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56: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發展展望,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國產品仍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出口導向型戰略融入全球分工體系,我國成為最主要的全球生產中心,被譽為“世界工廠”,很多產品的產量占和市場占有率都居世界第一。展望未來,隨著中國勞動力和土地等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中國自主技術創新的發展進步,中國將在國際市場上日益面臨雙重的激烈競爭,在低端的勞動力密集產品上面與較低收入國家的競爭,而在中高端產品上面臨與發達經濟體的競爭。但是,總體來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產品仍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中國制造的產品仍然在國際上具有綜合成本優勢。首先,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改善,優于低收入國家,導致物流成本不高其次,中國特色的體制決定了盡管土地成本不斷上漲,但是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招商引資以及各地之間競爭的動力強勁,使得工業用地實際成本并不高;再次,中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相對發達經濟體較低,與中低收入國家相比可能名義上高,但若綜合考慮勞動生產率,按照國際通行比較的單位勞動成本計算,中國仍然在全球非常有競爭力。
第二,經過多年的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中國的制造能力和生產力量具有優勢。目前,中國制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已經明顯提升,質量已經較為可靠,汽車、船舶、飛機等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成為新的出口增長主體就是一個明證。盡管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紛紛提出“再工業化”的口號,但制造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中國業已形成的制造能力優勢在短期內不會消失。
第三,中國正在逐漸具備越來越大的人才、技術和品牌優勢。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規模,也就具備了最大的人才潛在優勢:同時幾年來我國注重技術自主創新和品牌培養,已經初見成效。通信設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華為公司已經崛起為世界第二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面臨主動轉型
雖然我國產品仍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正處于調整期和闖關期。展望未來若干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下臺階和面臨的翻越“高收入之墻”的挑戰,中國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主動轉型。而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也暴露出我國在經濟增長方式結構、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十二五”規劃明確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指出我國經濟增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向可持續性轉變;由出口拉動向出口、消費、投資協調發展轉變;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由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由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2011年是我國進入“十二五”規劃期的第一年,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將是未來較長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基本方向。
一是經濟增長結構轉型。我國經濟一直以來都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但是對投資和出口拉動存在更多的依賴。因此,“十二五”規劃別強調了要促進經濟增長動力向國內消費的轉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多元化。這一重要調整不僅會使中國企業的國內市場需求量得到提高,極大地促進企業發展,而且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來自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等帶來的貿易風險。在規劃和相關政策的導向下,我國企業要開始積極調整經營方向,通過努力發掘國內市場的需求,促進自身的發展。
二是產業結構轉型。在繼續提升傳統制造業水平、提高服務業比重的同時,“十二五”規劃特別強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由于新興產業涉及的行業領域非常廣,某些領域還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較小,而且還有國家政策支持和廣闊的市場需求等優勢,為相關領域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企業要積極利用這個機會,重塑企業競爭優勢,提升企業價值。
三是可持續發展。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和我過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企業維持多年的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發生轉變,技術、信息、人力資源等高端生產要素逐步升級。同時,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依靠大量資源的消耗來謀求發展,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依靠低水平工資的勞動力來支撐發展,能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終將成為過去。我國要積極轉變發展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以應對成本提高、市場約束和環境保護等問題。
重點產業2012年發展環境的預測分析
汽車產業:
2012年,中國車市仍然處于增長期,但不會再出現“井噴式增長”,增長幅度將趨于平緩,增速有可能出現回落。一是從大的宏觀環境分析,2010年中國經濟由“超高速”增長轉入“次高速”增長,盡管增長幅度放緩,但仍屬高速,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仍然樂觀。因此。2012年中國汽車產量也將有大幅提高,市場的消費預期仍然更高。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會以年均10%~15%的增速發展。二是政策環境發生改變,對車市影響顯著。2011年以來,國家為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出臺的一系列刺激汽車消費的臨時政策相繼取消,車補范圍縮小,北京還出臺了嚴格的限購政策。受政策環境的影響,汽車消費需求增勢將會減弱。三是國際經濟恢復緩慢,不確定性因素開始增多,將會影響未來一年中國汽車的出口增幅。基于上述四個主要因素。車市增長將趨于理性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2年,汽車企業亟需突破自主品牌含金量不高的發展瓶頸。多年來,中國汽車企業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培育了一批自主品牌。但中國汽車企業的自主創新路線或是基于合作應盡的再創新,或是基于海外收購的再創新,盡管在較短時間內,研發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也研發出了全新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形成了自主品牌,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零部件核心技術與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零部件研發和設計領域的短板問題難以解決;二是產品質量不可靠,汽車穩定性差;三是監測手段落后,安全性能差。
裝備制造業:
裝備制造業是中國的傳統產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在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中國只是裝備制造業大國,而非強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基礎制造、關鍵部件制造發展落后,工藝、流程、管理水平不高,高級要素短缺,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弊端長期存在。在經濟增速快,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裝備制造企業良好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產業發展的不足。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裝備制造企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步入2011年,世界金融危機仍在延續,國內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企業收到市場萎縮和資金短缺的雙重壓力,利潤普遍下滑。
整體看,2012年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將涵蓋技術、產品、管理、品牌、業態等各個方面,轉型升級的趨勢可概括為幾點:一是加大科技投入,突破關鍵技術,融入信息技術,實現技術升級;二是優化產品結構,研發基礎零部件產品和高端專用產品,形成系列產品,實現產品升級;三是創新運營模式,強化產業集群和產業配套,集成專業服務,再造管理流程,實現升級;四是凝聚高端要素,吸引、培育、留住高素質人才,開發區域品牌,提升知名品牌內涵,實現品牌升級;六是跨入高端領域,培育多領域高端制造業,發展生產業,實現業態升級。
戰略性新興產業:
關鍵詞 企業風險管理 發展歷程 展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層次加深,范圍更廣,市場經濟發展飛速的同時,受到的國際市場沖擊以及市場經濟本身的不穩定性都會導致市場經濟主體――企業生存風險的產生。對于任何事物來說不確定性和風險對于其生存與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企業必須重視風險管理,只有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才能夠使得企業化險為夷,避開各種市場風險,甚至是做到險中求勝,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一、企業風險管理基本介紹
追溯歷史,我們會發現風險管理在我國歷史悠久,風險管理思想最早產生于夏朝,主要是用于天災人禍下的糧食儲備制度。國外學者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風險管理概念,認為風險管理重點是“風險”以及“管理”。迄今為止,最經典的風險管理定義就是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其著作《風險管理與保險》中為風險管理做的定義,即:以組織目標為依據,以最小費用運用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以及風險控制措施解決企業所面臨的的中風險危機的管理過程就是企業風險管理。國內學者也對風險管理進行了各種定義,總結歸納,作者認為所謂風險管理就是企業對所面臨的的風險及時預測、及時評估其對企業運行的影響,然后依據影響的范圍和程度,設計出風險應對方案,以期在風險中企業受到的損害最低,獲得的利潤最大。
二、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
風險管理發展的歷程劃分并不統一,但是學術界共同認為風險管理真正意義的開始階段應該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并且于六十年展成為現代化管理手段,而風險管理全球性的普遍應用則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風險管理整體概念得到極大的發展。
對于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的劃分,國內學者亦各有不同觀點,例如,國內學者王農躍、嚴復海等將企業風險管理劃分為三個階段,依據時間順序依次是:傳統企業風險管理――現代企業風險管理――全面企業風險管理。作者在深入研究眾學者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企業風險管理實踐活動發展情況認為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財務以及保險風險管理階段和企業整體風險管理階段。
1.財務以及保險風險管理階段
財務以及保險風險管理階段時間基本為20世紀30年代初至20世紀90年代初,這個階段也是我國企業風險管理思想萌芽形成階段,風險管理涉及的企業管理內容主要是企業財務風險和可保風險。這個階段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模型化的定量研究是這個階段風險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此階段代表性理論著作成果是國外學者赫爾其和梅爾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出版的《企業風險管理》,書中將數理統計技術和概率論引入企業風險管理研究中,標志著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逐步趨向于專門化和系統化。
其次,此階段風險管理研究由美國擴展至世界各地。這個階段也是我國引入風險管理研究的最初階段。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的企業開始重視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將風險管理與營運管理、戰略管理定位企業管理的三大主體。
再次,非金融工商企業開始重視風險管理研究的作用。風險管理的最初起源于保險行業,后來迅速為證券行業、投資行業、銀行業等金融行業所采納并加以發展。但是20世紀50年代由于著名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發生火災事故引發非金融工商企業對于風險管理的重視,風險管理研究在非金融工商企業界迅速發展。
最后,財務風險和可保風險是這個階段風險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企業應對風險的主要手段是保險。雖然這個階段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已經得到了非金融工商界的重視,但是風險管理的研究領域主體依舊是金融保險業,這也就是的了風險管理研究多多少少都帶有金融保險的行業特性。例如,20世紀60年代Beaver發表的論文《財務比率與失敗預測》中基本就是采用金融保險行業的數據進行分析;20世紀70年代初期,Scholes和Black聯合發表的風險管理理論研究資料基本都是金融期權定價相關理論。
這一階段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附屬于世界企業風險管理發展階段。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基本發展特征與國外相似,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點,主要有:企業戰略與風險管理不相配,風險管理沒有放到企業發展戰略地位;沒有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基本由內部審計、會計、財務管理部門分別進行,風險管理主觀性較強;風險管理的研究基本是獨立進行,沒有考慮到市場是持續、動態變化的,企業僅僅從某一片面、單一層面上進行風險管理的研究,缺乏全局性和整體性的考慮。
這一階段,我國風險管理比較經典的代表作是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保險總部出版的《風險管理手冊》和20世紀80年代初臺灣學者宋明哲所著的《風險管理》。
2.企業整體風險管理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世界政治和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世界各國銀行個體倒閉最終引發拉美部分國家金融動蕩、亞洲金融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等較大金融整體風險動蕩,促使風險管理由財務和保險局部領域擴展至企業整體層面的風險管理研究,每個企業都在尋求建立完善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受世界金融動蕩的影響,我國風險管理研究階段也由財務和保險局部風險管理開始拓展至企業整體風險管理體系的研究上。整體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在舊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技術基礎上進行各種創新工作,不斷協調企業各方利益,全面考慮風險的影響因素,通過有效的風險組合做到整體風險的規避,實現企業最大利潤。與財務風險和可保風險階段相比,這個階段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點。
首先,企業風險管理更加職責化,并且形成連續性風險管理制度。這個階段我國企業設置獨立風險管理部門,建立了具體的風險管理機制,這樣企業風險管理不再是管理層主觀意愿,而是企業管理職責組成部分,風險管理更加連續化。
其次,模型化的風險管理研究模式轉變為框架標準化風險管理研究模式。在參照國外企業風險管理的有效理論的基礎上,國務院國資委于2006年制定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是我國第一個風險管理框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于企業進行框架標準化風險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引意義。
最后,風險管理更加注重企業整體風險組合的研究管理。這個階段企業不再僅僅局限于對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更加注重企業各個部門風險整體的應對。例如,在應對市場造成的產品風險時,財務風險以及各種產品市場風險相結合,制定最佳生產計劃應對市場風險,保證企業在風險中獲得最大經濟效益。
三、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展望
綜合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作者認為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趨勢主要有:
首先,企業風險管理目標將由傳統被動風險處理向風險預防、風險轉嫁以及風險價值利用轉變,企業風險管理活動重點向風險開發、風險利用和風險經營轉變。
其次,企業風險管理中母公司從外部以股東身份對子公司進行各種風險管理標準會得到完善。由于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委托理論以及兩權分離理論,目前關于企業內部風險管理的系統標準很少有涉及到母公司對于子公司的各種風險管理條例,所以如何進一步完善作為股東身份的母公司對于子公司的各種風險管理標準將會是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再次,企業風險管理研究的主流趨勢將會是企業整體層面風險管理體系,也就是企業集成風險管理以及風險管理績效評價的研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成熟,市場開放度更加深層次以及全方位,各種國內外市場風險的沖擊必然使得根據企業管理戰略目標制定企業集成風險管理目標的集成風險管理將會受到企業的重視。與傳統風險管理不容,集成風險管理具有明確的目標體系,總目標與企業戰略目標相吻合,各級企業部門根據本部門職能對總目標進行分解,得出本部門具體的子目標,各級目標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形成樹狀目標體系圖。與此同時,風險管理成本效益等的績效考核也會日益成為各企業以及理論研究者重視的內容。
最后,未來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研究的主體不再是單個的學者,各種經濟組織或者政府將成為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主體。就像區域經濟組織合作是經濟全球化必經之路一樣,我國各個行業要得到極大的發展,合作式經濟組織必然會日益成為企業之間共贏的必然手段,所以風險管理不會再局限于某個企業,經濟組織整體風險管理會逐漸成為風險管理的研究主體。另外對市場經濟起引導以及宏觀控制的政府也會參與整體市場經濟風險管理的研究,因為經濟全球化中的各種沖擊,要想我國市場經濟順利規避各種風險,企業風險最小化,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控制。
結語:總之,企業風險管理對于企業規避風險,快速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在了解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做好對未來企業風險管理的正確預測,科學合理借助風險管理解決企業運行中各環節遇見的風險,或者在市場風險中做好企業展戰略決策。
一、企業網站的誕生基礎
1、電子商務發展的推動
中國網絡購物規模以平均每季度15%的速度增長,作為互聯網領域里最“商業”的應用――電子商務,牽動了無數商家的神經。以家樂福、國美為代表,無數的傳統企業迫切的想要跨入網商的行列;另一方面,也有無數從淘寶、拍拍等C2C平臺成長起來的個人賣家意欲突破瓶頸,擁有更大的作為。B2B、C2C等電子商務平臺模式的發展遇到了新的挑戰,隨著市場的細分,從網絡里成長起來的買家和賣家對個性化、差異化、專業化的需求不斷增強。
回首從前,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以下三個階段:1999-2002年萌芽階段:2000年中國網民僅1000萬。網民的網絡生活方式停留于電子郵件和新聞瀏覽的階段。網民未成熟,市場未成熟,電子商務環境里沒能養活幾家電子商務平臺,只是孕育了一批初級的網民。2003-2006年高速增長階段:當當、卓越、阿里巴巴、慧聰、全球采購、淘寶,這些生在網絡長在網絡的企業,在短短的數年內崛起。2007-2010年電子商務縱深發展階段:擁有一定規模實力的傳統企業,以及中小網商會是未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力量。他們開展電子商務所采用的普遍方法首先是在Internet上建立起企業的“店面”,樹立起企業的網上形象;其次是在網上擴大企業影響,并利用Internet的各種功能,以盡量少的投資和精力來獲取大量的客戶群。
2、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企業上網是近年來企業界談論較多的話題之一,企業對上網感興趣,歸根結底是因為網上存在無限商機。企業如果自身資源允許建立自己的企業網站是最理想的上網方式,有了自己的企業網站可以為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和優勢。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Internet是強有力的工具,能以低代價卻很方便的把產品或服務的信息發向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全世界所有客戶都能通過網站,了解企業。Internet已經連接了相當多的網民、企業、機構和政府,而且向著更廣闊的范圍發展。所有的企業都可以借助互聯網絡與世界各國的企業進行互通。
(2)實現電子企業。電子企業(EB,e-business),它描述了一個組織通過電子聯結與它的關鍵利益相關者開展工作的方式,以便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地實現其目標。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雇員、管理者、顧客、供應商和合作者。企業上網通常都會加入到網上的某個行業協會網站或商業網站中,成為會員或網員。在行業協會網站或商業網站上供求信息,獲取有關政策和市場信息,享受其他的服務。第一種類型稱之為電子企業增強型(enhanced)組織,即傳統的組織一方面建立電子企業能力,通常是電子商務能力,同時還維持它的傳統結構。許多《財富》500強組織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介入電子企業的,它們利用互聯網來增強而不是取代它們傳統的做生意的方式。第二種類型稱之為電子企業使能型(enabled)組織,在這種類型的電子企業中,組織采用互聯網來更好的完成它的一些傳統的業務功能,但不是銷售任何東西。換言之,互聯網使組織成員能夠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地從事他們的工作。存在大量的組織采用電子聯結來與雇員、顧客和供應商進行交流,以向他們提供信息的方式支持他們。電子企業進入的最后一個領域是成為全部電子化的企業。許多企業如亞馬遜、雅虎和eBAY公司,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完全的電子企業組織,它們的全部存在都是基于互聯網的。企業建立網站,從銷售的觀點看,可以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降低成本。企業網站還可以擴建成為網上銷售和售前售后咨詢服務中心。
(3)與客戶互動往來。企業建立網站,將信息咨詢開設到網上,可與外部建立實時的、專題的或個別的信息交流渠道。一些企業在網站上公開電子郵件地址,使客戶能夠通過電子郵件向企業發表意見。一些企業的網站以BBS或公告板的形式聯系客戶,客戶可以發表意見,同時也能夠看到其他客戶的信息和從前的信息。還有一些企業充分利用Web2.0的思想,更多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
(4)建立企業形象。讓別人看到自己,展示企業的實力。企業就能夠在國內和世界亮相,無疑是一種宣傳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機會。從廣告意義上看,企業網站事關企業形象建設,沒有網站也談不上企業形象。
(5)主動搶占先機。企業上網,這是時展的必然,任何一家企業要想跟上時展的潮流,必須盡快上網。為了不被競爭對手建立網站搶占先機,為了不落后于時代潮流,應該考慮建站的必要性。
(6)開展網絡廣告。企業可以利用自己或別人的網頁在網上打廣告。一些專業的網絡服務者(ISP,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網上開設匯總信息的大型信息服務系統(ISP網站),面向企業提供廣告服務業務。企業網站本身就是廣告,一些企業在網上建立自己的網頁,或者開設自己的網站,把企業信息集中起來,分類分欄,方便瀏覽。現代社會中的所有著名企業都在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網頁或網站。
二、企業網站的含義
1、定義
簡單來說企業網站(Enterprise Web Site)是企業整體形象的網上延伸,是企業在互聯網上的形象展示平臺與銷售渠道,是企業在互聯網上開展營銷的綜合性的工具。
2、企業網站要素分析
一個完整的企業網站無論多么復雜或者多么簡單,都可以劃分為四個組成部分:網站自身的組織結構、網站所能夠提供的內容、網站提供的服務、網站所具備的功能。對于企業網站的基本要素來講,如何做到網站的優化即對用戶來講使用靈活,符合個人操作習慣;對網絡環境來講,做到能夠容易被搜索引擎檢索,并且可以方便的統計出用戶的來源,以及網站的維護人員日常維護的便捷。
三、企業網站的分類
企業網站主要為了外界了解企業自身、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并適當提供一定服務的網站。根據行業特性的差別,以及企業的建站目的和主要目標群體的不同,大致可以把企業網站分為以下類型。
1、基本信息型
主要面向客戶、業界人士或者普通瀏覽者,以介紹企業的基本資料、幫助樹立企業形象為主;也可以適當提供行業內的新聞或者知識信息。
2、電子商務型
主要面向供應商、客戶或者企業產品(服務)的消費群體,以提供某種直屬于企業業務范圍的服務或交易、或者為業務服務的服務或者交易為主。
3、多媒體廣告型
主要面向客戶或者企業產品(服務)的消費群體,以宣傳企業的核心品牌形象或者主要產品(服務)為主。在實際應用中,很多網站往往不能簡單的歸為某一種類型,無論是建站目的還是表現形式都可能涵蓋了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對于這種企業網站,可以按上述類型的區別劃分為不同的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基本上可以認為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網站類型。
四、企業網站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1、企業網站現狀
目前在互聯網上出現眾多企業網站無人訪問,深入研究發現,企業做網站有兩大需求,一個是利用互聯網開展營銷活動,一個是利用互聯網服務于企業管理,簡而言之就是網絡營銷和企業信息化。對于后者,一般適用于大型企業提高工作效率和協同辦公,而對于廣大的中小企業而言,做網站主要的目的則是開展網絡營銷。如果企業沒有明確自己為什么要做網站就盲目上馬,自然會出現“無人喝彩”的尷尬境地。最新的CNNIC公布的《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目前中國網站數量已達150萬個,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6萬個,增長率達到78.4%。這個數據表明,占國內網站數量比例超過70%的企業網站數量在快速增長。大批新企業網站的誕生標志著眾多企業開始利用互聯網。
2、企業網站未來
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自己的獨立運營的企業網站,相對來講大型企業幾乎都擁有自己獨立運營的企業網站。而中小型企業,截至2006年10月底,總數達4200萬,占我國企業總數99.8%以上,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缺憾,商機難尋,信息化滯后,業務難管,人才難求,資金不足。這一切決定著中小企業很難獨立運營自己的企業網站。而成為建立在其他網站基礎上的企業網站。但是不論是哪種類型的企業網站,都可以作為網絡營銷的工具與企業信息化的標志。對于企業網站面臨的現狀不容樂觀,而企業網站的未來又將如何?
第一,網站職能將分離。企業網站的兩大職能就是網絡營銷和企業信息化。這兩塊職能在網站架構、目標人群、應用方式和效果評估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目前仍然有大量的企業網站將兩者融為一體,這種局面在未來將逐漸發生改變。隨著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一個企業將會擁有兩個甚至多個網站,分別用于不同的目的。
第二,高端市場大有可為,低端市場舉步維艱。目前網站建設市場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的,特別是在低端市場,眾多網絡公司參與競爭,已近乎肉搏戰。未來企業網站建設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低端網建市場上的散兵游勇將更加難以生存,此塊市場將逐步被智能建站平臺和免費建站所取代。而對于大型網建的高端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蘊含著大量的商機和能量,將是專業網站建設服務商努力奮斗的方向。
第三,綜合網上營銷平臺將取代部分企業網站。企業開展網絡營銷所需的網上營銷平臺,未來的發展將不僅僅局限于企業自身的網站,而更多的將是一些綜合性平臺。它們同樣能夠起到建平臺、做推廣、促轉化的網絡營銷目的,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網絡營銷效果才是最終所追求的內容。
第四,Web使用挖掘技術的支撐。對于這樣的嚴酷的現實,作為企業網站來講就要從自身角度加以調整,使之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要,向健康而完善真正做到面向客戶,面向需求的做好自己。做到網站的優化即對用戶來講使用靈活,符合個人操作習慣;對網絡環境來講做到能夠容易被搜索引擎檢索,并且可以方便的統計出用戶的來源以及網站的維護人員日常維護的便捷。而這一切要依賴于具有強大數據分析處理功能的Web挖掘,尤其是web使用挖掘的運用和開展,使之成為符合用戶習慣,滿足用戶需要又能達到企業建站目標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斯蒂芬?P?羅賓斯(Stephen P?Robbins)、瑪麗?庫爾特(Mary Coulter):管理學(第7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喬納森?施瓦茨(Jonathan Schwartz):我博客,我領導[J].商業評論,2006(6).
[3] 馮英健:網絡營銷基礎與實踐(第三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190-02
一、輪胎制造產業的特點分析
(一)輪胎制造產業地位
輪胎制造業是汽車產業的主要配套產業之一。我國是世界主要的汽車生產大國,也是汽車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伴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步伐,輪胎制造業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我國的汽車產量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別為1379萬輛、1826萬輛、1842萬輛。
按不同劃分標準,輪胎可分為:
1、按車輛種類分類,可分為8種。即:轎車輪胎、輕型載貨汽車輪胎、載貨汽車及大客車胎、農用車輪胎、工程車輪胎、工業用車輪胎、飛機輪胎、摩托車胎。
2、按輪胎用途不同,可分為載重輪胎、客車用輪胎及礦山用輪胎等。
3、按輪胎結構分類,可分為斜交輪胎和子午線輪胎兩大類。斜交胎的特點是胎面和胎側的強度大,廣泛用于貨車和面包車,但斜交胎噪音大、舒適性差,不適合高速行駛。相比而言,子午胎彈性大,耐磨性好,滾動阻力小,附著性能好,緩沖性能好,承載能力大,操作穩定性好,安全性強。
子午胎又分為全鋼載重子午線輪胎和半鋼子午線輪胎,全鋼載重子午線輪胎主要用于貨車,替換胎市場需求較大;半鋼子午線輪胎主要用于轎車,在配套胎市場和替換胎市場需求都較大。
(二)輪胎制造產業特點
1、輪胎制造業的發展“三化”趨勢明顯
近年來,輪胎制造業的發展重點逐步轉移到如何進一步改進輪胎行駛性能、安全性能、舒適性能和經濟性能上來,輪胎制造業的發展呈“三化”趨勢,即子午線化、無內胎化、低斷面化。子午胎已成為輪胎業的發展主流。按照我國2010年的《輪胎產業政策》,到2015年乘用車胎子午化率達到100%,輕型載重車胎子午化率達85%,載重車胎子午化率達到90%;注重工程子午線輪胎、航空子午線輪胎和低速車輛子午線輪胎的開發。隨著子午胎技術和性能的不斷改進,斜交輪胎將逐步被淘汰。
2、輪胎銷售市場特點
輪胎銷售市場,按照用途可分為:原配胎市場、替換胎市場。按照銷售區域可分為:國內市場、國外市場。
原配胎也就是為汽車生產廠商的整車生產提供配套服務的輪胎,一般地說,一輛新車與輪胎的配套比為一比五,載重汽車與輪胎的配套比達一比十。2011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已超過1800多萬輛,業內預計到2015年汽車產量將突破2200萬輛,配套輪胎需求將達到1.33億條。因此,原配胎市場需求量大,品牌效應高,是輪胎生產廠商的必爭之地。
替換胎市場也叫輪胎零售市場。輪胎使用壽命一般為3-5年,載重汽車因年跑里程量大,所以載重汽車輪胎的使用期限一般不超過6個月。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迅速擴大,消費者前期購買的汽車大多進入輪胎更換期,替換胎市場成為輪胎銷售的又一大熱點。目前,我國替換胎市場占比達70%左右,是原配胎市場的2倍,經業內人士預測,2015年汽車產量保有量約為1.5億輛,替換胎的市場需求將超過2.6億條。替換胎市場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輪胎的品牌效應;二是零售網絡覆蓋度。為爭奪替換胎市場,輪胎制造商一方面努力打造產品品牌,另一方面不遺余力地發展銷售網絡。
我國輪胎出口量、額呈逐年增長趨勢,據橡膠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國生產輪胎產量分別為3.5億條、3.8億條、4.3億條,出口量分別為1.99億條、2.05億條、2.15億條,出口占比分別為57%、54%、50%。出口地從原來的東南亞、非洲、中東等擴展到歐美、南美等,由于貿易摩擦,近年來我國向韓國、俄羅斯、日本的輪胎出口增長較快。
3、輪胎成本利潤構成特點
國內輪胎生產成本的主要構成為:原材料費用占60%以上;人力費用8%-10%左右;制造費用占25%左右。
橡膠是輪胎生產的最主要原材料,約占輪胎總成本的50%以上。隨著我國輪胎制造業的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進口國,約70%的天然橡膠要依賴進口。2010年我國進口天然橡膠186萬噸,比2009年增加15萬多噸,同比增長8.8%;2011年我國進口天然橡膠總量為210萬噸,比2010年增加24萬噸左右,同比增長12.9%;進口額為93.8億美元,同比增長65.5%,平均價格為4464美元/噸,同比增長46.6%。由于我國橡膠的自給率低,輪胎制造企業的生產成本受國際橡膠價格波動的影響巨大。
國外輪胎企業的人力費用占比一般都超過15%,是國內輪胎生產企業的兩倍左右,相比之下,國內輪胎制造業具有明顯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這也是國際輪胎巨頭將生產基地向中國轉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隨著我國最低工資標準的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優勢將逐漸削弱。
4、輪胎制造企業的財務特征
輪胎成本構成中原材料占比較大,且主要原材料橡膠大部分依賴進口。由于橡膠價格呈持續上漲趨勢,輪胎制造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風險,往往需儲備一定數量的原材料以抵御原材料漲價風險,因此輪胎制造企業的存貨數額較大,約占企業全部流動資產的35%-50%,存貨占比過大也直接導致輪胎制造企業流動性指標(尤其是速動比率)明顯低于制造業行業平均值。對于以汽車廠商提供配套輪胎為主要銷售渠道的企業,一般來說,應收帳款數額較大,約占銷售額的25%-30%,并且應收帳款周轉速度慢,平均回款周期約為3-5個月,銷售利潤率明顯低于行業均值。
二、東營區域輪胎制造產業的發展優劣勢分析
(一)東營輪胎企業發展優勢
1、區位優勢:東營市是“黃·藍”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處,是沿海開放城市,東臨青島港,南靠膠濟鐵路,境內有黃大鐵路、長深高速、榮烏高速,運輸便利,有利于輪胎和原材料的運輸。
2、政策優勢:《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東營、濱州和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重點推進特種車輛生產,發展船用柴油機、重型發動機、高檔大型發動機等系列產品及特種活塞、OE剎車片、汽車輪胎等制造業。”列為環境友好型工業發展重點。產業政策指導目錄(2011年本)中“高性能子午線輪胎(包括無內胎載重子午胎,低斷面和扁平化(低于55系列)、大輪輞高性能轎車子午胎(15吋以上),航空輪胎及農用子午胎)及配套專用材料、設備生產,新型天然橡膠開發與應用”,將高性能子午胎線輪胎列為鼓勵類。
3、資源優勢:在我國橡膠輪胎工業起步之初,就形成了以青島為中心、以進料加工貿易為核心的天然橡膠進口貿易和橡膠輪胎出口的經濟區。東營當地輪胎企業紛紛或到青島設立貿易公司,或與當地貿易公司開展直接合作,形成了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鏈條。
4、技術優勢:輪胎行業同樣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近年來,東營輪胎企業在生產技術與裝備水平上逐步走過了從“引進”到“吸收”再到“熔煉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期間,當地企業依托省內大中院校、行業專家和自身技術團隊,積極開展產、學、研結合,將引進、學習的生產技術進行整合,并結合產品的市場需求進行改進和提高。
5、管理優勢:東營市輪胎產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大批具有經營管理經驗的團隊,民營輪胎企業是山東省輪胎行業的生力軍和后起之秀。民營企業由于管理體制靈活、歷史包袱小、市場反應靈敏和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預較小,往往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6、產業集群優勢:東營市已形成了以橡膠輪胎為中心,集天然膠種植、鋼絲簾線、輪胎簾子布、橡膠助劑、輪胎模具、輪胎機械、輪胎膠囊、炭黑、車輪、剎車片、剎車盤等為一體的上下關聯、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形成了廣饒獨特的子午胎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東營市成立了國家輪胎工業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饒研究院、輪胎行業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組建了橡膠輪胎行業協會,對今后輪胎行業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東營輪胎企業面臨的困難
1、研發能力弱,品牌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東營市橡膠輪胎企業研發經費僅占銷售收入的1-2%,遠低于3-5%的國內先進輪胎企業的水平,導致企業出現科研人才流失、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雖然品牌建設較其他產業已經有較大進步,但真正在業界叫的響的品牌還沒有,價格上基本上無優勢,走的仍然的“薄利多銷”、貼牌出口的老路子。東營市輪胎企業的單條半鋼胎均價較米其林低320元左右,單條全鋼胎均價較普利司通低700元左右。
2、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缺乏自己的“拳頭產品”。東營市輪胎企業除了興源集團擁有工程胎和巨胎,金宇輪胎擁有工程胎外,大部分企業都是半鋼或者全鋼,在全國生產能力過剩的大環境下,產品同質化現象日益突出。雖然這幾年,橡膠輪胎行業產業鏈條有所延伸,產業集聚度也日益明顯,但是產業集群關聯度的培育還有欠缺,存在集群鏈條“頭重腳輕”的現象,缺乏有明顯核心競爭力產品的骨干企業。
3、管理機制和管理水平亟待改善。單從質量方面來看,東營的輪胎產品在價格上走的是中、低檔,在質量上與米其林、普利司通、中策等企業存在實實在在較大的差距,但也存在質量差距與價格差距存在不對等的矛盾。錦湖輪胎產品質量問題被央視曝光之后,橡膠輪胎行業質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東營市輪胎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應加強對現場操作流程執行等方面的嚴格控制,減少廢品率,從操作流程上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加強輪胎產成品的質量檢測,減少退賠率,從出廠源頭上把住關口,不斷提升東營市輪胎的競爭力。
三、東營輪胎制造產業的發展展望
東營區域的輪胎產業要從自身的優劣勢出發,結合國家輪胎產業政策,爭取在“十二五”期間有更快的發展。
(一)結合國家輪胎產業政策要求,確保規模、效益同步增長
貫徹《輪胎產業政策(2010)》要求,積極推動東營區域內全鋼子午線輪胎、半鋼子午線輪胎企業的產能符合產業政策要求,加速淘汰屬于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版)要求的“年50萬套以下斜交胎”生產產能。有何產品結構,重點發展低斷面、高性能子午線輪胎、綠色輪胎。嚴格執行輪胎新建項目的門檻要求,避免輪胎產能低水平的盲目擴張。在保證輪胎產業規模增長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效益。
(二)發揮產業集群優勢,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
東營區域形成了以輪胎制造為龍頭,帶動輪胎的上下游鋼簾線制造、炭黑生產、車輪制造等相關產業發展的產業集群。要大力支持區域內以萬達寶通、金宇輪胎、永盛集團、永泰集團、盛泰集團為龍頭的輪胎制造企業的發展,鼓勵兼并重組和技術交流,在“十二五”期間力爭培育出銷售收入過60億的龍頭企業3-5個,進入輪胎企業排名前十名。
(三)轉變發展方式,突出品牌和技術
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差異性,盡快打造輪胎品牌優勢,改變長期以往的“貼牌”銷售的老路。加大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鼓勵員工進行繼續再教育,提高企業自身的自主研發力度,提高自身核心技術競爭力。
(四)規范輪胎出口,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輪胎出口企業要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出口貿易秩序,避免低價競爭,給國外的貿易保護主義者授之以柄。
HUANG Chengjie
(Wujiang Industry, Chongqing 400010)
Abstract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corporate legal risk control and health oper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to clarify its meaning. Secondly combing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legal affairs, pointing out the various stages of legal management features. Furthermore, current analysis of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points out real problems. Finally Prospect of corporate legal management trends.
Key words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environmental status; future prospects
0 引言
在西方,企業法務管理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匯,而是像研發和市場一樣被公司董事會、股東會認可的必不可少的企業管理活動,優秀的法務管理為企業的良治提供保障,同時也是判斷企業競爭力的標志之一。為了減少運營成本以及降低法律風險,國內企業對法務管理也越來越重視。對于國內大中型企業來說,或者說對于那些力求長期發展,尋求國際市場的企業來說,面對全新的外部環境,行業整合、并購重組、對外投資等活動更趨頻繁,企業法務工作是保證其發展一路暢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還要清楚地認識到其中的困難與阻力,看清轉變的趨勢,堅定發展的步伐。
1 企業法務管理的內涵
認識企業法務管理,明確其內涵是必須的。國外學者通過對企業總法律顧問及法務部門人員的角色和職能的描述對企業法務管理進行界定。比如,美國學者Sarah Helene Duggin對企業法務的界定是:企業法務的角色是企業經營業務的法律顧問、政策制定者和審查者、公司制度監督者、法律糾紛解決者、新法規信息提供者、公司形象維護者。加拿大學者John H Jackson(1997)將總法律顧問的角色分為風險防范者以及決策參與者。也有學者對法務部門的職責進行了分類:降低企業運行中的法律風險,及時發現并解決企業管理中的法律問題,為企業創造價值。由此可見,國外對企業法務管理的定義主要是:企業法務部門以總法律顧問為主導,法務人員針對企業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進行管理,并參與以及支持企業決策的制定。國內對企業法務管理概念的定義注重的是從法務部門出發,從企業法務部門的職責劃分來進行界定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央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報告》中的定義:企業法務部門是在企業內部設置的、對企業法律事務進行管理、對企業各種經營行為進行法律審查、預防法律風險、處理法律糾紛、并由受雇于企業人員構成職業群體組成的職能部門。
國內外在界定法務管理時偏重點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針對企業法律風險處理或者法律專職人員責任進行界定,并且都明確企業法務管理的主體。借鑒中外的不同定義,企業法務管理可以界定為:為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以及加強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以具有法律專業素養以及商務管理經驗的法務人員組成法務部門,該部門以總法律顧問為主導,負責公司法律問題的解決、人員的管理、法律風險的管理,并建立健全法律風險管控體系,對企業內外部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進行管理。
2 我國企業法務管理的環境現狀以及存在的具體問題
西方的成功經驗證明,科學的法務管理不僅是企業軟實力的具體表現,也可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風險管控能力,是企業做大做強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是,法務管理與其所存在的經營環境關系密切,所以有必要對我國企業法務管理的環境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存在的問題。
2.1 我國企業法務管理的環境現狀
(1)不同性質的企業之間法務工作開展以及需求程度不盡相同。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對法務工作的開展更具主動性。因為民營企業自身資本比不上國企,在政策偏向上也不具優勢,需要面對更多的法律風險,所以對法務工作的剛性需求大,開展也更具緊迫性。對國有企業而言,對法務的需求就不是那么大。截至2014年9月底連續實施的法制工作三個三年目標,有2584家中央企業系統建立了總法律顧問制度,中央企業全系統法律顧問隊伍超過2萬人。數量雖然有所提升,但法務工作現狀依然嚴峻,國資委的相關調研數據顯示,中央企業重要子企業總法律顧問專職率和法律顧問持證上崗率仍然不高,隊伍專業化水平偏低;一些企業只注重考評指標,應付了事,并不重實際效果;還有一些企業虛構法律事務機構,組織體系建立也不完善,許多人員配備不到位。
(2)不同規模、行業的企業之間對法務工作的需求不同,法務人員的工作量也不一樣,導致企業對法務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同。通常情況下,在大型企業、民營企業、競爭激烈的新興行業、行業風險比較高的企業中法務工作的重視程度較高,工作開展的相對全面與深入,例如建筑施工企業由于自身行業特點加之管理認識不到位訴訟糾紛較多,造成經濟效益流失的現象比較嚴重,大多數施工企業已經認識到了防范企業法律風險就是創效的含義,對法務工作越來越重視;而國企、中小型企業、行業風險小的企業中,法務工作沒有體現重要性的機會,無法與企業財富增長掛鉤,故往往被企業分散、弱化,進而忽視。
(3)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法務工作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停留于表面,企業法務團隊仍被排擠在企業核心成分之外,職責范圍被弱化。一些國有企業總部雖有專門法律機構,但人微言輕、作用有限;二級分支機構法律人數量有限,常常陷入單兵作戰的困境;三級公司沒有單獨的法律機構,法務人員受非法務主管的領導。在法律風險防范與企業發展發生沖突時,企業領導者與業務部門往往會以獲取利潤為重,對法務意見并不理會。
(4)中國企業法務管理的外部環境比起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存在一定差距,法務管理的發展環境整體而言較為惡劣。比如,我們的市場經濟建設還不完善,政府不當干預經濟的行為較多;國企是經濟的主導力量,享受較多優惠以及壟斷大部分行業,民營企業在夾縫中生存;融入國際化進程太慢,許多企業沒有國際化的視野;高端技術創新乏善可陳等等。
2.2 我國企業法務管理存在的具體問題
(1)企業法務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存在問題。企業法務工作需要的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型、文憑型、司法職業型或者社會律師型的企業法務人員,而是需要一個熟悉本企業與行業的,商務型、業務型、能力型、管理型、復合型的法務人員。而一般企業中存在著三種不同類型的法務,一種是從本企業自身培養成長起來的法務人員,缺少司法實踐經驗以及在司法系統的人際關系,工作起來會感覺不專業,遇到專業法律問題需要請教外聘的專業律師。另一種是大學教師、公檢法還有社會律師出身的法律人士,缺乏對企業了解以及商務管理思維習慣,工作中的專家思維模式相對刻板,時常與企業經濟利益產生沖突。第三種則是剛剛法學畢業的學生,沒有經驗。不管哪一類型都還不能很好解讀法務工作的要領,我國企業法務市場急需既有專業法律知識又有企業商務經驗的復合型人才。
(2)企業法務部門不能很好地與其他部門進行互動,不能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無法對各部門工作的隱藏風險進行防范。企業法律風險往往是隱藏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的,例如投資風險、財務支付風險、人事風險、安全事故風險等。但現實中許多企業法務部門往往與風險存在的部門溝通不夠,沒有較好的介入點以及切入時機,難以及時發現和反饋各類風險,往往只能做事后補救處理。這樣一來,法務部門不能在根源上預防法律風險,難以發揮法務部門真正的作用。
(3)企業法務工作團隊缺乏穩定性,人員隊伍流動性普遍較高,難以形成具有穩定性與傳承性的法律工作團隊。企業法務在中國仍舊屬于剛剛起步的職業,但由于沒有國內經驗可以借鑒,職業發展方向以及具體發展道路難以預測。而且在發展初期,企業法務存在不規范、不重視、不理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也許還會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存在一段時間,導致許多企業法務的從業人員對自己的職業選擇充滿懷疑,對自己的職業前景極其不自信。這是導致難以建設穩定的企業法務團隊的重要原因。
3 對企業法務管理未來的展望
雖然中國的企業法務管理起步較晚,發展較緩慢,普遍存在認識不到位、主管部門不明確等問題,但隨著內外部環境變化,中國的企業法務管理將會呈現法務管理日益重要、法律顧問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法律顧問地位逐漸上升的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C29文獻標識碼: A
一、電網規劃的定義
電網規劃又稱輸電系統規劃,其目的是尋求最佳的電網投資決策,以保證整個電力系統的長期最優發展。電網規劃以負荷預測和電源規劃為基礎。合理地確定今后若干年的電網結構,使其既安全可靠又經濟合理。電網規劃的基本原則是在保證電力安全可靠地輸送到負荷中心的前提下,使電網建設和運行的費用最小。
二、電網規劃工作的分類
電網規劃分為近期(5年)、中期(10-15年)、遠期(20-30年)。近期規劃著重解決城網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逐步滿足負荷需要,提高供電質量和可靠性。要依據近期規劃編制年度計劃,提出逐年改造和新建的項目。中期規劃與近期規劃相銜接,預留變電站站址和通道,著重將現有城網結構有步驟的過渡到目標網絡,并對大型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做好前期工作。遠期規劃主要考慮電網的長遠發展目標以及電力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進行飽和負荷水平的預測研究,并確定電源布局和網架目標,使之滿足遠期預測負荷水平的需要。短期規劃建設周期短,規劃方案制定后,調整裕度較小,如果客觀條件或環境的改變將會對電網短期規劃造成較大影響,后文會有專題分析。
三、電網企業規劃工作的體系結構
電網企業規劃工作的體系結構主要包括公司發展戰略、電網規劃(包含行業規劃和電網規劃設計等基礎性工作)和公司發展規劃等。
1、公司發展規劃與公司發展戰略的關系
企業戰略是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及可取得的資源情況,為求得企業生存和長期穩定的發展,對企業目標、達成目標的途徑和手段的總體謀劃,是企業經營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一系列戰略決策的總結。
公司發展規劃是企業戰略的階段性實現方案,也就是說,要以企業現狀為起點,在客觀條件下,尋找一條通往戰略目標的最優路徑,并確定相應的階段性發展目標與方案。根據國資委的規定,目前電網企業的主營業務包括電力供應與生產、相關專業技術服務。電網企業的公司發展規劃就是針對其主營業務發展編制的公司發展方案。
公司發展戰略是對公司發展的宏觀管理;發展規劃是對公司發展的中觀管理。公司發展規劃在整個管理工作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長期發展目標與短期發展計劃的統一,是從宏觀決策到微觀實施的過渡階段。
2、公司發展規劃與電網規劃的關系
在認真總結以往規劃工作經驗和充分分析當前形勢的基礎上,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今后幾年公司系統各級電網企業的規劃工作分為三個方面:電網規劃設計、五年電網規劃及遠景目標展望、公司發展規劃
電網規劃設計和五年電網規劃及遠景目標展望是以電網為研究對象,以最小成本滿足社會用電需求為目標編制的規劃,主要追求的是國民經濟效益最大化,二者統稱為電網規劃。其中,電網規劃設計側重于電網規劃方案的研究,通過對多方案進行經濟技術綜合比較,推薦規劃期內各水平年電網規劃方案,電網規劃設計是五年電網規劃及遠景目標展望制定的基
礎。
五年電網規劃及遠景目標展望是在電力行業發展規劃的指導下,以電網規劃設計和各專題研究成果為依據,提出輸電網、配電網及二次系統、信息網發展思路、規劃目標與重點,針對電網規劃設計工作中推薦的網絡結構提出輸變電建設項目、投資估算、資金需求分析和輸配電價等。由于電網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壟斷經營行業,因此要接受政府管制,電網規劃作為電網經營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有可能成為政府管制的重要內容。
公司發展規劃是以電網企業自身為研究對象,以資產良性運營為中心,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目標編制的企業規劃,是在電網企業主營業務規劃工程量基礎上的價值量規劃。公司發展規劃主要追求的是公司效益和公司價值最大化。電網規劃和公司規劃兩者之間內容各有側重,具有連貫性,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服務于電網企業的發展。對電網企業來講,電網規劃是基礎,公司發展規劃是重點。
四、公司發展規劃編制基本原則的探討
1、以效益為中心原則
確保資產良性運營,不斷獲得經營效益,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國有企業的重要職責,也是電網企業公司發展規劃的重點研究內容〕因此,公司發展規劃必須遵循以效益為中心的基本原則。
電網企業的公司發展規劃應當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以安全生產和優質服務為基礎,不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努力追求資產良性運營,促使企業價值最大化。
2、整體優化原則
電網企業的公司發展規劃應遵循統一規劃、整體優化原則,從公司的資產、資本運營和投融資的一體化管理出發,進行整體優化和規劃;統一規劃、整體優化應貫徹于編制規劃的全過程,從投融資管理角度看,應從公司整體上進行統一投資竹理,將所有項目納入總體管理,進行投融資優化;從資產運營角度看,將企業的增量資產與存量資產統籌考慮,進行總
體財務分析,評價規劃方案的合理性
3、 量化原則
電網企業的公司發展規劃應進行充分的最化分析,側重價值量規劃,保證價值量規劃與實物規劃相協調。所謂實物量規劃,即公司主營業務的新、擴建和改造方案,是企業規模和運營能力的增量規劃;所謂價值量規劃,是指規劃期公司價值的實現方案,是企業存量價值與增量價值的總體規劃。只有在規劃報告中對實物量和價值量進行統一協調的計算分析,
才能制定完整的、科學的發展規劃。
4、風險防范原則
電網企業的公司發展規劃應遵循風險防范原則,注重企業經營活動中的風險分析與防范工作。作為現代企業,各電網企業都在市場環境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風險是必然存在的。
遵循風險防范原則,進行風險分析,一方面可以正確評估企業自身承擔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并事先制定好應對策略,做到有備無患。因此,在公司發展規劃的編制過程中,應充分估計和考慮各種不確定因素,分析和預測企業可能遇到的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
五、電網規劃的主要方法
1、負荷預測(需求側預測)
負荷預測是電網規劃重要的基礎和前期工作,準確的負荷預測應能讓電源點布置合理、能準確確定電網建設規模以及確定建設的合適時機。
負荷預測的方法有很多,中、長期負荷預測的傳統方法主要有:電力彈性系數法、單耗法、、時間序列法、人均用電法、橫向比較法等。但這些被廣為運用的傳統方法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如電力彈性系數法,只能對負荷進行大致預測;單耗法在產業進步比較快的時
候,對電單耗不能準確界定;時間序列法,需要對大量實時的負荷進行統計,而且計算量太大,造成在長期預測時難度較大;人均用電法,如果在這個區域內居民用電或者商業用電比例大,則負荷預測相對準確,若工業用電所占比例較大,則在這個網絡內準確性就較差;橫向比較法,若對負荷結構不同,經濟水平差距較大的電網進行比較,會出現可比性不強的情況。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對電網規劃研究的深入,又陸續有新的負荷預測法被推廣如:系統預測法、灰色預測法、模糊識別預測法等。但不論采用哪種負荷預測法,電網規劃的基礎都是準確的統計數據,包括某地全社會用電量,以及分片區、分變電站的負荷情況,和當地的負荷特性參數。
2、電源規劃
需求側預測作為電網規劃的重要依據,通過對未來一段時間某地電源供應增長預測,確定某地電源供應與現有電網結構所允許承受負荷之間的缺口主要包括規劃期間電源(現有和新增)的情況,包括電廠位置、裝機容量、單機容量等;對水電廠,除上述參數外。還應有不
同水文年發電量、保證出力、受阻容量、調節特性等參數。
電力體制改革后,由于電廠和電網的分離,電源規劃不再作為電網規劃的內容,讓電網規劃在考慮電源側供給時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另外,電力負荷增長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受電力市場影響,負荷的不確定性對電網規劃的影響變得更加突出。為電網規劃的重要技術標準
《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和《電力系統技術導則》,在市場條件下,將不再作為強制性標準,而僅作為指導性的法則,這種情況可能造成電網的可靠性水平在不同地區的參差不齊。又由于電力市場正處在發展階段,規劃水平年的市場狀況如售電價格、國家相關政策、電價成本等不確定性因素都會對電網規劃產生重要影響,然后在規劃項目的技術、經濟等指標的選擇上體現出來。過去在規劃時電網和電廠沒有分家,規劃時更多考慮怎么把電由電廠送出,電網規劃更多是為電廠服務。在廠網分離后電網規劃的目標則需要考慮電網企業購電和售電
的價差,在兼顧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盡可能使電網公司效益最大化。
3、電力電量平衡
電網規劃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電力電量平衡,其主要包括對豐水期電力電量進行平衡,主要是校驗豐水期城市電力系統變電設備和輸電線路的送電能力和經濟性;對枯水期電力電量進行平衡,主要是校驗枯水期電力系統缺電情況及網絡的適應性。
結束語:
在當前電力工業改革的形勢下,電網企業開展公司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十分必要,并幾具備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完成該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各級電網企業應積極開展公司發展規劃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各電網企業應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遵循效益優先、整體優化、量化和風險防范原則,完成企業現狀與發展環境的分析、規劃目標的制定、發展方案與融資規劃的編制、主營業務的損益預測、規劃方案的分析評價以及對規劃實施的建議等工作內容。
農資企業經營的農資產品,無論是購進還是銷售,都和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糧食水果蔬菜肉禽蛋等日用生活必需品需要從農村購進,而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產品又需要銷售到農村。因此,農資企業要想發展網絡營銷,首先其主要的服務對象農民要具備上網的技能。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2年6月份,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1.46億,比2011年底增加1464萬。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村上網人數的激增,為農資企業發展網絡營銷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2.農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提高,更多高素質的人群從事農資經營工作
我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多年,從2000年開始基本完成。因此目前大多數農村孩子都能上到初中畢業。而我國高等院校的擴招,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難等問題導致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孩子回到農村自主創業,這些高素質的人群熟悉農村情況,具備各種網上交易的條件,其中一些人成為農資企業和農民之間的農資產品經紀人或者中介,他們具有天然的優勢,能夠充分了解農資信息,幫助周邊的農民在網上聯系貨源,甚至將貿易擴大到全國各地及國際市場。近年來,不斷出現的北大才子賣豬肉、清華學生種蔬菜等現象說明,雖然一方面是由于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但另一方面說明農資市場出現的商機吸引了這些高素質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隨著這些高素質人才的加入,也促使農資市場更有理性地發展。
3.農業信息化建設初具規模,農資網站越來越多
在國家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我國目前在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建立了大量的數據庫與信息管理體系,解決了農村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使農業信息化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已有很多涉農網站開通,比如中國農村科技信息網、中國興農網、農村品市場信息網、中國水果網、中國果品信息網等,通過這些網站可以大量的蔬菜瓜果肉禽蛋等農資相關信息,不僅為農民解決了信息流通問題,還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也為農資企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4.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農資市場日趨完善
經過十多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目前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已經成長為主要的農資企業,這些企業一方面聯系著主要的農資市場,一方面聯系著千家萬戶的農民,成為聯系農資市場和農資消費者的主要紐帶。在這些農資企業的拉動下,我國農資市場數目日趨穩定,成交額逐步上升,已從原來的以數量為主轉向以質量取勝,管理水平逐漸提高,商品檔次日益提升,交易條件明顯改善,農資市場日趨完善,已經具備了通過網絡營銷走向更加廣闊市場的條件。廣東省的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初期只是一個7戶農民承包的一個小養雞場,后期經過“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即企業提供雞苗、養殖技術、飼料和回購,農戶只需負責飼養的方式,使這個養雞場慢慢發展成為廣東最大的肉雞生產基地以及全國最大的三黃雞和竹絲雞飼料集團,其年銷售總值超過8億元,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
二、我國農資企業在發展網絡營銷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我國農資企業在當前開展網絡營銷的有利條件下,很多企業都發展了網絡營銷的業務,但是由于實踐經驗不足,盲目跟風等情況,在此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
1.農資企業對網絡營銷的認識不全面,缺少網絡營銷的競爭意識我國農資企業相對于其他企業而言,對于網絡0營銷的接受要晚很多,一方面是由于農資受眾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業本身的因素。農資企業的受眾大多是農民,農資企業大多也都屬于中小型企業,無論是資金、信息還是人才都比那些大型企業滯后許多,因此對于新生的網絡營銷認識不全面,不了解網絡營銷的影響力和發展前途,不敢也不懂如何進行網絡營銷,嚴重缺少網絡營銷的競爭意識。
2.農資企業網絡營銷水平比較低,網站建設嚴重滯后
在網購浪潮的洪流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農資企業開始發展網絡營銷,但是由于起步晚,缺少實踐經驗,很多農資企業的網絡營銷水平低下,網站建設落后。大多農資企業都是將企業的一些簡介和組織機構掛在網頁上,內容簡單,更新緩慢,基本上成為一個擺設。還有一些農資企業網站更為先進一些,但也只是停留在信息階段,比如介紹企業產品內容,企業產品信息。只有少數一些農資企業進入到了網上銷售階段,可以接受網上訂單,了解消費者需求,進行網上調研,開展售后服務等。
3.網絡支付的技術手段不成熟,缺乏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途徑
由于農資產品的特殊性,其貨款的支付更加需要及時快捷。但由于我國網絡支付的技術手段還不成熟,在網絡營銷中比較實用的電子貨幣還沒有得到完全認可,如要在實際操作中得以大面積地應用,還需要假以時日。目前更多的網絡營銷都只能是通過網上洽談交易,成功后再通過信用卡付款,雖說大多數銀行也都開展了網上銀行,但無論是對于消費者還是企業都存在一個安全保障的問題。大多數農資用戶和企業都擔心網上支付系統的安全性,因而不敢貿然使用。
4.農村網絡設施基礎比較薄弱,上網費用比較大
農資產品的供銷主要還是在農村,但由于農村網絡設施相對于城市還很不完善,線路少、速度慢,主要還是上網費用比較高,低端的網絡設施和高端的收費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村人民上網的熱情,制約了農資產品網上營銷的發展,成為農資企業網上營銷發展一時難以突破的瓶頸。
5.專業的農資網絡營銷人員嚴重不足,知識結構不全面
企業的發展要靠人才,農資企業在發展網絡營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農資網絡營銷人才。目前從事農資網絡營銷的工作人員大多都存在著知識結構不全面的問題,要么具備農資專業知識,要么具有計算機知識。因此大多農資企業嚴重缺少既有計算機知識,又有農資專業知識,又具備網絡營銷能力的綜合性人才。
三、加快農資企業發展網絡營銷需要采取的措施
1.建立網絡銷售信息通道,進行農資信息的雙向傳遞
從事農資產品的相關人員主要有農戶、聯系農戶和企業的中介人員或組織以及從事農資生產的企業三大類,因此農資企業在這些營銷主體人中建立網絡銷售的信息通道,進行雙向發展。即在農戶信息意識不強、技能不足的情況下,由聯系農戶的中介人員或組織,比如中介人、農民協會、村級合作社、經營大戶及從事農資生產的龍頭企業等來傳播相關的農資信息,達到進村入戶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報紙、電話等方式向國內外市場供求信息。通過這種雙向的信息,將農戶和國內外市場緊密結合起來,這是農資企業網絡營銷的一個基本功能。
2.設立企業網站,加強網站建設,充分發揮網站作用
農資企業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設立自己的企業網站,申請注冊自己的網址域名,并將企業的網頁地址注冊到大家熟悉度高應用比較廣泛的大型搜索引擎比如搜狐、百度、雅虎等站點中,使消費者能夠通過這些搜索引擎很快就可以找到企業的網站。同時也要加強網站建設,完善網站內容,至少要包括企業情況、產品供求信息、促銷活動信息、售后服務標準、銷售聯系方式、在線銷售頁面、消費者交流論壇等。還要注意所經營產品和網站風格的協調性、針對性、及時性等,要有企業自己的風格,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注意,起到網站應有的作用。
3.采取整體營銷戰略,將傳統營銷和網絡營銷結合應用
網絡營銷是一種新的銷售渠道,開發網絡營銷的最終目的不是摒棄傳統渠道,而是利用網絡提升整體的銷售額和利潤。農資企業的傳統渠道比如人員促銷、商、專賣店等,往往是在渠道里全部完成銷售過程。但網絡銷售和傳統渠道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既有傳統渠道的銷售功能,也具有公共關系、廣告、促進銷售、溝通等諸多功能。將兩者結合起來使用,樹立農資企業的品牌形象,通過傳統渠道的廣告促銷,吸引消費者登錄企業網站,達到網絡銷售的目的。農資企業必須將網絡銷售與傳統渠道相結合,才能創造出最大的效益。被稱為北京農產品價格“晴雨表”和全國農產品價格“風向標”的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一方面積極組織召開農產品推介會、交流會等,打造農產品品牌,另一方面該企業也組建了市場信息網絡中心,及時收集各地農產品的價格、品種、數量等信息,經過加工整理后通過咨詢電話為客戶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另外,該企業還和農業部、商務部及國家工商總局的信息中心,以及和農業系統專業網站“綠藍網”、“十億網”等網站實現了聯網,通過這些多方面的途徑,該企業目前已承擔了首都8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并期望將企業打造成為亞洲最大的農產品銷售“航空母艦”。
4.加快三網融合步伐,改善農民上網環境
由政府主導的三網融合即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合一,將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福利、更多的產品、更好的服務和更新的信息。實現三網融合后,家庭就不需要電視有條線、電話有條線、上網有條線,而是一種線路就可以得到所有的服務。特別是對于農戶,改善了上網環境,降低了上網費用,使更多的農戶和小型農資企業能夠介入網絡,增加了農村網絡用戶規模,為農資企業的網絡營銷帶來了更多潛在消費者,也為農資企業帶來了新的業務空間和經濟增長點。
5.重視網絡營銷調研,建立網站的評價體系
農資企業利用網站進行網絡銷售調研,統計瀏覽網站的人數、瀏覽者所在地、訪問的內容、客戶反映的問題、提出的建議等情況,然后根據這些情況來評價本企業進行網絡營銷的效果。同時也要建立企業的評價體系,比如企業網站的推廣效果是否有效?企業網站存在哪些不足?實際購買農資產品的客戶中有多少人是通過企業網站來獲得信息的?其通過網絡購買農資產品的原因是什么?對于客戶提出的問題,企業網站反饋是否及時有效?客戶是否能夠通過網站獲得良好的售后服務?通過這些評價體系,來促使農資企業更好地發展網絡營銷。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可見,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實際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卞正東、王宇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
2、馬廣奇,網絡時代的投資銀行,《資本市場雜志》2000.3;
一、制約我國企業網絡營銷發展的障礙
網絡營銷屬于企業自身的管理活動。企業網絡營銷的開展,必須積極適應市場環境和消費者的變化,我國企業網絡營銷發展障礙主要來自企業內部,包括企業在認識、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障礙。
1.認識方面的障礙
這是我國企業開展網絡營銷最大的障礙。目前企業對網絡營銷的認識,呈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對網絡營銷的過分神化,一種是對網絡營銷的認識不足。可以說,這兩種對網絡營銷的認識都是片面的,對企業的網絡營銷實踐有著巨大的危害。
2.管理方面的障礙
當前我國企業開展網絡營銷,在內部管理的三個層次:基層管理、中層管理和高層管理上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因素。目前,國內一些企業的管理體制尚不健全,沒有一套規范系統的管理制度。大多數企業屬于被動反應型,隨著新問題的出現,由管理者制定新的措施,卻很少考慮新制度是否適應本企業的實際情況等問題。導致管理制度呆板僵化,制度之間的系統性不強。
3.人才方面的障礙
人力資源始終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企業開展網絡營銷,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備全新信息觀念和新型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是企業實施網絡營銷的中堅力量。目前,國內企業在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等方面,與國際企業相比,都極其匱乏。
二、我國企業網絡營銷存在的具體問題
1.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我國的通信業雖經連續十余年的大發展,尤其是通信網的建設,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信息化奠定了網絡基礎,但這與流通網絡化的未來發展要求相比,還遠遠不夠。不同的地區,在網絡營銷發展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2.企業網絡營銷人才缺乏
人力資源始終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企業開展網絡營銷,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備全新信息觀念和新型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是企業實施網絡營銷的中堅力量,而我國企業恰恰缺少既懂技術又熟悉營銷業務流程的綜合性人才。一來大多數企業只會用人,而沒有培養人的觀念,二來企業內部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人才流失情況嚴重。
3.安全、方便的網絡支付機制欠缺
在網絡上直接進行支付就離不開銀行信用卡方式。目前,我國網絡支付的技術尚不成熟,雖然銀行卡在線支付已在中國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實現,但我國銀行的電子化水平普遍不高,安全性又差,銀行網絡之間相對封閉,尚不能承擔起支付網絡電子交易費用的任務,無法在網上實現交易的全過程。因此,目前在網絡安全支付方面存在的技術和觀念問題是網絡營銷發展的核心與關鍵障礙。
網絡營銷是新世紀市場營銷的必由之路,它給廣大企業帶來了歷史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鑒于我國網絡營銷存在的諸多制約因素,應采取如下對策:
(1)樹立正確的網絡營銷觀念。堅決摒棄原有的幾種不正確認識,結合企業自身行業及產品特點,結合企業文化,結合企業營銷管理模式,樹立符合企業需求的網絡營銷觀念。
(2)加強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網絡營銷活動的對象是網絡用戶,所以網絡用戶的數量也是網絡營銷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我國Internet的基礎設施還相當落后,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很多。上網人數的多少受到網絡運行速度和上網資費高低的制約,而網絡運行速度和上網費用受到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程度的影響。因此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加大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鼓勵國內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網絡軟硬件產品,改善目前的網絡環境。
隨著國家西部開發戰略的逐步推進,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明顯加大,當前的西部地區經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以陜西省為例,2000年全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僅1410億元,到2007年已經高達5369.85億元。西部經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發展,并呈現出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但是,如何在可持續發展中增強西部企業發展的后勁,充分發揮產業在促進區域發展中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實現以財務管理帶動企業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一度成為理論界探討的熱點問題。
一、網絡會計的特征
網絡會計是指在互聯網環境下對企業間的各種交易和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的會計活動。隨著E時代的來臨,會計理論和實務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會計行業不按照IT技術重新塑造自己的話,它將有可能被推到一邊,甚至被另一個行業——對提供信息、分析、鑒證服務有著更加創新視角的行業所代替(Robert.Mednick,1988)”。會計走向網絡化已成為必然,網絡會計的出現已經將人們帶入一種全新的交易方式,它改變了傳統會計信息的載體和信息存儲方式,加快了信息處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時性,增強了信息的共享性。因而,與傳統會計相比,網絡會計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其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記錄實時性。目前的網絡會計大多通過財務管理軟件(ERP)實現對交易數據的實時記錄,使會計核算從事后轉為實時反映。企業的產、銷、存以及人事管理等數據通過互聯網絡瞬間傳遞到各個職能部門或子公司,財務部門可隨時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將相關信息反饋到回各業務部門或子公司,從而使各個部門處于隨時的信息溝通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會計的反映與監督職能。各個信息需求者所需的會計信息隨時都可獲得,會計信息的搜集、輸入、處理和提取實現了實時化。企業管理者可隨時獲取本企業及相關子公司的財務數據,便于及時做出正確預測和決策。二是數據交互性。網絡會計可以實現財務數據的雙向傳遞。當前的企業管理軟件基于SOA架構,具有按需應用的特性,支撐企業全面應用,包括供應鏈、制造、財務、成本、人力資源、協同、門戶等多個方向和多個層面,支持多組織、多地點等項目,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不同的模塊及會計分析方法,對會計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以滿足更具體、更個性化的要求。同時,各個信息需求者也可以根據企業公開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做出投資決策。三是資源共享性。與傳統會計相比,資源共享是網絡會計獨有的特性。傳統的單機版財務軟件僅限于使用單位獨立使用,其信息往往不能及時傳遞給各個信息使用者,從而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及時性的需求。而網絡會計除了在主服務器上使用外,其他終端(無論在何處)都可以根據授權訪問服務器上的資源,甚至可以遠程共享、實時處理,使會計信息的獲取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種空間的拓展,使得會計管理更加從分散走向集中,從企業內部走向企業外部。
二、西部企業網絡會計的現狀
(一)地方政策措施不夠完善
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對于發展中的西部企業是至關重要的。雖然西部地區各級政府為配合西部大開戰略的事實,已從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已進行了諸多努力,但對于制定如何適應本地區企業網絡會計發展的措施還很不完善。
(二)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明顯不足
由于資金、交通、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信息資源在西部企業地區之間、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技術標準極統一,信息共享困難、應用水平低、重復建設等問題突出,信息閉塞已經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部門之間缺乏協同性
當前的西部企業,由于企業內部缺乏足夠充分的溝通與協調、員工與企業對崗位價值的定位,致使業務與財務不協同、業務與業務不協同、沒有實時動態的信息支持控制、沒有實時動態信息支持決策,導致財務風險增加、資金回籠困難、采購成本居高不下、利潤被吞蝕、資金鏈緊張。
(四)對網絡會計重要性認識不足
西部企業中的許多管理者對信息技術及信息經濟漠然視之,不愿在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上投入過多的資金和人力。許多企業僅僅將計算機用于打印文件,手工制作電子表格,即使應用財務軟件,也僅僅包含會計核算模塊,大多是傳統手工操作的翻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范圍、數據和質量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會計信息、會計核算數據利用率較低。以單機為主的會計核算系統,是現階段西部企業會計電算化的主要方式。企業在軟件更新及硬件投入方面未有實質性的進展。
(五)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力度不夠
在西部企業中,由于諸多因素所限,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內容往往注重財務軟件的基本操作,缺乏對網絡會計基本理論的深入了解,造成會計人員對網絡會計認識模糊,不能有效地發揮計算機在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和質量方面的巨大作用。許多西部企業只為了開展會計電算化而匆忙培訓,會計人員一旦取得上崗證后就很少再培訓。一些企業的財會干部隊伍年齡結構老化,有的企業出現會計人才斷層現象。人才在總部和基層單位分布也很不均衡,越是欠發達地區,越是基層單位,越是缺乏會計專業技術人才。面對飛速發展的網絡技術,如果會計人員不再注重繼續教育,就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三、構建西部企業網絡會計的對策
(一)政府應繼續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力度
目前政府要把建立完整、高效的網絡會計系統當成迫在眉睫的大事來抓,從資金、人力方面予以西部企業重點支持,并有計劃地為企業提供一定額度的信用擔保,通過政策引導西部的產業結構盡快朝著以第三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為主的方向調整,從而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保護生態資源。除了政府增加投資之外,企業管理人員也應高度重視。學習網絡會計應用成功企業的經驗,真正建立起適應本企業的網絡會計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化管理,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現代化,縮小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
(二)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西部企業面臨著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整合企業整體資源,實現協同效應,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諸多問題。鑒于目前企業內部存在的諸多“信息孤島”、關聯企業之間信息不共享、母公司無法獲知及時的信息、企業集團難以有效地協調與監控的現狀,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企業可持續發展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和信息應用技術體系,逐步形成省級、國家級可持續發展管理決策支撐平臺,使企業集團各成員之間真正能夠實現實時信息共享,解決企業內部大量存在的信息分散、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完全等問題,消除內部“信息孤島”,才能保證企業集團各成員經營活動目標的一致性。況且,發展無紙化的網絡會計,還在減少運行成本、縮短快速反應時間、密切與東部地區經濟聯系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強化網絡信息安全能力,確保網絡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可靠
鑒于計算機系統具有脆弱性,西部企業在建立網絡會計信息系統時,應從技術上和管理上制定安全措施。對于重要的會計信息系統應加電磁屏蔽,以防止電磁輻射和干擾。嚴格按照財政部等五部委2008年6月28日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要求,從重視細節和流程控制,轉向重視企業戰略風險控制,確保會計信息在企業內部、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對信息管理體系、內部信息控制、外部信息控制、溝通機制等方面進行權衡設計,確保網絡會計信息無障礙傳遞。
(四)完善財會人員信息技術培訓制度,不斷提高信息化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首先,應更新專業知識,盡快用信息技術將武裝自己,減少對信息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的依賴,把握信息技術環境下會計發展和變革的脈搏。因為在網絡時代,無論是網上支付、網上銷售還是網上理財等等都與傳統的商品交易大相徑庭,一些新技術將貫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結算過程中,這些新的交易方式將不可避免的使財會人員的知識庫面臨嚴重沖擊。這就要求財會人員及時更新知識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其次,要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網絡時代最重要的工具無疑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平臺。如果說在工業時代,財會人員不會打算盤就不算合格的會計人員的話,那么在網絡時代,不懂計算機知識的財會人員無疑也很難算合格的財會人員。再次,提高財經英語聽、寫能力和電子商務知識。在網絡時代,傳統的商品交易將發展成以電子媒介為基礎的電子商務,網上交易即將成為時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地域限制,電子商務對西部企業是極大的優勢。當企業進行商品交易時,如果對方是從未謀面的異國商業伙伴,根據通常的商業習慣,作為溝通的語言并不是中文,而是國際上比較通用的英語,試想沒有較好的財會英語知識,一切都將很難想象。最后,要充分挖掘高校、科研機構的潛力,通過項目合作、委托培養等形式,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網絡會計人才。
(五)構建適用的網絡財務軟件系統
網絡運行主要以軟件為基礎,網絡財務軟件的應用將成為會計發展的首要問題。對西部企業而言,計算機網絡的普及程度還很不夠,網絡財務軟件的開發尚不完善。因此,西部企業應結合自身規模的大小,考慮構建適用的網絡財務軟件系統。中、小型企業一般只需支付小額的軟件租用費用即可使用財務軟件,并獲得網絡財務軟件帶來的“降低信息成本,協助管理者決策”等效用。大型、特大型企業由于大規模大,需要跨地區核算與管理,財務工作復雜,數據傳輸成本較大,可直接在本企業系統內部安裝網絡財務軟件。
四、結束語
通過對西部企業網絡會計現狀及對策研究,不難發現前述的網絡會計的實施現狀,在絕大多數的被調查的西部企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企業曾試圖通過強化企業局域網的建設,達到會計數據處理網絡化,從而提高包括財務管理在內的企業整體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內部信息與溝通的障礙,但收效并不明顯,其中原因除了執行力因政策依據不足而被弱化外,不排除網絡環境惡化、思想觀念鈍化等負面影響。這些問題只有期待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和人們對網絡會計認知指數的提高而得以解決。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持續發展戰略目的,就是要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全面推進包括會計信息在內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最終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戰略目標。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整個世界將被互聯網聯結為一體,網絡會計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財務系統,而是一個包含ERP、SCM、CRM、HR、EAM以及OA在內的多資源系統,它使會計工作由傳統單一核算型邁向一體化智能管理型,網絡會計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會計職能向深層次延伸。隨著政府對西部地區投資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國西部地區企業的網絡會計必將迎來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