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08: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規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本文將于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對前來我院就診的68例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從而探討此類患者臨床觀察特點及正確護理措施,為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據,現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將于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對前來我院就診的68例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為42例,女性患者為26例,患者最大年齡為83歲,最小年齡為29歲,平均年齡為49.37±2.48歲,患者病程在1至13年之間,平均病程為6.33±0.75年,心功能分級(NYHA)情況:IV級患者35例、III級患者21例、II級患者12例。按照隨機的方式將68例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34例,兩組患者在例數、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評級、教育背景以及社會經歷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且P>0.0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對照組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給予臨床常規觀察與護理措施,內容包括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預防并發癥等;研究組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措施,內容包括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焦慮、抑郁、護理滿意度、護理糾紛發生率等情況,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1]。
1.2.2評價標準①抑郁自評量表[2],即SDS。此評量表主要用于評量患者對于焦慮的主觀感受,分數越低則患者焦慮情況越嚴重;②焦慮自評量表[2],即SAS。此評量表主要用以衡量患者的抑郁狀態程度以及在治療中的變化情況,分數越高則患者抑郁情況越嚴重;③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使患者對本次治療過程中的護理效果、服務態度、護理內容等進行評價,分數越高則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度越高。
1.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研究組與對照組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經不同方法進行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理焦慮、心理抑郁、護患糾紛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對比分析,見表1。
3討論
擴張型心肌病,即Dilated Cardiomyopathy,簡稱DCM,是臨床常見心臟內科疾病之一,發病因素尚不明確,其特征為患者左心室或左右心室出現心腔擴大及收縮功能障礙,常合并出現心力衰竭現象,心力衰竭可伴或不伴充血性,患者大多病程較長,此類患者發生猝死率高達30%,病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臨床研究表明,正確及時的臨床護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3.1常規護理措施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與意識變化,如心率、呼吸、血液、尿量、脈搏等,并對其肝腎功能及血液情況進行監測,若患者發生異常反應如腹痛、惡心、面色蒼白、嘔吐等應立即告知主治醫生進行處理。限制患者藥物靜脈注射速度,每分鐘輸液量不超過30滴,避免患者心臟負荷過重出現不良反應。指導患者遵循低鹽飲食原則,食物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提高患者身體抵抗力,促進患者恢復健康,患者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煙酒,可適當食用膳食纖維預防便秘,必要時可給予緩瀉劑。指導患者遵醫囑服藥,并觀察患者用藥治療情況,若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停藥并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根據患者心功能評級情況限制其活動量,IV級患者嚴格臥床休息,采取半臥位或頭部稍墊高,其目的在于增加肺擴張,減少靜脈回流現象,注意清潔按摩皮膚,防止褥瘡發生。對呼吸道進行必要的預防感染措施,日常注意保暖,定期對氣道及輔助呼吸裝置進行消毒,給予預防性的抗生素類藥物[4]。
3.2護理干預措施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大多病程較長,且患者病死率較高,因此其心理壓力較大,易出現緊張、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影響治療與護理效果。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介紹將要實施的治療措施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指導患者家屬對其進行積極的配合治療,給予患者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態接受治療,從而達到更為滿意的治療與護理效果。護理人員在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應提供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定期對病房進行清潔消毒,相對濕度及溫度適宜,并可適當提供書籍、音樂等幫助患者放松身心。指導患者日常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個人衛生、戒煙酒、切忌暴飲暴食、保持心情樂觀開朗、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可進行適當的身體運動,運動量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5]。
綜上所述,對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與護理干預相結合的綜合性臨床觀察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提高患者治療與護理效果,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情況,提高護理滿意度,避免護患糾紛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魯蕭.治療擴張型心肌病35例的臨床研究[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1,9(9):87.
[2]劉源,唐其柱,李利娜,等.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后射血分數的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8):3341-3343.
1.1 一般資料
我院從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擴張性心臟病59例。本組病例均符合1996年WHO/ISFC規定的DCM診斷標準,59例除2例死亡外隨機分成2組。經統計學比較,兩組性別、年齡和誘因等無顯著性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病人入院后都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和認真的評估以及常規護理,干預組的病人除了上述措施外,在病人出院時將其姓名 性別 年齡文化程度 ,診斷和治療,重要輔助檢查結果 ,出院時的用藥情況, 聯系電話等建立檔案 并通過電話聯系的方式進行隨訪和健康指導。
2 內容
主要有日常生活的指導 用藥知識的指導 心理疏導 解答病人提出的問題并督促病人按時復診檢查。
2.1 休息與運動
以往的護理把休息作為護理心衰的基本措施之一,但是長期不運動會導致心血管功能的改變,使心衰癥狀加重和體力活動明顯受限,自理能力下降[2]。因此病人好轉出院后應根據病人自己心功能耐受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如散步,積極參加適度的體育鍛煉和呼吸功能鍛煉,做到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休息與睡眠。穩定性心衰患者的運動鍛煉,可提高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3],但要防止過度疲勞,另外要適時添加衣服 盡量不去公共場所 居住的環境要保持空氣新鮮以及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防止呼吸道感染以防誘發心衰[4],隨訪中大多數病人表示理解配合,并能做到生活有規律。
2.2 飲食指導
病人在住院期間的飲食由于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督促,加上疾病的影響多能接受低鹽低脂飲食,但是出院后大多病人與家人共餐,往往不能執行低脂低鹽的食譜,因此我們在電話隨訪中要溫和地用病人能理解的語言告知病人,進食不宜過飽,要少食多餐給予易消化的食物,講解低鹽飲食的重要性,說明飲食中鹽的過多攝入會增加血容量 ,會增加心臟的負擔,最終會誘發心衰,囑戒煙限酒和濃茶。隨訪中病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2.3 保持大便通暢
對有便秘傾向的病人,指導其飲食中適當增加粗纖維和潤腸食物,如芹菜,韭菜,香蕉,蜂蜜等。適量飲水,適當運動,多吃水果,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并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防止排便時用力屏氣誘發心衰。
2.4 用藥指導
擴張性心肌病患者好轉出院后常需服用強心 利尿藥以及β受體阻劑等,應向病人反復說明每種藥物的作用,服用方法,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擴張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廣泛受累,對洋地黃藥物的耐受性低,常用量易在體內蓄積產生毒副作用,隨訪中有6例出現惡心 食欲不振,及時聯系醫生后予以減量。服用利尿劑時應指導病人每天測量體重和尿量,服用排鉀利尿劑時應同時補鉀,氯化鉀片劑最好飯后服用以減少對胃的刺激,并告知病人如果出現精神不振 四肢無力,食欲差 腹脹等低鉀癥狀時要及時聯系醫生,服用β受體阻滯劑的病人要告知該藥有擴血管,降壓和減慢心率的作用,囑病人在改變時動作要慢,防止性的低血壓引起頭昏,甚至跌倒。強調服藥前自測脈搏(住院期間已經教會病人自測方法),當脈搏低于60次/分時,應聯系醫生。每次隨訪都要詢問病人有無按時服藥,對依從性好的病人要給予鼓勵,對依從性差者要耐心說明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對年齡大記憶差的病人也可介紹一些方法,如每次飯前配藥,飯后及時吃,對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建議在藥瓶標簽上用彩筆做記號,分清服用方法,以避免漏吃或重復吃。
2.5 心理護理
擴張性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衰反復發作,對疾病的發展和預后都無法預測,加上沉重的醫療負擔,從而產生焦慮,悲觀,自憐的消極情緒,而導致失眠誘發心衰。因此加強心理護理是不可忽視的環節,通過隨訪,了解病人的心理反應,向病人介紹該病治療的新進展,滿足其心理需要,鼓勵患者以積極的方式宣泄焦慮不安的心情,教會病人掌握轉移不良情緒的方法,如散步,聽音樂 向親人或朋友訴說內心的不安,同時做好家屬的解釋工作,生活上關心體貼病人以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增加正性情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
3 護理效果
4 討論
心力衰竭是擴張性心肌病的嚴重并發癥,由于心肌收縮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代謝需要,器官組織供血不足,出現肺循環和體循環淤血的表現,病死率高,預后差[5]。是臨床治療護理的難點,雖然近年來心力衰竭的治療有突飛猛進的進展,心力衰竭各個階段的藥物治療均能提高成活率并能改善生活質量[6],但是由于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存在不足,往往出院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使病情反復而再次入院,因此出院后的健康指導很有必要,尤其是通過出院后的護理干預減少了心衰的誘發因素,從而降低心衰的復發和病人的再住院率,并節省了醫療費用。最終達到延長生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做好出院后的健康指導,對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態,良好生活方式的培養,服藥依從性的提高,自我監測和自我護理等方面都起到積極的作用[7]。同時在出院隨訪中病人也會向我們提出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醫學基礎知識,專科護理知識和溝通技巧,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使健康教育手段做到具體化,多樣化。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全程護理的理念。
參考文獻
[1]馬文珠,張寄南.心肌疾病[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8-49.
[2]范秀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J].護理研究,2005,19(6):951
[3]戴閨桂.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7-23
[4]張萍,張彩華.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與季節變化相關性分析及預見性護理[J].護理研究,2008,22(1B):121-122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192-01
1 臨床資料
51例患者為1997年7月-2005年8月收住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20例,女31例,平均年齡為34.7歲。
2 護理
2.1 病房管理:該組患者均屬疫區病人,因此嚴格執行房間呢隔離,病房地面用1:1000消毒靈液噴灑、拖地、拖把和抹布專用,病人的用物、垃圾消毒處理。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消毒專用。告知患者飯前便后勤洗手,養成衛生習慣,補隨地吐痰,不面向他人咳嗽;痰吐在紙內后放入盛消毒靈粉的垃圾桶內。加強隔離防護:護士在治療和護理操作中,戴口罩、手套、穿隔離衣,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認真執行消毒規范,操作前后洗刷消毒雙手,預防和杜絕院內傳染。
2.2 密切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的變化,按時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隨時詢問有無頭痛、頭昏、四肢無力或胸悶、心悸等不適癥狀。常規每天2次檢測心電圖,其次根據病情隨時監測;如心電顯示室性陳發性心動過速、或ST-T嚴重改變,Q-T延長,嚴重傳到阻滯,這是猝死的先兆,應立即報告醫生,作緊急處理,如出現頻發室早應按醫囑立即滴利多卡因,并嚴密觀察心律、心率與室早改善情況,并觀察P-QRS-T的規律、形態、時限與電壓的變化,以了解和掌握心臟情況,才能發現病情的多變、突變、才能預防猝死的發生。
2.3 心里護理:聚焦性心肌炎病人,有既往聚焦性猝死事件,病人中有一級親屬的高危人群,因此,病人情緒緊張、恐懼、憂慮、護士應以熱情、和諧、尊重的態度與患者溝通耐心疏導,增強治療信心,并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建立良好的互患關系。
2.4 飲食護理:護士應指導病人講究衛生,房前便后勤洗手,吃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優質蛋白、少產氣的食物,進軟食、 少量多餐,避免爆飲爆食,保持兩便通暢,禁煙酒。
2.5 注意休息,囑病人盡量臥床休息,避免疲勞,保持愉快良好的心態。
2.6 出院指導:做好健康教育指導工作,囑病人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注意個人衛生和家庭環境衛生,預防感冒,如出現身體不適時,及時來醫院測測心電圖,即使就診治療。
3 預防
3.1 認真做好衛生宣教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幫助個人和群眾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充分發動群眾,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動員群眾經常滅鼠、滅蠅、滅蚊、疏通溝渠,填臟、臭塘、鏟除房前屋后的雜草,灑生石灰粉,噴DDT、或2∶1000的消毒靈液,規范則所,補隨處大小便,家家行動,人人執行,以達全民健康的目的。
3.2 藥物預防:每年四月份開始,給疫區百姓發放抗病毒、與營養心肌的藥,維生素C片一次2片,病毒靈含片,成人一次2片,亞酸硒鈉片,成人一次2片,穿心蓮片,成人一次4片,板蘭根片,成人一次4片,12歲以下小孩劑量減半,以上要一日2次口服,連服7天,停藥7天后,再連服7天;以后再根據各人的自覺癥狀、體質、心電圖情況、再酌情給藥。
1.2治療患者均休息1~3周,進食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且易消化的食物。給予心電、血壓、呼吸等綜合監護,營養及改善心肌細胞代謝(維生素C、輔酶Q10、黃芪等)治療。在治療初期應用青霉素400萬~800萬單位/天,靜滴1周。(2)抗病毒治療,α-干擾素200萬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黃芪注射液30ml,靜脈滴注,1次/天;保護心肌,改善心肌代謝,大劑量維生素C5g/次,1次/天,輔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間穿插免疫調節治療,并逐漸減量停藥。心力衰竭者,按常規心力衰竭治療,但洋地黃用量偏小,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樂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給予利尿、擴血管為主的糾正心力衰竭治療,快速心律失常者給予腎上腺素能β-受體阻滯劑減慢心率。
1.3護理嚴格按照本院對入院患者制定的醫護條例執行。
1.4結果經過我院科學積極的治療和護理,15例患者臨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隨訪發現心臟進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縮/舒張功能減弱;2例死亡。對我院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后發現,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護理上,許多問題應引起心內科醫護人員的關注,其治療和護理應當具有規范性,科學性,下面就這個問題作一簡要介紹。
2護理干預
隨著整體護理的逐步實施和完善,護士在疾病控制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確的評估方法,完善相關護理,對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病人的康復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2.1一般護理囑咐患者平時應該注意休息,這是減輕心肌耗氧量、減輕心臟負擔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須臥床休息,無并發癥可臥床休息一個月,合并心力衰竭嚴重者可休息6-12個月,直到癥狀消失,心臟功能恢復正常。癥狀好轉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動,室內應保持空氣清新,注意保暖。
2.2飲食指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應注意臥床休息,進食易消化和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的食物,避免著涼、腹瀉等情況發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煙酒,對心力衰竭的患者還要注意低鹽飲食。
2.3心理護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輕重不一,易出現兩種相反的心理狀態:一種認為自己癥狀不重,掉以輕心。忽視休息治療;另一種缺乏信心,產生悲觀恐懼情緒,因此,醫務人員當向病人做有關本病的常識介紹及各種使用儀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確對待疾病,消除焦慮急躁的情緒,保持健康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2.4合理用藥在急性期應用促進心肌代謝的藥物,如ATP、輔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藥物靜脈滴注。用藥原則謹遵醫囑。
2.5病情觀察醫護人員應定時給患者測量體溫、脈搏,密切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呼吸頻率等方面的變化,以及時判斷有無心源性休克的發生。少數患者在治療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時還有其它疾病或癥狀,在治療過程中難免遇到突況,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及時報告醫生,以便于采取相應的護理。
2.6出院指導囑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適當鍛煉、加強營養、定期復查的重要性。
3護理體會
絕大多數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經及時的治療和科學的護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誤診或護理不當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發展到擴張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護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時應首先熟悉其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關知識,應強調一般護理,加強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分散或轉移其注意力,患者更應重視皮臥床休息,減輕心臟壓力,勞逸結合以及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配合綜合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馮沖,陳國偉.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療進展[J].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1999,26(5):196-120.
[2]趙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護理[J].中醫藥研究,2001,17(4):33-34.
[3]陳懷生,溫雋珉.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診治及相關問題[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6):510-512.
人工心臟起搏治療主要是通過心臟起搏器來實現的。心臟起搏器是一種醫用電子儀器,它發放一定形式的電脈沖刺激心臟,使心臟產生激動和收縮。對心臟起搏傳導系統功能障礙而不能維持正常心搏的病人,若此時心肌仍有興奮、收縮和心肌纖維間傳導的功能,則可用心臟起搏器來維持心臟的搏動。對一些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人,通過起搏器在心臟產生一個人工的快速心律或打斷原有的快速異位心律的折返徑路,則可起到治療作用。
1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用于慢性或間歇發作的心律失常,臨床上主要包括
1.1 有癥狀的心動過緩性心律失常,常見于房室傳導阻滯、竇房結功能障礙、室內傳導阻滯、頸動脈竇過敏以及房撲或房顫伴室率過緩。這類病人由于心室率過低,心排血量降低而常出現重要臟器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癥狀,如:血壓下降、心絞痛、心功能降低、頭昏、乏力、氮質血癥、記憶力及生活工作能力明顯減退等。嚴重的還可發生心源性腦缺氧綜合征。其中有些病人還往往伴有心力衰竭,室性早搏、陣發性房顫、室上性心動過速或室速等,需應用洋地黃或抗心律失常藥物,但這些藥物均有加重心動過緩的可能,安裝起搏器后則可保證用藥的安全。
1.2•陣發性心動過速:可用抗心動過速起搏器施以額外刺激,阻斷折返環路而終止心動過速。目前主要用于治療反復發作的有癥狀的室上性心動過速且藥物不能控制或藥物使用后產生副作用者。也可用于不能接受導管消融術或導管消融術未能解決問題的心動過速病人。
1.3•有生命危險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對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纖顫的病人,如藥物或導管消融等治療無效或者不能耐受者,如q-t間期延長綜合征、心肌病反復發作室速、室顫等,埋植或自動轉復除頗器可顯著減少發生心臟猝死的危險。
1.4 心功能不全或缺血性心臟病病人,有時需有較可靠的心率來維持滿意的血流動力學效應和心肌氧平衡;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可用vdd方式起搏右心室心尖部,以降低右心室-主動脈問壓差。
2 臨時性心臟性心臟起搏器治療的主要適應證包括
2.1 緊急搶救 可用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跳驟停。對藥物治療無效或不宜電復律的快速心律失常,如:洋地黃中毒引起的室速,可通過心房或心室的超速抑制轉復心律,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電解質紊亂等病程中出現的心律失常,多數為一過性和可逆性,可用臨時性心臟起搏器在急性期協助治療。
2.2 保護性措施 起搏器可幫助心臟外科手術后病人的復蘇,治療手術引起的房室傳導阻滯,改善血流動力學。具有心律失常潛在危險的病人,在手術、心血管有創檢查及介入性治療時,臨時起搏器可提供安全保障。
2.3 診斷措施可用于竇房結功能、隱性房室傳導阻滯的檢測,預激綜合征的旁道標測等。
3 護理計劃
3.1 護理診斷:心輸出量減少,與心率、心律或傳導異常有關。
3.1.1 護理目標:維持有足夠心輸出量的心律及心率。
3.1.2 護理措施:
評估和報告心輸出量減少的癥狀和體征,如:低血壓、意識障礙、周圍脈搏消失、尿量減少、呼吸困難。持續心電監護,記錄和報告心律的改變。記錄12導聯心電圖。設法減少心肌耗氧量,如:臥床休息、抬高床頭、限制活動、保持大便通暢。保持情緒穩定。
3.2 護理診斷:焦慮,與安裝起搏器,心臟病預后有關。
3.2.1 護理目標:愿意接受起搏治療。
3.2.2 護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介紹監護室的環境和工作。運用交談技巧,如:認真的傾聽,無拘束的談話。解除其主要的顧慮。遵醫囑或必要時予以鎮靜治療。鼓勵家庭成員支持病人接受治療。記錄病人對疾病的反應。
3.3 護理診斷:知識缺乏,與起搏器治療有關。
3.3.1 護理目標: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教育的內容。
3.3.2 護理措施
評估病人對疾病本身及對起搏器治療的了解程度。對病人及家屬進行有關起搏器治療的知識教育。講解靜脈用藥和臨時起搏治療方法。運用常規的術前教育技巧,針對每位病人制定合適的教育方式。簡要講解手術的過程和方法,講解水平應合適。評估病人的理解掌握情況。記錄病人的反應。告訴病人術后應避免接觸或接近強磁場,以免抑制起搏器發放電脈沖。教會病人自測脈搏,以在院外監澍起搏功能。
3.4 護理診斷:舒適的改變,與手術疼痛有關。
3.4.1 護理目標:使病人感到舒適。
3.4.2 護理措施:評估病人的疼痛程度(1~10級)必要時按醫囑給予鎮靜藥。講解術后應采取的重要性。保證安靜的休息,術后平臥位休息24~48h,禁止右側臥位。評估和記錄疼痛的緩解。
3.5 護理診斷:心輸出量減少,與起搏器療效不佳有關。
3.5.1 護理目標:起搏器功能狀態良好。
3.5.2 護理措施
監護起搏心律,了解所安裝起搏器的類型、功能及主要參數。每2~12h監測一次生命體征。評估和報告起搏故障、起搏失效和感知不良的情況。評估和報告充血性心衰的體征和癥狀。
評估和報告心律失常發生的增加、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導管移位、肌肉顫動、起搏器移位或導線脫位的情況。限制體力活動,如起搏功能良好,可逐漸增加體力活動。監測活動時的心律、心率。
參 考 文 獻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140-01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身疾病,患病后反復發作的心前區疼痛、心悸、胸悶等軀體癥狀常常會使患者心理失衡,易導致患者產生焦慮和抑郁等精神癥狀。此外,入院后錯綜復雜的治療護理、陌生的病房環境以及新的人際關系,都會加重病人的焦慮狀態[1]。因此,心理、社會因素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預后和康復的全過程中起重要作用[2]。認知行為干預(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通過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結合行為訓練,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臨床療效的功能[3-4]。通過查閱文獻發現目前在冠心病患者心理護理中應用認知行為干預患者心理問題的研究報道較少,因此就使得認知行為干預在冠心病患者焦慮和抑郁程度中運用的研究顯得極其重要。現就對認知行為干預在冠心病患者焦慮和抑郁程度中運用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81例。納入標準:按照199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和WHO制定的冠心病診斷標準確診的冠心病患者;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無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認知障礙;無嚴重腦血管合并癥;無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自愿參加本項研究。將81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順序查隨機數字表數字,分為兩組,奇數為觀察組41例,偶數為對照組40例。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9例,心絞痛21例,心律失常6例(心房顫動4例,I 度房室傳導阻滯2例),缺血性心肌病5例。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絞痛22例,心律失常5例(心房顫動3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2例),缺血性心肌病5例。兩組患者入院時心功能的比較差異、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住院經濟來源、居住地區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
1.2.1 焦慮抑郁評估 入院24h內,分別對2組患者用一般資料調查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SAS)進行調查評估。通過心理護理,同時分別對入院后1周、2周、4周的2組患者進行SDS,SAS評分。
1.2.2 心理支持措施 對照組進行心血管內科常規護理,觀察組依據認知行為療法制訂一整套的心理支持措施,主要包括:1)合理情緒療法:找出導致患者產生負性情緒的不合理信念,通過與患者不合理信念的辯論,幫助他們學會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減少或消除不良情緒。2)放松訓練:采用口頭指導的方法,讓患者按研究人員的指導語進行緩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盡量解除患者心理焦慮、抑郁和緊張情緒。
1.2.3 觀察指標及工具 主要包括:1)自制量表:即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住院經濟來源和居住地區。2)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 [5]:SAS、SDS的主要統計指標為總分,在自評結束后,將20個項目的各項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得到標準分,按1-4級評分, SAS標準分>50分,表明有焦慮癥狀,SDS標準分>53分,表明有抑郁癥狀。總分越高,焦慮或抑郁的程度越高[5]。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進行統計描述,分析焦慮、抑郁程度采用t檢驗。
2 結果 1)負性情緒檢出率:81例病人入院時均存在焦慮或抑郁,負性情緒檢出率為100%,其中焦慮68例(83.95%),抑郁72例(88.89%),焦慮抑郁兼有57例(70.37% ),兩組病人焦慮、抑郁人數比較及SAS、SD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別( P>0.05)。2)通過心理護理后,將入院后同時間段的兩組病人中焦慮、抑郁人數及SAS、SDS評分結果進行比較,差別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同時,由此可知,進行認知行為干預的觀察組中焦慮和抑郁的病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病員焦慮和抑郁程度也明顯低于低于對照組。
表1 認知行為干預后兩組病人焦慮抑郁人數比較
表2 認知行為干預后兩組病人SAS、SDS評分比較(X±s)
3 討論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問題,不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與軀體癥狀相互作用,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和預后。認知行為干預是通過幫助病人改變認知不合理成分,調整其錯誤、歪曲的思維、信念,擺脫消極觀念,接受新的、正確的思想,以消除不適應行為和不良情緒反應。常用方法包括松弛訓練、示范法、行為阻斷等[6]。我們依據認知行為療法制訂出的一整套心理支持措施,使病人對疾病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幫助病人消除由于無知而導致的焦慮抑郁和悲觀感,并利用讓病人聽音樂、和成功病人交流等,淡化病人角色,使病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使病人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同時,病人心理應激的減輕能使機體的免疫力增強,軀體健康也恢復得更快。研究表明,依據認知行為療法所制訂的心理支持措施可有效減輕病人的焦慮抑郁程度。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前后, 焦慮、抑郁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7-8]。
參考文獻
[1] 杜文東,陳力.醫學心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96-97.
[2]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問題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
[3] 吳雪,馮美麗,婁鳳蘭.認知行為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9):69-71.
[4] 陳維萍,童建沖,屠萌君等.認知行為干預對腫瘤化療間歇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7,21(8):2214-2215.
[5]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94-238.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3(a)-081-02
2型糖尿病(DM)患者由于冠狀動脈硬化常造成多支血管病變,心肌內微小動脈廣泛狹窄,對側循環及再灌注的建立不利,因此,發生心肌梗死(AMI)成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2]。
1資料與方法
1.1 觀察對象
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確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39例,均為單支冠脈病變發病,killip1級采用心肌梗死的常規藥物治療方案及胰島素降糖治療。
1.2病例資料
血糖達標的15例患者定為標準組(A組),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齡50~67歲,平均62.1歲,平均血糖16.9 mmol/L,HbA1C>7.5%。24例為血糖控制較好組(B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45~70歲,平均61.6歲,平均血糖18 mmol/L,HbA1C>8%。
1.3 護理措施
1.3.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并發癥DM合并AMI時死亡多發生在1周內,因此,應將患者置于CCU病房,加強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心電變化。遵醫囑定時監測血糖,觀察用藥后有無多汗、心悸、口渴、面色蒼白等低血糖反應,備好搶救用藥,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1.3.2心理護理患者剛入院時對新的陌生環境產生緊張恐懼心理,護士要有和藹熱情、耐心周到的工作態度,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不良的心理。護士應掌握專業知識,對患者做有關疾病教育工作以利于進行患者的心理疏導。
1.3.3飲食的護理飲食的科學管理是治療DM必不可少的一項目,因此,患者能否積極地注意控制飲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應多食些含膳食纖維多豐富的食物如粗糧、豆類、蔬菜及藻類等。
2結果
A組患者低血糖反應高于B組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表1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
3討論
糖代謝紊亂可引發微血管及心肌病變,糖尿病是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聚集,可加速冠脈多支血管病變硬化,血管受累程度高,具有較高的危險性。有資料顯示,50%~6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可使女性AMI患病率上升2倍。
糖尿病患者出現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后發生心梗時疼痛癥狀不典型[4]。糖尿病的糖毒性、脂毒性造成冠狀動脈彌漫性粥樣硬化、糖尿病性心肌病及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損害加重,故DM合并AMI病情重,并發癥多,心功能差,病死率高[4]。
本研究中14例患者在血糖控制達標情況下仍出現低血糖臨床癥狀,加劇了交感-迷走神經失衡,易發生各種快速心律失常[5-6],增加死亡率;而心率加快后心肌氧耗量增高,易造成冠脈痙攣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面積延展擴大,亦增加死亡率。而血糖控制較好組無一例低血糖發生。
綜上所述,DM合并AMI,對疾病的預后高血糖、低血糖的控制以及護理有著重要意義[7]。對于心肌梗死急性期中保持血糖適度狀態,空腹6.1~7.0 mmol/L,餐后8~10 mmol/L可降低低血糖導致的并發癥與病死率。
[參考文獻]
[1]李康林,李彪.急性心肌梗死96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1):104-105.
[2]戴耀華.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36例分析[J].中國交通醫學雜志,2004,18(3):11-12.
[3]張浩,楊科,孔凡龍,等.糖尿病并發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探討[J].中華內科雜志,2000,39(12):20-21.
[4]張澤靈.心臟內科主治醫生400問[M].2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401-406.
[5]何小平.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心率變異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7(8):470-471.
【關鍵詞】42例冠心病;護理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疾病,醫學總稱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也稱缺血性心肌病。其發病的原因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冠狀動脈粥樣發生硬化,從而引起動脈管腔狹窄或阻塞現象,引發心肌缺血或缺氧產生的心臟病。由于我國現代老齡化逐年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致使冠心病患者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據調察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冠心病引起的病死率,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占據首要的位置。如何使其發病率與病死率得到有效的制止或控制成為醫學界的熱議話題及研究對象。因此,提高醫護人員對冠心病患者的護理水平,是保障患者的病情得以延緩與遏制,人們生活質量得以顯著的提高,病死率得以有效的控制的重要前提。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42例冠心病患者實施對癥治療,均使用整體護理,明顯的降低了病死率,成績顯著,經過總結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42例患者均是由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進行治療的病人,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12 例,年齡45~78 歲。隨機分為實驗組(專科護理組;男14例,女7例)與對照組(常規護理組;男16例,女5例)。42 例患者中38例經治療病情好轉出院,4例由于病情惡化死亡。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表示概率;如果P>0.05,說明兩者間沒有統計學差異;如果P
1.2措施
對照組運用常規的護理方法;醫護人員對分布在實驗組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又采用預防冠心病發作的特色護理措施。
2.護理
2.1一般護理
在患者急性發病期使用5%的葡萄糖250毫升與10千克的硝酸甘油同時進行靜脈注入,且展開全天心電觀察護理,1個療程總體為2個周;在患者的病情得以緩解后,給患者口服5至10毫克的消心痛,每天3次。此外,需給患者采用積極抗凝和吸氧方式等展開治療[1]。
2.2特色護理
(1)適度的運動
在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緩解期醫護人員需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活動。因冠心病患者進行適當的活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可以幫助患者擴張冠狀動脈,從而提高患者的心肌對缺氧的耐受力,以提高心臟的輸出量,同時,可以降低脂肪,控制患者過于肥胖對病情的影響。運動還能幫助患者放松情緒,有助身心健康。但要根據患者身體的實際情況,適量運動。
(2)合理的飲食
指導患者進食要有規律,禁止暴飲暴食,少食高脂肪、高熱量與高膽固醇類的食物;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進行少量多餐。
(3)調節患者情緒
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的病情。通常患者在被確診后會有些沮喪、悲觀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患者若一直保持精神緊繃的狀態,便會導致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增高,從而引起心跳加速,心肌收縮等使患者出現心絞痛幾心肌梗塞。如果通過患者身體的外周血管,使小動脈出現痙攣,而外周阻力升高,導致血壓升高及管腔變窄、血中膽固醇積聚在動脈管壁內,迅速導致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若患者自身持續的保持精神緊張會容易引發高脂血癥,,導致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所以,醫護人員需加強與患者間的交流與溝通,平日多主動與患者打招呼,噓寒問暖,從而減弱患者的恐懼感,以解除其悲觀心態。使患者保持一個健康積極的態度應對疾病[2]。
(4)自我的防護
在患者緊急出現心絞痛時,需讓患者臥床休息,且及時給其舌下含服1至2片的硝酸甘油,通常在服藥5分鐘后可幫助患者緩解病情。如果發生心絞痛的頻率增多,就需指導患者持續性的服用10毫克/片的消心痛及50毫克/片的潘生丁藥物,按時服用每日3次,從而緩解心肌供血,保障患者的血管擴張,降低血小板的聚集量、導致血栓疾病。
(5)行為指導幫助
疾病的發生通常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患者的個人生活不良習慣造成的,如吸煙、酗酒等。吸煙的同時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導致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從而加重心肌缺氧引起心絞痛。喝酒會直接傷肝,引發酒精肝、肝炎,肝硬化等,還會傷害心臟、脾臟,胰腺,容易引起心血管病等,危害巨大。因此,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進行講解和引導衛生保健方面的知識及注意事項,勸慰患者要戒煙酒,早睡早起,按時作息,以保障患者睡眠質量。
(6)密切關注病情的幅度
醫護人員需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如發現患者身體有異常現象需及時通知醫師,督促患者臥床休息、正常吸氧,預備快速降壓的藥物與脫水劑等;若發現患者有頭痛、惡心、面色異常、頸部僵直等癥狀時,首先引導患者保持冷靜,迅速找出原因,及時去除各種誘發因素;若發現患者出現躁動及抽搐,需密切關注患者的人身安全。
3結果
由表得出:兩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療及護理,實驗組總有效率95.2%,對照組總有效率85.7%。通過檢驗分析,P<0.05,表明兩組患者在住院受到護理治療后,冠心病并發癥的護理療效有統計學差異,實驗組的護理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
4.小結
冠心病患者通常病情發生突然,變化較快且病情嚴重,死亡率也高。在護理時,需多和患者進行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精神需求。對病人要耐心、負責,仔細的觀察病人的病情。只有掌握了患者的實際情況,才能有效具體分析,對癥采取護理措施。護理不是給患者打針、吃藥就可以迅速治愈的,調整患者的心態是關鍵。日常生活中,醫護人員需積極主動的幫助患者養成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講解有關患者自身疾病的常識,幫助患者放松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關鍵詞】老年 心律失常 動態心電圖 護理
Investigate the law of Elderly arrhythmia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Methods】take the 35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hythmias in our departments from March 2010 ---- March 2011 as the object, Application of 24-hour ambulatory ECG (holter) monitoringResults:To the various types of arrhythmia, atrial arrhythmia is the most common, about 62%, the rate of Paroxysmal atrial tachycardia is about 30%, 29%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4.2% of Atrial fibrillation, 3%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2.0%of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1% arrest. Other arrhythmias have junctional escap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etc.Conclusion:The rate of Holter monitoring for arrhythmia detection is high. It provides accurate and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care. And it ca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cardiac events
【Keyword】Elderly Arrhythmia Holter Care
本研究分析老年心律失常患者350例的臨床資料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65歲以上老年心律失常患者350例,其中男性182例,女性168例,冠心病182例,急性心肌梗死26例,高血壓86例,肺心病15例,心肌病13例,風心病19例,安置永久起搏器6例,在做動態心電圖檢查前,做常規心電圖作對照,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
2 結果
動態心電圖監測350例65歲以上老年人的各類心律失常的結果:房性早搏217例,短陣房速105例,室性早搏101例,心房纖顫15例,右束支傳導阻滯38例,竇性停搏6例,竇房傳導阻滯14例,Ⅱ房室傳導阻滯12例,Ⅲ度房室傳導阻滯6例,短陣室速26例,植人心臟永久起搏器9例,心律失常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對心律失常的檢出率。
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對心律失常檢出例數比較
類型 總例數 常規心電圖檢出例數 動態心電圖檢出例數 P值
房性早搏 350 68217<0.05
短陣房速35032105<0.05
室性早搏35056101<0.05
短陣室速350726<0.05
心房纖顫350615<0.05
竇性停搏35036<0.05
Ⅱ度房室傳導阻滯350412<0.05
Ⅲ度房室傳導阻滯35026<0.05
竇性停搏3501 5 <0.05
3 護理
對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護理,應根據動態心電圖提供的信息,診對不同患者的不同心律失常類型,進行個性化的護理。
3.1 做好心理護理,心律失常患者常有焦慮,緊張心理,護士應安慰患者,使患者能消除焦慮,緊張心理,必要時根據醫囑給予鎮靜劑,保證病人充分的休息與睡眠。
3.2 與休息 囑患者當心律失常發作導致胸悶,心悸,頭暈等不適時采取高枕臥位,半臥位,或其他舒適臥位,盡量避免左側臥位,因左側臥位時患者常能感覺到心臟的搏動使不適感加重[1]。
3.3 制定活動計劃,根據動態心電圖報告,評估病人心律失常的類型及臨床表現,與病人及家屬共同制定活動計劃。對無器質性心臟病的良性心律失常如偶發房性早搏,短陣房速,偶發室性早搏等,鼓勵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勞累。竇性停搏,Ⅱ度 Ⅱ型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持續性活動性室性心動過速等嚴重心律失常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以減少心肌耗氧量,臥床期間加強生活護理。
3.4 用藥護理 嚴格根據醫囑按時按量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糾正因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血量減少,改善機體缺氧情況,提高活動耐力。
3.4.1 靜脈注射速度宜慢,(腺苷除外),一般5-15分鐘內注完,靜滴藥物時盡量用輸液泵調節速度。觀察病人意識和生命體征,必要時給予持續心電監護,注意用藥前,用藥過程中及用藥后病人心率,心律,P-R間期,QT間期的變化,以判斷療效和有無不良反應。用藥過程中,要勤觀察輸液側肢體,防止藥液外滲,引起局部組織壞死。
3.4.2 口服藥要按時按量服用,對特殊藥物,如地高辛,乙胺碘膚酮等要特別注明服用方法及時間,嚴防病人多服或少服
3.4.2 護理人員要了解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抗心律失常藥物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又常常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如奎尼丁,對心臟的毒性反應較嚴重,可致心力衰竭,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QT間期延長,誘發尖端扭轉性室速等,利多卡因在老年病人,心力衰竭,肝腎功能不全時,半衰期明顯延長,可致竇房結抑制,傳導阻滯,低血壓等。腺苷可使病人有胸部壓迫感,呼吸困難、面部潮紅,竇性心動過緩等。
3.5 預防潛在并發癥的發生
3.5.1 受傷和猝死是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最常見的潛在并發癥,對老年性心理失常患者,應先評估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如有無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藥物中毒,有無電解質紊亂和低氧血癥、酸堿平衡失調等。
3.5.2 對嚴重心律失常者,應給予氧氣吸人,持續心電監護,嚴密監測心律、心率、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變化。發現頻發(每分鐘5次以上),/多源性、成對的或呈R on T 現象的室性期前收縮,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竇性停搏,Ⅱ度 Ⅱ型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 等,應立即報告醫生。
3.5.3 配合搶救:建立靜脈通道,備好抗心律失常藥物及其他搶救藥品,除顫器,臨時起搏器等,及時根據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如心率顯著緩慢的病人可先給予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等藥物。必要時配合醫生緊急安置臨時起搏器或心臟電復律。一旦發生猝死的表現如意識突然喪失,抽 搐,大動脈搏動消失,呼吸停止,應立即進行搶救。
3.5.4 對有頭暈,暈厥發作,或曾經有跌倒病史,動態心電圖報告有長間歇的患者,應臥床休息,加強生活護理,囑病人避免單獨外出,防止意外發生。囑患者避免劇烈活動,情緒激動或緊張,快速改變等,一旦有頭暈,黑蒙等先兆時,立即平臥,避免跌傷。
3.6 健康教育
3.6.1 囑病人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休息與睡眠,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戒煙酒,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避免飽餐,勞累,情緒激動,感染,以防止誘發心力衰竭。
3.6.2 囑病人多食纖維素豐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心動過緩的病人避免排便時用力憋氣,以免興奮迷走神經而加重心動過緩
3.6.3 有暈厥史的病人應避免從事駕駛,高空作業等有危險的工作,有頭暈,黑蒙時應立即平臥,以避免暈厥發生時受傷。
3.6.4向病人及家屬講明暗以囑繼續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減量、停藥或改用其他藥物。教會被人及家屬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囑有異常時及時就診。
3.6.5 向病人及家屬講解心律失常的常見原因,誘因及防治知識,教會病人自測脈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監測病情。
4 體會
心源性卒死占總心臟病死亡率的50%,其中絕大多數因室性心律失常所致[2]心律失常可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其中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或高血壓性心臟病為多見,尤其在發生心力衰竭時,其他病因還有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或內分泌失調,藥物作用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并且老年性心血管病人合并心律失常的現象更為明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心肌及傳導系統有退行性病變,心肌逐漸出現退行性變,纖維化,心肌順應性降低,加之老年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臟傳導系統纖維化,心肌缺血可至心律失常[3]。患有心腦血管病變的老年人由于心腦反射,其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顯著增高,這些重要因素均使老年患者的各種心律失常發生率明顯增高,尤其是多種心律失常同時并存,大大增加了老年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護理人員具有更多的機會觀察到突發的嚴重心律失常,其對心律失常的及時發現及正確處理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改善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護士了解病人動態心電圖的結果,客觀地評價動態心電圖發現的心律失常是十分必要的。在護理中有的放矢,心中有數,對預防老年心血管病人心律失常的發生及及時處理尤為重要。本組35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凡動態心電圖監測有危險因素的,均進行了積極的相關處理,其中有4例急診行臨時起搏器植人術,56例進行了相應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對有潛在危險因素的,我們制定了嚴密的觀察,護理計劃,所有病人均無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 內科護理學 第三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p14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20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26-02
我們知道,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幾乎所有類型的心臟、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反映心臟的泵血功能障礙,也就是心肌的舒縮功能不全。近年來,舒張性心衰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舒張性心衰的發病率與收縮性心衰平分秋色,住院率也出現逐年增高趨勢。心衰防治已成為國際心血管領域關注與研究的熱點。早期干預勝于晚期治療,如何早期控制引起舒張性心衰的原發病并糾正早期舒張功能障礙阻止舒張性心衰的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從預防醫學的角度嘗試了應用磷酸肌酸鈉(商品名里爾統)簡稱CP,逆轉心臟早期舒張功能障礙,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2年2月至8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壓病,高血壓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陳舊性心梗、急性心梗、心絞痛)、病態竇房結綜合癥、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臟瓣膜病患者(按WHO診斷標準)中,按照2007年歐洲心臟病學會舒張性心衰的診斷流程,篩選出舒張功能障礙患者總數138人,其中男性93人,女性45人,平均年齡50±6歲;其中接受里爾統治療組患者109人,男性73人,女性36人,對照組共29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9人。注:其中部分患者存在多病共存的現象。
12治療方法與效果
121治療方法輕度舒張功能減低者CP2g+5%葡萄糖或09%的氯化鈉100ml靜脈滴注,40-60滴/分,每天一次,連續7-14天為一療程;中度舒張功能減退者CP2g+5%葡萄糖或09%的氯化鈉100ml靜脈滴注,50-60滴/分,每天兩次,連續7-14天為一療程。每個輸液病人均應用輸液泵,以保證輸液用藥的安全性,應用里爾統前后均用09%生理鹽水100毫升沖管,以保證CP藥液能全部進入病人的血管內。
122效果經過治療后的病人所有癥狀和體征均有明顯的改善,許多病人高血壓、心率恢復正常,室間隔肥厚減輕,心電圖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腎早期損害改善或消失,治療前后的肝功能和腎功能、血清離子均無異常變化,見表1、表2。
治療組E/A比值的顯效率是8165%,對照組E/A比值的顯效率是1034%(P
2護理
21原發病的護理對高血壓病、高血壓心臟病的病人給予血壓監護,每2h監測并記錄,對缺血性心臟病(陳舊性心梗、病態竇房結綜合癥、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臟瓣膜病、)給予心電圖每日1-2次,觀察心率、心律、P_R間期、QRS波群、S_T_T變化情況,并給予多功能監護(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異常時及時與主管醫生溝通,給予必要的處理。
22心理護理由于病人存在多種疾病共存現象,因此心理負擔很重,甚至有悲觀厭世情緒存在。責任護士了解病人的疾病狀況,心理狀態,社會背景,文化程度,病人對所患疾病的態度,進行個體化、專業化的、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心理疏導。
23飲食指導遵循低鹽低脂的飲食原則,三餐不要過飽,遵循886原則,即早飯午飯8分飽,晚飯6分飽,兩餐之間加水果或奶制品以防低血糖發生。
24睡眠指導避免觀看恐怖暴力、情節跌宕起伏的影視片,忌飲咖啡濃茶、睡前喝250ml溫熱的牛奶,用溫熱水泡足,聽舒緩的音樂,對促進睡眠會有幫助。
25病情觀察治療期間給予一級護理。每日詢問患者的主訴:心悸、胸悶、疲勞、乏力、睡眠障礙等癥狀的改善程度,觀察口唇紫紺程度,檢查患者雙下肢浮腫的改善程度。監測血壓、血氧飽和度,脈搏,心電圖的變化情況,為醫生提供客觀準確詳實的資料。
26心理護理向病人講解疾病的發病原因、成功轉歸病例,減低病人的憂慮心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以收到滿意的臨床療效。
3討論
隨著高血壓病、糖尿病、心房顫動、肥厚型心肌病、肥胖、人口老齡化、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發病率的明顯上升,舒張性心衰的發病率也直線上升。如何使舒張性心衰的治療特別是早期干預原發病,逆轉舒張功能障礙,防止舒張性心衰的發生就顯得格外重要。通過我們的臨床觀察,靜脈給予里爾統治療,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有效改善了血壓、減輕了心肌肥厚、心肌缺血等,確實達到了早期干預舒張性心衰即舒張功能障礙的逆轉治療的顯著療效,同時較好地保證了病人的生活質量,CP(里爾統)在防治舒張性心衰的發生和發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臨床價值。而及時有效的病情觀察,周到細致的護理服務,及時為醫生提供客觀準確的病例資料,對治療左室舒張功能障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體現了護理在臨床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郭繼鴻舒張性心衰的新理念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
[2]李佳蓓,黃嵐,祝善俊心力衰竭時心肌能量代謝的研究進展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9,2第18卷第1期
[3]朱朗標,等外源性CP在直視手術中心肌保護的效果-臨床研究總醫院心外科
[4]胡健,等里爾統對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影響的臨床觀察里爾統中國臨床報告,1998:45