中女子生活和文化教育現象。
一,“書里書外”看清代貴族女子文化教育觀念
(一)《紅樓夢》中表現出的女子教育觀念
《紅樓夢》以賈府為一個社會縮影,展示了清朝社會的各個方面,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幾百個性格各異的女子形象,《紅樓夢》中,處于封建貴族階級的小姐,如林黛玉、薛寶釵、史湘云、元、迎、探、惜四姐妹等皆是飽讀詩書、多才多藝的女子,“自與別個不同”③。由此可見,在賈府中,無論貴族小姐還是丫鬟奴仆,或多或少都能受到讀書、習字、做詩等文化熏陶。
《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就提到古代封建家庭中,家長對女子讀書的關注。“因史老夫人極愛孫女,都跟在祖母這一邊讀書,聽得個個都不錯。”④第三回,黛玉初進賈府,鳳姐便關心她的學習:“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⑤黛玉往王夫人處探望,王夫人囑咐黛玉:“你三個姊妹都極好,以后一處念書識字學針線?!雹拶Z母初見黛玉之后,也問起黛玉念何書,黛玉答道:“只剛念了《四書》。”⑦就連“愚頑怕讀文章”⑧的寶玉,見了黛玉也要先問:“妹妹可曾讀書?”⑨除去黛玉這一中心人物不論,即便是文中著墨不多的李紈之父,雖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卻也讓自己的女兒念了些《四書》《列女傳》《賢媛集》,認得幾個字。在元春省親一回中有記敘:“寶釵、黛玉諸姐妹”每人新書一部、寶研一方。⑩
《紅樓夢》中描寫的賦詩、海棠結社、怡紅行令、瀟湘論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貴族女子文化活動的生動寫照。由此窺見一斑,在中國古代貴族社會,女子讀書無疑被視為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傳統觀念認為中國古代女子社會地位低下,并無文化教育而言。其實對于女子文化教育問題要分情況而定,就整個男權社會而言,女子文化教育確實是沒有受到和男子教育相等的待遇,但在女性范圍內,中上層的貴族女性比普通勞動家庭的女性有更多的機會接受文化教育。從許多史料和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多數接文化教育的是貴族階層的女性,還有一類接文化教育的女性群體是處在社會底層的青樓女子。下層勞動人民中的女子卻很少接觸文化教育,很少見諸于記載,這一類群體主要接受的是德育。
(二)關于貴族女子文化教育的清代社會實際情況
濃厚的讀書和治學風氣貫穿清一朝社會,無論是文化傳播還是學術研究,其普及和深入程度都顯著超過前代,這樣的文化氛圍自然也會影響到生活于其中的女性。在清代,由于名門望族對教育、科舉、文學、藏書等方面的強烈追求,致使家庭文化氣氛空前濃厚。這樣的社會風尚和家庭氛圍,促進了清代女子文化教育的繁榮,加之日趨成熟的教育觀,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才女”。據統計約僅在康熙一朝就涌現出了4000位女詩人,其詩文集“超軼前代,數逾三千”,形成了中國女性詩歌史上最繁盛的時期。
此外,還產生了像顧太清這樣當時在清朝就十分著名的女詞人。她曾與當時京師的滿漢才女結集秋紅吟社,聯吟詩詞,在中國女性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顧太清多才多藝,著作小說《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
清代的女子文化教育是多方面的,不僅有足不出戶而一舉成名的女詩人、女詞人,而且在清代以“結社”的方式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女性“知識分子”。如: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著名才子袁枚,作園于江寧小倉山下,曰隨園,世稱隨園老人。他曾公開招收女弟子數十人,并親自編輯《隨園女弟子詩選》,收女弟子28人之詩。
此外,清代女子還曾創辦文學團體??滴跄觊g,顧之瓊創建蕉園詩社,成員主要有顧姒、紫靜儀、朱柔則、林以寧、錢云儀,史稱“蕉園五子”B11。清中葉,女詩人張清溪曾創辦清溪吟社,成員均為吳中人,被稱為“吳中十子”B12。這些結社賦詩等社會活動,盡管屢遭保守勢力的抨擊,但也得到過開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并被當時社會所認可。
清代雖然對女子的倫理道德禁錮更為嚴格,但在教育方面有意無意地瓦解了這種倫理道德意識,這是教育使人開明的客觀結果,也是歷史進程中的必要條件,對這些貴族女子自覺或者不自覺進行的文化教育,不僅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女性詩人、詞人,而且在改變教育理念和社會認知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這些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在《紅樓夢》中也有反映。如《紅樓夢》第27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題”和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從第27回大觀園中結詩社這段描寫中,我們還能看出這些女子不僅是建立了一個結社賦詩的“組織”,而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镑煊竦溃骸热欢ㄒ鹪娚?,咱們都是詩翁了,先把這些姐妹叔嫂的字樣改了才不俗?!罴w道:‘極是,何不大家起個別號,彼此稱呼則雅?!罴w道:‘立定了社,再定罰約……我一個社長自然不夠,必要再請兩位副社長,一位出題限韻,一位譽錄監場?!盉13
二,貴族女子教育的社會家庭文化環境因素
清代社會中影響女子文化教育的因素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皇帝的喜好決定了對于貴族女子的培養方向。
其一,決定女子的歸屬。貴族女子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一大部分原因是為了“入仕”,也就是能選進宮當“才人”,比如《紅樓夢》中賈元春的形象,以及薛寶釵接受教育最初的培養目的就是為了能“充為才人”?;实鄣南埠糜绊懼毁F人家的女性接受文化教育的方向。同時,皇室對閨中才嬡也是禮遇有加。如清初著名女詩人黃皆令的詩集曾傳入宮廷,致使京城專門有人來聘她為女師。
其二,影響女性文學創作的體裁。《紅樓夢》中有關女性做詩的描寫很多,不論是結詩社這種正式場合的做詩,還是私底下自己做詩聊以解悶,都產生出大量詩作。最著名的有《葬花吟》《秋窗風雨夕》《五美吟》。那么,文學形式多種多樣,為什么偏偏出現了這么多的詩歌,而不是詞、曲、散文等其他形式呢?當時皇帝的喜好和社會的整個趨勢有關。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皇喜好詩歌,尤其是乾隆,更有中國詩歌數量之冠的美名。他們曾經下令編過多種詩歌總集,如著名的《全唐詩》、《唐宋元明四朝詩選》等。
其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家庭環境。有了皇帝的喜好作為引導,還要有培養女子的客觀條件。那么,歷來都以“私塾”為主要教育方式的女子教育在清代也不例外的成了女性知識分子成長的“培土”。但凡有機會接觸文化教育的女性以生活于望族或官宦家庭的女性居多。這些小姐們的生活條件較為優裕和閑適,她們不用擔負繁重的勞動,有大把的閑暇時間讀書、吟詩、作畫。更重要的是出身貴族的女性還生活于良好的文化氛圍之中,無論是學習條件、圖書條件還是接觸的“教學資源”都得到家庭很大的幫助。從《紅樓夢》對于貴族小姐的生活場景的描述,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這些女性除了自己做些荷包香囊之外,更多的是寫詞賦詩、彈琴作畫。冼玉清在《廣東女子藝文考?自序》中說:“就人事而言,則作者成名,大抵有賴于三者。其一名父之女,少稟庭訓,有父兄為之提倡,則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閨房唱和,有夫婿為之點綴,則聲氣易通。其三令子之母,儕輩所尊,有后嗣為之表揚,則流譽自廣?!盉14
最后,男性對女子教育的觀念的轉變。清代雖然是思想禁錮最嚴格的時代,但也有不少男性文人對于女性社會地位和受教育權利的觀點有所改變。他們為女性教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減輕了女性自由接受良好教育的外界壓力,無形之中促進了女性的文化教育。比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男性文人招收女弟子。男性招收女弟子在清朝是一個較普遍的文化現象,除著名的袁枚外,像錢謙益、毛奇齡等文人都招收女弟子,并給她們以切實指導。
三,貴族女子教育的社會家庭文化的形態及目的
(一)貴族女子教育的社會家庭文化的形態
對貴族女性而言,接受教育主要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基本脫離學校教育的軌道。社會是不設女校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女性依然可以通過一些途徑,學習文化知識、粗通文墨,甚至還出現了不少青史留名的才女。清代貴族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形態有三種。第一種是家中設私塾,明清代官宦家庭允許其女兒與兄弟共學于私塾。不過,這種模式只在明朝部分家庭出現過,在清代沒有太多的發展。
第二種是家庭熏陶。在中國古代女性無權接受社會文化教育的時代,通過這一耳濡目染的形式,使很多女性不僅粗知義理,有的還在經學、文學等領域小有成績。一般在士大夫和讀書人家中,這種機會普遍地存在。這些家庭中對女兒的好學樂問的傾向雖不鼓勵,也不反對。在這樣的夾縫之中,遂產生了一大批勤奮、好學好問、尤其是以詩歌見長的女性。這也可看作中國傳統女性間接接受文化教育的例證。通過家庭熏陶獲得知識的女性,與直接接受父母或老師等人文化知識傳授的女性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的父兄、或老師是有意識地傳授知識,其內容多是德行修養,為的是嫁為人婦之后相夫教子。前者則是在其父兄無意識地狀態下傳授,內容也偏向詩詞曲賦等文化方面。自學是這些女性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與形式。
《紅樓夢》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詩”描寫香菱學詩的故事?!跋懔饪嘀緦W詩,精血成聚,日間做不出,忽于夢中得八句……”B15。香菱學詩癡迷到如此地步,可見其好學勤奮的程度,因為這種興趣和精神,她也終于從不懂詩到最后做出了讓大家稱贊的好詩。
第三種是父母對女性的文化教育。對大部分貴族家庭的女性而言,十歲之前,由其母親擔任教育職責,這些父母所教的不過是婦道、婉容之類的女性倫常,還不屬于文化教育的范疇?!伴L至十歲以后,才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B16《紅樓夢》第二回就提到過賈雨村在林府擔任林黛玉的家庭教師的事情。
(二)貴族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的培養目的和影響
貴族女性家庭文化教育的培養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男權,因此對于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還是在封建的倫理道德范圍之內。盡管在清代對于女子受教育的觀念有了一定改觀,但“男尊女卑”是信條,信奉“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清代的貴族女子文化教育其最大的目的就是給這些養尊處優的貴族小姐“洗腦”,讓她們從小就接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心甘情愿為男人服務?!都t樓夢》的四十二回,因為黛玉無意間說出了《西廂記》中的曲詞,薛寶釵勸林黛玉的一段話:“咱們女孩家,不認得字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做詩寫字這等事,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男人讀書明理,輔國治民倒好……至于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織紡的事才是?!盉17
女性接受文化教育,是完全將自身置于家庭、家庭成員之下,在家庭倫理道德范圍之下自我束縛。在封建社會女子文化教育觀念和女子文化教育模式的熏陶與影響下,中國女性突出的特征是人格依附性,尋求人身依附成為女性生存選擇的主要方式。實際上,封建專制時代從未把受文化教育的權利賦予廣大婦女群眾,她們只能在不危及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學習。在這樣的條件下統治者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大仁慈,皇恩浩蕩,也就有褒揚女性讀書有成者之舉。此舉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并且利用一定數量和文化程度的女性鞏固統治。
我們從《紅樓夢》這本書中可以看到,盡管貴族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有很多的限制,以綱常倫理為前提,對女性接觸的書、接受的思想以及行為規范各個方面做出規定。古代貴族家庭對于女子文化教育的重視是不可否定的,這種重視也客觀促使了一部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性和對于這種倫理綱常的反叛,比如林黛玉的形象。
總的來說,整個封建社會,對于貴族家庭內的女子文化教育沒有一個明確的系統和界定。女子文化教育是一種建立在相對停滯的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封建意識形態。從根本上看,女子的家庭教育是封建宗法制度的附庸。女性服從男性,作為封建社會人倫關系君臣、父子、夫婦三大部分之一,成為維系封建宗法關系的紐帶,女學以三從四德為核心,成為宗法制度的文化根基。
參考文獻
[1] 劉向著,列女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藍鼎元.女學:卷六[M].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集:第41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3] 曹雪芹,脂硯齋批評本紅樓夢[M].湖南:岳麓書社1997年版
[4] 胡文楷著,中國歷代婦女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年版
[5] 惲珠.國朝閨秀正始集[M].清道光十一年(1831)紅香館刻本
[6]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第22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 陳,閨房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版
[8] 劉秀生,楊雨青著,中國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 班固著,白虎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注解
① 《列女傳》,第1頁。
② 《女教》,《中國傳統女學的終結與近代女子教育的興起》,第3-99頁
③ 《紅樓夢》,第24頁
④ 同上,第24頁
⑤ 同上,第28頁
⑥ 同上,第31頁
⑦ 《紅樓夢》,第26頁
⑧ 同上,第33頁
⑨ 同上,第34頁
⑩ 同上,第178頁
B11 《中國歷代才女小傳》,第34頁
B12 《清代社會文化叢書》,第134頁
B13 《紅樓夢》,第357頁
B14 《廣東女子藝文考》,第2頁
《中華兒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對社區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朝陽區在社區教育發展上提出了什么目標?
馬金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是支撐國家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教育規劃綱要》的頒布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將對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和“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和“加強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和網絡建設,開發社區教育資源”的要求。
為了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朝陽區結合實際,制定了“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提出建設“優質教育資源聚集區、現代高端職業教育發達區、開放多元國際教育試驗區和文明和諧社區教育示范區”的工作目標,明確要把社區教育作為區域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抓實抓好。
《中華兒女》:社區教育工作的重點是什么?在推進社區教育中社區學院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馬金東:社區教育是具有全員、全程、全方位特點的區域教育,是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提高社區全體成員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教育自身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根本目的是滿足人的自身發展需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社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從區域出發推進社區教育,關鍵是要在管理體系和服務支撐體系上做工作。在管理體系建設上,要形成“政府統一領導、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聯動、街鄉社區(村)兩級統籌、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社區教育工作格局”,要做好各類資源的統籌。社區學院在配合政府建設好管理體系的同時,要重點做好服務支撐體系建設,在區域推進社區教育中發揮研究、指導、資源建設、市民學習管理的功能,特別要在指導和服務上做好工作。
《中華兒女》:朝陽社區學院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區學院,在拓展社區教育服務功能上進行了哪些探索?
馬金東:朝陽社區學院成立于1999年,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區學院。學院以“立足社區,服務社區”為辦學宗旨,以學歷教育為基礎,非學歷教育為重點,社會文化生活教育為特色,以提高居民整體文化文明素質、服務區域社區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始終圍繞構建終身教育服務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目標推進工作。
在社區教育服務上,社區學院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拓展功能,建立和完善服務模式。目前逐步形成了社區教育理論研究指導、社區教育品牌建設指導、老年教育服務、流動人口教育、家庭教育指導、課程資源建設、教師社區服務、社區教育活動骨干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模式。隨著工作的持續推進,這些服務模式還將不斷完善。
《中華兒女》:朝陽區區域廣、人口多,社區教育品牌培育很重要。社區學院在培育品牌上做了哪些工作?
馬金東:學院在全面服務社區教育的同時,特別注重社區教育品牌的培育。
一是老年教育。朝陽區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已經占全區戶籍人口總數的21.74%。 在“九養政策”全面實施,老年人居家養老社會化服務,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社區學院積極開展老年教育,努力滿足老年人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
在區領導的關注和推動下,朝陽社區學院與北京東方婦女老年大學聯手,按照“三結合、三為主”的原則(面授教育與遠程教育相結合,以遠程教育為主;教學培訓與科研和教材建設相結合,以科研和教材建設為主;老年人普遍培訓與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訓相結合,以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訓為主)合作開展老年教育工作,實行遠程教育、面授培訓、科研展示活動“三對接”,教學資源“一融合”。
隨著“幸福養老大課堂”朝陽社區開播暨“北京東方老年文化節”啟動,朝陽區首批設立了100個老年教育網絡教學點。同時,針對社區老年人的實際需要,開設面授培訓班。遠程教育開發的幸福養老大課堂九大系列課程和配套教材在教學點試用推廣,為老年人搭建了參與互動、寓教于樂的平臺,讓朝陽區廣大老年人受益。
二是流動人口教育。早在2004年朝陽社區學院就組織本院教師深入到工地、市場和社區,為流動人口開展文明素質培訓。尤其在北京奧運會前夕,學院專門組建了人文奧運志愿服務講師團,協助區流管辦舉辦了流動人口百場人文奧運講座。近三年,組織培訓300余場,覆蓋了朝陽區所有街鄉。2008年,學院還在區流管辦的支持下成立了京城第一家流動人口女子讀書社,目前,讀書社已有12個,擁有近300名來京務工的女性社員。在流動人口的各類講座中,講師們將生活常識、文明禮儀、安全知識等同國家與個人的文明程度、文化素質、生存和發展相結合,在提高來京務工人員綜合素質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社區歸屬感。
朝陽社區學院的流動人口培訓由于起步早,覆蓋面廣、針對性強、貼近流動人口生活工作實際,受到了流動人口的歡迎。如今,流動人口培訓已建立了長效機制,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示范項目。
三是家庭教育指導。為了給朝陽區家庭提供優質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社區學院成立了朝陽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在教委的指導下,為各中小學、幼兒園和社區開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指導服務。
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堅持“兒童為本”、“家長主體”、“多向互動”的原則,以“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生動、主動發展,服務社會、服務學校、服務家庭”為宗旨,堅持公益性、社區性,致力于構建和完善家庭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內容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三個體系,形成了覆蓋全區兒童家庭、學校、社區的家庭教育指導網絡,具有全覆蓋、多渠道特點。家庭教育指導不僅對改進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家長素質,成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是學習型朝陽講壇。2003年,朝陽區教委和朝陽社區學院根據區域社會發展需要設計推出了學習型朝陽講壇。講壇分為主講壇、分論壇和網上論壇三種形式。主論壇設在朝陽社區學院,分論壇設在街鄉或社區,圍繞如何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開展各種講座,受眾對象以社區居民老百姓為主;此外,在朝陽社區教育網上開辟了學習型朝陽講壇專欄。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3—0029—01
我們都知道,只有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培養出和諧發展的人。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國在這三個方面的教育經常是各行其是,對學生教育根本未能形成合力,出現學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隨意,社會教育無力的局面。于是,探索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模式就顯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模式呢?
一、轉變家庭教育觀念,科學育子
1. 開辦“家長學校”,提高認識。開辦“家長學校”的宗旨在于轉變家長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育思想,使家長真正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有效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凹议L學?!辈扇F體教育的形式,可以通過講座,幫助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家庭中日常行為指導的基本方法,做到“知與行一致、培養與矯正結合、言傳與身教并舉”。教育子女父母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努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2. 改變傳統觀念,樹立正確人生觀。家長對子女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愛而不寵,養而不嬌。不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對孩子都要嚴格管教,精心培養,使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健康成長。并樹立“把忠心獻給祖國、把愛心獻給社會、把孝心獻給父母、把誠心獻給同事、把信心留給自己”的正確人生觀。
3. 建立“家教指導師”,協作教育?!凹彝ソ逃笇煛笔菍iT就家庭教育的方法答疑解惑,主要從事親子關系及家庭建設的指導,比如心理教師、心理醫生、德育教育專家等,讓他們指導家長,協同教育子女。并推廣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及教養模式,全面提升家長綜合素質。
4. 加強學校和家庭的聯系。學??赏ㄟ^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家長會等形式,加強家長、老師和學校的交流。家長要把孩子的真實情況,及時、準確地反映給老師,共同商討、制訂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長要了解學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才能更好地配合學校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在了解的基礎上,可以讓廣大家長為學校管理獻計獻策,形成教育的強大合力。
二、走出學校教育的困境,豐富學校教育內涵
學校是教育的主戰場,學校教育工作,除做好常規管理外,還要對學生品德行為作長遠教育規劃,集中家庭、學校、社會優勢并形成合力。
學校要充分挖掘校內資源,發揮班級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如,舉辦業余活動,強化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健康教育、國防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專題講座,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設置專門的后進生教育機構,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關愛和教育,確保學生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8―0031―01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他們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社會之中,必然要接受全方位的熏陶和浸潤。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一個人不是由于部分因素的拼湊培養起來的,而是由他所受過的一切影響的總和綜合造就的”。這就要求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統一認識、統一步調、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協調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學校內部要一致
學校是一個教育的整體,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內部必須在目標和要求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學校的領導、教師都負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職責,都要根據同一個目標來教育學生。要把學生的養成教育融入到學校各科教學、少先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只有統一部署、整體規劃,才能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
首先,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職能作用。學校養成教育的基礎在班級,關鍵在班主任。如果班主任能把各學科教師組織起來,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調起來,形成養成教育的合力,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幾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班主任是保證學校秩序正?;幕玖α?。班主任不負責任,不抓學生養成教育只抓分數,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
其次,各年級組長要定期召開年級組會議,及時通報本年級學生近期出現的新動向、新問題,并針對暴露出的問題提出統一的整改要求,讓每個教師明確方向,齊抓共管,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二、家庭內部要一致
首先,家庭成員之間要主動配合,出現矛盾時,要背著孩子協調。在教育孩子時,家庭成員不能感情用事,要使整個家庭教育形成一種合力。同時,每個家庭成員要明白,教育一致不是說不能有矛盾,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協調。
其次,家庭教育要連貫,前后要一致。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保持教育的有序性、連貫性、一致性。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形成一個觀點、建立一個信念、養成一個習慣都需要經過反復的教育和訓練;矯正一個不良習慣,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更需要長期、耐心地教育。
三、家庭與學校教育要一致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否保持一致,在學生的養成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家校之間保持良好的互動,才能達成思想和行動上的一致,才能確保學生的養成教育落到實處。
首先,家長要有意識地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能否與學校配合好,關鍵是家長有沒有主動配合的意識。有了這個意識,在家里說話辦事就會注意與學校同步;沒有這個意識就有可能背離學校的教育宗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家長要虛心地向老師請教,老師的教育經驗比家長豐富,他們是專門搞教育的,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家長虛心向老師請教,不但可以學到很多教育方法,還可以借用學校的力量教育孩子,從而形成教育合力。如果家長能主動配合學校,那么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大有益處。
其次,教師要主動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教師要取得家長的配合,首先要尊重家長,贏得家長的支持和信任,要多和家長溝通,讓家長對學生的校內表現有全方位的了解,從而形成切實可行的教育規劃。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為學生服務、為家長服務、為社會服務。同時,教師還應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活動、問卷調查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學、心理學,指導家庭教育,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齊心協力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四、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要一致
一、充分認識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如何,關系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近年來,經過各地不斷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關資源缺乏等問題,導致一些家庭出現了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過分寵愛、過高要求等現象,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提升家長素質,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從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不斷加強家庭教育工作,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推動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共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
1.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法定職責。廣大家長要及時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和成長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要始終堅持兒童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個性,創設適合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規律性;要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積極發揮榜樣作用,與學校、社會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護、教而不當,切實增強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2.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學齡前兒童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培養孩子健康體魄、良好生活習慣和品德行為,讓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小學生家長要督促孩子堅持體育鍛煉,增長自我保護知識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勵參與勞動,養成良好生活自理習慣和學習習慣,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父母、誠實為人、誠實做事。中學生家長要對孩子開展性別教育、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孩子積極學業態度,與學校配合減輕孩子過重學業負擔,指導孩子學會自主選擇。切實消除學校減負、家長增負,不問興趣、盲目報班,不做“虎媽”“狼爸”。
3.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廣大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增強家庭教育本領,用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正確行動教育引導孩子;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端正的育兒觀、成才觀、成人觀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視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和幫助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間,不斷創造家庭教育機會,積極主動與學校溝通孩子情況,支持孩子參加適合的社會實踐,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融合。
三、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強化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各地教育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行政區域內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學幼兒園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各種家校溝通渠道,逐步建成以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長、幼兒園園長、中小學德育主任、年級長、班主任、德育課老師為主體,專家學者和優秀家長共同參與,專兼職相結合的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將家庭教育工作納入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學校長培訓內容,將學校安排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計入工作量。
2.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實踐,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家庭美德發揚光大。要舉辦家長培訓講座和咨詢服務,開展先進教育理念和科學育人知識指導;舉辦經驗交流會,通過優秀家長現身說法、案例教學發揮優秀家庭示范帶動作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定期開展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參觀體驗、專題調查、研學旅行、紅色旅游、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以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為契機,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文藝、體育等活動增進親子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溝通和反饋學生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營造良好家校關系和共同育人氛圍。
3.發揮好家長委員會作用。各地教育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中小學幼兒園普遍建立家長委員會,推動建立年級、班級家長委員會。中小學幼兒園要將家長委員會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訂家長委員會章程,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重要任務。家長委員會要邀請有關專家、學校校長和相關教師、優秀父母組成家庭教育講師團,面向廣大家長定期宣傳黨的教育方針、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
4.共同辦好家長學校。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配合婦聯、關工委等相關組織,在隊伍、場所、教學計劃、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協助,共同辦好家長學校。中小學幼兒園要把家長學校納入學校工作的總體部署,幫助和支持家長學校組織專家團隊,聘請專業人士和志愿者,設計較為具體的家庭教育綱目和課程,開發家庭教育教材和活動指導手冊。中小學家長學校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家庭教育指導和1次家庭教育實踐活動。幼兒園家長學校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家庭教育指導和2次親子實踐活動。
四、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
1.構建家庭教育社區支持體系。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推動建立街道、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利用節假日和業余時間開展工作,每年至少組織2次家庭教育指導和2次家庭教育實踐活動,將街道、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社區教育體系。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可以派教師到街道、社區(村)掛職,為家長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2.統籌協調各類社會資源單位。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積極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單位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和實踐活動,擴大活動覆蓋面,推動有條件的地方由政府購買公益崗位。依托青少年宮、鄉村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陣地,為城鄉不同年齡段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家長提供及時便利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3.給予困境兒童更多關愛幫扶。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指導、支持、監督家庭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要特別關心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和貧困兒童,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以城鄉兒童活動場所為載體,廣泛開展適合困境兒童特點和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關愛幫扶。倡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引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體系。
五、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地教育部門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協調領導機制,制訂實施辦法。積極爭取政府統籌安排相關經費,中小學幼兒園要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把家庭教育工作作為中小學幼兒園綜合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開展督導工作。中小學幼兒園要結合實際制定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具體方案,做到責任到人,措施到生。
2.加強科學研究。各地教育部門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設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課題,形成一批高質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依托有相關基礎的高等學校或其他機構推動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基地,發揮各級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和家庭教育學會(研究會)等社會組織、學術團體的作用,重視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和家庭教育學科建設,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論體系。
3.加強宣傳引導。各地教育部門要開展家庭教育工作實驗區和示范校創建工作,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煉先進典型經驗,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教育部將遴選確定部分地區為全國家庭教育實驗區,部分學校為全國家庭教育示范校。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樹立先進家庭典型,宣傳優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導全社會重視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為家庭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政策解讀
切實加強家庭教育工作指導努力培養新時期合格家長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 就《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 工作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介紹一下出臺《指導意見》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
答:家庭教育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的教育,是家長的法定責任?!段闯赡耆吮Wo法》明確規定家長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應當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督逃ā芬惨幎▽W校、教師可以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當前,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非常迫切而且意義重大。
一是貫徹黨和國家對家庭教育的要求。去年以來,關于家庭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家庭教育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參加學校少年隊主題隊日活動、與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強調“家長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教育引導孩子”。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又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保俅螐娬{“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系列論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為貫徹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四中全面精神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教育規劃綱要中“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兒童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育部制定了《指導意見》,明確了當前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工作的具體舉措。
二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新形勢下家庭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家長的家庭教育取向和水平,直接影響著少年兒童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也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當前,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家長沒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未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不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不注重培養子女的良好習慣,與學校的溝通配合不夠,導致家庭教育未能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工作是對家長進行教育,普及家教知識,更新家長觀念,提升育人水平。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推動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形成綜合育人體系,把廣大少年兒童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是家庭教育工作現狀亟待改進。近年來,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現實狀況不容樂觀。社會各界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家庭教育工作水平還不高,家庭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相關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還沒有形成合力,這些問題導致在育人方面出現了一些違背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現象,如缺教少護、教而不當、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等。因此,切實加強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是讓每一位學生享有人生出彩機會的關鍵環節,是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現實需要。
問:請介紹一下《指導意見》的研制過程。
答:《指導意見》的制定是一個深入開展調研、廣泛征求意見、不斷修改完善的過程,盡可能凝聚廣泛共識、形成最大公約數,使其科學、嚴謹、可操作性強。
一是深入開展調研。我們委托有關研究機構深入開展文獻研究,對家庭教育工作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梳理,并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了解地方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的相關意見,吸收地方有益工作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文件征求意見稿。
二是廣泛征求意見。為了讓意見征求更廣泛,更有代表性,我們多次召集有關家庭教育的專家、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人員、學校校長、教研人員、一線教師、家長舉行小型座談會,集中征求文件修改意見。
三是不斷修改完善。在多次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對文件進行反復修改完善,最終形成了《指導意見》。
問:《指導意見》在加強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對家長提出什么要求?
答: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法定職責。《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
一是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廣大家長要及時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和成長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規律性,切實增強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廣大家長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幼兒園、小學、中學階段特征,把握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和中學生家庭教育的規律性,明確各個階段家庭教育的重點內容和要求。
三是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廣大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視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間,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融合。
問:《指導意見》對各地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主要措施?
答:《指導意見》就如何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4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是強化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各地教育部門要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學幼兒園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各種家校溝通渠道。
二是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實踐,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家庭美德發揚光大。通過培訓講座、咨詢服務、社會實踐、親子活動等形式營造良好家校關系和共同育人氛圍。
三是發揮好家長委員會作用。各地教育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中小學幼兒園普遍建立家長委員會。中小學幼兒園要將家長委員會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訂家長委員會章程,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重要任務。家長委員會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
四是共同辦好家長學校。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配合婦聯、關工委等相關組織,在隊伍、場所、教學計劃、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協助,共同辦好家長學校。中小學幼兒園要把家長學校納入學校工作的總體部署。
問:《指導意見》如何推動社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
答:《指導意見》就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提出了3點意見。
一是構建家庭教育社區支持體系。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推動建立街道、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利用節假日和業余時間開展工作。
二是統籌協調各類社會資源單位。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積極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單位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和實踐活動,擴大活動覆蓋面,推動有條件的地方由政府購買公益崗位。
三是給予困境兒童更多關愛幫扶。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要指導、支持、監督家庭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要特別關心困境兒童,引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體系。
問:《指導意見》在加強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方面有哪些具體措施?
答:《指導意見》對如何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明確了3方面的要求。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狠抓文件落實。各地教育部門要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訂實施辦法。積極爭取政府統籌安排相關經費,中小學幼兒園要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把家庭教育工作作為中小學幼兒園綜合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開展督導工作。中小學幼兒園要結合實際制訂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