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10: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研理論與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1-0130-02
一、引言
導航是解決人、事件與目標相互位置間動態關系隨時間變化的科學、技術和工程實現問題。導航與人類出行、物流交通以及目標救助捕獲等息息相關,涉及人類行為認知、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國防軍事及防災救災等方方面面的需求。人類導航技術的發展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不斷進步的,現代導航已經不僅僅是科學和技術,它已經發展壯大為多個產業。現代導航技術主要包括天文導航、無線電導航、慣性導航以及衛星導航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導航技術已經應用到測繪、智能交通、航空航海、資源調查、精密農業及防震減災等許多領域[1-2]。
特別是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建立,實現了人類全球、全天候、高精度的導航定位服務[3]。不僅只有GPS系統,還有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歐盟的Galileo系統以及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統稱為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2011年,我國導航產業市場規模超過500億元,并且每年增長率超過30%~40%。預計2020年,中國導航市場產值將遠遠超過4000億。因此,導航產業其市場潛力巨大,未來導航產業及其應用服務功能將進入井噴期[4]。
為了普及導航基礎知識,介紹不同導航技術的基本原理,萃取現有導航定位技術中蘊含的方法學精髓,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特為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研究生開設《導航理論與方法》這門課程。目前對于本科生課程的教學研究與改革方面,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和探討[5-7],而對于研究生課程的研究相對較少[8]。目前研究生的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同一專業的研究生通常具有不同的本科專業背景,例如,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的研究生其本科專業有測繪工程、計算機、電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動控制等。對于開設研究生專業課而言,往往很難起步一致,給課程設置帶來困難。(2)研究生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化。目前的許多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缺乏師生互動、學生參與等環節,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教師和研究生教學應付化。國內許多教師由于科研業務繁忙,經常出差等原因,導致課堂教學準備不足,不能精心備課,導致很多專業課內容乏味,學生收獲甚少,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另外,研究生由于對課程設置不滿意,對老師講授的內容不感興趣,最后采取隨便應付的態度,從而形成了教師不能精心講授、學生不能感興趣地學習的不良局面。
二、教學內容
《導航理論與方法》課程設置為36個學時,主要講授全球衛星系統導航定位技術[3];慣性導航、組合導航與信息融合技術;車載導航、位置服務及室內定位技術三個方面的內容。在有限的學時內,結合研究生的本科專業背景,重點安排以下知識點:坐標系統與參考框架基本理論、衛星導航定位及定軌、慣性導航與組合導航、室內定位與基于位置服務(LBS)相關技術、天文導航與匹配導航、以及衛星導航與地震學應用等。通過以上知識點的學習,使學生對導航技術及相關理論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同時掌握與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關的重要關鍵理論和方法。
為了提高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本課程還通過指導學生自主調研,深入了解和學習某個導航相關專題,自己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完成課程研究報告并作課堂講解。為了將專業課與研究生科研方向有機結合,課程研究報告的選題可以優先與自己的導師進行溝通,在得到導師認可和支持后確認選題。在導師沒有具體要求的情況下,也可以基于個人研究方向和興趣自由選擇。為了讓學生能打開思路,授課教師可以建議相關領域的一些研究主題引導學生進行選擇和調研。例如:原子陀螺與加速度計原理、生物導航技術原理、人體內的導航定位、人類導航技術發展的歷史并對導航手段分類、月球上的導航定位手段、人類導航定位的死角等等。
三、授課模式和考核方式
經過筆者調研發現,目前國內許多研究生課程的教學仍然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化現象,在教學活動中缺乏師生互動、學生參與等環節,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本課程力爭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針對沒有聽懂的問題實時提問。教師也可以在講課過程中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課后動手查閱文獻資料,自主解決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相關問題。
《導航理論與方法》課程涉及面相當廣,需要了解參考框架、大地測量學、衛星導航、慣性導航、天文學、天體力學、地磁學、電子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因此,對授課教師在導航方面的知識的廣度要求非常高。為了解決此問題,本課程教學采用的是多位教師共同講授的模式,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和專題,邀請相關領域具有多年研究經驗、研究成果豐富的教師主講。這樣可以避免單一教師不可能在多個領域都很精通的問題,可以將最新研究成果和國內外前沿的研究動態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品質。
由于本課程涉及衛星定位導航、慣性導航以及位置服務等領域,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上,不可能通過一本現成的專著完成,并且導航技術更新非???,僅僅通過書本教學,往往不能實時地跟蹤前沿的研究動態。因此,主講教師根據各個專題搜集資料,準備講義和多媒體課件。在教學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和板書結合的方式。多媒體教學能充分發揮計算機高效、便捷、直觀等特點,易于提高教學效率。除了課堂講授外,本課程還安排6~7個學時讓每位學時做課程研究報告,主題可以是某導航相關的專題調研、經典文獻的讀書報告或翻譯,以及自己已完成的研究成果。課程報告的提交包括口頭講解和書面報告兩部分,各占50%;口頭報告講15分鐘,提問5分鐘(可根據學生人數變化);書面報告沒有篇幅要求,架構要求按照科技文獻寫作形式,力求以最簡練直觀的形式把科學問題描述清楚。目的是通過課程報告來鍛煉一下基本的文獻調研、歸納整理和口頭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為后續科學研究打下扎實的基本功。
研究生的考核方式應該強調綜合素質考核。本課程設定平時成績20%,課程研究報告80%(書面報告和口頭報告各占一半)。
四、教學實踐效果
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該課程獲得了學生們的高度評價,普遍反映在導航知識和技術思路、研究方法上都有較大收獲。該課程中同學們提交的課程報告也有不少出色表現,很好地鍛煉和培養了同學們的文獻調研能力和基本科研素養,少量課程報告已經具備了專業期刊論文的水平。針對學生們反映的缺乏預習資料,課堂內容難以消化的問題,本課程專門設置了課程教學網站,將教學課件上載到課程網站上,學生們可以課前預習,提前查閱和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并記下不懂的問題。在課堂上可以游刃有余地聽講,并適時地提問與交流。另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基于同學們的知識基礎背景,對關鍵概念和方法能給以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講解。
由于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研究生其本科專業背景一般是測繪工程、計算機、電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動控制等專業,許多學生對于導航技術并不熟悉和了解,通過《導航理論與方法》課程的學習,了解了天文導航、無線電導航、慣性導航以及衛星導航等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導航方法。同時,在課程學習期間,還能鍛煉獨立的文獻調研能力,以及科研文檔寫作方面的能力,為今后的專業學習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結語
為了培養高素質的研究生,使他們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抓好研究生的專業課教學是重要環節。本文通過《導航理論與方法》課程的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定位、授課模式、考核方式以及教學實踐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希望能為研究生其他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并希望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黃聲享,郭英起,易慶林.GPS在測量工程中的應用[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7.
[2]寧津生.測繪工程專業與測繪學[J].測繪工程,2000,9(2):70-74.
[3]李征航,黃勁松.GPS測量與數據處理(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劉經南.衛星導航與應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5):15-16.
[5]張勤,王利.“GPS測量原理與應用”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12-114.
[6]吳繼忠,李明峰,劉三枝.《GPS定位技術及其應用》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全球定位系統,2007,32(3):38-41.
現在的游泳運動員都有高大化的趨勢,大部分的教練都視身高為現代!材中身體形態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雖然身高是決定游速的主要指標之一,因為身高每增10厘米,水的迎面阻力就要下降5%。但是,過于強調身高,忽略運動員其它因素,也違背游泳這一水上項目特征。以現在游泳發展趨勢來說,短距離自由泳的身高要求較高,蛙泳要求最低。但也是相對,以2007年墨爾本世錦賽女子50米自由泳冠軍澳大利亞萊頓為例,其身高是167厘米,在運動員中很普通,在身材高大的西方國家也屬于身高不高的人。由于現在教練員對身高特別重視,以至于有些教練在實際!材中過于重視身高而忽略其他因素,使一些身高不突出的!手不受重視。原國家隊總教練陳運鵬強調:“在對身體形態的!材中!擇身體呈細長型(不要粗壯,發育期不要變粗變壯變胖),寬肩,窄腰,腿細。運動員發育不是關鍵,骨齡大小對運動員將來成長無絲毫關系,將來希望骨齡測試取消,因為弊大于利,會將一部分骨齡大,但有游泳天賦的運動員排出外(查骨齡目的是為年齡組比賽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但對將來運動員的成才不是決定因素)。身高方面:蛙泳、混合泳、蝶泳身材可以矮一些,自由泳身高一定要高。例:奧運會蛙泳冠軍日本北島康介,177cm,女運動員嚴崎宮子,158cm,因此日本在身高方面對我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我國在骨齡和身高這兩方面有誤區?!痹覈苡具\動員陳劍虹認為:“蛙泳對身高要求不是很高,男子身高一般在180cm左右就可以。”
1.2身體形態的其他方面
在!材(身體形態)中,還包括,克托萊指數(體重/身高x1000)、指距、體形指數[(肩寬―髖寬)/髖寬×身高]、手面積指數。!材時要!有特色運動員,而不是各項形態指標平均而沒有特色運動員。因此在身體形態的!材中,在專業!材階段要根據不同項目進行!材。
2 身體素質
踝關節伸展度(踝伸度、踝屈度)、轉肩、技術協調性練習、體前屈、各種協調性練習、縱跳是大部分教練員的!用指標。對爆發力、柔韌性和協調性的重要性上,何新中認為關節柔韌性很重要,特別是踝關節;河南專業隊教練吳娜認為身體素質:爆發力、協調性很重要,但協調性相對可以改變;天津體育學院主教練李四欣認為運動員協調性最重要,柔韌性要好(男性肌肉彈性好,舒展),力量要好,但不是特別重要。除了應用上述指標,還應觀看運動員肌肉外形(如肌肉彈性)、訓練后肌肉恢復質量等進行!材。因此在專業!材中要考慮運動員個人特點和運動專項,個人比較重視的!材指標是:踝關節伸展度,其次是肩關節柔韌性,第三是技術協調。游泳不同距離項目,對運動員素質要求也不一樣,一般50、100米距離運動員對爆發力要求高;而200、400、800、1500米運動員對耐力和心肺功能要求特別高。一般來說,少年兒童的柔韌性相對容易提高,但爆發力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大。總的來說,!材一般應綜合評價,有所側重。
3 身體機能
在身體機能經常!用的指標:最大攝氧量、睪酮、血紅蛋白、肺活量是大部分教練的!擇,以上指標都是與游泳項目密切相關,而且遺傳度大,大部分體科所可以做以上的測試。
不過數據畢竟是死的,在!材中要保證“落!”的運動員不流失,因為有些運動員是要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的,例如,世界冠軍樂靜宜、羅)娟、齊暉、徐妍偉都曾經被一些教練員認為不符合遺傳身高、水感以及身體素質這3項中一項或者某幾項沒有前途而被多次拒之門外。樂靜宜就曾經由游泳隊轉入花樣游泳隊訓練,后又進入游泳隊訓練,最終成為奧運冠軍。
1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要做好這一重要環節,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精選教材。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它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教師講課的可聽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針對醫學院校的特點,選擇了孫毓慶主編的衛生部規劃教材《分析化學》,書中突出分析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反映分析學科的新進展,書中例題與應用緊扣藥物的分析,實用性強,使用效果好[1]。第二、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國運興衰,系于教育”,“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質量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因此,教師素質的高低,是決定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教師的素質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應包括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文化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身心健康素質五個方面。我是一名綜合性大學畢業的非師范類教師,化學、分析化學領域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扎實,而對教育學的了解甚少。為了盡快地適應、勝任教師這一職業,我認真上好新教師崗前培訓的每一課,廣泛閱讀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和專著,使自己首先在心理上了解、熱愛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由于面臨的是醫學院校的學生,我還學習了有關臨床元素分析、臨床化驗和藥學領域的知識,將課堂講授知識與現實應用聯系起來,活躍課堂氣氛。此外,為了使自己的講課條理清晰、生動有趣,我經常觀摩經驗豐富的教師講課,學習他們的教學設計、教學監控和因材施教能力。總之,在一年的教學中,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學者未必是良師”,一個教師要成功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在具備知識素養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科學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第三、備課。備課是課前準備的主要內容,備課不僅是備教材,也是備學生,更是備方法。對教材的準備一般應達到懂、透、化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對重點、難點內容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自信地走上講臺,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打下堅實的基礎。備學生則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學習情況,從而找到最適合于特定學生的特定教學方法,即所謂的“因材施教”。備方法,實際上就是要選擇或設計一種最適宜于特定教學內容和特定學生的教學方法[2]。
2課堂教學
我國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研究已經開展多年,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理論和實踐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如,科學方法教育的地位、科學方法的分類、科學方法的教育內容。圍繞這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首都師范大學物理教育研究團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
一、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理論進展
科學方法教育的地位問題,即科學方法教育與知識教育的關系問題,歷來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長期以來,科學教育界一直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逐漸形成了知識中心教育觀。美國的霍爾頓提出了物理學三維結構模型,前蘇聯的費多琴柯提出了經典力學結構平面圖?;魻栴D認為物理學的任何一部分內容的結構及其發展都可以分解為3種因素或3個坐標:x―實驗(事實),y―物理思想(邏輯、方法論等),z―數學(表述形式或計量公式)。這一普適性的物理學科結構模式也為物理學各分支學科、各單元課題的結構及其教學規律指出了道路。費多琴柯的學科結構圖進一步把三維結構投影到平面上,形成上(實驗)、中(核心理論)左(科學方法論)、右(數學)、下(延伸與應用)5個區域,從而全面地反映了物理學科上述5個特點和物理學知識的3個主要成分及其相互關系,特別是反映了知識和方法的關系(如圖1所示)。
當然,這一立體結構模型及其投影還有待進一步探索。但這樣的結構啟發我們進一步具體探索知識―方法―能力的相互關系。從這種基本思想出發,我們提出了科學方法中心的物理學知識―方法結構圖(如圖2所示)。
圖2表明,知識―方法結構圖主要包括5個部分:科學現象、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數學以及延伸與應用。科學方法處于結構圖的中心,分別與其他4個部分相聯系。圖中的箭頭表示了不同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同部分之間也會發生聯系,但這種聯系須經由科學方法才能實現,科學方法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茖W發現認識論認為,現象是科學的根源,在科學發現過程中,科學現象與科學理論并不存在直接關系,科學現象要借助于科學方法的參與才能進一步形成科學理論。同樣,科學理論的應用也不是直接完成的,它需要科學方法的介入才能成功解決問題,科學教育同樣也是如此。我們認為這樣的結構圖才能準確地反映出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的關系。
二、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內容進展
科學方法的分類問題,同樣是困擾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科學方法教育內容問題就很難得到恰當的解決。我們經過長期的理論思考,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
在“智力―技能―認知結構”能力理論中,我們從能力因素的來源出發,區分“硬能力”與“軟能力”。我們認為,由于智力和技能均是人的大腦的功能,因此,定義其為“硬能力”。而人們通過后天學習在大腦中擁有的知識、科學方法所形成廣義知識結構――即認知結構,其功能就相當于人的能力的“軟件”,因此,定義其為“軟能力”。
在能力結構中區分“硬能力”與“軟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根據這種區分,我們不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識和科學方法的不同屬性,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訓練而達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識和科學方法則可以通過傳授、探究或發現使學生掌握。
從這種基本思想出發,我們把科學方法分為了思維方法和學科方法。前者是主觀的,是大腦的功能,需要訓練才能使學生形成與掌握,后者是客觀的,不是大腦的功能,需要傳授才能使學生習得與掌握。這樣一種分類方式,不僅來源清晰,而且與教育方式在邏輯上是自洽的。它有效地避免了將思維方法與學科方法混為一體的分類方式,使科學方法教育內容的研究豁然開朗。進一步,我們把學科方法分為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應用知識的方法,這就使得科學方法教育內容的顯化順理成章。
按照對應原則,我們分別顯化了獲得物理知識的物理方法和應用物理知識的物理方法,見表1和表2:
這樣,就初步顯化了物理教學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內容。
三、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進展
在物理科學方法教育顯化研究中,我們認為,科學方法與知識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質世界本身,而是人們認識物質世界的途徑與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從隱性教育角度進行教學,學生也可能從中學到一些科學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連貫的,收效甚微。但若脫離具體物理知識去傳授科學方法,則更不可取。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科學方法教育途徑的兩難處境。因此,我們嘗試尋找一種恰當的教育方式,在顯化科學方法的同時,進行科學方法教育途徑的創新,使學生對科學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們認為,這就是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與規律教學。
概念與規律既是物理教學的核心,又是學生物理學習的起點。從核心著手貼近教學本質,從起點出發符合認知順序。事實上,物理知識與科學方法本來就是一種水融的關系,每一個概念與規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終貫穿著科學方法。如果把物理學喻為珍珠項鏈,那么物理知識是珍珠,而科學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線”。因此,我們認為:只有通過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規律教學,只有使學生在每一個物理概念、規律得出過程中真切體會科學方法的作用,學生頭腦中的科學方法才能顯示出其內涵、色彩和格調,才能顯示出其內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學生學習過的科學方法才能真正活起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規律教學,是科學方法顯化教育途徑的創新。
基于此,我們在物理概念、規律教學中進行了結合科學方法的顯性教育。
1.被試選擇
在同一所中學選擇2個平行班級,2個班級的物理任課教師相同。
2.實驗設計
采用固定組比較設計:利用研究之前已經形成的兩個原有整組,僅對其中一組給予實驗處理,然后對兩組進行后測比較的一種研究設計。其基本設計模式如圖3所示:
R1 ―――X―――O1
R2 --- O2
圖3 固定組比較設計模式圖
由圖3可以看出,本研究的2個組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且為兩個隨機(以“R”表示)等組。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以“X”表示),而對照組不給予任何實驗處理(以“---”表示)。實驗后,對2組同時進行同樣的后測驗,并分別獲得測驗結果O1和O2,通過比較O1和O2可以得到實驗結論。
本研究在實驗班中采取科學方法顯性教育方式,對照班未施加任何干預,經過一段教學之后,用同一試卷進行測試,對學生成績進行統計檢驗。
表3 實驗班和對照班數據差異分析
由統計結果可知,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規律教學的科學方法顯化教育途徑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閻金鐸,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邢,陳清梅.論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論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06,4:27~32
[3] 肖驍.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內容顯化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0
[4] 趙維和.高中物理知識應用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內容顯化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5] 陳清梅,邢,李正福.論物理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學方法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09,8:52~56
[6] 劉兆坤.高中物理知識應用中的科學方法顯化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7] 高飛,邢.以科學方法引領初中重點物理知識的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4:88
課題將充分利用新作文雜志社廣泛聯系各個層次的作者,聯系一線老師及一線中小學、高校作文教育教學專家的作者資源與專家資源優勢,為課題提供精到實用的學術信息支持;將發揮雜志發表推廣的媒體優勢,為課題研究的新鮮思想觀點、新鮮經驗做法提供第一時間推廣傳播支持;將依托新作文雜志社隸屬山西出版傳媒集團的出版平臺與課題研究同步開啟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性出版計劃,動態出版生成課題研究專著等課題成果。
二、課題研究的三對關鍵詞與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對關鍵詞是:梳理與總結。與之對應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躍在當下中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的方法與內容,思想與流派,為宏觀上把脈中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提供切實的依據。第二對關鍵詞是:研究與推廣。相應的方向是選擇寫作學界、作文教學界前沿的理論與體系,研發先進理論與教學一線實踐對接,推廣可行方法與途徑,實現科研理論向教學實踐的產業化轉變。第三對關鍵詞是:創新與發展。與之對應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齊放,催生更為新鮮的作文教學新理念、新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范疇
1.作文教學目的、原則研究
新課標所制定的作文教學目標與作文教學實踐距離研究,微觀課時、單元、學期、學年作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及結構研究,以“自悟”為目標的作文教學目的研究。
動力學原則、先放后收原則、自悟原則、大量讀寫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個性化原則等。從這些原則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適的規律,并進行概念的準確界定。
2.作文教學內容與過程研究
興趣、主題、結構、語言、語感、思維、文體、技法訓練與方法研究,作文過程中思維外化與內化對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構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驟研究,作文教學階段整體目標、知識結構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課堂組織研究
課堂實施過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環境下作文教學的因材施教問題研究。課堂結構、課堂組織形式類別、個別輔導、小課堂、大課堂等。
4.作文教學教材研究
各類(含社會培訓)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各自適用情況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編寫與使用的應用原則研究,不同作文教材應用策略對比研究。
小學、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內容編排序列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各類相關訓練的銜接研究,教材的結構、內容、容量、呈現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學教師研究
作文教師素養的構成研究,作文教師素養的提高途徑研究,專職與非專職作文教師教學效果對比研究,不同教學風格與方法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研究。
6.作文教學資源研究
家長、學校教學資源,作家、教研機構等社會智力資源,作文教輔圖書資源,作文專業報紙、雜志資源等諸多作文教學資源的優勢與不足,開發與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學評價研究
作文評價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作文評價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評價的結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標準、方法研究。
8.現作學前沿理論與實踐推廣研究
言語生命動力學理論與實踐推廣,非構思寫作學理論與實踐推廣,題型寫作理論與實踐推廣。
9.傳統寫作及寫作教學理論批判與借鑒研究
葉圣陶、張志公、呂叔湘、梁啟超、朱自清、張中行等作文教學理論研究
10.現代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與寫作教學關系研究
作文教學中的左右腦協同思維的策略研究,中國人獨特語言區對于作文教學的影響研究,學生語言發展心理進程對寫作能力的影響,寫作思維學研究。
11.作文教學新媒體教學手段研究
作文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網絡時代作文教學的新特點與新方式研究,作文報刊對學生作文水平的影響研究。
12.作文考試與日常作文訓練研究
小學作文考試與學生作文心態能力發展影響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與日常作文訓練的關系研究。
13.各級各類作文培訓專項研究
培訓的規模,教材,方法,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14.作文教學流派梳理
建國以來形成的各種作文教學與實驗研究。
15.國外及港臺作文教學研究
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新加坡、臺灣、香港作文研究。
16.讀寫直通策略與方法研究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學法的指導研究,以作文教學為主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對比研究。
17.作文教學跨門類借鑒研究
其他學科對作文的影響與借鑒研究,音樂、美術、戲曲、電影、電視等藝術門類對作文教學的借鑒研究。
18.涵養、自悟、自修、自審、自改、內生作文動力培植研究
對學生內在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非智力因素養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審、自改能力養成研究,寫作動力內在的自生長形成機制研究。
四、子課題申報條件
1.本著雙向選擇、自愿參加、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原則,履行必要的審批手續,申報子課題,成立課題組。
2.子課題組負責人要有較強的作文教育教學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則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級、中教高級、大學副教授以上職稱,具備較高的科研組織指導能力。子課題組負責人必須是子課題研究的實際主持者和指導者,并在實驗研究中承擔實質性任務。
3.子課題組負責人所在的單位,必須領導重視,建立相應的組織系統,有完成子課題組研究任務的相應專業力量。
4.具備相對穩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隊伍和組織機構,并設置固定專員和總課題組定期聯絡、溝通、匯報工作。
5.除執行本方案的各項規定之外,還要遵照總課題組的相關要求,履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五、子課題的申報立項、開題、培訓
1.各學校在總課題研究的框架內,自主選擇子課題的研究目標和內容,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子課題選題指南見附件一)
2.填寫《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表,一式四份加蓋公章后交總課題組秘書處。子課題申報截止日期至2012年12月底(子課題申報表見附件二)
3.由總課題組組織專家完成對參加子課題學校的資格立項審定。
4.陸續審定合格的學校統一參加總課題組召開的課題立項開題培訓會議(時間及地點另外通知),屆時統一頒發“十二五”科研課題立項證書及課題學習資料。
六、課題的組織管理
為了認真抓好課題研究,落實總課題與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分會秘書處《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總課題組負責課題的管理工作:負責制定總課題研究方案,負責對子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審定,對研究成果進行審核;組織對子課題的研究進行指導、培訓、評估、檢查;由總課題組秘書處承辦課題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和成果推廣等活動。
本課題管理采取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集中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傉n題組依據課題進展情況組織相關的研討、培訓、交流、考察;各地區的子課題學校也可以自行組織相關活動,邀請總課題組給予指導與支持。
總課題采用公開申報、審批、分子課題研究方式,鼓勵各子課題承擔學校和個人以校為本,切實優化研究過程。希望研究者樹立成果意識,注重課題研究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效果。一般情況下,承擔子課題研究時間為2~4年。
希望參與單位自愿給予總課題一定的研究經費支持,額度由雙方協商決定。
七、《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秘書處聯系方式
曹 韌: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聶艷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曉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張東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指南
附件二:《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表(附件二略,該表可登陸新作文網站省略下載。)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附件一:
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
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
與實踐研究
子課題申報指南
一、作文教學目的、原則研究
1.新課標所制定的作文教學目標與作文教學實踐距離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2.微觀課時/單元/學期/學年作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及結構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3.以自悟為目標的作文教學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學原則研究。
二、作文教學內容與過程研究
5.興趣、主題、結構、語言、語感、思維、文體、技法等作文內容分類訓練方法研究。(小學、中學)
6.學生作文基本功構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學階段整體目標、知識結構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三、作文課堂組織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環境下作文教學的因材施教問題研究。
9.作文課堂結構、課堂組織形式類別、個別輔導、小課堂、大課堂等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學教材研究
10.社會作文培訓教學教材特點及各自適用情況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2.蘇教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3.語文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編寫與使用的應用原則研究,不同作文教材應用策略對比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內容編排序列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6.小學、初中、高中各類作文相關訓練的銜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結構、內容、容量、呈現形式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學教師研究
18.作文教師素養的構成研究,作文教師素養的提高途徑研究。(小學、中學)
19.專職與非專職作文教師教學效果對比研究。(小學、中學)
20.不同教學風格與方法的教師對學生作文寫作影響研究。(小學、中學)
六、作文教學資源研究
21.家長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學校非語文教師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團體、教研機構等社會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輔圖書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專業報紙、雜志資源等諸多作文教學資源的優勢與不足,開發與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學評價研究
26.作文評價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作文評價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評價的結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標準、方法研究。
八、現作學前沿理論與實踐推廣研究
28.言語生命動力學作文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29.非構思寫作學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30.題型寫作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31.――寫作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九、傳統寫作及寫作教學理論批判與借鑒研究
32.葉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3.張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4.呂淑湘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5.梁啟超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7.張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8.――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十、現代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與寫作教學關系研究
39.作文教學中的左右腦協同思維的策略研究,中國人獨特語言區對于作文教學的影響研究。
40.現代腦圖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41.學生語言發展心理進程對寫作能力的影響及教學策略研究。
42.寫作思維學研究。
十一、作文教學新媒體教學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44.網絡時代作文教學的新特點與新方式研究。
45.各類作文報刊的優勢、特點以及對學生作文水平的影響研究。
十二、作文考試與日常作文訓練研究
46.小學作文考試與學生作文心態能力發展影響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與日常作文訓練的關系研究。
十三、各級各類作文培訓專項研究
50.小學作文民間培訓的內容、方法、教材、規模、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51.中學作文民間培訓的內容、方法、教材、規模、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學流派梳理
52.――作文(法)專題研究。
十五、國外及港臺作文教學研究
53.美國作文教學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學研究。
55.韓國作文教學研究。
56.英國作文教學研究。
57.臺灣作文教學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學研究。
十六、讀寫直通策略與方法研究
59.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學法的指導研究。
60.以作文教學為主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對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學跨門類借鑒研究
61.學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藝術門類對作文教學的借鑒研究。
十八、涵養、自悟、自修、自審、自改、內生作文動力培植研究
63.學生內在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非智力因素養成與作文關系的研究。
64.學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審、自改能力養成研究。
65.寫作動力、動機內在自生長形成機制研究。
申報者可以以某一地區教科研部門為單位申報區域性課題;也可以以學校為單位申報學校課題;還可以個人單獨申報個人課題。
上述課題供申報者參考,申報者可以結合本單位或個人的實際情況,在總課題總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擬定課題進行申報。
課題將充分利用新作文雜志社廣泛聯系各個層次的作者,聯系一線老師及一線中小學、高校作文教育教學專家的作者資源與專家資源優勢,為課題提供精到實用的學術信息支持;將發揮雜志發表推廣的媒體優勢,為課題研究的新鮮思想觀點、新鮮經驗做法提供第一時間推廣傳播支持;將依托新作文雜志社隸屬山西出版傳媒集團的出版平臺與課題研究同步開啟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性出版計劃,動態出版生成課題研究專著等課題成果。
二、課題研究的三對關鍵詞與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對關鍵詞是:梳理與總結。與之對應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躍在當下中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的方法與內容、思想與流派,為宏觀上把脈中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提供切實的依據。第二對關鍵詞是:研究與推廣。相應的方向是選擇寫作學界、作文教學界前沿的理論與體系,研發先進理論,與教學一線實踐對接并推廣可行方法與途徑,實現科研理論向教學實踐的產業化轉變。第三對關鍵詞是:創新與發展。與之對應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齊放,催生更為新鮮的作文教學新理念、新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范疇
1.作文教學目的、原則研究
新課標所制定的作文教學目標與作文教學實踐距離研究,微觀課時、單元、學期、學年作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及結構研究,以“自悟”為目標的作文教學目的研究。
動力學原則、先放后收原則、自悟原則、大量讀寫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個性化原則等,從這些原則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適的規律,并進行概念的準確界定。
2.作文教學內容與過程研究
興趣、主題、結構、語言、語感、思維、文體、技法訓練與方法研究,作文過程中思維外化與內化對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構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驟研究,作文教學階段整體目標、知識結構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課堂組織研究
課堂實施過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環境下作文教學的因材施教問題研究。課堂結構、課堂組織形式類別、個別輔導、小課堂、大課堂等。
4.作文教學教材研究
各類(含社會培訓)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各自適用情況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編寫與使用的應用原則研究,不同作文教材應用策略對比研究。
小學、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內容編排序列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各類相關訓練的銜接研究,教材的結構、內容、容量、呈現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學教師研究
作文教師素養的構成研究,作文教師素養的提高途徑研究,專職與非專職作文教師教學效果對比研究,不同教學風格與方法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研究。
6.作文教學資源研究
家長、學校教學資源,作家、教研機構等社會智力資源,作文教輔圖書資源,作文專業報紙、雜志資源等諸多作文教學資源的優勢與不足,開發與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學評價研究
作文評價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作文評價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評價的結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標準、方法研究。
8.現作學前沿理論與實踐推廣研究
言語生命動力學理論與實踐推廣,非構思寫作學理論與實踐推廣,題型寫作理論與實踐推廣。
9.傳統寫作及寫作教學理論批判與借鑒研究
葉圣陶、張志公、呂淑湘、梁啟超、朱自清、張中行等作文教學理論研究
10.現代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與寫作教學關系研究
作文教學中的左右腦協同思維的策略研究,中國人獨特語言區對于作文教學的影響研究,學生語言發展心理進程對寫作能力的影響研究,寫作思維學研究。
11.作文教學新媒體教學手段研究
作文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網絡時代作文教學的新特點與新方式研究,作文報刊對學生作文水平的影響研究。
12.作文考試與日常作文訓練研究
小學作文考試與學生作文心態能力發展影響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與日常作文訓練的關系研究。
13.各級各類作文培訓專項研究
培訓的規模、教材、方法、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14.作文教學流派梳理
建國以來形成的各種作文教學與實踐研究。
15.國外及港臺作文教學研究
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作文教學研究。
16.讀寫直通策略與方法研究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學法的指導研究,以作文教學為主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對比研究。
17.作文教學跨門類借鑒研究
其他學科對作文的影響與借鑒研究,音樂、美術、戲曲、電影、電視等藝術門類對作文教學的借鑒研究。
18.涵養、自悟、自修、自審、自改、內生作文動力培植研究
對學生內在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非智力因素養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審、自改能力養成研究,寫作動力內在的自生長形成機制研究。
四、子課題申報條件
1.本著雙向選擇、自愿參加、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原則,履行必要的審批手續,申報子課題,成立課題組。
2.子課題組負責人要有較強的作文教育教學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則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級、中教高級、大學副教授以上職稱,具備較高的科研組織指導能力。子課題組負責人必須是子課題研究的實際主持者和指導者,并在實驗研究中承擔實質性任務。
3.子課題組負責人所在的單位,必須領導重視,建立相應的組織系統,有完成子課題組研究任務的相應專業力量。
4.具備相對穩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隊伍和組織機構,并設置固定專員和總課題組定期聯絡,溝通、匯報工作。
5.除執行本方案的各項規定之外,還要遵照總課題組的相關要求,履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五、子課題的申報立項、開題、培訓
1.各學校在總課題研究的框架內,自主選擇子課題的研究目標和內容,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子課題選題指南見附件一)。
2.填寫《中小學作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表,一式四份加蓋公章后交總課題組秘書處。子課題申報截止日期至_______月底(子課題申報表見附件二)。
3.由總課題組組織專家完成對參加子課題學校的資格立項審定。
4.陸續審定合格的學校統一參加總課題組召開的課題立項開題培訓會議(時間及地點另外通知),屆時統一頒發“十二五”科研課題立項證書及課題學習資料。
六、課題的組織管理
為了認真抓好課題研究,落實總課題與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分會秘書處《中小學作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總課題組負責課題的管理工作:負責制定總課題研究方案,負責對子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審定,對研究成果進行審核;組織對子課題的研究進行指導、培訓、評估、檢查;由總課題組秘書處承辦課題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和成果推廣等活動。
本課題管理采取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集中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傉n題組依據課題進展情況組織相關的研討、培訓、交流、考察;各地區的子課題學校也可以自行組織相關活動,邀請總課題組給予指導與支持。
總課題采用公開申報、審批,分子課題研究方式,鼓勵各子課題承擔學校和個人以校為本,切實優化研究過程。希望研究者樹立成果意識,注重課題研究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效果。一般情況下,承擔子課題研究時間為2~4年。
希望參與單位自愿給予總課題一定的研究經費支持,額度由雙方協商決定。
七、《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秘書處聯系方式:
曹 韌: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聶艷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曉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張東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指南
附件二:《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表(附表二略,該表可登陸新作文網站省略下載)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附件一:
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
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指南
一、作文教學目的、原則研究
1.新課標所制定的作文教學目標與作文教學實踐距離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2.微觀課時/單元/學期/學年作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及結構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3.以自悟為目標的作文教學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學原則研究。
二、作文教學內容與過程研究
5.興趣、主題、結構、語言、語感、思維、文體、技法等作文內容分類訓練方法研究。(小學、中學)
6.學生作文基本功構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學階段整體目標、知識結構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三、作文課堂組織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環境下作文教學的因材施教問題研究。
9.作文課堂結構、課堂組織形式類別、個別輔導、小課堂、大課堂等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學教材研究
10.社會作文培訓教學教材特點及各自適用情況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2.蘇教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3.語文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編寫與使用的應用原則研究,不同作文教材應用策略對比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內容編排序列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6.小學、初中、高中各類作文相關訓練的銜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結構、內容、容量、呈現形式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學教師研究
18.作文教師素養的構成研究,作文教師素養的提高途徑研究。(小學、中學)
19.專職與非專職作文教師教學效果對比研究。(小學、中學)
20.不同教學風格與方法的教師對學生作文寫作影響研究。(小學、中學)
六、作文教學資源研究
21.家長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學校非語文教師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團體、教研機構等社會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輔圖書資源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專業報紙、雜志資源等諸多作文教學資源的優勢與不足、開發與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學評價研究
26.作文評價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作文評價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評價的結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標準、方法研究。
八、現作學前沿理論與實踐推廣研究
28.言語生命動力學作文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29.非構思寫作學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30.題型寫作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31. ______寫作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九、傳統寫作及寫作教學理論批判與借鑒研究
32.葉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3.張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4.呂叔湘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5.梁啟超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7.張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8.______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十、現代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與寫作教學關系研究
39.作文教學中的左右腦協同思維的策略研究,中國人獨特語言區對于作文教學的影響研究。
40.現代腦圖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41.學生語言發展心理進程對寫作能力的影響及教學策略研究。
42.寫作思維學研究。
十一、作文教學新媒體教學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44.網絡時代作文教學的新特點與新方式研究。
45.各類作文報刊的優勢、特點以及對學生作文水平的影響研究。
十二、作文考試與日常作文訓練研究
46.小學作文考試與學生作文心態能力發展影響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與日常作文訓練的關系研究。
十三、各級各類作文培訓專項研究
50.小學作文民間培訓的內容、方法、教材、規模、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51.中學作文民間培訓的內容、方法、教材、規模、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學流派梳理
52. ______作文(法)專題研究。
十五、國外及港臺作文教學研究
53.美國作文教學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學研究。
55.韓國作文教學研究。
56.英國作文教學研究。
57.臺灣作文教學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學研究。
十六、讀寫直通策略與方法研究
59.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學法的指導研究。
60.以作文教學為主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對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學跨門類借鑒研究
61.學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藝術門類對作文教學的借鑒研究。
十八、涵養、自悟、自修、自審、自改、內生作文動力培植研究
63.學生內在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非智力因素養成與作文關系的研究。
64.學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審、自改能力養成研究。
65.寫作動力、動機內在自生長形成機制研究。
申報者可以某一地區教科研部門為單位申報區域性課題,也可以學校為單位申報學校課題,還可以個人單獨申報個人課題。
上述課題供申報者參考,申報者可以結合本單位或個人的實際情況,在總課題總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擬定課題進行申報。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地方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是人類長期發展創造的,承載著豐厚的知識,地方文化自成一體,通過社會生產生活不斷繁衍、更新和傳承,它是人類永恒相伴的文化體系,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基層文化,是文化之根本,張詩亞先生指出:“如果說某一文化是某一部分人類與其生存環境互相作用的適應形式,那么,不同的生存環境,就將不同的適應方式,即不同的文化形態。教育作為文化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必須將其同整個民族文化生態系統聯系起來考慮,才能相對正確的認識教育的系統功能?!钡胤矫褡逦幕衅渲匾裕胤矫褡逦幕?,滋養著主流文化,地方民族文化也應該納入教育系統中來。
張詩亞先生提出了一個文化生態系統的概念,他認為:文化生態系統通常包括三大部分構成:(1)自然環境,即群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條件(包括非生物)的總和;(2)社會環境,即與群體生活相關聯的各種社會條件的總和。它包括該群體所構成的社會內部諸方面和該群體與其他群體的交往、關系等外部環境諸方面的關系;(3)精神環境,即該群體所共有的道德觀念、價值體系、風俗習慣、宗教形態等諸方面的總和。文化生態系統的三個部分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使生態系統保持動態平衡,不同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精神環境造就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多樣的文化生態系統。除此之外,不同的文化生態系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對于文化生態系統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文化生態系統和教育是相互適應的問題,一定的文化生態系統總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
我國既有來自本國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各個地區的文化,也要來自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相互融合,從而構成了一個豐富的多元文化社會,地方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社會中最重要的一環,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不同文化背景個體的生存能力與多元文化適應能力,就更要關注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課程資源單一性的現狀,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不僅要接納主流民族文化,還有接納與教授非主流民族文化,特別是本民族的文化。
1民族地區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模式
關于民族地區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模式,李珊澤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議:(1)少數民族學校課程視野的有效拓展;(2)課程內容的擴展;(3)靈活多樣的與兒童生存狀態相適應的課程實施方式的采納;(4)謀求有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課程體系的建立?!痹谶@里我們把民族地區開發利用地方課程資源的模式總結為下面三個方面:
1.1教學滲透模式
學校教育可以采用教學滲透模式,通過教師的語言和行為,“潤物細無聲”,將地方文化中的知識、信仰、思想通過傳播與引導,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教師在學生心中有一個榜樣作用,班杜拉的榜樣效應里提到,當榜樣做出某一行為時,受啟發也會模仿這一行為,在學校教學以及生活中,教師無時無刻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認知,當教師通過語言和行為,加強學生對于民族知識與文化的感知,無疑這一方式是很有效果的,當然這就不得不提到作為我們民族地區學校的教師就必須具備和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與知識的能力,并且認識到傳播民族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有意識的在日常生活中把這些文化與瑰寶傳播給學生。
1.2開發校本課程模式
介入校本課程模式,是最基礎的地方文化知識傳播的有效途徑。在保證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鼓勵地方開發適應本地區的地方課程,學校也可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三級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我國基礎課程改革進人新的發展階段的標志。隨著三級課程體系的構建,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的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將獲得較快發展,走出一條更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校本課程的開發對象,無疑就是民族地區當地獨具特色的可作為課程教學的資源,而由哪些人員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首當其沖,教師作為在教學崗位第一線的工作者,最是了解學生對哪些知識感興趣,哪些資源有開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要開發本土課程,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使提高其開發利用當地課程資源的效率。除此之外,學生也是開發校本課程的主要人員,在開發校本課程時,需要考慮的首要也是課程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是否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所以,學生個體的建議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助開發校本課程,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1.3綜合實踐活動模式
對于民族文化的學習,很難全部在課堂中通過教學的模式進行傳輸,文化與思想的傳遞,往往是通過在現實中親自感知,從而內化進自身的建構體系中。因此,綜合實踐模式很有必要性,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自然離不開地方展開的條件,組織學生參觀民族文化博物館,組織民族文藝活動、開展民族節日;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等,總之對于民族文化中的課程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
2民族地區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步驟
美國課程專家泰勒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在其著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多處論及課程資源,從泰勒的四個步驟進行闡釋,民族地區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步驟即課程資源開發目標的確定、課程資源開發內容的選擇、如何組織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對課程資源開發進行評價。在這里我們就每一步驟進行說明:
2.1確定目標
之所以開發民族地區特有的課程資源,首要原因自然是這些課程資源里面蘊含著其他主流課程資源里所沒有的知識,我們確立開發利用民族地區地方課程資源時,目標首要便是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其次,我們開發課程資源,要注意不能與主流文化價值觀相沖突,保證傳遞積極向上的觀念。
最后是要保證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只有最后可實施的課程資源,才有被開發的必要性。
2.2內容的選擇
民族地區課程資源豐富多樣,我們在進行內容選擇時,必須要考慮我們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目的,從而確定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民族文化是包容、沉淀豐富的思想文化與科學知識的“儲藏庫”,對于同一文化現象,學者們對其理解和運用可以有所不同。譬如對于羌寨的研究,有的學者看重的是其建筑資源,羌寨的結構、質地、筑材;但是有的學者把羌碉看作是美術資源,羌寨群的美感、設計。
2.3組織開發
組織開發與利用地方課程資源,即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或者說模式,前面已經具體說明就民族地區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即教師的教學滲透模式、開發校本課程模式、綜合實踐模式,在這里就不詳述。
2.4進行評價
課程評價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能忽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對結果進行評價這一環節,公正的評價是對開發成果的有效反饋,可以幫助我們自己了解在開發與利用途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時更正,在進行課程評價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
(1)評價方式多樣化。民族地區教育除了為我國培養可用人才外,還肩負培養當地需要的建設性人才的重任,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需在實踐中進行檢驗,所以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評價不僅要從傳統測試這種量化來進行檢測,還應該采取多種評價方式,重視個體內在的發展和變化,以過程取向、主體取向的評價方式代替傳統的目標取向價值評價,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視。
(2)評價主體多元化。傳統課程評價主要是教師在進行,通過測驗的方式開展,而針對民族地區課程資源開發的獨特性,我們在評價主體上也需要擴增至學生和家長,課程評價應以教師評價為主,還必須實行學生、家長、學校工作人員甚至開發人員共同評價的模式,這樣多元綜合的評價方式,更能發現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城市化進程中的方言處境與保護――以寧波市老城區方言普通話同化現象為例”(項目編號:201511646004);2015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計劃項目“寧波市老城區方言的同化現象調查及語文教育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5R40507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8-0004-03
一、引言
方言土語是地方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象征著地區和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漢語方言學的建立是由五四提倡白話文、到民間采集民歌而引發的,因此不少文人墨客的作品也不免受方言的影響。隨著歷史的變遷,文學與方言可謂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了解方言也將有助于詩歌、文言文等語文教學。
在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中,語文學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學生對于語文學科也更為熟悉,且語文所鍛煉學生的正是運用字、詞、句、段、篇的能力,這正符合語言教育的要求。因此,學??梢愿鶕虒W活動的課時安排,增加方言類校本課程。然而,筆者根據前期的調查發現,就目前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的宏觀發展而言,專門就方言而開發的校本課程的成功范例微乎其微。由此,本文因地制宜,選取寧波市老城區(海曙區、江東區、江北區)為研究范疇,管中窺豹,試圖簡單論述地方方言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理論依據,目的在于傳承地方文化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方言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1. 拓展課程教材的創新與實踐
過去,許多人對語文課程資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課本教材或教學參考書,語文課堂上的教學資源非常有限?!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边@一闡述說明了語文課程資源建設是需要鄉土資源的。反之亦然,鄉土資源走進語文課堂,不僅會豐富語文課程資源,還能增加學生對本鄉本土文化的了解,加深他們在感情、心理上對故鄉的認知。由于對語文這門學科理解的不夠全面,還導致不少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只停留在書本知識的掌握層面,而無法靈活地在實踐中進行運用?!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弊鳛閷嵺`性科目,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及不同學生的需求,并根據社會需要不斷調整與更新。
2. 推動教師的教育素養與技能
在我國的中小學校,實際承擔教學工作的是任課教師??梢哉f,教師是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最直接的中堅力量,若缺少教師這一橋梁,則實際的教學任務就無法順利完成。因此,在明確校本課程教材重要性的基礎上,還要讓語文教師積極參與到方言校本課程的開發之中。這不僅可以提高課程的活力,也使得語文教師在實踐中得到提高,專業技能得到提升。因此,方言校本課程開發是在專業自上給語文教師松綁,讓教師自主決策,這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般而言,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可以把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見習期教師看作是青年教師發展的起點,把理想的專家型教師看作是教師發展的目標。從師范院校畢業生見習期教師到成長為理想的專家型教師這一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4個階段:教師職業的適應階段、教師職業的定型階段、教師職業的突破階段及教師職業的成熟階段。由于各個不同時期的教師特點,并結合校本課程的特征,筆者建議由教師職業成熟階段的語文教師主持編寫校本課程最為合適。
3. 促進教育民主化的進程與發展
目前,我國特色的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我國,校本課程一般指的是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通過自行研討、設計或與專業研究人員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編制出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我國過去一直都是中央集權式的課程管理模式。教師和校長都習慣于聽從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沒有機會去參與課程的決策。而當前,隨著我國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實施,體現出了我國課程權力的下放和課程決策權力的分享。教育的民主化表現在民眾參與意識和能力的提升上。校本課程開發,要求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廣泛參與和民主決策。
三、寧波市老城區方言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理論依據
1. 語言哲學的“語言是存在的家”理論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在通向語言的途中》提到:“語言是人與生俱來就存在于其中的東西,人就在語言中,不可能離開語言而存在,人只能存在于語言之中,人也只有在先在于他的語言的引導下,才能理解自我和世界。語言預先給他規定了視野,引導著他的眼光,為世界賦予了意義并為世界(萬物)命名,正是語言,使世界成其為所是,使萬物成其為所是,語言對于人,就像他生息于其上的大地,就像他須臾不可或離的家園。人在語言中存在著?!彼裕5赂駹柦又f:“因為語言是存在的家,人先天地就被語言所貫穿、所引導,所以與其說是人在說話,不如說是語言在說話。人的話語只是語言借以自我表達和自我延續的途徑而已,而一個人的生命則只是一個民族的傳統借以自我延續和繁衍的途徑而已?!?/p>
2. 應用語言學的“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語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最初是由英國哲學家J.L.奧斯汀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根據言語行為理論,我們說話的同時是在實施某種行為。根據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但如今很少有語文教師能在語用層面對于學生開展方言教學,這就必然導致了青少年無法理解寧波方言的話語語用內涵。即便青少年在與家庭成員的交流中掌握了很多的方言知識,卻沒有形成應用所學方言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語用能力也普遍低下,往往只能理解和表達基本的語義。這就導致了只有將語用學的理論基石――言語行為理論和方言教育實踐相結合,才能組織語用真實、語境真實、語義真實的交際運用活動。
3. 課堂話語的“社會實踐”理論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通過一系列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著作,建構了以“場域”“慣習”和“資本”等術語為核心概念的社會實踐理論。雖然語言與話語并不是布迪厄社會實踐理論的核心概念,但該理論仍然保持了對語言與話語的敏感和關注。布迪厄以權力的視角,把語言視為一種文化資本;以關系的視角,把話語實踐視為關系的建構。布迪厄社會實踐理論與課堂話語分析存在許多契合之處,他對語言與話語的理論分析和相關實證研究對課堂話語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論啟示。受布迪厄早期開展的人類學研究的影響,他的社會學研究也呈現出鮮明的人類學取向。因此,布迪厄更傾向于通過人類學方法進行場域分析,并且關注不同群體長期形成的語言習慣。話語實踐蘊含在其他社會實踐中,反之其他社會實踐也為理解話語實踐提供了依據。
4. 教育經濟學的“語言經濟學”理論
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語言經濟學孕育于民族主義問題之中,發端于加拿大的官方語言問題,它的興起成就于人力資本理論和教育經濟學。語言經濟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語言經濟學采用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及工具,把語言和言語行為當作普遍存在的社會和經濟現象來加以研究。而狹義上,語言與勞動收入關系研究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的經濟學分析、語言動態發展的經濟學分析以及博弈論在語言學中的應用等構成了當前語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正如之前所提到那樣,語言作為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具有價值、效用、成本和收益等經濟特性。而如今,隨著人類遷徙的頻率加快與范圍擴大,許多外市甚至外省的人群都大量地涌入寧波,并滲透于各行各業。由于非寧波本地人士無法很好地運用寧波方言,所以他們在日常交際中就會選用最快速、最簡便的普通話來與他人溝通。為了雙方溝通的便捷,寧波本地人會逐漸省去一些繁瑣的說法,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為易懂的語用含義。因此,寧波本地人與非寧波本地人的語言會越來越趨近于相同。
四、結語
寧波市老城區方言作為傳承寧波文化的一種載體,具備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除卻寧波市老三區方言,寧波這座城市還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到處都遍布著古老遺跡,例如鼓樓、城隍廟、南塘、琴橋、靈橋等。因此,筆者建議以校本課程建設為途徑,強化寧波老城區方言在語文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合理倡導學生學習寧波老城區方言??偠灾詫幉ㄊ欣铣菂^方言為例的地方方言應與普通話結合在一起,共同應對全球化語境下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1.
[2] 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課程開發[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63.
[3] 常維國.校本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J].學術論壇,2007,(12):203.
[4]范蔚,李寶慶.校本課程論:發展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2.
一、可持續增長模型概述
在社會經濟初期,由于缺少數學模型的構建,理論界對于企業的經營發展只做了定性的分析。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逐漸將數學模型引入到了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問題研究上。羅伯特希金斯和詹姆斯范霍恩是對可持續增長進行定量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學者
1.希金斯的可持續增長模型
羅伯特希金斯作為美國早期的經濟研究學者之一,率先對財務可持續增長進行系統定量分析的。他認為,企業的可持續增長率是指在不需要耗盡其財務資源的情況下,企業銷售所能夠增長的最大比率。它是從靜態角度對公司的經營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綜合財務指標,表明企業在現階段的財務政策下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在未來可能獲得的最大收益。這一模型首先假設公司在以市場允許的速度進行發展,其次經營者無法擴充股本,使得企業發行在外的股數保持不變,另外企業要繼續保持穩定的目標資本結構以及股利政策。最后讓企業的資產周轉率保持穩定不變。
根據希金斯的數學模型可以總結出,若企業根據自身情況來實現銷售目標,那么他的可持續銷售增長率將受留存收益率(L)、銷售凈利率(P)、總資產周轉率(Q)和權益乘數(R)的影響。并且,眾所周知這四個比率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影響重大。
希金斯的可持續增長模型為其在財務診斷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并且在一定條件下能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該模型現已被惠普公司、波士頓公司等廣泛應用。
2.范霍恩的可持續增長模型
范霍恩在《財務管理與政策》中獎可持續增長定義為:在一定的經營、負債與股利支付比率下,企業銷售所能實現的最大年度增長百分比。在靜態模型下,范霍恩與希金斯的表述本質是一致的。范霍恩在動態模型中允許公司增發新股,并引入了及其股東權益,新籌集權益資本以及全年預計支付股利。
二、財務診斷方法概述
財務診斷是進行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也稱之為“企業財務咨詢”。 所謂財務診斷是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進行詳細系統的調查分析,并采用各種可行性手段,找出企業在財務管理上存在的漏洞,進而提出一些列的改進方法,指導改善企業財務管理的過程。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財務診斷已實現從工業社會的個人經營模式向科學現代化管理的蛻變。
現今,財務診斷作為改善我國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財務分析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企業有效的開展財務診斷是提高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
1.獨立性
所謂的獨立性即企業的財務診斷人員,與企業各財務管理部門平等且獨立,互不干預,這樣可以確保財務診斷的公平公正。除此之外,企業在進行自我診斷是,不能受到行政干預和高管的勢力約束,應當獨立地進行診斷。這樣才能使得財務診斷客觀公正的開展。
2.自主性與自愿性
企業有權自己決定何時開展財務診斷,如何開展財務診斷以及人員的確認,而任何部門都不能干涉企業的決定。除此之外,財務診斷機構和人員有充分的自選擇其是否接受診斷。
3.客觀性和科學性
財務診斷在程序和方法上是有嚴格規定的,它必須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來進行實施。他的客觀性與科學性是相互呼應的,客觀性是確保其科學進行的前提,而財務診斷的科學性則是診斷有效進行的保證。
4.保密性
企業在進行財務診時,必然會涉及企業大量的財務信息,而這些財務信息有可能決定企業的動向及發展。所以,財務診斷必須在保密的前提下開展,這也是對財務診斷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
5.重要性和艱巨性
企業財務診斷與傳統意義上的財務分析不同,財務資料中會體現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簡而言之,企業的財務漏洞與原因不是單一的因果關系,而是錯綜復雜的,而采取的治療手段也必須對癥下藥。
三、基于可持續增長理論的財務診斷方法的應用
根據希金斯和范霍恩的可持續增長模型看出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和財務政策實施是決定財務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性因素。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影響因素來制定切實有效的財務政策。進而達到一個可持續增長的收益組合,從而調節增長不穩定所產生的差值。所以企業進行財務分析與規劃時,關鍵點并不在于不斷提高,而是在于持續穩定的發展,以達到財務的可持續發展與實際發展相吻合。企業達不到可持續發展無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超速發展,一種是低速發展。
1.針對于超速發展的公司,可以實施以下財務策略加以控制
(1)增發新股。通過增發新股來提高權益資金的來源,新增權益資本以及通過財務杠桿提高的借款能力將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投資成本。并且,保持資本結構穩定的前提下,權益資本比例的提高也可以增加負債,都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資金。
(2)降低股利支付率,讓凈利潤更多的存留企業內。股東的得到股利與企業的留存收益存在對立的關系,減少股利分配,企業的留存收益自然會增加,從而使企業提高資金儲備。
(3)增加資產負債率。具有較強獲利能力且資產周轉速度較快的企業,其實際增長率大于財務可持續增長率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提高資產負債率的方式來獲得融資。
2.針對于低速發展的公司,可以實施以下財務手段加以控制
(1)企業并購或對外投資。企業可以采用并購或增資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使得企業閑置的資金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時也提高其并購后公司的可持續增長率。較為普遍的做法是,管理當局把閑置的現金流投入到其他生產經營中,使企業得到多元化發展。
(2)進行股票回購,提高每股收益增加企業控股權。公司在股票回購完成后可以將所回購的股票注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公司將回購的股票作為“庫藏股”保留,且不參與每股收益的計算和分配。
(3)增發股利,進而減少庫存現金。從理論上分析,可持續增長率比銷售增長率高時,企業必將會有一部分現金處于閑置的狀態,這將無形中造成企業的損失,所以企業可以采用發放現金股利的方式來減少資金的閑置,使資金得到更好的利用。但在實際的經營管理中,實施此方法時必須顧慮到稅收因素以及管理者偏好等問題,經營者經常會由于增長偏好而對這種方式持消極態度。因為增發股利就表示把股東投入的資金還回去,這意味著管理當局投資無門經營失敗。
在金融經濟的高速發展下,各種數學工具被不斷引入到經營管理中。而數學工具的逐步引入,在財務診斷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突破。眾所周知,財務診斷是根據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展開全方位分析,找出企業經營管理存在的漏洞,并提出更完善的改進方案?,F階段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使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所以,借助可持續增長模型對企業進行診斷分析是調整企業財政政策和改善經營的有效措施。
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財務的可持續增長。財務上可持續的增長能增加企業的資產現金流量,改善企業的盈利能力,在保證企業穩定經營的前提下提高資產的使用率,更好的讓企業的各利益主體的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滿足。而可持續增長率是有效衡量企業可持續增長能力的一項重要財務指標,能系統全面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所以,通過可持續增長模型來進行財務診斷對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呂鷗,高建來.可持續增長模型在財務中的比較分析與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2年10月.
[2]李偉.可持續增長模型在企業中的運用研究――以A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1年11期.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85831(2014)02003108
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基于公共債務過高引起政府違約甚至導致經濟危機的擔憂,引發了對適度公共債務水平或合理的公共債務路徑的深入研討。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大量舉發國債,2010年初歐洲債務危機凸顯,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問題更引起全球廣泛關注。中國在應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過程中實施公債支撐的積極財政政策,公共債務及其可持續性問題更不能忽視。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巨額國債和90年代拉丁美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債務問題,早已引發了大量關于公共債務、赤字或財政可持續性問題的研究,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本文試想通過對國外關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文獻的綜述,為后續研究提供可借鑒的思路與方法。文章的結構安排是:第一部分是對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定義進行概括評述。第二部分是綜述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條件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現有的研究循兩個思路:(1)展望的視角――探討適度的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指標,以求得一個不致使政府違約的公共債務水平;(2)回顧的視角――根據歷史數據對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狀況進行檢驗,關注于不引發政府違約的公共債務路徑。第三部分是有關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邊緣研究:一些學者提出了異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含義但仍然聯系到公共債務政策能否延續問題的觀點;最后一部分是全文觀點總結及研究展望。
一、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概念
在現有的相關文獻中,都將“財政可持續性”、“赤字可持續性”與“公共債務可持續性”視為同一個概念[1-3],在文獻中這三種表述似乎是等同的。誠然,從政策的執行來看,由財政政策引起赤字,赤字是由債務融資來支撐;從可持續性來看,公共債務的可持續狀況直接影響赤字的可持續性,進而影響一國的財政可持續狀況,這三種表述是同一的。但是,本文認為,對政府償付能力問題的上述表述中,“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更為準確,因為“財政可持續性”的表述沒有直接的研究對象,雖然“赤字可持續性”的表述中可以將“赤字”視為研究對象,但僅以赤字作為研究對象卻忽視了累積債務這一重要對象。所以,本文將以公共債務可持續性作為核心概念。
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涉及兩個問題:(1)什么樣的公共債務政策是可持續的?(2)如何評價實踐定政策的可持續性?大多數文獻跳過了第一個問題而關注于第二個問題,但是這些研究中對可持續性蘊含了這樣的含義:如果一個公共債務政策的運行軌跡滿足預期的未來基本盈余現值等于初始債務,那么它是可持續的。Burnside認為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是指在不斷償付(而不是拖欠)債務的同時能夠無限期地保持同樣的一套政策[1]。顯然,以上定義的出發點都是政府跨期預算約束,這些定義關注于公共債務的時間路徑,而不是公共債務本身的規模,也就是說,這種定義存在著不符合直觀認識的情況:即使當前的公共債務(或赤字)非常高,只要未來的基本盈余能夠保證抵消這些債務(或赤字),它仍然是“可持續的”。Chalk 批評了上述定義中存在的“反直觀情況”[2],他認為這種情況是從政府跨期預算約束出發定義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固有缺陷,于是,他從OGL模型出發對可持續性問題進行了研究,雖然沒有給出可持續性的定義,但顯然他認為可持續性的定義中還應當規定赤字或債務存量規模不能“過大”。同時,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與經濟運行情況相聯系:(1)經常的預算赤字并不能說明不可持續性,因為在低利率下,有可能在經常的(甚至是永久的)基本赤字下的公共債務仍然是可持續的;(2)一個穩定的債務負擔率并不能證明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不可持續政策并不一定有爆發式增長的債務負擔率,例如在未來經濟增長率低于利率時,即使基本盈余為零,(已存在的)債務不斷滾動會違反可持續性。
綜觀上述各種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定義,以及下文將提到的非主流的可持續性觀點,可以認為公共債務的持續性是與政府償付能力相聯系的一個概念,償付能力是指一個政府能夠履行它的債務義務而不是拖欠或拒償債務的能力。因此,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的是政府債務清償能力問題。當政府有能力償還債務時,公共債務就是可持續的;反之,公共債務就不可持續,政府就要違約或“破產”??梢哉f,可持續的公共債務是指不會造成政府違約的公共債務水平或債務路徑。
二、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條件研究
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條件是為了回答上文提到的第二個問題:如何評價實踐定政策的可持續性?現有研究文獻在對可持續性條件的研究中已形成了兩個主要的思路:(1)可持續指標研究:依據對當前公共債務水平和財政狀況的認識以及對未來財政收支的預期,計算出適當的可持續性指標,這可以視為一種展望的視角;(2)可持續性檢驗研究:根據歷史數據來檢驗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狀況,雖然這也會對未來作出預測,但可以認為它更多的是一種回顧的視角。
(一)可持續性指標研究
1.Domar條件
(二)政府違約閥值
Besancenot、Huynh等研究了在流動性不足假定下的可持續公債的拖欠問題[25],他們
認為基于可持續性定義所確定的“合理”債務規模,如馬約規定的60%的債務負擔率,并不是排除債務危機的充分條件,如墨西哥政府1995年被迫發生債務拖欠時,債務負擔率遠遠小于一般的合理標準(30%,1993),這次債務拖欠的根源是投資者拒絕購買延期的政府債務。他們運用博弈理論解釋了為什么有時投資者不愿去購買“可持續”的公共債務,建立了一個基于重復博弈的理性預期均衡模型,通過反復迭代,該模型得到一個不斷降低的閾值(Threshold)。它將收斂到一個極限,這個極限相當于一部分未來基本盈余的貼現,即為投資者開始拒絕購買新債務的臨界值,也即為政府的違約閥值。
違約閥值:
(三)財政政策的非線性調整
IBC的另一層含義,或者說是IBC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公共債務的均值回歸(債務收斂于未來基本盈余的現值),這個回歸能夠說明政府在采取正確的措施,也就是在債務規模過大時致力減少赤字。近年來在許多檢驗IBC的研究中發現了財政政策的非線性調整:政府的政策反應程度取決于財政不平衡的規模,并證實這個反應系數是隨著不平衡的規模而增加的。Bohn通過增加高次多項式,以及一個在dt=0.343(這是他得到的dt的樣本均值)時的分段線性函數建立了一個簡單的非線性模型,得到了一個遞增的盈余對債務的邊際反應,從而提出了它們之間的非線性、凸性關系。
Sarno運用美國1916年以來數據提出了美國債務負擔率的非線性均值回歸的證據。美國債務負擔率呈現一種非線性均值回歸,政府在公債特別高時會對財政赤字作出更大的反應[26]。Arghyrou和Luintel在對4個歐元區國家(希臘、愛爾蘭、意大利和挪威)的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中發現了所有國家的財政非線性調整的證據:當財政赤字很高時,向均衡的調整速度就越快[20]。但Bahmani通過對28個國家的赤字-GDP比率運用KSS檢驗與ADP檢驗進行對比研究發現[27],只有4個國家在線性檢驗中不平穩而在非線性檢驗中平穩,10個國家在線性和非線性檢驗中都平穩,另有14個國家在線性和非線性檢驗中都不平穩。這個發現雖然說明了很多國家滿足IBC約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線性檢驗有時對財政的非線性調整是無效的,但似乎也說明了非線性調整效應不夠明顯,這也許是因為作者檢驗的是赤字-GDP比率而不是債務負擔率。
四、借鑒與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關注于不引發財政危機的公共債務水平或路徑。前文介紹了近年來國際上有關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的新觀點,系統歸納了國際上關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含義、可持續性指標和可持續性檢驗等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條件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以及關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的邊緣問題。國外的研究有如下方面值得借鑒與深入研究。
第一,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是與政府償付能力相聯系的一個概念,政府償付能力是指一個政府能夠履行它的債務義務而不是拖欠或拒償債務的能力。國外學者的研究提示,在研究政府債務清償能力問題時不僅要關注公共債務本身的規模,更應該關注公共債務的時間路徑,也就是說,可持續的公共債務是指不會造成政府違約的公共債務水平或債務路徑。
第二,關于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條件的研究,我們可以將回顧與展望的研究視角統一起來進行?;仡櫟囊暯桥c展望的視角各有優劣,比如可持續性檢驗的政策意義模糊不清,可持續性指標的研究過于簡化,與現實情況有較大出入;但可持續性檢驗也有較穩定的一致性,可持續性指標對短期預測更為靈敏,不適于長期預測等。然而,兩種研究思路卻并不矛盾,通常它們得到的結論是相似的;當出現相悖的結論時,一般以可持續性指標為準,因為指標可以對突發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而檢驗依賴于較大的樣本容量,但如果突變后的子樣本空間足夠大,仍然可以通過結構轉變模型得到與可持續性指標相一致的結論。
第三,可持續性研究中的不確定性問題有待深入研究:一個確定性環境中的可持續政策在不確定條件下不一定仍然可持續。大多數現有研究是在確定性條件下進行。雖然有一部分經濟學家認識到了可持續性研究中的不確定性問題,但目前來看,對不確定性因素的處理不夠精確,顯得有些任意武斷,如前面所指出的,在同一樣本的基礎上,對折現因子的不同處理得到的檢驗結果大相徑庭。所以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納入隨機因素和風險度量后的可持續性研究:包括折現因子的不確定性和主要經濟變量的不確定性。
第四,現有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對內生性關注不夠。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是與經濟運行狀況緊密聯系的。大多數研究看到了經濟增長率對公共債務可持續的重要影響,但很少考察公共債務及其可持續性的經濟增長效應,現有研究只是將經濟狀況作為外生變量來考察其對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影響,而反過來,實質上財政政策的運行無疑對經濟運行有著顯著影響。出于研究需要,當前的公共債務可持續的研究對此鮮有涉及,如Chalk甚至將財政赤字作為消耗性(NonProductive)支出,以此簡化模型。所以,
今后的研究應該把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與經濟內生因素緊密聯系起來進行。
第五,關于可持續性檢驗的起點――現值預算約束受到質疑:現代財政主義提出的“價格決定的財政理論”(Fiscal Theory of Price Level)認為,政府預算等式并不是一個約束,而是一個均衡條件,也就是說,在均衡時,現值預算等式是確定成立的,在FTPL框架下,傳統的“公共債務可持續性檢驗”只是一個統計問題而不具有理論意義。這一批評對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檢驗研究無疑是致命的,理應在實證檢驗之前對這一問題作出理論上的解釋。
另外,與成熟市場經濟體不同,對于財政狀況較差及金融市場不完備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公共債務可持續性問題的一些邊緣研究可能更有意義:如能保證財政危機下債務償還的自然債務警戒線,投資人意愿認購公債水平的政府違約閥值等研究,應當獲得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參考文獻:
[1] BURNSIDE C.Fiscal sustainability in theory & practice: A hand book[R].The World Bank,2005.
[2] CHALK N A.The sustainability of bondfinanced deficits: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approac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5(2):293-328.
[3]GREINER A, KAUERMANN G. Sustainability of US public debt: Estimating smoothing spline regressions[J]. Economic Modelling,2007,24:350-364.
[4] DOMAR E D.The "burden of the debt" & the national incom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4,34(4):798-827.
[5] YANAGITA T, HUTAHAEAN P. Maintenance of the fiscal sustainability(Chapter 4)[R]//Handbook of Fiscal Analysis.Agency of Fiscal Analysis,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2002.
[5] BUITER W.Guide to public sector debts & deficits[J].Economic Policy: A European Forum,1985,l(November):13-79.
[7] BLANCHARD O J.Suggestions for a new set of fiscal indicators[R].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No. 79 (April), 1990.
[8]ANNICCHIARICO B, MARINI G, PIERGALLINI A.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rules[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8,8(1).
[9] BUITER W H, PATEL U R.Debt, Deficits and Inflation: An application to the public finances of Indi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2,47 (March):171-205.
[10] McCALLUM B.Are bondfinanced deficits inflationary? A ricardian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4, 92:125-135.
[11] HAMILTON J, FLAVIN M. On the Limitations of government borrowing: A framework for empirical test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808-819.
[12] WILCOX D W. The sustainability of government deficits: Implications of presentvalue borrowing constrai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1989,21:291-306.
[13] BLANCHARD O J, CHOURAQUI C, HAGEMANN R P, et al.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scal policy: New answers & to an old question[J].OECD Economic Studies, 1990,15:7-36.
[14] BOHN H. The sustainability of budget deficits in a stochastic econom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5, 27:257-271.
[15] TREHAN B, WALSH C. Common trends,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 revenue smoothing[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1988,12:425-444.
[16]TREHAN B, WALSH C.Testing 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s: Theory & applications to U.S. federal budget &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1991,23:210-223.
[17] QUINTOS C E. Sustainability of the deficit process with structural shifts[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1995,13:409-417.
[18] CORSETTI G,ROUBINI N. Fiscal deficits, public debt, & government solvency: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991,5(4):354-380.
[19] AHMED S, ROGERS J.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 trade deficits: Are present value constraints satisfied in long-term data?[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36:351-374.
[20] ARGHYROU M G,LUINTEL K B.Government solvency: Revisiting some EMU countri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7,29(2):387-410.
[21] BOHN H.The behavior of U.S. public debt & defici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3):949-963.
[22] CANZONERI M, CUMBY R, DIBA B. Is the price level determined by the needs of fiscal solvenc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6):1221- 1238.
[23] MENDOZA E G,OVIEDO P M.Fiscal poli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tale of the tormented insurer[C]//Meeting Papers 377.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2006.
[24]MENDOZA E G,OVIEDO P M.Public debt, fiscal solvency, &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in Latin America: The cases of Brazil, Colombia, Costa Rica, & Mexico[R].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 12700, Iow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6.
[25] BESANCENOT D, HUYNH K, VRANCEANU R. Default on sustainable public debt: Illiquidity suspect convicted[J].Economics Letters,2004,82:205-211.
[26] SARNO L.The behaviour of US public debt: a nonlinear perspective[J].Economics Letters,2001,74:119-125.
[27]BAHMANI S. Do budget deficits follow a linear or nonlinear path?[J].Economics Bulletin,2007,5(14):1-9.
A Review of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earch on Public Debt Sustainability
DENG Xiaolan1, HUANG Xianlin1, ZHANG Xuta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P. R .China;2.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China Merchants Securities,Shenzhen 518026,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